{'abs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试校正仪、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通过分析模块从多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据此能够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从而最终判定测试结果,由此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apdt': 20131122, 'apno_official': 'CN201310598098.0',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郭守敬路351号2号楼2楼', 'city': '上海', 'country': 'CN', 'district': '浦东新区', 'formatted_address': '上海市浦东新区郭守敬路351号624-8室', 'lat': 31.216370652818, 'lon': 121.6019261651, 'postcode': '201203', 'state': '上海'}, 'lang': 'CN', 'name': '上海华岭集成电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测试校正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n测试信息获取模块,用以获取多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 试时,对于每台测试机的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得 到的测试结果; \n分析模块,用以根据测试信息获取模块所得到的信息,从多个测试项中筛 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 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 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 \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校正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调整控制模块,用以根据分析模块所得到的信息,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 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 \n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校正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控制模块提高 或者降低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 电流信号。 \n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校正仪,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调整控制模块 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使得被 测器件所接收的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同。 \n5.一种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台测试机及与所述多台测试机分 别连接的测试校正仪,所述测试校正仪包括: \n测试信息获取模块,用以获取多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 试时,对于每台测试机的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得 到的测试结果; \n分析模块,用以根据测试信息获取模块所得到的信息,从多个测试项中筛 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 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 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 \n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校正仪还包括: 调整控制模块,用以根据分析模块所得到的信息,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 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 \n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控制模块提高或 者降低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电 流信号。 \n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调整控制模块调 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使得被测 器件所接收的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同。 \n9.一种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n第一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测试校正仪获取该第一台测试机进行 多个测试项的测试时,对于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 得到的测试结果; \n第二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测试校正仪获取该第二台测试机进行 多个测试项的测试时,对于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 得到的测试结果; \n测试校正仪从多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 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两台测试机对于所 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第一台测试机或者第二台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 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第二台测试机或者第一台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 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 \n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测试校正仪筛选出了 待检验测试项之后,测试校正仪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 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 \n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校正仪提高或 者降低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电 流信号。 \n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调整控制模块 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使得被 测器件所接收的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同。 \n', 'claim_count': 20,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测试校正仪、测试 系统及测试方法。 \n背景技术 \n由于日益复杂的集成电路、材料和工艺的迅速引入,在今天的硅片制造中 几乎不可能每个芯片都符合规格要求。为纠正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并确保有缺 陷的芯片不会被送到客户手里,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引入了芯片测试(CP, Circuit\xa0Probing)。芯片测试是为了检验规格的一致性而在硅片级集成电路上进行 的电学参数测量和功能测试。测试可以检验出各芯片是否具有可接受的电学性 能和完整的功能,其测试过程中使用的电学规格随测试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果芯片测试不完善,就可能造成更多的产品在客户使用过程中失效,最终给 芯片制造者带来严重的后果。为此在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引入能够及早发现 工艺问题和将不良的芯片挑选出来的芯片测试是必不可少的。 \n芯片测试系统通常包括:测试机(Automatic\xa0Test\xa0Equipment,ATE)、探针 卡(Probe\xa0Card)及探针台(Prober),其中,测试机是能够在被测器件上快速、 准确、重复地测量亚微安级电流和毫伏级电压的自动装置;探针卡是测试机与 被测器件之间的连接装置;探针台也称为芯片定位装置,可以在X、Y和Z方 向调整被测器件的位置。测试时,测试机经由探针卡将电流或电压信号输入到 探针台上的被测器件(DUT,Device\xa0Under\xa0Test)内,然后再将该被测器件对于 输入信号的相应结果返回到测试仪。 \n在现有的芯片测试方法中,通常先通过一台测试机(第一测试机)对被测 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试;当在第一测试机下,被测器件的多个测试项均通 过测试时,往往还利用另一台测试机(第二测试机)对该被测器件的多个测试 项再次进行测试,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其中,在测试过程中,两台测试机 的性能及调试状态均相同(即两台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相同)。但是,即便 两台测试机的性能及调试状态均相同,往往会出现在第一测试机下通过的测试 项在第二测试机下不能通过的情况。 \n此种情况严重的困扰着本领域技术人员,因此如何解决现有的芯片测试中, 在两台测试机的性能及调试状态均相同(即两台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相同) 的情况下,在第一测试机下通过的测试项在第二测试机下不能通过的状况,成 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n发明内容 \n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试校正仪、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以解决现 有的芯片测试中,在两台测试机的性能及调试状态均相同(即两台测试机所输 出的测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第一测试机下通过的测试项在第二测试机下 不能通过的问题。 \n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测试校正仪,所述测试校正仪包 括: \n测试信息获取模块,用以获取多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 试时,对于每台测试机的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得 到的测试结果; \n分析模块,用以根据测试信息获取模块所得到的信息,从多个测试项中筛 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 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 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 \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校正仪中,还包括: \n调整控制模块,用以根据分析模块所得到的信息,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 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 \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校正仪中,所述调整控制模块提高或者降低使得待 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电流信号。 \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校正仪中,通过所述调整控制模块调整使得待检验 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使得被测器件所接收的 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同。 \n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测试系统,所述测试系统包括:多台测试机及与所述多 台测试机分别连接的测试校正仪,所述测试校正仪包括: \n测试信息获取模块,用以获取多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 试时,对于每台测试机的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得 到的测试结果; \n分析模块,用以根据测试信息获取模块所得到的信息,从多个测试项中筛 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 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 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 \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系统中,所述测试校正仪还包括:调整控制模块, 用以根据分析模块所得到的信息,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 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 \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系统中,所述调整控制模块提高或者降低使得待检 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电流信号。 \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系统中,通过所述调整控制模块调整使得待检验测 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使得被测器件所接收的测 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同。 \n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测试方法,所述测试方法包括: \n第一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测试校正仪获取该第一台测试机进行 多个测试项的测试时,对于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 得到的测试结果; \n第二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测试校正仪获取该第二台测试机进行 多个测试项的测试时,对于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 得到的测试结果; \n测试校正仪从多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 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两台测试机对于所 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第一台测试机或者第二台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 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第二台测试机或者第一台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 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 \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方法中,当测试校正仪筛选出了待检验测试项之后, 测试校正仪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 件。 \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方法中,所述测试校正仪提高或者降低使得待检验 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电流信号。 \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方法中,通过所述调整控制模块调整使得待检验测 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使得被测器件所接收的测 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同。 \n发明人发现,在现有的芯片测试中,虽然两台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相 同,但是由于传输过程中的信号衰减等原因,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并 不一定相同,由此将造成现有的芯片测试中,在两台测试机的性能及调试状态 均相同(即两台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第一测试机下通 过的测试项在第二测试机下不能通过的问题。 \n在本发明提供的测试校正仪、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中,通过分析模块从多 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 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 试中,在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 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据此能够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 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从而最终判定测试结果,由 此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n附图说明 \n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测试校正仪的框结构示意图; \n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测试系统的框结构示意图; \n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测试校正仪、测试系统及测试 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 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 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n请参考图1,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测试校正仪的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所述测试校正仪1包括: \n测试信息获取模块10,用以获取多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 测试时,对于每台测试机的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 得到的测试结果; \n分析模块11,用以根据测试信息获取模块10所得到的信息,从多个测试项 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 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 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 \n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分析模块11从多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 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 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 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 不合格,据此能够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 测试条件,从而最终判定测试结果,由此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此时,通 常需要人工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 件。 \n为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校正仪1进一步包括:调整控制模块12, 用以根据分析模块11所得到的信息,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 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通过所述调整控制模块12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 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由此能够实现自动调整使得待 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进而方便对被测器 件的检测。 \n具体的,所述调整控制模块12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 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包括:提高或者降低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 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电流信号。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调整 控制模块12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 件使得被测器件所接收的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 同。 \n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测试系统,具体的,请参考图2,其为本发明 实施例的测试系统的框结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和图1,所述测试系统包括: 多台测试机及与所述多台测试机分别连接的测试校正仪1,所述测试校正仪1包 括: \n测试信息获取模块10,用以获取多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 测试时,对于每台测试机的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 得到的测试结果; \n分析模块11,用以根据测试信息获取模块10所得到的信息,从多个测试项 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 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 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机的数量为两台,分别为第一台测试机2A及第二 台测试机2B。在现有的芯片测试系统中,通常在第一台测试机通过测试后,再 使用第二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因此,在本 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机的数量为两台。 \n相应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测试方法,具体的,请参考图3,其为本发 明实施例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3和图2,所述测试方法包括: \n步骤S30:第一台测试机2A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测试校正仪1获取该第 一台测试机2A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试时,对于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 的测试条件以及所得到的测试结果; \n步骤S31:第二台测试机2B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测试校正仪1获取该第 二台测试机2B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试时,对于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 的测试条件以及所得到的测试结果; \n步骤S32:测试校正仪1从多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 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两台测 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第一台测试机或者第二台测试机下, 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第二台测试机或者第一台测试机下,所 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 \n例如,使用第一台测试机2A对被测器件进行20个测试项的测试,在这个 测试过程中,测试校正仪1获取了全部20个测试项的测试条件及测试结果。 \n接着,使用第二台测试机2B对被测器件进行同样20个测试项的测试,在 这个测试过程中,测试校正仪1同样获取了全部20个测试项的测试条件及测试 结果。 \n接着,测试校正仪1通过分析模块11对两份全部20个测试项的测试条件 及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第5个测试项下,使用第一台测试机2A进行测试时, 测试结果为合格,而使用第二台测试机2B进行测试时,测试结果为不合格。并 且,进一步发现,在第一台测试机2A下,被测器件接收到的电压为5V,但是 在第二台测试机2B下,被测器件接收到的电压为4.8V。 \n在得到了上述信息后,接着可通过人工对第二台测试机2B进行校正,使得 在第二台测试机2B下,被测器件接收到的电压也为5V,进一步观测测试结果。 其中,可通过提高第二台测试机2B所输出的电压信号使得被测器件接收到的电 压也为5V。在此,通过排除测试机的因素,进一步保证对被测器件的测试的可 靠性。 \n综上可见,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校正仪、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中, 通过分析模块从多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 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 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据此能够调 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从而最终 判定测试结果,由此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n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 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 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n', 'erdt': 20140319, 'family_inpadoc': 'CN201310598098A', 'family_original': '50082825', 'inventor': [{'lang': 'CN', 'name': '王玉龙',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祁建华',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刘远华', 'name_id': 3}, {'lang': 'CN', 'name': '郝丹丹', 'name_id': 4}, {'lang': 'CN', 'name': '叶建明', 'name_id': 5}],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R35/00', 'main_group': 'G01R35', 'section': 'G', 'sub_class': 'G01R', 'sub_group': 'G01R35/00'}}, {'code': {'clazz': 'G01', 'full': 'G01R31/28', 'main_group': 'G01R31', 'section': 'G', 'sub_class': 'G01R', 'sub_group': 'G01R31/28'}}],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31237', 'lang': 'CN', 'name':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周耀君', 'name_id': 1}], 'patent_id': 'cf089797-eaa9-42aa-900e-2edd57580d9f', 'pbdt': 20140219, 'pn_official': 'CN103592613A', 'prsd': 20160928, 'title': '测试校正仪、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update_ts': 1537513230431, 'tags': ['仪器仪表修理', '电工仪器仪表制造', '其他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abs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试校正仪、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通过分析模块从多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据此能够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从而最终判定测试结果,由此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apdt': 20131122, 'apno_official': 'CN201310598098.0',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郭守敬路351号2号楼2楼', 'city': '上海', 'country': 'CN', 'district': '浦东新区', 'formatted_address': '上海市浦东新区郭守敬路351号624-8室', 'lat': 31.216370652818, 'lon': 121.6019261651, 'postcode': '201203', 'state': '上海'}, 'ans_id': '9893638f-bff0-4957-8273-cfd64fe17100', 'lang': 'CN', 'name': '上海华岭集成电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nname': '上海华岭集成电路技术', 'nname_cn': '上海华岭集成电路技术'}], 'claim': '1.一种测试校正仪,其特征在于,包括:\n测试信息获取模块,用以获取多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 试时,对于每台测试机的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得 到的测试结果;\n分析模块,用以根据测试信息获取模块所得到的信息,从多个测试项中筛 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 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 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n调整控制模块,用以根据分析模块所得到的信息,调整待检验测试项的测 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校正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控制模块提高 或者降低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电流 信号。\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校正仪,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调整控制模块 调整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使得被测器 件所接收的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同。\n4.一种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台测试机及与所述多台测试机分 别连接的测试校正仪,所述测试校正仪包括:\n测试信息获取模块,用以获取多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 试时,对于每台测试机的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得 到的测试结果;\n分析模块,用以根据测试信息获取模块所得到的信息,从多个测试项中筛 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 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 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n调整控制模块,用以根据分析模块所得到的信息,调整待检验测试项的测 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n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控制模块提高或 者降低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电流信 号。\n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调整控制模块调 整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使得被测器件 所接收的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同。\n7.一种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测试校正仪获取该第一台测试机进行 多个测试项的测试时,对于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 得到的测试结果;\n第二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测试校正仪获取该第二台测试机进行 多个测试项的测试时,对于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 得到的测试结果;\n测试校正仪从多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 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两台测试机对于所 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第一台测试机或者第二台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 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第二台测试机或者第一台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 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n当测试校正仪筛选出了待检验测试项之后,测试校正仪调整待检验测试项 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n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校正仪提高或者 降低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电流信 号。\n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调整控制模块调整待 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使得被测器件所接 收的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同。\n', 'claim_count': 19,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测试校正仪、测试 系统及测试方法。\n背景技术\n由于日益复杂的集成电路、材料和工艺的迅速引入,在今天的硅片制造中 几乎不可能每个芯片都符合规格要求。为纠正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并确保有缺 陷的芯片不会被送到客户手里,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引入了芯片测试(CP, Circuit Probing)。芯片测试是为了检验规格的一致性而在硅片级集成电路上进行 的电学参数测量和功能测试。测试可以检验出各芯片是否具有可接受的电学性 能和完整的功能,其测试过程中使用的电学规格随测试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果芯片测试不完善,就可能造成更多的产品在客户使用过程中失效,最终给 芯片制造者带来严重的后果。为此在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引入能够及早发现 工艺问题和将不良的芯片挑选出来的芯片测试是必不可少的。\n芯片测试系统通常包括:测试机(Automatic Test Equipment,ATE)、探针 卡(Probe Card)及探针台(Prober),其中,测试机是能够在被测器件上快速、 准确、重复地测量亚微安级电流和毫伏级电压的自动装置;探针卡是测试机与 被测器件之间的连接装置;探针台也称为芯片定位装置,可以在X、Y和Z方 向调整被测器件的位置。测试时,测试机经由探针卡将电流或电压信号输入到 探针台上的被测器件(DUT,Device Under Test)内,然后再将该被测器件对于 输入信号的相应结果返回到测试仪。\n在现有的芯片测试方法中,通常先通过一台测试机(第一测试机)对被测 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试;当在第一测试机下,被测器件的多个测试项均通 过测试时,往往还利用另一台测试机(第二测试机)对该被测器件的多个测试 项再次进行测试,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其中,在测试过程中,两台测试机 的性能及调试状态均相同(即两台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相同)。但是,即便 两台测试机的性能及调试状态均相同,往往会出现在第一测试机下通过的测试 项在第二测试机下不能通过的情况。\n此种情况严重的困扰着本领域技术人员,因此如何解决现有的芯片测试中, 在两台测试机的性能及调试状态均相同(即两台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相同) 的情况下,在第一测试机下通过的测试项在第二测试机下不能通过的状况,成 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试校正仪、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以解决现 有的芯片测试中,在两台测试机的性能及调试状态均相同(即两台测试机所输 出的测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第一测试机下通过的测试项在第二测试机下 不能通过的问题。\n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测试校正仪,所述测试校正仪包 括:\n测试信息获取模块,用以获取多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 试时,对于每台测试机的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得 到的测试结果;\n分析模块,用以根据测试信息获取模块所得到的信息,从多个测试项中筛 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 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 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校正仪中,还包括:\n调整控制模块,用以根据分析模块所得到的信息,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 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校正仪中,所述调整控制模块提高或者降低使得待 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电流信号。\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校正仪中,通过所述调整控制模块调整使得待检验 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使得被测器件所接收的 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同。\n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测试系统,所述测试系统包括:多台测试机及与所述多 台测试机分别连接的测试校正仪,所述测试校正仪包括:\n测试信息获取模块,用以获取多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 试时,对于每台测试机的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得 到的测试结果;\n分析模块,用以根据测试信息获取模块所得到的信息,从多个测试项中筛 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 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 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系统中,所述测试校正仪还包括:调整控制模块, 用以根据分析模块所得到的信息,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 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系统中,所述调整控制模块提高或者降低使得待检 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电流信号。\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系统中,通过所述调整控制模块调整使得待检验测 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使得被测器件所接收的测 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同。\n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测试方法,所述测试方法包括:\n第一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测试校正仪获取该第一台测试机进行 多个测试项的测试时,对于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 得到的测试结果;\n第二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测试校正仪获取该第二台测试机进行 多个测试项的测试时,对于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 得到的测试结果;\n测试校正仪从多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 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两台测试机对于所 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第一台测试机或者第二台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 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第二台测试机或者第一台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 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方法中,当测试校正仪筛选出了待检验测试项之后, 测试校正仪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 件。\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方法中,所述测试校正仪提高或者降低使得待检验 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电流信号。\n可选的,在所述的测试方法中,通过所述调整控制模块调整使得待检验测 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使得被测器件所接收的测 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同。\n发明人发现,在现有的芯片测试中,虽然两台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相 同,但是由于传输过程中的信号衰减等原因,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并 不一定相同,由此将造成现有的芯片测试中,在两台测试机的性能及调试状态 均相同(即两台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第一测试机下通 过的测试项在第二测试机下不能通过的问题。\n在本发明提供的测试校正仪、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中,通过分析模块从多 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 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 试中,在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 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据此能够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 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从而最终判定测试结果,由 此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n附图说明\n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测试校正仪的框结构示意图;\n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测试系统的框结构示意图;\n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测试校正仪、测试系统及测试 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 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 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n请参考图1,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测试校正仪的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所述测试校正仪1包括:\n测试信息获取模块10,用以获取多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 测试时,对于每台测试机的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 得到的测试结果;\n分析模块11,用以根据测试信息获取模块10所得到的信息,从多个测试项 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 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 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n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分析模块11从多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 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 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 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 不合格,据此能够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 测试条件,从而最终判定测试结果,由此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此时,通 常需要人工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 件。\n为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校正仪1进一步包括:调整控制模块12, 用以根据分析模块11所得到的信息,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 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通过所述调整控制模块12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 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由此能够实现自动调整使得待 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进而方便对被测器 件的检测。\n具体的,所述调整控制模块12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 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包括:提高或者降低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 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电压信号或者电流信号。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调整 控制模块12调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 件使得被测器件所接收的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合格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相 同。\n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测试系统,具体的,请参考图2,其为本发明 实施例的测试系统的框结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和图1,所述测试系统包括: 多台测试机及与所述多台测试机分别连接的测试校正仪1,所述测试校正仪1包 括:\n测试信息获取模块10,用以获取多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多个测试项的 测试时,对于每台测试机的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以及所 得到的测试结果;\n分析模块11,用以根据测试信息获取模块10所得到的信息,从多个测试项 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 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 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机的数量为两台,分别为第一台测试机2A及第二 台测试机2B。在现有的芯片测试系统中,通常在第一台测试机通过测试后,再 使用第二台测试机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因此,在本 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机的数量为两台。\n相应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测试方法,具体的,请参考图3,其为本发 明实施例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3和图2,所述测试方法包括:\n步骤S30:第一台测试机2A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测试校正仪1获取该第 一台测试机2A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试时,对于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 的测试条件以及所得到的测试结果;\n步骤S31:第二台测试机2B对被测器件进行测试,测试校正仪1获取该第 二台测试机2B进行多个测试项的测试时,对于每个测试项,被测器件所接收到 的测试条件以及所得到的测试结果;\n步骤S32:测试校正仪1从多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 测试项所接收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两台测 试机对于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第一台测试机或者第二台测试机下, 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格;在第二台测试机或者第一台测试机下,所 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n例如,使用第一台测试机2A对被测器件进行20个测试项的测试,在这个 测试过程中,测试校正仪1获取了全部20个测试项的测试条件及测试结果。\n接着,使用第二台测试机2B对被测器件进行同样20个测试项的测试,在 这个测试过程中,测试校正仪1同样获取了全部20个测试项的测试条件及测试 结果。\n接着,测试校正仪1通过分析模块11对两份全部20个测试项的测试条件 及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第5个测试项下,使用第一台测试机2A进行测试时, 测试结果为合格,而使用第二台测试机2B进行测试时,测试结果为不合格。并 且,进一步发现,在第一台测试机2A下,被测器件接收到的电压为5V,但是 在第二台测试机2B下,被测器件接收到的电压为4.8V。\n在得到了上述信息后,接着可通过人工对第二台测试机2B进行校正,使得 在第二台测试机2B下,被测器件接收到的电压也为5V,进一步观测测试结果。 其中,可通过提高第二台测试机2B所输出的电压信号使得被测器件接收到的电 压也为5V。在此,通过排除测试机的因素,进一步保证对被测器件的测试的可 靠性。\n综上可见,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试校正仪、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中, 通过分析模块从多个测试项中筛选出待检验测试项及所述待检验测试项所接收 到的测试条件,其中,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符合如下要求:多台测试机对于所述 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中,在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合 格;在另一部分测试机下,所述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据此能够调 整使得待检验测试项的测试结果不合格的测试机所输出的测试条件,从而最终 判定测试结果,由此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n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 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 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n', 'erdt': 20140319, 'exdt': 20331122, 'inventor': [{'lang': 'CN', 'name': '王玉龙',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祁建华',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刘远华', 'name_id': 3}, {'lang': 'CN', 'name': '郝丹丹', 'name_id': 4}, {'lang': 'CN', 'name': '叶建明', 'name_id': 5}],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R35/00', 'main_group': 'G01R35', 'section': 'G', 'sub_class': 'G01R', 'sub_group': 'G01R35/00'}}, {'code': {'clazz': 'G01', 'full': 'G01R31/28', 'main_group': 'G01R31', 'section': 'G', 'sub_class': 'G01R', 'sub_group': 'G01R31/28'}}], 'isdt': 20160928,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31237', 'lang': 'CN', 'name':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周耀君', 'name_id': 1}], 'patent_id': 'da719d3c-fb78-4f0a-ae90-801cfac18721', 'pbdt': 20160928, 'pn_official': 'CN103592613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沈笑笑', 'name_id': 1}], 'prsd': 20160928, 'title': '测试校正仪、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update_ts': 1537510283105, 'tags': ['仪器仪表修理', '电工仪器仪表制造', '其他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所述的银行凭证的表面印有银行凭证二维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1:分析银行凭证二维码信息中包含的要素项:步骤102:选择检查域;步骤103:打印二维码和检查域:在银行凭证的空白处打印二维码和检查域;步骤104:验证银行凭证:对比检查域和银行凭证上对应的要素项信息是否一致:若一致,则银行凭证上的二维码信息是正确的;若不一致,则银行凭证上的二维码信息与银行凭证中的信息不符。该验证方法将二维码信息中的要素项作为检查域以明文的方式打印在凭证上,能快速方便的判断二维码中的要素项与凭证的要素项是否一致,弥补无法直接验证银行凭证的不足。', 'apdt': 20110824, 'apno_official': 'CN201110243233.0',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034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北环大道7001号开元大厦1408室', 'city': '深圳', 'country': 'CN', 'district': '福田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田路189号', 'lat': 22.564624628146, 'lon': 114.04458546952, 'postcode': '518034', 'state': '广东'}, 'lang': 'CN', 'name': '深圳市中数信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银行凭证的表面印有银行凭证二维码(5),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01:分析银行凭证二维码(5)信息中包含的要素项:所述的要素项包括预先设置项和打印时输入项,该打印时输入项包括连续打印不变项和连续打印变动项;\n步骤102:选择检查域(6):所述的检查域(6)从银行凭证二维码(5)信息中包含的要素项中选择,并以文字或数字的形式显示;\n步骤103:打印二维码(5)和检查域(6):在银行凭证的空白处打印二维码(5)和检查域(6);\n步骤104:验证银行凭证:对比检查域(6)和银行凭证上对应的直接显示的要素项信息是否一致:若一致,则银行凭证是正确的;若不一致,则银行凭证上的二维码(5)信息与银行凭证中的信息不符,银行凭证是错误的。\n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02中,检查域(6)是要素项中的打印时输入项。\n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检查域(6)是打印时输入项中的连续打印变动项。\n4.按照权利要求1、2或3\xa0所述的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检查域(6)为银行凭证二维码(5)信息中的银行凭证号码的后4位。\n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03中,检查域(6)设置在二维码(5)周围。\n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检查域(6)设置在二维码(5)的下方。\n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03中,检查域(6)位于银行凭证上对应的要素项周围。\n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03中,检查域(6)分段同时打印在二维码(5)的上、下、左、右中的一方、两方、或者两方以上。\n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检查域(6)打印在二维码(5)的上方或下方时,检查域(6)为横向打印;当所述的检查域(6)打印在二维码(5)的左方或者右方时,检查域(6)为竖向打印。\n10.按照权利要求1、5、6、7或8所述的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检查域(6)的打印方向与银行凭证上对应的要素项打印方向相同。\n', 'claim_count': 14,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n背景技术\n二维码\xa0(2-dimensional\xa0bar\xa0code)\xa0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二维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信息,因此能在很小的面积内表达大量的信息。\n目前,一些银行凭证上已经开始打印有二维码,银行在将凭证出售给客户前,将二维码打印在凭证的某个位置上,二维码包含了的凭证上部分要素信息,包括凭证号码、银行行号等。在打印时,有些要素信息是可以预先设置好的,比如银行行号、银行名称等,而有些要素信息是需要在打印时设置的,比如存款人账号、存款人名称等,而且有些要素可能是随着连续打印而变化的,比如凭证号码等。使用凭证时,凭证受理者通过识读设备读取二维码信息,可以快速将信息录入到应用系统,即加快了信息处理速度,又减少了手工输入出错的情况。\n但是,二维码本身是以图形的方式打印的,无法直接识别其所包含的信息,也就是说打印操作人员无法从图形本身判断打印的是否正确,客户拿到凭证后如果不借助识读设备也不知道二维码信息是什么,预先设置好的要素信息不容易出错,但是在打印时设置的要素信息在手工输入和打印过程出现错误是无法避免的,如果打印出现错误而未发现,在使用时给客户将带来很大麻烦甚至造成损失;在凭证受理时让受理者将读取二维码信息与凭证上信息进行比对将大大降低受理速度,而在打印时对打印出的凭证进行逐一通过识读设备检查又会增加巨大的工作量。\n发明内容\n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该验证方法在银行凭证上打印二维码的同时,将二维码信息中的要素项作为检查域以明文的方式打印在凭证上,能快速方便的判断二维码中的要素项与凭证的要素项是否一致,弥补无法直接验证银行凭证的不足。\n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n一种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所述的银行凭证的表面印有银行凭证二维码(5),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01:分析银行凭证二维码信息中包含的要素项:所述的要素项包括预先设置项和打印时输入项,该打印时输入项包括连续打印不变项和连续打印变动项;\n步骤102:选择检查域:所述的检查域从银行凭证二维码信息中包含的要素项中选择,并以文字或数字的形式显示;\n步骤103:打印二维码和检查域:在银行凭证的空白处打印二维码和检查域;\n步骤104:验证银行凭证:对比检查域和银行凭证上对应的直接显示的要素项信息是否一致:若一致,则银行凭证是正确的;若不一致,则银行凭证上的二维码信息与银行凭证中的信息不符,银行凭证是错误的。\n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n1.可以直接验证银行凭证,不要借助外部设备。现有技术中,银行凭证只有通过识读设备才能识别其有无错误内容。这样银行凭证持有人自身往往无法识别,凭证受理者只有通过识读设备才能识别。而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银行凭证上打印检查域,检查域中包含的信息来源于二维码并且检查域与二维码同时打印在银行凭证上。直接识别检查域和其对应的银行凭证上的信息是否一致,从而判别二维码中包含的信息是否与银行凭证上的信息一致,从而可以避免将属于其他银行凭证上二维码打印在本银行凭证上并产生错误凭证。该验证方法在银行凭证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不借助识读设备,而可以直接识别二维码内容正确与否,从而直接验证银行凭证。\n2.本验证方法适用人群广泛,不限于银行凭证受理者。在现有技术中,只有凭证受理者通过识读设备才能识别银行凭证有无错误内容,而银行凭证持有人无法识别银行凭证有无错误内容。在本技术方案中,检查域在以明文的形式打印在银行凭证上,人可以直接识别。这样,银行凭证受理者可以通过检查域快速发现二维码信息内容的错误,既不影响银行凭证受理速度,又可避免二维码信息内容的错误给凭证持有者带来的麻烦或者损失。同时,持有人在持有银行凭证时,即可直接核对检查域和银行凭证上对应的要素项是否一致。这样有利于持有人自己及时发现错误,避免以后发生不必要的麻烦。\n3.验证过程简单高效。本验证方法只需要核对检查域和银行凭证上对应的要素项是否一致即可。整个验证过程通常只需要花费两、三秒的时间。验证过程简单高效。\n附图说明\n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框图。\n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支票样本示意图。\n图中有:银行行号1、银行名称2、出票人账号3、支票号码4、二维码5、检查域6。\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n\xa0\xa0\xa0\xa0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银行凭证的表面印有银行凭证二维码5,该验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01:分析银行凭证二维码5信息中包含的要素项。\n在该步骤中,所述的要素项包括预先设置项和打印时输入项,该打印时输入项包括连续打印不变项和连续打印变动项。预先设置项是指可以预先设置的要素信息,例如银行行号1、银行名称2等。这些要素信息在同一家银行中的银行凭证中都是一样的。打印时输入项是指在打印二维码5之前,才能设置的要素信息,例如存款人账号、凭证号码、存款人名称等。这些要素信息因银行客户的不同或者打印顺序的不同而各异。打印时输入项中包含连续打印不变项和连续打印变动项。所谓的连续打印不变项,是指打印过程中,要素信息不会产生变化,例如存款人账号、存款人名称。所谓连续打印变动项,是指打印过程中,要素信息会产生连续变化,例如凭证号码。\n在银行销售的银行凭证中,以支票为例,如图2所示,二维码5信息主要包括要素项:银行行号1、银行名称2、出票人账号3和支票号码4。其中银行行号1和银行名称2对银行网点来说是固定的,是预先设置项;出票人账号3针对不同的客户有所不同,在打印时需要输入,是打印时输入项中的连续打印不变项。支票号码4与支票是一一对应,每一张都不同,是打印时输入项中的连续打印变动项。\n步骤102:选择检查域6:所述的检查域6从银行凭证二维码5信息中包含的要素项中选择,并以文字或数字的形式显示;\n在该步骤中,检查域6从银行凭证二维码5信息中包含的要素项中选择,并以文字或数字的形式显示。检查域6可以选择一个要素项,也可以选择多个要素项的组合;可以选择整个要素项内容,也可以选取要素项中的某几位,可以是前几位,或者是后几位,或者是中间几位,或者是不连续的某几位的组合。检查域6优选选择要素项中的打印时输入项,尤其是优选输入项中的连续打印变动项。因为对于同一银行客户而言,预先设置项和连续打印不变项中的信息都是固定的,连续打印变动项中的信息在不同的银行凭证上的信息都是不同的,所以将连续打印变动项设置为检查域,例如支票号码4,对二维码5中的信息进行验证,会提高验证的准确性。\n步骤103:打印二维码5和检查域6:在银行凭证的空白处打印二维码5和检查域6。\n在该步骤中,二维码5和检查域6的打印位置,只要在银行凭证的空白处,没有打印在银行凭证的已有内容上即可。但是,考虑到方便验证,检查域6位于银行凭证上对应的要素项周围。这样,验证人员可以直接将检查域6与银行凭证上对应的要素项进行核对,节省了验证时间。当然,检查域6还可以设置在二维码5周围,尤其是设置在二维码5的下方。将检查域6设置在二维码5周围,可以使得验证人员容易知晓检查域6的位置,方便验证人员查找检查域6。检查域6设置在二维码5的下方,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打印空间。\n检查域6还可以分段同时打印在二维码5的上、下、左、右中的一方、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尤其是检查域6由两项或两项以上不同的要素项组成时,检查域6可以依照要素项的不同而分段同时打印在二维码5的周围。当检查域6打印在二维码5的上方或下方时,检查域6为横向打印;当检查域6打印在二维码5的左方或者右方时,检查域6为竖向打印。对检查域6的打印方向进行限定,是为了使检查域6在银行凭证上布置有足够的空间。\n检查域6的打印方向可以是任意的,只要检查域6位于银行凭证的空白处。当然,如果检查域6的打印方向与银行凭证上对应的要素项打印方向相同,那么就会方便验证人员查找与核对检查域6和其对应的要素项,有利于节省验证时间。例如,在图2所示的支票中,检查域6的打印方向和支票号码4的印刷方向都是横向从左到右。\n检查域6的位数可以是任意的。但是,如果检查域6的位数很少,例如小于3位,那么验证的准确性就不能保证。如果检查域6的位数很多,例如大于6位,那么就会花费较多的验证时间,同时,银行凭证的空白处是有限的,太多位数的检查域6可能不能全部打印在银行凭证上。因此,检查域6的位数优选在4位至6位之间。作为优选方案,检查域6为银行凭证二维码5信息中的银行凭证号码的后4位。如图2中,检查域6是支票二维码5信息中的支票号码4的最后4位,当然还可以是5位或者6位支票号码4。这样,既保证验证的准确性,又节省验证时间和打印空间。\n步骤104:验证银行凭证:对比检查域6和银行凭证上对应的直接显示的要素项信息是否一致:若一致,则银行凭证是正确的;若不一致,则银行凭证上的二维码5信息与银行凭证中的信息不符,银行凭证是错误的。\n由上述四步骤构成的验证方法,通过在银行凭证上打印检查域,检查域中包含的信息来源于二维码。直接识别检查域和其对应的直接显示在银行凭证上的信息是否一致,从而判别二维码中包含的信息是否与银行凭证上的信息一致。该验证方法在银行凭证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不借助识读设备,而直接验证银行凭证。该验证方法适用于任何人,不再局限于银行凭证受理者。本验证方法通常只需要花费两、三秒的时间。验证过程简单高效。\n', 'erdt': 20120606, 'family_inpadoc': 'CN201110243233A', 'family_original': '45960694', 'inventor': [{'lang': 'CN', 'name': '李之勇',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吕昊',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G07', 'full': 'G07D7/00', 'main_group': 'G07D7', 'section': 'G', 'sub_class': 'G07D', 'sub_group': 'G07D7/00'}}, {'code': {'clazz': 'G06', 'full': 'G06K19/06', 'main_group': 'G06K19', 'section': 'G', 'sub_class': 'G06K', 'sub_group': 'G06K19/06'}}],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32237', 'lang': 'CN', 'name':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程化铭', 'name_id': 1}], 'patent_id': '7bab513e-35a0-456b-8064-b0b8489a6c7a', 'pbdt': 20120425, 'pn_official': 'CN102426716A', 'prsd': 20140507, 'title': '一种印有二维码的银行凭证的验证方法', 'update_ts': 1537499626216, 'tags': ['计算器及货币专用设备制造',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集成电路制造']} {'abs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产品便捷检验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产品索引值;根据所述产品索引值显示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获取所述检验项目的值;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与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从而规范品质检验流程,使品质检验更便捷,提高品质检验准确度和工作效率。', 'apdt': 20160122, 'apno_official': 'CN201610045800.4',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开曼群岛大开曼岛', 'country': 'KY'}, 'lang': 'CN', 'name':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开曼群岛大开曼岛', 'country': 'KY'}, 'lang': 'CN', 'name':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产品便捷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获取产品索引值;\n根据所述产品索引值显示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获取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及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n000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及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包括:\n比对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及对应的项目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和/或,\n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计算检验指标值;\n比对所述检验指标值与对应的指标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n000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产品索引值显示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包括:\n根据所述索引值查找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显示所述产品检验流程;\n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顺序,将当前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将除所述当前检验项目之外的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n000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产品索引值显示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包括:\n根据所述索引值查找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显示产品检验流程;\n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顺序,将当前检验项目及已检验的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将除所述当前检验项目及已检验的检验项目之外的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n0005.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获取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包括:\n获取用户对当前检验项目的输入操作;\n根据所述输入操作,获取用户输入的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0006.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获取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包括:\n获取用户对当前检验项目的取值操作;\n根据所述取值操作,获取对应的检验设备所检验到的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0007.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若所述产品符合合格条件,显示产品合格提示;\n若所述产品不符合合格条件,显示产品不合格提示;或者,\n显示所述产品的等级。\n0008.8.一种产品便捷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索引值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产品索引值;\n流程项目显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产品索引值显示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检验数据获取单元,用于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获取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检验判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与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n0009.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验判定单元,具体用于:\n比对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及对应的项目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和/或,\n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计算检验指标值;\n比对所述检验指标值与对应的指标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n0010.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程项目显示单元,包括:\n查找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索引值查找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流程显示子单元,用于显示所述产品检验流程;\n项目显示子单元,用于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顺序,将当前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将除所述当前检验项目之外的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n0011.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程项目显示单元,包括:\n查找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索引值查找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流程显示子单元,用于显示所述产品检验流程;\n项目显示子单元,用于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顺序,将当前检验项目及已检验的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将除所述当前检验项目及已检验的检验项目之外的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n0012.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验数据获取单元,包括:\n输入操作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用户对当前检验项目的输入操作;\n项目输入值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输入操作,获取用户输入的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0013.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验数据获取单元,包括:\n取值操作获取子单元,获取用户对当前检验项目的取值操作;\n设备数据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取值操作,获取对应的检验设备所检验到的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0014.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第一显示单元,用于若所述产品符合合格条件,则显示产品合格提示,若所述产品不符合合格条件,显示产品不合格提示;或者还包括:\n第二显示单元,用于显示所述产品的等级。', 'claim_count': 14, 'desc': '产品便捷检验方法及装置\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软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产品便捷检验方法及装置。\n背景技术\n在产品品质检验过程中,需要对多个项目进行检验,得出多项项目的检验数据,并对检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检验指标值,再与各项检验指标的标准值进行对比,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或符合某个标准等级。\n产品的品质检验工作大部分是由专业人员配合一定的检验设备来完成,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辅助品质检验的移动智能客户端应用,通常的方式是将产品分类整理成资料,通过智能设备进行展示,检验人员可以查询到产品对应的检验项目,但仅限于查询,不能起到规范检验流程,辅助记录检验数据的功能,也不能自动计算检验指标,对检验指标进行标准比对,而且也不方便检验人员随处查看,除查询外的工作大多需要检验人员手工完成,检验效率低,特别是检验指标的计算很复杂时。\n发明内容\n为克服相关技术中产品检验效率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产品便捷检验方法及装置。\n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产品便捷检验方法,包括:\n获取产品索引值;\n根据所述产品索引值显示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获取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及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n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及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包括:\n比对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及对应的项目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和/或,\n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计算检验指标值;\n比对所述检验指标值与对应的指标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n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产品索引值显示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包括:\n根据所述索引值查找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显示所述产品检验流程;\n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顺序,将当前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将除所述当前检验项目之外的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n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产品索引值显示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包括:\n根据所述索引值查找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显示产品检验流程;\n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顺序,将当前检验项目及已检验的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将除所述当前检验项目及已检验的检验项目之外的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n可选的,所述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获取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包括:\n获取用户对当前检验项目的输入操作;\n根据所述输入操作,获取用户输入的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可选的,所述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获取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包括:\n获取用户对当前检验项目的取值操作;\n根据所述取值操作,获取对应的检验设备所检验到的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可选的,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方法,还包括:\n若所述产品符合合格条件,显示产品合格提示;\n若所述产品不符合合格条件,显示产品不合格提示;或者,\n显示所述产品的等级。\n相应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产品便捷检验装置,包括:\n索引值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产品索引值;\n流程项目显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产品索引值显示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检验数据获取单元,用于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获取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检验判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与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n可选的,所述检验判定单元,具体用于:\n比对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及对应的项目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和/或,\n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计算检验指标值;\n比对所述检验指标值与对应的指标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n可选的,所述流程项目显示单元,包括:\n查找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索引值查找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流程显示子单元,用于显示所述产品检验流程;\n项目显示子单元,用于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顺序,将当前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将除所述当前检验项目之外的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n可选的,所述流程项目显示单元,包括:\n查找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索引值查找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流程显示子单元,用于显示所述产品检验流程;\n项目显示子单元,用于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顺序,将当前检验项目及已检验的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将除所述当前检验项目及已检验的检验项目之外的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n可选的,所述检验数据获取单元,包括:\n输入操作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用户对当前检验项目的输入操作;\n项目输入值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输入操作,获取用户输入的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可选的,所述检验数据获取单元,包括:\n取值操作获取子单元,获取用户对当前检验项目的取值操作;\n设备数据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取值操作,获取对应的检验设备所检验到的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可选的,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装置,还包括:\n第一显示单元,用于若所述产品符合合格条件,则显示产品合格提示,若所述产品不符合合格条件,显示产品不合格提示;或者还包括:\n第二显示单元,用于显示所述产品的等级。\n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按产品品类提供标准的检验流程,辅助采集检验过程数据,并自动计算检验指标,以及将检验指标与检验标准对比,得出检验结果。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规范品质检验流程,规避人工记录计算失误,提高品质检验工作效率,使品质检验更为便捷。\n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n附图说明\n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图1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产品便捷检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n图2示出了一种产品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界面。\n图3示出了另一种产品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界面。\n图4为检验项目显示的一示例。\n图5为检验项目显示的另一示例。\n图6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产品便捷检验装置的框图。\n具体实施方式\n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n为了全面理解本申请,在以下详细描述中提到了众多具体的细节,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申请可以无需这些具体细节而实现。在其他实施例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方法、过程、组件和电路,以免不必要地导致实施例模糊。\n图1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产品便捷检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n步骤S101,获取产品索引值;\n步骤S102,根据所述产品索引值显示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步骤S103,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获取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其中,所述产品索引值可以为产品名称,或者产品编号,或者产品索引代码。在产品便捷检验装置显示产品索引值输入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产品索引值输入UI可以为输入框,用户在输入框中输入产品名称或者产品编号,产品便捷检验装置通过输入框获取输入的产品名称或产品编号。产品索引值输入UI也可以为选择列表,选择列表中列出各个产品选择项,每个产品选择项与一个产品索引代码对应,用户通过选择列表中的产品选择项来确定输入的产品索引值(产品索引代码),产品便捷检验装置通过选择列表获取输入的产品索引代码。\n获取到产品索引值后,根据所述产品索引值在本地数据库或者通过网络连接的数据库中查找到对应于所述产品索引值的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并在界面显示所述检验流程和所述检验项目。除显示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外,还可以在每个检验项目旁显示检验该检验项目所需的仪器,以方便检验员查看到检验所需的步骤、项目和所需仪器,从而提高检验效率。检验流程即检验项目的检验顺序,所述检验流程和所述检验项目可以分开显示,例如分为两栏显示;也可以合并显示,例如按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排列显示检验项目,还可以在每个检验项目间以箭头指示前后顺序。图2示出了一种产品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界面,如图2所示,在上栏显示检验流程,下栏显示对应的检验项目按钮。图3示出了另一种产品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界面,如图3所示,各个检验项目以按钮形式按检验流程顺序从上到下排列,并且同时在检验项目旁标准该检验项目的名称和所需的仪器。\n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索引值查找到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后,显示所述产品检验流程,并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顺序,将当前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将除所述当前检验项目之外的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其中,当前检验项目为根据检验流程顺序当前所轮到的应当检验的检验项目。具体地,在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最开始显示时,首位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在首位检验项目检验完毕后,第二位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在第二位检验项目检验完毕后,第三位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依次类推。其中,活动项可以显示为高亮,非活动项可以显示为灰色。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指所述检验项目可操作,用户可以通过对显示的检验项目进行操作来获取检验项目值,例如检验项目显示为按钮,用户点击按钮后显示检验项目值输入框,用户可以在检验项目值输入框中进行输入,或者用户点击按钮后,后台通过网络从检验项目对应的检验设备获取该检验项目的值。对于显示为活动项的当前检验项目,在其上还可以显示“立即检验”标签。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就是指所述检验项目不可操作,同时对于显示为非活动项的检验项目,如为已完成的检验项目,在其上还可以显示“已检验”或“检验完成”标签,如为还未完成的检验项目,在其上还可以显示“未检验”标签。这种实施方式下,用户只能对当前检验项目进行操作完成检验项目值的获取,从而能更好地控制用户按照检验流程完成流程,避免用户的失误操作打乱检验流程造成检验的不准确或不可用,比如苹果的外观检验应当在糖分检验之前,如果用户先检验糖分,外观检验就无法进行了。图4为检验项目显示的一示例,在一个检验界面中,顶端为产品名称,检验项目为按钮,左侧为其检验项目名称以及对应的检验仪器文字,检验项目从上到下按照检验流程排列,按钮上的斜纹表示该按钮为活动项,无斜纹的为非活动项,已检验完成的检验项目上显示“已检验”标签,当前检验项目上显示“立即检验”标签,未检验的检验项目上显示“未检验”标签。图4左侧检验界面中“穗重”为当前检验项目,其为活动项,其余检验项目为非活动项,当“穗重”检验完毕后,图4左侧的检验界面变为图4右侧的检验界面,“穗重”检验项目自动变为非活动项,紧接其后的“平均粒重”变为活动项。点击检验界面的每个检验项目以执行步骤S103,在检验界面可以设置检验完成按钮,如图4底端的检验完成按钮,当各个检验项目获取检验的值完毕后,点击检验完成按钮以完成数据提交并进入步骤S104。\n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索引值查找到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后,显示所述产品检验流程,并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顺序,将当前检验项目及已检验的检验项目都显示为活动项,将除所述当前检验项目及已检验的检验项目之外的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这种实施方式中,已检验的检验项目也显示为活动项,方便用户对已检验的检验项目进行修改。同时已检验的检验项目上可以显示“已检验”或“检验完成”标签,当前检验项目上可以显示“立即检验”标签,其他未检验项目上可以显示“未检验”标签,也可以显示为灰色的“立即检验”标签。另外对于都显示为活动项的已检验项目和当前检验项目,还可以以不同颜色进行区分,例如已检验项目显示为橙色,当前检验项目显示为绿色,便于用户进行识别。图5为检验项目显示的另一示例,在一个检验界面中,顶端为产品名称,检验项目为按钮,左侧为其检验项目名称以及对应的检验仪器文字,检验项目从上到下按照检验流程排列,按钮上的斜纹表示该按钮为活动项,无斜纹的为非活动项,已检验完成的检验项目上显示“已检验”标签,当前检验项目上显示“立即检验”标签,未检验的检验项目上显示“未检验”标签。图5左侧检验界面中“穗重”为当前检验项目,其为活动项,其余检验项目为非活动项,当“穗重”检验完毕后,图5左侧的检验界面变为图5右侧的检验界面,紧接其后的“平均粒重”变为活动项,“穗重”检验项目仍然为活动项。点击检验界面的每个检验项目以执行步骤S103,在检验界面底端设置检验完成按钮,当各个检验项目获取检验的值完毕后,点击检验完成按钮以完成数据提交并进入步骤S104。其中,检验完成按钮在所有检验项目点击完成前可以显示为非活动项,在所有检验项目点击完成后才显示为活动项,以防止用户误点击而提前结束检验流程。\n所述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获取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包括:\n获取用户对当前检验项目的输入操作;\n根据所述输入操作,获取用户输入的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当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时,所述检验项目可操作,用户可以通过对显示的检验项目进行输入操作来获取检验项目值,例如检验项目显示为按钮,用户点击按钮后显示检验项目值输入框,用户可以在检验项目值输入框中输入检验得到的检验项目的值,输入完成后,产品便捷检验装置通过输入框获得用户输入的检验项目的值。\n所述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获取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包括:\n获取用户对当前检验项目的取值操作;\n根据所述取值操作,获取对应的检验设备所检验到的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当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时,所述检验项目可操作,用户可以通过对显示的检验项目进行取值操作来获取检验项目值,例如检验项目显示为按钮,用户点击按钮(即取值操作)后,后台便通过网络从检验项目对应的检验设备获取该检验项目的值,所述检验设备预先与产品便捷检验装置进行网络连接,可以通过预先设置的接口来完成检验项目的值的传送。\n步骤S104,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与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n在检验完毕,获取到检验项目的值后,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来进行评定。在一种应用场景中,直接使用检验项目的值和对应的项目预设标准值进行评定,具体地,将检验项目的值与项目预设标准值进行比较,根据检验项目的情况,可以为检验项目的值大于或等于项目预设标准值,则产品合格或者属于某个产品等级,或者为检验项目的值小于或等于项目预设标准值,则产品合格或者属于某个产品等级,当用于评定产品等级时,所述项目预设标准值可以为多个分级的值。例如,葡萄的含水量,检验得到后,将其与含水量预设标准值比较,如果含水量大于或等于含水量预设标准值,则葡萄合格,否则葡萄不合格,或者含水量大于或等于99%,则葡萄为优级,含水量小于99%但大于或等于85%,则葡萄为良级,含水量小于85%,则葡萄为普通级。又例如,检验得到番茄表皮的农药残留量,如果农药残留量小于或等于残留量预设标准值,则番茄合格,否则番茄不合格。\n在另一种应用场景中,并非直接使用检验项目值来评定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产品的等级,需要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计算检验指标值,根据所述检验指标值来进行评定,所述检验指标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按照每个检验指标以检验项目为因变量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得到检验指标值后,将检验指标值与对应的指标预设标准值进行比对,例如将苹果的糖分指标值与预设的糖分标准值进行比对,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例如苹果糖分标准值为35,如果苹果糖分指标值为20,则苹果属不合格产品,如果苹果糖分指标值为40,则苹果属合格产品。或者,在得到检验指标值后,比对所述检验指标值与对应的指标预设标准值,来确定产品的等级,这时的指标预设标准值为等级标准值,例如一级苹果的糖分等级标准值为40,二级苹果的糖分等级标准值为30,三级苹果的糖分等级标准值为20,如果苹果的糖分检验指标值为35,则该苹果为二级苹果。需要说明的是,检验项目的计算既可以在本地进行,也可以由产品便捷检验装置上传至服务器或其他用于计算的客户端。服务器或其他用于计算的客户端计算完成后,可以将计算的结果再返回至客户端。\n在又一应用场景中,上述两种场景中的执行方式可以结合实施,亦即对于检验项目,其中一部分,直接与对应的项目预设标准值对比,得到第一对比结果作为评定产品是否合格或者产品等级的因素,另一部分用于计算检验指标值,将计算得到的检验指标值与指标预设标准值对比,得到的第二对比结果也作为评定产品是否合格或者产品等级的因素。然后在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产品等级时,给第一对比结果和第二对比结果赋予不同的权值,以第一对比结果和第二对比结果为因变量,使用预先设定的加权函数进行计算,然后将计算的结果与预设的综合标准值比较,来评定产品;或者,判断第一对比结果和第二对比结果的排列组合是否都满足合格条件或者等级分级条件,如果满足,则产品合格或者为某一产品等级,如果不满足,则不合格或者为某一产品等级。例如,对于苹果的检验项目农药残留量,判断其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残留量标准值,得到第一对比结果,对于计算得到的检验指标值苹果的糖分值,判断其是否大于预设的糖分标准值,得到第二对比结果,如果第一对比结果是农药残留量小于或等于预设的残留量标准值,且第二对比结果是糖分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糖分标准值,则苹果合格,否则苹果不合格;或者如果第一对比结果是农药残留量小于或等于预设的残留量标准值,且第二对比结果是糖分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糖分标准值,则苹果为优级,如果第一对比结果是农药残留量小于或等于预设的残留量标准值,但第二对比结果是糖分值小于预设的糖分标准值,则苹果为普通级,如果第一对比结果是农药残留量大于预设的残留量标准值,则不论第二对比结果如何,苹果皆为劣等级。\n在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得到判断结果后,或者确定产品的等级后,可以将判断结果或者产品的等级发送给上级数据库或者服务器进行进一步处理,例如上级数据库或服务器会进行产品品质统计。在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得到判断结果后,若所述产品符合合格条件,还可以显示产品合格提示,或者若所述产品不符合合格条件,则显示产品不合格提示;或者在确定产品的等级后,显示所述产品的等级,以使用户直观快速地查看到检验结果。在显示产品合格提示或不合格提示或产品的等级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语音播报。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检验项目的计算是在服务器或其他用于计算的客户端进行,则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和确定产品的等级也可以在服务器或其他客户端进行,再由服务器或者其他客户端将产品合格或者产品不合格或者产品的等级等结果返回至产品便捷检验装置。\n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按产品品类提供标准的检验流程,辅助采集检验过程数据,并自动计算检验指标,以及将检验指标与检验标准对比,得出检验结果。从而自动规范品质检验流程,规避人工记录计算失误,提高品质检验的自动化便捷性以及工作效率。\n通过以上的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智能设备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数据和程序代码的介质。\n图6为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产品便捷检验装置的框图。所述装置可以安装于智能手持终端或智能移动终端上,例如工业手持终端、手机或平板上。如图6所示,所述装置包括:\n索引值获取单元U601,用于获取产品索引值;\n流程项目显示单元U602,用于根据所述产品索引值显示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检验数据获取单元U603,用于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检验顺序依次获取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检验判定单元U604,用于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与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n其中,所述产品索引值可以为产品名称,或者产品编号,或者产品索引代码。在产品便捷检验装置显示产品索引值输入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产品索引值输入UI可以为输入框,用户在输入框中输入产品名称或者产品编号,产品便捷检验装置通过输入框获取输入的产品名称或产品编号。产品索引值输入UI也可以为选择列表,选择列表中列出各个产品选择项,每个产品选择项与一个产品索引代码对应,用户通过选择列表中的产品选择项,确定输入的产品索引值,产品便捷检验装置通过选择列表获取输入的产品索引代码。\n获取到产品索引值后,根据所述产品索引值在本地数据库或者通过网络连接的数据库中查找到对应于所述产品索引值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并在界面显示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除显示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外,还可以显示在每个检验项目旁显示检验该检验项目所需的仪器。\n其中,所述流程项目显示单元,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包括:\n查找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索引值查找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流程显示子单元,用于显示所述产品检验流程;\n项目显示子单元,用于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顺序,将当前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将除所述当前检验项目之外的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n其中,当前检验项目为根据检验流程顺序当前轮到的应当检验的检验项目,在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最开始显示时,首位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在首位检验项目检验完毕后,第二位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在第二位检验项目检验完毕后,第三位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依次类推。其中,活动项可以显示为高亮,非活动项也可以显示为灰色。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指所述检验项目可操作,用户可以通过对显示的检验项目进行操作来获取检验项目值,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就是指所述检验项目不可操作。这种实施方式下,用户只能对当前检验项目进行操作完成检验项目值的获取,从而能更好地控制用户按照检验流程完成流程。\n所述流程项目显示单元,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包括:\n查找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索引值查找对应的产品检验流程及检验项目;\n流程显示子单元,用于显示所述产品检验流程;\n项目显示子单元,用于按照所述产品检验流程规定的顺序,将当前检验项目及已检验的检验项目显示为活动项,将除所述当前检验项目及已检验的检验项目之外的其他检验项目显示为非活动项。\n这种实施方式中,已检验的检验项目也显示为活动项,方便用户对已检验的检验项目进行修改。\n其中,所述检验数据获取单元,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包括:\n输入操作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用户对当前检验项目的输入操作;\n项目输入值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输入操作,获取用户输入的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所述检验数据获取单元,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包括:\n取值操作获取子单元,获取用户对当前检验项目的取值操作;\n设备数据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取值操作,获取对应的检验设备所检验到的所述检验项目的值。\n其中,所述检验判定单元,具体用于:\n比对所述检验项目的值及对应的项目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和/或,\n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计算检验指标值;\n比对所述检验指标值与对应的指标预设标准值,判断所述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所述产品的等级。\n在检验完毕,获取到检验项目的值后,在一种应用场景中,直接使用检验项目的值来评定产品是否合格或者是什么等级,具体为将检验项目的值与对应的项目预设标准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来进行评定,根据检验项目的情况,可以为检验项目的值大于或等于项目预设标准值,则产品合格或者属于某个产品等级,或者为检验项目的值小于或等于项目预设标准值,则产品合格或者属于某个产品等级,当用于评定产品等级时,所述项目预设标准值可以为多个分级的值。在另一种应用场景中,根据所述检验项目的值计算检验指标值,再使用检验指标值进行评定,所述检验指标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按照每个检验指标以检验项目为因变量的算法进行计算,所述算法预先已存储于装置中。在得到检验指标值后,将检验指标值与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进行比对,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在得到检验指标值后,比对所述检验指标值与对应的预设标准值,来确定产品的等级,这时的预设标准值为等级标准值。在又一应用场景中,将上述两种场景中的执行方式结合实施,亦即对于检验项目,其中一部分,直接与对应的项目预设标准值对比,得到第一对比结果作为评定产品是否合格或者产品等级的因素,另一部分用于计算检验指标值,将计算得到的检验指标值与指标预设标准值对比,得到的第二对比结果也作为评定产品是否合格或者产品等级的因素,然后结合上述因素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或者确定产品等级。\n需要说明的是,检验项目的计算既可以在本地进行,也可以由产品便捷检验装置上传至服务器或其他用于计算的客户端。服务器或其他用于计算的客户端计算完成后,可以将计算的结果再返回至客户端。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和确定产品的等级可以在本地进行,如果检验项目的计算是在服务器或其他用于计算的客户端进行,则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和确定产品的等级也可以在服务器或其他客户端进行,再由服务器或者其他客户端将产品合格或者产品不合格或者产品的等级这些结果返回至产品便捷建议装置。\n所述的产品便捷检验装置,还可以包括:\n第一显示单元,用于若所述产品符合合格条件,则显示产品合格提示,若所述产品不符合合格条件,显示产品不合格提示;或者还包括:\n第二显示单元,用于显示所述产品的等级。\n在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得到判断结果后,或者确定产品的等级后,可以将判断结果或者产品的等级发送给上级数据库或者服务器进行进一步处理,例如上级数据库或服务器会进行产品品质统计。在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合格条件得到判断结果后,或者确定产品的等级后,若所述产品符合合格条件,还可以显示产品合格提示,或者若所述产品不符合合格条件,则显示产品不合格提示;或者显示所述产品的等级。以使用户直观快速地查看到检验结果。在显示产品合格提示或不合格提示或产品的等级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语音播报。\n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n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或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n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逆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装置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装置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装置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n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inventor': [{'lang': 'CN', 'name': '刘志敏',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10/06', 'main_group': 'G06Q1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10/06'},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20101'},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50/26', 'main_group': 'G06Q5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50/26'},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2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363', 'lang': 'CN', 'name':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逯长明', 'name_id': 1}, {'lang': 'CN', 'name': '许伟群', 'name_id': 2}], 'patent_id': '76440391-43ad-4f89-88df-e09d255611af', 'pbdt': 20170801, 'pn_official': 'CN106997500A', 'title': '产品便捷检验方法及装置', 'update_ts': 1538998514458, 'tags':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通讯设备修理',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abs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包括项目输入子系统、项目存储子系统、项目绩效评价子系统、项目筛选子系统和项目发布子系统,所述项目输入子系统用于工程人员输入电力工程项目信息,所述项目存储子系统用于存储输入的电力工程项目信息,所述项目绩效评价子系统用于对存储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获取评价结果,所述项目筛选子系统根据评价结果筛选出绩效好的电力工程项目,所述项目发布子系统用于向社会发布筛选出的电力工程项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了电力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和发布,提高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apdt': 20171211, 'apno_official': 'CN201711305899.8',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543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龙升路30号', 'city': '梧州市', 'country': 'CN', 'district': '长洲区', 'postcode': '543000', 'state': '广西壮族自治区'}, 'lang': 'CN', 'name': '何旭连',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43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龙升路30号', 'city': '梧州市', 'country': 'CN', 'district': '长洲区', 'postcode': '543000', 'state': '广西壮族自治区'}, 'lang': 'CN', 'name': '何旭连',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项目输入子系统、项目存储子系统、项目绩效评价子系统、项目筛选子系统和项目发布子系统,所述项目输入子系统用于工程人员输入电力工程项目信息,所述项目存储子系统用于存储输入的电力工程项目信息,所述项目绩效评价子系统用于对存储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获取评价结果,所述项目筛选子系统根据评价结果筛选出绩效好的电力工程项目,所述项目发布子系统用于向社会发布筛选出的电力工程项目。\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项目绩效评价子系统包括指标确定模块、指标分类模块、指标处理模块、评价模块和检验模块,所述指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电力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所述指标分类模块用于将评价指标划分为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所述指标处理模块用于对分类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处理,获取处理结果,所述评价模块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电力工程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所述检验模块用于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n00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指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电力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具体为:a、确定评价指标集合为EH:EH={EH1,EH2,…,EHn},其中,EHi(i=1,2,…,n)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n表示评价指标的数目;b、确定指标评语集合为GP,GP={GP1,GP2,…,GPr},其中,GPk(k=1,2,…,r)表示评价指标可能被判定的评语,r表示评语的种类,k越大,表示对指标的评语越好;所述指标处理模块包括第一定量指标处理子模块、第二评语子模块和第三权重确定子模块,所述第一定量指标处理子模块用于对定量指标进行处理,所述第二评语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GPk(k=1,2,…,r)的概率,所述第三权重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n00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量指标处理子模块用于对定量指标进行处理:设有定量指标的指标值向量为BZ:BZ=[x1,x2,…,xm],xj(j=1,2,…,m)表示第j个定量评价指标的指标值,m表示定量评价指标的数目,采用以下方式对定量评价指标进行处理:\n在式子里,YWj为第j个定量评价指标的指标值进行处理后的值,I1表示效益型指标集合,指标值越大表示评价对象越好,I2表示成本型指标集合,指标值越小表示评价对象越好。\n000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评语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GPk(k=1,2,…,r)的概率:对于定性评价指标,由专家直接确定指标被判定为评语GPk(k=1,2,…,r)的概率,对于定量评价指标,由专家根据处理后的指标值确定指标被判定为评语GPk(k=1,2,…,r)的概率;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GPk的概率矩阵CF;CF=[CFik]n×r,CFik表示评价指标EHi被判定为评语GPk的概率;\n所述第三权重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确定评价指标EHi的权重FVi,根据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权重向量FV:FV=[FV1,FV2,…,FVn]。\n0006.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模块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电力工程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根据概率矩阵和权重向量确定评价向量p:p=FV×CF=[p1,p2,…pr],pk(k=1,2,…,r)表示电力工程项目绩效被判定为评语GPk的概率,选取pk最大值的评语作为电力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结果。\n0007.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验模块包括第一效果检验子模块、第二效果检验子模块和综合效果检验子模块,所述第一效果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一检验值,所述第二效果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二检验值,所述综合效果检验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n所述第一效果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一检验值:\n在式子里,LG1表示第一检验值,N表示被评价的电力工程项目的个数,PAi表示第i个电力工程项目的评价时间;\n所述第二效果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二检验值:\n在式子里,LG2表示第二检验值,KW表示熟悉电力工程项目的人员数量,KW1表示对评价结果满意的人员数量。\n0008.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效果检验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计算评价效果的综合检验值:\n在式子里,LG表示综合检验值;综合检验值越大,表示评价效果越好。', 'desc': '一种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n背景技术\n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电力工程项目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在电力工程项目投资迅速增加,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投资绩效不理想、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忽视环境污染监测等问题。为了使有限的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发挥更大效益,必须创新电力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理论和管理体制,完善电力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和管理体制。\n发明内容\n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n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n提供了一种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包括项目输入子系统、项目存储子系统、项目绩效评价子系统、项目筛选子系统和项目发布子系统,所述项目输入子系统用于工程人员输入电力工程项目信息,所述项目存储子系统用于存储输入的电力工程项目信息,所述项目绩效评价子系统用于对存储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获取评价结果,所述项目筛选子系统根据评价结果筛选出绩效好的电力工程项目,所述项目发布子系统用于向社会发布筛选出的电力工程项目。\n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了电力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和发布,提高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n附图说明\n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n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n附图标记:\n项目输入子系统1、项目存储子系统2、项目绩效评价子系统3、项目筛选子系统4、项目发布子系统5。\n具体实施方式\n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n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包括项目输入子系统1、项目存储子系统2、项目绩效评价子系统3、项目筛选子系统4和项目发布子系统5,所述项目输入子系统1用于工程人员输入电力工程项目信息,所述项目存储子系统2用于存储输入的电力工程项目信息,所述项目绩效评价子系统3用于对存储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获取评价结果,所述项目筛选子系统4根据评价结果筛选出绩效好的电力工程项目,所述项目发布子系统5用于向社会发布筛选出的电力工程项目。\n本实施例实现了电力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和发布,提高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水平。\n优选的,所述项目绩效评价子系统3包括指标确定模块、指标分类模块、指标处理模块、评价模块和检验模块,所述指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电力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所述指标分类模块用于将评价指标划分为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所述指标处理模块用于对分类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处理,获取处理结果,所述评价模块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电力工程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所述检验模块用于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n本优选实施例实现了电力工程项目绩效的准确评价和对评价效果的检验。\n优选的,所述指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电力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具体为:a、确定评价指标集合为EH:EH={EH1,EH2,…,EHn},其中,EHi(i=1,2,…,n)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n表示评价指标的数目;b、确定指标评语集合为GP,GP={GP1,GP2,…,GPr},其中,GPk(k=1,2,…,r)表示评价指标可能被判定的评语,r表示评语的种类,k越大,表示对指标的评语越好;\n所述指标处理模块包括第一定量指标处理子模块、第二评语子模块和第三权重确定子模块,所述第一定量指标处理子模块用于对定量指标进行处理,所述第二评语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GPk(k=1,2,…,r)的概率,所述第三权重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n本优选实施例通过指标处理模块实现了对评价指标的处理,为后续电力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奠定了基础。\n所述第一定量指标处理子模块用于对定量指标进行处理:设有定量指标的指标值向量为BZ:BZ=[x1,x2,…,xm],xj(j=1,2,…,m)表示第j个定量评价指标的指标值,m表示定量评价指标的数目,采用以下方式对定量评价指标进行处理:\n在式子里,YWj为第j个定量评价指标的指标值进行处理后的值,I1表示效益型指标集合,指标值越大表示评价对象越好,I2表示成本型指标集合,指标值越小表示评价对象越好;\n所述第二评语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GPk(k=1,2,…,r)的概率:对于定性评价指标,由专家直接确定指标被判定为评语GPk(k=1,2,…,r)的概率,对于定量评价指标,由专家根据处理后的指标值确定指标被判定为评语GPk(k=1,2,…,r)的概率;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GPk的概率矩阵CF;CF=[CFik]n×r,CFik表示评价指标EHi被判定为评语GPk的概率;\n所述第三权重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确定评价指标EHi的权重FVi,根据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权重向量FV:FV=[FV1,FV2,…,FVn];\n所述评价模块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电力工程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根据概率矩阵和权重向量确定评价向量p:p=FV×CF=[p1,p2,…,pr],pk(k=1,2,…,r)表示电力工程项目绩效被判定为评语GPk的概率,选取pk最大值的评语作为电力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结果;\n本优选实施例定量评价指标处理子模块对定量评价指标进行处理,消除了定量评价指标间由于量纲不同而带来的比较困难,第二评语子模块和第三权重确定子模块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进行统一处理,确定了评价指标概率矩阵和权重向量,为后续电力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奠定了基础;评价模块通过对评语进行选取,实现了电力工程项目准确评价。\n优选的,所述检验模块包括第一效果检验子模块、第二效果检验子模块和综合效果检验子模块,所述第一效果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一检验值,所述第二效果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二检验值,所述综合效果检验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n所述第一效果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一检验值:\n在式子里,LG1表示第一检验值,N表示被评价的电力工程项目的个数,PAi表示第i个电力工程项目的评价时间;\n所述第二效果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二检验值:\n在式子里,LG2表示第二检验值,KW表示熟悉电力工程项目的人员数量,KW1表示对评价结果满意的人员数量;\n所述综合效果检验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计算评价效果的综合检验值:\n在式子里,LG表示综合检验值;综合检验值越大,表示评价效果越好。\n本优选实施例通过检验模块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保证了评价水平,当评价水平降低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具体的,第一检验值反映了评价效率,第二检验值反映了评价准确性,综合检验值通过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得到,能够实现对评价效果的有效检验,从而保证了电力工程项目的项目水平。\n采用本发明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管理,选取5个电力工程项目进行实验,分别为电力工程项目1、电力工程项目2、电力工程项目3、电力工程项目4、电力工程项目5,对管理效率和管理成本进行统计,同现有管理系统相比,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表所示:\n\t管理效率提高\t管理成本降低\t\n电力工程项目1\t29%\t27%\t\n电力工程项目2\t27%\t26%\t\n电力工程项目3\t26%\t26%\t\n电力工程项目4\t25%\t24%\t\n电力工程项目5\t24%\t22%\t\n\n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erdt': 20180525, 'inventor': [{'lang': 'CN', 'name': '何旭连',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10/06', 'main_group': 'G06Q1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10/06'},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20101'},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10/10', 'main_group': 'G06Q1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10/1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20101'},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50/06', 'main_group': 'G06Q5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50/06'},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20101'}], 'kd': 'A', 'patent_id': '0aa67a62-7660-4612-b641-65a332a40025', 'pbdt': 20180501, 'pn_official': 'CN107977792A', 'title': '一种高水平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update_ts': 1530887960256, 'tags': ['其他软件开发',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通讯设备修理',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包括步骤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阳性率检测指令;根据所述阳性率检测指令,基于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计算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其中,所述常规阳性率为已选定的样本中病理结果为阳性的样本数和已选定的全体样本数的比例;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和预设的参考阳性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若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处于异常状态,发出预警信号,上述方案对多个样本的自动统计和预警方法有助于检验人员快速发现问题,节约了人工分析的资源浪费,准确率更高,结果更直观。', 'apdt': 20170524, 'apno_official': 'CN201710376471.6',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莲湖路8号', 'city': '武汉市', 'country': 'CN', 'district': '蔡甸区', 'postcode': '430000', 'state': '湖北省'}, 'lang': 'CN', 'name': '武汉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莲湖路8号', 'city': '武汉市', 'country': 'CN', 'district': '蔡甸区', 'postcode': '430000', 'state': '湖北省'}, 'lang': 'CN', 'name': '武汉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n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阳性率检测指令;\n根据所述阳性率检测指令,基于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计算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其中,所述常规阳性率为已选定的样本中病理结果为阳性的样本数和已选定的全体样本数的比例;\n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和预设的参考阳性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n若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处于异常状态,发出预警信号。\n000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和预设的参考阳性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具体为:\n若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大于预设的参考阳性率上限阈值或小于预设的参考阳性率下限阈值时,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处于异常状态。\n000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n基于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通过预设的概率统计方法计算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分布概率;其中,所述概率统计方法根据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预先选定;\n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分布概率和预设的参考概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分布概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n若判断所述分布概率处于异常状态时,发出预警信号。\n0004.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分布概率和预设的参考概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分布概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具体为:\n若所述分布概率小于预设的参考概率时,判断所述分布概率处于异常状态。\n0005.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概率分布方法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的全体标本数预先选定具体为:\n当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大于预设的阈值时,选定泊松分布作为所述概率统计方法;\n当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小于预设的阈值时,选定二项分布作为所述概率统计方法。\n0006.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出预警信号具体为:\n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进行发布时弹出预警信息;其中,所述预警信息包括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名称、参考阳性率、常规阳性率和分布概率。\n0007.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n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室内质控指令;\n基于所述室内质控指令,判断预定时间段内是否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n若在预定时间段内,不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则发出预警信号;\n若在预定时间段内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的状态是否为审核通过;\n若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的状态为审核未通过或未审核,则发出预警信号。\n0008.8.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阳性率检测指令;\n常规比率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阳性率检测指令,基于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计算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其中,所述常规阳性率为已选定的样本中病理结果为阳性的样本数和已选定的全体样本数的比例;\n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和预设的参考阳性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n第一预警模块,用于若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处于异常状态,发出预警信号。\n0009.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发所述预警装置还包括:\n分布概率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通过预设的概率统计方法计算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分布概率;其中,所述概率统计方法根据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预先选定;\n第二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分布概率和预设的参考概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分布概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n第二预警模块,用于若判断所述分布概率处于异常状态时,发出预警信号。\n0010.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发所述预警装置还包括:\n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室内质控指令;\n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室内质控指令,判断预定时间段内是否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n第三预警模块,用于若在预定时间段内,不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则发出预警信号;\n第四判断模块,用于若在预定时间段内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的状态是否为审核通过;\n第四预警模块,用于若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的状态为审核未通过或未审核,则发出预警信号。', 'claim_count': 10, 'desc': '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及装置\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医疗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及装置。\n背景技术\n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健全,作为疾病诊断手段的检验服务也更加专业化和多样化。随着检验项目的增加,标本量的增加,样本周转时间按照原有流程将会延长,但以上的临床需求和法规要求要求实验室尽可能缩短样本周转时间,如何有条不紊地对样本进行分类,合理有效的优化实验室检测流程,实验室信息系统设计的合理便捷性成为了缩短样本周转时间的关键环节。目前独立实验室开展项目的类别主要分:理化质谱检验、基因组检验、病理诊断、生化发光检验、免疫学检验、其它综合检验等,因检测项目多,加上项目推陈出新快,对检测结果审核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升。\n异常样本,除样本干扰,如脂血、溶血,还包括结果需要人工判断甄别的项目,这部分结果的确认需要进行人工处理,如离心再测、推片镜检或联系临床。这部分样本耗费大量的时间会大幅度延迟其它报告的发出时间;同时在样本周转时间的压力下,实验室人员可能疏忽或者简化应有的处理流程,导致结果的风险大幅增加。现如今,几乎所有的实验室报告单均由人工签发,一个签发报告人员在一个工作日签发报告数量大约为1000张以上,而且这些工作大部分局限在晚上至凌晨(21:00-04:00)进行,该时间段长时间的电脑操作审核数据,极容易造成视觉和身心的双重疲劳,导致错误的发生;同时,若报告的结果涉及学科间的比对及分析,还需要大量的手工历史记录查询、整个数据分析工作将持续6个小时以上。\n发明内容\n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及装置,能自动统计分析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的多个样本,自动检验病理结果,无需人工计算和分析,更快速有效。\n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包括步骤:\n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阳性率检测指令;\n根据所述阳性率检测指令,基于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计算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其中,所述常规阳性率为已选定的样本中病理结果为阳性的样本数和已选定的全体样本数的比例;\n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和预设的参考阳性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n若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处于异常状态,发出预警信号。\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的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通过根据接收到的阳性率检测指令,对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进行计算其常规阳性率,将所述常规阳性率和预设的参考阳性率的数值进行比较,即可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是否异常,从而确定是否发出预警信号,这种对多个样本的自动统计和预警方法有助于检验人员快速发现问题,节约了人工分析的耗能,准确率高,结果直观。\n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和预设的参考阳性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具体为:\n若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大于预设的参考阳性率上限阈值或小于预设的参考阳性率下限阈值时,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处于异常状态。自动比较常规阳性率和参考阳性率的数值关系大小,从而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是否需要发出预警信号。\n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步骤:\n基于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通过预设的概率统计方法计算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分布概率;其中,所述概率统计方法根据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预先选定;\n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分布概率和预设的参考概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分布概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n若所述分布概率处于异常状态时,发出预警信号。通过概率统计方法获得分布概率作为另一种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是否异常的方式,可信度高。\n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分布概率和预设的参考概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分布概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具体为:\n若所述分布概率小于预设的参考概率时,判断所述分布概率处于异常状态。自动比较分布概率和参考概率的大小,从而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是否需要发出预警信号。\n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概率分布方法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的全体标本数预先选定具体为:\n当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大于预设的阈值时,选定泊松分布作为所述概率统计方法;\n当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小于预设的阈值时,选定二项分布作为所述概率统计方法。系统自动根据已选定的全体样本数选定概率统计方法,使结果更具有参考价值。\n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发出预警信号具体为:\n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进行发布时弹出预警信息,其中,所述预警信息包括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名称、参考阳性率、常规阳性率和分布概率。所述预警信息简单直观,以方便检验人员获知该项目的问题。\n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步骤:\n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室内质控指令;\n基于所述室内质控指令,检测预定时间段内是否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n若在预定时间段内,不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则发出预警信号;\n若在预定时间段内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的状态是否为审核通过;\n若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的状态为审核未通过或未审核,则发出预警信号。本方案除了对项目的阳性率进行预警外,还对项目的室内质控进行预警,预警方式更全面,审核功能更强大。\n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预定时间段为接收到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最新病理结果的时刻之前的24小时内。质控数据存在有效时间,该有效时间的设定由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决定。\n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装置,包括:\n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阳性率检测指令;\n常规比率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阳性率检测指令,基于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计算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其中,所述常规阳性率为已选定的样本中病理结果为阳性的样本数和已选定的全体样本数的比例;\n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和预设的参考阳性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n第一预警模块,用于若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处于异常状态,发出预警信号。\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的通过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装置通过常规比率计算模块根据第一接收模块接收到的阳性率检测指令,将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计算其常规阳性率,第一判断模块再根据所述常规阳性率和预设的参考阳性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是否异常,从而第一预警模块若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处于异常时,预警信号,这种对多个样本的自动统计和预警方法有助于检验人员快速发现问题,节约了人工分析的耗能,准确率高,结果直观。\n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发所述预警装置还包括:\n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室内质控指令;\n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室内质控指令,判断预定时间段内是否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n第二预警模块,用于若在预定时间段内,不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则发出预警信号;\n第三判断模块,用于若在预定时间段内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的状态是否为审核通过;\n第三预警模块,用于若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的状态为审核未通过或未审核,则发出预警信号。\n附图说明\n图1是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n图2是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n图3是阳性率预警提示的示意图。\n图4是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n图5是室内质控不合格的预警提示示意图。\n图6是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图7是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n参见图1,是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步骤:\nS1、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阳性率检测指令;\n其中,该阳性率检测指令在一次性选择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若干样本后发出,由此启动已选定样本的阳性率检测。\nS2、根据所述阳性率检测指令,基于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计算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其中,所述常规阳性率为已选定的样本中病理结果为阳性的样本数和已选定的全体样本数的比例;\n可以理解的,常规阳性率是简单的病理结果为阳性的样本数和全体样本数的比例,这在某种程度上反应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样本是否出现异常;\nS3、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和预设的参考阳性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n其中,所述参考阳性率作为是否异常的标准,该标准具有科学的参考意义。可以理解的,若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大于预设的参考阳性率上限阈值或小于预设的参考阳性率下限阈值时,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处于异常状态。\nS4、若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处于异常状态,发出预警信号。\n其中,所述发出预警信号可为多种形式,或弹出提醒窗口,或标记该项目的预警提示框。优选地,可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进行发布时弹出预警信息;其中,所述预警信息包括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名称、参考阳性率、常规阳性率和分布概率。\n具体实施时,先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阳性率检测指令,然后根据所述阳性率检测指令,基于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计算已选定的样本中病理结果为阳性的样本数和已选定的全体样本数的比例,作为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再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和预设的参考阳性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若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处于异常状态,发出预警信号。通过上述过程,可自动统计样本的阳性率并在异常的情况下自动预警,有助于检验人员快速发现问题,节约了人工分析的耗能,准确度更高,结果更直观。\n此外,一些概率统计方法也可作为评判所述样本是否异常的辅助工具,因此,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还包括步骤:\nS5、基于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通过预设的概率统计方法计算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分布概率;其中,所述概率统计方法根据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预先选定;\n在概率统计学中,事物发生的概率可以预测,因此,该步骤引入概率分布方法计算样本中病理结果为阳性的样本数发生的概率,可作为常规阳性率的辅助工具,进一步预警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阳性率。\nS6、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分布概率和预设的参考概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分布概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n其中,所述参考概率为统计学上的P值,最常用的0.05,反应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可以理解的,若所述分布概率小于预设的参考概率时,即为小概率事件,判断所述分布概率处于异常状态。\nS7、若判断所述分布概率处于异常状态时,发出预警信号。\n该实施例除了计算常规阳性率,将常规阳性率和参考阳性率进行比较得到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样本是否异常的结果,还根据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预先选定概率统计方法计算分布概率,再将该分布概率和参考阳性率进行比较以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样本是否异常。所述分布概率作为辅助预警工具,可根据单个样本为阳性的概率计算已选定样本中病理结果为阳性的样本数的概率,从而自动预警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使结果更可靠,避免人工分析出错率高的问题。\n可以理解的,当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大于预设的阈值时,选定泊松分布作为所述概率统计方法;当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小于预设的阈值时,选定二项分布作为所述概率统计方法。选择泊松分布,选取弓形虫IgG样本个数需大于等于50个;如果选择二项分布,,选取弓形虫IgG样本个数要小于等于50个。\n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均是常见的离散型分布,在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二项分布即重复n次独立的伯努利试验。在每次试验中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而且两种结果发生与否互相对立,并且相互独立,与其它各次试验结果无关,事件发生与否的概率在每一次独立试验中都保持不变,则这一系列试验总称为n重伯努利实验,具体的概率分布公式为:\n泊松分布是二项分布n很大而p很小时的特殊形式,是两分类资料在n次实验中发生x次某种结果的概率分布,医学领域中有很多稀有疾病(如肿瘤等)资料都符合泊松分布。\n因此,已选定的标本量较少,阳性率较高时,适用二项分布的规则;当标本量较大,阳性率较低时,适用泊松分布的规则。\n例如,如图3所示,选择25个样本进行风疹IgM抗体项目发布的时候,系统弹出对话框告知违背二项分布,里面展示有P值、阳性个数,常规阳性率、参考阳性率。其中,参考阳性率为10%,计算得到的常规阳性率为26.9%,P值为0.008,小于参考的0.05,弹出预警提示提示实验人员该次实验的结果很大程序上有异常。\n在检验项目的预警方式中,除了对其样本的阳性率进行检测外,还可对其室内质控进行检测,在其中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还包括步骤:\nS8、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室内质控指令;\n其中,室内质控是是各实验室为了监测和评价本室工作质量,以确定实验结果是否可靠、常规检验报告能否发出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实质上,室内质控是评判仪器精密度的方法。\nS9、基于所述室内质控指令,检测预定时间段内是否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n其中,所述预设的时间段为质控的有效时间,需根据不同的项目分别设定。\nS10、若在预定时间段内,不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则发出预警信号;\n当不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则不能确定该项目的实验结果是否可靠,需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实验人员。\nS11、若在预定时间段内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的状态是否为审核通过;\n当判断存在质控数据时,仍需判断其是否审核通过,才能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实验结果是否可靠并发出报告。\nS12、若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的状态为审核未通过或未审核,则发出预警信号。\n当质控数据状态为审核未通过,发出预警信号并提醒实验人员该项目的实验结果不可靠;当质控数据状态为未审核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实验人员处理该质控数据。\n优选地,所述预设的时间段为接收到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最新病理结果的时刻之前的24小时内。例如,风疹抗体IgM的质控有效时间为24h,现在为2015-10-10 17:00,提交了该项目的一个结果,则此规则核查,2015-10-9 17:00至2015-10-10 17:00之间,是否未产生质控数据或有未处理的质控数据,若有,则发出预警信号,显示不通过,若无,则通过。如图5所示,当风疹抗体IgM项目未检测到质控数据或检查到所述质控数据为审核未通过时,则发出预警提示;其中①为对应条码的预警提示,可用红色进行显示,②为对应风疹抗体IgM项目的预警提示,可用红色进行标识,并提示风疹室内数据不合格。\n本发明实施例还对应提供了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装置,如图6所示,包括:\n第一接收模块101,用于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阳性率检测指令;\n常规比率计算模块102,用于根据所述阳性率检测指令,基于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计算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其中,所述常规阳性率为已选定的样本中病理结果为阳性的样本数和已选定的全体样本数的比例;\n第一判断模块103,用于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和预设的参考阳性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n第二预警模块104,用于若判断所述常规阳性率处于异常状态,发出预警信号。\n其中,所述发出预警信号具体为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进行发布时弹出预警信息,其中,所述预警信息包括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名称、参考阳性率、常规阳性率和分布概率。\n优选地,如图7所示,所述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装置100还包括:\n第二接收模块105,用于接收对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室内质控指令;\n第二判断模块106,用于基于所述室内质控指令,判断预定时间段内是否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n第二预警模块107,用于若在预定时间段内,不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则发出预警信号;\n第三判断模块108,用于若在预定时间段内存在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的状态是否为审核通过;\n优选地,所述预定时间段为接收到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最新病理结果的时刻之前的24小时内。\n第三预警模块109,用于若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质控数据的状态为审核未通过或未审核,则发出预警信号。\n优选地,所述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装置100还包括:\n分布概率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通过预设的概率统计方法计算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分布概率;其中,所述概率统计方法根据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预先选定;可以理解的,当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大于预设的阈值时,选定泊松分布作为所述概率统计方法;当已选定的全体标本数小于预设的阈值时,选定二项分布作为所述概率统计方法。\n第四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分布概率和预设的参考概率的数值关系,判断所述分布概率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其中,若所述分布概率小于预设的参考概率时,判断所述分布概率处于异常状态。\n第四预警模块,用于若所述分布概率处于异常状态时,发出预警信号。\n综上,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及装置,根据接收到的阳性率检测指令,对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中已选定的样本进行计算其常规阳性率,将所述常规阳性率和预设的参考阳性率的数值进行比较,即可判断所述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常规阳性率是否异常,从而确定是否发出预警信号,这种对多个样本的自动统计和预警方法有助于检验人员快速发现问题,节约了人工分析的耗能,准确率更高,结果更直观。\n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inventor': [{'lang': 'CN', 'name': '陶然', 'name_id': 1}, {'lang': 'CN', 'name': '胡朝晖', 'name_id': 2}, {'lang': 'CN', 'name': '杨晋权',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9/00', 'main_group': 'G06F19',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9/0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1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44202', 'lang': 'CN', 'name':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梁顺宜', 'name_id': 1}, {'lang': 'CN', 'name': '郝传鑫', 'name_id': 2}], 'patent_id': 'e2660542-9557-42ab-8fb2-a2076250675d', 'pbdt': 20171117, 'pn_official': 'CN107358018A', 'priority': [{'country': 'CN', 'date': 20161220, 'number': '2016111840596'}], 'title': '用于优生优育检验项目的预警方法及装置', 'update_ts': 1538986487620, 'tags': ['物联网技术服务', '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包括第一指标确定模块、第二指标分类模块、第三指标处理模块、第四评价模块和第五检验模块,所述第一指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抗洪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所述第二指标分类模块用于将评价指标划分为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所述第三指标处理模块用于对分类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处理,获取处理结果,所述第四评价模块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所述第五检验模块用于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了抗洪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和对评价效果的检验,从而保证了抗洪工程项目质量,提高了抗洪工程项目的利用率。', 'apdt': 20171211, 'apno_official': 'CN201711306129.5',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537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西山镇人民东路118号', 'city': '贵港市', 'country': 'CN', 'district': '桂平市', 'postcode': '537100', 'state': '广西壮族自治区'}, 'lang': 'CN', 'name': '朱明君',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37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西山镇人民东路118号', 'city': '贵港市', 'country': 'CN', 'district': '桂平市', 'postcode': '537100', 'state': '广西壮族自治区'}, 'lang': 'CN', 'name': '朱明君', 'name_id': 1}], 'claim': '1.一种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指标确定模块、第二指标分类模块、第三指标处理模块、第四评价模块和第五检验模块,所述第一指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抗洪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所述第二指标分类模块用于将评价指标划分为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所述第三指标处理模块用于对分类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处理,获取处理结果,所述第四评价模块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所述第五检验模块用于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抗洪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具体为:a、确定评价指标集合为E:E={E1,E2,…,En},其中,Ei(i=1,2,…,n)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n表示评价指标的数目;b、确定指标评语集合为其中,表示评价指标可能被判定的评语,r表示评语的种类,k越大,表示对指标的评语越好。\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指标处理模块包括定量指标处理子模块、评语子模块和权重确定子模块,所述定量指标处理子模块用于对定量指标进行处理,所述评语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所述权重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量指标处理子模块用于对定量指标进行处理,具体为:\n设有定量指标的指标值向量为X:X=[x1,x2,…,xm],xj(j=1,2,…,m)表示第j个定量评价指标的指标值,m表示定量评价指标的数目,采用以下方式对定量评价指标进行处理:\n z j = x j - m i n j x j 2 ( max j x j - min j x i j ) , j I 1 max j x j - x j 2 ( max j x j - min j x j ) , j I 2 \n上述式子中,zj为第j个定量评价指标的指标值进行处理后的值,I1表示效益型指标集合,指标值越大表示评价对象越好,I2表示成本型指标集合,指标值越小表示评价对象越好。\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评语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具体为:对于定性评价指标,由专家直接确定指标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对于定量评价指标,由专家根据处理后的指标值确定指标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矩阵ρ;ρ=[ρik]n×r,ρik表示评价指标Ei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权重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具体为:确定评价指标Ei的权重wi,根据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权重向量w:w=[w1,w2,…,wn]。\n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评价模块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进行评价,具体为:根据概率矩阵和权重向量确定评价向量p:p=w×ρ=[p1,p2,…,pr],pk(k=1,2,…,r)表示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选取pk最大值的评语作为抗洪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结果。\n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检验模块包括第一检验子模块、第二检验子模块和综合检验子模块,所述第一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一检验值,所述第二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二检验值,所述综合检验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n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一检验值,具体为:\n J 1 = 1 1 + Σ i = 1 N A i + ( Σ i = 1 N A i ) 2 \n上述式子中,J1表示第一检验值,N表示被评价的抗洪工程项目的个数,Ai表示第i个抗洪工程项目的评价时间;\n所述第二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二检验值,具体为:\n J 2 = l n ( M 1 M + M 1 M + M 1 + 2 ) \n上述式子中,J2表示第二检验值,M表示熟悉抗洪工程项目的人员数量,M1表示对评价结果满意的人员数量;\n所述综合检验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具体为:计算评价效果的综合检验值:\n J = ( J 1 + 1 J 2 ) 2 + e ( J 1 - J 2 ) \n上述式子中,J表示综合检验值;综合检验值越大,表示评价效果越好。\n', 'claim_count': 9,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公共项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n背景技术\n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对抗洪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抗洪工程项目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在抗洪工程项目投资迅速增加,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投资绩效不理想、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忽视环境污染监测等问题。为了使有限的抗洪工程项目投资发挥更大效益,必须创新抗洪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理论,完善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地提升我国抗洪工程项目的绩效,更有力的推动我国经济整体向前。\n发明内容\n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n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n提供了一种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包括第一指标确定模块、第二指标分类模块、第三指标处理模块、第四评价模块和第五检验模块,所述第一指标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抗洪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所述第二指标分类模块用于将评价指标划分为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所述第三指标处理模块用于对分类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处理,获取处理结果,所述第四评价模块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所述第五检验模块用于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n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了抗洪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和对评价效果的检验,从而保证了抗洪工程项目质量,提高了抗洪工程项目的利用率。\n附图说明\n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n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n附图标记:\n第一指标确定模块1、第二指标分类模块2、第三指标处理模块3、第四评价模块4、第五检验模块5。\n具体实施方式\n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n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包括第一指标确定模块1、第二指标分类模块2、第三指标处理模块3、第四评价模块4和第五检验模块5,所述第一指标确定模块1用于确定抗洪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所述第二指标分类模块2用于将评价指标划分为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所述第三指标处理模块3用于对分类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处理,获取处理结果,所述第四评价模块4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所述第五检验模块5用于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n本实施例实现了抗洪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和对评价效果的检验,从而保证了抗洪工程项目质量,提高了抗洪工程项目的利用率。\n优选的,所述第一指标确定模块1用于确定抗洪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具体为:a、确定评价指标集合为E:E={E1,E2,…,En},其中,Ei(i=1,2,…,n)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n表示评价指标的数目;b、确定指标评语集合为其中,表示评价指标可能被判定的评语,r表示评语的种类,k越大,表示对指标的评语越好;\n所述第三指标处理模块3包括定量指标处理子模块、评语子模块和权重确定子模块,所述定量指标处理子模块用于对定量指标进行处理,所述评语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所述权重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n所述定量指标处理子模块用于对定量指标进行处理,具体为:\n设有定量指标的指标值向量为X:X=[x1,x2,…,xm],xj(j=1,2,…,m)表示第j个定量评价指标的指标值,m表示定量评价指标的数目,采用以下方式对定量评价指标进行处理:\n上述式子中,zj为第j个定量评价指标的指标值进行处理后的值,I1表示效益型指标集合,指标值越大表示评价对象越好,I2表示成本型指标集合,指标值越小表示评价对象越好;\n所述评语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具体为:对于定性评价指标,由专家直接确定指标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对于定量评价指标,由专家根据处理后的指标值确定指标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矩阵ρ;ρ=[ρik]n×r,ρik表示评价指标Ei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n所述权重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具体为:确定评价指标Ei的权重wi,根据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权重向量w:w=[w1,w2,…,wn];\n所述第四评价模块4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进行评价,具体为:根据概率矩阵和权重向量确定评价向量p:p=w×ρ=[p1,p2,…,pr],pk(k=1,2,…,r)表示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被判定为评语的概率,选取pk最大值的评语作为抗洪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结果;\n本优选实施例通过第三指标处理模块实现了对评价指标的处理,为后续抗洪工程项目绩效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具体的,由于定量指标有不同的量纲,定量评价指标处理子模块对定量评价指标进行处理,消除了定量评价指标间由于量纲不同而带来的比较困难,评语子模块和权重确定子模块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进行统一处理,确定了评价指标概率矩阵和权重向量,为后续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奠定了基础;第四评价模块通过对评语进行选取,实现了抗洪工程项目准确评价。\n优选的,所述第五检验模块5包括第一检验子模块、第二检验子模块和综合检验子模块,所述第一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一检验值,所述第二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二检验值,所述综合检验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n所述第一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一检验值,具体为:\n上述式子中,J1表示第一检验值,N表示被评价的抗洪工程项目的个数,Ai表示第i个抗洪工程项目的评价时间;\n所述第二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二检验值,具体为:\n上述式子中,J2表示第二检验值,M表示熟悉抗洪工程项目的人员数量,M1表示对评价结果满意的人员数量;\n所述综合检验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具体为:计算评价效果的综合检验值:\n上述式子中,J表示综合检验值;综合检验值越大,表示评价效果越好。\n本优选实施例通过第五检验模块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保证了评价水平,当评价水平降低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具体的,第一检验值反映了评价效率,第二检验值反映了评价准确性,综合检验值通过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得到,能够实现对评价效果的有效检验,从而保证了抗洪工程项目的项目水平。\n采用本发明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对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进行评价,选取5个抗洪工程项目进行实验,分别为抗洪工程项目1、抗洪工程项目2、抗洪工程项目3、抗洪工程项目4、抗洪工程项目5,对评价效率和评价准确性进行统计,同现有评价系统相比,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表所示:\n\t评价效率提高\t评价准确性提高\t\n抗洪工程项目1\t29%\t27%\t\n抗洪工程项目2\t27%\t26%\t\n抗洪工程项目3\t26%\t26%\t\n抗洪工程项目4\t25%\t24%\t\n抗洪工程项目5\t24%\t22%\t\n\n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n', 'erdt': 20180330, 'inventor': [{'lang': 'CN', 'name': '朱明君',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10/06', 'main_group': 'G06Q1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10/06'},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20101'},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50/26', 'main_group': 'G06Q5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50/26'},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20101'}], 'kd': 'A', 'patent_id': '41364fab-807b-41d8-b4f9-c88f68e0ed85', 'pbdt': 20180306, 'pn_official': 'CN107767089A', 'title': '一种抗洪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系统', 'update_ts': 1530874050444, 'tags':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通讯设备修理',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其中,检测信息包括检测样品的样品标识、检验项目和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值;在根据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确定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判断检测值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若判断出检测值符合质量标准,则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该方法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实现了对质控样品的检测值的自动判定,使质量控制更科学、精准和高效,方便了用户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apdt': 20170811, 'apno_official': 'CN201710686312.6',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011500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 'city': '呼和浩特市', 'country': 'CN', 'district': '和林格尔县', 'postcode': '011500', 'state': '内蒙古自治区'}, 'lang': 'CN', 'name':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011500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 'city': '呼和浩特市', 'country': 'CN', 'district': '和林格尔县', 'postcode': '011500', 'state': '内蒙古自治区'}, 'lang': 'CN', 'name':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其中,所述检测信息包括检测样品的样品标识、检验项目和所述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值;\n在根据所述样品标识和所述检验项目确定所述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所述样品标识和所述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n判断所述检测值是否符合所述质量标准;\n若判断出所述检测值符合所述质量标准,则确定所述实验室针对所述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标准包括第一预设取值范围,所述判断所述检测值是否符合所述质量标准,包括:\n根据所述检测值计算标准偏差;\n判断所述标准偏差是否在第一预设取值范围内。\n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标准还包括第二预设取值范围,在判断所述标准偏差不在所述第一预设取值范围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n判断所述标准偏差是否在所述第二预设取值范围内;\n若判断出所述标准偏差不在所述第二预设取值范围内,则向用户提供检测值未达标无法提交的提示信息。\n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n提供统计过程控制SPC质控图分析界面;\n接收用户在所述SPC质控图分析界面中针对所述实验室中所述检验项目所选择的质控图类型;\n根据所述质控图类型和所述检测值生成对应的质控图;\n在所述SPC质控图分析界面中显示所述质控图。\n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n提供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n接收用户在所述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选择的所述实验室和所述检验项目;\n获取与所述实验室和所述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明细;\n在所述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中显示与所述实验室和所述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明细。\n6.一种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其中,所述检测信息包括检测样品的样品标识、检验项目和所述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值;\n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样品标识和所述检验项目确定所述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所述样品标识和所述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n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检测值是否符合所述质量标准;\n确定模块,用于在判断出所述检测值符合所述质量标准时,确定所述实验室针对所述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n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标准包括第一预设取值范围,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具体用于:\n根据所述检测值计算标准偏差;\n判断所述标准偏差是否在第一预设取值范围内。\n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标准还包括第二预设取值范围,在判断所述标准偏差不在所述第一预设取值范围之后,所述系统还包括:\n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标准偏差是否在所述第二预设取值范围内;\n提示模块,用于在判断出所述标准偏差不在所述第二预设取值范围内时,向用户提供检测值未达标无法提交的提示信息。\n9.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n第一提供模块,用于提供统计过程控制SPC质控图分析界面;\n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在所述SPC质控图分析界面中针对所述实验室中所述检验项目所选择的质控图类型;\n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质控图类型和所述检测值生成对应的质控图;\n显示模块,用于在所述SPC质控图分析界面中显示所述质控图。\n10.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n第二提供模块,用于提供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n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在所述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选择的所述实验室和所述检验项目;\n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所述实验室和所述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明细;\n第二显示模块,用于在所述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中显示与所述实验室和所述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明细。\n', 'claim_count': 10, 'desc':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及系统。\n背景技术实验室在检测时,为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需要在检测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工作。 其中,实验室质量控制是指为将分析测试结果的误差控制在允许限度内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它是实验室分析人员对测试过程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它是发现和消除实验室间存在的系统误差的重要措施。\n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人工的方式对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在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的过程,负责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的用户获取各个实验室提供的质控样品针对某一检验项目的检测结果,在获取检测结果后,需要人工判断该检测结果是否满足对应检验项目的质量标准,这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不能做到实验室实时监控及数据自动分析, 并且人工判断无法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从而导致质量控制的结果的准确性不能得到保障。因此,如何对实验室质量控制进行管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n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之一。\n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该方法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实现了对质控样品的检测值的自动判定,使质量控制更科学、精准和高效,方便了用户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n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系统。\n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包括: 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其中,所述检测信息包括检测样品的样品标识、检验项目和所述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值;在根据所述样品标识和所述检验项目确定所述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所述样品标识和所述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判断所述检测值是否符合所述质量标准;若判断出所述检测值符合所述质量标准,则确定所述实验室针对所述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在根据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确定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并判断检测值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并在判断出检测值符合质量标准时,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由此,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实现了对质控样品的检测值的自动判定,使质量控制更科学、精准和高效,方便了用户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n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系统,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其中,所述检测信息包括检测样品的样品标识、检验项目和所述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值;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根据所述样品标识和所述检验项目确定所述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所述样品标识和所述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检测值是否符合所述质量标准;确定模块,用于在判断出所述检测值符合所述质量标准时,确定所述实验室针对所述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验室能力验证的管理装置,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在根据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确定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并判断检测值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并在判断出检测值符合质量标准时,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由此,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实现了对质控样品的检测值的自动判定,使质量控制更科学、精准和高效,方便了用户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n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n附图说明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n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n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n图3是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的示例图;\n图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n图5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n图7a是包含创建质控样的结果录入界面的示例图;\n图7b是包含质控样类型的结果录入界面的示例图;\n图7c是SPC质控图分析界面的示例图;\n图7d是包含均值图的SPC质控图分析界面的示例图;\n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n图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n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n图11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n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及系统。\n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n如图1所示,该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可以包括:\nS11,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n其中,检测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检测样品的样品标识、检验项目和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值,例如,检测信息还可以包括检测样品类型。\n其中,检测样品类型可以包括原奶、纯牛奶、全脂乳粉、婴幼儿乳粉等。\n其中,样品标识是检测样品的唯一标识,每个检测样品所对应的样品标识均是不同的,且每个检测样品的样品标识是唯一的。\n具体地,在实验室获取检测样品后,实验室中的检测人员可通过系统获取针对该检测样品的检验项目以及检验方法,并根据检验项目以及检验方法通过对应的检测设备对检测样品检测。\n为了避免人工录入检测结果的麻烦,减少人工录入造成的误差,检测人员可通过检测设备向系统上传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值。也就是说,该实施例中的检测设备与系统所在的终端已建立通信连接,检测人员可通过检测设备将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值上传系统。\nS12,在根据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确定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n作为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在获取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后,可根据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查询预存的质控样品数据库,如果在质控样品数据库中查询到该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则确定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n例如,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假设用户预先将样品标识1的蛋白质检验项目设置为质控样品,在监控到所接收的检测信息为蛋白质检验项目,且检测样品的样品标识为1时, 此时,可确定该检测样品为预先设置的质控样品。\n在确定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后,可根据预先保存的样品标识、检验项目和质量标准的对应关系,确定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不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是不同的,例如,对于蛋白质检验项目,其对应的质量标准为判断由检测值计算得到的标准差是否为一定取值范围内, 而对于三聚氰胺检验项目,由于该检验项目无阳性质控样,其所对应的质量标准为判断该检验项目的回收率是否超过预设回收率阈值。\nS13,判断检测值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若是,则执行步骤S14,否则执行步骤S15。\nS14,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nS15,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不符合要求。\n作为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在质量标准包括第一预设取值范围时,在获取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后,可根据检测值计算标准偏差,然后,判断标准偏差是否在第一预设取值范围内,若判断出标准偏差是否在第一预设取值范围内,则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否则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不符合要求。\n其中,第一预设取值范围是系统根据检验项目预先设置的标准差偏差的警戒限。\n例如,假设检验项目1的第一预设取值范围为(-2,2),如果根据检验项目1的检测值计算出标准偏差为0.6,通过比较可以确定该标准偏差在第一预设取值范围内,此时,可确定该检验项目1的检测数据达标,检验项目符合质量控制要求。\n作为另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在质量标准包括预设回收率阈值时,在获取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后,可根据检测值计算出检验项目的回收率,并判断该回收率是否超过预设回收率阈值,如果超过,则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否则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不符合要求。\n其中,预设回收率阈值是系统根据检验项目预先设置的回收率的阈值。\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在根据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确定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并判断检测值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并在判断出检测值符合质量标准时,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由此,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实现了对质控样品的检测值的自动判定,使质量控制更科学、精准和高效,方便了用户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n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满足用户查看某个实验室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的需求,如图2所示,该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还可以包括:\nS21,提供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n在使用系统的过程,用户可通过点击相关控件打开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n其中,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中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选项和检验项目选项, 例如,还可以包括开始日期、结束日期、方法编号等选项,该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n其中,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的示例图,如图3所示,通过图3可以看出,用户在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中输入的开始日期为2017-05-01,结束日期为2017-05-04,需要理解的是,用户还可以在实验室选项中选择自己需求的实验室名称,并在质控类型选项中选择对应的质控类型,项目编号选项与检验项目对应,一个项目编号对应一个检验项目,方法编号与检验方法对应,一个方法编号对应一个检验方法。\nS22,接收用户在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选择的实验室和检验项目。\nS23,在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中显示与实验室和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明细。\n在获取用户选择的实验室和检验项目后,可从预存质控样品的检测明细数据库中,获取与实验室和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明细,并在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中显示与实验室和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明细,以方便用户查看质控样品检测明细。\n其中,检测明细中可以包括样品标识、检验项目、检验项目的检测值等信息,还可以包括实验室名称、检验岗位等信息。\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在质控数据出现异常时,用户尤为需要查看质控样品检测明细,以根据质控样品检测明细进行分析。\n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方便用户更加直观的查看检测值,如图4所示,该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还可以包括:\nS41,提供统计过程控制SPC质控图分析界面。\n在使用系统的过程,用户可通过点击相关控件打开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质控图分析界面。\n其中,SPC质控图分析界面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选项、检验项目选项和质控图类型选项,例如,SPC质控图分析界面还可以包括开始日期、结束日期、方法编号、检测岗位、 提交人等选项。\nS42,接收用户在SPC质控图分析界面中针对实验室中检验项目所选择的质控图类型。\n其中,质控图类型可以包括但不限均值图和极差图。\nS43,根据质控图类型和检测值生成对应的质控图。\nS44,在SPC质控图分析界面中显示质控图。\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用户所选择的质控图类型不同,对应所显示的质控图不同。\n作为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在用户选择的质控图类型为均值图时,SPC质控图分析界面中显示均值图。\n作为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在用户选择的质控图类型为极差图时,SPC质控图分析界面中显示极差图。\n图5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n如图5所示,该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可以包括:\nS51,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nS52,在根据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确定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n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步骤S11-S12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步骤 S51-S52,此处不再赘述。\n其中,质量标准包括第一预设取值范围和第二预设取值范围。\n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第一预设取值范围包含在第二预设取值范围内。\n其中,第二预设取值范围是系统根据检验项目预先设置的标准差偏差的行为限。\nS53,根据检测值计算标准偏差,并判断标准偏差是否在第一预设取值范围内,若是,则执行步骤S54,否则执行步骤S55。\nS54,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nS55,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不符合要求。\n在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不符合要求后,即,在判断标准偏差不在第一预设取值范围之后,如图5所示,还可以执行步骤S56-S57。\nS56,判断标准偏差是否在第二预设取值范围内。\nS57,若判断出标准偏差不在第二预设取值范围内,则向用户提供检测值未达标无法提交的提示信息。\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在判断出标准偏差不在第二预设取值范围内后,由于检测值未达标无法提交,因此,需要用户根据检测明细进行线下分析,以确定出原因,并对检验项目进行重新检测,直至检验项目的检测值符合质量要求,才能允许用户提交数据,以使下一个工序根据所提交的数据进行后续处理。\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在根据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确定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并判断检测值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并在判断出检测值符合质量标准时,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由此,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实现了对质控样品的检测值的自动判定,使质量控制更科学、精准和高效,方便了用户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n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下面结合图6以及图7a-图7d以蛋白质检验项目为质控样品的检验项目为例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进行详细描述。\n如图6所示,该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可以包括:\nS61,根据用户在结果录入界面中针对蛋白质检验项目设置的质控样品信息。\n其中,质控样品信息包括样品标识、实验室和质控类型。\n其中,质控类型与质量标准对应,不同质控类型对应的质量标准不同。\n举例而言,假设包含创建质控样的结果录入界面的示例图,如图7a所示,用户可在结果录入界面中输入样品选择创建质控样,然后,从质控样类型选项中根据检验项目选择对应的中质控样类型,其中,包含质控样类型的结果录入界面,如图7b所示,通过图7b可以看出,质控类型选项可以包括空白样、样本曲线、本底样、回收率样、常规质控样等,需要说明的是,用户还可以通过滑动控件查看其它质控类型。通过图7a和7b,用户还可以设置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物料类型、样品小号、工厂、实验室、检验项目、检验方法等。\nS62,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n其中,检测信息包括检测样品的标识信息、蛋白质检验项目以及蛋白质检验项目的检测值。\nS63,在根据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确定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nS64,判断检测值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若是,则执行步骤S65,否则执行步骤S66。\nS65,确定实验室针对蛋白质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nS66,确定实验室针对蛋白质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不符合要求。\n在质量标准包括蛋白质检验项目的预设取值范围时,在获取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后,可根据检测值计算标准偏差,然后,判断标准偏差是否在蛋白质检验项目的预设取值范围内,若判断出标准偏差是否在蛋白质检验项目的预设取值范围内,则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否则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不符合要求。\nS67,提供统计过程控制SPC质控图分析界面。\n在使用系统的过程,用户可通过点击相关控件打开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质控图分析界面。\n其中,SPC质控图分析界面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选项、检验项目选项和质控图类型选项,例如,SPC质控图分析界面还可以包括开始日期、结束日期、方法编号、检测岗位、 提交人等选项。\n其中,SPC质控图分析界面的示例图,如图7c所示,用户可根据需求输入对应的信息,并点击SPC质控图分析界面中的确定控件。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设置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实验室、质控类型、项目编号、方法编号、质控图类型、检验岗位、检测人等信息。\nS68,接收用户在SPC质控图分析界面中针对实验室中检验项目所选择的质控图类型。\n其中,质控图类型可以包括但不限均值图和极差图。\nS69,根据质控图类型和检测值生成对应的质控图。\nS70,在SPC质控图分析界面中显示质控图。\n其中,包括均值图的SPC质控图分析界面的示例图,如图7d所示,通过图7d可以看出,用户输入的开始日期为2017-05-01、结束日期为2017-05-05、项目编号为3900052、方法编号为45000321,质控类型为均值图,检验岗位为所有,在输入上述条件后,系统将获取与上述条件对应的检测值,并根据所获取的检测值生成均值图,其中,需说明的是,图7d中标注为A的曲线表示项目报出值,标注为B的曲线表示平均值,标注C的曲线表示下行动限,标注D的曲线表示下警戒限,标注E的曲线表示上行动限,标注F的曲线表示上警戒限。\n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系统。\n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n如图8所示,该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系统可包括第一接收模块111、第一获取模块112、第一判断模块113和确定模块114,其中:\n第一接收模块111用于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n其中,检测信息包括检测样品的样品标识、检验项目和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值。\n第一获取模块112用于在根据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确定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n第一判断模块113用于判断检测值是否符合质量标准。\n确定模块114用于在判断出检测值符合质量标准时,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质量标准包括第一预设取值范围,第一判断模块113具体用于:根据检测值计算标准偏差;判断标准偏差是否在第一预设取值范围内。\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质量标准还包括第二预设取值范围,在判断标准偏差不在第一预设取值范围之后,在图8所示的基础上,如图9所示,系统还可以包括:\n第二判断模块115用于判断标准偏差是否在第二预设取值范围内;\n提示模块116用于在判断出标准偏差不在第二预设取值范围内时,向用户提供检测值未达标无法提交的提示信息。\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用户更加直观的查看检测值,在图8所示的基础上,如图10所示,系统还可以包括:\n第一提供模块117用于提供统计过程控制SPC质控图分析界面;\n第二接收模块118用于接收用户在SPC质控图分析界面中针对实验室中检验项目所选择的质控图类型;\n生成模块119用于根据质控图类型和检测值生成对应的质控图;\n显示模块120用于在SPC质控图分析界面中显示质控图。\n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图10所示的装置实施例中的第一提供模块117、第二接收模块118、生成模块119和显示模块120的结构也可以包含在前述图9的装置实施例中,对此本发明不进行限制。\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满足用户查看某个实验室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的需求,在图8所示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该系统还可以包括:\n第二提供模块121用于提供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n第二接收模块122用于接收用户在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选择的实验室和检验项目;\n第二获取模块123用于获取与实验室和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明细;\n第二显示模块124用于在质控样品检测明细界面中显示与实验室和检验项目对应的检测明细。\n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图11所示的装置实施例中的第二提供模块121、第二接收模块122、第二获取模块123和第二显示模块124的结构也可以包含在图9和图10的装置实施例中,对此本发明不进行限制。\n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系统,其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系统,接收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上传的检测信息,在根据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确定检测样品为预设的质控样品时,获取与样品标识和检验项目对应的质量标准,并判断检测值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并在判断出检测值符合质量标准时,确定实验室针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由此,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实现了对质控样品的检测值的自动判定,使质量控制更科学、精准和高效,方便了用户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n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n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n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n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 (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n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n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n此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n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n', 'erdt': 20180316, 'inventor': [{'lang': 'CN', 'name': '林利民', 'name_id': 1}, {'lang': 'CN', 'name': '马文丽',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宋晓东', 'name_id': 3}, {'lang': 'CN', 'name': '常建军', 'name_id': 4}, {'lang': 'CN', 'name': '王丽丽', 'name_id': 5}, {'lang': 'CN', 'name': '李秋琴', 'name_id': 6}, {'lang': 'CN', 'name': '任丽', 'name_id': 7}, {'lang': 'CN', 'name': '刘美霞', 'name_id': 8}, {'lang': 'CN', 'name': '李红', 'name_id': 9}],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10/06', 'main_group': 'G06Q1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10/06'},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2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201', 'lang': 'CN', 'name':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张润', 'name_id': 1}], 'patent_id': '37607c54-eac2-401b-89c1-8447ff8fb15c', 'pbdt': 20180216, 'pn_official': 'CN107704986A', 'title': '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及系统', 'update_ts': 1530885310347, 'tags':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通讯设备修理',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abst': '运用多个照明区域之检验包含:产生经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借助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使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及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该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之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 ', 'apdt': 20150625, 'apno_official': 'TW104120611', 'applicant': [{'lang': 'EN', 'name': 'KLA-TENCOR CORPORATION',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美國 US'}, 'lang': 'CNT', 'name': '克萊譚克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lang': 'EN', 'name': 'KLA-TENCOR CORPORATION',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美國 US'}, 'lang': 'CNT', 'name': '克萊譚克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照明装置,其包括:一照明源,用于产生经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一或多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其经定位于该初级照明光束内,该一或多个照明偏转元件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引导具有一第一偏振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第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该一或多个照明偏转元件进一步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二照明方向引导具有正交于该第一偏振之一第二偏振之该初级光束之一第二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该第二照明方向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及一物镜,其经组态以将具有该第一偏振之该第一检验光束聚焦至一基板之一第一区域上,该物镜进一步经组态以将具有该第二偏振之该第二检验光束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二区域上,该第一区域与该第二区域空间上分隔。\n2.如请求项1之照明装置,其中该第一偏振包括:s偏振及p偏振中之至少一者。\n3.如请求项1之照明装置,其中该第二偏振包括:s偏振及p偏振中之至少一者。\n4.如请求项1之照明装置,其中该一或多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包括:一或多个双折射光学元件。\n5.如请求项4之照明装置,其中该一或多个双折射光学元件包括:一单渥拉斯顿棱镜、一双渥拉斯顿棱镜、一若雄棱镜及一色拿蒙棱镜中之至少一者。\n6.如请求项1之照明装置,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偏转元件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具有一第一偏振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该第一照明方向系与该初级光束方向实质上共线。\n7.如请求项1之照明装置,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偏转元件经组态以使具有一第一偏振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偏转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该第一照明方向不同于该初级照明方向。\n8.如请求项1之照明装置,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源包括:一或多个宽频源。\n9.如请求项1之照明装置,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源包括:一或多个窄频源。\n10.如请求项1之照明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准直透镜,其经组态以准直该初级照明光束之照明。\n11.如请求项1之照明装置,其中该基板包括:一或多个半导体晶圆。\n12.一种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照明装置,其包括:一照明源,用于产生经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其经定位于该初级照明光束内,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具有高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之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进一步经组态以使具有低于该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之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及一物镜,其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该物镜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该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之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n13.如请求项12之照明装置,其中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包括:一或多个楔形板。\n14.如请求项12之照明装置,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源包括:一或多个宽频源。\n15.如请求项12之照明装置,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源包括:一或多个窄频源。\n16.如请求项12之照明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准直透镜,其经组态以准直该初级照明光束之照明。\n17.如请求项12之照明装置,其中该基板包括:一或多个半导体晶圆。\n18.一种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照明装置,其包括:一照明源,用于产生经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其经定位于该初级照明光束内,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进一步经组态以使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及一物镜,其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该物镜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该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之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n19.如请求项18之照明装置,其中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包括:一或多个楔形板。\n20.如请求项18之照明装置,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源包括:一或多个宽频源。\n21.如请求项18之照明装置,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源包括:一或多个窄频源。\n22.如请求项18之照明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准直透镜,其经组态以准直该初级照明光束之照明。\n23.如请求项18之照明装置,其中该基板包括:一或多个半导体晶圆。\n24.一种用于检验经以不同偏振之光照明之一基板之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区域之检验系统,其包括:一照明源,用于产生经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一或多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其经定位于该初级照明光束内,该一或多个照明偏转元件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引导具有一第一偏振之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第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该一或多个照明偏转元件进一步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二照明方向引导具有正交于该第一偏振之一第二偏振之该初级光束之一第二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该第二照明方向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及一物镜,其经组态以将具有该第一偏振之该第一检验光束聚焦至一基板之一第一区域上,该物镜进一步经组态以将具有该第二偏振之该第二检验光束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二区域上,该第一区域系与该第二区域空间上分隔。一第一影像感测器,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基板之该第一区域反射之照明;及一第二影像感测器,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基板之该第二区域反射之照明,该第一影像感测器及该第二影像感测器经定位于该检验系统之一共同影像平面中。\n25.如请求项24之检验系统,其中该第一偏振包括:s偏振及p偏振中之至少一者。\n26.如请求项24之检验系统,其中该第二偏振包括:s偏振及p偏振中之至少一者。\n27.如请求项24之检验系统,其中该一或多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包括:一或多个双折射光学元件。\n28.如请求项27之检验系统,其中该一或多个双折射光学元件包括:一单渥拉斯顿棱镜、一双渥拉斯顿棱镜、一若雄棱镜及一色拿蒙棱镜中之至少一者。\n29.如请求项24之检验系统,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源包括:一或多个宽频源。\n30.如请求项24之检验系统,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源包括:一或多个窄频源。\n31.如请求项24之检验系统,进一步包括:一准直透镜,其经组态以准直该初级照明光束之照明。\n32.如请求项24之检验系统,进一步包括:一组收集光学器件,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反射之照明且将自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反射之该经收集照明引导至该第一影像感测器及该第二影像感测器。\n33.如请求项24之检验系统,进一步包括:光束操控光学器件,其经组态以将该第一检验光束及该第二检验光束引导至该基板上。\n34.如请求项24之检验系统,其中该基板包括:一或多个半导体晶圆。\n35.一种用于借助不同数值孔径之光来检验一基板之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区域之检验系统,其包括:一照明源,用于产生经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其经定位于该初级照明光束内,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具有高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之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进一步经组态以使具有低于该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之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一物镜,其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该物镜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该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的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一第一影像感测器,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基板之该第一区域反射之照明;及一第二影像感测器,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基板之该第二区域反射之照明,该第一影像感测器及该第二影像感测器经定位于该检验系统之一共同影像平面中。\n36.如请求项35之检验系统,其中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包括:一或多个楔形板。\n37.如请求项35之检验系统,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源包括:一或多个宽频源。\n38.如请求项35之检验系统,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源包括:一或多个窄频源。\n39.如请求项35之检验系统,进一步包括:一准直透镜,其经组态以准直该初级照明光束之照明。\n40.如请求项35之检验系统,进一步包括:一组收集光学器件,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反射之照明,且将自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反射之该经收集照明引导至该第一影像感测器及该第二影像感测器。\n41.如请求项35之检验系统,进一步包括:光束操控光学器件,其经组态以将该第一检验光束及该第二检验光束引导至该基板上。\n42.如请求项35之检验系统,其中该基板包括:一或多个半导体晶圆。\n43.如请求项35之检验系统,进一步包括:一光圈,其经定位于一收集光瞳处或附近、经组态以阻挡来自所有场点之具有一选定数值孔径值范围之光。\n44.如请求项43之检验系统,其中该选定范围的数值孔径值与由该角度偏转元件传输之检验光束之部分的数值孔径值共轭。\n45.如请求项35之检验系统,其中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及光圈经组态以使该一或多个检验区域以一明场模式成像。\n46.如请求项35之检验系统,其中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及光圈经组态以使该一或多个检验区域以一暗场模式成像。\n47.一种用于检验一基板之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区域之检验系统,其包括:一照明源,用于产生经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其经定位于该初级照明光束内,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进一步经组态以使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一物镜,其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该物镜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该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之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一第一影像感测器,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基板之该第一区域反射之照明;及一第二影像感测器,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基板之该第二区域反射之照明,该第一影像感测器及该第二影像感测器经定位于该检验系统之一共同影像平面中。\n48.如请求项47之检验系统,其中该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包括:一或多个楔形板。\n49.如请求项47之检验系统,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源包括:一或多个宽频源。\n50.如请求项47之检验系统,其中该一或多个照明源包括:一或多个窄频源。\n51.如请求项47之检验系统,进一步包括:一准直透镜,其经组态以准直该初级照明光束之照明。\n52.如请求项47之检验系统,进一步包括:一组收集光学器件,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反射之照明,且将自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反射之该经收集照明引导至该第一影像感测器及该第二影像感测器。\n53.如请求项47之检验系统,进一步包括:光束操控光学器件,其经组态以将该第一检验光束及该第二检验光束引导至该基板上。\n54.如请求项47之检验系统,其中该基板包括:一或多个半导体晶圆。\n55.一种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方法,其包括:产生经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借助一或多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引导具有一第一偏振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第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借助该一或多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引导具有正交于该第一偏振之一第二偏振之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第二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将具有一第一偏振之该第一检验光束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及将具有一第二偏振之该第二检验光束聚焦至与该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之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n56.一种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方法,其包括:产生经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具有高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之该初级照明光束的一部分;借助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使具有低于该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之该初级照明光束的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及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该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之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n57.一种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方法,其包括:产生经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借助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使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及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该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之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n58.一种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方法,其包括:产生经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具有高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之该初级照明光束的一部分;借助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使具有低于该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之该初级照明光束的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该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之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及将自该等第一及第二检验区域反射之照明引导穿过经定位于一收集光瞳内之一光圈,该光圈经组态以阻挡具有一选定范围之数值孔径值之光,以形成亮场及暗场模式影像。', 'desc': '本发明一般而言系关于半导体晶圆检验,且特定而言系关于多个空间上分隔之照明区域在一半导体晶圆上之产生。\n随着对集成电路之需求持续上涨,对用以检验晶圆的经改良之更高效程序之需求持续增长。一个此类检验程序使用一泛光照明系统。在一泛光照明系统中,未使用之光在其到达晶圆之前被阻挡在照明器中之某一点处。此外,一个此类系统可使用一光圈来控制入射于晶圆上之光之入射角或偏振状态。在某些情形中,在同一晶圆上运行多个检验,其中每一测试施加一不同偏振状态或入射角。多遍检验增加检验一单个晶圆所花费之时间量,从而减少总体晶圆检验通量。因此,将期望提供一种用于以比上文所识别之彼等方式高效之一方式检验晶圆之系统及方法。\n根据本发明之一说明性实施例揭示一种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照明装置。在一项说明性实施例中,该照明装置包含:一照明源,用于产生经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在另一说明性实施例中,该照明装置包含:一或多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其经定位于该初级照明光束内、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引导具有一第一偏振的该初级光束之一第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且进一步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二照明方向引导具有正交于该第一偏振之一第二偏振的该初级光束之一第二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照明装置包含:一物镜,其经组态以将该第一检验光束聚焦至一基板之一第一区域上,且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该第二检验光束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二区域上,其中该第一基板检验区域与该第二区域空间上分离。\n根据本发明之一说明性实施例揭示一种用于借助不同数值孔径之光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照明装置。在一项说明性实施例中,该照明装置包含:一照明源,其用于产生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在另一说明性实施例中,该照明装置包含: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其定位于该初级照明光束内、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具有高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且进一步经组态以使具有低于该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照明装置包含:一物镜,其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且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其中该第一基板检验区域与该第二区域空间上分离。\n根据本发明之一说明性实施例揭示一种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照明装置。在一项说明性实施例中,该照明装置包含:一照明源,其用于产生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在另一说明性实施例中,该照明装置包含: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其定位于该初级照明光束内、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且进一步经组态以使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照明装置包含:一物镜,其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且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其中该第一基板检验区域与该第二区域空间上分离。\n根据本发明之一说明性实施例揭示一种用于检验以不同偏振之光照明的一基板之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区域之检验系统。在一项说明性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照明源,其用于产生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在另一说明性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或多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其定位于该初级照明光束内、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引导具有一第一偏振的该初级光束之一第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且进一步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二照明方向引导具有正交于该第一偏振之一第二偏振的该初级光束之一第二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物镜,其经组态以将该第一检验光束聚焦至一基板之一第一区域上,且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该第二检验光束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二区域上,其中该第一基板检验区域与该第二区域空间上分离。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第一影像感测器,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基板之该第一区域反射之照明。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第二影像感测器,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基板之该第二区域反射之照明,其中该第一影像感测器及该第二影像感测器定位于该检验系统之一共同影像平面中。\n根据本发明之一说明性实施例揭示一种用于借助不同数值孔径之光检验一基板上之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检验系统。在一项说明性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照明源,其用于产生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在另一说明性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其定位于该初级照明光束内、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具有高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且进一步经组态以使具有低于该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物镜,其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且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其中该第一基板检验区域与该第二区域空间上分离。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第一影像感测器,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基板之该第一区域反射之照明。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第二影像感测器,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基板之该第二区域反射之照明,其中该第一影像感测器及该第二影像感测器定位于该检验系统之一共同影像平面中。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光圈,其定位于一收集光瞳处或附近、经组态以阻挡来自所有场点的具有与由角度偏转元件传输之检验光束之部分之数值孔径值共轭之一或多个数值孔径值的光,以使一或多个检验区域以一亮场或暗场模式中之一或多者成像。\n根据本发明之一说明性实施例揭示一种用于检验一基板上之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检验系统。在一项说明性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照明源,其用于产生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在另一说明性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其定位于该初级照明光束内、经组态以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且进一步经组态以使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物镜,其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且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其中该第一基板检验区域与该第二区域空间上分离。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第一影像感测器,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基板之该第一区域反射之照明。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检验系统包含:一第二影像感测器,其经组态以收集自该基板之该第二区域反射之照明,其中该第一影像感测器及该第二影像感测器定位于该检验系统之一共同影像平面中。\n根据本发明之一说明性实施例揭示一种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方法。在一项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产生一初级照明光束。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借助一或多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引导具有一第一偏振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第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借助该一或多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引导具有正交于该第一偏振之一第二偏振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第二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将具有一第一偏振之该第一检验光束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将具有一第二偏振之该第二检验光束聚焦至与该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的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n根据本发明之一说明性实施例揭示一种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方法。在一项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产生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具有高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借助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使具有低于该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该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的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n根据本发明之一说明性实施例揭示一种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方法。在一项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产生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借助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使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该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的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n根据本发明之一说明性实施例揭示一种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方法。在一项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产生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具有高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借助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使具有低于该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该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该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传输部分聚焦至该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将该初级照明光束之该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该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的该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可包含:将自该等第一及第二检验区域反射之照明引导穿过定位于一收集光瞳内之一光圈,该光圈经组态以阻挡具有一选定范围之数值孔径值之光以形成亮场及暗场模式影像。\n应理解,前述大体说明及以下详细说明两者皆仅系例示性及阐释性的且未必受限于如所主张之本发明。并入于说明书中且构成说明书之一部分之附图图解说明本发明之实施例且连同大体说明用于阐释本发明之原理。\n100‧‧‧照明子系统/系统\n102‧‧‧偏振照明偏转元件/偏转元件/偏振偏转元件\n104‧‧‧照明源\n105‧‧‧准直光学元件/准直透镜\n106‧‧‧初级照明光束/初级光束/照明光束/照明路径/路径\n107‧‧‧照明光瞳\n108‧‧‧第一检验光束/光束\n110‧‧‧第二照明光束/第二检验光束/光束\n112‧‧‧物镜光学元件/物镜透镜/物镜\n114a‧‧‧照明点/第一点/区域/第一经照明区域/第一区域\n114b‧‧‧照明点/第二点/区域/第二经照明区域/第二区域\n116‧‧‧基板\n118‧‧‧侧视图\n120‧‧‧俯视图\n122‧‧‧影像\n124‧‧‧影像\n130‧‧‧检验系统/系统\n131‧‧‧分束器\n132‧‧‧光学感测器/第一感测器/影像感测器/第一影像感测器/感测器\n134‧‧‧光学感测器/第二感测器/影像感测器/第二影像感测器/感测器\n136‧‧‧光束操控光学器件/光束操控镜\n137‧‧‧基板载台\n142‧‧‧场光阑\n144‧‧‧聚焦透镜\n146‧‧‧收集臂\n200‧‧‧照明子系统/系统\n202‧‧‧角度选择元件/角度偏转元件\n204‧‧‧初级照明光束/照明光束/照明路径/路径\n205‧‧‧第一照明方向\n206‧‧‧第一检验光束/光束/检验光束\n207‧‧‧第二照明方向/第二方向\n208‧‧‧第二检验光束/光束/检验光束\n210a‧‧‧照明点/第一点/区域/第一经照明区域/第一区域\n210b‧‧‧照明点/第二点/区域/第二经照明区域/第二区域\n212‧‧‧侧视图\n214‧‧‧影像\n216‧‧‧影像\n220‧‧‧俯视图\n230‧‧‧检验系统/系统/子系统\n300‧‧‧俯视图\n302‧‧‧开放区\n304‧‧‧最小数值孔径\n306‧‧‧最大数值孔径\n310‧‧‧俯视图\n320‧‧‧俯视图\n322‧‧‧场半径\n324‧‧‧亮场影像\n326‧‧‧暗场影像\n330‧‧‧检验系统\nΦ1‧‧‧第一角度/角度/偏转角度/非零角度\nΦ2‧‧‧第二角度/角度/偏转角度/非零角度\nθ ‧‧‧偏转角度\n熟习此项技术者可借由参考附图而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之众多优点,其中:图1A系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适合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一或多个照明区域之一照明子系统之一高阶示意图。\n图1B系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一基板平面之一侧视图之一高阶示意。\n图1C系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实施一照明子系统之一成像系统之影像平面之一俯视图之一高阶示意图。\n图1D系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实施一照明子系统之一检验系统之一高阶示意图。\n图2A系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适合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一或多个照明区域之一照明子系统之一高阶示意图。\n图2B系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一基板平面之一侧视图之一高阶示意图。\n图2C系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实施一照明子系统之一成像系统之影像平面之一俯视图之一高阶示意图。\n图2D系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实施一照明子系统之一检验系统之一高阶示意图。\n图3A系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一照明子系统中之照明光瞳之一概念视图。\n图3B系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一照明子系统中之收集光瞳之一概念视图。\n图3C系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一照明子系统中之影像平面之一概念视图。\n图3D系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实施一照明子系统之一检验系统之一高阶示意图。\n图4系图解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一方法之一程序流程图。\n图5系图解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一方法之一程序流程图。\n图6系图解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一方法之一程序流程图。\n图7系图解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一方法之一程序流程图。\n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中所图解说明之所揭示标的物。\n通常参考图1A至图3D,根据本发明来阐述用于在一基板表面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照明子系统及检验系统。\n本发明一般而言系针对于经由以下方式在一照明子系统内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光束:基于由一给定光源产生之光之一或多个特性(例如,偏振、数值孔径等等)而使光之一或多个部分选择性地偏转。本发明进一步针对于将该两个或两个以上光束引导至一选定基板(诸如一半导体晶圆)之表面上。就此而言,本发明可提供:利用一单个照明源,用变化特性(例如,偏振、数值孔径等等)之光同时照明一基板之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认识到此一方法可改良在一给定检验系统中使用照明(例如,泛光照明)的效率。\n图1A图解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适合用于依据偏振而在一基板上产生多个照明区域之一照明子系统100之一简化示意图。\n在一项实施例中,照明子系统100包含一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一照明源104及一组物镜光学元件112。在一项实施例中,照明源104经组态以产生一初级照明光束106。就此而言,光由照明源104产生且沿着由一初级照明方向界定之一照明路径经引导,如图1A中所展示。\n在另一实施例中,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经定位于初级照明光束106内或经座落使得整个初级光束106进入偏转元件102。在另一实施例中,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经定位于照明子系统100之照明光瞳107处或附近。就此而言,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经组态以用于使初级照明光束106之初级照明的一或多个部分从初级照明方向沿着一或多个方向依据偏振(例如,s偏振或p偏振)而偏转。\n在一项实施例中,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经组态以使具有一第一偏振之初级照明光束106之一第一部分沿着一第一方向偏转。举例而言,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可使具有一第一偏振的光束之一部分沿着由一第一角度φ1(相对于初级照明方向所量测)界定之一第一方向偏转,如图1A中所展示。\n在另一实施例中,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经组态以使具有不同于第一偏振之一第二偏振的初级照明光束106之一第二部分沿着一第二方向偏转。举例而言,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可使具有一第二偏振的光束之一部分沿着由一第二角度φ2(相对于初级照明方向所量测)界定之一第二方向偏转,如图1A中所展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偏振正交于第一偏振。例如,照明之第一部分可包含s偏振光,而照明之第二部分可包含p偏振光。\n本文中应注意,沿着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偏转之照明可用于形成彼此空间上分隔且具有不同偏振之一第一检验光束108及一第二照明光束110。在另一实施例中,照明子系统100之照明源104及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经配置使得第一检验光束108及第二检验光束110照射至一基板116上。就此而言,第一检验光束108及第二检验光束110可分别形成空间上分隔之照明点114a及114b。\n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组物镜光学元件(例如,一或多个物镜透镜)112经配置以便将第一检验光束108及第二检验光束110聚焦至基板116之不同区域上。在一项实施例中,该组物镜光学元件112可将第一检验光束108聚焦至基板116之一第一点114a上。在一项实施例中,该组物镜光学元件112可将第二检验光束110聚焦至基板116之一第二点114b上,借此借助不同偏振形成两个分隔之照明点114a及114b。\n在另一实施例中,照明子系统100包含一或多个准直光学元件105。举例而言,照明子系统100可包含适合用于在照明光束106进入照明子系统100之照明光瞳107之前实质上准直初级照明光束106之一准直透镜105。\n图1B图解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照明子系统100之晶圆表面之一侧视图118。如图1B中所展示,一物镜透镜112将第一检验光束108及第二检验光束110聚焦至基板116之不同区域上。在一项实施例中,该物镜透镜将第一检验光束108聚焦至基板116之一第一点114a上且将第二检验光束110聚焦至基板116之一第二点114b上。\n图1C图解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实施照明子系统100之一成像系统之影像平面之一俯视图120。如图1C中所展示,与用一第一偏振(例如,s偏振)之光照明之第一点114a对应之一影像122可成像至一实施成像之系统之影像平面上,如本文中进一步论述。同样地,与用一第二偏振(例如,p偏振)之光照明之第二点114b对应之一影像124可成像至一实施成像之系统之影像平面上,本文中亦进一步论述。\n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可包含此项技术中已知之能够基于照明之偏振而使照明选择性地偏转之任一光学元件。在一项实施例中,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包含一或多个双折射光学元件。举例而言,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可包含由两个个别楔构造且包含一单个光学介面之一单渥拉斯顿棱镜(如图1A中所展示)。以另一实例之方式,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可包含由三个个别楔构造且包含两个光学介面之一双渥拉斯顿棱镜。在一普通意义上,可在实施任一数目个个别楔及光学介面之情况下利用任一渥拉斯顿组态。以另一实例之方式,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可包含一若雄棱镜。在一普通意义上,可在实施任一数目个个别楔及光学介面之情况下利用任一若雄组态。以另一实例之方式,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可包含一色拿蒙棱镜。在一普通意义上,可在实施任一数目个个别楔及光学介面之情况下利用任一色拿蒙棱镜组态。本文中应注意,以上双折射光学元件并非限制性的,且应解释为仅仅说明可在本发明之内容脉络内实施之双折射光学元件之类型。\n本文中应注意,可借由控制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之一或多个物理参数及/或所利用之照明来控制由偏转元件102赋予之偏转之量值(亦即,角度φ1或φ2之大小)。举例而言,偏转角度φ1、φ2可随含纳于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内之(多种)组成材料而变。以另一实例之方式,偏转角度φ1、φ2可随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相对于初级照明光束106之定向而变。以另一实例之方式,偏转角度φ1、φ2可随含纳于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内之组成棱镜(或棱镜介面之数目)而变。以另一实例之方式,偏转角度φ1、φ2可随进入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之照明之光谱构成(例如,波长分量)而变。\n本文中应进一步注意,虽然图1A将φ1及φ2绘示为非零,但本文中预期在某些例项中角度φ1或φ2可实质上等于零(亦即,与初级照明方向平行)。举例而言,一第一偏振之光可以一非零角度φ1偏转,而一第二偏振之光偏振可未被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偏转(亦即,φ2=0)。以另一实例之方式,一第二偏振之光可以一非零角度φ2偏转,而一第一偏振之光可未被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偏转(亦即,φ1=0)。\n一或多个照明源104可包含此项技术中已知之任一照明源。举例而言,照明源104可包含此项技术中已知之任一宽频源。例如,照明源104可包含一雷射产生之电浆(LPP)源或一放电产生之电浆(DPP)源。以另一实例之方式,照明源104可包含此项技术中已知之任一窄频源。举例而言,一或多个照明源104可包含一或多个雷射。本文中进一步认识到,一或多个照明源104可包含多个个别光源。举例而言,在一基于雷射之照明子系统之情形中,一或多个照明源104可包含多个个别雷射源。例如,一基于雷射之照明子系统之每一个别雷射源可同时或以一高频率顺序脉冲列发射一不同波长之光及/或一不同偏振状态。\n图1D图解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实施照明子系统100之一检验系统130。在一项实施例中,检验系统130经组态为一亮场(BF)检验系统,如图1D中所展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检验系统130经组态为一泛光照明检验系统。\n如图1D中所展示,整合于检验系统130内之照明子系统100经配置以用不同偏振之光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区域114a、114b处照明一基板(例如,半导体晶圆)。\n在一项实施例中,检验系统130包含经组态以收集与来自第一检验光束108及第二检验光束110之光相关联之成像资料之两个或两个以上光学感测器132及134,如本文中先前所论述。就此而言,第一感测器132及第二感测器134可配置于检验系统130之影像平面中,使得其分别单独收集第一经照明区域114a之影像122及第二经照明区域114b之影像124(参见图1C)。例如,影像感测器132可经配置以便使光自第一区域114a成像,而影像感测器134可经配置以便使光自第二区域114b成像。\n影像感测器132、134可包含此项技术中已知之任何影像感测器。举例而言,影像感测器132、134中之一者或两者可包含一CCD感测器。以另一实例之方式,影像感测器132、134中之一者或两者可包含一TDI-CCD感测器。\n在一项实施例中,检验系统130包含用于将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发射之第一检验光束(实射线)及第二检验光束(虚射线)朝向安置于基板载台137上之基板116之表面引导之一或多个光束操控光学器件136(例如,光束操控镜)。\n在另一实施例中,检验系统130包含用于收集自基板之表面反射之光且将来自每一光束108、110之光分别引导并聚焦至影像感测器132及134上之一组收集光学器件。在一项实施例中,检验系统130之收集光学器件包含定位于检验系统130之一收集臂146内之一或多个收集透镜(未展示)且经组态以将自第一区域114a反射之光聚焦至第一影像感测器132上,且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自第二区域114b反射之光聚焦至第二影像感测器134上。\n在另一实施例中,检验系统130包含配置于检验系统130之光学路径内之一分束器131。在一项实施例中,分束器131经组态以允许来自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射出(且由光束操控光学器件136中继)之第一检验光束108及第二检验光束110之照明通过到达基板116(经由物镜112)。此外,分束器131可经组态以将自第一区域114a反射之光引导至第一影像感测器132上,且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自第二区域114b反射之光引导至第二影像感测器134上。\n在另一实施例中,检验系统130包含用于在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射出之后旋即聚焦第一检验光束108及第二检验光束110之光之一聚焦透镜144。在又一实施例中,检验系统130包含定位于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之退出表面与物镜112之间的一场光阑142。\n本文中应注意,检验系统130可以此项技术中已知之任一适合基板检验(例如,半导体晶圆检验)组态来配置。因此,图1D中所绘示之光学组态并非限制性的且应仅仅解释为说明性的。举例而言,检验系统130可经组态以在不具有图1D中所绘示之光束操控光学器件136之情况下操作。此外,检验系统130之分束器131可经配置以将光自偏转元件102引导至基板116,同时允许自基板116反射之光通过到达定位于基板116上面之感测器132及134(相比较于图1D中之感测器132及134之定位)。在一普通意义上,适合用于实施反射模式检验之任一光学组态适合用于在本发明之内容脉络中之实施方案。\n在另一实施例中,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之作业状态系可选择的。举例而言,偏转元件102可安置于经组态以选择性地致动偏转元件102进出于照明路径106之一致动载台(未展示)上。例如,该致动载台可包含一线性平移载台、一旋转载台或其一组合。在又一实施例中,该致动载台以通信方式耦合至适合用于控制偏转元件102之致动状态之一控制器(未展示)。就此而言,该控制器可接收来自一使用者(经由一使用者介面)或来自一预程式化检验常式之指令且然后指导致动载台将偏转元件102插入至照明路径中。同样地,该控制器可接收来自一使用者(经由一使用者介面)或来自一预程式化检验常式之指令且然后指导致动载台自照明路径移除偏转元件102。图1A及图1D中用指示偏转元件102之一致动方向之一项实例之一箭头绘示偏振照明偏转元件102之插入及移除。\n在另一实施例中,检验系统130可配备有适合用于在自路径106移除偏振偏转元件102时补偿照明路径106之一补偿区块。举例而言,在经由一第一致动载台移除偏转元件102之后,一第二致动载台(或该第一致动载台之一第二部分)旋即可将补偿区块致动至照明路径106中。该补偿区块可包含任一适当光学补偿材料。例如,该补偿区块可由适当长度之一玻璃材料形成以用于恰当补偿。\n现在参考图2A,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图解说明用于依据数值孔径而在一基板上产生多个照明区域之一照明子系统。申请人应注意,除非另有注释,否则与照明子系统100及检验系统130以及其组件及实施例(参见图1A至图1D)有关之说明应解释为扩展至照明子系统200及检验系统230(参见图2A至图2D)。\n在一项实施例中,照明子系统200包含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202、一照明源104及一组物镜光学元件112。在一项实施例中,照明源104经组态以产生一初级照明光束204。就此而言,光由照明源104产生且沿着由一初级照明方向界定之一照明路径经引导,如图2A中所展示。\n在另一实施例中,角度选择元件202定位于初级照明光束204内。举例而言,角度选择元件202经定位使得其基于进入角度选择元件202之光之数值孔径而使初级照明光束204之仅一部分偏转。在另一实施例中,角度选择元件202定位于照明子系统200之照明光瞳107处或附近。就此而言,角度选择元件202经组态以用于依据数值孔径而使初级照明光束204之初级照明之一或多个部分沿着离开初级照明方向之一或多个方向偏转。\n在一项实施例中,角度选择元件202经落座使得其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205传输具有高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206。在另一实施例中,角度选择元件202经组态以使具有低于该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207偏转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208,如图2A中所展示。举例而言,角度选择元件202可使具有低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的光束之一部分沿着由一偏转角度θ(相对于初级照明方向所量测)界定之一第二方向207偏转,如图2A中所展示。\n本文中应注意,第一检验光束206及第二检验光束208彼此空间上分隔且由具有不同数值孔径之光形成。在另一实施例中,照明子系统200之照明源104及角度选择元件202经配置使得第一检验光束206及第二检验光束208照射至一基板116上。就此而言,第一检验光束206及第二检验光束208可分别形成空间上分隔之照明点210a及210b。\n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组物镜光学元件(例如,一或多个物镜透镜)112经配置以便将第一检验光束206及第二检验光束208聚焦至基板116之不同区域上。在一项实施例中,该组物镜光学元件112可将第一检验光束206聚焦至基板116之一第一点210a上。在一项实施例中,该组物镜光学元件112可将第二检验光束208聚焦至基板116之一第二点210b上,借此形成用不同数值孔径之光形成之两个分隔之照明点210a及210b。\n图2B图解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照明子系统200之晶圆表面之一侧视图212。如图1B中所展示,物镜透镜112将第一检验光束206及第二检验光束208聚焦至基板116之不同区域上。在一项实施例中,该物镜透镜将第一检验光束206聚焦至基板116之一第一点210a上,而将第二检验光束208聚焦至基板116之一第二点210b上。\n图2C图解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实施照明子系统200之一成像系统之影像平面之一俯视图220。如图2C中所展示,与用具有高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亦即,「高NA」)之光照明之第一点210a对应之一影像214可被成像至一实施成像之系统的影像平面上,如本文中进一步论述。同样地,与用具有低于一选定数值孔径之一数值孔径(亦即,「低NA」)之光照明之第二点210b对应之一影像216可被成像至一实施成像之系统的影像平面上,本文中亦进一步论述。\n角度偏转元件202可包含此项技术中已知之能够基于光束之一或多个部分的数值孔径来使照明光束204的照明选择性地偏转的任一光学元件。在一项实施例中,该角度选择元件包含一或多个光学楔板,如图2A及图2D中所展示。举例而言,如图2A及图2D中所展示,角度选择元件202可包含一单个楔形板。以另一实例之方式,虽然未展示,但角度选择元件202可包含多个楔形板。\n本文中应注意,可借由控制角度选择元件202之一或多个物理参数来控制用于偏转之光的偏转量值以及数值孔径位准。举例而言,可由角度选择元件202之退出面的角度控制具有低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之光的偏转角度θ。此外,可借由控制角度选择元件202之进入面的大小来控制经由角度选择元件202偏转之光之数值孔径的值,如图1A中所展示。\n图2D图解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实施照明子系统200之一检验系统230。在一项实施例中,检验系统230经组态为一亮场(BF)检验系统,如图2D中所展示。在又一实施例中,检验系统230经组态为一泛光照明检验系统。\n如图2D中所展示,经整合于检验系统230内的照明子系统200经配置以用不同数值孔径的光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的区域210a、210b处照明基板116。\n在一项实施例中,检验系统230之两个或两个以上光学感测器132及134经组态以收集与来自第一检验光束206及第二检验光束208之光相关联的成像资料,如本文中先前所论述。就此而言,第一感测器132及第二感测器134可系配置于检验系统230之影像平面中,使得其分别单独地收集第一经照明区域210a之影像214及第二经照明区域210b之影像216(参见图2C)。例如,影像感测器132可经配置以便使来自第一区域210a之光成像,而影像感测器134可经配置以便使来自第二区域210b的光成像。\n在一项实施例中,检验系统230包含用于将自角度偏转元件202发射之第一检验光束(实射线)及第二检验光束(虚射线)朝向安置于基板载台137上之基板116之表面引导之一或多个光束操控光学器件136(例如,光束操控镜)。\n在另一实施例中,检验系统230包含用于收集自基板116之表面反射之光且将来自每一光束206、208之光分别引导并聚焦至影像感测器132及134上之一组收集光学器件。在一项实施例中,检验系统230之该等收集光学器件包含定位于检验系统230之一收集臂146内之一或多个收集透镜(未展示)且经组态以将自第一区域210a反射之光聚焦至第一影像感测器132上,且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自第二区域210b反射之光聚焦至第二影像感测器134上。\n在另一实施例中,检验系统230包含配置于检验系统230之光学路径内之一分束器131。在一项实施例中,分束器131经组态以允许来自自角度选择元件202射出(且由光束操控光学器件136中继)之第一检验光束206及第二检验光束208之照明通过到达基板116(经由物镜112)。此外,分束器131可经组态以将自第一区域210a反射之光引导至第一影像感测器132上,且进一步经组态以将自第二区域210b反射之光引导至第二影像感测器134上。\n在另一实施例中,检验系统230包含用于在自角度选择元件202射出之后即刻聚焦第一检验光束206及第二检验光束208之光之一聚焦透镜144。在又一实施例中,检验系统230包含定位于角度选择元件202之退出表面与物镜112之间的一场光阑142。\n本文中应注意,检验系统230可以此项技术中已知之任一适合基板检验(例如,半导体晶圆检验)组态来配置。因此,图2D中所绘示之光学组态并非限制性的且应仅仅解释为说明性。举例而言,检验系统230可经组态以在不具有图2D中所绘示之光束操控光学器件136之情况下操作。此外,检验系统230之分束器131可经配置以将光自角度选择元件202引导至基板116,同时允许自基板116反射之光通过到达定位于基板116上面之感测器132及134(相比较于图2D中之感测器132及134之定位)。在一普通意义上,适合用于实施检验之任一光学组态适合用于在本发明之内容脉络中之实施方案。\n在另一实施例中,角度选择元件202之作业状态系可选择的。举例而言,角度选择元件202可安置于经组态以选择性地致动角度选择元件202进出于照明路径204之一致动载台(未展示)上。例如,该致动载台可包含一线性平移载台、一旋转载台或其一组合。在又一实施例中,该致动载台以通信方式耦合至适合用于控制角度选择元件202之致动状态之一控制器(未展示)。就此而言,该控制器可接收来自一使用者(经由一使用者介面)或来自一预程式化检验常式之指令且然后指导致动载台将角度选择元件202插入至照明路径中。同样地,该控制器可接收来自一使用者(经由一使用者介面)或来自一预程式化检验常式之指令且然后指导致动载台自照明路径移除角度选择元件202。图2A及图2D中用指示角度选择元件202之一致动方向之一项实例之一箭头绘示角度选择元件202之插入及移除。\n在另一实施例中,检验系统230可配备有适合用于在自路径204移除角度选择元件202时补偿照明路径204之一补偿区块。举例而言,在经由一第一致动载台移除角度选择元件202之后,一第二致动载台(或该第一致动载台之一第二部分)旋即可将补偿区块致动至照明路径204中。该补偿区块可包含任一适当光学补偿材料。例如,该补偿区块可由适当长度之一玻璃材料形成以用于恰当补偿。\n尽管本发明已集中于基于数值孔径值而使用角度选择元件202以便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区域210a、210b成像,但本文中进一步预期本发明可扩展至经组态以将来自照明光瞳107之任一部分之光引导至基板116之一空间上分离之区域之一角度选择元件202。在图2D之一项实施例(虽然未展示)中,角度偏转元件202之物理参数系可选择的。举例而言,可控制子系统230中之角度偏转元件之大小及位置。在一个例项中,角度偏转元件202可定位于准直透镜105及照明光瞳107附近。此外,可借由控制角度偏转元件202之大小而收集来自照明光瞳107之初级照明光束204之一部分。任一数目个检验系统收集光学器件(例如聚焦透镜144、光束操控光学器件136、分束器131)可用于在一部分已通过角度偏转元件202到达物镜112之后传输初级照明光束204,此将照明光束204聚焦至基板116上。就此而言,初级照明光束204之一部分可投射至基板116上之任一空间上分隔之区域上。\n现在参考图3A至图3D,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图解说明一光圈334在一收集光瞳332中之放置。申请人应注意,除非另有注释,否则与照明子系统100及200、检验系统130及230以及其组件及实施例(参见图1A至图1D及图2A至图2D)有关之说明应解释为扩展至图3A至图3D。\n图3A图解说明照明光瞳107之一俯视图300。在一项实施例中,角度偏转元件202定位于照明光瞳107处或附近。此外,照明光瞳107具有一最小数值孔径值304及一最大数值孔径值306。在另一实施例中,角度偏转元件202之物理参数经组态使得初级照明光束204之一部分保持未偏转且传输穿过照明光瞳107之开放区302。\n图3B图解说明一收集光瞳之一俯视图310。在一项实施例中,孔径334定位于收集光瞳332处或附近。此外,收集光瞳332具有一最大数值孔径值312。\n图3C图解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实施照明子系统200之一成像系统之具有一场半径322之一影像平面之一俯视图320。如图3C中所展示,用具有超出由光圈334阻挡之范围之一数值孔径值之光照明一亮场(BF)影像324。此外,在影像平面上照明一暗场(DF)影像326。在一项实施例中,若由光圈334阻挡之数值孔径范围与通过照明光瞳107之未被角度偏转元件202偏转之光之数值孔径值范围共轭,则形成暗场影像326。\n在另一实施例中,光圈334定位于检验光束206、208内或经落座使得检验光束206、208之任一者之全部进入光圈334。在另一实施例中,光圈334定位于检验系统330之收集光瞳332处或附近。在另一实施例中,光圈334经定位使得检验光束206、检验光束208之一部分或两者通过光圈334。就此而言,光圈334经组态以用于阻挡检验光束206、208之一或多个部分。\n光圈334可包含此项技术中已知之能够基于光束之一或多个部分之数值孔径而选择性地阻挡照明光束204或检验光束206、208中之一或多者之照明之任一光学元件。在一项实施例中,光圈334包含经组态以一致地移动(例如关闭)以形成一或多个数值孔径值之一或多个叶片之一可调整系统。在一项实施例中,光圈334可由使用者手动操纵以增加数值孔径值。同样地,光圈334可由使用者手动操纵以减小数值孔径值。在另一实施例中,借助于一控制器改变数值孔径值。例如,该控制器可接收来自一使用者(经由一使用者介面)或来自一预程式化检验常式之指令且然后指导光圈334调整可调整机构且增加数值孔径值。同样地,该控制器可接收来自一使用者(经由一使用者介面)或来自一预程式化检验常式之指令且然后指导光圈334调整可调整机构且减小数值孔径值。\n在另一实施例中,光圈334之数值孔径值系固定的且可自图3D中所展示之检验系统330完全移除光圈334。例如,光圈334可由使用者手动移除。以另一实例之方式,光圈334可安置于经组态以选择性地致动光圈334进出于检验光束206及208之路径中之任一者或两者之一致动载台(未展示)上。例如,该致动载台可包含一线性平移载台、一旋转载台或其一组合。在又一实施例中,该致动载台以通信方式耦合至适合用于控制光圈334之致动状态之一控制器(未展示)。就此而言,该控制器可接收来自一使用者(经由一使用者介面)或来自一预程式化检验常式之指令且然后指导该致动载台将光圈334插入至照明路径中。同样地,该控制器可接收来自一使用者(经由一使用者介面)或来自一预程式化检验常式之指令且然后指导该致动载台自检验光束路径移除光圈334。图3D中用指示光圈334之一致动方向之一项实例之一箭头绘示光圈334之插入及移除。进一步地,固定数值孔径值光圈334可系一组至少两个可互换组件之一部分。\n图3D图解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项实施例之实施照明子系统200之一检验系统330。在一项实施例中,检验系统330经组态为一亮场检验系统。在另一实施例中,角度选择元件202经定位使得其基于进入角度选择元件202之光之数值孔径而使初级照明光束204之某一部分偏转。在另一实施例中,本文中先前所论述之光学器件之系统传输初级照明光束204之一部分以形成聚焦于空间上分隔之区域210a、210b上之检验光束206、208。就此而言,整合于检验系统330内之照明子系统200经配置以用不同数值孔径之光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区域210a、210b处照明基板116。\n在一项实施例中,检验系统330之两个或两个以上光学感测器132及134经组态以收集与来自第一检验光束206及第二检验光束208之光相关联之成像资料,如本文中先前所论述。在另一实施例中,检验系统330在检验光束206、208中之一或多者之一部分中包含一或多个光圈334。此外,光圈334经组态以阻挡一所选择范围之数值孔径值。就此而言,经阻挡数值孔径值形成基板116之经传输照明之一暗场影像326。\n第一感测器132及第二感测器134可配置于检验系统330之影像平面中使得其单独收集亮场影像324及暗场影像326(参见图3C)。例如,影像感测器132可经配置以便使光自亮场影像324成像。同样地,影像感测器134可经配置以便使光自暗场影像326成像。\n图1A至图1D中所图解说明之系统100及130之实施例可如本文中所阐述而进一步组态。另外,照明子系统100及检验系统130可经组态以执行本文中所阐述之方法实施例中之任一者之任一(何)其他步骤。\n图4图解说明适合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一程序流程400。在步骤402中,产生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在步骤404中,借助一或多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引导具有一第一偏振的初级照明光束之一第一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一检验光束。在步骤406中,借助一或多个偏振照明偏转元件沿着不同于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引导具有正交于第一偏振之一第二偏振的初级照明光束之一第二部分以便形成一第二检验光束。在步骤408中,将具有一第一偏振之第一检验光束聚焦至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在步骤410中,将具有一第二偏振之第二检验光束聚焦至与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的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在又一步骤中,使来自第一检验区域之影像成像至一第一感测器上且使来自第二检验区域之影像成像至一第二感测器上,该第一感测器及该第二感测器安置于一共同影像平面处。\n图2A至图2D中所图解说明之系统200及230之实施例可如本文中所阐述而进一步组态。另外,照明子系统200及检验系统230可经组态以执行本文中所阐述之方法实施例中之任一者之任一(何)其他步骤。\n图5图解说明适合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一程序流程500。在步骤502中,产生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在步骤504中,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具有高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在步骤506中,借助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使具有低于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在步骤508中,将初级照明光束之经传输部分聚焦至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在步骤510中,将初级照明光束之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的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在又一步骤中,使来自第一检验区域之影像成像至一第一感测器上且使来自第二检验区域之影像成像至一第二感测器上,该第一感测器及该第二感测器安置于一共同影像平面处。\n图6图解说明适合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一程序流程600。在步骤602中,产生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在步骤604中,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在步骤606中,借助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使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在步骤608中,将初级照明光束之经传输部分聚焦至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在步骤610中,将初级照明光束之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的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在又一步骤中,使来自第一检验区域之影像成像至一第一感测器上且使来自第二检验区域之影像成像至一第二感测器上,该第一感测器及该第二感测器安置于一共同影像平面处。\n图3D中所图解说明之检验系统330之实施例可如本文中所阐述而进一步组态。另外,检验系统330可经组态以执行本文中所阐述之方法实施例中之任一者之任一(何)其他步骤。\n图7图解说明适合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一程序流程700。在步骤702中,产生沿着一初级照明方向引导之一初级照明光束。在步骤704中,沿着一第一照明方向传输具有高于一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在步骤706中,借助一或多个角度选择元件使具有低于选定值之一数值孔径值的初级照明光束之一部分沿着不同于第一照明方向之一第二照明方向偏转。在步骤708中,将初级照明光束之经传输部分聚焦至基板之一第一检验区域上。在步骤710中,将初级照明光束之经偏转部分聚焦至与第一检验区域空间上分隔的基板之一第二检验区域上。在步骤712中,将来自检验区域之光引导穿过定位于一收集光瞳处或附近之一光圈,该光圈经组态以阻挡具有一选定范围之数值孔径值之光以形成亮场及暗场模式影像。在又一步骤中,使来自第一检验区域之影像成像至一第一感测器上且使来自第二检验区域之影像成像至一第二感测器上,该第一感测器及该第二感测器安置于一共同影像平面处。\n本文中所阐述之所有系统及方法可包含:将方法实施例之一或多个步骤之结果储存于一储存媒体中。该等结果可包含本文中所阐述之结果中之任一者且可以此项技术中已知之任一方式经储存。该储存媒体可包含本文中所阐述之任一储存媒体或此项技术中已知之任一其他适合储存媒体。在已储存该等结果之后,该等结果可在该储存媒体中经存取且由本文中所阐述之方法或系统实施例中之任一者使用、经格式化以用于显示给一使用者、由另一软体模组、方法或系统使用等。此外,该等结果可「永久地」、「半永久地」或某一时间周期地经储存。举例而言,该储存媒体可系随机存取记忆体(RAM),且该等结果可未必无限期地保持于该储存媒体中。\n熟习此项技术者将了解,可借以实现本文中所阐述之程序及/或系统及/或其他技术之各种载具(例如,硬体、软体及/或韧体),且较佳载具将随其中部署程序及/或系统及/或其他技术之内容脉络而变化。举例而言,若一实施者判定速度及准确度系最重要的,则实施者可选择一主要为硬体及/或韧体之载具;另一选择系,若可挠性系最重要的,则实施者可选择一主要为软体之实施方案;或者,再一次又一选择系,实施者可选择硬体、软体及/或韧体之某一组合。因此,存在可借以实现本文中所阐述之程序及/或器件及/或其他技术之数个可能载具,该等可能载具中无一者固有地优于其他者,此乃因待利用之任一载具系取决于其中将部署载具之内容脉络且实施者之特定关注点(例如,速度、可挠性或周期性)之一选择,其中之任一者可变化。熟习此项技术者将认识到,实施方案之光学态样通常将采用光学导向之硬体、软体及/或韧体。\n熟习此项技术者将认识到,在此项技术内以本文中所陈述之方式阐述器件及/或程序系常见的,且此后使用工程设计实践来将此等所阐述之器件及/或程序整合至资料处理系统中。亦即,本文中所阐述之器件及/或程序之至少一部分可经由一合理实验量整合至一资料处理系统中。熟习此项技术者将认识到,一典型资料处理系统通常包含以下各项中之一或多者:一系统单元,其装纳一视讯显示器件;一记忆体,诸如挥发性及非挥发性记忆体;处理器,诸如微处理器及数位信号处理器;计算实体,诸如作业系统、驱动器、图形使用者介面及应用程序;一或多个交互器件,诸如一触控板或荧幕;及/或控制系统,其包含回馈回路及控制电动机(例如,用于感测位置及/或速度之回馈;用于移动及/或调整组件及/或数量之控制电动机)。可利用任何适合之可商购组件(诸如通常发现于资料计算/通信及/或网路计算/通信系统中之彼等可商购组件)实施一典型资料处理系统。\n本文中所阐述之标的物有时图解说明含纳于不同其他组件内或与该等不同其他组件连接之不同组件。应理解,此等所绘示架构仅仅系阐释性,且实际上可实施达成相同功能性之诸多其他架构。在一概念意义上,用以达成相同功能性之任一组件配置有效地「相关联」使得达成所要功能性。因此,本文中经组合以达成一特定功能性之任何两个组件可被视为彼此「相关联」,使得达成所要功能性,而不论架构或中间组件如何。同样地,如此相关联之任何两个组件亦可被视为彼此「连接」或「耦合」以达成所要功能性,且能够如此相关联之任何两个组件亦可被视为彼此「可耦合」以达成所要功能性。可耦合之特定实例包含但不限于可实体上配合及/或实体上交互之组件及/或可以无线方式交互及/或以无线方式交互之组件及/或可逻辑上交互及/或逻辑上交互之组件。\n尽管已展示并阐述本文中所揭示之本发明标的物之特定态样,但熟习此项技术者将明了,可在不背离本文中所阐述之标的物及其较宽广态样之情况下基于本文中之教示而做出改变及修改,且因此,所附申请专利范围将囊括于其范畴(所有此等改变及修改)内,如在本文中所揭示之标的物之真实精神及范畴内。\n虽然已图解说明本发明之特定实施例,但应明了熟习此项技术者可在不背离前述揭示内容之范畴及精神之情况下做出本发明之各种修改及实施例。因此,本发明之范畴应仅受附加于其之申请专利范围限制。\n据信,借由前述说明将理解本发明及其伴随优点中之诸多优点,且将明了,可在不背离所揭示之标的物之情况下或在不牺牲其材料优点中之所有优点之情况下做出组件之形式、构造及配置之各种改变。所阐述之形式仅仅系阐释性的,且囊括并包含此等改变系以下申请专利范围之意图。\n此外,应理解,本发明由随附申请专利范围定义。', 'inventor': [{'lang': 'EN', 'name': 'NESBITT, JEREMY',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奈斯比特\u3000傑瑞米',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21/21', 'main_group': 'G01N21',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21/21'}, 'version': '200601'},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21/84', 'main_group': 'G01N21',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21/84'}, 'version': '200601'}], 'kd': 'A', 'patent_agent': [{'lang': 'CNT', 'name': '陳長文', 'name_id': 1}], 'patent_id': '36138fe8-f856-41e7-89ee-01f6a37156ea', 'pbdt': 20160216, 'pn_official': '201606284', 'priority': [{'country': 'US', 'date': 20140625, 'number': '14/314,727'}], 'title': '用于在一基板上产生多个空间上分隔之检验区域之方法,装置及系统', 'update_ts': 1532177701627, 'tags': ['专用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系统包括:检验管理端电脑、进气管线、进水管线、水气排放管线、测厚仪、磁粉(渗透、射线)探伤仪、汽车罐车及由操作端电脑、阀门、流量传感器、压力变送器、数据处理器组合而成的罐车综合检验台;本发明能对罐车的各项检验项目集中检测;检验过程中的参数及其变化过程能实时采集,并同步显示在操作端电脑显示屏上;能够对检验得到的各项参数及检验结果,进行自动记录和分类统计,检验测量的精度显著提升,检验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本系统对检验管理与检验操作的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数据信息共享,任何一方都不必额外重复输入数据;检验操作方采用触摸式显示器,整体设计非常人性化。', 'apdt': 20100707, 'apno_official': 'CN201010228172.6',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14122 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江南大学', 'city': '无锡', 'country': 'CN', 'district': '滨湖区', 'formatted_address':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蠡湖大道1800号', 'lat': 31.487368979523, 'lon': 120.28218340986, 'postcode': '214122', 'state': '江苏'}, 'ans_id': '4ea38fb3-d86e-4fd4-ac6f-686d4f9571c8', 'lang': 'CN', 'name': '江南大学', 'name_id': 1, 'nname': 'JIANGNAN UNIVERSITY', 'nname_cn': '江南大学'}], 'claim': '0001.1.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包括检验操作端电脑(3)和检验台(19),其特征在于,所述检验台上设置有:数据处理器(18)、第一阀门(5)、第二阀门(4)和第三阀门(15),罐车储罐(12)分别通过进气管线(13)和第一阀门(5)连接储气罐,通过进水管线(14)和第二阀门(4)连接装水的储槽,所述储气罐和储槽用于向罐车储罐(12)提供检验所需气源和水源;罐车储罐(12)通过第三阀门(15)连接水、气排放管线(17);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7)和第一压力变送器(9)位于进气管线(13)内,第二流量传感器(6)和第二压力变送器(8)位于进水管线(14)内,所述第三流量传感器(16)设置在水、气排放管线(17)内;所述数据处理器(18)分别连接所述检验操作端电脑(3)、第一流量传感器(7)、第一压力变送器(9)、第二流量传感器(6)、第二压力变送器(8)、第三流量传感器(16)以及测厚仪(10)和探伤仪(11);所述检验操作端电脑(3)和检验管理端电脑(1)通过网络相连接并进行数据交换,检验管理端(1)电脑安装有检验管理软件,检验操作端电脑(3)安装有检验操作软件;检验时,检验管理端电脑(1)对罐车原始资料进行审查后,将检验任务发送给检验操作端电脑(3);检验操作端电脑(3)接收到检验任务后,在屏幕上显示需检验的内容及要求,待检验人员选择检验项目,检验过程中,数据处理器(18)在检验操作端电脑(3)控制下采集、处理接收到的信号,检验操作端电脑(3)接收数据处理器(18)传来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储存、统计;检验完成后,检验操作端电脑(3)将检验数据发送至检验管理端电脑(1),检验管理端电脑(1)接收到数据后,自动生成检验记录、检验报告文档及统计报表。\n000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探伤仪包括磁粉探伤仪、渗透探伤仪、射线探伤仪、超声探伤仪。\n000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数据处理器(18)采用PLC或单片机。\n000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数据处理器(18)为一个或多个。\n0005.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检验操作端电脑(3)采用触摸式显示器。', 'desc': '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检验系统,尤其是一种汽车罐车的自动检验系统。\n背景技术\n汽车罐车是装载和运输液化气体、轻质燃油和其他化工产品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汽车罐车属移动式压力容器,流动性大,介质多数为易燃易爆,因此其安全性愈来愈受到重视。《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明确规定,对汽车罐车需进行定期检验和全面检验。\n汽车罐车检验主要内容有:1、内外表面检查;2、罐体壁厚测定与校核;3、罐体磁粉探伤检测;4、罐体渗透检测;5、罐体射线检测;6、罐体超声波检测;7、罐体耐压性试验;8、罐体气密性试验;9、罐体安全附件检验等。\n目前,罐车的检验自动化程度较低,检验测试中大多从测试仪表上读数、人工记录,再分别填写各项检验报告,无法实现检验测试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记录和检验报告的自动生成,不仅影响检验测试的准确性、客观性与科学性,而且工作效率也较低。\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汽车罐车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使汽车罐车各项性能的检验实现测试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记录和检验报告等文档的自动生成,使汽车罐车检验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提高汽车罐车的检验效率和科学化水平。\n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包括:检验操作端电脑和检验台,所述检验台上设置有:数据处理器、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罐车储罐分别通过进气管线和第一阀门连接储气罐,通过进水管线和第二阀门连接装水的储槽,所述储气罐和储槽用于向罐车储罐提供检验所需气源和水源;罐车储罐通过第三阀门连接水、气排放管线;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和第一压力变送器位于进气管线内,第二流量传感器和第二压力变送器位于进水管线内,所述第三流量传感器设置在水、气排放管线内;所述数据处理器分别连接所述检验操作端电脑、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压力变送器、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二压力变送器、第三流量传感器以及测厚仪和探伤仪;\n所述检验操作端电脑和检验管理端电脑通过网络相连接并进行数据交换,检验管理端电脑安装有检验管理软件,检验操作端电脑安装有检验操作软件;检验时,检验管理端电脑对罐车原始资料进行审查后,将检验任务发送给检验操作端电脑;检验操作端电脑接收到检验任务后,在屏幕上显示需检验的内容及要求,待检验人员选择检验项目,检验过程中,数据处理器在检验操作端电脑控制下采集、处理接收到的信号,检验操作端电脑接收数据处理器传来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储存、统计;检验完成后,检验操作端电脑将检验数据发送至检验管理端电脑,检验管理端电脑接收到数据后,自动生成检验记录、检验报告文档及统计报表。\n所述探伤仪包括磁粉探伤仪、渗透探伤仪、射线探伤仪、超声探伤仪。\n所述数据处理器采用PLC或单片机。所述数据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n所述检验操作端电脑采用触摸式显示器。\n所述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的操作端电脑设置有:内外表面检查、罐体壁厚检测、罐体磁粉探伤检测、罐体渗透检测、罐体射线检测、罐体超声波检测、罐体耐压性试验、罐体气密性试验与紧急切断阀检验九项检测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相互独立,可以选择相应的检验项目分别进行检验,所有项目的检验均按相关规程和标准规定的方法执行。\n本发明的优点是:罐车的各项检验能集中通过该检验系统进行统一检测;检验过程中的参数及其变化过程能实时采集,并同步显示在操作端电脑显示屏上;该检验系统能够对检验得到的各项参数及检验结果,进行自动记录和分类统计,检验测量的精度显著提升,检验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此外,本系统对检验管理与检验操作的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数据信息共享,任何一方都不必额外重复输入数据;考虑到检验操作人员不便使用鼠标和键盘的情况,检验操作方采用触摸式显示器,整体设计非常人性化。\n附图说明\n图1是本系统的工作原理图。\n图2是本系统的基本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n如图1所示,本发明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的综合检验台的进气管线和进水管线连接罐车储罐,并向待检验罐车输送罐车检验所需的水源和气源,水气排放管线将检验后的水气排出。数据处理器连接各类检验测试仪器(压力、流量、壁厚、探伤等),操作端电脑通过网络与管理端电脑相连。所述操作端电脑与管理方电脑可以为相互通信的不同的电脑,分别位于检验台和管理后方,也可以将二者合一,同时拥有检验管理和检验操作功能,视管理需要而定。本实施例中仅对两台电脑时的情形作出描述。\n管理端电脑(以下简称:管理方)安装检验管理软件,对罐车原始资料进行审查并同时将待检验罐车相关参数及各项检验要求(以下简称:待检验任务)录入,然后通过网络发送至罐车综合检验台的检验操作端电脑(以下简称:操作方)。操作方安装检验操作软件,在软件界面上检验人员选择将要检验项目,接收到该项检验的待检验任务后,需检验的内容及要求将显示在屏幕上,按照要求开始检验操作。检验操作人员使用对应的测试仪器,进行相应项目的检验,检验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器实时传回显示在操作方电脑显示。检验完成后,操作方把检验测试数据和结果发送至管理方。管理方接收到数据后,自动生成所有的检验记录、检验报告等文档及统计报表。\n如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管理端电脑1和检验台19,检验台19包括检验操作端电脑3、数据处理器18、第二阀门4、第一阀门5、第二流量传感器6、第一流量传感器7、第二压力变送器8、第一压力变送器9、第三阀门15、第三流量传感器16、水、气排放管线17、数据处理器18,操作方3通过网络连接管理方1,操作方3与数据处理器18连接,数据处理器18分别连接第三流量传感器16、第二流量传感器6、第一流量传感器7、第二压力变送器8、第一压力变送器9、测厚仪10、磁粉(渗透、射线、超声)探伤仪11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9和第一流量传感器7位于进气管线13内,进气管线13的一端连接储气罐,并接入第一阀门5、第一流量传感器7、第一压力变送器9向待检验汽车罐车12提供气源;第二压力变送器8和第二流量传感器6位于进气管线13内,进水管线14的一端连接装水的储槽,并接入第二阀门4、第二流量传感器6、第二压力变送器8向待检验汽车罐车12提供水源,第三流量传感器16位于水、气排放管线17内,水、气排放管线17的一端通过第三阀门15连接罐车储罐12,另一端将将检验后的水气排出通过水气排放管线17排出,管理方1与操作方3能够相互传送数据。数据处理器18采用PLC或单片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数据处理器18在操作方3的控制下,对流量传感器6、7、16、压力变送器8、9、测厚仪10、磁粉(渗透、射线、超声)探伤仪11的电信号进行自动采集、放大和处理,相关参数及检验测试结果在操作方3上记录并显示。汽车罐车12通过管线与检验台19的管线连通,进气管线13和进水管线14向汽车罐车12提供检验所需的检验介质(一定压力、流量),第一阀门5、第二阀门4用于调节进入汽车罐车12内检验介质的压力与流量。\n管理方1与操作方3分别安装检验管理与检验操作软件。\n在管理方1的检验管理软件界面上将待检验的汽车罐车12相关参数及检验要求录入,生成一条检验任务,并通过网络将其发送至操作方3,同时操作人员在待检验的汽车罐车12上做好标记(比如贴上标签)。操作方3接收到待检验任务、操作人员核对标记无误后,通过操作端电脑3的显示屏选择相应的检验项目,检验项目选定后,该项目的检验要求和方法以及必须遵守的相关规范或标准将显示在屏幕上,按流程进行检验。\n系统的检验操作包括内外表面检查、罐体壁厚检测、罐体磁粉探伤检测、罐体渗透检测、罐体射线检测、罐体超声波检测、罐体耐压性试验、罐体气密性试验与紧急切断阀检验九项检测。\n1、选择进行罐体壁厚项目检测时,检验操作软件将把罐体测厚点的分布情况以及测试顺序显示在测试屏幕上,操作人员按照要求对测厚点的数据依次进行测试,每完成一个点的厚度测量,测量结果将自动显示并进行记录,所有测厚点的测量完成后,软件将自动显示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自动分辨不合格点及其位置。\n2、选择进行罐体耐压项目试验时,通过进水(或进气)管线,将罐体内压力升高至试验要求的值,并按照规范进行试验操作,检验操作软件将把试验过程中的升压速度、保压过程和泄压过程用曲线形式显示在显示屏上,并自动记录全部试验过程中的压力、流量等参数变化过程。\n3、选择进行罐体气密性项目试验时,按照操作规范,通过进气管线13将压缩气体通入罐体内,整个气密性检验过程的压力、流量等参数及其变化过程将被以曲线图形式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检验测试过程的所有数据将自动记录在数据库中。\n4、选择进行罐体磁粉(渗透、射线、超声)探伤项目时,操作端电脑3将显示和记录探伤过程中的图像,然后进行检验结果评判。\n5、将进气管线13(或进气管线14)与紧急切断阀入口连接,水气排放管线17与紧急切断阀出口连接,将压力分别升至紧急切断阀密封试验与耐压试验所需的压力,分别对紧急切断阀进行密封试验与耐压试验;将气(或水)的流量分别调整到进行紧急切断时间与过流切断检验所需流量,以第三流量传感器(16)测得的流量值为零作为紧急切断阀完成切断的判据,分别完成紧急切断阀切断时间与过流保护性能检验。\n检验过程中,数据处理器18在操作方电脑3的控制下,将对各个性能检验测试的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处理,操作方电脑3自动识别和记录检验结果,相关参数将实时显示在操作端电脑3屏幕上,并自动记录在数据库中,如发现有某项性能达不到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维修和重新检验。检验结束后,操作端电脑3通过网络,将检验测量参数与检验结果发送至管理端电脑1,管理端电脑1接收到数据后,将数据进行存储,并自动生成检验报告、统计报表等所需文档。整个检验过程结束。\n###0001###\n###0002###', 'erdt': 20110202, 'family_inpadoc': 'CN201010228172A', 'family_original': '43323129', 'inventor': [{'lang': 'CN', 'name': '钱瑛',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朱海清',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B21/08', 'main_group': 'G01B21', 'section': 'G', 'sub_class': 'G01B', 'sub_group': 'G01B21/08'}},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3/12', 'main_group': 'G01N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3/12'}}, {'code': {'clazz': 'G01', 'full': 'G01M3/32', 'main_group': 'G01M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M', 'sub_group': 'G01M3/32'}},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27/84', 'main_group': 'G01N27',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27/84'}},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23/00', 'main_group': 'G01N2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23/00'}},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29/04', 'main_group': 'G01N29',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29/04'}}, {'code': {'clazz': 'G01', 'full': 'G01M13/00', 'main_group': 'G01M1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M', 'sub_group': 'G01M13/00'}}],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32104', 'lang': 'CN', 'name':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曹祖良', 'name_id': 1}], 'patent_id': '95ec9376-730f-4a06-a4d4-bb75b52afb7e', 'pbdt': 20101215, 'pn_official': '-', 'prsd': 20130828, 'title': '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 'update_ts': 1530883037193, 'tags': ['通用设备修理', '试验机制造', '专用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简化贝叶斯模型的柴油机燃油系统多故障识别方法,首先利用高压油管油压信号的多个时、频域特征参数表征燃油系统多种故障的外在特性,建立燃油系统故障诊断决策表;其次,通过粗糙集理论分析决策表包含的诊断知识的等价性,简化故障诊断规则;再次,采用网络拓描述故障诊断规则,建立燃油系统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通过因果机制独立方法设定诊断模型所需的定量知识;最后采集燃油系统高压油管压力信号,利用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对燃油系统进行故障诊断,识别每种故障的发生概率。本发明可降低燃油系统贝叶斯模型建立的复杂度,提高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燃油系统多故障诊断技术的工程实用性。', 'apdt': 20161128, 'apno_official': 'CN201611061467.2',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处知识产权办公室', 'city': '哈尔滨市', 'country': 'CN', 'district': '南岗区', 'postcode': '150001', 'state': '黑龙江省'}, 'lang': 'CN', 'name': '哈尔滨工程大学',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处知识产权办公室', 'city': '哈尔滨市', 'country': 'CN', 'district': '南岗区', 'postcode': '150001', 'state': '黑龙江省'}, 'lang': 'CN', 'name': '哈尔滨工程大学', 'name_id': 1}], 'claim': '0001.1.基于简化贝叶斯模型的柴油机燃油系统多故障识别方法,其特征是:\n(1)选取柴油机燃油系统的故障类型及其外部征兆,以外部征兆作为条件属性集,以故障类型作为决策属性集,通过粗糙集理论构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决策表T;\n选取的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类型包括:喷油器弹簧折断f1、出油阀失效f2、柱塞偶件穴蚀f3、喷孔积碳f4、针阀上卡f5、喷油器滴漏f6;选取的柴油机燃油系统外部征兆包括:压力升高率降低s1、喷油持续期延长s2、余波宽度减小s3、峰值因子增大s4、启喷压力降低s5、余波振荡幅值减小s6、最高喷射压力降低s7;\n(2)利用粗糙集理论分析外部征兆si(i=1,…,7)在燃油系统故障辨识中的等价性,去除冗余的征兆属性,通过粗糙集理论中的诊断规则导出方法,得到燃油系统故障最简诊断规则rei;\n(3)利用约简后的诊断规则rei建立燃油系统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根据因果机制独立设定诊断模型中故障对外部征兆的贡献概率Pj=P(si|fj),利用下式求解外部征兆的条件概率:\n P ( s i | P a ( s i ) ) = 1 - Π j : f j P a ( s i ) + ( 1 - P j ) \n式中Pa(si)为外部征兆si的父结点集;Pa(si)+为Pa(si)中取值为真的父节点子集;\n(4)采集柴油机高压油管压力信号,并提取压力信号的时、频域特征,具体包括:压力升高率、喷油持续期、余波宽度、峰值因子、启喷压力、余波振荡幅值、最高喷射压力,将提取的时、频域特征输入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计算得到柴油机燃油系统每种故障的发生概率:\n P ( f 1 , ... , f 6 | e , G ) = Σ V \\ { f 1 , ... , f 6 } e Π i = 1 n P ( v i | p a ( v i ) , G ) Σ V \\ e Π i = 1 n P ( v i | p a ( v i ) , G ) \n式中,n为贝叶斯网络模型中所有结点的个数,e表示由观测到取值为真的外部征兆结点sj+构成的集合,e={sj+};G表示燃油系统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结构;V为由网络结点vi全体构成的集合,V={vi};ft(t=1,…,6)为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中的故障类型结点;pa(vi)为网络结点vi的父结点集。\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简化贝叶斯模型的柴油机燃油系统多故障识别方法,其特征是:燃油系统故障诊断规则约简是基于故障诊断决策表T实施的,约简过程如下:\n(1)求取故障诊断决策表T的分辨矩阵M=[cij]n×n,\n c i j = { s C : s ( e i ) s ( e j ) } , D ( e i ) D ( e j ) 0 , D ( e i ) = D ( e j ) φ , s ( e i ) = s ( e j ) a n d D ( e i ) D ( e j ) , ( i , j = 1 , ... , n ) \n式中,C称为条件属性集,n为论域的样本个数n=|U|,U表示由样本{ei}构成的论域,s(ei)表示样本ei在条件属性s上的取值;D(ei)表示样本ei在决策属性D上的取值;\n(2)利用布尔运算公式计算故障诊断决策表T的分辨函数f(T):\n式中,∧表示析取运算;∨表示合取运算;\n(3)利用幂等律和吸收律合并分辨函数f(T)中的布尔量,将分辨函数表示为析取范式γ(T):\nγ(T)=∑∏si,\n其中的每个合取子式∏si所对应的条件属性集C′={si}均为故障诊断决策表T的一个约简,选择其中一个约简结果,构建简化决策表T′;\n(4)根据简化决策表T′导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规则rei:对于决策表T′中论域U的一个样本ei,其对应的诊断规则为:\nrei:des[C′(ei)]→des[D(ei)]\n式中,des[C′(ei)]表示ei在简化后的条件属性集的取值;des[D(ei)]表示ei在决策属性集的取值;\n将上式表示为产生式规则:\nrei:if des[C′(ei)]then des[D(ei)]。', 'claim_count': 2, 'desc': '基于简化贝叶斯模型的柴油机燃油系统多故障识别方法\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柴油机故障诊断方法。\n背景技术\n柴油机故障诊断技术是保障柴油机在使用期限内安全、高效运行的有效手段。燃油系统作为柴油机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健康状态的可靠检测是柴油机故障诊断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燃油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大多是针对单故障实施的。这类研究通常利用提取的燃油系统运行状态特征参数作为辨识故障的依据,诊断过程较为简便、易于实现。然而,由于结构和功能的高度关联,燃油系统的多种故障常会耦合、级联发生。此时,针对单个故障实施的诊断将造成对故障的漏判甚至误判。因此,单故障诊断技术在工程实际中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n针对这一问题,有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燃油系统多种故障的表现特征,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方法。贝叶斯网络是一个有向无环图,其中的网络结点表示随机变量,结点间的有向边表示随机变量间的关联关系。贝叶斯网络利用拓扑结构和网络结点的概率信息(包括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所表征的先验知识,对目标的多种状态进行不确定辨识。在故障诊断中,贝叶斯网络结点即表征了故障类型和外部征兆,由网络结点及其间的有向边构成的网络局部结构即表示了产生式诊断规则,而诊断中的定量知识通过网络结点的概率信息表示。贝叶斯网络在燃油系统故障诊断研究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多故障识别这一难题。然而,该项诊断技术在实际应用时也面临着贝叶斯诊断模型建立复杂的问题。故障类型和外部征兆数量的增加将造成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建立所需的专家诊断规则(网络结点关联关系)以及定量知识(网络结点概率信息)大幅增加。这不仅加大了建模的工作量,同时对专家知识的全面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此外,在现有的研究中,网络结点间定量知识的设定形式均为不同故障取值组合下外部征兆出现的条件概率,即P(s|f1,…,fn)(s为外部征兆,f1,…,fn为导致征兆s出现的故障),这使得建模所需的定量知识随故障类型数量指数式增加,而且该设定方式与通常的专家知识形式(某故障导致外部征兆出现的概率)不相符。综上所述,建模的复杂性使得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实施难度大,限制了该方法的实际工程应用。\n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公开文件“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发动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提出了一种发动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方法,该公开文件自述为:“在构建某型发动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逆向推理的最强依赖路径算法,通过该算法可以对故障可能的原因按概率大小进行排序,进而快速、准确地对故障进行定位,从而大大提高复杂系统故障诊断的效率”。其不足之处是:该方法在建立贝叶斯诊断模型时没有考虑到诊断规则的等价性,造成所建模型包含了大量的冗余事件,且诊断模型需要设定大量的条件概率,使得诊断模型建立过程复杂、工作量大。\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指导维护人员对燃油系统实施针对性维修,降低维修管理成本的基于简化贝叶斯模型的柴油机燃油系统多故障识别方法。\n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n本发明基于简化贝叶斯模型的柴油机燃油系统多故障识别方法,其特征是:\n(1)选取柴油机燃油系统的故障类型及其外部征兆,以外部征兆作为条件属性集,以故障类型作为决策属性集,通过粗糙集理论构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决策表T;\n选取的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类型包括:喷油器弹簧折断f1、出油阀失效f2、柱塞偶件穴蚀f3、喷孔积碳f4、针阀上卡f5、喷油器滴漏f6;选取的柴油机燃油系统外部征兆包括:压力升高率降低s1、喷油持续期延长s2、余波宽度减小s3、峰值因子增大s4、启喷压力降低s5、余波振荡幅值减小s6、最高喷射压力降低s7;\n(2)利用粗糙集理论分析外部征兆si(i=1,…,7)在燃油系统故障辨识中的等价性,去除冗余的征兆属性,通过粗糙集理论中的诊断规则导出方法,得到燃油系统故障最简诊断规则rei;\n(3)利用约简后的诊断规则rei建立燃油系统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根据因果机制独立设定诊断模型中故障对外部征兆的贡献概率Pj=P(si|fj),利用下式求解外部征兆的条件概率:\n式中Pa(si)为外部征兆si的父结点集;Pa(si)+为Pa(si)中取值为真的父节点子集;\n(4)采集柴油机高压油管压力信号,并提取压力信号的时、频域特征,具体包括:压力升高率、喷油持续期、余波宽度、峰值因子、启喷压力、余波振荡幅值、最高喷射压力,将提取的时、频域特征输入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计算得到柴油机燃油系统每种故障的发生概率:\n式中,n为贝叶斯网络模型中所有结点的个数,e表示由观测到取值为真的外部征兆结点sj+构成的集合,e={sj+};G表示燃油系统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结构;V为由网络结点vi全体构成的集合,V={vi};ft(t=1,…,6)为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中的故障类型结点;pa(vi)为网络结点vi的父结点集。\n本发明还可以包括:\n1、燃油系统故障诊断规则约简是基于故障诊断决策表T实施的,约简过程如下:\n(1)求取故障诊断决策表T的分辨矩阵M=[cij]n×n,\n式中,C称为条件属性集,n为论域的样本个数n=|U|,U表示由样本{ei}构成的论域,s(ei)表示样本ei在条件属性s上的取值;D(ei)表示样本ei在决策属性D上的取值;\n(2)利用布尔运算公式计算故障诊断决策表T的分辨函数f(T):\n式中,∧表示析取运算;∨表示合取运算;\n(3)利用幂等律和吸收律合并分辨函数f(T)中的布尔量,将分辨函数表示为析取范式γ(T):\nγ(T)=∑∏si,\n其中的每个合取子式Πsi所对应的条件属性集C′={si}均为故障诊断决策表T的一个约简,选择其中一个约简结果,构建简化决策表T′;\n(4)根据简化决策表T′导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规则rei:对于决策表T′中论域U的一个样本ei,其对应的诊断规则为:\nrei:des[C′(ei)]→des[D(ei)]\n式中,des[C′(ei)]表示ei在简化后的条件属性集的取值;des[D(ei)]表示ei在决策属性集的取值;\n将上式表示为产生式规则:\nrei:ifdes[C′(ei)]then des[D(ei)]。\n本发明的优势在于:本发明在建立燃油系统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前,通过粗糙集理论约简诊断规则中的等价信息,去除了冗余的诊断征兆信息,从而简化了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的复杂度,同时也提高了模型的诊断效率;此外,本发明采用因果机制独立方法构建燃油系统贝叶斯诊断模型,在建模过程中不需要直接设定网络结点的条件概率,减少了建模时所需的定量信息量,也使得建模信息更符合专家知识形式。根据本发明的成果,可提高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燃油系统多故障诊断技术的工程实用性。\n附图说明\n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n图2为某型柴油机燃油系统的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拓扑结构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地描述:\n结合图1,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燃油系统故障诊断决策表建立、故障诊断规则约简、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构建、燃油系统多故障模式诊断。具体如下:\n1、所述燃油系统故障诊断决策表建立是指,选取柴油机燃油系统常见的多种故障类型,将高压油管压力信号的时、频域特征参数的异常变化作为故障的外部征兆,根据燃油系统故障样本数据,以特征参数作为条件属性集、故障类型作为决策属性集,通过粗糙集理论构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决策表T。\n本发明中,选取的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类型具体包括:喷油器弹簧折断f1、出油阀失效f2、柱塞偶件穴蚀f3、喷孔积碳f4、针阀上卡f5、喷油器滴漏f6;选取的用于反应燃油系统故障特性的外部征兆包括:压力升高率降低s1、喷油持续期延长s2、余波宽度减小s3、峰值因子增大s4、启喷压力降低s5、余波振荡幅值减小s6、最高喷射压力降低s7。\n在粗糙集理论中,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一个形如T=(U,A,C,D)的决策表表示。其中,U表示由样本{ei}构成的论域,A=C∪D,C称为条件属性集,D称为决策属性集。本发明燃油系统决策表中,条件属性集C={si}(i=1,…,7),决策属性集D={fj}(j=1,…,6)。本实施例通过收集相关知识,得到的某型号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决策表T如表1所示。表中,条件属性均离散化取值,1表示取值为真,即该外部征兆出现;0表示取值为假,即该外部征兆未出现。\n表1某型号柴油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决策表T\n2、所述故障诊断规则约简是指,利用粗糙集理论分析外部征兆si(i=1,…,7)在燃油系统故障辨识中的等价性,去除冗余的征兆属性,通过粗糙集理论中的诊断规则导出方法,得到燃油系统故障最简诊断规则。\n燃油系统故障诊断规则约简是基于故障诊断决策表T实施的,约简过程如下:\n第一步:利用公式(1)求取故障诊断决策表T的分辨矩阵M=[cij]n×n。\n式中,n为论域的样本个数n=|U|;s(ei)表示样本ei在条件属性s上的取值;D(ei)表示样本ei在决策属性D上的取值。\n第二步:利用布尔运算公式计算故障诊断决策表T的分辨函数f(T),计算方法如公式(2)所示。\n式中,∧表示析取运算;∨表示合取运算。\n第三步:利用幂等律和吸收律合并分辨函数f(T)中的布尔量,将分辨函数表示为式(3)所示的析取范式γ(T),其中的每个合取子式∏si所对应的条件属性集C′={si}均为故障诊断决策表T的一个约简,选择其中一个约简结果,构建简化决策表T′。\nγ(T)=∑Πsi (3)\n第四步:根据简化决策表T′导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规则rei。对于决策表T′中论域U的一个样本ei,其对应的诊断规则如式(4)所示。\nrei:des[C′(ei)]→des[D(ei)] (4)\n式中,des[C′(ei)]表示ei在简化后的条件属性集的取值;des[D(ei)]表示ei在决策属性集的取值。\n将式(4)表示为产生式规则,如式(5)所示。\nrei:ifdes[C′(ei)]then des[D(ei)] (5)\n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对本实施例中表1所示的燃油系统故障诊断决策表T进行诊断规则约简,得到的一个简化后条件属性集为C′={s3,s6,s7},根据约简后的条件属性集C′构建的决策表T′如表2所示。\n表2燃油系统故障诊断简化决策表T′\n3、所述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构建是指,利用约简后的诊断规则rei建立燃油系统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拓扑结构,其中故障类型包括:喷油器弹簧折断f1、出油阀失效f2、柱塞偶件穴蚀f3、喷孔积碳f4、针阀上卡f5、喷油器滴漏f6;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中的外部征兆由步骤2得到的约简结果确定。根据因果机制独立设定诊断模型中故障对外部征兆的贡献概率Pj=P(si|fj),利用式(6)求解外部征兆的条件概率。\n式中,Pa(si)为外部征兆si的父结点集;Pa(si)+为Pa(si)中取值为真的父节点子集。\n图2为本实施例利用表2中约简后的诊断规则rei建立的某型柴油机燃油系统的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拓扑结构。\n4、所述燃油系统多故障模式诊断是指,采集柴油机高压油管压力信号,并提取压力信号的时、频域特征,具体包括:压力升高率、喷油持续期、余波宽度、峰值因子、启喷压力、余波振荡幅值、最高喷射压力,将提取的时、频域特征输入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计算得到柴油机燃油系统每种故障的发生概率,计算方法采用贝叶斯公式,如公式(7)所示。\n式中,n为贝叶斯网络模型中所有结点的个数,由本发明步骤2中约简结果确定;e表示由观测到取值为真的外部征兆结点sj+构成的集合,e={sj+};G表示燃油系统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结构;V为由网络结点vi全体构成的集合,V={vi};ft(t=1,…,6)为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中的故障类型结点;pa(vi)为网络结点vi的父结点集。', 'inventor': [{'lang': 'CN', 'name': '费景洲',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王金鑫', 'name_id': 2}, {'lang': 'CN', 'name': '王忠巍', 'name_id': 3}, {'lang': 'CN', 'name': '马修真', 'name_id': 4}],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K9/62', 'main_group': 'G06K9', 'section': 'G', 'sub_class': 'G06K', 'sub_group': 'G06K9/62'},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kd': 'A', 'patent_id': '24ddc81e-7812-4f19-8f2e-f54948c9e6cf', 'pbdt': 20170531, 'pn_official': 'CN106778828A', 'title': '基于简化贝叶斯模型的柴油机燃油系统多故障识别方法', 'update_ts': 1538987746773, 'tags':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其他办公设备维修']}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使用SLIC算法对图像进行聚类,使用聚类后的各像素块的RGB均值作为像素点构建精简的Graph Cuts模型;S2、再使用贝叶斯分类对模型中的像素点进行分类,对进行分类后的像素点进行第二次SLIC聚类,并用各个像素块的均值代替像素点值进行GMM(高斯混合模型)参数估计;S3、使用最小割算法得出图模型最优分割;显著改善了基于超像素的Grabcut图像分割算法在超像素数目较低时出现分割恶化的现象,并有效的降低了Grabcut分割过程中迭代循环的时间复杂度等问题。', 'apdt': 20170911, 'apno_official': 'CN201710813135.3',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83004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胜利路14号', 'city': '乌鲁木齐市', 'country': 'CN', 'district': '天山区', 'postcode': '830046', 'state': '新疆'}, 'lang': 'CN', 'name': '新疆大学',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S1、使用聚类方法对图像进行聚类,使用聚类后的各像素块的RGB均值作为像素点构建精简的Graph Cuts模型;\nS2、对模型中的像素点进行分类,对进行分类后的像素点进行二次聚类,并用各个像素块的均值代替像素点值进行GMM(高斯混合模型)参数估计;\nS3、获取图模型最优分割。\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类方法为SLIC算法。\n00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类方法为经典的贝叶斯分类算法,使用贝叶斯分类对模型中的像素点进行分类,并且前后两次分别结合SLIC算法。\n000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图模型最优分割的方法为最小割算法。\n0005.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贝叶斯分类并采用两次SLIC进行处理,改善了基于超像素的Grabcut图像分割算法在超像素数目较低时出现分割恶化的现象,提高了图像分割的效率。\n0006.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其特征在于:最小割算法的具体计算方法是采用网络流理论的重要定理中的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是图论中的一个核心定理;最大流最小割定理为:任何网络中最大流的流量等于最小割的容量。\n0007.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其特征在于:图像使用图论的方式进行表述,图论将图像映射为一个包含源点s与汇点t的s-t网络图,以图中点的集合表示像素点,以点与点之间的边集表示像素之间的相关程度,从而使s-t网络映射成为一个函数f,f为一个顶点集V-{s,t}到{0,1}的映射,当时f(v)=1,v∈s;当f(v)=0时,v∈t。\n0008.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其特征在于:图像的最有分割路径等效于求解在这个网络流中能从源点到达汇点的最大流量;根据最大流最小割定理,上述最优路径等效于从网络中移除就能够导致网络流终端的边的集合的最小容量和。', 'claim_count': 8, 'desc': '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彩色图像分割方法,具体为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属于彩色图像分割领域。\n背景技术\n基于图论的Graph cut算法是近年来彩色图像分割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2001年Greig等首次将Graph cut应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2004年Rother等以Graph cut为基础,提出了交互式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算法。该算法利用简单的矩形框标出背景区域,使用高斯混合模型GMM(Gaussian Mixture Model)初始化更新前景和背景的种子点像素,迭代运用Graph cut算法进行GMM参数估计,直到整个算法收敛为止,从而明显改善了Graph cut分割效果。但是迭代运算需要大量繁复的计算,不能满足于现代高速分割彩色图像的需要,而且基于超像素的Grabcut图像分割算法在超像素数目较低时会出现分割恶化的现象。因此有效的提升Grabcut算法的效率问题,改善特定情况下的分割恶化现象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焦点。目前,提升Grabcut算法的效率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在Grabcut算法之前进行各种预分割处理,提高算法的分割速度。如结合经典的分水岭、二次分水岭算法等;第二类就是人工介入,进行标注,进而降低计算量提升算法的效率。使用第一类方法效率很高,但是设置的预分割超像素块数较少时仍然会出现较大分割错误,很难达到良好的分割效果。第二类方法需要人的主观介入,不同人的主观判断会影响客观分割结果,不具普适性。本发明属于第一类方法,在前人的基础上,针对当预分割后取样点过少而导致严重分割错误的问题,使用贝叶斯分类对预分割后的取样点进行分类,再对分类后的网格图使用第二次SLIC进行聚类,并且以聚类后像素块RGB均值代替其像素值进行高斯混合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最后使用最小割算法得出图模型最优分割,不仅达到了比目前已有算法更高的分割效率,而且改善分割恶化的现象。\n发明内容\n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显著改善了基于超像素的Grabcut图像分割算法在超像素数目较低时出现分割恶化的现象,并有效的降低了Grabcut分割过程中Gibbs能量函数迭代求解过程中耗时等问题。\n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S1、使用聚类方法对图像进行聚类,使用聚类后的各像素块的RGB均值作为像素点构建精简的Graph Cuts模型;\nS2、对模型中的像素点进行分类,对进行分类后的像素点进行二次聚类,并用各个像素块的均值代替像素点值进行GMM(高斯混合模型)参数估计;\nS3、获取图模型最优分割。\n优选的,所述聚类方法为SLIC算法。\n优选的,所述分类方法为经典的贝叶斯分类算法,使用贝叶斯分类对模型中的像素点进行分类,并且前后两次分别结合SLIC算法。\n优选的,所述获取图模型最优分割的方法为最小割算法。\n优选的,利用贝叶斯分类并采用两次SLIC进行处理,改善了基于超像素的Grabcut图像分割算法在超像素数目较低时出现分割恶化的现象,提高了图像分割的效率。\n优选的,最小割算法的具体计算方法是采用网络流理论的重要定理中的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是图论中的一个核心定理;最大流最小割定理为:任何网络中最大流的流量等于最小割的容量。\n优选的,图像使用图论的方式进行表述,图论将图像映射为一个包含源点s与汇点t的s-t网络图,以图中点的集合表示像素点,以点与点之间的边集表示像素之间的相关程度,从而使s-t网络映射成为一个函数f,f为一个顶点集V-{s,t}到{0,1}的映射,当时f(v)=1,v∈s;当f(v)=0时,v∈t。\n优选的,图像的最有分割路径等效于求解在这个网络流中能从源点到达汇点的最大流量;根据最大流最小割定理,上述最优路径等效于从网络中移除就能够导致网络流终端的边的集合的最小容量和。\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显著改善了基于超像素的Grabcut图像分割算法在超像素数目较低时出现分割恶化的现象,并有效的降低了Grabcut分割过程中Gibbs能量函数迭代求解过程中耗时等问题。相比于现有算法,耗时更短,且在面临极限情况下鲁棒性依旧很好。\n附图说明\n图1为本发明Graph Cuts模型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n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nS1、使用SLIC算法对图像进行聚类,使用聚类后的各像素块的RGB均值作为像素点构建精简的Graph Cuts模型;\nS2、再使用贝叶斯分类对模型中的像素点进行分类,对进行分类后的像素点进行第二次SLIC聚类,并用各个像素块的均值代替像素点值进行GMM(高斯混合模型)参数估计;\nS3、使用最小割算法得出图模型最优分割。\n本发明中涉及的SLIC算法、Graph Cuts模型、GMM(高斯混合模型)、贝叶斯分类算法,这些算法模型涉及的技术内容,如下所示:\n(1)SLIC算法:SLIC算法是simple linear iterative cluster的简称,该算法在本专利中用来生成超像素(superpixel)。算法大致思想是这样的,将图像从RGB颜色空间转换到CIE-Lab颜色空间,对应每个像素的(L,a,b)颜色值和(x,y)坐标组成一个5维向量V[L,a,b,x,y],两个像素的相似性即可由它们的向量距离来度量,距离越大,相似性越小。算法首先生成K个种子点,然后在每个种子点的周围空间里搜索距离该种子点最近的若干像素,将他们归为与该种子点一类,直到所有像素点都归类完毕。然后计算这K个超像素里所有像素点的平均向量值,重新得到K个聚类中心,然后再以这K个中心去搜索其周围与其最为相似的若干像素,所有像素都归类完后重新得到K个超像素,更新聚类中心,再次迭代,如此反复直到收敛。\n(2)Graph Cuts模型:Graph cuts是一种十分有用和流行的能量优化算法,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普遍应用于前背景分割(Image segmentation)、立体视觉(stereo vision)、抠图(Image matting)等。Graph Cuts理论最早是出现在流网络优化领域的,比如说水管网络,通信传输网络,城市车流网络等。此时的Graph Cuts算法是用来确定网络流的最小分割,即寻找一个容量最小的边的集合,去掉这个集合中的所有边就可以阻挡这个网络了。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所说的Graph Cuts算法是指的采用最大流-最小分割来优化的模型,其它的Graph Cutting算法一般用graph partitioning这个名词来代替。:Graph Cuts中的Graph和Cuts的意思如下所示。此处的Graph和普通的Graph稍有不同。普通的图由顶点和边构成,如果边的有方向的,这样的图被则称为有向图,否则为无向图,且边是有权值的,不同的边可以有不同的权值,分别代表不同的物理意义。而Graph Cuts图是在普通图的基础上多了2个顶点,这2个顶点分别用符号”S”和”T”表示,统称为终端顶点。其它所有的顶点都必须和这2个顶点相连形成边集合中的一部分。所有Graph Cuts中的边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顶点与相邻点或者与之有关联的点之间的连线,一种是刚讲的普通顶点和2个终端顶点之间的连线。Graph Cuts中的Cuts是指这样一个边的集合,很显然这些边集合包括了上面2种边,该集合中边的断开会导致残留”S”和”T”图的分开,且这些边的集合中所有权值之和是最小的。因此也称为最小割。\n(3)GMM(高斯混合模型):高斯模型就是用高斯概率密度函数精确地量化事物,将一个事物分解为若干的基于高斯概率密度函数形成的模型。高斯模型就是用高斯概率密度函数(正态分布曲线)精确地量化事物,将一个事物分解为若干的基于高斯概率密度函数(正态分布曲线)形成的模型。对图像背景建立高斯模型的原理及过程:图像灰度直方图反映的是图像中某个灰度值出现的频次,也可以为是图像灰度概率密度的估计。如果图像所包含的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相差比较大,且背景区域和目标区域在灰度上有一定的差异,那么该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呈现双峰-谷形状,其中一个峰对应于目标,另一个峰对应于背景的中心灰度。对于复杂的图像,尤其是医学图像,一般是多峰的。通过将直方图的多峰特性看作是多个高斯分布的叠加,可以解决图像的分割问题。在本专利中,利用高斯混合模型来表征图像中各个像素点的特征,进而判断出该点是前景点还是背景点。\n(4)贝叶斯分类算法:模式识别问题中,我们分类时最希望分类错误率可以降到最低,因此从这个目标出发,得到的分类决策就被称作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决策。本专利使用的就是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分类算法。可以发现在0-1损失函数分布的情况下,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就是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换言之,可以把基于最小错误率决策看做是基于最小风险决策的一个特例,基于最小风险决策本质上就是对基于最小错误率公式的加权处理。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问题描述如下:\n特征向量x:观察x为d维随机向量x=[x1,x2,…xd]T;\n状态空间Ω:c个自然状态(c类),Ω={ω1,…ωc};\n决策空间A:对观察x可采取a个决策,A={α1,…αa};\n损失函数λ(αij):i=1,2…a;j=1,2,…c;\n类条件概率密度函数:p(x|wi)i=1,2…c;\n由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的原理知道,此时要求对所有的x进行决策时,使损失最小,而对于具体的观测x,决策所造成的损失是对x各种实属类别的平均。即:\n在α(x)=αi情况下,相应的预期损失为:\n对于一个具体的x,若:\n则可选择为αi,此即为我们所说的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规则。在本专利中,采用基于最小错误的贝叶斯分类突出预处理后精简网络图的前景部分。\n工作原理:Grabcut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图像分割算法,是在Graphcut基础上改进的一种图像分割算法,它同样是一种基于图论的分割方法。基本思想是通过标记前景像素、相似色彩聚类和边界像素惩罚和迭代,寻找最优解。\n贝叶斯分类算法是统计学的一种分类方法,它是一类利用概率统计知识进行分类的算法。在许多场合,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可以与决策树和神经网络分类算法相媲美,该算法能运用到大型数据库中,而且方法简单、分类准确率高、速度快。其基本形式为:\nP(A∩B)=P(A)*P(B|A)=P(B)*P(A|B)\nP(B|A)=P(A|B)*P(B)/P(A)\n其中P(A)是A的先验概率或边缘概率。之所以称为“先验”是因为它不考虑任何B方面的因素。P(A|B)是已知B发生后A的条件概率,也由于得自B的取值而被称作A的后验概率。P(B|A)是已知A发生后B的条件概率,也由于得自A的取值而被称作B的后验概率。P(B)是B的先验概率或边缘概率,也作标准化常量。P(A∩B)是已知A与B的共同发生的概率。在本文中使用的是基于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分类算法。具体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问题描述如下:\n特征向量x:观察x为d维随机向量x=[x1,x2,…xd]T;\n状态空间Ω:c个自然状态(c类),Ω={ω1,…ωc};\n决策空间A:对观察x可采取a个决策,A={α1,…αa};\n损失函数λ(αij):i=1,2…a;j=1,2,…c;\n类条件概率密度函数:p(x|wi)i=1,2…c;\n由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的原理知道,此时要求对所有的x进行决策时,使损失最小,而对于具体的观测x,决策所造成的损失是对x各种实属类别的平均。即:\n在α(x)=αi情况下,相应的预期损失为:\n对于一个具体的x,若:\n则可选择为αi,此即为我们所说的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规则。\n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erdt': 20180202, 'inventor': [{'lang': 'CN', 'name': '任大勇', 'name_id': 1}, {'lang': 'CN', 'name': '贾振红',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T7/10', 'main_group': 'G06T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T', 'sub_group': 'G06T7/1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70101'}, {'code': {'clazz': 'G06', 'full': 'G06K9/62', 'main_group': 'G06K9', 'section': 'G', 'sub_class': 'G06K', 'sub_group': 'G06K9/62'},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348', 'lang': 'CN', 'name':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王伟锋',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刘铁生', 'name_id': 2}], 'patent_id': '5878c424-e5bc-4bee-8a9b-56b676e96c38', 'pbdt': 20180109, 'pn_official': 'CN107564010A', 'title': '一种结合贝叶斯分类与SLIC的Grabcut彩色图像分割方法', 'update_ts': 1530873952759, 'tags': ['其他数字内容服务',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其他办公设备维修']} {'abst': '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构建方法,利用感知到的网络性能参数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从而得到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并将这种条件概率依赖关系转化为无线认知网络中的知识存储在知识库中指导智能决策过程。构建知识库的过程主要包括感知网络性能参数、参数离散化分析、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知识转化构建知识库。通过感知过程收集网络性能参数,并对数据进行离散化分析;通过结构学习和参数学习过程,利用历史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将贝叶斯网络中参数之间的条件依赖关系转化为知识,实现知识库的构建和更新。', 'apdt': 20110822, 'apno_official': 'CN201110240839.9',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city': '北京', 'country': 'CN', 'district': '海淀区', 'formatted_address': '北京市海淀区校园南路', 'lat': 39.986566586925, 'lon': 116.35853307285, 'postcode': '100191', 'state': '北京'}, 'ans_id': 'e0830a67-29b1-4acc-abe0-cb1079d7db92', 'lang': 'CN', 'name':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name_id': 1, 'nname': 'BEIHANG UNIVERSITY', 'nname_cn': 'BUAA'}], 'claim': "1.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构建方法,包含网络环境感知、性能参数分 析、创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和知识转化四个过程,其特征在于: \n网络环境感知过程通过读取协议栈获取当前网络性能参数值,其中,这些参数值作为网 络环境判断依据决定是否进行智能决策,同时,这些参数值被作为历史数据存储起来用于构 建知识库; \n性能参数分析过程是对收集到的网络性能参数值进行离散化分析,其中,网络性能参数 值基本都是连续的,为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需要进行离散化处理,参数离散化主要基于对参数 的取值范围和知识表达的准确性考虑,通过离散化将网络性能参数划分成不同的等级,网络 性能参数一般离散化为5~8个等级; \n创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包含如下步骤: \n1)感知的网络性能参数定义为贝叶斯网络节点,网络性能参数的数量为贝叶斯网络中节 点的个数; \n2)网络中的有向箭头表示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即网络性能参数之间的条件依赖关系; \n3)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结构学习,结构学习采用基于搜索打分的K2算法,打分函数为: \n P ( B S , D ) = C Π i = 1 n max [ Π j = 1 q j ( r i - 1 ) ! ( N ij + r i - 1 ) ! Π k = 1 n N ijk ! ] } \n其中Bs表示网络拓扑结构,D表示历史数据,n为贝叶斯网络中节点个数即网络性能 参数数量,ri为变量xi的可能取值数目,Nij表示变量xi对应父节点xj可能取值的总 数目,Nijk表示变量xi在对应父节点xj时取值为k的数目,qi表示变量xi可能的父节 点数目;通过局部爬山搜索算法选择父节点,对所有可能的网络结构进行打分,最后 分数最高的网络拓扑结构即为最优解; \n4)参数学习过程是指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拓扑结构,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计算获得变量之间 的依赖关系值;参数学习过程采用极大似然概率的方法计算每个节点的依赖关系, 得到其中的概率值;概率值的定义为: \n p [ x i = k | pa i = j ] N ijk N ij max L = 1 N Σ i = 1 n Σ D log p ( x i | Parent ( x i ) , D ) \n其中p表示条件概率值,pai为变量xi的父节点,Parent(xi)为变量xi的父节点集合, \n从定义中表明使用对数概率的方式表示节点之间的概率依赖关系; \n知识转化过程是指将贝叶斯网络中网络性能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条件概率值转化为无 线认知网络中的知识从而完成知识库的构建;在知识库已经存在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这个 过程实现知识库的更新操作。 \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可调参数与感知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作为无 线认知网络的知识,知识的表现形式定义为<性能目标,调整策略,条件概率>,性能目标是 希望达到的网络性能,可以具体到吞吐量和时延等,调整策略是可调参数取值集合,条件概 率表明了策略对目标的效果,同时,也可以用来衡量知识的有效性。 \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网络性能参数作为贝叶斯网络节点,采用贝叶 斯网络模型计算网络性能参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条件概率。 \n4.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给出了一种表示无线认知网络感知输入和 策略输出之间依赖关系的知识和知识的表达形式。 \n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整个过程完成了知识库的构建,同时随着认知 网络的学习过程,可以重复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实现了知识库的更新,保证知识的有效性。 \n6.一种计算机程序,其实现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n", 'claim_count': 19,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无线认知网络领域,特别是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构建方法。 \n背景技术\n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诸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以及远程登录等服务已 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大量涌现,能够支持移动性应用的 服务将会对网络本身产生不同的需求。这些新的需求促使网络能够根据用户的可变需求对网 络结构进行重新设计,这时无线认知网络的概念被人们所提出。无线认知网络是指具有认知 循环特性的网络,它能够觉察当前的网络环境,并根据这些环境进行计划、决策和执行,这 样的网络能够从自适应过程中学习并利用这些知识以端到端效能为目标进行预先决策。无线 认知网络是一种智能的认知系统,与非无线认知网络相比,能提供更好的端到端服务质量, 能用于改善资源管理、服务质量、安全和接入控制等。 \n无线认知网络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无线认知网络具有端到端的目标,这也是无线认知 网络区别于其他认知技术或自适应技术最根本的特征。二是无线认知网络具有学习和自适应 能力,能对“感知-规划-决策-行动”整个动态自适应过程进行学习,并将学习到的知识用于 指导未来的决策。图1所示的认知环清楚地说明了无线认知网络如何通过学习来指导网络的 决策和行动。无线认知网络通过不断地学习过程获得大量的实例经验并将其转化为知识存储 在知识库中,由此可知,知识库是无线认知网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无线认知网络 过程的一个难点是确定感知输入和行动决策之间的关系。无线认知网络中的感知输入通常是 网络性能参数,比如端到端时延、吞吐量等,这些网络性能参数可以作为感知输入反映当前 网络环境状态。行动决策是无线认知网络中的决策输出具体表现为可调参数集合,这些参数 一般是协议栈参数,比如数据包发送速率、竞争窗口大小等。行动决策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实 现网络性能的优化并满足网络端到端目标。如何确定感知输入和可调参数之间的关系成为研 究无线认知网络的基本问题。贝叶斯网络是一种解决不确定关系的数学模型,可以通过不断 地学习过程,利用贝叶斯网络的方法确定变量之间的概率依赖关系,并将其转化为知识存储 在知识库中,为未来的智能决策提供指导。这样不但提供了知识的表现形式,同时还构建了 知识库以及完成了知识库的更新。 \n贝叶斯网络起源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是一种将概率统计应用于复杂领域、进行不确 定性推理和数据分析的工具,是概率论和图论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网络结构来定性地刻画 问题变量之间的相互独立关系;通过网络节点的节点参数来定量地描述各变量节点的独立关 系。同时,根据链式规则,每个贝叶斯网络确定了一个联合概率分布,该联合分布即为问题 模型的一个知识库。这样,贝叶斯网络利用图论的语言直观揭示问题的结构,同时按照概率 论的原则对问题的结构加以利用,把复杂的联合概率分布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简单的模块,从 而大大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难度和概率推理的复杂度,使概率论能够应用于大型问题的求解。 贝叶斯网络作为一种因果知识和概率知识相结合的信息表达模型,可以用于解决无线认知网 络中感知变量和可调参数的依赖关系,实现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的构建。由于贝叶斯网络直 观易懂,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其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n无线认知网络通过感知过程可以不断地获得反映当前网络环境的历史数据,这些历史数 据通过构建贝叶斯网络得到网络性能参数之间的条件依赖关系,然后把这些条件依赖关系转 化为知识存储在知识库中。这些知识能够反映网络中各个不同参数目标以及可调参数之间的 依赖关系,它可以结合具体网络场景为决策过程提供依据。基于知识库的无线认知网络的工 作机理如图2所示,无线认知网络通过感知过程获得当前的网络性能参数,认知进程通过对 当前性能参数进行分析,决定是否需要对网络进行重配置;若需要则进入智能决策过程,认 知进行结合网络端到端目标,查询知识库相关策略,实现网络重构对网络性能进行优化。同 时知识库需要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以保证知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n发明内容\n本发明以实现构建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为目标,即通过网络的学习过程,构建贝叶斯网 络模型,确定感知参数与可调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将该依赖关系转化为知识构建知识库为 未来决策提供依据,具体包括: \n1.创建贝叶斯网络模型 \n在无线认知网络中,通过感知过程可以获得反映当前网络状态的性能参数,例如时延、 吞吐量和抖动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读取协议栈获得可调节参数值。无线认知网络通过不断地 学习过程可以获得这些参数的历史数据。通过对这些经验历史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之后,可 以利用这些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贝叶斯网络模型中的节点是无线认知网络中的网络性 能参数变量,模型中节点之间的箭头反映了网络性能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因此,基于网络 性能参数历史数据构建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包含了无线认知网络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依赖关系和 概率值,这种依赖关系为无线认知网络的智能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n2.给出知识的表现形式构建知识库 \n知识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决定了无线认知网络的智能决策过程。在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中, 得到了网络性能参数之间的条件概率依赖关系,那么可以将这种关系转化为知识用于未来的 智能决策过程中。无线认知网络智能决策的难点就是难以确定感知输入和决策输出之间的关 系,通过学习过程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将网络性能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转化为知识,不但 可以给出知识的表现形式,同时完成了知识库的构建。 \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了学习过程在无线认知网络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网络性能参数进行感知和收集,采用贝叶斯网络模型确定了感知输入和决策输出之间 的依赖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转化为知识,构建知识库。具体体现在: \n1)本发明给出了无线认知网络中知识的表现形式,用知识来表示无线认知网络中感知参 数和可调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可以为无线认知网络的智能决策过程提供重要的依据。知识 库在无线认知网络智能决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n2)本发明采用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方式获得网络知识。无线认知网络通过不断地学习 过程,收集了网络性能参数的历史数据,通过对这些历史数据进行处理,构建贝叶斯网络模 型。贝叶斯网络模型可以确定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条件概率,从而得到无线认知网络中感 知输入和可调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将这些依赖关系转化为无线认知网络的知识,利用这些 知识可以构建知识库以及实现知识库的更新。 \n附图说明\n图1认知环。 \n图2基于知识库的无线认知网络工作机理。 \n图3基于贝叶斯网络构建知识库过程示意图。 \n图4基于贝叶斯网络构建知识库流程图。 \n图5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n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构建方法的实施过程,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数 据感知、数据离散化分析、创建贝叶斯网络模型以及知识转化四个部分。 \n数据感知是指无线认知网络中的感知过程。感知过程主要通过周期性读取无线认知网络 协议栈参数来完成,这些参数都是能够反映当前网络性能的参数。无线认知网络中的网络性 能参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可调参数,一种是感知参数。可调参数主要是指无线认知网络 的重配置过程中,可以进行调节的参数,例如数据发包速率、MTU等;感知参数指能够反映 当前网络状态的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当前网络状态的好坏,通过这个判 别过程决定是否需要对网络进行重配置,这些参数包括网络吞吐量、丢包率和端到端时延等。 无线认知网络的环境感知过程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读取网络性能参数值,对网络状况进 行分析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决策过程。在构建知识库过程中,每次感知到的网络参数需要存 储起来,在感知过程结束之后,对所存储的信息数量进行判断,若当前的感知信息达到要求 数量,则可以通过这些网络性能参数构建知识库,若没有达到,则继续进行认知过程。感知 信息数据量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贝叶斯网络的构建,数据量过小可能会造成知识的不准确, 数据量过大导致计算过程过于复杂,因此选择合适的感知信息数量对构建知识库非常重要, 这里设定的感知信息数据量为6×105。 \n通过认知过程得到网络性能参数之后,需要利用这些感知信息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 流程如图4所示,然后将贝叶斯网络中的知识提取出来构建无线认知网络的知识库。具体过 程如下: \n首先需要对感知数据进行离散化分析,数据离散化是指对感知到的网络性能参数进行离 散化处理操作。贝叶斯网络中要求所有的变量必须是离散的,因此要对感知参数进行离散化 处理。离散化分析过程主要是结合具体应用需求和变量取值范围,将变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其中有的数据本身就是离散的,例如MTU和数据包发送速率等,这里主要对连续变量进行 处理。以吞吐量为例,首先需要确定可能有几种取值,结合具体的吞吐量感知结果值,以固 定的差额划分出不同的离散值大小,离散值可以为5~8个。具体需要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划 分过程可以根据用户对该变量的需求程度进行划分,若变量为用户的主要感知变量,那么也 可以划分成多个不同的等级。分析之后得到所有感知信息的离散化数据信息,通常设定的每 个感知参数变量的取值为5~8个。 \n对感知数据处理完成之后,就可以利用网络性能参数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贝叶斯网络 是一种表示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有向无循环图模型。网络结构中的节点表示参数变量,节点 之间的有向弧表示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有向弧连接的两个节点表示它们之间的父子关系, 即弧线箭头的节点依赖于前面的节点。利用感知到的历史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分为两个 过程:结构学习和参数学习。结构学习用来确定基本的贝叶斯网络结构,通过该网络结构可 以得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参数学习则是基于得到的网络结构进行计算得到其中的条件 概率值。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的主要过程如下: \n1)无线认知网络中的感知性能参数作为贝叶斯网络中的节点; \n2)贝叶斯网络中的有向箭头表示性能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 \n3)对历史数据进行结构学习,利用结构学习算法得到贝叶斯网络结构图; \n4)对历史数据进行参数学习,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结构的基础上获得各个变量之间的条件 概率。 \n贝叶斯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学习方法:基于约束测试的学习和基于搜索打分的学习; 这里采用基于搜索评分的方法进行结构学习,基于搜索评分的方法就是对每种结构进行评分, 最后选择得分最高的网络结构。采用K2算法用于结构学习,K2算法要求先确定网络中节点 变量的次序,它的结构打分函数为 \n P ( B S , D ) = C Π i = 1 n max [ Π j = 1 q j ( r i - 1 ) ! ( N ij + r i - 1 ) ! Π k = 1 n N ijk ! ] } \n式中Bs表示网络结构,D表示实例数据,变量的数目为n,ri表示变量xi可能取值的数目;Nij表示变量xi对应父节点xj的总数目;Nijk则表示变量xi在对应父节点xj时取值为k的总数目; qi表示变量xi可能的父节点数目。由于在K2算法中,节点的顺序是确定的,因此一个节点 的父节点只存在于排在这个节点前面的节点集合中,这样就确定了不同节点的父节点集合可 独立地进行计算,同时降低了构建贝叶斯网络的复杂性。结构打分函数用来对所有可能的网 络结构进行打分,最后分数最高的网络结构为得到的最优解。在K2算法中结构搜索过程采 用局部搜索的爬山算法选择父节点。通过不断为每个节点增加父节点来增加局部结构的评分。 直到为每一个节点找到分值最高的父节点集后搜索停止。但是始终要求在最大化每个节点父 节点集的同时满足初始假定的节点顺序。 \n参数学习是在已经确定贝叶斯网络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计算获得变量之间 依赖关系的条件概率值。在参数学习过程中采用极大似然概率的方法计算每个节点的概率依 赖关系,对每个节点使用对数概率来表示与其他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求解过程中采用以下 定义计算概率值: \n p [ x i = k | pa i = j ] N ijk N ij max L = 1 N Σ i = 1 n Σ D log p ( x i | Parent ( x i ) , D ) \n式子中p表示条件概率值,pai为变量xi的父节点,Parent(xi)为变量xi的父节点集合,可以 看出计算过程中采用对数概率的方式表示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 \n通过结构学习和参数学习过程,可以构建出一个基于网络性能参数变量的贝叶斯网络结 构模型,参见图4。在贝叶斯网络结构中存储着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条件概 率,这些依赖关系可以作为知识为智能决策过程提供指导。在无线认知网络的知识库中,采 用三元组的形式作为知识的表现形式,定义为<性能目标,调整策略,条件概率>。性能目标 为希望达到的网络性能目标,例如吞吐量、时延等;调整策略则是根据贝叶斯网络中的条件 依赖关系获得的可调参数集合以及它们的取值;条件概率指调整策略对性能目标可能的效果, 它主要通过计算贝叶斯网络中的组合条件概率得到。从知识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这里的性 能目标就是贝叶斯网络中的节点xi,控制该性能目标的调整策略的可调参数就是该变量的父 节点pai,而条件概率就是这两个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可以看出,创建的贝叶斯网络模型中 存储着无线认知网络的知识。无线认知网络通过不断地学习过程,结合不同的历史数据构造 贝叶斯网络也可以实现知识库的更新。 \n", 'erdt': 20120418, 'family_inpadoc': 'CN201110240839A', 'family_original': '45335922', 'inventor': [{'lang': 'CN', 'name': '白跃彬',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杜念冬',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7/30', 'main_group': 'G06F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7/30'}}, {'code': {'clazz': 'G06', 'full': 'G06N7/00', 'main_group': 'G06N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N', 'sub_group': 'G06N7/00'}}], 'kd': 'A', 'patent_id': '5808fc4c-55bd-441a-9da7-3de8f46bd6b2', 'pbdt': 20111221, 'pn_official': 'CN102289496A', 'prsd': 20151021, 'title': '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构建方法', 'update_ts': 1536994515308, 'tags':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abst': '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构建方法,利用感知到的网络性能参数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从而得到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并将这种条件概率依赖关系转化为无线认知网络中的知识存储在知识库中指导智能决策过程。构建知识库的过程主要包括感知网络性能参数、参数离散化分析、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知识转化构建知识库。通过感知过程收集网络性能参数,并对数据进行离散化分析;通过结构学习和参数学习过程,利用历史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将贝叶斯网络中参数之间的条件依赖关系转化为知识,实现知识库的构建和更新。', 'apdt': 20110822, 'apno_official': 'CN201110240839.9',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city': '北京', 'country': 'CN', 'district': '海淀区', 'formatted_address': '北京市海淀区校园南路', 'lat': 39.986566586925, 'lon': 116.35853307285, 'postcode': '100191', 'state': '北京'}, 'ans_id': 'e0830a67-29b1-4acc-abe0-cb1079d7db92', 'lang': 'CN', 'name':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name_id': 1, 'nname': 'BEIHANG UNIVERSITY', 'nname_cn': 'BUAA'}], 'claim': '1.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构建方法,包含网络环境感知、性能参数分析、创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和知识转化四个过程,其特征在于:\xa0\n网络环境感知过程通过读取协议栈获取当前网络性能参数值,其中,这些参数值作为网络环境判断依据决定是否进行智能决策,同时,这些参数值被作为历史数据存储起来用于构建知识库;\xa0\n性能参数分析过程是对收集到的网络性能参数值进行离散化分析,其中,网络性能参数值基本都是连续的,为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需要进行离散化处理,参数离散化主要基于对参数的取值范围和知识表达的准确性考虑,通过离散化将网络性能参数划分成不同的等级,网络性能参数一般离散化为5~8个等级;\xa0\n创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包含如下步骤:\xa0\n1)感知的网络性能参数定义为贝叶斯网络节点,网络性能参数的数量为贝叶斯网络中节点的个数;\xa0\n2)网络中的有向箭头表示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即网络性能参数之间的条件依赖关系;\xa0\n3)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结构学习,结构学习采用基于搜索打分的K2算法,打分函数为:\xa0\n\n其中Bs表示网络拓扑结构,D表示历史数据,n为贝叶斯网络中节点个数即网络性能参数数量,ri为变量xi的可能取值数目,Nij表示变量xi对应父节点xj可能取值的总数目,Nijk表示变量xi在对应父节点xj时取值为k的数目,qj表示变量xi可能的父节点数目;通过局部爬山搜索算法选择父节点,对所有可能的网络结构进行打分,最后分数最高的网络拓扑结构即为最优解;\xa0\n4)参数学习过程是指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拓扑结构,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计算获得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值;参数学习过程采用极大似然概率的方法计算每个节点的依赖关系,得到其中的概率值;概率值的定义为:\xa0\n\n其中p表示条件概率值,pai为变量xi的父节点,Parent(xi)为变量xi的父节点集合,\xa0\n从定义中表明使用对数概率的方式表示节点之间的概率依赖关系;\xa0\n知识转化过程是指将贝叶斯网络中网络性能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条件概率值转化为无线认知网络中的知识从而完成知识库的构建;在知识库已经存在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实现知识库的更新操作。\xa0\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可调参数与感知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作为无线认知网络的知识,知识的表现形式定义为<性能目标,调整策略,条件概率>,性能目标是希望达到的网络性能,可以具体到吞吐量和时延等,调整策略是可调参数取值集合,条件概率表明了策略对目标的效果,同时,也可以用来衡量知识的有效性。\xa0\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网络性能参数作为贝叶斯网络节点,采用贝叶斯网络模型计算网络性能参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条件概率。\xa0\n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给出了一种表示无线认知网络感知输入和策略输出之间依赖关系的知识和知识的表达形式。\xa0\n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整个过程完成了知识库的构建,同时随着认知网络的学习过程,可以重复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实现了知识库的更新,保证知识的有效性。\xa0\n', 'claim_count': 18,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无线认知网络领域,特别是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构建方法。 \n背景技术\n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诸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以及远程登录等服务已 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大量涌现,能够支持移动性应用的 服务将会对网络本身产生不同的需求。这些新的需求促使网络能够根据用户的可变需求对网 络结构进行重新设计,这时无线认知网络的概念被人们所提出。无线认知网络是指具有认知 循环特性的网络,它能够觉察当前的网络环境,并根据这些环境进行计划、决策和执行,这 样的网络能够从自适应过程中学习并利用这些知识以端到端效能为目标进行预先决策。无线 认知网络是一种智能的认知系统,与非无线认知网络相比,能提供更好的端到端服务质量, 能用于改善资源管理、服务质量、安全和接入控制等。 \n无线认知网络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无线认知网络具有端到端的目标,这也是无线认知 网络区别于其他认知技术或自适应技术最根本的特征。二是无线认知网络具有学习和自适应 能力,能对“感知-规划-决策-行动”整个动态自适应过程进行学习,并将学习到的知识用于 指导未来的决策。图1所示的认知环清楚地说明了无线认知网络如何通过学习来指导网络的 决策和行动。无线认知网络通过不断地学习过程获得大量的实例经验并将其转化为知识存储 在知识库中,由此可知,知识库是无线认知网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无线认知网络 过程的一个难点是确定感知输入和行动决策之间的关系。无线认知网络中的感知输入通常是 网络性能参数,比如端到端时延、吞吐量等,这些网络性能参数可以作为感知输入反映当前 网络环境状态。行动决策是无线认知网络中的决策输出具体表现为可调参数集合,这些参数 一般是协议栈参数,比如数据包发送速率、竞争窗口大小等。行动决策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实 现网络性能的优化并满足网络端到端目标。如何确定感知输入和可调参数之间的关系成为研 究无线认知网络的基本问题。贝叶斯网络是一种解决不确定关系的数学模型,可以通过不断 地学习过程,利用贝叶斯网络的方法确定变量之间的概率依赖关系,并将其转化为知识存储 在知识库中,为未来的智能决策提供指导。这样不但提供了知识的表现形式,同时还构建了 知识库以及完成了知识库的更新。 \n贝叶斯网络起源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是一种将概率统计应用于复杂领域、进行不确 定性推理和数据分析的工具,是概率论和图论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网络结构来定性地刻画 问题变量之间的相互独立关系;通过网络节点的节点参数来定量地描述各变量节点的独立关 系。同时,根据链式规则,每个贝叶斯网络确定了一个联合概率分布,该联合分布即为问题 模型的一个知识库。这样,贝叶斯网络利用图论的语言直观揭示问题的结构,同时按照概率 论的原则对问题的结构加以利用,把复杂的联合概率分布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简单的模块,从 而大大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难度和概率推理的复杂度,使概率论能够应用于大型问题的求解。 贝叶斯网络作为一种因果知识和概率知识相结合的信息表达模型,可以用于解决无线认知网 络中感知变量和可调参数的依赖关系,实现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的构建。由于贝叶斯网络直 观易懂,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其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n无线认知网络通过感知过程可以不断地获得反映当前网络环境的历史数据,这些历史数 据通过构建贝叶斯网络得到网络性能参数之间的条件依赖关系,然后把这些条件依赖关系转 化为知识存储在知识库中。这些知识能够反映网络中各个不同参数目标以及可调参数之间的 依赖关系,它可以结合具体网络场景为决策过程提供依据。基于知识库的无线认知网络的工 作机理如图2所示,无线认知网络通过感知过程获得当前的网络性能参数,认知进程通过对 当前性能参数进行分析,决定是否需要对网络进行重配置;若需要则进入智能决策过程,认 知进行结合网络端到端目标,查询知识库相关策略,实现网络重构对网络性能进行优化。同 时知识库需要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以保证知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n发明内容\n本发明以实现构建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为目标,即通过网络的学习过程,构建贝叶斯网 络模型,确定感知参数与可调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将该依赖关系转化为知识构建知识库为 未来决策提供依据,具体包括: \n1.创建贝叶斯网络模型 \n在无线认知网络中,通过感知过程可以获得反映当前网络状态的性能参数,例如时延、 吞吐量和抖动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读取协议栈获得可调节参数值。无线认知网络通过不断地 学习过程可以获得这些参数的历史数据。通过对这些经验历史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之后,可 以利用这些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贝叶斯网络模型中的节点是无线认知网络中的网络性 能参数变量,模型中节点之间的箭头反映了网络性能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因此,基于网络 性能参数历史数据构建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包含了无线认知网络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依赖关系和 概率值,这种依赖关系为无线认知网络的智能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n2.给出知识的表现形式构建知识库 \n知识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决定了无线认知网络的智能决策过程。在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中, 得到了网络性能参数之间的条件概率依赖关系,那么可以将这种关系转化为知识用于未来的 智能决策过程中。无线认知网络智能决策的难点就是难以确定感知输入和决策输出之间的关 系,通过学习过程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将网络性能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转化为知识,不但 可以给出知识的表现形式,同时完成了知识库的构建。 \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了学习过程在无线认知网络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网络性能参数进行感知和收集,采用贝叶斯网络模型确定了感知输入和决策输出之间 的依赖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转化为知识,构建知识库。具体体现在: \n1)本发明给出了无线认知网络中知识的表现形式,用知识来表示无线认知网络中感知参 数和可调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可以为无线认知网络的智能决策过程提供重要的依据。知识 库在无线认知网络智能决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n2)本发明采用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方式获得网络知识。无线认知网络通过不断地学习 过程,收集了网络性能参数的历史数据,通过对这些历史数据进行处理,构建贝叶斯网络模 型。贝叶斯网络模型可以确定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条件概率,从而得到无线认知网络中感 知输入和可调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将这些依赖关系转化为无线认知网络的知识,利用这些 知识可以构建知识库以及实现知识库的更新。 \n附图说明\n图1认知环。 \n图2基于知识库的无线认知网络工作机理。 \n图3基于贝叶斯网络构建知识库过程示意图。 \n图4基于贝叶斯网络构建知识库流程图。 \n图5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n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构建方法的实施过程,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数 据感知、数据离散化分析、创建贝叶斯网络模型以及知识转化四个部分。 \n数据感知是指无线认知网络中的感知过程。感知过程主要通过周期性读取无线认知网络 协议栈参数来完成,这些参数都是能够反映当前网络性能的参数。无线认知网络中的网络性 能参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可调参数,一种是感知参数。可调参数主要是指无线认知网络 的重配置过程中,可以进行调节的参数,例如数据发包速率、MTU等;感知参数指能够反映 当前网络状态的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当前网络状态的好坏,通过这个判 别过程决定是否需要对网络进行重配置,这些参数包括网络吞吐量、丢包率和端到端时延等。 无线认知网络的环境感知过程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读取网络性能参数值,对网络状况进 行分析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决策过程。在构建知识库过程中,每次感知到的网络参数需要存 储起来,在感知过程结束之后,对所存储的信息数量进行判断,若当前的感知信息达到要求 数量,则可以通过这些网络性能参数构建知识库,若没有达到,则继续进行认知过程。感知 信息数据量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贝叶斯网络的构建,数据量过小可能会造成知识的不准确, 数据量过大导致计算过程过于复杂,因此选择合适的感知信息数量对构建知识库非常重要, 这里设定的感知信息数据量为6×105。 \n通过认知过程得到网络性能参数之后,需要利用这些感知信息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 流程如图4所示,然后将贝叶斯网络中的知识提取出来构建无线认知网络的知识库。具体过 程如下: \n首先需要对感知数据进行离散化分析,数据离散化是指对感知到的网络性能参数进行离 散化处理操作。贝叶斯网络中要求所有的变量必须是离散的,因此要对感知参数进行离散化 处理。离散化分析过程主要是结合具体应用需求和变量取值范围,将变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其中有的数据本身就是离散的,例如MTU和数据包发送速率等,这里主要对连续变量进行 处理。以吞吐量为例,首先需要确定可能有几种取值,结合具体的吞吐量感知结果值,以固 定的差额划分出不同的离散值大小,离散值可以为5~8个。具体需要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划 分过程可以根据用户对该变量的需求程度进行划分,若变量为用户的主要感知变量,那么也 可以划分成多个不同的等级。分析之后得到所有感知信息的离散化数据信息,通常设定的每 个感知参数变量的取值为5~8个。 \n对感知数据处理完成之后,就可以利用网络性能参数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贝叶斯网络 是一种表示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有向无循环图模型。网络结构中的节点表示参数变量,节点 之间的有向弧表示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有向弧连接的两个节点表示它们之间的父子关系, 即弧线箭头的节点依赖于前面的节点。利用感知到的历史数据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分为两个 过程:结构学习和参数学习。结构学习用来确定基本的贝叶斯网络结构,通过该网络结构可 以得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参数学习则是基于得到的网络结构进行计算得到其中的条件 概率值。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的主要过程如下: \n1)无线认知网络中的感知性能参数作为贝叶斯网络中的节点; \n2)贝叶斯网络中的有向箭头表示性能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 \n3)对历史数据进行结构学习,利用结构学习算法得到贝叶斯网络结构图; \n4)对历史数据进行参数学习,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结构的基础上获得各个变量之间的条件 概率。 \n贝叶斯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学习方法:基于约束测试的学习和基于搜索打分的学习; 这里采用基于搜索评分的方法进行结构学习,基于搜索评分的方法就是对每种结构进行评分, 最后选择得分最高的网络结构。采用K2算法用于结构学习,K2算法要求先确定网络中节点 变量的次序,它的结构打分函数为 \n P ( B S , D ) = C Π i = 1 n max [ Π j = 1 q j ( r i - 1 ) ! ( N ij + r i - 1 ) ! Π k = 1 n N ijk ! ] } \n式中Bs表示网络结构,D表示实例数据,变量的数目为n,ri表示变量xi可能取值的数目;Nij表示变量xi对应父节点xj的总数目;Nijk则表示变量xi在对应父节点xj时取值为k的总数目; qi表示变量xi可能的父节点数目。由于在K2算法中,节点的顺序是确定的,因此一个节点 的父节点只存在于排在这个节点前面的节点集合中,这样就确定了不同节点的父节点集合可 独立地进行计算,同时降低了构建贝叶斯网络的复杂性。结构打分函数用来对所有可能的网 络结构进行打分,最后分数最高的网络结构为得到的最优解。在K2算法中结构搜索过程采 用局部搜索的爬山算法选择父节点。通过不断为每个节点增加父节点来增加局部结构的评分。 直到为每一个节点找到分值最高的父节点集后搜索停止。但是始终要求在最大化每个节点父 节点集的同时满足初始假定的节点顺序。 \n参数学习是在已经确定贝叶斯网络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计算获得变量之间 依赖关系的条件概率值。在参数学习过程中采用极大似然概率的方法计算每个节点的概率依 赖关系,对每个节点使用对数概率来表示与其他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求解过程中采用以下 定义计算概率值: \n p [ x i = k | pa i = j ] N ijk N ij max L = 1 N Σ i = 1 n Σ D log p ( x i | Parent ( x i ) , D ) \n式子中p表示条件概率值,pai为变量xi的父节点,Parent(xi)为变量xi的父节点集合,可以 看出计算过程中采用对数概率的方式表示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 \n通过结构学习和参数学习过程,可以构建出一个基于网络性能参数变量的贝叶斯网络结 构模型,参见图4。在贝叶斯网络结构中存储着参数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条件概 率,这些依赖关系可以作为知识为智能决策过程提供指导。在无线认知网络的知识库中,采 用三元组的形式作为知识的表现形式,定义为<性能目标,调整策略,条件概率>。性能目标 为希望达到的网络性能目标,例如吞吐量、时延等;调整策略则是根据贝叶斯网络中的条件 依赖关系获得的可调参数集合以及它们的取值;条件概率指调整策略对性能目标可能的效果, 它主要通过计算贝叶斯网络中的组合条件概率得到。从知识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这里的性 能目标就是贝叶斯网络中的节点xi,控制该性能目标的调整策略的可调参数就是该变量的父 节点pai,而条件概率就是这两个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可以看出,创建的贝叶斯网络模型中 存储着无线认知网络的知识。无线认知网络通过不断地学习过程,结合不同的历史数据构造 贝叶斯网络也可以实现知识库的更新。 \n", 'erdt': 20120418, 'exdt': 20310822, 'family_inpadoc': 'CN201110240839A', 'family_original': '45335922', 'inventor': [{'lang': 'CN', 'name': '白跃彬',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杜念冬',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7/30', 'main_group': 'G06F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7/30'}}, {'code': {'clazz': 'G06', 'full': 'G06N7/00', 'main_group': 'G06N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N', 'sub_group': 'G06N7/00'}}], 'isdt': 20130306, 'kd': 'B', 'patent_id': 'a76a46de-22a4-44b5-8bdc-cf9c2928a8c2', 'pbdt': 20130306, 'pn_official': 'CN102289496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孙芳', 'name_id': 1}], 'prsd': 20151021, 'title': '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无线认知网络知识库构建方法', 'update_ts': 1536998775214, 'tags':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粗糙集和贝叶斯网络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a、确定故障类型;在原始样本集中选取尽可能多的输入故障特征矢量,确定输入属性集;b、利用粗糙集理论中的数据离散化方法对故障数据集进行离散化处理,建立离散化决策表;c、利用Matlab进行贝叶斯网络的构建;d、初始化条件概率表,条件概率表列出了每个结点相对于其父结点所有可能的条件概率,其对应问题领域的定量描述;e、进行参数学习;建立推断引擎,创建贝叶斯网络之后可以用它来进行推断;f、输入测试样本集,求解后验概率,判断故障类别。本发明能够简化诊断网络规模且增强网络的抗干扰性,从而快速诊断变压器各类故障,大大降低变压器的停运率。', 'apdt': 20140929, 'apno_official': 'CN201410512283.8',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00033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86号', 'city': '北京', 'country': 'CN', 'district': '西城区', 'formatted_address':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86号-311房间', 'lat': 39.913150935614, 'lon': 116.38368392035, 'postcode': '100033', 'state': '北京'}, 'ans_id': '8d839b9f-81ba-4ee8-abf3-1576273cfdc2', 'lang': 'CN', 'name': '国家电网公司', 'name_id': 1, 'nname':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nname_cn': '國家電網'}, {'lang': 'CN', 'name':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name_id': 2}], 'claim': '1.一种基于粗糙集和贝叶斯网络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根据IEC标准和DL/T\xa0722-2000导则,确定故障类型;在原始样本集中选取尽可能多的输入故障特征矢量,确定输入属性集;\nb、利用粗糙集理论中的数据离散化方法对故障数据集进行离散化处理,建立离散化决策表,利用粗糙集理论中的Johnson’s\xa0algorithm算法方法对离散化后的决策表进行约简,去除冗余信息,减少了诊断所需属性的个数,制定出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的数据离散化方法;\nc、利用Matlab进行贝叶斯网络的构建,确定贝叶斯网络的网络结构、节点参数、网络参数学习及推断等;\nd、初始化条件概率表,条件概率表列出了每个结点相对于其父结点所有可能的条件概率,其对应问题领域的定量描述;\ne、进行参数学习;建立推断引擎,创建贝叶斯网络之后可以用它来进行推断;\nf、输入测试样本集,求解后验概率,判断故障类别。\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粗糙集和贝叶斯网络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是:创建贝叶斯网络的框架,除了指定图形结构,还要指定每个节点的大小和类型,如果一个节点是离散的,它的大小就是该节点可能采取的数值。\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粗糙集和贝叶斯网络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是:当完整数据时,学习参数的方法有两种:最大似然性估计learn\xa0params和贝叶斯方法bayes\xa0update\xa0params;数据缺失时,如果已知网络拓扑结构用EM算法来计算参数,倘若未知网络拓扑结构,则使用结构最大期望SEM算法learn\xa0struct\xa0EM。\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粗糙集和贝叶斯网络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是:为了提高运算速度,使各种推理算法能够有效应用,不同的引擎根据不同的算法来完成模型转换、细化和求解。\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粗糙集和贝叶斯网络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故障类型分别为中低温过热、高温过热、局部放电、低能放电和高能放电;选取联合数引擎作为推断引擎。\n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粗糙集和贝叶斯网络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故障特征矢量选取C2H2/H2、C2H2/C2H4、C2H2/C2H6、C2H2/CH4、C2H4/C2H6、C2H4/CH4、C2H6/H2、C2H6/CH4、C2H6/H2、CH4/H2、C2H2/总烃、H2/总烃、C2H4/总烃、CH4/总烃、C2H6/总烃和(CH4+C2H4)/总烃。\n', 'claim_count': 11, 'desc': '\xa0\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粗糙集和贝叶斯网络相结合的油浸式变压器在线故障诊断方法。\n背景技术\n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它的正常运行是整个电力系统可靠供电的基本保证,但由于电力变压器故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引起这些故障的原因非常复杂且不明显,使得要准确地判断电力变压器的故障类型相当的困难,因此其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n基于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的三比值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诊断方法,它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但是它也存在许多缺陷,如故障划分区间过于绝对,编码不全等。\n专利公开号为:CN10319717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名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变压器故障诊断分析方法”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依据最大后验概率准则基于变压器监测数据进行故障分类,有助于准确、快速地诊断变压器故障类型,但是没有考虑各种属性变量之间的联系,油中各种气体的含量或者各种气体之间的比值与变压器各种故障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和十分复杂的,而且每个属性变量的权重也不一样,该方法仅仅将C2H2、C2H4、\xa0CH4、\xa0H2、C2H6、CO2、CO这些特征气体分别作为属性变量,容易造成诊断结果模糊,故障甚至无法判别。\n发明内容\n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简化诊断网络规模、增强网络的抗干扰性且提高故障诊断准确率的基于粗糙集和贝叶斯网络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n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n一种基于粗糙集和贝叶斯网络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根据IEC标准和DL/T\xa0722-2000导则,确定故障类型;在原始样本集中选取尽可能多的输入故障特征矢量,确定输入属性集;\nb、利用粗糙集理论中的数据离散化方法对故障数据集进行离散化处理,建立离散化决策表,利用粗糙集理论中的Johnson’s\xa0algorithm算法方法对离散化后的决策表进行约简,去除冗余信息,减少了诊断所需属性的个数,制定出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的数据离散化方法;\nc、利用Matlab进行贝叶斯网络的构建,确定贝叶斯网络的网络结构、节点参数、网络参数学习及推断等;\nd、初始化条件概率表,条件概率表(CPT)列出了每个结点相对于其父结点所有可能的条件概率,其对应问题领域的定量描述;\ne、进行参数学习;建立推断引擎,创建贝叶斯网络之后可以用它来进行推断;\nf、输入测试样本集,求解后验概率,判断故障类别。\n创建贝叶斯网络的框架,除了指定图形结构,还要指定每个节点的大小和类型,如果一个节点是离散的,它的大小就是该节点可能采取的数值。\n当完整数据时,学习参数的方法有两种:最大似然性估计learn\xa0params和贝叶斯方法bayes\xa0update\xa0params;数据缺失时,如果已知网络拓扑结构用EM算法来计算参数,倘若未知网络拓扑结构,则使用结构最大期望SEM(Structural\xa0EM)算法learn\xa0struct\xa0EM。\n为了提高运算速度,使各种推理算法能够有效应用,不同的引擎根据不同的算法来完成模型转换、细化和求解。\xa0所述故障类型分别为中低温过热、高温过热、局部放电、低能放电和高能放电。\n所述故障特征矢量选取C2H2/H2、C2H2/C2H4、C2H2/C2H6、C2H2/CH4、C2H4/C2H6、C2H4/CH4、C2H6/H2、C2H6/CH4、C2H6/H2、CH4/H2、C2H2/总烃、H2/总烃、C2H4/总烃、CH4/总烃、C2H6/总烃和(CH4+C2H4)/总烃。\xa0\n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n1、本发明将粗糙集理论用于变压器历史故障样本数据的处理,以贝叶斯网络作为变压器故障诊断的工具,能够简化诊断网络规模,增强网络的抗干扰性,从而为快速的诊断变压器各类故障做好准备,试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n2、本发明运用粗糙集理论能够将故障数据做离散化处理,然后通过属性约简,去除了一些与决策联系不强的冗余属性,明显减少了诊断所需属性的个数,制定出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的数据离散化方法。\n3、本发明将贝叶斯网络应用于变压器故障诊断中,贝叶斯网络直观地表达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及其条件独立性,能大量地节约概率推理计算,对概率推理非常有用。\n4、本发明确定了适合贝叶斯网络诊断的节点变量属性值及解释,建立了因果关系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和简单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应用完备样本集对网络参数进行初始化训练,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变压器故障诊断系统的诊断正确率。\n5、本发明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对于其他类似问题也可以采用该法处理,易于推广实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n附图说明\n\xa0\xa0\xa0\xa0\xa0图1为变压器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流程图;\n\xa0\xa0\xa0\xa0\xa0图2\xa0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模型。\n具体实施方式\n利用粗糙集(RS)理论是作为数据挖掘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提取有用特征,对数据集进行简化处理;贝叶斯网络对于解决复杂系统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故障具有很大的优势,被认为是目前不确定知识表达和推理领域最有效的理论模型。因此把粗糙集和贝叶斯网络结合起来进行变压器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以解决传统诊断方法存在的问题。\n以贝叶斯网络作为变压器故障诊断的工具,前期工作主要对样本的收集整理,划分出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由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是一类符号化的分析方法,所有的属性均看作定性数据,所以要对样本集进行连续属性离散化。由于贝叶斯网络所有的知识信息来源于训练样本,所以使用粗糙集对训练样本集进行属性约简,去除冗余信息,更有利于诊断的正确率。当前变压器故障诊断中主要采取的方法一般是根据油中气体溶解绝对值或者比值来进行判断。通过前期的调研,从某中试所获得258组变压器故障样本数据。\n油中各种气体的含量或者各种气体之间的比值与变压器各种故障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和十分复杂的,所以为了尽可能准确、全面地找出各故障特征与各故障类型之间的关系,在原始样本集中选取尽可能多的输入故障特征矢量。考虑到系统诊断的需要,输入特征矢量选取C2H2/H2、C2H2/C2H4、C2H2/C2H6、C2H2/CH4、C2H4/C2H6、C2H4/CH4、C2H6/H2、C2H6/CH4、C2H6/H2、CH4/H2、C2H2/总烃、H2/总烃、C2H4/总烃、CH4/总烃、C2H6/总烃、(CH4+C2H4)/总烃。\n建立属性集\n 编号 属性 编号 属性 M1 C 2H 2/H 2 M9 C 2H 6/H 2 M2 C 2H 2/C 2H 4 M10 CH 4/H 2 M3 C 2H 2/C 2H 6 M11 C 2H 2/总烃 M4 C 2H 2/CH 4 M12 H 2/总烃 M5 C 2H 4/C 2H 6 M13 C 2H 4/总烃 M6 C 2H 4/CH 4 M14 CH 4/总烃 M7 C 2H 6/H 2 M15 C 2H 6/总烃 M8 C 2H 6/CH 4 M16 (CH 4+C 2H 4)/总烃 \n根据IEC标准和DL/T\xa0722-2000导则,确定故障类型。\n故障类型分类表:\n 编号 T1 T2 PD D1 D2 故障类型 中低温过热 高温过热 局部放电 低能放电 高能放电 编码 1 2 3 4 5 \n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分类表:\n 样本类型 中低温过热T1 高温过热T2 局部放电PD 低能放电D1 高能放电D2 总数 训练样本 55 30 30 30 30 175 测试样本 20 18 13 14 18 83 总样本 75 48 43 44 48 258 \n训练样本集的离散化处理:\n首先将故障特征气体C2H2、C2H4、CH4、H2、C2H6按照条件属性表3-5进行处理,作为故障分类的原始条件属性,进行基于粗糙集的连续属性的离散化。将等频离散法中的频数设为4,可以得到每一特征属性相应的分割点。\n原始离散化属性决策表:\n\n选用Johnson’s\xa0algorithm算法对离散化后的决策表进行约简,产生了多个约简,我们取{M2,M5,M10,M11,M12,M13,M14,M16},即{\xa0C2H2/C2H4,C2H4/C2H6,CH4/H2,C2H2/总烃,H2/总烃,C2H4/总烃,CH4/总烃,(CH4+C2H4)/总烃}。可以看出约简后输入的特征属性由原来的16个减少为现在的8个,这就为下一步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做好了训练样本集的优化。\n约简后属性集:\n 编号 属性 编号 属性 M2 C 2H 2/C 2H 4 M12 H 2/总烃 M5 C 2H 4/C 2H 6 M13 C 2H 4/总烃 M10 CH 4/H 2 M14 CH 4/总烃 M11 C 2H 2/总烃 M16 (CH 4+C 2H 4)/总烃 \n约简后离散化规则:\n\n根据约简后的输入特征属性由原始决策表中的16个减少为8个,输出的故障类型选为5种,利用Matlab进行贝叶斯网络的构建,需要确定贝叶斯网络的网络结构、节点参数\xa0、网络参数学习及推断等。\n创建贝叶斯网络的框架,在本发明中,共有9各节点,8个父节点,1个子节点,所有的节点都是离散的。\n初始化条件概率表之后,对离散化后的样本数据进行参数学习。贝叶斯网络的参数学习实质上是在已知网络结构的条件下,根据训练实例来学习每个节点的概率分布表。本发明选择从完整数据中进行最大似然参数估计。\n创建贝叶斯网络之后可以用它来进行推断。贝叶斯网络中有许多不同的算法来作为推断的工具,在速度、复杂性、普遍性和精确性上有不同的表现。在本发明中,选取联合数引擎(engine=jtree_inf_engine(bnet)),它是所有精确推断引擎的根本。\n完整地确定了贝叶斯网络的全部参数,即完成了变压器故障诊断系统结构算法的设计,输入测试数据后,根据后验概率的大小来判断变压器是那种故障类型。\n实例:\n\na-d组测试结果:\n 序号 贝叶斯网络输出 故障类型 a 0\xa0\xa0\xa0\xa0\xa0\xa0\xa0 0\xa0\xa0\xa0\xa0\xa0 0\xa0\xa0\xa0\xa0\xa0 0\xa0\xa0\xa0\xa0\xa0\xa0 1 电弧放电D2 b 9.3567e-007\xa0\xa0\xa0 1\xa0\xa0\xa0\xa0\xa0 0\xa0\xa0\xa0\xa0\xa0 0\xa0\xa0\xa0\xa0\xa0\xa0 0 高温过热T2 c 0.96006\xa0\xa0 0.03994\xa0\xa0\xa0 0\xa0\xa0\xa0\xa0\xa0 0\xa0\xa0\xa0\xa0\xa0\xa0 0 中低温过热T1 d 0\xa0\xa0\xa0 \xa0\xa0\xa0\xa00\xa0\xa0\xa0\xa0\xa0 0\xa0\xa0\xa0\xa0\xa0 1\xa0\xa0\xa0\xa0\xa0\xa0 0 火花放电D1 \n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变压器故障诊断系统的诊断正确率。\n', 'erdt': 20150218, 'family_inpadoc': 'CN201410512283A', 'family_original': '52317394', 'inventor': [{'lang': 'CN', 'name': '张琪',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王若星', 'name_id': 2}, {'lang': 'CN', 'name': '王洪波', 'name_id': 3}, {'lang': 'CN', 'name': '李秀珍', 'name_id': 4}, {'lang': 'CN', 'name': '王璐', 'name_id': 5}, {'lang': 'CN', 'name': '毛峰', 'name_id': 6}, {'lang': 'CN', 'name': '郭夏', 'name_id': 7}, {'lang': 'CN', 'name': '郭翀', 'name_id': 8}],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R31/00', 'main_group': 'G01R31', 'section': 'G', 'sub_class': 'G01R', 'sub_group': 'G01R31/00'}}],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41121', 'lang': 'CN', 'name': '郑州金成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郭增欣', 'name_id': 1}], 'patent_id': '346e4391-2deb-4371-81ed-31ac20c20002', 'pbdt': 20150121, 'pn_official': 'CN104297589A', 'prsd': 20150218, 'title': '基于粗糙集和贝叶斯网络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 'update_ts': 1537519861379, 'tags': ['其他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仪器仪表修理']} {'abst': '一种基于巷道选择的安全规则集约简方法,属于煤炭矿井下的设备检测方法。安全规则集的约减方法:在规则集约减方法中,先要对设备检测员的历史活动轨迹进行统计;统计的方法是在检测员的身上安装GPS定位设备,在1个月的时间内,采集该检测员的GPS移动轨迹;之后使用历史移动轨迹计算出贝叶斯路径预测算法的先验概率;然后在规则集数据库中添加巷道坐标字段,标记该设备在规则集的位置信息。在手持端下载当前最可能需要的规则集,按照贝叶斯路径决策理论对其进行约减,当检测人员到巷道1,手持端将下载安全规则集1,接下来按照贝叶斯决策理论预测下一个需要检测巷道,将巷道相关的安全规则集提前下载到手持端,大大的提高了检测工作的效率。', 'apdt': 20140716, 'apno_official': 'CN201410340587.0',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21116 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科研院', 'city': '徐州', 'country': 'CN', 'district': '铜山区', 'formatted_address':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新茶线', 'lat': 34.207776360117, 'lon': 117.14702306983, 'postcode': '221116', 'state': '江苏'}, 'ans_id': '26492115-d8c3-4cd0-9ca0-c465323e670d', 'lang': 'CN', 'name': '中国矿业大学', 'name_id': 1, 'nnam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nname_cn': '矿大'}], 'claim': '1.一种基于巷道选择的安全规则集约简方法,其特征是:安全规则集的约减方法: \n在规则集约减方法中,先要对设备检测员的历史活动轨迹进行统计;统计的方法是在 检测员的身上安装GPS定位设备,在1个月的时间内,采集该检测员的GPS移动轨迹;之 后使用历史移动轨迹计算出贝叶斯路径预测算法的先验概率; \n然后在规则集数据库中添加巷道坐标字段,标记该设备在规则集的位置信息; \n第一步:设计设备表、安全规则关联表和安全规则表; \n设备表和设备检查表和安全规则关联表都以设备表设备唯一标识ID为外键约束,安 全规则关联表和安全规则表有以安全规则集的唯一标识ID为外键约束; \n其中: \n设备表包含:设备唯一编号、位置信息和设备名称; \n安全规则关联表包含:设备唯一编号和安全规则集编号; \n安全规则表包含:安全规则集编号和安全规则; \n第二步:采用贝叶斯决策理论预测巷道选择; \n贝叶斯决策理论:对于观测值x,有一个由n个类别组成的状态空间 Ω={ωi|i=1,2,3…,n},一个决策集(Decision\xa0set)D={dj|j=1,2,…,n,n+1},其中,假定dn+1为 拒绝决策;对于决策di,i≠n+1,有x∈ωi; \n路径选择:对于某一已知位置,运动目标的下一个路径选择为与它相邻巷道或岔道, 根据贝叶斯路径决策方法判定最可能的路径; \n所述的路径决策算法过程如下:算法中涉及的变量和公式: \nωi:表示路径,i用以区分路径; \nx:表示检测员当前被观测到的位置; \np(ωi):表示通过统计得出检测员选择该条路径的先验概率; \np(x|ωi):表示在用户选择ωi条件下在x所表示位置的条件密度概率; \n p ( ω i | x ) = p ( x | ω i ) p ( ω i ) Σ j = 1 n p ( x | ω j ) p ( ω j ) : 表示贝叶斯公式; \nStep1根据历史统计数据,计算运动对象(特指设备检测员)在矿井底下某个位置选 择下一条巷道或岔道的先验概率p(ωi); \nStep2将检测到运动对象位置定为当前位置,计算运动对象在当前位置呈现出选择不 同巷道或岔道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为p(x|ωi); \nStep3根据贝叶斯公式计算出检测员选择每一条巷道或岔 道的后验概率p(ωi|x); \nStep4根据公式采用贝叶斯决策理论di:x∈ωi,即预测出 运动对象的最佳选择路径; \n路径决策算法和规则集约减关联,约减方法的第一步巷道选择实现,然后对规则库按 照巷道选择进行数据库设计。 \n', 'claim_count': 23,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炭矿井下的设备检测方法,特别是一种基于巷道选择的安全规则集 约简方法。 \n背景技术 \n在如今,技术人员在矿井持手持设备对矿井下安装的设备进行检测时,需要提前将所 有的规则集下载。当行走到需要检测设备时,通过对比规则集中的数据来检测设备的运行 状态。但是现在规则集都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在手持端没有对其进行约减,全部下载 下来的储存在设备中。这样将对手持端的检索数据集造成非常大的压力,手持端搜索规则 集会非常的缓慢,减慢了安全检测的效率。 \n发明内容 \n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要提供一种基于巷道选择的安全规则集约简方法,将安全规则集 按照巷道选择进行约减解决将规则集不进行约减直接下载到手持端,造成减慢安全检测 效率的问题。 \n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安全规则集的约减方法: \n在规则集约减方法中,先要对设备检测员的历史活动轨迹进行统计;统计的方法是在 检测员的身上安装GPS定位设备,在1个月的时间内,采集该检测员的GPS移动轨迹;之 后使用历史移动轨迹计算出贝叶斯路径预测算法的先验概率; \n第一步:设计设备表、安全规则关联表和安全规则表; \n设备表和设备检查表和安全规则关联表都以设备表设备唯一标识ID为外键约束,安 全规则关联表和安全规则表有以安全规则集的唯一标识ID为外键约束; \n其中: \n设备表包含:设备唯一编号、位置信息和设备名称; \n安全规则关联表包含:设备唯一编号和安全规则集编号; \n安全规则表包含:安全规则集编号和安全规则; \n第二步:采用贝叶斯决策理论预测巷道选择; \n贝叶斯决策理论:对于观测值x,有一个由n个类别组成的状态空间 Ω={ωi|i=1,2,3…,n},一个决策集(Decision\xa0set)D={dj|j=1,2,…,n,n+1},其中,假定dn+1为 拒绝决策;对于决策di,i≠n+1,有x∈ωi; \n路径选择:对于某一已知位置,运动目标的下一个路径选择为与它相邻巷道或岔道, 根据贝叶斯路径决策方法判定最可能的路径; \n所述的路径决策算法过程如下:算法中涉及的变量和公式: \nωi:表示路径,i用以区分路径; \nx:表示检测员当前被观测到的位置; \np(ωi):表示通过统计得出检测员选择该条路径的先验概率; \np(x|ωi):表示在用户选择ωi条件下在x所表示位置的条件密度概率; \n p ( ω i | x ) = p ( x | ω i ) p ( ω i ) Σ j = 1 n p ( x | ω j ) p ( ω j ) : 表示贝叶斯公式; \nStep1根据历史统计数据,计算运动对象(特指设备检测员)在矿井底下某个位置选 择下一条巷道或岔道的先验概率p(ωi); \nStep2将检测到运动对象位置定为当前位置,计算运动对象在当前位置呈现出选择不 同巷道或岔道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为p(x|ωi); \nStep3根据贝叶斯公式计算出检测员选择每一条巷道或岔 道的后验概率p(ωi|x); \nStep4根据公式采用贝叶斯决策理论di:x∈ωi,即预测出 运动对象的最佳选择路径; \n路径决策算法和规则集约减关联,约减方法的第一步巷道选择实现,然后对规则库按 照巷道选择进行数据库设计。 \n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在手持端不需要下载井下所有的设备的安全规则集, 仅下载当前最可能需要的规则集。按照贝叶斯路径决策理论对其进行约减,当检测人员到 巷道1,手持端将下载安全规则集1,接下来按照贝叶斯决策理论预测下一个需要检测巷 道,将巷道相关的安全规则集提前下载到手持端。大大的提高了检测工作的效率。 \n附图说明: \n图1为本发明数据库表关系设计图。 \n图2为本发明矿工巷道决策示意图。 \n图3为本发明路径选择和规则库关联。 \n图4为本发明路径选择方法,设备分布在巷道下的示意图。 \n图中,1、为第1通道;2、为第2通道;3、为第3通道;4、为第4通道;ω1~ω4为 路径的标识。 \n具体实施方式: \n实施例1:安全规则集的约减方法: \n在规则集约减方法中,先要对设备检测员的历史活动轨迹进行统计;统计的方法是在 检测员的身上安装GPS定位设备,在1个月的时间内,采集该管理员的GPS移动轨迹。使 用历史移动轨迹计算出贝叶斯路径预测算法的先验概率; \n然后在规则集数据库中添加巷道坐标字段,标记该设备在规则集的位置信息;首先确 定设备表、设备检查表、安全规则关联表和安全规则表; \n具体方法如下: \n表1: \n 设备表 101.ID 102.Location 103.Equpment_name 104.Equip_time … \n表2: \n 安全规则关联表 201.ID 202.safe_rule_ID … \n表3: \n 安全规则表 301.ID 302.Safe_rule_1 303.safe_rule_2 … \n表之间的关联关系如下图1所示:表1和表3以设备的唯一标识(ID)做为外键约束, 而表3和表4则是以安全规则集的唯一标识(ID)作外键约束。 \n设备表即表1包含101.设备唯一编号,102.位置信息,103.设备名称等。 \n安全规则关联表即将表2包含201.设备唯一编号,202.安全规则集编号等。 \n安全规则表即表3包含301.安全规则集编号,302.安全规则1等。 \n对于结构化巷道中,运动对象的运动特征属于受限空间中以规则运动为主的自由活动 模式,对于某一已知位置,对预测路径的决策ωi算法如图2所示。 \n运动目标的下一个路径选择有,巷道或岔道,可以根据贝叶斯决策方法,判定最可能 的路径,从而预测出最有可能的通道。 \n因此,路径决策算法过程如下: \nStep1根据历史统计数据,计算运动对象(特指设备检测员)在矿井底下某个位置选 择下一条巷道或岔道的先验概率p(ωi); \nStep2将检测到运动对象位置定为当前位置,计算运动对象在当前位置呈现出选择不 同巷道或岔道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为p(x|ωi); \nStep3根据贝叶斯公式计算出检测员选择每一条巷道或岔 道的后验概率p(ωi|x); \nStep4根据公式采用贝叶斯决策理论di:x∈ωi,即预测出 运动对象的最佳选择路径; \n路径决策算法和规则集约减关联如图3,约减方法的第一步巷道选择实现,然后对规 则库按照巷道选择进行数据库设计。 \n在巷道中设备分布,贝叶斯路径决策理论的示意图如图4。 \n图3路径选择和规则库关联,巷道选择框表示巷道选择算法。规则库框表示在没有进 行巷道选择算法存储的规则集。约减规则库框,表示按照巷道对规则库进行划分的规则库。 \n如图4所示该方法在安全检测时的应用。当用户对设备1检测完毕时,按照规则集约 减算法,在手持设备端系统将会计算用户接下来路径,如用户按照算法将会走巷道2,设 备将会在数据库中下载设备3的规则集。以此类推。 \n关键点包括以下两点: \n贝叶斯路径决策算法。 \n安全规则集数据库按照巷道信息进行设计。 \n', 'erdt': 20141210, 'family_inpadoc': 'CN201410340587A', 'family_original': '51852156', 'inventor': [{'lang': 'CN', 'name': '陈伟',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张磊',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唐志博',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7/30', 'main_group': 'G06F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7/30'}}],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32249', 'lang': 'CN', 'name':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杨晓玲', 'name_id': 1}], 'patent_id': '6adccc7b-83b8-403f-9c7b-db34a2293e15', 'pbdt': 20141112, 'pn_official': 'CN104142982A', 'prsd': 20141210, 'title': '基于巷道选择的安全规则集约简方法', 'update_ts': 1537329069927, 'tags': ['物联网技术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abs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粗糙贝叶斯网络分类器的智能故障诊断方法,以标准故障特征数据作为故障诊断条件属性集,以标准故障模式作为故障诊断决策属性集,采用粗糙集原理构建原始故障诊断信息表T1;采用最小熵法对T1中的各连续故障诊断条件属性值进行离散处理,形成离散化故障诊断信息表T2;用粗糙集分辨矩阵和核理论对T2进行属性约简和最优特征优选,形成约简故障诊断信息表T3;采用T3建立贝叶斯网络分类器从而实现高效快速的智能故障诊断。本发明避免了贝叶斯网络诊断法中存在的“维数灾难”问题,克服了粗糙集诊断法刚性推理和临界误判的弱点,大大提高了故障诊断的效率与正确率。', 'apdt': 20120924, 'apno_official': 'CN201210358681.X',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710072 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 'city': '西安', 'country': 'CN', 'district': '碑林区', 'formatted_address':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工大路', 'lat': 34.251387017266, 'lon': 108.92270123769, 'postcode': '710072', 'state': '陕西'}, 'ans_id': '922e2d53-4656-4a9a-91fc-7169e2f6b2b7', 'lang': 'CN', 'name': '西北工业大学', 'name_id': 1, 'nnam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nname_cn': '西工大'}], 'claim': '1.一种基于粗糙贝叶斯网络分类器的智能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n(1)以标准故障特征数据作为故障诊断条件属性集,以标准故障模式作为故障诊 断决策属性集,采用粗糙集原理构建原始故障诊断信息表T1; \n(2)采用最小熵法对T1中的各连续故障诊断条件属性值进行离散处理,形成离散 化故障诊断信息表T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n(2a)将连续故障诊断条件属性值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并计算两两相连的条件属 性值的平均值及其信息熵; \n(2b)选择信息熵最小的平均值作为第一个门限值PRI,并将区间划分为两个子区 间[0,PRI]和[PRI,+∞); \n(2c)针对每个小于PRI的平均值,重新计算其在子区间[0,PRI]内所对应的信息熵, 选择信息熵最小的平均值作为第二个门限值SEC1; \n(2d)针对每个大于PRI的平均值,重新计算其在子区间[PRI,+∞)内所对应的信息 熵,选择信息熵最小的平均值作为第三个门限值SEC2; \n(2e)基于三个门限值计算各条件属性值隶属度,并按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离散 化,从而形成离散化故障诊断信息表T2; \n(3)采用粗糙集分辨矩阵和核理论对T2进行属性约简和最优特征优选,形成约简 故障诊断信息表T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n(3a)计算离散化故障诊断信息表T2的分辨矩阵M; \n(3b)计算离散化故障诊断信息表T2的核属性,并生成新的分辨矩阵M1; \n(3c)计算分辨矩阵M1的分辨函数; \n(3d)将分辨函数化为析取范式形式; \n(3e)将核属性中所有属性加入到析取范式中每一个合取式中,析取范式每一个合 取项就对应于一个属性约简的结果; \n(3f)计算各约简的聚类精度,并根据具有最大聚类精度的约简形成约简故障诊断 信息表T3; \n(4)采用T3建立贝叶斯网络分类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n(4a)由约简故障诊断信息表T3建立诊断推理贝叶斯网络模型; \n(4b)计算每个故障新样本相对于每个标准故障模式的后验概率; \n(4c)基于最大后验概率原则确定该新故障样本所对应故障类型。 \n', 'claim_count': 19,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机电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智能故障诊断方法。 \n背景技术\n在故障诊断过程中,由于故障产生的机理不清楚,故障的表现形式不唯一,在提 取描述故障特征的各种参数时也常常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导致了故障状态之间是 不分明的。粗糙集理论能从描述故障状态的原始数据出发,在保证信息不丢失的前提 下,对决策系统进行有效约简,去除多余信息,同时能进行规则提取和约简,从而能 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若单独运用粗糙集进行故障诊断,常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①对规则的处理多基于知识库逻辑理论,效率不高;②没有给出规则间的关系,得到 的规则对故障状态的推理为产生式的推理,诊断速度不高。 \n由于贝叶斯网络能有效表示启发式知识,知识库系统结构简单、规范、空间搜索 效率高,易于实现并行推理,且推理结果易于解释,故它能有效克服粗糙集的上述不 足。但直接运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时,往往存在因故障特征过多而引起的误判问题。 \n目前有众多学者研究了贝叶斯网络分类器的建立与学习。Riccardi\xa0G,Hakkani-Tur\xa0 D.Active\xa0learning:Theory\xa0and\xa0applications\xa0to\xa0automatic\xa0speech\xa0Recognition[J].IEEE\xa0 Transactions\xa0on\xa0Speech\xa0and\xa0Audio\xa0Processing,2005,13(4):504-510将主动贝叶斯分 类器用于语音识别中。但该方法还存在以下不足:主动贝叶斯分类器对特征的提取只 限于固定长度,模型的检测率及精度有待提高,建立模型时计算量大,话费时间多。 黄伟,戴蓓倩,李辉.基于分类特征空间高斯混合模型和神经网络融合的说话人识别 [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4,26(10):1607-1612.薛方正,方帅等.多机器人对抗系 统仿真中的对手建模[J].系统仿真学报,2005,9:2138-2141将多模块集成贝叶斯 网络应用于说话人识别与多机器人对抗系统建模中。但该方法在使用中仍然存在以下 问题:当划分中包含的实例过少时,在这些小的划分上关于条件概率的估计是不可靠 的;在训练集中,对于数据缺损的情况,均采取了看作一个特殊的值或在训练之前就 将含有缺损值的实例去掉的方法,这必将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信息的丢失。刘大有,王 飞等.基于遗传算法的Bayesian网结构学习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20(5): 916-922对基于遗传算法的贝叶斯网络分类器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包括贝叶斯网络 的结构和参数学习、算法的实现及系统平台的开发。但该方法在贝叶斯网络分类器的 学习算法中只考虑了离散属性且理想的数据,对于丢失数据的处理采取了舍去的方法, 而且没有考虑到数据集中存在隐藏变量的情况;另外,该方法的学习算法在初始群体 的生成上采用了随机生成并对产生的结构进行修复的做法,没有结合先验知识来生成 初始群体,算法的适应度函数需要大量的条件互信息的计算,计算需要的时间开销较 大,执行效率较差。 \n发明内容\n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效率不高和容易引起误判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粗糙贝 叶斯网络分类器的智能故障诊断方法,不但可以从诊断数据中提取关键条件属性,而 且可以减少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规模,缩短贝叶斯网络推理计算时间,从而避免了贝叶 斯网络诊断法中存在的“维数灾难”问题,克服了粗糙集诊断法刚性推理和临界误判 的弱点,大大提高了故障诊断的效率与正确率。 \n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n(1)以标准故障特征数据作为故障诊断条件属性集,以标准故障模式作为故障诊 断决策属性集,采用粗糙集原理构建原始故障诊断信息表T1; \n(2)采用最小熵法对T1中的各连续故障诊断条件属性值进行离散处理,形成离散 化故障诊断信息表T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n(2a)将连续故障诊断条件属性值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并计算两两相连的条件属 性值的平均值及其信息熵; \n(2b)选择信息熵最小的平均值作为第一个门限值PRI,并将区间划分为两个子区 间[0,PRI]和[PRI,+∞); \n(2c)针对每个小于PRI的平均值,重新计算其在子区间[0,PRI]内所对应的信息熵, 选择信息熵最小的平均值作为第二个门限值SEC1; \n(2d)针对每个大于PRI的平均值,重新计算其在子区间[PRI,+∞)内所对应的信息 熵,选择信息熵最小的平均值作为第三个门限值SEC2; \n(2e)基于三个门限值计算各条件属性值隶属度,并按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离散 化,从而形成离散化故障诊断信息表T2; \n(3)采用粗糙集分辨矩阵和核理论对T2进行属性约简和最优特征优选,形成约简 故障诊断信息表T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n(3a)计算离散化故障诊断信息表T2的分辨矩阵M; \n(3b)计算离散化故障诊断信息表T2的核属性,并生成新的分辨矩阵M1; \n(3c)计算分辨矩阵M1的分辨函数; \n(3d)将分辨函数化为析取范式形式; \n(3e)将核属性中所有属性加入到析取范式中每一个合取式中,析取范式每一个合 取项就对应于一个属性约简的结果; \n(3f)计算各约简的聚类精度,并根据具有最大聚类精度的约简形成约简故障诊断 信息表T3; \n(4)采用T3建立贝叶斯网络分类器从而实现高效快速的智能故障诊断,具体包括 以下步骤: \n(4a)由约简故障诊断信息表T3建立诊断推理贝叶斯网络模型; \n(4b)计算每个故障新样本相对于每个标准故障模式的后验概率; \n(4c)基于最大后验概率原则确定该新故障样本所对应故障类型。 \n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n粗糙集诊断法的优点在于通过约简条件属性,可以对诊断特征规则进行压缩,剔 除不需要的特征,使诊断规则得到有效简化,能提高故障诊断的效率。但是,当采用 粗糙集进行推理时,若故障特征数据量较大,查表搜索规则是一个计算量很大的过程; 此外,它要求处理离散量属性值,本质上是一种定性分析,容易出现临界问题,从而 造成分类错误或误判。 \n贝叶斯网络诊断法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规范,空间搜索效率高,易于实现并行定量 推理。但是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推理能力完全依赖于先验知识,且没有对知识进行简化 的能力,而往往先验知识中存在一定的冗余性,这导致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规模过于庞 大,故障特征的获取工作繁重,直接影响推理的正确率和效率。 \n本发明将粗糙集和贝叶斯网络的功能作了串行集成,有机融合了粗糙集的容错分 析能力和贝叶斯网络的并行推理能力,不仅克服了粗糙集诊断法的规则搜索和临界误 判问题,而且避免了贝叶斯诊断法的维数灾难问题,同时本发明也将定性与定量分析 结合了起来。因此,本发明要优于现有粗糙集诊断法和贝叶斯网络诊断法。 \n附图说明\n图1为本发明所述智能故障诊断的系统功能图; \n图2为本发明的最小熵法离散化过程的说明图,其中,(a)为第一次划分,(b)为 第二次划分; \n图3为本发明的贝叶斯网络诊断模型的说明图。 \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n一、采集特征数据并基于粗糙集构建故障诊断信息决策表 \n本发明以某复杂转子系统为实例进行故障诊断。根据采集到故障特征数据,可建 立原始故障诊断信息决策表T1如表1所示,其中七个条件属性分别是:C1表示0.01~ 0.40f,C2表示0.41~0.50f,C3表示0.51~0.99f,C4表示1f,C5表示2f,C6表示3~ 5f,C7表示5f;五种故障类型分别是:D1表示转子不平衡,D2表示转子不对中,D3表示油膜振荡,D4表示喘振,D5表示碰撞。 \n表1某转子系统原始故障诊断信息决策表 \n \n \n二、采用最小熵法实现连续故障诊断条件属性值离散化处理 \n设在原始故障诊断决策表T1中,共有n个故障样本,m个故障条件属性。 针对每个连续条件属性Ci(i=1,2,…,m),其离散化步骤为: \n(1)将连续条件属性值ci1,ci2,…,cij,…,cin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并将排序后的条件 属性值记为c′i1,c′i2,…,c′ij,…,c′in; \n(2)计算两两相连的c′i1,c′i2,…,c′ij,…,c′in的平均值,并将平均值记为 ,其中 c ij = ( c ij + c i ( j + 1 ) ) / 2 ; \n(3)针对每个,计算出其在区间[c′i1,c′in]内所对应的信息熵; \nS(x)=p(x)·Sp(x)+q(x)·Sq(x) \nSp(x)=-[p1(x)lnp1(x)+p2(x)lnp2(x)] \nSq(x)=-[q1(x)lnq1(x)+q2(x)lnq2(x)] \npk(x)=(nk+1)/(n(x)+1) \nqk(x)=(Nk+1)/(N(x)+1) \np(x)=n(x)/n \nq(x)=1-p(x) \n式中,pk(x)和qk(x)分别是第k类样本在p区间和q区间上的条件概率;p(x)和q(x)分别 是所有样本在p区间和q区间上的概率;nk(x)和Nk(x)分别是第k类样本在p区间和q 区间上的样本数目;n(x)和N(x)分别是p区间和q区间上的样本总数;n是区间[x1,x2] 上的样本总数;k为样本类型;m为样本类型总数。 \n(4)选择信息熵最小的作为第一个门限值PRI,并将区间[c′i1,c′in]划分为两个子区 间[c′i1,PRI]和[PRI,c′in]。 \n(5)针对每个重新计算出其在该子区间[c′i1,PRI]内所对应的信息熵, 选择信息熵最小的作为门限值SEC1; \n(6)针对每个重新计算出其在该子区间[PRI,c′in]内所对应的信息熵, 选择信息熵最小的作为门限值SEC2; \n(7)基于三个特征值和最大隶属度原则,将各条件属性值ci1,ci2,…,cij,…,cin进行离 散化,并将离散化后的条件值记为其中 \n c ij d = 1 if c ij P 1 2 if P 1 < c ij P 2 3 if c ij > P 2 \n式中P1和P2为断点值,且P1=(SEC1+PRI)/2,P2=(SEC2+PRI)/2。 \n图2给出了连续条件属性Ci的离散化处理的说明图,若将原始决策表T1中所有 的条件属性都进行离散化后,就可得到离散化的决策表T2。表2和表3分别给出了该 转子系统各条件属性离散化的断点值和离散化故障诊断信息决策表。 \n表2该转子系统各条件属性离散化的断点值 \n \xa0\xa0条件属性 \xa0\xa0SEC 1 \xa0\xa0PRI \xa0\xa0SEC 2 \xa0\xa0断点值P 1 \xa0\xa0断点值P 2 \xa0\xa0C 1 \xa0\xa00.05165 \xa0\xa00.08610 \xa0\xa00.24790 \xa0\xa00.06888 \xa0\xa00.16700 \xa0\xa0C 2 \xa0\xa00.13125 \xa0\xa00.18155 \xa0\xa00.42620 \xa0\xa00.15640 \xa0\xa00.30388 \xa0\xa0C 3 \xa0\xa00.04250 \xa0\xa00.05590 \xa0\xa00.12320 \xa0\xa00.04920 \xa0\xa00.08955 \xa0\xa0C 4 \xa0\xa00.27190 \xa0\xa00.56080 \xa0\xa00.66630 \xa0\xa00.41635 \xa0\xa00.61355 \xa0\xa0C 5 \xa0\xa00.14620 \xa0\xa00.24475 \xa0\xa00.48955 \xa0\xa00.19548 \xa0\xa00.36715 \xa0\xa0C 6 \xa0\xa00.01615 \xa0\xa00.03795 \xa0\xa00.32395 \xa0\xa00.02705 \xa0\xa00.18095 \xa0\xa0C 7 \xa0\xa00.05035 \xa0\xa00.05455 \xa0\xa00.19930 \xa0\xa00.05245 \xa0\xa00.12692 \n表3该转子系统离散化故障诊断信息决策表 \n \xa0\xa0Ob \xa0\xa0C 1 \xa0\xa0C 2 \xa0\xa0C 3 \xa0\xa0C 4 \xa0\xa0C 5 \xa0\xa0C 6 \xa0\xa0C 7 \xa0\xa0D \xa0\xa0Ob \xa0\xa0C 1 \xa0\xa0C 2 \xa0\xa0C 3 \xa0\xa0C 4 \xa0\xa0C 5 \xa0\xa0C 6 \xa0\xa0C 7 \xa0\xa0D \xa0\xa0X 1 \xa0\xa02 \xa0\xa01 \xa0\xa03 \xa0\xa03 \xa0\xa01 \xa0\xa02 \xa0\xa01 \xa0\xa0D 1 \xa0\xa0X 10 \xa0\xa01 \xa0\xa02 \xa0\xa02 \xa0\xa01 \xa0\xa01 \xa0\xa02 \xa0\xa02 \xa0\xa0D 3 \xa0\xa0X 2 \xa0\xa02 \xa0\xa01 \xa0\xa03 \xa0\xa03 \xa0\xa01 \xa0\xa02 \xa0\xa01 \xa0\xa0D 1 \xa0\xa0X 11 \xa0\xa03 \xa0\xa03 \xa0\xa03 \xa0\xa01 \xa0\xa01 \xa0\xa02 \xa0\xa02 \xa0\xa0D 3 \xa0\xa0X 3 \xa0\xa01 \xa0\xa01 \xa0\xa03 \xa0\xa03 \xa0\xa01 \xa0\xa03 \xa0\xa01 \xa0\xa0D 1 \xa0\xa0X 12 \xa0\xa01 \xa0\xa02 \xa0\xa01 \xa0\xa02 \xa0\xa01 \xa0\xa02 \xa0\xa02 \xa0\xa0D 4 \xa0\xa0X 4 \xa0\xa01 \xa0\xa01 \xa0\xa02 \xa0\xa02 \xa0\xa01 \xa0\xa03 \xa0\xa01 \xa0\xa0D 1 \xa0\xa0X 13 \xa0\xa02 \xa0\xa02 \xa0\xa02 \xa0\xa01 \xa0\xa01 \xa0\xa02 \xa0\xa03 \xa0\xa0D 4 \xa0\xa0X 5 \xa0\xa02 \xa0\xa01 \xa0\xa03 \xa0\xa01 \xa0\xa03 \xa0\xa02 \xa0\xa02 \xa0\xa0D 2 \xa0\xa0X 14 \xa0\xa02 \xa0\xa03 \xa0\xa01 \xa0\xa01 \xa0\xa01 \xa0\xa02 \xa0\xa03 \xa0\xa0D 4 \xa0\xa0X 6 \xa0\xa02 \xa0\xa01 \xa0\xa03 \xa0\xa02 \xa0\xa02 \xa0\xa01 \xa0\xa03 \xa0\xa0D 2 \xa0\xa0X 15 \xa0\xa02 \xa0\xa01 \xa0\xa01 \xa0\xa03 \xa0\xa01 \xa0\xa02 \xa0\xa02 \xa0\xa0D 5 \xa0\xa0X 7 \xa0\xa02 \xa0\xa01 \xa0\xa02 \xa0\xa01 \xa0\xa03 \xa0\xa02 \xa0\xa02 \xa0\xa0D 2 \xa0\xa0X 16 \xa0\xa02 \xa0\xa01 \xa0\xa02 \xa0\xa02 \xa0\xa01 \xa0\xa02 \xa0\xa02 \xa0\xa0D 5 \n \xa0\xa0X 8 \xa0\xa02 \xa0\xa01 \xa0\xa02 \xa0\xa02 \xa0\xa02 \xa0\xa02 \xa0\xa01 \xa0\xa0D 2 \xa0\xa0X 17 \xa0\xa02 \xa0\xa01 \xa0\xa03 \xa0\xa02 \xa0\xa01 \xa0\xa03 \xa0\xa02 \xa0\xa0D 5 \xa0\xa0X 9 \xa0\xa03 \xa0\xa02 \xa0\xa02 \xa0\xa01 \xa0\xa01 \xa0\xa02 \xa0\xa02 \xa0\xa0D 3 \xa0\xa0X 18 \xa0\xa02 \xa0\xa01 \xa0\xa03 \xa0\xa01 \xa0\xa01 \xa0\xa03 \xa0\xa03 \xa0\xa0D 5 \n三、采用粗糙集分辨矩阵和核理论进行属性约简和最优特征优选 \n条件属性约简就是要去除多余的属性值。由于粗糙集分辨矩阵和核理论简单直观, 本发明采用基于分辨矩阵的条件属性约简算法,其具体步骤为: \n(1)计算离散化故障诊断决策表S′=的分辨矩阵M; \n \n(2)计算核属性并生成新的分辨矩阵:将分辨矩阵中属性组合数为1的属性列入 核属性集合,得到CORED(M)。若M中元素Cki包含Cr中元素,则令Cki=0;否则保 持不变,从而得到一个新的分辨矩阵M′。 \n(3)计算分辨矩阵M′的分辨函数:称为S的分辨函数,其中∧表示 析取运算,∨表示合取运算。 \n(4)化分辨函数为析取范式形式; \n(5)将核属性中所有属性加入到析取范式中每一个合取式,就对应于一个属性约 简; \n(6)计算各最小约简集的聚类率,然后令聚类率最大的最小约简集为最佳约简, 就可得最优约简故障诊断信息决策表T3。 \n R C = N 0 - N R N 0 - 1 \n式中,N0为决策表T2中的对象数目;NR约简后决策表T3中的对象数目。 \n表4和表5分别给出了该转子系统各约简集和最优约简故障诊断信息决策表。 \n表4该转子系统各条件属性约简集及其聚类率 \n \xa0\xa0约简 \xa0\xa0聚类率 \xa0\xa0约简 \xa0\xa0聚类率 \xa0\xa0{C 1,C 2,C 4,C 7} \xa0\xa00.1765 \xa0\xa0{C 1,C 4,C 6,C 7} \xa0\xa00.2353 \xa0\xa0{C 1,C 3,C 4,C 5} \xa0\xa00.0588 \xa0\xa0{C 2,C 4,C 5,C 7} \xa0\xa00.2941 \xa0\xa0{C 1,C 3,C 4,C 7} \xa0\xa00.0588 \xa0\xa0{C 1,C 2,C 3,C 5,C 6} \xa0\xa00.1176 \n \xa0\xa0{C 1,C 3,C 5,C 7} \xa0\xa00.0588 \xa0\xa0{C 2,C 4,C 6,C 7} \xa0\xa00.1765 \xa0\xa0{C 2,C 3,C 5,C 7} \xa0\xa00.1765 \xa0\xa0{C 3,C 4,C 5,C 7} \xa0\xa00.1765 \n表5该转子系统最优约简故障诊断信息决策表 \n \xa0\xa0Ob \xa0\xa0个数 \xa0\xa0C 2 \xa0\xa0C 4 \xa0\xa0C 5 \xa0\xa0C 7 \xa0\xa0D \xa0\xa0Ob \xa0\xa0个数 \xa0\xa0C 2 \xa0\xa0C 4 \xa0\xa0C 5 \xa0\xa0C 7 \xa0\xa0D \xa0\xa0X 1 \xa0\xa03 \xa0\xa01 \xa0\xa03 \xa0\xa01 \xa0\xa01 \xa0\xa0D 1 \xa0\xa0X 8 \xa0\xa01 \xa0\xa02 \xa0\xa02 \xa0\xa01 \xa0\xa02 \xa0\xa0D 4 \xa0\xa0X 2 \xa0\xa01 \xa0\xa01 \xa0\xa02 \xa0\xa01 \xa0\xa01 \xa0\xa0D 1 \xa0\xa0X 9 \xa0\xa01 \xa0\xa02 \xa0\xa01 \xa0\xa01 \xa0\xa03 \xa0\xa0D 4 \xa0\xa0X 3 \xa0\xa02 \xa0\xa01 \xa0\xa01 \xa0\xa03 \xa0\xa02 \xa0\xa0D 2 \xa0\xa0X 10 \xa0\xa01 \xa0\xa03 \xa0\xa01 \xa0\xa01 \xa0\xa03 \xa0\xa0D 4 \xa0\xa0X 4 \xa0\xa01 \xa0\xa01 \xa0\xa02 \xa0\xa02 \xa0\xa03 \xa0\xa0D 2 \xa0\xa0X 11 \xa0\xa01 \xa0\xa01 \xa0\xa03 \xa0\xa01 \xa0\xa02 \xa0\xa0D 5 \xa0\xa0X 5 \xa0\xa01 \xa0\xa01 \xa0\xa02 \xa0\xa02 \xa0\xa01 \xa0\xa0D 2 \xa0\xa0X 12 \xa0\xa02 \xa0\xa01 \xa0\xa02 \xa0\xa01 \xa0\xa02 \xa0\xa0D 5 \xa0\xa0X 6 \xa0\xa02 \xa0\xa02 \xa0\xa01 \xa0\xa01 \xa0\xa02 \xa0\xa0D 3 \xa0\xa0X 13 \xa0\xa01 \xa0\xa01 \xa0\xa01 \xa0\xa01 \xa0\xa03 \xa0\xa0D 5 \xa0\xa0X 7 \xa0\xa01 \xa0\xa03 \xa0\xa01 \xa0\xa01 \xa0\xa02 \xa0\xa0D3 \n四、采用贝叶斯网络分类器实现高效快速的智能故障诊断 \n设约简故障诊断信息表T3,其中,U″中的对象为{X′1,X′2,…,X′n},它们各 自出现的次数分别为且满足条件属性C′即为根据 最大聚类比确定的最优约简,记为{C′1,C′2,…C′m};决策属性D中的故障类型仍然为 D1,D2,…,Dk,它们各自出现的次数分别为且满足令条件属性C′1,C′2,…,C′m为实例的属性变量,故障类型D1,D2,…,DK为实例的类变量,假设 所有属性相互独立,并且每个属性变量都以类变量作为唯一的父节点,就可建立如图 3所示的故障诊断贝叶斯网络模型。 \n假设给定一个故障样本X={C′1,C′2,…,C′m},各属性值分别为C′1=a1,C′2=a2,…,C′m=am, 此故障样本属于故障类变量D中某个故障类Dk的概率为 \nP(D=Dk|C′1=a1,C′2=a2,…,C′m=am) \n根据贝叶斯定理: \nP(Dk|C′)=P(C′|Dk)P(Dk)P(C′) \n由于P(C′)对于所有故障类均为常数,因此只需P(C′|Dk)P(Dk)即可。其中P(Dk)为 先验概率为: \n P ( D k ) = N D k / N , ( k = 1,2 , · · · , K ) \n当属性的个数非常多时,最大后验概率P(Dk|C′)的计算量非常大,为减小计算量, 贝叶斯网络模型假定各属性C′1,C′2,…,C′m之间相互独立,只与故障类型D相关,则其计 算公式为: \n P ( C | D k ) = Π i = 1 m P ( C i | D k ) \n其中概率P(C′i|Dk)为 \n P ( C i | D k ) = N D k C i / N D k if N C k x i 0 1 / ( N · N D k + N C i ) if N C k x i = 0 \n式中,为训练样本中故障类型Dk和条件属性值C′i同时出现的样本个数。可根据各 故障类型对应的后验概率P(C′|Dk)P(Dk)进行故障决策,其基本规则是判定的故障模式 应具有最大的P(C′|Dk)P(Dk)值。 \n", 'erdt': 20130227, 'family_inpadoc': 'CN201210358681A', 'family_original': '47481073', 'inventor': [{'lang': 'CN', 'name': '刘贞报',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张超',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布树辉',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R31/00', 'main_group': 'G01R31', 'section': 'G', 'sub_class': 'G01R', 'sub_group': 'G01R31/00'}}, {'code': {'clazz': 'G06', 'full': 'G06N5/04', 'main_group': 'G06N5', 'section': 'G', 'sub_class': 'G06N', 'sub_group': 'G06N5/04'}}],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61204', 'lang': 'CN', 'name':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顾潮琪', 'name_id': 1}], 'patent_id': '429bc364-400b-40d8-9af5-52d331ad0359', 'pbdt': 20130116, 'pn_official': 'CN102879677A', 'prsd': 20150708, 'title': '基于粗糙贝叶斯网络分类器的智能故障诊断方法', 'update_ts': 1538046938571, 'tags': ['仪器仪表修理',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其他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abst': '一种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输水管网漏失定位方法,它涉及一种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输水管网漏失定位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输水管网采用听音定位漏失方法,存在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方法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根据DMA分区建立PDD漏失模型;对存在漏失的输水管网进行水压信号采集;根据贝叶斯决策理论,将漏失节点号和漏失量作为自变量,将漏失事件的概率密度作为因变量建立目标函数;利用遗传算法求解以上函数式,在完成进化代数后,输出种群中概率大于给定值f′的个体,得到漏失可能发生的位置;根据计算结果,派监测人员到漏失可能发生的位置对管道进行检查或修复。本发明适用于输水管网工程领域。', 'apdt': 20131104, 'apno_official': 'CN201310539749.9',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005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208号粤海天河城大厦45楼', 'city': '广州', 'country': 'CN', 'district': '天河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268号', 'lat': 23.138500294475, 'lon': 113.32965456692, 'postcode': '510050', 'state': '广东'}, 'lang': 'CN', 'name': '广东粤海控股有限公司', 'name_id': 1}, {'ans_id': '3968bf7d-0eba-471f-bb7a-1d3564d545bb', 'lang': 'CN', 'name': '哈尔滨工业大学', 'name_id': 2, 'nnam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name_cn': '哈工大'}, {'ans_id': '3b656089-1680-4a6a-8062-eff0622dfb21', 'lang': 'CN', 'name': '华南理工大学', 'name_id': 3, 'nname': 'SOUTH CHINA UNIV OF TECH', 'nname_cn': '华南理工大学'}], 'claim': '1.一种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输水管网漏失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通 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nA1、针对需要进行漏失定位的输水管网,在GIS系统上确定各测压点的位置,到现场 布设压力监测仪,并根据DMA分区建立PDD漏失模型; \nA2、对存在漏失的输水管网进行水压信号采集; \nA3、根据贝叶斯决策理论,将漏失节点号和漏失量作为自变量,将漏失事件的概率密 度作为因变量建立适应度函数,即: \n Max : f ( γ | P m ) = c [ 1 ST Σ i = 1 S Σ j = 1 T ( p i c - p ij m ) 2 ] - ( ST - 1 ) / 2 ; \n其中,c——常数; \nγ——漏失节点号和漏失量构成的一系列参数集合,\nS——测压点数; \nT——漏失发生时各测压点的压力测量次数; \n——第i个测压点的第j次压力监测值; \n——第i个测压点的压力模拟值; \nPm——以为元素的S×T大小的矩阵; \nA4、利用遗传算法求解以上适应度函数,适应度评价标准为漏失事件概率密度的大小, 值越大则适应度越高,在完成进化代数后,输出种群中概率大于给定值f′的个体,得到 漏失可能发生的位置和漏失量; \nA5、根据计算结果,派监测人员到漏失可能发生的位置附近采用人工听漏法判定是否 有漏失,存在漏失时确定漏点的精确位置,并对漏失管道进行修复。 \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输水管网漏失定位方 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4中所述的遗传算法的自变量集为:漏失节点号、漏失量;因变量 集为:漏失事件的概率密度。 \n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输水管网漏失定位 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4中所述的遗传算法的求解过程为: \na、种群为漏失节点号和漏失量,适应度评价标准为漏失事件概率密度的大小,利用 MATLAB和EPANET水力模拟软件实现遗传算法和基于PDD模型的管网漏失模拟,将漏 失定位模型中的种群作为参数输入到PDD模型中,对所有个体都将进行一次基于PDD模 型的漏失模拟过程,然后输出压力值返回到漏失定位模型中,再计算适应度,并根据适应 度大小进行选择、交叉、变异操作; \nb、在完成进化代数后,输出种群中概率大于给定值f′的个体,得到漏失可能发生的 位置和漏失量。 \n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输水管网漏失定位方 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遗传算法的种群规模为100,进化代数为100;采用二进制编码方案, 染色体长度为14;选择方法为轮盘赌;交叉算子为单点交叉算子,交叉概率为0.7;变异 运算采用基本位变异,变异概率为0.05。 \n', 'claim_count': 19,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一种输水管网漏失定位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 法的输水管网漏失定位方法。 \n背景技术 \n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工业的发展,近年来输水管网负荷逐渐增大,加之管网中部分管 段腐蚀、管网运行不合理,导致漏失事故在陈旧的管网中经常发生。漏失不仅严重浪费水 资源和能源,同时还会引起饮用水安全隐患。因此,建立一个快速、准确的漏失实时定位 模型,对节约水资源、保障城市饮用水供水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应用最广泛的管道漏失定位方法是听音检漏法,但这种方法需要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且 效率低。因此,设计一种建立在管网水力模型基础上的漏失定位方法,得到DMA分区管 网的漏失点位置,改变以往大海捞针式的全面探漏为重点区域针对性探漏,并派监测人员 到漏失点区域附近确定漏点的精确位置,可以弥补以上方法的不足,有效提高漏失定位效 率,达到降低管网漏失的目的。 \n发明内容 \n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输水管网采用听音定位漏失方法,存在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的问 题,而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输水管网漏失定位方法。 \n本发明所述一种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输水管网漏失定位方法,按以下步 骤进行: \n1、针对需要进行漏失定位的输水管网,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上确定各测压点的位 置,到现场布设压力监测仪,并根据DMA(独立计量分区)建立PDD(压力驱动节点流 量)漏失模型; \n2、对存在漏失的输水管网进行水压信号采集; \n3、根据贝叶斯决策理论,将漏失节点号和漏失量作为自变量,将漏失事件的概率密度 作为因变量建立适应度函数,即: \n Max : f ( γ | P m ) = c [ 1 ST Σ i = 1 S Σ j = 1 T ( p i c - p ij m ) 2 ] - ( ST - 1 ) / 2 ; \n其中,c——常数; \nγ——漏失节点号和漏失量构成的一系列参数集合,\nS——测压点数; \nT——漏失发生时各测压点的压力测量次数; \n——第i个测压点的第j次压力监测值; \n——第i个测压点的压力模拟值; \nPm——以为元素的S×T大小的矩阵; \n4、利用遗传算法求解以上适应度函数,适应度评价标准为漏失事件概率密度的大小, 值越大则适应度越高,在完成进化代数后,输出种群中概率大于给定值f′的个体,得到漏 失可能发生的位置和漏失量; \n5、根据计算结果,派监测人员到漏失可能发生的位置附近采用人工听漏法判定是否有 漏失,存在漏失时确定漏点的精确位置,并对漏失管道进行修复。 \n本发明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n1、与现有供水管网漏失定位方法相比,本发明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不断改 变模型参数来模拟各种漏失事故得到测压点压力模拟值,通过计算各种漏失事故发生的概 率,从而判断出管网中可能发生漏失的位置和漏失量,同时保证了模型的时效性和定位的 准确性。 \n2、定位效率高,可以有效避免传统人工听漏法所带来的繁重工作,提高漏失定位效率 达35%~50%。 \n附图说明 \n图1为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漏失定位方法计算流程图;图2为实验一中 A小区的测压点布置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图1和具体实施方 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n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发明中一种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输水管网漏失定位 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n1、针对需要进行漏失定位的输水管网,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上确定各测压点的位 置,到现场布设压力监测仪,并根据DMA(独立计量分区)建立PDD(压力驱动节点流 量)漏失模型; \n2、对存在漏失的输水管网进行水压信号采集; \n3、根据贝叶斯决策理论,将漏失节点号和漏失量作为自变量,将漏失事件的概率密度 作为因变量建立适应度函数,即: \n Max : f ( γ | P m ) = c [ 1 ST Σ i = 1 S Σ j = 1 T ( p i c - p ij m ) 2 ] - ( ST - 1 ) / 2 ; \n其中,c——常数; \nγ——漏失节点号和漏失量构成的一系列参数集合,\nS——测压点数; \nT——漏失发生时各测压点的压力测量次数; \n——第i个测压点的第j次压力监测值; \n——第i个测压点的压力模拟值; \nPm——以为元素的S×T大小的矩阵; \n4、利用遗传算法求解以上函数式,适应度评价标准为漏失事件概率密度的大小,值越 大则适应度越高,在完成进化代数后,输出种群中概率大于给定值f′的个体,得到漏失可 能发生的位置和漏失量; \n5、根据计算结果,派监测人员到漏失可能发生的位置附近采用人工听漏法判定是否有 漏失,存在漏失时确定漏点的精确位置,并对漏失管道进行修复。 \n本发明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不断改变模型参数来模拟各种漏失事故得到测 压点压力模拟值,通过计算各种漏失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判断出管网中可能发生漏失的 位置和漏失量,同时保证了模型的时效性和定位的准确性。定位效率高,可以有效避免传 统人工听漏法所带来的繁重工作,提高漏失定位效率达35%~50%。 \n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的步骤4的进一步说明,步骤四中 所述的遗传算法的自变量集为:漏失节点号、漏失量;因变量集为:漏失事件的概率密度。 \n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的步骤4的进一步说明,步骤四中 所述的遗传算法的求解过程为: \n1、种群为漏失节点号和漏失量,适应度评价标准为漏失事件概率密度的大小,利用 MATLAB和EPANET水力模拟软件实现遗传算法和基于PDD模型的管网漏失模拟,将漏 失定位模型中的种群作为参数输入到PDD模型中,对所有个体都将进行一次基于PDD模 型的漏失模拟过程,然后输出压力值返回到漏失定位模型中,再计算适应度,并根据适应 度大小进行选择、交叉、变异操作; \n2、在完成进化代数后,输出种群中概率大于给定值f′的个体,得到漏失可能发生的 位置和漏失量。 \n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三的步骤1的进一步说明,所述遗传 算法的种群规模为100,进化代数为100;采用二进制编码方案,染色体长度为14;选择 方法为轮盘赌;交叉算子为单点交叉算子,交叉概率为0.7;变异运算采用基本位变异,变 异概率为0.05。 \n为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 \n实验一:一种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输水管网漏失定位方法,按以下步骤 进行(结合图1至2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n1、选取某市供水管网为漏失定位的输水管网,该供水管网节点39768个,管段39893 个,根据管网拓扑图进行DMA试验分区的选择,最终选定该市的A小区进行漏失定位实 验,A小区的测压点布置如图2; \n2、在A小区设置测压点后,根据管网实际情况依次选择节点2、3、15作为漏失节点, 通过控制以上节点附近的消火栓流量来模拟漏失事故,漏失量分别设为10L/s、15L/s、20L/s、 30L/s和50L/s,共15种漏失方案;将该小区内的测压点设置为每1min采集一次数据,在 每一种漏失事故发生后进行5次水压测量。 \n3、对于这15种漏失实验方案,采用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漏失定位方法 进行漏点定位。遗传算法的基本参数设置如下:种群规模为100;进化代数为100;染色体 长度为14;交叉概率为0.7;变异概率为0.05。调用PDD漏失模拟模型,在完成进化代数 后,输出种群中概率大于给定值f′的个体,本实验中取f′=0.8。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n表1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漏失定位方法计算结果 \n \n4、通过上述结果可知,方案1中计算出来概率最大的事故是在节点3发生10L/s漏失 量,与方案1在节点2处发生10L/s漏失量的实际情况不符,但在节点2发生12L/s漏失 量的事故也有较高的概率,且节点3是节点2的邻近节点,因此可以确定漏失发生的区域, 大大缩小漏失定位范围;在其它方案中,漏失点均能被定位出来,即使不是唯一的一个节 点,但结果都是包含漏点的一个区域,由此证明了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漏失 定位方法的可行性。 \n', 'erdt': 20140312, 'family_inpadoc': 'CN201310539749A', 'family_original': '50013645', 'inventor': [{'lang': 'CN', 'name': '李冬平', 'name_id': 1}, {'lang': 'CN', 'name': '高金良', 'name_id': 2}, {'lang': 'CN', 'name': '李国斌', 'name_id': 3}, {'lang': 'CN', 'name': '乔怡超', 'name_id': 4}, {'lang': 'CN', 'name': '刁美玲', 'name_id': 5}, {'lang': 'CN', 'name': '叶健', 'name_id': 6}, {'lang': 'CN', 'name': '孙国胜', 'name_id': 7}, {'lang': 'CN', 'name': '张昭君', 'name_id': 8}, {'lang': 'CN', 'name': '王晶惠', 'name_id': 9}, {'lang': 'CN', 'name': '阮婷', 'name_id': 10}, {'lang': 'CN', 'name': '陈兵', 'name_id': 11}, {'lang': 'CN', 'name': '姜涛', 'name_id': 12}],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9/00', 'main_group': 'G06F19',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9/00'}}],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23109', 'lang': 'CN', 'name':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杨立超', 'name_id': 1}], 'patent_id': '5c1c5089-69a6-4ba9-83bc-7a1a26b42ab7', 'pbdt': 20140205, 'pn_official': 'CN103559399A', 'prsd': 20170510, 'title': '一种基于贝叶斯决策理论和遗传算法的输水管网漏失定位方法', 'update_ts': 1537182464088, 'tags': ['物联网技术服务', '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信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建立风险及其致险因子库;步骤二,构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各节点的拓扑结构,获取各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关系;步骤三,以矢量形式表征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预测结果及其实测数据,根据模型准确性和模型可靠性两个指标来验证建成的地铁施工安全贝叶斯网络的科学合理性;步骤四,提出面向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全过程实时诊断分析方法。本发明为复杂环境下地铁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处理提供推理及实时分析与决策。', 'apdt': 20130124, 'apno_official': 'CN201310026806.3',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 'city': '武汉', 'country': 'CN', 'district': '洪山区', 'formatted_address':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979', 'lat': 30.513164666105, 'lon': 114.41268539073, 'postcode': '430074', 'state': '湖北'}, 'ans_id': '8f6cd600-d968-4114-9155-1f307615ef18', 'lang': 'CN', 'name': '华中科技大学', 'name_id': 1, 'nnam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name_cn': '华中科技大学'}], 'claim': '1.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n步骤一,利用WBS-RBS风险分解方法、极限状态函数、数值仿真模型,建立风险及其致 险因子库; \n步骤二,构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各节点的拓扑结构,获取贝叶斯网络各节 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关系; \n步骤三,以矢量形式表征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预测结果及其实测数据,根据模型准确 性和模型可靠性两个指标来验证建成的地铁施工安全贝叶斯网络的合理性; \n步骤四,提出适用于多致险因子下地铁施工安全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实时诊断分 析方法。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一中所述风险包括基坑底流砂、管涌、隆起,基坑塌方、滑坡,支撑体系整体或局 部失稳,围护结构渗漏、隆起,建筑物倾斜、开裂,地下管线破裂;步骤一中所述致险因子包 括隧道周边的地下管线埋深、地下管线走向以及隧道土体的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拓扑结构通过关联规则的前件和后件之间蕴含的依赖关系构建;步骤 二中所述的条件概率关系通过关联规则中规则置信度获取。 \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三中所述模型准确性指标和模型可靠性指标的信度区间基于统计学假设检验原 理设置为[0.025,0.975]。 \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四中所述实时诊断分析方法为,事前阶段运用联合概率分布预测多个致险因子 故障组合下事故发生概率;事中阶段运用风险促进值重要度、风险降低值重要度、变化衡量 重要度指标选取关键致险因子进行重点控制;事后阶段运用致险因子的后验概率指标诊断 事故已经发生状况下最可能致险因子组合。 \n', 'claim_count': 9,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信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 管理决策方法。 \n背景技术 \n在过去十多年中,地铁工程建设在国内发展迅速。由于地铁工程施工环境复杂多 变、致险因子多且关联性强等原因,致使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为了避免施工安全事故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内外工程人员逐渐重视地铁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风险 管理,基于定性或定量评价方法识别潜在风险,包括事故树分析法、决策树法、影响图法等, 对发生可能性较大的风险及早应对防范。 \n以上风险分析方法在近年来的地铁安全管理与控制方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过分依赖专家经验与知识。一旦事故发生,往往急于组织 专家开展工程会议集中讨论处理方案,这很可能会延误工程事故处理的最佳时间,同时也 说明,稀缺的专家知识尚未集成化管理用于实时安全管理决策支持。2、局限于静态安全管 理。事实上,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当前的风险管理技术在处 理动态过程时往往难以提供实时决策支持。3、偏重于事前安全管理,未将事前、事中及事后 安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全过程实时分析与决策。因而研究地铁施工安全管理 知识集成推理及全过程实时分析与决策成为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 \n近年发展起来的贝叶斯网络,能够使先验知识和样本数据有机结合,被国内外学 者认为是不确定环境中实现知识表示、推断、预测等最理想的工具,在生态学、可靠性分析 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利用贝叶斯网络对地铁施工复杂环境下安全事故进行不确定分析, 为特定安全事故的处理提供实时决策支持。 \n发明内容 \n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 决策方法,为复杂环境下地铁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处理提供推理及实时分析与决 策。 \n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方案是: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 全管理决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n步骤一,归纳地铁施工常见风险,并借助风险分析、分解方法,建立风险及其致险 因子库。 \n而且,步骤一中所述风险包括基坑底流砂、管涌、隆起,基坑塌方、滑坡,支撑体系 整体或局部失稳,围护结构渗漏、隆起,建筑物倾斜、开裂,地下管线破裂;步骤一中所述致 险因子包括隧道周边的地下管线埋深、地下管线走向以及隧道土体的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n步骤二,基于大量工程实际数据及规律,利用致险因子与风险事故之间映射关系 建立决策表,在此基础上挖掘满足支持度与置信度要求的可靠规则,通过关联规则的前件 和后件之间蕴含的依赖关系,构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各节点的拓扑结构,利用 关联规则挖掘中的规则置信度,获取贝叶斯网络各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关系。 \n步骤三,以矢量形式表征地铁施工安全贝叶斯网络预测结果及其实测数据,提出 模型准确性及模型可靠性两个指标,对所建成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的进行实践检验,基于 统计学假设检验原理设置模型准确性指标与模型可靠性指标的信度区间为[0.025, 0.975],通过准确性指标和可靠性指标检验合格的安全管理决策网络,被认为是经得起实 践检验并值得信任的。 \n步骤四,提出面向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全过程实时诊断分析方法,事前阶段运用正 向推理技术预测事故发生概率,以界定警情等级及早防范;事中阶段运用重要度分析辨识 关键致险因子,以明确过程控制要点;事后阶段运用反向推理技术快速诊断查明最可能致 险因子组合。 \n本发明将知识集成技术、贝叶斯网络建模技术、可靠性分析技术及风险仿真分析 技术有机融合,具有如下优势。 \n(1)基于大量工程实际数据及规律,结合关联规则挖掘构建的安全管理决策贝叶 斯网络是高效合理的,克服了以往单纯依靠专家经验,受主观不确定性影响造成与实际情 况具有很大的偏差的不足。 \n(2)经过模型准确性及模型可靠性指标验证合格的安全管理决策贝叶斯网络,是 经得起实践检验并值得信任的,进一步提高了所构建安全管理决策贝叶斯网络的可理解性 与适应性。 \n(3)相比于常规风险管理与诊断工具,本发明具备循环推理能力,也就是自学习能 力,能够从原始样本数据中推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拓扑结构和概率关系,进行知识发现,构 建模型,预测未来,有利于满足未来地铁施工安全智能化管理的需要。 \n(4)本方法能够实现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多方位实时的决策分析与支持,提高 了地铁施工安全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且易于实施,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n附图说明 \n图1是本发明的步骤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n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如图1所示,具 体包括致险机理分析、模型设计、模型验证及模型分析运用等四个步骤,具体实施方式如 下。 \n第一步:建立风险及其致险因子库。 \n利用WBS-RBS风险分解方法,分析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规律,得出地铁工程施工常 见安全风险有:基坑底流砂、管涌、隆起,基坑塌方、滑坡,支撑体系整体或局部失稳,围护结 构渗漏、隆起,建筑物倾斜、开裂,地下管线破裂等。其中,WBS(WorkBreakdown Structure)表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工作分析结构,通过逐层分解项目任务,形成WBS树 形;RBS(RiskBreakdownStructure)则是在WBS的基础上,根据各层工作与施工及工艺结 构上的关系进行风险结构分解,二者交叉构建WBS-RBS风险矩阵。 \n对于适合建立力学解析模型的风险事件,结合可靠度理论建立极限状态函数,函 数自变量可作为致险因子的来源。对于不适合建立解析模型的风险事件,利用数值模拟方 法建立仿真模型,其模型中的参数亦可作为致险因子的来源。常见的地铁施工安全致险因 子包括周围土体的材料物理力学参数、临近建(构)筑物结构情况及埋深、施工方法及工艺 参数等。 \n第二步:构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各节点的拓扑结构,获取贝叶斯网络 各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关系。 \n贝叶斯网络由网络结构和参数两部分组成,因此,贝叶斯网络设计包含网络结构 设计与参数设计两部分。其中,网络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寻找有向无环图,以确定节点之间的 相互依赖关系;参数设计的任务是在已知网络结构的条件下,确定每个节点的条件概率分 布表。 \n基于大量工程实际数据及规律,结合致险因子与风险事故之间映射关系建立决策 表,在此基础上挖掘满足支持度与置信度要求的可靠规则,通过关联规则的前件和后件之 间蕴含的依赖关系,构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各节点的拓扑结构,利用关联规则 挖掘中的规则置信度,获取贝叶斯网络各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关系,得到地铁施工安全管 理贝叶斯网络初步模型。 \n工程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事件树或故障树是网络结构设计的基础素材,以故障树为 例,变量之间的具有直接的依赖关系,结合先验背景知识对初步构建的贝叶斯网络进行修 订和完善。 \n第三步:以矢量形式表征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预测结果及其实测数据,根据模型 准确性和模型可靠性两个指标来验证建成的地铁施工安全贝叶斯网络的合理性。 \n假设风险T为P种状态ti(i=1,2,...,P),地铁工程施工安全决策网络预测每个状 态ti(i=1,2,...,P)发生的概率为oi(i=1,2,...,P),其累积概率用矢量O表示,如公式 (1)所示, \n(1)。 \n监测该风险T的实际状态,了解每个状态ti(i=1,2,...,P)实际发生的概率为si (i=1,2,...,P),其累积概率用适量S表示,如公式(2)所示, \n(2)。 \n实际工程中存在K个监测点共同监控风险T的实际状态,比较每个监测点该风险T 的预测状态与实际差误,用MPE表征上述所构建的安全管理决策网络的准确性指标,如公式 (3)所示。用MSPE表征上述所构建的安全管理决策网络的可靠性指标,如公式(4)所示, \n(3); \n(4)。 \n利用Monte-Carlo的近似分析方法,选取一种具有K个分布变量的随机样本,随机 生成10000组这样的随机样本,分别按公式(3)与(4)计算得到10000组该样本的准确性指标 值与可靠性指标值,形成期望得到的准确性指标(MPE*)与可靠性指标(MSPE*)。 \nMonte-Carlo(蒙特-卡罗,又译蒙特-卡洛)模拟法,是一种随机模拟方法,以概率 和统计理论方法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方法,是使用随机数(或更常见的伪随机数)来解决很多 计算问题的方法。将所求解的问题同一定的概率模型相联系,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统计模拟 或抽样,以获得问题的近似解。 \n为了反映MPE和MSPE的可信度,将其与期望得到的准确性指标(MPE*)与可靠性指 标(MSPE*)进行比较,基于统计学假设检验原理设置决策网络准确性指标与可靠性指标的 信度区间均为[0.025,0.975]。 \n通过准确性指标和可靠性指标检验合格的安全管理决策网络被认为是经得起实 践检验并值得信任的。 \n第四步:提出面向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全过程实时诊断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地铁施 工安全管理在事前、事中及事后等全过程的实时诊断分析。 \n事前安全分析:利用贝叶斯网络的正向推理技术,通过输入联合概率分布,直接推 算n个致险因子Xi(i=1,2,…,n)故障组合下风险事件T的发生概率。风险事件T发生概率用 P(T=t)表示,其计算公式如公式(5)所示。值的大小表明了风险事件T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便 于施工人员在事前阶段界定事故可能发生的,进而及早采取措施, \n(5)。 \n式中,表示叶结点所取状态,共有p个状态;表示根结点存在的状态,共 有个状态;表示BN前向传导的条件概 率表;表示各致险因子的联合概率。 \n事中安全分析:在风险事故贝叶斯网络中,提出采用风险促进值重要度、风险降低 值重要度、变化衡量重要度3个重要度指标,来衡量致险因子Xi对风险事件T的重要程度,进 而辨识该风险事故的关键致险因子以明确安全控制要点。上述3项指标一般配合使用并且 相互印证,通常选取各项排序结果均较为靠前的致险因子作为关键致险因子进行重点控制 防范。 \n1)风险促进值重要度:评价Xi对T发生的促进影响影响程度大小,用IRAW(Xi)表示。 IRAW(Xi)值越大,Xi对T的促进贡献越大,其计算如式(6)所示, \ni=1,2,…,n(6)。 \n2)风险降低值重要度:评价Xi对T发生的降低影响程度,用IRRW(Xi)表示。IRAW(Xi) 值越大,表明Xi对T的降低贡献越大,其计算如式(7)所示, \ni=1,2,…,n(7)。 \n3)变化衡量重要度:衡量Xi状态变化对T发生概率值的变化幅度,用IBW(Xi)表示, IBW(Xi)越大,表明Xi对T取值的敏感度越高。其计算如式(8)所示, \n,i=1,2,…,n(8)。 \n式(6)~(8)中,表示风险事故所取状态,一般取风险最严峻的那个状态;表示 致险因子存在的状态,共有个状态。 \n事后安全分析:当观察到事故已经发生,则可以通过贝叶斯网络计算各个致险因 子的后验概率,即为逆向推理。后验概率可以作为重要指标,考察事故已经发生状况下事故 致因的可能性组合,为事故致因诊断寻找提供科学可靠依据。第i个致险因子Xi的后验概率 用表示,i=1,2,…,n,其计算如式(9)所示。越高,表明成为事故 致因的可能性越大,进而指导施工人员针对性地进行故障诊断,快速查明最可能致因 组合, \ni=1,2,…,n(9)。 \n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仅限于此, 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发明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 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n', 'erdt': 20130605, 'exdt': 20330124, 'inventor': [{'lang': 'CN', 'name': '张立茂',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吴贤国', 'name_id': 2}, {'lang': 'CN', 'name': '滕佳颖', 'name_id': 3}, {'lang': 'CN', 'name': '丁保军', 'name_id': 4}, {'lang': 'CN', 'name': '翟海周', 'name_id': 5}, {'lang': 'CN', 'name': '张青英', 'name_id': 6}, {'lang': 'CN', 'name': '刘倩', 'name_id': 7}, {'lang': 'CN', 'name': '王彦红', 'name_id': 8}, {'lang': 'CN', 'name': '姜洲', 'name_id': 9}],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10/06', 'main_group': 'G06Q1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10/06'}},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50/08', 'main_group': 'G06Q5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50/08'}}], 'isdt': 20160803,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42208', 'lang': 'CN', 'name':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冯卫平', 'name_id': 1}], 'patent_id': '97bfa256-10f6-4953-a46a-23c63a49251d', 'pbdt': 20160803, 'pn_official': 'CN103077447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朱颖', 'name_id': 1}], 'prsd': 20160803, 'title': '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 'update_ts': 1538017659961, 'tags':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通讯设备修理',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abs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对于给定决策表,使用基于其决策树时空复杂度的目标函数帕累托最优值与贝叶斯理论计算贝叶斯概率,根据贝叶斯概率修改给定决策表,使用基于决策树选择标准的计算方法构建所修改决策表的决策树,将决策树应用于信息系统进行自动决策并自动记录决策过程。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所记录决策过程的数据,计算对应决策表每行的自动决策次数与决策表所有行的总决策次数之比,根据该比例修改决策表,使用基于决策树选择标准的计算方法构建所修改决策表的新决策树,再次将新决策树应用于信息系统,如此反复,直至所计算的每行比例小于决策变化率阀值。应用本发明方案的信息系统具有高效的自动决策功能。', 'apdt': 20150527, 'apno_official': 'CN201510277941.4',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滆湖路1号', 'city': '常州', 'country': 'CN', 'district': '武进区', 'formatted_address':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滆湖中路25-c-2号', 'lat': 31.693704299184, 'lon': 119.94867239775, 'postcode': '213164', 'state': '江苏'}, 'lang': 'CN', 'name': '常州大学', 'name_id': 1}], 'claim': '1.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n步骤1:根据给定的初始决策表计算基于决策树时空复杂度的目标函数帕累 托最优值; \n步骤2:根据步骤1计算所得目标函数帕累托最优值,结合贝叶斯理论,计 算决策表中每行的贝叶斯概率,根据计算所得的贝叶斯概率修改初始决策表; \n步骤3:根据所修改的决策表构建初始决策树;在应用初始决策树的信息系 统中,在满足决策树应用数据可回收并能计算决策表每行决策频率的前提下, 根据决策频率修改决策表,根据所修改的决策表构建新决策树; \n步骤4:在信息系统中应用新决策树,再回收并分析新决策树的应用数据, 如此反复直至当前决策变化率小于给定的决策变化率阀值时终止,从而循环更 新决策树。 \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帕累托最优值的定义如下: \n若k6∈Z+,分别表 示和的取值范围,定义如下映射\n且\n其中用图表示任意非空的决策表T‘及其与子表,以及子表与子表 之间的关系时,图的节点代表子表T‘(v)=T′v,从包含属性fi∈E(T′v)的节点T′v出 发,指向节点T′v(fi,ak),ak∈C(T‘,fi),k∈Z+,k=1,…,|C(T′v,fi)|的边用(fi,ak) 标识;图中的边是有向的,且连接了一个表及其子表,图是有向非循环图(directed\xa0 acyclic\xa0graph,DAG),对于节点T′v∈DAG,|D(T′v)|其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n当|D(T′v)|=1,对于任意T′v中的行rj∈C(T′v),rj与所有行共享一个公共的 决策值,此时,T′v是DAG的叶子节点,且\n当|D(T′v)|>1,rj∈C(T′v)根据其对应的决策值分类,从节点T′v开始,对于 任意fi∈E(T′v),若则存在被(fi,a1),(fi,a2),…, 标识的数量为|C(T′v,fi)|的边分别指向节点T′v(fi,a1), 对于每个T′v(fi,ak),都存在对应的\n对于fi∈E(T′v),由其中组成的所有可能组合构成了如下定义的 有序集合, \n \n其中v=[1…1]T,*表示内积,且vk′*v<vk′+1*v其中k′=i,i+ 1,…,i+|C(T′v)|-1,令kmax≤|C(T′v,fi)|,vi定义如下: \n \n对于vi≠vk″,i+1≤k″≤|C(Tv)|,k″∈Z+,vk″定义如下: \n \n对于T′v(fi,ak),可求得的值;对于基于决策树的 时空复杂度且关于属性fi∈E(T′v)的目标函数定义如下: \n \n其中vk′(k)表示向量vk′中第k个元素;根据关于E(T′v)的,用于描 述子表T′v时空复杂度的目标函数帕累托最优值的定义如下: \n \n \n如果T′v是图的叶子节点,则且帕累托最优点为如果 T′v不是叶子节点,则对于每个fi∈E(T′v)计算并选计算所得的最小 值作为的值,此时帕累托最优点为其中是 用于找到生成的的函数;对于决策树的时空复杂度的多目标 最优化,目标空间是基于函数和值的二维空间。 \n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中,若P(dm)=|C(dm)|/|C(T‘)|,当k6∈Z+,则对于rj的贝叶斯概率P(rj)定义如下: \n \n计算所得贝叶斯概率用于修改初始决策表,若当前决策表非初始决策表, 则根据决策表T‘的应用数据,即应用决策表T‘及其决策树进行自动决策的信息系 统,在运行过程中积累的,与决策过程相关的,且用于统计分析的计算机数据, 计算决策表T‘中每行的决策频率,即由决策表T‘的应用数据记录的信息系统使用 过程中,符合rj中全部条件值的自动决策次数,与符合决策表T‘任意行的自动决 策总次数的比值。 \n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和步骤4:若T1表示第一次根据初始决策表T0和贝叶斯概率生成的决策表, T2表示第二次根据决策表T1的应用数据计算的决策频率修改T1获得的决策表,…, Tt+1表示第t+1次根据决策表Tt的应用数据计算的决策频率修改Tt获得的决策 表,且表示第t+1次生成的决策表Tt+1中的第j行,t∈Z+∪{0}, 则修改决策表Tt的定义如下: \n \n若表示根据信息系统的的决策频率,的定义如下: \n \n若当t=0,当t>0; 对于第t+1次生成的Tt+1,则Tt+1的决策树由基于“决策树选择标准”,即的 算法生成,“决策树选择标准”的定义如下: \n \n对于任意根据计算的值,并根据 Tt+1(v)计算的值,最终计算选择中具有最小值的 决策树为这个过程一直反复,直到被构建为止; \n循环更新模式的终止条件在步骤2内进行检查,要终止该模式,需要设置 两个常数:决策频率阀值且和决策变化率阀值且和仅在步骤2内固定,步骤2外这两个阀值根据需 要在0到1之间调整; \n整个模式终止与否取决于当前决策变化率也称第t+1次决策变化率, 用于计算在t+1次修改决策表且t>0时,决策频率超过的行数占总行数 的比例;t=0,无需计算,定义如下: \n \n循环更新模式的终止条件为:该条件满足时,说明当前决策树 根据所给参数和已没有必要再做更新。 \n', 'claim_count': 37,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 \n背景技术 \n用于构建决策树的计算方法的数量和种类很多,这些算法大多着眼于决策 树端点数和决策树高度等决策树复杂度进行构建,其种类大致可分为动态规划, 增量算法,贪婪算法等。根据S.Hussain,“Total\xa0path\xa0length\xa0and\xa0number\xa0of\xa0terminal\xa0 nodes\xa0for\xa0decision\xa0trees”,ProcediaComput.Sci.,vol.35,pp.514-521,2014.的研究, 对于一般的决策表,通常无法构建具有所有复杂度最小化的决策树。这种无法 最小化所有复杂度的情况属于多目标最优化理论的范畴,但与多目标最优化中 可行空间可被显式探索不同,决策树复杂度的可行空间通过决策树与子决策树 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由于决策树复杂度可行空间的隐式探索方式,决策树算法 一般只对决策表进行一次性分析。这种构建决策表的模式,既脱离现实应用的 实际需要,又常常无法得到具有复杂度理论上最优化的决策树。虽然在数据挖 掘中,存在根据决策树应用情况修改决策表的算法,例如D.M.Farid,L.Zhang,C. M.Rahman,M.A.Hossain,R.Strachan,"Hybrid\xa0decision\xa0tree\xa0andBayes\xa0 classifiers\xa0for\xa0multi-class\xa0classification\xa0tasks",Expert\xa0Syst.with\xa0Applicat.,vol.41,no. 4,pp.1937-1946,Mar.2014.,但建立在一次性删减决策表内部信息的基础上。这 种修改决策表的方式,既不能保证决策表的信息完整,又无法根据实际应用做 进一步的决策树优化。因此,为更符合实际应用需求,提升应用决策树系统的 自动决策效率,生成决策树的过程应考虑应用需求,从而保证良好的决策效率。 \n发明内容 \n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提升应用决策树系统的自动决策效率, 生成决策树的过程紧密结合应用需求,从而保证良好的决策效率,本发明提供 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 \n为使陈述清楚明了,现集中定义本发明所涉及的部分符号和概念。 \n{·}表示一集合,且其中的任一元素均不与集合中的其他元素重复。 \n{·}表示一任意集合。 \n|{·}|表示集合{·}中含有不同元素的种类数。 \n|{·}|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nZ+表示不包括零的正整数集合。 \nR+表示不包括零的正实数集合。 \nRn表示n∈Z+的n维实向量空间。 \n“max{元素|条件}”或“max条件元素”表示满足条件的最大元素。 \n“min{元素|条件}”或“min条件元素”表示满足条件的最小元素。 \nT0表示对本发明方案给定的初始决策表。 \nT表示对本发明方案中每次输入程序的决策表。 \nT‘表示任意非空的决策表,以下对T‘的相关定义与描述均适用于T0和T。 \nE(T‘)表示T‘中的条件属性集合,且满足E(T‘)={E(T‘)}。 \nC(T‘)表示T‘中的条件值集合的集合。 \nD(T‘)表示T‘中的决策值集合。决策值即“决策属性值(values\xa0of\xa0decision\xa0 attributes)”,又称“决策特征值”,或“决策属性值”,本申请中简称为“决 策值”。 \nf1,f2,…,f|E(T‘)|∈E(T‘)表示T‘的共|E(T‘)|个条件属性。 \n{c11,c12,…,c1|E(T‘)|},{c21,c22,…,c2|E(T‘)|},…, {c|C(T‘)|1,c|C(T‘)|2,…,c|C(T‘)|·|E(T‘)|}∈C(T‘)表示T‘的共|C(T‘)|个条件值集合, 对于C(T‘)中任意条件值集合,其元素均为条件值且属于Rn。 \n表示T‘的共|D(T‘)|个决策值。 \nT‘是具有如下结构的二维表: \n \n对于fi∈E(T‘),i∈Z+且1≤i≤|E(T‘)|,i表示条件属性fi在E(T‘)中的 索引。 \n对于rj={cj1,cj2,…,cj|E(R‘)|}∈C(T‘),j∈Z+且1≤j≤|C(T‘)|,j表示条 件值集合rj,即T‘中的第j行的索引。 \n对于且j1≠j2,j1,j2∈Z+,1≤j1≤|C(T‘)|,1≤j2≤|C(T‘)|, 不等式成立。 \ndm∈D(T‘),m∈Z+,1≤m≤|D(T‘)|,m表示dm在D(T‘)中的索引。 \nrj与dm相关:rj∈C(T‘)与dm∈D(T‘)在T‘中排列为同一行时称为rj与dm相关。 \nC(dm)={rj∈C(T‘)|rj与dm相关}。 \nC(T‘,fi)表示T‘中对应列fi的所有条件值的集合。决策表是二维的,每一 行(不包括最后一个决策值)都包含一行条件值,每一列(不包括最后的决策列)也 包含一列条件值。 \nrj(c)={cjy∈rj|cjy=c},∈Z+,1≤y≤|E(T‘)|。 \n多目标最优化:多目标最优化中n1个约束条件由函数定义, n2个目标函数及其值组成目标空间其中k2= 1,2,…,n2的自变量构成了决策空间m∈Z+,中满足其中 k1=1,2,…,n1的向量集合称为可行空间。定义从到子集的 映射其中代表通过在上的投影。对于给定的向量 多目标最优化定义如下。 \n \n对于称为帕累托最优化当且仅当 F k 2 ( x ) F k 2 ( x * ) 成立,并且 k 3 , 1 k 3 n 2 , F k 3 ( x ) < F k 3 ( x * ) 成立。中的最小 值记做的假设为 ( F 1 ( x ) , F 2 ( x ) , . . . , F n 2 ( x ) ) = ( F 1 * , F 2 * , . . . , F n 2 * , ) 成立。 \n子决策表,即子表:对于元素互不相同的集合n∈Z+,和一组C(T‘)中条件值集合所包含的,依次对应条件属性的条件值根据T‘可构建子表Θ。Θ和T‘具有相同的条件属性, 即E(Θ)=E(T‘),但其行是从T中抽取的,即对于任意rj={cj1,cj2…cj|E(T‘)|}∈ C(Θ),成立。此时,Θ也记做 \n决策树:若T‘的树状表达方式记做ΓT‘且对于任意cji∈rj∈C(T‘),其处 理顺序任意,即处理顺序并不遵循固定顺序,例如所对应的f1,f2,…,f|E(T‘)|∈ E(T‘)在T‘中的排列顺序,ΓT‘的节点可以是fi∈E(T‘)或D(T‘)中的值。在ΓT‘中, 若节点v1,v2∈E(T‘)∪D(T‘),v1≠v2,被一条由v1指向v2的边连接,则边 被C(T‘,v1)中的值所标识。ΓT‘中由连接节点的有向边定义了节点的处理顺序。 ΓT‘的根节点是该节点只有指向其它节点的边且没有指向该节点的边,根节点 可以是任意fi∈E(T‘)。ΓT‘的叶子结点是该节点没有指向其它节点的边且只有 从其它节点出发的边指向该点,叶子结点只能是D(T‘)中的值。符合上述描 述的T‘的树状表达方式ΓT‘称为决策树。 \n决策树集合根据决策树定义可知,对于给定的决策表T‘,存在多 个基于T‘的,结构各异的决策树,这些决策树的集合称为决策树集合,记做 \n通路:从ΓT‘中根节点fi开始,移动n3∈Z+步到节点v∈E(T‘)∪D(T‘)所 经过的路径称为fi和v间的n3步通路,其中所经过的节点和边依次被属性 和值所标识。根据n3步通路,子表T‘(v)可根据下 式构造。 \n \n决策树时间与空间复杂度,即时空复杂度:对于任意 rj={cj1,cj2…cj|E(T‘)|}∈C(T‘),rj对应唯一的决策值dj∈D(T‘)。在基于 T‘(dj)构造的决策树中,存在一条表示rj∪{dj}的通路,rj的长定 义为从T‘(dj)中根节点到节点dj的通路上所经过边上所标识值的总和,即 k4∈Z+。对于基于子表T‘(v)构建的决策树ΓT‘(v), T‘(v)的总长定义为ΓT‘(v)的时间复杂 度定义如下。 \n \nTT‘(v)的空间复杂度定义为ΓT‘(v)的叶子节点数。根据定义,和是将ΓT‘(v)分别映射至Z+和Rn的函数,即\n在以上定义的基础上,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 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n步骤1:根据给定的初始决策表计算基于决策树时空复杂度的目标函数帕累 托最优值; \n步骤2:根据步骤1计算所得目标函数帕累托最优值,结合贝叶斯理论,计 算决策表中每行的贝叶斯概率,根据计算所得的贝叶斯概率修改初始决策表; \n步骤3:根据所修改的决策表构建初始决策树;在应用初始决策树的信息系 统中,在满足决策树应用数据可回收并能计算决策表每行决策频率的前提下, 根据决策频率修改决策表,根据所修改的决策表构建新决策树; \n步骤4:在信息系统中应用新决策树,再回收并分析新决策树的应用数据, 如此反复直至当前决策变化率小于给定的决策变化率阀值时终止,从而循环更 新决策树。 \n步骤1中帕累托最优值的定义如下文所述: \n若分别表 示和的取值范围,定义如下映射\n \n其中用图表示任意非空的决策表T‘及其与子表,以及子表与子表 之间的关系时,图的节点代表子表T‘(v)=T′v,从包含属性fi∈E(T′v)的节点T′v出 发,指向节点T′v(fi,ak),ak∈C(T‘,fi),k∈Z+,k=1,…,|C(T′v,fi)|的边用(fi,ak) 标识;图中的边是有向的,且连接了一个表及其子表,图是有向非循环图(directed\xa0 acyclic\xa0graph,DAG),对于节点T′v∈DAG,|D(T′v)|其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n当|D(T′v)|=1,对于任意T′v中的行rj∈C(T′v),rj与所有行共享一个公共的 决策值,此时,T′v是DAG的叶子节点,且\n当|D(T′v)|>1,rj∈C(T′v)根据其对应的决策值分类,从节点T′v开始,对于 任意fi∈E(T′v),若则存在被标识的数量为|C(T′v,fi)|的边分别指向节点对于每个T′v(fi,ak),都存在对应的\n对于fi∈E(T′v),由其中组成的所有可能组合构成了如下定义的 有序集合, \n \n其中v=[1\xa0…\xa01]T,*表示内积,且vk′*v<vk′+1*v其中k′=i,i+ 1,…,i+|C(T′v)|-1,令kmax=|C(T′v,fi)|,vi定义如下: \n \n对于vi≠vk″,i+1≤k″≤|C(Tv)|,k″∈Z+,vk″定义如下: \n \n对于T′v(fi,ak),可求得的值;对于基于决策树的 时空复杂度且关于属性fi∈E(T′v)的目标函数定义如下: \n \n其中vk′(k)表示向量vk′中第k个元素;根据关于E(T′v)的,用于描 述子表T′v时空复杂度的目标函数帕累托最优值的定义如下: \n \n \n如果T′v是图的叶子节点,则且帕累托最优点为如果 T′v不是叶子节点,则对于每个fi∈E(T′v)计算并选计算所得的最小 值作为的值,此时帕累托最优点为其中是 用于找到生成的的函数;对于决策树的时空复杂度的多目标 最优化,目标空间是基于函数和值的二维空间。 \n步骤2中,若P(dm)=|C(dm)|/|C(T‘)|,当k6∈Z+,则对于rj的贝叶斯概率P(rj)定义如下: \n \n计算所得贝叶斯概率用于修改初始决策表,若当前决策表非初始决策表, 则根据决策表T‘的应用数据,即应用决策表T‘及其决策树进行自动决策的信息系 统,在运行过程中积累的,与决策过程相关的,且用于统计分析的计算机数据, 计算决策表T‘中每行的决策频率,即由决策表T‘的应用数据记录的信息系统使用 过程中,符合rj中全部条件值的自动决策次数,与符合决策表T‘所有行的自动决 策总次数的比值。 \n步骤3和步骤4:若T1表示第一次根据初始决策表T0和贝叶斯概率生成的决 策表,T2表示第二次根据决策表T1的应用数据计算的决策频率修改T1获得的决策 表,…,Tt+1表示第t+1次根据决策表Tt的应用数据计算的决策频率修改Tt获得 的决策表,且表示第t+1次生成的决策表Tt+1中的第j行, t∈Z+∪{0},则修改决策表Tt的定义如下: \n \n若表示根据信息系统的的决策频率,的定义如下: \n \n若当t=0,当t>0; 对于第t+1次生成的Tt+1,则Tt+1的决策树由基于“决策树选择标准”,即的 算法生成,“决策树选择标准”的定义如下: \n \n对于任意根据计算的值,并根据 Tt+1(v)计算的值,最终计算选择中具有最小值的 决策树为这个过程一直反复,直到被构建为止; \n循环更新模式的终止条件在步骤2内进行检查,要终止该模式,需要设置 两个常数:决策频率阀值且和决策变化率阀值且和仅在步骤2内固定,步骤2外这两个阀值根据需 要在0到1之间调整; \n整个模式终止与否取决于当前决策变化率也称第t+1次决策变化率, 用于计算在t+1次修改决策表且t>0时,决策频率超过的行数占总行数 的比例;t=0,无需计算,定义如下: \n \n循环更新模式的终止条件为:该条件满足时,说明当前决策树 根据所给参数和已没有必要再做更新。 \n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 对于给定决策表,使用基于其决策树时空复杂度的目标函数帕累托最优值与贝 叶斯理论计算贝叶斯概率,根据贝叶斯概率修改给定决策表,使用基于决策树 选择标准的计算方法构建所修改决策表的决策树,将决策树应用于信息系统进 行自动决策并自动记录决策过程。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所记录决策过 程的数据,计算对应决策表每行的自动决策次数与决策表所有行的总决策次数 之比,根据该比例修改决策表,使用基于决策树选择标准的计算方法构建所修 改决策表的新决策树,再次将新决策树应用于信息系统,如此反复,直至所计 算的每行比例小于决策变化率阀值。应用本发明方案的信息系统具有高效的自 动决策功能。 \n附图说明 \n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n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的UML活动图。 \n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中步骤1.1的 UML活动图。 \n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中步骤1.2的 UML活动图。 \n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中步骤3.1的 UML活动图。 \n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中步骤3.2的 UML活动图。 \n图6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的决策记录每日 累计数量图表。 \n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的每日自动决策 次数图表。 \n图8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的每日平均自动 决策耗时图表。 \n具体实施方式 \n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 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n本发明计算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由编写计算机程序完成。本发明实施方案 共包含四个步骤: \n步骤1:根据给定的初始决策表计算基于决策树时空复杂度的目标函数的帕 累托最优值; \n步骤2:根据步骤1计算所得目标函数帕累托最优值,结合贝叶斯理论,计 算决策表中每行的贝叶斯概率,根据计算所得的贝叶斯概率修改初始决策表; \n步骤3:根据所修改的决策表构建初始决策树;在应用初始决策树的信息系 统中,在满足决策树应用数据可回收并能计算决策表每行决策频率的前提下, 根据决策频率修改决策表,根据所修改的决策表构建新决策树; \n步骤4:在信息系统中应用新决策树,再回收并分析新决策树的应用数据, 如此反复直至当前决策变化率小于给定的决策变化率阀值时终止,从而循环更 新决策树。 \n该方法的顺序及逻辑关系详见图1。 \n以下分别对这四个步骤展开说明。 \n步骤1包括步骤1.1:以从决策表T开始并逐级向下的方式生成有向非循环 图;和步骤1.2:从步骤1.1生成的有向非循环图的终结点开始,以逐级向上的 方式计算帕累托最优值\n步骤1.1:该步骤用于构建计算目标函数帕累托最优值的数据结构:有向非 循环图(DAG),其详细流程可见图2。该步骤以递归方式分割决策表T,生成其全 部子表;再将决策表T添加给有向非循环图后,算法递归式从有向非循环图中找 到一个未分割的决策表T′,并将其子表T′(fi,ak),其中fi∈E(T′)且ak∈C(T,fi), 添加给DAG;节点T′和T′(fi,ak)用从T′出发并指向T′(fi,ak)的边连接,这些边用 对应的(fi,ak)标识。给有向非循环图添加节点仅当有向非循环图中未发现该节 点时进行,如果节点T′(fi,ak)在有向非循环图中已存在,且有一条连接T′和 T′(fi,ak)的有向边时,则为该边添加标识(fi,ak);一直持续添加节点和边,或修 改边,直至有向非循环图中的所有节点都被分割过或无法分割为止。有向非循 环图中无法分割的节点是只有1行的决策表,也称为终节点。 \n步骤1.2:该步骤根据步骤1.1生成的DAG,从有向非循环图的终结点开始, 对每个子表T′逐层向上计算关于属性fi∈E(T′)的目标函数的值直至与完成计算,其详细流程可见图3。从有向非循环图中具有帕累托最优点(1,0)的叶 子节点开始,找出上一级,只包含叶子节点的子表节点T′,根据叶子节点提供 的的最小值与|C(T′)|的和作为子表T′时空复杂度的目标函数的值;在抵 达T之前,算法递归式寻找下一个所有子表已完成计算的决策表T′,并将最 小的值与|C(T′)|的和作为的值;对于T,每个与fi∈E(T)相关的点都被视 作帕累托最优点并作为最终结果输出。 \n步骤2:该步骤根据当前决策表Tt+1是否为初次修改为条件,对决策表进行 修改。决策表修改对应具体修改由完成。该步骤的两种判断结 果分别对应定义的两条分支:如果决策表初次修改,即定义中的t=0 分支,则使用贝叶斯概率修改得到否则,由定义中的t>0分支, 根据决策频率修改得到t=0时,Tt+1的决策值所在列包含原有决策值和 贝叶斯概率,之后的每次修改,该列包含原有决策值和决策频率。步骤2还包 含步骤1至步骤4的流程终止条件:是否成立。若成立,则 继续流程,否则终止。 \n步骤3:该步骤根据步骤2修改的决策表,使用“决策树选择标准”,即构建决策树。该步骤包括两个子步骤:步骤3.1:生成T的所有非空子决策表; 和步骤3.2:基于“决策树选择标准”生成基于T的决策树ΓT。 \n步骤3.1:该步骤生成用于构建决策树ΓT的T的所有非空子表,其详细流程 可见图4。根据T′中条件属性与其值的组合生成非空子表成为分割,可分割即可 以生成非空子表,不可分割即无法生成非空子表。从输入的T开始,根据每个fi与 其条件值的组合分割T,以递归方式对子表再次分割,直至由分割产生的子表无 法分割为止。这种由上至下的分割方式,可以获取T的所有非空子表。 \n步骤3.2:该步骤根据“决策树选择标准”对于每个子表构建最小化的决 策树,其详细流程可见图5。该步骤首先找出具有相同决策值的子表,即子表中 所有行的决策值相同,该类子表对应仅由一个决策值构成的决策树,无需计算在此基础上,选择所有子表已完成决策树构建的表T′,根据其决策值种类,将 子表分类,并计算每个子表的选择具有最小的决策树作为整个分类及其所 含子表的决策树,根据fi及其涉及的分类,构建以fi为根节点的决策树,计算每 个fi的选择具有最小的决策树作为T′的决策树,如此反复,直至生成T的决 策树为止。 \n步骤4:该步骤将步骤3构造的决策树应用于信息系统,具体的应用方式取 决于该信息系统的架构等特点,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对系统数据进行回收 并分析,回收与分析手段也取决于信息系统的数据保存格式与方法等特点,决 策频率的计算依赖于信息系统及相关的数据分析软件。由于步骤4涉及标准各 异的信息系统和多样化的数据回收与分析方法,且步骤4仅为本发明技术方案 提供决策表和决策频率,其具体计算方法根据决策树的实际应用情况和所应用 的信息系统特定决定,不属于本发明范畴,本发明不作赘述。 \n本发明的高效性实验证明: \n以计算机程序模拟自动决策过程,即对根据本发明方案提出的模式设计计 算机程序并开展为期6个月的性能测试实验。在模拟环境下,根据给定的决策 表,首先使用贝叶斯概率构建初始决策树并应用该决策树,之后进入循环更新 模式,即使用程序自动输入数据,每天随机自动决策次数保持在0到3000之间, 每月运行天数约为当月第1天至第15天,每月第16天至第30天之内完成对当 月前15天的决策表应用数据分析并计算每行决策频率,生成新决策树并应用新 决策树,如此反复,直至满6个月。 \n图6至图8总结了实验结果: \n实验过程中,程序每次成功的自动决策都会记录在数据库中,这样的记录 称为决策记录,每次自动决策时会扫描决策记录,决策记录的数量随天数增加 而增加,具体的增幅情况见图6。为模仿真实应用环境,每日的随机决策次数不 定,实验从7月份开始,7月内进行了少量决策,之后的每个月,除11月进行 的压力测试以外,决策次数大体相仿,详细情况可见图7。 \n自动决策高效性由图8证明。在图8中,每个点都表示当日自动决策耗时 平均值,以下简称决策耗时。由于图6至图8横轴采用的单位都是“日”,所以 可以方便地比较三幅图的数据。由于每次决策都扫描系统内的所有决策记录, 因此理论上随着图6中系统中决策记录的增加,决策耗时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但图8所示12月的决策耗时与之前9月至11月的决策耗时相比,并未出现大 幅增加,与7月至8月相比,甚至有所下降。这说明在长期决策过程中,虽然 决策过程涉及的数据越来越多,但决策耗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图7中 11月进行了压力测试,其他月份正常测试,观察图8中对应月份的决策耗时, 可以发现11月的决策耗时与相邻的10月,12月决策耗时相比,没有发生显著 升高。这说明在短期决策过程中,虽然决策数量有大幅变化,但决策耗时维持 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n综上所述,通过为期6个月的实验,可以确定以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循环更 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所构建的决策树,及基于该模式的自动决策功能具有 性能高效的特点。 \n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 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 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 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n', 'erdt': 20150923, 'family_inpadoc': 'CN201510277941A', 'family_original': '53912165', 'inventor': [{'lang': 'CN', 'name': '贾靓',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9/44', 'main_group': 'G06F9',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9/44'}}], 'kd': 'A', 'patent_id': '2d3e935e-9d39-4e39-aefb-ee29003b0356', 'pbdt': 20150826, 'pn_official': 'CN104866314A', 'prsd': 20150923, 'title': '一种基于循环更新模式的决策树构建方法', 'update_ts': 1537973968081, 'tags': ['其他软件开发', '物联网技术服务', '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信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建立风险及其致险因子库;步骤二,构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各节点的拓扑结构,获取各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关系;步骤三,以矢量形式表征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预测结果及其实测数据,根据模型准确性和模型可靠性两个指标来验证建成的地铁施工安全贝叶斯网络的科学合理性;步骤四,提出面向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全过程实时诊断分析方法。本发明为复杂环境下地铁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处理提供推理及实时分析与决策。', 'apdt': 20130124, 'apno_official': 'CN201310026806.3',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 'city': '武汉', 'country': 'CN', 'district': '洪山区', 'formatted_address':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979', 'lat': 30.513164666105, 'lon': 114.41268539073, 'postcode': '430074', 'state': '湖北'}, 'ans_id': '8f6cd600-d968-4114-9155-1f307615ef18', 'lang': 'CN', 'name': '华中科技大学', 'name_id': 1, 'nnam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name_cn': '华中科技大学'}], 'claim': '1.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一,建立风险及其致险因子库;\n步骤二,构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各节点的拓扑结构,获取贝叶斯网络各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关系;\n步骤三,以矢量形式表征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预测结果及其实测数据,根据模型准确性和模型可靠性两个指标来验证建成的地铁施工安全贝叶斯网络的合理性;\n步骤四,提出面向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全过程实时诊断分析方法。\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风险包括基坑底流砂、管涌、隆起,基坑塌方、滑坡,支撑体系整体或局部失稳,围护结构渗漏、隆起,建筑物倾斜、开裂,地下管线破裂;步骤一中所述致险因子包括隧道周边的地下管线埋深、地下管线走向以及隧道土体的材料物理力学参数。\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拓扑结构通过关联规则的前件和后件之间蕴含的依赖关系构建;步骤二中所述的条件概率关系通过关联规则中规则置信度获取。\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模型准确性指标和模型可靠性指标的信度区间基于统计学假设检验原理设置为[0.025,\xa00.975]。\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实时诊断分析方法为,事前阶段运用正向推理技术预测事故发生概率;事中阶段运用重要度分析辨识关键致险因子;事后阶段运用反向推理技术诊断查明最可能致险因子组合。\n', 'claim_count': 9,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信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xa0\n背景技术\n在过去十多年中,地铁工程建设在国内发展迅速。由于地铁工程施工环境复杂多变、致险因子多且关联性强等原因,致使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为了避免施工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内外工程人员逐渐重视地铁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风险管理,基于定性或定量评价方法识别潜在风险,包括事故树分析法、决策树法、影响图法等,对发生可能性较大的风险及早应对防范。\xa0\n以上风险分析方法在近年来的地铁安全管理与控制方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过分依赖专家经验与知识。一旦事故发生,往往急于组织专家开展工程会议集中讨论处理方案,这很可能会延误工程事故处理的最佳时间,同时也说明,稀缺的专家知识尚未集成化管理用于实时安全管理决策支持。2、局限于静态安全管理。事实上,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当前的风险管理技术在处理动态过程时往往难以提供实时决策支持。3、偏重于事前安全管理,未将事前、事中及事后安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全过程实时分析与决策。因而研究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知识集成推理及全过程实时分析与决策成为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xa0\n近年发展起来的贝叶斯网络,能够使先验知识和样本数据有机结合,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不确定环境中实现知识表示、推断、预测等最理想的工具,在生态学、可靠性分析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利用贝叶斯网络对地铁施工复杂环境下安全事故进行不确定分析,为特定安全事故的处理提供实时决策支持。\xa0\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为复杂环境下地铁工程施工全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处理提供推理及实时分析与决策。\xa0\n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方案是: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xa0\n步骤一,归纳地铁施工常见风险,并借助风险分析、分解方法,建立风险及其致险因子库。\xa0\n而且,步骤一中所述风险包括基坑底流砂、管涌、隆起,基坑塌方、滑坡,支撑体系整体或局部失稳,围护结构渗漏、隆起,建筑物倾斜、开裂,地下管线破裂;步骤一中所述致险因子包括隧道周边的地下管线埋深、地下管线走向以及隧道土体的材料物理力学参数。\xa0\n步骤二,基于大量工程实际数据及规律,利用致险因子与风险事故之间映射关系建立决策表,在此基础上挖掘满足支持度与置信度要求的可靠规则,通过关联规则的前件和后件之间蕴含的依赖关系,构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各节点的拓扑结构,利用关联规则挖掘中的规则置信度,获取贝叶斯网络各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关系。\xa0\n步骤三,以矢量形式表征地铁施工安全贝叶斯网络预测结果及其实测数据,提出模型准确性及模型可靠性两个指标,对所建成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的进行实践检验,基于统计学假设检验原理设置模型准确性指标与模型可靠性指标的信度区间为[0.025,\xa00.975],通过准确性指标和可靠性指标检验合格的安全管理决策网络,被认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并值得信任的。\xa0\n步骤四,提出面向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全过程实时诊断分析方法,事前阶段运用正向推理技术预测事故发生概率,以界定警情等级及早防范;事中阶段运用重要度分析辨识关键致险因子,以明确过程控制要点;事后阶段运用反向推理技术快速诊断查明最可能致险因子组合。\xa0\n本发明将知识集成技术、贝叶斯网络建模技术、可靠性分析技术及风险仿真分析技术有机融合,具有如下优势。\xa0\n(1)基于大量工程实际数据及规律,结合关联规则挖掘构建的安全管理决策贝叶斯网络是高效合理的,克服了以往单纯依靠专家经验,受主观不确定性影响造成与实际情况具有很大的偏差的不足。\xa0\n(2)经过模型准确性及模型可靠性指标验证合格的安全管理决策贝叶斯网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并值得信任的,进一步提高了所构建安全管理决策贝叶斯网络的可理解性与适应性。\xa0\n(3)相比于常规风险管理与诊断工具,本发明具备循环推理能力,也就是自学习能力,能够从原始样本数据中推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拓扑结构和概率关系,进行知识发现,构建模型,预测未来,有利于满足未来地铁施工安全智能化管理的需要。\xa0\n(4)本方法能够实现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多方位实时的决策分析与支持,提高了地铁施工安全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且易于实施,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xa0\n附图说明\n图1是本发明的步骤示意图。\xa0\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xa0\n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致险机理分析、模型设计、模型验证及模型分析运用等四个步骤,具体实施方式如下。\xa0\n第一步:建立风险及其致险因子库。\xa0\n利用WBS-RBS风险分解方法,分析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规律,得出地铁工程施工常见安全风险有:基坑底流砂、管涌、隆起,基坑塌方、滑坡,支撑体系整体或局部失稳,围护结构渗漏、隆起,建筑物倾斜、开裂,地下管线破裂等。其中,WBS\xa0(Work\xa0Breakdown\xa0Structure)表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工作分析结构,通过逐层分解项目任务,形成WBS树形;RBS(Risk\xa0Breakdown\xa0Structure)则是在WBS的基础上,根据各层工作与施工及工艺结构上的关系进行风险结构分解,二者交叉构建WBS-RBS风险矩阵。\xa0\n对于适合建立力学解析模型的风险事件,结合可靠度理论建立极限状态函数,函数自变量可作为致险因子的来源。对于不适合建立解析模型的风险事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仿真模型,其模型中的参数亦可作为致险因子的来源。常见的地铁施工安全致险因子包括周围土体的材料物理力学参数、临近建(构)筑物结构情况及埋深、施工方法及工艺参数等。\xa0\n第二步:构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各节点的拓扑结构,获取贝叶斯网络各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关系。\xa0\n贝叶斯网络由网络结构和参数两部分组成,因此,贝叶斯网络设计包含网络结构设计与参数设计两部分。其中,网络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寻找有向无环图,以确定节点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参数设计的任务是在已知网络结构的条件下,确定每个节点的条件概率分布表。\xa0\n基于大量工程实际数据及规律,结合致险因子与风险事故之间映射关系建立决策表,在此基础上挖掘满足支持度与置信度要求的可靠规则,通过关联规则的前件和后件之间蕴含的依赖关系,构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各节点的拓扑结构,利用关联规则挖掘中的规则置信度,获取贝叶斯网络各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关系,得到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初步模型。\xa0\n工程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事件树或故障树是网络结构设计的基础素材,以故障树为例,变量之间的具有直接的依赖关系,结合先验背景知识对初步构建的贝叶斯网络进行修订和完善。\xa0\n第三步:以矢量形式表征安全管理贝叶斯网络预测结果及其实测数据,根据模型准确性和模型可靠性两个指标来验证建成的地铁施工安全贝叶斯网络的合理性。\xa0\n假设风险T为P种状态ti\xa0(i=1,2,...,P),地铁工程施工安全决策网络预测每个状态ti\xa0(i=1,2,...,P)发生的概率为oi\xa0(i=1,2,...,P),其累积概率用矢量O表示,如公式(1)所示,\xa0\n\xa0\xa0\xa0\xa0\xa0\xa0\xa0\xa0(1)。\n监测该风险T的实际状态,了解每个状态ti\xa0(i=1,2,...,P)实际发生的概率为si\xa0(i=1,2,...,P),其累积概率用适量S表示,如公式(2)所示,\xa0\n\xa0\xa0\xa0\xa0\xa0\xa0\xa0\xa0(2)。\n实际工程中存在K个监测点共同监控风险T的实际状态,比较每个监测点该风险T的预测状态与实际差误,用MPE表征上述所构建的安全管理决策网络的准确性指标,如公式(3)所示。用MSPE表征上述所构建的安全管理决策网络的可靠性指标,如公式(4)所示,\xa0\n\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3);\n\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4)。\n利用Monte-Carlo的近似分析方法,选取一种具有K个分布变量的随机样本,随机生成10000组这样的随机样本,分别按公式(3)与(4)计算得到10000组该样本的准确性指标值与可靠性指标值,形成期望得到的准确性指标(MPE*)与可靠性指标(MSPE*)。\xa0\nMonte-Carlo(蒙特-卡罗,又译蒙特-卡洛)模拟法,是一种随机模拟方法,以概率和统计理论方法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方法,是使用随机数(或更常见的伪随机数)来解决很多计算问题的方法。将所求解的问题同一定的概率模型相联系,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统计模拟或抽样,以获得问题的近似解。\xa0\n为了反映MPE和MSPE的可信度,将其与期望得到的准确性指标(MPE*)与可靠性指标(MSPE*)进行比较,基于统计学假设检验原理设置决策网络准确性指标与可靠性指标的信度区间均为\xa0[0.025,\xa00.975]。\xa0\n通过准确性指标和可靠性指标检验合格的安全管理决策网络被认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并值得信任的。\xa0\n第四步:提出面向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全过程实时诊断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在事前、事中及事后等全过程的实时诊断分析。\xa0\n事前安全分析:利用贝叶斯网络的正向推理技术,通过输入联合概率分布,直接推算n个致险因子Xi(i=1,2,…,\xa0n)故障组合下风险事件T的发生概率。风险事件T发生概率用P(T=t)表示,其计算公式如公式(5)所示。值的大小表明了风险事件T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便于施工人员在事前阶段界定事故可能发生的,进而及早采取措施,\xa0\n\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5)。\n式中,表示叶结点所取状态,共有\xa0p个状态;表示根结点存在的状态,共有个状态;表示BN前向传导的条件概率表;表示各致险因子的联合概率。\xa0\n事中安全分析:在风险事故贝叶斯网络中,提出采用风险促进值重要度、风险降低值重要度、变化衡量重要度3个重要度指标,来衡量致险因子Xi对风险事件T的重要程度,进而辨识该风险事故的关键致险因子以明确安全控制要点。上述3项指标一般配合使用并且相互印证,通常选取各项排序结果均较为靠前的致险因子作为关键致险因子进行重点控制防范。\xa0\n1)风险促进值重要度:评价Xi对T发生的促进影响影响程度大小,用IRAW(Xi)表示。IRAW(Xi)值越大,Xi对T的促进贡献越大,其计算如式(6)所示,\xa0\n\xa0\xa0\xa0i=1,2,…,n\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6)。\n2)风险降低值重要度:评价Xi对T发生的降低影响程度,用IRRW(Xi)表示。IRAW(Xi)\xa0值越大,表明Xi对T的降低贡献越大,其计算如式(7)所示,\xa0\n\xa0\xa0\xa0\xa0\xa0i=1,2,…,n\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7)。\n3)变化衡量重要度:衡量Xi状态变化对T发生概率值的变化幅度,用IBW(Xi)表示,IBW(Xi)越大,表明Xi对T取值的敏感度越高。其计算如式(8)所示,\xa0\n\xa0,i=1,2,…,n\xa0\xa0\xa0\xa0(8)。\n式(6)~(8)中,表示风险事故所取状态,一般取风险最严峻的那个状态;表示致险因子存在的状态,共有个状态。\xa0\n事后安全分析:当观察到事故已经发生,则可以通过贝叶斯网络计算各个致险因子的后验概率,即为逆向推理。后验概率可以作为重要指标,考察事故已经发生状况下事故致因的可能性组合,为事故致因诊断寻找提供科学可靠依据。第i个致险因子Xi的后验概率用\xa0\xa0\xa0表示,i=1,2,…,n,其计算如式(9)所示。\xa0\xa0\xa0越高,表明\xa0\xa0\xa0成为事故\xa0\xa0\xa0致因的可能性越大,进而指导施工人员针对性地进行故障诊断,快速查明最可能致因组合,\xa0\n\xa0\xa0i=1,2,…,n\xa0\xa0\xa0\xa0\xa0(9)。\n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发明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xa0\n', 'erdt': 20130605, 'family_inpadoc': 'CN201310026806A', 'family_original': '48153969', 'inventor': [{'lang': 'CN', 'name': '吴贤国',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张立茂', 'name_id': 2}, {'lang': 'CN', 'name': '曹靖', 'name_id': 3}, {'lang': 'CN', 'name': '晏祎', 'name_id': 4}, {'lang': 'CN', 'name': '丁保军', 'name_id': 5}, {'lang': 'CN', 'name': '周格迁', 'name_id': 6}, {'lang': 'CN', 'name': '蒋雪', 'name_id': 7}],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10/06', 'main_group': 'G06Q1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10/06'}},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50/08', 'main_group': 'G06Q5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50/08'}}],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42208', 'lang': 'CN', 'name':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冯卫平', 'name_id': 1}], 'patent_id': 'cd650ef6-9e33-40e5-b2fe-d4aaa99567b0', 'pbdt': 20130501, 'pn_official': 'CN103077447A', 'prsd': 20160803, 'title': '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决策方法', 'update_ts': 1537261890274, 'tags':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通讯设备修理',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abs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属于数据挖掘领域,适用于数字图书馆、网络内容监管、垃圾邮件过滤等。本发明以信息融合为理论基础,以分类精度高的文本自动分类算法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模型,即采用多层融合结构,串、并联混和的形式进行文本自动分类处理,得到准确率更高的分类结果。', 'apdt': 20090624, 'apno_official': 'CN200910087844.3',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00081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city': '北京', 'country': 'CN', 'district': '海淀区', 'formatted_address': '北京市海淀区南大街5号', 'lat': 39.969693106885, 'lon': 116.32011128856, 'postcode': '100081', 'state': '北京'}, 'ans_id': '6f05f98f-53a2-46f7-93d1-2b3f907d5576', 'lang': 'CN', 'name': '北京理工大学', 'name_id': 1, 'nnam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name_cn': '北京理工大学'}], 'claim': '1.一种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信息融合为理论基础,以分类精度高的文本自动分类算法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模型,即采用多层融合结构,串、并联混和的形式进行文本自动分类处理,得到准确率更高的分类结果;其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第1步:对待分文档进行分词、特征提取、权重计算等预处理; 第2步:在第1步的基础上,将预处理后的结果分别发送到SVM, KNN和贝叶斯分类器中; 第3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SVM分类器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以及KNN分类器中; 第4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KNN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KNN 分类器的分类结果; 第5步:在第3步和第4步的基础上,将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与SVM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即:将KNN得到类别概率与SVM 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概率最大者为该分类器的最终分类结果;然后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以及贝叶斯分类器中; 第6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贝叶斯分类器的分类结果; 第7步:在第5步和第6步的基础上,将贝叶斯分类器的分类结果与KNN的分类结果相比较,即:将贝叶斯分类器得到的类别概率与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概率最大者为该分类器的最终分类结果;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分类融合中心; 第8步:在第3步、第5步和第7步的基础上,在决策级融合中心采用投票算法对特征级得到的分类结果进行投票,得到最终的分类决策结果。 ', 'desc': '一种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属于数据挖掘领域,适用于数字图书馆、网络内容监管、垃圾邮件过滤等。\n背景技术\n文本自动分类是数据挖掘领域较为热点的研究问题。其目的是训练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器,该函数或分类器能把待分文档映射到给定的相应类别中。其目标是研究分类速度更快、更准确的管理文本信息的方法。如何提高分类的准确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n决策级融合模型是信息融合领域较为经典的融合模型,其结构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方式,采用特征级和决策级进行最终的决策。\n信息融合的级别是指在信息处理的哪个层次上对多传感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按照数据信息由低到高的抽象层次,可以分为像素层、特征层、决策层三个层次,信息融合的过程相应地也被分为三个级别,即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在融合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中,融合可发生在像素级、 特征级和决策级三个层次上,不同的级别具有相应的方法和融合结构。像素级融合是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融合,也就是对各种传感器的原始数据不经过处理就直接进行综合和分析。特征级融合是指先对来自每个传感器的原始信息进行特征抽取以获得来自每个传感器的特征向量,然后对特征信息向量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决策级融合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融合,融合的结果为系统的控制决策提供依据。在融合过程中,多个传感器观测同一目标,并在本地完成预处理、特征提取、识别或判决,以获得各自初步的结论,然后通过关联分析、决策级融合判决,获得最终的联合推断结果,为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 决策级融合是三级融合的最终结果,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n不同级别的融合通常采用不同的融合结构,但抽象出通用的结构可以分为并联融合结构和串联融合结构两种。并联融合结构是指所有的传感器信息都输入给同一个信息融合中心,在融合中心进行信息融合;串联融合结构是指先将两个传感器信息进行一次融合,再将融合结果与另一个传感器信息进行融合, 依次进行下去,直到所有的传感器信息都融合完为止。\n投票算法,其核心思想是:k(k为大于1的整数)个专家判断的有效组合应该优于某个专家个人的判断。投票算法主要有两种:Bagging算法和Boosting 算法。\n现有的文本自动分类技术的分类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n第1步:对待分类文件进行格式分析和内容提取,获得其纯文本内容;\n第2步:对纯文本内容进行分词及词形还原,获取最小的语义单位——词条,以及每个词条的频率信息;\n第3步:进行特征提取以及特征合并,降低向量空间的维数;\n第4步:对抽取处理的特征进行权重的计算;\n第5步:对抽取处理的特征进行向量化表示;经过向量化,将文本表示为计算机易于处理的向量形式;\n第6步:最后利用分类器进行分类,输出分类结果。\n分类算法是文本分类系统的核心,因此对分类算法的研究一直是文本分类研究的热点。目前主要研究的是提高分类器的准确率问题。\n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有基于概率的方法,如贝叶斯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概率计算,由待分类的数据对象的属性值求出最可能的分类目标值, 即计算各个类别在给定这组属性值时的条件概率,并把输出条件概率值最大的类标号作为目标值。其缺点是前提条件不容易满足;基于实例的方法,如KNN 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基于实例之间的距离,对每个实例来说,如果靠近它的实例都是某个类别,那么该实例也可能是这个类别。该方法的缺点是分类效率较低;基于统计学习的方法,如SVM等。这种方法的原理从几何上说,就是要在多维空间中寻找到最佳决策面,该决策面能最好地区分正例和反例,使正例与反例之间的分类间隔最大。SVM分类器是目前最好的文本分类器之一。其缺点是核函数的选择缺乏指导,难以针对具体问题选择最佳的核函数。另外SVM训练速度极大地受到训练集规模的影响,计算开销比较大。\n虽然这些方法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但各自有不同的缺点,分类准确率最高在80%左右,还不能够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n对文本分类的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准确性和计算复杂度。准确性衡量的是一个分类器正确分类的能力。计算复杂度则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而在这两个方面之中,准确性最为重要,因为不管分类器的速度有多快,占用的空间有多小,如果它不能正确分类的话,这个分类器也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对分类的评价主要指的是准确性的评价。\n发明内容\n本发明针对目前已有文本自动分类方法存在精度不高的缺点,提出一种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本发明以信息融合为理论基础,以分类精度高的文本自动分类算法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模型,即采用多层融合结构,串、并联混和的形式进行文本自动分类处理,得到准确率更高的分类结果。\n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n本发明的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模型如图2所示,此模型分为特征级和决策级两级:其中KNN分类器、贝叶斯分类器以及SVM分类器属于特征级; 决策级融合中心属于决策级,采用投票算法来实现。各分类器之间采用串、并联相结合的方式对待分类文本进行分类,即各分类器之间既采用并联的形式对待分类文本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输入到决策级融合中心;又采用串联方式, 即前一个分类器将分类结果输入决策级融合中心的同时,还要输入到下一个分类器,以便于参与下一个分类器做分类决策,得出分类结果,输入到决策级融合中心。\n本发明的一种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n第1步:对待分文档进行分词、特征提取、权重计算等预处理;\n第2步:在第1步的基础上,将预处理后的结果分别发送到SVM,KNN 和贝叶斯分类器中;\n第3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SVM分类器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以及KNN分类器中;\n第4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KNN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n第5步:在第3步和第4步的基础上,将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与SVM 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即:将KNN得到类别概率与SVM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概率最大者为该分类器的最终分类结果;然后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以及贝叶斯分类器中;\n第6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贝叶斯分类器的分类结果;\n第7步:在第5步和第6步的基础上,将贝叶斯分类器的分类结果与KNN 的分类结果相比较,即:将贝叶斯分类器得到的类别概率与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概率最大者为该分类器的最终分类结果。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分类融合中心。\n第8步:在第3步、第5步和第7步的基础上,在决策级融合中心采用投票算法对特征级得到的分类结果进行投票,得到最终的分类决策结果。\n有益效果\n1.在此融合结构模型中,不同的层次完成的功能不同。这种结构综合了串、 并联融合结构的优势,且采用了分层的融合结构可以确保每个子系统独立、准确地完成本系统的局部融合分类,降低了对整个自动分类系统进行文本分类的复杂性。\n2.本发明方法不仅可以保证各个局部分类的正确性,还可以适应分类目标的改变,保证分类系统的效率及准确度。\n3.当分类系统对实时性要求较高时,通过系统的分层结构可以实现各个子系统的分别训练和学习来实现全局文本分类功能的改进,提高分类系统性能, 灵活地、自适应地、高效地实现文本自动分类,提高分类准确率。\n附图说明\n图1为已有技术的文本自动分类基本过程流程图;\n图2为本发明的决策级分类融合模型。\n具体实施方式\n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n本发明以本人实验室文本自动分类的实际项目为实验平台,以验证本发明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本发明方法的系统采用JAVA开发平台,Oracle数据库。\n本实验采用本发明方法对一万篇语料进行分类,其中7000篇为训练语料、 3000篇为测试语料,共分15个类别。\n采用本发明方法进行分类的步骤如下:\n第1步:对3000篇待分文档进行分词、特征提取、权重计算等预处理;\n第2步:在第1步的基础上,将预处理后的结果分别发送到SVM,KNN 和贝叶斯分类器中;\n第3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SVM分类器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投票算法)以及KNN分类器中;\n第4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KNN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n第5步:在第3步和第4步的基础上,将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与SVM 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即:将KNN得到类别概率与SVM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概率最大者为该分类器的最终分类结果。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投票算法)以及贝叶斯分类器中;\n第6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贝叶斯分类器的分类结果;\n第7步:在第5步和第6步的基础上,将贝叶斯分类器的分类结果与KNN 的分类结果相比较,即:将贝叶斯分类器得到的类别概率与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概率最大者为该分类器的最终分类结果。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投票算法)。\n第8步:在第3步、第5步和第7步的基础上,在决策级融合中心采用投票算法对特征级得到的分类结果进行投票,得到最终的分类决策结果。\n同时,为说明本发明的分类效果,本实验是在同等条件下,以相同的训练语料、测试语料以及相同的分类体系分别采用KNN分类器、SVM分类器和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分类,结果分类效果结果如表1所示:\n表1四种算法分类效果比较\n\n结论:本发明提出的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发挥了各种分类器的优势,得到了高于其他单分类器的准确率和召回率,验证了其有效性。\n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 'erdt': 20100210, 'family_inpadoc': 'CN200910087844A', 'family_original': '41470054', 'inventor': [{'lang': 'CN', 'name': '张晓丹',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牛振东',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张正施', 'name_id': 3}, {'lang': 'CN', 'name': '曹玉鹃', 'name_id': 4}, {'lang': 'CN', 'name': '徐小梅', 'name_id': 5}],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7/30', 'main_group': 'G06F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7/30'}}],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120', 'lang': 'CN', 'name':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张利萍', 'name_id': 1}], 'patent_id': '032c190c-ad06-4778-8a78-b670467f1f0e', 'pbdt': 20091216, 'pn_official': '-', 'prsd': 20130814, 'title': '一种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 'update_ts': 1530886204120, 'tags': ['物联网技术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变压器系统状态分析和维修决策判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计算同类变压器历史监测数据Y在正常状态的概率分布函数h0(y)和故障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函数h1(y);S2获取新监测数据,并根据贝叶斯公式利用新监测数据更新电力变压器系统处于故障状态的后验概率函数P;S3利用贝叶斯控制理论的最优值函数计算报警阈值;S4电力变压器系统投运后,获取新监测数据,通过新监测数据更新后验概率P,根据报警阈值,给出最佳维修决策建议。本发明的方法利用贝叶斯公式动态更新变压器的监测数据,能实时反映变压器状态,充分利用历史数据信息科学计算出报警阈值,最终给出维修决策建议,为生产人员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供辅助建议。', 'apdt': 20120614, 'apno_official': 'CN201210196906.6',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0641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city': '广州', 'country': 'CN', 'district': '天河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lat': 23.155817267731, 'lon': 113.35441294473, 'postcode': '510641', 'state': '广东'}, 'ans_id': '3b656089-1680-4a6a-8062-eff0622dfb21', 'lang': 'CN', 'name': '华南理工大学', 'name_id': 1, 'nname': 'SOUTH CHINA UNIV OF TECH', 'nname_cn': '华南理工大学'}], 'claim': '1.一种电力变压器系统状态分析和维修决策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以下步骤: \nS1计算同类变压器历史监测数据Y在正常状态的概率分布函数h0(y)和故 障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函数h1(y); \nS2根据贝叶斯公式计算电力变压器系统处于故障状态的后验概率函数P; \nS3利用贝叶斯控制理论的最优值函数计算报警阈值; \nS4电力变压器系统投运后,获取新监测数据,通过新监测数据更新后验概 率P,根据报警阈值,给出最佳维修决策建议。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压器系统状态分析和维修决策判断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故障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函数h1(y),包括过热条件下Y 的分布函数h1o(y),放电条件下Y的分布函数h1d(y)。 \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压器系统状态分析和维修决策判断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S2所述电力变压器系统处于故障状态的后验概率函数P,具 体形式如下: \n P mh = 1 - e - θh ( 1 - P ( m - 1 ) h ) 1 - e - θh ( 1 - P ( m - 1 ) h ) ( 1 - e ( n d 1 2 + z m ) / 2 ) , 对m=1,2,...,(1) \n其中,h为监测数据采样间隔,m为截止到t时刻的采样总次数; \n用于将多维变量yj转换为一维变量Z; \nd1=[(μ10)T-110)]1/2为马氏距离; \nμ0和μ1分别为正常状态下和故障状态下监测数据变量的均值。 \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压器系统状态分析和维修决策判断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S3所述利用贝叶斯控制理论的最优值函数计算报警阈值,具 体为: \n贝叶斯控制理论的最优值函数具有以下形式: \n V m + 1 ( P ) = max { - A - RP , λh - ( b + cn ) - M ( h - ( 1 - P ) ( 1 - e - θh ) / θ ) \n + - V m ( P h ( z , P ) ) h ( z | P ) dz } - - - ( 2 ) \n其中A表示系统停止和报警的成本,R表示维修更换的成本;λ表示单位 运行时间的奖励,(b+cn)表示采样成本,M为故障状态下单位时间运行的损失, θ为系统的历史故障率;h(z|P)=h1(z)(1-e-θh(1-P))+h0(z)e-θh(1-P)表示一个无条 件概率分布函数; \n对式(2)进行迭代,具体过程如下: \n(1)选取函数初值V0(P)=-A-RP0和误差允许范围ε;P0由用户根据需要在[0,1] 范围中取值; \n(2)对于P∈[0,1]将区间[0,1]分为N等份,每次取一个值代入式(2)计算; \n(3)如果max{|Vm(P)-Vm-1(P)|}>>ε,则m=m+1,返回步骤(2),否则进入步骤(4); \n(4)结束,迭代结果为P*,满足P*=min{P:VC(P)=VS(P)}。 \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变压器系统状态分析和维修决策判断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S4所述通过新监测数据更新后验概率,根据报警阈值,给出 最佳维修决策建议,具体为: \n将新监测到的数据代入下式中 \n P = P ( m + 1 ) h = 1 - e - θh ( 1 - P mh ) 1 - e - θh ( 1 - P mh ) ( 1 - e ( n d 1 2 + z ) / 2 ) - - - ( 3 ) \n其中P=P(m+1)h指获得新监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后验概率P,Pmh为上一次监 测数据获得的后验概率; \n若此时P*,则该设备继续运行;若P>P*,则最优决策为停止运行,发出 警报。 \n', 'claim_count': 27,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电路变压器的分析维修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电力变压器系统状 态分析和维修决策判断方法。 \n背景技术\n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及居民用户对用电安全提高的要求也越来 越高,而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网络的核心设备,变压器的健康状况对电网安全可 靠运行极为关键。通过变压器状态监测数据,分析变压器运行状态并做出维修 判断决策,有利于生产人员科学地安排生产计划,减少事故的发生。 \n变压器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电压、热、化学、机械振动以及其他因 素的影响,出现绝缘老化、材质劣化的现象,以及外部的破坏和影响等,难免 引发变压器故障事故。通过分析其监测数据的变化能判断变压器运行状态,目 前,电力部门主要应用传统方法以及一些智能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n传统分析方法包括IEC三比值法、大卫三角形法等,智能方法常见的有人 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传统方法虽然仍然是电力行业普遍使用的状态分析 方法,但其不足之处日益凸显。传统方法往往直接使用原始数据进行故障判断, 未充分考虑数据中的不确定性,只根据单次测量值或近期数据进行判断分析, 参数和阈值的选取依赖专家经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具有很强的自学习能力, 理论上能实现对任意复杂非线性函数的逼近。然而其训练过程通常需要大量历 史数据,可生产实际中的故障数据往往占少数,再加之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参数 往往缺乏实际的物理意义,不利于调试和改进。专家系统是另一种常用的人工 智能方法,它通过将专业知识和逻辑推理相结合来模拟领域专家解决复杂问题。 但是专家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实际经验,而且很难超越这些经验而直接从历 史数据中发掘出规律。此外,专家系统内规则的数量随变量数成指数增长,当 变量数较多时可能出现“组合爆炸”效应,需要庞大的计算量。 \n此外,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除了老化因素外,环境的突变或负载的变化 引起变压器监测数据的起伏,而外界情况趋于缓和时,监测数据可能又会趋于 正常。若在不充分考虑变压器历史近期数据的情况下,仅仅根据当前数据进行 分析判断,容易导致误判。此外,在以上传统方法和智能方法中,很少有决策 能力,即只告诉生产人员出了什么问题,不能告诉生产人员该怎么做。 \n作为电力系统重要设备的主变压器主体复杂,运行环境多变万化,因此在 可靠性和安全性上往往也有更高的标准,因此需要专门研究和开发针对主变压 器的状态分析及决策判断算法。 \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电力变压器 系统状态分析和维修决策判断方法,实现历史数据和专家经验的有效结合,并 结合部分观测的马尔科夫模型解决不完全信息下复杂系统的顺序决策问题,利 用变压器监测数据进行故障检测并能做出维修决策建议,有利于维护人员科学 地安排变压器维修计划,减少事故发生、节约维修成本。 \n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n一种电力变压器系统状态分析和维修决策判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nS1计算同类变压器历史监测数据Y在正常状态的概率分布函数h0(y)和故 障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函数h1(y); \nS2根据贝叶斯公式计算电力变压器系统处于故障状态的后验概率函数P; \nS3利用贝叶斯控制理论的最优值函数计算报警阈值; \nS4电力变压器系统投运后,获取新监测数据,通过新监测数据更新后验概 率P,根据报警阈值,给出最佳维修决策建议。 \n步骤S1所述故障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函数h1(y),包括过热条件下Y的分布 函数h1o(y),放电条件下Y的分布函数h1d(y)。 \n步骤S2所述电力变压器系统处于故障状态的后验概率函数P,具体形式如 下: \n P mh = 1 - e - θh ( 1 - P ( m - 1 ) h ) 1 - e - θh ( 1 - P ( m - 1 ) h ) ( 1 - e ( n d 1 2 + z m ) / 2 ) , 对m=1,2,...,(1) \n其中,h为监测数据采样间隔,m为截止到t时刻的采样总次数; \n用于将多维变量yj转换为一维变量Z; \n d 1 = [ ( μ 1 - μ 0 ) T Σ - 1 ( μ 1 - μ 0 ) ] 1 / 2 为马氏距离; \nμ0和μ1分别为正常状态下和故障状态下监测数据变量的均值。 \n步骤S3所述利用贝叶斯控制理论的最优值函数计算报警阈值,具体为: \n贝叶斯控制理论的最优值函数具有以下形式: \n V m + 1 ( P ) = max { - A - RP , λh - ( b + cn ) - M ( h - ( 1 - P ) ( 1 - e - θh ) / θ ) \n + - V m ( P h ( z , P ) ) h ( z | P ) dz } - - - ( 2 ) \n其中A表示系统停止和报警的成本,R表示维修更换的成本;λ表示单位 运行时间的奖励,(b+cn)表示采样成本,M为故障状态下单位时间运行的损失, θ为系统的历史故障率;h(z|P)=h1(z)(1-e-θh(1-P))+h0(z)e-θh(1-P)表示一个无条 件概率分布函数;报警阈值的计算是在设备投运前进行,获得报警阈值后保持 不变,若有需要可若干时间后再进行一次调整。 \n对式(2)进行迭代,具体过程如下: \n(1)选取函数初值V0(P)=-A-RP0和误差允许范围ε;P0由用户根据需要在[0,1] 范围中取值; \n(2)对于P∈[0,1]将区间[0,1]分为N等份,每次取一个值代入式(2)计算; \n(3)如果max{|Vm(P)-Vm-1(P)|}>>ε,则m=m+1,返回步骤(2),否则进入步骤(4); \n(4)结束,迭代结果为P*,满足P*=min{P:VC(P)=VS(P)}。 \n步骤S4所述通过新监测数据更新后验概率P,根据报警阈值,给出最佳维修 决策建议,具体为: \n将新监测到的数据代入下式中 \n P = P ( m + 1 ) h = 1 - e - θh ( 1 - P mh ) 1 - e - θh ( 1 - P mh ) ( 1 - e ( n d 1 2 + z ) / 2 ) - - - ( 3 ) \n其中P=P(m+1)h指获得新监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后验概率,Pmh为上一次监测数 据获得的后验概率。 \n若此时P*,则该设备可以继续运行;若P>P*,则最优决策为停止运行, 发出警报。 \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n1、本发明根据贝叶斯控制理论,用提取出的信息来更新先验知识,以先验 概率的形式表示,最终结果通过后验概率向量的形式输出,向量内的每个元素 分别对应系统处于各种不同故障模式的概率,从而实现故障的初步检测和分类。 \n2、由于贝叶斯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对油中气体的变化趋势较为敏感,因 而能够在早期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只要油中气体的含量发生了异常的增加, 贝叶斯算法都能及时地发现这一趋势,而不论其正常运行的基准值是多少,因 此本发明的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n3、本发明通过最优值函数的迭代获取最优后验概率,选取合适的报警阈值, 从而获得报警决策建议,为生产人员安排生产提供科学的维修建议,达到减少 事故的发生、节约维修成本的目的。 \n附图说明\n图1为本发明的电力变压器系统状态分析和维修决策判断方法的流程图。 \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 方式不限于此。 \n实施例 \n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电力变压器系统状态分析和维修决策判断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nS1计算同类变压器历史监测数据Y在正常状态的概率分布函数h0(y)和故 障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函数h1(y);所述故障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函数h1(y),包括过 热条件下Y的分布函数h1o(y),放电条件下Y的分布函数h1d(y)。 \nS2根据贝叶斯公式计算电力变压器系统处于故障状态的后验概率函数P; \n所述电力变压器系统处于故障状态的后验概率函数P,具体形式如下: \n P mh = 1 - e - θh ( 1 - P ( m - 1 ) h ) 1 - e - θh ( 1 - P ( m - 1 ) h ) ( 1 - e ( n d 1 2 + z m ) / 2 ) , 对m=1,2,...,(1) \n其中,h为监测数据采样间隔,m为截止到t时刻的采样总次数; \n用于将多维变量yj转换为一维变量Z; \n d 1 = [ ( μ 1 - μ 0 ) T Σ - 1 ( μ 1 - μ 0 ) ] 1 / 2 为马氏距离; \nμ0和μ1分别为正常状态下和故障状态下监测数据变量的均值。 \nS3利用贝叶斯控制理论的最优值函数计算报警阈值,具体为: \n贝叶斯控制理论的最优值函数具有以下形式: \n V m + 1 ( P ) = max { - A - RP , λh - ( b + cn ) - M ( h - ( 1 - P ) ( 1 - e - θh ) / θ ) \n + - V m ( P h ( z , P ) ) h ( z | P ) dz } - - - ( 2 ) \n其中A表示系统停止和报警的成本,R表示维修更换的成本;λ表示单位 运行时间的奖励,(b+cn)表示采样成本,M为故障状态下单位时间运行的损失, θ为系统的历史故障率;h(z|P)=h1(z)(1-e-θh(1-P))+h0(z)e-θh(1-P)表示一个无条 件概率分布函数;报警阈值的计算是在设备投运前进行,获得报警阈值后保持 不变,若有需要可若干时间后再进行一次调整。 \n对式(3)进行迭代,具体过程如下: \n(1)选取函数初值V0(P)=-A-RP0和误差允许范围ε;P0由用户根据需要在[0,1] 范围中取值; \n(2)对于P∈[0,1]将区间[0,1]分为N等份,每次取一个值代入式(2)计算; \n(3)如果max{|Vm(P)-Vm-1(P)|}>>ε,则m=m+1,返回步骤(2),否则进入步骤(4); \n(4)结束,迭代结果为P*,满足P*=min{P:VC(P)=VS(P)}。 \nS4电力变压器系统投运后,获取新监测数据,通过新监测数据更新后验概 率P,根据报警阈值,给出最佳维修决策建议,具体为: \n将新监测到的数据代入下式中 \n P = P ( m + 1 ) h = 1 - e - θh ( 1 - P mh ) 1 - e - θh ( 1 - P mh ) ( 1 - e ( n d 1 2 + z ) / 2 ) - - - ( 3 ) \n其中P=P(m+1)h指获得新监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后验概率P,Pmh为上一次监测数 据获得的后验概率。 \n若此时P*,则该设备可以继续运行;若P>P*,则最优决策为停止运行, 发出警报。 \n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所述实 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 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n', 'erdt': 20130109, 'family_inpadoc': 'CN201210196906A', 'family_original': '47124140', 'inventor': [{'lang': 'CN', 'name': '田立斌',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王珏', 'name_id': 2}, {'lang': 'CN', 'name': '陈婷',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9/00', 'main_group': 'G06F19',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9/00'}}],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44245', 'lang': 'CN', 'name':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齐荣坤', 'name_id': 1}], 'patent_id': 'ef577c34-3a0e-4e95-b396-09888f9eb9ca', 'pbdt': 20121114, 'pn_official': 'CN102779230A', 'prsd': 20150128, 'title': '一种电力变压器系统状态分析和维修决策判断方法', 'update_ts': 1538102593038, 'tags': ['物联网技术服务', '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abst': '揭示了便于通过采用一种学习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的学习算法来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的系统和方法。该学习算法可包括一搜索算法,它可反转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中的边,以细化与其相关联的有向非循环图。细化的完整表格DAG然后可用于导出用于在决策树贝叶斯网络中生长决策树的学习算法的一组约束。', 'apdt': 20050325, 'apno_official': 'CN200510060162.5',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美国华盛顿州', 'city': 'WA', 'country': 'US', 'formatted_address': 'Washington, USA', 'lat': 47.7510741, 'lon': -120.7401386, 'state': '美国'}, 'ans_id': 'b8131e5c-a417-43b1-8b32-b4f6d7eadaaf', 'lang': 'CN', 'name': '微软公司', 'name_id': 1, 'nname': 'MICROSOFT', 'nname_cn': '微軟'}], 'claim': '1.\xa0一种便于学习具有局部分布的贝叶斯网络的系统,其中,至少一个分布不 是完整表格,所述系统包括: \n一完整数据集; \n一贝叶斯网络构造器组件,它构造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以表示所述完整数据 集中的数据的局部分布,并采用一可反转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的边的学习算法来 便于学习贝叶斯网络的决策树。 \n2.\xa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贝叶斯网络构造器组件还分 析一从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得出的有向非循环图,以确定所述完整表格贝叶 斯网络的偏序。 \n3.\xa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学习算法准许对所述完整表 格贝叶斯网络的有向非循环图的偏序构造所述局部分布。 \n4.\xa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贝叶斯网络构造器组件对所 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的每一边确定一得分。 \n5.\xa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贝叶斯网络构造器组件为所 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的至少一个其它潜在的边配置确定一得分,以评估是否可 以改进边的得分。 \n6.\xa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 的至少一条边的操纵将改进所述边的得分,则所述贝叶斯网络构造器组件就操纵所 述边。 \n7.\xa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分布包括至少一个决策 树。 \n8.\xa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分布包括至少一个支持 矢量机。 \n9.\xa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分布包括至少一个逻辑 回归。 \n10.\xa0一种用于学习具有至少一个是非完整表格的分布的贝叶斯网络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 \n输入一完整数据集; \n根据完整数据集学习包括完整表格的第一贝叶斯网络; \n分析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的有向非循环图;以及 \n根据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的有向非循环图,学习包括至少一个非完整表 格分布的第二贝叶斯网络。 \n11.\xa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学习所述第一贝叶斯网络包括 采用一可反转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的边的搜索算法。 \n12.\xa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为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 网络中的至少一条边确定一得分。 \n13.\xa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为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 网络中的其它潜在的边配置确定得分。 \n14.\xa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所述至少一条边的得 分与另一潜在边配置的得分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可改进所述至少一条边的得分。 \n15.\xa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果确定可以改进所述 至少一条边的得分,则通过操纵所述至少一条边以改进所述至少一条边的得分,来 细化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 \n16.\xa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果确定没有边得分可 被改进,则制止操纵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的边。 \n17.\xa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旦确定了没有边得分 可被改进,则基于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的有向非循环图,导出所述第二贝叶斯 网络中的局部分布构造上的一组约束。 \n18.\xa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导出所述的一组约束包括估算 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的有向非循环图,以标识经细化的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 的所有边。 \n19.\xa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学习所述第二贝叶斯网络包括 采用一考虑所述经细化的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的有向非循环图的偏序的受约束的 学习算法。 \n20.\xa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长决策树,作为定义 所述第二贝叶斯网络的局部分布。 \n21.\xa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至少一条边确定得分包括: \n确定由所述至少一条边连接的节点之间的依赖性程度; \n确定由所述至少一条边连接的节点之间的依赖性方向;以及 \n至少部分地基于由所述至少一条边连接的节点之间的依赖性方向,评估该至 少一条边的方向是否正确。 \n22.\xa0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将所述至少一条边 的得分与所述各节点和所述至少一条边的所有其它可能的排列的得分进行比较,来 确定所述至少一条边的得分是否为最佳可能得分。 \n23.\xa0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果所述至少一条边的 得分低于所述各节点和所述至少一条边的另一可能排列的得分,则反转所述边的方 向以改进边得分。 \n24.\xa0一种在两个或多个计算机组件之间传输的、便于数据访问的数据分组, 所述数据分组包括至少部分地基于一基于完整数据表格的模型或模式的数据集信 息。 \n25.\xa0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数据分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分组还包括直接 来自所述数据集所基于的数据集信息。 \n26.\xa0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分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分组还包括基于 一完整数据表格的数据集信息。 \n27.\xa0一种在两个或多个计算机组件之间传输的、便于数据访问的数据分组, 所述数据分组包括可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具有完整数据表格的贝叶斯网络学习具 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的数据集信息。 \n28.\xa0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和手持式 电子设备中的至少一个。 \n29.\xa0一种便于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n用于从一数据集学习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的装置; \n用于细化从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得到的有向非循环图的装置; \n用于学习具有至少一个非完整表格分布的贝叶斯网络的装置;以及 \n用于依照由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的有向非循环图的偏序施加的约束来构 造局部分布的装置。 \n', 'claim_count': 42, 'cpc': [{'code': {'clazz': 'G06', 'full': 'G06N7/005', 'main_group': 'G06N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N', 'sub_group': 'G06N7/005'},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Y10', 'full': 'Y10S707/99933', 'main_group': 'Y10S707', 'section': 'Y', 'sub_class': 'Y10S', 'sub_group': 'Y10S707/99933'},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一般涉及数据建模和分析,尤其涉及使用完整的数据表格来创建模型 (或模式)。 \n背景技术\n随着因特网,尤其是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e商务”)的出现,数据分析工 具的使用也随之显著地增加。在e商务和其它因特网和非因特网应用中,生成并维 护具有非常大量信息的数据库。这类信息通常被分析或“挖掘(mine)”来了解关 于顾客、用户、产品等的额外信息。这一信息允许商家和其它用户更好地实现其产 品和/或思想。 \n数据挖掘(也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DD)被定义为“从数据中对隐含 的、先前未知的和可能有用的信息的非平凡提取”。数据挖掘可采用机器学习、统 计和/或可视化技术来发现并呈现容易被人类理解的形式的知识。一般而言,人类 能够比文本项更容易地识别或转换图形项。因此,使用这一手段可比其它方法传播 更大量的信息。由此,图形统计模型被证明在数据挖掘中是无价的。 \n计算机科学中人工智能的出现带来了丰富的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是 其中建议并有时候作出通常由人类托付的决策的计算机系统。在创建决策支持系统 时,计算机科学家试图提供具有最大可能准确性的决策。由此,计算机科学家努力 创建等效于人类专家或比其更准确的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包括医学 诊断、计算机网络故障诊断、或其中决策是基于可标识准则的其它系统。 \n决策支持系统中用于研究的最有希望的新领域之一是贝叶斯网络。贝叶斯网 络是关于世界的区别中概率关系的表示。每一区别(也称为变量)可采用一手动排 他且穷尽的可能的状态集合之一。贝叶斯网络被表达为非循环有向图,其中,变量 对应于节点,而节点之间的关系对应于弧。 \n贝叶斯网络是对感兴趣的变量之间的概率关系进行编码的图形统计模型。在 过去的十年中,贝叶斯网络已经成为了编码专家系统中不确定专家知识的流行表 示。最近,研究人员开发了用于从数据中学习贝叶斯网络的方法。当结合统计技术 使用时,图形模型具有用于数据分析的若干优点。首先,由于模型对所有变量之间 的依赖性进行编码,因此它可以容易地处理缺少某些数据条目的情况。其次,贝叶 斯网络可用于学习因果关系,并因此可用于获取关于问题域的理解和预测干预的 结果。第三,由于模型具有因果和概率语义两者,它是用于组合现有知识(通常以 因果形式出现)和数据的理想表示。第四,贝叶斯统计方法结合贝叶斯网络提供了 用于避免数据的过拟合(over\xa0fitting)的有效且有原则的方法。 \n有两种用于构造统计模型的传统方法,即基于知识的方法和基于数据的方法, 如决策树或决策图。使用基于知识的方法,一个人(也称为知识工程师)采访给定 领域的专家以获得该专家关于其专长的领域的知识。知识工程师和专家首先确定世 界中对于专家的领域中决策制定是重要的各种区别。这些区别对应于感兴趣的域中 的变量。例如,如果决策图用于基于顾客在商店中购买的产品来预测顾客的年龄, 则有一用于“年龄”的变量和一用于所有相关产品的变量。知识工程师和专家接下 来确定决策图的结构和定量化条件概率分布所对应的参数值。 \n在基于数据的方法中,知识工程师和专家首先确定域的变量。下一步,对那 些变量累计数据,并且应用从该数据创建一个或多个决策图的算法。累计的数据来 自域的真实世界实例。即,给定领域中决策制定的真实世界实例。 \n通常,从一般的观点来看,基于数据的方法更常用。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 当更有效地收集数据的能力增长时,这些数据库也呈指数地增长。尽管计算机处理 技术和存储访问技术中得到的速度不断提高,这仍产生了花费极大时间来分析的庞 大的数据库。 \n发明内容\n以下提出了本发明的简化概述,以提供对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本 概述并非本发明的广泛综述。它并不意味着标识本发明的关键/决定性元素,或描 述本发明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以简化的形式提出本发明的某些概念,作为以后 给出的更详细描述的序言。 \n本发明一般涉及数据建模和分析,尤其涉及使用包括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 来创建包含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或模式)。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具有完 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中的边可被反转,以便于纠正添加到该网络的边。例如,贝叶 斯网络可使用完整的表格作为分布来学习,其中学习算法使用了可反转边的搜索算 法。所得的有向非循环图(DAG)可用于限制使用决策树作为局部分布的贝叶斯 网络学习算法。依照这一方面,在从决策树和/或完整表格搜索中得到的DAG中考 虑完整表格DAG的偏序。以这一方式,如果在完整表格DAG中存在从X到Y的 有向路径,则可阻止在X的树中对Y的分裂。 \n依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中的边可被求值,以评 估与其相关联的得分。这一得分可以指示由边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相关程度。可考虑 替换的节点/边排列,并可确定现有的边是否具有最佳可能得分。如果边得分可被 改进,则现有的边可以被操纵(如,反转、移除或用新边替换等等),以达到增加 的得分。以这一方式,本发明可确保贝叶斯网络具有良好的排序。 \n为实现上述和相关目的,此处结合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 说明性方面。然而,这些方面仅指示了可在其中采用本发明的原理的各种方法中的 几种,并且本发明并不试图包括所有这样的方面及其等效方面。当结合附图阅读以 下本发明的详细描述时,可以清楚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新颖特征。 \n附图说明\n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示例性贝叶斯网络的图示。 \n图2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贝叶斯网络学习系统的框图。 \n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贝叶斯网络学习系统的另一框图。 \n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示例性节点-边配置的图示。 \n图5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叶-节点连接。 \n图6所示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的方法的流 程图。 \n图7所示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的方法的另 一流程图。 \n图8示出了本发明可在其中运作的示例操作环境。 \n图9示出了本发明可在其中运作的另一示例操作环境。 \n具体实施方式\n现在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贯穿附图,相同的标号用于引用相同的元素。 在以下描述中,为解释目的,陈述了众多具体细节来提供对本发明的彻底理解。然 而,很明显,本发明可以不使用这些具体细节来实施。在其它实例中,以框图的形 式示出了众所周知的结构和设备,以便于描述本发明。 \n如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计算机组件”指的是计算机相关的实体,无论 是硬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还是执行中的软件。例如,计算机组件可以是, 但不限于,运行在处理器上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码、执行线程、程序和 /或计算机。作为说明,运行在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器都可以是组件。一个 或多个组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线程中,并且组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在 两个或多个计算机之间分布。可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模型、网络、查询引擎、用 户界面、比较器、模型(或模式)可以是计算机组件。 \n本发明方便了从数据中学习贝叶斯网络,它涉及搜索最好地表示数据中的不 依赖性的模型结构(如,DAG)。贝叶斯网络包括一DAG和对应的一组局部分布, 该组局部分布共同定义了联合分布,在联合分布中,由DAG蕴含的不相关性约束 都被考虑在内。例如,当每一局部分布p(X|parents)是完整表格时(如,对于 parent_values的所有可能的值,我们有单独的分布p(X|parents=parent_vales)),典 型的搜索过程可考虑添加、删除和反转边。 \n当局部分布是决策树时,搜索问题可以更困难。只要某一目标T的决策树包 含变量R上的分裂,R就可以是DAG中T的父节点。在这一情况下,与完整表格 分布相反,父节点集合不唯一地标识该节点的局部分布。因此,搜索算法也可搜索 分布的“子结构”(如,树的结构等)。 \n在许多情况下,经学习的模型的质量取决于导出DAG中正确的偏序。例如, 如果学习了结构X→Y←Z,则这一模型结构可以优于X→Y→Z、X→Z,因为它编 码了X和Z的边缘不相关性。当局部分布是完整表格时,搜索操作符可反转边的 方向。以这一方式,如果算法最初不正确地应用了边的方向,则它可在稍后就纠正 这一错误。在上述示例中,如果贪婪算法从空网络开始,则添加X→Y的得分将与 添加Y←X的得分相同,因为模型X→Y\xa0Z和X←Y\xa0Z编码了同一不相关性约束。 假定这两个操作符都是最佳的,贪婪算法将在它们之间任意选择。如果最优模型是 X→Y←Z,则算法可通过稍后反转它以从添加X←Y中恢复。如上所述,如果结合 适当的操作符使用了DAG的等效类,则算法可从任何这样的错误中恢复。 \n然而,当局部分布是树时,常规的系统和方法不提供边反转的良好定义的概 念。反转边X→Y包括(1)删除作为Y的父节点的Z,以及(2)添加Y作为X 的父节点。删除作为Y的父节点的X包括在Y的决策树中消除X上的任何分裂。 如果在X上的分裂的下级有其它分裂,则这一消除也会消除其它父节点。此外, “添加Y作为X的父节点”对于使用常规系统和/或方法的决策树分布不是良好定 义的;相反在X的树中对Y的分裂是必需的。 \n作为上述缺点的结果,学习具有决策树分布的贝叶斯网络的传统搜索操作符 通常考虑向树添加分裂;这一操作符或者在其为新的父节点时向DAG添加边,或 者在父节点上已经存在分裂时不向DAG添加任何边。不幸的是,由于传统的系统 仅添加边,使用这一常规系统从在错误的方向上添加边中恢复是不可能的。此外, 如在完整表格的情况下一样,边的方向之间的选择(如,在Y的树中分裂X或在 X的树中分裂Y等)在贪婪搜索的早期阶段是任意的。 \n本发明方便了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同时减轻了上述许多困难。例 如,可使用分布中的完整表格,使用可反转边的搜索算法来学习贝叶斯网络。所得 的DAG可用于限制决策树搜索算法。具体地,本发明的系统和方法可要求在从决 策树搜索中得到的DAG中考虑完整表格DAG的偏序。换言之,如果存在完整表 格DAG中从X到Y的有向路径,则可阻止X的树中对Y的分裂。 \n图1描述了贝叶斯网络100的一个示例。在图1中,有三个变量X1、X2和 X3,它们分别由节点102、106和110表示。该贝叶斯网络包括两条弧104和108。 与贝叶斯网络中每一变量相关联的是一组概率分布。使用条件概率的符号,变量的 概率分布集合可以由p(xi|∏i,ξ)来表示,其中,“p”指概率分布,“∏i”表示变 量Xi的父节点,“ξ”表示专家知识。希腊字母“ξ”表示贝叶斯网络反映了给定 领域的专家知识。由此,这一表达式可作以下解释:给定Xi的父节点和专家知识, 变量Xi的概率分布。例如,X1是X2的父节点。概率分布指定了变量之间的关系的 强度。例如,如果X1具有两种状态(真和假),则与X1相关联的是单个概率分布 p(x1|ξ),而与X2相关联的是两个概率分布p(x2|x1=t,ξ)和p(x2|x1=f,ξ)。在这一 规定的剩余部分,ξ未特别地提及。 \n贝叶斯网络中的弧表明了节点之间的依赖性。当两个节点之间有一条弧时, 当弧的方向从第二节点指向第一节点时,第一节点的概率分布取决于第二节点的 值。例如,节点106依赖于节点102。因此,节点102和106被认为是条件依赖的。 贝叶斯网络中缺少弧表明条件独立性。例如,给定节点106,节点102和110是条 件独立的。然而,通过中间变量间接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变量在缺少中间节点的值的 知识(“状态”)的情况下是条件依赖的。因此,如果已知节点106的值,节点 102和节点110是条件依赖的。 \n换言之,给定一组变量Z,如果给定Z时X的概率分布不依赖于Y,则变量 X和Y的组被认为是条件独立的。然而,如果Z为空,X和Y被认为是“独立的”, 与“条件独立”相反。如果X和Y不是条件独立的,则给定Z,X和Y被认为是 在给定Z是条件依赖的。 \n用于每一节点的变量可以具有不同的类型。具体地,变量可以具有两种类型: 离散的或连续的。离散变量是具有有限或可计数的状态数的变量,而连续变量是具 有无限状态数的变量。离散变量的一个示例是布尔变量。这一变量只能采用两个状 态中的一个:“真”和“假”。连续变量的一个示例是可采用-1和1之间的任何 实数值的变量。离散变量具有相关联的概率分布。然而,连续变量具有相关联的概 率密度函数(“密度”)。当事件是一可能的结果的集合时,变量“x”和事件“a” 和“b”的密度被定义为: \n p ( x ) = Lim a b [ p ( a x b ) | ( a - b ) | ] \n其中,p(a≤x≤b)是x位于a和b之间的概率。 \n图2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贝叶斯网络学习系统200。图2描述了分 析由数据集204组成的数据的贝叶斯网络构造器202。贝叶斯网络构造器202可基 于从数据集204收集的信息开发一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206,以确定数据的 偏序。贝叶斯网络构造器202然后可使用搜索算法分析数据集204和具有完整表格 的贝叶斯网络,以标识该贝叶斯网络内的边的潜在排列,并可将这些其它排列与由 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206定义的偏序进行比较。如果确定存在一个更好的顺 序,则贝叶斯网络构造器202可操纵(如,反转、移除和/或替换等)贝叶斯网络 中的边,以构造一具有形成逻辑分布的决策树的新的贝叶斯网络208。新贝叶斯网 络208的决策树可以用依照确定的较好排序所排列的边来生长。从完整表格中导出 的有向非循环图(DAG)可用于限制贝叶斯网络构造器202使用的学习算法,使 得具有决策树的新贝叶斯网络208的构造可以用在从决策树和/或完整表格搜索中 得到的DAG中考虑完整表格DAG的偏序的坚持主张来实现。例如,如果完整表 格的DAG包括从X到Y的有向路径,则贝叶斯网络学习算法可阻止在具有决策 树的贝叶斯网络208中在X的树中Y上的分裂。 \n构造器202可包括一处理器(未示出),便于分析数据集、DAG、贝叶斯网 络等等。此外,处理器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便于推导,例如贝叶斯网络中边的潜 在排列。如此处所使用的,术语“推导”一般指从通过事件和/或数据捕捉的一组 观察中推论或推导系统、环境和/或用户的状态的过程。例如,推导可用于标识特 定的环境或行动,或可生成状态的概率分布。推导可以是概率性的-即,基于数据 和事件的考虑计算感兴趣的状态的概率分布。推导也可以指用于从一组事件和/或 数据组成更高级事件的技术。这类推导能够从一组观察的事件和/或储存的事件数 据中构造新的事件或行动,不论事件是否在邻近的时间上相关,也不论事件和数据 是否来自一个或若干个事件和数据源。各种分类方案和/或系统(如,支持矢量机、 神经网络、专家系统、贝叶斯信任网络、模糊逻辑、数据融合引擎、回归方法……) 可用于执行结合本发明的自动和/或推导的行动。 \n尽管此处描述的本发明强调使用决策树作为局部分布,然而可以理解,提供 这一强调以简化本发明的解释,并且本发明可用于促进包括除决策树之外的条件分 布的贝叶斯网络的构造和/或改进。例如,条件分布可以是神经网络、逻辑/线性回 归模型、支持矢量机(SMV)等等。此外,在一个节点上采用的条件分布的类型 可以不同于在另一节点上采用的条件分布的类型。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理解的, 对于上述分布类型,学习算法需要一种特征选择算法来标识对分布的相关输入,它 进而定义了贝叶斯网络中的父节点。由于在决策树中在一个变量上的分裂具有选择 从其始发分裂的变量作为输入的效果,因此传统的决策树学习算法自动执行特征选 择。此处所揭示的系统和方法促进了贝叶斯网络的改进的启发式搜索算法,它克服 了常规方法的缺陷。为此,本发明可增强包含一组SVM分布的统计模型的标识, 它促进了例如计算机系统中的语音和/或手写识别、蛋白质结构和/或序列分析、基 因排序等等。这一可能应用的列表不是穷尽的,但是本质上是示例性的,并非以任 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n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描述便于从数据集构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 网络的各个数据操作阶段的贝叶斯网络学习系统300的图示。学习系统300包括数 据集302;包含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304,其具有从数据集中提取信息的装置306; 以及包括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308,其具有使用由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304 定义的偏序来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308的学习装置310。依照一个示例, 学习系统300可分析由数据集302组成的信息,并通过学习算法构造具有完整表格 的贝叶斯网络304。学习算法可包括可反转完整表格网络304中的边的搜索算法。 基于这一贝叶斯网络304,可通过分析具有完整表格304的贝叶斯网络中的边,确 定和/或定义完整表格DAG的偏序。一旦估算了偏序,可通过装置312再次访问并 再次评估数据集302,以估算由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304定义的DAG和/ 或将其与数据集302的其它部分排列进行比较,以便于分析是否改进了偏序。例如, 可确定对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304中的特定边的操纵(如,反转、删除、添 加等)是否有利于实现更优化的排序。如果这一确定表明可改进排序,则可操纵边 并可学习具有逻辑分布的决策树的新贝叶斯网络308,以便于实现更好的排序。这 可以通过采用在构造决策树DAG时考虑完整表格DAG的偏序的贝叶斯网络学习 算法来促进。 \n图4是包括完整表格的简单示例性贝叶斯网络400的图示。完整表格可用于 学习贝叶斯网络中的边,因为它们可包括关于分布的形状的信息。例如,决策树可 包括不完整的逻辑分布,这可导致缺少形状信息。通过采用完整表格来学习贝叶斯 网络,可执行比常规方法所需的更不贪婪的搜索,以便于确定数据依赖性的较佳排 序。图4所示的“V”结构是一个这样的信息丰富排序结构。依照该图,X和Z必 须在Y之前。一旦学习了这一排序,它可作为约束应用到例如决策树学习模型。 例如,这一约束可坚持如果一个变量是原始排序中的子节点,则不能向该变量添加 边。以这一方式,可提供并然后细调排序的高质量逼近,以生长决策树,如贝叶斯 网络。 \n依照本发明的这一方面,如图4所示,最初X和Z彼此不相关(如,关于X 的知识不能通过知道Z来获得)。例如,如果X表示下雨的出现,Z表示随机定 时间的人工降雨系统,而Y表示湿的草地,则下雨(如,X为真)的知识不能退 定人工降雨系统尚未被激活(如,Z也为真)。然而,第二示意图示出给定Z,X 在统计上依赖于Z,使得如果已知人工降雨系统已被激活,并且草地是湿的,则出 现下雨的概率降低。以这一方式,本发明可在完整表格搜索期间收集关于数据排序 的信息,然后可采用排序信息以便于决策树扩展。 \n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用从第一示意图定向到第二示意图的虚线箭头示出 了图4,以示出可发生一行动,由此可积极地反转两个变量之间的边的方向。在学 习贝叶斯网络时,这一边反转便于达到叶节点、树等的最佳得分。 \n图5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边反转协议500。最初,在X和Y之间 插入边,表明X依赖于Y。在Y和Z之间插入第二条边,表明Y依赖于Z,现在 给定Y,X依赖于Z。可向X-Y-Z叶节点分配一得分,以便于学习例如上文所述的 贝叶斯网络。在这一点上,可确定最初添加的边是在不正确的方向上插入的(如, X应当不依赖于Y等)。这一确定可通过例如相对于叶节点中的变量之间的其它 可能依赖性关系确定叶节点的得分来作出。如果替换组合产生了更高的得分(如, 更大的正确性似然性),则这一组合可通过反转边的方向来实现。以这一方式,本 发明可克服与采用常规决策树相关联的问题,由于缺少边方向的考虑,常规决策树 以前是不能被纠正的。 \n依照这一示例,如果学习了结构Z→Y←X,则这一模型结构可以优于例如Z →Y→X、Z→X,因为它对X和Z的边缘不相关性进行了编码。当局部分布是完 整表格时,搜索操作符可反转边的方向以便于这一较优的排序或结构。以这一方式, 如果算法最初不正确地向边应用了方向,则它可稍后纠正这一错误。在上述示例中, 如果贪婪算法从空网络开始,则添加X→Y的得分可以与添加Y→X的得分相同, 因为模型X→Y\xa0Z和X←Y\xa0Z对同一独立性约束进行了编码。假定这两个操作符都 是最佳的,则贪婪算法将在它们之间进行任意选择。如果最优模型是X→Y←Z, 则算法可通过稍后反转它从添加X←Y中恢复。如上所述,如果DAG的等效类结 合适当的操作符来使用,则算法可从这类错误中恢复。 \n鉴于上文示出并描述的示例性系统,参考图6和7的流程图,可以更好地理 解可依照本发明实现的方法。尽管为了简化说明的目的,方法被示出并描述为一系 列块,然而可以理解和明白,本发明不被块的顺序所限制,因为依照本发明,某些 块可以不同的顺序和/或与此处所示并描述的其它块一起出现。此外,并非需要所 有示出的块来实现依照本发明的方法。 \n本发明可以在诸如由一个或多个组件执行的程度模块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 通用上下文中描述。一般而言,程序模块包括例程、程序、对象、数据结构等,它 们执行特定的任务或实现特定的抽象数据类型。通常,如各个实施例中所需要的, 程序模块的功能可以组合或分布。 \n图6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用于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以表 示局部分布的方法600。依照方法600,在602输入完整的数据集。在604,可采 用反转边的搜索算法来学习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在606,可分析从完整表 格贝叶斯网络中得到的DAG来确定在604处学习的贝叶斯网络的偏序。 \nDAG可用于描绘在608处决策树生长的边界和/或限制。例如,如果完整表格 贝叶斯网络的DAG不包括从X到Y的有向路径,则决策树贝叶斯网络中X的树 中Y上的分裂可以被阻止。以这一方式,可应用从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导出的 排序,作为对决策树生长的约束,使得可通过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获得排序的高质 量逼近,并随后可细调该逼近以生长决策树作为贝叶斯网络中的局部分布。在610, 可生长考虑由完整表格DAG定义的偏序的决策树,以构造使用局部分布的决策树 的新的贝叶斯网络。 \n图7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用于使用完整数据表格学习贝叶斯网络的方 法700的图示。在702,输入完整的数据集,并在704使用学习算法来标识其中的 节点之间的边,以确定具有完整表的贝叶斯网络的偏序。学习算法还可包括一可操 纵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的边的搜索算法。在706,确定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是 否可提高边的得分。这一确定可例如通过测量节点之间的相关性以评估节点统计上 依赖的程度来作出。这一确定便于以比常规可用的方法更有效的方式确定排序结 构。例如,确定在两个节点之间存在边可表明节点是统计相关的,但是不能提供关 于相关度的信息。通过评估边的得分,可以定量化相关程度。这进而准许确定最佳 排序以便于学习统计模型,如贝叶斯网络。 \n如果在706的考虑表明可增加边的得分,则可在708遵循这一考虑,其中, 可移除和替换、反转等低得分的边,以提高特定边的得分,由此便于对统计模型进 行良好的排序。当操纵了边以获得更高的边得分时,该方法回退到704,用于该方 法的进一步潜在的迭代。以这一方式,方法700可使用反馈/前馈循环来准许迭代 性的边替换和/或调整,来实现数据表格中顶点的最优排序。另外,如果在706确 定不能改进边得分(如,现有的边展示出比其它可能的排列更高的正确性概率,等 等),则该方法可前进到710,其中通过至少部分地基于从具有完整数据表格的贝 叶斯网络获得的部分排序生长的决策树来学习贝叶斯网络。在学习了具有最优决策 树的贝叶斯网络之后,可在712输出该贝叶斯网络。由此,方法700可操纵具有完 整数据表格的贝叶斯网络中的边,以便于标识准许学习更高得分模型的排序,这进 而便于学习改进的决策树贝叶斯网络。 \n为提供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各方面的附加环境,图8和9以及以下讨论旨在提 供其中可实现本发明的各方面的合适的计算环境800和900的简要、通用的描述。 尽管上文在运行在本地计算机和/或远程计算机上的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执行指 令的通用上下文中描述了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发明也可组 合其它程序模块来实现。一般而言,程序模块包括例程、程序、组件、数据结构等, 它们执行特定的任务或实现特定的抽象数据类型。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 解,本发明的方法可以用其它计算机系统配置来实施,包括单处理器或多处理器计 算机系统、小型机、大型机以及个人计算机、手持式计算设备、基于微处理器或可 编程消费者电子设备等等,其每一个都在操作上与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设备通信。 所示的本发明的各方面也可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施,其中,任务由通过通信网络 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然而,本发明的某些(如果不是全部)方面可以在独 立的计算机上实施。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本地和/或远程存储 器存储设备中。 \n如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组件”指的是计算机相关的实体,无论是硬件、 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还是执行中的软件。例如,组件可以是,但不限于,运行 在处理器上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码、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作 为说明,运行在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器都可以是组件。另外,组件可包括一 个或多个子组件。 \n参考图8,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各方面的示例性系统包括常规计算机402,包括 处理单元804、系统存储器806以及将包括系统存储器806的各类系统组件耦合至 处理单元804的系统总线808。处理单元804可以是任何可购买或专用的处理器。 另外,处理单元可被实现为例如可并行连接的一个以上处理器形成的多处理器。 \n系统总线808可以是若干种总线结构类型的任一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存储 器控制器、外围总线以及使用各类总线体系结构的局部总线,仅举几个例子,这类 体系结构如PCI、VESA、微通道、ISA和EISA。系统存储器包括只读存储器(ROM) 810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812。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814,包含如在 启动时协助在计算机802内的元件之间传输信息的基本例程,储存在ROM\xa0810中。 \n计算机802也可包括例如硬盘驱动器816、例如用于对可移动磁盘820进行读 写的磁盘驱动器818、以及例如用于对CD-ROM盘824或其它光介质进行读写的 光盘驱动器822。硬盘驱动器816、磁盘驱动器818以及光盘驱动器822分别通过 硬盘驱动器接口826、磁盘驱动器接口828和光盘驱动器接口830连接至系统总线 808。驱动器816-822及其相关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为计算机802提供了计算机可执 行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和其它数据的非易失存储。尽管这里描述的计算机可 读介质指硬盘、可移动磁盘和CD,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由计算机 读取的其它类型的介质,诸如盒式磁带、闪存卡、数字视频盘、Bernoulli盒式磁盘 等等,也可以用于示例性操作环境800,并且任何这样介质可包括用于执行本发明 的方法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 \n多个程序模块可储存在驱动器816-822和RAM\xa0425中,包括操作系统832、 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834、其它程序模块836以及程序数据838。操作系统832可 以是任一合适的操作系统或操作系统的组合。作为示例,应用程序834和程序模块 836可包括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使用数据集的模型(或模式)和/或依赖性网络。 另外,程序数据838可包括输入数据,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从该数据可生成模 型(或模式)和/或在该数据上执行查询。 \n用户可以通过诸如键盘840和定位设备(如,鼠标842)等一个或多个用户输 入设备向计算机802输入命令和信息。其它输入设备(未示出)可包括麦克风、操 纵杆、游戏垫、圆盘式卫星天线、无线遥控器、扫描仪等等。这些和其它输入设备 通常通过耦合至系统总线808的串行端口接口844连接到处理单元804,但也可以 通过其它接口连接,如并行端口、游戏端口或通用串行总线(USB)。监视器846 或其它类型的显示设备也通过接口,如视频适配器848连接到系统总线808。除监 视器之外,计算机802可包括其它外围输出设备(未示出),如扬声器和打印机等 等。 \n可以理解,计算机802可以在使用到一个或多个远程计算机860的逻辑连接 的网络化环境中操作。远程计算机860可以是工作站、服务器计算机、路由器、对 等设备或其它公用网络节点,并通常包括许多或所有上述与计算机802相关的元 件,尽管为简明的目的,在图8中仅示出了存储器存储设备862。图8描述的逻辑 连接包括局域网(LAN)864和广域网(WAN)866。这类网络环境常见于办公室、 企业范围计算机网络、内联网以及因特网。 \n当在LAN网络环境中使用时,计算机802通过网络接口或适配器868连接至 局域网864。当在WAN网络环境中使用时,计算机802通常包括调制解调器(如 电话、DSL、电缆等)870,或连接到LAN上的通信服务器,或具有用于通过WAN 866,如因特网建立通信的其它装置。调制解调器870可以对计算机802是内置或 外置的,通过串行端口接口844连接至系统总线808。在网络化环境中,程序模块 (包括应用程序834)和/或程序数据838可储存在远程存储器存储设备862中。可 以理解,示出的网络连接是示例性的,当实现本发明的各方面时,也可以使用在计 算机802和860之间建立通信链路的其它装置(如有线或无线)。 \n依照计算机编程领域的技术人员的实践,参考由诸如计算机802或远程计算 机806等计算机执行的动作和操作的符号表示描述了本发明,除非另外指明。这类 动作和操作有时候被称为计算机执行的。可以理解,动作和符号表示的操作包括处 理单元804对表示数据比特的电信号的操纵,导致了对电信号表示的变换或转化, 并且在存储器系统(包括系统存储器806、硬盘驱动器816、软盘820、CD-ROM\xa0824 和远程存储器862)中的存储器位置维护数据比特,由此重新配置或改变计算机系 统的操作,以及信号的其它处理。维护这类数据比特的存储器位置是具有对应于数 据比特的特定电、磁或光属性的物理位置。 \n图9是本发明可交互的示例计算环境900的另一框图。系统900还示出了包 括一个或多个客户机902的系统。客户机902可以是硬件和/或软件(如,线程、 进程、计算装置)。系统900也包括一个或多个服务器904。服务器904也可以是 硬件和/或软件(如,线程、进程、计算装置)。例如,服务器904可容纳线程, 以通过使用本发明执行变换。客户机902和服务器904之间的一个可能的通信可以 是适用于在两个或多个计算机进程之间传输的数据分组的形式。系统900包括可用 于便于在客户机902和服务器904之间通信的通信框架908。客户机902操作上连 接至可用于储存对客户机902本地的信息的一个或多个客户机数据存储910。类似 地,服务器904操作上连接至可用于储存对服务器904本地的信息的一个或多个服 务器数据存储906。 \n可以理解,本发明的装置、系统和/或方法可用于同样便于计算机组件和非计 算机相关组件的总体功率转换方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发明的 装置、系统和/或方法可用于大量的电子相关技术,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服务 器和/或手持式电子设备等等。 \n上文所描述的包括了本发明的示例。当然,不可能为了描述本发明而描述组 件或方法的每一可构想的组合,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发明的许多其 它的组合和置换也是可能的。因此,本发明旨在包含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 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代换、修改和变化。此外,在详细描述或权利要求书中使用 了术语“包括”的意义上,该术语是包含性的,与术语“包含”在用作权利要求书 中的过渡词时解释的“包含”相类似。 \n', 'erdt': 20070523, 'exdt': 20250325, 'family_inpadoc': 'EP05102269A', 'family_original': '34939031', 'inventor': [{'lang': 'CN', 'name': 'D・M・奇克林',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7/30', 'main_group': 'G06F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7/30'}}, {'code': {'clazz': 'G06', 'full': 'G06N7/00', 'main_group': 'G06N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N', 'sub_group': 'G06N7/00'}}], 'isdt': 20080917, 'kd': 'C', 'patent_agency': [{'code': '31100', 'lang': 'CN', 'name':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沈昭坤', 'name_id': 1}], 'patent_id': '8885765b-0ee2-4942-a439-62c94d7ab745', 'pbdt': 20080917, 'pn_official': 'CN100419754C',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赵颖', 'name_id': 1}], 'priority': [{'country': 'US', 'date': 20040325, 'number': '10/809,054'}], 'prsd': 20140514, 'title': '使用表格来学习树', 'update_ts': 1538046083124, 'tags':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abs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属于数据挖掘领域,适用于数字图书馆、网络内容监管、垃圾邮件过滤等。本发明以信息融合为理论基础,以分类精度高的文本自动分类算法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模型,即采用多层融合结构,串、并联混和的形式进行文本自动分类处理,得到准确率更高的分类结果。', 'apdt': 20090624, 'apno_official': 'CN200910087844.3',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city': '北京', 'country': 'CN', 'district': '海淀区', 'formatted_address': '北京市海淀区南大街5号', 'lat': 39.969693106885, 'lon': 116.32011128856, 'postcode': '100081', 'state': '北京'}, 'ans_id': '6f05f98f-53a2-46f7-93d1-2b3f907d5576', 'lang': 'CN', 'name': '北京理工大学', 'name_id': 1, 'nnam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name_cn': '北京理工大学'}], 'claim': '1.一种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信息融合为理论基础,以分类精度高的文本自动分类算法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模型,即采用多层融合结构,串、并联混和的形式进行文本自动分类处理,得到准确率更高的分类结果;其具体实现步骤如下:\n第1步:对待分文档进行分词、特征提取、权重计算预处理;\n第2步:在第1步的基础上,将预处理后的结果分别发送到SVM,KNN和贝叶斯分类器中;\n第3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SVM分类器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以及KNN分类器中;\n第4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KNN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n第5步:在第3步和第4步的基础上,将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与SVM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即:将KNN得到类别概率与SVM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概率最大者为该分类器的最终分类结果;然后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以及贝叶斯分类器中;\n第6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贝叶斯分类器的分类结果;\n第7步:在第5步和第6步的基础上,将贝叶斯分类器的分类结果与KNN的分类结果相比较,即:将贝叶斯分类器得到的类别概率与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概率最大者为该分类器的最终分类结果;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分类融合中心;\n第8步:在第3步、第5步和第7步的基础上,在决策级融合中心采用投票算法对特征级得到的分类结果进行投票,得到最终的分类决策结果。\n', 'claim_count': 9,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属于数据挖掘领域,适用于数字图书馆、网络内容监管、垃圾邮件过滤等。\n背景技术\n文本自动分类是数据挖掘领域较为热点的研究问题。其目的是训练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器,该函数或分类器能把待分文档映射到给定的相应类别中。其目标是研究分类速度更快、更准确的管理文本信息的方法。如何提高分类的准确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n决策级融合模型是信息融合领域较为经典的融合模型,其结构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方式,采用特征级和决策级进行最终的决策。\n信息融合的级别是指在信息处理的哪个层次上对多传感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按照数据信息由低到高的抽象层次,可以分为像素层、特征层、决策层三个层次,信息融合的过程相应地也被分为三个级别,即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在融合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中,融合可发生在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三个层次上,不同的级别具有相应的方法和融合结构。像素级融合是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融合,也就是对各种传感器的原始数据不经过处理就直接进行综合和分析。特征级融合是指先对来自每个传感器的原始信息进行特征抽取以获得来自每个传感器的特征向量,然后对特征信息向量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决策级融合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融合,融合的结果为系统的控制决策提供依据。在融合过程中,多个传感器观测同一目标,并在本地完成预处理、特征提取、识别或判决,以获得各自初步的结论,然后通过关联分析、决策级融合判决,获得最终的联合推断结果,为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决策级融合是三级融合的最终结果,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n不同级别的融合通常采用不同的融合结构,但抽象出通用的结构可以分为并联融合结构和串联融合结构两种。并联融合结构是指所有的传感器信息都输入给同一个信息融合中心,在融合中心进行信息融合;串联融合结构是指先将两个传感器信息进行一次融合,再将融合结果与另一个传感器信息进行融合,依次进行下去,直到所有的传感器信息都融合完为止。\n投票算法,其核心思想是:k(k为大于1的整数)个专家判断的有效组合应该优于某个专家个人的判断。投票算法主要有两种:Bagging算法和Boosting算法。\n现有的文本自动分类技术的分类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n第1步:对待分类文件进行格式分析和内容提取,获得其纯文本内容;\n第2步:对纯文本内容进行分词及词形还原,获取最小的语义单位——词条,以及每个词条的频率信息;\n第3步:进行特征提取以及特征合并,降低向量空间的维数;\n第4步:对抽取处理的特征进行权重的计算;\n第5步:对抽取处理的特征进行向量化表示;经过向量化,将文本表示为计算机易于处理的向量形式;\n第6步:最后利用分类器进行分类,输出分类结果。\n分类算法是文本分类系统的核心,因此对分类算法的研究一直是文本分类研究的热点。目前主要研究的是提高分类器的准确率问题。\n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有基于概率的方法,如贝叶斯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概率计算,由待分类的数据对象的属性值求出最可能的分类目标值,即计算各个类别在给定这组属性值时的条件概率,并把输出条件概率值最大的类标号作为目标值。其缺点是前提条件不容易满足;基于实例的方法,如KNN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基于实例之间的距离,对每个实例来说,如果靠近它的实例都是某个类别,那么该实例也可能是这个类别。该方法的缺点是分类效率较低;基于统计学习的方法,如SVM等。这种方法的原理从几何上说,就是要在多维空间中寻找到最佳决策面,该决策面能最好地区分正例和反例,使正例与反例之间的分类间隔最大。SVM分类器是目前最好的文本分类器之一。其缺点是核函数的选择缺乏指导,难以针对具体问题选择最佳的核函数。另外SVM训练速度极大地受到训练集规模的影响,计算开销比较大。\n虽然这些方法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但各自有不同的缺点,分类准确率最高在80%左右,还不能够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n对文本分类的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准确性和计算复杂度。准确性衡量的是一个分类器正确分类的能力。计算复杂度则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而在这两个方面之中,准确性最为重要,因为不管分类器的速度有多快,占用的空间有多小,如果它不能正确分类的话,这个分类器也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对分类的评价主要指的是准确性的评价。\n发明内容\n本发明针对目前已有文本自动分类方法存在精度不高的缺点,提出一种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本发明以信息融合为理论基础,以分类精度高的文本自动分类算法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模型,即采用多层融合结构,串、并联混和的形式进行文本自动分类处理,得到准确率更高的分类结果。\n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n本发明的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模型如图2所示,此模型分为特征级和决策级两级:其中KNN分类器、贝叶斯分类器以及SVM分类器属于特征级;决策级融合中心属于决策级,采用投票算法来实现。各分类器之间采用串、并联相结合的方式对待分类文本进行分类,即各分类器之间既采用并联的形式对待分类文本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输入到决策级融合中心;又采用串联方式,即前一个分类器将分类结果输入决策级融合中心的同时,还要输入到下一个分类器,以便于参与下一个分类器做分类决策,得出分类结果,输入到决策级融合中心。\n本发明的一种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n第1步:对待分文档进行分词、特征提取、权重计算等预处理;\n第2步:在第1步的基础上,将预处理后的结果分别发送到SVM,KNN和贝叶斯分类器中;\n第3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SVM分类器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以及KNN分类器中;\n第4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KNN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n第5步:在第3步和第4步的基础上,将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与SVM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即:将KNN得到类别概率与SVM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概率最大者为该分类器的最终分类结果;然后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以及贝叶斯分类器中;\n第6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贝叶斯分类器的分类结果;\n第7步:在第5步和第6步的基础上,将贝叶斯分类器的分类结果与KNN的分类结果相比较,即:将贝叶斯分类器得到的类别概率与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概率最大者为该分类器的最终分类结果。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分类融合中心。\n第8步:在第3步、第5步和第7步的基础上,在决策级融合中心采用投票算法对特征级得到的分类结果进行投票,得到最终的分类决策结果。\n有益效果\n1.在此融合结构模型中,不同的层次完成的功能不同。这种结构综合了串、并联融合结构的优势,且采用了分层的融合结构可以确保每个子系统独立、准确地完成本系统的局部融合分类,降低了对整个自动分类系统进行文本分类的复杂性。\n2.本发明方法不仅可以保证各个局部分类的正确性,还可以适应分类目标的改变,保证分类系统的效率及准确度。\n3.当分类系统对实时性要求较高时,通过系统的分层结构可以实现各个子系统的分别训练和学习来实现全局文本分类功能的改进,提高分类系统性能,灵活地、自适应地、高效地实现文本自动分类,提高分类准确率。\n附图说明\n图1为已有技术的文本自动分类基本过程流程图;\n图2为本发明的决策级分类融合模型。\n具体实施方式\n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n本发明以本人实验室文本自动分类的实际项目为实验平台,以验证本发明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本发明方法的系统采用JAVA开发平台,Oracle数据库。\n本实验采用本发明方法对一万篇语料进行分类,其中7000篇为训练语料、3000篇为测试语料,共分15个类别。\n采用本发明方法进行分类的步骤如下:\n第1步:对3000篇待分文档进行分词、特征提取、权重计算等预处理;\n第2步:在第1步的基础上,将预处理后的结果分别发送到SVM,KNN和贝叶斯分类器中;\n第3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SVM分类器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投票算法)以及KNN分类器中;\n第4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KNN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n第5步:在第3步和第4步的基础上,将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与SVM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即:将KNN得到类别概率与SVM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概率最大者为该分类器的最终分类结果。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投票算法)以及贝叶斯分类器中;\n第6步:在第2步的基础上,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分类,得到贝叶斯分类器的分类结果;\n第7步:在第5步和第6步的基础上,将贝叶斯分类器的分类结果与KNN的分类结果相比较,即:将贝叶斯分类器得到的类别概率与KNN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概率最大者为该分类器的最终分类结果。将分类结果发送到决策级融合中心(投票算法)。\n第8步:在第3步、第5步和第7步的基础上,在决策级融合中心采用投票算法对特征级得到的分类结果进行投票,得到最终的分类决策结果。\n同时,为说明本发明的分类效果,本实验是在同等条件下,以相同的训练语料、测试语料以及相同的分类体系分别采用KNN分类器、SVM分类器和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分类,结果分类效果结果如表1所示:\n表1四种算法分类效果比较\n\n结论:本发明提出的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发挥了各种分类器的优势,得到了高于其他单分类器的准确率和召回率,验证了其有效性。\n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n', 'erdt': 20100210, 'exdt': 20290624, 'family_inpadoc': 'CN200910087844A', 'family_original': '41470054', 'inventor': [{'lang': 'CN', 'name': '张晓丹',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牛振东',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张正施', 'name_id': 3}, {'lang': 'CN', 'name': '曹玉鹃', 'name_id': 4}, {'lang': 'CN', 'name': '徐小梅', 'name_id': 5}],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7/30', 'main_group': 'G06F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7/30'}}], 'isdt': 20110907, 'kd': 'B', 'patent_agency': [{'address': {'address':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66号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大厦812房间'}, 'code': '11120', 'lang': 'CN', 'name':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name_id': 1, 'nname_cn':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张利萍', 'name_id': 1}], 'patent_id': '1e1725e1-2fee-4fa4-b83b-330147982011', 'pbdt': 20110907, 'pn_official': 'CN101604322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王宁', 'name_id': 1}], 'prsd': 20130814, 'title': '一种决策级文本自动分类融合方法', 'update_ts': 1537240826676, 'tags': ['物联网技术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abst': '揭示了便于通过采用一种学习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的学习算法来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的系统和方法。该学习算法可包括一搜索算法,它可反转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中的边,以细化与其相关联的有向非循环图。细化的完整表格DAG然后可用于导出用于在决策树贝叶斯网络中生长决策树的学习算法的一组约束。', 'apdt': 20050325, 'apno_official': 'CN200510060162.5',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美国华盛顿州', 'city': 'WA', 'country': 'US', 'formatted_address': 'Washington, USA', 'lat': 47.7510741, 'lon': -120.7401386, 'state': '美国'}, 'ans_id': 'b8131e5c-a417-43b1-8b32-b4f6d7eadaaf', 'lang': 'CN', 'name': '微软公司', 'name_id': 1, 'nname': 'MICROSOFT', 'nname_cn': '微軟'}], 'claim': '1.一种便于学习具有局部分布的贝叶斯网络的系统,其中,至少一个分布不 是完整表格,所述系统包括: \n一完整数据集; \n一贝叶斯网络构造器组件,它构造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以表示所述完整数据 集中的数据的局部分布,并采用一可反转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的边的学习算法来 便于学习决策树贝叶斯网络。 \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贝叶斯网络构造器组件还分 析一从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得出的有向非循环图,以确定所述完整表格贝叶 斯网络的偏序。 \n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学习算法准许对所述完整表 格贝叶斯网络的有向非循环图的偏序的所述局部分布的构造。 \n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贝叶斯网络构造器组件对所 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的每一边确定一得分。 \n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贝叶斯网络构造器组件为所 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的至少一个其它潜在的边配置确定一得分,以评估是否可 以改进边的得分。 \n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如果边的操纵将改进所述边的得 分,则所述贝叶斯网络构造器组件操作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的至少一条边。 \n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分布包括至少一个决策 树。 \n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分布包括至少一个支持 矢量机。 \n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分布包括至少一个逻辑 回归。 \n10.一种用于学习具有至少一个是非完整表格的分布的贝叶斯网络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 \n输入一完整数据集; \n学习包括完整表格的第一贝叶斯网络; \n分析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的有向非循环图;以及 \n学习包括至少一个非完整表格分布的第二贝叶斯网络。 \n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学习所述第一贝叶斯网络包括 采用一可反转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的边的搜索算法。 \n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为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 网络中的至少一条边确定一得分。 \n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为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 网络中的其它潜在的边配置确定得分。 \n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所述至少一条边的得 分与另一潜在边配置的得分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可改进所述至少一条边的得分。 \n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果确定可以改进所述 至少一条边的得分,则通过操作所述至少一条边以改进所述至少一条边的得分,来 细化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 \n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果确定没有边得分可 被改进,则制止操纵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的边。 \n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旦确定了没有边得分 可被改进,则基于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的有向非循环图,导出所述第二贝叶斯 网络中的局部分布构造上的一组约束。 \n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导出所述的一组约束包括估算 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的有向非循环图,以标识经细化的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 的所有边。 \n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学习所述第二贝叶斯网络包括 采用一考虑所述经细化的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的有向非循环图的偏序的受约束的 学习算法。 \n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长决策树,作为定义 所述第二贝叶斯网络的局部分布。 \n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至少一条边确定得分包括: \n确定由所述至少一条边连接的节点之间的依赖性程度; \n确定由所述至少一条边连接的节点之间的依赖性方向;以及 \n至少部分地基于由所述至少一条边连接的节点之间的依赖性方向,评估该至 少一条边的方向是否正确。 \n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将所述至少一条边 的得分与所述各节点和所述至少一条边的所有其它可能的排列的得分进行比较,来 确定所述至少一条边的得分是否为最佳可能得分。 \n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果所述至少一条边的 得分低于所述各节点和所述至少一条边的另一可能排列的得分,则反转所述边的方 向以改进边得分。 \n24.一种在两个或多个计算机组件之间传输的、便于数据访问的数据分组, 所述数据分组包括至少部分地基于一基于完整数据表格的模型或模式的数据集信 息。 \n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数据分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分组还包括直接 来自所述数据集所基于的数据集信息。 \n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分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分组还包括基于 一完整数据表格的数据集信息。 \n27.一种在两个或多个计算机组件之间传输的、便于数据访问的数据分组, 所述数据分组包括可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具有完整数据表格的贝叶斯网络学习具 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的数据集信息。 \n28.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和手持式 电子设备中的至少一个。 \n29.一种便于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n用于从一数据集学习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的装置; \n用于细化从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得到的有向非循环图的装置;以及 \n用于学习具有至少一个非完整表格分布的贝叶斯网络的装置,由此,依照由 所述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的有向非循环图的偏序施加的约束构造局部分布。 \n', 'claim_count': 41, 'cpc': [{'code': {'clazz': 'G06', 'full': 'G06N7/005', 'main_group': 'G06N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N', 'sub_group': 'G06N7/005'},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Y10', 'full': 'Y10S707/99933', 'main_group': 'Y10S707', 'section': 'Y', 'sub_class': 'Y10S', 'sub_group': 'Y10S707/99933'},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一般涉及数据建模和分析,尤其涉及使用完整的数据表格来创建模型 (或模式)。 \n背景技术 \n随着因特网,尤其是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e商务”)的出现,数据分析工 具的使用也随之显著地增加。在e商务和其它因特网和非因特网应用中,生成并维 护具有非常大量信息的数据库。这类信息通常被分析或“挖掘(mine)”来了解关 于顾客、用户、产品等的额外信息。这一信息允许商家和其它用户更好地实现其产 品和/或思想。 \n数据挖掘(也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DD)被定义为“从数据中对隐含 的、先前未知的和可能有用的信息的非平凡提取”。数据挖掘可采用机器学习、统 计和/或可视化技术来发现并呈现容易被人类理解的形式的知识。一般而言,人类 能够比文本项更容易地识别或转换图形项。因此,使用这一手段可比其它方法传播 更大量的信息。由此,图形统计模型被证明在数据挖掘中是无价的。 \n计算机科学中人工智能的出现带来了丰富的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是 其中建议并有时候作出通常由人类托付的决策的计算机系统。在创建决策支持系统 时,计算机科学家试图提供具有最大可能准确性的决策。由此,计算机科学家努力 创建等效于人类专家或比其更准确的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包括医学 诊断、计算机网络故障诊断、或其中决策是基于可标识准则的其它系统。 \n决策支持系统中用于研究的最有希望的新领域之一是贝叶斯网络。贝叶斯网 络是关于世界的区别中概率关系的表示。每一区别(也称为变量)可采用一手动排 他且穷尽的可能的状态集合之一。贝叶斯网络被表达为非循环有向图,其中,变量 对应于节点,而节点之间的关系对应于弧。 \n贝叶斯网络是对感兴趣的变量之间的概率关系进行编码的图形统计模型。在 过去的十年中,贝叶斯网络已经成为了编码专家系统中不确定专家知识的流行表 示。最近,研究人员开发了用于从数据中学习贝叶斯网络的方法。当结合统计技术 使用时,图形模型具有用于数据分析的若干优点。首先,由于模型对所有变量之间 的依赖性进行编码,因此它可以容易地处理缺少某些数据条目的情况。其次,贝叶 斯网络可用于学习因果关系,并因此可用于获取关于问题域的理解和预测干预的 结果。第三,由于模型具有因果和概率语义两者,它是用于组合现有知识(通常以 因果形式出现)和数据的理想表示。第四,贝叶斯统计方法结合贝叶斯网络提供了 用于避免数据的过拟合(over\xa0fitting)的有效且有原则的方法。 \n有两种用于构造统计模型的传统方法,即基于知识的方法和基于数据的方法, 如决策树或决策图。使用基于知识的方法,一个人(也称为知识工程师)采访给定 领域的专家以获得该专家关于其专长的领域的知识。知识工程师和专家首先确定世 界中对于专家的领域中决策制定是重要的各种区别。这些区别对应于感兴趣的域中 的变量。例如,如果决策图用于基于顾客在商店中购买的产品来预测顾客的年龄, 则有一用于“年龄”的变量和一用于所有相关产品的变量。知识工程师和专家接下 来确定决策图的结构和定量化条件概率分布所对应的参数值。 \n在基于数据的方法中,知识工程师和专家首先确定域的变量。下一步,对那 些变量累计数据,并且应用从该数据创建一个或多个决策图的算法。累计的数据来 自域的真实世界实例。即,给定领域中决策制定的真实世界实例。 \n通常,从一般的观点来看,基于数据的方法更常用。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 当更有效地收集数据的能力增长时,这些数据库也呈指数地增长。尽管计算机处理 技术和存储访问技术中得到的速度不断提高,这仍产生了花费极大时间来分析的庞 大的数据库。 \n发明内容 \n以下提出了本发明的简化概述,以提供对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本 概述并非本发明的广泛综述。它并不意味着标识本发明的关键/决定性元素,或描 述本发明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以简化的形式提出本发明的某些概念,作为以后 给出的更详细描述的序言。 \n本发明一般涉及数据建模和分析,尤其涉及使用包括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 来创建包含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或模式)。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具有完 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中的边可被反转,以便于纠正添加到该网络的边。例如,贝叶 斯网络可使用完整的表格作为分布来学习,其中学习算法使用了可反转边的搜索算 法。所得的有向非循环图(DAG)可用于限制使用决策树作为局部分布的贝叶斯 网络学习算法。依照这一方面,在从决策树和/或完整表格搜索中得到的DAG中考 虑完整表格DAG的偏序。以这一方式,如果在完整表格DAG中存在从X到Y的 有向路径,则可阻止在X的树中对Y的分裂。 \n依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中的边可被求值,以评 估与其相关联的得分。这一得分可以指示由边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相关程度。可考虑 替换的节点/边排列,并可确定现有的边是否具有最佳可能得分。如果边得分可被 改进,则现有的边可以被操纵(如,反转、移除或用新边替换等等),以达到增加 的得分。以这一方式,本发明可确保贝叶斯网络具有良好的排序。 \n为实现上述和相关目的,此处结合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 说明性方面。然而,这些方面仅指示了可在其中采用本发明的原理的各种方法中的 几种,并且本发明并不试图包括所有这样的方面及其等效方面。当结合附图阅读以 下本发明的详细描述时,可以清楚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新颖特征。 \n附图说明 \n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示例性贝叶斯网络的图示。 \n图2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贝叶斯网络学习系统的框图。 \n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贝叶斯网络学习系统的另一框图。 \n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示例性节点-边配置的图示。 \n图5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叶-节点连接。 \n图6所示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的方法的流 程图。 \n图7所示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的方法的另 一流程图。 \n图8示出了本发明可在其中运作的示例操作环境。 \n图9示出了本发明可在其中运作的另一示例操作环境。 \n具体实施方式 \n现在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贯穿附图,相同的标号用于引用相同的元素。 在以下描述中,为解释目的,陈述了众多具体细节来提供对本发明的彻底理解。然 而,很明显,本发明可以不使用这些具体细节来实施。在其它实例中,以框图的形 式示出了众所周知的结构和设备,以便于描述本发明。 \n如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计算机组件”指的是计算机相关的实体,无论 是硬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还是执行中的软件。例如,计算机组件可以是, 但不限于,运行在处理器上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码、执行线程、程序和 /或计算机。作为说明,运行在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器都可以是组件。一个 或多个组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线程中,并且组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在 两个或多个计算机之间分布。可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模型、网络、查询引擎、用 户界面、比较器、模型(或模式)可以是计算机组件。 \n本发明方便了从数据中学习贝叶斯网络,它涉及搜索最好地表示数据中的不 依赖性的模型结构(如,DAG)。贝叶斯网络包括一DAG和对应的一组局部分布, 该组局部分布共同定义了联合分布,在联合分布中,由DAG蕴含的不相关性约束 都被考虑在内。例如,当每一局部分布p(X|parents)是完整表格时(如,对于 parent_values的所有可能的值,我们有单独的分布p(X|parents=parent_vales)),典 型的搜索过程可考虑添加、删除和反转边。 \n当局部分布是决策树时,搜索问题可以更困难。只要某一目标T的决策树包 含变量R上的分裂,R就可以是DAG中T的父节点。在这一情况下,与完整表格 分布相反,父节点集合不唯一地标识该节点的局部分布。因此,搜索算法也可搜索 分布的“子结构”(如,树的结构等)。 \n在许多情况下,经学习的模型的质量取决于导出DAG中正确的偏序。例如, 如果学习了结构X→Y←Z,则这一模型结构可以优于X→Y→Z、X→Z,因为它编 码了X和Z的边缘不相关性。当局部分布是完整表格时,搜索操作符可反转边的 方向。以这一方式,如果算法最初不正确地应用了边的方向,则它可在稍后就纠正 这一错误。在上述示例中,如果贪婪算法从空网络开始,则添加X→Y的得分将与 添加Y←X的得分相同,因为模型X→YZ和X←YZ编码了同一不相关性约束。 假定这两个操作符都是最佳的,贪婪算法将在它们之间任意选择。如果最优模型是 X→Y←Z,则算法可通过稍后反转它以从添加X←Y中恢复。如上所述,如果结合 适当的操作符使用了DAG的等效类,则算法可从任何这样的错误中恢复。 \n然而,当局部分布是树时,常规的系统和方法不提供边反转的良好定义的概 念。反转边X→Y包括(1)删除作为Y的父节点的Z,以及(2)添加Y作为X 的父节点。删除作为Y的父节点的X包括在Y的决策树中消除X上的任何分裂。 如果在X上的分裂的下级有其它分裂,则这一消除也会消除其它父节点。此外, “添加Y作为X的父节点”对于使用常规系统和/或方法的决策树分布不是良好定 义的;相反在X的树中对Y的分裂是必需的。 \n作为上述缺点的结果,学习具有决策树分布的贝叶斯网络的传统搜索操作符 通常考虑向树添加分裂;这一操作符或者在其为新的父节点时向DAG添加边,或 者在父节点上已经存在分裂时不向DAG添加任何边。不幸的是,由于传统的系统 仅添加边,使用这一常规系统从在错误的方向上添加边中恢复是不可能的。此外, 如在完整表格的情况下一样,边的方向之间的选择(如,在Y的树中分裂X或在 X的树中分裂Y等)在贪婪搜索的早期阶段是任意的。 \n本发明方便了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同时减轻了上述许多困难。例 如,可使用分布中的完整表格,使用可反转边的搜索算法来学习贝叶斯网络。所得 的DAG可用于限制决策树搜索算法。具体地,本发明的系统和方法可要求在从决 策树搜索中得到的DAG中考虑完整表格DAG的偏序。换言之,如果存在完整表 格DAG中从X到Y的有向路径,则可阻止X的树中对Y的分裂。 \n图1描述了贝叶斯网络100的一个示例。在图1中,有三个变量X1、X2和 X3,它们分别由节点102、106和110表示。该贝叶斯网络包括两条弧104和108。 与贝叶斯网络中每一变量相关联的是一组概率分布。使用条件概率的符号,变量的 概率分布集合可以由p(xi|∏i,ξ)来表示,其中,“p”指概率分布,“∏i”表示变 量Xi的父节点,“ξ”表示专家知识。希腊字母“ξ”表示贝叶斯网络反映了给定 领域的专家知识。由此,这一表达式可作以下解释:给定Xi的父节点和专家知识, 变量Xi的概率分布。例如,X1是X2的父节点。概率分布指定了变量之间的关系的 强度。例如,如果X1具有两种状态(真和假),则与X1相关联的是单个概率分布 p(x1|ξ),而与X2相关联的是两个概率分布p(x2|x1=t,ξ)和p(x2|x1=f,ξ)。在这一 规定的剩余部分,ξ未特别地提及。 \n贝叶斯网络中的弧表明了节点之间的依赖性。当两个节点之间有一条弧时, 当弧的方向从第二节点指向第一节点时,第一节点的概率分布取决于第二节点的 值。例如,节点106依赖于节点102。因此,节点102和106被认为是条件依赖的。 贝叶斯网络中缺少弧表明条件独立性。例如,给定节点106,节点102和110是条 件独立的。然而,通过中间变量间接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变量在缺少中间节点的值的 知识(“状态”)的情况下是条件依赖的。因此,如果已知节点106的值,节点 102和节点110是条件依赖的。 \n换言之,给定一组变量Z,如果给定Z时X的概率分布不依赖于Y,则变量 X和Y的组被认为是条件独立的。然而,如果Z为空,X和Y被认为是“独立的”, 与“条件独立”相反。如果X和Y不是条件独立的,则给定Z,X和Y被认为是 在给定Z是条件依赖的。 \n用于每一节点的变量可以具有不同的类型。具体地,变量可以具有两种类型: 离散的或连续的。离散变量是具有有限或可计数的状态数的变量,而连续变量是具 有无限状态数的变量。离散变量的一个示例是布尔变量。这一变量只能采用两个状 态中的一个:“真”和“假”。连续变量的一个示例是可采用-1和1之间的任何 实数值的变量。离散变量具有相关联的概率分布。然而,连续变量具有相关联的概 率密度函数(“密度”)。当事件是一可能的结果的集合时,变量“x”和事件“a” 和“b”的密度被定义为: \n p ( x ) = Lim a b [ p ( a x b ) | ( a - b ) | ] \n其中,p(a≤x≤b)是x位于a和b之间的概率。 \n图2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贝叶斯网络学习系统200。图2描述了分 析由数据集204组成的数据的贝叶斯网络构造器202。贝叶斯网络构造器202可基 于从数据集204收集的信息开发一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206,以确定数据的 偏序。贝叶斯网络构造器202然后可使用搜索算法分析数据集204和具有完整表格 的贝叶斯网络,以标识该贝叶斯网络内的边的潜在排列,并可将这些其它排列与由 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206定义的偏序进行比较。如果确定存在一个更好的顺 序,则贝叶斯网络构造器202可操纵(如,反转、移除和/或替换等)贝叶斯网络 中的边,以构造一具有形成逻辑分布的决策树的新的贝叶斯网络208。新贝叶斯网 络208的决策树可以用依照确定的较好排序所排列的边来生长。从完整表格中导出 的有向非循环图(DAG)可用于限制贝叶斯网络构造器202使用的学习算法,使 得具有决策树的新贝叶斯网络208的构造可以用在从决策树和/或完整表格搜索中 得到的DAG中考虑完整表格DAG的偏序的坚持主张来实现。例如,如果完整表 格的DAG包括从X到Y的有向路径,则贝叶斯网络学习算法可阻止在具有决策 树的贝叶斯网络208中在X的树中Y上的分裂。 \n构造器202可包括一处理器(未示出),便于分析数据集、DAG、贝叶斯网 络等等。此外,处理器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便于推导,例如贝叶斯网络中边的潜 在排列。如此处所使用的,术语“推导”一般指从通过事件和/或数据捕捉的一组 观察中推论或推导系统、环境和/或用户的状态的过程。例如,推导可用于标识特 定的环境或行动,或可生成状态的概率分布。推导可以是概率性的一即,基于数据 和事件的考虑计算感兴趣的状态的概率分布。推导也可以指用于从一组事件和/或 数据组成更高级事件的技术。这类推导能够从一组观察的事件和/或储存的事件数 据中构造新的事件或行动,不论事件是否在邻近的时间上相关,也不论事件和数据 是否来自一个或若干个事件和数据源。各种分类方案和/或系统(如,支持矢量机、 神经网络、专家系统、贝叶斯信任网络、模糊逻辑、数据融合引擎、回归方法……) 可用于执行结合本发明的自动和/或推导的行动。 \n尽管此处描述的本发明强调使用决策树作为局部分布,然而可以理解,提供 这一强调以简化本发明的解释,并且本发明可用于促进包括除决策树之外的条件分 布的贝叶斯网络的构造和/或改进。例如,条件分布可以是神经网络、逻辑/线性回 归模型、支持矢量机(SMV)等等。此外,在一个节点上采用的条件分布的类型 可以不同于在另一节点上采用的条件分布的类型。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理解的, 对于上述分布类型,学习算法需要一种特征选择算法来标识对分布的相关输入,它 进而定义了贝叶斯网络中的父节点。由于在决策树中在一个变量上的分裂具有选择 从其始发分裂的变量作为输入的效果,因此传统的决策树学习算法自动执行特征选 择。此处所揭示的系统和方法促进了贝叶斯网络的改进的启发式搜索算法,它克服 了常规方法的缺陷。为此,本发明可增强包含一组SVM分布的统计模型的标识, 它促进了例如计算机系统中的语音和/或手写识别、蛋白质结构和/或序列分析、基 因排序等等。这一可能应用的列表不是穷尽的,但是本质上是示例性的,并非以任 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n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描述便于从数据集构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 网络的各个数据操作阶段的贝叶斯网络学习系统300的图示。学习系统300包括数 据集302;包含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304,其具有从数据集中提取信息的装置306; 以及包括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308,其具有使用由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304 定义的偏序来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308的学习装置310。依照一个示例, 学习系统300可分析由数据集302组成的信息,并通过学习算法构造具有完整表格 的贝叶斯网络304。学习算法可包括可反转完整表格网络304中的边的搜索算法。 基于这一贝叶斯网络304,可通过分析具有完整表格304的贝叶斯网络中的边,确 定和/或定义完整表格DAG的偏序。一旦估算了偏序,可通过装置312再次访问并 再次评估数据集302,以估算由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304定义的DAG和/ 或将其与数据集302的其它部分排列进行比较,以便于分析是否改进了偏序。例如, 可确定对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304中的特定边的操纵(如,反转、删除、添 加等)是否有利于实现更优化的排序。如果这一确定表明可改进排序,则可操纵边 并可学习具有逻辑分布的决策树的新贝叶斯网络308,以便于实现更好的排序。这 可以通过采用在构造决策树DAG时考虑完整表格DAG的偏序的贝叶斯网络学习 算法来促进。 \n图4是包括完整表格的简单示例性贝叶斯网络400的图示。完整表格可用于 学习贝叶斯网络中的边,因为它们可包括关于分布的形状的信息。例如,决策树可 包括不完整的逻辑分布,这可导致缺少形状信息。通过采用完整表格来学习贝叶斯 网络,可执行比常规方法所需的更不贪婪的搜索,以便于确定数据依赖性的较佳排 序。图4所示的“V”结构是一个这样的信息丰富排序结构。依照该图,X和Z必 须在Y之前。一旦学习了这一排序,它可作为约束应用到例如决策树学习模型。 例如,这一约束可坚持如果一个变量是原始排序中的子节点,则不能向该变量添加 边。以这一方式,可提供并然后细调排序的高质量逼近,以生长决策树,如贝叶斯 网络。 \n依照本发明的这一方面,如图4所示,最初X和Z彼此不相关(如,关于X 的知识不能通过知道Z来获得)。例如,如果X表示下雨的出现,Z表示随机定 时间的人工降雨系统,而Y表示湿的草地,则下雨(如,X为真)的知识不能退 定人工降雨系统尚未被激活(如,Z也为真)。然而,第二示意图示出给定Z,X 在统计上依赖于Z,使得如果已知人工降雨系统已被激活,并且草地是湿的,则出 现下雨的概率降低。以这一方式,本发明可在完整表格搜索期间收集关于数据排序 的信息,然后可采用排序信息以便于决策树扩展。 \n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用从第一示意图定向到第二示意图的虚线箭头示出 了图4,以示出可发生一行动,由此可积极地反转两个变量之间的边的方向。在学 习贝叶斯网络时,这一边反转便于达到叶节点、树等的最佳得分。 \n图5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边反转协议500。最初,在X和Y之间 插入边,表明X依赖于Y。在Y和Z之间插入第二条边,表明Y依赖于Z,现在 给定Y,X依赖于Z。可向X-Y-Z叶节点分配一得分,以便于学习例如上文所述的 贝叶斯网络。在这一点上,可确定最初添加的边是在不正确的方向上插入的(如, X应当不依赖于Y等)。这一确定可通过例如相对于叶节点中的变量之间的其它 可能依赖性关系确定叶节点的得分来作出。如果替换组合产生了更高的得分(如, 更大的正确性似然性),则这一组合可通过反转边的方向来实现。以这一方式,本 发明可克服与采用常规决策树相关联的问题,由于缺少边方向的考虑,常规决策树 以前是不能被纠正的。 \n依照这一示例,如果学习了结构Z→Y←X,则这一模型结构可以优于例如Z →Y→X、Z→X,因为它对X和Z的边缘不相关性进行了编码。当局部分布是完 整表格时,搜索操作符可反转边的方向以便于这一较优的排序或结构。以这一方式, 如果算法最初不正确地向边应用了方向,则它可稍后纠正这一错误。在上述示例中, 如果贪婪算法从空网络开始,则添加X→Y的得分可以与添加Y→X的得分相同, 因为模型X→YZ和X←YZ对同一独立性约束进行了编码。假定这两个操作符都 是最佳的,则贪婪算法将在它们之间进行任意选择。如果最优模型是X→Y←Z, 则算法可通过稍后反转它从添加X←Y中恢复。如上所述,如果DAG的等效类结 合适当的操作符来使用,则算法可从这类错误中恢复。 \n鉴于上文示出并描述的示例性系统,参考图6和7的流程图,可以更好地理 解可依照本发明实现的方法。尽管为了简化说明的目的,方法被示出并描述为一系 列块,然而可以理解和明白,本发明不被块的顺序所限制,因为依照本发明,某些 块可以不同的顺序和/或与此处所示并描述的其它块一起出现。此外,并非需要所 有示出的块来实现依照本发明的方法。 \n本发明可以在诸如由一个或多个组件执行的程度模块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 通用上下文中描述。一般而言,程序模块包括例程、程序、对象、数据结构等,它 们执行特定的任务或实现特定的抽象数据类型。通常,如各个实施例中所需要的, 程序模块的功能可以组合或分布。 \n图6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用于学习具有决策树的贝叶斯网络以表 示局部分布的方法600。依照方法600,在602输入完整的数据集。在604,可采 用反转边的搜索算法来学习具有完整表格的贝叶斯网络。在606,可分析从完整表 格贝叶斯网络中得到的DAG来确定在604处学习的贝叶斯网络的偏序。 \nDAG可用于描绘在608处决策树生长的边界和/或限制。例如,如果完整表格 贝叶斯网络的DAG不包括从X到Y的有向路径,则决策树贝叶斯网络中X的树 中Y上的分裂可以被阻止。以这一方式,可应用从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导出的 排序,作为对决策树生长的约束,使得可通过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获得排序的高质 量逼近,并随后可细调该逼近以生长决策树作为贝叶斯网络中的局部分布。在610, 可生长考虑由完整表格DAG定义的偏序的决策树,以构造使用局部分布的决策树 的新的贝叶斯网络。 \n图7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用于使用完整数据表格学习贝叶斯网络的方 法700的图示。在702,输入完整的数据集,并在704使用学习算法来标识其中的 节点之间的边,以确定具有完整表的贝叶斯网络的偏序。学习算法还可包括一可操 纵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的边的搜索算法。在706,确定完整表格贝叶斯网络中是 否可提高边的得分。这一确定可例如通过测量节点之间的相关性以评估节点统计上 依赖的程度来作出。这一确定便于以比常规可用的方法更有效的方式确定排序结 构。例如,确定在两个节点之间存在边可表明节点是统计相关的,但是不能提供关 于相关度的信息。通过评估边的得分,可以定量化相关程度。这进而准许确定最佳 排序以便于学习统计模型,如贝叶斯网络。 \n如果在706的考虑表明可增加边的得分,则可在708遵循这一考虑,其中, 可移除和替换、反转等低得分的边,以提高特定边的得分,由此便于对统计模型进 行良好的排序。当操纵了边以获得更高的边得分时,该方法回退到704,用于该方 法的进一步潜在的迭代。以这一方式,方法700可使用反馈/前馈循环来准许迭代 性的边替换和/或调整,来实现数据表格中顶点的最优排序。另外,如果在706确 定不能改进边得分(如,现有的边展示出比其它可能的排列更高的正确性概率,等 等),则该方法可前进到710,其中通过至少部分地基于从具有完整数据表格的贝 叶斯网络获得的部分排序生长的决策树来学习贝叶斯网络。在学习了具有最优决策 树的贝叶斯网络之后,可在712输出该贝叶斯网络。由此,方法700可操纵具有完 整数据表格的贝叶斯网络中的边,以便于标识准许学习更高得分模型的排序,这进 而便于学习改进的决策树贝叶斯网络。 \n为提供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各方面的附加环境,图8和9以及以下讨论旨在提 供其中可实现本发明的各方面的合适的计算环境800和900的简要、通用的描述。 尽管上文在运行在本地计算机和/或远程计算机上的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执行指 令的通用上下文中描述了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发明也可组 合其它程序模块来实现。一般而言,程序模块包括例程、程序、组件、数据结构等, 它们执行特定的任务或实现特定的抽象数据类型。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 解,本发明的方法可以用其它计算机系统配置来实施,包括单处理器或多处理器计 算机系统、小型机、大型机以及个人计算机、手持式计算设备、基于微处理器或可 编程消费者电子设备等等,其每一个都在操作上与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设备通信。 所示的本发明的各方面也可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施,其中,任务由通过通信网络 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然而,本发明的某些(如果不是全部)方面可以在独 立的计算机上实施。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本地和/或远程存储 器存储设备中。 \n如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组件”指的是计算机相关的实体,无论是硬件、 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还是执行中的软件。例如,组件可以是,但不限于,运行 在处理器上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码、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作 为说明,运行在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器都可以是组件。另外,组件可包括一 个或多个子组件。 \n参考图8,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各方面的示例性系统包括常规计算机402,包括 处理单元804、系统存储器806以及将包括系统存储器806的各类系统组件耦合至 处理单元804的系统总线808。处理单元804可以是任何可购买或专用的处理器。 另外,处理单元可被实现为例如可并行连接的一个以上处理器形成的多处理器。 \n系统总线808可以是若干种总线结构类型的任一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存储 器控制器、外围总线以及使用各类总线体系结构的局部总线,仅举几个例子,这类 体系结构如PCI、VESA、微通道、ISA和EISA。系统存储器包括只读存储器(ROM) 810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812。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814,包含如在 启动时协助在计算机802内的元件之间传输信息的基本例程,储存在ROM\xa0810中。 \n计算机802也可包括例如硬盘驱动器816、例如用于对可移动磁盘820进行读 写的磁盘驱动器818、以及例如用于对CD-ROM盘824或其它光介质进行读写的 光盘驱动器822。硬盘驱动器816、磁盘驱动器818以及光盘驱动器822分别通过 硬盘驱动器接口826、磁盘驱动器接口828和光盘驱动器接口830连接至系统总线 808。驱动器816-822及其相关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为计算机802提供了计算机可执 行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和其它数据的非易失存储。尽管这里描述的计算机可 读介质指硬盘、可移动磁盘和CD,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由计算机 读取的其它类型的介质,诸如盒式磁带、闪存卡、数字视频盘、Bernoulli盒式磁盘 等等,也可以用于示例性操作环境800,并且任何这样介质可包括用于执行本发明 的方法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 \n多个程序模块可储存在驱动器816-822和RAM\xa0425中,包括操作系统832、 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834、其它程序模块836以及程序数据838。操作系统832可 以是任一合适的操作系统或操作系统的组合。作为示例,应用程序834和程序模块 836可包括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使用数据集的模型(或模式)和/或依赖性网络。 另外,程序数据838可包括输入数据,依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从该数据可生成模 型(或模式)和/或在该数据上执行查询。 \n用户可以通过诸如键盘840和定位设备(如,鼠标842)等一个或多个用户输 入设备向计算机802输入命令和信息。其它输入设备(未示出)可包括麦克风、操 纵杆、游戏垫、圆盘式卫星天线、无线遥控器、扫描仪等等。这些和其它输入设备 通常通过耦合至系统总线808的串行端口接口844连接到处理单元804,但也可以 通过其它接口连接,如并行端口、游戏端口或通用串行总线(USB)。监视器846 或其它类型的显示设备也通过接口,如视频适配器848连接到系统总线808。除监 视器之外,计算机802可包括其它外围输出设备(未示出),如扬声器和打印机等 等。 \n可以理解,计算机802可以在使用到一个或多个远程计算机860的逻辑连接 的网络化环境中操作。远程计算机860可以是工作站、服务器计算机、路由器、对 等设备或其它公用网络节点,并通常包括许多或所有上述与计算机802相关的元 件,尽管为简明的目的,在图8中仅示出了存储器存储设备862。图8描述的逻辑 连接包括局域网(LAN)864和广域网(WAN)866。这类网络环境常见于办公室、 企业范围计算机网络、内联网以及因特网。 \n当在LAN网络环境中使用时,计算机802通过网络接口或适配器868连接至 局域网864。当在WAN网络环境中使用时,计算机802通常包括调制解调器(如 电话、DSL、电缆等)870,或连接到LAN上的通信服务器,或具有用于通过WAN 866,如因特网建立通信的其它装置。调制解调器870可以对计算机802是内置或 外置的,通过串行端口接口844连接至系统总线808。在网络化环境中,程序模块 (包括应用程序834)和/或程序数据838可储存在远程存储器存储设备862中。可 以理解,示出的网络连接是示例性的,当实现本发明的各方面时,也可以使用在计 算机802和860之间建立通信链路的其它装置(如有线或无线)。 \n依照计算机编程领域的技术人员的实践,参考由诸如计算机802或远程计算 机806等计算机执行的动作和操作的符号表示描述了本发明,除非另外指明。这类 动作和操作有时候被称为计算机执行的。可以理解,动作和符号表示的操作包括处 理单元804对表示数据比特的电信号的操纵,导致了对电信号表示的变换或转化, 并且在存储器系统(包括系统存储器806、硬盘驱动器816、软盘820、CD-ROM\xa0824 和远程存储器862)中的存储器位置维护数据比特,由此重新配置或改变计算机系 统的操作,以及信号的其它处理。维护这类数据比特的存储器位置是具有对应于数 据比特的特定电、磁或光属性的物理位置。 \n图9是本发明可交互的示例计算环境900的另一框图。系统900还示出了包 括一个或多个客户机902的系统。客户机902可以是硬件和/或软件(如,线程、 进程、计算装置)。系统900也包括一个或多个服务器904。服务器904也可以是 硬件和/或软件(如,线程、进程、计算装置)。例如,服务器904可容纳线程, 以通过使用本发明执行变换。客户机902和服务器904之间的一个可能的通信可以 是适用于在两个或多个计算机进程之间传输的数据分组的形式。系统900包括可用 于便于在客户机902和服务器904之间通信的通信框架908。客户机902操作上连 接至可用于储存对客户机902本地的信息的一个或多个客户机数据存储910。类似 地,服务器904操作上连接至可用于储存对服务器904本地的信息的一个或多个服 务器数据存储906。 \n可以理解,本发明的装置、系统和/或方法可用于同样便于计算机组件和非计 算机相关组件的总体功率转换方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发明的 装置、系统和/或方法可用于大量的电子相关技术,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服务 器和/或手持式电子设备等等。 \n上文所描述的包括了本发明的示例。当然,不可能为了描述本发明而描述组 件或方法的每一可构想的组合,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发明的许多其 它的组合和置换也是可能的。因此,本发明旨在包含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 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代换、修改和变化。此外,在详细描述或权利要求书中使用 了术语“包括”的意义上,该术语是包含性的,与术语“包含”在用作权利要求书 中的过渡词时解释的“包含”相类似。 \n', 'erdt': 20070523, 'family_inpadoc': 'EP05102269A', 'family_original': '34939031', 'inventor': [{'lang': 'CN', 'name': 'D·M·奇克林', 'name_id': 1}], 'ipc':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7/30', 'main_group': 'G06F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7/30'}}, {'code': {'clazz': 'G06', 'full': 'G06N7/00', 'main_group': 'G06N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N', 'sub_group': 'G06N7/00'}}],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31100', 'lang': 'CN', 'name':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沈昭坤', 'name_id': 1}], 'patent_id': '42770195-99c6-4248-a60e-07eb6e92e9a3', 'pbdt': 20050928, 'pn_official': 'CN1674008A', 'priority': [{'country': 'US', 'date': 20040325, 'number': '10/809,054'}], 'prsd': 20140514, 'title': '使用表格来学习树', 'update_ts': 1537444711530, 'tags': []} {'abs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应用在加速退化试验技术领域。首先,确定产品性能退化模型、加速模型,并基于历史数据给出模型参数的先验分布;其次,确定优化设计空间,构成试验方案集合;然后,建立期望效用函数或期望损失函数,确定优化目标,并基于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方法,确定试验方案集合中的各设计的优化目标值;最后,利用曲面拟合方法,找到最优试验方案。本发明方法避免了传统(局部)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在假定模型参数取值已知的情况下进行易出现较大偏差的缺点,在给出模型参数先验分布的情况下进行试验优化设计,得到的优化方案更合理更符合实际。', 'apdt': 20120228, 'apno_official': 'CN201210048774.2',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lang': 'CN', 'name':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city': '北京', 'country': 'CN', 'district': '海淀区', 'formatted_address': '北京市海淀区校园南路', 'lat': 39.986566586925, 'lon': 116.35853307285, 'postcode': '100191', 'state': '北京'}, 'ans_id': 'e0830a67-29b1-4acc-abe0-cb1079d7db92', 'lang': 'CN', 'name':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name_id': 1, 'nname': 'BEIHANG UNIVERSITY', 'nname_cn': 'BUAA'}], 'claim': '1.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 如下步骤: \n步骤一、确定产品性能退化模型、加速模型,进而基于历史数据给出模型参数的先验分 布; \n步骤二、确定优化设计空间,构成试验方案集合,具体过程是: \n在确定试验应力水平范围,结合试验费用约束确定总样本量和总测量次数的情况下,需 要优化的决策变量为各试验应力水平和各应力水平下的测量次数分配,令S表示试验应力向 量,S=(s1,...,sj,...,sk),sj表示第j个应力水平,令M表示测量次数向量,M=(m1,...,mj,...,mk), mj表示第j个应力水平sj下的测量次数; \n然后,引入应力比ξj对向量S进行标准化:ξj=(sj-smin)/(smax-smin),其中,smin、smax分别表示试验施加的加速应力的上下限; \n引入测量次数比πj对向量M进行标准化:\n最后确定的设计空间D为:D=S×M,将设计空间沿应力比和测量次数比的方向,在包 括边界的取值范围内,等分取值,得到有限个设计,组成试验方案集合; \n步骤三、建立期望效用函数或期望损失函数,确定优化目标; \n具体本步骤给出两种优化目标: \n(1)基于相对熵的优化目标为: \n max η D E x E θ [ log p ( x | θ ) p ( x ) ] \n其中,x表示产品性能退化增量;θ表示模型参数向量;p(θ|x)表示模型参数后验分布 概率密度函数;p(x)是边际似然函数,p(x)=∫p(x|θ)p(θ)dθ;p(x|θ)表示模型参数θ已知条 件下的似然函数,p(θ)表示模型参数先验分布概率密度函数;Eθ表示关于θ的期望;Ex表示 对样本空间的信息取数学期望,从设计η中获得的信息I(η,x,p(θ))=I1x)-I0,I1(x)表示后 验分布中获得的总信息量,I1(x)=∫p(θ|x)log\xa0p(θ|x)dθ,I0表示先验分布中包含的信息, I0=∫p(θ)log\xa0p(θ)dθ=Eθlog\xa0p(θ); \n(2)基于期望平方损失的优化目标: \n min η D E x E θ [ | | θ - E [ θ | x , η ] | | 2 ] \n其中,||·||为欧几里得范数,E[θ|x,η]表示在给定试验方案η和得到相应的性能退化增量 数据x下的参数后验期望,Ex和Eθ分别表示对样本空间和模型参数θ空间取数学期望; \n步骤四、基于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方法,利用软件WinBUGS14确定试验方案集合中的各 设计的优化目标值; \n步骤五、利用曲面拟合方法,找到最优试验方案,具体是:将试验方案集合中的各设计, 及步骤四得到的对应的优化目标值,构成数对ηr表示试验方案集合中的第r个设 计,分别采用参数多项式回归和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对数据进行曲面 拟合,对基于期望平方损失的优化目标,找到最小的优化目标值对应的设计就是最优试验方 案,对基于相对熵的优化目标,找到最大的优化目标值对应的设计就是最优试验方案。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的退化模型为混合效应模型、伽马过程模型或者布朗运动随机过 程模型,所述的加速模型为阿伦尼斯模型、逆幂率模型或者艾琳模型。 \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的利用软件WinBUGS14确定试验方案集合中的各设计的优化目 标值,当以期望平方损失最小为优化目标时,确定优化目标值的步骤为: \n子步骤11:从试验方案集合中取出一个设计ηr,r=1,...,RD,RD表示试验方案集合中设 计的总个数,ηr表示第r个设计; \n子步骤1.2:对方案ηr,从相应的先验分布中仿真抽取模型参数,标记该模型参数为θr; \n子步骤1.3:对模型参数θr,从抽样分布f(x|θr,ηr)中生成产品性能退化增量xr,共R1次; f(x|θr,ηr)表示在设计ηr和f(x|θr,ηr)表示在设计ηr和其相应的模型参数θr下的产品性能退 化增量的概率密度函数; \n子步骤1.4:对生成的退化增量,基于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方法利用软件WinBUGS14计算 对应的期望平方损失,则设计ηr共有R1个损失Lr,对R1个损失Lr取均值,得到设计ηr的 期望损失函数值; \n子步骤1.5:回到子步骤1.1,对试验方案集合中每一个设计重复子步骤1.2~子步骤1.4, 得到所有试验方案集合内所有设计的期望损失函数值。 \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方法, 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的利用软件WinBUGS14确定试验方案集合中的各设计的优化目 标值,当以相对熵最大为优化目标时,确定优化目标值的步骤为: \n子步骤2.1:从试验方案集合内取一个设计ηr,r=1,...,RD,RD表示试验方案集合中设计 的总个数,ηr表示第r个设计; \n子步骤2.2:对设计ηr,从其相应的先验分布中仿真抽取R2次模型参数θrh,h=1,...,R2, 并利用第h(h=1,...,R2)次抽取的模型参数θrh,从抽样分布f(x|θrh,ηr)中生成产品性能退化增 量xrh;f(x|θrh,ηr)表示在设计ηr和f(x|θr,ηr)表示在设计ηr和其相应的模型参数θr下的产品 性能退化增量的概率密度函数; \n子步骤2.3:根据仿真生成的产品性能退化增量xrh,得到方案ηr的对数似然函数 log\xa0p(xrhrh,ηr),并进一步得到方案ηr的ExEθ[log\xa0p(xrhrh,ηr)]: \n E x E θ [ log p ( x rh | θ rh , η r ) ] = 1 R 2 · Σ h = 1 R 2 log p ( x rh | θ rh , η r ) \n子步骤2.4:对设计ηr,从相应的先验分布中仿真抽取模型参数θr,针对模型参数θr仿真 R3次产品性能退化增量xrh,h=1,...,R3,基于每次仿真得到的产品性能退化增量,基于马尔科 夫蒙特卡洛方法利用软件WinBUGS14得到第g个产品性能退化增量的模型参数的后验均值 θg,进而得到R3个θg的均值和模型参数的后验的方差协方差矩阵∑θ: \n θ ¯ = 1 R ML · Σ g = 1 R ML θ g and Σ θ = 1 R ML - 1 · Σ g = 1 R ML ( θ g - θ ¯ ) ( θ g - θ ¯ ) T \n其中,RML是仿真的产品性能退化增量xrh的个数,为样本量与总检测次数的乘积; \n子步骤2.5:根据下式确定边际似然函数p(xrh): \n p ( x rh ) ( 2 π ) d / 2 | Σ θ | 1 / 2 p ( x rh | θ ¯ ) p ( θ ¯ ) \n进而得到 E x [ log p ( x ) ] = 1 R 3 · Σ h = 1 R 3 log p ( x rh ) ; 其中,表示模型参数后验的均值已 知条件下的似然函数,d为模型参数向量的维数,表示模型参数后验均值带入先验分 布得到的概率值; \n子步骤2.6:对于设计ηr,根据子步骤2.3与子步骤2.4得到的数据,确定设计ηr的期望 效用函数的值:\n子步骤2.7:回到子步骤2.1,对试验方案集合中每一个设计重复步骤2.2~2.6,得到所有 设计的期望效用函数的值。 \n', 'claim_count': 37,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是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属于加速退化试 验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可靠性与系统工程领域的技术问题。 \n背景技术\n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高可靠、长寿命产品越来越多,例如:航空航天类电子产品、光 电产品等,为了评估这些产品的可靠性与寿命,加速寿命试验(Accelerated\xa0Life\xa0Testing,ALT) 和加速退化试验(Accelerated\xa0Degradation\xa0Testing,ADT)相继发展起来。ALT需要搜集产品的 失效数据,但有时由于高可靠产品的特性,难以获得足够的失效数据以满足ALT评估时的需 求。ADT是基于产品的物理特性或退化特性,通过在短时间内搜集加速应力下的退化增量来 外推评估产品正常条件下的寿命和可靠性。ADT克服了ALT的不足,成为加速试验领域的 研究热点。 \n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对ADT进行优化设计,科学合理的安排试验样本、试验时间、性能 监测间隔等,以获得更有效的试验数据,进而提高产品可靠性评估精度是ADT的一项重要研 究内容。ADT优化设计根据不同原则可分为不同范畴,包括: \n1)应力施加方式。主要包括恒定和步进; \n虽然对恒定应力加速退化试验(Constant\xa0Stress\xa0ADT,CSADT)的研究比对步进应力加速 退化试验(Step\xa0Stress\xa0ADT,SSADT)相对成熟,但SSADT具有节省样本和试验时间的优势, 因此,近年来,对SSADT的研究也逐步增多。 \n2)退化模型。主要包括混合效应模型、伽马过程和布朗运动(wiener过程); \n基于这三种模型的ADT优化设计都有学者进行研究。 \n3)加速应力类型的数量。主要包括单应力和多应力; \n应力类型主要包括温度应力、湿度应力、电应力、振动应力等。单应力的ADT优化设计, 采用单应力加速模型,例如以温度为加速应力,采用阿伦尼斯模型;多应力的ADT优化设计 研究较少,采用多应力加速模型。 \n4)测量方式。主要包括破坏性测量和非破坏性测量; \n测量产品性能参数时,对产品本身是否造成破坏,是ADT优化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非破坏性测量,如电子、光电类产品的性能测量等;破坏性测量,如胶类产品拉伸剪切强度 的测量等,不同测量方式,测量次数,样本分配等不同。 \n5)历史信息。主要分为传统(局部)设计和贝叶斯设计。 \n对于大多数产品而言,通常都会存在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相似产品的历史试验数据 或实际使用数据;产品自身在ADT之前进行的性能试验、环境试验等。传统(局部)的ADT 优化设计是在给定退化模型基础上,通过假定模型参数取值来进行优化。当“假定”的取值与 真实值偏差较大时,按照该假定值进行优化设计的试验方案就不能提供最有效的试验数据, 往往会出现过试验或欠试验的情况,从而失去了试验“优化设计”的意义。如果基于贝叶斯理 论综合利用历史信息进行优化设计,则比假定参数取值进行优化得到的方案可信度要高很多。 但是ADT的Bayes优化设计还很少有研究人员涉及。 \n传统(局部)ADT优化设计已有大量研究: \n对CSADT,Qishan\xa0Li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研究了CSADT的优化设计(参考文献[1]: Qishan\xa0Li.Accelerated\xa0Degradation\xa0Test\xa0Planning\xa0and\xa0Optimization[D].The\xa0University\xa0of\xa0Arizona, 2002)。Yang\xa0G.,Yang\xa0K基于线性退化模型,将失效阈值作为一项加速应力,以最小化正常临 界值和正常应力下平均(对数)寿命的渐进方差为目标来优化CSADT(参考文献[2]:Yang\xa0G., Yang\xa0K.Accelerated\xa0degradation-tests\xa0with\xa0tightened\xa0critical\xa0values.IEEE\xa0Transactions\xa0on\xa0 Reliability,2002,51(4):463-468)。H-F\xa0Yu等研究了退化率分别服从倒数Weibull分布和对数正 态分布情况下加速退化试验的优化设计方法(参考文献[3]:Yu\xa0H.F.,Chiao\xa0C.-H.Designing\xa0a\xa0 degradation\xa0experiment\xa0by\xa0optimizing\xa0the\xa0interval\xa0estimation\xa0of\xa0the\xa0percentile.Industrial\xa0 Engineering\xa0Research,2000,2:33-48;参考文献[4]:Yu\xa0H.F.Designing\xa0a\xa0degradation\xa0experiment\xa0 by\xa0minimizing\xa0the\xa0variance\xa0of\xa0estimating\xa0a\xa0product′s\xa0mean-time-to-failure.Pan-Pacific\xa0 Management\xa0Review,2002,5:171-181;参考文献[5]:Yu\xa0H.F.Optimal\xa0selection\xa0of\xa0the\xa0most\xa0 reliable\xa0product\xa0with\xa0degradation\xa0data.Engineering\xa0Optimization,2002,34:579-590;参考文献 [6]:Yu\xa0H.F.,Chiao\xa0C.-H.An\xa0optimal\xa0designed\xa0degradation\xa0experiment\xa0fir\xa0reliability\xa0improvement. IEEE\xa0Transactions\xa0on\xa0Reliability,2002,51:427-433;参考文献[7]:Yu\xa0H.F.,Tseng\xa0S.T.Designing\xa0a\xa0 screening\xa0experiment\xa0for\xa0highly\xa0reliable\xa0products.Naval\xa0Research\xa0Logistics,2002,9:514-526;参 考文献[8]:Yu\xa0H.F.Designing\xa0an\xa0accelerated\xa0degradation\xa0experiment\xa0with\xa0a\xa0reciprocal\xa0Weibull\xa0 degradation\xa0rate.Journal\xa0of\xa0statistical\xa0planning\xa0and\xa0inference,2006,136:282-297;参考文献[9]: Yu\xa0H.F.,Tseng\xa0S.T.Designing\xa0a\xa0degradation\xa0experiment\xa0with\xa0a\xa0reciprocal\xa0Weibull\xa0degradation\xa0rate. Quality\xa0Technology\xa0and\xa0Quantitative\xa0Management,2004,1(1):47-63)。Ying\xa0Shi,Luis\xa0A\xa0Escobar\xa0 and\xa0W\xa0Q\xa0Meeker研究了加速破坏退化试验的优化设计,以最小化指定失效时间分位点极大似 然估计的渐进方差为优化目标,采用一般等价定理(general\xa0equivalence\xa0theorem,GET)来验 证不同方案的最优性(参考文献[10]:Ying\xa0Shi,Luis\xa0AEscobar,William\xa0Q\xa0Meeker.Accelerated\xa0 Destructive\xa0Degrad\xa0ation\xa0Test\xa0Planning.Technometrics,2009,51(1):1-13)。Yashun\xa0Wang等基于混 合效应模型,以最小化产品寿命分布p分位估计的均方误差为目标,以试验费用为约束,采 用Monte\xa0Carlo仿真,研究了ADT的优化设计(参考文献[11]:Yashun\xa0Wang,Chunhua\xa0Zhang, Xun\xa0Chen,Yongqiang\xa0Mo.Simulation-based\xa0optimal\xa0design\xa0for\xa0accelerated\xa0degradation\xa0tests. ICRMS.July\xa02009:1302-1306)。对SSADT,Park等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和恒定退化率对步进应 力加速破坏退化试验建立了退化模型,以产品正常条件下寿命分布p分位极大似然估计渐进 方差最小为目标,研究了步进应力加速破坏退化试验的优化设计(参考文献[12]:Park\xa0S.J.,Yum\xa0 B.J.,Balamurali\xa0S.Optimal\xa0design\xa0of\xa0step-stress\xa0degradation\xa0tests\xa0in\xa0the\xa0case\xa0of\xa0destructive\xa0 measurement.Quality\xa0Technology\xa0and\xa0Quantitative\xa0Management,2004,1(1):105-124)。L.C.Tang 等以试验费用为优化目标,以正常应力下平均寿命极大似然估计的渐进方差为约束,研究了 SSADT设计方法(参考文献[13]:Tang\xa0L.,Yang\xa0G.,Xie\xa0M.Planning\xa0Of\xa0Step-stress\xa0Accelerated\xa0 Degradation\xa0Test\xa0Poceedings\xa0of\xa0The\xa0Annual\xa0Reliability\xa0and\xa0Maintainability\xa0Symposium, 2004:287-292)。S-T\xa0Tseng等分别基于Weiner过程和Gamma过程研究了SSADT的优化(参考 文献[14]:Tseng\xa0S.T.,Peng\xa0C.Y\xa0Reliability\xa0improvement\xa0via\xa0degradation\xa0experiments. Conference\xa0on\xa0Mathematical\xa0Methods\xa0in\xa0Reliability,Santa\xa0Fe,New\xa0Mexico,2004;参考文献[15]: Tseng\xa0\xa0S.T.,NarayanaswamyBalakrishnan,Chih-Chun\xa0Tsai.Optimal\xa0\xa0Step-Stress\xa0Accelerated\xa0 Degradation\xa0Test\xa0Plan\xa0for\xa0Gamma\xa0Degradation\xa0Processes.IEEE\xa0Transactions\xa0on\xa0Reliability, 2009,58(4):611-618)。Xiaoyang\xa0Li以最小化正常应力下竞争可靠性模型p分位寿命估计的渐进 方差为目标,研究了考虑竞争失效机制下的SSADT的优化方法(参考文献[16]:Xiaoyang\xa0Li, Tongmin\xa0Jiang.Optimal\xa0Design\xa0for\xa0Step-Stress\xa0Accelerated\xa0Degradation\xa0Testing\xa0with\xa0Competing\xa0 Failure\xa0Modes\xa0Proceedings\xa0Annual\xa0Reliability\xa0and\xa0Maintainability\xa0Symposium,2009:64-68)。 \n贝叶斯试验设计是一种决策论,是统计理论一个重要分支。通常要在试验数据(后验分 布)获得之前做出决策,称为预后验分析。预后验分析的目的是选择可最小化总成本的试验 方案。总成本包括决策损失和试验费用。降低决策损失必然要增加试验费用,因此,需要平 衡两部分成本。 \n在《贝叶斯可靠性》一书中,作者Michael\xa0S.Hamada,Alyson\xa0G.Wilson等基于混合效用 模型,用正态分布和逆伽马分布作为混合效应模型参数的先验,以可靠性估计精度为目标, 对试验样本量和性能检测次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参考文献[17]:Michael\xa0S.Hamada,Alyson\xa0G. Wilson,C.Shane\xa0Reese,Harry\xa0F.Martz.Bayesian\xa0Reliability.Springer\xa0Science+Business\xa0Media, LLC,New\xa0York,USA,2008:330-331)。Kathryn\xa0Chaloner\xa0and\xa0Isabella\xa0Verdinelli,Merlise\xa0A. Clyde分别给出了贝叶斯试验设计的综述(参考文献[18]:Chaloner,K,Verdinelli,I..Bayesian\xa0 Experimental\xa0Design:A\xa0Review.Statistical\xa0Science,1995,10:273-304;参考文献[19]:Merlise\xa0A. Clyde.Experimental\xa0Design:A\xa0Bayesian\xa0Perspective.Social\xa0and\xa0Behavioral\xa0Sciences,2001:1-22)。 贝叶斯试验设计一般很难获得后验分布的数学表达式,因此衍生了解决该问题的两种方法: 一种是基于仿真,一种是基于大样本理论。基于贝叶斯理论的ALT设计已有一些学者做出研 究。Alaattin\xa0Erkanli等人从决策论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效用函数的恒定ALT的贝叶斯设计(参 考文献[20]:AlaattinErkanli,R.Soyer.Simulation-based\xa0designs\xa0for\xa0accelerated\xa0life\xa0tests.Journal\xa0 of\xa0Statistical\xa0Planning\xa0and\xa0Inference,2000,90:335-348)。Gladys\xa0D.C.Barriga等人提出指数-威布 尔寿命分布和Arrhenius模型下,基于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MCMC)的ALT的贝叶斯方法。 Yao\xa0Zhang\xa0and\xa0W.Q.Meeker利用大样本近似获得贝叶斯准则,研究了对数位置尺度分布和位 置参数的线性加速模型的CSALT的贝叶斯设计,并提出用一般等价定理(GET)寻找最优方 案,以解决非线性问题(参考文献[21]:Yao\xa0Zhang\xa0and\xa0William\xa0Q.Meeker.Bayesian\xa0Methods\xa0for\xa0 Planning\xa0Accelerated\xa0Life\xa0Tests.Technometrics,2006,48(1):49-60)。Xiao\xa0Liu和L-C\xa0Tang等提 出了序贯CSALT设计方法,根据该方法,首先实施高应力水平的试验以迅速获得失效数据, 然后,基于贝叶斯推断方法,利用这些失效数据,建立低应力水平下的先验信息。通过最小 化产品正常应力水平下寿命特征分位估计的渐进后验方差的预后验期望,使试验设计得以优 化(参考文献[22]:Liu\xa0X,and\xa0Tang\xa0LC.A\xa0Sequential\xa0Constant-stress\xa0Accelerated\xa0Life\xa0Testing\xa0 Scheme\xa0and\xa0Its\xa0Bayesian\xa0Inference.Quality\xa0and\xa0Reliability\xa0Engineering\xa0International, 2009,25(1):91-109;参考文献[23]:Tang\xa0LC,and\xa0Liu\xa0X\xa0Planning\xa0Sequential\xa0Constant-Stress\xa0 Accelerated\xa0Life\xa0Tests\xa0With\xa0Step\xa0Wise\xa0Loaded\xa0Auxiliary\xa0Acceleration\xa0Factor.Journal\xa0of\xa0Statistical\xa0 Planning\xa0and\xa0Inference.140(2010)1968-1985)。进一步,在他们2010的论文中,针对CSADT 提出贝叶斯优化设计方法。以平方损失最小为优化准则,基于仿真并结合曲面拟合方法给出 优化结果。通过对比,证明贝叶斯设计方法可明显提高ADT设计的健壮性,减少不确定性(参 考文献[24]:Tang\xa0LC,and\xa0Liu\xa0X.Planning\xa0and\xa0Inference\xa0of\xa0a\xa0Sequential\xa0Accelerated\xa0Life\xa0Test. Journal\xa0of\xa0Quality\xa0Technology,2010,42(1):103-118)。 \n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基于贝叶斯理论的SSADT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 \n发明内容\n本发明针对目前传统(局部)加速退化试验设计存在的当假定的参数取值与真实值偏差 较大时,则传统(局部)优化设计得到的方案与真实的最优方案相差较远,失去了“优化”的 意义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基 于贝叶斯理论,充分利用产品的历史数据、相似产品信息等,给出模型参数先验分布的情况 下进行试验优化设计,得到的优化方案更可信更合理。 \n本发明提出的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具体步骤为: \n步骤一、确定产品性能退化模型、加速模型,进而基于历史数据给出模型参数的先验分 布; \n步骤二、确定优化设计空间,构成试验方案集合; \n步骤三、建立期望效用函数或损失函数,明确优化目标; \n步骤四、对每一试验方案,基于马尔科夫蒙特卡洛(Markov\xa0Chain\xa0Monte\xa0Carlo,MCMC) 方法,利用WinBUGS14计算优化目标; \n步骤五、利用曲面拟合方法,找到最优试验方案,确定最优决策变量。 \n所述的步骤二的具体过程是:在确定试验应力水平范围,结合试验费用约束确定总样本 量和总测量次数的情况下,需要优化的决策变量为各试验应力水平和各应力水平下的测量次 数分配,令S表示试验应力向量,S=(s1,...,sj,..,sk),sj表示第j个应力水平,令M表示测量 次数向量,M=(m1,...,mj,..,mk),mj表示第j个应力水平sj下的测量次数;然后,引入应力 比ξj对向量S进行标准化:ξj=(sj-smin)/(smax-smin),其中,smin、smax分别表示试验施加的 加速应力的上下限;引入测量次数比πj对向量M进行标准化:最后确定的设计空间D为:D=S×M,将设计空间沿应力比和测量次数比的方向,在包括边 界的取值范围内,进行等分取值,得到有限个设计,组成试验方案集合。 \n所述的步骤三中具体给出两种优化目标: \n(1)基于相对熵的优化目标为: \n\n max η D E x E θ [ log p ( x | θ ) p ( x ) ] \n \n其中,x表示产品性能退化增量;θ表示模型参数向量;Eθ表示关于θ的期望;p(θ|x)表 示模型参数后验分布概率密度函数;Ex表示对样本空间的信息取数学期望;从试验方案集合 中的设计η中获得的信息I(η,x,p(θ))=I1(x)-I0,I1(x)表示后验分布中获得的总信息量, I1(x)=∫p(θ|x)log\xa0p(θ|x)dθ,I0表示先验分布中包含的信息, I0=∫p(θ)log\xa0p(θ)dθ=Eθlog\xa0p(θ);p(θ)表示模型参数先验分布概率密度函数;p(x)是边际似 然函数,p(x)=∫p(x|θ)p(θ)dθ;p(x|θ)表示参数θ已知条件下的似然函数。 \n(2)基于期望平方损失的优化目标为: \n\n min η D E x E θ [ | | θ - E [ θ | x , η ] | | 2 ] \n \n其中,||·||为欧几里得范数,E[θ|x,η]表示在给定试验方案η和得到相应的性能退化增量 数据x下的参数后验期望。Ex和Eθ分别表示对样本空间和模型参数θ空间取数学期望。 \n所述的步骤五具体是:将试验方案集合中的各设计,及步骤四得到的对应的优化目标值, 构成数对ηr表示试验方案集合中的第r个设计,分别采用参数多项式回归和非参 数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对数据进行曲面拟合。对基于期望平方损失的优化目 标,找到最小的优化目标值对应的设计就是最优试验方案,对基于相对熵的优化目标,找到 最大的优化目标值对应的设计就是最优试验方案。 \n本发明方法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n(1)本发明方法首次将贝叶斯理论引入到SSADT的优化设计中,基于贝叶斯理论,可充 分利用试验前的历史数据,相似产品信息等,在确定模型参数的先验分布的情况下对试验进 行优化设计,避免了传统(局部)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在假定模型参数取值已知的情况下进行 易出现较大偏差的缺点; \n(2)本发明方法将贝叶斯试验设计的两个优化准则:期望平方损失函数和相对熵,引入到 SSADT优化设计中,建立了SSADT贝叶斯优化设计框架,该优化设计框架的构建是ADT 优化设计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点,为基于贝叶斯理论从其他角度研究ADT优化设计提供了思 路和依据。这两个优化准则比传统方法的优化准则更符合实际; \n(3)将期望平方损失优化准则首次运用到SSADT中,该准则可依据模型参数对优化设计 的重要度来选择最优方案,得到的方案具有侧重点; \n(4)将相对熵优化准则首次运用到加速退化试验中,该准则以期望信息增益最大为目标, 全面考虑了试验中可获得的信息量,得到的优化结果更贴合工程实际。 \n附图说明\n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贝叶斯理论的SSADT优化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n图2是本发明的优化设计方法的步骤二的设计空间D划分及方案η示意图; \n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以期望平方损失为优化目标的曲面拟合示意图:a是采用二次多 项式回归法拟合,b是采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拟合; \n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以相对熵为优化目标的曲面拟合示意图:a是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 法拟合,b是采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拟合。 \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n本发明将贝叶斯试验设计的两个经典优化准则:期望平方损失函数和相对熵,引入到 SSADT优化设计中,建立基于贝叶斯理论的SSADT优化设计框架,给出SSADT的贝叶斯 优化设计方法的具体步骤。在实施例中选用漂移布朗运动为退化模型、Arrhenius模型为加速 模型来阐述本发明提出的贝叶斯优化设计方法。 \n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如图1所示,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n步骤一、确定产品性能退化模型和加速模型,进而基于历史数据给出模型参数的先验分 布。 \n产品性能退化模型应用较多的主要包括混合效应模型、伽马过程和布朗运动(Wiener过 程)三种模型。常用的加速模型有阿伦尼斯(Arrhenius)模型、逆幂率模型、艾琳(Eyring)模型等, 其形式都可表示对数线性形式:其中,是应力s的某一已知函数,例如,对 阿伦尼斯(Arrhenius)模型而言,s=T,T为绝对温度;对逆幂率模型而言,s 可表示电压、电流、功率等;d(s)为性能退化率;a、b为常数。根据产品自身特点、敏感应力 和性能参数退化情况等,确定产品性能退化模型和加速模型,进而确定退化模型的概率密度 分布函数和对数似然函数等。 \n根据产品历史数据、相似产品信息,性能退化量分布情况,结合贝叶斯共轭先验分布理 论确定产品性能退化模型和加速模型中未知参数的先验分布。 \n步骤二、确定优化设计空间,构成试验方案集合。 \n对SSADT,在确定试验应力水平范围,结合试验费用约束确定总样本量和总测量次数的 情况下,需要优化的决策变量为各试验应力水平和各应力水平下的测量次数分配。 \n令S表示试验应力向量,S中包括k个元素,k为正整数,S=(s1,...,sj,..,sk),每个元素 表示一个应力水平,sj表示第j个应力水平,例如,试验中有3个应力水平,则S包括3个元 素,S=(s1,s2,s3)。令M表示测量次数向量,则M=(m1,...,mj,..,mk),mj表示第j个应力水 平sj下的测量次数(j=1,...,k)。对两个向量S和M标准化,对S,引入应力比ξj,表示第j个 应力水平sj的应力比,ξj∈[0,1],具体ξj由式(1)得到: \nξj=(sj-smin)/(smax-smin)\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1) \nsmin、smax分别表示试验可施加的加速应力的上下限,需要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由工程 人员结合经验来选择,一般smax为产品不改变失效机理前提下的极限应力,smin为高于正常应 力水平s0的某一值,即s0<smin≤s1<s2…<sk≤smax,一般取sk=smax。 \n对M,引入测量次数比πj,表示第j个应力水平sj所对应的测量次数mj占总测量次数的 比例,πj∈(0,1)可表示为: \n\n π j = m j / Σ j = 1 k m j , \n \n\n Σ j = 1 k π j = 1 - - - ( 2 ) \n \n设计空间D:D=S×M,可由应力比和测量次数比划分,如图2所示,(ξj,πj)为设计空 间内的某一设计(或称方案)η,设计区间内划分的所有方案构成试验方案集合。 \n应力比和测量次数比都是连续变量,可以划分出无数个方案。由于目标函数需要大量抽 样仿真计算,常常需要运行几天甚至是几周。为此本发明采用曲面拟合方案来避免这一问题。 沿应力比和测量次数比方向,在其取值范围内等分取值,将设计空间包括边界划分为有限个 方案组成试验方案集合,例如将应力比和测量次数比在各自的取值范围内等分为9份,也即 在每个方向各取10个值,若将取值范围[0.1,1]等分为9份,则取了10个值:0.1,0.2,0.3,0.4, 0.5,0.6,0.7,0.8,0.9,1,这样共100个试验方案。对试验方案集合中每一个方案计算目标函数, 利用曲面拟合找出目标函数最大或最小的区域,进而找出最优方案。 \n本发明采用三维曲面拟合技术,两个自变量为应力比ξ1和测量次数比π1,因变量为目标 函数。也即将优化目标函数表示为应力比ξ1和测量次数比π1的函数。其他试验应力水平下的 应力比ξj(1<j≤k)和测量次数比πj(1<j≤k)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或表示为ξ1、π1的函数。 \n对两应力水平(也称为2点设计),试验方案的决策变量为:应力水平s1、s2,检测次数 m1、m2,或者应力水平比ξ1、ξ2,测量次数比π1、π2。一般取s2=smax,因此ξ2=1;s2下的测 量次数比π2=1-π1。 \n对应力水平数k≥3的情况,试验方案的决策变量为:应力水平s1,s2,...,sk,检测次数 m1,m2,...,mk,或者应力水平比ξ1,ξ2,...,ξk,测量次数比π1,π2,...,πk,。令sk=smax, 因此其应力比ξk=1,令中间应力水平比ξj(1<j<k)表示为ξ1和ξk的函数,例如对温度应力, 可采用倒数等间隔;对电应力可采用对数等间隔。同样,对测量次数比,中间的πj(1<j<k)可 用π1的函数表示,则\n本发明实施例中为k=2时的优化设计。 \n步骤三、建立期望效用函数或期望损失函数,明确优化目标。 \n本发明方法中通过比较试验方案集合中的每个设计η的期望效用函数值,将得到的最大 期望效用函数值对应的设计,作为最优试验方案;或者通过比较试验方案集合中的每个设计 η的期望损失函数值,将得到的最小期望损失函数值对应的设计,作为最优试验方案。本步 骤主要是建立期望效用函数或期望损失函数,明确优化目标。 \n贝叶斯试验设计是贝叶斯决策问题,试验设计优化目标是最大化期望效用或最小化期望 损失。 \n在设计空间D内,对每一设计η,计算其期望效用函数找出其最大值对应的设计, 即为最优决策,也就是最优试验方案η最优: \n期望效用函数如下: \n其中,U(η,x,θ)表示某给定方案η的效用函数;θ表示模型参数向量;x表示产品性能 退化增量;p(θ|x,η)表示在某给定方案η以及得到相应的性能退化增量数据x下的参数后验 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p(x|η)表示在某给定方案η下的似然函数;Θ表示模型参数θ的取值 空间。 \n损失函数L(η,x,θ)和效用函数U(η,x,θ)之间的关系为: \nL(η,x,θ)=-U(η,x,θ)\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5) \n下面介绍期望平方损失和相对熵两种不同优化目标。 \n(1)期望平方损失(Expection\xa0Quadratic\xa0Loss) \n典型损失函数一般有平方损失、绝对误差损失、0-1损失等。在这些损失函数中,平方损 失因为易于计算且和经典最小二乘的关系,成为最受欢迎的函数。平方损失函数是凸函数, 因此相应的决策是唯一的。在贝叶斯框架下,只有当损失函数是平方损失时,贝叶斯估计才 是后验均值。平方损失函数可表示为: \nL(η,x,θ)=||θ-E[θ|x,η]||2\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6) \n式(6)中,||·||为欧几里得范数,E[θ|x,η]表示在给定方案η以及得到相应的性能退化增量数据 x下的参数后验期望。 \n对样本空间和模型参数空间取数学期望,得到方案η的期望平方损失函数: \nL(η)=ExEθ[||θ-E[θ|x,η]||2]\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7) \n式(7)中,Ex和Eθ分别表示对样本空间和模型参数θ空间取数学期望。 \n因此,基于期望平方损失的优化目标为:\n(2)相对熵(KL\xa0Divergence) \n很多学者选择用渐进近似作为优化准则,但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渐进近似只在样 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才合理,若以其作为优化准则,则历史信息贡献在参数估计中的作用会 很小。且大样本在实际中很难满足。 \n在贝叶斯理论中,信息熵是一种先验分布和后验分布之间距离的量度。从香农(Shannon) 信息角度讲,信息熵还代表了通过试验获得的信息量,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相对熵。 \n基于这一事实,本发明从最大化相对熵角度,也即从信息增益角度,对SSADT进行优 化设计。 \n根据Lindley的研究,先验分布中包含的信息I0为: \nI0=∫p(θ)log\xa0p(θ)dθ=Eθlog\xa0p(θ)\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8) \n其中,p(θ)表示模型参数先验分布概率密度函数;Eθ表示关于θ的期望。 \n从后验分布中获得的总信息量I1(x)为: \nI1(x)=∫p(θ|x)log\xa0p(θ|x)dθ\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9) \n其中,p(θ|x)表示模型参数后验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nLindley在其研究中定义从试验方案η中获得的信息为: \nI(η,x,p(θ))=I1(x)-I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10) \n试验方案设计应在数据x获得之前给出,因此需要对样本空间的信息取数学期望,则 I(η,x,p(θ))的期望为: \nI(η,p(θ))=Ex[I1-I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11) \n其中,Ex表示对样本空间的信息取数学期望,I(η,p(θ))也称为期望信息增益(Expected\xa0 Information\xa0Gain,EIG),可作为期望效用函数基于贝叶斯理论,试验信息的期望可表 示为: \n\n I ( η , p ( θ ) ) = E x E θ [ log p ( x | θ ) p ( x ) ] - - - ( 12 ) \n \n式中,p(x)是边际似然函数,也是标准常量,如下所示: \np(x)=∫p(x|θ)p(θ)dθ\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13) \n其中,p(x|θ)表示参数θ已知条件下的似然函数。 \n因此,基于相对熵的优化目标为:\n步骤四、对每一试验方案,基于MCMC方法,利用软件WinBUGS14计算优化目标。 \n多数情况下,很难得到后验的解析表达式,因此数值仿真计算是贝叶斯理论中常用的解 决手段。同样,本发明中涉及的期望平方损失(7)和期望信息收益(EIG)(12)也很难写出解析表 达式,因此下面将从仿真的角度分别介绍优化求解步骤。 \n(1)基于期望平方损失的优化目标计算,具体采用下面步骤: \n子步骤1.1,从步骤二得到的试验设计空间(共RD个方案)内取出一个设计(方案)ηr, r=1,...,RD。 \n子步骤1.2,对方案ηr,从其相应的先验分布中仿真抽取模型参数θ;下面采用θr表示 设计ηr对应的仿真抽取的模型参数。 \n子步骤1.3,对每次仿真的模型参数θr,从抽样分布f(x|θr,ηr)中生成产品性能退化增 量xr,共R1次;f(x|θr,ηr)表示在设计ηr和其相应的模型参数θr下的产品性能退化增量的概 率密度函数。 \n子步骤1.4,对生成的产品性能退化增量xr,基于MCMC利用WinBUGS14计算对应 的期望平方损失(即参数后验方差),则方案ηr共有R1个损失Lr,取均值即得到方案ηr的 期望损失函数的值; \n子步骤1.5,回到子步骤11,对设计空间中每一个方案重复子步骤1.2~子步骤1.4; 得到所有试验方案集合内所有方案的期望损失函数的值。 \n(2)基于相对熵的优化目标计算,具体采用下面步骤: \n式(11)所示的期望信息增益(EIG)也可写作: \n\n E x E θ [ log p ( x | θ ) p ( x ) ] = E x E θ [ log p ( x | θ ) ] - E x [ log p ( x ) ] - - - ( 14 ) \n \n由于上式通常很难具有显示表达式,因此一般采用蒙特卡罗(Monte\xa0Carlo)仿真方法来 计算。首先,式(13)中的p(x|θ)是似然函数,可以在参数空间和样本空间直接采用Monte\xa0Carlo 仿真方法计算ExEθ[logp(x|θ)],计算公式如下: \n\n E x E θ [ log p ( x | θ ) ] = 1 R 2 · Σ h = 1 R 2 log p ( x h | θ h ) - - - ( 15 ) \n \n式(14)中R2是仿真次数,通常取较大的整数,一般可选为100。 \n其次,对于边际似然函数p(x)而言,本发明方法采用Laplace-Metropolis算法来估计,计 算公式如下: \n\n p ( x ) ( 2 π ) d / 2 | Σ θ | 1 / 2 p ( x | θ ¯ ) p ( θ ¯ ) - - - ( 16 ) \n \n\n θ ¯ = 1 R ML · Σ g = 1 R ML θ g and Σ θ = 1 R ML - 1 · Σ g = 1 R ML ( θ g - θ ¯ ) ( θ g - θ ¯ ) T - - - ( 17 ) \n \n其中,π是圆周率,π≈3.14;d为模型参数向量的维数;RML是仿真的性能退化增量x 的个数,为样本量n与总检测次数m的乘积,即RML=n×m;θg是基于MCMC采用软件 WinBUGS14计算得到的第g个性能退化增量的参数后验均值,是由N个仿真退化增量数据 得到的θg的均值;∑θ是参数后验的方差协方差矩阵。 \n基于上述公式(13)~(16),基于相对熵的优化目标的求解步骤如下: \n子步骤2.1,从试验设计空间(共RD个方案)内取方案ηr,r=1,...,RD。 \n子步骤2.2,对方案ηr,从其相应的先验分布中仿真抽取R2次参数θrh,h表示仿真次 数,本步骤中h=1,...,R2,并利用每次仿真的参数θrh,从抽样分布f(x|θrh,ηr)中生成退化产 品性能增量数据xrh。 \n子步骤2.3,根据仿真生成的退化增量数据xrh,计算方案ηr的对数似然函数 logp(xrhrh,ηr),并根据式(14)计算方案ηr的ExEθ[logp(xrhrh,ηr)]: \n\n E x E θ [ log p ( x rh | θ rh , η r ) ] = 1 R 2 · Σ h = 1 R 2 log p ( x rh | θ rh , η r ) ; \n \n子步骤2.4,对方案ηr,从其相应的先验分布中仿真抽取参数θr,针对θr仿真R3次退 化增量数据xrh,h表示仿真次数,本步骤中h=1,...,R3;基于每次仿真得到的退化增量数据, 结合MCMC方法和WinBUGS14软件计算第g个性能退化增量数据的参数后验均值θg,进而 根据式(16)得到θg的均值和参数后验的方差协方差矩阵∑θ: \n\n θ ¯ = 1 R ML · Σ g = 1 R ML θ g and Σ θ = 1 R ML - 1 · Σ g = 1 R ML ( θ g - θ ¯ ) ( θ g - θ ¯ ) T ; \n \n子步骤2.5,根据式(15)计算边际似然函数p(xrh): \n\n p ( x rh ) ( 2 π ) d / 2 | Σ θ | 1 / 2 p ( x rh | θ ¯ ) p ( θ ¯ ) ; \n \n进而得到\n\n E x [ log p ( x ) ] = 1 R 3 · Σ h = 1 R 3 log p ( x rh ) ; \n其中,表示模型参数后验均值已知 条件下的似然函数,表示模型参数后验均值带入先验分布得到的概率值。 \n子步骤2.6,根据式(13)计算EIG,即得到方案ηr的期望效用函数\n子步骤2.7,回到子步骤2.1,对设计空间中每一个方案重复子步骤2.2~2.6;得到所有 方案集内所有方案的优化目标。 \n步骤五、利用曲面拟合方法,比较所有方案的目标值,找到最优方案,确定最优决策变 量。在有些情况下,曲面回归模型的确切结构很难确定。因此本发明选用非参数方法对所有 方案的目标值进行回归拟合,例如,核平滑法。为比较不同模型的回归拟合效果,本发明方 法分别用参数多项式回归和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Locally\xa0Weighted\xa0Scatterplot\xa0 Smoothing,LOWESS)对数据进行曲面拟合。 \n基于步骤四得到的所有方案目标值构成的数对进行拟合曲面,对期望平方损 失准则,找到目标值最小对应的方案即为最优试验方案;对相对熵准则,找到目标值最大对 应的方案即为最优试验方案。 \n在得到最优试验方案后,也就得到了最优的应力比ξj和测量次数比πj,进而确定出具体 的加速应力水平及其相应的测量次数。 \n实施例: \n基于贝叶斯理论对某超辐射发光二极管(super\xa0luminescent\xa0diode,SLD)进行步进应力加速 退化试验(SSADT)优化设计,步骤如下: \n步骤一、确定产品性能退化模型、加速模型,进而基于历史数据给出模型参数的先验分 布。 \n首先给出模型及假设,如下, \n(1)假设: \nA1:退化趋势是单调不可逆的; \nA2:退化失效机理不随应力而改变; \nA3:在正常应力水平s0和k个加速应力水平s1<s2<...<sk下,性能退化过程Yl服从漂移布朗 运动,漂移系数d(sl)>0,扩散系数σl>0,l=1,...,k: \nYl(t)=σlB(t)+d(sl)·t+y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18) \nA4:扩散系数σl不随应力量值改变,即,σ0=σ1=...=σk=σ。 \nA5:漂移系数d(sl)也可称为退化率,是应力s的函数,也即漂移系数是加速模型 \n其中,sl是第l个加速应力水平,是应力sl某种形式的函数,例如当加速应力是绝对 温度时\nA6:参数a,b和1/σ2的先验分布相互独立。 \n(2)模型: \n以温度为加速应力,加速模型选为Arrhenius模型: \nd(sl)=exp[a+b/sl]\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20) \n1)退化模型为漂移布朗运动: \nYl(t)=σlB(t)+d(sl)·t+y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21) \n其中,令初始值y0=0。则模型未知参数向量\n2)似然函数: \n设n个产品实施k水平的SSADT。假设试验中没有因为性能退化引起的失效。SSADT 中,第l个应力水平下性能监测次数为ml,则SSADT的累积监测次数为产品 性能监测时间间隔为Δt,则第l个应力水平下的试验时间tl=ml·Δt,总试验时间为t=m·Δt。第 l个应力水平下第i个受试产品的第j测量时间为tilj(i=1,...,n,l=1,...,k,j=1,...ml),监控到的性 能值为yilj。布朗运动是高斯过程,因此检测时间间隔Δt上的性能退化增量x独立且服从均值 为d(s)Δt,方差为σ2Δt的正态分布,即x~N(d(s)Δt,σ2Δt)。独立增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n\n f ( x | θ ) = 1 σ 2 πΔt exp { - [ x - d ( s ) · Δt ] 2 2 σ 2 Δt } - - - ( 22 ) \n \n根据累积损伤假设和式(21),k个应力水平SSADT下n个样本所有退化增量的似然函数 如下: \n\n p ( x | θ ) = Π i = 1 n Π l = 1 k Π j = 1 m l 1 2 πσ 2 Δt exp { - [ x ilj - exp ( a + b / s l ) · Δt ] 2 2 σ 2 Δt } - - - ( 23 ) \n \n其对数似然函数为, \n\n log p ( x | θ ) = - 1 2 Σ i = 1 n Σ l = 1 k Σ j = 1 m l { [ ln ( 2 πΔt ) + ln ( σ 2 ) ] + [ x ilj - exp ( a + b / s l ) · Δt ] 2 σ 2 Δt } - - - ( 24 ) \n \n然后,基于历史数据给出模型参数的先验分布: \n根据性能退化增量x~N(d(s)Δt,σ2Δt)以及共轭先验分布理论,可假设参数a和b分别独立 服从均值为μa,μb,方差为σa,σb为的正态分布。σ2的倒数服从尺度参数为α,形状参数为β 的伽马分布。也即 \n\n a ~ N ( μ a , σ a 2 ) - - - ( 25 ) \n \n\n b ~ N ( μ b , σ b 2 ) - - - ( 26 ) \n \n\n 1 σ 2 ~ Γ ( α , β ) - - - ( 27 ) \n \n根据历史数据等信息,确定模型参数的先验分布为, \n\n p ( a ) ~ N ( μ a , σ a 2 ) = N ( 16,1 ) - - - ( 28 ) \n \n\n p ( b ) ~ N ( μ b , σ b 2 ) = N ( - 7383,64 ) - - - ( 29 ) \n \n\n p ( 1 σ 2 ) ~ Γ ( α , β ) = Γ ( 1,100 ) - - - ( 30 ) \n \n步骤二、设置设计空间,构成试验方案集合。 \n本实例SSADT中温度应力水平数为2,即k=2。令样本量n=3。设计空间划分如下: \n在2-水平设计中,加速应力向量S=(s1,s2)。令最低温度水平为smin=40℃,最高为 smax=80℃,则应力比ξ1=(s1-40)/40,ξ2=1。需要优化的变量为ξ1,ξ1∈[0,1],在其取值范 围内等分9份,取10个值。 \n测量次数向量M=(m1,m2),令性能退化的总测量数m为100。测量次数分配比π1=m1/m, π2=1-π1。需要优化的变量为π1,π1∈(0,1),为保证每一应力下采集到足够多的性能退化量, 其测量次数不宜过小,因此令π1∈[0.1,0.9]在其取值范围内等分9份,取10个值。因此,设 计空间内共划分100个方案构成方案集合。 \n步骤三、建立期望效用函数或损失函数,明确优化目标。 \n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步骤二的过程,分别基于期望平方损失和相对熵两种优化准则,明 确优化目标。 \n基于期望平方损失: \nmin||θ-E[θ|x,η]||2\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31) \n基于相对熵: \n\n max E x E θ [ log p ( x | θ ) p ( x ) ] - - - ( 32 ) \n \n步骤四、对每一试验方案,基于MCMC方法,利用WinBUGS14计算优化目标。 \n对每一试验方案,基于MCMC方法,利用WinBUGS14软件,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步骤 四中两种优化准则的具体计算步骤计算优化目标。 \n步骤五、利用曲面拟合方法,比较所有方案的优化目标值,找到最优试验方案,确定最 优决策变量。 \n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步骤五,对得到的所有方案的优化目标值构成数对采 用多项式(二次)回归和局部加权(二次)回归散点平滑法(LOWESS)进行拟合曲面。 \n在曲面拟合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由于Monte\xa0Carlo仿真时容易从分布的尾端仿真 出野点。另外,分布的均值和尾端之间的偏差会以平方的方式放大。这些异常值会导致决策 (优化设计选择)偏差。因此,需要将这些异常值剔除掉。3σ(σ是数据的标准差)准则是 一种很受欢迎的数据过滤方法,本发明方法采用3σ准则来剔除数据集的野点。对预处理后的 数据进行曲面拟合,结果如下: \n(1)基于期望平方损失的优化结果: \n基于期望平方损失的优化结果见图3所示,z轴代表期望平方损失,用风险risk表示;图 3中x轴代表应力水平s1的应力比ξ1,用xi1表示;y轴代表应力水平s1下的测量次数比π1, 用pi1表示;用灰度表示z轴期望平方损失值大小,灰度越大(即颜色越重)的区域说明该区 域内期望平方损失值越小,则最优方案在该区域内。从图3中可以看出,用二次多项式和 LOWESS拟合,三个参数参数a、b和σ的优化结果都不一致,很难找出合适的最优解。一 般根据实际情况位于等高线图四个角落(ξ1=0\xa0or\xa01\xa0and\xa0πi=0.1\xa0or\xa00.9)的解不是最优结果。因此, 应在图的中间区域寻找最优设计。从这点看用LOWESS拟合要优于用二次多项式拟合。 \n不同参数的优化结果不同,一般考虑以对试验影响最大的参数的优化结果作为最优解, 由于参数b代表激活能Ea(b=-Ea\xa0/k,k\xa0is\xa0the\xa0Boltzmann’s\xa0constant,k=8.6171×10-5eV/K),对优 化结果的影响较大,而参数a和σ的影响较小(参考文献[25]:Li,XY;Jiang,TM;Sun,FQ;Ma, J.Constant\xa0stress\xa0ADT\xa0for\xa0superluminescent\xa0diode\xa0and\xa0parameter\xa0sensitivity\xa0analysis. EKSPLOATACJA\xa0I-Maintenance\xa0and\xa0Reliability.2010,46(2):21-26),因此,以b 的结果为主,同时参考a和σ的结果来选择优化方案。在参数b的等高线图的中间区域,最 小值大约在(ξ1,π1)=(0.3,0.75)和(ξ1,π1)=(0.75,0.55)附近,考虑到合理外推,加速应力的范 围应加大,因此选择(ξ1,π1)=(0.3,0.75)为优化方案。 \n将应力比和测量次数比转换为对应的应力和测量次数,结果见表1。 \n表1基于期望平方损失的优化结果 \n(2)基于相对熵的优化结果: \n图4中,z轴代表相对熵,用KL\xa0divergence表示;x轴代表应力水平s1的应力比ξ1,用 xi1表示;y轴代表应力水平s1下的测量次数比π1,用pi1表示;用灰度表示z轴相对熵的大小, 灰度越小(即颜色越浅)的区域说明该区域内相对熵越大,则最优方案在该区域内。 \n从图4可以看出,设计空间内用LOWESS拟合的结果中相对熵最大的区域在(ξ1,π1)=(0.05, 0.45)附近,将应力比和测量次数比转换为应力和测量次数,结果如表2所示。 \n表1基于相对熵的优化结果 \n', 'erdt': 20120926, 'family_inpadoc': 'CN201210048774A', 'family_original': '46562389', 'inventor': [{'lang': 'CN', 'name': '李晓阳', 'name_id': 1}, {'lang': 'CN', 'name': '葛蒸蒸', 'name_id': 2}, {'lang': 'CN', 'name': '范宇',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7/50', 'main_group': 'G06F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7/50'}, 'version': '2006.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121', 'lang': 'CN', 'name':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周长琪', 'name_id': 1}], 'patent_id': '20ed904e-ff89-4b89-92d2-f9ee80b92b8c', 'pbdt': 20120801, 'pn_official': 'CN102622473A', 'prsd': 20131113, 'title':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优化设计方法', 'update_ts': 1538300764466, 'tags': ['物联网技术服务', '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贝叶斯预测的处警、接警信息评分方法,首先通过正则表达式匹配出个人信息进行分词;然后通过分词结果预测文本类型,将分词的结果与内部的分类特征样本通过朴素贝叶斯算法判断文本所属类别,得到一个文本所属案情类别的概率;最后通过数据碰撞模型图进行数据碰撞,完成警情关联。本发明通过对警情文本分词的结果与警情关键词库,采用贝叶斯分类器得到一个警情文本分类的类别概率,然后将类别概率与警情权重通过决策树累加得到一个评分结果,还可以通过提取警情文本的特殊标识如身份证号等去关联相关文本的方式,实现了基于对警情的重要性区分以及对警情的所有特征信息分析后完成的碰撞。', 'apdt': 20170902, 'apno_official': 'CN201710782155.9',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紫金(浦口)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台中路99号3-1栋C901', 'city': '南京市', 'country': 'CN', 'district': '浦口区', 'postcode': '210000', 'state': '江苏省'}, 'lang': 'CN', 'name': '南京中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紫金(浦口)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台中路99号3-1栋C901', 'city': '南京市', 'country': 'CN', 'district': '浦口区', 'postcode': '210000', 'state': '江苏省'}, 'lang': 'CN', 'name': '南京中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基于贝叶斯预测的处警、接警信息评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nS1:通过正则表达式匹配出个人信息进行分词;\nS2:通过分词结果预测文本类型,将分词的结果与内部的分类特征样本通过朴素贝叶斯算法判断文本所属类别,得到一个文本所属案情类别的概率;\nS3:通过数据碰撞模型图进行数据碰撞,完成警情关联。\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贝叶斯预测的处警、接警信息评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1中分词可以通过前缀字典对文本进行快速分词,对不在字典内的词可以通过HMM算法进行特征抽象。\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贝叶斯预测的处警、接警信息评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号码、固定电话、QQ号、微信号、身份证号。\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贝叶斯预测的处警、接警信息评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2中对于不同的文本类型,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决策树对文本完成评分操作。\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贝叶斯预测的处警、接警信息评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3具体包括将警情信息与文本关键信息抽取后的数据放入碰撞模型图的节点中,利用图论中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得到关联数据抽取,然后通过搜索算法得到两个数据关联之间所有关联信息。\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贝叶斯预测的处警、接警信息评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搜索算法为BFS算法。\n', 'claim_count': 6, 'desc':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文本挖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警情文本数据的贝叶斯分类和案情的决策树评分算法。\n背景技术文本数据挖掘分为文本分类和文本预测。文本分类指的是通过分类和回归的方式提取文本的特征和标签;文本预测是通过分类、回归、聚类的方式得到文本特征和部分标签。现有的文本分类技术一般首先进行分词,然后使用监督学习的算法对文本直接进行分类。\n对于警情的处理,目前常用方式是人力进行分类,费时且容易出错,容易造成对关键警情的评判错误,通过监督学习分类评分可以尽可能避免因人力出现的错误。\n但上述文本分类技术技术的缺点是无法判别每个分类之后文本的重要性,忽视了文本做概率分析后的遗失率计算,而且对文本的特征抽取数据碰撞也没有做深度处理。\n贝叶斯预测是一种以动态模型为研究对象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一般模式为先验+总体分布+样本→后验分布。贝叶斯预测模型是运用贝叶斯统计进行的一种预测。贝叶斯统计不同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其不仅利用模型信息和数据信息,而且充分利用了先验信息。贝叶斯模型不仅利用了前期的数据信息,还加入了决策者的经验和判断等信息,并将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结合起来,对异常情况的发生具有较多的灵活性。\n如何结合贝叶斯预测可以结合决策者的经验和判断的优点,实现警情文本数据的贝叶斯分类和案情的决策树评分显得尤为重要。\n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在文本分类的基础上,使用数据抽取的方式,按照关键词权重使用决策树的方式对文本进行了评分,实现了基于对警情的重要性区分以及对警情的所有特征信息分析后完成的碰撞。\n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贝叶斯预测的处警、接警信息评分方法,具体包含以下步骤:\nS1:通过正则表达式匹配出个人信息进行分词;\nS2:通过分词结果预测文本类型,将分词的结果与内部的分类特征样本通过朴素贝叶斯算法判断文本所属类别,得到一个文本所属案情类别的概率;\nS3:通过数据碰撞模型图进行数据碰撞,完成警情关联。\n进一步,步骤1中,分词可以通过前缀字典对文本进行快速分词,对不在字典内的词可以通过HMM算法进行特征抽象。\n所述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号码、固定电话、QQ号、微信号、身份证号等信息。\n步骤2中,对于不同的文本类型,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决策树对文本完成评分操作。\n步骤3具体包括将警情信息与文本关键信息抽取后的数据放入碰撞模型图的节点中,利用图论中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得到关联数据抽取,然后通过搜索算法得到两个数据关联之间所有关联信息。\n作为优选,上述搜索算法为BFS算法。\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n1,本发明通过对警情文本分词的结果与警情关键词库,采用贝叶斯分类器得到一个警情文本分类的类别概率,然后将类别概率与警情权重通过决策树累加得到一个评分结果。\n2,可以通过提取警情文本的特殊标识如身份证号等去关联相关文本的方式。\n3,实现了基于对警情的重要性区分以及对警情的所有特征信息分析后完成的碰撞。\n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基于贝叶斯预测的处警、接警信息评分流程图。\n图2为本发明的数据碰撞模型图。\n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尽的说明。\n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的基于贝叶斯预测的处警、接警信息评分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n一,分词:基于前缀字典和HMM算法对文本进行分词,将分词数据与案件类别词库数据通过贝叶斯概率模型判定文本所属类别,将其所属类别通过决策树进行权重处理,得到打分结果。\n一个典型的原始样例文本如下:\n警情编号警情文本\nJ001 A村村民报警,苏B2222堵路,车主手机号179510998889\nJ002 B街道市民报警,苏A 1234占道,车主手机号179510998889\n通过正则表达式匹配出手机号码、固定电话、QQ号、微信号、身份证号;通过前缀字典对文本快速分词,对不在字典内的词通过HMM算法进行特征抽象。\n二、通过分词结果预测文本类型将分词的结果与内部的分类特征样本通过朴素贝叶斯算法,判断文本所属类别,得到一个文本所属案情类别的概率。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本,对应着不同的权重,通过决策树对文本完成评分操作。\n比如对于上面的原始样例文本:\n文本分词结果为:“A/ 村/ 村民/ 报警/ ,/ 苏/ B2222/ 堵路/ ,/ 车主/ 手机号/ 179510998889;B/ 街道/ 市民/ 报警/ ,/ 苏/ A/ / 1234/ 占道/ ,/ 车主/ 手机号/ 179510998889”\n根据警情类型权重字典通过贝叶斯分类器判定该警情属于移车类警情文本,与历史数据进行关键信息碰撞,发现手机号是存在关联的,通过决策树进行警情评分,评分20,不做预警。\n三、通过图完成数据碰撞将警情信息与文本关键信息抽取后的数据如:手机号码、固定电话、QQ号、微信号、车牌、身份证号等,放入数据碰撞模型图(如图2所示)的节点中,利用图论中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得到关联数据抽取;BFS算法得到两个数据关联之间所有关联信息。\n示例文本抽取后的数据为:\n警情编号地址车牌手机号\nJ001 A村苏B2222 179510998889\nJ002 B街道苏A 1234 179510998889\n通过图模型发现,对于这两个警情,涉案人的关联在于有着同一个手机号码,通过BFS 算法可以通过手机号码将J001与J002进行关联。\n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对警情文本分词的结果与警情关键词库,采用贝叶斯分类器得到一个警情文本分类的类别概率,然后将类别概率与警情权重通过决策树累加得到一个评分结果。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提取警情文本的特殊标识如身份证号等去关联相关文本的方式,易于操作。本发明可以实现基于对警情的重要性区分以及对警情的所有特征信息分析后完成的碰撞。\n', 'erdt': 20180403, 'inventor': [{'lang': 'CN', 'name': '王晓',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徐建宏',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7/27', 'main_group': 'G06F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7/27'},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7/30', 'main_group': 'G06F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7/3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code': {'clazz': 'G06', 'full': 'G06K9/62', 'main_group': 'G06K9', 'section': 'G', 'sub_class': 'G06K', 'sub_group': 'G06K9/62'},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31258', 'lang': 'CN', 'name': '上海海颂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任益', 'name_id': 1}], 'patent_id': '9ab5b596-72b5-40f9-9dd2-a4f87385ce7d', 'pbdt': 20180309, 'pn_official': 'CN107783959A', 'title': '一种基于贝叶斯预测的处警、接警信息评分方法', 'update_ts': 1530883269983, 'tags': ['其他软件开发',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其他办公设备维修']} {'abst': '一种计算机实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处理器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并且使用处理器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 'apdt': 20140311, 'apno_official': 'CN201480015523.1',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美国俄亥俄州', 'country': 'US'}, 'lang': 'CN', 'name': 'PPG工业俄亥俄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美国俄亥俄州', 'country': 'US'}, 'lang': 'CN', 'name': 'PPG工业俄亥俄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计算机实现的方法,包括:\n在计算机系统处,接收从已经施加到目标样品的目标涂料取得的分光光度信息;\n使用计算机处理器从分光光度信息计算一个或多个贝叶斯决策点,其中该一个或多个贝叶斯决策点中的每一个包括从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取得的值:比色值、比色值的对数、跳动指数、相似性指数、行进指数、行进区域、反射比乘积、各种角光谱数据以及DE平方的总和;\n从所计算的一个或多个贝叶斯决策点,确定目标涂料包括:粗糙度值和闪光值;以及\n基于粗糙度值和闪光值,使用计算机处理器将纹理值分配给目标涂料;\n其中:\n所分配的纹理值表示目标涂料包括具体纹理类型中的至少一个的概率。\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用处理器确定纹理值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纹理值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用处理器确定所确定的纹理的范围。\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用计算机处理器确定所确定的纹理的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确定的纹理的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n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一个或多个贝叶斯决策点被配置成前馈型设计。\n8.一种系统,包括:\n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n一个或多个在其上存储有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执行指令在被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配置计算机系统进行至少以下操作:\n接收从已经施加到目标样品的目标涂料取得的分光光度信息;\n使用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从分光光度信息计算一个或多个贝叶斯决策点,其中该一个或多个贝叶斯决策点中的每一个包括从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取得的值:比色值、比色值的对数、跳动指数、相似性指数、行进指数、行进区域、反射比乘积、各种角光谱数据以及DE平方的总和;\n基于该一个或多个贝叶斯决策点的结果,将纹理值分配给目标涂料;\n其中:\n所分配的纹理值表示目标涂料包括至少一个特定的纹理类型的概率。\n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还包括与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通信的分光光度计。\n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还包括与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通信的显示设备。\n11.一种装置,包括:\n分光光度计,被配置为从目标涂料收集信息;以及\n计算机系统,用于近似目标涂料是否具有特定的纹理,该特定的纹理具有某个纹理值或纹理类型,计算机系统包括:\n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n一个或多个在其上存储有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执行指令在被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配置计算机系统进行至少以下操作:\n在计算机系统处,接收从目标涂料取得的分光光度信息;\n使用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从分光光度信息计算一个或多个贝叶斯决策点,其中该一个或多个贝叶斯决策点中的每一个包括从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取得的值:比色值、比色值的对数、跳动指数、相似性指数、行进指数、行进区域、反射比乘积、各种角光谱数据以及DE平方的总和;\n从所计算的一个或多个贝叶斯决策点,确定目标涂料包括所计算的粗糙度值;以及\n基于所计算的目标涂料的粗糙度值,使用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将纹理值分配给目标涂料;\n其中所分配的纹理值表示目标涂料包括具体纹理类型中的至少一个的概率。\n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确定所分配的纹理值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的部件。\n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用于确定所分配的纹理值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的部件包括用于应用贝叶斯过程的部件。\n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确定潜在的纹理的范围的部件。\n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确定所确定的纹理的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的部件。\n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中,用于确定所确定的纹理的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的部件包括用于应用贝叶斯过程的部件。\n17.一种包括软件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软件用于使得处理器:\n接收从已经施加到目标样品的目标涂料取得的分光光度信息;\n从分光光度信息计算一个或多个贝叶斯决策点,其中该一个或多个贝叶斯决策点中的每一个包括从以下中的至少一个取得的值:比色值、比色值的对数、跳动指数、相似性指数、行进指数、行进区域、反射比乘积、各种角光谱数据以及DE平方的总和;\n基于该一个或多个贝叶斯决策点的结果,将纹理值分配给目标涂料;\n其中:\n所分配的纹理值表示目标涂料包括至少一个特定的纹理类型的概率。\n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介质,还包括:使得处理器确定纹理识别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的软件。\n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介质,还包括:使得处理器确定所确定的纹理的范围的软件。\n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介质,还包括:使得处理器确定所确定的纹理的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的软件。\n', 'claim_count': 20, 'desc': '技术领域\n在各种实施例中,本发明一般地涉及一种用于评估涂料混合物的比色和物理性能属性的系统和方法,以便向用户提供在配制涂料匹配、在数据存储(例如数据库)中搜索涂料匹配以及在质量保证中使用的纹理质量。\n背景技术\n为了提供与使用配制或搜索引擎(或视觉处理)利用目标涂料涂布的目标样本的正确的颜色匹配,期望确定目标涂料的正确的染色。如果利用与目标涂料中相同的颜料或适当的偏移,配制或搜索过程可作出关于目标涂料的配制的明显的最佳解决方案。然而,如果由于颜料纹理而存在改变纹理质量的可能性,颜色匹配可能无法精确地提供完全匹配的样本。此外,从可用性中或者有意或者无意地排除那些颜料将导致不如最佳的颜色匹配。\n一些目前的匹配搜索或配制引擎和方法学尝试经由各种算法来完成(encompass)颜料选择和配置。各种颜料识别包和配置引擎采取“野蛮”力,猜测和检查方式的类型以向其用户提供配制和颜料信息。组合的方式——野蛮力方法——是频繁使用的方法,在该方法中给定最终匹配中期望的颜料的结束编号,以所有可用的组合来组合几乎所有可用的颜料。尽管存在在给定具体条件下限制某些颜料的使用的一些方法,但是最终结果是:公式组合可以验证(validate against)样本,并且最接近匹配目标涂料的一个或多个公式的选择被提供给用户。\n其它解决方案要求用户向搜索或配制引擎提交调色剂的样本集,并且还有其它方法选择使用调色剂的预定义子集。通常这些方法对于用户是有负担的,并且缺乏正确的“直觉”来为用户的良好解决方案提供简化的方法。另外,由于这样的方法学的性质,可能会排除匹配目标涂料所必要的适当的颜料。\n神经网络已用于从预先生成的可能匹配的现有数据库选择颜色匹配,或者本身充当配制引擎。神经网络的优势在于它解决线性和非线性关系二者的能力,但这种优势以笨重、不灵活性以及需要显著的开销来精心管理有时大的学习数据库和结构为代价。神经网络的不灵活性或刚性操作一般必须用在反馈设计中,以优化导致网络的隐藏层和在网络的隐藏层内的节点权重。神经网络需要从期望的输出获得的这种类型的错误的反向传播(backpropogation),以便“学习”。通过基于现有迭代的错误对输入的重复再引入(repeated reintroduction)和对权重的重复调整,神经网络的实际学习或训练是基于给定期望输出的计算错误的减少。\n如可从图1中所见的,常规的神经网络需要几乎理想定义的输入,并且如果错误需要被纠正或需要考虑一块新的信息,则需要显著的努力来更新和/或改变各个层(节点)。虽然与一些现有的模型相比,更少的步骤对于用户是明显的,但神经网络由于其尝试在一个大规模步骤中完成对配制或颜色搜索的解决(resolution)的性质而趋向于相对缓慢和单向。此外,与上文讨论的方法学一样,排除必要的颜料是有可能的。神经网络还需要权重、数据库、计算、复杂和严格的过程映射以及有效的实质“训练”的精确和有点繁琐的维护。\n因此,需要具有灵活性来将处理步骤分割为更小的多方向块(multidirectional piece)并利用前馈型设计以达到速度和准确度的系统和方法。还需要最小化用户交互并创建结合配制引擎的颜料识别和公差的灵活的逐步方法学的系统和方法。\n发明内容\n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实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处理器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并且使用处理器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n在另一方面,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库和处理器,该处理器与数据库通信并且被编程为: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并且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n在另一方面,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的部件,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以及用于使用处理器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的部件。\n在进一步的方面,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软件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软件用于使得处理器: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以及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n附图说明\n图1图示常规的神经网络。\n图2图示常规的贝叶斯系统的示例。\n图3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纹理规模(texture scale)识别贝叶斯模块的高级表示。\n图4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公差贝叶斯模块的高级表示。\n图5图示可用于识别目标样本的涂料混合物的物理性能属性的系统的实施例。\n图6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贝叶斯系统的高级表示。\n图7图示用于识别目标样本的涂料混合物的物理性能属性的过程的实施例。\n具体实施方式\n在各种实施例中,本发明一般涉及包括贝叶斯置信系统的系统和方法,该贝叶斯置信系统可以是独立或从属的贝叶斯系统和方法。实施例包括可组合使用以识别涂布有未知目标涂料的样本的纹理质量的各个模块。另一方面,该模块可用于确定已知的样本和/或已知的颜料的纹理性质。\n虽然本文的描述一般涉及油漆,但是应当理解:设备、系统和方法适用于包括染色和工业涂料的其它类型的涂料。本发明的所述实施例不应被认为是限制性的。与本发明一致的方法可在各种各样的领域中被实践,诸如服装和时尚产品的匹配和/或协调。\n发明的实施例可与计算机系统一起使用或者被合并在计算机系统中,该计算机系统可以是独立的单元或者包括经由网络与中央计算机通信的一个或多个远程终端或设备,所述网络诸如例如因特网或内联网。这样,本文中所述的计算机或“处理器”和相关组件可以是本地计算机系统或远程计算机或在线系统或其组合的一部分。本文所述的数据库和软件可被存储在计算机内部存储器中或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中。\n贝叶斯系统基于来自贝叶斯定理的概率推理(probabilistic reasoning),贝叶斯定理是从条件概率的定义导出的。贝叶斯系统的示例示于图2中。\n等式1:贝叶斯定理\n其中P(B)≠0\n通过利用贝叶斯定理,从属的和独立的决策点的系统可用于确定未知样本的纹理性质。\n包括多个决策点的基本贝叶斯系统可用于确定给定样本具有特定的纹理类型的属性的概率(置信)。基本纹理类型可被分为多个定性名词(qualitative nominal)或有序种类。例如,一些种类可被标记:非常精细、精细、中等、不太粗糙、粗糙。种类例如可通过闪光特性来进一步细分,诸如高、中和低。可用于确定目标涂料的纹理的贝叶斯系统内的各个决策点可包括但不限于:比色值(DE,L,a,b,C,h,X,Y,Z),比色值的对数,跳动指数(flop indices),相似性指数,行进指数,行进区域,反射比乘积,各种角光谱数据,DE平方的总和,和/或其组合。\n在各种实施例中的第一决策点正在确定目标涂料是否包含效应颜料,或者是否仅存在纯色颜料。这可以通过利用决策点来完成,该决策点考虑但不限于色度、亮度和色调。在给定色度和亮度的情况下,可以求解各个概率公式,以确定样本包含效应染色或仅包含单色、纯色颜料的概率。如果仅存在纯色颜料,纹理可能是由于基片所导致的,并且可通过在相同基片上放置适当匹配的有色油漆来充分地模仿该纹理。如果存在效应染色,则用贝叶斯系统和方法进一步估计得出适当的纹理信息可能是必要的。确定贝叶斯模块的纹理的高级表示的示例示于图3中。\n本发明的实施例利用五角度分光光度计,诸如由X-Rite公司生产的CM64,以为由仪器提供的数据的每个角度生成各种各样的加权简化决策点。例如,对于在15°角处具有大于10的色度值的样本的决策点应当包含决策的逻辑集,该决策包括在分析该特定角度时对颜色考虑值的强调。然而,具有小于10的色度的样本应当强调亮度和暗度值。可沿着这些线分割每个角度数据集,用于确定样本是本文讨论的5个粗糙度种类之一的概率。在各种实施例中,可以类似的方式考虑闪光值。两个现象的组合导致可被5个或更多个(例如,在背景评估中是15——3个闪光和5个粗糙度种类的组合)范围(例如从T1-T5)所概括的纹理值。\n通过提供用于在各个决策点中考虑的信息,即使是没有相机的简单定向分光光度计也可用于提供目标涂料的纹理信息。信息然后可用于进一步区分先前通过考虑颜色相关的标准所发现的匹配质量。在各种实施例中,相机信息、颜色或其它方面也可被认为是决策点的额外组的一部分。这些决策点可以是但不限于下面的项:闪光的强度,在给定半径内闪光的浓度,相似性指数,以及主要成分。在贝叶斯系统中的决策期间“同时”考虑这些参数可允许协作的方式,其中决策的总和大于单独的块。此外,闪光和粗糙度值可被组合成单个纹理参数。然而,为了简化搜索与来自数据集内的样本的匹配,关于纹理的一些广义的信息在各种实施例中可归因于数据集内的每个匹配、可用颜料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本文描述用于将纹理值分配给数据集的过程。来自先前开发的配制的纹理值然后可直接与目标涂料的纹理值相比较,以估计匹配的相容性。与单独的颜料或单独的颜料的组的比较可能需要额外的贝叶斯模块来解释(account for)在配制中对处于各个浓度的每个颜料的纹理的贡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用作配制引擎内的信息性的决策点,无论其是用于颜料选择或浓度确定。\n取决于应用,公差模块可用于确定纹理值的适当分配(adequate assignment)。可计算视觉可接受的限制之间的相关性,其中各种各样的贝叶斯决策点可连接在一起。决策点的示例可以是但不限于下面的项:诸如L、C、h、Delta E之类的比色值,光谱信息的相似性指数,镜面信息的各种关键组合的多维模型,化合物匹配等级系统,纹理估计,或者组合的角度归一化频谱“曲线”。公差贝叶斯模块的高级表示图示在图4中。\n图5图示可用于识别目标样本的涂料混合物的物理性能属性的系统90的实施例。用户92可利用用户接口94,诸如图形用户界面,以操作分光光度计96来测量目标样本98的性能。来自分光光度计96的数据可被传送到计算机100,诸如个人计算机、移动设备或任何类型的处理器。计算机100可经由网络102与服务器104通信。网络102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网络,诸如因特网、局域网、内联网或无线网络。服务器104与数据库106通信,数据库106可存储由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法使用和生成的数据和信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法的各种步骤可由计算机100和/或服务器106执行。\n贝叶斯纹理确定模块与贝叶斯公差模块的组合可恰当地描述给定的目标涂料的纹理,并且可利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分光光度计来提供越来越准确的纹理值。然而,即使来自最简单的单元的纹理评估也可为恰当的纹理分配提供充足的信息。包含本文公开的模块的贝叶斯系统的示例呈现在图6中。\n图7图示用于识别目标样本的涂料混合物的物理性能属性的过程的实施例。该过程开始于步骤20,其中从仪器(例如分光光度计96)收集数据。在步骤22处,该过程确定是否存在纯色或效应。如果存在纯色,在步骤24处,过程使用公差模块确定在步骤22处的决策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如果不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返回到步骤22。如果在步骤22处确定存在效应,过程前进到步骤26,其中过程使用公差模块确定在步骤22处的决策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如果不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返回到步骤22。\n如果在步骤22处的决策如在步骤26处确定的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前进到步骤28,其中纹理规模识别模块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在步骤30处,过程使用公差模块确定纹理识别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如果不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返回到步骤28。如果纹理识别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前进到步骤32,确定纹理的潜在范围。在步骤34处,过程使用公差模块确定纹理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如果不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返回到步骤32。如果精制的颜料识别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前进到步骤36,其中纹理值被分配,用于在搜索或配制引擎中使用。\n虽然各种实施例在本文中已被描述为具有在贝叶斯系统内部作出的决策点,但可以设想:这样的决策可在贝叶斯系统的外部作出。\n在另一方面,发明可被实现为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该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用于使得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执行上述方法的软件。该软件可包括各种模块,各种模块用于使得处理器和用户接口能够执行本文所述的方法。\n将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理解的是:可时发明作出修改而不脱离在前面的描述中公开的概念。这样的修改将被认为是包括在下面的权利要求内,除非权利要求通过其语言以其它方式明确声明。因此,本文详细描述的特定实施例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限于将被给予所附权利要求及其任意和所有等同物的全部范围的发明的范围。\n', 'erdt': 20151223, 'inventor': [{'lang': 'CN', 'name': 'P·M·贝莫尔',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N7/00', 'main_group': 'G06N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N', 'sub_group': 'G06N7/0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code': {'clazz': 'G01', 'full': 'G01J3/46', 'main_group': 'G01J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J', 'sub_group': 'G01J3/46'},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isdt': 20180223,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11038', 'lang': 'CN', 'name':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申发振', 'name_id': 1}], 'patent_id': 'd6af8578-5e7f-459a-b294-88f30424f653', 'pbdt': 20180223, 'pct': {'apdt': 20140311, 'apno': 'PCT/US2014/022983', 'etdt': 20150914, 'pbdt': 20140925, 'pn': 'WO2014150337'}, 'pn_official': 'CN105103166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李梦芸', 'name_id': 1}], 'priority': [{'country': 'US', 'date': 20130315, 'number': '13/835,675'}], 'title': '用于涂料配制的纹理评估的系统和方法', 'update_ts': 1532766614160, 'tags': ['实验分析仪器制造',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abst':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电脑实施方法。该方法包含:使用一处理器识别一目标涂料中之一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一贝叶斯(Bayesian)程序;及使用该处理器指派经调适供一搜寻引擎及一配方引擎之一者使用之一纹理值。', 'apdt': 20140314, 'apno_official': 'TW103109480', 'assignee': [{'lang': 'EN', 'name':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美國 US'}, 'lang': 'CNT', 'name': '片片堅俄亥俄州工業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用于将一纹理值指派至一目标涂料之电脑实施方法,其包括:于一电脑处理器处接收关于一目标涂料之光谱度量资讯(spectrophotometric information);利用该电脑处理器自该光谱度量资讯同时计算复数个贝叶斯决策点(Bayesian decision points),其中该复数个贝叶斯决策点之每一者包括选自以下各数值之一数值:比色值、比色值对数、动态(flop)指数、类似性指数、移动指数、移动面积、反射乘积、各种角度光谱资料、平方和、闪光强度及在一给定半径内之闪光之浓度;针对该目标涂料,自该经计算的复数个贝叶斯决策点判定以下各者:(i)粗糙度值,及(ii)闪光值;及使用该电脑处理器基于识别结果指派经调适供一搜寻引擎及一配方引擎之一者使用之一纹理值,其中该纹理值系基于该经判定粗糙度值及该经判定闪光值。\n2.如请求项1之方法,其进一步包括使用该电脑处理器判定该纹理值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内。\n3.如请求项2之方法,其中判定该纹理值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内包括:应用一贝叶斯程序。\n4.如请求项1之方法,其进一步包括使用该电脑处理器判定该经指派纹理值之一范围。\n5.如请求项4之方法,其进一步包括使用该电脑处理器判定该范围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内。\n6.如请求项5之方法,其中判定该范围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内包括:应用一贝叶斯程序。\n7.如请求项1之方法,其进一步包括自一光谱仪获得资料。\n8.一种用于将一纹理值指派至一目标涂料之电脑系统,其包括:一或多个处理器;及一或多个电脑可读媒体,其具有指令储存于其中,该指令可由该一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以组态该电脑系统实施以下步骤:接收与一目标涂料相关之数位光谱度量资讯:利用该电脑处理器自该光谱度量资讯同时计算复数个贝叶斯决策点,其中该复数个贝叶斯决策点之每一者包括选自以下各数值之一数值:比色值、比色值对数、动态指数、类似性指数、移动指数、移动面积、反射乘积、各种角度光谱资料、平方和、闪光强度及在一给定半径内之闪光之浓度;针对该目标涂料,自该经计算的复数个贝叶斯决策点判定以下各者:(i)粗糙度值,及(ii)闪光值;及基于识别结果指派经调适供一搜寻引擎及一配方引擎之一者使用之一纹理值,其中该纹理值系基于该经判定粗糙度值及该经判定闪光值。\n9.如请求项8之系统,其进一步包括与该处理器通讯之一光谱仪。\n10.如请求项8之系统,其进一步包括与该处理器通讯之一显示器件。\n11.一种用于将一纹理值指派至一目标涂料之装置,其包括:接收构件,其用于在一电脑处理器处接收关于一目标涂料之光谱度量资讯;计算构件,其利用该电脑处理器自该光谱度量资讯同时计算复数个贝叶斯决策点,其中该复数个贝叶斯决策点之每一者包括选自以下各数值之一数值:比色值、比色值对数、动态指数、类似性指数、移动指数、移动面积、反射乘积、各种角度光谱资料、平方和、闪光强度及在一给定半径内之闪光之浓度;判定构件,其针对该目标涂料,自该经计算的复数个贝叶斯决策点以下各者:(i)粗糙度值,及(ii)闪光值;及指派构件,其用于使用一电脑处理器基于识别结果指派经调适供一搜寻引擎及一配方引擎之一者使用之一纹理值,其中该纹理值系基于该经判定粗糙度值及该经判定闪光值。\n12.如请求项11之装置,其进一步包括用于判定该纹理值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内之构件。\n13.如请求项12之装置,其中用于判定该纹理值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内之该构件包括:用于应用一贝叶斯程序之构件。\n14.如请求项11之装置,其进一步包括用于判定该经指派纹理值之一范围之构件。\n15.如请求项14之装置,其进一步包括用于判定该范围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内之构件。\n16.如请求项15之装置,其中用于判定该范围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内之该构件包括:用于应用一贝叶斯程序之构件。\n17.一种非暂态性电脑可读媒体,其包含软体以使一处理器执行以下步骤:接收关于一目标涂料之光谱度量资讯;利用该电脑处理器自该光谱度量资讯同时计算复数个贝叶斯决策点,其中该复数个贝叶斯决策点之每一者包括选自以下各数值之一数值:比色值、比色值对数、动态指数、类似性指数、移动指数、移动面积、反射乘积、各种角度光谱资料、平方和、闪光强度及在一给定半径内之闪光之浓度;针对该目标涂料,自该经计算的复数个贝叶斯决策点判定以下各者:(i)粗糙度值,及(ii)闪光值;及基于识别结果指派经调适供一搜寻引擎及一配方引擎之一者使用之一纹理值,其中该纹理值系基于该经判定粗糙度值及该经判定闪光值。\n18.如请求项17之媒体,其进一步包括引起该处理器判定该纹理值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内之软体。\n19.如请求项17之媒体,其进一步包括引起该处理器判定该经指派纹理值之一范围之软体。\n20.如请求项17之媒体,其进一步包括引起该处理器判定该范围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内之软体。', 'desc': '在各种实施例中,本发明大体上系关于用于评估涂料混合物之比色及物理性质属性以提供一使用者一纹理品质以供使用于调配一涂料匹配、搜寻资料储存器(例如,一资料库)中之一涂料匹配及品质保证之系统及方法。\n为了使用配方或搜寻引擎(或一视觉程序)向以一目标涂料涂布之一目标样本提供一适当的色彩匹配,需要判定该目标涂料之正确着色。若利用与目标涂料中之颜料或适当偏移相同之颜料或适当偏移,一配方或搜寻程序可达到关于目标涂料之配方之一明显最佳解决方案。然而,若存在因颜料纹理而改变纹理品质之一可能性,一色彩匹配可能无法精确提供一完全匹配样本。再者,有意或无意地排除该等颜料之可用性将导致一次佳色彩匹配。\n若干既有匹配搜寻或配方引擎及方法试图经由各种演算法包含颜料选择及配方。各种颜料识别封装及配方引擎采用一「蛮」力,推测及检查方法之类型以提供使用者配方及颜料资讯。组合方法(一蛮力方法)系一常用方法,其中给定最终匹配中需要之颜料之一最终数目,该方法几乎将所有可用颜料组合在所有可用组合中。尽管存在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在给定某些条件时限制使用一些颜料以最佳化引擎速度,但最终结果系针对样本验证配方组合,且提供使用者几乎最匹配目标涂料之一或多个配方之一选择。\n其他解决方案需要使用者提交一调色剂样本集至一搜寻或配方引擎,且其他方法选择待使用之调色剂之一预定义子集。此等方法对于使用者而言通常系繁重的且缺乏适当「直觉」以提供使用者适用之一良好解决方案的一流线型方法。此外,借由此方法之本质,可排除匹配目标涂料所必需之适当颜料。\n已使用神经网路自预产生之可能匹配之既有资料库中选择色彩匹配或充当配方引擎本身。一神经网路之长处系其处理线性关系及非线性关系两者之能力,但此长处的代价是庞大、不灵活且需要大量额外负担来细致管理一有时很大的学习资料库及结构。通常必须在一回馈设计中使用一神经网路之不灵活或刚性操作以最佳化引导至网路之隐藏层且在网路之隐藏层中之节点权重。一神经网路需要自期望输出获得此类型之误差,反向传播以便「学习」。神经网路之实际学习或训练系基于给定一期望输出,借由基于先前反覆误差而重复再引入输入及调整权重而减少计算误差。\n如图1中可见,若需要校正一误差或需要考虑一笔新资讯,则一典型神经网路需要一几乎经完美定义的输入及需要大量努力以更新及/或变更各种层(节点)。虽然相较于一些先前模型使用者可看见较少步骤,但归因于一神经网路试图将一配方或色彩搜寻之解决方案包含在一个大规模步骤中之本质,故神经网路趋于呈相对慢且系单向。再者,正如上文所讨论之方法,排除必需颜料系可能的。一神经网路亦需要精确及有些繁冗地维护权重、资料库、计算、复杂及严格程序映射及实质「训练」为有效的。\n因此,需要具有灵活性以将处理步骤分割为较小多方向分支步骤及对于速度及精确性利用一前馈类型设计之系统及方法。亦需要存在最小化使用者互动及建立结合一配方引擎进行颜料识别及公差设定(tolerancing)之一灵活逐步方法之系统及方法。\n在一第一态样中,本发明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脑实施方法。该方法包含:使用一处理器识别一目标涂料中之一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一贝叶斯程序,及使用该处理器指派经调适供一搜寻引擎及一配方引擎之一者使用之一纹理值。\n在另一态样中,本发明之实施例系关于一种系统。该系统包含一资料库及一处理器,该处理器与该资料库通讯且经程式化以:识别一目标涂料中之一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一贝叶斯程序,及指派经调适供一搜寻引擎及一配方引擎之一者使用之一纹理值。\n在另一态样中,本发明之实施例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包含:用于识别一目标涂料中之一纹理之构件,其中识别包括应用一贝叶斯程序,及用于使用处理器指派经调适供一搜寻引擎及一配方引擎之一者使用之一纹理值之构件。\n在一进一步态样中,本发明之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暂态性电脑可读媒体,其包含软体以引起一处理器:识别一目标涂料中之一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一贝叶斯程序;及指派经调适供一搜寻引擎及一配方引擎之一者使用之一纹理值。\n20‧‧‧步骤\n22‧‧‧步骤\n24‧‧‧步骤\n26‧‧‧步骤\n28‧‧‧步骤\n30‧‧‧步骤\n32‧‧‧步骤\n34‧‧‧步骤\n36‧‧‧步骤\n90‧‧‧系统\n92‧‧‧使用者\n94‧‧‧使用者介面\n96‧‧‧光谱仪\n98‧‧‧目标样本\n100‧‧‧电脑\n102‧‧‧网路\n104‧‧‧伺服器\n106‧‧‧资料库\n图1绘示一典型神经网路。\n图2绘示典型贝叶斯系统之实例。\n图3绘示根据本发明之各种实施例之一纹理标度识别贝叶斯模组之一高级表示。\n图4绘示根据本发明之各种实施例之一公差贝叶斯模组之一高级表示。\n图5绘示可用于识别一目标样本之一涂料混合物之物理性质属性之一系统之一实施例。\n图6绘示根据本发明之各种实施例之一贝叶斯系统之一高级表示。\n图7绘示用于识别一目标样本之一涂料混合物之物理性质属性之一程序之一实施例。\n在各种实施例中,本发明大体上系关于包括可为独立或相依贝叶斯系统及方法之一贝叶斯信念系统之系统及方法。实施例包含可组合使用以识别用一未知目标涂料涂布之一样本之纹理品质之各种模组。在另一态样中,可使用该等模组以判定已知样本及/或已知颜料之纹理本质。\n虽然本文之描述大体上系关于涂绘,但应理解器件、系统及方法适用于其他类型涂料,包含染剂及工业涂料。本发明之所描述实施例不应视为限制。符合本发明之一方法可在各种领域(诸如,成衣及时尚产品之匹配及/或协调)中实践。\n本发明之实施例可与可为一独立单元或包含经由一网路(诸如,例如,网际网路或一内部网路)与一中央电脑通讯之一或多个远端终端之一电脑系统一起使用或并入可为一独立单元或包含经由一网路(诸如,例如,网际网路或一内部网路)与一中央电脑通讯之一或多个远端终端之一电脑系统中。因而,电脑或「处理器」及本文所描述之相关性组件可为一本端电脑系统之一部分或一远端电脑或一在线系统或其之组合。本文所描述之资料库及软体可储存于电脑内部记忆体中或一非暂态性电脑可读媒体中。\n一贝叶斯系统系基于自贝叶斯定理之概率推理,其自条件概率定义导出。图2中展示贝叶斯系统之实例。\n其中:P(B)≠0\n借由利用贝叶斯定理,可使用相依及独立决策点之一系统以判定一未知样本之纹理本质。\n可使用由多个决策点组成之一基本贝叶斯系统以判定一给定样本具有一特定纹理类型之属性之可能性(信念)。基本纹理类型可分成多个定性标称或序数类别。例如,一些类别可被标记为:非常细致、细致、中等、较粗糙、粗糙。该等类别可借由(例如)闪光特性(诸如高、中及低)进一步细分。在可用于判定目标涂料之纹理之一贝叶斯系统内之各种决策点可包括(但不限于):比色值(DE、L、a、b、C、h、X、Y、Z)、比色值对数、动态指数(flop indices)、类似性指数、移动指数、移动面积、反射乘积、各种角度光谱资料、DE平方和及/或其之组合。\n各种实施例中之一第一决策点系判定目标涂料是否含有效应颜料或是否仅呈现固体颜料。此可借由利用考虑(但不限于)色度、亮度及色相之决策点完成。给定色度及亮度可计算各种概率方程式以判定一样本含有效应着色或仅含有单色、固体颜料之可能性。若仅呈现固体颜料,则纹理可为归因于基板且可借由将一适合匹配色漆放置于完全相同基板上而充分模仿。若呈现一效应着色,则可能需要用贝叶斯系统及方法进一步计算以得出正确纹理资讯。图3中展示一纹理判定贝叶斯模组之一高级表示之一实例。\n本发明之实施例利用一五角光谱仪(诸如由X-Rite有限公司生产之CM64),以对自仪器提供之资料为各角产生各种加权简化决策点。例如,在15°角处具有大于10之一色度值之一样本之决策点应含有包含当分析该特定角时对色彩考虑值之强调之一逻辑决策集。然而,具有低于10之一色度之一样本应强调亮度及暗度值。可沿着此等线分离各组角度资料以判定一样本系本文所讨论之5个粗糙度类别之一者之可能性。在各种实施例中,可以一类似方式考虑闪光值。两种现象之组合导致可借由5个或更多个(例如,在背景评估中为15个-3个闪光及5个粗糙类别之组合)范围(例如自T1至T5)概述之一纹理值。\n借由提供资讯以供各种决策点中考虑,甚至可使用没有相机之简单指向光谱仪以提供一目标涂料之纹理资讯。接着可使用该资讯以进一步辨别先前透过考虑色彩相关准则找到之一匹配之品质。在各种实施例中,亦可将相机资讯、色彩或其他视为一额外决策点群组之部分。此等决策点可为(但不限于)以下:闪光强度、在一给定半径内之闪光之浓度,类似性指数及主要组件。在一贝叶斯系统中之决策期间「同时」考虑此等参数可达成一协同方法,其中决策之总和大于个别决策。进一步,可将闪光及粗糙度值组合于一单一纹理参数中。然而,为了简化自一资料集内搜寻一样本之一匹配,在各种实施例中关于纹理之一些一般性资讯可归属于资料集、可用颜料或两者内之每一匹配。本文描述用于指派纹理值至资料集之程序。自先前开发配方之纹理值可接着与目标涂料之纹理值直接比较以计算匹配之相容性。与个别颜料或个别颜料之群组之比较可能需要一额外贝叶斯模组以解释配方内之各种浓度之各颜料对纹理之贡献。本发明之实施例可用作一配方引擎内之一资讯决策点,无论其系用于颜料选择或浓度判定。\n取决于应用,一公差设定模组可用于判定纹理值之适当指派。可计算视觉可接收限制之间之一相关性,其中可将多种贝叶斯决策点连接在一起。决策点之实例可为(但不限于)以下:比色值(诸如L、C、h、Delta E)、光谱资讯之类似性指数、光谱资讯之各种关键组合之多维模型、一化合物匹配额定系统、纹理评估或一组合角度正规化光谱「曲线」。图4中绘示一公差贝叶斯模组之一高级表示。\n图5绘示可用于识别一目标样本之一涂料混合物之物理性质属性之一系统90之一实施例。一使用者92可利用一使用者介面94(诸如一图形使用者介面)以操作一光谱仪96以量测一目标样本98之性质。来自光谱仪96之资料可经传送至一电脑100,诸如一个人电脑、一行动器件或任何类型处理器。电脑100可经由一网路102与一伺服器104通讯。网路102可为任何类型的网路,诸如,网际网路、一区域网路、一内部网路或一无线网路。伺服器104与可储存借由本发明之实施例之方法使用及产生之资料及资讯之一资料库106通讯。可借由电脑100及/或伺服器104执行本发明之实施例之方法之各种步骤。\n一贝叶斯纹理判定模组与一贝叶斯公差设定模组之组合可充分描述一给定目标涂料之纹理且可用日益更加资讯化的光谱仪提供越来越精确的纹理值。然而,即使来自最简单单元之纹理评估亦可为一充分纹理指派提供足够资讯。图6中呈现包括本文所揭示之模组之一贝叶斯系统之一实例。\n图7绘示用于识别一目标样本之一涂料混合物之物理性质属性之一程序之一实施例。程序在步骤20处开始,其中自一仪器(例如,光谱仪96)收集资料。在步骤22处,程序判定是否呈现一固体或效应。若呈现一固体,在步骤24处程序使用公差设定模组判定在步骤22处之决策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度内。若不在,程序返回至步骤22。若如步骤22所判定呈现一效应,程序推进至步骤26,其中程序使用公差设定模组判定在步骤22处之决策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内。若不在,程序返回至步骤22。\n若步骤22处之决策如步骤26处所判定在一可接受公差内,程序推进至步骤28,其中纹理标度识别模组识别目标涂料中之纹理。在步骤30处,程序使用公差设定模组判定纹理识别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内。若不在,程序返回至步骤28。若纹理识别在一可接受公差内,程序推进至判定纹理之可能范围之步骤32。在步骤34处,程序使用公差设定模组判定纹理范围是否在一可接受公差内。若不在,程序返回至步骤32。若精致颜料识别在一可接受公差内,程序推进至步骤36,其中指派纹理值以供在一搜寻或配方引擎中使用。\n尽管本文已将各种实施例描述为在贝叶斯系统内作出决策点,但应涵盖可在一贝叶斯系统外作出此等决策。\n在另一态样中,本发明可实施为含有引起一电脑或电脑系统执行上文所描述之方法之软体之一非暂态性电脑可读媒体。该软体可包含用于启用一处理器及一使用者介面以执行本文所描述之方法之各种模组。\n熟习此项技术者将容易了解在不脱离前文描述所揭示之内容之情况下可对本发明作出修改。此等修改应视为包含于以下申请专利范围内,除非申请专利范围借由其等语言另外特别说明。因此,本文详细描述之特定实施例仅系绘示且不限制于给定随附申请专利范围及其之任何及所有等效物之全跨度之本发明之范畴。', 'erdt': 20140314, 'inventor': [{'lang': 'EN', 'name': 'BEYMORE, PAUL',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畢莫爾\u3000保羅M M.',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J3/46', 'main_group': 'G01J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J', 'sub_group': 'G01J3/46'}, 'version': '200601'}, {'code': {'clazz': 'G01', 'full': 'G01B21/32', 'main_group': 'G01B21', 'section': 'G', 'sub_class': 'G01B', 'sub_group': 'G01B21/32'}, 'version': '200601'}], 'isdt': 20170321, 'kd': 'B', 'patent_agent': [{'lang': 'CNT', 'name': '陳長文', 'name_id': 1}], 'patent_id': '41b1a4ff-b9e5-4ab9-ba70-9585d2d5f825', 'pbdt': 20170321, 'pn_official': 'TWI575230',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T', 'name': '吳耿榮', 'name_id': 1}], 'priority': [{'country': 'US', 'date': 20130315, 'number': '13/835,675'}], 'title': '用于涂料配方之纹理评估之系统及方法', 'update_ts': 1532133072329, 'tags': ['实验分析仪器制造', '通用设备修理', '地质勘探和地震专用仪器制造']}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装置及终端,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该方法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 'apdt': 20160311, 'apno_official': 'CN201610138928.5',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011500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 'city': '呼和浩特市', 'country': 'CN', 'district': '和林格尔县', 'postcode': '011500', 'state': '内蒙古自治区'}, 'lang': 'CN', 'name':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011500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 'city': '呼和浩特市', 'country': 'CN', 'district': '和林格尔县', 'postcode': '011500', 'state': '内蒙古自治区'}, 'lang': 'CN', 'name':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n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n接收所述用户从所述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n根据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n判断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是否超过预设阈值;\n如果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的提示信息;\n如果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未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的提示信息。\n000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计算出所述待测样品的各种脂肪酸项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n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第一计算请求;\n基于所述第一计算请求,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n000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计算出所述待测样品的各种脂肪酸项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n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的第二计算请求;\n基于所述第二计算请求,获取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并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n根据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与所述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计算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n0004.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n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所述接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n接收客户端上传的所述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样品标识信息;以及\n为所述用户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息。\n0005.5.一种脂肪酸的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n提供模块,用于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n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从所述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n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n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是否超过预设阈值;\n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的提示信息;\n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未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的提示信息。\n0006.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n第三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第一计算请求,并基于所述第一计算请求,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以及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n0007.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n第四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的第二计算请求,并基于所述第二计算请求,获取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并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以及根据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与所述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计算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n0008.8.如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n第五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之前,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所述接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接收客户端上传的所述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样品标识信息,以及为所述用户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息。\n0009.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n0010.1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壳体、处理器、存储器、电路板和电源电路,其中,所述电路板安置在所述壳体围成的空间内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源电路,用于为所述终端的各个电路或器件供电;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执行以下步骤:\n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n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n接收所述用户从所述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n根据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判断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是否超过预设阈值;\n如果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的提示信息;\n如果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未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的提示信息。', 'claim_count': 10, 'desc': '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装置及终端\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装置及终端。\n背景技术\n目前,分析人员在检测各种奶制品样品中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关键的、参与结果计算的数据记录在纸质的原始记录中,并在需要计算样品中某个脂肪酸含量的时,用户需要从纸质的记录中找到所需的数据,并手动输入至计算机中,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相关计算。通常对于一个奶制品样品来说,为了使得各种指标符合相应质量检测标准,需要记录和计算的数据很多。在计算过程中,用户需要从很多数据中找到所需的数据,并需要人工输入数据,计算结果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人工成本高,操作过程复杂,效率不高。\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之一。\n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该方法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n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脂肪酸的检验装置。\n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终端。\n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终端。\n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包括: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接收所述用户从所述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根据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首先,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判断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是否超过预设阈值;如果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的提示信息;如果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未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的提示信息。\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计算出所述待测样品的各种脂肪酸项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第一计算请求;基于所述第一计算请求,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计算出所述待测样品的各种脂肪酸项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的第二计算请求;基于所述第二计算请求,获取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并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根据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与所述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计算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所述接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接收客户端上传的所述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样品标识信息;以及为所述用户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息。\n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提供模块,用于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从所述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首先,通过获取模块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提供模块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模块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计算模块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是否超过预设阈值;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的提示信息;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未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的提示信息。\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第一计算请求,并基于所述第一计算请求,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以及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第四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的第二计算请求,并基于所述第二计算请求,获取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并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以及根据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与所述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计算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五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之前,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所述接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接收客户端上传的所述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样品标识信息,以及为所述用户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息。\n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终端,包括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首先,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n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壳体、处理器、存储器、电路板和电源电路,其中,所述电路板安置在所述壳体围成的空间内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源电路,用于为所述终端的各个电路或器件供电;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执行以下步骤: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接收所述用户从所述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根据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首先,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n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n附图说明\n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n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的流程图;\n图2是配置单种脂肪酸的操作界面的示例图;\n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的流程图;\n图4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的流程图;\n图5是配置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配置界面的示例图;\n图6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的流程图;\n图7是一个脂肪酸占37种脂肪酸的比值界面配置的示例图;\n图8是终端中显示的用户界面示例图;\n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图11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n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装置及终端。\n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的流程图。\n如图1所示,该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可以包括:\nS11,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n具体地,在用户通过终端计算每个样品中脂肪酸含量的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多种待测样品,接收用户从多种待测样品中选中的待测样品。\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可以例如是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具有各种操作系统的硬件设备。\n为了提高计算效率,用户可同时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待测样品,以对一个或者多个待测样本中的同一种脂肪酸含量进行检验,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待测样品的个数,该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该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描述,该实施例均以用户选择了一个待测样品为例进行描述。\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脂肪酸检测方式中涉及的样品参数、计算公式、精密度要求、检出限要求、数据修约规则、单位等功能,在终端例如计算机中预先实现的。\n其中,样品参数可以包括待测样品的器皿及样品质量、器皿质量、干样质量、液体样质量、样品质量、标准品浓度、脂肪酸甲酯转换为脂肪酸的系统、定容体积等计算对应脂肪酸含量所需要的参数信息。\n需要理解的是,上述配置单种脂肪酸的操作界面的示例图,如图2所示,其中,标准品浓度、脂肪酸甲酯转换为脂肪酸的系统和定容体积这三个参数所对应的数值是固定的。\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是预先保存在终端中的,终端中保存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可以是从客户端中读取来的。\n具体地,终端接收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接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然后接收客户端上传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样品参数和样品标识信息,以及为用户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息,以使得用户根据提示信息确定接收样品参数成功。\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客户端与终端之间预先设置了客户端中各个数据参数与终端中各个数据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得终端在接收到客户端的数据后,可将数据自动采集到对应的区域中。\nS12,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n其中,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可以包括37种脂肪酸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其中,37种脂肪酸分别为十四酸、芥酸、顺-8,11,14-二十碳三烯酸、十一酸、十三碳酸、十四碳一烯酸、十五碳酸、十五碳一烯酸、棕榈酸、十七烷酸、十八烷酸、反十八碳一烯酸、油酸、反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正二十酸、γ-亚麻酸、十二烷酸、丁酸、己酸、辛酸、癸酸、棕榈一烯酸、十七碳一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四碳一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四碳酸、二十碳一烯酸、二十二碳二烯酸、二十三碳酸、二十碳四烯酸、α-亚麻酸、二十一碳酸、顺-11,14,17-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二酸。\n例如,用户所选择的待检测样品的名称为FX通用样品-施恩超级金装孕产妇配方奶粉,假设检验员之前已经对该待检验样品检验了33种脂肪酸项目,在用户再次选中该待检验样品进行脂肪酸项目检测时,终端仅为用户提供剩余的4种待检验脂肪酸项目,用户可根据需求选中需要检测的脂肪酸项目。\nS13,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nS14,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具体地,在用户选中对应的脂肪酸项目后,终端获取该脂肪酸项目对应的计算公式,并将样品参数对应的数值带入该计算公式,并计算该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其中,各个计算公式与各个样品参数字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已预先配置,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可通过公式自动抓取对应的数字参与计算,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提供对应参数的数值,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的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首先,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n通常每个待测样品中对于每种脂肪酸的含量要求不同,为了使得可以自动对待测样品中对应的某个脂肪酸含量是否满足企业质量标准,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该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还可以包括:\nS15,判断待测样品中的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是否超过预设阈值。\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质量标准中对于不同样品中的各种脂肪酸的含量标准是不同的,例如,质量标准中样品1与样品2中的辛酸的含量标准不同,样品1的辛酸的含量标准为最少达到A%,样品2中的辛酸的含量标准为最少达到B%。\nS16,如果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待测样品中的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并为用户提供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的提示信息。\n例如,目标脂肪酸项目为辛酸,样品中的预设阈值为A%,而计算出待测样品中的辛酸的含量为B%,其中,B大于A,通过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可以确定该待测样品中的辛酸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由此,可确定该待测样品中的辛酸的含量达标,并为用户提供含量达标的提示信息,以使用户获取辛酸的含量达标。\nS17,如果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未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待测样品中的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并为用户提供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的提示信息。\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通过如图1所示的计算过程中计算出待测样品的各种脂肪酸项目之后,终端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的总含量,即各种脂肪酸的含量进行相加之后所获得的结果,以方便后续判断所有脂肪酸的总含量是否满足要求,如图4所示,该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还可以包括:\nS41,接收用户发送的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第一计算请求。\nS42,基于第一计算请求,获取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S43,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n具体地,在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之后,终端为用户提供多种计算函数,用户可根据计算需求选择对应的计算函数,如果终端接收到用户选择计算所有脂肪酸的总含量,则终端获取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并根据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和对应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各种计算函数是终端中预先配置的。\n例如,图5是一个配置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示例图,如图5所示,在用户选择计算函数,且选择自变量计算之后,对应的自变量中显示中自变量计算函数中所涉及的11个自变量的取值,以及他们之间的是相加的关系,在用户点击图5中的确定控件时,为用户提供对应的计算结果,由此,方便用户可以查看每种自变量的取值,其中,需要理解的是,自变量与各种脂肪酸在终端中对应的字段相对应,自变量对应的取值即为对应字段中保存的值。\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在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之后,如果接收到用户计算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则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算的加和结果,便后续判断所有脂肪酸的总含量是否满足要求。\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通过如图1所示的计算过程中计算出待测样品的各种脂肪酸项目之后,终端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计算出每种脂肪酸的含量在所有脂肪酸所占的比例,以方便后续判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在所有脂肪酸所占的比例是否满足要求,如图6所示,该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还可以包括:\nS61,接收用户发送的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的第二计算请求。\nS62,基于第二计算请求,获取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并获取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S63,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nS64,根据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与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n具体地,在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之后,终端为用户提供多种计算函数,用户可根据计算需求选择对应的计算函数,如果终端接收到用户计算某种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比例,则终端获取该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以及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并根据比例计算公式计算该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n例如,图7是一个脂肪酸占37种脂肪酸的比值界面配置的示例图,如图7所示,在用户选择计算函数,且选择自变量计算之后,对应的自变量中显示中自变量计算函数中所涉及的11个自变量的取值,以及他们之间的是计算关系,在用户点击图7中的确定控件之后,终端将为用户提供对应的计算结果。由此,方便用户可以查看每种自变量的取值,其中,需要理解的是,自变量与各种脂肪酸在终端中对应的字段相对应,自变量对应的取值即为对应字段中保存的值。\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在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之后,如果接收到用户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的第二计算请求,则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计算出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以方便后续判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在所有脂肪酸所占的比例是否满足要求。\n为了使得用户可以更清楚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图8对该实施例的脂肪酸检验方法进行描述。其中,图8是终端中显示的用户界面示例图。\n其中,图8中的界面说明如下:\n(1)开始日期:可录入具体时间,可点击选定时间;\n(2)结束日期:可录入具体时间,可点击选定时间;\n(3)物料类型:可以通过物料类型限制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下拉框选择。但是一般不用刻意选择,其中,对于物料类型,系统会通过配置的检验计划自行查找出检验项目、检验方法(系统中的物料类型有:调奶、奶仓、常温成品、常温半成品、低温成品、原料等);\n(4)记录状态:下拉框选择,分为已确认和未确认,已确认和未确认为检测完毕已经和未确认的项目;\n(5)接样地点:实验室实际接样点,需要实验室自己维护,下拉框选择;\n(6)样品小号:样品在下任务系统自动生成小号,为流水号,每天更新一次,每天均是从1-结束数;\n(7)工厂:来自工厂主数据,作用,限制一个实验室检测多个工厂,导致接样太乱;\n(8)实验室:通过员工的ID号默认为某某检验管理处;\n(9)检验项目:通过检验人员岗位不同给予不同的检验项目权限,可以模糊查询;\n(10)检验方法:默认检验计划的执行方法,有时会出现两个方法,由于物料不同,检验方法不同,可以选择物料类型加以限制;\n(11)上传图谱:点击可以将改样品号下的对应图谱(图谱即设备上走出的图谱,保存成图片格式后进行上传)进行上传;\n(12)本底归零:检验结果可以自动扣除本底结果;\n(13)显示仪器值:点击后凡是通过客户端导入的数据都会显示;\n(14)回收率判定标准:后台配置的回收率判定标准,从这个界面可以选择;\n(15)回收率值:计算出的回收率值,如果需要在样品中扣除折算,可以点击放大镜选择后参与折算;\n例如,农药残留的回收率单组份判定标准是50-120%,多组份判定标准为60-120%,计算回收率是为了确保检验方法、仪器是否正常,通过人为添加定量的目标物,通过回收是否都能检测出。\n(16)质控描述:创建质控样时进行样品描述;\n(17)质控类型:创建质控时选择质控类型,类型包括空白、本底、回收率、阳性质控、常规质控\n(18)创建质控样:点击创建质控样就可以创建;\n(19)平行样:点击可创建平行样;\n(20)上填:同样的数据,录到最后一条,点击上填可以将同样的内容一次性填到上面空格;\n(21)下填:同样的数据,录到第一条,点击下填可以将同样的内容一次性填到下面空格;\n(22)查询:加载项目、检验方法后,点击查询可以查到改项目下的所有接过样的样品;\n(23)接样:点击接样,录入样品ID号,点击执行接样,样品接样成功;\n(24)保存:勾选录入结果的任务号,点击保存,结果自动计算;\n(25)确认:所有数据全部录入后,点击确认后结果上传到系统。\n例如,图8中,终端中为用户提供了四种待测样品,四种待测样品的名称分别为FX通用样品-施恩超级金装孕产妇配方奶粉、FX通用样品-施恩超级金装1段、FX通用样品-雅士利那是多维高纤奶粉和FX通用样品-雅士利金装幼儿配方奶粉,此时,用户可根据需求将这四种待测样品选中,在用户将检验项目选为辛酸后,终端将为用户提供这四种待测样品中辛酸的含量。\n分析员的操作过程如下:\n第一步,分析员登陆自己的账号,其中,账号是系统根据分析员的岗位、负责的检验方法进行权限分配的;\n第二步:选择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选择接样点,点击接样,用扫码枪扫码或手动录入条码后,点击确定接样,会提示“接样成功”;\n第三步:点击加载项目、加载检验方法找到对应的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后,在检验结果区域就会出现所有检测的样品信息;\n第四步:点击显示仪器值,将对应的数据导入或者录入,点击保存后,计算出对应脂肪酸的结果。\n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脂肪酸的检验装置。\n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如图9所示,该脂肪酸的检验装置可包括:获取模块110、提供模块120、接收模块130和计算模块140,其中:\n获取模块110用于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脂肪酸检测方式中涉及的样品参数、计算公式、精密度要求、检出限要求、数据修约规则、单位等功能,在终端例如计算机中预先实现的。\n其中,样品参数可以包括待测样品的器皿及样品质量、器皿质量、干样质量、液体样质量、样品质量、标准品浓度、脂肪酸甲酯转换为脂肪酸的系统、定容体积等计算对应脂肪酸含量所需要的参数信息。\n提供模块120用于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n其中,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可以包括37种脂肪酸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其中,37种脂肪酸分别为十四酸、芥酸、顺-8,11,14-二十碳三烯酸、十一酸、十三碳酸、十四碳一烯酸、十五碳酸、十五碳一烯酸、棕榈酸、十七烷酸、十八烷酸、反十八碳一烯酸、油酸、反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正二十酸、γ-亚麻酸、十二烷酸、丁酸、己酸、辛酸、癸酸、棕榈一烯酸、十七碳一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四碳一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四碳酸、二十碳一烯酸、二十二碳二烯酸、二十三碳酸、二十碳四烯酸、α-亚麻酸、二十一碳酸、顺-11,14,17-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二酸。\n接收模块130用于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n计算模块140用于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其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首先,通过获取模块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提供模块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模块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计算模块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n通常每个待测样品中对于每种脂肪酸的含量要求不同,为了使得可以自动对待测样品中对应的某个脂肪酸含量是否满足企业质量标准,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0所示,该装置还包括判断模块150、第一处理模块160和第二处理模块170,其中:\n判断模块150用于判断待测样品中的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是否超过预设阈值。\n第一处理模块160用于在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待测样品中的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并为用户提供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的提示信息。\n第二处理模块170用于在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未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待测样品中的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并为用户提供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的提示信息。\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处理模块180、第四处理模块190和第五处理模块200,其中:\n第三处理模块180用于接收用户发送的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第一计算请求,并基于第一计算请求,获取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以及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n第四处理模块190用于接收用户发送的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的第二计算请求,并基于第二计算请求,获取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并获取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以及根据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与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n第五处理模块200用于在获取模块110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之前,接收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接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接收客户端上传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样品参数和样品标识信息,以及为用户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息。\n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其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之后,还可以根据需求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算的加和结果、每种脂肪酸的含量在所有脂肪酸所占的比例,以满足用户的各种计算需求。\n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终端。\n一种终端,包括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首先,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n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壳体、处理器、存储器、电路板和电源电路,其中,电路板安置在壳体围成的空间内部,处理器和存储器设置在电路板上;电源电路,用于为终端的各个电路或器件供电;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执行以下步骤:\nS11\',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n具体地,在用户通过终端计算每个样品中脂肪酸含量的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多种待测样品,接收用户从多种待测样品中选中的待测样品。\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可以例如是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具有各种操作系统的硬件设备。\n为了提高计算效率,用户可同时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待测样品,以对一个或者多个待测样本中的同一种脂肪酸含量进行检验,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待测样品的个数,该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该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描述,该实施例均以用户选择了一个待测样品为例进行描述。\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脂肪酸检测方式中涉及的样品参数、计算公式、精密度要求、检出限要求、数据修约规则、单位等功能,在终端例如计算机中预先实现的。\n其中,样品参数可以包括待测样品的器皿及样品质量、器皿质量、干样质量、液体样质量、样品质量、标准品浓度、脂肪酸甲酯转换为脂肪酸的系统、定容体积等计算对应脂肪酸含量所需要的参数信息。\n需要理解的是,上述配置单种脂肪酸的操作界面的示例图,如图2所示,其中,标准品浓度、脂肪酸甲酯转换为脂肪酸的系统和定容体积这三个参数所对应的数值是固定的。\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是预先保存在终端中的,终端中保存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可以是从客户端中读取来的。\n具体地,终端接收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接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然后接收客户端上传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样品参数和样品标识信息,以及为用户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息,以使得用户根据提示信息确定接收样品参数成功。\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客户端与终端之间预先设置了客户端中各个数据参数与终端中各个数据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得终端在接收到客户端的数据后,可将数据自动采集到对应的区域中。\nS12\',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n其中,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可以包括37种脂肪酸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其中,37种脂肪酸分别为十四酸、芥酸、顺-8,11,14-二十碳三烯酸、十一酸、十三碳酸、十四碳一烯酸、十五碳酸、十五碳一烯酸、棕榈酸、十七烷酸、十八烷酸、反十八碳一烯酸、油酸、反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正二十酸、γ-亚麻酸、十二烷酸、丁酸、己酸、辛酸、癸酸、棕榈一烯酸、十七碳一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四碳一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四碳酸、二十碳一烯酸、二十二碳二烯酸、二十三碳酸、二十碳四烯酸、α-亚麻酸、二十一碳酸、顺-11,14,17-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二酸。\n例如,用户所选择的待检测样品的名称为FX通用样品-施恩超级金装孕产妇配方奶粉,假设检验员之前已经对该待检验样品检验了33种脂肪酸项目,在用户再次选中该待检验样品进行脂肪酸项目检测时,终端仅为用户提供剩余的4种待检验脂肪酸项目,用户可根据需求选中需要检测的脂肪酸项目。\nS13\',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nS14\',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具体地,在用户选中对应的脂肪酸项目后,终端获取该脂肪酸项目对应的计算公式,并将样品参数对应的数值带入该计算公式,并计算该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n其中,各个计算公式与各个样品参数字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已预先配置,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可通过公式自动抓取对应的数字参与计算,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提供对应参数的数值,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的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首先,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n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n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n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n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n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n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n此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n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inventor': [{'lang': 'CN', 'name': '石利凤',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宋晓东', 'name_id': 2}, {'lang': 'CN', 'name': '马文丽', 'name_id': 3}, {'lang': 'CN', 'name': '吴腾', 'name_id': 4}, {'lang': 'CN', 'name': '宿烨', 'name_id': 5}, {'lang': 'CN', 'name': '王秀波', 'name_id': 6}, {'lang': 'CN', 'name': '王丽丽', 'name_id': 7}],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33/04', 'main_group': 'G01N3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33/04'},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isdt': 20171201,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11201', 'lang': 'CN', 'name':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李志东', 'name_id': 1}], 'patent_id': '933b469c-afde-4b9a-ad10-08485c971901', 'pbdt': 20171201, 'pn_official': 'CN105807016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刘梅', 'name_id': 1}], 'title': '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装置及终端', 'update_ts': 1538980483881, 'tags': ['专用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系统包括:检验管理端电脑、进气管线、进水管线、水气排放管线、测厚仪、磁粉(渗透、射线)探伤仪、汽车罐车及由操作端电脑、阀门、流量传感器、压力变送器、数据处理器组合而成的罐车综合检验台;本发明能对罐车的各项检验项目集中检测;检验过程中的参数及其变化过程能实时采集,并同步显示在操作端电脑显示屏上;能够对检验得到的各项参数及检验结果,进行自动记录和分类统计,检验测量的精度显著提升,检验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本系统对检验管理与检验操作的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数据信息共享,任何一方都不必额外重复输入数据;检验操作方采用触摸式显示器,整体设计非常人性化。', 'apdt': 20100707, 'apno_official': 'CN201010228172.6',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14122 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江南大学', 'city': '无锡', 'country': 'CN', 'district': '滨湖区', 'formatted_address':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蠡湖大道1800号', 'lat': 31.487368979523, 'lon': 120.28218340986, 'postcode': '214122', 'state': '江苏'}, 'ans_id': '4ea38fb3-d86e-4fd4-ac6f-686d4f9571c8', 'lang': 'CN', 'name': '江南大学', 'name_id': 1, 'nname': 'JIANGNAN UNIVERSITY', 'nname_cn': '江南大学'}], 'claim': '1.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包括检验操作端电脑(3)和检验台(19),其特征在于,所述检验台上设置有:数据处理器(18)、第一阀门(5)、第二阀门(4)和第三阀门(15),罐车储罐(12)分别通过进气管线(13)和第一阀门(5)连接储气罐,通过进水管线(14)和第二阀门(4)连接装水的储槽,所述储气罐和储槽用于向罐车储罐(12)提供检验所需气源和水源;罐车储罐(12)通过第三阀门(15)连接水、气排放管线(17);第一流量传感器(7)和第一压力变送器(9)位于进气管线(13)内,第二流量传感器(6)和第二压力变送器(8)位于进水管线(14)内,第三流量传感器(16)设置在水、气排放管线(17)内;所述数据处理器(18)分别连接所述检验操作端电脑(3)、第一流量传感器(7)、第一压力变送器(9)、第二流量传感器(6)、第二压力变送器(8)、第三流量传感器(16)以及测厚仪(10)和探伤仪(11);\n所述检验操作端电脑(3)和检验管理端电脑(1)通过网络相连接并进行数据交换,检验管理端电脑(1)安装有检验管理软件,检验操作端电脑(3)安装有检验操作软件;检验时,检验管理端电脑(1)对罐车原始资料进行审查后,将检验任务发送给检验操作端电脑(3);检验操作端电脑(3)接收到检验任务后,在屏幕上显示需检验的内容及要求,待检验人员选择检验项目,检验过程中,数据处理器(18)在检验操作端电脑(3)控制下采集、处理接收到的信号,检验操作端电脑(3)接收数据处理器(18)传来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储存、统计;检验完成后,检验操作端电脑(3)将检验数据发送至检验管理端电脑(1),检验管理端电脑(1)接收到数据后,自动生成检验记录、检验报告文档及统计报表。\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探伤仪包括磁粉探伤仪、渗透探伤仪、射线探伤仪、超声探伤仪。\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数据处理器(18)采用PLC或单片机。\n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数据处理器(18)为一个或多个。\n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检验操作端电脑(3)采用触摸式显示器。\n', 'claim_count': 6,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检验系统,尤其是一种汽车罐车的自动检验系统。\n背景技术\n汽车罐车是装载和运输液化气体、轻质燃油和其他化工产品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汽车罐车属移动式压力容器,流动性大,介质多数为易燃易爆,因此其安全性愈来愈受到重视。《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明确规定,对汽车罐车需进行定期检验和全面检验。\n汽车罐车检验主要内容有:1、内外表面检查;2、罐体壁厚测定与校核;3、罐体磁粉探伤检测;4、罐体渗透检测;5、罐体射线检测;6、罐体超声波检测;7、罐体耐压性试验;8、罐体气密性试验;9、罐体安全附件检验等。\n目前,罐车的检验自动化程度较低,检验测试中大多从测试仪表上读数、人工记录,再分别填写各项检验报告,无法实现检验测试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记录和检验报告的自动生成,不仅影响检验测试的准确性、客观性与科学性,而且工作效率也较低。\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汽车罐车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使汽车罐车各项性能的检验实现测试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记录和检验报告等文档的自动生成,使汽车罐车检验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提高汽车罐车的检验效率和科学化水平。\n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包括:检验操作端电脑和检验台,所述检验台上设置有:数据处理器、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罐车储罐分别通过进气管线和第一阀门连接储气罐,通过进水管线和第二阀门连接装水的储槽,所述储气罐和储槽用于向罐车储罐提供检验所需气源和水源;罐车储罐通过第三阀门连接水、气排放管线;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和第一压力变送器位于进气管线内,第二流量传感器和第二压力变送器位于进水管线内,所述第三流量传感器设置在水、气排放管线内;所述数据处理器分别连接所述检验操作端电脑、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压力变送器、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二压力变送器、第三流量传感器以及测厚仪和探伤仪;\n所述检验操作端电脑和检验管理端电脑通过网络相连接并进行数据交换,检验管理端电脑安装有检验管理软件,检验操作端电脑安装有检验操作软件;检验时,检验管理端电脑对罐车原始资料进行审查后,将检验任务发送给检验操作端电脑;检验操作端电脑接收到检验任务后,在屏幕上显示需检验的内容及要求,待检验人员选择检验项目,检验过程中,数据处理器在检验操作端电脑控制下采集、处理接收到的信号,检验操作端电脑接收数据处理器传来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储存、统计;检验完成后,检验操作端电脑将检验数据发送至检验管理端电脑,检验管理端电脑接收到数据后,自动生成检验记录、检验报告文档及统计报表。\n所述探伤仪包括磁粉探伤仪、渗透探伤仪、射线探伤仪、超声探伤仪。\n所述数据处理器采用PLC或单片机。所述数据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n所述检验操作端电脑采用触摸式显示器。\n所述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的操作端电脑设置有:内外表面检查、罐体壁厚检测、罐体磁粉探伤检测、罐体渗透检测、罐体射线检测、罐体超声波检测、罐体耐压性试验、罐体气密性试验与紧急切断阀检验九项检测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相互独立,可以选择相应的检验项目分别进行检验,所有项目的检验均按相关规程和标准规定的方法执行。\n本发明的优点是:罐车的各项检验能集中通过该检验系统进行统一检测;检验过程中的参数及其变化过程能实时采集,并同步显示在操作端电脑显示屏上;该检验系统能够对检验得到的各项参数及检验结果,进行自动记录和分类统计,检验测量的精度显著提升,检验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此外,本系统对检验管理与检验操作的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数据信息共享,任何一方都不必额外重复输入数据;考虑到检验操作人员不便使用鼠标和键盘的情况,检验操作方采用触摸式显示器,整体设计非常人性化。\n附图说明\n图1是本系统的工作原理图。\n图2是本系统的基本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n如图1所示,本发明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的综合检验台的进气管线和进水管线连接罐车储罐,并向待检验罐车输送罐车检验所需的水源和气源,水气排放管线将检验后的水气排出。数据处理器连接各类检验测试仪器(压力、流量、壁厚、探伤等),操作端电脑通过网络与管理端电脑相连。所述操作端电脑与管理方电脑可以为相互通信的不同的电脑,分别位于检验台和管理后方,也可以将二者合一,同时拥有检验管理和检验操作功能,视管理需要而定。本实施例中仅对两台电脑时的情形作出描述。\n管理端电脑(以下简称:管理方)安装检验管理软件,对罐车原始资料进行审查并同时将待检验罐车相关参数及各项检验要求(以下简称:待检验任务)录入,然后通过网络发送至罐车综合检验台的检验操作端电脑(以下简称:操作方)。操作方安装检验操作软件,在软件界面上检验人员选择将要检验项目,接收到该项检验的待检验任务后,需检验的内容及要求将显示在屏幕上,按照要求开始检验操作。检验操作人员使用对应的测试仪器,进行相应项目的检验,检验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器实时传回显示在操作方电脑显示。检验完成后,操作方把检验测试数据和结果发送至管理方。管理方接收到数据后,自动生成所有的检验记录、检验报告等文档及统计报表。\n如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管理端电脑1和检验台19,检验台19包括检验操作端电脑3、数据处理器18、第二阀门4、第一阀门5、第二流量传感器6、第一流量传感器7、第二压力变送器8、第一压力变送器9、第三阀门15、第三流量传感器16、水、气排放管线17、数据处理器18,操作方3通过网络连接管理方1,操作方3与数据处理器18连接,数据处理器18分别连接第三流量传感器16、第二流量传感器6、第一流量传感器7、第二压力变送器8、第一压力变送器9、测厚仪10、磁粉(渗透、射线、超声)探伤仪11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9和第一流量传感器7位于进气管线13内,进气管线13的一端连接储气罐,并接入第一阀门5、第一流量传感器7、第一压力变送器9向待检验汽车罐车12提供气源;第二压力变送器8和第二流量传感器6位于进气管线13内,进水管线14的一端连接装水的储槽,并接入第二阀门4、第二流量传感器6、第二压力变送器8向待检验汽车罐车12提供水源,第三流量传感器16位于水、气排放管线17内,水、气排放管线17的一端通过第三阀门15连接罐车储罐12,另一端将将检验后的水气排出通过水气排放管线17排出,管理方1与操作方3能够相互传送数据。数据处理器18采用PLC或单片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数据处理器18在操作方3的控制下,对流量传感器6、7、16、压力变送器8、9、测厚仪10、磁粉(渗透、射线、超声)探伤仪11的电信号进行自动采集、放大和处理,相关参数及检验测试结果在操作方3上记录并显示。汽车罐车12通过管线与检验台19的管线连通,进气管线13和进水管线14向汽车罐车12提供检验所需的检验介质(一定压力、流量),第一阀门5、第二阀门4用于调节进入汽车罐车12内检验介质的压力与流量。\n管理方1与操作方3分别安装检验管理与检验操作软件。\n在管理方1的检验管理软件界面上将待检验的汽车罐车12相关参数及检验要求录入,生成一条检验任务,并通过网络将其发送至操作方3,同时操作人员在待检验的汽车罐车12上做好标记(比如贴上标签)。操作方3接收到待检验任务、操作人员核对标记无误后,通过操作端电脑3的显示屏选择相应的检验项目,检验项目选定后,该项目的检验要求和方法以及必须遵守的相关规范或标准将显示在屏幕上,按流程进行检验。\n系统的检验操作包括内外表面检查、罐体壁厚检测、罐体磁粉探伤检测、罐体渗透检测、罐体射线检测、罐体超声波检测、罐体耐压性试验、罐体气密性试验与紧急切断阀检验九项检测。\n1、选择进行罐体壁厚项目检测时,检验操作软件将把罐体测厚点的分布情况以及测试顺序显示在测试屏幕上,操作人员按照要求对测厚点的数据依次进行测试,每完成一个点的厚度测量,测量结果将自动显示并进行记录,所有测厚点的测量完成后,软件将自动显示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自动分辨不合格点及其位置。\n2、选择进行罐体耐压项目试验时,通过进水(或进气)管线,将罐体内压力升高至试验要求的值,并按照规范进行试验操作,检验操作软件将把试验过程中的升压速度、保压过程和泄压过程用曲线形式显示在显示屏上,并自动记录全部试验过程中的压力、流量等参数变化过程。\n3、选择进行罐体气密性项目试验时,按照操作规范,通过进气管线13将压缩气体通入罐体内,整个气密性检验过程的压力、流量等参数及其变化过程将被以曲线图形式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检验测试过程的所有数据将自动记录在数据库中。\n4、选择进行罐体磁粉(渗透、射线、超声)探伤项目时,操作端电脑3将显示和记录探伤过程中的图像,然后进行检验结果评判。\n5、将进气管线13(或进气管线14)与紧急切断阀入口连接,水气排放管线17与紧急切断阀出口连接,将压力分别升至紧急切断阀密封试验与耐压试验所需的压力,分别对紧急切断阀进行密封试验与耐压试验;将气(或水)的流量分别调整到进行紧急切断时间与过流切断检验所需流量,以第三流量传感器(16)测得的流量值为零作为紧急切断阀完成切断的判据,分别完成紧急切断阀切断时间与过流保护性能检验。\n检验过程中,数据处理器18在操作方电脑3的控制下,将对各个性能检验测试的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处理,操作方电脑3自动识别和记录检验结果,相关参数将实时显示在操作端电脑3屏幕上,并自动记录在数据库中,如发现有某项性能达不到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维修和重新检验。检验结束后,操作端电脑3通过网络,将检验测量参数与检验结果发送至管理端电脑1,管理端电脑1接收到数据后,将数据进行存储,并自动生成检验报告、统计报表等所需文档。整个检验过程结束。\n', 'erdt': 20110202, 'exdt': 20300707, 'family_inpadoc': 'CN201010228172A', 'family_original': '43323129', 'inventor': [{'lang': 'CN', 'name': '钱瑛',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朱海清',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B21/08', 'main_group': 'G01B21', 'section': 'G', 'sub_class': 'G01B', 'sub_group': 'G01B21/08'}},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3/12', 'main_group': 'G01N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3/12'}}, {'code': {'clazz': 'G01', 'full': 'G01M3/32', 'main_group': 'G01M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M', 'sub_group': 'G01M3/32'}},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27/84', 'main_group': 'G01N27',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27/84'}},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23/00', 'main_group': 'G01N2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23/00'}},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29/04', 'main_group': 'G01N29',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29/04'}}, {'code': {'clazz': 'G01', 'full': 'G01M13/00', 'main_group': 'G01M1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M', 'sub_group': 'G01M13/00'}}], 'isdt': 20111005,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32104', 'lang': 'CN', 'name':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曹祖良', 'name_id': 1}], 'patent_id': '9b468420-bc4e-415c-a9e8-fbdb27d8f71f', 'pbdt': 20111005, 'pn_official': 'CN101915564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向薇', 'name_id': 1}], 'prsd': 20130828, 'title': '汽车罐车自动检验系统', 'update_ts': 1538026923589, 'tags': ['通用设备修理', '试验机制造', '专用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采集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标准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验室信息化系统,无法自动对标准进行选取和确定,采用人工比较麻烦的问题。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业务数据采集模块、业务数据转化模块和业务数据接口模块。本发明基于标准文件里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采集相关信息并封装存储数据形成标准检验项目包,标准检验项目包可以被实验室信息化系统直接调用;解决了现有的标准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验室信息化系统,无法自动对标准进行选取和确定,采用人工比较麻烦的问题。提高了检测的准确度和检测效率。', 'apdt': 20161216, 'apno_official': 'CN201611170124.X',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创业路16号B幢2层', 'city': '成都市', 'country': 'CN', 'district': '武侯区', 'postcode': '610000', 'state': '四川省'}, 'lang': 'CN', 'name': '成都青软青之软件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创业路16号B幢2层', 'city': '成都市', 'country': 'CN', 'district': '武侯区', 'postcode': '610000', 'state': '四川省'}, 'lang': 'CN', 'name': '成都青软青之软件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业务数据采集模块、业务数据转化模块和业务数据接口模块;\n业务数据采集模块,基于标准文件里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用于采集结构化数据;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包括产品与标准之间n对n的结构关系,以及标准和检验项目之间1对n的结构关系;\n业务数据转化模块,用于配制结构化数据里需要数据库化的字段;并将配置好的结构化数据的字段存储到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内;\n业务数据接口模块,用于封装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里的数据,并向信息化系统输出封装后的数据。\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是:\n业务数据采集模块包括采集规则设置子模块和采集存储子模块;采集规则设置子模块基于标准文件里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用于设置业务数据采集规则;采集存储子模块根据设置的业务数据采集规则,用于采集标准文件里的结构化数据。\n000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是:\n业务数据转化模块包括数据转化配置子模块和数据转化子模块;数据转化配置子模块根据标准文件里标准的字段标签配制结构化数据里需要数据库化的字段;数据转化子模块用于将配置好的结构化数据的字段存储到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内。\n00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是:标准文件为XML文件。\n000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是:信息化系统包括ERP系统、PDM系统和LIMS系统。\n000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其特征是:业务数据接口模块包括用于连接信息化系统的API接口。\n0007.7.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至6任一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其特征是:依次包括以下步骤:\nA、基于标准文件里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设置业务数据采集规则;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包括产品与标准之间n对n的结构关系,以及标准和检验项目之间1对n的结构关系;\nB、根据设置的业务数据采集规则,采集标准文件里的结构化数据;\nC、根据标准文件里标准的字段标签配制结构化数据里需要数据库化的字段;\nD、将配置好的结构化数据的字段存储到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内;\nE、封装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里的数据。', 'claim_count': 7, 'desc': '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采集方法\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国家标准文件的查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采集方法。\n背景技术\n在实际检验检疫工作中,任何一项产品的检测依据便是标准。国家涉及食品安全方面的标准有5000多个,都已电子化文本的形式被发布、传播和利用。\n对各类生产企业和质检机构来说,标准/电子化标准是基准、参考或指南,检验工作中必不可少,但它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信息化系统,例如:ERP系统、PDM系统、LIMS系统等。\n拿三聚氰胺事件做案例,当市场上出现此类事件时,检验机构针对牛奶(产品)进行三聚氰胺(项目/检验项目)方面的检验,而实际工作时会涉及方法(规程)、仪器设备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机料法环测”各个方面,最终数据需要进入实验室信息系统,计算结果值,最终出具检验报告。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信息化系统都不能自动识别标准,而检验项目藏际在不同的标准中,这正是目前电子化标准无法解决的问题。\n检验工作的基本工作单元是伴随着产品的检验项目,检验领域的产品质量标准(方法标准)众多,在标准(方法)的选取、确定上颇费周折,即使是专业检验部门的专业人员,对于标准的适用、相关检验仪器设备的选择、标样的选择等,有时候也会面临问题,特别是新的产品或检验类型发生时。\n发明内容\n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采集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标准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验室信息化系统,无法自动对标准进行选取和确定,采用人工比较麻烦的问题。\n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n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业务数据采集模块、业务数据转化模块和业务数据接口模块。\n业务数据采集模块,基于标准文件里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用于采集结构化数据;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包括产品与标准之间n对n的结构关系,以及标准和检验项目之间1对n的结构关系。\n业务数据转化模块,用于配制结构化数据里需要数据库化的字段;并将配置好的结构化数据的字段存储到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内。\n业务数据接口模块,用于封装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里的数据,并向信息化系统输出数据。\n业务数据采集模块基于标准文件里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采集结构化数据;并通过业务数据转化模块转化和存储到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内;然后通过业务数据接口模块封装数据,封装的数据即为一个可以直接被信息化系统所调用的标准检验项目包;标准检验项目包是在标准的基础上,对标准进行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拆分,存储成结构化数据,以检验项目为核心而形成。标准项目包以一种通用的形式可被机器和信息化系统所识别及调用。标准检验项目包主要包括标准项目包和检验项目详情,标准项目包包括产品、标准和项目;检验项目详情包括人员、仪器设备、试剂、检验方法和检验环境。\n实验室需获得CNAS认证,CNAS认证涉及产品、标准和项目,并由此展开对实验室能力的认证,决定是否授予相关证书,这是实验室开展检验工作的基础。\n进一步,业务数据采集模块包括采集规则设置子模块和采集存储子模块;采集规则设置子模块基于标准文件里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用于设置业务数据采集规则;采集存储子模块根据设置的业务数据采集规则,用于采集标准文件里的结构化数据。\n进一步,业务数据转化模块包括数据转化配置子模块和数据转化子模块;数据转化配置子模块根据标准文件里标准的字段标签配制结构化数据里需要数据库化的字段;数据转化子模块用于将配置好的结构化数据的字段存储到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内。\n进一步,标准文件为XML文件。方便对标准文件内的数据进行识别和采集。\n进一步,信息化系统包括ERP系统、PDM系统和LIMS系统。信息化系统\n进一步,业务数据接口模块包括用于连接信息化系统的API接口。\n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nA、基于标准文件里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设置业务数据采集规则;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包括产品与标准之间n对n的结构关系,以及标准和检验项目之间1对n的结构关系。\nB、根据设置的业务数据采集规则,用于采集标准文件里的结构化数据。\nC、根据标准文件里标准的字段标签配制结构化数据里需要数据库化的字段。\nD、将配置好的结构化数据的字段存储到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内。\nE、封装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里的数据。\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n本发明基于标准文件里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采集相关信息并封装存储数据形成标准检验项目包,标准检验项目包可以被实验室信息化系统直接调用;解决了现有的标准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验室信息化系统,无法自动对标准进行选取和确定,采用人工比较麻烦的问题。提高了检测的准确度和检测效率。\n通过用户自定义设置采集规则,从标准里解析数据,采集数据转化成结构化数据,供实验室信息化系统直接调用。\n具体实施方式\n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n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业务数据采集模块、业务数据转化模块和业务数据接口模块。\n业务数据采集模块,基于标准文件里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用于采集结构化数据;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包括产品与标准之间n对n的结构关系,以及标准和检验项目之间1对n的结构关系。业务数据采集模块包括采集规则设置子模块和采集存储子模块;采集规则设置子模块基于标准文件里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用于设置业务数据采集规则;采集存储子模块根据设置的业务数据采集规则,用于采集标准文件里的结构化数据。标准文件为XML文件。\n业务数据转化模块,用于配制结构化数据里需要数据库化的字段;并将配置好的结构化数据的字段存储到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内。业务数据转化模块包括数据转化配置子模块和数据转化子模块;数据转化配置子模块根据标准文件里标准的字段标签配制结构化数据里需要数据库化的字段;数据转化子模块用于将配置好的结构化数据的字段存储到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内。\n业务数据接口模块,用于封装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里的数据,并向信息化系统输出封装后的数据。业务数据接口模块包括用于连接信息化系统的API接口。信息化系统包括ERP系统、PDM系统和LIMS系统。封装后的数据可以被信息化系统通过API接口直接调用。\n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nA、基于标准文件里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设置业务数据采集规则;产品、标准和项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包括产品与标准之间n对n的结构关系,以及标准和检验项目之间1对n的结构关系。\n具体的,采集规则设置子模块设置业务数据采集规则时,以XML文件配置采集规则;其中,采集规则设置相关信息包括:标准名称、产品名称、检验项目名称、人员、仪器设备、试剂、检验方法、环境、标准值,结构化关系(父级、子级关系)。\nB、根据设置的业务数据采集规则,采集标准文件里的结构化数据。\n具体的,采集存储子模块从标准的XML文件里采集出产品-标准-项目多需要的值,默认采集标准名称、产品名称、检验项目名称、人员、仪器设备、试剂、检验方法、环境、标准值和结构化关系(父级、子级关系),用户也可以根据实际检测项目自定义采集规则。\n必须先执行采集规则设置子模块,设置完成后,才对标准文件进行采集。\nC、根据标准文件里标准的字段标签配制结构化数据里需要数据库化的字段。\n具体的,数据转化配置子模块配置默认列表包括:标准名称、产品名称、检验项目名称、人员、仪器设备、试剂、检验方法、环境、标准值和结构化关系(父级、子级关系)。如果不需要新增加数据库化的字段,则转化默认字段,不需要重新配置数据转化配置子模块。\nD、将配置好的结构化数据的字段存储到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内。\n数据转化子模块列表默认包括:标准名称、产品名称、检验项目名称、人员、仪器设备、试剂、检验方法、环境、标准值,结构化关系(父级、子级关系)等信息,存储为数据库的二维表数据,数据库化。\nE、封装二维表关系型数据库里的数据。\n具体的,采用业务数据接口模块进行封装,信息化系统可以通过业务数据接口模块调用结构化数据的检验项目。\n在检验工作中,对某种产品的检验涉及产品、标准和检验项目。从其间逻辑关系的角度分析,产品与标准之间存在n对n的对应关系,而标准和检验项目之间为1对n。产品、标准和检验项目之间的关联构成了一项检验工作所需的最基本特征。从数据关系的角度来看,在这个层面上是结构化的对应关系,即结构关系。\n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之中。', 'inventor': [{'lang': 'CN', 'name': '秦蜀光',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李大路', 'name_id': 2}, {'lang': 'CN', 'name': '黄子群', 'name_id': 3}, {'lang': 'CN', 'name': '王东', 'name_id': 4}],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7/30', 'main_group': 'G06F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7/3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10/10', 'main_group': 'G06Q1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10/1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2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51224', 'lang': 'CN', 'name':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赵正寅', 'name_id': 1}], 'patent_id': '66545e6a-b736-4194-8b84-bd327fcbf1c7', 'pbdt': 20170531, 'pn_official': 'CN106777128A', 'title': '一种检验项目的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采集方法', 'update_ts': 1538989988816, 'tags': ['其他软件开发',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通讯设备修理',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abst':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品质管理装置,包括:预测器、频率计算器、及实施讯号生成器。所述预测器采用预测模型使第一检验的检验结果值与预测值相关联,并根据针对所述第一检验中的检验目标而获得的检验结果值来计算所述预测值,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第二检验或不能通过第二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所述频率计算器根据由所述预测器计算的所述预测值,针对所述检验目标来计算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实施频率。所述实施讯号生成器生成讯号,所述讯号表示对于所述检验目标而言根据所述实施频率来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必要性。', 'apdt': 20150908, 'apno_official': 'TW104129582', 'assignee': [{'lang': 'EN', 'name':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日本 JP'}, 'lang': 'CNT', 'name':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品质管理装置,包括:预测器,用以采用预测模型使第一检验的检验结果值与预测值相关联,并根据针对所述第一检验中的检验目标而获得的检验结果值来计算所述预测值,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第二检验或不能通过所述第二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频率计算器,用以根据由所述预测器计算的所述预测值,针对所述检验目标来计算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实施频率;以及实施讯号生成器,用以生成讯号,所述讯号表示对于所述检验目标而言根据所述实施频率来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必要性。\n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其中所述频率计算器基于使所述预测值与所述实施频率相关联的函数而确定所述实施频率。\n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其中所述预测值代表所述检验目标通过或不能通过的机率,且所述函数在所述预测值是预定值时返送回具有最大值的实施频率,且在所述预测值变得大于所述预定值或所述预测值变得小于所述预定值时返送回具有变小的值的实施频率。\n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其中所述函数在所述预测值大于或等于下限值且小于或等于上限值时返送回具有第一机率值的实施频率,且在所述预测值超出所述下限值与所述上限值之间的范围时返送回零机率或具有第二机率值的实施频率,所述第二机率值小于所述第一机率值。\n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更包括:储存器,用以储存基于所述第二检验的检验结果值而确定的表示通过或不能通过的评估值,并储存由所述预测器计算的所述预测值,其中所述频率计算器根据所述第二检验被确定针对所述检验目标而实施多次的次数来确定更新所述预测模型的必要性,且当所述频率计算器确定更新所述预测模型时,所述预测器基于储存于所述储存器中的资料而更新所述预测模型。\n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其中所述预测模型包括所述第一检验的所述检验结果值的第一预测参数,且所述预测器基于储存于所述储存器中的资料而确定将预测参数、所述预测值、及所述评估值相关联的函数中的所述预测参数的值,并将所述预测模型中的所述第一预测参数更新为所述预测参数的所述所确定值。\n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其中所述实施讯号生成器生成以下讯号作为表示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必要性的讯号:所述讯号表示是对于所述检验目标来实施所述第二检验还是实施成本低于所述第二检验的第三检验。\n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更包括过程切换器,用以当所述实施讯号生成器生成表示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讯号时输出用以指示用于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实施器来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讯号,且当所述实施讯号生成器生成表示实施所述第三检验的讯号时输出指示用于实施所述第三检验的实施器实施所述第三检验的讯号。\n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更包括:第二预测器,用以针对满足预定条件的多个检验目标中的检验目标,基于第二预测模型、根据在所述第一检验中获得的所述检验结果值来计算所述预测值,所述第二预测模型使所述第一检验的多个所述检验结果值中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的所述检验目标的所述检验结果值与作为与通过或不能通过所述第二检验的机率相关的值的预测值相关联,其中所述频率计算器基于由所述预测器计算的所述预测值及由所述第二预测器计算的所述预测值来确定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的所述检验目标的所述实施频率。\n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更包括:位于所述储存器中的过滤程式,用以针对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的所述检验目标来提取所述预测值及所述评估值,其中对于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的多个所述检验目标,所述频率计算器判断是否根据所述第二检验被确定实施的次数来更新所述第二预测模型,且当所述第二预测器确定更新所述第二预测模型时,所述第二预测器基于由储存于所述储存器中的过滤程式所提取的资料来更新所述第二预测模型。\n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预测模型包括所述第一检验的多个所述检验结果值中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的所述检验目标的所述检验结果值的第二预测参数,且所述第二预测器基于由储存于所述储存器中的所述过滤程式提取的资料来确定在使预测参数、所述预测值、及所述评估值相关联的函数中所述预测参数的值,并以所述预测参数的所述所确定值来更新所述第二预测模型中的所述第二预测参数。\n12.一种品质管理方法,包括:采用预测模型使第一检验的检验结果值与预测值相关联,并根据针对所述第一检验中的检验目标而获得的检验结果值来计算所述预测值,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第二检验或不能通过所述第二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根据所计算的所述预测值,针对所述检验目标来计算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实施频率;以及生成讯号,所述讯号表示对于所述检验目标而言根据所述实施频率来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必要性。', 'desc': '品质管理装置及其管理方法\n【相关申请案的交叉参考】\n本申请案是基于2014年9月1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案第2014-189359号且主张此日本专利申请案的优先权;此日本专利申请案的内容全文并入本案供参考。\n本文所述的实施例是有关于一种品质管理装置及其管理方法。\n用作电脑储存器的硬碟驱动机(Hard disk drive,HDD)在装运之前会借由各种方法进行检验,以确保高的品质。许多检验方法成本高昂,例如在低温环境下的运作检验需要专用设施。\n为防止检验成本增加,可使用模型来预先预测通过检验或不能通过检验的可能性。若预测模型所得到的关于产品的预测结果是发现所述产品很可能通过检验或不能通过检验,则确定所述产品无需实施高成本检验,而是取代高成本检验而实施低成本检验。此方法使得可在确保品质的同时减少欲经受高成本检验的目标的数目。\n对于预测模型,使用各预测事项的参数(预测参数)。此乃因越接近最佳值的预测参数会得到越高的预测准确度。然而,为使预测参数更接近最佳值,需要大量的预测及检验结果,此需要高的成本。\n此外,对于硬碟驱动机,常常即使在为同一型号的情况下,例如设计值及构件等配置条件也会有所修改。在此种情形中,使用与修改之前的配置对应的预测模型会造成预测准确度降低。此乃因配置条件的修改会导致预测参数的最佳值发生变化。因此,在修改配置条件之后,需要尽早地更新预测参数。然而,需要实施高成本的检验,此涉及到成本增加问题。\n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品质管理装置,包括:预测器、频率计算器、及实施讯号生成器。所述预测器采用预测模型使第一检验的检验结果值与预测值相关联,并根据针对所述第一检验中的检验目标而获得的检验结果值来计算所述预测值,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第二检验或不能通过所述第二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所述频率计算器根据由所述预测器计算的所述预测值,针对所述检验目标来计算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实施频率。所述实施讯号生成器生成讯号,所述讯号表示对于所述检验目标而言根据所述实施频率来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必要性。\n101‧‧‧检验结果储存器\n102‧‧‧预测器\n103‧‧‧预测模型储存器\n104‧‧‧检验2结果预测器\n105‧‧‧预测值储存器\n106‧‧‧预测参数更新器\n107‧‧‧控制器\n108‧‧‧检验2频率计算器\n109‧‧‧检验2实施讯号生成器\n110‧‧‧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n111‧‧‧输入装置\n112‧‧‧过程切换器\n113‧‧‧检验2实施器\n114‧‧‧检验3实施器\n115‧‧‧检验1实施器\n201‧‧‧第二预测器\n202‧‧‧更新资讯过滤器\n203‧‧‧第二预测模型储存器\n204‧‧‧第二检验2结果预测器\n205‧‧‧第二预测值储存器\n206‧‧‧第二预测参数更新器\n301‧‧‧品质管理装置\n302‧‧‧输出装置\n303‧‧‧主储存器\n304‧‧‧辅助储存器\n305‧‧‧输入装置\n306‧‧‧处理器\n307‧‧‧介面\n308‧‧‧汇流排\n309‧‧‧外部储存媒体\nS101、S102、S103、S104、S105、S106、S107、S108、S109、S201、S202、S301、S302、S303、S401、S402、S501、S502、S503、S601、S602、S603‧‧‧步骤\n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方块图。\n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过程的流程图。\n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预测过程的流程图。\n图4是在更新频率特性资讯为常态分布的情形中预测值与检验2频率值之间的关系图。\n图5是在更新频率特性资讯是矩形函数的情形中预测值与检验2频率值之间的关系图。\n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n图7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更新过程的流程图。\n图8是其中将第二预测器添加至图1所示实施例的形式的方块图。\n图9是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过程的流程图。\n图10是当更新频率特性资讯为常态分布时两个预测值之差与检验2频率值之间的关系图。\n图11是表示预测值的回归模型曲线图。\n图12是图8所示实施例中由第二预测器进行的更新过程的流程图。\n图1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硬体配置实例。\n以下,将参照图式阐述各实施例。\n图1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品质管理装置的品质管理系统。\n此品质管理系统是由检验结果储存器101、预测器102、控制器107、输入装置111、过程切换器112、检验1实施器115、检验2实施器113、及检验3实施器114形成。\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实施三个检验,即检验1、检验2及检验3。\n检验1是预先实施的判定是否实施检验2的检验。检验1由检验1实施器115实施。\n检验2是高成本的检验,且可设想的其实例包括需要用于生成严酷环境(例如高温环境或低温环境)的专用设施的检验、测试时间很长的检验。检验2由检验2实施器113实施。\n检验3是成本低于检验2的检验。可设想的检验3的实例包括可在室温下实施的检验等。检验3由检验3实施器114实施。也可存在不需要检验3的配置,在此种情形中不需要检验3实施器114。\n在每一检验中,实施包括一或多个检验项目的检验。在其中检验目标是硬碟驱动机的情形中,可设想的检验项目包括读取/写入错误率量测、伺服稳定性(servo stability)、及放大器增益量测,但并非仅限于此。\n在各检验中,检验项目中的某些或全部可相同。检验1与检验3可包括相同的检验项目,而检验3可为在比检验1更严格条件下进行的检验。举例而言,对其进行的测试可借由以供电电压对检验目标施加负荷来执行,或者可在降低可接受的读取/写入错误数目条件下、在降低可接受的伺服错误数量条件下、或类似条件下(更严格的测试条件)执行。需注意者,每一检验中的检验项目的数目不需要相同。\n可定义各种成本,例如实施检验的费用及时间。此外,用于判断成本高低的标准是可选的。\n检验结果值以数值形式代表检验结果。当检验项目是错误率测量时,可设想使用错误率值或标签值对错误率值进行分类。对于其他检验项目同样如此。\n评估值以数值形式代表基于检验2的检验结果值所判定的是否通过检验的判定结果。举例而言,评估值可将通过表示为0、将不能通过表示为1。\n亦即,评估值是为0或1的二进制值。对于是否通过检验的判定可由使用者根据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值来进行,或者可根据是否满足针对每一检验项目预先确定的判定参考值而自动进行。此外,可对每一检验项目进行判定或者根据检验的检验项目群组的检验结果值一同进行判定。举例而言,如果一或多个给定项目中的至少一个给定项目的检验结果值大于或等于临限值,则可作出不能通过检验的判定。所述判断可借由除本文所述者以外的其他方法来进行。\n预测器102是根据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来计算预测值的部件,所述预测值是对于作为预测目标的产品而言通过或不能通过检验2的可能性相关的值。所述预测值是针对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进行计算。需注意者,欲预测的检验项目的数目可为一个。\n预测计算是基于预测模型来计算。预测模型是将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及预测参数与预测值相关联的模型,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或不能通过检验2的可能性相关的值。预测参数是预先计算的。因此,可在此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来计算预测值,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或不能通过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可对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提供预测模型。\n此种预测模型可借由分析检验1的以往检验结果值及检验2的以往评估值来生成。预测模型的实例包括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类神经网路(neural network)、及支援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需注意者,此处是借由判定通过或不能通过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来获得评估值,但可借由根据检验2的多个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值一同判定是否通过来获得评估值。\n在此种情形中,存在一个用于检验2的所有所述多个检验项目的预测模型。\n控制器107是控制检验2的实施的部件。控制器107确定实施检验2的频率以及其必要性,且若欲对检验目标实施检验2,则将用于发出实施检验2的指令的讯号输出至过程切换器112。若欲实施检验3,则控制器107将用于发出实施检验3的指令的讯号输出至过程切换器112。\n检验结果储存器101是用于储存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以及检验2的检验结果值及评估值连同所检验产品的资讯的装置。产品的资讯可包括产品所使用的组件的制造商、用于读取资料的放大器的增益、控制设定值(例如读取头相对于储存媒体的浮动高度)、生产地址、组装情况等等。\n此处,在检验1包括多个检验项目的情形中,由检验1实施器115实施的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r1是包含多个检验结果值的集合。当检验1包括总共j个检验项目(其中j是大于0的整数)时,r1被表达如下。\nr1={r1 1 ,r1 2 ,...,r1 j }\n类似地,在检验2包含多个检验项目的情形中,基于由检验2实施器113实施的检验2的检验结果值及其检验结果值的评估值亦为包含多个值的集合。此处,当将检验2的评估值表示为r2时,在检验2包括总共k个检验项目(其中k是大于0的整数)的情形中,评估值r2被表达如下。需注意者,j及k既可彼此相同,亦可彼此不同。所述评估值是由例如在通过时为0且在不能通过时为1的二进制值。\nr2={r2 1 ,r2 2 ,...,r2 k }\n检验结果储存器101将检验结果值r1及检验结果值r2与所检验产品的辨识码(identification code,ID)相关联。当目前为止已检验了i个产品(其中i是大于0的整数)且R1代表对所有产品进行的检验1的检验结果、R2代表对所有产品进行的检验2的评估值时,检验结果值R1及评估值R2被表达如下。\n矩阵中的每一列对应于每一所检验产品。此外,矩阵中的每一行代表每一检验项目。\n矩阵中的参数「j」及「k」分别代表形成检验1及检验2的检验项目的数目。\n需注意者,若检验结果储存器存在容量限制,则可保持在某一时间周期内的资料项目或关于某一数目的装置的资料项目,并且可删除次序较早的资料项目并可更新产品辨识码与i之间的对应关系。\n输入装置111是用于输入对于确定实施检验2的频率或必要性而言所需的资讯的装置。\n过程切换器112因应于自控制器107输出的讯号而将发出实施检验的指令的讯号输出至检验2实施器113或检验3实施器114。\n如上文所述,检验1实施器115、检验2实施器113及检验3实施器114是分别用于实施检验1、检验2及检验3的设备。\n图2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过程的流程图,以下将参照图2阐述其具体操作。\n检验结果储存器101储存由检验1实施器115实施的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r1(S101)。\n预测器102包括预测模型储存器103、检验2结果预测器104、预测值储存器105及预测参数更新器106。\n预测器102根据此时实施的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r1来计算预测值p2(S102),预测值p2是与检验目标通过或不能通过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此处假定预测值p2是与不能通过的可能性相关的值。在其中由0来表达通过且由1来表达不能通过的情形中,预测值p2是介于0与1之间的数值,其中0与1代表通过或不能通过的机率。\n当检验2包括总共k个检验项目(其中k是大于0的整数)时,预测值p2被表达如下。\np2={p2 1 ,p2 2 ,...,p2 k }\n图3示出用于计算预测值p2的预测过程的流程图,以下将参照图3阐述预测器102内的预测过程。\n预测模型储存器103储存由检验2结果预测器104用于预测的预测模型。所述预测模型根据模型的类型而将检验2的检验结果值、预测参数、及预测值相关联,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或不能通过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模型的类型意指用于表达例如回归模型、类神经网路、罗吉特增强(logit boost)、及支援向量机等模型的功能的形式。关于模型的模型资讯可储存于预测模型储存器103中,或者可嵌于欲由处理器执行的程式中。需注意者,对于预测参数,可首先注册任意值作为其初始值并加以改良,或者可由预测参数更新器106预先根据以往检验结果来计算。\n检验2结果预测器104读取检验结果值r1及预测参数,并基于预测模型而计算预测值p2(S201)。举例而言,可使用回归模型作为预测模型。\n此处,定义预测值P2作为代表被储存于预测值储存器105中的所有产品的预测值p2的值。当目前为止已对i个产品(其中i是大于0的整数)进行了预测时,预测值P2被表达如下。\n[表达式3]\n以上表达式中的参数「k」代表形成检验2的检验项目的数目。\n可设想的回归模型的类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多重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等等。此外,除回归模型外,亦可使用例如上述类神经网路、罗吉特增强、及支援向量机等预测演算法。\n作为回归模型的实例,将阐述逻辑回归模型。在逻辑回归模型的情形中,当以0表达通过且以1表达不能通过时,逻辑回归方程式会得到不能通过的机率。现在,当对第i个产品进行的检验1的第j个检验项目的结果被指配为r1 ij (其中j是大于0的整数)、检验2的第k检验项目的预测值被指配为p2 ik (其中k是大于0的整数)、且由a jk 及b k 表示预测参数时,借由以下逻辑回归方程式计算预测值p2 ik 。需注意者,预测参数a jk 及b k 是由预测参数更新器106预先计算。\n需注意者,以上表达式中圆括弧内的部分被称为罗吉特值。以上表达式本身的形式等价于模型的类型。\n预测值储存器105储存由检验2结果预测器104所新计算的预测值p2(S202)。\n由此完成预测器102内的预测过程。\n控制器107包括检验2频率计算器108、检验2实施讯号生成器109、及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n控制器107自预测器102接收预测值p2及自输入装置111接收更新频率特性资讯,并且计算代表检验2的实施频率的检验2频率值f2(S103)。\n以下将阐述更新频率特性资讯及检验2频率值。\n当预测模型中预测结果成为现实的可能性(预测的可靠性)低时,应尽可能多地实施检验2。相反,若预测变成现实的可能性高时,则应降低检验2的实施次数以降低成本。因此,可根据预测变成现实的可能性(预测的可靠性)来确定检验2的实施频率(检验2频率值f2)。作为用于进行此种确定的方法,使用更新频率特性资讯。\n更新频率特性资讯是以预测值p2作为其输入值并将检验2频率值f2作为其输出值的函数。此函数可具有例如常态分布、矩形函数、梯形函数、及凸函数(convex function)、或其组合等函数形状。所述函数可因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而异,在此种情形中,可使用更新频率特性资讯来规定与检验2的检验项目的数目一样多的一组函数。\n作为特定实例,图4示出在上述逻辑回归模型的情形中的f2计算曲线图的实例。\n作为图4中的横轴的预测值p2(更详细而言,各别预测值p2 k )在此模型的情形中是介于0与1之间的数值,其代表预测的结果更接近于通过检验还是不能通过检验。预测值p2更接近于0意味着产品将通过检验的预测的可靠性高。此外,p2更接近于1意味着产品将不能通过检验的预测的可靠性高。相比之下,预测值p2为0.5附近则表示预测器102可作出既不通过亦非不能通过的预测,此意味着可靠性低。\n因此,峰值在p2为0.5附近且随着p2逐渐接近于0或1而下降的曲线图适合于用于计算实施频率的曲线图。因此,图4所示的常态分布函数可被用作更新频率特性资讯。\n需注意者,为参考起见,当在此模型中对于检验2中第k检验项目的预测p2 k 的可靠性由C2 k 表示时,C2 k 可被表达为例如以下实例。\nC2 k =2(|p2 k -0.5|)\n在此种情形中,检验2的整体可靠性可被表达为以下表达式。\n[表达式5] C 2=Π k C 2 k\n可针对例如易于实施、学习效率、及防止不能通过的情况被忽略等目的来确定更新频率特性资讯。\n图5显示在采用矩形函数作为更新频率特性资讯的情形中的f2计算曲线图。在此曲线图中,当预测值超过某一下限值时f2取恒定值。借由将此特定值设定为1,每当预测值超过所述特定下限值时,均始终实施检验2(根据当预测值超过检验2的多个检验项目中的甚至一个检验项目的特定下限值时实施检验2的规则)。因此,可预期仅在预测值的某一范围内进行改良或者采取应对措施来始终实施将很可能不能通过检验的产品的检验。\n需注意者,更新频率特性资讯可不仅自外部输入装置输入,且亦可在内部储存。\n控制器107根据所计算频率值f2而确定实施检验2的必要性及更新预测参数的必要性(S103)。\n图6示出计算频率值f2、确定实施检验2的必要性及参数更新过程的必要性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且将阐述控制器107内的此控制过程。\n检验2频率计算器108根据自输入装置111输入的更新频率特性资讯及自预测器102输入的预测值p2来计算检验2频率值f2(S301)。此过程的细节如上文所述。\n检验2实施讯号生成器109判断是否对频率值f2利用随机数等来实施检验2,并输出表示实施检验2的必要性的检验2实施讯号(S302)。举例而言,当频率值f2为0.7时,使用随机数等来确定实施检验2的必要性,使得以70%的机率来确定实施检验2。此时,针对每一检验项目确定实施的必要性,且可在仅确定实施所述检验项目中的一者时确定实施检验2,或者可在确定将实施给定项目或某一数目的项目时确定实施检验2。\n检验2实施讯号被输入至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及过程切换器112。\n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接收检验2实施讯号,判断是否更新由检验2结果预测器104所使用的预测模型(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的预测模型,或者若对检验2的所有检验项目提供一个预测模型,则为所述一个预测模型。以下假定为每一检验项目均提供预测模型的情形)的预测参数,并在确定更新预测参数时输出预测参数更新讯号(S303)。\n可设想的判断是否更新预测参数的方法是其中每当经过以往检验,检验2实施讯号被接通的次数超过规定的某一次数时均输出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的方法。借由此种方法,可不每一次均执行预测参数更新过程(此会造成负荷),而是每某一数目的预测参数一同执行更新过程。\n由此完成控制器107内的控制过程。\n过程切换器112自检验2实施讯号生成器接收检验2实施讯号,并根据检验2实施讯号而将下一过程中的检验切换至检验2或检验3(S104)。\n若下一过程是检验2(在S105中为「是」),则检验2实施器113对目标产品实施检验2。将每一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值及评估值r2储存于检验结果储存器101中(S106)。如上文所述,评估值r2是借由基于每一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值进行判定而获得。\n若下一过程是检验3(在S105中为「否」),则检验3实施器114对目标产品(检验目标)实施检验3(S107)。\n若预测器102自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接收到预测参数更新讯号(在S108中为「是」),则预测器102对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的预测模型中的预测参数执行更新过程(S109)。\n图7示出预测参数的更新过程的流程图,以下将参照图7阐述预测器102内的预测参数更新过程。\n预测参数更新器106读取储存于检验结果储存器101中的检验结果值R1及评估值R2、以及储存于预测值储存器105中的预测值P2,并计算新的预测参数(S401)。至于预测参数的计算,当预测模型是回归模型时,可设想执行例如最小二乘方方法(least squares method)或最大似然性方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等估测方法,需注意者,某些估测方法不需要读取所有该些资料项目,且举例而言,可仅读取评估值R2及预测值P2来执行计算。\n作为计算预测参数的实例,将阐述在上述逻辑回归模型的情形中的最大似然性方法。在检验2的第k检验项目的上述逻辑回归模型中,利用对辨识码为i的产品执行的检验2的第k检验项目的评估值r2 ik 以及此点的预测值p2 ik 将代表回归模型的似然性的似然性函数L k 表达为如下。\n其中「r2 ik 」是检验2的第k检验项目的评估值,「p2 ik 」等价于预测值,且「a jk 」及「b k 」等价于预测参数。\n已知作为似然性函数的基础的模型在所述似然性函数的值为其最大值时变得最可靠。实际上,在此预测模型中,在似然性函数达到其最大时预测值变得最可靠。\n在此预测模型中,预测值p2 ik 因是机率而介于0\np2 ik\n1范围内,且由于L k 亦介于0\nL k\n1范围内,因而以上似然性函数L k 的最大值为1。因而,在其中评估值r2 ik 为0的情形中,当预测值p2 ik 亦变得更靠近0(0为预测的正确值)时,似然性函数L k 越靠近1。此外,在其中评估值r2 ik 为1的情形中,若预测值p2 ik 亦变得更靠近1(1为预测的正确值),则似然性函数L k 越靠近1。因此,使似然性函数达到其最大的a jk 及b k 为最佳预测参数。\n当似然性函数达到其最大时的预测参数a jk 及b k 是借由以下方式来计算:对对数似然性LL k (其为似然性函数相对于预测参数a jk 及b k 的对数)进行微分并计算当微分值变为0时的值。需注意者,在除了当似然性函数达到其最大时的时刻以外的时刻,微分值为0。\n[表达式7] LL k ( a jk , b k )=Σ i r 2 ik log p 2 ik +(1- r 2 ik )log(1- p 2 ik )\n似然性函数的表达式的微分值可借由例如牛顿方法(Newton’s method)或准牛顿方法等迭代数值计算来导出。\n所计算的新预测参数储存于预测模型储存器103中并自下一预测用作预测参数(S402)。\n由此完成预测器102内的预测参数更新过程。\n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借由使用用于某一目的的更新频率特性资讯,可借由预测来调整实施检验的频率,借此减少不必要的检验。\n图8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方块图。第二实施例是其中对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增加了第二预测器201的形式。\n图9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过程的流程图。在第二实施例的过程的说明中,将省略对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者相同的过程。\n第二预测器201包括更新资讯过滤器202、第二预测模型储存器203、第二检验2结果预测器204、预测值储存器205、及第二预测参数更新器206。除更新资讯过滤器202以外,其配置相同于预测器102。\n第二预测器201是对满足条件的产品进行预测的预测器,所述条件依据于经过更新资讯过滤器202过滤的规格资讯。所述规格资讯代表如下条件:产品所使用的组件的制造商、用于读取资料的放大器的增益、控制设定值(例如读取头相对于储存媒体的浮动高度)、对产品进行组装的生产地址、组装情况等等。所述规格资讯可自输入装置111提供或者可预先储存于装置内。\n第二预测器201接收此时所实施的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r1,并计算检验2的预测值p2b(S501)。\n在第二预测器201内的预测过程中,执行与预测器102内的过程类似的过程。第二预测模型储存器203储存由第二预测器201使用的预测参数,所述预测参数不同于由预测器102使用的预测参数。第二检验2结果预测器204使用所述预测参数及对产品进行的有限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r1b来计算检验2的预测值,并根据规格资讯来计算满足条件的产品的预测值p2b。除所将使用的预测参数不同外,预测值p2b的计算相同于预测值p2的计算方法。\n第二预测值储存器205储存由第二检验2结果预测器204所计算的预测值p2b。需注意者,由预测值P2B表示代表第二预测值储存器205中所储存的每一产品的所有预测值p2b的值。\n由此完成第二预测器201内的预测过程。\n由第二检验2结果预测器204计算的预测值p2b被输入至检验频率计算器108内。检验2频率计算器108基于检验2结果预测器104的预测值p2、自输入装置111输入的更新频率特性资讯而计算作为检验2的实施频率的频率值f2,以确定更新频率及第二检验2结果预测器204的预测值p2b(S502)。\n图10示出当更新频率特性资讯为常态分布时根据预测值p2与p2b之差的绝对值来计算频率值f2的曲线图。在该图中,频率值f2随着预测值p2与p2p之差的绝对值变大而增大,进而使实施检验2的可能性增大。\n作为使用第二预测器的情形的实例,假定将包括只有公司A制造的组件的产品切换至包括由公司B制造的组件的新产品的情形。新产品的最佳预测值P2N很可能会偏离现有预测值P2。\n在仅使用预测器102的情形中,频率值f2是根据预测值p2的可靠性来确定。然而,在其中增加了第二预测器的情形中,借由使用预测值p2以及被限制于由公司B制造的新组件的预测值p2b与p2之差,可执行着重于受到公司B制造的组件的显著影响的检验,借此以较少数目的检验达成对新产品的最佳化预测。\n图11示出目前为止由预测器102计算的预测值P2、及目前为止由第二预测器针对包括由公司B制造的组件的产品所计算的预测值P2B。\n其中预测值p2 k 与p2b k 之差的绝对值大的部分可被视为其中因新组件的影响而使当前预测值p2 j 显著偏离预测的最佳值p2B k 的部分。因此,为实施着重于此部分的检验,如图10所示确定更新频率特性资讯,使得频率值f2随着预测值p2与p2b之差的绝对值变大而增大。此外,如同第一实施例,当预测值p2及p2b为0.5附近时,f2变高。\n第二预测器201接收自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输出的预测参数更新讯号并计算新的预测参数(S503)。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借由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方法类似的方法来判定对第二预测器所使用的预测模型中的预测参数进行更新的必要性,且若确定进行更新,则输出预测参数更新讯号。需注意者,第二预测器201并不参与生成预测参数更新讯号,只是接收预测参数更新讯号。\n图12示出第二预测器进行的更新过程的流程图。以下将阐述第二预测器201内的第二预测参数更新过程。\n当更新资讯过滤器202自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接收到预测参数更新讯号时,更新资讯过滤器202基于来自输入装置的规格资讯而自储存于检验结果储存器101中的检验结果值R1及评估值R2提取满足依据于所述规格资讯的条件的产品的检验结果值R1B及评估值R2B(S601)。\n更新资讯过滤器202将检验结果R1B及评估值R2B传递至第二预测参数更新器206。此过程使第二预测器201能够对满足依据于所述规格资讯的条件的产品进行预测。\n第二预测参数更新器206读取经由更新资讯过滤器所限定的检验结果值R1B及评估值R2B、以及储存于预测值储存器205中的预测值P2B,并计算新的预测参数(S602)。计算方法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计算方法。\n将所计算的新预测参数储存于第二预测模型储存器203中并自下一预测用作预测参数(S603)。\n由此完成第二预测器201内的第二预测参数更新过程。\n借由如第二实施例般包括两个预测器的形式,可避免不必要的检验并可借由将正常预测与有条件预测进行比较而以较少数目的检验达成向新产品的转换。\n需注意者,本实施例具有包括两个预测器的配置,但预测器的数目可为三个或更多个。\n需注意者,上述实施例中的品质管理装置可利用例如通用电脑装置作为基本硬体来实作。\n图13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硬体配置实例。\n品质管理装置301可被实作为包括输入装置305、输出装置302、主储存器303、辅助储存器304、处理器306、及介面307的电脑装置,输入装置305、输出装置302、主储存器303、辅助储存器304、处理器306、及介面307全部经由汇流排308而连接至彼此。处理器306自辅助储存器304读出程式并在主储存器303上扩充及执行所述程式,所述主储存器303可实施图1或图8所示的区块的功能。品质管理装置可借由将上述程式预先安装于电脑装置中来实作,或者可借由将上述程式储存于例如CD-ROM等储存媒体中或者将上述程式分布于网路上、并将此程式适当地安装于电脑装置上来实作。\n介面307是对外部储存媒体309、过程切换器112、用于实施各自检验的检验实施装置113、114及115等进行连接的连接介面或类似者。使用者经由输入装置305输入资讯。此外,输出装置302可为用以显示影像的显示装置或者用以将资料传送至外部的通讯装置。外部储存媒体310可为任何记录媒体,例如硬碟驱动机、唯读式光碟(CD-R)、可抹写式光碟(CD-RW)、数位多功能光碟-随机存取记忆体(DVD-RAM)及唯读式数位多功能光碟(DVD-R)。\n主储存器303是用以暂时储存由处理器306执行的命令、各种资料等的记忆体装置,且可为例如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等挥发性记忆体或者例如磁阻式随机存取记忆体(MRAM)等非挥发性记忆体。\n辅助储存器304是用以永久储存程式、资料等的储存器,例如为硬碟驱动机、固态磁碟(SSD)等。\n尽管已阐述了某些实施例,然而该些实施例仅以举例方式提供,而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本文所述的新颖实施例可被实施为各种其他形式;此外,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条件下对本文所述实施例作出各种省略、替换及形式上的改变。随附申请专利范围及其等效范围旨在涵盖仍落于本发明范围及精神内的该些形式或润饰。', 'erdt': 20150908, 'exdt': 20350907, 'inventor': [{'lang': 'EN', 'name': 'OHGUSHI, TOSHIAKI',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大串俊明', 'name_id': 1}, {'lang': 'EN', 'name': 'NISHIKAWA, TAKEICHIRO', 'name_id': 2}, {'lang': 'CNT', 'name': '西川武一郎',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50/04', 'main_group': 'G06Q5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50/04'}, 'version': '201201'}, {'code': {'clazz': 'G05', 'full': 'G05B19/418', 'main_group': 'G05B19', 'section': 'G', 'sub_class': 'G05B', 'sub_group': 'G05B19/418'}, 'version': '200601'}], 'isdt': 20161111, 'kd': 'B', 'patent_agent': [{'lang': 'CNT', 'name': '葉璟宗',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卓俊傑', 'name_id': 2}], 'patent_id': '9edcdd2b-a9d1-4436-b4f6-5b36c5ba68ae', 'pbdt': 20161111, 'pn_official': 'TWI557674',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T', 'name': '吳偉賢', 'name_id': 1}], 'priority': [{'country': 'JP', 'date': 20140917, 'number': '2014-189359'}], 'title': '品质管理装置及其管理方法', 'update_ts': 1532150421449, 'tags': ['通用设备修理',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其他互联网服务',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物联网技术服务']} {'abs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包括信息子系统、项目子系统、规划子系统和显示终端,所述信息子系统用于获取城市遥感图像,所述项目子系统用于获取城市建设项目,所述规划子系统用于根据城市遥感图像和城市建设项目对城市进行规划,所述显示终端用于显示城市规划情况。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准确规划,为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apdt': 20171211, 'apno_official': 'CN201711304676.X',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537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南城A15栋32号', 'city': '玉林市', 'country': 'CN', 'district': '博白县', 'postcode': '537000', 'state': '广西壮族自治区'}, 'lang': 'CN', 'name': '梁金凤',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37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南城A15栋32号', 'city': '玉林市', 'country': 'CN', 'district': '博白县', 'postcode': '537000', 'state': '广西壮族自治区'}, 'lang': 'CN', 'name': '梁金凤',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信息子系统、项目子系统、规划子系统和显示终端,所述信息子系统用于获取城市遥感图像,所述项目子系统用于获取城市建设项目,所述规划子系统用于根据城市遥感图像和城市建设项目对城市进行规划,所述显示终端用于显示城市规划情况。\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项目子系统包括项目输入系统、项目评价系统和项目输出系统,所述项目输入系统用于输入城市建设项目信息,所述项目评价系统用于对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所述项目输出系统用于输出绩效高的城市建设项目,所述项目评价系统包括第一处理模块、第二处理模块、第三处理模块、第四处理模块和第五处理模块,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用于确定城市建设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所述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将评价指标划分为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所述第三处理模块用于对分类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处理,获取处理结果,所述第四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所述第五处理模块用于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n00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用于确定城市建设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具体为:确定评价指标集合为RU:RU={RU1,RU2,…,RUn},其中,RUi(i=1,2,…,n)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n表示评价指标的数目;确定指标评语集合为FN,FN={FN1,FN2,…,FNr},其中,FNk(k=1,2,…,r)表示评价指标可能被判定的评语,r表示评语的种类,k越大,表示对指标的评语越好;\n所述第三处理模块包括一次处理子模块、二次处理子模块和三次处理子模块,所述一次处理子模块用于对定量指标进行处理,所述二次处理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FNk(k=1,2,…,r)的概率,所述三次处理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n00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处理子模块用于对定量指标进行处理,具体为:\n设有定量指标的指标值向量为AY:AY=[x1,x2,…,xm],xj(j=1,2,…,m)表示第j个定量评价指标的指标值,m表示定量评价指标的数目,采用以下方式对定量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式中,MHj为第j个定量评价指标的指标值进行处理后的值,I1表示效益型指标集合,指标值越大表示评价对象越好,I2表示成本型指标集合,指标值越小表示评价对象越好;所述二次处理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FNk(k=1,2,…,r)的概率,具体为:对于定性评价指标,由专家直接确定指标被判定为评语FNk(k=1,2,…,r)的概率,对于定量评价指标,由专家根据处理后的指标值确定指标被判定为评语FNk(k=1,2,…,r)的概率;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FNk的概率矩阵BE;BE=[BEik]n×r,BEik表示评价指标RUi被判定为评语FNk的概率;所述三次处理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具体为:确定评价指标RUi的权重EUi,根据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权重向量EU:EU=[EU1,EU2,…,EUn]。\n000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进行评价,具体为:根据概率矩阵和权重向量确定评价向量p:p=EU×BE=[p1,p2,…,pr],pk(k=1,2,…,r)表示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被判定为评语FNk的概率,选取pk最大值的评语作为城市建设项目绩效的评价结果。\n0006.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处理模块包括一次检验子模块、二次检验子模块和三次检验子模块,所述一次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一检验值,所述二次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二检验值,所述三次检验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n0007.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一检验值,具体为:式中,DT1表示第一检验值,N表示被评价的城市建设项目的个数,SYi表示第i个城市建设项目的评价时间;所述二次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二检验值,具体为:式中,DT2表示第二检验值,M表示熟悉城市建设项目的人员数量,M1表示对评价结果满意的人员数量;所述三次检验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具体为:计算评价效果的综合检验值:式中,DT表示综合检验值;综合检验值越大,表示评价效果越好。', 'claim_count': 7, 'desc': '一种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智慧城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n背景技术\n我国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对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城市建设项目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在城市建设项目投资迅速增加,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投资绩效不理想、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忽视环境污染监测等问题。\n近年来,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建设项目。\n发明内容\n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n本发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n提供了一种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包括信息子系统、项目子系统、规划子系统和显示终端,所述信息子系统用于获取城市遥感图像,所述项目子系统用于获取城市建设项目,所述规划子系统用于根据城市遥感图像和城市建设项目对城市进行规划,所述显示终端用于显示城市规划情况。\n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准确规划,为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n附图说明\n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n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n附图标记:\n信息子系统1、项目子系统2、规划子系统3、显示终端4。\n具体实施方式\n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n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包括信息子系统1、项目子系统2、规划子系统3和显示终端4,所述信息子系统1用于获取城市遥感图像,所述项目子系统2用于获取城市建设项目,所述规划子系统3用于根据城市遥感图像和城市建设项目对城市进行规划,所述显示终端4用于显示城市规划情况。\n本实施例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准确规划,为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n优选的,所述项目子系统2包括项目输入系统、项目评价系统和项目输出系统,所述项目输入系统用于输入城市建设项目信息,所述项目评价系统用于对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所述项目输出系统用于输出绩效高的城市建设项目,所述项目评价系统包括第一处理模块、第二处理模块、第三处理模块、第四处理模块和第五处理模块,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用于确定城市建设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所述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将评价指标划分为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所述第三处理模块用于对分类后的评价指标进行处理,获取处理结果,所述第四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所述第五处理模块用于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n本优选实施例实现了城市建设项目绩效的准确评价和对评价效果的检验。\n优选的,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用于确定城市建设项目绩效的评价指标,具体为:确定评价指标集合为RU:RU={RU1,RU2,…,RUn},其中,RUi(i=1,2,…,n)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n表示评价指标的数目;确定指标评语集合为FN,FN={FN1,FN2,…,FNr},其中,FNk(k=1,2,…,r)表示评价指标可能被判定的评语,r表示评语的种类,k越大,表示对指标的评语越好;\n所述第三处理模块包括一次处理子模块、二次处理子模块和三次处理子模块,所述一次处理子模块用于对定量指标进行处理,所述二次处理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FNk(k=1,2,…,r)的概率,所述三次处理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n所述一次处理子模块用于对定量指标进行处理,具体为:\n设有定量指标的指标值向量为AY:AY=[x1,x2,…,xm],xj(j=1,2,…,m)表示第j个定量评价指标的指标值,m表示定量评价指标的数目,采用以下方式对定量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式中,MHj为第j个定量评价指标的指标值进行处理后的值,I1表示效益型指标集合,指标值越大表示评价对象越好,I2表示成本型指标集合,指标值越小表示评价对象越好;所述二次处理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FNk(k=1,2,…,r)的概率,具体为:对于定性评价指标,由专家直接确定指标被判定为评语FNk(k=1,2,…,r)的概率,对于定量评价指标,由专家根据处理后的指标值确定指标被判定为评语FNk(k=1,2,…,r)的概率;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评价指标被判定为评语FNk的概率矩阵BE;BE=[BEik]n×r,BEik表示评价指标RUi被判定为评语FNk的概率;所述三次处理子模块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具体为:确定评价指标RUi的权重EUi,根据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权重向量EU:EU=[EU1,EU2,…,EUn]。\n本优选实施例通过第三处理模块实现了对评价指标的处理,为后续城市建设项目绩效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具体的,由于定量指标有不同的量纲,定量评价指标处理子模块对定量评价指标进行处理,消除了定量评价指标间由于量纲不同而带来的比较困难,二次处理子模块和三次处理子模块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进行统一处理,确定了评价指标概率矩阵和权重向量,为后续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奠定了基础。\n所述第四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处理结果对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进行评价,具体为:根据概率矩阵和权重向量确定评价向量p:p=EU×BE=[p1,p2,…,pr],pk(k=1,2,…,r)表示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被判定为评语FNk的概率,选取pk最大值的评语作为城市建设项目绩效的评价结果。\n本优选实施例第四处理模块通过对评语进行选取,实现了城市建设项目准确评价。\n优选的,所述第五处理模块包括一次检验子模块、二次检验子模块和三次检验子模块,所述一次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一检验值,所述二次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二检验值,所述三次检验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n所述一次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一检验值,具体为:式中,DT1表示第一检验值,N表示被评价的城市建设项目的个数,SYi表示第i个城市建设项目的评价时间;所述二次检验子模块用于获取评价效果的第二检验值,具体为:式中,DT2表示第二检验值,M表示熟悉城市建设项目的人员数量,M1表示对评价结果满意的人员数量;所述三次检验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具体为:计算评价效果的综合检验值:式中,DT表示综合检验值;综合检验值越大,表示评价效果越好。\n本优选实施例通过第五处理模块对评价效果进行检验,保证了评价水平,当评价水平降低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具体的,第一检验值反映了评价效率,第二检验值反映了评价准确性,综合检验值通过第一检验值和第二检验值得到,能够实现对评价效果的有效检验,从而保证了城市建设项目的项目水平。\n采用本发明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对城市进行规划,选取5个城市进行实验,分别为城市1、城市2、城市3、城市4、城市5,对规划效率和规划成本进行统计,同现有城市规划系统相比,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表所示:\n\t规划效率提高\t规划成本降低\t\n城市1\t29%\t27%\t\n城市2\t27%\t26%\t\n城市3\t26%\t26%\t\n城市4\t25%\t24%\t\n城市5\t24%\t22%\t\n\n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erdt': 20180508, 'inventor': [{'lang': 'CN', 'name': '梁金凤',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10/06', 'main_group': 'G06Q1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10/06'},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20101'},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50/26', 'main_group': 'G06Q5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50/26'},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20101'}], 'kd': 'A', 'patent_id': 'f5931eac-46c1-4b95-a0dd-627b78593354', 'pbdt': 20180413, 'pn_official': 'CN107909296A', 'title': '一种规划准确的智慧城市规划系统', 'update_ts': 1533095821839, 'tags':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通讯设备修理',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abst':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品质管理装置,包括:预测器、频率计算器、及实施讯号生成器。所述预测器采用预测模型使第一检验的检验结果值与预测值相关联,并根据针对所述第一检验中的检验目标而获得的检验结果值来计算所述预测值,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第二检验或不能通过第二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所述频率计算器根据由所述预测器计算的所述预测值,针对所述检验目标来计算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实施频率。所述实施讯号生成器生成讯号,所述讯号表示对于所述检验目标而言根据所述实施频率来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必要性。 ', 'apdt': 20150908, 'apno_official': 'TW104129582', 'applicant': [{'lang': 'EN', 'name':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日本 JP'}, 'lang': 'CNT', 'name':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lang': 'EN', 'name':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日本 JP'}, 'lang': 'CNT', 'name': '東芝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品质管理装置,包括: 预测器,用以采用预测模型使第一检验的检验结果值与预测值相关联,并根据针对所述第一检验中的检验目标而获得的检验结果值来计算所述预测值,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第二检验或不能通过所述第二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 频率计算器,用以根据由所述预测器计算的所述预测值,针对所述检验目标来计算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实施频率;以及 实施讯号生成器,用以生成讯号,所述讯号表示对于所述检验目标而言根据所述实施频率来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必要性。\n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其中所述频率计算器基于使所述预测值与所述实施频率相关联的函数而确定所述实施频率。\n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预测值代表所述检验目标通过或不能通过的机率,且 所述函数在所述预测值是预定值时返送回具有最大值的实施频率,且在所述预测值变得大于所述预定值或所述预测值变得小于所述预定值时返送回具有变小的值的实施频率。\n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其中所述函数在所述预测值大于或等于下限值且小于或等于上限值时返送回具有第一机率值的实施频率,且在所述预测值超出所述下限值与所述上限值之间的范围时返送回零机率或具有第二机率值的实施频率,所述第二机率值小于所述第一机率值。\n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更包括: 储存器,用以储存基于所述第二检验的检验结果值而确定的表示通过或不能通过的评估值,并储存由所述预测器计算的预测值,其中 所述频率计算器根据所述第二检验被确定针对所述检验目标而实施多次的次数来确定更新所述预测模型的必要性,且 当所述频率计算器确定更新所述预测模型时,所述预测器基于储存于所述储存器中的资料而更新所述预测模型。\n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预测模型包括所述第一检验的检验结果值的第一预测参数,且 所述预测器基于储存于所述储存器中的资料而确定将预测参数、所述预测值、及所述评估值相关联的函数中的所述预测参数的值,并将所述预测模型中的所述第一预测参数更新为所述预测参数的所述所确定值。\n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其中所述实施讯号生成器生成以下讯号作为表示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必要性的讯号:所述讯号表示是对于所述检验目标来实施所述第二检验还是实施成本低于所述第二检验的第三检验。\n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更包括过程切换器,用以当所述实施讯号生成器生成表示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讯号时输出用以指示用于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实施器来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讯号,且当所述实施讯号生成器生成表示实施所述第三检验的讯号时输出指示用于实施所述第三检验的实施器实施所述第三检验的讯号。\n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更包括: 第二预测器,用以针对满足预定条件的多个检验目标中的检验目标,基于第二预测模型、根据在所述第一检验中获得的检验结果值来计算所述预测值,所述第二预测模型使所述第一检验的多个所述检验结果值中满足预定条件的检验目标的检验结果值与作为与通过或不能通过所述第二检验的机率相关的值的预测值相关联,其中 所述频率计算器基于由所述预测器计算的预测值及由所述第二预测器计算的预测值来确定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的所述检验目标的所述实施频率。\n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更包括: 位于所述储存器中的过滤程式,用以针对满足预定条件的检验目标来提取所述预测值及所述评估值,其中 对于满足所述预定条件的多个所述检验目标,所述频率计算器判断是否根据所述第二检验被确定实施的次数来更新所述第二预测模型,且 当所述控制器确定更新所述第二预测模型时,所述第二预测器基于由储存于所述储存器中的过滤程式所提取的资料来更新所述第二预测模型。\n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的品质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预测模型包括所述第一检验的多个所述检验结果值中满足预定条件的检验目标的检验结果值的第二预测参数,且 所述第二预测器基于由储存于所述储存器中的所述更新资讯过滤程式提取的资料来确定在使预测参数、所述预测值、及所述评估值相关联的函数中所述预测参数的值,并以所述预测参数的所述所确定值来更新所述第二预测模型中的所述第二预测参数。\n12.一种品质管理方法,包括: 采用预测模型使第一检验的检验结果值与预测值相关联,并根据针对所述第一检验中的检验目标而获得的检验结果值来计算所述预测值,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第二检验或不能通过所述第二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 根据所计算的所述预测值,针对所述检验目标来计算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实施频率;以及 生成讯号,所述讯号表示对于所述检验目标而言根据所述实施频率来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必要性。', 'desc': '本文所述的实施例是有关于一种品质管理装置及其管理方法。\n用作电脑储存器的硬碟驱动机(Hard disk drive,HDD)在装运之前会借由各种方法进行检验,以确保高的品质。许多检验方法成本高昂,例如在低温环境下的运作检验需要专用设施。\n为防止检验成本增加,可使用模型来预先预测通过检验或不能通过检验的可能性。若预测模型所得到的关于产品的预测结果是发现所述产品很可能通过检验或不能通过检验,则确定所述产品无需实施高成本检验,而是取代高成本检验而实施低成本检验。此方法使得可在确保品质的同时减少欲经受高成本检验的目标的数目。\n对于预测模型,使用各预测事项的参数(预测参数)。此乃因越接近最佳值的预测参数会得到越高的预测准确度。然而,为使预测参数更接近最佳值,需要大量的预测及检验结果,此需要高的成本。\n此外,对于硬碟驱动机,常常即使在为同一型号的情况下,例如设计值及构件等配置条件也会有所修改。在此种情形中,使用与修改之前的配置对应的预测模型会造成预测准确度降低。此乃因配置条件的修改会导致预测参数的最佳值发生变化。因此,在修改配置条件之后,需要尽早地更新预测参数。然而,需要实施高成本的检验,此涉及到成本增加问题。\n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品质管理装置,包括:预测器、频率计算器、及实施讯号生成器。所述预测器采用预测模型使第一检验的检验结果值与预测值相关联,并根据针对所述第一检验中的检验目标而获得的检验结果值来计算所述预测值,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第二检验或不能通过所述第二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所述频率计算器根据由所述预测器计算的所述预测值,针对所述检验目标来计算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实施频率。所述实施讯号生成器生成讯号,所述讯号表示对于所述检验目标而言根据所述实施频率来实施所述第二检验的必要性。\n以下,将参照图式阐述各实施例。\n图1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品质管理装置的品质管理系统。\n此品质管理系统是由检验结果储存器101、预测器102、控制器107、输入装置111、过程切换器112、检验1实施器115、检验2实施器113、及检验3实施器114形成。\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实施三个检验,即检验1、检验2及检验3。\n检验1是预先实施的判定是否实施检验2 的检验。检验1由检验1实施器115实施。\n检验2是高成本的检验,且可设想的其实例包括需要用于生成严酷环境(例如高温环境或低温环境)的专用设施的检验、测试时间很长的检验。检验2由检验2实施器113实施。\n检验3是成本低于检验2的检验。可设想的检验3的实例包括可在室温下实施的检验等。检验3由检验3实施器114实施。也可存在不需要检验3的配置,在此种情形中不需要检验3实施器114。\n在每一检验中,实施包括一或多个检验项目的检验。在其中检验目标是硬碟驱动机的情形中,可设想的检验项目包括读取/写入错误率量测、伺服稳定性(servo stability)、及放大器增益量测,但并非仅限于此。\n在各检验中,检验项目中的某些或全部可相同。检验1与检验3可包括相同的检验项目,而检验3可为在比检验1更严格条件下进行的检验。举例而言,对其进行的测试可借由以供电电压对检验目标施加负荷来执行,或者可在降低可接受的读取/写入错误数目条件下、在降低可接受的伺服错误数量条件下、或类似条件下(更严格的测试条件)执行。需注意者,每一检验中的检验项目的数目不需要相同。\n可定义各种成本,例如实施检验的费用及时间。此外,用于判断成本高低的标准是可选的。\n检验结果值以数值形式代表检验结果。当检验项目是错误率测量时,可设想使用错误率值或标签值对错误率值进行分类。对于其他检验项目同样如此。\n评估值以数值形式代表基于检验2的检验结果值所判定的是否通过检验的判定结果。举例而言,评估值可将通过表示为0、将不能通过表示为1。\n亦即,评估值是为0或1的二进制值。对于是否通过检验的判定可由使用者根据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值来进行,或者可根据是否满足针对每一检验项目预先确定的判定参考值而自动进行。此外,可对每一检验项目进行判定或者根据检验的检验项目群组的检验结果值一同进行判定。举例而言,如果一或多个给定项目中的至少一个给定项目的检验结果值大于或等于临限值,则可作出不能通过检验的判定。所述判断可借由除本文所述者以外的其他方法来进行。\n预测器102是根据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来计算预测值的部件,所述预测值是对于作为预测目标的产品而言通过或不能通过检验2的可能性相关的值。所述预测值是针对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进行计算。需注意者,欲预测的检验项目的数目可为一个。\n预测计算是基于预测模型来计算。预测模型是将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及预测参数与预测值相关联的模型,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或不能通过检验2的可能性相关的值。预测参数是预先计算的。因此,可在此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来计算预测值,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或不能通过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可对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提供预测模型。\n此种预测模型可借由分析检验1的以往检验结果值及检验2的以往评估值来生成。预测模型的实例包括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类神经网路(neural network)、及支援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需注意者,此处是借由判定通过或不能通过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来获得评估值,但可借由根据检验2的多个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值一同判定是否通过来获得评估值。\n在此种情形中,存在一个用于检验2的所有所述多个检验项目的预测模型。\n控制器107是控制检验2的实施的部件。控制器107确定实施检验2的频率以及其必要性,且若欲对检验目标实施检验2,则将用于发出实施检验2的指令的讯号输出至过程切换器112。若欲实施检验3,则控制器107将用于发出实施检验3的指令的讯号输出至过程切换器112。\n检验结果储存器101是用于储存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以及检验2的检验结果值及评估值连同所检验产品的资讯的装置。产品的资讯可包括产品所使用的组件的制造商、用于读取资料的放大器的增益、控制设定值(例如读取头相对于储存媒体的浮动高度)、生产地址、组装情况等等。\n此处,在检验1包括多个检验项目的情形中,由检验1实施器115实施的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r1是包含多个检验结果值的集合。当检验1包括总共j个检验项目(其中j是大于0的整数)时,r1被表达如下。\nr1={r1 1 , r1 2 , …, r1 j }\n类似地,在检验2包含多个检验项目的情形中,基于由检验2实施器113实施的检验2的检验结果值及其检验结果值的评估值亦为包含多个值的集合。此处,当将检验2的评估值表示为r2时,在检验2包括总共k个检验项目(其中k是大于0的整数)的情形中,评估值r2被表达如下。需注意者,j及k既可彼此相同,亦可彼此不同。所述评估值是由例如在通过时为0且在不能通过时为1的二进制值。\nr2={r2 1 , r2 2 , …, r2 k }\n检验结果储存器101将检验结果值r1及检验结果值r2与所检验产品的辨识码(identification code,ID)相关联。当目前为止已检验了i个产品(其中i是大于0的整数)且R1代表对所有产品进行的检验1的检验结果、R2代表对所有产品进行的检验2的评估值时,检验结果值R1及评估值R2被表达如下。\n[表达式1]\n[表达式2]\n矩阵中的每一列对应于每一所检验产品。此外,矩阵中的每一行代表每一检验项目。\n矩阵中的参数「j」及「k」分别代表形成检验1及检验2的检验项目的数目。\n需注意者,若检验结果储存器存在容量限制,则可保持在某一时间周期内的资料项目或关于某一数目的装置的资料项目,并且可删除次序较早的资料项目并可更新产品辨识码与i之间的对应关系。\n输入装置111是用于输入对于确定实施检验2的频率或必要性而言所需的资讯的装置。\n过程切换器112因应于自控制器107输出的讯号而将发出实施检验的指令的讯号输出至检验2实施器113或检验3实施器114。\n如上文所述,检验1实施器115、检验2实施器113及检验3实施器114是分别用于实施检验1、检验2及检验3的设备。\n图2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过程的流程图,以下将参照图2阐述其具体操作。\n检验结果储存器101储存由检验1实施器115实施的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r1(S101)。\n预测器102包括预测模型储存器103、检验2结果预测器104、预测值储存器105及预测参数更新器106。\n预测器102根据此时实施的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r1来计算预测值p2(S102),预测值p2是与检验目标通过或不能通过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此处假定预测值p2是与不能通过的可能性相关的值。在其中由0来表达通过且由1来表达不能通过的情形中,预测值p2是介于0与1之间的数值,其中0与1代表通过或不能通过的机率。\n当检验2包括总共k个检验项目(其中k是大于0的整数)时,预测值p2被表达如下。\np2={p2 1 , p2 2 , …, p2 k }\n图3示出用于计算预测值p2的预测过程的流程图,以下将参照图3阐述预测器102内的预测过程。\n预测模型储存器103储存由检验2结果预测器104用于预测的预测模型。所述预测模型根据模型的类型而将检验2的检验结果值、预测参数、及预测值相关联,所述预测值是与通过或不能通过检验的可能性相关的值。模型的类型意指用于表达例如回归模型、类神经网路、罗吉特增强(logit boost)、及支援向量机等模型的功能的形式。关于模型的模型资讯可储存于预测模型储存器103中,或者可嵌于欲由处理器执行的程式中。需注意者,对于预测参数,可首先注册任意值作为其初始值并加以改良,或者可由预测参数更新器106预先根据以往检验结果来计算。\n检验2结果预测器104读取检验结果值r1及预测参数,并基于预测模型而计算预测值p2(S201)。举例而言,可使用回归模型作为预测模型。\n此处,定义预测值P2作为代表被储存于预测值储存器105中的所有产品的预测值p2的值。当目前为止已对i个产品(其中i是大于0的整数)进行了预测时,预测值P2被表达如下。\n[表达式3]\n以上表达式中的参数「k」代表形成检验2的检验项目的数目。\n可设想的回归模型的类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多重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等等。此外,除回归模型外,亦可使用例如上述类神经网路、罗吉特增强、及支援向量机等预测演算法。\n作为回归模型的实例,将阐述逻辑回归模型。在逻辑回归模型的情形中,当以0表达通过且以1表达不能通过时,逻辑回归方程式会得到不能通过的机率。现在,当对第i个产品进行的检验1的第j个检验项目的结果被指配为r1 ij (其中j是大于0的整数)、检验2的第k检验项目的预测值被指配为p2 ik (其中k是大于0的整数)、且由a jk 及b k 表示预测参数时,借由以下逻辑回归方程式计算预测值p2 ik 。需注意者,预测参数a jk 及b k 是由预测参数更新器106预先计算。\n[表达式4]\n需注意者,以上表达式中圆括弧内的部分被称为罗吉特值。以上表达式本身的形式等价于模型的类型。\n预测值储存器105储存由检验2结果预测器104所新计算的预测值p2(S202)。\n由此完成预测器102内的预测过程。\n控制器107包括检验2频率计算器108、检验2实施讯号生成器109、及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n控制器107自预测器102接收预测值p2及自输入装置111接收更新频率特性资讯,并且计算代表检验2的实施频率的检验2频率值f2(S103)。\n以下将阐述更新频率特性资讯及检验2频率值。\n当预测模型中预测结果成为现实的可能性(预测的可靠性)低时,应尽可能多地实施检验2。相反,若预测变成现实的可能性高时,则应降低检验2的实施次数以降低成本。因此,可根据预测变成现实的可能性(预测的可靠性)来确定检验2的实施频率(检验2频率值f2)。作为用于进行此种确定的方法,使用更新频率特性资讯。\n更新频率特性资讯是以预测值p2作为其输入值并将检验2频率值f2作为其输出值的函数。此函数可具有例如常态分布、矩形函数、梯形函数、及凸函数(convex function)、或其组合等函数形状。所述函数可因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而异,在此种情形中,可使用更新频率特性资讯来规定与检验2的检验项目的数目一样多的一组函数。\n作为特定实例,图4示出在上述逻辑回归模型的情形中的f2计算曲线图的实例。\n作为图4中的横轴的预测值p2(更详细而言,各别预测值p2 k )在此模型的情形中是介于0与1之间的数值,其代表预测的结果更接近于通过检验还是不能通过检验。预测值p2更接近于0意味着产品将通过检验的预测的可靠性高。此外,p2更接近于1意味着产品将不能通过检验的预测的可靠性高。相比之下,预测值p2为0.5附近则表示预测器102可作出既不通过亦非不能通过的预测,此意味着可靠性低。\n因此,峰值在p2为0.5附近且随着p2逐渐接近于0或1而下降的曲线图适合于用于计算实施频率的曲线图。因此,图4所示的常态分布函数可被用作更新频率特性资讯。\n需注意者,为参考起见,当在此模型中对于检验2中第k检验项目的预测p2 k 的可靠性由C2 k 表示时,C2 k 可被表达为例如以下实例。\nC2 k = 2(|p2 k -0.5|)\n在此种情形中,检验2的整体可靠性可被表达为以下表达式。\n[表达式5]\n可针对例如易于实施、学习效率、及防止不能通过的情况被忽略等目的来确定更新频率特性资讯。\n图5显示在采用矩形函数作为更新频率特性资讯的情形中的f2计算曲线图。在此曲线图中,当预测值超过某一下限值时f2取恒定值。借由将此特定值设定为1,每当预测值超过所述特定下限值时,均始终实施检验2(根据当预测值超过检验2的多个检验项目中的甚至一个检验项目的特定下限值时实施检验2的规则)。因此,可预期仅在预测值的某一范围内进行改良或者采取应对措施来始终实施将很可能不能通过检验的产品的检验。\n需注意者,更新频率特性资讯可不仅自外部输入装置输入,且亦可在内部储存。\n控制器107根据所计算频率值f2而确定实施检验2的必要性及更新预测参数的必要性(S103)。\n图6示出计算频率值f2、确定实施检验2的必要性及参数更新过程的必要性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且将阐述控制器107内的此控制过程。\n检验2频率计算器108根据自输入装置111输入的更新频率特性资讯及自预测器102输入的预测值p2来计算检验2频率值f2(S301)。此过程的细节如上文所述。\n检验2实施讯号生成器109判断是否对频率值f2利用随机数等来实施检验2,并输出表示实施检验2的必要性的检验2实施讯号(S302)。举例而言,当频率值f2为0.7时,使用随机数等来确定实施检验2的必要性,使得以70%的机率来确定实施检验2。此时,针对每一检验项目确定实施的必要性,且可在仅确定实施所述检验项目中的一者时确定实施检验2,或者可在确定将实施给定项目或某一数目的项目时确定实施检验2。\n检验2实施讯号被输入至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及过程切换器112。\n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接收检验2实施讯号,判断是否更新由检验2结果预测器104所使用的预测模型(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的预测模型,或者若对检验2的所有检验项目提供一个预测模型,则为所述一个预测模型。以下假定为每一检验项目均提供预测模型的情形)的预测参数,并在确定更新预测参数时输出预测参数更新讯号(S303)。\n可设想的判断是否更新预测参数的方法是其中每当经过以往检验,检验2实施讯号被接通的次数超过规定的某一次数时均输出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的方法。借由此种方法,可不每一次均执行预测参数更新过程(此会造成负荷),而是每某一数目的预测参数一同执行更新过程。\n由此完成控制器107内的控制过程。\n过程切换器112自检验2实施讯号生成器接收检验2实施讯号,并根据检验2实施讯号而将下一过程中的检验切换至检验2或检验3(S104)。\n若下一过程是检验2(在S105中为「是」),则检验2实施器113对目标产品实施检验2。将每一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值及评估值r2储存于检验结果储存器101中(S106)。如上文所述,评估值r2是借由基于每一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值进行判定而获得。\n若下一过程是检验3(在S105中为「否」),则检验3实施器114对目标产品(检验目标)实施检验3(S107)。\n若预测器102自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接收到预测参数更新讯号(在S108中为「是」),则预测器102对检验2的每一检验项目的预测模型中的预测参数执行更新过程(S109)。\n图7示出预测参数的更新过程的流程图,以下将参照图7阐述预测器102内的预测参数更新过程。\n预测参数更新器106读取储存于检验结果储存器101中的检验结果值R1及评估值R2、以及储存于预测值储存器105中的预测值P2,并计算新的预测参数(S401)。至于预测参数的计算,当预测模型是回归模型时,可设想执行例如最小二乘方方法(least squares method)或最大似然性方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等估测方法,需注意者,某些估测方法不需要读取所有该些资料项目,且举例而言,可仅读取评估值R2及预测值P2来执行计算。\n作为计算预测参数的实例,将阐述在上述逻辑回归模型的情形中的最大似然性方法。在检验2的第k检验项目的上述逻辑回归模型中,利用对辨识码为i的产品执行的检验2的第k检验项目的评估值r2 ik 以及此点的预测值p2 ik 将代表回归模型的似然性的似然性函数L k 表达为如下。\n[表达式6]\n其中「r2 ik 」是检验2的第k检验项目的评估值,「p2 ik 」等价于预测值,且「a jk 」及「b k 」等价于预测参数。\n已知作为似然性函数的基础的模型在所述似然性函数的值为其最大值时变得最可靠。实际上,在此预测模型中,在似然性函数达到其最大时预测值变得最可靠。\n在此预测模型中,预测值p2 ik 因是机率而介于0£p2 ik £1范围内,且由于L k 亦介于0£L k £1范围内,因而以上似然性函数L k 的最大值为1。因而,在其中评估值r2 ik 为0的情形中,当预测值p2 ik 亦变得更靠近0(0为预测的正确值)时,似然性函数L k 越靠近1。此外,在其中评估值r2 ik 为1的情形中,若预测值p2 ik 亦变得更靠近1(1为预测的正确值),则似然性函数L k 越靠近1。因此,使似然性函数达到其最大的a jk 及b k 为最佳预测参数。\n当似然性函数达到其最大时的预测参数a jk 及b k 是借由以下方式来计算:对对数似然性LL k (其为似然性函数相对于预测参数a jk 及b k 的对数)进行微分并计算当微分值变为0时的值。需注意者,在除了当似然性函数达到其最大时的时刻以外的时刻,微分值为0。\n[表达式7]\n[表达式8]\n,\n似然性函数的表达式的微分值可借由例如牛顿方法(Newton’s method)或准牛顿方法等迭代数值计算来导出。\n所计算的新预测参数储存于预测模型储存器103中并自下一预测用作预测参数(S402)。\n由此完成预测器102内的预测参数更新过程。\n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借由使用用于某一目的的更新频率特性资讯,可借由预测来调整实施检验的频率,借此减少不必要的检验。\n图8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方块图。第二实施例是其中对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增加了第二预测器201的形式。\n图9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过程的流程图。在第二实施例的过程的说明中,将省略对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者相同的过程。\n第二预测器201包括更新资讯过滤器202、第二预测模型储存器203、第二检验2结果预测器204、预测值储存器205、及第二预测参数更新器206。除更新资讯过滤器202以外,其配置相同于预测器102。\n第二预测器201是对满足条件的产品进行预测的预测器,所述条件依据于经过更新资讯过滤器202过滤的规格资讯。所述规格资讯代表如下条件:产品所使用的组件的制造商、用于读取资料的放大器的增益、控制设定值(例如读取头相对于储存媒体的浮动高度)、对产品进行组装的生产地址、组装情况等等。所述规格资讯可自输入装置111提供或者可预先储存于装置内。\n第二预测器201接收此时所实施的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r1,并计算检验2的预测值p2b(S501)。\n在第二预测器201内的预测过程中,执行与预测器102内的过程类似的过程。第二预测模型储存器203储存由第二预测器201使用的预测参数,所述预测参数不同于由预测器102使用的预测参数。第二检验2结果预测器204使用所述预测参数及对产品进行的有限检验1的检验结果值r1b来计算检验2的预测值,并根据规格资讯来计算满足条件的产品的预测值p2b。除所将使用的预测参数不同外,预测值p2b的计算相同于预测值p2的计算方法。\n第二预测值储存器205储存由第二检验2结果预测器204所计算的预测值p2b。需注意者,由预测值P2B表示代表第二预测值储存器205中所储存的每一产品的所有预测值p2b的值。\n由此完成第二预测器201内的预测过程。\n由第二检验2结果预测器204计算的预测值p2b被输入至检验频率计算器108内。检验2频率计算器108基于检验2结果预测器104的预测值p2、自输入装置111输入的更新频率特性资讯而计算作为检验2的实施频率的频率值f2,以确定更新频率及第二检验2结果预测器204的预测值p2b(S502)。\n图10示出当更新频率特性资讯为常态分布时根据预测值p2与p2b之差的绝对值来计算频率值f2的曲线图。在该图中,频率值f2随着预测值p2与p2p之差的绝对值变大而增大,进而使实施检验2的可能性增大。\n作为使用第二预测器的情形的实例,假定将包括只有公司A制造的组件的产品切换至包括由公司B制造的组件的新产品的情形。新产品的最佳预测值P2N很可能会偏离现有预测值P2。\n在仅使用预测器102的情形中,频率值f2是根据预测值p2的可靠性来确定。然而,在其中增加了第二预测器的情形中,借由使用预测值p2以及被限制于由公司B制造的新组件的预测值p2b与p2之差,可执行着重于受到公司B制造的组件的显著影响的检验,借此以较少数目的检验达成对新产品的最佳化预测。\n图11示出目前为止由预测器102计算的预测值P2、及目前为止由第二预测器针对包括由公司B产品制造的组件的产品所计算的预测值P2B。\n其中预测值p2 k 与p2b k 之差的绝对值大的部分可被视为其中因新组件的影响而使当前预测值p2 j 显著偏离预测的最佳值p2B k 的部分。因此,为实施着重于此部分的检验,如图10所示确定更新频率特性资讯,使得频率值f2随着预测值p2与p2b之差的绝对值变大而增大。此外,如同第一实施例,当预测值p2及p2b为0.5附近时,f2变高。\n第二预测器201接收自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输出的预测参数更新讯号并计算新的预测参数(S503)。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借由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方法类似的方法来判定对第二预测器所使用的预测模型中的预测参数进行更新的必要性,且若确定进行更新,则输出预测参数更新讯号。需注意者,第二预测器201并不参与生成预测参数更新讯号,只是接收预测参数更新讯号。\n图12示出第二预测器进行的更新过程的流程图。以下将阐述第二预测器201内的第二预测参数更新过程。\n当更新资讯过滤器202自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110接收到预测参数更新讯号时,更新资讯过滤器202基于来自输入装置的规格资讯而自储存于检验结果储存器101中的检验结果值R1及评估值R2提取满足依据于所述规格资讯的条件的产品的检验结果值R1B及评估值R2B(S601)。\n更新资讯过滤器202将检验结果R1B及评估值R2B传递至第二预测参数更新器206。此过程使第二预测器201能够对满足依据于所述规格资讯的条件的产品进行预测。\n第二预测参数更新器206读取经由更新资讯过滤器所限定的检验结果值R1B及评估值R2B、以及储存于预测值储存器205中的预测值P2B,并计算新的预测参数(S602)。计算方法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计算方法。\n将所计算的新预测参数储存于第二预测模型储存器203中并自下一预测用作预测参数(S603)。\n由此完成第二预测器201内的第二预测参数更新过程。\n借由如第二实施例般包括两个预测器的形式,可避免不必要的检验并可借由将正常预测与有条件预测进行比较而以较少数目的检验达成向新产品的转换。\n需注意者,本实施例具有包括两个预测器的配置,但预测器的数目可为三个或更多个。\n需注意者,上述实施例中的品质管理装置可利用例如通用电脑装置作为基本硬体来实作。\n图13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硬体配置实例。\n品质管理装置301可被实作为包括输入装置305、输出装置302、主储存器303、辅助储存器304、处理器306、及介面307的电脑装置,输入装置305、输出装置302、主储存器303、辅助储存器304、处理器306、及介面307全部经由汇流排308而连接至彼此。处理器306自辅助储存器304读出程式并在主储存器303上扩充及执行所述程式,所述主储存器303可实施图1或图8所示的区块的功能。品质管理装置可借由将上述程式预先安装于电脑装置中来实作,或者可借由将上述程式储存于例如CD-ROM等储存媒体中或者将上述程式分布于网路上、并将此程式适当地安装于电脑装置上来实作。\n介面307是对外部储存媒体310、过程切换器311、用于实施各自检验的检验实施装置312、313及314等进行连接的连接介面或类似者。使用者经由输入装置305输入资讯。此外,输出装置302可为用以显示影像的显示装置或者用以将资料传送至外部的通讯装置。外部储存媒体310可为任何记录媒体,例如硬碟驱动机、唯读式光碟(CD-R)、可抹写式光碟(CD-RW)、数位多功能光碟-随机存取记忆体(DVD-RAM)及唯读式数位多功能光碟(DVD-R)。\n主储存器303是用以暂时储存由处理器306执行的命令、各种资料等的记忆体装置,且可为例如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等挥发性记忆体或者例如磁阻式随机存取记忆体(MRAM)等非挥发性记忆体。\n辅助储存器304是用以永久储存程式、资料等的储存器,例如为硬碟驱动机、固态磁碟(SSD)等。\n尽管已阐述了某些实施例,然而该些实施例仅以举例方式提供,而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本文所述的新颖实施例可被实施为各种其他形式;此外,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条件下对本文所述实施例作出各种省略、替换及形式上的改变。随附申请专利范围及其等效范围旨在涵盖仍落于本发明范围及精神内的该些形式或润饰。\n101‧‧‧检验结果储存器\n102‧‧‧预测器\n103‧‧‧预测模型储存器\n104‧‧‧检验2结果预测器\n105‧‧‧预测值储存器\n106‧‧‧预测参数更新器\n107‧‧‧控制器\n108‧‧‧检验2频率计算器\n109‧‧‧检验2实施讯号生成器\n110‧‧‧预测参数更新讯号生成器\n111‧‧‧输入装置\n112‧‧‧过程切换器\n113‧‧‧检验2实施器\n114‧‧‧检验3实施器\n115‧‧‧检验1实施器\n201‧‧‧第二预测器\n202‧‧‧更新资讯过滤器\n203‧‧‧第二预测模型储存器\n204‧‧‧第二检验2结果预测器\n205‧‧‧第二预测值储存器\n206‧‧‧第二预测参数更新器\n301‧‧‧品质管理装置\n302‧‧‧输出装置\n303‧‧‧主储存器\n304‧‧‧辅助储存器\n305‧‧‧输入装置\n306‧‧‧处理器\n307‧‧‧介面\n308‧‧‧汇流排\n309‧‧‧外部储存媒体\nS101、S102、S103、S104、S105、S106、S107、S108、S109、S201、S202、S301、S302、S303、S401、S402、S501、S502、S503、S601、S602、S603‧‧‧步骤\n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方块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预测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在更新频率特性资讯为常态分布的情形中预测值与检验2频率值之间的关系图。 图5是在更新频率特性资讯是矩形函数的情形中预测值与检验2频率值之间的关系图。 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7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更新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其中将第二预测器添加至图1所示实施例的形式的方块图。 图9是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0是当更新频率特性资讯为常态分布时两个预测值之差与检验2频率值之间的关系图。 图11是表示预测值的回归模型曲线图。 图12是图8所示实施例中由第二预测器进行的更新过程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硬体配置实例。', 'erdt': 20150908, 'exdt': 20350907, 'inventor': [{'lang': 'EN', 'name': 'OHGUSHI, TOSHIAKI',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大串俊明', 'name_id': 1}, {'lang': 'EN', 'name': 'NISHIKAWA, TAKEICHIRO', 'name_id': 2}, {'lang': 'CNT', 'name': '西川武一郎',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50/04', 'main_group': 'G06Q5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50/04'}, 'version': '201201'}, {'code': {'clazz': 'G05', 'full': 'G05B19/418', 'main_group': 'G05B19', 'section': 'G', 'sub_class': 'G05B', 'sub_group': 'G05B19/418'}, 'version': '200601'}], 'kd': 'A', 'patent_agent': [{'lang': 'CNT', 'name': '葉璟宗',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卓俊傑', 'name_id': 2}], 'patent_id': '13941122-b63f-489e-86e8-4fb73d5457e6', 'pbdt': 20160616, 'pn_official': '201621792', 'priority': [{'country': 'JP', 'date': 20140917, 'number': '2014-189359'}], 'title': '品质管理装置及其管理方法', 'update_ts': 1532181595188, 'tags': ['通用设备修理',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其他互联网服务',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物联网技术服务']} {'abst':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平面度检验平台,该平面度检验平台用于检验一待检验产品之平面之平面度,该待检验产品包括至少一突起部,该平面度检验平台包括一工作面,该工作面开设至少一凹槽,待检验产品之至少一突起部可移动地容置于相对应之该至少一凹槽内。', 'apdt': 20061211, 'apno_official': 'TW095146247', 'applicant': [{'lang': 'EN', 'name': 'SUTECH TRADING LIMITE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英屬維爾京群島'}, 'lang': 'CNT', 'name': '蘇泰克貿易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lang': 'EN', 'name': 'SUTECH TRADING LIMITE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英屬維爾京群島'}, 'lang': 'CNT', 'name': '蘇泰克貿易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平面度检验平台,用于检验一待检验产品平面之平面度,该待检验产品包括至少一突起部,该平面度检验平台包括一工作面,其改良在于:该工作面上开设至少一凹槽,待检验产品之至少一突起部可移动地容置于相对应之该至少一凹槽内。\n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至少一凹槽包括二凹槽,每一凹槽相对应地容置一突起部于其内。\n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间之距离小于所述突起部之间之距离。\n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深度及宽度与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相当。\n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深度及宽度大于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n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系一平板体。\n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工作面之平面度高于待检验产品之平面之平面度。\n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之材料系SKD11号模具钢。\n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设于工作面之边缘。\n10.一种平面度检验平台,用于检验一待检验产品平面之平面度,该待检验产品包括突起部,该平面度检验平台包括一工作面,其改良在于:该工作面靠一侧边缘处开设一贯通该工作面之凹槽,该凹槽用于容置该突起部。\n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深度及宽度与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相当。\n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深度及宽度大于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n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系一平板体。\n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工作面之平面度高于待检验产品平面之平面度。\n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之材料系SKD11号模具钢。\n16.一种平面度检验平台,用于检验一待检验产品平面之平面度,该待检验产品包括二突起部,该平面度检验平台包括一工作面,其改良在于:该工作面靠一侧边缘处开设二间隔设置之凹槽,该二凹槽之纵向位于同一直线上,该突起部可移动地容置于对应之凹槽内。\n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间之距离小于所述突起部之间之距离。\n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深度及宽度与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相当。\n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深度及宽度大于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n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系一平板体。\n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工作面之平面度高于待检验产品平面之平面度。\n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之材料系SKD11号模具钢。', 'desc':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面度检验平台,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触式平面度检验平台。\n目前,业界针对电子元器件平面度检验通常采取两种方法:一种系接触式检验;另一种系非接触式检验。接触式检验系指采用将产品平放于平台上,让产品处于自由状态,然后将标准块(根据产品平面度规格选择相应的标准块0.08mm、0.10mm或0.12mm等规格)与平台工作面充分接触,沿产品边缘平推标准块,若产品被推动或者标准块前端不可以插入被测产品与平台工作面之间,则判定产品平面度符合要求,若标准块前端可以插入被测产品与平台工作面之间,则判定产品平面度不符合要求。\n在接触式检验中,对于检验具有定位脚针或定位柱等结构之产品平面度时,闪边系其重要课题之一,即于检验平台上设置一结构来容置定位脚针或定位柱等,使得被检验产品能够很好地平放在检验平台之工作面上。\n请参阅图1所示,习知平面度检验平台100系一平板体,其具有一工作面11。该工作面11具有较高之平面度且其上凹设二孔13及一凹槽15。该凹槽15邻接所述二孔13开设,且具有一定深度及宽度。检验一电子元器件时,以检验图2及3所示之一连接器40之端子面41之平面度为例加以说明。该连接器40具有二定位脚针43、一导引部45及一底面47。该定位脚针43用于将连接器40固定于电路板上。该导引部45起到导引连接器插接之作用,其中,定位脚针43、导引部45与底面47不在一个平面上,而端子面41与底面47在同一个平面上。检验时,待检验连接器40之底面47放置于平面度检验平台100之工作面11上,使其定位脚针43相对应地容置于孔13内,导引部45处于平面度检验平台100之凹槽15内,如此,端子面41贴合于工作面11上。最后,采用标准块检验该连接器40之端子面41之平面度。\n惟,所述检验平台100结构较复杂,不易加工,在实际平面度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花较长时间将连接器与检验平台对位平放,增加了检验人员之劳动强度且检验效率较低,且该检验平台100通用性不强,一般只能检验某一类产品。\n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检验效率且通用性较高之结构简单之平面度检验平台。\n一种平面度检验平台,用于检验一待检验产品之平面之平面度,该待检验产品包括至少一突起部,该平面度检验平台包括一工作面,该工作面开设至少一凹槽,待检验产品之至少一突起部可移动地容置于相对应之该至少一凹槽内。\n相较习知技术,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设置至少一凹槽来代替习知检验平台之孔结构来相对应地容置被检验产品之至少一突起部,使得被检验产品更加容易且高效地平放于检验平台上,很好地解决了接触式平面度检验过程中之闪边问题,并且平面度检验平台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其通用性较强。\n请参阅图4所示本发明平面度检验平台第一较佳实施例,该平面度检验平台200以检验一产品如一连接器之端子面之平面度为例加以说明。\n请参阅图5所示,连接器50具有若干端子(图未标)、二突起部53、一导引部55及一底面57。该若干端子具有若干端子面51。该突起部53可以是定位脚针或定位柱,其用于将连接器50固定于电路板上。该导引部55起到导引连接器插接之作用,其中,突起部53、导引部55与底面57不在一个平面上,而各个端子面51与底面57在同一个平面上。\n请一并参阅图6,该平面度检验平台200系一平板体,由耐磨、耐腐蚀之材料制成,如SKD11号模具钢等。该平面度检验平台200包括一工作面21,该工作面21具有较高之平面度,一般应比被检验产品之平面度小一个数量级。工作面21上邻接平面度检验平台200一侧开设一凹槽23,该凹槽23之深度及宽度与该连接器50之突起部53之高度及宽度大致相当,使得连接器50之突起部53可移动地容置于其内。\n使用平面度检验平台200检验该连接器50之端子面51之平面度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平面度检验平台200,该平面度检验平台200具有一工作面21,该工作面21设有一凹槽23;将待检验连接器50之底面57放置于平面度检验平台200之工作面21上,使其突起部53容置于凹槽23内,导引部55处于平面度检验平台200之工作面21之外,以便端子面51贴合于工作面21上;采用标准块检验该连接器50之端子面51之平面度。\n本实施例之平面度检验平台200可应用于检验具有不同规格突起部之待检验产品,只要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小于平面度检验平台200之凹槽23之深度及宽度即可。\n请参阅图7所示本发明平面度检验平台第二较佳实施例,该平面度检验平台300同样以检验连接器50之端子面51之平面度为例加以说明。\n请一并参阅图8,该平面度检验平台300系一平板体,由耐磨、耐腐蚀之材料制成,如SKD11号模具钢等。该平面度检验平台300包括一工作面31,该工作面31具有较高之平面度,一般应比被检验产品之平面度小一个数量级。工作面31上邻接平面度检验平台300一侧开设二间隔设置之凹槽33。该二凹槽33之纵向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相距一距离L。该距离L应该大于连接器50之二突起部53之间的距离(图未标)。该二凹槽33之深度及宽度与该连接器50之二突起部53之高度及宽度大致相当,且该二凹槽33具有一定之长度,使得连接器50之二突起部53分别可移动地容置于相对应之二凹槽33内。\n使用平面度检验平台300检验连接器50之端子面51之平面度时,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平面度检验平台300,该平面度检验平台300具有一工作面31,该工作面31设有一凹槽33;将待检验连接器50之底面57放置于平面度检验平台300之工作面31上,使待检验连接器50之二突起部53相对应地容置于二凹槽33内,导引部55处于平面度检验平台300之工作面31之外,以便端子面51贴合于工作面31上;采用标准块检验该连接器50之端子面51之平面度。\n本实施例之平面度检验平台300亦可应用于检验具有不同规格突起部之待检验产品,只要待检验产品之二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小于平面度检验平台200之二凹槽23之深度及宽度且待检验产品之二突起部之间之距离大于二凹槽23之间之距离L即可。\n可以理解,上述较佳实施例中的平面度检验平台亦可以检验不具有突起部之一般类产品之平面度。\n综上所述,本发明符合发明专利要件,爰依法提出专利申请。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本发明之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举凡熟习本案技艺之人士援依本发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涵盖于以下申请专利范围内。\n(习知)\n平面度检验平台...100\n工作面...11\n孔...13\n凹槽...15\n连接器...40\n端子面...41\n定位脚针...43\n导引边...45\n底面...47\n(本发明)\n平面度检验平台...200\n工作面...21\n凹槽...23\n连接器...50\n端子面...51\n定位脚针...53\n导引边...55\n底面...57\n平面度检验平台...300\n工作面...31\n凹槽...33\n图1系习知平面度检验平台之立体示意图;图2系一被检验连接器之立体示意图;图3系利用图1所示之平面度检验平台检验图2所示之连接器之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系本发明平面度检验平台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结构示意图;图5系一被检验连接器之立体示意图;图6系利用本发明平面度检验平台第一较佳实施例检验图5所示之连接器之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系本发明平面度检验平台第二较佳实施例之结构示意图;图8系利用本发明平面度检验平台第二较佳实施例检验图5所示之连接器之使用状态示意图。', 'erdt': 20090515, 'exdt': 20261210, 'family_inpadoc': 'TW95146247A', 'family_original': '44771894', 'inventor': [{'lang': 'EN', 'name': 'REN, JIE',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任杰', 'name_id': 1}, {'lang': 'EN', 'name': 'CHIU, ALBERT', 'name_id': 2}, {'lang': 'CNT', 'name': '邱煥澤', 'name_id': 2}, {'lang': 'EN', 'name': 'TAY, WEE-PENG', 'name_id': 3}, {'lang': 'CNT', 'name': '鄭偉平',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19/08', 'main_group': 'G01N19',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19/08'}, 'version': '200601'}], 'kd': 'A', 'patent_agent': [{'lang': 'CNT', 'name': '劉慧君', 'name_id': 1}], 'patent_id': 'f3723c5d-0afc-4dbb-82e9-bb3ed46ccb50', 'pbdt': 20080616, 'pn_official': 'TW200825402', 'title': '平面度检验平台', 'update_ts': 1532185327518, 'tags': ['专用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装置及终端,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该方法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 'apdt': 20160311, 'apno_official': 'CN201610138928.5',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011500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 'city': '呼和浩特', 'country': 'CN', 'district': '和林格尔县', 'formatted_address':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lat': 40.333868470147, 'lon': 111.90169269193, 'postcode': '011500', 'state': '内蒙古'}, 'ans_id': '81d32d73-6da3-4f1e-9b9a-e5eb8323ee04', 'lang': 'CN', 'name':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nname': 'INNER MONGOLIA MENGNIU DAIRY INDUSTRY (GROUP ) CO., LTD.', 'nname_cn':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laim': '1.一种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n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 \n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 \n接收所述用户从所述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 \n根据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 含量。 \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n判断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n如果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 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的提示信息; \n如果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未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 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的提示信 息。 \n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计算出所述待测样品的各种脂肪酸项目 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n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第一计算请求; \n基于所述第一计算请求,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 \n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 \n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计算出所述待测样品的各种脂肪酸项目 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n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的第二计算 请求; \n基于所述第二计算请求,获取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并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 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 \n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 \n根据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与所述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计算所述第一脂肪酸 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 \n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 品的样品参数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n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所述接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 \n接收客户端上传的所述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样品标识信 息;以及 \n为所述用户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息。 \n6.一种脂肪酸的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n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 \n提供模块,用于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 \n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从所述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 \n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述目 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 \n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n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n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待测样 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 标的提示信息; \n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未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待测 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 量不达标的提示信息。 \n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n第三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 量的第一计算请求,并基于所述第一计算请求,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 量,以及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 \n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n第四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 占的比例的第二计算请求,并基于所述第二计算请求,获取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 并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 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以及根据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与所述所有脂肪酸 项目的总含量计算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 \n10.如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n第五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之前,接 收所述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所述接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接收客户端上 传的所述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样品标识信息,以及为所述用 户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息。 \n1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 \n12.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壳体、处理器、存储器、电路板和电源电 路,其中,所述电路板安置在所述壳体围成的空间内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设置在 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源电路,用于为所述终端的各个电路或器件供电;所述存储器用于 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 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n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 \n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 \n接收所述用户从所述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 \n根据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 含量。 \n', 'claim_count': 43,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装置及 终端。 \n背景技术 \n目前,分析人员在检测各种奶制品样品中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关键的、参与结果计 算的数据记录在纸质的原始记录中,并在需要计算样品中某个脂肪酸含量的时,用户需要 从纸质的记录中找到所需的数据,并手动输入至计算机中,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相关计算。 通常对于一个奶制品样品来说,为了使得各种指标符合相应质量检测标准,需要记录和计 算的数据很多。在计算过程中,用户需要从很多数据中找到所需的数据,并需要人工输入 数据,计算结果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人工成本高,操作过程复杂,效率不高。 \n发明内容 \n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之一。 \n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该方法根据样品参数直 接计算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 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 \n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脂肪酸的检验装置。 \n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终端。 \n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终端。 \n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包括:获取用户所 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接 收所述用户从所述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根据所述样品参数和 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 \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首先,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 数,然后,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 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 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 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 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 \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判断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 项目的含量是否超过预设阈值;如果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所 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 的含量达标的提示信息;如果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未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待 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 含量不达标的提示信息。 \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计算出所述待测样品的各种脂肪酸项目之后,所述方法 还包括: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第一计算请 求;基于所述第一计算请求,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根据各个脂肪 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 \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计算出所述待测样品的各种脂肪酸项目之后,所述方法 还包括: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的第二 计算请求;基于所述第二计算请求,获取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并获取所述待测样 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 项目的总含量;根据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与所述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计算所述 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 \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之前,所述 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所述接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 接收客户端上传的所述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样品标识信息; 以及为所述用户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息。 \n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包括:获取模块, 用于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提供模块,用于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待测样 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从所述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 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样品参数和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 所述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 \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首先,通过获取模块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 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提供模块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 模块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计算模块根据样品 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 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 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 \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待测样品中的 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是否超过预设阈值;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脂肪酸项 目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并为 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的提示信息;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目 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未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待测样品中的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 量不达标,并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的提示信息。 \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发送 的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第一计算请求,并基于所述第一计算请 求,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以及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 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 \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第四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发送 的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的第二计算请求,并基于所述第二 计算请求,获取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并获取所述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 量,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以及根据 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与所述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计算所述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 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 \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五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取模块获 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之前,接收所述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所述接 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接收客户端上传的所述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所述 样品参数和所述样品标识信息,以及为所述用户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息。 \n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终端,包括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脂 肪酸的检验装置。 \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首先,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为 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 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 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 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 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 \n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的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壳体、处理器、存 储器、电路板和电源电路,其中,所述电路板安置在所述壳体围成的空间内部,所述处理 器和所述存储器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源电路,用于为所述终端的各个电路或器件 供电;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 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执行以下步骤:获取用户 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为所述用户提供所述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 接收所述用户从所述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根据所述样品参数 和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所述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 \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首先,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为 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 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 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 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 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 \n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 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n附图说明 \n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 和容易理解,其中, \n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的流程图; \n图2是配置单种脂肪酸的操作界面的示例图; \n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的流程图; \n图4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的流程图; \n图5是配置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配置界面的示例图; \n图6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的流程图; \n图7是一个脂肪酸占37种脂肪酸的比值界面配置的示例图; \n图8是终端中显示的用户界面示例图; \n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n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n图11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 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 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n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装置及终端。 \n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的流程图。 \n如图1所示,该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可以包括: \nS11,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 \n具体地,在用户通过终端计算每个样品中脂肪酸含量的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多种待测 样品,接收用户从多种待测样品中选中的待测样品。 \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可以例如是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具有各种操作 系统的硬件设备。 \n为了提高计算效率,用户可同时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待测样品,以对一个或者多个待测 样本中的同一种脂肪酸含量进行检验,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待测样品的个 数,该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该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描述,该实施例均以用户选择了一 个待测样品为例进行描述。 \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脂肪酸检测方式中涉及的样品参数、计算公式、精密度要求、 检出限要求、数据修约规则、单位等功能,在终端例如计算机中预先实现的。 \n其中,样品参数可以包括待测样品的器皿及样品质量、器皿质量、干样质量、液体样 质量、样品质量、标准品浓度、脂肪酸甲酯转换为脂肪酸的系统、定容体积等计算对应脂 肪酸含量所需要的参数信息。 \n需要理解的是,上述配置单种脂肪酸的操作界面的示例图,如图2所示,其中,标准 品浓度、脂肪酸甲酯转换为脂肪酸的系统和定容体积这三个参数所对应的数值是固定的。 \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是预先保存在终端中的,终端中保存 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可以是从客户端中读取来的。 \n具体地,终端接收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接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然 后接收客户端上传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样品参数和样品标识信息,以及为用户 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息,以使得用户根据提示信息确定接收样品参数成功。 \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客户端与终端之间预先设置了客户端中各个数据参数与终端中 各个数据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得终端在接收到客户端的数据后,可将数据自动采 集到对应的区域中。 \nS12,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 \n其中,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可以包括37种脂肪酸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其中,37种脂肪 酸分别为十四酸、芥酸、顺-8,11,14-二十碳三烯酸、十一酸、十三碳酸、十四碳一烯酸、 十五碳酸、十五碳一烯酸、棕榈酸、十七烷酸、十八烷酸、反十八碳一烯酸、油酸、反十 八碳二烯酸、亚油酸、正二十酸、γ-亚麻酸、十二烷酸、丁酸、己酸、辛酸、癸酸、棕榈 一烯酸、十七碳一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四碳一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四碳酸、 二十碳一烯酸、二十二碳二烯酸、二十三碳酸、二十碳四烯酸、α-亚麻酸、二十一碳酸、 顺-11,14,17-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二酸。 \n例如,用户所选择的待检测样品的名称为FX通用样品-施恩超级金装孕产妇配方奶粉, 假设检验员之前已经对该待检验样品检验了33种脂肪酸项目,在用户再次选中该待检验样 品进行脂肪酸项目检测时,终端仅为用户提供剩余的4种待检验脂肪酸项目,用户可根据 需求选中需要检测的脂肪酸项目。 \nS13,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 \nS14,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 \n具体地,在用户选中对应的脂肪酸项目后,终端获取该脂肪酸项目对应的计算公式, 并将样品参数对应的数值带入该计算公式,并计算该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 量。 \n其中,各个计算公式与各个样品参数字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已预先配置,因此,在计算 过程中,可通过公式自动抓取对应的数字参与计算,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提供对应参 数的数值,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的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首先,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 数,然后,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 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 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 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 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 \n通常每个待测样品中对于每种脂肪酸的含量要求不同,为了使得可以自动对待测样品 中对应的某个脂肪酸含量是否满足企业质量标准,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 该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还可以包括: \nS15,判断待测样品中的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质量标准中对于不同样品中的各种脂肪酸的含量标准是不同的, 例如,质量标准中样品1与样品2中的辛酸的含量标准不同,样品1的辛酸的含量标准为 最少达到A%,样品2中的辛酸的含量标准为最少达到B%。 \nS16,如果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待测样品中的目标脂肪酸项目 的含量达标,并为用户提供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的提示信息。 \n例如,目标脂肪酸项目为辛酸,样品中的预设阈值为A%,而计算出待测样品中的辛 酸的含量为B%,其中,B大于A,通过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可以确定该待测样品中的辛 酸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由此,可确定该待测样品中的辛酸的含量达标,并为用户提供含 量达标的提示信息,以使用户获取辛酸的含量达标。 \nS17,如果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未超过预设阈值,则确定待测样品中的目标脂肪酸项 目的含量不达标,并为用户提供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的提示信息。 \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通过如图1所示的计算过程中计算出待测样品的各种脂 肪酸项目之后,终端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的总含量,即各 种脂肪酸的含量进行相加之后所获得的结果,以方便后续判断所有脂肪酸的总含量是否满 足要求,如图4所示,该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还可以包括: \nS41,接收用户发送的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第一计算请求。 \nS42,基于第一计算请求,获取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 \nS43,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 \n具体地,在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之后,终端为用户提供多种计算函数, 用户可根据计算需求选择对应的计算函数,如果终端接收到用户选择计算所有脂肪酸的总 含量,则终端获取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并根据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和对应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 \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各种计算函数是终端中预先配置的。 \n例如,图5是一个配置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示例图,如图5所示,在用户选择 计算函数,且选择自变量计算之后,对应的自变量中显示中自变量计算函数中所涉及的11 个自变量的取值,以及他们之间的是相加的关系,在用户点击图5中的确定控件时,为用 户提供对应的计算结果,由此,方便用户可以查看每种自变量的取值,其中,需要理解的 是,自变量与各种脂肪酸在终端中对应的字段相对应,自变量对应的取值即为对应字段中 保存的值。 \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在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之后, 如果接收到用户计算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则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计算出待测样品中 所有脂肪算的加和结果,便后续判断所有脂肪酸的总含量是否满足要求。 \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通过如图1所示的计算过程中计算出待测样品的各种脂 肪酸项目之后,终端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计算出每种脂肪酸的含量在所有脂肪酸所占的 比例,以方便后续判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在所有脂肪酸所占的比例是否满足要求,如图6 所示,该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还可以包括: \nS61,接收用户发送的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的第二计算 请求。 \nS62,基于第二计算请求,获取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并获取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 项目的含量。 \nS63,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 \nS64,根据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与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 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 \n具体地,在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之后,终端为用户提供多种计算函数, 用户可根据计算需求选择对应的计算函数,如果终端接收到用户计算某种脂肪酸项目在所 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比例,则终端获取该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以及各种脂肪酸的含量, 并根据比例计算公式计算该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 \n例如,图7是一个脂肪酸占37种脂肪酸的比值界面配置的示例图,如图7所示,在用 户选择计算函数,且选择自变量计算之后,对应的自变量中显示中自变量计算函数中所涉 及的11个自变量的取值,以及他们之间的是计算关系,在用户点击图7中的确定控件之后, 终端将为用户提供对应的计算结果。由此,方便用户可以查看每种自变量的取值,其中, 需要理解的是,自变量与各种脂肪酸在终端中对应的字段相对应,自变量对应的取值即为 对应字段中保存的值。 \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在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之后, 如果接收到用户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的第二计算请求,则 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计算出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以方便后续 判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在所有脂肪酸所占的比例是否满足要求。 \n为了使得用户可以更清楚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图8对该实施例 的脂肪酸检验方法进行描述。其中,图8是终端中显示的用户界面示例图。 \n其中,图8中的界面说明如下: \n(1)开始日期:可录入具体时间,可点击选定时间; \n(2)结束日期:可录入具体时间,可点击选定时间; \n(3)物料类型:可以通过物料类型限制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下拉框选择。但是一般不 用刻意选择,其中,对于物料类型,系统会通过配置的检验计划自行查找出检验项目、检 验方法(系统中的物料类型有:调奶、奶仓、常温成品、常温半成品、低温成品、原料等); \n(4)记录状态:下拉框选择,分为已确认和未确认,已确认和未确认为检测完毕已经和 未确认的项目; \n(5)接样地点:实验室实际接样点,需要实验室自己维护,下拉框选择; \n(6)样品小号:样品在下任务系统自动生成小号,为流水号,每天更新一次,每天均是 从1-结束数; \n(7)工厂:来自工厂主数据,作用,限制一个实验室检测多个工厂,导致接样太乱; \n(8)实验室:通过员工的ID号默认为某某检验管理处; \n(9)检验项目:通过检验人员岗位不同给予不同的检验项目权限,可以模糊查询; \n(10)检验方法:默认检验计划的执行方法,有时会出现两个方法,由于物料不同,检验 方法不同,可以选择物料类型加以限制; \n(11)上传图谱:点击可以将改样品号下的对应图谱(图谱即设备上走出的图谱,保存 成图片格式后进行上传)进行上传; \n(12)本底归零:检验结果可以自动扣除本底结果; \n(13)显示仪器值:点击后凡是通过客户端导入的数据都会显示; \n(14)回收率判定标准:后台配置的回收率判定标准,从这个界面可以选择; \n(15)回收率值:计算出的回收率值,如果需要在样品中扣除折算,可以点击放大镜选择 后参与折算; \n例如,农药残留的回收率单组份判定标准是50-120%,多组份判定标准为60-120%, 计算回收率是为了确保检验方法、仪器是否正常,通过人为添加定量的目标物,通过回收 是否都能检测出。 \n(16)质控描述:创建质控样时进行样品描述; \n(17)质控类型:创建质控时选择质控类型,类型包括空白、本底、回收率、阳性质控、 常规质控 \n(18)创建质控样:点击创建质控样就可以创建; \n(19)平行样:点击可创建平行样; \n(20)上填:同样的数据,录到最后一条,点击上填可以将同样的内容一次性填到上面空 格; \n(21)下填:同样的数据,录到第一条,点击下填可以将同样的内容一次性填到下面空格; \n(22)查询:加载项目、检验方法后,点击查询可以查到改项目下的所有接过样的样品; \n(23)接样:点击接样,录入样品ID号,点击执行接样,样品接样成功; \n(24)保存:勾选录入结果的任务号,点击保存,结果自动计算; \n(25)确认:所有数据全部录入后,点击确认后结果上传到系统。 \n例如,图8中,终端中为用户提供了四种待测样品,四种待测样品的名称分别为FX 通用样品-施恩超级金装孕产妇配方奶粉、FX通用样品-施恩超级金装1段、FX通用样品- 雅士利那是多维高纤奶粉和FX通用样品-雅士利金装幼儿配方奶粉,此时,用户可根据需 求将这四种待测样品选中,在用户将检验项目选为辛酸后,终端将为用户提供这四种待测 样品中辛酸的含量。 \n分析员的操作过程如下: \n第一步,分析员登陆自己的账号,其中,账号是系统根据分析员的岗位、负责的检验 方法进行权限分配的; \n第二步:选择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选择接样点,点击接样,用扫码枪扫码或手动录 入条码后,点击确定接样,会提示“接样成功”; \n第三步:点击加载项目、加载检验方法找到对应的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后,在检验结 果区域就会出现所有检测的样品信息; \n第四步:点击显示仪器值,将对应的数据导入或者录入,点击保存后,计算出对应脂 肪酸的结果。 \n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脂肪酸的检验装置。 \n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n如图9所示,该脂肪酸的检验装置可包括:获取模块110、提供模块120、接收模块 130和计算模块140,其中: \n获取模块110用于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 \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脂肪酸检测方式中涉及的样品参数、计算公式、精密度要求、 检出限要求、数据修约规则、单位等功能,在终端例如计算机中预先实现的。 \n其中,样品参数可以包括待测样品的器皿及样品质量、器皿质量、干样质量、液体样 质量、样品质量、标准品浓度、脂肪酸甲酯转换为脂肪酸的系统、定容体积等计算对应脂 肪酸含量所需要的参数信息。 \n提供模块120用于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 \n其中,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可以包括37种脂肪酸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其中,37种脂肪 酸分别为十四酸、芥酸、顺-8,11,14-二十碳三烯酸、十一酸、十三碳酸、十四碳一烯酸、 十五碳酸、十五碳一烯酸、棕榈酸、十七烷酸、十八烷酸、反十八碳一烯酸、油酸、反十 八碳二烯酸、亚油酸、正二十酸、γ-亚麻酸、十二烷酸、丁酸、己酸、辛酸、癸酸、棕榈 一烯酸、十七碳一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四碳一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四碳酸、 二十碳一烯酸、二十二碳二烯酸、二十三碳酸、二十碳四烯酸、α-亚麻酸、二十一碳酸、 顺-11,14,17-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二酸。 \n接收模块130用于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 \n计算模块140用于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 含量。 \n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脂肪 酸的检验装置,其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首先,通过获取模块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 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提供模块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 模块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计算模块根据样品 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 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 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 \n通常每个待测样品中对于每种脂肪酸的含量要求不同,为了使得可以自动对待测样品 中对应的某个脂肪酸含量是否满足企业质量标准,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0所示, 该装置还包括判断模块150、第一处理模块160和第二处理模块170,其中: \n判断模块150用于判断待测样品中的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n第一处理模块160用于在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待测样品中的 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并为用户提供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达标的提示信息。 \n第二处理模块170用于在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未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待测样品中 的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并为用户提供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不达标的提示信息。 \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处理模块180、第 四处理模块190和第五处理模块200,其中: \n第三处理模块180用于接收用户发送的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的第 一计算请求,并基于第一计算请求,获取待测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以及根据各 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 \n第四处理模块190用于接收用户发送的计算第一脂肪酸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 的比例的第二计算请求,并基于第二计算请求,获取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并获取待测 样品的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根据各个脂肪酸项目的含量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酸项 目的总含量,以及根据第一脂肪酸项目的含量与所有脂肪酸项目的总含量计算第一脂肪酸 项目在所有脂肪酸项目中所占的比例。 \n第五处理模块200用于在获取模块110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之前, 接收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接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接收客户端上传的待 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样品参数和样品标识信息,以及为用户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 息。 \n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脂肪酸的检验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脂肪 酸的检验装置,其实现原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计算出待测样品中每种脂肪酸的含量之后, 还可以根据需求计算待测样品中所有脂肪算的加和结果、每种脂肪酸的含量在所有脂肪酸 所占的比例,以满足用户的各种计算需求。 \n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终端。 \n一种终端,包括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脂肪酸的检验装置。 \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首先,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为 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 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 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 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 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 \n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壳体、处理器、存储器、 电路板和电源电路,其中,电路板安置在壳体围成的空间内部,处理器和存储器设置在电 路板上;电源电路,用于为终端的各个电路或器件供电;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 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 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nS11\',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 \n具体地,在用户通过终端计算每个样品中脂肪酸含量的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多种待测 样品,接收用户从多种待测样品中选中的待测样品。 \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可以例如是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具有各种操作 系统的硬件设备。 \n为了提高计算效率,用户可同时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待测样品,以对一个或者多个待测 样本中的同一种脂肪酸含量进行检验,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待测样品的个 数,该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该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描述,该实施例均以用户选择了一 个待测样品为例进行描述。 \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脂肪酸检测方式中涉及的样品参数、计算公式、精密度要求、 检出限要求、数据修约规则、单位等功能,在终端例如计算机中预先实现的。 \n其中,样品参数可以包括待测样品的器皿及样品质量、器皿质量、干样质量、液体样 质量、样品质量、标准品浓度、脂肪酸甲酯转换为脂肪酸的系统、定容体积等计算对应脂 肪酸含量所需要的参数信息。 \n需要理解的是,上述配置单种脂肪酸的操作界面的示例图,如图2所示,其中,标准 品浓度、脂肪酸甲酯转换为脂肪酸的系统和定容体积这三个参数所对应的数值是固定的。 \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是预先保存在终端中的,终端中保存 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可以是从客户端中读取来的。 \n具体地,终端接收用户发送的接样请求,并基于接样请求自动生成样品标识信息,然 后接收客户端上传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并保存样品参数和样品标识信息,以及为用户 提供接样成功的提示信息,以使得用户根据提示信息确定接收样品参数成功。 \n其中,需要理解的是,客户端与终端之间预先设置了客户端中各个数据参数与终端中 各个数据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得终端在接收到客户端的数据后,可将数据自动采 集到对应的区域中。 \nS12\',为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 \n其中,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可以包括37种脂肪酸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其中,37种脂肪 酸分别为十四酸、芥酸、顺-8,11,14-二十碳三烯酸、十一酸、十三碳酸、十四碳一烯酸、 十五碳酸、十五碳一烯酸、棕榈酸、十七烷酸、十八烷酸、反十八碳一烯酸、油酸、反十 八碳二烯酸、亚油酸、正二十酸、γ-亚麻酸、十二烷酸、丁酸、己酸、辛酸、癸酸、棕榈 一烯酸、十七碳一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四碳一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四碳酸、 二十碳一烯酸、二十二碳二烯酸、二十三碳酸、二十碳四烯酸、α-亚麻酸、二十一碳酸、 顺-11,14,17-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二酸。 \n例如,用户所选择的待检测样品的名称为FX通用样品-施恩超级金装孕产妇配方奶粉, 假设检验员之前已经对该待检验样品检验了33种脂肪酸项目,在用户再次选中该待检验样 品进行脂肪酸项目检测时,终端仅为用户提供剩余的4种待检验脂肪酸项目,用户可根据 需求选中需要检测的脂肪酸项目。 \nS13\',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的目标脂肪酸项目。 \nS14\',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量。 \n具体地,在用户选中对应的脂肪酸项目后,终端获取该脂肪酸项目对应的计算公式, 并将样品参数对应的数值带入该计算公式,并计算该待测样品中所述目标脂肪酸项目的含 量。 \n其中,各个计算公式与各个样品参数字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已预先配置,因此,在计算 过程中,可通过公式自动抓取对应的数字参与计算,计算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提供对应参 数的数值,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的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首先,获取用户所选中的待测样品的样品参数,然后,为 用户提供待测样品的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并接收用户从多个待检验脂肪酸项目中选择 的目标脂肪酸项目,以及根据样品参数和目标脂肪酸项目计算待测样品中目标脂肪酸项目 的含量,由此,根据样品参数直接计算了对应待测样品中脂肪酸项目的含量,在计算过程 中,无需用户手动输入计算所需的参数,减少了人工误操作而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情况的 发生,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了计算效率。 \n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 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 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 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 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和组合。 \n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 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 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n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 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 并且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 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发明的 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n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 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 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 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 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 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 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 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 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 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 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 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n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 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 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 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 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n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 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 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n此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 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 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 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 取存储介质中。 \n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n', 'erdt': 20160824, 'inventor': [{'lang': 'CN', 'name': '石利凤',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宋晓东', 'name_id': 2}, {'lang': 'CN', 'name': '马文丽', 'name_id': 3}, {'lang': 'CN', 'name': '吴腾', 'name_id': 4}, {'lang': 'CN', 'name': '宿烨', 'name_id': 5}, {'lang': 'CN', 'name': '王秀波', 'name_id': 6}, {'lang': 'CN', 'name': '王丽丽', 'name_id': 7}],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33/04', 'main_group': 'G01N3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33/04'}}],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201', 'lang': 'CN', 'name':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李志东', 'name_id': 1}], 'patent_id': '1a97e929-6e6a-44b3-a00f-0005ea1f2018', 'pbdt': 20160727, 'pn_official': 'CN105807016A', 'prsd': 20160824, 'title': '脂肪酸的检验方法、装置及终端', 'update_ts': 1536993592195, 'tags': ['专用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平面度检验平台,该平面度检验平台用于检验一待检验产品之平面之平面度,该待检验产品包括至少一突起部,该平面度检验平台包括一工作面,该工作面开设至少一凹槽,待检验产品之至少一突起部可移动地容置于相对应之该至少一凹槽内。', 'apdt': 20061211, 'apno_official': 'TW095146247', 'assignee': [{'lang': 'EN', 'name': 'FIH (HONG KONG) LIMITE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香港 HK'}, 'lang': 'CNT', 'name': '富士康(香港)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平面度检验平台,用于检验一待检验产品平面之平面度,该待检验产品包括至少一突起部,该平面度检验平台包括一工作面,其改良在于:该工作面用于与所述待检验产品平面贴合,该工作面上开设至少一凹槽,待检验产品之至少一突起部可移动地容置于相对应之该至少一凹槽内。\n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至少一凹槽包括二凹槽,每一凹槽相对应地容置一突起部于其内。\n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间之距离小于所述突起部之间之距离。\n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深度及宽度与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相当。\n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深度及宽度大于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n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系一平板体。\n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工作面之平面度高于待检验产品之平面之平面度。\n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之材料系SKD11号模具钢。\n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设于工作面之边缘。\n10.一种平面度检验平台,用于检验一待检验产品平面之平面度,该待检验产品包括突起部,该平面度检验平台包括一工作面,其改良在于:该工作面用于与所述待检验产品平面贴合,该工作面靠一侧边缘处开设一贯通该工作面之凹槽,该凹槽用于容置该突起部。\n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深度及宽度与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相当。\n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深度及宽度大于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n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系一平板体。\n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工作面之平面度高于待检验产品平面之平面度。\n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之材料系SKD11号模具钢。\n16.一种平面度检验平台,用于检验一待检验产品平面之平面度,该待检验产品包括二突起部,该平面度检验平台包括一工作面,其改良在于:该工作面用于与所述待检验产品平面贴合,该工作面靠一侧边缘处开设二间隔设置之凹槽,该二凹槽之纵向位于同一直线上,该突起部可移动地容置于对应之凹槽内。\n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间之距离小于所述突起部之间之距离。\n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深度及宽度与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相当。\n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凹槽之深度及宽度大于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n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系一平板体。\n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工作面之平面度高于待检验产品平面之平面度。\n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平面度检验平台,其中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之材料系SKD11号模具钢。', 'desc':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面度检验平台,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触式平面度检验平台。\n目前,业界针对电子元器件平面度检验通常采取两种方法:一种系接触式检验;另一种系非接触式检验。接触式检验系指采用将产品平放于平台上,让产品处于自由状态,然后将标准块(根据产品平面度规格选择相应的标准块0.08mm、0.10mm或0.12mm等规格)与平台工作面充分接触,沿产品边缘平推标准块,若产品被推动或者标准块前端不可以插入被测产品与平台工作面之间,则判定产品平面度符合要求,若标准块前端可以插入被测产品与平台工作面之间,则判定产品平面度不符合要求。\n在接触式检验中,对于检验具有定位脚针或定位柱等结构之产品平面度时,闪边系其重要课题之一,即于检验平台上设置一结构来容置定位脚针或定位柱等,使得被检验产品能够很好地平放在检验平台之工作面上。\n请参阅图1所示,习知平面度检验平台100系一平板体,其具有一工作面11。该工作面11具有较高之平面度且其上凹设二孔13及一凹槽15。该凹槽15邻接所述二孔13开设,且具有一定深度及宽度。检验一电子元器件时,以检验图2及3所示之一连接器40之端子面41之平面度为例加以说明。该连接器40具有二定位脚针43、一导引部45及一底面47。该定位脚针43用于将连接器40固定于电路板上。该导引部45起到导引连接器插接之作用,其中,定位脚针43、导引部45与底面47不在一个平面上,而端子面41与底面47在同一个平面上。检验时,待检验连接器40之底面47放置于平面度检验平台100之工作面11上,使其定位脚针43相对应地容置于孔13内,导引部45处于平面度检验平台100之凹槽15内,如此,端子面41贴合于工作面11上。最后,采用标准块检验该连接器40之端子面41之平面度。\n惟,所述检验平台100结构较复杂,不易加工,在实际平面度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花较长时间将连接器与检验平台对位平放,增加了检验人员之劳动强度且检验效率较低,且该检验平台100通用性不强,一般只能检验某一类产品。\n有鉴于以上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检验效率且通用性较高之结构简单之平面度检验平台。\n一种平面度检验平台,用于检验一待检验产品之平面之平面度,该待检验产品包括至少一突起部,该平面度检验平台包括一工作面,该工作面开设至少一凹槽,待检验产品之至少一突起部可移动地容置于相对应之该至少一凹槽内。\n相较习知技术,所述平面度检验平台,设置至少一凹槽来代替习知检验平台之孔结构来相对应地容置被检验产品之至少一突起部,使得被检验产品更加容易且高效地平放于检验平台上,很好地解决了接触式平面度检验过程中之闪边问题,并且平面度检验平台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其通用性较强。\n(习知)\n100‧‧‧平面度检验平台\n11‧‧‧工作面\n13‧‧‧孔\n15‧‧‧凹槽\n40‧‧‧连接器\n41‧‧‧端子面\n43‧‧‧定位脚针\n45‧‧‧导引边\n47‧‧‧底面\n(本发明)\n200‧‧‧平面度检验平台\n21‧‧‧工作面\n23‧‧‧凹槽\n50‧‧‧连接器\n51‧‧‧端子面\n53‧‧‧定位脚针\n55‧‧‧导引边\n57‧‧‧底面\n300‧‧‧平面度检验平台\n31‧‧‧工作面\n33‧‧‧凹槽\n图1系习知平面度检验平台之立体示意图;图2系一被检验连接器之立体示意图;图3系利用图1所示之平面度检验平台检验图2所示之连接器之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系本发明平面度检验平台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结构示意图;图5系一被检验连接器之立体示意图:图6系利用本发明平面度检验平台第一较佳实施例检验图5所示之连接器之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系本发明平面度检验平台第二较佳实施例之结构示意图;图8系利用本发明平面度检验平台第二较佳实施例检验图5所示之连接器之使用状态示意图。\n请参阅图4所示本发明平面度检验平台第一较佳实施例,该平面度检验平台200以检验一产品如一连接器之端子面之平面度为例加以说明。\n请参阅图5所示,连接器50具有若干端子(图未标)、二突起部53、一导引部55及一底面57。该若干端子具有若干端子面51。该突起部53可以是定位脚针或定位柱,其用于将连接器50固定于电路板上。该导引部55起到导引连接器插接之作用,其中,突起部53、导引部55与底面57不在一个平面上,而各个端子面51与底面57在同一个平面上。\n请一并参阅图6,该平面度检验平台200系一平板体,由耐磨、耐腐蚀之材料制成,如SKD11号模具钢等。该平面度检验平台200包括一工作面21,该工作面21具有较高之平面度,一般应比被检验产品之平面度小一个数量级。工作面21上邻接平面度检验平台200一侧开设一凹槽23,该凹槽23之深度及宽度与该连接器50之突起部53之高度及宽度大致相当,使得连接器50之突起部53可移动地容置于其内。\n使用平面度检验平台200检验该连接器50之端子面51之平面度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平面度检验平台200,该平面度检验平台200具有一工作面21,该工作面21设有一凹槽23;将待检验连接器50之底面57放置于平面度检验平台200之工作面21上,使其突起部53容置于凹槽23内,导引部55处于平面度检验平台200之工作面21之外,以便端子面51贴合于工作面21上;采用标准块检验该连接器50之端子面51之平面度。\n本实施例之平面度检验平台200可应用于检验具有不同规格突起部之待检验产品,只要待检验产品之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小于平面度检验平台200之凹槽23之深度及宽度即可。\n请参阅图7所示本发明平面度检验平台第二较佳实施例,该平面度检验平台300同样以检验连接器50之端子面51之平面度为例加以说明。\n请一并参阅图8,该平面度检验平台300系一平板体,由耐磨、耐腐蚀之材料制成,如SKD11号模具钢等。该平面度检验平台300包括一工作面31,该工作面31具有较高之平面度,一般应比被检验产品之平面度小一个数量级。工作面31上邻接平面度检验平台300一侧开设二间隔设置之凹槽33。该二凹槽33之纵向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相距一距离L。该距离L应该大于连接器50之二突起部53之间的距离(图未标)。该二凹槽33之深度及宽度与该连接器50之二突起部53之高度及宽度大致相当,且该二凹槽33具有一定之长度,使得连接器50之二突起部53分别可移动地容置于相对应之二凹槽33内。\n使用平面度检验平台300检验连接器50之端子面51之平面度时,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平面度检验平台300,该平面度检验平台300具有一工作面31,该工作面31设有一凹槽33;将待检验连接器50之底面57放置于平面度检验平台300之工作面31上,使待检验连接器50之二突起部53相对应地容置于二凹槽33内,导引部55处于平面度检验平台300之工作面31之外,以便端子面51贴合于工作面31上;采用标准块检验该连接器50之端子面51之平面度。\n本实施例之平面度检验平台300亦可应用于检验具有不同规格突起部之待检验产品,只要待检验产品之二突起部之高度及宽度小于平面度检验平台200之二凹槽23之深度及宽度且待检验产品之二突起部之间之距离大于二凹槽23之间之距离L即可。\n可以理解,上述较佳实施例中的平面度检验平台亦可以检验不具有突起部之一般类产品之平面度。\n综上所述,本发明符合发明专利要件,爰依法提出专利申请。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本发明之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举凡熟习本案技艺之人士援依本发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涵盖于以下申请专利范围内。', 'erdt': 20090515, 'exdt': 20261210, 'family_inpadoc': 'TW95146247A', 'family_original': '44771894', 'inventor': [{'lang': 'EN', 'name': 'REN, JIE',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任杰', 'name_id': 1}, {'lang': 'EN', 'name': 'CHIU, ALBERT', 'name_id': 2}, {'lang': 'CNT', 'name': '邱煥澤', 'name_id': 2}, {'lang': 'EN', 'name': 'TAY, WEE-PENG', 'name_id': 3}, {'lang': 'CNT', 'name': '鄭偉平',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19/08', 'main_group': 'G01N19',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19/08'}, 'version': '200601'}, {'code': {'clazz': 'G01', 'full': 'G01B3/00', 'main_group': 'G01B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B', 'sub_group': 'G01B3/00'}, 'version': '200601'}, {'code': {'clazz': 'G01', 'full': 'G01B5/28', 'main_group': 'G01B5', 'section': 'G', 'sub_class': 'G01B', 'sub_group': 'G01B5/28'}, 'version': '200601'}], 'isdt': 20131001, 'kd': 'B', 'patent_agent': [{'lang': 'CNT', 'name': '虞彪', 'name_id': 1}], 'patent_id': 'a4259c1c-6367-4137-ab77-bbd9953d088d', 'pbdt': 20131001, 'pn_official': 'TWI410619',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T', 'name': '林永昌', 'name_id': 1}], 'title': '平面度检验平台', 'update_ts': 1532110548393, 'tags': ['专用设备修理', '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制造', '通用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压力容器的方法。其特征是通过建立计算机主程序、主过程程序、系统公用程序,系统调用数据库,系统调用的内存变量二进制文件,用户使用的数据库,图形绘制程序,过程调用控制程序,将检测压力容器的实测信息输入程序后进行判断处理。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能加快检验进度,提高报告质量,独特的“检验计划实施表”,贯穿于检验工作的全过程,规范了各单项检测间的内部联系,提高了检验的内在质量,完善检验报告,为下一次检验提供可靠依据,规范了检验报告,促进了职工技术素质的提高,及时提供各类数据,拓展了检验报告的使用范围,对系统的要求低。', 'apdt': 20011024, 'apno_official': 'CN01128699.7',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414003湖南省岳阳市洞庭大道1号', 'city': '岳阳', 'country': 'CN', 'district': '岳阳楼区', 'formatted_address':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大道49号', 'lat': 29.38662209033, 'lon': 113.14200734934, 'postcode': '414003', 'state': '湖南'}, 'lang': 'CN', 'name':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检测压力容器的方法,其特征是通过建立计算机主程序、主过程程 序、系统公用程序,系统调用数据库,系统调用的内存变量二进制文件,用户 使用的数据库,图形绘制程序,过程调用控制程序,将检测压力容器的实测信 息输入程序后进行判断处理。 \n', 'claim_count': 1,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压力容器的方法。 \n背景技术 \n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检测压力容器全过程的方法,由于各专业检验过程中 具有必须的内在联系,而又没有可操作的内在约束,因而使得一些检测数据有 出现相互矛盾、出现差错的可能,使检验质量得不到有力的保证。检验报告中 的检测部位附图,是执行标准中检验工作的要求,也是压力容器检验质量好坏 的重要依据,但却往往差错就出在附图上,因为压力容器的技术档案是压力容 器的终生档案,附图中检测部位和缺陷部位的标记,不但影响每次检测工作的 质量,而且将直接影响下次检测工作的开展和检测的质量。检测费用的计算也 是相当繁琐的事情,因为容器分类的层次多、范围大,再加上每次检测的项目 不一、数量不同,都给费用计算带来困难,有可能会造成错位对号和计算差错, 并影响检测时间和检测质量。 \n发明内容 \n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压力容器的方法。 \n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程序和步骤实现的: (1)、主程序:pvig.prg;主过程程序:mistool.prg (2)、系统公用程序: _VFONT.PRG\xa0\xa0\xa0\xa0ARC.PRG\xa0\xa0\xa0\xa0\xa0\xa0CADHELP.PRG\xa0\xa0\xa0\xa0CHKSUPER.PRG\xa0\xa0\xa0\xa0CIR.PRG AROUT.PRG\xa0\xa0\xa0\xa0\xa0CADABOUT.PR\xa0\xa0CHKMON.PRG\xa0\xa0\xa0\xa0\xa0CHKUSER.PRG\xa0\xa0\xa0\xa0\xa0CLIPBRD.PRG CLOSFILE.PRG\xa0\xa0\xa0\xa0\xa0\xa0JYFW.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PELLIPSE.PRG\xa0\xa0\xa0\xa0\xa0\xa0PVSJMXB.PRG\xa0\xa0\xa0\xa0\xa0\xa0SETUP.PRG CONDITIO.PRG\xa0\xa0\xa0\xa0\xa0\xa0JYYMX.PRG\xa0\xa0\xa0\xa0\xa0\xa0\xa0PHRASE.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PVYJDWB.PRG\xa0\xa0\xa0\xa0\xa0\xa0SOUND.PRG CREADBF.PRG\xa0\xa0\xa0\xa0\xa0\xa0\xa0KBINFILE.PRG\xa0\xa0\xa0\xa0PLINE.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PVYJMXB.PRG\xa0\xa0\xa0\xa0\xa0\xa0SYSBAK.PRG DLGMSG.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LEEBROW.PRG\xa0\xa0\xa0\xa0\xa0PLMUSIC.PRG\xa0\xa0\xa0\xa0\xa0\xa0\xa0PVYJTSB.PRG\xa0\xa0\xa0\xa0\xa0\xa0SYSRST.PRG ELLIP.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MCHANGE.PRG\xa0\xa0\xa0\xa0\xa0PPOIN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PXLINE.PRG\xa0\xa0\xa0\xa0\xa0\xa0\xa0TXCOLOR.PRG ERRHAND.PRG\xa0\xa0\xa0\xa0\xa0\xa0\xa0MIRROR.PRG\xa0\xa0\xa0\xa0\xa0\xa0PRFILE.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QDJS.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TXLINE.PRG EXCHXY.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MISHELP.PRG\xa0\xa0\xa0\xa0\xa0PRINTFNT.PRG\xa0\xa0\xa0\xa0\xa0\xa0READHAND.PRG\xa0\xa0\xa0\xa0\xa0TXPMODE.PRG GARROW.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MODISUP.PRG\xa0\xa0\xa0\xa0\xa0PUSHKEY.PRG\xa0\xa0\xa0\xa0\xa0\xa0\xa0SAYTITLE.PRG\xa0\xa0\xa0\xa0\xa0UNLOADSD.PRG GCIRCLE.PRG\xa0\xa0\xa0\xa0\xa0\xa0\xa0MUSIC.PRG\xa0\xa0\xa0\xa0\xa0\xa0\xa0PROFN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SEEFILE.PRG\xa0\xa0\xa0\xa0\xa0\xa0WSELECT.PRG GELLIPSE.PRG\xa0\xa0\xa0\xa0\xa0\xa0OLD2NEW.PRG\xa0\xa0\xa0\xa0\xa0PRORUN.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SELCOL.OR.PRG\xa0\xa0\xa0\xa0XSFM.PRG GETDW.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OPENFILE.PRG\xa0\xa0\xa0\xa0PVFHKP.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SELFUNC.PRG GRPREC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PALINE.PRG\xa0\xa0\xa0\xa0\xa0\xa0PVJYWCB.PRG\xa0\xa0\xa0\xa0\xa0\xa0\xa0SELWIDTH.PRG HEX2BIN.PRG\xa0\xa0\xa0\xa0\xa0\xa0\xa0PARC.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PVJYYTSB.PRG\xa0\xa0\xa0\xa0\xa0\xa0SETLSTL.PRG HEXPARA.PRG\xa0\xa0\xa0\xa0\xa0\xa0\xa0PCIRCLE.PRG\xa0\xa0\xa0\xa0\xa0PVPFMXB.PRG\xa0\xa0\xa0\xa0\xa0\xa0\xa0SETPRINT.PRG (3)、系统调用数据库文件: _CADHELP.DBF\xa0\xa0\xa0\xa0\xa0\xa0AQFWGZL.DBF\xa0\xa0\xa0\xa0\xa0GLXTCFG.DBF\xa0\xa0\xa0\xa0\xa0\xa0\xa0SCOLOR.DBF _ERROR.DBF\xa0\xa0\xa0\xa0\xa0\xa0\xa0\xa0CADTK.DBF\xa0\xa0\xa0\xa0\xa0\xa0\xa0JYY.DBF\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SDKRSC.DBF HELP.DBF\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BFSTRU.DBF\xa0\xa0\xa0\xa0\xa0MUSIC.DBF\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SUPER.DBF (4)、系统调用的内存变量二进制文件: CLOSFILE.BI\xa0\xa0\xa0\xa0\xa0\xa0\xa0FINDFILE.BIN\xa0\xa0\xa0\xa0\xa0GETMMOVE.BIN\xa0\xa0\xa0\xa0\xa0PRFILE.BIN CURSOR.BIN\xa0\xa0\xa0\xa0\xa0\xa0\xa0\xa0FINDNEXT.BIN\xa0\xa0\xa0\xa0\xa0GETPRN.BIN\xa0\xa0\xa0\xa0\xa0\xa0\xa0PVIRCHK.BIN DRVINIT.BIN\xa0\xa0\xa0\xa0\xa0\xa0\xa0GETBMODE.BIN\xa0\xa0\xa0\xa0\xa0OPENFILE.BIN\xa0\xa0\xa0\xa0\xa0UCMODE.BIN EJECT.BIN\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GETKMODE.BIN\xa0\xa0\xa0\xa0\xa0P1LINE.BIN\xa0\xa0\xa0\xa0\xa0\xa0\xa0WLINE.BIN (5)、用户使用的数据库文件: BGJSK.DBF\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TOEX.DBF\xa0\xa0\xa0\xa0\xa0\xa0\xa0DXBG.DBF\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PV.DBF BGJSZK.DBF\xa0\xa0\xa0\xa0\xa0\xa0\xa0\xa0CPBG.DBF\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GDBG.DBF\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PVBG.DBF (6)、图形绘制程序: ADDTK.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CSELE.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GPOIN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LOADSDK.PRG\xa0\xa0\xa0\xa0\xa0\xa0\xa0TCHANGE1.PRG ALINE.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CSELECT.PRG\xa0\xa0\xa0\xa0\xa0\xa0GMIRROR.PRG\xa0\xa0\xa0\xa0\xa0\xa0LSELE.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TCHANGE2.PRG ARC3P.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ELTK.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GSELE.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LSELEC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TCHANGE3.PRG ATYPE.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GLINE.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GTEX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MCHAN.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TCHANGE4.PRG CADFON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G3PARC.PRG\xa0\xa0\xa0\xa0\xa0\xa0\xa0GSELECT.PRG\xa0\xa0\xa0\xa0\xa0\xa0MODITK.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TCHANGE5.PRG CADLAYER.PRG\xa0\xa0\xa0\xa0\xa0\xa0GARC.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LCHANGE.PRG\xa0\xa0\xa0\xa0\xa0\xa0SCHANGE.PRG\xa0\xa0\xa0\xa0\xa0\xa0\xa0WCHANGE.PRG CCHANGE.PRG\xa0\xa0\xa0\xa0\xa0\xa0\xa0GREC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LINESTL.PRG\xa0\xa0\xa0\xa0\xa0\xa0SELTK.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WSELE.PRG (7)、过程调用控制程序:\xa0\xa0 YSDA.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05.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12.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FM.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COPYCPBG.PRG AZGDBG.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06.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13.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F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CPBG.PRG AZGDTJBB.PRG\xa0\xa0\xa0\xa0\xa0\xa0BG07.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14.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ML.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CPBWT.PRG BG01.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08.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15.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TJBB.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CPCF.PRG BG02.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09.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16.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TOPV.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CPCP.PRG BG03.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10.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17.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TOXLS.PRG\xa0\xa0\xa0\xa0\xa0\xa0\xa0CPCT.PRG BG04.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11.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BGBW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COPYBG.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CPFM.PRG CPF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XCTBG.PRG\xa0\xa0\xa0\xa0\xa0\xa0DYBG13.PRG\xa0\xa0\xa0\xa0\xa0DYDXBG.PRG\xa0\xa0\xa0\xa0\xa0\xa0DYJSHZ.PRG CPFX1.PRG\xa0\xa0\xa0\xa0\xa0\xa0\xa0DXFM.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YBG14.PRG\xa0\xa0\xa0\xa0\xa0DYDXCF.PRG\xa0\xa0 CPFX2.PRG\xa0\xa0\xa0\xa0\xa0\xa0\xa0DXF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YBG15.PRG\xa0\xa0\xa0\xa0\xa0DYDXCH.PRG\xa0\xa0\xa0\xa0\xa0\xa0DYJYBG.PRG CPFX3.PRG\xa0\xa0\xa0\xa0\xa0\xa0\xa0DXFX1.PRG\xa0\xa0\xa0\xa0\xa0\xa0\xa0DYBG16.PRG\xa0\xa0\xa0\xa0\xa0DYDXCJ.PRG\xa0\xa0\xa0\xa0\xa0\xa0FYJSLR.PRG CPJYWCB.PRG\xa0\xa0\xa0\xa0\xa0DXFX2.PRG\xa0\xa0\xa0\xa0\xa0\xa0\xa0DYBG17.PRG\xa0\xa0\xa0\xa0\xa0DYDXCT.PRG\xa0\xa0\xa0\xa0\xa0\xa0FYJSXG.PRG CPJYYTSB.PRG\xa0\xa0\xa0\xa0DXFX3.PRG\xa0\xa0\xa0\xa0\xa0\xa0\xa0DYBG2.PRG\xa0\xa0\xa0\xa0\xa0\xa0DYDXFM.PRG\xa0\xa0\xa0\xa0\xa0\xa0JSAZGD.PRG CPML.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XGPBG.PRG\xa0\xa0\xa0\xa0\xa0\xa0DYBG3.PRG\xa0\xa0\xa0\xa0\xa0\xa0DYDXFX1.PRG\xa0\xa0\xa0\xa0\xa0JSBG.PRG CPS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XGYPDBG.PRG\xa0\xa0\xa0\xa0DYBG4.PRG\xa0\xa0\xa0\xa0\xa0\xa0DYDXFX2.PRG\xa0\xa0\xa0\xa0\xa0JSCP.PRG CPSX.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XJJCJBG.PRG\xa0\xa0\xa0\xa0DYBG5.PRG\xa0\xa0\xa0\xa0\xa0\xa0DYDXFX3.PRG\xa0\xa0\xa0\xa0\xa0JSDA.PRG CPSXPD.PRG\xa0\xa0\xa0\xa0\xa0\xa0DXJJLSBG.PRG\xa0\xa0\xa0\xa0DYBG6.PRG\xa0\xa0\xa0\xa0\xa0\xa0DYDXGP.PRG\xa0\xa0\xa0\xa0\xa0\xa0JSDX.PRG CPTJBB.PRG\xa0\xa0\xa0\xa0\xa0\xa0DXJJXNBG.PRG\xa0\xa0\xa0\xa0DYBG7.PRG\xa0\xa0\xa0\xa0\xa0\xa0DYDXGY.PRG\xa0\xa0\xa0\xa0\xa0\xa0JSINIT.PRG CSAZGD.PRG\xa0\xa0\xa0\xa0\xa0\xa0DXJXBG.PRG\xa0\xa0\xa0\xa0\xa0\xa0DYBG8.PRG\xa0\xa0\xa0\xa0\xa0\xa0DYDXJJ.PRG\xa0\xa0\xa0\xa0\xa0\xa0JSJSB.PRG CSBG.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XJXHGBG.PRG\xa0\xa0\xa0\xa0DYBG9.PRG\xa0\xa0\xa0\xa0\xa0\xa0DYDXJX.PRG\xa0\xa0\xa0\xa0\xa0\xa0JSZXGD.PRG CSCP.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XKSDKBG.PRG\xa0\xa0\xa0\xa0DYBGFM.PRG\xa0\xa0\xa0\xa0\xa0DYDXJXHG.PRG\xa0\xa0\xa0\xa0JYBG.PRG CSDA.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XLLSYBG.PRG\xa0\xa0\xa0\xa0DYBGML.PRG\xa0\xa0\xa0\xa0\xa0DYDXKSDK.PRG\xa0\xa0\xa0\xa0NEWBG.PRG CSDX.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XML.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YCP.PRG\xa0\xa0\xa0\xa0\xa0\xa0\xa0DYDXLL.PRG\xa0\xa0\xa0\xa0\xa0\xa0NEWCPBG.PRG CSJSB.PRG\xa0\xa0\xa0\xa0\xa0\xa0\xa0DXNKJBG.\xa0PRG\xa0\xa0\xa0\xa0DYCPBG.PRG\xa0\xa0\xa0\xa0\xa0DYDXLS.PRG\xa0\xa0\xa0\xa0\xa0\xa0NEWDXBG.PRG CSZXGD.PRG\xa0\xa0\xa0\xa0\xa0\xa0DXSTBG.PRG\xa0\xa0\xa0\xa0\xa0\xa0DYCPCF.PRG\xa0\xa0\xa0\xa0\xa0DYDXML.PRG\xa0\xa0\xa0\xa0\xa0\xa0OPENBG.PRG CXJSK.PRG\xa0\xa0\xa0\xa0\xa0\xa0\xa0DXSXBG.PRG\xa0\xa0\xa0\xa0\xa0\xa0DYCPCT.PRG\xa0\xa0\xa0\xa0\xa0DYDXNKJ.PRG\xa0\xa0\xa0\xa0\xa0OPENCPBG.PRG CXJSZK.PRG\xa0\xa0\xa0\xa0\xa0\xa0DXTJBB.PRG\xa0\xa0\xa0\xa0\xa0\xa0DYCPFM.PRG\xa0\xa0\xa0\xa0\xa0DYDXST.PRG\xa0\xa0\xa0\xa0\xa0\xa0OPENDXBG.PRG DASHLINE.PRG\xa0\xa0\xa0\xa0DXWQSYBG.PRG\xa0\xa0\xa0\xa0DYCPFX1.PRG\xa0\xa0\xa0\xa0DYDXSX.PRG\xa0\xa0\xa0\xa0\xa0\xa0PIMG.PRG DATJBB.PRG\xa0\xa0\xa0\xa0\xa0\xa0DXYDBG.PRG\xa0\xa0\xa0\xa0\xa0\xa0DYCPFX2.PRG\xa0\xa0\xa0\xa0DYDXWQ.PRG\xa0\xa0\xa0\xa0\xa0\xa0PIMGCP.PRG DELEBG.PRG\xa0\xa0\xa0\xa0\xa0\xa0DXZLWTCL.PRG\xa0\xa0\xa0\xa0DYCPFX3.PRG\xa0\xa0\xa0\xa0DYDXYD.PRG\xa0\xa0\xa0\xa0\xa0\xa0PIMGDX.PRG DELECPBG.PRG\xa0\xa0\xa0\xa0DYBG.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YCPML.PRG\xa0\xa0\xa0\xa0\xa0DYDXZL.PRG\xa0\xa0\xa0\xa0\xa0\xa0PVAQDJ.PRG DXBG.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DYBG1.PRG\xa0\xa0\xa0\xa0\xa0\xa0\xa0DYCPST.PRG\xa0\xa0\xa0\xa0\xa0DYJS.PRG\xa0\xa0\xa0\xa0\xa0\xa0\xa0\xa0PVDJBGB.PRG DXBWT.PRG\xa0\xa0\xa0\xa0\xa0\xa0\xa0DYBGi0.PRG\xa0\xa0\xa0\xa0\xa0\xa0DYCPSX.PRG\xa0\xa0\xa0\xa0\xa0DYJSDX.PRG\xa0\xa0\xa0\xa0\xa0\xa0ZXGDBG.PRG DXCFBG.PRG\xa0\xa0\xa0\xa0\xa0\xa0DYBG11.PRG\xa0\xa0\xa0\xa0\xa0\xa0DYCPSXPD.PRG\xa0\xa0\xa0DYJSFM.PRG\xa0\xa0\xa0\xa0\xa0\xa0ZXGDTJBB.PRG DXCHBG.PRG\xa0\xa0\xa0\xa0\xa0\xa0DYBG12.PRG\xa0\xa0\xa0\xa0\xa0\xa0DYDX.PRG\xa0\xa0\xa0\xa0\xa0\xa0\xa0DYJSFY.PRG \n主程序控制系统的启动与退出,将系统要调用的内存变量文件、键盘指令 ASCLL值的设定以及一些前期公用程序调入计算机内存,负责各分支项目的菜单 选择和程序走向。主过程程序是系统中各类对话窗口和各级窗口界面的建立,各 逻辑选择条件的编译和回应,图形界面的进入和原窗口界面的保存等等。 \n系统公用程序是系统在执行过程中,必须首先使用或各模块共同调用到的程 序。是为系统和各功能模块服务的程序。 \n系统调用数据库是系统首先必须使用的数据库,如:管理员、操作员信息, 系统密码设置,图形库资料等等。 \n系统调用的内存变量二进制文件是用C语言编制的BIN文件,里面有系统必 需的内存变量数据,系统将作为低级文件调入计算机内存使用。 \n用户使用的数据库是为用户保存数据建立的,它包括:档案库、压力容器检 验库、产品检验库、单项检验库、管道检测库以及检验费用结算库。 \n图形绘制程序是为图形绘制服务的程序,负责图形工具的使用,图形的显示、 绘制、保存、打印等等。 \n过程调用控制程序是系统各专业模块运行时的过程程序,它负责各专业模块 的数据采集、整理、显示、存储和打印。时一些分布最广,相互独立的程序。然 后以: \n第一步:利用数据录入功能和图形绘制功能。根据检验任务,认真审查被检 项目的原始技术资料,启动程序录入被检项目的原始技术资料和档案,并根据资 料蓝图,从系统图库中调用适当的平面图,进行补充修改,从而得到该项目的平 面展开图。 \n第二步:利用数据转移功能和图形打印功能。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和被检项 目的实际状况,确定对被检项目应采取的检测手段和检验范围,并在系统中予以 确认,同时生成并输出该被检项目的“检验计划实施表”和被检项目的平面展开 图。 \n第三步:充分利用全过程管理功能。根据“检验计划实施表”的各项要求, 下达各检测专业的检验任务,安排适当的检测力量和检验时间,同时与用户协商 被检项目的清洗、置换以及表面处理(包括被检焊缝打磨、架设检验支架),并 做好检验前期工器具准备和调试。 \n第四步:利用各专业数据录入、分析功能和图形绘制功能。各专业检验员根 据“检验计划实施表”的具体要求,开展各专业的检验工作,输入各单项检验的 检测数据,并在展开图中标明检测的具体方向和部位,系统将自动完成各专业间 的数据传递和调用。 \n第五步:利用统一制表功能和各类打印功能。在各专业检验任务完成并各单 项检验报告输入完成后,由具有资格的检验员审查各专业检验的单项报告,根据 各单项检验的具体检测情况,评定该被检项目的安全状况等级,签发‘检验结论 报告’或‘检验信息反馈通知单’(通知用户对缺陷进行整改修复),并由检验师 进行统一审核,确认无误后,签发和打印该被检项目的整套‘检验报告书’或‘检 验信息反馈通知单’。 \n第六步:利用数据转移、调用功能和精确计算功能。在‘检验报告书’签发 的同时,系统生成该被检项目的‘检验费用概算书’,便于与用户进行检验费用 决算。 \n第七步:利用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从多台计算机系统向集中管理计算机系 统传递(接收),该被检项目的检验报告和档案,完成被检项目的归档工作。 \n第八步:利用数据统计和计算功能。在集中管理的系统中进行各类统计报表 的统计和打印。 \n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 \n①、能加快检验进度,提高报告质量: \n在容器检验时各专业的检验都是单项进行的,以往检验时对各专业的检验项 目、范围及数量没有明确的图表依据,使得检验工作实施时具有一点盲目性,甚 至使计划检验项目被敷略、漏检和检测量不足的情况,检验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 证,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压力容器检验全过程管理后,在检验工作开始前,整个检 验工作的实施计划细则的图表就已建立,各专业按实施表开展检验工作,使整个 检验工作有条不紊,加快了检验工作的进度,压力容器检验过程中,各专业的检 验完成后,都必须按照《检规》的要求签发格式规范的单项检验报告,在各单项 报告中必须标注容器名称、类别、规格、材质、壁厚等常规数据,而在各单项检 查时,由于测量取值的部位、角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工作经验上的差异, 在测量数据上产生偏差,对于某些原始资料不齐全的容器,情况尤为突出,从容 器检验的全过程来看,这些常规数据的采集,都归属于资料审查和外观检查的主 要工作范围,利用计算机则可直接从资料审查和外部检验的报告中,将所需数据 自动提供给其他单项检验操作中使用,免去了检验工作中重复的测量工序,不但 减少了部分工作量,避免了检测数据的混乱,而且又得到了统一准确的测量数据, 使检验报告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n②、独特的“检验计划实施表”,贯穿于检验工作的全过程: \n根据检验计划、方案和原始资料审查情况,制定出独特的“检验计划实施表”, 该表由检验员录入每台容器(设备)的技术参数,并按检验方案要求量化在实施 表上,使各专业对即将检验的设备状况及将要实施的工作一目了然。该表对现场 检验工作起指导和监督作用,避免了实际工作与检验方案的偏离;检验报告出具 后通过系统进一步完善该表,便于下一步各统计数据的采集、转移及检验费用的 计算等。故该表承前接后,既指导实际工作又便于各种资料的录入,其作用贯穿 检验工作的全过程。 \n③、规范了各单项检测间的内部联系,提高了检验的内在质量: 压力容器检验的过程中,各单项检验在同阶段是不能同时进行的,但他们间的内 部联系又是必须的,比如:X射线探伤检测时,必须避开现场其他人员,因此在 其工作时,其他检验项目必须全部停止,并离开现场,而射线操作中需及时调整 的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距大小,是根据外观检查中得到的内径大小、 壁厚测定中得到的实际壁厚来调整的,如所获数据不正确或出现差错,将会造成 曝光过量(发黑)、曝光不足(发白)或焦距不清的废片。再比如:强度校核的 计算是在各单项检验完成后,由检验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强度校核,而 强度校核理论计算公式对于标准容器来讲是一定的: 筒体计算公式: 其中:δ=理论壁厚 \xa0\xa0\xa0\xa0\xa0\xa0P=最高工作压力 \xa0\xa0\xa0\xa0\xa0\xa0Di=容器内径 封头计算公式: [σ]t=材料许用应力 \xa0∮=焊缝系数 在《检规》24条中明确规定:剩余壁厚按实测的最小壁厚减去下一个使用周期 的两倍腐蚀量;作为强度校核的壁厚。 也就是说: 实测最小壁厚-2×C\xa02≥δ(C2=一个周期腐蚀量) 当公式成立则强度校核为合格,反之为不合格。 如果原始资料中没有标明腐蚀裕量或容器介质发生改变时,腐蚀裕量又通过如下 公式推导: 由以上公式可见实测最小壁厚在强度校核结论中起决定性作用,利用计算机则可 以在几十甚至上百个检测数据中分别筛选出筒体与封头的最小壁厚,并自动加入 到强度校核数据中予以判断。为保证强度校核的真实和准确,该数值代入时为只 读数据(在强渡校核计算中只能调用,不能修改),至于理论壁厚(δ)的计算, 则更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最终使强度校核计算准确可靠、判断迅速真实,格式 统一规范,从而提高和确保了检验质量。 \n④、完善检验报告,为下一次检验提供可靠依据: \n压力容器的管理是对容器的“一生”的管理,为其建立的设备档案也是终生 档案,直到该容器报废为止。因此,本次检验质量将直接影响下次检验的质量。 《检规》中明确规定,外观检查、壁厚测定和磁粉、渗透、射线、超声波探伤报 告必须同时出具报告附图,在附图中必须明确标明容器安装方位,纵、环焊缝的 布局,接管、人孔的位置,以及具体的检测部位、缺陷位置、缺陷尺寸、缺陷性 质,要求图文并茂,使查阅者一目了然,而这些部位图更能为下次检验时,为检 验单位提供缺陷的具体方位,检查缺陷是否有发展、扩大,给缺陷评定提供了可 靠的依据,也是《检规》中强调重点检测部位。但以往的检验过程中,由于各单 项检测认定的方位不一样,附图标注的方式不同,从而使附图表达不一,使查阅 者不能明确缺陷的实际方位,使缺陷修复和再检验工作产生疑惑,增加了不必要 的麻烦。用计算机对压力容器检验全过程管理后,仅需要制作一个容器总图,其 中容器方位;焊缝布局;接管、人孔的位置均已标明,供各个单项检验的制作附 图时调用,使最终得到的整套检验报告完美统一,完善了检验报告的质量,更为 下次检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检测依据,检验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n⑤、规范了检验报告,促进了职工技术素质的提高: \n由于采用了计算机对压力容器检验全过程管理,出具的检验报告规范、标准、 整洁、统一,完全符合《检规》的格式要求,不论哪份单项报告出现逻辑上的差 错,计算机将自动提出疑问,拒绝纳入数据,并给予恰当的提示。这样一来促使 各单项检验员在检验过程中和签发报告时,必须仔细认真,将工作做得尽量完美。 所以对职工技术素质的提高和工作责任心的加强起到了促进作用。 \n⑥、及时提供各类数据,拓展了检验报告的使用范围: \n用计算机对压力容器检验全过程管理,更可贵的是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在检验报告签发的同时,可以统计出以年度为分类,以月份为区间的各类报表, 如:“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各检验员完成检验台数表”、“安全等级变更 表”、“4级容器明细表”、“判废容器明细表”,此类表格以往统计起来即麻 烦又费时,用计算机管理后能达到即时签发即时统计,根本不用再费时费工。再 者检测单位是一个工作分行业,不分企业的独立法人单位,不但有本企业压力容 器检验责任,同时还有协助外单位完成各项检验任务的能力,对外也能有一定的 创收。这样就牵扯到检验完成后的工程预算和工程决算的问题,虽然收费标准国 家有明确的条文,但统计和计算起来同样劳神费力。采用计算机管理后,在检验 任务完成和报告签发的同时,计算机将自动检索出该容器的测厚点数、拍片张数、 磁探、渗透、射线、超探的焊缝长度并结合该容器的规格、材质、和壁厚,按国 家核定的收费标准分别准确无误的计算出检验费用,并统计出单台容器和多台容 器检验费用汇总表,及时提供了检验的预算或决算书。使计算机技术对压力容器 检验全过程管理的作用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n⑦、对系统的要求低: \n程序在编制中考虑到各检测单位的情况不同,在满足系统要求的前提下,对 计算机硬件的不作过高的要求。 \n(一)、硬件环境: 主机:486以上各类微机;内存:4MB以上;显示器:VGA(640×480以上); 打印机:各种在DOS环境打印的针式、喷墨、激光打印机。 \n(二)、软件环境: \nPC-DOS或MS-DOS6.0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 \n在实际操作上采用简单的菜单操作界面,使操作更加简单,特别是为使用户 更方便的制作各报告附录检测部位图,在图形制作方面,并没有采用功能强大, 但操作专业要求高、操作难度较大的AUTOCAD,也没有采用WORD中的过于简单 的绘图系统,而采用UCDOS环境下的SDK环境来制图,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大量工 作,使系统完全支持鼠标,增加了镜像和三点画弧功能,支持画图层、颜色、线 宽和线型,全新的等线体矢量字库可以用任意大小(6-72)、任意角度书写标注同 时提供10种并配备了各种绘图工具,使图形工作简单易操作、快速又实用完全 达到了检测工作的要求,系统采用自行设计的图形打印驱动程序,可以在各种分 辨率的打印机上打印出完美的图形,同时可以对有的报告附录提供单独打印和合 并打印两种方式,本系统各报告页统一按B5纸进行设计,各页长度和宽度完全 一致,报告固有文字和填写文字采用不同的字体,使打印效果更加美观醒目,预 留装订宽度一致。 \n系统是在FOXPRO2.5b的环境下编辑和编译的,系统七个数据库,程序中调 用了几十临时库,数据库结构更加紧凑,每个报告所占的硬盘空间更小,各字段 的数据录入更加灵活方便。 \n附图说明 \n图1为本发明检测程序流程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下面结合附图定期检验的三十二台压力容器的方法: \n(一)·对根据用户提供的原始技术资料进行认真审查,录入各台容器的详细 技术资料和档案资料,它包括: \n①技术资料:名称、位号、界区、内径、壁厚、高(长)、主体材质、 \n\xa0\xa0类别、工作介质、容积(M3)、最高工作压力(MPa)、操作压力和温度 \n\xa0\xa0以及安全附件的情况等; \n②档案资料:使用登记证号、注册编号、类别代码、压力代码、用途 \n\xa0\xa0代码,设计、制造、安装的单位、规范、日期,验收、投用的日期 \n\xa0\xa0以及上次检验的日期、评定的安全状况等级和检验报告。 \n(二)·根据资料蓝图调用或绘制各台容器的平面展开图,输出、打印“检验计 划实施表”,同时确定本次检验的范围和大小,包括:纵缝(米)、环缝(米)、 角缝(米)、测厚(点)、磁探(米)、超探(米)、射线(张)、着色(米)、接管个数 以及其它检验项目。 \n(三)·根据“检验计划实施表”要求,分配检验任务,安排检验人员和时间, 同时做好一切检验前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入现场熟悉环境。 \n(四)·各专业检验员根据“检验计划实施表”要求,开展各自动检验工作, 并签发各单项检验报告,绘制实际检验部位和尺寸的平面展开图。系统将自动完 成各专业间的数据传递和调用。 \n(五)·对检验时发现有缺陷的部位签发‘检验信息反馈通知单’,并同时出具 标有缺陷具体位置、性质和尺寸的平面展开图,通知用户对缺陷部位进行修复后 再进行复检。 \n(六)·由具有资格的检验员根据各单项检验的具体检测情况,评定三十二(台) 压力容器的各个安全状况等级。签发‘检验结论报告’,并由检验师进行统一审 核,确认无误后,签发和打印各台容器具有法律效用的‘检验报告书’。 \n(七)·系统生成本次检验(三十二台容器)的‘检验费用概算书’,其中包括 各台容器检验项目和检验范围,以及它们的检验费用明细表。便于与岳化总厂进 行检验费用决算。 \n(八)·向集中管理计算机系统传递(接收),被检三十二台容器的检验报告和 档案,完成三十二台压力容器的归档工作。 \n', 'erdt': 20030716, 'family_inpadoc': 'CN01128699A', 'family_original': '4668537', 'inventor': [{'lang': 'CN', 'name': '熊克服', 'name_id': 1}], 'ipc': [{'code': {'clazz': 'G01', 'full': 'G01N3/12', 'main_group': 'G01N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N', 'sub_group': 'G01N3/12'}},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5/04', 'main_group': 'G06F15',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5/04'}}], 'kd': 'A', 'patent_id': '2345fb41-7bb6-42b6-8e0a-264c786240d9', 'pbdt': 20030430, 'pn_official': 'CN1414366A', 'prsd': 20050126, 'title': '一种检测压力容器的方法', 'update_ts': 1537527751506, 'tags': []} {'abst': '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多模式融合推理的机器人故障诊断方法,将各种推理机(如基于规则、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和证据理论的推理机)推理得到的结果用证据理论方法进行融合,以得到一个可信度更高的推理结果。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确定辨识框架;将各个推理机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赋予各个推理方式的权重;用邓普斯特组合规则融合上述基本概率指派;用赌博概率转换做决策。现有的混合推理,有的是将前一步推理得到结果送入下一步推理,有的是在系统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推理。这样,同一信息大多只采用一种推理方式推理,难以保证其确定性。本发明采用并行推理,通过将上述四种推理方法得到的推理结果进行融合,提高推理结果的确定性。本发明可应用于机器人故障诊断等多个领域的故障诊断,能对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故障设备系统做出决策。', 'apdt': 20131115, 'apno_official': 'CN201310569168.X',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00030 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 'city': '上海', 'country': 'CN', 'district': '徐汇区', 'formatted_address': '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17楼-1719室', 'lat': 31.205089577096, 'lon': 121.44290372202, 'postcode': '200030', 'state': '上海'}, 'ans_id': '29f0f1bd-0c1a-4646-b8cf-39df101c4081', 'lang': 'CN', 'name': '上海交通大学', 'name_id': 1, 'nnam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nname_cn': '上海交通大學'}], 'claim': '1.一种利用多模式融合推理的机器人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确定辨识框架;\n(2)将基于规则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3)将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4)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5)将基于证据理论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6)赋予各个推理方式权重;\n(7)用邓普斯特组合规则融合上述基本概率指派;\n(8)用赌博概率转换做决策。\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多模式融合推理的机器人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辨识框架,是确定一个关于某个问题域中所有可能的答案组成的有限集合。\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多模式融合推理的机器人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将基于规则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和将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是将置信度转换成元素的基本概率指派。\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多模式融合推理的机器人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是将命题框架拓展为幂集,将概率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多模式融合推理的机器人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将基于证据理论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是将推理后的基本概率指派作为融合的基本概率指派。\n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多模式融合推理的机器人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赋予各个推理方式的权重,是将权重作为折扣系数修正各条证据。\n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多模式融合推理的机器人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邓普斯特组合规则融合上述基本概率指派,用邓普斯特组合规则两两递归融合各条证据。\n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多模式融合推理的机器人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赌博概率转换做决策,是将融合结果转换成易于判断的概率形式。\n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多模式融合推理的机器人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n(1)确定辨识框架;\n设Θ为一个有穷且完备的论域集合,Θ中的各元素相互独立,如果所关心的任一命题均对应于Θ的一个子集,则称Θ为样本空间或辨识框架;辨识框架是关于机器人各类故障模式所有可能的答案组成的有限集合;\n(2)将基于规则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设Θ为辨识框架,A为Θ的子集,当集合函数m:P(Θ)→[0,1],满足m(Φ)=0且\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则称m为辨识框架Θ上的基本概率指派函数;在机器人故障诊断中,基本概率指派函数表示支持故障集合A发生的程度;\n基于规则的推理方法将机器人的历史维修记录中提取到的故障信息建立故障信息知识库,再根据故障特征信息,在故障知识库中搜索相应信息进行推理;得到的推理结果其为单独的结论或结论加置信度的形式;若为单独的结论,其置信度可以理解为1;\n由于m(A)表示指派给A本身的置信测度,即支持命题A本身发生的程度,故可以将规则推理得到的置信度直接赋给其基本概率指派,剩下的部分赋给全集;\n(3)将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方法将机器人故障模式下测量的值处理得到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利用样本数据训练神经网络;推理时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得到的推理结果为单独的结论或结论加置信度的形式;若为单独的结论,其置信度可以理解为1;由于m(A)表示指派给A本身的置信测度,即支持命题A本身发生的程度,故可以将神经网络推理得到的置信度直接赋给其基本概率指派,剩下的部分赋给全集;\n(4)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方法对故障时的机器人信号进行处理后得到的训练样本,建立故障诊断贝叶斯网络模型;推理时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通过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推理得到的推理结果为概率形式;由于基本概率指派是概率的推广形式,只要将命题框架拓展到幂集,概率即为基本概率指派;\n(5)将基于证据理论的推理结果输出;\n基于证据理论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采集机器人的故障信息后,进行基本概率指派的转换,然后通过证据理论进行推理,得到的推理结果为基本概率指派形式,可以直接作为融合步骤的输入;\n(6)赋予各个推理方式权重;\nShafer的折扣算法用折扣因子修正证据;\n\xa0修正后的证据为\n\n该方案利用每条证据源提供信息的可靠性指标调整该证据对于命题的置信度分配;\n可信度越小,则该条证据归于全集的mass函数将会越大,这意味着它在之后融合中的地位将下降;通过折扣因子对于证据的修正,能有效降低证据间的冲突,保证了使用邓普斯特组合规则的有效性;\n(7)用邓普斯特组合规则融合上述基本概率指派;\n邓普斯特组合规则:假定辨识框架Θ上,性质不同的两个证据,其焦元分别为Bi和Cj(i=1,2,…,n;j=1,2,…,m),其mass函数分别为m1和m2,则按照邓普斯特组合规则:\n\n其中,矛盾因子:\n\n这样,由上面组合规则产生的新的基本概率指派函数m(A);邓普斯特组合规则是反映两个证据联合作用的法则;给定同一辨识框架下基于不同证据的置信函数,如果这些证据不是完全冲突的,那么就可以利用邓普斯特组合规则计算出一个新的置信函数,而这个置信函数就可以作为这些证据联合作用下产生的置信函数;\n由于邓普斯特组合规则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故在多证据合成时,可以直接根据m1,m2,…mn由下式直接计算:\n\n此即为多个信度函数合成的邓普斯特组合规则;\n(8)用赌博概率转换做决策;\n从基本信度指派函数到赌博概率函数BetPm的转换过程称为赌博转换;赌博概率是采用不确定推理方法进行信息融合时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将决策步骤由单步变成两步:首先通过传统方法获得各目标的信度区间,然后将信度区间转换成更符合人类直觉的概率形式进行决策,判断出最终的故障类型。\n', 'claim_count': 46,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方向的不确定性推理和信息融合领域,是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多模式推理与融合方法,可应用于机器人故障诊断等多个领域的故障诊断。\n背景技术\n由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关系比较复杂,具有随机性、模糊性、不完全性和不精确性,使人们在认识上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推理就是不确定性推理。不确定性推理是从不确定的初始证据或事实出发,通过运用不确定性的知识,使用某种方法传播不确定性,最后得出一个既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又是合理或基本合理的结论的推理过程。目前已经有多种理论应用于不确定推理方面,主要的推理方法有基于规则的推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基于证据理论的推理方法等。\n山西科技大学郭文强等在《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的发明中对轴承振动信号采样,经过处理后建立故障诊断推理贝叶斯网络模型,设置带诊断故障样本,获取轴承观测证据,完成网络节点信度更新,计算故障诊断类型节点得到推理结果。\n通常,对于特定的推理需求和推理环境,选择一种适合的推理方法进行推理即可。然而有时,由于各推理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单一的推理模式并不能满足所有推理场景。如将基于规则的推理应用于专家系统,虽然表现形式单一、易于用户理解、便于推理机设计,但它存在知识“瓶颈”的问题,知识成长较慢,导致系统效率较低。而基于案例推理的专家系统虽然系统过于依赖过去的案例,但不存在知识获取“瓶颈”的问题。\n甘传付等在《混合推理在某型雷达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中论述了基于案例、模型和神经网络的混合推理策略。当案例库中不存在装备故障,则利用神经网络方法确定有故障的分系统或部件,再利用基于模型的方法确定发生故障的元器件,最后将诊断结果扩充到现有案例库。这种方法提高了故障诊断的速度和精度。\n合肥工业大学程龙在论文《多推理机制及信息反馈的远程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中,将两种推理机制结合,优势互补。在案例匮乏的系统建立初期,系统主要根据由领域专家归纳成的规则进行推理,而在案例库标本达到一定数量的系统建立中后期,系统则根据对过去案例的相似度检索结合规则进行推理,提高了系统推理的效率。\nPraveen\xa0Kumar等在\xa0“多模式融合来提高解决在动态环境目标检测不确定性”《Addressing\xa0Uncertainty\xa0in\xa0Multi-Modal\xa0Fusion\xa0for\xa0Improved\xa0Object\xa0Detection\xa0in\xa0Dynamic\xa0Environment》中,用一个基于证据理论的通用框架下用可见光谱和热红外视频互补的方式进行动态环境下物体的视频监控检测。其过程是先采用模糊逻辑完成基本概率指派的生成,用证据理论融合基本概率指派得到确定的对象,最后用加权卡尔曼滤波融合完成确定对象的位置跟踪。\n上海电力学院彭道刚等发明了基于CPN和D-S证据理论的汽轮机集成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针对电厂汽轮机,将不同传感器采集到的汽轮机振动参数状态处理后输入CPN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再利用D-S证据理论对各CPN神经网络的诊断结果进一步融合诊断。\n由于每种推理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其适用的知识类型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用到几个推理机结合适用的方法。现有的混合推理,有的是将前一步推理得到结果送入下一步推理,有的是在系统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推理,有的是在一种主要的推理方式上加入其它的辅助推理模式。这样,同一信息大多只采用一种推理方式推理,难以保证其确定性。\n另一方面,现有的信息融合往往针对一个系统中使用多个或多类传感器观测到的数据,在一定准则下进行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进而实现相应的决策和估计。而没有一种方法将通过不确定推理取得的结果加以融合,进一步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通用性强、可提高单一推理模式的确定性、可采用多种模式进行推理的推理与融合方法。主要解决现有各种独立的推理方法存在局限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方法可以推理不同类型的知识、可以将不同推理方式统一到一个融合框架下,将各推理得到的结果融合,并且做出最终决策。\n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模式推理与融合方法,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n本发明选取了现有的四种主要的推理方法,包括基于规则的推理、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和基于证据理论的推理。\n基于规则的推理使用一组包含在知识库内的规则对工作存储器内的具体问题信息(事实)进行处理,并通过推理,推断出新的信息。其推理较明了,易于系统解释。\n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使用大量以一定方式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的简单处理单元(神经元)处理信息。神经元按层次结构的形式组织,每层上的神经元以加权的方式与其他层上的神经元连接,采用并行结构和并行处理机制,网络具有很强的容错性以及自学习、自组织及自适应能力。\n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是利用贝叶斯网络的结构及其条件概率表,在给定证据后计算某些节取值的概率。贝叶斯网络推理有两种推理形式,即因果推理(由上向下)和诊断推理(自底向上)。\n基于证据理论的推理通过从每个信息源得到的证据和命题建立相应的基本概率指派,在同一个辨识框架下将不同证据体通过邓普斯特(Dempster)组合规则合并成一个新的证据体,用某一决策选择规则,获得最后的结果。\n考虑到各推理方法输出的结果各不相同,故先要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形式,再用Dempster组合规则融合证据,最后将融合结果转换成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概率形式进行决策。具体的融合步骤包括:\n(1)确定辨识框架:是确定一个关于某个问题域中所有可能的答案组成的有限集合;\n(2)将基于规则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是将置信度转换成元素的基本概率指派;\n(3)将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是将置信度转换成元素的基本概率指派;\n(4)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是将命题框架拓展为幂集,将概率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5)将基于证据理论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是将推理后的基本概率指派作为融合的基本概率指派;\n(6)赋予各个推理方式权重:是将权重作为折扣系数修正各条证据;\n(7)用Dempster组合规则融合上述基本概率指派:用Dempster组合规则两两递归融合各条证据;\n(8)用赌博(Pignistic)概率转换做决策:是将融合结果转换成易于判断的概率形式。\n将上述方法用于机器人故障诊断,包括以下步骤:\n(1)确定辨识框架;\n设Θ为一个有穷且完备的论域集合,Θ中的各元素相互独立,如果所关心的任一命题均对应于Θ的一个子集,则称Θ为样本空间或辨识框架。辨识框架是关于机器人各类故障模式所有可能的答案组成的有限集合。\n(2)将基于规则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设Θ为辨识框架,A为Θ的子集,当集合函数m:P(Θ)→[0,1],满足m(Φ)=0且\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则称m为辨识框架Θ上的基本概率指派函数。在机器人故障诊断中,基本概率指派函数表示支持故障集合A发生的程度。\n基于规则的推理方法将机器人的历史维修记录中提取到的故障信息建立故障信息知识库,再根据故障特征信息,在故障知识库中搜索相应信息进行推理。得到的推理结果其为单独的结论或结论加置信度的形式。若为单独的结论,其置信度可以理解为1。由于m(A)表示指派给A本身的置信测度,即支持命题A本身发生的程度,故可以将规则推理得到的置信度直接赋给其基本概率指派,剩下的部分赋给全集。\n(3)将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方法将机器人故障模式下测量的值处理得到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利用样本数据训练神经网络。推理时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得到的推理结果为单独的结论或结论加置信度的形式。若为单独的结论,其置信度可以理解为1。由于m(A)表示指派给A本身的置信测度,即支持命题A本身发生的程度,故可以将神经网络推理得到的置信度直接赋给其基本概率指派,剩下的部分赋给全集。\n(4)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方法对故障时的机器人信号进行处理后得到的训练样本,建立故障诊断贝叶斯网络模型。推理时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通过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推理得到的推理结果为概率形式。由于基本概率指派是概率的推广形式,只要将命题框架拓展到幂集,概率即为基本概率指派。\n(5)将基于证据理论的推理结果输出;\n基于证据理论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采集机器人的故障信息后,进行基本概率指派的转换,然后通过证据理论进行推理,得到的推理结果为基本概率指派形式,可以直接作为融合步骤的输入。\n(6)赋予各个推理方式权重;\nShafer的折扣算法用折扣因子修正证据。修正后的证据为\n\n该方案利用每条证据源提供信息的可靠性指标调整该证据对于命题的置信度分配。可信度越小,则该条证据归于全集的mass函数将会越大,这意味着它在之后融合中的地位将下降。通过折扣因子对于证据的修正,能有效降低证据间的冲突,保证了使用Dempster组合规则的有效性。\n本发明中用权重作为折扣因子对证据进行修正,可以达到抑制不可靠或冲突证据的目的。在故障诊断过程中,折扣因子表明该推理机对该领域故障的支持度。\n(7)用Dempster组合规则融合上述基本概率指派;\nDempster组合规则:假定辨识框架Θ上,性质不同的两个证据,其焦元分别为Bi和Cj(i=1,2,…,n;j=1,2,…,m),其mass函数分别为m1和m2,则按照Dempster组合规则:\n\xa0\n其中,矛盾因子:\n\n这样,由上面组合规则产生的新的基本概率指派函数m(A)。Dempster组合规则是反映两个证据联合作用的法则。给定同一辨识框架下基于不同证据的置信函数,如果这些证据不是完全冲突的,那么就可以利用Dempster组合规则计算出一个新的置信函数,而这个置信函数就可以作为这些证据联合作用下产生的置信函数。\n由于Dempster组合规则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故在多证据合成时,可以直接根据m1,m2…mn,由下式直接计算:\n\n此即为多个信度函数合成的Dempster组合规则。\n(8)用Pignistic概率转换做决策;\n从基本信度指派函数到Pignistic概率函数BetPm的转换过程称为Pignistic转换。Pignistic概率是采用不确定推理方法进行信息融合时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将决策步骤由单步变成两步:首先通过传统方法获得各目标的信度区间,然后将信度区间转换成更符合人类直觉的概率形式进行决策,判断出最终的故障类型。\n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并行推理,通过将上述四种推理方法得到的推理结果用基于证据理论的融合方法,将推理结果融合。这里,既可以融合四种方法中的任意几个推理结果,也可以将所有推理结果全部融合,更可以融合同一推理方法多次推理的结果。与现有的其他融合方法相比,证据理论既能处理随机性导致的不确定性,又能处理不具体性导致的不确定性。本发明把四种推理方法统一到一个融合框架下,各种推理优势互补,在某些场合下,能够克服单一推理机的缺陷。同时,将各个推理的结果加以融合,可以一定程度下降低推理结果的不确定度。本发明中给出了四种推理方法,其通用性也比单一推理模式更强。本发明可应用于机器人故障诊断、电力系统故障诊断、通信设备故障诊断等多个领域的故障诊断,能对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故障设备系统做出决策。\n附图说明\n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文阐述本发明应用于机器人故障诊断时的详细过程。为使本发明的实施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图1,具体阐述多模式智能推理与融合的各个步骤:\n(1)确定辨识框架;\n设Θ为一个有穷且完备的论域集合,Θ中的各元素相互独立,如果所关心的任一命题均对应于Θ的一个子集,则称Θ为样本空间或辨识框架。辨识框架是关于某个问题域中所有可能的答案组成的有限集合。在故障诊断中,辨识框架内元素即为各类故障模式,如电路问题,碰撞,传感器故障等。\n(2)将基于规则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设Θ为辨识框架,A为Θ的子集,如有集合函数m:P(Θ)→[0,1],满足m(Φ)=0且,则称m为辨识框架Θ上的基本概率指派函数。在机器人故障诊断中,基本概率指派函数表示支持故障集合A发生的程度。\n基于规则的推理方法将机器人的历史维修记录中提取到的故障信息建立故障信息知识库,再根据故障特征信息,在故障知识库中搜索相应信息进行推理。得到的推理结果其为单独的结论或结论加置信度的形式。若为单独的结论,其置信度可以理解为1。由于m(A)表示指派给A本身的置信测度,即支持命题A本身发生的程度,故可以将规则推理得到的置信度直接赋给其基本概率指派,剩下的部分赋给全集。\n(3)将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方法将机器人故障模式下测量的值处理得到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利用样本数据训练神经网络。推理时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得到的推理结果为单独的结论或结论加置信度的形式。若为单独的结论,其置信度可以理解为1。由于m(A)表示指派给A本身的置信测度,即支持命题A本身发生的程度,故可以将神经网络推理得到的置信度直接赋给其基本概率指派,剩下的部分赋给全集。\n(4)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结果转换成基本概率指派;\n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方法对故障时的机器人信号进行处理后得到的训练样本,建立故障诊断贝叶斯网络模型。推理时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通过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推理得到的推理结果为概率形式。由于基本概率指派是概率的推广形式,只要将命题框架拓展到幂集,概率即为基本概率指派。\n(5)将基于证据理论的推理结果输出;\n基于证据理论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采集机器人的故障信息后,进行基本概率指派的转换,然后通过证据理论进行推理,得到的推理结果为基本概率指派形式,可以直接作为融合步骤的输入。\n(6)赋予各个推理方式权重;\nShafer的折扣算法用折扣因子修正证据。修正后的证据为\n\n该方案利用每条证据源提供信息的可靠性指标调整该证据对于命题的置信度分配。可信度越小,则该条证据归于全集的mass函数将会越大,这意味着它在之后融合中的地位将下降。通过折扣因子对于证据的修正,能有效降低证据间的冲突,保证了使用Dempster组合规则的有效性。\n本发明中用权重作为折扣因子对证据进行修正,可以达到抑制不可靠或冲突证据的目的。在故障诊断过程中,折扣因子表明该推理机对该领域故障的支持度。\n(7)用Dempster组合规则融合上述基本概率指派;\nDempster组合规则:假定辨识框架Θ上,性质不同的两个证据,其焦元分别为Bi和Cj(i=1,2,…,n;j=1,2,…,m),其mass函数分别为m1和m2,则按照Dempster组合规则:\n\n其中,矛盾因子:\n\n这样,由上面组合规则产生的新的基本概率指派函数m(A)。Dempster组合规则是反映两个证据联合作用的法则。给定同一辨识框架下基于不同证据的置信函数,如果这些证据不是完全冲突的,那么就可以利用Dempster组合规则计算出一个新的置信函数,而这个置信函数就可以作为这些证据联合作用下产生的置信函数。\n由于Dempster组合规则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故在多证据合成时,可以直接根据m1,m2…mn,由下式直接计算:\n\n此即为多个信度函数合成的Dempster组合规则。工程上,由于多个证据直接合成较为繁琐,一般采用一个一个依次合成的方式。另外,由于Dempster组合的无序性,证据可以并行两两组合,这提高了推理的实时性。\n(8)用Pignistic概率转换做决策;\n从基本信度指派函数到Pignistic概率函数BetPm的转换过程称为Pignistic转换。Pignistic概率是采用不确定推理方法进行信息融合时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将决策步骤由单步变成两步:首先通过传统方法获得各目标的信度区间,然后将信度区间转换成更符合人类直觉的概率形式进行决策,判断出最终的故障类型。\n', 'erdt': 20140312, 'family_inpadoc': 'CN201310569168A', 'family_original': '50049471', 'inventor': [{'lang': 'CN', 'name': '王睿虹', 'name_id': 1}, {'lang': 'CN', 'name': '许培达', 'name_id': 2}, {'lang': 'CN', 'name': '陈欣', 'name_id': 3}, {'lang': 'CN', 'name': '邓勇', 'name_id': 4}],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9/00', 'main_group': 'G06F19',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9/00'}}, {'code': {'clazz': 'G06', 'full': 'G06N3/02', 'main_group': 'G06N3', 'section': 'G', 'sub_class': 'G06N', 'sub_group': 'G06N3/02'}}],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31113', 'lang': 'CN', 'name':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张劲风', 'name_id': 1}], 'patent_id': '541c1380-6cf2-4ebb-b890-931da5f4678c', 'pbdt': 20140212, 'pn_official': 'CN103577707A', 'prsd': 20140312, 'title': '一种利用多模式融合推理的机器人故障诊断方法', 'update_ts': 1537518872433, 'tags':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获取电气量及开关量故障信息;步骤二,对步骤一中的故障信息进行预处理,对电气量进行小波分析,求取小波奇异度xj1和小波故障度xj2;对开关量进行贝叶斯网络诊断,由贝叶斯理论求出开关量的故障度xj3;步骤三,基于模糊积分算法理论对步骤二中求得的小波奇异度xj1和小波故障度xj2、开关量的故障度xj3进行融合,得出最终决策结果。降低了仅采用开关量和电气量诊断电网故障造成的模型误差。', 'apdt': 20160510, 'apno_official': 'CN201610305442.6',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53000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东风东路41号', 'city': '德州', 'country': 'CN', 'district': '德城区', 'formatted_address':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东风中路1015号', 'lat': 37.449209440587, 'lon': 116.31137347087, 'postcode': '253000', 'state': '山东'}, 'ans_id': '464cc174-b0fe-4b9e-b4bf-d77351216c5d', 'lang': 'CN', 'name':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德州供电公司', 'name_id': 1, 'nname': '国网山东省电力德州供电', 'nname_cn': '国网山东省电力德州供电'}], 'claim': "1.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 骤:\n步骤一,获取电气量及开关量故障信息;\n步骤二,对步骤一中的故障信息进行预处理,对电气量进行小波分析,求取小波奇异度 xj1和小波故障度xj2;对开关量进行贝叶斯网络诊断,由贝叶斯理论求出开关量的故障度 xj3;\n步骤三,基于模糊积分算法理论对步骤二中求得的小波奇异度xj1和小波故障度xj2、开 关量的故障度xj3进行融合,得出最终决策结果。\n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其特 征是,所述电气量包括各个输电线路的电流、功率及各节点电压,所述开关量故障信息包括 保护动作信息和断路器信息。\n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其特 征是,小波奇异度的求解方法为,p个尺度的小波分析结果能构成p×q阶矩阵A,t=min(p, q),Λi=diag(λ12,…,λt)为系统第i(i=1,2,…,n)个元件对应A的奇异值特征矩阵,小 波奇异度为其中\n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其特 征是,小波故障度的求解方法为,提取故障时刻t0,对小波进行多分辨分析,小波故障度为其中,aF为可信度,i=1,2,…,n,Fi'为信号在故障前后幅值的变化程 度,Fimax为变化的最大幅值,如果t<t0,Fif=max(D(t)),如果t>t0,Fib= max(D(t)),D(t)为细节系数,t0为故障时刻。\n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其特 征是,对开关量进行贝叶斯网络诊断的方法为,给每条线路设置线路故障概率及主保护拒 动、误动概率,假设线路Li的故障诊断结果为故障概率。\n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其特 征是,所述步骤三的具体步骤为,\n计算出电网故障的模糊测度,从而求出多源信息对于电网故障度影响系数(w1,w2,w3);\n由模糊积分算法理论确定出故障信息密度gλ;利用信息xj1,xj2,xj3的值对决策的影响系 数(w1,w2,w3)构造一个模糊测度函数gλ;令(g1,g2,g3)=(w1,w2,w3)计算得出多源信息x= (xj1,xj2,xj3)融合后第1,2,3类决策的模糊值e1,e2,e3;\n故障信息每个支路确定度最终取ej=max(e1,e2,e3);\n将计算出的每个支路决策ej与阈值ε比较,确定故障度可疑集合E。\n7.如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其特 征是,求解多源信息对于电网故障度影响系数的方法为,\n取电网每个故障设备信息的样本为n,求取第j条支路的融合结果的特征向量为:\nVj=(Vj1,Vj2,Vj3)1≤j≤3;在模糊可测的空间上取值一个[0,1]的可测函数:\n1≤j≤3,1≤i≤3,其中,多源信息(xj1,xj2,xj3)为第j条支路 所对应的可信程度,式中xji-Vji特示第j条故障所对应的特征向量Vj=(Vj1,Vj2,Vj3)与电气 量诊断、开关量诊断得到的多源信息(xj1,xj2,xj3)的差值;将求出的结果记为(w1,w2,w3)。\n", 'claim_count': 17,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电网故障诊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 论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n背景技术\n电网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电网的发展,一旦发生大面积停电事 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我国迎来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电网的故障诊断方 法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因此,电网的故障诊断成为了电力系统研究者和电 力设备制造商所关注的问题。但由于其电网故障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保护装置的原理 又极其复杂,仅依靠电气量确定故障设备的精确度不高这给事故分析带来了很大挑战,电 网故障诊断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实时准确故障诊断对及时修复故障设备恢复 供电,对减少经济损失和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n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先进的控制算法得以快 速的实现,电网测量数据也能被实时采集分析。但是当电网发生故障时,调度中心会在短时 间内接收到大量的故障信息,给调度员查找故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在电网故障时能 够快速准确的识别故障,因此需要电网故障诊断方法进行决策参考。\n传统的电网故障诊断多只采用电气量或者保护信息,但因故障信息不确定性会导 致误判、漏判,扩大了故障元件的诊断,产生误判等情况,因此仅仅采用开关量的故障诊断 已不能令人满意。\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 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降低了仅采用开关量和电气量诊断电网故障造成的模型误差。\n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n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获取电气量及开关量故障信息;\n步骤二,对步骤一中的故障信息进行预处理,对电气量进行小波分析,求取小波奇 异度xj1和小波故障度xj2;对开关量进行贝叶斯网络诊断,由贝叶斯理论求出开关量的故障 度xj3;\n步骤三,基于模糊积分算法理论对步骤二中求得的小波奇异度xj1和小波故障度 xj2、开关量的故障度xj3进行融合,得出最终决策结果。\n所述电气量包括各个输电线路的电流、功率及各节点电压,所述开关量故障信息 包括保护动作信息和断路器信息。\n小波奇异度的求解方法为,p个尺度的小波分析结果能构成p×q阶矩阵A,t=min (p,q),Λi=diag(λ12,…,λt)为系统第i(i=1,2,…,n)个元件对应A的奇异值特征矩阵, 小波奇异度为其中\n小波故障度的求解方法为,提取故障时刻t0,对小波进行多分辨分析,小波故障度 为其中,aF为可信度,i=1,2,…,n,Fi'为信号在故障前后幅值的变化程 度,Fimax为变化的最大幅值,如果t<t0,Fif=max(D(t)),如果t>t0,Fib= max(D(t)),D(t)为细节系数,t0为故障时刻。\n对开关量进行贝叶斯网络诊断的方法为,给每条线路设置线路故障概率及主保护 拒动、误动概率,假设线路Li的故障诊断结果为故障概率。\n所述步骤三的具体步骤为,\n计算出电网故障的模糊测度,从而求出多源信息对于电网故障度影响系数(w1,w2, w3);\n由模糊积分算法理论确定出故障信息密度gλ;利用信息xj1,xj2,xj3的值对决策的 影响系数(w1,w2,w3)构造一个模糊测度函数gλ;令(g1,g2,g3)=(w1,w2,w3)计算得出多源信 息x=(xj1,xj2,xj3)融合后第1,2,3类决策的模糊值e1,e2,e3;\n故障信息每个支路确定度最终取ej=max(e1,e2,e3);\n将计算出的每个支路决策ej与阈值ε比较,确定故障度可疑集合E。\n求解多源信息对于电网故障度影响系数的方法为,\n取电网每个故障设备信息的样本为n,求取第j条支路的融合结果的特征向量为: Vj=(Vj1,Vj2,Vj3)1≤j≤3;在模糊可测的空间上取值一个[0,1]的可测函数:\n其中,多源信息(xj1,xj2,xj3)为第j条 支路所对应的可信程度,式中xji-Vji特示第j条故障所对应的特征向量Vj=(Vj1,Vj2,Vj3)与 电气量诊断、开关量诊断得到的多源信息(xj1,xj2,xj3)的差值;将求出的结果记为(w1,w2, w3)。\n本发明的有益效果:\n1.本发明给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的方法,降 低了仅采用开关量和电气量诊断电网故障造成的模型误差。\n2.采用先进智能算法,故障诊断准确度高。采用模糊积分理论可以有效地集成多 源信息,进行信息融合地故障诊断。\n3.采用该方法建立的故障模型更清晰、直观和便于理解。充分发挥了模糊积分理 论的特点,鲁棒性强。\n4.基于小波变换的处理故障信息的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减少信息的冗余性,故障信 息特征更明确和突出。\n附图说明\n图1为电网中故障信息上传的顺序图;\n图2为相关电气量的变化顺序图;\n图3为电网故障信息时序图;\n图4为故障信息获取图;\n图5为输电线路模型;\n图6为对A2母线进行故障诊断的贝叶斯模型图;\n图7为本发明的流程图。\n本发明的流程框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n如图7所示,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n步骤一,获取电气量及开关量故障信息;\n步骤二,对步骤一中的故障信息进行预处理,对电气量进行小波分析,求取小波奇 异度xj1和小波故障度xj2;对开关量进行贝叶斯网络诊断,由贝叶斯理论求出开关量的故障 度xj3;\n步骤三,基于模糊积分算法理论对步骤二中求得的小波奇异度xj1和小波故障度 xj2、开关量的故障度xj3进行融合,得出最终决策结果。\n所述步骤一,获取电气量、开关量等故障信息:电网中故障信息上传的顺序如图1 所示,当电网发生故障时,各个输电线路的电流(功率)、各节点电压等电气量,接着为因电 气量产生变化而动作的保护信息,最后为直接作用于故障隔离的断路器的跳闸信息。相关 电气量的变化顺序如图2所示,其中,保护动作信息和断路器信息统称为开关量信息。电网 故障信息时序图如3所示,实际中的故障信息获取包含两类:电网动态信息和电网静态信 息,获取途径如图4所示,其中,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 统,即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DCS与电力自动化监控系 统。\n所述步骤二中,根据步骤一中的故障信息进行预处理,对电气量进行小波分析,求 取小波奇异度、小波故障度;对开关量采用贝叶斯网络诊断。\n对电气量进行小波分析,求取小波奇异度、小波故障度。\n小波变换是一种与短时傅里叶变换相类似的一种时频描述方法,小波变换使用变 宽度的函数的分解方法,能够产生一系列的分辨率,继承和发展了短时傅立叶变换局部化 的思想,同时又克服了窗口大小不随频率变化、缺乏离散正交基等缺点,是对信号进行局部 频谱分析、处理非卷积型线性算子、变系数线性微分算子等的理想数学工具。与傅里叶变换 不同,傅立叶变换使用正弦函数作基来分解信号,而小波变换用一般的函数作分解基。\n小波变换的含义:把一个称为基本小波的函数Φ(t)做时间位移τ后,再在不同尺 度因子α下与待分析信号x(t)做内积。\n WT x ( a , τ ) = 1 a - x ( t ) Φ * ( t ) ( t - τ a ) d t a > 0 - - - ( 1 ) \n等效频率可表示为\n WT x ( a , τ ) = a 2 π - X ( w ) Φ * ( a w ) e j w τ d w - - - ( 2 ) \n式中,X(w)、Φ(w)分别为x(t)、Φ(t)的傅里叶变换。\na)电力系统故障时信号中含有大量的暂态信息和次暂态信息,可以通过奇异值的 方法辨别故障元件。\n设有p个尺度的小波分析结果可构成p×q阶矩阵A,t=min(p,q),Λi=diag(λ1, λ2,…,λt)为系统第i(i=1,2,…,n)个元件对应A的奇异值特征矩阵,令\n S i = 1 t Σ i = 1 t λ i - - - ( 3 ) \n定义小波奇异度为为定义到小波奇异度,式(3)中取到 最大的元件Si为Simax,其故障支持度为小波奇异度可信程度as(as<1),其他故障元件的支持 度为:\n m W S D = S i S i max a s - - - ( 4 ) \nb)小波故障度为元件故障前后的电气量的幅值变化程度的表征,故障元件发生的 变化远远大于非故障元件。\n提取故障时刻t0,对小波进行多分辨分析,D(t)为细节系数。令\nFif=max(D(t))t0\nFib=max(D(t))t>t0(5)\n F i = m a x ( F i f , F i b ) m i n ( F i f , F i b ) - - - ( 6 ) \n故障小波的诊断支持度为:\n m W F D = F i F i max a F - - - ( 7 ) \n其中,aF为可信度。\n对开关量进行贝叶斯诊断\n贝叶斯的由来:对一个论域U={x1,x2,…,xn},其中x1,x2,…,xn对应于贝叶斯网络中 的各个节点,联合概率密度p{x1,x2…,xn}可以表示为\n其中ppar(xi)为xi父节点的集合。即对于一个具有m个基本事件{xi1},{xi2},…, {xim}的随机变量xi,假设除xi,所有相关变量的结果V={x1,…,xi-1,xi+1,…,xn},根据贝叶 斯定律,条件概率可表示为\n给每条线路设置线路故障概率及主保护拒动、误动概率,假设线路Li的故障诊断 结果为故障概率。\n以一个简单的输电线路模型为例,如图5所示。\n其中,K代表开关,A代表母线,L为输电线路。\n对A2母线进行故障诊断的贝叶斯模型如图6所示。其中,l、r、m分别表示左右及主 保护,p、s分别表示第一和第二后备保护。由该网络可以清楚地看出各元件、主保护、后备保 护、母线以及开关之间的关系。\n所述步骤三中,基于模糊积分算法理论进行融合,得出最终决策结果。\n对于有限集合X=(x1,x2,…,xm),如果可测函数h(x)满足式h(x1)≥h(x2)≥…≥h (xn),不满足条件时可调整集合X中的元素次序使之满足条件,则h相对于模糊测度g的模糊 积分为\n \n其中,Ai=(x1,x2,…,xi),当gλ为模糊测度时,设gi=(g(xi)),则g(Ai)的算法为\ng(A1)=g(x1)=g1 (8)\ng(Ai)=gi+g(Ai-1)+λgig(Ai-1)(1≤i≤m) (9)\n \n模糊积分方法融合多源信息的步骤:\na)根据小波分析理论计算出小波奇异度、小波故障度,并对其结果进行预处理;同 时由贝叶斯理论求出开关量的故障度,分别记为x=(xj1,xj2,xj3);\nb)求解λ,计算出电网故障的模糊测度,从而求出多源信息对于电网故障度影响系 数(w1,w2,w3)。具体为取电网每个故障设备信息的样本为n,求取第j条支路的融合结果的特 征向量为:Vj=(Vj1,Vj2,Vj3)1≤j≤3;h(x)在模糊可测的空间上取值一个[0,1]的可测函数\n h j ( x j i ) = 1 - | x j i - V j i m a x ( x j i , V j i ) | ; 1 j 3 , 1 i 3 - - - ( 11 ) \n其中,多源信息x=(xj1,xj2,xj3)为第j条支路所对应的可信程度,式中xji-Vji特示 第j条故障故障所对应的特征向量Vj=(Vj1,Vj2,Vj3)与电气量诊断、开关量诊断得到的多源 信息(xj1,xj2,xj3)的差值。\n将求出的结果记为(w1,w2,w3)。\nc)由式(7)-(11)确定出故障信息密度gλ。利用信息xj1,xj2,xj3的值对决策的影响 系数(w1,w2,w3)构造一个模糊测度函数gλ;令(g1,g2,g3)=(w1,w2,w3)计算得出多源信息x= (xj1,xj2,xj3)融合后第1,2,3类决策的模糊值e1,e2,e3。\nd)故障信息每个支路确定度最终取ej=max(e1,e2,e3)。\ne)将计算出的每个支路决策ej与阈值ε比较,确定故障度可疑集合E。\n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 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 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n", 'erdt': 20161109, 'inventor': [{'lang': 'CN', 'name': '魏燕', 'name_id': 1}, {'lang': 'CN', 'name': '袁桂华',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张瑞芳', 'name_id': 3}, {'lang': 'CN', 'name': '李振凯', 'name_id': 4}, {'lang': 'CN', 'name': '段立春', 'name_id': 5}, {'lang': 'CN', 'name': '王鸿雁', 'name_id': 6}, {'lang': 'CN', 'name': '耿洪彬', 'name_id': 7}, {'lang': 'CN', 'name': '刘志刚', 'name_id': 8}],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R31/02', 'main_group': 'G01R31', 'section': 'G', 'sub_class': 'G01R', 'sub_group': 'G01R31/02'}}],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37221', 'lang': 'CN', 'name':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张勇', 'name_id': 1}], 'patent_id': 'a5b971f0-ec87-44b3-b262-7013dfa7d87e', 'pbdt': 20161012, 'pn_official': 'CN106019043A', 'prsd': 20161109, 'title': '一种基于模糊积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 'update_ts': 1537871563680, 'tags': ['其他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仪器仪表修理']} {'abst': '一种计算机实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处理器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并且使用处理器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 'apdt': 20140311, 'apno_official': 'CN201480015523.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美国俄亥俄州', 'city': 'OH', 'country': 'US', 'formatted_address': 'Ohio, USA', 'lat': 40.4172871, 'lon': -82.90712300000001, 'state': '美国'}, 'ans_id': '25618f47-44cb-4786-ab6d-af343d1a6d7b', 'lang': 'CN', 'name': 'PPG工业俄亥俄公司', 'name_id': 1, 'nname': 'PPG INDUSTRIES', 'nname_cn': 'PPG工业集团'}], 'claim': '1.一种计算机实现的方法,包括: \n使用处理器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以及 \n使用处理器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用处理器确定纹理识别是否在 可接受的公差内。 \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纹理识别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 内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 \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用处理器确定所确定的纹理的 范围。 \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用处理器确定范围是否在可接 受的公差内。 \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包 括应用贝叶斯过程。 \n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从分光光度计获得数据。 \n8.一种系统,包括: \n数据库;以及 \n处理器,与数据库通信并且被编程为: \n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以及 \n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 \n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还包括与处理器通信的分光光度计。 \n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还包括与处理器通信的显示设备。 \n11.一种装置,包括 \n用于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的部件,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以及 \n用于使用处理器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的部 件。 \n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确定纹理识别是否在可接 受的公差内的部件。 \n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用于确定纹理识别是否在可接受 的公差内的部件包括用于应用贝叶斯过程的部件。 \n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确定所确定的纹理的范围 的部件。 \n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确定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 公差内的部件。 \n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中,用于确定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 差内的部件包括用于应用贝叶斯过程的部件。 \n17.一种包括软件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软件用于使得处理器: \n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以及 \n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 \n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介质,还包括:使得处理器确定纹理识别是否 在可接受的公差内的软件。 \n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介质,还包括:使得处理器确定所确定的纹理 的范围的软件。 \n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介质,还包括:使得处理器确定范围是否在可 接受的公差内的软件。 \n', 'claim_count': 30, 'cpc': [{'code': {'clazz': 'G06', 'full': 'G06N7/005', 'main_group': 'G06N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N', 'sub_group': 'G06N7/005'},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G01', 'full': 'G01J3/463', 'main_group': 'G01J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J', 'sub_group': 'G01J3/463'},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G06', 'full': 'G06T7/401', 'main_group': 'G06T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T', 'sub_group': 'G06T7/401'},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G06', 'full': 'G06T2207/10024', 'main_group': 'G06T220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T', 'sub_group': 'G06T2207/10024'},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code': {'clazz': 'G06', 'full': 'G06T2207/20076', 'main_group': 'G06T220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T', 'sub_group': 'G06T2207/20076'},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code': {'clazz': 'G06', 'full': 'G06T2207/30108', 'main_group': 'G06T220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T', 'sub_group': 'G06T2207/30108'},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desc': '技术领域 \n在各种实施例中,本发明一般地涉及一种用于评估涂料混合物的比色 和物理性能属性的系统和方法,以便向用户提供在配制涂料匹配、在数据存储 (例如数据库)中搜索涂料匹配以及在质量保证中使用的纹理质量。 \n背景技术 \n为了提供与使用配制或搜索引擎(或视觉处理)利用目标涂料涂布的 目标样本的正确的颜色匹配,期望确定目标涂料的正确的染色。如果利用与目 标涂料中相同的颜料或适当的偏移,配制或搜索过程可作出关于目标涂料的配 制的明显的最佳解决方案。然而,如果由于颜料纹理而存在改变纹理质量的可 能性,颜色匹配可能无法精确地提供完全匹配的样本。此外,从可用性中或者 有意或者无意地排除那些颜料将导致不如最佳的颜色匹配。 \n一些目前的匹配搜索或配制引擎和方法学尝试经由各种算法来完成 (encompass)颜料选择和配置。各种颜料识别包和配置引擎采取“野蛮”力,猜 测和检查方式的类型以向其用户提供配制和颜料信息。组合的方式——野蛮力 方法——是频繁使用的方法,在该方法中给定最终匹配中期望的颜料的结束编 号,以所有可用的组合来组合几乎所有可用的颜料。尽管存在在给定具体条件 下限制某些颜料的使用的一些方法,但是最终结果是:公式组合可以验证 (validateagainst)样本,并且最接近匹配目标涂料的一个或多个公式的选择被 提供给用户。 \n其它解决方案要求用户向搜索或配制引擎提交调色剂的样本集,并且 还有其它方法选择使用调色剂的预定义子集。通常这些方法对于用户是有负担 的,并且缺乏正确的“直觉”来为用户的良好解决方案提供简化的方法。另外, 由于这样的方法学的性质,可能会排除匹配目标涂料所必要的适当的颜料。 \n神经网络已用于从预先生成的可能匹配的现有数据库选择颜色匹配, 或者本身充当配制引擎。神经网络的优势在于它解决线性和非线性关系二者的 能力,但这种优势以笨重、不灵活性以及需要显著的开销来精心管理有时大的 学习数据库和结构为代价。神经网络的不灵活性或刚性操作一般必须用在反馈 设计中,以优化导致网络的隐藏层和在网络的隐藏层内的节点权重。神经网络 需要从期望的输出获得的这种类型的错误的反向传播(backpropogation),以便 “学习”。通过基于现有迭代的错误对输入的重复再引入(repeated reintroduction)和对权重的重复调整,神经网络的实际学习或训练是基于给定 期望输出的计算错误的减少。 \n如可从图1中所见的,常规的神经网络需要几乎理想定义的输入,并 且如果错误需要被纠正或需要考虑一块新的信息,则需要显著的努力来更新和/ 或改变各个层(节点)。虽然与一些现有的模型相比,更少的步骤对于用户是明 显的,但神经网络由于其尝试在一个大规模步骤中完成对配制或颜色搜索的解 决(resolution)的性质而趋向于相对缓慢和单向。此外,与上文讨论的方法学 一样,排除必要的颜料是有可能的。神经网络还需要权重、数据库、计算、复 杂和严格的过程映射以及有效的实质“训练”的精确和有点繁琐的维护。 \n因此,需要具有灵活性来将处理步骤分割为更小的多方向块 (multidirectionalpiece)并利用前馈型设计以达到速度和准确度的系统和方法。 还需要最小化用户交互并创建结合配制引擎的颜料识别和公差的灵活的逐步方 法学的系统和方法。 \n发明内容 \n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实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使用处理器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并且使用 处理器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 \n在另一方面,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库和处理 器,该处理器与数据库通信并且被编程为: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 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并且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 \n在另一方面,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识别目 标涂料中的纹理的部件,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以及用于使用处理器 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的部件。 \n在进一步的方面,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软件的非临时性计算机 可读介质,该软件用于使得处理器: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 用贝叶斯过程;以及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 \n附图说明 \n图1图示常规的神经网络。 \n图2图示常规的贝叶斯系统的示例。 \n图3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纹理规模(texturescale)识别 贝叶斯模块的高级表示。 \n图4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公差贝叶斯模块的高级表示。 \n图5图示可用于识别目标样本的涂料混合物的物理性能属性的系统 的实施例。 \n图6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贝叶斯系统的高级表示。 \n图7图示用于识别目标样本的涂料混合物的物理性能属性的过程的 实施例。 \n具体实施方式 \n在各种实施例中,本发明一般涉及包括贝叶斯置信系统的系统和方 法,该贝叶斯置信系统可以是独立或从属的贝叶斯系统和方法。实施例包括可 组合使用以识别涂布有未知目标涂料的样本的纹理质量的各个模块。另一方面, 该模块可用于确定已知的样本和/或已知的颜料的纹理性质。 \n虽然本文的描述一般涉及油漆,但是应当理解:设备、系统和方法适 用于包括染色和工业涂料的其它类型的涂料。本发明的所述实施例不应被认为 是限制性的。与本发明一致的方法可在各种各样的领域中被实践,诸如服装和 时尚产品的匹配和/或协调。 \n发明的实施例可与计算机系统一起使用或者被合并在计算机系统中, 该计算机系统可以是独立的单元或者包括经由网络与中央计算机通信的一个或 多个远程终端或设备,所述网络诸如例如因特网或内联网。这样,本文中所述 的计算机或“处理器”和相关组件可以是本地计算机系统或远程计算机或在线系 统或其组合的一部分。本文所述的数据库和软件可被存储在计算机内部存储器 中或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中。 \n贝叶斯系统基于来自贝叶斯定理的概率推理(probabilistic reasoning),贝叶斯定理是从条件概率的定义导出的。贝叶斯系统的示例示于图 2中。 \n等式1:贝叶斯定理 \n P ( A | B ) = P ( B | A ) P ( A ) P ( B ) \n其中P(B)≠0 \n通过利用贝叶斯定理,从属的和独立的决策点的系统可用于确定未知 样本的纹理性质。 \n包括多个决策点的基本贝叶斯系统可用于确定给定样本具有特定的 纹理类型的属性的概率(置信)。基本纹理类型可被分为多个定性名词 (qualitativenominal)或有序种类。例如,一些种类可被标记:非常精细、精 细、中等、不太粗糙、粗糙。种类例如可通过闪光特性来进一步细分,诸如高、 中和低。可用于确定目标涂料的纹理的贝叶斯系统内的各个决策点可包括但不 限于:比色值(DE,L,a,b,C,h,X,Y,Z),比色值的对数,跳动指数 (flopindices),相似性指数,行进指数,行进区域,反射比乘积,各种角光谱数 据,DE平方的总和,和/或其组合。 \n在各种实施例中的第一决策点正在确定目标涂料是否包含效应颜料, 或者是否仅存在纯色颜料。这可以通过利用决策点来完成,该决策点考虑但不 限于色度、亮度和色调。在给定色度和亮度的情况下,可以求解各个概率公式, 以确定样本包含效应染色或仅包含单色、纯色颜料的概率。如果仅存在纯色颜 料,纹理可能是由于基片所导致的,并且可通过在相同基片上放置适当匹配的 有色油漆来充分地模仿该纹理。如果存在效应染色,则用贝叶斯系统和方法进 一步估计得出适当的纹理信息可能是必要的。确定贝叶斯模块的纹理的高级表 示的示例示于图3中。 \n本发明的实施例利用五角度分光光度计,诸如由X-Rite公司生产的 CM64,以为由仪器提供的数据的每个角度生成各种各样的加权简化决策点。例 如,对于在15°角处具有大于10的色度值的样本的决策点应当包含决策的逻辑 集,该决策包括在分析该特定角度时对颜色考虑值的强调。然而,具有小于10 的色度的样本应当强调亮度和暗度值。可沿着这些线分割每个角度数据集,用 于确定样本是本文讨论的5个粗糙度种类之一的概率。在各种实施例中,可以 类似的方式考虑闪光值。两个现象的组合导致可被5个或更多个(例如,在背 景评估中是15——3个闪光和5个粗糙度种类的组合)范围(例如从T1-T5) 所概括的纹理值。 \n通过提供用于在各个决策点中考虑的信息,即使是没有相机的简单定 向分光光度计也可用于提供目标涂料的纹理信息。信息然后可用于进一步区分 先前通过考虑颜色相关的标准所发现的匹配质量。在各种实施例中,相机信息、 颜色或其它方面也可被认为是决策点的额外组的一部分。这些决策点可以是但 不限于下面的项:闪光的强度,在给定半径内闪光的浓度,相似性指数,以及 主要成分。在贝叶斯系统中的决策期间“同时”考虑这些参数可允许协作的方式, 其中决策的总和大于单独的块。此外,闪光和粗糙度值可被组合成单个纹理参 数。然而,为了简化搜索与来自数据集内的样本的匹配,关于纹理的一些广义 的信息在各种实施例中可归因于数据集内的每个匹配、可用颜料或者两者兼而 有之。本文描述用于将纹理值分配给数据集的过程。来自先前开发的配制的纹 理值然后可直接与目标涂料的纹理值相比较,以估计匹配的相容性。与单独的 颜料或单独的颜料的组的比较可能需要额外的贝叶斯模块来解释(accountfor) 在配制中对处于各个浓度的每个颜料的纹理的贡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用作配 制引擎内的信息性的决策点,无论其是用于颜料选择或浓度确定。 \n取决于应用,公差模块可用于确定纹理值的适当分配(adequate assignment)。可计算视觉可接受的限制之间的相关性,其中各种各样的贝叶斯 决策点可连接在一起。决策点的示例可以是但不限于下面的项:诸如L、C、h、 DeltaE之类的比色值,光谱信息的相似性指数,镜面信息的各种关键组合的多 维模型,化合物匹配等级系统,纹理估计,或者组合的角度归一化频谱“曲线”。 公差贝叶斯模块的高级表示图示在图4中。 \n图5图示可用于识别目标样本的涂料混合物的物理性能属性的系统 90的实施例。用户92可利用用户接口94,诸如图形用户界面,以操作分光光 度计96来测量目标样本98的性能。来自分光光度计96的数据可被传送到计算 机100,诸如个人计算机、移动设备或任何类型的处理器。计算机100可经由网 络102与服务器104通信。网络102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网络,诸如因特网、局 域网、内联网或无线网络。服务器104与数据库106通信,数据库106可存储 由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法使用和生成的数据和信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法的 各种步骤可由计算机100和/或服务器106执行。 \n贝叶斯纹理确定模块与贝叶斯公差模块的组合可恰当地描述给定的 目标涂料的纹理,并且可利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分光光度计来提供越来越准确 的纹理值。然而,即使来自最简单的单元的纹理评估也可为恰当的纹理分配提 供充足的信息。包含本文公开的模块的贝叶斯系统的示例呈现在图6中。 \n图7图示用于识别目标样本的涂料混合物的物理性能属性的过程的 实施例。该过程开始于步骤20,其中从仪器(例如分光光度计96)收集数据。 在步骤22处,该过程确定是否存在纯色或效应。如果存在纯色,在步骤24处, 过程使用公差模块确定在步骤22处的决策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如果不在可 接受的公差内,过程返回到步骤22。如果在步骤22处确定存在效应,过程前进 到步骤26,其中过程使用公差模块确定在步骤22处的决策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 内。如果不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返回到步骤22。 \n如果在步骤22处的决策如在步骤26处确定的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 程前进到步骤28,其中纹理规模识别模块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在步骤30 处,过程使用公差模块确定纹理识别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如果不在可接受 的公差内,过程返回到步骤28。如果纹理识别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前进到 步骤32,确定纹理的潜在范围。在步骤34处,过程使用公差模块确定纹理范围 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如果不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返回到步骤32。如果 精制的颜料识别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前进到步骤36,其中纹理值被分配, 用于在搜索或配制引擎中使用。 \n虽然各种实施例在本文中已被描述为具有在贝叶斯系统内部作出的 决策点,但可以设想:这样的决策可在贝叶斯系统的外部作出。 \n在另一方面,发明可被实现为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该非临时性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用于使得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执行上述方法的软件。该软 件可包括各种模块,各种模块用于使得处理器和用户接口能够执行本文所述的 方法。 \n将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理解的是:可时发明作出修改而不脱离在前 面的描述中公开的概念。这样的修改将被认为是包括在下面的权利要求内,除 非权利要求通过其语言以其它方式明确声明。因此,本文详细描述的特定实施 例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限于将被给予所附权利要求及其任意和所有等同物的 全部范围的发明的范围。 \n', 'erdt': 20151223, 'family_inpadoc': 'US201313835675A', 'family_original': '50442662', 'inventor': [{'lang': 'CN', 'name': 'P·M·贝莫尔',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N7/00', 'main_group': 'G06N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N', 'sub_group': 'G06N7/00'}}, {'code': {'clazz': 'G01', 'full': 'G01J3/46', 'main_group': 'G01J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J', 'sub_group': 'G01J3/46'}}],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038', 'lang': 'CN', 'name':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申发振', 'name_id': 1}], 'patent_id': '06c7fde0-367f-4a8b-a692-22750b68f223', 'pbdt': 20151125, 'pct': {'apdt': 20140311, 'apno': 'PCT/US2014/022983', 'etdt': 20150914, 'pbdt': 20140925, 'pn': 'WO2014150337'}, 'pn_official': 'CN105103166A', 'priority': [{'country': 'US', 'date': 20130315, 'number': '13/835,675'}], 'prsd': 20151223, 'title': '用于涂料配制的纹理评估的系统和方法', 'update_ts': 1537270719569, 'tags': ['实验分析仪器制造',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abst': '一种计算机实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处理器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并且使用处理器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 'apdt': 20160218, 'apno_official': 'HK16101743.0',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3800 WEST 143RD STREET CLEVELAND, OH 44111 UNITED STATES/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lang': 'EN', 'name':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美國/美利堅合眾國 俄亥俄州'}, 'lang': 'CNT', 'name': 'PPG工業俄亥俄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3800 WEST 143RD STREET CLEVELAND, OH 44111 UNITED STATES/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lang': 'EN', 'name':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美國/美利堅合眾國 俄亥俄州'}, 'lang': 'CNT', 'name': 'PPG工業俄亥俄公司',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计算机实现的方法,包括:\n使用处理器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以及\n使用处理器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用处理器确定纹理识别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n00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纹理识别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n000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用处理器确定所确定的纹理的范围。\n000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用处理器确定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n0006.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n0007.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从分光光度计获得数据。\n0008.8.一种系统,包括:\n数据库;以及\n处理器,与数据库通信并且被编程为:\n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以及\n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n0009.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还包括与处理器通信的分光光度计。\n0010.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还包括与处理器通信的显示设备。\n0011.11.一种装置,包括\n用于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的部件,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以及\n用于使用处理器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的部件。\n0012.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确定纹理识别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的部件。\n0013.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用于确定纹理识别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的部件包括用于应用贝叶斯过程的部件。\n0014.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确定所确定的纹理的范围的部件。\n0015.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确定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的部件。\n0016.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中,用于确定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的部件包括用于应用贝叶斯过程的部件。\n0017.17.一种包括软件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软件用于使得处理器:\n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以及\n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n0018.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介质,还包括:使得处理器确定纹理识别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的软件。\n0019.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介质,还包括:使得处理器确定所确定的纹理的范围的软件。\n0020.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介质,还包括:使得处理器确定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的软件。', 'desc': '用于涂料配制的纹理评估的系统和方法\n技术领域\n在各种实施例中,本发明一般地涉及一种用于评估涂料混合物的比色和物理性能属性的系统和方法,以便向用户提供在配制涂料匹配、在数据存储\xa0(例如数据库)中搜索涂料匹配以及在质量保证中使用的纹理质量。\n背景技术\n为了提供与使用配制或搜索引擎(或视觉处理)利用目标涂料涂布的目标样本的正确的颜色匹配,期望确定目标涂料的正确的染色。如果利用与目标涂料中相同的颜料或适当的偏移,配制或搜索过程可作出关于目标涂料的配制的明显的最佳解决方案。然而,如果由于颜料纹理而存在改变纹理质量的可能性,颜色匹配可能无法精确地提供完全匹配的样本。此外,从可用性中或者有意或者无意地排除那些颜料将导致不如最佳的颜色匹配。\n一些目前的匹配搜索或配制引擎和方法学尝试经由各种算法来完成\xa0(encompass)颜料选择和配置。各种颜料识别包和配置引擎采取“野蛮”力,猜测和检查方式的类型以向其用户提供配制和颜料信息。组合的方式——野蛮力方法——是频繁使用的方法,在该方法中给定最终匹配中期望的颜料的结束编号,以所有可用的组合来组合几乎所有可用的颜料。尽管存在在给定具体条件下限制某些颜料的使用的一些方法,但是最终结果是:公式组合可以验证\xa0(validateagainst)样本,并且最接近匹配目标涂料的一个或多个公式的选择被提供给用户。\n其它解决方案要求用户向搜索或配制引擎提交调色剂的样本集,并且还有其它方法选择使用调色剂的预定义子集。通常这些方法对于用户是有负担的,并且缺乏正确的“直觉”来为用户的良好解决方案提供简化的方法。另外,\xa0由于这样的方法学的性质,可能会排除匹配目标涂料所必要的适当的颜料。\n神经网络已用于从预先生成的可能匹配的现有数据库选择颜色匹配,\xa0或者本身充当配制引擎。神经网络的优势在于它解决线性和非线性关系二者的能力,但这种优势以笨重、不灵活性以及需要显著的开销来精心管理有时大的学习数据库和结构为代价。神经网络的不灵活性或刚性操作一般必须用在反馈设计中,以优化导致网络的隐藏层和在网络的隐藏层内的节点权重。神经网络需要从期望的输出获得的这种类型的错误的反向传播(backpropogation),以便\xa0“学习”。通过基于现有迭代的错误对输入的重复再引入(repeated\xa0reintroduction)和对权重的重复调整,神经网络的实际学习或训练是基于给定期望输出的计算错误的减少。\n如可从图1中所见的,常规的神经网络需要几乎理想定义的输入,并且如果错误需要被纠正或需要考虑一块新的信息,则需要显著的努力来更新和/\xa0或改变各个层(节点)。虽然与一些现有的模型相比,更少的步骤对于用户是明显的,但神经网络由于其尝试在一个大规模步骤中完成对配制或颜色搜索的解决(resolution)的性质而趋向于相对缓慢和单向。此外,与上文讨论的方法学一样,排除必要的颜料是有可能的。神经网络还需要权重、数据库、计算、复杂和严格的过程映射以及有效的实质“训练”的精确和有点繁琐的维护。\n因此,需要具有灵活性来将处理步骤分割为更小的多方向块\xa0(multidirectionalpiece)并利用前馈型设计以达到速度和准确度的系统和方法。\xa0还需要最小化用户交互并创建结合配制引擎的颜料识别和公差的灵活的逐步方法学的系统和方法。\n发明内容\n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实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xa0使用处理器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并且使用处理器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n在另一方面,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库和处理器,该处理器与数据库通信并且被编程为: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并且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n在另一方面,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的部件,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以及用于使用处理器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的部件。\n在进一步的方面,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软件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软件用于使得处理器: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其中识别包括应用贝叶斯过程;以及分配适于由搜索引擎和配制引擎之一使用的纹理值。\n附图说明\n图1图示常规的神经网络。\n图2图示常规的贝叶斯系统的示例。\n图3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纹理规模(texturescale)识别贝叶斯模块的高级表示。\n图4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公差贝叶斯模块的高级表示。\n图5图示可用于识别目标样本的涂料混合物的物理性能属性的系统的实施例。\n图6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贝叶斯系统的高级表示。\n图7图示用于识别目标样本的涂料混合物的物理性能属性的过程的实施例。\n具体实施方式\n在各种实施例中,本发明一般涉及包括贝叶斯置信系统的系统和方法,该贝叶斯置信系统可以是独立或从属的贝叶斯系统和方法。实施例包括可组合使用以识别涂布有未知目标涂料的样本的纹理质量的各个模块。另一方面,\xa0该模块可用于确定已知的样本和/或已知的颜料的纹理性质。\n虽然本文的描述一般涉及油漆,但是应当理解:设备、系统和方法适用于包括染色和工业涂料的其它类型的涂料。本发明的所述实施例不应被认为是限制性的。与本发明一致的方法可在各种各样的领域中被实践,诸如服装和时尚产品的匹配和/或协调。\n发明的实施例可与计算机系统一起使用或者被合并在计算机系统中,\xa0该计算机系统可以是独立的单元或者包括经由网络与中央计算机通信的一个或多个远程终端或设备,所述网络诸如例如因特网或内联网。这样,本文中所述的计算机或“处理器”和相关组件可以是本地计算机系统或远程计算机或在线系统或其组合的一部分。本文所述的数据库和软件可被存储在计算机内部存储器中或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中。\n贝叶斯系统基于来自贝叶斯定理的概率推理(probabilistic\xa0reasoning),贝叶斯定理是从条件概率的定义导出的。贝叶斯系统的示例示于图\xa02中。\n等式1:贝叶斯定理\n\xa0\xa0P\xa0\xa0(\xa0A\xa0|\xa0B\xa0)\xa0\xa0=\xa0\xa0\xa0P\xa0\xa0(\xa0B\xa0|\xa0A\xa0)\xa0\xa0P\xa0\xa0(\xa0A\xa0)\xa0\xa0\xa0\xa0P\xa0\xa0(\xa0B\xa0)\xa0\xa0\xa0\xa0\xa0\n其中P(B)≠0\n通过利用贝叶斯定理,从属的和独立的决策点的系统可用于确定未知样本的纹理性质。\n包括多个决策点的基本贝叶斯系统可用于确定给定样本具有特定的纹理类型的属性的概率(置信)。基本纹理类型可被分为多个定性名词\xa0(qualitativenominal)或有序种类。例如,一些种类可被标记:非常精细、精细、中等、不太粗糙、粗糙。种类例如可通过闪光特性来进一步细分,诸如高、\xa0中和低。可用于确定目标涂料的纹理的贝叶斯系统内的各个决策点可包括但不限于:比色值(DE,L,a,b,C,h,X,Y,Z),比色值的对数,跳动指数\xa0(flopindices),相似性指数,行进指数,行进区域,反射比乘积,各种角光谱数据,DE平方的总和,和/或其组合。\n在各种实施例中的第一决策点正在确定目标涂料是否包含效应颜料,\xa0或者是否仅存在纯色颜料。这可以通过利用决策点来完成,该决策点考虑但不限于色度、亮度和色调。在给定色度和亮度的情况下,可以求解各个概率公式,\xa0以确定样本包含效应染色或仅包含单色、纯色颜料的概率。如果仅存在纯色颜料,纹理可能是由于基片所导致的,并且可通过在相同基片上放置适当匹配的有色油漆来充分地模仿该纹理。如果存在效应染色,则用贝叶斯系统和方法进一步估计得出适当的纹理信息可能是必要的。确定贝叶斯模块的纹理的高级表示的示例示于图3中。\n本发明的实施例利用五角度分光光度计,诸如由X-Rite公司生产的\xa0CM64,以为由仪器提供的数据的每个角度生成各种各样的加权简化决策点。例如,对于在15°角处具有大于10的色度值的样本的决策点应当包含决策的逻辑集,该决策包括在分析该特定角度时对颜色考虑值的强调。然而,具有小于10\xa0的色度的样本应当强调亮度和暗度值。可沿着这些线分割每个角度数据集,用于确定样本是本文讨论的5个粗糙度种类之一的概率。在各种实施例中,可以类似的方式考虑闪光值。两个现象的组合导致可被5个或更多个(例如,在背景评估中是15——3个闪光和5个粗糙度种类的组合)范围(例如从T1-T5)\xa0所概括的纹理值。\n通过提供用于在各个决策点中考虑的信息,即使是没有相机的简单定向分光光度计也可用于提供目标涂料的纹理信息。信息然后可用于进一步区分先前通过考虑颜色相关的标准所发现的匹配质量。在各种实施例中,相机信息、\xa0颜色或其它方面也可被认为是决策点的额外组的一部分。这些决策点可以是但不限于下面的项:闪光的强度,在给定半径内闪光的浓度,相似性指数,以及主要成分。在贝叶斯系统中的决策期间“同时”考虑这些参数可允许协作的方式,\xa0其中决策的总和大于单独的块。此外,闪光和粗糙度值可被组合成单个纹理参数。然而,为了简化搜索与来自数据集内的样本的匹配,关于纹理的一些广义的信息在各种实施例中可归因于数据集内的每个匹配、可用颜料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本文描述用于将纹理值分配给数据集的过程。来自先前开发的配制的纹理值然后可直接与目标涂料的纹理值相比较,以估计匹配的相容性。与单独的颜料或单独的颜料的组的比较可能需要额外的贝叶斯模块来解释(accountfor)\xa0在配制中对处于各个浓度的每个颜料的纹理的贡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用作配制引擎内的信息性的决策点,无论其是用于颜料选择或浓度确定。\n取决于应用,公差模块可用于确定纹理值的适当分配(adequate\xa0assignment)。可计算视觉可接受的限制之间的相关性,其中各种各样的贝叶斯决策点可连接在一起。决策点的示例可以是但不限于下面的项:诸如L、C、h、\xa0DeltaE之类的比色值,光谱信息的相似性指数,镜面信息的各种关键组合的多维模型,化合物匹配等级系统,纹理估计,或者组合的角度归一化频谱“曲线”。\xa0公差贝叶斯模块的高级表示图示在图4中。\n图5图示可用于识别目标样本的涂料混合物的物理性能属性的系统\xa090的实施例。用户92可利用用户接口94,诸如图形用户界面,以操作分光光度计96来测量目标样本98的性能。来自分光光度计96的数据可被传送到计算机100,诸如个人计算机、移动设备或任何类型的处理器。计算机100可经由网络102与服务器104通信。网络102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网络,诸如因特网、局域网、内联网或无线网络。服务器104与数据库106通信,数据库106可存储由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法使用和生成的数据和信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法的各种步骤可由计算机100和/或服务器106执行。\n贝叶斯纹理确定模块与贝叶斯公差模块的组合可恰当地描述给定的目标涂料的纹理,并且可利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分光光度计来提供越来越准确的纹理值。然而,即使来自最简单的单元的纹理评估也可为恰当的纹理分配提供充足的信息。包含本文公开的模块的贝叶斯系统的示例呈现在图6中。\n图7图示用于识别目标样本的涂料混合物的物理性能属性的过程的实施例。该过程开始于步骤20,其中从仪器(例如分光光度计96)收集数据。\xa0在步骤22处,该过程确定是否存在纯色或效应。如果存在纯色,在步骤24处,\xa0过程使用公差模块确定在步骤22处的决策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如果不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返回到步骤22。如果在步骤22处确定存在效应,过程前进到步骤26,其中过程使用公差模块确定在步骤22处的决策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如果不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返回到步骤22。\n如果在步骤22处的决策如在步骤26处确定的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前进到步骤28,其中纹理规模识别模块识别目标涂料中的纹理。在步骤30\xa0处,过程使用公差模块确定纹理识别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如果不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返回到步骤28。如果纹理识别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前进到步骤32,确定纹理的潜在范围。在步骤34处,过程使用公差模块确定纹理范围是否在可接受的公差内。如果不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返回到步骤32。如果精制的颜料识别在可接受的公差内,过程前进到步骤36,其中纹理值被分配,\xa0用于在搜索或配制引擎中使用。\n虽然各种实施例在本文中已被描述为具有在贝叶斯系统内部作出的决策点,但可以设想:这样的决策可在贝叶斯系统的外部作出。\n在另一方面,发明可被实现为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该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用于使得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执行上述方法的软件。该软件可包括各种模块,各种模块用于使得处理器和用户接口能够执行本文所述的方法。\n将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理解的是:可时发明作出修改而不脱离在前面的描述中公开的概念。这样的修改将被认为是包括在下面的权利要求内,除非权利要求通过其语言以其它方式明确声明。因此,本文详细描述的特定实施例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限于将被给予所附权利要求及其任意和所有等同物的全部范围的发明的范围。\n###0001###\n###0002###\n###0003###\n###0004###\n###0005###\n###0006###\n###0007###', 'exdt': 20360218, 'inventor': [{'lang': 'EN', 'name': 'BEYMORE, PAUL M.',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P.M.貝莫爾', 'name_id': 1}], 'ipc': [{'code': {'clazz': 'G06', 'full': 'G06N', 'section': 'G', 'sub_class': 'G06N', 'sub_group': 'G06N'}}, {'code': {'clazz': 'G01', 'full': 'G01J', 'section': 'G', 'sub_class': 'G01J', 'sub_group': 'G01J'}}], 'kd': 'A', 'patent_agency': [{'address': {'address': 'Unit 09, 34/F, Office Tower Convention Plaza, No. 1 Harbour Road Wanchai, Hong Kong'}, 'lang': 'EN', 'name': 'CLT PATENT & TRADEMARK (H.K.) LT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會展廣場 辦公大樓34樓09室'}, 'lang': 'CNT', 'name': '誠通專利商標(香港)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id': '864d00f1-415f-478f-87a9-30248d10d723', 'patent_related': {'apdt': 20140311, 'apno': 'CN201480015523.1', 'country': 'CN', 'opn': 'CN105103166', 'pbdt': 20151125, 'pn': 'CN105103166A'}, 'pbdt': 20160819, 'pct': {'apdt': 20140311, 'apno': 'PCT/US2014/022983', 'pbdt': 20140925, 'pn': 'WO2014150337'}, 'pn_official': 'HK1214015', 'priority': [{'country': 'US', 'date': 20130315, 'number': '13/835,675'}], 'update_ts': 1532657746364, 'tags': []}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倒谱及贝叶斯决策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与匹配方法。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T种不同周期的周期信号的基频,得到其组成的基频集合S;2、获得未知基频周期信号数据s(m),其基频μx属于基频集合S;3、对信号数据s(m)进行分帧,得到所有数据帧的集合;4、对每一帧数据,使用倒谱法提取出基频估计值,而所有帧的基频组成基频估计值序列;5、求基频估计值序列的均值;6、依据贝叶斯决策得到准确的基频μx。', 'apdt': 20161223, 'apno_official': 'CN201611205653.9',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 'city': '杭州市', 'country': 'CN', 'district': '江干区', 'postcode': '310018', 'state': '浙江省'}, 'lang': 'CN', 'name':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 'city': '杭州市', 'country': 'CN', 'district': '江干区', 'postcode': '310018', 'state': '浙江省'}, 'lang': 'CN', 'name':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name_id': 1}], 'claim': '0001.1.基于倒谱及贝叶斯决策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与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1、根据T种不同周期的周期信号的基频,得到其组成的基频集合S={μ12,...,μT};\n步骤2、获得未知基频的周期信号数据s(m),m=1,2,...,Ns,周期信号数据s(m)的基频μx属于基频集合S,Ns为数据采样点数;\n步骤3、按照帧长Lf、帧移Lo对周期信号数据s(m)进行分帧,得到包含Nf个数据帧的数据帧集合:\n x 1 ( n ) , x 2 ( n ) , ... , x i ( n ) , ... , x N f ( n ) , n = 1 , 2 , ... , L f ; \n步骤4、对每一帧数据xi(n),i=1,2,...,Nf,n=1,2,...,Lf,使用倒谱法提取出基频估计值ffi:\n单帧信号xi(n)帧长Lf,采样频率Fs,针对其倒谱法基频提取过程如下:\n4.1、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到xi(n)的频谱X(ω):\nX(ω)=FFT[x(n)],ω=0,Fs/Lf,...,(Lf-1)*Fs/Lf;\n4.2、依据频谱X(ω)计算得到幅值谱Xa(ω):\nXa(ω)=|X(ω)|,ω=0,Fs/Lf,...,(Lf-1)*Fs/Lf;\n4.3、依据幅值谱Xa(ω)计算得到幅值对数谱Xl(ω):\nXl(ω)=log[Xa(ω)],ω=0,Fs/Lf,...,(Lf-1)*Fs/Lf;\n4.4、将幅值对数谱Xl(ω)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得到倒谱\n x ^ ( n ) = I F F T [ X l ( ω ) ] , n = 1 , 2 , ... , L f ; \n4.5、根据基频检索频率的范围[fmin,fmax],计算得到倒谱索引范围[nl,nr]:\nnl=Fs/fmax,nr=Fs/fmin;\n4.6、在倒谱序列的索引范围[nl,nr]中,找到最大值及对应的索引:\n n t o p = arg m i n n | x ^ ( n ) | , n [ n l , n r ] \n4.7、根据ntop计算得到第i帧数据的基频的估计值ffi:\nffi=Fs/ntop\n最终将所有帧的基频估计值组成基频估计值序列{ffi},i=1,2,...,Nf;\n步骤5、求基频估计值序列{ffi}的均值:\n f f = 1 N f Σ i = 1 N f ff i \n步骤6、依据贝叶斯决策得到准确的基频μx,即:\n μ x = arg m i n μ i | f f - μ i | , μ i S . ', 'claim_count': 1, 'desc': '基于倒谱及贝叶斯决策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与匹配方法\n技术领域\n本发明属于信号处理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倒谱及贝叶斯决策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与匹配方法。\n背景技术\n传统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方法可以得到的基频的估计值,然而当需要使用准确的基频作为下一步处理的核心参数时,传统方法中直接提取得到的基频的估计值并不满足应用要求。在此应用需求下,基频估计值与真实基频的误差要求要比统计学上的准确率更重要,否则后续处理将毫无意义。\n本发明基于先验统计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倒谱及贝叶斯决策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与匹配方法,可以实现对属于任意已知准确基频集合的信号在可靠性较高的倒谱法基频提取处理之后匹配得到准确的基频,以保证后续处理得到更准确的基频参数,即后续有效处理比例将显著地高于传统方案。\n发明内容\n本发明针对传统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方法在高基频准确率需求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倒谱及贝叶斯决策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与匹配方法,实现对属于任意已知准确基频集合的单帧信号在传统基频提取处理之后匹配准确的基频,以保证后续处理得到更准确的基频参数,即保证后续有效处理比例将显著地高于传统方案。\n在实际应用中,实时周期信号由于噪声的存在,通过倒谱法提取得到的基频估计值必然存在误差。假设周期信号中叠加的噪声是高斯白噪声,则得到的基频估计值也将可以表示为均值为实际基频的正态分布。而在满足各基频总体的概率分布已知和基频总数确定的条件时,可以采用贝叶斯决策方法进行基频匹配。假设在所有基频的先验概率相等的情况下,基频估计值μx在基频μi的概率分布下对应的概率密度大于在已知基频集合S内任意其他基频μj的概率分布下对应的概率密度,则决策认为μx=μi的结论在概率上正确可能最高。\n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1、根据T种不同周期的周期信号的基频,得到其组成的基频集合S={μ12,...,μT};\n步骤2、获得未知基频的周期信号数据s(m),m=1,2,...,Ns,周期信号数据s(m)的基频μx属于基频集合S,Ns为数据采样点数。\n步骤3、按照帧长Lf、帧移Lo对周期信号数据s(m)进行分帧,得到包含Nf个数据帧的数据帧集合:\n步骤4、对每一帧数据xi(n),i=1,2,...,Nf,n=1,2,...,Lf,使用倒谱法提取出基频估计值ffi:\n单帧信号xi(n)帧长Lf,采样频率Fs,针对其倒谱法基频提取过程如下:\n4.1、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到xi(n)的频谱X(ω):\nX(ω)=FFT[x(n)],ω=0,Fs/Lf,...,(Lf-1)*Fs/Lf;\n4.2、依据频谱X(ω)计算得到幅值谱Xa(ω):\nXa(ω)=|X(ω)|,ω=0,Fs/Lf,...,(Lf-1)*Fs/Lf;\n4.3、依据幅值谱Xa(ω)计算得到幅值对数谱Xl(ω):\nXl(ω)=log[Xa(ω)],ω=0,Fs/Lf,...,(Lf-1)*Fs/Lf;\n4.4、将幅值对数谱Xl(ω)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得到倒谱\n4.5、根据基频检索频率的范围[fmin,fmax],计算得到倒谱索引范围[nl,nr]:\nnl=Fs/fmax,nr=Fs/fmin;\n4.6、在倒谱序列的索引范围[nl,nr]中,找到最大值及对应的索引:\n4.7、根据ntop计算得到第i帧数据的基频的估计值ffi:\nffi=Fs/ntop\n最终将所有帧的基频估计值组成基频估计值序列{ffi},i=1,2,...,Nf;\n步骤5、求基频估计值序列{ffi}的均值:\n步骤6、依据贝叶斯决策得到准确的基频μx,即:\n本发明针对传统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方法在高基频准确率需求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倒谱和贝叶斯决策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方法,实现对属于任意已知准确基频集合的周期信号在倒谱法基频提取处理之后匹配准确的基频,以保证后续处理得到更准确的基频参数,即保证后续有效处理比例将显著地高于传统方案。\n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n运用此种基于倒谱和贝叶斯决策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方法后,可以基于高可靠性的倒谱法基频提取算法之后,假设针对不同基频信号倒谱法得到的基频估计值的概率分布属于等方差正态分布,因此可以基于贝叶斯决策原理,将基频的估计值提取得到一个准确的先验基频。此种处理可以用对基频提取的可靠性与准确率要求很高但实时性要求相对不高的场合,特别是基频最为后续处理的重要参数、基频的一定误差有可能导致后续处理完全错误的场合。在以上需求场合中,对比传统的基频提取方法,本发明提出的基频提取方法在可靠性与准确率上具有较大的优势。\n附图说明\n图1基于倒谱和贝叶斯决策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方法;\n图2倒谱法基频估计。\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n如图1和2所示,基于倒谱及贝叶斯决策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与匹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实时周期信号由于噪声的存在,通过倒谱法提取得到的基频估计值必然存在误差。假设周期信号中叠加的噪声是高斯白噪声,则得到的基频估计值也将可以表示为均值为实际基频的正态分布。而在满足各基频总体的概率分布已知和基频总数确定的条件时,可以采用贝叶斯决策方法进行基频匹配。假设在所有基频的先验概率相等的情况下,基频估计值μx在基频μi的概率分布下对应的概率密度大于在已知基频集合S内任意其他基频μj的概率分布下对应的概率密度,则决策认为μx=μi的结论在概率上正确可能最高。\n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的具体实现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1、根据T种不同周期的周期信号的基频,得到其组成的基频集合S={μ12,...,μT};\n步骤2、获得未知基频的周期信号数据s(m),m=1,2,...,Ns,周期信号数据s(m)的基频μx属于基频集合S,Ns为数据采样点数。\n步骤3、按照帧长Lf、帧移Lo对周期信号数据s(m)进行分帧,得到包含Nf个数据帧的数据帧集合:\n步骤4、对每一帧数据xi(n),i=1,2,...,Nf,n=1,2,...,Lf,使用倒谱法提取出基频估计值ffi:\n单帧信号xi(n)帧长Lf,采样频率Fs,针对其倒谱法基频提取过程如下:\n4.1、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到xi(n)的频谱X(ω):\nX(ω)=FFT[x(n)],ω=0,Fs/Lf,...,(Lf-1)*Fs/Lf;\n4.2、依据频谱X(ω)计算得到幅值谱Xa(ω):\nXa(ω)=|X(ω)|,ω=0,Fs/Lf,...,(Lf-1)*Fs/Lf;\n4.3、依据幅值谱Xa(ω)计算得到幅值对数谱Xl(ω):\nXl(ω)=log[Xa(ω)],ω=0,Fs/Lf,...,(Lf-1)*Fs/Lf;\n4.4、将幅值对数谱Xl(ω)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得到倒谱\n4.5、根据基频检索频率的范围[fmin,fmax],计算得到倒谱索引范围[nl,nr]:\nnl=Fs/fmax,nr=Fs/fmin;\n4.6、在倒谱序列的索引范围[nl,nr]中,找到最大值及对应的索引:\n4.7、根据ntop计算得到第i帧数据的基频的估计值ffi:\nffi=Fs/ntop\n最终将所有帧的基频估计值组成基频估计值序列{ffi},i=1,2,...,Nf;\n步骤5、求基频估计值序列{ffi}的均值:\n步骤6、依据贝叶斯决策得到准确的基频μx,即:\n本发明针对传统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方法在高基频准确率需求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倒谱和贝叶斯决策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方法,实现对属于任意已知准确基频集合的周期信号在倒谱法基频提取处理之后匹配准确的基频,以保证后续处理得到更准确的基频参数,即保证后续有效处理比例将显著地高于传统方案。\n在以上基频提取步骤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提取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n(1)步骤3中的分帧步骤中,帧长Lf需要包含至少3个及以上的基频周期,这是后续倒谱法基频提取的基本保证;\n(2)步骤4.5中基频检索频率的范围[fmin,fmax]的合理选择有助于排除非目标基频范围的干扰信号,提高倒谱法基频提取的准确率。', 'inventor': [{'lang': 'CN', 'name': '曹九稳',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王天磊',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商路明', 'name_id': 3}, {'lang': 'CN', 'name': '王建中', 'name_id': 4}],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R23/16', 'main_group': 'G01R23', 'section': 'G', 'sub_class': 'G01R', 'sub_group': 'G01R23/16'},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33240', 'lang': 'CN', 'name':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杜军', 'name_id': 1}], 'patent_id': 'c0ccfd35-83ac-4be8-8a04-f8f8b32e7810', 'pbdt': 20170503, 'pn_official': 'CN106610451A', 'title': '基于倒谱及贝叶斯决策的周期信号基频提取与匹配方法', 'update_ts': 1538982497049, 'tags': ['电子测量仪器制造', '仪器仪表修理']} {'abst': '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与方法。在本发明中提供一检验伺服平台来接收第一平台的入料表单以及第二平台的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之后,比对入料表单与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产生检验单。', 'apdt': 20101027, 'apno_official': 'TW099136800', 'applicant': [{'lang': 'EN', 'name': 'INVENTEC CORPORATION',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臺北市士林區後港街66號 TW'}, 'lang': 'CNT', 'name':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lang': 'EN', 'name': 'INVENTEC CORPORATION',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臺北市士林區後港街66號 TW'}, 'lang': 'CNT', 'name':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包括一第一平台,提供一第一入料表单;一第二平台,提供一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及一检验伺服平台,接收该第一入料表单以及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该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产生一检验单。\n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其中该第一平台在接收到一采购单时,依据该采购单产生该第一入料表单。\n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其中该检验伺服平台依据一料件品质以及一料件数量决定一抽样数量。\n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其中该检验伺服平台接收到该第一入料表单时,会与已建档在该检验伺服平台上的第二入料表单进行比对,筛选出该第一入料表单中与该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资讯,而依据上述入料资讯产生一第三入料表单,并将上述入料资讯更新至该第二入料表单中。\n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其中该检验伺服平台接收到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时,会与已建档在该检验伺服平台上的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进行比对,筛选出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目,并且将上述检验项目更新至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n6.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包括:接收该第一入料表单以及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该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以及依据上述栏位产生一检验单。\n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其中在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的步骤之前,更包括: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一第二入料表单,筛选出该第一入料表单中与该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资讯,其中该第二入料表单已建档于一检验伺服平台上;依据上述入料资讯建立一第三入料表单;比对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与一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筛选出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目,其中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已建档于该检验伺服平台上;以及将上述检验项目加入至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n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其中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的步骤包括:依据该第三入料表单中的入料资讯的料号,于该第二检验项目表单中找出与上述料号相符的栏位。\n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其中依据上述栏位产生该检验单的步骤包括:将上述栏位与上述入料资讯整合为该检验单。\n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其中在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该第二入料表单的步骤之后,更包括:将上述入料资讯加入至该第二入料表单中。', 'desc':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零件资讯的检验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与方法。\n随着资讯时代的来临,为了更有效地管理企业资源并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各个企业均纷纷致力于企业电子化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其中,产品资料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平台和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平台,是当前关系到企业核心能力的两个重要技术领域平台。\nPDM平台是用来协助管理所有企业生产之产品的相关资料,并可辅助企业内部人员对这些资料进行统合及控管的动作。而ERP平台是一组将企业制造、财务、行销及其他相关功能达成平衡的应用软体。ERP平台所涵盖的资源范围除了包含一般所谓的企业内部管理之外,另外也将上游供应商、协力厂商,以及下游配销通路商及客户完全的整合。而企业透过这些平台来管理料件。\n目前常见作法为,供应商送料到ERP平台产生货品收据(goods receipt,GR),而产生三联式验收单。之后,再将三联式验收单到送到进料品质管理(Incoming Quality Control,IQC)部门。而IQC部门的检验员在拿到三联式验收单之后会新增一笔记录至资料库中。之后,进入PDM平台来查询检验项目。如此流程导致检验员要往返于ERP平台与PDM平台之间,且在进行检验时往往要开启多个介面,在使用上相当不便且费时。\n本发明提供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提供一检验伺服平台来整合多个平台的资讯。\n本发明提供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自动产生检验单确保各批入料均会通过品质检验。\n本发明提出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包括第一平台、第二平台以及检验伺服平台。第一平台提供第一入料表单。第二平台提供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检验伺服平台接收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产生检验单。\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平台在接收到采购单时,依据采购单产生第一入料表单。\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检验伺服平台可依据料件品质以及料件数量决定抽样数量。\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检验伺服平台接收到第一入料表单时,会与已建档在检验伺服平台上的第二入料表单进行比对,借以筛选出第一入料表单中与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资讯,而依据上述入料资讯产生第三入料表单,并将上述入料资讯更新至第二入料表单中。另外,上述检验伺服平台接收到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时,会与已建档在检验伺服平台上的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进行比对,借以筛选出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目,并且将上述检验项目更新至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n本发明提出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在接收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之后,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产生一检验单。\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在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的步骤之前更包括下列步骤: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二入料表单,筛选出第一入料表单中与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资讯,其中第二入料表单已建档于检验伺服平台上;依据上述入料资讯建立第三入料表单;比对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筛选出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目,其中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已建档检验伺服平台上;将上述比对出来不同的检验项目加入至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的步骤中,更可依据第三入料表单中的入料资讯的料号,于第二检验项目表单中找出与上述料号相符的栏位。\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在依据上述栏位产生检验单的步骤中,可将上述栏位与上述入料资讯整合为检验单。\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在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二入料表单的步骤之后,还可将上述入料资讯加入至第二入料表单中。\n基于上述,本发明提供检验伺服平台来整合多个平台上的资料,据此可降低检验元交替多个平台查询的时间。并且针对每一次所接收到的入料表单来自动开立相对应的检验单,确保各批入料均会通过品质检验。\n为让本发明之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n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的方块图。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平台110与第二平台120所提供的表单整合至检验伺服平台130中。在此,第一平台110与第二平台120为不同的物料管理平台。例如,第一平台110为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平台,第二平台120为产品资料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平台。EPR平台将上游供应商、协力厂商,以及下游配销通路商及客户完全的整合。而PDM平台是一种工具,可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内之所有产品定义资料,包括:工程图、材料规格、材料需求表等等。\n在此,第一平台110用以提供第一入料表单。也就是说,当第一平台110在接收到采购单(Purchasing Order,PO)时,会依据采购单来产生第一入料表单。第一入料表单例如为货品收据(goods receipt,GR),其包括多个栏位,这些栏位记录了零件的料号、入料日期、版本等入料资讯。\n而第二平台120用以提供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其包括多个栏位,这些栏位记录了料号、版本、合格供应商清单(Qualified Vendor List,QVL)、认可供应商清单(Approval Vendor List,AVL)、无有害物质(Hazardous Substance Free,HSF)清单以及其他相关检验项目(例如,零件尺寸、零件等级等)。\n检验伺服平台130则是用来产生检验单。进一步地说,检验伺服平台130分别自第一平台110与第二平台120接收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之后,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来产生检验单。\n上述第一平台110除了提供第一入料表单给检验伺服平台130之外,更可开立三联式验收单。当检验员拿到三连式验收单号便可进入检验伺服平台130进行查询(例如输入料号或是入料日期),开启对应的检验单后即可知道检验项目。并且,检验伺服平台130还可自动确认零件状态是否符合规定。\n在此,以第一入料表单代表第一平台110所提供的入料表单,以第二入料表单代表检验伺服平台130上所建档的入料表单,并且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代表第二平台120所提供的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代表检验伺服平台130上所建档的检验项目范本表单。\n以下再举一例来说明检验伺服平台130整合资讯的方法各步骤。图2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流程图。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在步骤S205中,检验伺服平台130接收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例如,检验伺服平台130每半小时与第一平台110进行连线以取得第一入料表单。\n当检验伺服平台130接收了第一入料表单之后,依照第一入料表单的料件品质以及入料数量来决定抽样数量。由于每一个零件都会有一个品质水准,而品质水准越好抽样数量就越低。并且,检验伺服平台130更可依据危害物质限用指令(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RoHS)抽样计划来判断是否开立RoHS检验单。\n接着,在步骤S210中,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n而在步骤S215中,依据上述栏位产生检验单。依据第一入料表单上的料号来取得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上对应的栏位,也就是此料号所对应之零件的图档、规格等检验资讯。\n详细地说,检验伺服平台130在第一次接收到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时,其是直接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并且,检验伺服平台130会将第一入料表单建档至其资料库中而获得第二入料表单,并且将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建档至其资料库中而获得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n之后,当检验伺服平台130再次接收到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时,则会将这些资料分别与建档于检验伺服平台130上的资料进行比对。底下则依据上述情况各举一实施例来说明。\n图3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入料资讯的比对方法流程图。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3,在步骤S305中,检验伺服平台130自第一平台110接收第一入料表单。接着,在步骤S310中,检验伺服平台130会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二入料表单(已建档于检验伺服平台130上),借以筛选出第一入料表单中与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资讯。之后,在步骤S315中,检验伺服平台130则依据上述入料资讯产生第三入料表单,而将上述入料资讯加入至第三入料表单,并且将上述入料资讯加入至第二入料表单,也就是同步更新检验伺服平台130上的资料。\n图4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项目的比对方法流程图。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4,在步骤S405中,检验伺服平台130自第二平台120接收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接着,在步骤S410中,检验伺服平台130会比对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已建档于检验伺服平台130上),借以筛选出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目。之后,在步骤S415中,再将上述检验项目加入至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据此,检验伺服平台130可依据第三入料表单中的入料资讯的料号,于第二检验项目表单中找出与上述料号相符的栏位。\n另外,检验伺服平台130更提供一个通知功能,当检验员发现检验伺服平台130所开立的检验单中没有检验项目或是没有任何相关的资讯时,可利用此通知功能来通知元件工程师(Component Engineering,CE)。并且,在元件工程师将这些资讯于第二平台120上面维护完成时,再由检验伺服平台130提供另一个更新功能,以自第二平台120将这些检验资讯更新回检验伺服平台130。\n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检验伺服平台来整合多个平台上的资料,据此可降低检验员交替多个平台查询的时间。此外,检验伺服平台更会针对每一笔入料表单而自动开立相对应的检验单,确保各批入料均会通过品质检验。并且,利用检验伺服平台更可自动判断检验结果是否符合规则,可大幅节省人力检验的时间。\n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n110...第一平台\n120...第二平台\n130...检验伺服平台\nS205~S215...本发明一实施例之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各步骤\nS305~S315...本发明一实施例之入料资讯的比对方法各步骤\nS405~S415...本发明一实施例之检验项目的比对方法各步骤\n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的方块图。\n图2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流程图。\n图3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入料资讯的比对方法流程图。\n图4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项目的比对方法流程图。', 'erdt': 20101027, 'exdt': 20301026, 'family_inpadoc': 'TW99136800A', 'family_original': '46552413', 'inventor': [{'lang': 'EN', 'name': 'WEI, CHIH PIN',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魏智斌', 'name_id': 1}, {'lang': 'EN', 'name': 'CHIU, CHUN HUA', 'name_id': 2}, {'lang': 'CNT', 'name': '邱俊華', 'name_id': 2}, {'lang': 'EN', 'name': 'LEE, SZU YING', 'name_id': 3}, {'lang': 'CNT', 'name': '李思穎',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10/00', 'main_group': 'G06Q1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10/00'}, 'version': '200601'}], 'kd': 'A', 'patent_agent': [{'lang': 'CNT', 'name': '詹銘文',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葉璟宗', 'name_id': 2}], 'patent_id': '75f6a176-e874-4ee3-8d1d-ad96c021d04a', 'pbdt': 20120501, 'pn_official': 'TW201218098', 'title': '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与方法', 'update_ts': 1532141440530, 'tags':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通讯设备修理',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abst': '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与方法。在本发明中提供一检验伺服平台来接收第一平台的入料表单以及第二平台的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之后,比对入料表单与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产生检验单。', 'apdt': 20101027, 'apno_official': 'TW099136800', 'assignee': [{'lang': 'EN', 'name': 'INVENTEC CORPORATION',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臺北市士林區後港街66號 TW'}, 'lang': 'CNT', 'name':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包括一第一平台,提供一第一入料表单,其中该第一平台在接收到一采购单时,依据该采购单产生该第一入料表单;一第二平台,提供一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及一检验伺服平台,接收该第一入料表单以及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该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产生一检验单。\n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其中该检验伺服平台依据一料件品质以及一料件数量决定一抽样数量。\n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其中该检验伺服平台接收到该第一入料表单时,会与已建档在该检验伺服平台上的第二入料表单进行比对,筛选出该第一入料表单中与该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资讯,而依据上述入料资讯产生一第三入料表单,并将上述入料资讯更新至该第二入料表单中。\n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其中该检验伺服平台接收到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时,会与已建档在该检验伺服平台上的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进行比对,筛选出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目,并且将上述检验项目更新至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n5.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包括:一检验伺服平台分别自一第一平台接收一第一入料表单以及自一第二平台接收一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其中该第一平台在接收到一采购单时,依据该采购单产生该第一入料表单;该检验伺服平台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该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以及该检验伺服平台依据上述栏位产生一检验单。\n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其中在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的步骤之前,更包括: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一第二入料表单,筛选出该第一入料表单中与该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资讯,其中该第二入料表单已建档于一检验伺服平台上;依据上述入料资讯建立一第三入料表单;比对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与一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筛选出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目,其中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已建档于该检验伺服平台上;以及将上述检验项目加入至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n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其中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的步骤包括:依据该第三入料表单中的入料资讯的料号,于该第二检验项目表单中找出与上述料号相符的栏位。\n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其中依据上述栏位产生该检验单的步骤包括:将上述栏位与上述入料资讯整合为该检验单。\n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其中在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该第二入料表单的步骤之后,更包括:将上述入料资讯加入至该第二入料表单中。', 'desc':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零件资讯的检验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与方法。\n随着资讯时代的来临,为了更有效地管理企业资源并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各个企业均纷纷致力于企业电子化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其中,产品资料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平台和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平台,是当前关系到企业核心能力的两个重要技术领域平台。\nPDM平台是用来协助管理所有企业生产之产品的相关资料,并可辅助企业内部人员对这些资料进行统合及控管的动作。而ERP平台是一组将企业制造、财务、行销及其他相关功能达成平衡的应用软体。ERP平台所涵盖的资源范围除了包含一般所谓的企业内部管理之外,另外也将上游供应商、协力厂商,以及下游配销通路商及客户完全的整合。而企业透过这些平台来管理料件。\n目前常见作法为,供应商送料到ERP平台产生货品收据(goods receipt,GR),而产生三联式验收单。之后,再将三联式验收单到送到进料品质管理(Incoming Quality Control,IQC)部门。而IQC部门的检验员在拿到三联式验收单之后会新增一笔记录至资料库中。之后,进入PDM平台来查询检验项目。如此流程导致检验员要往返于ERP平台与PDM平台之间,且在进行检验时往往要开启多个介面,在使用上相当不便且费时。\n本发明提供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提供一检验伺服平台来整合多个平台的资讯。\n本发明提供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自动产生检验单确保各批入料均会通过品质检验。\n本发明提出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包括第一平台、第二平台以及检验伺服平台。第一平台提供第一入料表单。第二平台提供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检验伺服平台接收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产生检验单。\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平台在接收到采购单时,依据采购单产生第一入料表单。\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检验伺服平台可依据料件品质以及料件数量决定抽样数量。\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检验伺服平台接收到第一入料表单时,会与已建档在检验伺服平台上的第二入料表单进行比对,借以筛选出第一入料表单中与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资讯,而依据上述入料资讯产生第三入料表单,并将上述入料资讯更新至第二入料表单中。另外,上述检验伺服平台接收到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时,会与已建档在检验伺服平台上的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进行比对,借以筛选出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目,并且将上述检验项目更新至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n本发明提出一种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在接收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之后,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产生一检验单。\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在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的步骤之前更包括下列步骤: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二入料表单,筛选出第一入料表单中与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资讯,其中第二入料表单已建档于检验伺服平台上;依据上述入料资讯建立第三入料表单;比对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筛选出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目,其中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已建档检验伺服平台上;将上述比对出来不同的检验项目加入至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的步骤中,更可依据第三入料表单中的入料资讯的料号,于第二检验项目表单中找出与上述料号相符的栏位。\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在依据上述栏位产生检验单的步骤中,可将上述栏位与上述入料资讯整合为检验单。\n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上述在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二入料表单的步骤之后,还可将上述入料资讯加入至第二入料表单中。\n基于上述,本发明提供检验伺服平台来整合多个平台上的资料,据此可降低检验元交替多个平台查询的时间。并且针对每一次所接收到的入料表单来自动开立相对应的检验单,确保各批入料均会通过品质检验。\n为让本发明之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n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的方块图。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平台110与第二平台120所提供的表单整合至检验伺服平台130中。在此,第一平台110与第二平台120为不同的物料管理平台。例如,第一平台110为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平台,第二平台120为产品资料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平台。EPR平台将上游供应商、协力厂商,以及下游配销通路商及客户完全的整合。而PDM平台是一种工具,可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内之所有产品定义资料,包括:工程图、材料规格、材料需求表等等。\n在此,第一平台110用以提供第一入料表单。也就是说,当第一平台110在接收到采购单(Purchasing Order,PO)时,会依据采购单来产生第一入料表单。第一入料表单例如为货品收据(goods receipt,GR),其包括多个栏位,这些栏位记录了零件的料号、入料日期、版本等入料资讯。\n而第二平台120用以提供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其包括多个栏位,这些栏位记录了料号、版本、合格供应商清单(Qualified Vendor List,QVL)、认可供应商清单(Approval Vendor List,AVL)、无有害物质(Hazardous Substance Free,HSF)清单以及其他相关检验项目(例如,零件尺寸、零件等级等)。\n检验伺服平台130则是用来产生检验单。进一步地说,检验伺服平台130分别自第一平台110与第二平台120接收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之后,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来产生检验单。\n上述第一平台110除了提供第一入料表单给检验伺服平台130之外,更可开立三联式验收单。当检验员拿到三连式验收单号便可进入检验伺服平台130进行查询(例如输入料号或是入料日期),开启对应的检验单后即可知道检验项目。并且,检验伺服平台130还可自动确认零件状态是否符合规定。\n在此,以第一入料表单代表第一平台110所提供的入料表单,以第二入料表单代表检验伺服平台130上所建档的入料表单,并且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代表第二平台120所提供的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代表检验伺服平台130上所建档的检验项目范本表单。\n以下再举一例来说明检验伺服平台130整合资讯的方法各步骤。图2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流程图。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在步骤S205中,检验伺服平台130接收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例如,检验伺服平台130每半小时与第一平台110进行连线以取得第一入料表单。\n当检验伺服平台130接收了第一入料表单之后,依照第一入料表单的料件品质以及入料数量来决定抽样数量。由于每一个零件都会有一个品质水准,而品质水准越好抽样数量就越低。并且,检验伺服平台130更可依据危害物质限用指令(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RoHS)抽样计划来判断是否开立RoHS检验单。\n接着,在步骤S210中,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n而在步骤S215中,依据上述栏位产生检验单。依据第一入料表单上的料号来取得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上对应的栏位,也就是此料号所对应之零件的图档、规格等检验资讯。\n详细地说,检验伺服平台130在第一次接收到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时,其是直接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并且,检验伺服平台130会将第一入料表单建档至其资料库中而获得第二入料表单,并且将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建档至其资料库中而获得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n之后,当检验伺服平台130再次接收到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时,则会将这些资料分别与建档于检验伺服平台130上的资料进行比对。底下则依据上述情况各举一实施例来说明。\n图3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入料资讯的比对方法流程图。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3,在步骤S305中,检验伺服平台130自第一平台110接收第一入料表单。接着,在步骤S310中,检验伺服平台130会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二入料表单(已建档于检验伺服平台130上),借以筛选出第一入料表单中与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资讯。之后,在步骤S315中,检验伺服平台130则依据上述入料资讯产生第三入料表单,而将上述入料资讯加入至第三入料表单,并且将上述入料资讯加入至第二入料表单,也就是同步更新检验伺服平台130上的资料。\n图4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项目的比对方法流程图。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4,在步骤S405中,检验伺服平台130自第二平台120接收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接着,在步骤S410中,检验伺服平台130会比对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已建档于检验伺服平台130上),借以筛选出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目。之后,在步骤S415中,再将上述检验项目加入至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据此,检验伺服平台130可依据第三入料表单中的入料资讯的料号,于第二检验项目表单中找出与上述料号相符的栏位。\n另外,检验伺服平台130更提供一个通知功能,当检验员发现检验伺服平台130所开立的检验单中没有检验项目或是没有任何相关的资讯时,可利用此通知功能来通知元件工程师(Component Engineering,CE)。并且,在元件工程师将这些资讯于第二平台120上面维护完成时,再由检验伺服平台130提供另一个更新功能,以自第二平台120将这些检验资讯更新回检验伺服平台130。\n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检验伺服平台来整合多个平台上的资料,据此可降低检验员交替多个平台查询的时间。此外,检验伺服平台更会针对每一笔入料表单而自动开立相对应的检验单,确保各批入料均会通过品质检验。并且,利用检验伺服平台更可自动判断检验结果是否符合规则,可大幅节省人力检验的时间。\n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n110...第一平台\n120...第二平台\n130...检验伺服平台\nS205~S215...本发明一实施例之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各步骤\nS305~S315...本发明一实施例之入料资讯的比对方法各步骤\nS405~S415...本发明一实施例之检验项目的比对方法各步骤\n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的方块图。\n图2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资讯的整合方法流程图。\n图3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入料资讯的比对方法流程图。\n图4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项目的比对方法流程图。', 'erdt': 20101027, 'exdt': 20301026, 'family_inpadoc': 'TW99136800A', 'family_original': '46552413', 'inventor': [{'lang': 'EN', 'name': 'WEI, CHIH PIN',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魏智斌', 'name_id': 1}, {'lang': 'EN', 'name': 'CHIU, CHUN HUA', 'name_id': 2}, {'lang': 'CNT', 'name': '邱俊華', 'name_id': 2}, {'lang': 'EN', 'name': 'LEE, SZU YING', 'name_id': 3}, {'lang': 'CNT', 'name': '李思穎',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10/08', 'main_group': 'G06Q1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10/08'}, 'version': '201201'}], 'isdt': 20141111, 'kd': 'B', 'patent_agent': [{'lang': 'CNT', 'name': '蔡坤財',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李世章', 'name_id': 2}], 'patent_id': '0e0f73af-382e-4e56-9926-8969eac17750', 'pbdt': 20141111, 'pn_official': 'TWI460671',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T', 'name': '黃炳燻', 'name_id': 1}], 'title': '检验资讯的整合系统与方法', 'update_ts': 1532180557441, 'tags':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通讯设备修理',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abst': '本发明描述一种检验信息的整合系统与方法,来整合多个平台上的资料,据此可降低检验元交替多个平台查询的时间。在本发明中提供一检验伺服平台来接收第一平台的入料表单以及第二平台的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之后,比对入料表单与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产生检验单。', 'apdt': 20101102, 'apno_official': 'CN201010542338.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中国台湾台北市士林区后港街66号', 'city': 'Taipei City', 'country': 'TW', 'formatted_address': 'No. 66, Hougang Street, Shilin District, Taipei City, Taiwan 111', 'lat': 25.0857026, 'lon': 121.5220598, 'postcode': '111', 'state': '台湾'}, 'ans_id': 'aac4f1fd-b4f7-4958-be7f-b8554eedb5f3', 'lang': 'CN', 'name':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nname': 'INVENTEC', 'nname_cn': '英業達'}], 'claim': '1.一种检验信息的整合系统,包括 \n一第一平台,提供一第一入料表单; \n一第二平台,提供一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及 \n一检验伺服平台,接收该第一入料表单以及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比 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 中找到与该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产生一检验 单。 \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验信息的整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平台在 接收到一采购单时,依据该采购单产生该第一入料表单。 \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验信息的整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检验伺服平 台依据一料件品质以及一料件数量决定一抽样数量。 \n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验信息的整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检验伺服平 台接收到该第一入料表单时,会与已建档在该检验伺服平台上的第二入料表单 进行比对,筛选出该第一入料表单中与该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信息,而依 据上述入料信息产生一第三入料表单,并将上述入料信息更新至该第二入料表 单中。 \n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验信息的整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检验伺服平 台接收到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时,会与已建档在该检验伺服平台上的第二 检验项目范本表单进行比对,筛选出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该第二检验 项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目,并且将上述检验项目更新至该第二检验项目范 本表单中。 \n6.一种检验信息的整合方法,包括: \n接收该第一入料表单以及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 \n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该第一检验项目范 本表单中找到与该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以及 \n依据上述栏位产生一检验单。 \n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验信息的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比对该第一 入料表单与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的步骤之前,更包括: \n比对该第一入料表单与一第二入料表单,筛选出该第一入料表单中与该第 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信息,其中该第二入料表单已建档于一检验伺服平台 上; \n依据上述入料信息建立一第三入料表单; \n比对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与一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筛选出该第一 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目,其中该第二 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已建档于该检验伺服平台上;以及 \n将上述检验项目加入至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 \n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验信息的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比对该第一入 料表单与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的步骤包括: \n依据该第三入料表单中的入料信息的料号,于该第二检验项目表单中找出 与上述料号相符的栏位。 \n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验信息的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上述栏位 产生该检验单的步骤包括: \n将上述栏位与上述入料信息整合为该检验单。 \n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验信息的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比对该第 一入料表单与该第二入料表单的步骤之后,更包括: \n将上述入料信息加入至该第二入料表单中。 \n', 'claim_count': 23,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零件信息的检验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检验信息 的整合系统与方法。 \n背景技术\n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为了更有效地管理企业资源并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各个企业均纷纷致力于企业电子化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其中,产品资料管理 (Product\xa0Data\xa0Management,PDM)平台和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xa0Resource\xa0 Planning,ERP)平台,是当前关系到企业核心能力的两个重要技术领域平台。 \nPDM平台是用来协助管理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相关资料,并可辅助企业 内部人员对这些资料进行统合及控管的动作。而ERP平台是一组将企业制造、 财务、行销及其他相关功能达成平衡的应用软件。ERP平台所涵盖的资源范围 除了包含一般所谓的企业内部管理之外,另外也将上游供应商、协力厂商,以 及下游配销通路商及客户完全的整合。而企业通过这些平台来管理料件。 \n目前常见作法为,供应商送料到ERP平台产生货品收据(goods\xa0receipt, GR),而产生三联式验收单。之后,再将三联式验收单到送到进料品质管理 (Incoming\xa0Quality\xa0Control,IQC)部门。而IQC部门的检验员在拿到三联式验 收单之后会新增一笔记录至资料库中。之后,进入PDM平台来查询检验项目。 如此流程导致检验员要往返于ERP平台与PDM平台之间,且在进行检验时往 往要开启多个界面,在使用上相当不便且费时。 \n发明内容\n本发明提供一种检验信息的整合系统,提供一检验伺服平台来整合多个平 台的信息。 \n本发明提供一种检验信息的整合方法,自动产生检验单确保各批入料均会 通过品质检验。 \n本发明提出一种检验信息的整合系统,包括第一平台、第二平台以及检验 伺服平台。第一平台提供第一入料表单。第二平台提供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 检验伺服平台接收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比对第一入料表 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第一入料表 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产生检验单。 \n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平台在接收到采购单时,依据采购单产 生第一入料表单。 \n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检验伺服平台可依据料件品质以及料件数量 决定抽样数量。 \n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检验伺服平台接收到第一入料表单时,会与 已建档在检验伺服平台上的第二入料表单进行比对,借以筛选出第一入料表单 中与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信息,而依据上述入料信息产生第三入料表单, 并将上述入料信息更新至第二入料表单中。另外,上述检验伺服平台接收到第 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时,会与已建档在检验伺服平台上的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 单进行比对,借以筛选出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不 同的检验项目,并且将上述检验项目更新至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 \n本发明提出一种检验信息的整合方法,在接收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 项目范本表单之后,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第一检 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 栏位产生一检验单。 \n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在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 单的步骤之前更包括下列步骤: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二入料表单,筛选出第 一入料表单中与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信息,其中第二入料表单已建档于检 验伺服平台上;依据上述入料信息建立第三入料表单;比对第一检验项目范本 表单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筛选出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第二检验项 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目,其中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已建档检验伺服平台 上;将上述比对出来不同的检验项目加入至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 \n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 的步骤中,更可依据第三入料表单中的入料信息的料号,于第二检验项目表单 中找出与上述料号相符的栏位。 \n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依据上述栏位产生检验单的步骤中,可将上述 栏位与上述入料信息整合为检验单。 \n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在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二入料表单的步骤 之后,还可将上述入料信息加入至第二入料表单中。 \n基于上述,本发明提供检验伺服平台来整合多个平台上的资料,据此可降 低检验元交替多个平台查询的时间。并且针对每一次所接收到的入料表单来自 动开立相对应的检验单,确保各批入料均会通过品质检验。 \n附图说明\n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 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n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信息的整合系统的方块图。 \n图2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信息的整合方法流程图。 \n图3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入料信息的比对方法流程图。 \n图4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项目的比对方法流程图。 \n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n110:第一平台 \n120:第二平台 \n130:检验伺服平台 \nS205~S215: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检验信息的整合方法各步骤 \nS305~S315: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入料信息的比对方法各步骤 \nS405~S415: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检验项目的比对方法各步骤 \n具体实施方式\n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信息的整合系统的方块图。请参 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平台110与第二平台120所提供的表单整合至 检验伺服平台130中。在此,第一平台110与第二平台120为不同的物料管理 平台。例如,第一平台110为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xa0Resource\xa0Planning,ERP) 平台,第二平台120为产品资料管理(Product\xa0Data\xa0Management,PDM)平台。 EPR平台将上游供应商、协力厂商,以及下游配销通路商及客户完全的整合。 而PDM平台是一种工具,可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所有产品定义资料,包括: 工程图、材料规格、材料需求表等等。 \n在此,第一平台110用以提供第一入料表单。也就是说,当第一平台110 在接收到采购单(Purchasing\xa0Order,PO)时,会依据采购单来产生第一入料表 单。第一入料表单例如为货品收据(goods\xa0receipt,GR),其包括多个栏位, 这些栏位记录了零件的料号、入料日期、版本等入料信息。 \n而第二平台120用以提供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其包括多个栏位,这些 栏位记录了料号、版本、合格供应商清单(Qualified\xa0Vendor\xa0List,QVL)、认 可供应商清单(Approval\xa0Vendor\xa0List,AVL)、无有害物质(Hazardous\xa0Substance\xa0 Free,HSF)清单以及其他相关检验项目(例如,零件尺寸、零件等级等)。 \n检验伺服平台130则是用来产生检验单。进一步地说,检验伺服平台130 分别自第一平台110与第二平台120接收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 表单。之后,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在第一检验项目 范本表单中找到与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并且依据上述栏位来产 生检验单。 \n上述第一平台110除了提供第一入料表单给检验伺服平台130之外,更可 开立三联式验收单。当检验员拿到三连式验收单号便可进入检验伺服平台130 进行查询(例如输入料号或是入料日期),开启对应的检验单后即可知道检验 项目。并且,检验伺服平台130还可自动确认零件状态是否符合规定。 \n在此,以第一入料表单代表第一平台110所提供的入料表单,以第二入料 表单代表检验伺服平台130上所建档的入料表单,并且以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 单代表第二平台120所提供的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代 表检验伺服平台130上所建档的检验项目范本表单。 \n以下再举一例来说明检验伺服平台130整合信息的方法各步骤。图2是依 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信息的整合方法流程图。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 2,在步骤S205中,检验伺服平台130接收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 本表单。例如,检验伺服平台130每半小时与第一平台110进行连线以取得第 一入料表单。 \n当检验伺服平台130接收了第一入料表单之后,依照第一入料表单的料件 品质以及入料数量来决定抽样数量。由于每一个零件都会有一个品质水准,而 品质水准越好抽样数量就越低。并且,检验伺服平台130更可依据危害物质限 用指令(Restriction\xa0of\xa0Hazardous\xa0Substances,RoHS)抽样计划来判断是否开立 RoHS检验单。 \n接着,在步骤S210中,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以 在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找到与第一入料表单具有相同料号的栏位。 \n而在步骤S215中,依据上述栏位产生检验单。依据第一入料表单上的料 号来取得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上对应的栏位,也就是此料号所对应的零件的 图档、规格等检验信息。 \n详细地说,检验伺服平台130在第一次接收到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 项目范本表单时,其是直接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以及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并 且,检验伺服平台130会将第一入料表单建档至其资料库中而获得第二入料表 单,并且将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建档至其资料库中而获得第二检验项目范本 表单。 \n之后,当检验伺服平台130再次接收到第一入料表单与第一检验项目范本 表单时,则会将这些资料分别与建档于检验伺服平台130上的资料进行比对。 底下则依据上述情况各举一实施例来说明。 \n图3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入料信息的比对方法流程图。请同时 参照图1及图3,在步骤S305中,检验伺服平台130自第一平台110接收第一 入料表单。接着,在步骤S310中,检验伺服平台130会比对第一入料表单与 第二入料表单(已建档于检验伺服平台130上),借以筛选出第一入料表单中 与第二入料表单不同的入料信息。之后,在步骤S315中,检验伺服平台130 则依据上述入料信息产生第三入料表单,而将上述入料信息加入至第三入料表 单,并且将上述入料信息加入至第二入料表单,也就是同步更新检验伺服平台 130上的资料。 \n图4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检验项目的比对方法流程图。请同时 参照图1及图4,在步骤S405中,检验伺服平台130自第二平台120接收第一 检验项目范本表单。接着,在步骤S410中,检验伺服平台130会比对第一检 验项目范本表单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已建档于检验伺服平台130上), 借以筛选出第一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中与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不同的检验项 目。之后,在步骤S415中,再将上述检验项目加入至第二检验项目范本表单 中。据此,检验伺服平台130可依据第三入料表单中的入料信息的料号,于第 二检验项目表单中找出与上述料号相符的栏位。 \n另外,检验伺服平台130更提供一个通知功能,当检验员发现检验伺服平 台130所开立的检验单中没有检验项目或是没有任何相关的信息时,可利用此 通知功能来通知元件工程师(Component\xa0Engineering,CE)。并且,在元件工 程师将这些信息于第二平台120上面维护完成时,再由检验伺服平台130提供 另一个更新功能,以自第二平台120将这些检验信息更新回检验伺服平台130。 \n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检验伺服平台来整合多个平台上的资料,据此可 降低检验员交替多个平台查询的时间。此外,检验伺服平台更会针对每一笔入 料表单而自动开立相对应的检验单,确保各批入料均会通过品质检验。并且, 利用检验伺服平台更可自动判断检验结果是否符合规则,可大幅节省人力检验 的时间。 \n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 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 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n', 'erdt': 20120704, 'family_inpadoc': 'CN201010542338A', 'family_original': '46071308', 'inventor': [{'lang': 'CN', 'name': '魏智斌', 'name_id': 1}, {'lang': 'CN', 'name': '邱俊华', 'name_id': 2}, {'lang': 'CN', 'name': '李思颖',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10/06', 'main_group': 'G06Q1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10/06'}}],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31100', 'lang': 'CN', 'name':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骆希聪', 'name_id': 1}], 'patent_id': 'cea5b507-9fa2-4112-922b-974e59542dd3', 'pbdt': 20120523, 'pn_official': 'CN102467691A', 'prsd': 20151028, 'title': '检验信息的整合系统与方法', 'update_ts': 1537974886613, 'tags':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通讯设备修理',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abs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的辅助治疗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将用户输入的诊断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诊断结果用于指示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与所述诊断结果相匹配的治疗信息,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治疗信息;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治疗信息得到病历、第一处方和第一治疗单;当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治疗信息得到病历和检验项目单、根据检验结果和治疗信息得到第二处方和第二治疗单。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服务器发送与诊断结果相符的治疗信息,降低了经验丰富的用户与经验欠缺的用户之间的治疗质量的差距,从而提高了医生的治疗质量。', 'apdt': 20171208, 'apno_official': 'CN201711296031.6',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156号泰康人寿大厦', 'city': '市辖区', 'country': 'CN', 'district': '西城区', 'postcode': '100031', 'state': '北京市'}, 'lang': 'CN', 'name': '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156号泰康人寿大厦', 'city': '市辖区', 'country': 'CN', 'district': '西城区', 'postcode': '100031', 'state': '北京市'}, 'lang': 'CN', 'name': '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辅助治疗的方法,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n将用户输入的诊断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所述诊断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与所述诊断结果相匹配的治疗信息,所述治疗信息包括: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检验项目单模板、检验项目名称集、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一个或多个;\n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所述治疗信息;\n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病历模板得到病历、根据所述处方模板和所述第一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一处方,以及根据所述治疗单模板和所述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得到第一治疗单;\n当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病历模板得到病历,以及根据所述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所述检验项目名称集得到检验项目单。\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项目信息包括治疗项目的名称和对应的耗材,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病所述历模板得到病历,包括:\n接收用户根据所述病历模板输入的患者病历信息,得到病历;\n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处方模板和所述第一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一处方,包括:\n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一药品信息集中的药品信息输入的药品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一药品各自的药品信息,并在所述处方模板上显示至少一个第一药品各自的药品信息;对于每个第一药品,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所述第一药品的数量,并在所述处方模板上显示所述数量,得到第一处方;\n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治疗单模板和所述第一治疗项目信息列表得到第一治疗单,包括:\n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治疗项目信息输入的治疗项目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治疗项目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一治疗项目各自的治疗项目信息;对于每个第一治疗项目,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第一治疗项目对应的耗材的数量以及耗材总价,并在所述治疗单模板显示所述耗材的数量和所述耗材总价,得到第一治疗单。\n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病历模板得到病历,包括:\n接收用户根据所述病历模板输入的患者病历信息,得到病历;\n当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所述检验项目名称集得到检验项目单,包括:\n根据用户通过选中检验项目名称集中的检验项目名称输入的检验项目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检验项目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检验项目的名称,并在检验项目模板上显示至少一个检验项目的名称,得到检验项目单;\n在得到检验项目单之后,还包括:\n将所述检验项目单通过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至检验系统的服务器。\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检验项目单发送至检验系统的服务器之后,还包括:\n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检验结果,所述检验结果是所述检验系统的服务器得到检验结果后发送至目标服务器的;\n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根据所述检验结果和所述诊断结果从知识库中获取的第二药品信息集和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所述第二药品信息集为与所述诊断结果和所述检验结果均匹配的药品信息集,所述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为与所述诊断结果和所述检验结果均匹配的治疗项目信息集;\n根据所述检验结果、所述处方模板以及所述第二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二处方;\n根据所述检验结果、所述治疗单模板和所述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得到第二治疗单。\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项目信息包括治疗项目的名称和对应的耗材,根据所述检验结果、所述处方模板以及所述第二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二处方,包括:\n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二药品信息集中的药品信息输入的药品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二药品各自的药品信息,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至少一个第二药品的药品信息;对于每个第二药品,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所述第二药品的数量,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所述数量,得到第二处方;\n根据所述检验结果、所述治疗单模板和所述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得到第二治疗单,包括:\n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治疗项目信息输入的治疗项目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治疗项目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二治疗项目各自的治疗项目信息;对于每个第二治疗项目,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第二治疗项目对应的耗材的数量以及耗材总价,并在所述治疗单模板显示所述耗材的数量和所述耗材总价,得到第二治疗单。\n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品信息包括药品的名称和对应的日使用量;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病历模板得到病历、根据所述处方模板和所述第一药品信息列表得到第一处方,还包括:\n对于所述第一处方中至少一个第一目标药品,根据用户输入的修改指令,将所述第一目标药品的原始日使用量替换为修改后的日使用量;所述第一目标药品为所述用户通过第一药品信息列表选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药品中的药品,所述原始日使用量为第一药品信息列表中包括的所述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n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至少一个第一药品中的第二目标药品为根据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得到的,在接收用户输入的所述第二目标药品的名称和日使用量之后,还包括:\n将所述第二目标药品的名称和日使用量发送至所述目标服务器,当所述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一日使用量时,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一提示信息,并显示所述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过多,所述第一日使用量为所述目标服务器从所述知识库中获取的所述第二目标药品的每日最大使用量;\n当所述第二目标药品与所述诊断结果不相符时,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二提示信息,并显示所述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二目标药品与诊断结果不相符;\n将所述第一目标药品的原始日使用量替换为修改后的日使用量之后,还包括:\n将所述第一目标药品的修改后的日使用量发送至所述目标服务器;\n当所述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二日使用量,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三提示信息,并显示所述第三提示信息;所述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二日使用量,所述第二日使用量为所述目标服务器从所述知识库中获取的所述第一目标药品每日的最大使用量;\n在得到所述第一处方之后,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处方包括的各第一药品的名称发送至所述目标服务器,\n当所述第一药品的个数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药品中存在不能同时使用的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时,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四提示信息,并显示所述第四提示信息;所述第四提示信息用于提示不能同时使用的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的名称,所述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的名称是所述目标服务器根据所述知识库对多个所述第一药品的名称判断得到的。\n8.一种辅助治疗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发送模块,用于将用户输入的诊断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所述诊断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与所述诊断结果相匹配的治疗信息,所述治疗信息包括: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检验项目单模板、检验项目名称集、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一个或多个;\n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所述治疗信息;\n治疗模块,用于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病历模板得到病历、根据所述处方模板和所述第一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一处方,以及根据所述治疗单模板和所述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得到第一治疗单;当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病历模板得到病历,以及根据所述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所述检验项目名称集得到检验项目单。\n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n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通信总线,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各元器件之间的连接,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并根据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n', 'claim_count': 10, 'desc': '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医学设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辅助治疗的方法和装置。\n背景技术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不断得到提高,给患者及医生带来很大的方便。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医院的治疗系统更加先进,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是相关部门不断研究的课题。\n目前医生接诊患者,一般是询问患者相关病史,根据患者的答复得到诊断结果,比如支气管炎,然后根据诊断结果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为患者开具处方、治疗项目等,因此, 医生对患者疾病的治疗质量完全依赖医生的经验以及专业知识的积累。对于工作年限比较短的医生来说,由于经验以及专业知识不够丰富,使得治疗质量相对于资质老的医生较低。\n为了改善工作年限比较短的医生造成的治疗质量的相对较低的现象,急需一种能够根据诊断结果辅助医生进行治疗的方法和装置。\n发明内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治疗的方法和装置,以提高医生的治疗质量。\n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治疗的方法,应用于终端,包括:\n将用户输入的诊断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所述诊断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与所述诊断结果相匹配的治疗信息,所述治疗信息包括: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检验项目单模板、检验项目名称集、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一个或多个;\n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所述治疗信息;\n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病历模板得到病历、根据所述处方模板和所述第一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一处方,以及根据所述治疗单模板和所述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得到第一治疗单;\n当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病历模板得到病历,以及根据所述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所述检验项目名称集得到检验项目单。\n如上所述的方法,所述治疗项目信息包括治疗项目的名称和对应的耗材,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病所述历模板得到病历,包括:\n接收用户根据所述病历模板输入的患者病历信息,得到病历;\n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处方模板和所述第一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一处方,包括:\n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一药品信息集中的药品信息输入的药品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一药品各自的药品信息,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至少一个第一药品各自的药品信息;对于每个第一药品,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所述第一药品的数量,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所述数量,得到第一处方;\n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治疗单模板和所述第一治疗项目信息列表得到第一治疗单,包括:\n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治疗项目信息输入的治疗项目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治疗项目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一治疗项目各自的治疗项目信息;对于每个第一治疗项目,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第一治疗项目对应的耗材的数量以及耗材总价,并在所述治疗单模板显示所述耗材的数量和所述耗材总价,得到第一治疗单。\n如上所述的方法,当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病历模板得到病历,包括:\n接收用户根据所述病历模板输入的患者病历信息,得到病历;\n当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所述检验项目名称集得到检验项目单,包括:\n根据用户通过选中检验项目名称集中的检验项目名称输入的检验项目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检验项目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检验项目的名称,并在检验项目模板上显示至少一个检验项目的名称,得到检验项目单;\n在得到检验项目单之后,还包括:\n将所述检验项目单通过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至检验系统的服务器。\n如上所述的方法,在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检验项目名称发送至相应的检验系统的服务器之后,还包括:\n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检验结果,所述检验结果是所述检验系统的服务器得到检验结果后发送至目标服务器的;\n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根据所述检验结果和所述诊断结果从知识库中获取的第二药品信息集和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所述第二药品信息集为与所述诊断结果和所述检验结果均匹配的药品信息集,所述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为与所述诊断结果和所述检验结果均匹配的治疗项目信息集;\n根据所述检验结果、所述处方模板以及所述第二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二处方;\n根据所述检验结果、所述治疗单模板和所述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得到第二治疗单。\n如上所述的方法,所述治疗项目信息包括治疗项目的名称和对应的耗材,根据所述检验结果、所述处方模板以及所述第二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二处方,包括:\n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二药品信息集中的药品信息输入的药品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二药品各自的药品信息,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至少一个第二药品的药品信息;对于每个第二药品,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所述第二药品的数量, 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所述数量,得到第二处方;\n根据所述检验结果、所述治疗单模板和所述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得到第二治疗单,包括:\n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治疗项目信息输入的治疗项目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治疗项目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二治疗项目各自的治疗项目信息;对于每个第二治疗项目,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第二治疗项目对应的耗材的数量以及耗材总价,并在所述治疗单模板显示所述耗材的数量和所述耗材总价,得到第二治疗单。\n如上所述的方法,所述药品信息包括药品的名称和对应的日使用量;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病历模板得到病历、根据所述处方模板和所述第一药品信息列表得到第一处方,还包括:\n对于所述第一处方中至少一个第一目标药品,根据用户输入的修改指令,将所述第一目标药品的原始日使用量替换为修改后的日使用量;所述第一目标药品为所述用户通过第一药品信息列表选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药品中的药品,所述原始日使用量为第一药品信息列表中包括的所述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n如上所述的方法,若至少一个第一药品中的第二目标药品为根据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得到的,在接收用户输入的所述第二目标药品的名称和日使用量之后,还包括:\n将所述第二目标药品的名称和日使用量发送至所述目标服务器,当所述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一日使用量时,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一提示信息,并显示所述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过多,所述第一日使用量为所述目标服务器从所述知识库中获取的所述第二目标药品的每日最大使用量;\n当所述第二目标药品与所述诊断结果不相符时,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二提示信息,并显示所述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二目标药品与诊断结果不相符;将所述第一目标药品的原始日使用量替换为修改后的日使用量之后,还包括:\n将所述第一目标药品的修改后的日使用量发送至所述目标服务器;\n当所述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二日使用量,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三提示信息,并显示所述第三提示信息;所述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所述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二日使用量,所述第二日使用量为所述目标服务器从所述知识库中获取的所述第一目标药品每日的最大使用量;\n在得到所述第一处方之后,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处方包括的各第一药品的名称发送至所述目标服务器,\n当所述第一药品的个数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药品中存在不能同时使用的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时,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四提示信息,并显示所述第四提示信息;所述第四提示信息用于提示不能同时使用的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的名称,所述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的名称是所述目标服务器根据所述知识库对多个所述第一药品的名称判断得到的。\n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辅助治疗的装置,包括:\n发送模块,用于将用户输入的诊断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所述诊断结果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与所述诊断结果相匹配的治疗信息,所述治疗信息包括: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检验项目单模板、检验项目名称集、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一个或多个;\n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目标服务器发送的所述治疗信息;\n治疗模块,用于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病历模板得到病历、根据所述处方模板和所述第一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一处方,以及根据所述治疗单模板和所述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得到第一治疗单;当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所述病历模板得到病历,以及根据所述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所述检验项目名称集得到检验项目单。\n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的任一所述的方法。\n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通信总线,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各元器件之间的连接,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并根据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第一方面的任一所述的方法。\n本发明中通过终端获取服务器发送的与诊断结果相匹配的治疗信息:病历模板、 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检验项目单模板、检验项目名称集、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使得用户可根据治疗信息对患者进行治疗,比如可根据第一药品信息集选择药品、通过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选择治疗项目,降低了经验丰富的用户与经验欠缺的用户之间的治疗质量的差距,从而提高了医生的治疗质量。\n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架构图;\n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治疗的方法的信令交互图一;\n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一;\n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二;\n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治疗的方法的信令交互图二;\n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辅助治疗的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n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n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架构图,参见图1,该系统架构包括:终端11和服务器12。服务器12中存储有知识库,知识库内至少包括与各诊断结果对应的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检验项目单模板、检验项目名称集、药品信息集、治疗项目信息集。\n具体地,终端接收用户输入的诊断结果,将诊断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与诊断结果相匹配的治疗信息,治疗信息包括: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检验项目单模板、检验项目名称集、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目标服务器将治疗信息发送至终端,在终端的界面向用户显示,用户根据显示的治疗信息对患者进行治疗。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终端获取服务器发送与诊断结果相匹配的上述治疗信息,使得用户可根据治疗信息对患者进行治疗,降低了经验丰富的用户与经验欠缺的用户之间的治疗质量的差距,从而提高了医生的治疗质量。\n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治疗的方法的信令交互图一,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应用于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查或化验的场景,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n步骤S101、终端接收用户输入的诊断结果;\n步骤S102、终端将诊断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n步骤S103、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与诊断结果相匹配的治疗信息,治疗信息包括: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n步骤S104、目标服务器将治疗信息发送至终端;\n步骤S105、终端根据病历模板得到病历、根据处方模板和第一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一处方,以及根据治疗单模板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列表得到第一治疗单。\n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终端可为图1中的终端11,目标服务器可为图1中的服务器12。\n对于步骤S101~步骤S103: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用户面诊患者,得到初步的诊断结果,诊断结果可为支气管炎、发烧、荨麻疹、消化不良等。\n以诊断结果为消化不良为例,用户将“消化不良”通过终端的界面输入,终端将“消化不良”的诊断结果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内存储有诊断结果对应的ICD编码,服务器获取 “消化不良”对应的ICD编码,接着获取与该ICD编码对应的治疗信息。其中,治疗项目信息包括治疗项目的名称和对应的耗材,药品信息包括药品的名称和对应的日使用量。\n对于步骤S104、目标服务器将治疗信息发送至终端,并在终端的显示界面显示治疗信息。\n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一;参加图3,终端的显示界面上至少显示有病历模板21、处方模板22、治疗单模板23、第一药品信息集26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27。\n当然,不同种类的治疗信息也可分别显示在不同的界面上。\n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若某一诊断结果确定不需要检验,则目标服务器的知识库中存储的与该诊断结果对应的诊疗信息可不包括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检验项目名称集,同时目标服务器获取的以及发送至终端的治疗信息中可不包括: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检验项目名称集;若某一诊断结果需不需要检验是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则目标服务器的知识库中存储的与该诊断结果对应的诊疗信息包括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检验项目名称集,同时目标服务器获取的以及发送至终端的治疗信息除了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还包括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检验项目名称集,该种情况在本实施例中,若不同种类的治疗信息也可分别显示在不同的界面上,用户可关闭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检验项目名称集的显示界面,若不同种类的治疗信息显示在相同的界面上,用户不操作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检验项目名称集即可。\n进一步地,在终端的显示界面上,还可包括用于输入患者标识的输入框,比如患者编号,每个患者具有唯一的标识。其中,用于输入患者标识的输入框可以与治疗信息在同一界面显示,也可在不同的界面显示。\n若用户为复诊的用户,当用户在该界面输入患者编号后,将患者编号和诊断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后,目标服务器会获取其存储的与该患者编号相关的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职业等。此时,在终端显示的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中均显示有用户的患者标识和基本信息,无需用户手动填写基本信息。\n在患者编号的输入框后还可包括用于获取患者编号的图标按钮,比如“注册”,对于首次就诊的患者,用户点击注册后,终端会随机生成一个患者编号给患者。终端还会将就诊过程中用户输入的基本信息发送至目标服务器,以使目标服务器对该患者的信息(患者编号和基本信息)进行存储,下次就诊时可直接调用这些信息。\n对于步骤S105,终端根据病历模板得到病历、根据处方模板和第一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一处方,以及根据治疗单模板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列表得到第一治疗单。\n对于病历:接收用户根据该病历模板输入的患者病历信息,得到病历。比如,用户在病历模板上“症状”后的输入框中输入患者的患病症状:例如腹胀、没有食欲;在“既往史” 后输入框中输入用户的既往病史,在“体格检查”后的输入框中输入患者的身体当前呈现出来的特征:例如体温37℃,等,得到病历。比如,在病历模板上的信息均输入完毕后,可点击图3中的发送按钮,将生成的病历发送至目标服务器,以使其它科室的相关医护人员均可调用查看病历。\n对于第一处方: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一药品信息集中的药品信息输入的药品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一药品各自的药品信息,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至少一个第一药品各自的药品信息;对于每个第一药品,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药品的数量,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数量,得到第一处方。\n具体地,此处“用户输入药品信息”指的是用户没有通过第一药品信息集输入药品信息,而是自己码字输入的。第一药品信息集可为第一药品信息列表。\n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二;参见图4,用户从第一药品信息列表31选择药品信息,当用户选中某一药品信息后,也就输入了药品选择指令,被选中的药品信息就会显示在处方模板32的相应位置,比如药品信息中药品的名称显示在处方模板32的第一预设位置33,药品信息中药品的日使用量显示在第二预设位置34。在处方模板32还具有第三预设位置35,用于输入相应药品的数量,比如药品A、日使用量为a(a指示的信息可为一次一包、每天三次,或者1/3)、数量为5盒。\n若用户凭自己的经验认为某一或者某些药品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很好,但是第一药品信息列表中并没有对应的药品信息,此时,用户可在处方模板32的第一预设位置33输入相应药品的名称,在处方模板32第二预设位置34输入相应药品的日使用量、在处方模板32 第三预设位置35输入相应药品的数量,终端接收后,将相应药品的名称和日使用量发送至目标服务器,以使目标服务器将相应药品的名称和日使用量存储至与诊断结果相对应的药品信息集中,完善标服务器的知识库。\n进一步地,对于第一处方,还包括:对于第一处方中至少一个第一目标药品,根据用户输入的修改指令,将第一目标药品的原始日使用量替换为修改后的日使用量;第一目标药品为用户通过第一药品信息列表选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药品中的药品,原始日使用量为第一药品信息列表中包括的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终端接收用户输入的修改后的日使用量后,将第一目标药品的名称和修改后的日使用量发送至目标服务器,以使目标服务器将第一目标药品的名称和修改后的日使用量存储至与诊断结果相对应的药品信息集中,完善标服务器的知识库。\n具体地,比如对于当前诊断结果,需要用到第一药品信息列表中的第一药品B,用户选中第一药品信息列表中的第一药品B对应的药品信息,第一药品B的名称和日使用量会显示在处方模板中,比如,第一药品B为吗丁啉,日使用量为一天一次、一次一片,该日使用量即为原始日使用量。但是对于当前的患者,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一天一次、一次一片的日使用量用量太大,需要改成一天一次、一次半片,该日使用量即为修改后的日使用量,第一药品B即为第一目标药品;则此时用户输入修改指令,终端根据用户输入的修改指令将目标药品的原始日使用量替换为修改后的日使用量;相应地,在处方模板与第一目标药品对应的第二预设位置处显示为修改后的日使用量。\n为了更好的辅助用户进行正确的治疗,本实施例提出了以下改进的实施方式。\n第一种改进的实施方式:若至少一个第一药品中的第二目标药品为根据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得到的,则在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和名称之后,还包括:将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和名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当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一日使用量时,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一提示信息,并显示第一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一日使用量,第一日使用量为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的第二目标药品的每日最大使用量;当第二目标药品与诊断结果不相符时, 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二提示信息,并显示第二提示信息;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第二目标药品与诊断结果不相符。\n具体地,某个第一药品C的药品信息为用户码字输入的,也就是第一药品C为第二目标药品,日使用量为一天3次,一次1片。终端在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药品C的日使用量之后,将用户输入的第一药品C的日使用量发送至目标服务器,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第一药品C的每日最大使用量,比如为一天2次,一次1片;判断用户输入的第一药品C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一药品C的每日最大使用量,则向终端发送第一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可为“药品C的日使用量过量,最大日使用量为一天2次,一次1片”。\n对于第一提示信息只用于提示,若用户根据实际的场景判断针对当前病症第一药品C的日使用量是合理的(比如,患者病情较重,第一药品C的日使用量需要加大),用户可忽略第一提示信息;若用户看到第一提示信息后,发现第一药品C的日使用量确实过大,是手误输入,则用户根据实际的场景和第一提示信息修改第一药品C的日使用量。\n目标服务器接收到第一药品C的名称后,根据知识库中的存储的与诊断结果对应的药品信息集,判断第一药品C是否为与诊断结果对应的药品信息集中的药品,若判断结果为否,则向终端发送第二提示信息,当诊断结果为消化不良时,第二提示信息可为:药品C不适用于消化不良。\n其中,与诊断结果匹配的第一药品信息集中的药品包括在服务器中存储的与诊断结果对应的药品信息集中,即第一药品信息集中的药品可为从服务器中存储与诊断结果对应的药品信息集中挑选出来的多个药品信息组成的集合。\n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第二目标药品可具有多个。\n第二种改进的实施方式:将第一目标药品的原始日使用量替换为修改后的日使用量之后,还包括:将第一目标药品的修改后的日使用量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当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二日使用量,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三提示信息,并显示第三提示信息;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二日使用量,第二日使用量为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的第一目标药品每日的最大使用量。\n具体地,某个第一药品D的日使用量为用户修改过的,日使用量为一天3次,一次1 片。终端在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药品D的修改后的日使用量之后,将第一药品D的修改后的日使用量发送至目标服务器,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第一药品D的每日最大使用量,比如为一天2次,一次1片;判断用户输入的第一药品D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一药品D的每日最大使用量,则向终端发送第三提示信息。第三提示信息可为“药品D的日使用量过量,最大日使用量为一天2次,一次1片”。\n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将第一目标药品的修改后的日使用量发送至目标服务器的消息中携带有第一目标药品的标识,比如第一目标药品的名称等等。\n对于第三提示信息只用于提示,若用户根据实际的场景判断针对当前病症第一药品D的日使用量是合理的(比如,患者病情较重,第一药品D的日使用量需要加大),用户可忽略第三提示信息;若用户看到第三提示信息后,发现第一药品D的日使用量确实过大,是输入修改后的日使用量时失误造成的,则用户根据实际的场景和第三提示信息修改第一药品 D的日使用量。\n第三种改进的实施方式:在得到第一处方之后,还包括:将第一处方包括的各第一药品的名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当第一药品的个数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药品中存在不能同时使用的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时,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四提示信息,并显示第四提示信息;第四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多个第一药品中不能同时使用的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的名称,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的名称是目标服务器根据知识库对多个第一药品的名称判断得到的。\n具体地,比如第一处方中包括第一药品A、B、C、D、E,终端将第一处方包括的各第一药品的名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目标服务器接收到后,根据知识库中的非共用药品信息集,判断第一药品A、B、C、D、E中是否存在不能共用的药品,若判断结果为第一药品B和第一药品E不能同时使用,则向终端发送第四提示信息,第四提示信息可为:药品B和药品E不能同时使用,可导致XXXX后果。\n其中,非共用药品信息集中包括不能同时使用的药品的信息,比如不能同时使用的药品的名称。\n对于第一治疗单:根据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治疗项目信息输入的治疗项目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治疗项目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一治疗项目各自的治疗项目信息,治疗项目信息包括治疗项目的名称和对应的耗材;对于每个第一治疗项目,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治疗项目对应的耗材的数量以及耗材总价,并在治疗单模板显示耗材的数量和耗材总价,得到第一治疗单。\n具体地,此处“用户输入治疗项目信息”指的是用户没有通过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输入治疗项目信息,而是自己码字输入的。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可为第一治疗项目信息列表。\n用户从第一治疗项目信息列表选择治疗项目信息,当用户选中某一治疗项目信息后,也就输入了治疗项目选择指令,被选中的治疗项目信息就会显示在治疗单模板的相应位置,比如治疗项目信息中第一治疗项目的名称显示在治疗单模板的第一预设位置,第一治疗项目的耗材显示在第二预设位置。在治疗单模板还具有用于输入相应耗材的数量的第三预设位置,用于输入相应耗材的总价的第四预设位置,比如第一治疗项目为物理降温、耗材为冰袋、数量为6袋,总价为12元。\n若用户凭自己的经验认为某一或者某些第一治疗项目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很好,但是第一治疗项目信息列表中并没有对应的治疗项目信息,此时,用户可在治疗单模板的第一预设位置输入相应的第一治疗项目的名称,在治疗单模板的第二预设位置输入相应的耗材、在治疗单模板的第三预设位置输入相应耗材的数量,在治疗单模板的第四预设位置输入相应耗材的总价;终端接收到用户通过码字输入的上述信息后,将相应第一治疗项目的名称、耗材、耗材的数量和耗材的总价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完善目标服务器存储的相应诊断结果的治疗信息。\n若第一治疗单中的第一目标治疗项目为根据用户输入治疗项目信息的指令得到的,则在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目标治疗项目的名称之后,还包括:\n将第一目标治疗项目的名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若第一目标治疗项目与诊断结果不相符,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五提示信息,第五提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目标治疗项目与诊断结果不相符。\n具体地,终端在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目标治疗项目的名称之后,将第一目标治疗项目的名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目标服务器判断知识库中存储的与诊断结果对应的诊疗项目信息集中是否包括第一目标治疗项目的名称,若否,目标服务器发送第五提示信息至终端,终端向用户显示第五提示信息;当诊断结果为消化不良,第五提示信息可为:第一目标治疗项目不适用于消化不良。\n此外,治疗项目还包括:大换药、一次性穿刺、皮下注射、肌肉注射、一次性电极等等。\n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与第一治疗项目相关的药品会出现在第一药品信息集中,用户会根据选择的第一治疗项目从第一药品信息集中选择第一药品的药品信息,也就是说第一处方中会存在与治疗项目相关的药品信息。\n本实施例中通过终端获取服务器发送的与诊断结果相匹配的治疗信息: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使得用户可根据治疗信息对患者进行治疗,比如可根据第一药品信息集选择药品、通过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选择治疗项目,降低了经验丰富的用户与经验欠缺的用户之间的治疗质量的差距,从而提高了医生的治疗质量。\n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治疗的方法包括:终端接收用户输入的诊断结果;终端将诊断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与诊断结果相匹配的治疗信息,治疗信息包括: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目标服务器将治疗信息发送至终端;终端根据病历模板得到病历、根据处方模板和第一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一处方,以及根据治疗单模板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列表得到第一治疗单。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治疗的方法,降低了经验丰富的用户与经验欠缺的用户之间的治疗质量的差距,从而提高了医生的治疗质量。\n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治疗的方法的信令交互图二,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应用于需要对患者进行检查或化验的场景,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n步骤S201、终端接收用户输入诊断结果;\n步骤S202、终端将诊断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n步骤S203、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与诊断结果相匹配的治疗信息,治疗信息包括: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检验项目单模板、检验项目名称集;\n步骤S204、目标服务器将治疗信息发送至终端;\n步骤S205、终端根据病历模板得到病历,根据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检验项目名称集得到检验项目单;\n步骤S206、终端将检验项目单发送至目标服务器;\n步骤S207、目标服务器将检验项目单送至检验系统的服务器。\n步骤S208、检验系统的服务器将得到的检验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n步骤S209、目标服务器根据检验结果和诊断结果,从知识库中获取第二药品信息集和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n步骤S210、目标服务器将第二药品信息集、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和检验结果发送至终端;\n步骤S211、终端根据检验结果、处方模板以及第二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二处方;根据检验结果、治疗单模板和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得到第二治疗单。\n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终端可为图1中的终端11,目标服务器可为图1中的服务器12 检验系统的服务器可为现有的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LIS)的服务器和/或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 简称PACS)的服务器。\n对于步骤S201~步骤S202、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用户面诊患者,得到初步的诊断结果,诊断结果可为支气管炎、发烧、荨麻疹、消化不良等。以诊断结果为发烧为例,用户将 “发烧”通过终端的界面输入,终端将“发烧”的诊断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n对于步骤S203~步骤S204、目标服务器接收诊断结果,目标服务器内存储有诊断结果对应的ICD编码,服务器获取“发烧”对应的ICD编码,接着获取与该ICD编码对应的治疗信息。\n目标服务器将治疗信息发送至终端。\n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若某一诊断结果确定需要检验,则目标服务器的知识库中存储的与该诊断结果对应的诊疗信息可不包括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同时目标服务器获取的以及发送至终端的治疗信息中可不包括: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若某一诊断结果需不需要检验是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则目标服务器的知识库中存储的与该诊断结果对应的诊疗信息包括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同时目标服务器获取的以及发送至终端的治疗信息除了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检验项目单模板、检验项目名称集,还包括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n其中,治疗项目信息包括治疗项目的名称和对应的耗材,药品信息包括药品的名称和对应的日使用量。\n对于步骤S205、终端接收治疗信息,并向用户显示治疗信息。\n进一步地,在终端的显示界面上,还可包括用于输入患者标识的输入框,比如患者编号,每个患者具有唯一的标识。其中,用于输入患者标识的输入框可以与治疗信息在同一界面显示,也可在不同的界面显示。\n若用户为复诊的用户,当用户在该界面输入患者编号后,将患者编号和诊断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后,目标服务器会获取其存储的与该患者编号相关的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职业等。此时,在终端显示的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检验项目单模板中均显示有用户的患者标识和基本信息,无需用户手动填写基本信息。\n在患者编号的输入框后还可包括用于获取患者编号的图标按钮,比如“注册”,对于首次就诊的患者,用户点击注册后,终端会随机生成一个患者编号给患者。终端还会将就诊过程中用户输入的基本信息发送至目标服务器,以使目标服务器对该患者的信息(患者编号和基本信息)进行存储,下次就诊时可直接调用这些信息。\n具体地,由于诊断结果为“发烧”,引起发烧的原因很多,比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细菌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发烧,不同的发烧原因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当然医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不进行检验,按照上一实施例中的方法获取处方和治疗单)。在用户决定要对用户进行检验时,若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均为独立的显示页面,则用户可将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的显示页面关闭;因为,此时,用户的患病原因不清楚,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一药品信息集与诊断结果的匹配度不够精准,比如,第一药品信息集可能包括针对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和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的药品信息,而用户自身的经验又不足,第一药品信息集的参考价值不高。\n具体地,对于病历:接收用户根据该病历模板输入的患者病历信息,得到病历。比如,用户在病历模板上“症状”后的输入框中输入患者的患病症状:例如全身发烫、无力、没有食欲、精神不佳;在“既往史”后输入框中输入用户的既往病史,在“体格检查”后的输入框中输入患者的身体当前呈现出来的特征:例如体温39℃,等,得到病历。\n对于检验项目单:根据用户通过选中检验项目名称集中的检验项目名称输入的检验项目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检验项目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检验项目的名称,并在检验项目模板上显示至少一个检验项目的名称,得到检验项目单。\n具体地,此处“用户输入检验项目”指的是用户没有通过检验项目名称集输入检验项目的名称,而是自己码字输入的。检验项目名称集可为检验项目名称列表。\n用户从检验项目名称列表选择检验项目的名称,当用户选中某一检验项目的名称后,也就输入了检验项目选择指令,被选中的检验项目的名称就会显示在检验项目模板的相应位置。若用户凭自己的经验认为某一或者某些检验项目需要做,但是检验项目名称列表中并没有对应的检验项目的名称,此时,用户可在检验项目模板的预设位置输入相应检验项目的名称。通过上述操作,得到了检验项目单。\n若检验项目单中的目标检验项目为根据用户输入检验项目的指令得到的,则在接收用户输入的目标检验项目的名称之后,还包括:将目标检验项目的名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当目标检验项目与所述诊断结果相不相符时,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六提示信息,并显示第六提示信息;第六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目标检验项目与诊断结果不相符。\n具体地,终端在接收用户输入的目标检验项目的名称之后,将目标检验项目的名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目标服务器判断知识库中的与诊断结果相对于的检验项目信息集中是否包括目标检验项目,若否,则向终端发送第六提示消息;若目标检验项目为AAA,诊断结果为发烧,则第六提示消息可为:AAA不适用于发烧。\n其中,与诊断结果匹配的检验项目名称信息集中的检验项目的名称包括在目标服务器中存储的与诊断结果对应的检验项目信息集中,即检验项目名称信息集中的检验项目可为从目标服务器中存储的与诊断结果对应的检验项目信息集中挑选出来的多个检验项目的名称组成的集合。\n对于步骤S206~步骤S208、本实施例中的检验包括检查和化验。\n终端将检验项目单发送至目标服务器,目标服务器将检验项目单送至检验系统的服务器。若检验项目单中包括化验项目,比如:血常规检查,则将检验项目单发送至LIS的服务器,若检验项目单中包括检查项目,比如:胸透,则将检验项目单发送至PACS的服务器,即检验项目单中同时包括化验项目和检查项目,则将检验项目单发送至LIS的服务器和PACS 的服务器。\n检验人员根据检验项目单采用相应的检验仪器对患者进行检验,得到的检验结果发送至与LIS的服务器和/或PACS的服务器,LIS的服务器和/或PACS的服务器将检验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n对于步骤S209、目标服务器接收检验结果,根据检验结果和诊断结果,从知识库中获取第二药品信息集和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第二药品信息集和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是与检验结果和诊断结果相匹配的。\n比如,若诊断结果为发烧,血常规检验白细胞偏高、其它指标正常,说明为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第二药品信息集和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均是与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相关的信息。\n也就是说目标服务器中存储有与诊断结果相对应的各种检验结果对应的药品信息和治疗项目信息。\n对于步骤S210,目标服务器将第二药品信息集、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和检验结果发送至终端,终端向用户显示第二药品信息集、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和检验结果。第二药品信息集可为第二药品信息列表,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可为第二治疗项目信息列表。\n对于步骤S211、终端根据检验结果、处方模板以及第二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二处方; 根据检验结果、治疗单模板和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得到第二治疗单。\n首先,根据检验结果、处方模板以及第二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二处方,包括: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二药品信息集中的药品信息输入的药品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二药品各自的药品信息,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至少一个第二药品的药品信息;对于每个第二药品,接收用户输入的所述第二药品的数量,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数量,得到第二处方。\n具体地,用户通过选中第二药品信息集中的药品信息输入的药品选择指令、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是用户分析诊断结果和检验结果后输入的。\n更为具体的实现过程参照上一实施例中第一处方的获取方法,本实施例不再赘述。\n同样地,对于第二处方,还包括:对于第二处方中至少一个第一目标药品,根据用户输入的修改指令,将第一目标药品的原始日使用量替换为修改后的日使用量;第一目标药品为用户通过第二药品信息列表选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药品中的药品,原始日使用量为第二药品信息列表中包括的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n若至少一个第二药品中的第二目标药品为根据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得到的, 则在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和名称之后,还包括:将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和名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当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一日使用量时,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一提示信息,并显示第一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一日使用量,第一日使用量为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的第二目标药品的每日最大使用量;当第二目标药品与诊断结果不相符时,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二提示信息,并显示第二提示信息;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第二目标药品与诊断结果不相符。\n将至少一个第二药品中包括的第一目标药品的原始日使用量替换为修改后的日使用量之后,还包括:将第一目标药品的修改后的日使用量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当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二日使用量,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三提示信息,并显示第三提示信息;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二日使用量,第二日使用量为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的第一目标药品每日的最大使用量。\n在得到第二处方之后,还包括:将第二处方包括的各第二药品的名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当第二药品的个数为多个,且多个第二药品中存在不能同时使用的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时,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四提示信息,并显示第四提示信息;第四提示信息用于提示多个第二药品中不能同时使用的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的名称,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的名称是目标服务器根据知识库对多个第二药品的名称判断得到的。\n其次,根据检验结果、治疗单模板和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得到第二治疗单,包括: 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治疗项目信息输入的治疗项目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治疗项目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二治疗项目各自的治疗项目信息;对于每个第二治疗项目,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治疗项目对应的耗材的数量以及耗材总价,并在治疗单模板显示耗材的数量和耗材总价,得到第二治疗单。\n具体地,用户通过选中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治疗项目信息输入的治疗项目选择指令、用户输入治疗项目的指令是用户分析诊断结果和检验结果后输入的。\n更为具体的实现过程参照上一实施例中第一治疗单的获取方法,本实施例不再赘述。\n同样地,若第二治疗单中的第一目标治疗项目为根据用户输入治疗项目信息的指令得到的,则在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目标治疗项目的名称之后,还包括:将第一目标治疗项目的名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若第一目标治疗项目与诊断结果不相符,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五提示信息,第五提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目标治疗项目与诊断结果不相符。\n本实施例中通过终端获取服务器发送的与诊断结果相匹配的治疗信息:病历模板、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检验项目单模板、检验项目名称集、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使得用户可根据治疗信息对患者进行治疗,比如可根据第二药品信息集选择药品、通过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选则治疗项目,降低了经验丰富的用户与经验欠缺的用户之间的治疗质量的差距,从而提高了医生的治疗质量。\n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辅助治疗的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包括:发送模块61、接收模块62和治疗模块63。\n其中,发送模块61,用于将用户输入的诊断结果发送至目标服务器;诊断结果用于指示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与诊断结果相匹配的治疗信息,治疗信息包括:病历模板、 处方模板、治疗单模板、检验项目单模板、检验项目名称集、第一药品信息集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一个或多个;接收模块62,用于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治疗信息;治疗模块 63,用于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病历模板得到病历、根据处方模板和第一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一处方,以及根据治疗单模板和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得到第一治疗单;当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根据病历模板得到病历,以及根据检验项目单模板和检验项目名称集得到检验项目单。\n治疗模块63还用于,药品信息包括药品的名称和对应的日使用量;对于第一处方中至少一个第一目标药品,根据用户输入的修改指令,将第一目标药品的原始日使用量替换为修改后的日使用量;第一目标药品为用户通过第一药品信息列表选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药品中的药品,原始日使用量为第一药品信息列表中包括的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n当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治疗模块63具体用于,接收用户根据病历模板输入的患者病历信息,得到病历;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一药品信息集中的药品信息输入的药品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一药品各自的药品信息,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至少一个第一药品各自的药品信息;对于每个第一药品,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药品的数量,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数量,得到第一处方;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一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治疗项目信息输入的治疗项目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治疗项目信息的指令, 得到至少一个第一治疗项目各自的治疗项目信息;对于每个第一治疗项目,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治疗项目对应的耗材的数量以及耗材总价,并在治疗单模板显示耗材的数量和耗材总价,得到第一治疗单。\n当需要对患者进行检验时,治疗模块63具体用于,接收用户根据病历模板输入的患者病历信息,得到病历;根据用户通过选中检验项目名称集中的检验项目名称输入的检验项目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检验项目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检验项目的名称,并在检验项目模板上显示至少一个检验项目的名称,得到检验项目单;发送模块61还用于,在得到检验项目单之后,将检验项目单通过目标服务器发送至检验系统的服务器;接收模块62还用于,在将检验项目单发送至检验系统的服务器之后,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检验结果,检验结果是检验系统的服务器得到检验结果后发送至目标服务器的;接收目标服务器根据检验结果和诊断结果从知识库中获取的第二药品信息集和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第二药品信息集为与诊断结果和检验结果均匹配的药品信息集,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为与诊断结果和检验结果均匹配的治疗项目信息集;治疗模块63还用于,根据检验结果、处方模板以及第二药品信息集得到第二处方;根据检验结果、治疗单模板和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得到第二治疗单。治疗模块63还具体用于,治疗项目信息包括治疗项目的名称和对应的耗材;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二药品信息集中的药品信息输入的药品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二药品各自的药品信息,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至少一个第二药品的药品信息;对于每个第二药品,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药品的数量,并在处方模板上显示数量, 得到第二处方;根据用户通过选中第二治疗项目信息集中的治疗项目信息输入的治疗项目选择指令和/或用户输入治疗项目信息的指令,得到至少一个第二治疗项目各自的治疗项目信息;对于每个第二治疗项目,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治疗项目对应的耗材的数量以及耗材总价,并在治疗单模板显示耗材的数量和耗材总价,得到第二治疗单。\n若至少一个第一药品中的第二目标药品为根据用户输入药品信息的指令得到的, 发送模块61还用于在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和名称之后,将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和名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接收模块62还用于当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一日使用量时,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一提示信息,并显示第一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第二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过多,第一日使用量为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的第二目标药品的每日最大使用量;当第二目标药品与诊断结果不相符时,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二提示信息,并显示第二提示信息;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第二目标药品与诊断结果不相符。\n发送模块61还用于,将第一目标药品的原始日使用量替换为修改后的日使用量之后,将第一目标药品的修改后的日使用量发送至目标服务器;接收模块62还用于,当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二日使用量,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三提示信息,并显示第三提示信息;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第一目标药品的日使用量大于第二日使用量,第二日使用量为目标服务器从知识库中获取的第一目标药品每日的最大使用量;\n发送模块61还用于,在得到第一处方之后,将第一处方包括的各第一药品的名称发送至目标服务器;接收模块62还用于,当第一药品的个数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药品中存在不能同时使用的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时,接收目标服务器发送的第四提示信息,并显示第四提示信息;第四提示信息用于提示不能同时使用的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的名称,至少两个第三目标药品的名称是目标服务器根据知识库对多个第一药品的名称判断得到的。\n本实施例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n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图2或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与终端对应的方法。\n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参见图7,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71、存储器72、收发器73以及通信总线74,通信总线74用于实现各元器件之间的连接,存储器72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处理器71用于读取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并根据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图2或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与终端对应的方法,收发器73用于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n在上述电子设备的具体实现中,应理解,处理器71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英文: 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存储器72可以是以下的任一种或任一种组合: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SD)、机械硬盘、磁盘、磁盘整列等存储介质。通信总线74可以包括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7中用一条粗线表示该总线。该总线可以是以下的任一种或任一种组合: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ISA)总线、外设组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简称PCI)总线、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 EISA)总线等有线数据传输的器件。\n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n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n', 'erdt': 20180504, 'inventor': [{'lang': 'CN', 'name': '赵磊',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16', 'full': 'G16H10/60', 'main_group': 'G16H10', 'section': 'G', 'sub_class': 'G16H', 'sub_group': 'G16H10/6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80101'}, {'code': {'clazz': 'G16', 'full': 'G16H70/40', 'main_group': 'G16H70', 'section': 'G', 'sub_class': 'G16H', 'sub_group': 'G16H70/4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80101'}, {'code': {'clazz': 'G16', 'full': 'G16H20/10', 'main_group': 'G16H20', 'section': 'G', 'sub_class': 'G16H', 'sub_group': 'G16H20/1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8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205', 'lang': 'CN', 'name':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杨泽',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刘芳', 'name_id': 2}], 'patent_id': '22b3dd7b-80bf-43f7-b21c-4a3a624f05af', 'pbdt': 20180410, 'pn_official': 'CN107895591A', 'title': '辅助治疗的方法和装置', 'update_ts': 1530886781065, 'tags': ['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包括步骤:获取样本检验结果,所述样本检验结果具有参数项,所述参数项对应有参数值;获取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根据所述时间戳,在所述样本检验结果中查找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根据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获取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判断所述统计值是否符合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 'apdt': 20150709, 'apno_official': 'CN201510401679.X',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南十二路迈瑞大厦', 'city': '深圳市', 'country': 'CN', 'district': '南山区', 'postcode': '518057', 'state': '广东省'}, 'code': '100015835', 'lang': 'CN', 'name':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南十二路迈瑞大厦', 'city': '深圳市', 'country': 'CN', 'district': '南山区', 'postcode': '518057', 'state': '广东省'}, 'code': '100015835', 'lang': 'CN', 'name':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n获取样本检验结果,所述样本检验结果具有参数项,所述参数项对应有参数值;\n获取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n根据所述时间戳,在所述样本检验结果中查找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n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根据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n获取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判断所述统计值是否符合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的步骤中还包括:\n在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中,统计具有第一预设参数项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样本数量;\n获取预设的下限值,判断所述样本数量是否大于所述预设的下限值,若是则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根据所述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n00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n接收用户输入的下限值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下限值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下限值的设定界面包括下限值设置项,所述下限值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下限值。\n000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步骤:\n获取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获取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判断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是否符合所述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n000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统计函数为统计百分比函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为血小板聚集报警项;或所述统计函数为统计平均值函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为中性粒细胞群重心位置项;或所述统计函数为统计标准差函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为红细胞平均体积项。\n0006.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n接收用户输入的数量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个数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个数的设定界面包括数量设置项,所述数量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个数,所述预设个数是指用于统计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样本数量;和/或\n接收用户输入的统计函数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的选择界面,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统计函数选项;\n接收用户输入的统计函数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统计函数选项中选定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和/或\n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参数项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参数选项;\n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参数项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参数选项中选定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和/或\n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阈值区间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包括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区间值。\n0007.7.一种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包括:\n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样本检验结果,所述样本检验结果具有参数项,所述参数项对应有参数值,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以及获取预设个数、预设的统计函数、第一预设参数项和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n查找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时间戳,在所述样本检验结果中查找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n统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n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统计值是否符合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n0008.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预设的下限值,所述统计模块还包括:\n数量统计模块,用于在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中,统计具有第一预设参数项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数量;\n数量下限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数量是否大于所述预设的下限值,若是则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根据所述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n0009.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还包括设置模块,所述设置模块还包括:\n下限值显示模块,接收用户输入的下限值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下限值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下限值的设定界面包括下限值设置项,所述下限值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下限值。\n0010.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以及获取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还包括:\n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是否符合所述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n0011.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还包括设置模块,所述设置模块包括:\n数量显示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量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个数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个数的设定界面包括数量设置项,所述数量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个数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数量,和/或\n第一阈值区间显示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阈值区间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包括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区间值。\n0012.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还包括设置模块,所述设置模块包括:\n统计函数显示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统计函数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的选择界面,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统计函数选项;\n统计函数选定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统计函数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统计函数选项中选定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n0013.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还包括设置模块,所述设置模块包括:\n第一参数项显示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参数项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参数选项;\n第一参数项选定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参数项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参数选项中选定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 'claim_count': 13, 'desc': '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及装置\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医学检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及装置。\n背景技术\n随着医学现代化的发展,体外诊断检验普遍用于医疗行业,用于帮助诊断患者的医学状态。体外诊断检验指对样品/样本进行分析的检验操作。本文术语“样本”或“样品”旨在指代从人体取得的待检验物质,包括而不限于脱离人体的各类组织、血液、尿液、唾液或其它身体物质。在分析患者样本之后,实验室产生检验结果。然后医生或其它医疗从业者使用该检验结果来帮助诊断一个或多个医学状态。\n体外诊断检验通常藉由样本分析仪实现,样本分析仪根据物理或化学处理方法对体外样本进行检测或分析,并针对体外样本的各属性形成样本检验结果。目前多数医院采用具备自动审核功能的管理系统实现对样本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审核、监控和预警等。在管理系统获取样本检验结果之后,需要对所述样本检验结果进行诊断,判定样本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对样本检验结果进行分类并确认其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测。可疑或异常的样本检验结果可能对技术人员的工作流程有重大影响。有疑问或异常结果的样本检验结果可能需要由技术人员重新进行检验,以确认样本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或判定样本检验结果的性状。此外,某些样本检验结果会导致后续的检验被指示或取消。例如,异常低或高的样本检验结果会被要求重新进行之前执行的检验,以确认之前的样本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进行检验、评估样本检验结果、重新进行检验、重新计算样本检验结果以及将样本检验结果报告给医疗人员的此过程使管理实验室的任务及其工作流程成为复杂的任务。\n目前,随着临床样本量的增加,一些大型医院或医学检验中心越来越依赖样本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系统。在应用中发现,目前的自动审核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检,也就是自动审核通过的样本中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结果,这会导致临床风险。\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假阴性率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及装置。\n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n获取样本检验结果,所述样本检验结果具有参数项,所述参数项对应有参数值;\n获取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n根据所述时间戳,在所述样本检验结果中查找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n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根据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n获取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判断所述统计值是否符合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n其中,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的步骤中还包括:\n在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中,统计具有第一预设参数项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样本数量;\n获取预设的下限值,判断所述样本数量是否大于所述预设的下限值,若是则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根据所述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n其中,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n接收用户输入的下限值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下限值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下限值的设定界面包括下限值设置项,所述下限值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下限值。\n其中,该方法还包括步骤:\n获取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获取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判断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是否符合所述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n其中,所述统计函数为统计百分比函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为血小板聚集报警项。\n其中,所述统计函数为统计平均值函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为中性粒细胞群重心位置项。\n其中,所述统计函数为统计标准差函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为红细胞平均体积项。\n其中,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n接收用户输入的数量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个数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个数的设定界面包括数量设置项,所述数量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个数,所述预设个数是指用于统计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样本数量。\n其中,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n接收用户输入的统计函数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的选择界面,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统计函数选项;\n接收用户输入的统计函数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统计函数选项中选定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n其中,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n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参数项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参数选项;\n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参数项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参数选项中选定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n其中,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n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阈值区间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包括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区间值。\n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包括:\n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样本检验结果,所述样本检验结果具有参数项,所述参数项对应有参数值,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以及获取预设个数、预设的统计函数、第一预设参数项和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n查找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时间戳,在所述样本检验结果中查找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n统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n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统计值是否符合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n其中,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预设的下限值,所述统计模块还包括:\n数量统计模块,用于在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中,统计具有第一预设参数项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数量;\n数量下限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数量是否大于所述预设的下限值,若是则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根据所述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n其中,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还包括设置模块,所述设置模块还包括:\n下限值显示模块,接收用户输入的下限值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下限值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下限值的设定界面包括下限值设置项,所述下限值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下限值。\n其中,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以及获取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还包括:\n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是否符合所述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n其中,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还包括设置模块,所述设置模块包括:\n数量显示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量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个数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个数的设定界面包括数量设置项,所述数量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个数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数量。\n其中,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还包括设置模块,所述设置模块包括:\n统计函数显示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统计函数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的选择界面,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统计函数选项;\n统计函数选定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统计函数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统计函数选项中选定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n其中,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还包括设置模块,所述设置模块包括:\n第一参数项显示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参数项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参数选项;\n第一参数项选定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参数项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参数选项中选定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n其中,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还包括设置模块,所述设置模块包括:\n第一阈值区间显示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阈值区间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包括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区间值。\n本发明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及装置,通过查找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并利用预设的统计函数对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进行统计,进而获得统计值,判断该统计值是否在第一阈值区间内,从而判断出待判断的样本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异常,通过对批量的样本检验结果中某个参数项进行统计,可以提高异常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检出,从而避免异常的样本检验结果通过自动审核,从而降低自动审核的假阴性率。\n附图说明\n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较优实施方式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n图2是图1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的步骤S04包括步骤流程示意图;\n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较优实施方式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的配置操作的流程示意图;\n图4是本发明提供较优实施方式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的示意图;\n图5是图4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的数量统计模块和数量下限判断模块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n申请人发现,当前实现对样本检验结果进行诊断的管理系统都是针对单个样本的数据设计的,然而多数医院的实际情况是需要针对大量的样本检验结果进行审核,通常是连续性的对多个样本检验结果进行诊断,从而在现实中可能存在因各种因素导致的样本批量性问题,例如样本存储和运输问题、环境温度湿度、测量仪器故障、试剂问题等。而这种批量性问题,可能会造成单个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的属性被改变,从而导致单个样本检验结果中的某一属性偏离事实,即单个样本检验结果的某一属性下的属性值存在错误;在单个样本检验结果进行审核时,由于审核规则是针对单个样本检验结果的属性值进行比对,不能判断该属性值是否真实,故不易查看出问题,或分析出问题的,故有可能某一个存在问题的样本检验结果会通过自动审核规则,从而导致管理系统会将存在问题的样本检验结果判断为不存在异常的样本检验结果。下面以血液分析仪为例,进行说明。\n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用于对批量性的样本检验结果进行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在许多情况下,对样本检验结果的判断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如果计算机确定样本检验未符合由实验室建立的标准,则认为该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进而该样本检验结果被保持,以防止对存在异常的样本检验结果进行诊断,进而降低自动审核的假阴性率。另外,被保持的样本检验结果还可以由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手动检查,依据手动检查,实验室技术人员可决定某些行动,诸如要求新的化验、要求新的患者样本、要求对实验室分析仪的维护、请求输入数据确认或各种其它行动,以查找并验证该样本检验结果的异常原因,从而杜绝异常情况的发生。\n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用于对样本分析仪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进行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样本检验结果中具有多个参数项的参数值,该参数值反映该样本的某一性状,如所述样本检验结果可包括血常规检测结果中的WBC(白细胞数目,White blood cell count)、RBC(红细胞数目,Red Blood cell count)、PLT(血小板数目,Platelet count)等参数项,还可以是包括尿常规检测结果、肝功能检测结果、肾功能检测结果的任何体外诊断项目中的参数项。申请人在研究中发现,有些情况下,单个样本的检验结果的某个参数项的参数值偏离标准值,但还在其容许范围内,但该样本前后的数个样本都存在类似的情况。这类样本,在目前的自动审核系统会被通过审核,不会提示用户。或者,单个样本出现某个参数项的报警,一般用户会去检查仪器或质控的问题,但是如果该样本前后的数个样本都存在类似的报警,可能是样本的存储条件异常导致一批样本失效。目前的自动审核系统无法提示这类问题。将一定时间内,一批样本中的某个特定参数项的参数值进行统计,有可能发现这类样本异常的情况,降低自动审核的假阴性率。下面举例说明。\n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S01:获取样本检验结果,所述样本检验结果具有参数项,所述参数项对应有参数值。\n本实施方式中,获取样本检验结果的数量是多个的,每一个样本检验结果所具有的参数项可以是多项的,并且所获取的多个样本检验结果相互之间所具有的参数项种类和数目也可以是不同的。所述参数项可以以字符数字或代码形式记载于所述样本检验结果中,以便对不同参数项进行甄别。可以理解的是,多个所述样本检验结果可以是连续性地依次存储于一个计算中,也可以是同时存储于多个计算机中,获取所述样本检验结果可以是通过数据读取,网络传输,或云端下载的方式进行获取。\nS02:获取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n在步骤S01中所获取的样本检验结果中,存在待判断的样本检验结果,该待判断的样本检验结果可以是当前时间点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也可以是在当前时间点之前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即本发明所提供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可以是判断当前时间点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异常,也可以判断当前时间点之前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异常。具体的,在所获取的多个样本检验结果中,每一样本检验结果都具有一个时间戳,该时间戳表示该样本检验结果的产生时间点,该时间戳可以是由样本分析仪以字符序列的形式记载于样本检验结果中,在计算机中可以依据每一个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对多个样本检验结果进行排序。具体的,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为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所需要判断的目标样本检验结果。\n本步骤中,获取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即表示获取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产生时间点,进而可以方便查找出在该产生时间点下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以及查找出在该产生时间点之前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若该时间戳所表示的产生时间点是当前时间点时,即表示待判断的样本检验结果是当前时间点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若该时间戳所表示的产生时间点是在当前时间点之前,即表示待判断的样本检验结果是在当前时间点之前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nS03:根据所述时间戳,在所述样本检验结果中查找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n在获取待判断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后,进而知道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产生时间点,进而可以在已经按时间戳排好顺序的多个样本检验结果中,查找出在该时间戳之前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以及根据该时间戳查找出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具体的,将获取的每一个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与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进行比对,若获取的样本检验接的时间戳小于或等于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则该样本检验结果被保持,进而获取该样本检验结果。在所述样本检验结果中查找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中,所述预设个数由实验室人员预先设置,并存储于计算机中,在执行步骤S03时,由计算机读取所述预设个数。所述S03步骤中,所述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可以包括在该时间戳表示的产生时间点下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以及包括在该时间戳表示的产生时间点之前所产生的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其中,该时间戳表示的时间点下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包括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以及与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同时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n具体的,提供第一实施例,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为当前时间点,即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为当前时间点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设置所述预设个数为100,从而本步骤中将步骤S01中所获取的每一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与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进行比对,若所获取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所代表的时间点在当前时间点之前或者等于当前时间点,则该样本检验结果被保持。进而可以实现在所述样本检验结果中查找出当前时间点之前和当前时间点下所产生的样本检结果,且查找出的样本检验结果数量为100个,该100个样本检验结果可以是在当前时间点之前所产生的样本结果中随机查找,也可以是依据时间戳顺序进行查找,还可以是依据时间戳排序后按等时间间隔进行查找,该100个样本检验结果可以是包括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和在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之前的99个样本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或者是在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之前的100个样本检验结果。\n提供第二实施例,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为历史时间点,即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为历史时间点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设置所述预设个数为20,从而本步骤可以实现在所述样本检验结果中查找出历史时间点之前和历史时间下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且查找出的样本检验结果数量为20个,该20个样本检验结果的查找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n提供第三实施例,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为当日历史时间点,即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为当日历史时间点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设置所述预设个数为无穷,从而本步骤可以实现依据该时间戳的当日时间信息在所述样本检验结果中查找出当日所产生的全部样本检验结果,进一步依据该时间戳的历史时间点信息,在当日所产生的全部样本检验结果中查找出该历史时间点之前和该历史时间点下所产生的样本检验结果,所查找出的样本检验结果数量为当日初始时间点至当日历史时间下所产生的全部样本检验结果数量。\nS04: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根据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n本步骤中,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可以由实验室人员预先设置,并存储于计算机中,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是样本检验结果的多个参数项中的其中一项,该第一预设参数项由实验室人员预先设置,并存储于计算机中。\n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统计函数为统计百分比函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为血小板聚集报警项,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参数值为“0”或“1”,数据“0”表示该样本检验结果红细胞聚集不报警,数据“1”表示该样本检验结果血小板聚集报警。具体的,本步骤中,获取已经设置于计算机中的统计百分比函数,根据该统计百分比函数统计步骤S03所查找出的100个样本检验结果在血小板聚集报警项下的参数值,即将100个样本检验结果的红细胞聚集项的所有参数值进行求和后除以100,进而统计出100个样本检验结果的血小板聚集报警的半分比,进而得到统计值。\n在第二是实施例中,所述统计函数为统计平均值函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为中性粒细胞群的重心位置项,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参数值为记载于中性粒细胞群散点图中的“中性粒细胞群”的重心位置坐标值。具体的,本步骤中,获取已经设置于计算机中的统计平均值函数,根据该统计平均值函数统计步骤S03所查找出的20个样本检验结果在中性粒细胞群重心位置项下的参数值,即对20个样本检验结果的中性粒细胞群重心位置项的所有参数值进行求和后除以20,进而统计出20个样本检验结果的“中性粒细胞群”重心位置的平均值,进而得到统计值。\n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统计函数为统计标准差函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为红细胞平均体积项。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参数值为红细胞平均体积值。具体的,本步骤中,获取已经设置于计算机中的统计标准差函数,根据该统计标准差函数统计步骤S03所查找出的当日初始时间点至当日历史时间点所产生的全部样本检验结果在红细胞平均体积项下的参数值,即对当日初始时间点至当日历史时间点所产生的全部样本检验结果的红细胞平均体积值进行统计标准差,进而获得统计值。\n在此说明,本发明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中,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和第一预设参数项不限定,可以根据需要由实验室人员重新设置,并存储于计算机中,例如:所述统计函数还可以是对所查找的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按时间戳排序后,进行分组,然后统计时间顺序最接近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一组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一预设参数项下参数值的平均值。\n进一步地,由于查找出的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相互之间所具有的参数可以不同,因此在对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参数值进行统计之前,需要对具有第一预设参数项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样本数量是否超过下限值进行判断,以满足对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参数值进行统计的可行性。\n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在S04步骤中还包括以下步骤:\nS041:在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中,统计具有第一预设参数项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样本数量。\n在所述步骤S03后,查找出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后,对具有第一预设参数项的样本检验结果进行计数,最终计数结果为具有第一预设参数项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样本数量。\nS042:获取预设的下限值,判断所述样本数量是否大于所述预设的下限值,若是则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根据所述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n所述预设的下限值可以预先由实验室人员进行设置,并存储于计算机中。通过获得具有第一预设参数项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样本数量,将所述样本数量与所述下限值进行比对,若所述样本数量大于所述预设的下限值,则进一步开始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根据所述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若所述样本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样本检验结果的数量则可以不执行统计,或者给出统计量不足的提示。\n通过对具有第一预设参数项的样本检验结果进行的样本数量进行统计,在判定所述样本数量大于预设的下限值情况下,进而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可以避免出现执行错误的情况,因而提高了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的执行效率。\nS05:获取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判断所述统计值是否符合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若否,则执行步骤S051,步骤S051为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n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可以为数值范围,所述第一阈值区间预先设置于计算机中,在获取所述统计值后,将所述统计值与第一阈值区间进行比对,若所述统计值不符合所述第一阈值区间,则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则所述待判断样本结果可以被保持,可以进一步对存在异常的样本检验结果进行手动检查,例如对存在异常的样本检验结果所对应的样本进行镜检,以查验该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的原因。若所述统计值符合所述第一阈值区间,则可以认为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各参数项的参数值并没有偏离事实,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不会被输出为假阴性率报告,可以对所述待判断样本的各项性状作进一步判断,即对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各项参数项的参数值进行判断是否符合正常标准。\n进一步地,作为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所述步骤S05中,若判断所述统计值符合所述第一阈值区间,则执行步骤S06,即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还包括步骤:\nS06:获取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获取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判断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是否符合所述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若否,执行步骤S061,步骤S061为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若是,执行步骤S062,所述步骤S062为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通过审核。\n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为样本检验结果的各个参数项其中一项,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与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通过用户预先设置于计算机中,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还可以进行变更设置。所述第二阈值区间可以是数据范围,所述第二阈值区间可以通过用户预先设置于计算机中,所述第二阈值区间也可以进行变更设置。获取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将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与所述第二阈值区间进行比对,若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不符合所述第二阈值区间,则判定所述待判读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则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被保持,进而可以执行手动检查,以查验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的原因。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可以是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所具有的任意一项参数项,若实验室人员对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进行变更,所述第二阈值区间也可以由是实验室人员做相应变更。利用所述第二阈值区间与所述第二预设的参数项下的参数值进行比对,可以实现对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各项参数项进行检验核对,以审核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各项参数项下的参数值是否符合标准,进而对所述待判样本检验结果的各性状进行审核。\n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骤S05中若所述统计值符合所述第一阈值区间,继续执行所述步骤S06以继续判断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异常,即所述步骤S06可以在所述步骤S05之后执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05中若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则可以不必执行所述步骤S06。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06还可以是在所述步骤S01至所述步骤05的任意步骤之前,且在所述步骤S06中若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不符合所述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则执行所述步骤S061,并且不必执行后续步骤;若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符合所述第二阈值区间,则需要继续执行后续步骤,直至所述步骤S05执行结束。\n进一步地,作为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方便执行所述步骤S01~S06,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还包括如下配置操作:\n为了向所述步骤S03提供所述预设个数,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的配置操作包括步骤:\nS001:接收用户输入的数量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个数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个数的设定界面包括数量设置项,所述数量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个数,所述预设个数是指用于统计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样本数量。\n通过在所述数量设置项输入所述预设个数,进而可以实现在所述步骤S03中根据需要获取统计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样本数量,故所述步骤S001执行于所述步骤S03之前。步骤S001中还可以根据需要由用户在所述数量设置项对所述预设个数的变更,实现所述统计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样本数量的变更。\n为了向所述步骤S04提供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的配置操作包括步骤:\nS002: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参数项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参数选项;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参数项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参数选项中选定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n所述第一参数选项用于指示用户在样本检验结果的参数项中选择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参数选项用于提供至少一个参数项进行选择,通过用户选定第一参数选项,进而实现在所述步骤S04中根据需要设置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种类,故所述步骤S002执行于所述步骤S04之前。并且所述步骤S002中可以根据需要由用户对所述第一参数选项的选择变更,实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更换。\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1和步骤S002均可以在所述步骤S01、或步骤S02、或步骤S03之前执行,且所述步骤S001~S002的执行顺序可以不限定。\n作为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2可以在所述步骤S03之后执行。\n为了向所述步骤S04提供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的配置操作包括步骤:\nS003:接收用户输入的统计函数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的选择界面,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统计函数选项;接收用户输入的统计函数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统计函数选项中选定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n至少一个所述统计函数选项用于提供至少一个统计函数进行选择,通过用户选定统计函数选项,进而实现在所述步骤S04中根据需要获取统计函数,故所述步骤S003执行于所述步骤S04之前。并且步骤S003中可以根据需要由用户对所述统计函数选项的选择变更,实现所述统计函数的更换。\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1~S003均可以在所述步骤S01、或步骤S02、或步骤S03之前执行,且所述步骤S001~S003的执行顺序可以不限定。\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2和所述步骤S003均在所述步骤S03之后执行,所述步骤S002和所述步骤S003的顺序可以不限定。\n作为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在所述步骤S04步骤中包括步骤S041和步骤S042时,为了向所述步骤S041提供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在所述步骤S041之前执行所述步骤S002;为了向所述步骤S042提供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在所述步骤S042之前执行所述步骤S003,为了向所述步骤S042提供所述预设下限值,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的配置操作包括步骤:\nS004:接收用户输入的下限值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下限值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下限值的设定界面包括下限值设置项,所述下限值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下限值。\n通过在所述下限值设置项输入所述下限值,进而可以实现在所述步骤S042中根据需要设置所述下限值,故所述步骤S004执行于所述步骤S042之前。所述步骤S004可以根据需要由用户在所述下限值设置项下对所述下限值进行变更。\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1~S004可以在所述步骤S01、或步骤S02、或步骤S03之前执行,且所述步骤S001~S004的执行顺序可以不限定。\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2~S004可以在所述步骤S03之后,并在所述步骤S041之前执行,所述步骤S002~S004的执行顺序可以不限定。\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3和S004可以在所述步骤S041之后执行,所述步骤S003和S004的执行顺序可以不限定。\n为了向所述步骤S05提供所述第一阈值区间,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的配置操作包括步骤:\nS005: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阈值区间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包括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区间值。\n通过在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输入所述第一阈值区间的区间值,进而可以实现在所述步骤S05中根据需要设置所述第一阈值区间的区间值,故所述步骤S005执行于所述步骤S05之前。所述步骤S005中可以根据需要由用户在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对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进行变更。\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1~S005可以在所述步骤S01、或步骤S02、或步骤S03之前执行,且所述步骤S001~S005的执行顺序可以不限定。\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2~S005也可以在所述步骤S03之后,并在所述步骤S041之前执行,所述步骤S002~S005的执行顺序可以不限定。\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3~S005可以在所述步骤S041之后,并在所述步骤S042之前执行,所述步骤S003~S005的执行顺序可以不变。\n作为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5也可以在所述步骤S042之后执行。\n作为一种较优实施方式,为了向所述步骤S06提供所述第二参数项,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的配置操作包括步骤:\nS006: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参数项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参数选项;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参数项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参数选项中选定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选项的选择界面和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选项的选择界面可以相同设置,进而所述第二参数选项和所述第一参数选项可以相同设置。值得说明的是,所述步骤S006执行于所述步骤S06之前。\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1~S006可以在所述步骤S01、或步骤S02、或步骤S03之前执行,且所述步骤S001~S006的执行顺序可以不限定。\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2~S006也可以在所述步骤S03之后,并在所述步骤S041之前执行,所述步骤S002~S006的执行顺序可以不限定。\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3~S006可以在所述步骤S041之后,并在所述步骤S042之前执行,所述步骤S003~S006的执行顺序可以不变。\n作为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5和步骤S006也可以在所述步骤S042之后执行,所述步骤S005和所述步骤S006的执行顺序可以不限定。\n作为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6也可以在所述步骤S05之后执行。\n作为一种较优实施方式,为了向所述步骤S06提供所述第二阈值区间,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的配置操作包括步骤:\nS007: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阈值区间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包括第二阈值区间设置项,所述第二阈值区间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的区间值。\n通过在所述第二阈值区间设置项输入所述第二阈值区间的区间值,进而可以实现在所述步骤S06中根据需要设置所述第二阈值区间的区间值,故所述步骤S007执行于所述步骤S06之前。所述步骤S007中可以根据需要由用户在所述第二阈值区间设置项对所述第二阈值区间进行变更。\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1~S007可以在所述步骤S01、或步骤S02、或步骤S03之前执行,且所述步骤S001~S007的执行顺序可以不限定。\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2~S007也可以在所述步骤S03之后,并在所述步骤S041之前执行,所述步骤S002~S007的执行顺序可以不限定。\n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3~S007可以在所述步骤S041之后,并在所述步骤S042之前执行,所述步骤S003~S007的执行顺序可以不变。\n作为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5~步骤S007也可以在所述步骤S042之后执行,所述步骤S005~S007的执行顺序可以不限定。\n作为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006~S007也可以在所述步骤S05之后执行,所述步骤S006~S007的执行顺序不限定。\n作为一种较优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001~S007执行于所述步骤S01之前,且所述步骤S001~S007按顺序执行。\n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和图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作为一种较优实施方式,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包括:\n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样本检验结果,所述样本检验结果具有参数项,所述参数项对应有参数值,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的时间戳;\n查找模块20,用于根据所述时间戳,在所述样本检验结果中查找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n统计模块30,用于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根据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n第一判断模块40,用于获取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判断所述统计值是否符合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n进一步地,作为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获取模块10还用于获取预设的下限值。所述统计模块30还包括:\n数量统计模块31,用于在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中,统计具有第一预设参数项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数量;\n数量下限判断模块32,用于获取预设的下限值,判断所述数量是否大于所述预设的下限值,若是则获取预设的统计函数,根据所述统计函数统计所述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得到统计值。\n进一步地,作为一种较优实施方式,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还包括:\n第二判断模块50,用于获取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判断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二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是否符合所述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若否,则判定所述待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存在异常。\n进一步地,作为一种较优实施方式,所述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装置还包括设置模块,所述设置模块包括:\n数量显示模块61,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量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个数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个数的设定界面包括数量设置项,所述数量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个数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数量;\n统计函数显示模块621,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统计函数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的选择界面,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统计函数选项;\n统计函数选定模块622,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统计函数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统计函数选项中选定所述预设的统计函数;\n第一参数项显示模块631,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参数项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参数选项;\n第一参数项选定模块632,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参数项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参数选项中选定所述第一预设参数项;\n第一阈值区间显示模块64,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阈值区间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包括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所述第一阈值区间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的第一阈值区间的区间。\n下限值显示模块65,接收用户输入的下限值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下限值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下限值的设定界面包括下限值设置项,所述下限值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下限值;\n第二参数项显示模块661,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参数项选择指令以呈现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的选择界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参数选项;\n第二参数项选定模块662,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参数项选定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参数选项中选定所述第二预设参数项;\n第二阈值区间显示模块67,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阈值区间设置指令以呈现所述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所述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的设定界面包括第二阈值区间设置项,所述第二阈值区间设置项用于指示用户输入所述预设的第二阈值区间的区间值。\n本发明的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及装置,通过查找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并利用预设的统计函数对预设个数的历史样本检验结果在第一预设参数项下的参数值进行统计,进而获得统计值,判断该统计值是否在第一阈值区间内,从而判断出待判断的样本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异常,通过对批量的样本检验结果中某个参数项进行统计,可以提高异常的样本检验结果的检出,从而避免异常的样本检验结果通过自动审核,从而降低自动审核的假阴性率。\n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inventor': [{'lang': 'CN', 'name': '刘鹏昊',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9/00', 'main_group': 'G06F19',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9/0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1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44202', 'lang': 'CN', 'name':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郝传鑫',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熊永强', 'name_id': 2}], 'patent_id': '7801b5a2-513e-447a-b8a0-133d9f6b56ac', 'pbdt': 20170118, 'pn_official': 'CN106339569A', 'title': '判断样本检验结果异常的方法及装置', 'update_ts': 1538991080257, 'tags': ['物联网技术服务', '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断路开关以及其制造方法,其通过将接点板的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断,可以在抑制制造成本的同时,避免由润滑油中的导电性异物引起的意外导通,且即使在截断孔成型时产生毛刺,也可以避免该毛刺混入变速箱壳体内。断路开关具有:端子台;接点板,其在该端子台上形成;操作部;以及可动接点,该断路开关用于根据电气回路检测变速杆的变速位置,在接点板上形成被截断而实现导通的断开的截断部,一个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被截断,同时通过利用1次成型树脂的1次成型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断孔,在将截断部截断的状态下,通过利用2次成型树脂的2次成型将该截断孔闭塞。', 'apdt': 20081010, 'apno_official': 'CN200810167820.4',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日本静冈县', 'country': 'JP', 'formatted_address': 'Shizuoka Prefecture, Japan', 'lat': 34.9771201, 'lon': 138.3830845, 'state': '日本'}, 'lang': 'CN', 'name': '朝日电装株式会社',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加特可株式会社', 'name_id': 2}], 'assignee_current': [{'address': {'address': '日本静冈县'}, 'lang': 'CN', 'name': '加特可株式会社'}], 'claim': '1.一种断路开关,其具有: \n端子台,其固定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壳体内; \n接点板,其形成于该端子台上; \n操作部,其与车辆的变速杆联动而沿接点板进行动作;以及 \n可动接点,其形成于该操作部上,在上述接点板上滑动而可以 形成与其接触位置对应的规定的电气回路, \n该断路开关用于根据上述电气回路检测上述变速杆的变速位 置, \n其特征在于, \n在上述接点板上形成截断部,该截断部在配置在端子台的规定 位置上之后,被截断而实现导通的切断,一个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被截 断,同时在上述端子台的与上述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处,通过利用1 次成型树脂的1次成型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断孔,在前述 截断部被截断的状态下,通过利用2次成型树脂的2次成型将该截断 孔闭塞。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开关,其特征在于, \n上述接点板相对于端子台多层地形成,同时上述截断孔在与各 个接点板的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 \n3.一种断路开关的制造方法,该断路开关具有: \n端子台,其固定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壳体内; \n接点板,其形成于该端子台上; \n操作部,其与车辆的变速杆联动而沿接点板进行动作;以及 \n可动接点,其形成于该操作部上,在上述接点板上滑动而可以 形成与其接触位置对应的规定的电气回路, \n该断路开关用于根据上述电气回路检测上述变速杆的变速位 置, \n其特征在于, \n在上述接点板上形成截断部,该截断部在配置在端子台的规定 位置上之后,被截断而实现导通的切断,将一个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 行截断,同时在上述端子台的与上述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处,通过利用 1次成型树脂的1次成型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断孔,在将 前述截断部截断后,进行利用2次成型树脂的2次成型而将该截断孔 闭塞。 \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开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n通过在上述截断孔中嵌入切除单元,将该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 行截断。 \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开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n上述接点板相对于端子台多层地形成,同时上述截断孔在与各 个接点板的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在各截断孔中嵌入上述切除单 元,而将多层的各个接点板的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断。 \n', 'claim_count': 22, 'cpc': [{'code': {'clazz': 'H01', 'full': 'H01H11/04', 'main_group': 'H01H11', 'section': 'H', 'sub_class': 'H01H', 'sub_group': 'H01H11/04'},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1', 'full': 'H01H15/04', 'main_group': 'H01H15', 'section': 'H', 'sub_class': 'H01H', 'sub_group': 'H01H15/04'},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F16', 'full': 'F16H59/105', 'main_group': 'F16H59', 'section': 'F', 'sub_class': 'F16H', 'sub_group': 'F16H59/105'},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断路开关(inhibitor\xa0switch)以及其制造方法, 其配置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壳体内,用于检测变速杆的变速 位置。 \n背景技术\n在汽车的自动变速器中,为了检测变速杆的变速位置,通常在 其变速箱壳体内配置断路开关。该断路开关具有:端子台,其固定在 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壳体内;接点板,其形成于该端子台上;操作部, 其与车辆的变速杆联动而沿接点板进行动作;以及可动接点,其在该 操作部上形成,在接点板上滑动而可以形成与其接触位置对应的规定 的电气回路。 \n并且,断路开关在变速箱壳体内充满的润滑油中进行动作,可 以根据对应于可动接点与接点板的接触位置而形成的电气回路,检测 变速杆的变速位置,可以基于该检测,与变速杆的变速位置相对应地 控制自动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路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n在上述的断路开关中,在端子台上形成并行地延伸设置的多列 接点板,但根据现有技术,在制造过程中,形成将相邻的各列之间连 结的截断部,以使这些多列的接点板不会零乱地分离。并且,在将通 过截断部而成为一体的接点板配置在端子台的规定位置后,只要通过 冲裁工具等截断该截断部,断开电气导通,则可以在制造过程中避免 各列分离,同时可以在截断后实现各列的所期望的电气导通。 \n专利文献1:特开2002-175743号公报 \n发明内容\n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断路开关中,由于各个截断部的截断仅在1 个部位进行,所以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变速箱壳体内的润滑油中, 大多漂浮微小的金属粉末等导电性异物,如果上述导电性异物横跨接 点板的截断部而附着,则有可能形成意外的导通,从而产生短路等电 气的不正常的问题。 \n另外,还存在下述问题,即,在端子台成型时,如果在该截断 孔成型时在截断部缘部等处产生毛刺,则该毛刺有可能发生剥落而混 入变速箱壳体内的润滑油中而漂浮。 \n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路 开关以及其制造方法,其通过将接点板的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 断,可以在抑制制造成本的同时,避免由润滑油中的导电性异物引起 的意外导通,并且即使在截断孔成型时产生毛刺,也可以避免该毛刺 混入变速箱内。 \n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断路开关,其具有:端子台,其 固定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壳体内;接点板,其形成于该端子 台上;操作部,其与车辆的变速杆联动而沿接点板进行动作;以及可 动接点,其形成于该操作部上,在上述接点板上滑动而可以形成与其 接触位置对应的规定的电气回路,该断路开关用于根据上述电气回路 检测上述变速杆的变速位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接点板上形成截断 部,该截断部在配置在端子台的规定位置上之后,被截断而实现导通 的切断,一个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被截断,同时在上述端子台的与上述 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处,通过利用1次成型树脂的1次成型形成用于截 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断孔,在前述截断部被截断的状态下,通过利用 2次成型树脂的2次成型将该截断孔闭塞。 \n技术方案2所示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 上述接点板相对于端子台多层地形成,同时上述截断孔在与各个接点 板的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 \n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断路开关的制造方法,该断路开 关具有:端子台,其固定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壳体内;接点 板,其形成于该端子台上;操作部,其与车辆的变速杆联动而沿接点 板进行动作;以及可动接点,其形成于该操作部上,在上述接点板上 滑动而可以形成与其接触位置对应的规定的电气回路,该断路开关用 于根据上述电气回路检测上述变速杆的变速位置,其特征在于,在上 述接点板上形成截断部,该截断部在配置在端子台的规定位置上之 后,被截断而实现导通的切断,将一个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断, 同时在上述端子台的与上述截断部对应的位置,通过利用1次成型树 脂的1次成型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断孔,在将前述截断部 截断后,进行利用2次成型树脂的2次成型而将该截断孔闭塞。 \n技术方案4所示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 通过在上述截断孔中嵌入切除单元,将该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 断。 \n技术方案5所示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 上述接点板相对于端子台多层地形成,同时上述截断孔在与各个接点 板的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在各截断孔中嵌入上述切除单元,而将 多层的各个接点板的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断。 \n发明的效果 \n根据技术方案1或者技术方案3的发明,可以在接点板中的1 个截断部处形成多个截断部位。与此同时,由于在端子台的与截断部 对应的位置处,通过1次成型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断孔, 利用2次成型在截断部被截断的状态下对该截断孔进行闭塞,所以可 以避免由润滑油中的导电性异物引起的意外导通,同时,即使在1 次成型中的截断孔成型时产生毛刺,该毛刺也通过2次成型而填充, 从而可以避免该毛刺混入变速箱壳体内。 \n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于通过在截断孔中嵌入切除单元,将该 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断,所以只要在该截断孔中嵌入例如冲裁工 具等切除单元,就可以高精度地且简单地使截断部截断。 \n技术方案2或者技术方案5的发明,由于接点板相对端子台多 层地形成,同时截断孔在与各个接点板的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所 以只要在多个截断孔中同时嵌入例如冲裁工具等切除单元,就可以将 位于多层的各接点板的多个截断部同时在多个部位进行切除而使其 截断。 \n附图说明\n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断路开关的外观的整体立体图。 \n图2是用于表示该断路开关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n图3是表示该断路开关中的操作部的立体图。 \n图4是表示在该断路开关中,上下多层地进行配置的接点板的 立体图。 \n图5是表示在该断路开关中的配置在上层的接点板的俯视图以 及表示其截断部的截断部位的扩大图。 \n图6是表示在该断路开关中的配置在下层的接点板的俯视图以 及表示其截断部的截断部位的扩大图。 \n图7是说明将该断路开关中的截断部截断的方法的图,表示截 断前的俯视图。 \n图8是说明将该断路开关中的截断部截断的方法的图,表示截 断后的俯视图。 \n图9是表示在该断路开关中通过1次成型而形成的截断孔以及 截断前的截断部的图,(a)为俯视示意图,(b)为A-A线剖面示 意图。 \n图10是表示在该断路开关中通过1次成型而形成的截断孔以及 截断后的截断部的图,(a)为俯视示意图,(b)为B-B线剖面示 意图。 \n图11是表示在该断路开关中通过2次成型将截断孔闭塞的状态 的图,(a)为俯视示意图,(b)为C-C线剖面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n本发明所涉及的断路开关,配置在汽车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 壳体内,用于检测变速杆的变速位置,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主要由 以下部分构成:由树脂成型品等形成的端子台2;金属制的接点板3、 4;形成有可动接点5b的操作部5;以及金属制的外壳6。 \n端子台2,在其表面侧(图1以及图2中的上表面侧)具有沿其 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槽部2a,同时在侧面的规定部位一体地形成连 接器部2b。在该端子台2上,利用嵌入成型安装上下2层的接点板3、 4,其上层侧的接点板3的一部分表面构成为在端子台2的槽部2a 内面向外部,后述的可动接点5b构成为可以滑动。 \n这些接点板3、4,分别是利用冲压等,对例如导电性的金属板 进行冲裁以及弯曲加工,从而成为规定形状的。另外,在上下2层的 接点板3、4上,在它们的端部分别形成端子部3a、4a,这些端子部 3a、4a设定为位于连接器部2b处。由此,如果将在外部设备等(例 如配置在变速箱壳体内的控制器等)上形成的连接器(未图示)与连 接器部2b的端子部3a、4a连接,则可以将断路开关1的检测信号发 送至外部设备等。 \n外壳6构成为,覆盖端子台2的表面侧而进行安装,同时一体 地形成凸缘部6b,通过在该凸缘部6b上形成的螺栓孔6ba中插入未 图示的螺栓,可以将外壳6以及端子台2固定在变速箱壳体(未图示) 内的规定位置上。并且,外壳6构成为沿其长度方向形成直线状的长 孔6a,在该长孔6a中插入操作部5的杆部5a。 \n另一方面,操作部5可以与汽车的变速杆联动而沿接点板3进 行动作,如图2以及图3所示,形成与该变速杆的操作联动的杆部 5a、和可在接点板3上滑动的可动接点5b。即,操作部5收容在外 壳6和端子台2之间,同时经由突出设置的杆部5a传递变速杆的操 作,可以与该操作相对应而在接点板3上滑动。此外,由于可动接点 5b与在端子台2上形成的槽部2a相对应地形成,所以如果操作部5 进行动作,则可动接点5b在该槽部2a内的接点板3上滑动。 \n从而,其构成为,通过操作部5在接点板3上滑动,可动接点 5b与接点板3接触而实现电气连接,同时,与该接触位置相对应而 形成规定的电气回路。因此,可以由规定的电气回路检测出变速杆的 变速位置,可以基于该检测,与变速杆的变速位置相对应地控制自动 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路径。此外,接点板3和4在规定部位电气连接, 从而包括这2个接点板3、4在内形成电气的规定回路。 \n另外,在接点板3、4上如图4所示形成截断部8、9,它们在配 置在端子台2的规定位置上之后,被截断而实现导通的切断。该截断 部8、9用于将相邻列或者部位之间连结,专门用于制造过程中由多 列或者多个部分构成的接点板3或4不会散乱地分离,该截断部8、 9是在完成后的断路开关1中,为了断开导通而切除的部位。 \n另外,在端子台2的与截断部8、9对应的位置,如图5以及图 6所示,通过1次成型而形成可嵌入冲裁工具等切除单元7(参照图 8)的截断孔10。该截断孔10穿过端子台2的正反面而贯穿形成, 如图7所示,对于1个部位的截断部8或者9,具有2个孔(截断孔 10a、10b)。另外,如图8所示构成为,通过在各截断孔10a、10b 内嵌入冲裁工具等切除单元7,可以在2个部位(多个部位)对1个 截断部8或9进行切除。 \n由此,在接点板3中,如图5所示,在1个截断部9上具有多 个截断部位9a、9b,同时在接点板4中,如图6所示,在1个截断 部8上具有多个截断部位8a、8b。 \n另外,由于在端子台2的与截断部8、9对应的位置,利用1次 成型而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8、9的多个截断孔10a、10b,所以如 果将打孔机等切除单元7嵌入至该截断孔10a、10b中,则可以高精 度地且简单地使截断部8、9截断。进而,如果可以将打孔机等切除 单元7同时嵌入多个截断孔10a、10b中,则可以同时在多个部位对 多个截断部8、9进行截断,可以进一步使得制造工序简单化。 \n另外,由于接点板3、4相对端子台2以上下多层形成,同时截 断孔10a、10b在与各个接点板3、4的截断部8、9对应的位置处形 成,所以如果将打孔机等切除单元同时嵌入多个截断孔10a、10b中, 则可以同时在多个部位对位于多个层的各接点板3、4的多个截断部 8、9进行切除而使其截断。 \n根据上述断路开关1,如果操作者操作变速杆,则与该操作联动 而杆部5a被操作,操作部5在接点板3上以直线状滑动,形成与该 接触位置相对应的规定的电气回路。这时,由多个截断部位8a、8b (9a、9b)可靠地保持截断部8、9的导通的断开,所以可以可靠地 防止短路等电气的不正常,提高断路开关1的可靠性。 \n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截断部8、9被截断的状态 下,在利用1次成型将端子台2成型时形成的截断孔10a、10b中填 充2次成型树脂而将其闭塞。即,由于在利用打孔机等切除单元将截 断部8、9截断后,在2次成型中将规定的树脂材料(2次成型树脂) 填充至截断孔10a、10b中,所以在作为最终产品的断路开关1中, 如图11所示,该截断孔10a、10b成为由2次成型树脂闭塞的状态。 \n因此,由于在端子台2的与截断部8、9对应的位置,利用1次 成型而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8、9的多个截断孔10a、10b,在将截 断部8、9截断的状态下,利用2次成型闭塞该截断孔10a、10b,所 以即使在1次成型中形成截断孔10a、10b时产生毛刺,该毛刺也由 2次成型中的2次成型树脂填充,可以避免该毛刺混入变速箱壳体内。 \n下面,说明上述断路开关1的制造方法。 \n首先,在用于对端子台2进行1次成型的成型模具中的规定位 置,定位并固定利用截断部8、9而分别连结的接点板3、4。然后, 向该1次成型用模具内流入1次成型树脂,对接点板3、4进行嵌入 成型,同时将端子台2成型。这时,如图9所示,通过相对于1个截 断部9(截断部8也同样,以下相同)形成多个截断孔10a、10b,经 由该截断孔10a、10b使截断部9成为在多个部位面向外部的状态。 \n如上述所示接点板3、4固定在端子台2上之后,通过在截断孔 10a、10b中嵌入打孔机等切除单元7,如图10所示,在多个部位(截 断部位9a、9b)同时将截断部9截断。并且,将使截断部9在多个 部位截断的状态的端子台2,定位并固定在用于2次成型的成型模具 中的规定位置,如图11所示,通过向该2次成型用模具内流入2次 成型树脂11,将该2次成型树脂11填充至截断孔10a、10b中。 \n这样,由于可以得到下述的端子台2,即,在对接点板3、4进 行嵌入成型的同时,在截断部8、9已经被截断的状态下利用2次成 型闭塞该截断孔10a、10b,所以,只要在其上安装操作部5以及外 壳6等,即可以得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断路开关1。 \n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 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将1个截断部在大于或等于3个的部位进行截断, 形成大于或者等于3个的截断部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截 断部的接点板以上下2层进行配置,但也可以是1层或者大于或等于 3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与变速杆的操作联动而在接点 板上以直线状滑动,但也可以取代之,例如使固定接点形成为弧状(或 者圆周状),同时使操作部以弧状(或者圆周状)滑动。另外,可以 使在1次成型中使用的1次成型树脂和在2次成型中使用的2次成型 树脂为性质彼此不同的树脂,或者也可以是相同性质的树脂。 \n工业实用性 \n只要是下述结构的断路开关以及其制造方法,则可以适用于外 观形状不同的或者附加其它功能的设备等,该断路开关,在接点板上 形成截断部,其在配置在端子台的规定位置上之后,被截断而实现导 通的切断,一个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被截断,同时在端子台的与截断部 对应的位置,通过1次成型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断孔,在 将截断部截断的状态下,利用2次成型将该截断孔闭塞。 \n', 'erdt': 20090610, 'exdt': 20281010, 'family_inpadoc': 'US25072108A', 'family_original': '40572124', 'inventor': [{'lang': 'CN', 'name': '中野庄介',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新村太志',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山根伸文', 'name_id': 3}, {'lang': 'CN', 'name': '谷口弘树', 'name_id': 4}], 'ipcr': [{'code': {'clazz': 'H01', 'full': 'H01H15/02', 'main_group': 'H01H15', 'section': 'H', 'sub_class': 'H01H', 'sub_group': 'H01H15/02'}}, {'code': {'clazz': 'B60', 'full': 'B60K20/00', 'main_group': 'B60K20', 'section': 'B', 'sub_class': 'B60K', 'sub_group': 'B60K20/00'}}], 'isdt': 20120404,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11112', 'lang': 'CN', 'name':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何立波',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张天舒', 'name_id': 2}], 'patent_id': '600d43ca-f805-46af-b755-9820bed01a71', 'pbdt': 20120404, 'pn_official': 'CN101409170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秦晨', 'name_id': 1}], 'priority': [{'country': 'JP', 'date': 20071011, 'number': '2007-265250'}], 'prsd': 20120404, 'title': '断路开关以及其制造方法', 'update_ts': 1537989735132, 'tags': ['电气设备修理',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abs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断路开关以及其制造方法,其通过将接点板的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断,可以在抑制制造成本的同时,避免由润滑油中的导电性异物引起的意外导通,且即使在截断孔成型时产生毛刺,也可以避免该毛刺混入变速箱壳体内。断路开关(1)具有:端子台(2);接点板(3、4),其在该端子台(2)上形成;操作部(5);以及可动接点(5b),该断路开关用于根据电气回路检测变速杆的变速位置,在接点板(3、4)上形成被截断而实现导通的断开的截断部(8、9),一个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被截断,同时通过1次成型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断孔(10a、10b),在将截断部截断的状态下,利用2次成型将该截断孔闭塞。', 'apdt': 20081010, 'apno_official': 'CN200810167820.4',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日本静冈县', 'country': 'JP', 'formatted_address': 'Shizuoka Prefecture, Japan', 'lat': 34.9771201, 'lon': 138.3830845, 'state': '日本'}, 'lang': 'CN', 'name': '朝日电装株式会社',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加特可株式会社', 'name_id': 2}], 'assignee_current': [{'address': {'address': '日本静冈县'}, 'lang': 'CN', 'name': '加特可株式会社'}], 'claim': '001.1.一种断路开关,其具有:端子台,其固定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壳体内;接点板,其形成于该端子台上;操作部,其与车辆的变速杆联动而沿接点板进行动作;以及可动接点,其形成于该操作部上,在上述接点板上滑动而可以 形成与其接触位置对应的规定的电气回路,该断路开关用于根据上述电气回路检测上述变速杆的变速位 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接点板上形成截断部,该截断部在配置在端子台的规定 位置上之后,被截断而实现导通的切断,一个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被截 断,同时在上述端子台的与上述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处,利用1次成型 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断孔,在前述截断部被截断的状态 下,利用2次成型将该截断孔闭塞。\n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接点板相对于端子台多层地形成,同时上述截断孔在与各 个接点板的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n003.3.一种断路开关的制造方法,该断路开关具有:端子台,其固定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壳体内;接点板,其形成于该端子台上;操作部,其与车辆的变速杆联动而沿接点板进行动作;以及可动接点,其形成于该操作部上,在上述接点板上滑动而可以 形成与其接触位置对应的规定的电气回路,该断路开关用于根据上述电气回路检测上述变速杆的变速位 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接点板上形成截断部,该截断部在配置在端子台的规定 位置上之后,被截断而实现导通的切断,将一个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 行截断,同时在上述端子台的与上述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处,利用1 次成型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断孔,在将前述截断部截断 后,进行2次成型而将该截断孔闭塞。\n0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开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上述截断孔中嵌入切除单元,将该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 行截断。\n00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开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接点板相对于端子台多层地形成,同时上述截断孔在与各 个接点板的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在各截断孔中嵌入上述切除单 元,而将多层的各个接点板的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断。', 'cpc': [{'code': {'clazz': 'H01', 'full': 'H01H11/04', 'main_group': 'H01H11', 'section': 'H', 'sub_class': 'H01H', 'sub_group': 'H01H11/04'},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1', 'full': 'H01H15/04', 'main_group': 'H01H15', 'section': 'H', 'sub_class': 'H01H', 'sub_group': 'H01H15/04'},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F16', 'full': 'F16H59/105', 'main_group': 'F16H59', 'section': 'F', 'sub_class': 'F16H', 'sub_group': 'F16H59/105'},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desc': '本发明涉及一种断路开关(inhibitor switch)以及其制造方法, 其配置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壳体内,用于检测变速杆的变速 位置。\n在汽车的自动变速器中,为了检测变速杆的变速位置,通常在 其变速箱壳体内配置断路开关。该断路开关具有:端子台,其固定在 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壳体内;接点板,其形成于该端子台上;操作部, 其与车辆的变速杆联动而沿接点板进行动作;以及可动接点,其在该 操作部上形成,在接点板上滑动而可以形成与其接触位置对应的规定 的电气回路。\n并且,断路开关在变速箱壳体内充满的润滑油中进行动作,可 以根据对应于可动接点与接点板的接触位置而形成的电气回路,检测 变速杆的变速位置,可以基于该检测,与变速杆的变速位置相对应地 控制自动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路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n在上述的断路开关中,在端子台上形成并行地延伸设置的多列 接点板,但根据现有技术,在制造过程中,形成将相邻的各列之间连 结的截断部,以使这些多列的接点板不会零乱地分离。并且,在将通 过截断部而成为一体的接点板配置在端子台的规定位置后,只要通过 冲裁工具等截断该截断部,断开电气导通,则可以在制造过程中避免 各列分离,同时可以在截断后实现各列的所期望的电气导通。\n专利文献1:特开2002-175743号公报\n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断路开关中,由于各个截断部的截断仅在1 个部位进行,所以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变速箱壳体内的润滑油中, 大多漂浮微小的金属粉末等导电性异物,如果上述导电性异物横跨接 点板的截断部而附着,则有可能形成意外的导通,从而产生短路等电 气的不正常的问题。\n另外,还存在下述问题,即,在端子台成型时,如果在该截断 孔成型时在截断部缘部等处产生毛刺,则该毛刺有可能发生剥落而混 入变速箱壳体内的润滑油中而漂浮。\n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路 开关以及其制造方法,其通过将接点板的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 断,可以在抑制制造成本的同时,避免由润滑油中的导电性异物引起 的意外导通,并且即使在截断孔成型时产生毛刺,也可以避免该毛刺 混入变速箱内。\n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断路开关,其具有:端子台,其 固定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壳体内;接点板,其形成于该端子 台上;操作部,其与车辆的变速杆联动而沿接点板进行动作;以及可 动接点,其形成于该操作部上,在上述接点板上滑动而可以形成与其 接触位置对应的规定的电气回路,该断路开关用于根据上述电气回路 检测上述变速杆的变速位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接点板上形成截断 部,该截断部在配置在端子台的规定位置上之后,被截断而实现导通 的切断,一个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被截断,同时在上述端子台的与上述 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处,利用1次成型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 断孔,在前述截断部被截断的状态下,利用2次成型将该截断孔闭塞。\n技术方案2所示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 上述接点板相对于端子台多层地形成,同时上述截断孔在与各个接点 板的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n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断路开关的制造方法,该断路开 关具有:端子台,其固定在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壳体内;接点 板,其形成于该端子台上;操作部,其与车辆的变速杆联动而沿接点 板进行动作;以及可动接点,其形成于该操作部上,在上述接点板上 滑动而可以形成与其接触位置对应的规定的电气回路,该断路开关用 于根据上述电气回路检测上述变速杆的变速位置,其特征在于,在上 述接点板上形成截断部,该截断部在配置在端子台的规定位置上之 后,被截断而实现导通的切断,将一个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断, 同时在上述端子台的与上述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利用1次成型形成用 于截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断孔,在将前述截断部截断后,进行2次成 型而将该截断孔闭塞。\n技术方案4所示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 通过在上述截断孔中嵌入切除单元,将该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 断。\n技术方案5所示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 上述接点板相对于端子台多层地形成,同时上述截断孔在与各个接点 板的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在各截断孔中嵌入上述切除单元,而将 多层的各个接点板的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断。\n发明的效果\n根据技术方案1或者技术方案3的发明,可以在接点板中的1 个截断部处形成多个截断部位。与此同时,由于在端子台的与截断部 对应的位置处,通过1次成型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断孔, 利用2次成型在截断部被截断的状态下对该截断孔进行闭塞,所以可 以避免由润滑油中的导电性异物引起的意外导通,同时,即使在1 次成型中的截断孔成型时产生毛刺,该毛刺也通过2次成型而填充, 从而可以避免该毛刺混入变速箱壳体内。\n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于通过在截断孔中嵌入切除单元,将该 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进行截断,所以只要在该截断孔中嵌入例如冲裁工 具等切除单元,就可以高精度地且简单地使截断部截断。\n技术方案2或者技术方案5的发明,由于接点板相对端子台多 层地形成,同时截断孔在与各个接点板的截断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所 以只要在多个截断孔中同时嵌入例如冲裁工具等切除单元,就可以将 位于多层的各接点板的多个截断部同时在多个部位进行切除而使其 截断。\n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断路开关的外观的整体立体图。\n图2是用于表示该断路开关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n图3是表示该断路开关中的操作部的立体图。\n图4是表示在该断路开关中,上下多层地进行配置的接点板的 立体图。\n图5是表示在该断路开关中的配置在上层的接点板的俯视图以 及表示其截断部的截断部位的扩大图。\n图6是表示在该断路开关中的配置在下层的接点板的俯视图以 及表示其截断部的截断部位的扩大图。\n图7是说明将该断路开关中的截断部截断的方法的图,表示截 断前的俯视图。\n图8是说明将该断路开关中的截断部截断的方法的图,表示截 断后的俯视图。\n图9是表示在该断路开关中通过1次成型而形成的截断孔以及 截断前的截断部的图,(a)为俯视示意图,(b)为A-A线剖面示 意图。\n图10是表示在该断路开关中通过1次成型而形成的截断孔以及 截断后的截断部的图,(a)为俯视示意图,(b)为B-B线剖面示 意图。\n图11是表示在该断路开关中通过2次成型将截断孔闭塞的状态 的图,(a)为俯视示意图,(b)为C-C线剖面示意图。\n下面,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n本发明所涉及的断路开关,配置在汽车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箱 壳体内,用于检测变速杆的变速位置,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主要由 以下部分构成:由树脂成型品等形成的端子台2;金属制的接点板3、 4;形成有可动接点5b的操作部5;以及金属制的外壳6。\n端子台2,在其表面侧(图1以及图2中的上表面侧)具有沿其 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槽部2a,同时在侧面的规定部位一体地形成连 接器部2b。在该端子台2上,利用嵌入成型安装上下2层的接点板3、 4,其上层侧的接点板3的一部分表面构成为在端子台2的槽部2a 内面向外部,后述的可动接点5b构成为可以滑动。\n这些接点板3、4,分别是利用冲压等,对例如导电性的金属板 进行冲裁以及弯曲加工,从而成为规定形状的。另外,在上下2层的 接点板3、4上,在它们的端部分别形成端子部3a、4a,这些端子部 3a、4a设定为位于连接器部2b处。由此,如果将在外部设备等(例 如配置在变速箱壳体内的控制器等)上形成的连接器(未图示)与连 接器部2b的端子部3a、4a连接,则可以将断路开关1的检测信号发 送至外部设备等。\n外壳6构成为,覆盖端子台2的表面侧而进行安装,同时一体 地形成凸缘部6b,通过在该凸缘部6b上形成的螺栓孔6ba中插入未 图示的螺栓,可以将外壳6以及端子台2固定在变速箱壳体(未图示) 内的规定位置上。并且,外壳6构成为沿其长度方向形成直线状的长 孔6a,在该长孔6a中插入操作部5的杆部5a。\n另一方面,操作部5可以与汽车的变速杆联动而沿接点板3进 行动作,如图2以及图3所示,形成与该变速杆的操作联动的杆部 5a、和可在接点板3上滑动的可动接点5b。即,操作部5收容在外 壳6和端子台2之间,同时经由突出设置的杆部5a传递变速杆的操 作,可以与该操作相对应而在接点板3上滑动。此外,由于可动接点 5b与在端子台2上形成的槽部2a相对应地形成,所以如果操作部5 进行动作,则可动接点5b在该槽部2a内的接点板3上滑动。\n从而,其构成为,通过操作部5在接点板3上滑动,可动接点 5b与接点板3接触而实现电气连接,同时,与该接触位置相对应而 形成规定的电气回路。因此,可以由规定的电气回路检测出变速杆的 变速位置,可以基于该检测,与变速杆的变速位置相对应地控制自动 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路径。此外,接点板3和4在规定部位电气连接, 从而包括这2个接点板3、4在内形成电气的规定回路。\n另外,在接点板3、4上如图4所示形成截断部8、9,它们在配 置在端子台2的规定位置上之后,被截断而实现导通的切断。该截断 部8、9用于将相邻列或者部位之间连结,专门用于制造过程中由多 列或者多个部分构成的接点板3或4不会散乱地分离,该截断部8、 9是在完成后的断路开关1中,为了断开导通而切除的部位。\n另外,在端子台2的与截断部8、9对应的位置,如图5以及图 6所示,通过1次成型而形成可嵌入冲裁工具等切除单元7(参照图 8)的截断孔10。该截断孔10穿过端子台2的正反面而贯穿形成, 如图7所示,对于1个部位的截断部8或者9,具有2个孔(截断孔 10a、10b)。另外,如图8所示构成为,通过在各截断孔10a、10b 内嵌入冲裁工具等切除单元7,可以在2个部位(多个部位)对1个 截断部8或9进行切除。\n由此,在接点板3中,如图5所示,在1个截断部9上具有多 个截断部位9a、9b,同时在接点板4中,如图6所示,在1个截断 部8上具有多个截断部位8a、8b。\n另外,由于在端子台2的与截断部8、9对应的位置,利用1次 成型而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8、9的多个截断孔10a、10b,所以如 果将打孔机等切除单元7嵌入至该截断孔10a、10b中,则可以高精 度地且简单地使截断部8、9截断。进而,如果可以将打孔机等切除 单元7同时嵌入多个截断孔10a、10b中,则可以同时在多个部位对 多个截断部8、9进行截断,可以进一步使得制造工序简单化。\n另外,由于接点板3、4相对端子台2以上下多层形成,同时截 断孔10a、10b在与各个接点板3、4的截断部8、9对应的位置处形 成,所以如果将打孔机等切除单元同时嵌入多个截断孔10a、10b中, 则可以同时在多个部位对位于多个层的各接点板3、4的多个截断部 8、9进行切除而使其截断。\n根据上述断路开关1,如果操作者操作变速杆,则与该操作联动 而杆部5a被操作,操作部5在接点板3上以直线状滑动,形成与该 接触位置相对应的规定的电气回路。这时,由多个截断部位8a、8b (9a、9b)可靠地保持截断部8、9的导通的断开,所以可以可靠地 防止短路等电气的不正常,提高断路开关1的可靠性。\n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截断部8、9被截断的状态 下,在利用1次成型将端子台2成型时形成的截断孔10a、10b中填 充2次成型树脂而将其闭塞。即,由于在利用打孔机等切除单元将截 断部8、9截断后,在2次成型中将规定的树脂材料(2次成型树脂) 填充至截断孔10a、10b中,所以在作为最终产品的断路开关1中, 如图11所示,该截断孔10a、10b成为由2次成型树脂闭塞的状态。\n因此,由于在端子台2的与截断部8、9对应的位置,利用1次 成型而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8、9的多个截断孔10a、10b,在将截 断部8、9截断的状态下,利用2次成型闭塞该截断孔10a、10b,所 以即使在1次成型中形成截断孔10a、10b时产生毛刺,该毛刺也由 2次成型中的2次成型树脂填充,可以避免该毛刺混入变速箱壳体内。\n下面,说明上述断路开关1的制造方法。\n首先,在用于对端子台2进行1次成型的成型模具中的规定位 置,定位并固定利用截断部8、9而分别连结的接点板3、4。然后, 向该1次成型用模具内流入1次成型树脂,对接点板3、4进行嵌入 成型,同时将端子台2成型。这时,如图9所示,通过相对于1个截 断部9(截断部8也同样,以下相同)形成多个截断孔10a、10b,经 由该截断孔10a、10b使截断部9成为在多个部位面向外部的状态。\n如上述所示接点板3、4固定在端子台2上之后,通过在截断孔 10a、10b中嵌入打孔机等切除单元7,如图10所示,在多个部位(截 断部位9a、9b)同时将截断部9截断。并且,将使截断部9在多个 部位截断的状态的端子台2,定位并固定在用于2次成型的成型模具 中的规定位置,如图11所示,通过向该2次成型用模具内流入2次 成型树脂11,将该2次成型树脂11填充至截断孔10a、10b中。\n这样,由于可以得到下述的端子台2,即,在对接点板3、4进 行嵌入成型的同时,在截断部8、9已经被截断的状态下利用2次成 型闭塞该截断孔10a、10b,所以,只要在其上安装操作部5以及外 壳6等,即可以得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断路开关1。\n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 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将1个截断部在大于或等于3个的部位进行截断, 形成大于或者等于3个的截断部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截 断部的接点板以上下2层进行配置,但也可以是1层或者大于或等于 3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与变速杆的操作联动而在接点 板上以直线状滑动,但也可以取代之,例如使固定接点形成为弧状(或 者圆周状),同时使操作部以弧状(或者圆周状)滑动。另外,可以 使在1次成型中使用的1次成型树脂和在2次成型中使用的2次成型 树脂为性质彼此不同的树脂,或者也可以是相同性质的树脂。\n工业实用性\n只要是下述结构的断路开关以及其制造方法,则可以适用于外 观形状不同的或者附加其它功能的设备等,该断路开关,在接点板上 形成截断部,其在配置在端子台的规定位置上之后,被截断而实现导 通的切断,一个截断部在多个部位被截断,同时在端子台的与截断部 对应的位置,通过1次成型形成用于截断该截断部的多个截断孔,在 将截断部截断的状态下,利用2次成型将该截断孔闭塞。', 'erdt': 20090610, 'family_inpadoc': 'US25072108A', 'family_original': '40572124', 'inventor': [{'lang': 'CN', 'name': '中野庄介',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新村太志',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山根伸文', 'name_id': 3}, {'lang': 'CN', 'name': '谷口弘树', 'name_id': 4}], 'ipcr': [{'code': {'clazz': 'H01', 'full': 'H01H15/02', 'main_group': 'H01H15', 'section': 'H', 'sub_class': 'H01H', 'sub_group': 'H01H15/02'}}, {'code': {'clazz': 'B60', 'full': 'B60K20/00', 'main_group': 'B60K20', 'section': 'B', 'sub_class': 'B60K', 'sub_group': 'B60K20/00'}}],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112', 'lang': 'CN', 'name':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何立波',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张天舒', 'name_id': 2}], 'patent_id': '310be1e9-5ae8-48a0-9879-7020cd8df10c', 'pbdt': 20090415, 'pn_official': '-', 'priority': [{'country': 'JP', 'date': 20071011, 'number': '2007-265250'}], 'prsd': 20120404, 'title': '断路开关以及其制造方法', 'update_ts': 1535956282801, 'tags': ['电气设备修理',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abst': '本发明提出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及分布式节点。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应用于分布式节点,该方法包括:周期性地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判断是否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当判断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是否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当判断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述所有分布式节点选择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区块链的长度,保证了所有分布式节点具有投票能力,保护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 'apdt': 20161230, 'apno_official': 'CN201611257553.0',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116001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中山路136号(希望大厦25层01-05单元)', 'city': '大连市', 'country': 'CN', 'district': '中山区', 'postcode': '116001', 'state': '辽宁省'}, 'lang': 'CN', 'name': '先锋支付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16001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中山路136号(希望大厦25层01-05单元)', 'city': '大连市', 'country': 'CN', 'district': '中山区', 'postcode': '116001', 'state': '辽宁省'}, 'lang': 'CN', 'name': '先锋支付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分布式节点,该方法包括:\n周期性地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判断是否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当判断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是否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当判断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述所有分布式节点选择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所述所有分布式节点选择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包括:\n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计算得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分别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n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的判断结果;\n根据自身判断结果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的判断结果,从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中,选择一个位置作为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00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包括:\n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伪创世区块;\n从所述伪创世区块与前一个区块之间,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00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伪创世区块,包括:\n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一个新区块,作为伪创世区块;或者,将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的下一个区块,设置成伪创世区块。\n0005.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包括:\n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最后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中;\n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n将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链,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n0006.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包括:\n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生成一个新区块;\n将所述新区块插入数据存储区块链中。\n0007.7.一种分布式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周期性地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判断是否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判断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是否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选择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述所有分布式节点选择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处理单元,用于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存储单元,用于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n0008.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布式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单元,包括:\n计算单元,用于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计算得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分别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n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的判断结果;\n决策单元,用于根据自身判断结果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的判断结果,从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中,选择一个位置作为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0009.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布式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包括:\n预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伪创世区块;\n截链实施单元,用于从所述伪创世区块与前一个区块之间,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0010.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布式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单元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伪创世区块时,具体用于:\n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一个新区块,作为伪创世区块;或者,将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的下一个区块,设置成伪创世区块。\n0011.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布式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单元,包括:\n第一存储单元,用于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最后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中;\n第二存储单元,用于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n第三存储单元,用于将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链,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n0012.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分布式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存储单元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时,具体用于:\n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生成一个新区块;\n将所述新区块插入数据存储区块链中。', 'claim_count': 12, 'desc': '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及分布式节点\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区块链维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及分布式节点。\n背景技术\n区块链技术是下一代金融交换技术的基础核心技术之一,将在账户系统核算和资金结转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即整个区块链中的数据由所有分布式节点共同维护,区块链中的所有分布式节点中的数据完全相同,且所有分布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区块链中的数据不能被单方面篡改,提高了数据安全性。\n在区块链技术中,每个分布式节点在生成一个新区块之后,要等待具有投票能力的分布式节点对生成的新区块进行投票,在这个新区块获得认可后,再进行下一个新区块的生成。随着新区块不断生成,区块链会越来越长。当一个分布式节点的存储容量不足以容纳整个区块链时,这个分布式节点就不能够对新生成的区块进行投票。随着区块链的不断生长,会有越来越多的分布式节点由于不能容纳整个区块链而失去投票能力,能够投票的分布式节点会集中于少数容量足够大的分布式节点,从而破坏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进一步影响数据安全性。\n发明内容\n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及分布式节点,能够将分布式节点中的区块链截断,并将截下的区块链进行存储,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区块链的长度,保证了所有分布式节点具有投票能力,保护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n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应用于分布式节点,该方法包括:\n周期性地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判断是否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当判断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是否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当判断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述所有分布式节点选择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n优选地,所述联合所述所有分布式节点选择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包括:\n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计算得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分别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n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的判断结果;\n根据自身判断结果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的判断结果,从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中,选择一个位置作为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优选地,所述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包括:\n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伪创世区块;\n从所述伪创世区块与前一个区块之间,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优选地,所述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伪创世区块,包括:\n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一个新区块,作为伪创世区块;或者,将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的下一个区块,设置成伪创世区块。\n优选地,所述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包括:\n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最后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中;\n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n将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链,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n优选地,所述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包括:\n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生成一个新区块;\n将所述新区块插入数据存储区块链中。\n一种分布式节点,包括:\n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周期性地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判断是否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判断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是否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选择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述所有分布式节点选择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处理单元,用于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存储单元,用于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n优选地,所述选择单元,包括:\n计算单元,用于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计算得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分别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n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的判断结果;\n决策单元,用于根据自身判断结果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的判断结果,从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中,选择一个位置作为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优选地,所述处理单元,包括:\n预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伪创世区块;\n截链实施单元,用于从所述伪创世区块与前一个区块之间,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优选地,所述预处理单元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伪创世区块时,具体用于:\n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一个新区块,作为伪创世区块;或者,将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的下一个区块,设置成伪创世区块。\n优选地,所述存储单元,包括:\n第一存储单元,用于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最后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中;\n第二存储单元,用于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n第三存储单元,用于将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链,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n优选地,所述第二存储单元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时,具体用于:\n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生成一个新区块;\n将所述新区块插入数据存储区块链中。\n本发明提出的区块链截断方法,应用于分布式节点,分布式节点周期性地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判断是否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当判断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是否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当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述所有分布式节点选择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分布式节点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并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有分布式节点按照相同的方法将区块链截断,并将截下的区块链进行存储,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区块链的长度,保证了所有分布式节点具有投票能力,保护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n附图说明\n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n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n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n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n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n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节点截链之前的数据状态示意图;\n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节点截链之后的数据状态示意图;\n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节点的结构示意图;\n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布式节点的结构示意图;\n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布式节点的结构示意图;\n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布式节点的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n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应用于分布式节点,参见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nS101、周期性地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判断是否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具体的,在分布式节点中,存储有用于判断是否需要截断自身存储的区块链的固定算法程序,该算法程序能够在每一次到达判断周期时,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的长度或自身对于存储的区块链的计算能力或处理能力等参数,来判断是否需要将自身存储的区块链截断。\n例如,假设分布式节点中的固定算法程序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的长度判断是否需要将自身存储的区块链截断,当分布式节点自身存储的区块链长度到达设定的长度,则所述固定算法程序判断应当将自身存储的区块链截断,进一步地,分布式节点确认需要将自身存储的区块链截断。\n需要说明的是,在分布式节点生成时,在分布式节点内固化了用于计算区块链是否应当被截断的算法程序,该算法程序可以根据设定的参数来判断区块链是否需要被截断。所有分布式节点内的算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必须保证分布式节点中的算法程序始终不变。\n当判断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执行步骤S102、联合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是否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具体的,由于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要求区块链网络中所有分布式节点中存储的区块链必须是相同的。因此,为了保证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虽然在步骤S101中,分布式节点判断需要将区块链截断,但是并不能单方面地擅自将自身存储的区块链截断,而是必须经过所有分布式节点同意后,所有分布式节点都将自身存储的区块链截断,以保证所有分布式节点的数据统一性。\n所述分布式节点联合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是否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的具体过程为:分布式节点向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发出截断区块链请求,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收到请求后,暂停生成新区块。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分析自身区块链,判断自身区块链是否应当被截断,当判断自身区块链应当被截断时,发送允许截断区块链响应;当判断自身区块链不应当被截断时,发送拒绝截断区块链响应。分布式节点接收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的响应信息,并对响应信息进行分析,当接收到的允许截断区块链的响应信息到达设定比例时,分布式节点确认所有分布式节点已同意将区块链截断。\n当判断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执行步骤S103、联合所述所有分布式节点选择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具体的,由于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要求区块链网络中所有分布式节点中的区块链要是相同的。为了保证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分布式节点在确认可以对区块链实施截断时,需联合所有分布式节点共同确定截断区块链的位置。所有分布式节点都从同一个截断区块链的位置处将区块链截断,使得所有分布式节点中的区块链依然是相同的,保证了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nS104、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具体的,在步骤S103中,已经确认了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在步骤S104中,直接将区块链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截断即可。\nS105、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n具体的,将一条完整的区块链截断后,得到两条区块链。在所述两条区块链中,其中一条是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组成的,另一条是生成时间较晚的区块组成的。对于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分布式节点使用到的情况很少,因此,分布式节点将这一条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进行单独保存,而生成时间较晚的区块链继续留作生成新区块时使用。\n需要说明的是,分布式节点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存储到存储器中时,可以存储到自身硬件存储器中,也可以存储到自身硬件之外的独立的存储器中,分布式节点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在不影响自身处理能力的前提下自由选取。所有分布式节点都独立存储自身截取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保证所有分布式节点的数据具有统一性,整个区块链网络具备去中心化特性。\n本发明提出的区块链截断方法,应用于分布式节点,分布式节点周期性地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判断是否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当判断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是否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当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述所有分布式节点选择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分布式节点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并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有分布式节点按照相同的方法将区块链截断,并将截下的区块链进行存储,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区块链的长度,保证了所有分布式节点具有投票能力,保护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n可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所述联合所述所有分布式节点选择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包括:\nS203、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计算得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具体的,分布式节点中的算法程序,能够在判断需要将区块链截断之后,还能够根据自身计算能力或处理能力,或区块链长度等参数,计算将区块链截断的位置。\n需要说明的是,各分布式节点的用于计算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的算法程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并且各分布式节点中的算法程序必须始终不变。\nS204、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具体的,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要求区块链网络中所有分布式节点中的区块链要相同。为了保证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分布式节点在截断区块链时,应当保证所有分布式节点从区块链的统一位置截断区块链,以使各分布式节点截断后的区块链依然相同。\n由于各分布式节点的存储空间及运算能力不同,各分布式节点中用于计算截断区块链的位置的算法程序也不相同,导致各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区块链的位置不同。如果各分布式节点按照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区块链的位置截断区块链,将会导致各分布式节点截断之后的区块链不相同,进一步导致整个区块链网络失去去中心化特性。因此,在分布式节点根据自身区块链计算得到截断区块链的位置后,首先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区块链网络的位置,以便各分布式节点从所有截断区块链网络的位置中,选择同一个位置进行区块链截断。\nS205、分别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n具体的,分布式节点对于自身计算出的截断位置,以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位置,分别判断其是否可以作为截断区块链的位置,如果可以作为截断区块链的位置,则标记该截断区块链的位置可以被采用,否则标记其不可以被采用。\n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所有分布式节点对于所有的截断区块链的位置分别生成一个判断结果。\nS206、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的判断结果;\n具体的,分布式节点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的判断结果,进一步地,分布式节点能够从中确认哪些截断位置能够被多数分布式节点接受,哪些截断位置被接受的比例较小。\nS207、根据自身判断结果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的判断结果,从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中,选择一个位置作为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具体的,所有分布式节点对于每一个截断位置,都判断其是否可以被采用,因此,分布式节点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的判断结果后,能够从中分析得到每一个截断区块链的位置被判断为可以被采用的比例。分布式节点通过对比,将被判断为可以被采用的比例最高的截断位置,设定为截断区块链的位置。\n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201、S202、S208、S209分别对应图1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S101、S102、S104、S105,其具体内容请参见对应图1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n可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所述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包括:\nS304、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伪创世区块;\n具体的,根据区块链的特征,每一个区块链的开头都必须具备一个创世区块。在区块链问世时,创始人设置一个创世区块,之后生成的新区块顺序插入以创世区块为首的区块链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原始区块链截断之后,生成两个区块链,对于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创世区块为首,符合区块链特征要求;而对于生成时间较晚的区块链,由于没有创世区块,不符合区块链特征,因此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在截断区块链之前,首先在截断位置处设置一个创世区块,为了与创始人设置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世区块区分,本发明实施例将设置的创世区块称为伪创世区块。伪创世区块用于与截断之后的,生成时间较晚的区块链共同构成符合区块链特征的区块链。\nS305、从所述伪创世区块与前一个区块之间,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具体的,在步骤S304中设置伪创世区块之后,为了保证截断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晚的区块链符合区块链特征,在步骤S305中,从伪创世区块与前一个区块之间,将区块链截断,保证了截断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晚的区块链是完整的区块链。\n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301~S303、S306分别对应图1所示的方法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101~S103、S105,其具体内容请参见对应图1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n可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伪创世区块,包括:\n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一个新区块,作为伪创世区块;或者,将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的下一个区块,设置成伪创世区块。\n具体的,对于设置伪创世区块的具体方式,可以在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生成一个新区块,并对所述新区块属性进行设置,将其设置成伪创世区块。也可以对截断区块链的位置处的下一个区块进行设置,使其具有创世区块特性,进一步地,将其作为伪创世区块。\n事实上,任何一种能够使截断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晚的区块链具备一个伪创世区块的设置伪创世区块方法,都能够被本发明实施例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不对设置伪创世区块的方法进行严格限定。\n可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所述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包括:\nS406、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最后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中;\n具体的,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前后区块信息相互关联的数据链,前后区块之间的对应关系需要由区块上的哈希值来指向,即后一个区块中具有指向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将区块链截断之后,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要被单独存储,为了使分布式节点不丧失对区块链连续性的判断,要将截断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最后一个区块的哈希值进行存储,当分布式节点需要使用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信息时,使得生成时间较晚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能够指向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使分布式节点依然能够判断整个区块链的连续性。\n另一方面,区块链利用哈希值完成前后区块的指向,能够保护区块链区块中的数据不被篡改。当区块链中的数据被篡改,哈希值发生变化时,分布式节点能够察觉区块链数据被篡改,并对篡改的数据进行恢复。因此,将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最后一个区块的哈希值进行存储,能够保证分布式节点在区块链截断之后,依然能够根据存储的哈希值,检测区块链中的数据,尤其是截断区块链的数据是否被篡改,并在数据被篡改时,进行数据恢复。\n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将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最后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中。事实上,所述哈希值的存储位置不仅限于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中,也可以作为一条交易信息存储到分布式节点中,任何一种能够用来存储所述哈希值的方式,都可以被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不做严格限定。\nS407、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n具体的,对于截断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分布式节点将其第一个区块,以及保存有其最后一个区块的哈希值的数据存储区块,保存到一个数据存储区块链中。分布式节点每执行一次截断区块链的操作,都将截断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及数据存储区块保存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分布式节点始终不会丢失任何一个被截下的区块链的信息,保证整个区块链的所有信息不会被篡改,并且保证了整个区块链网络具有去中心化特性。\nS408、将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链,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n具体的,分布式节点将截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用于存储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的数据存储区块链,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分布式节点根据自身处理能力,选择所述设定的存储器,可以存储在自身存储空间,也可以存储在与自身连接的其它存储装置中。任何能够保证分布式节点独立拥有区块链所有数据,且不影响分布式节点具备投票处理能力的存储方式,都可以被本发明实施例采用。\n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401~S405对应图3所示的方法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301~S305,其具体内容请参见对应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n可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所述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包括:\nS507、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生成一个新区块;\n具体的,数据存储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区块链,由区块连接构成。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生成一个新区块,存储到区块链网络中。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分布式节点每截下一个区块链,都将其需要存储的相关信息生成一个区块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nS508、将所述新区块插入数据存储区块链中。\n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存储过程如图6和图7所示。假设在图6中,分布式节点准备从区块链的区块n+1和交易区块链伪创世区块M+1之间将区块链截断。“已被截断的区块链”区域已经保存有分布式节点截下的3条区块链,相对应的,在数据存储区块链中存储有3个用于存储截下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的区块。当分布式节点实施截断区块链之后,如图7所示,在“已被截断的区块链”区域,增加了1条截下的区块链,同时,在数据存储区块链中增加了1个存储有刚截下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的新区块,此时分布式节点中的区块链是从交易区块链伪创世区块M+1开始的区块链。\n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仅以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的方式举例说明分布式节点如何将截下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进行存储。事实上,分布式节点可以采用任意一种可用的存储方式将截下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进行存储,例如,分布式节点可以按照数据生成先后关系,将截下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以数据信息的方式,依次进行存储。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分布式节点存储数据的方式进行严格限定。\n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501~S506、S509分别对应图4所示的方法的实施例中的步骤S401~S406、S408,其具体内容请参见对应图4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n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分布式节点,参见图8所示,包括:\n第一判断单元801,用于周期性地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判断是否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第二判断单元802,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判断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是否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选择单元803,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联合所述所有分布式节点选择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处理单元804,用于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存储单元805,用于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n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各个单元的具体工作内容请参见对应的方法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n本发明提出的分布式节点,第一判断单元801周期性地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判断是否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当判断需要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第二判断单元802联合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是否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当所有分布式节点判断允许将所述区块链截断时,选择单元803联合所述所有分布式节点选择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理单元804从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将所述区块链截断,存储单元805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相关信息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有分布式节点按照相同的方法将区块链截断,并将截下的区块链进行存储,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区块链的长度,保证了所有分布式节点具有投票能力,保护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n可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9所示,选择单元803,包括:\n计算单元8031,用于根据自身存储的区块链,计算得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第一获取单元8032,用于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第三判断单元8033,用于分别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n第二获取单元8034,用于获取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判断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是否可以被采用的判断结果;\n决策单元8035,用于根据自身判断结果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的判断结果,从自身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及所有其它分布式节点计算得到的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中,选择一个位置作为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n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各个单元的具体工作内容请参见对应的方法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n可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0所示,处理单元804,包括:\n预处理单元8041,用于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伪创世区块;\n截链实施单元8042,用于从所述伪创世区块与前一个区块之间,将所述区块链截断。\n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各个单元的具体工作内容请参见对应的方法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n可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处理单元8041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伪创世区块时,具体用于:\n在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设置一个新区块,作为伪创世区块;或者,将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的位置处的下一个区块,设置成伪创世区块。\n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预处理单元8041的具体工作内容请参见对应的方法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n可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1所示,存储单元805,包括:\n第一存储单元8051,用于将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最后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中;\n第二存储单元8052,用于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n第三存储单元8053,用于将所述截断所述区块链之后得到的,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链,存储到设定的存储器。\n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各个单元的具体工作内容请参见对应的方法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n可选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存储单元8052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存储到数据存储区块链中时,具体用于:\n将所述生成时间较早的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以及所述数据存储区块,生成一个新区块;\n将所述新区块插入数据存储区块链中。\n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二存储单元8052的具体工作内容请参见对应的方法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n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inventor': [{'lang': 'CN', 'name': '黄勇', 'name_id': 1}, {'lang': 'CN', 'name': '邓柯', 'name_id': 2}, {'lang': 'CN', 'name': '罗皓文',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29/08', 'main_group': 'H04L2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29/08'},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227', 'lang': 'CN', 'name':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王宝筠', 'name_id': 1}], 'patent_id': 'f0059d06-b766-4e09-b631-87ffefe9e1e6', 'pbdt': 20170517, 'pn_official': 'CN106686087A', 'title': '一种区块链截断方法及分布式节点', 'update_ts': 1538986393562, 'tags': ['智能车载设备制造',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其他办公设备维修']} {'abst': '本发明属于煤矿采掘装备、检测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臂式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对现有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进行性能检验和标定。本发明的步骤如下:基准建立、建立虚拟巷道、定义截割头外表曲面、断面轮廓处截割头外表曲面空间位置计算、切点计算、形成实际断面轮廓、对断面轮廓成型精度的评价是在垂直于巷道轴线方向的断面即投影面内进行,完成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角度偏差、位置偏差和形状偏差的断面监视性能评价。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无需切割一次性的成本高昂的假煤壁而只是由断面监视系统按照断面轮廓设计参数引导截割头完成断面扫描即可进行检验。', 'apdt': 20110829, 'apno_official': 'CN201110249014.3',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030006 山西省太原市并州南路108号', 'city': '太原', 'country': 'CN', 'district': '小店区', 'formatted_address':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并州南路108', 'lat': 37.828724391859, 'lon': 112.58764488782, 'postcode': '030006', 'state': '山西'}, 'lang': 'CN', 'name':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 'name_id': 2}], 'assignee_current': [{'address': {'address': '030006 山西省太原市并州南路108号', 'city': '太原', 'country': 'CN', 'state': '山西'}, 'lang': 'CN', 'name':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claim': '1.一种悬臂式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n1)、基准建立,\n定义掘进机机身两侧履带所在底平面之几何中心为机身坐标系原点,底平面前后轴线所在方向为机身坐标系纵轴,底平面左右轴线方向为机身坐标系横轴,与二者正交的方向为机身坐标系竖轴,建立机身坐标系;\n以机身坐标系原点为巷道坐标系原点,机身坐标系横轴在水平面上投影方向为巷道坐标系横轴,水平且垂直于巷道坐标系横轴的方向为巷道坐标系纵轴,与二者正交的方向为巷道坐标系竖轴,建立巷道坐标系;\n测量坐标系也即全站仪坐标系:指测量仪器自身的基准,测量坐标系原点位于仪器中心在地面上的投影处,其横轴和纵轴均水平,竖轴与横轴和纵轴正交;\n设计断面轮廓坐标系:设计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为巷道坐标系原点,横轴为巷道坐标系的横轴,纵轴为巷道坐标系的竖轴;\n如上定义坐标系,包括巷道坐标系,掘进机机身坐标系、测量坐标系,设计断面轮廓坐标系;\n2)、建立虚拟巷道,\n以巷道坐标系定义虚拟巷道,巷道按照断面轮廓形状分为矩形巷道、梯形巷道和拱形巷道,均由底板、顶板和侧壁构成,巷道底板均为水平平面,矩形巷道和拱形巷道的侧壁均为铅垂平面且以巷道轴线为对称轴,矩形巷道和梯形巷道的顶板亦为水平平面,拱形巷道顶板为部分圆柱面且以巷道轴线为回转轴,梯形巷道的侧壁所在平面与底板所在平面形成特定夹角且两侧壁以巷道轴线为对称轴,基于上述巷道坐标系和巷道设计参数,虚拟巷道即可建立;\n3)、计算方法,\n3.1、定义截割头外表曲面,\n根据截割头设计参数,将截割头外表曲面以参数形式定义在测量坐标系中,作为截割头的初始位置,\n截割头外形包括有两种,一种由圆柱面、圆锥面和球面组成,一种由抛物线回转面组成,根据截割头设计参数定义截割头外表曲面母线,使截割头外表曲面母线的顶点与测量坐标系原点重合,对称轴与测量坐标系纵轴重合,则,截割头外表面可由截割头母线以其对称轴为回转轴旋转而成;\n3.2、实际断面轮廓处截割头外表曲面空间位置计算,\n在截割头位于初始位置时选定两个特征点,分别位于截割头末端中心和截割头开口边缘处,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引导下运动至实际断面轮廓处时,全站仪检测截割头末端中心空间位置及截割头开口边缘处任意点空间位置,利用刚体的空间姿态转换方法计算截割头相对其初始位置和姿态的空间位移和姿态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刚体的空间姿态转换方法计算初始位置时截割头表面任意点在截割头运动至实际断面轮廓处时的空间位置,即实际断面轮廓处截割头外表曲面的空间位置;\n3.3切点计算,\n切点由截割头表面与构成虚拟巷道的表面的平行面相切形成,同时也是截割头表面与巷道相应表面距离最小的点,因此,切点计算为截割头表面与巷道相应表面之间距离最短点的搜索;\n3.4形成实际断面轮廓,\n按照断面轮廓的设计参数,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的引导下完成整个设计断面轮廓的扫描,则对每一断面轮廓点,即断面监视系统确定的断面轮廓点,作上述步骤3.2和3.3中所述计算可获得所有实际切点,获得完整断面轮廓空间坐标序列,然后对其进行投影即可形成实际断面轮廓,投影的方向是巷道轴线方向;\n\xa0\xa0\xa0\xa04)、断面轮廓成型精度评价,\n对断面轮廓成型精度的评价是在垂直于巷道轴线方向的断面即投影面内进行,完成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角度偏差、位置偏差和形状偏差的断面监视性能评价,\n4.1、角度偏差,\n对实际断面轮廓底部所有特征点进行线性拟合,定义其倾角为断面轮廓横滚角,即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角度偏差,\n4.2、位置偏差,\n按照4.1中角度偏差将各投影点围绕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旋转后计算其横坐标均值,以此定义为断面轮廓的横向偏移量,旋转方向为使实际断面轮廓底部所有特征点的拟合直线与断面轮廓坐标系横轴趋于平行的方向,\n断面轮廓的纵向偏移量定义为原点至旋转后断面轮廓底部拟合直线的距离,横向偏移量和纵向偏移量一起构成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位置偏差,\n4.3形状偏差,\n断面轮廓形状误差即将实际断面轮廓与设计断面轮廓进行对比,定义各点误差为其沿相应坐标轴方向到设计轮廓相应边线的距离,由此计算最大正偏差即超截量和最大负偏差即欠截量作为实际断面轮廓的形状误差指标,\n矩形断面轮廓由高和宽两个参数定义,在断面轮廓坐标系中其四条边线可分别表示为\n;\n;\n;\n各点误差为其到设计轮廓相应边线的距离;\n梯形断面轮廓由上底宽、下底宽和高三个参数定义,在巷道坐标系中其四条边线可分别表示为\n\n\n\n\n各点误差为其沿相应坐标轴方向到设计轮廓相应边线的距离;\n拱形断面轮廓由宽,高和弧顶半径三个参数定义,在巷道坐标系中其边线可表示为\n;\n;\n;\n两侧边和底边误差计算方法同上,弧形顶部的误差由各点到设计轮廓弧顶中心的距离与设计弧顶半径进行对比得出;\n按照上述步骤中获得的断面轮廓轨迹横滚角将所有特征点围绕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旋转以消除断面轮廓轨迹横滚角,而后按照上述步骤中获得的断面轮廓横向偏移量和纵向偏移量将所有特征点沿相应坐标轴方向进行平移以消除偏移量,在此基础上,按照上述方法和断面轮廓定义对特征点与设定断面轮廓进行比较即可获得断面轮廓形状误差。\n', 'claim_count': 45, 'desc': '技术领域\n\xa0\xa0\xa0\xa0\xa0\xa0本发明属于煤矿采掘装备、检测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臂式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n背景技术\n断面监视系统指通过特定方法检测并计算出截割头在断面截割过程中相对于掘进机机身或巷道等基准的实时空间位置,用于辅助或替代人工实时监视截割头在巷道断面中的相对位置,避免超割或欠割,从而截割出符合设计参数的巷道断面轮廓的装备和技术。\n应用断面监视系统的意义在于掘进机操作人员不需要观察激光指向仪在巷道断面上的光斑,不需要通过观察截割头相对光斑的位置控制断面成型,也不需要事先在巷道断面上标记截割范围或者在截割过程中反复测量是否超采或者欠采,而是通过一系列自动化的测量和计算获得截割头的空间位置,并通过掘进机机载计算机的图形化界面将相关数据可视化从而控制截割头完成断面成型截割。断面监视系统的应用可提高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n掘进机断面监视技术是实现掘进机自动截割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成为目前行业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某些进口掘进机上已有配备,国内大多掘进机厂商也在以各种方式积极开发相关技术和装备,但对于基于不同原理实现的断面监控技术和装备,目前尚无一套完整可信的性能评价体系和检验方法。\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对现有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进行性能检验和标定。\n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n一种悬臂式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n1)、基准建立,\n定义掘进机机身两侧履带所在底平面之几何中心为机身坐标系原点,底平面前后轴线所在方向为机身坐标系纵轴,底平面左右轴线方向为机身坐标系横轴,与二者正交的方向为机身坐标系竖轴,建立机身坐标系;\n以机身坐标系原点为巷道坐标系原点,机身坐标系横轴在水平面上投影方向为巷道坐标系横轴,水平且垂直于巷道坐标系横轴的方向为巷道坐标系纵轴,与二者正交的方向为巷道坐标系竖轴,建立巷道坐标系;\n测量坐标系也即全站仪坐标系:指测量仪器自身的基准,测量坐标系原点位于仪器中心在地面上的投影处,其横轴和纵轴均水平,竖轴与横轴和纵轴正交;\n设计断面轮廓坐标系:设计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为巷道坐标系原点,横轴为巷道坐标系的横轴,纵轴为巷道坐标系的竖轴;\n如上定义坐标系,包括巷道坐标系,掘进机机身坐标系、测量坐标系,设计断面轮廓坐标系;\n2)、建立虚拟巷道,\n以巷道坐标系定义虚拟巷道,巷道按照断面轮廓形状分为矩形巷道、梯形巷道和拱形巷道,均由底板、顶板和侧壁构成,巷道底板均为水平平面,矩形巷道和拱形巷道的侧壁均为铅垂平面且以巷道轴线为对称轴,矩形巷道和梯形巷道的顶板亦为水平平面,拱形巷道顶板为部分圆柱面且以巷道轴线为回转轴,梯形巷道的侧壁所在平面与底板所在平面形成特定夹角且两侧壁以巷道轴线为对称轴,基于上述巷道坐标系和巷道设计参数,虚拟巷道即可建立;\n3)、计算方法,\n3.1、定义截割头外表曲面,\n根据截割头设计参数,将截割头外表曲面以参数形式定义在测量坐标系中,作为截割头的初始位置,\n截割头外形包括有两种,一种由圆柱面、圆锥面和球面组成,一种由抛物线回转面组成,根据截割头设计参数定义截割头外表曲面母线,使截割头外表曲面母线的顶点与测量坐标系原点重合,对称轴与测量坐标系纵轴重合,则,截割头外表面可由截割头母线以其对称轴为回转轴旋转而成;\n3.2、实际断面轮廓处截割头外表曲面空间位置计算,\n在截割头位于初始位置时选定两个特征点,分别位于截割头末端中心和截割头开口边缘处,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引导下运动至实际断面轮廓处时,全站仪检测截割头末端中心空间位置及截割头开口边缘处任意点空间位置,利用刚体的空间姿态转换方法计算截割头相对其初始位置和姿态的空间位移和姿态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刚体的空间姿态转换方法计算初始位置时截割头表面任意点在截割头运动至实际断面轮廓处时的空间位置,即实际断面轮廓处截割头外表曲面的空间位置;\n3.3切点计算,\n切点由截割头表面与构成虚拟巷道的表面的平行面相切形成,同时也是截割头表面与巷道相应表面距离最小的点,因此,切点计算为截割头表面与巷道相应表面之间距离最短点的搜索;\n3.4形成实际断面轮廓,\n按照断面轮廓的设计参数,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的引导下完成整个设计断面轮廓的扫描,则对每一断面轮廓点,即断面监视系统确定的断面轮廓点,作上述步骤3.2和3.3中所述计算可获得所有实际切点,获得完整断面轮廓空间坐标序列,然后对其进行投影即可形成实际断面轮廓,投影的方向是巷道轴线方向;\n\xa0\xa0\xa0\xa04)、断面轮廓成型精度评价,\n对断面轮廓成型精度的评价是在垂直于巷道轴线方向的断面即投影面内进行,完成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角度偏差、位置偏差和形状偏差的断面监视性能评价,\n4.1、角度偏差,\n对实际断面轮廓底部所有特征点进行线性拟合,定义其倾角为断面轮廓横滚角,即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角度偏差,\n4.2、位置偏差,\n按照4.1中角度偏差将各投影点围绕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旋转后计算其横坐标均值,以此定义为断面轮廓的横向偏移量,旋转方向为使实际断面轮廓底部所有特征点的拟合直线与断面轮廓坐标系横轴趋于平行的方向,\n断面轮廓的纵向偏移量定义为原点至旋转后断面轮廓底部拟合直线的距离,横向偏移量和纵向偏移量一起构成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位置偏差,\n4.3形状偏差,\n断面轮廓形状误差即将实际断面轮廓与设计断面轮廓进行对比,定义各点误差为其沿相应坐标轴方向到设计轮廓相应边线的距离,由此计算最大正偏差即超截量和最大负偏差即欠截量作为实际断面轮廓的形状误差指标,\n矩形断面轮廓由高和宽两个参数定义,在断面轮廓坐标系中其四条边线可分别表示为\n;\n;\n;\n各点误差为其到设计轮廓相应边线的距离;\n梯形断面轮廓由上底宽、下底宽和高三个参数定义,在巷道坐标系中其四条边线可分别表示为\n\n\n\n\n各点误差为其沿相应坐标轴方向到设计轮廓相应边线的距离;\n拱形断面轮廓由宽,高和弧顶半径三个参数定义,在巷道坐标系中其边线可表示为\n;\n;\n;\n两侧边和底边误差计算方法同上,弧形顶部的误差由各点到设计轮廓弧顶中心的距离与设计弧顶半径进行对比得出;\n按照上述步骤中获得的断面轮廓轨迹横滚角将所有特征点围绕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旋转以消除断面轮廓轨迹横滚角,而后按照上述步骤中获得的断面轮廓横向偏移量和纵向偏移量将所有特征点沿相应坐标轴方向进行平移以消除偏移量,在此基础上,按照上述方法和断面轮廓定义对特征点与设定断面轮廓进行比较即可获得断面轮廓形状误差。\n\xa0\xa0本发明借助掘进机机身结构特征,获取掘进机机身对称轴数据,用于建立虚拟巷道、掘进机机身坐标系和断面轮廓设计等。控制掘进机悬臂,使截割头按照截割工艺在断面监视系统的引导下运动,至断面边界即断面轮廓时,检测截割头末端中心及若干截割头表面其他特征点的空间位置,由此计算截割头在测量坐标系中的偏转角和俯仰角并据此将截割头外表曲面转换至这一空间位置和姿态。计算截割头表面与(预先定义的)巷道侧壁(或底板顶板等)的平行面的切点,即可得到这一位置时截割头表面形成断面轮廓的切点,即截割头在此位置形成的断面轮廓点。随着截割头完成断面扫描,获得一系列断面轮廓切点,按照预先定义的巷道和掘进机机身基准,将所有切点投影到定义断面轮廓的平面上并与预先设定的断面轮廓进行比较,即可对断面监视系统精度进行评价。按照应用中对巷道和断面成型过程中的关注重点,评价指标确定为角度偏差、位置偏差和形状偏差三类,评价指标分别为横滚角、横向偏移量、纵向偏移量、最大超割量和最大欠割量等。\n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断面监视性能检验系统用于断面监视系统的性能检验,这一性能与传感器的精度、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和截割头空间位置检测所用数学模型等因素有关。本发明中提出的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可用于完成断面监视系统安装后的掘进机在出厂前进行断面监视性能检验,优点在于无需切割一次性的成本高昂的假煤壁而只是由断面监视系统按照断面轮廓设计参数引导截割头完成断面扫描即可进行检验。\n附图说明\n图1为基准坐标系定义示意图,\n图2为巷道坐标系、机身坐标系、断面轮廓坐标系定义示意图,\n图3为测量坐标系定义示意图,\n图4为矩形虚拟巷道示意图,\n图5为梯形虚拟巷道示意图,\n图6为拱形虚拟巷道示意图,\n图7为球面+锥面+柱面截割头母线定义示意图,\n图8为抛物线截割头母线定义示意图,\n图9为截割头轨迹投影示意图,\n图10为矩形断面轮廓定义示意图,\n图11为梯形断面轮廓定义示意图,\n图12为拱形断面轮廓定义示意图,\n图13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n图中:1-虚拟巷道,2-掘进机机身,3-设计断面轮廓,4-截割头切点序列投影,5-截割头轨迹点。\n具体实施方式\n悬臂式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步骤如下:\n1、基准\n如图1所示,定义机身两侧履带所在底平面之几何中心为机身坐标系原点\xa0,底平面前后轴线所在方向为轴,左右轴线方向为轴,与轴、轴正交的方向为轴,如此,机身坐标系建立。以机身坐标系原点为巷道坐标系原点,机身坐标系轴在水平面上投影方向为巷道坐标系轴,水平且垂直于轴的方向为巷道坐标系轴(亦为机身坐标系轴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与轴、轴正交的方向为轴,至此,巷道坐标系建立。\n测量坐标系指测量仪器自身的基准,坐标系原点位于仪器中心在地面上的投影处,其横轴和纵轴均水平,竖轴与横轴和纵轴正交。\n定义坐标系如图1、2所示,包括巷道坐标系,掘进机机身坐标系、测量坐标系,断面轮廓坐标系。\n设,分别为全站仪测得的掘进机机身两侧在机身坐标系轴方向上的两点空间位置坐标,分别设置在机身两侧相同距离处,,分别为机身坐标系轴方向上任意两点空间位置坐标。则机身坐标系原点可表示为\n\n轴方向向量可表示为\n\n则轴方向向量可表示为\n\n进而,轴方向向量可表示为\n\n或\n投影面方程为\n\n其中,\n\n\n\n2、建立虚拟巷道\n以巷道坐标系定义虚拟巷道,常见巷道按照断面轮廓形状分为矩形巷道、梯形巷道和拱形巷道,如图4、5、6所示,均由底板、顶板和侧壁构成。巷道底板通常为水平平面,矩形巷道和拱形巷道的侧壁均为铅垂平面且以巷道轴线为对称轴,矩形巷道和梯形巷道的顶板亦为水平平面,拱形巷道顶板为部分圆柱面且以巷道轴线为回转轴,梯形巷道的侧壁所在平面与底板所在平面形成特定夹角且两侧壁以巷道轴线为对称轴。基于上述巷道坐标系和巷道设计参数,虚拟巷道即可建立。\n\xa0\xa0\xa0\xa0\xa0\xa0\xa0以矩形断面轮廓巷道为例,其虚拟巷道由四个平面组成,设巷道宽为,高为,则按照上文所定义巷道基准,虚拟巷道两侧面可表示为:\n\n式中,\n\n\n\n\n虚拟巷道顶板可表示为:\n\n虚拟巷道底板可表示为:\n\n3、计算方法\n根据截割头设计参数,将截割头外表曲面以参数形式定义在测量坐标系即全站仪坐标系中。通过测量截割头表面若干点的空间位置计算截割头的俯仰角和偏摆角等空间姿态参数,进而计算截割头表面其它点的空间位置坐标。巷道侧壁、底板和顶板基于巷道基准定义,以平行于巷道侧壁、底板和顶板的平面或曲面与空间任意位置处截割头表面相切,切点即为截割头在此位置形成的断面轮廓点。也可计算截割头表面各点到巷道侧壁的距离,取得极小值的截割头表面点为截割头在此位置形成的断面轮廓点。\n3.1、截割头外表曲面定义\n截割头外形有很多种,多数由圆柱面、圆锥面和球面组成,以此为例,定义截割头外表曲面,如图7所示,设截割头柱面半径为,高为,锥面高为,锥顶半径为,则,截割头母线\n,,\n,\n,\n则截割头表面点的坐标可表示为\n\n\n\n若截割头外表面为抛物线回转面,且截割头高为,焦距(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如图8所示,则截割头母线为\n\n截割头表面点的坐标可表示为\n\n3.2断面轮廓处截割头外表曲面计算\n在截割头定义坐标系中选定两个特征点,分别位于截割头末端中心及截割头开口边缘与坐标平面相交处,其位置坐标分别为和。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引导下运动至断面轮廓处时,检测截割头末端中心及截割头开口边缘处任意点空间位置,分别设为和,计算截割头的俯仰角、偏摆角和横滚角,\n\n则截割头表面任意一点的坐标可表示为\n\n3.3切点计算\n切点由截割头表面与构成巷道的表面的平行面相切形成,同时也是截割头表面与巷道相应表面距离最小的点,因此,切点计算转化为截割头表面与巷道相应表面之间距离最短点的搜索。截割头在给定位置时形成的断面轮廓点及截割头外表面对应点的搜索过程可分步进行,即,先以大步长进行全面搜索以缩小目标范围,尔后在这一区域内以较小步长进行搜索以进一步缩小目标范围,依此类推,直到目标范围符合精度要求,此时以区域均值作为目标点并以区域坐标均值作为目标点空间位置坐标。\n3.4形成断面轮廓\n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的引导下完成整个断面的扫描,则对每一“断面轮廓点”(即断面监视系统确定的断面轮廓点)作上述计算可获得所有实际切点,如此,获得完整断面轮廓空间坐标序列,尔后对其进行投影即可进行角度偏差、位置偏差和形状偏差等断面监视性能评价。\n设为截割头运动轨迹形成的切点空间位置坐标,则点在平面上的投影坐标为\n\n其中,\n\n\n\n至此,截割头运动轨迹被投影至虚拟巷道断面上,应由若干离散点组成,如图9所示。\n4、断面轮廓成型精度评价\n\xa0\xa0\xa0\xa0\xa0\xa0\xa0断面轮廓成型精度直接反映了断面监视系统的性能。对断面轮廓成型精度的评价是在垂直于巷道指向的断面即投影面内进行的,因此,为方便起见,需要将上文获得的测量坐标系下的切点投影数据转换到巷道坐标系中。\n4.1角度偏差\n对底部所有特征点进行线性拟合,定义其倾角为断面轮廓横滚角。\n设截割头在断面轮廓底部的特征点投影位置坐标为,拟合直线为\n\n其中,\n\n\n\n则直线的倾角即断面轮廓的横滚角为\n\n4.2位置偏差\n将各投影点围绕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旋转角度后计算其横坐标均值,以此定义为断面轮廓的横向偏移量。设为旋转后的投影点位置坐标,为旋转后投影点的几何中心,则:\n\n\n断面轮廓的纵向偏移量定义为原点至断面轮廓底部拟合直线的距离:\n\n4.3形状偏差\n确定断面轮廓形状误差即将实际截割头末端中心运动轨迹的投影作为实际断面轮廓与设计断面轮廓进行对比,由于实际应用中更关心断面截割过程中的“超截”和“欠截”问题,因此确定断面轮廓形状误差时,不宜对截割头轨迹点进行拟合(拟合的目的是消除局部测量误差)。\n为确定断面轮廓形状误差,首先要定义设计轮廓在给定坐标系中的位置。\n矩形断面轮廓定义\n\xa0\xa0\xa0\xa0\xa0\xa0\xa0如图10所示,矩形断面轮廓可由高和宽两个参数定义,在断面轮廓坐标系中其四条边线可分别表示为\n ;\n;\n;\n各点误差为其到设计轮廓相应边线的距离,由此计算最大正偏差(超截量)和最大负偏差(欠截量)作为断面监视系统截割矩形断面时的形状误差指标。\n梯形断面轮廓定义\n\xa0\xa0\xa0\xa0\xa0\xa0\xa0如图11所示,梯形断面轮廓可由上底宽、下底宽和高三个参数定义,在巷道坐标系中其四条边线可分别表示为\n\n\n\n\n各点误差为其沿相应坐标轴方向到设计轮廓相应边线的距离,由此计算最大正偏差(超截量)和最大负偏差(欠截量)作为断面监视系统截割梯形断面时的形状误差指标。\n拱形断面轮廓定义\n如图12所示,拱形断面轮廓可由宽,高和弧顶半径三个参数定义,在巷道坐标系中其边线可表示为\n;\n;\n;\n两侧边和底边误差计算方法同上,弧形顶部的误差由各点到设计轮廓弧顶中心的距离与设计弧顶半径进行对比得出,由此计算最大正偏差(超截量)和最大负偏差(欠截量)作为断面监视系统截割拱形断面时的形状误差指标。\n按照上述步骤中获得的断面轮廓轨迹横滚角将所有特征点围绕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旋转以消除断面轮廓轨迹横滚角,而后按照上述步骤中获得的断面轮廓横向偏移量和纵向偏移量将所有特征点沿相应坐标轴方向进行平移以消除偏移量,在此基础上,按照上述方法和断面轮廓定义对特征点与设定断面轮廓进行比较即可获得断面轮廓形状误差。\n5、计算流程图\n\xa0\xa0\xa0\xa0\xa0\xa0\xa0计算流程如图13所示。\n6、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平台的主要测量仪器是全站仪,其他还有卷尺等。测量步骤如下:\n\xa0\xa0\xa0\xa0\xa0\xa0\xa01)、装备有断面监视系统的掘进机应置于稳定平台上并保持机身固定;\n2)、在机身两侧等距离处(2米左右)设置两个特征点,使其连线垂直于机身;\n3)、在截割头表面设置两个特征点,使其位于截割头及其表面截齿的包络面上,其一位于包络面的末端中心处,其二位于包络面的开口处;\n4)、将全站仪架设在掘进机机身前方约20米处,使得全站仪可以测得机身两侧特征点以及截割头运动范围内其末端中心处特征点;\n\xa0\xa0\xa0\xa0\xa0\xa0\xa05)、启动掘进机,在断面监视系统引导下,控制掘进机悬臂,使截割头运动至断面轮廓处;\n\xa0\xa0\xa0\xa0\xa0\xa0\xa06)、启动全站仪测量截割头表面两个特征点的空间位置坐标并记录;\n\xa0\xa0\xa0\xa0\xa0\xa0\xa07)、重复上述步骤5和6,直到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引导下完成整个断面扫描并测得截割头在每一处轮廓上的表面特征点;\n\xa0\xa0\xa0\xa0\xa0\xa0\xa08)、运用本发明所述的的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启动数据处理过程,获得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轮廓的偏差数据,完成断面监视系统性能评价。\n上述符号定义和说明如下:\n:巷道坐标系,\n:掘进机机身坐标系、\n:测量坐标系,\n:断面轮廓坐标系,\n,:掘进机机身两侧在机身坐标系轴方向上的两个特征点空间位置坐标,\n,:机身坐标系轴方向上任意两点空间位置坐标,\n:投影面,\n:截割头柱面半径,\n:截割头柱面高,\n:锥面高,\n锥顶半径,\n:截割头高,\n:焦距(焦点到准线的距离),\n,:截割头表面两个特征点在其定义坐标系中的位置坐标,\n和:截割头表面两个特征点在断面轮廓处的位置坐标,\n、\xa0,:截割头仔断面轮廓处的俯仰角、偏摆角和横滚角,\n :截割头表面任意一点在断面轮廓处的位置坐标,\n:截割头在断面轮廓上与虚拟巷道之间切点序列的位置坐标,\n:切点序列在平面上的投影坐标,\n:断面轮廓的横滚角,\n :旋转后的投影点位置坐标,\n:旋转后投影点的几何中心,\n:断面轮廓的纵向偏移量,\n、:矩形断面轮廓的高和宽,\n、、:梯形断面轮廓的上底宽、下底宽和高,\n、、:拱形断面轮廓的宽、高和弧顶半径。\n', 'erdt': 20120509, 'exdt': 20310829, 'family_inpadoc': 'CN201110249014A', 'family_original': '45860571', 'inventor': [{'lang': 'CN', 'name': '田原', 'name_id': 1}, {'lang': 'CN', 'name': '于向东', 'name_id': 2}, {'lang': 'CN', 'name': '金江', 'name_id': 3}, {'lang': 'CN', 'name': '贾运红', 'name_id': 4}, {'lang': 'CN', 'name': '王德光', 'name_id': 5}, {'lang': 'CN', 'name': '侯林', 'name_id': 6}, {'lang': 'CN', 'name': '张波', 'name_id': 7}, {'lang': 'CN', 'name': '贾有生', 'name_id': 8}, {'lang': 'CN', 'name': '袁晓明', 'name_id': 9}, {'lang': 'CN', 'name': '朱同明', 'name_id': 10}],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C25/00', 'main_group': 'G01C25', 'section': 'G', 'sub_class': 'G01C', 'sub_group': 'G01C25/00'}}], 'isdt': 20140903,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14110', 'lang': 'CN', 'name':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任林芳', 'name_id': 1}], 'patent_id': '831932f7-a1a9-44d5-bc82-a1e7af4b7cde', 'pbdt': 20140903, 'pn_official': 'CN102393211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索子繁', 'name_id': 1}], 'prsd': 20140903, 'title': '一种悬臂式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 'update_ts': 1537355243095, 'tags': ['导航、测绘、气象及海洋专用仪器制造',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单支截断数据的旋转机械健康状态预测的几何方法,包括:通过对旋转机械振动进行实时监测,得到众多截断数据点;通过对所述众多截断数据点的众多截断数据点高维特征进行基于时间连续性的降维处理,得到具有基于时间分布的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的截断数据健康流形空间;根据截断数据健康流形空间中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之间的时间关系,对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进行连线处理,形成基于时间的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通过对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进行拟合处理,得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本发明解决了‘邻域结构’与‘整体结构’破坏的技术问题;因而能够更好地利用截断数据预测旋转机械健康状态。', 'apdt': 20161209, 'apno_official': 'CN201611132579.2',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city': '市辖区', 'country': 'CN', 'district': '海淀区', 'postcode': '100191', 'state': '北京市'}, 'lang': 'CN', 'name':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city': '市辖区', 'country': 'CN', 'district': '海淀区', 'postcode': '100191', 'state': '北京市'}, 'lang': 'CN', 'name':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基于单支截断数据的旋转机械健康状态预测的几何方法,包括:\n通过对旋转机械振动进行实时监测,得到众多截断数据点;\n通过对所述众多截断数据点的众多截断数据点高维特征进行基于时间连续性的降维处理,得到具有基于时间分布的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的截断数据健康流形空间;\n根据所述截断数据健康流形空间中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之间的时间关系,对所述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进行连线处理,形成基于时间的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n通过对所述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进行拟合处理,得到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对截断数据点进行特征提取处理,得到截断数据点高维特征。\n00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通过对所述众多截断数据点的高维特征进行基于时间连续性的降维处理,得到具有基于时间分布的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的截断数据健康流形空间包括:\n利用TRIM算法对所述众多截断数据点特征进行计算,将所述众多截断数据点高维特征减少到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n按照时间关系,对所述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进行时间分布处理,形成所述截断数据的健康流形空间;\n其中,所述TRIM算法是时间持续相关等距映射算法。\n0004.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根据所述截断数据的健康流形空间中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之间的时间关系,对所述多个截断数据点进行连线处理包括:\n对截断数据的健康流形空间中所有相邻的两个截断数据点特征分别进行邻域测地线距离NGDs处理,得到健康流形空间中所有的基于时间关系的两个相邻截断数据点特征的NGDs;\n将所有的两个相邻截断数据点特征的NGDs进行累积处理,在健康流形空间中形成累积测地线距离CGDs,从而得到基于时间的截断数据的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n000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通过对所述截断数据的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进行拟合处理,得到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包括:\n利用高斯函数对所述CGDs进行基于未来时间的延长处理,得到用于预测的且带有未来时间的延长CGDs值。\n0006.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通过对所述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进行拟合处理,得到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还包括:\n将所述延长CGDs值与预设的CGDs阈值进行比较;\n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n0007.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寿命值包括:\n若所述延长CGDs值大于所述CGDs阈值,则将延长CGDs值等于所述CGDs阈值的未来时间确定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 'claim_count': 7, 'desc': '基于单支截断数据的旋转机械健康状态预测的几何方法\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预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单支截断数据的旋转机械健康状态预测的几何方法。\n背景技术\n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不仅需要知道被监测对象当前的状态,同时也需要了解被监测对象未来的状态,进而开展后续工作,以有效控制风险。然而,预测的本质在于寻求事物退化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规律。近年来,当大量的失效数据可用时,许多数据驱动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如:人工智能网络、隐马尔科夫模型。此外,有些方法试图解决稀疏数据或截断数据条件下的预测问题。然而,这些研究工作往往基于数量较为可观的历史样本数据(稀疏的或截断的)。\n在性能衰退规律不发生本质变化的前提下,预测对象个体数据的截断不会影响其它个体流形结构与样本总体流形结构的相似性。然而,当所有样本总体都被截断时(即无任何全寿数据的完全截断数据状态),构建出研究对象的健康流形空间,并且尽可能保证其结构的完整性进而用于预测,是必须要解决的难点及首要问题。\n以由滚动轴承的520个特征值点组成的全寿数据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利用流形学习方法,按照不同的截断程度构建健康流形空间。随着轴承高维特征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构建出的健康流形空间结构越接近于全寿数据整体流形结构。自然,对于被截断为仅有200个高维特征数据点的流形结构与最终的结构差异甚大。\n本发明以构建的流形空间中的邻域测地线距离及累积测地线距离为定量分析健康流形空间中性能衰退预测的度量指标。图2所示为部分不同数据截断状态条件下(200,300,400,500,510,515,520)的测地线距离及累积测地线距离坐标图。从流形空间健康状态度量指标的直观图中,我们可以得到与之前相同的结论,同时给出邻域测地线距离及累积测地线距离之间的定量误差分析。首先需要指出,这里的定量误差分析皆以全寿数据样本建立的流形空间上的邻域测地线距离及累积测地线距离为参考标准进行计算。计算得到的相关结果如表1所示(以邻域测地线距离为例,累积测地线距离的计算结果类似)。表1中N为截断数据量M为在N范围内进行误差计算的数据量。以(500,400)所对应的数据为例(有浅蓝色阴影的数据),其表示当用500截断数据构建流形空间时,其前400个数据点的邻域测地线距离与全寿数据的前400个邻域测地线距离之间的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n由表中数据可知,对于任意一列有意义的数值计算结果,不论是相对误差还是绝对误差,自上而下误差值都在减小,说明随着截断数据样本量的不断增加(截断情况的改善),所得到的流形空间结构与全寿数据构建的流形空间结构相似度不断提升。\n表1截断数据流形结构误差分析\n其中,AE为绝对误差,RE为相对误差\n由上述分析可知,不同数据截断状态下,所构建流形的结构不同,得到相应的邻域测地线距离及累积测地距离不同。因而,需要针对截断数据状态,设计与开发一种有效的健康流形构建方法,使经其得到的流形空间结构与全寿数据流形空间结构差异尽可能小,即如何使得截断数据条件下求得的流形恰好为全寿命数据条件下得到流形的子集,以用于后续截断数据预测。\n对于不同的流形构建方法(如:流形学习算法),其核心思想为为在全局优化条件下,尽可能保持某种几何关系或几何特性不变,如:ISOMAP保持点与点之间的测地距离不变,LLE保持局部几何线性关系,LTSA保持局部切空间投影坐标关系不变等。如此,当得到截断后的新采样点时,这些新数据点的加入会对原截断数据所构造的流形带来如下问题:\n1)‘邻域结构’破坏:新数据点集的加入,使得最初截断数据集构建的‘邻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此导致,在原先截断数据中是‘邻域’关系的数据点可能不再保持原先的‘邻域’关系,这势必导致局部几何关系的再分配,进而改变原截断流形的结构;\n2)‘整体结构’破坏:截断后新数据点集的加入,使得‘邻域’几何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即便在之前‘邻域’关系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同时,在全局寻优的约束条件下,这种新的几何关系必然的加入了全局寻优过程,这个优化过程必然使得由原截断数据得到的流形空间中的数据点(嵌入点)发生变化,进而,从整体上改变了原截断数据流形的整体空间结构。\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单支截断数据的旋转机械健康状态预测的方法,根据截断数据中各个数据点的时间关系构建流形空间中的数据点,解决上述的‘邻域结构’破坏和‘整体结构’破坏的技术问题。\n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单支截断数据的旋转机械健康状态预测的几何方法包括:\n通过对旋转机械振动进行实时监测,得到众多截断数据点;\n通过对所述众多截断数据点的众多截断数据点高维特征进行基于时间连续性的降维处理,得到具有基于时间分布的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的截断数据健康流形空间;\n根据所述截断数据健康流形空间中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之间的时间关系,对所述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进行连线处理,形成基于时间的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n通过对所述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进行拟合处理,得到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n其中,通过对截断数据点进行特征提取处理,得到截断数据点高维特征。\n其中,所述的通过对所述众多截断数据点的高维特征进行基于时间连续性的降维处理,得到具有基于时间分布的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的截断数据健康流形空间包括:\n利用TRIM算法对所述众多截断数据点特征进行计算,将所述众多截断数据点特征减少到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n按照时间关系,对所述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进行时间分布处理,形成所述截断数据的健康流形空间;\n其中,所述TRIM算法是时间持续相关等距映射算法。\n其中,所述的根据所述截断数据的健康流形空间中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之间的时间关系,对所述多个截断数据点进行连线处理包括:\n对截断数据的健康流形空间中所有相邻的两个截断数据点特征分别进行邻域测地线距离NGDs处理,得到健康流形空间中所有的基于时间关系的两个相邻截断数据点特征的NGDs;\n将所有的两个相邻截断数据点特征的NGDs进行累积处理,在健康流形空间中形成累积测地线距离CGDs,从而得到基于时间的截断数据的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n其中,所述的通过对所述截断数据的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进行拟合处理,得到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包括:\n利用高斯函数对所述CGDs进行基于未来时间的延长处理,得到用于预测的且带有未来时间的延长CGDs值。\n其中,所述的通过对所述截断数据的健康流进行拟合处理,得到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还包括:\n将所述延长CGDs值与预设的CGDs阈值进行比较;\n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n其中,所述的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寿命值包括:\n若所述延长CGDs值大于所述CGDs阈值,则将延长CGDs值等于所述CGDs阈值的未来时间确定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n本发明所述的‘截断数据’系指:未到寿命终止/故障发生时的所有状态监测数据。\n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解决了经典流形空间构建方法存在的‘邻域结构’与‘整体结构’破坏的技术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截断数据预测旋转机械健康状态。\n附图说明\n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单支截断数据的旋转机械健康状态预测的方法的示意图;\n图2是不同数据截断状态下的邻域测地线距离及累积测地线距离的示意图;\n图3是瑞士卷上的测地线的示意图;\n图4是由轴承振动数据提取的时域指标的示意图;\n图5是由轴承振动数据提取的能量指标的示意图;\n图6a是经TRIM计算得到的不同数据条件下的状态演化流形的示意图;\n图6b是基于TRIM方法不同截断数据状态条件下邻域测地线距离及累积测地线距离的示意图;\n图7是基于TRIM方法得到不同截断状态健康流形空间中累积测地线距离仿射关系。\n图8是健康流形空间中基于Gaussian 6单支截断数据累积测地线距离曲线的拟合预测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单支截断数据的旋转机械健康状态预测的方法,该方法包括:\n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单支截断数据的旋转机械健康状态预测的几何方法包括:\n通过对旋转机械振动进行实时监测,得到众多截断数据点;\n通过对所述众多截断数据点的众多截断数据点高维特征进行基于时间连续性的降维处理,得到具有基于时间分布的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的截断数据健康流形空间;\n根据所述截断数据健康流形空间中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之间的时间关系,对所述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进行连线处理,形成基于时间的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n通过对所述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进行拟合处理,得到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n其中,通过对截断数据点进行特征提取处理,得到截断数据点高维特征。\n其中,所述的通过对所述众多截断数据点的高维特征进行基于时间连续性的降维处理,得到具有基于时间分布的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的截断数据健康流形空间包括:利用TRIM算法对所述众多截断数据点特征进行计算,将所述众多截断数据点特征减少到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按照时间关系,对所述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进行时间分布处理,形成所述截断数据的健康流形空间;其中,所述TRIM算法是时间持续相关等距映射算法。\n其中,根据所述截断数据的健康流形空间中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之间的时间关系,对所述多个截断数据点特征进行连线处理包括:\n对截断数据的健康流形空间中所有相邻的两个截断数据点特征分别进行邻域测地线距离NGDs处理(即,按照时间关系,分别计算所有相邻的两个截断数据点特征之间的最短距离),得到健康流形空间中所有的基于时间关系的两个相邻截断数据点特征的NGDs(即,形成了多个相邻两个截断数据点特征间最短距离的连线);\n将所有的两个相邻截断数据点的NGDs进行累积处理(即,将多个相邻两个截断数据点间最短距离的连线进行连接处理),在健康流形空间中形成累积测地线距离CGDs,从而得到基于时间的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也就是说,在健康流形空间中基于时间关系将所有截断数据点特征连接成截断数据特征的线段)。\n其中,所述的通过对所述截断数据的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进行拟合处理,得到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包括:利用高斯函数对所述CGDs进行基于未来时间的延长处理,得到用于预测的且带有未来时间的延长CGDs值。\n其中,所述的通过对所述截断数据的健康流进行拟合处理,得到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还包括:将所述延长CGDs值与预设的CGDs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其中,所述的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寿命值包括:若所述延长CGDs值大于所述CGDs阈值,则将延长CGDs值等于所述CGDs阈值的未来时间确定所述旋转机械振动的截断数据的寿命值。\n下面结合图2至图8对本发明的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以及具体技术点进行详细说明。\n4.1.1解决问题的思路\n1)不论是截断数据集还是全寿数据集,同种流形空间构建方法都是保持着数据点之间的某种几何关系或特性不变,这种几何关系或特性自然就存在于原高维特征空间中。因而当‘邻域’关系固定时,截断数据条件下保持的这种点之间的几何特性与全寿数据条件下得到的这些点之间的几何特性应相差一个仿射变换;\n2)现有的流形空间构建方法主要应用于模式识别、分类、评估及图像处理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的流形构建都是全体数据点集的整体变换,极少出现新增点集的问题。然而当有新点集添加时,这些点也被视作无任何特殊性的一般化点,并加入到总体进行重新分类——这个过程对预测无效;\n3)对于健康管理系统中的预测问题,流形的构建具有如下性质:\n●预测与时间永远存在着必然的联系;\n●由时间序列预测理论可知,预测结果仅仅与一定范围内的部分数据相关(局域);\n●新数据点的引入不会对历史数据及数据结构产生影响;\n由此可知,基于健康流形空间结构的确定性及预测理论自身的性质,可以通过引入时间参量及固定高维流形空间‘邻域’范围,进而确定与固化其‘邻域’结构,以解决上述‘邻域结构’与‘整体结构’破坏等问题,为截断条件下性能衰退预测提供了重要基础。\n4.1.2面向完全截断数据的健康流形构建算法\n本发明将结合上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改进经典流形学习算法ISOMAP,在将维同时保持截断数据的全局特征,以满足截断数据条件下健康流形空间中性能衰退预测的需要。\n经对ISOMAP算法进行改进,得到时间持续相关性等距映射(Time-continuousrelevant isometric mapping,TRIM)算法描述如下:\n在3.3.1中ISOMAP方法的理论与算法基础上,对ISOMAP算法进行改进,得到时间持续相关性等距映射(Time-continuous relevant isometric mapping,TRIM)算法描述如下:\n(1)时间-邻域图(t-G)构建\n考虑到时间序列及状态退化的时间连续性,第ith点的时间-邻域图,t-G,被定义为点ith及ith前紧邻ith的K个点所构成的图。其中K由时间序列关系确定.t-G的任意边可表示为d(xi,xj).\n(2)任意两点之间时间相关路径最短距离计算\n在t-G中,第ith点与任意其它点j之间的时间相关路径的最短可描述为:当i,j共用同一边,且j是t-G中的一个点,即j是ith的前K个近邻点之一时,dt-G(xi,xj)=d(xi,xj);其它情况下:dt-G(xi,xj)=∞.由此,对于任意点m=1,2,…,i-K,第ith点与点m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进而,距离矩阵可表示为Dt-G={dt-G(xi,xj)}.\n(3)D t-G 的d维嵌入计算\n计算\n令λ1,...,λd为矩阵H特征值的前d个最大值,且μ1,...,μd为其相应的特征向量。则Dt-G的d维嵌入可表示为其中,UT=[μ1,...,μd].\n4.2其它相关的方法\n4.2.1健康状态退化的几何度量\n(1)流形空间上的测地线与测地距离\n数学领域,尤其是微分几何领域,测地线(Geodesic)是“弯曲空间”中“直线”的一般化概念。如果该连络是由李曼度量推到而来的Levi–Civita连络,那么,测地距离(Geodesic distance)为流形空间中任意两点之间距离最短的距离。\n图3所展示了二维“瑞士卷”上的测地线(a)对于任意两点p和q,相对于传统的欧式距离,测地距离能更精确的反映两点之间的内在相似性;(b)在展开的“瑞士卷”平面上,原先的测地线相应地映射为一条直线。\n弯曲面上的测地距离的近似计算是重要的计算几何问题,其涉及到的领域包括从计算图形学,医学图像,地球物理学,到机器人动作规划和导航等。本研究中采用图论的方法近似计算几何距离,该方法由Tenenbaum等人于2000年在Science上提出并发表。\n(1)健康流形(即,截断数据的健康状态演化轨迹)\n假设:机电系统的健康处于持续衰退状态。\n在函数空间中定义集合:\nM={f(t,X)|X∈Θ},X=(x1,x2,…,xn) (2.11)\n其中,Θ为欧式空间Rn的开集,即:由假设可知,M与Θ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使得在M上诱导出与Θ同胚的拓扑结构。考虑M上任意一点F=f(t,X)和F的一个邻域UF,定义UF到Rn的映射φ:φ(F)=X。如此,所有这样的邻域UF构成了M的一个开覆盖,φ是一个微分同胚映射,这就在M上建立一个微分结构,并形成了微分流形,即:健康状态流形,简称:健康流形(Health Manifold)。其中,X称该流形的自然坐标,当然还可以定义其它坐标。\n(2)邻域测地线距离NGDs\n测地线及测地距离反应了健康流形空间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对于高维嵌入流形空间中性能预测问题,邻域测地线距离表示健康流形空间中,对象在演化衰退过程中的任一状态点与其邻域(由预测时间顺序相关邻域半径确定)状态点间距离关系的度量,用以描述健康流形空间局部几何结构。\n(3)累积测地线距离CGDs\n累积测地线距离表示健康流形空间任一状态点与初始状态点(预测对象演化衰退过程中的状态点)之间的测地线距离,是高维流形空间中任意状态偏离初始状态的度量。\n4.2.2放射变换及放射关系构建\n由前述分析可知,机电对象在个体差异与变工况的综合影响下的健康流形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一定的相似性,且应具有相同的健康流形本征维数与背景空间维数。因此,需要借助于健康流形结构间的相似性,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弱化个体差异与工况变化引入的流形结构差异,以在健康流形空间中解决变工况条件下的性能衰退预测问题。\n由于仿射变换具有‘把线段变成线段,并且保持线段的分比不变’及‘保持共线三点的简单比值不变’等性质,使得仿射变换具备了保持空间相对几何特性不变的能力。由于健康状态时空图上任意理想生命线上两点的健康状态相同,如图5所示b点与d点。因此,实际工程中,对于已确定的失效相对阈值thre_,各对象的生命线在世界图中起点与终点的健康状态坐标值相同,如图5所示ob与od。本文在保持各机电对象在其健康流形空间中几何特性相对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流形空间的仿射变换,以健康流形空间上的累积测地线距离度量健康状态,把时空图中的各生命线统一到相同健康状态的起点和终点,进而为后期预测提供基础。具体算法描述如下:\n(1)通过各流形空间上的累积测地距离信息、衰退速度信息(由个体差异和工况决定)、初始设定衰退阈值thre_信息等,建立初步的仿射比例关系rate0;\n(2)设定优化阈值,如:0.001;\n(3)在初步的仿射比例关系rate0的一定范围内,通过数值方法,计算并优化仿射比例关系;\n(4)健康状态时空图中样本生命线的仿射变换。\n4.3健康流形空间中累积测地线的拟合与预测\n在由TRIM方法得到的健康流形空间上,计算累积测地线距离曲线,进而开展累积测地线距离曲线的拟合与预测。且该过程是截断数据预测问题的几何方法得以实现的一个必要环节。\n本发明结合累积测地线距离的特点,利用MATLAB分析工具(CFTOOL)中的‘Gaussian 6’实现对累积测地线距离曲线的拟合,进而得到截断数据对象的寿命。\n4.4健康流形空间中截断数据对象性能衰退预测的几何方法\n本发明以滚动轴承数据,分析说明健康流形空间中截断数据特性对象的性能衰退预测方法及过程。\n4.4.1实验试验装置及数据描述(略)\n4.4.2完全截断数据条件下性能衰退特征与数据截断状况分析\n如前所述,性能衰退特征提取是所有预测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考虑到截断数据本身存在着数据信息的不完备性,针对这种类型数据衰退信息的筛选将更加严格,以便能在有限的数据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多的反映出性能衰退特性。\n图4所示为从轴承全寿振动数据提取的4个时域指标,包括:RMS(均方根值)、峰值因子、峭度、裕度。图6所示为轴承全寿振动数据经小波包变换提取的8个能量指标。\n由图4和图5可知,轴承的RMS和8个能量值较好地反映着其性能衰退状态,并作为本发明所提取的高维特征(9个)。同时,由图示可知,在轴承性能衰退的历程中,初始阶段性能衰退的速度缓慢,且在一段时间内基本保持稳定。当到达一定衰退程度后进入迅速衰退过程,并快速失效。因此,为了解决完全截断数据条件下的性能衰退预测问题,仍需一定量的性能衰退状态数据,以寻求可支撑预测的本质演化规律。\n4.4.3基于TRIM的完全截断数据高维流形空间构建\n本发明内容将上节中提取轴承振动数据的高维特征(9个特征组成),利用TRIM方法构建截断数据点集的健康流形空间,以获得不同截断数据条件下经TRIM方法得到的健康流形空间上的邻域测地线距离及累积测地线距离。基于此,完成TRIM方法应用于截断数据流形空间构建效果验证。\n以由520个数据点组成的原始全寿数据为例进行测试分析。邻域k=8,背景空间维度d=3,利用TRIM依次对截断状态为450,510,515及全寿数据进行健康流形构建,并计算各截断数据状态的邻域测地线距离及累积测地线距离,如图6a和图6b所示。\n以截断数据状态为450和510为例,计算两者经TRIM构建的健康流形空间上累积测地线距离之间的仿射比例关系。经计算,仿射变换系数k_affine=0.8399。如图7示为‘510’个截断数据点直接经TRIM方法构建并计算得到的累积测地距离曲线及经仿射变换后得到的仿射累积测地线距离曲线(与‘450’截断数据建立的累积测地线距离曲线建立仿射关系)。\n由图7及其数据分析可知,TRIM有效的保持了原有不同截断状态数据及全寿数据在高维特征空间中的几何特征,这为后续预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n4.4.4基于TRIM的完全截断数据对象性能衰退预测\n利用表2中随机抽取的20组截断数据及原始全寿数据,利用TRIM构建各自的健康流形空间,并在健康流形空间中提取邻域测地线距离及累积测地线距离,基于‘Gaussian6’完成累积测地线距离的拟合与预测,进而实现‘健康流形空间中截断数据对象性能衰退预测的几何方法’的测试与验证。以原始全寿数据为例对基于TRIM的完全截断数据对象性能衰退预测进行分析说明(原始全寿数据经人为截断处理)。\n利用TRIM构建截断数据的流形空间,并计算累积测地线距离,利用Gaussian6对截断数据累积测地线距离曲线进行拟合与预测,得到相关结果如下:\nFit found when optimization terminated:\nGeneral model Gauss6:\nf(x)=\na1*exp(-((x-b1)/c1)^2)+a2*exp(-((x-b2)/c2)^2)+\na3*exp(-((x-b3)/c3)^2)+a4*exp(-((x-b4)/c4)^2)+\na5*exp(-((x-b5)/c5)^2)+a6*exp(-((x-b6)/c6)^2)\nCoefficients(with 95%confidence bounds):\na1=-3.721e+005(-1.455e+007,1.381e+007)\nb1= 566.5(186.5,946.5)\nc1= 30.49(-81.69,142.7)\na2= 1.666e+009(-3.795e+011,3.828e+011)\nb2= 723.6(-3941,5388)\nc2= 62.36(-651.2,775.9)\na3= -347.6(-706.7,11.47)\nb3= 287(259.8,314.1)\nc3= 94.16(57.29,131)\na4= -266.5(-512.1,-20.89)\nb4=427.1(412.6,441.7)\nc4= 32.97(14.97,50.96)\na5= 30.92(-34.55,96.39)\nb5= 404.2(393.1,415.4)\nc5= 9.422(-12.09,30.94)\na6= 5297(4348,6246)\nb6= 505.6(432.1,579.1)\nc6= 247.2(212.9,281.5)\nGoodness of fit:\nSSE:1.424e+006\nR-square:0.9993\nAdjusted R-square:0.9993\nRMSE:53.25\n由图8及拟合精度分析可知,Gaussian 6函数可以很好地拟合截断数据健康流形空间上的累积测地距离曲线。进一步地,对表2中编号为第1~30中随机抽取的20组不同截断状况数据进行相同的操作过程,并得到各截断状态下的寿命预测值。\n由上述曲线拟合精度及截断数据在高维流形空间中性能度量参数(累积测地线距离)的预测可知,Gaussian 6曲线能有效实现曲线拟合,并在一定置信区间范围内,可得到各截断数据相应的寿命值。进而在TRIM构建高维流形空间的基础上,解决了截断数据性能衰退预测问题。\n本发明后续内容将在所提出的截断数据预测的几何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智能乘积限估计器方法(可有效利用已有数据),给出性能衰退预测的概率表达(生存概率),并预测截断数据对象的寿命。\nTABLE II\n不同阶段状态条件下的K步预测\n尽管上文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进行各种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发明原理所作的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inventor': [{'lang': 'CN', 'name': '陶来发',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吕琛', 'name_id': 2}, {'lang': 'CN', 'name': '马剑', 'name_id': 3}, {'lang': 'CN', 'name': '程玉洁', 'name_id': 4}],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7/50', 'main_group': 'G06F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7/5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308', 'lang': 'CN', 'name':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秦力军', 'name_id': 1}], 'patent_id': '5e2cbdb8-5efa-412d-9d5e-f4632584a752', 'pbdt': 20170426, 'pn_official': 'CN106599445A', 'title': '基于单支截断数据的旋转机械健康状态预测的几何方法', 'update_ts': 1538989759691, 'tags': ['物联网技术服务', '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包括: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并判断是否接触屏幕,如是,暂停当前动态行为;否则,进行当前动态行为;判断电磁笔是否在屏幕上移动,如是,记录移动轨迹;否则,保持当前界面;判断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是否关闭或电磁笔是否离开屏幕,如是,执行下一步骤;否则,返回上一步骤;判断移动轨迹是否有交点,如是,将交点或最后一个交点之前的闭合图形保存为路径并执行下一步骤;否则,退出本次截图;按照路径进行截图。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实施本发明的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及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操作简单、截取的图片文件较小、能直接截取屏幕上想要的内容。', 'apdt': 20131227, 'apno_official': 'CN201310740207.8',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凤凰岗社区信通公司2号厂房四楼', 'city': '东莞', 'country': 'CN', 'district': '东莞市市辖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市辖区黄河路56号', 'lat': 22.78216025758, 'lon': 114.11604378637, 'postcode': '518101', 'state': '广东'}, 'lang': 'CN', 'name': '深圳市威富多媒体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xa0包括如下步骤:\nA)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并判断所述电磁笔是否接触到所述屏幕,如是,执行步骤B);否则,继续进行当前动态行为;\nB)暂停当前正在进行的动态行为;\nC)判断所述电磁笔是否在所述屏幕上移动,如是,执行步骤D);否则,保持当前界面;\nD)记录其移动轨迹;\xa0\nE)判断所述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是否关闭或所述电磁笔是否离开所述屏幕,如是,执行步骤F);否则,返回步骤D);\nF)判断所述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如是,将所述交点或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执行步骤G);否则,退出本次截图流程;\nG)按照所述路径信息在所述屏幕上进行截图。\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住电磁笔的侧键时将所述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松开所述电磁笔的侧键时将所述电磁笔的截图功能关闭。\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是通过实时采集所述电磁笔在所述屏幕上接触点的坐标来记录所述移动轨迹的。\n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F)进一步包括:\nF1)判断所述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如是,执行步骤F2);否则,退出本次截图流程;\nF2)判断所述交点的个数是否大于1,如是,执行步骤F3);否则,将所述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nF3)将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G)进一步包括:\nG1)截取整个屏幕的图片;\nG2)按照所述截图路径对全屏截图再次进行截图,得到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nG3)将所述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显示在屏幕中间,并在所述屏幕下方显示图片分享列表。\n6.一种实现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接触判断单元:用于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并判断所述电磁笔是否接触到所述屏幕,并在未接触时继续进行当前动态行为;\n暂停单元:用于暂停当前正在进行的动态行为;\n移动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电磁笔是否在所述屏幕上移动,并在未移动时保持当前界面;\n轨迹记录单元:用于记录其移动轨迹;\xa0\n离开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是否关闭或所述电磁笔是否离开所述屏幕;\n轨迹交点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如是,将所述交点或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否则,退出本次截图流程;\n截图单元:用于按照所述路径信息在所述屏幕上进行截图。\n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现上述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按住电磁笔的侧键时将所述电磁笔打开,松开所述电磁笔的侧键时将所述电磁笔关闭。\n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实现上述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迹记录单元中是通过实时采集所述电磁笔在所述屏幕上接触点的坐标来记录所述移动轨迹的。\n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实现上述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迹交点判断单元进一步包括:\n交点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并在未存在时退出本次截图流程;\n交点个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交点的个数是否大于1,并在不大于1时将所述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n闭合图形保存模块:用于将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n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实现上述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截图单元进一步包括:\n截取模块:用于截取整个屏幕的图片;\n二次截图模块:用于按照所述截图路径对全屏截图再次进行截图,得到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n显示模块:用于将所述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显示在屏幕中间,并在所述屏幕下方显示图片分享列表。\n', 'claim_count': 36,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截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及装置。\n背景技术\n图像是移动终端用来表达信息的有效手段,应用和网页中使用图像能够提供丰富直观的信息。想要将移动终端屏幕当前发生的状况迅速的保存下来,屏幕截图是用户常用的一个方法。屏幕截图能够直接记录当前屏幕显示的信息,迅速准确的反映移动终端的显示状态,而且能够记录一些无法通过拷贝文本提供的内容。但是当我们需要准确截取屏幕图像的时候,现有的软件通常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用户往往只能截取整个屏幕,然后通过其他图像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二次裁剪,无法直接截取屏幕上想要的部分内容。\n现有技术中,对于全屏截图,ANDROID平台默认同时按下电源键和音量减小键,即可把整个屏幕显示的信息保存为图片,需要同时按下多个组合按键,其操作复杂;同时由于只能直接截取整个屏幕,把其他不需要截取的部分也保存起来,所以其截取的图片文件比较大。\n发明内容\n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操作复杂、截取的图片文件较大、无法直接截取屏幕上想要的内容的缺陷,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截取的图片文件较小、能直接截取屏幕上想要的内容的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及装置。\n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A)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并判断所述电磁笔是否接触到所述屏幕,如是,执行步骤B);否则,继续进行当前动态行为;\nB)暂停当前正在进行的动态行为;\nC)判断所述电磁笔是否在所述屏幕上移动,如是,执行步骤D);否则,保持当前界面;\nD)记录其移动轨迹;\xa0\nE)判断所述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是否关闭或所述电磁笔是否离开所述屏幕,如是,执行步骤F);否则,返回步骤D);\nF)判断所述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如是,将所述交点或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执行步骤G);否则,退出本次截图流程;\nG)按照所述路径信息在所述屏幕上进行截图。\n在本发明所述的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中,按住电磁笔的侧键时将所述电磁笔打开,松开所述电磁笔的侧键时将所述电磁笔关闭。\n在本发明所述的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中,所述步骤D)中是通过实时采集所述电磁笔在所述屏幕上接触点的坐标来记录所述移动轨迹的。\n在本发明所述的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中,所述步骤F)进一步包括:\nF1)判断所述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如是,执行步骤F2);否则,退出本次截图流程;\nF2)判断所述交点的个数是否大于1,如是,执行步骤F3);否则,将所述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nF3)将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n在本发明所述的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中,所述步骤G)进一步包括:\nG1)截取整个屏幕的图片;\nG2)按照所述截图路径对全屏截图再次进行截图,得到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nG3)将所述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显示在屏幕中间,并在所述屏幕下方显示图片分享列表。\n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实现上述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的装置,包括:\n接触判断单元:用于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并判断所述电磁笔是否接触到所述屏幕,并在未接触时继续进行当前动态行为;\n暂停单元:用于暂停当前正在进行的动态行为;\n移动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电磁笔是否在所述屏幕上移动,并在未移动时保持当前界面;\n轨迹记录单元:用于记录其移动轨迹;\xa0\n离开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是否关闭或所述电磁笔是否离开所述屏幕;\n轨迹交点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如是,将所述交点或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否则,退出本次截图流程;\n截图单元:用于按照所述路径信息在所述屏幕上进行截图。\n在本发明所述的实现上述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的装置中,按住电磁笔的侧键时将所述电磁笔打开,松开所述电磁笔的侧键时将所述电磁笔关闭。\n在本发明所述的实现上述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的装置中,所述轨迹记录单元中是通过实时采集所述电磁笔在所述屏幕上接触点的坐标来记录所述移动轨迹的。\n在本发明所述的实现上述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的装置中,所述轨迹交点判断单元进一步包括:\n交点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并在未存在时退出本次截图流程;\n交点个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交点的个数是否大于1,并在不大于1时将所述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n闭合图形保存模块:用于将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n在本发明所述的实现上述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的装置中,所述截图单元进一步包括:\n截取模块:用于截取整个屏幕的图片;\n二次截图模块:用于按照所述截图路径对全屏截图再次进行截图,得到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n显示模块:用于将所述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显示在屏幕中间,并在所述屏幕下方显示图片分享列表。\n实施本发明的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及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当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并在屏幕上移动时,记录其移动轨迹;并在电磁笔的截图功能关闭或电磁笔离开屏幕时,通过交点来得到截图时所需要的路径信息,然后按照路径信息在屏幕上进行截图,所以能直接截取屏幕上想要的内容,截取的图片文件较小,同时截图时不需要按下多个组合按键,所以其操作简单。\n附图说明\n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图1为本发明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及装置一个实施例中方法的流程图;\n图2为所述实施例中判断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的具体流程图;\n图3为所述实施例中按照路径信息在屏幕上进行截图的具体流程图;\n图4为所述实施例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n在本发明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及装置实施例中,其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图1中,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S01\xa0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并判断电磁笔是否接触到屏幕:本步骤中,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并判断电磁笔是否接触到屏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方式是当按住电磁笔的侧键时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然后判断是否按着电磁笔的侧键使电磁笔接触到屏幕,如果判断的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03;否则,执行步骤S02。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上述屏幕为移动终端的屏幕,例如可以是手机屏幕,也可以是平板电脑的屏幕或者其他移动终端设备的屏幕。\n步骤S02\xa0继续进行当前动态行为:如果上述步骤S01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本步骤。本步骤中,继续进行当前动态行为,当前动态行为指的是当前正在播放的行为,比如视频播放等正在进行的动态行为。\n步骤S03暂停当前正在进行的动态行为:如果上述步骤S01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本步骤。本步骤中,暂停当前正在进行的动态行为,例如:暂停当前正在播放的视频。执行完本步骤,执行步骤S04。\n步骤S04判断电磁笔是否在屏幕上移动:本步骤中,判断电磁笔是否在屏幕上移动,也就是判断是否按着电磁笔的侧键并使电磁笔在屏幕上移动,当电磁笔在屏幕上移动时,其与屏幕的接触点的坐标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本步骤中,如果判断的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06;否则,执行步骤S05。\n步骤S05保持当前界面:如果上述步骤S04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本步骤。本步骤中,保持当前界面。\n步骤S06记录其移动轨迹:如果上述步骤S04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本步骤。本步骤中,是通过实时采集电磁笔在所述屏幕上接触点的坐标来记录移动轨迹的。具体地,当电磁笔开始在屏幕上移动时,就开始实时采集移动轨迹,具体采集到的数据为电磁笔与屏幕接触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执行完本步骤,执行步骤S07。\n步骤S07\xa0判断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是否关闭或电磁笔是否离开屏幕:本步骤中,判断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是否关闭或电磁笔是否离开屏幕,值得一提的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关闭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方式是松开电磁笔的侧键时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关闭。本步骤中,其实就是判断电磁笔的侧键是否松开或电磁笔是否抬起离开屏幕,如果判断的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08;否则,返回步骤S06。\n\xa0\xa0\xa0\xa0\xa0\xa0步骤S08\xa0判断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如果上述步骤S07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本步骤。本步骤中,判断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如果判断的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10;否则,执行步骤S09。\n\xa0\xa0\xa0\xa0\xa0\xa0步骤S09退出本次截图流程:如果上述步骤S08的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本步骤。本步骤中,退出本次截图流程。\n步骤S10将上述交点或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如果上述步骤S08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本步骤。本步骤中,将上述交点或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具体就是如果只有一个交点,则将该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如果有多个交点,则将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执行完步骤,执行步骤S11。\n步骤S11按照路径信息在屏幕上进行截图:本步骤中,按照上述路径信息在屏幕上进行截图,这样能直接截取屏幕上想要的内容,截取的图片文件较小,同时截图时不需要按下多个组合按键,所以其操作简单。\n对于本实施例而言,上述步骤S08还可进一步细化,其细化后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图2中,上述步骤S08进一步包括:\n步骤S81判断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本步骤中,判断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如果判断的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82;否则,执行步骤S09,即退出本次截图流程。\n步骤S82判断交点的个数是否大于1:本步骤中,判断交点的个数是否大于1,如果判断的结果为是,即有多个交点,则执行步骤S83;否则,执行步骤S84。\n步骤S83将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如果上述步骤S82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本步骤。本步骤中,将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n步骤S84\xa0将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如果上述步骤S82的判断结果为否,即只有一个交点,则执行本步骤。本步骤中,将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n对于本实施例而言,上述步骤S11还可进一步细化,其细化后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图3中,上述步骤S11进一步包括:\n步骤S111截取整个屏幕的图片:本步骤中,首先截取整个屏幕的图片。\n步骤S112\xa0按照截图路径对全屏截图再次进行截图,得到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本步骤中,依据用闭合图形算法输出的截图路径,在全屏截图上进行二次截图,这样得到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xa0\n步骤S113将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显示在屏幕中间,并在屏幕下方显示图片分享列表:本步骤中,把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显示在屏幕中间,并在屏幕下方显示图片分享列表,列出所有可以分享图片的应用程序,如短信,微博等等。这样可使用户更加方便准确的截图;同时实现了截图与分享一站式的解决方案。\n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实现上述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的装置,其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4中,该装置包括接触判断单元1、暂停单元2、移动判断单元3、轨迹记录单元4、离开单元5、轨迹交点判断单元6和截图单元7;其中,接触判断单元1用于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并判断电磁笔是否接触到屏幕,并在未接触时继续进行当前动态行为;暂停单元2用于暂停当前正在进行的动态行为;移动判断单元3用于判断电磁笔是否在屏幕上移动,并在未移动时保持当前界面;轨迹记录单元4用于记录其移动轨迹;离开单元5用于判断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是否关闭或电磁笔是否离开屏幕;轨迹交点判断单元6用于判断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如是,将交点或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否则,退出本次截图流程;截图单元7用于按照路径信息在屏幕上进行截图。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轨迹记录单元4中是通过实时采集电磁笔在屏幕上接触点的坐标来记录移动轨迹的。值得一提的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或关闭,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方式是当按住电磁笔的侧键时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打开,当松开电磁笔的侧键时将电磁笔的截图功能关闭,这样就不需要同时按下多个组合按键,所以其操作简单。\n本实施例中,轨迹交点判断单元6进一步包括交点判断模块61、交点个数判断模块62和闭合图形保存模块63;其中,交点判断模块61用于判断移动轨迹中是否存在交点,并在未存在时退出本次截图流程;交点个数判断模块62用于判断交点的个数是否大于1,并在不大于1时将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闭合图形保存模块63用于将最后一个交点之前形成的闭合图形保存为截图时需要的路径信息,并输出截图路径。\n本实施例中,截图单元7进一步包括截取模块71、二次截图模块72和显示模块73;其中,截取模块71用于截取整个屏幕的图片;二次截图模块72用于按照截图路径对全屏截图再次进行截图,得到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显示模块73用于将最终需要的屏幕截图显示在屏幕中间,并在屏幕下方显示图片分享列表。这样可使用户更加方便准确的截图;同时实现了截图与分享一站式的解决方案。\n总之,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记录电磁笔在屏幕上的移动轨迹,并在通过交点来得到截图时所需要的路径信息,然后按照路径信息可方便快速的在移动终端屏幕的任意界面进行局部截图,无需其他辅助软件及复杂的操作步骤。所以能直接截取屏幕上想要的内容,截取的图片文件较小,同时截图时不需要按下多个组合按键,所以其操作简单。\n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n', 'erdt': 20140430, 'family_inpadoc': 'CN201310740207A', 'family_original': '50360795', 'inventor': [{'lang': 'CN', 'name': '梁勤飞',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彭涛',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张少林',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3/0354', 'main_group': 'G06F3',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3/0354'}},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3/0481', 'main_group': 'G06F3',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3/0481'}},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3/0484', 'main_group': 'G06F3',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3/0484'}}],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411', 'lang': 'CN', 'name':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黄冠华', 'name_id': 1}], 'patent_id': '5c0b8056-97b0-4945-b450-3b4d54e3f351', 'pbdt': 20140402, 'pn_official': 'CN103699243A', 'prsd': 20160907, 'title': '一种利用电磁笔进行快速屏幕截图的方法及装置', 'update_ts': 1537333541997, 'tags': ['物联网技术服务', '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abs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车操纵联锁互控装置,包括电源、前后端点火开关及起动继电器,起动继电器与起动机连接;主要特征是:在轨道车前后两端制动阀的截断塞门开通位和截止位各装一限位开关,前端制动阀的截断塞门开通位的限位开关和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截止位的限位开关串联后连接于前端点火开关和起动继电器之间;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开通位的限位开关和前端制动阀截断塞门截止位的限位开关串联后连接于后端点火开关和起动继电器之间。本实用新型在轨道车前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处加限位开关,以实现前后端的联锁控制,具有运行前必要操作不到位时,轨道车就不能启动的优点,消除了操作隐患,确保行车安全。', 'apdt': 20021227, 'apno_official': 'CN02290680.0',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441001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旭东路49号', 'city': '襄阳', 'country': 'CN', 'district': '樊城区', 'formatted_address':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旭东路11号', 'lat': 32.054832196117, 'lon': 112.17259198965, 'postcode': '441001', 'state': '湖北'}, 'lang': 'CN', 'name': '襄樊金鹰轨道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轨道车操纵联锁互控装置,包括电源(1)、前后端点火开关(2、 4)及起动继电器(6),起动继电器(6)与起动机(7)连接;其特征在于:在 轨道车前后两端制动阀的截断塞门(8、10)开通位和截止位各装一限位开关, 前端制动阀的截断塞门(8)开通位的限位开关(3-1)和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截 止位的限位开关(3-2)串联后连接于前端点火开关(2)和起动继电器(6)之 间;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10)开通位的限位开关(5-1)和前端制动阀截断塞 门(8)截止位的限位开关(5-2)串联后连接于后端点火开关(4)和起动继电 器(6)之间。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操纵联锁互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 位开关为机械式、电磁式,或光电式。 \n', 'claim_count': 2, 'desc': '技术领域 \n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操纵联锁互控装置,具体说是一种轨道车 起动机启动电路的操纵联锁互控装置。 \n背景技术 \n目前,装有制动阀的轨道车运行前须将非操纵端制动阀下通往列车管的截 断塞门关断、操纵端制动阀下通往列车管的截断塞门开通。但在实际运用过程 中,往往存在非操纵端截断塞门没有关断或者操纵端截断塞门没有开通就起动 车的现象,留下误操作隐患,影响了行车安全。 \n发明内容 \n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前必要操作不到位时,轨道车就 不能启动,以消除误操作隐患的轨道车操纵联锁互控装置。 \n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电源、前后端点火开关及起动继电器,起动继 电器与起动机连接。在轨道车的前后两端制动阀截断塞门的开通位和截止位各 装一限位开关;前端制动阀截断塞门开通位的限位开关和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 截止位的限位开关串联后,连接于前端点火开关和起动继电器之间;后端制动 阀截断塞门开通位的限位开关和前端制动阀截断塞门截止位的限位开关串联后 连接于后端点火开关和起动继电器之间。 \n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限位开关可为机械式、电磁式,也可为光 电式。 \n使用时,当轨道车在一端操纵时,只有该端截断塞门在开通位(在截止位 和部分开通位均不行),并且另一端截断塞门必须在截止位(在开通位和部分开 通位均不行)时,启动电路才能构成回路,才能启动起动机。 \n本实用新型在轨道车前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处加限位开关,以实现前后端 的联锁控制,具有运行前必要操作不到位时,轨道车就不能启动的优点,消除 了操作隐患,确保行车安全。 \n附图说明 \n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启动电路方框图;图2为前端制动阀截断塞门与限位 开关的安装示意图;图3为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与限位开关的安装示意图。 \n下面将结构附图提供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述: \n具体实施方式 \n图1中,电源1和前端点火开关2与装于前端制动阀截断塞门开通位的机 械式限位开关3-1和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截止位的机械式限位开关3-2串联后, 连接于起动继电器6,起动继电器6与起动机7相连;电源1和后端点火开关4 与装于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开通位的机械式限位开关5-1和装于前端制动阀截 断塞门截止位的机械式限位开关5-2串联后,连接于起动继电器6。 \n图2中,前端制动阀截断塞门8的开通位安装有限位开关3-1,截止位安装 有限位开关5-2。当手柄9处于开通位时,则限位开关3-1被压缩,其常开触点 闭合,限位开关5-2的常开触点断开;当手柄9处于截止位时,则限位开关3-1 常开触点断开,限位开关5-2被压缩,其常开触点闭合。 \n图3中,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10的开通位安装有限位开关5-1、截止位装 限位开关3-2,当手柄11处于开通位时,则限位开关5-1被压缩,其常开触点闭 合,限位开关3-2常开触点断开;当手柄11处于截止位时,则限位开关3-2被压 缩,其常开触点闭合,限位开关5-1的常开触点断开。 \n本实用新型运用中,轨道车在前端操纵时,可能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n1、前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均处于截止位 \n前端制动阀截断塞门8开通位的限位开关3-1之常开触点断开,截止位的限 位开关5-2之常开触点闭合;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10开通位限位开关5-1之常开 触点断开,截止位限位开关3-2之常开触点闭合,此时,电路不通,不能启动起 动机。 \n2、前端制动阀截断塞门处于截止位,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处于开通位 \n前端制动阀截断塞门8开通位限位开关3-1之常开触点断开,截止位限位开 关5-2之常开触点闭合;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10开通位限位开关5-1之常开触点 闭合,截止位限位开关3-2之常开触点断开,此时,电路不通,不能启动起动机。 \n3、前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均处于开通位 \n前端制动阀截断塞门8开通位的限位开关3-1之常开触点闭合,截止位的限 位开关5-2之常开触点断开;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10开通位限位开关5-1之常开 触点闭合,截止位限位开关3-2之常开触点断开,此时,电路不通,不能启动起 动机。 \n4、前端制动阀截断塞门处于开通位,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处于截止位 \n前端制动阀截断塞门8开通位限位开关3-1之常开触点闭合,截止位限位开 关5-2之常开触点断开;后端制动阀截断塞门10开通位限位开关5-1之常开触点 断开,截止位限位开关3-2之常开触点闭合,电路被接通,可以启动起动机。 \n在轨道车后端操纵时,截断塞门也有四种状态,与前端操纵时一样,只有 当后端截断塞门10处于开通位且前端截断塞门8处于截止位时,限位开关5-1、 5-2被压缩以接通常开触点,起动机才能启动。 \n', 'exdt': 20121227, 'family_inpadoc': 'CN02290680U', 'family_original': '33749822', 'inventor': [{'lang': 'CN', 'name': '韩高月', 'name_id': 1}, {'lang': 'CN', 'name': '万华武', 'name_id': 2}], 'ipc': [{'code': {'clazz': 'B61', 'full': 'B61L19/00', 'main_group': 'B61L19', 'section': 'B', 'sub_class': 'B61L', 'sub_group': 'B61L19/00'}}, {'code': {'clazz': 'B61', 'full': 'B61L21/00', 'main_group': 'B61L21', 'section': 'B', 'sub_class': 'B61L', 'sub_group': 'B61L21/00'}}], 'isdt': 20031203, 'kd': 'Y', 'patent_agency': [{'lang': 'CN', 'name': '襄樊崇科专利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何静月', 'name_id': 1}], 'patent_id': '0acd4da6-3d86-468c-ac30-074db2dfd674', 'pbdt': 20031203, 'pn_official': 'CN2589308Y', 'prsd': 20070221, 'title': '一种轨道车操纵联锁互控装置', 'update_ts': 1537520018154, 'tags': []} {'abst': '本发明属于煤矿采掘装备、检测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臂式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对现有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进行性能检验和标定。本发明的步骤如下:基准建立、建立虚拟巷道、定义截割头外表曲面、断面轮廓处截割头外表曲面空间位置计算、切点计算、形成实际断面轮廓、对断面轮廓成型精度的评价是在垂直于巷道轴线方向的断面即投影面内进行,完成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角度偏差、位置偏差和形状偏差的断面监视性能评价。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无需切割一次性的成本高昂的假煤壁而只是由断面监视系统按照断面轮廓设计参数引导截割头完成断面扫描即可进行检验。', 'apdt': 20110829, 'apno_official': 'CN201110249014.3',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030006 山西省太原市并州南路108号', 'city': '太原', 'country': 'CN', 'district': '小店区', 'formatted_address':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并州南路108', 'lat': 37.828724391859, 'lon': 112.58764488782, 'postcode': '030006', 'state': '山西'}, 'lang': 'CN', 'name':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 'name_id': 2}], 'assignee_current': [{'address': {'address': '030006 山西省太原市并州南路108号', 'city': '太原', 'country': 'CN', 'state': '山西'}, 'lang': 'CN', 'name':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claim': '1.一种悬臂式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如下:\n1)、基准建立,\n定义掘进机机身两侧履带所在底平面之几何中心为机身坐标系原点,底平面前后轴线所在方向为机身坐标系纵轴,底平面左右轴线方向为机身坐标系横轴,与二者正交的方向为机身坐标系竖轴,建立机身坐标系;\n以机身坐标系原点为巷道坐标系原点,机身坐标系横轴在水平面上投影方向为巷道坐标系横轴,水平且垂直于巷道坐标系横轴的方向为巷道坐标系纵轴,与二者正交的方向为巷道坐标系竖轴,建立巷道坐标系;\n测量坐标系也即全站仪坐标系:指测量仪器自身的基准,测量坐标系原点位于仪器中心在地面上的投影处,其横轴和纵轴均水平,竖轴与横轴和纵轴正交;\n设计断面轮廓坐标系:设计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为巷道坐标系原点,横轴为巷道坐标系的横轴,纵轴为巷道坐标系的竖轴;\n如上定义坐标系,包括巷道坐标系,掘进机机身坐标系、测量坐标系,设计断面轮廓坐标系;\n2)、建立虚拟巷道,\n以巷道坐标系定义虚拟巷道,巷道按照断面轮廓形状分为矩形巷道、梯形巷道和拱形巷道,均由底板、顶板和侧壁构成,巷道底板均为水平平面,矩形巷道和拱形巷道的侧壁均为铅垂平面且以巷道轴线为对称轴,矩形巷道和梯形巷道的顶板亦为水平平面,拱形巷道顶板为部分圆柱面且以巷道轴线为回转轴,梯形巷道的侧壁所在平面与底板所在平面形成特定夹角且两侧壁以巷道轴线为对称轴,基于上述巷道坐标系和巷道设计参数,虚拟巷道即可建立;\n3)、计算方法,\n3.1、定义截割头外表曲面,\n根据截割头设计参数,将截割头外表曲面以参数形式定义在测量坐标系中,作为截割头的初始位置,\n截割头外形包括有两种,一种由圆柱面、圆锥面和球面组成,一种由抛物线回转面组成,根据截割头设计参数定义截割头外表曲面母线,使截割头外表曲面母线的顶点与测量坐标系原点重合,对称轴与测量坐标系纵轴重合,则,截割头外表面可由截割头母线以其对称轴为回转轴旋转而成;\n3.2、实际断面轮廓处截割头外表曲面空间位置计算,\n在截割头位于初始位置时选定两个特征点,分别位于截割头末端中心和截割头开口边缘处,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引导下运动至实际断面轮廓处时,全站仪检测截割头末端中心空间位置及截割头开口边缘处任意点空间位置,利用刚体的空间姿态转换方法计算截割头相对其初始位置和姿态的空间位移和姿态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刚体的空间姿态转换方法计算初始位置时截割头表面任意点在截割头运动至实际断面轮廓处时的空间位置,即实际断面轮廓处截割头外表曲面的空间位置;\n3.3切点计算,\n切点由截割头表面与构成虚拟巷道的表面的平行面相切形成,同时也是截割头表面与巷道相应表面距离最小的点,因此,切点计算为截割头表面与巷道相应表面之间距离最短点的搜索;\n3.4形成实际断面轮廓,\n按照断面轮廓的设计参数,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的引导下完成整个设计断面轮廓的扫描,则对每一断面轮廓点,即断面监视系统确定的断面轮廓点,作上述步骤3.2和3.3中所述计算可获得所有实际切点,获得完整断面轮廓空间坐标序列,然后对其进行投影即可形成实际断面轮廓,投影的方向是巷道轴线方向;\n\xa0\xa0\xa0\xa04)、断面轮廓成型精度评价,\n对断面轮廓成型精度的评价是在垂直于巷道轴线方向的断面即投影面内进行,完成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角度偏差、位置偏差和形状偏差的断面监视性能评价,\n4.1、角度偏差,\n对实际断面轮廓底部所有特征点进行线性拟合,定义其倾角为断面轮廓横滚角,即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角度偏差,\n4.2、位置偏差,\n按照4.1中角度偏差将各投影点围绕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旋转后计算其横坐标均值,以此定义为断面轮廓的横向偏移量,旋转方向为使实际断面轮廓底部所有特征点的拟合直线与断面轮廓坐标系横轴趋于平行的方向,\n断面轮廓的纵向偏移量定义为原点至旋转后断面轮廓底部拟合直线的距离,横向偏移量和纵向偏移量一起构成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位置偏差,\n4.3形状偏差,\n断面轮廓形状误差即将实际断面轮廓与设计断面轮廓进行对比,定义各点误差为其沿相应坐标轴方向到设计轮廓相应边线的距离,由此计算最大正偏差即超截量和最大负偏差即欠截量作为实际断面轮廓的形状误差指标,\n按照上述步骤中获得的断面轮廓轨迹横滚角将所有特征点围绕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旋转以消除断面轮廓轨迹横滚角,而后按照上述步骤中获得的断面轮廓横向偏移量和纵向偏移量将所有特征点沿相应坐标轴方向进行平移以消除偏移量,在此基础上,按照上述方法和断面轮廓定义对特征点与设定断面轮廓进行比较即可获得断面轮廓形状误差。\n', 'claim_count': 29, 'desc': '技术领域\n\xa0\xa0\xa0\xa0\xa0\xa0本发明属于煤矿采掘装备、检测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臂式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n背景技术\n断面监视系统指通过特定方法检测并计算出截割头在断面截割过程中相对于掘进机机身或巷道等基准的实时空间位置,用于辅助或替代人工实时监视截割头在巷道断面中的相对位置,避免超割或欠割,从而截割出符合设计参数的巷道断面轮廓的装备和技术。\n应用断面监视系统的意义在于掘进机操作人员不需要观察激光指向仪在巷道断面上的光斑,不需要通过观察截割头相对光斑的位置控制断面成型,也不需要事先在巷道断面上标记截割范围或者在截割过程中反复测量是否超采或者欠采,而是通过一系列自动化的测量和计算获得截割头的空间位置,并通过掘进机机载计算机的图形化界面将相关数据可视化从而控制截割头完成断面成型截割。断面监视系统的应用可提高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n掘进机断面监视技术是实现掘进机自动截割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成为目前行业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某些进口掘进机上已有配备,国内大多掘进机厂商也在以各种方式积极开发相关技术和装备,但对于基于不同原理实现的断面监控技术和装备,目前尚无一套完整可信的性能评价体系和检验方法。\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对现有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进行性能检验和标定。\n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n悬臂式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如下:\n1)、基准建立,\n定义掘进机机身两侧履带所在底平面之几何中心为机身坐标系原点,底平面前后轴线所在方向为机身坐标系纵轴,底平面左右轴线方向为机身坐标系横轴,与二者正交的方向为机身坐标系竖轴,建立机身坐标系;\n以机身坐标系原点为巷道坐标系原点,机身坐标系横轴在水平面上投影方向为巷道坐标系横轴,水平且垂直于巷道坐标系横轴的方向为巷道坐标系纵轴,与二者正交的方向为巷道坐标系竖轴,建立巷道坐标系;\n测量坐标系也即全站仪坐标系:指测量仪器自身的基准,测量坐标系原点位于仪器中心在地面上的投影处,其横轴和纵轴均水平,竖轴与横轴和纵轴正交;\n设计断面轮廓坐标系:设计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为巷道坐标系原点,横轴为巷道坐标系的横轴,纵轴为巷道坐标系的竖轴;\n如上定义坐标系,包括巷道坐标系,掘进机机身坐标系、测量坐标系,设计断面轮廓坐标系;\n2)、建立虚拟巷道,\n以巷道坐标系定义虚拟巷道,巷道按照断面轮廓形状分为矩形巷道、梯形巷道和拱形巷道,均由底板、顶板和侧壁构成,巷道底板均为水平平面,矩形巷道和拱形巷道的侧壁均为铅垂平面且以巷道轴线为对称轴,矩形巷道和梯形巷道的顶板亦为水平平面,拱形巷道顶板为部分圆柱面且以巷道轴线为回转轴,梯形巷道的侧壁所在平面与底板所在平面形成特定夹角且两侧壁以巷道轴线为对称轴,基于上述巷道坐标系和巷道设计参数,虚拟巷道即可建立;\n3)、计算方法,\n3.1、定义截割头外表曲面,\n根据截割头设计参数,将截割头外表曲面以参数形式定义在测量坐标系中,作为截割头的初始位置,\n截割头外形包括有两种,一种由圆柱面、圆锥面和球面组成,一种由抛物线回转面组成,根据截割头设计参数定义截割头外表曲面母线,使截割头外表曲面母线的顶点与测量坐标系原点重合,对称轴与测量坐标系纵轴重合,则,截割头外表面可由截割头母线以其对称轴为回转轴旋转而成;\n3.2、实际断面轮廓处截割头外表曲面空间位置计算,\n在截割头位于初始位置时选定两个特征点,分别位于截割头末端中心和截割头开口边缘处,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引导下运动至实际断面轮廓处时,全站仪检测截割头末端中心空间位置及截割头开口边缘处任意点空间位置,利用刚体的空间姿态转换方法计算截割头相对其初始位置和姿态的空间位移和姿态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刚体的空间姿态转换方法计算初始位置时截割头表面任意点在截割头运动至实际断面轮廓处时的空间位置,即实际断面轮廓处截割头外表曲面的空间位置;\n3.3切点计算,\n切点由截割头表面与构成虚拟巷道的表面的平行面相切形成,同时也是截割头表面与巷道相应表面距离最小的点,因此,切点计算为截割头表面与巷道相应表面之间距离最短点的搜索;\n3.4形成实际断面轮廓,\n按照断面轮廓的设计参数,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的引导下完成整个设计断面轮廓的扫描,则对每一断面轮廓点,即断面监视系统确定的断面轮廓点,作上述步骤3.2和3.3中所述计算可获得所有实际切点,获得完整断面轮廓空间坐标序列,然后对其进行投影即可形成实际断面轮廓,投影的方向是巷道轴线方向;\n\xa0\xa0\xa0\xa04)、断面轮廓成型精度评价,\n对断面轮廓成型精度的评价是在垂直于巷道轴线方向的断面即投影面内进行,完成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角度偏差、位置偏差和形状偏差的断面监视性能评价,\n4.1、角度偏差,\n对实际断面轮廓底部所有特征点进行线性拟合,定义其倾角为断面轮廓横滚角,即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角度偏差,\n4.2、位置偏差,\n按照4.1中角度偏差将各投影点围绕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旋转后计算其横坐标均值,以此定义为断面轮廓的横向偏移量,旋转方向为使实际断面轮廓底部所有特征点的拟合直线与断面轮廓坐标系横轴趋于平行的方向,\n断面轮廓的纵向偏移量定义为原点至旋转后断面轮廓底部拟合直线的距离,横向偏移量和纵向偏移量一起构成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断面轮廓的位置偏差,\n4.3形状偏差,\n断面轮廓形状误差即将实际断面轮廓与设计断面轮廓进行对比,定义各点误差为其沿相应坐标轴方向到设计轮廓相应边线的距离,由此计算最大正偏差即超截量和最大负偏差即欠截量作为实际断面轮廓的形状误差指标,\n按照上述步骤中获得的断面轮廓轨迹横滚角将所有特征点围绕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旋转以消除断面轮廓轨迹横滚角,而后按照上述步骤中获得的断面轮廓横向偏移量和纵向偏移量将所有特征点沿相应坐标轴方向进行平移以消除偏移量,在此基础上,按照上述方法和断面轮廓定义对特征点与设定断面轮廓进行比较即可获得断面轮廓形状误差。\n本发明借助掘进机机身结构特征,获取掘进机机身对称轴数据,用于建立虚拟巷道、掘进机机身坐标系和断面轮廓设计等。控制掘进机悬臂,使截割头按照截割工艺在断面监视系统的引导下运动,至断面边界即断面轮廓时,检测截割头末端中心及若干截割头表面其他特征点的空间位置,由此计算截割头在测量坐标系中的偏转角和俯仰角并据此将截割头外表曲面转换至这一空间位置和姿态。计算截割头表面与(预先定义的)巷道侧壁(或底板顶板等)的平行面的切点,即可得到这一位置时截割头表面形成断面轮廓的切点,即截割头在此位置形成的断面轮廓点。随着截割头完成断面扫描,获得一系列断面轮廓切点,按照预先定义的巷道和掘进机机身基准,将所有切点投影到定义断面轮廓的平面上并与预先设定的断面轮廓进行比较,即可对断面监视系统精度进行评价。按照应用中对巷道和断面成型过程中的关注重点,评价指标确定为角度偏差、位置偏差和形状偏差三类,评价指标分别为横滚角、横向偏移量、纵向偏移量、最大超割量和最大欠割量等。\n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断面监视性能检验系统用于断面监视系统的性能检验,这一性能与传感器的精度、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和截割头空间位置检测所用数学模型等因素有关。本发明中提出的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可用于完成断面监视系统安装后的掘进机在出厂前进行断面监视性能检验,优点在于无需切割一次性的成本高昂的假煤壁而只是由断面监视系统按照断面轮廓设计参数引导截割头完成断面扫描即可进行检验。\n附图说明\n图1为基准坐标系定义示意图,\n图2为巷道坐标系、机身坐标系、断面轮廓坐标系定义示意图,\n图3为测量坐标系定义示意图,\n图4为矩形虚拟巷道示意图,\n图5为梯形虚拟巷道示意图,\n图6为拱形虚拟巷道示意图,\n图7为球面+锥面+柱面截割头母线定义示意图,\n图8为抛物线截割头母线定义示意图,\n图9为截割头轨迹投影示意图,\n图10为矩形断面轮廓定义示意图,\n图11为梯形断面轮廓定义示意图,\n图12为拱形断面轮廓定义示意图,\n图13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n图中:1-虚拟巷道,2-掘进机机身,3-设计断面轮廓,4-截割头切点序列投影,5-截割头轨迹点。\n具体实施方式\n悬臂式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步骤如下:\n1、基准\n如图1所示,定义机身两侧履带所在底平面之几何中心为机身坐标系原点\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底平面前后轴线所在方向为轴,左右轴线方向为轴,与轴、轴正交的方向为轴,如此,机身坐标系建立。以机身坐标系原点为巷道坐标系原点,机身坐标系轴在水平面上投影方向为巷道坐标系轴,水平且垂直于轴的方向为巷道坐标系轴(亦为机身坐标系轴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与轴、轴正交的方向为轴,至此,巷道坐标系建立。\n测量坐标系指测量仪器自身的基准,坐标系原点位于仪器中心在地面上的投影处,其横轴和纵轴均水平,竖轴与横轴和纵轴正交。\n定义坐标系如图1、2所示,包括巷道坐标系,掘进机机身坐标系、测量坐标系,断面轮廓坐标系。\n设,分别为全站仪测得的掘进机机身两侧在机身坐标系轴方向上的两点空间位置坐标,分别设置在机身两侧相同距离处,,分别为机身坐标系轴方向上任意两点空间位置坐标。则机身坐标系原点可表示为\n\n轴方向向量可表示为\n\n则轴方向向量可表示为\n\n进而,轴方向向量可表示为\n\n或\n投影面方程为\n\n其中,\n\n\n\n2、建立虚拟巷道\n以巷道坐标系定义虚拟巷道,常见巷道按照断面轮廓形状分为矩形巷道、梯形巷道和拱形巷道,如图4、5、6所示,均由底板、顶板和侧壁构成。巷道底板通常为水平平面,矩形巷道和拱形巷道的侧壁均为铅垂平面且以巷道轴线为对称轴,矩形巷道和梯形巷道的顶板亦为水平平面,拱形巷道顶板为部分圆柱面且以巷道轴线为回转轴,梯形巷道的侧壁所在平面与底板所在平面形成特定夹角且两侧壁以巷道轴线为对称轴。基于上述巷道坐标系和巷道设计参数,虚拟巷道即可建立。\n\xa0\xa0\xa0\xa0\xa0\xa0\xa0以矩形断面轮廓巷道为例,其虚拟巷道由四个平面组成,设巷道宽为,高为,则按照上文所定义巷道基准,虚拟巷道两侧面可表示为:\n\n式中,\n\n\n\n\n虚拟巷道顶板可表示为:\n\n虚拟巷道底板可表示为:\n\n3、计算方法\n根据截割头设计参数,将截割头外表曲面以参数形式定义在测量坐标系即全站仪坐标系中。通过测量截割头表面若干点的空间位置计算截割头的俯仰角和偏摆角等空间姿态参数,进而计算截割头表面其它点的空间位置坐标。巷道侧壁、底板和顶板基于巷道基准定义,以平行于巷道侧壁、底板和顶板的平面或曲面与空间任意位置处截割头表面相切,切点即为截割头在此位置形成的断面轮廓点。也可计算截割头表面各点到巷道侧壁的距离,取得极小值的截割头表面点为截割头在此位置形成的断面轮廓点。\n3.1、截割头外表曲面定义\n截割头外形有很多种,多数由圆柱面、圆锥面和球面组成,以此为例,定义截割头外表曲面,如图7所示,设截割头柱面半径为,高为,锥面高为,锥顶半径为,则,截割头母线\n,,\n,\n,\n则截割头表面点的坐标可表示为\n\n\n\n若截割头外表面为抛物线回转面,且截割头高为,焦距(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如图8所示,则截割头母线为\n\n截割头表面点的坐标可表示为\n\n3.2断面轮廓处截割头外表曲面计算\n在截割头定义坐标系中选定两个特征点,分别位于截割头末端中心及截割头开口边缘与坐标平面相交处,其位置坐标分别为和。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引导下运动至断面轮廓处时,检测截割头末端中心及截割头开口边缘处任意点空间位置,分别设为和,计算截割头的俯仰角、偏摆角和横滚角,\n\n则截割头表面任意一点的坐标可表示为\n\n3.3切点计算\n切点由截割头表面与构成巷道的表面的平行面相切形成,同时也是截割头表面与巷道相应表面距离最小的点,因此,切点计算转化为截割头表面与巷道相应表面之间距离最短点的搜索。截割头在给定位置时形成的断面轮廓点及截割头外表面对应点的搜索过程可分步进行,即,先以大步长进行全面搜索以缩小目标范围,尔后在这一区域内以较小步长进行搜索以进一步缩小目标范围,依此类推,直到目标范围符合精度要求,此时以区域均值作为目标点并以区域坐标均值作为目标点空间位置坐标。\n3.4形成断面轮廓\n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的引导下完成整个断面的扫描,则对每一“断面轮廓点”(即断面监视系统确定的断面轮廓点)作上述计算可获得所有实际切点,如此,获得完整断面轮廓空间坐标序列,尔后对其进行投影即可进行角度偏差、位置偏差和形状偏差等断面监视性能评价。\n设为截割头运动轨迹形成的切点空间位置坐标,则点在平面上的投影坐标为\n\n其中,\n\n\n\n至此,截割头运动轨迹被投影至虚拟巷道断面上,应由若干离散点组成,如图9所示。\n4、断面轮廓成型精度评价\n\xa0\xa0\xa0\xa0\xa0\xa0\xa0断面轮廓成型精度直接反映了断面监视系统的性能。对断面轮廓成型精度的评价是在垂直于巷道指向的断面即投影面内进行的,因此,为方便起见,需要将上文获得的测量坐标系下的切点投影数据转换到巷道坐标系中。\n4.1角度偏差\n对底部所有特征点进行线性拟合,定义其倾角为断面轮廓横滚角。\n设截割头在断面轮廓底部的特征点投影位置坐标为,拟合直线为\n\n其中,\n\n\n\n则直线的倾角即断面轮廓的横滚角为\n\n4.2位置偏差\n将各投影点围绕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旋转角度后计算其横坐标均值,以此定义为断面轮廓的横向偏移量。设为旋转后的投影点位置坐标,为旋转后投影点的几何中心,则:\n\n\n断面轮廓的纵向偏移量定义为原点至断面轮廓底部拟合直线的距离:\n\n4.3形状偏差\n确定断面轮廓形状误差即将实际截割头末端中心运动轨迹的投影作为实际断面轮廓与设计断面轮廓进行对比,由于实际应用中更关心断面截割过程中的“超截”和“欠截”问题,因此确定断面轮廓形状误差时,不宜对截割头轨迹点进行拟合(拟合的目的是消除局部测量误差)。\n为确定断面轮廓形状误差,首先要定义设计轮廓在给定坐标系中的位置。\n矩形断面轮廓定义\n\xa0\xa0\xa0\xa0\xa0\xa0\xa0如图10所示,矩形断面轮廓可由高和宽两个参数定义,在断面轮廓坐标系中其四条边线可分别表示为\n ;\n;\n;\n各点误差为其到设计轮廓相应边线的距离,由此计算最大正偏差(超截量)和最大负偏差(欠截量)作为断面监视系统截割矩形断面时的形状误差指标。\n梯形断面轮廓定义\n\xa0\xa0\xa0\xa0\xa0\xa0\xa0如图11所示,梯形断面轮廓可由上底宽、下底宽和高三个参数定义,在巷道坐标系中其四条边线可分别表示为\n\n\n\n\n各点误差为其沿相应坐标轴方向到设计轮廓相应边线的距离,由此计算最大正偏差(超截量)和最大负偏差(欠截量)作为断面监视系统截割梯形断面时的形状误差指标。\n拱形断面轮廓定义\n如图12所示,拱形断面轮廓可由宽,高和弧顶半径三个参数定义,在巷道坐标系中其边线可表示为\n;\n;\n;\n两侧边和底边误差计算方法同上,弧形顶部的误差由各点到设计轮廓弧顶中心的距离与设计弧顶半径进行对比得出,由此计算最大正偏差(超截量)和最大负偏差(欠截量)作为断面监视系统截割拱形断面时的形状误差指标。\n按照上述步骤中获得的断面轮廓轨迹横滚角将所有特征点围绕断面轮廓坐标系原点旋转以消除断面轮廓轨迹横滚角,而后按照上述步骤中获得的断面轮廓横向偏移量和纵向偏移量将所有特征点沿相应坐标轴方向进行平移以消除偏移量,在此基础上,按照上述方法和断面轮廓定义对特征点与设定断面轮廓进行比较即可获得断面轮廓形状误差。\n5、计算流程图\n\xa0\xa0\xa0\xa0\xa0\xa0\xa0计算流程如图13所示。\n6、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平台的主要测量仪器是全站仪,其他还有卷尺等。测量步骤如下:\n\xa0\xa0\xa0\xa0\xa0\xa0\xa01)、装备有断面监视系统的掘进机应置于稳定平台上并保持机身固定;\n2)、在机身两侧等距离处(2米左右)设置两个特征点,使其连线垂直于机身;\n3)、在截割头表面设置两个特征点,使其位于截割头及其表面截齿的包络面上,其一位于包络面的末端中心处,其二位于包络面的开口处;\n4)、将全站仪架设在掘进机机身前方约20米处,使得全站仪可以测得机身两侧特征点以及截割头运动范围内其末端中心处特征点;\n\xa0\xa0\xa0\xa0\xa0\xa0\xa05)、启动掘进机,在断面监视系统引导下,控制掘进机悬臂,使截割头运动至断面轮廓处;\n\xa0\xa0\xa0\xa0\xa0\xa0\xa06)、启动全站仪测量截割头表面两个特征点的空间位置坐标并记录;\n\xa0\xa0\xa0\xa0\xa0\xa0\xa07)、重复上述步骤5和6,直到截割头在断面监视系统引导下完成整个断面扫描并测得截割头在每一处轮廓上的表面特征点;\n\xa0\xa0\xa0\xa0\xa0\xa0\xa08)、运用本发明所述的的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启动数据处理过程,获得实际断面轮廓相对设计轮廓的偏差数据,完成断面监视系统性能评价。\n上述符号定义和说明如下:\n:巷道坐标系,\n:掘进机机身坐标系、\n:测量坐标系,\n:断面轮廓坐标系,\n,:掘进机机身两侧在机身坐标系轴方向上的两个特征点空间位置坐标,\n,:机身坐标系轴方向上任意两点空间位置坐标,\n:投影面,\n:截割头柱面半径,\n:截割头柱面高,\n:锥面高,\n锥顶半径,\n:截割头高,\n:焦距(焦点到准线的距离),\n,:截割头表面两个特征点在其定义坐标系中的位置坐标,\n和:截割头表面两个特征点在断面轮廓处的位置坐标,\n、\xa0,:截割头仔断面轮廓处的俯仰角、偏摆角和横滚角,\n :截割头表面任意一点在断面轮廓处的位置坐标,\n:截割头在断面轮廓上与虚拟巷道之间切点序列的位置坐标,\n:切点序列在平面上的投影坐标,\n:断面轮廓的横滚角,\n :旋转后的投影点位置坐标,\n:旋转后投影点的几何中心,\n:断面轮廓的纵向偏移量,\n、:矩形断面轮廓的高和宽,\n、、:梯形断面轮廓的上底宽、下底宽和高,\n、、:拱形断面轮廓的宽、高和弧顶半径。\n', 'erdt': 20120509, 'family_inpadoc': 'CN201110249014A', 'family_original': '45860571', 'inventor': [{'lang': 'CN', 'name': '田原', 'name_id': 1}, {'lang': 'CN', 'name': '于向东', 'name_id': 2}, {'lang': 'CN', 'name': '金江', 'name_id': 3}, {'lang': 'CN', 'name': '贾运红', 'name_id': 4}, {'lang': 'CN', 'name': '王德光', 'name_id': 5}, {'lang': 'CN', 'name': '侯林', 'name_id': 6}, {'lang': 'CN', 'name': '张波', 'name_id': 7}, {'lang': 'CN', 'name': '贾有生', 'name_id': 8}, {'lang': 'CN', 'name': '袁晓明', 'name_id': 9}, {'lang': 'CN', 'name': '朱同明', 'name_id': 10}], 'ipcr': [{'code': {'clazz': 'G01', 'full': 'G01C25/00', 'main_group': 'G01C25', 'section': 'G', 'sub_class': 'G01C', 'sub_group': 'G01C25/00'}}],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4110', 'lang': 'CN', 'name':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任林芳', 'name_id': 1}], 'patent_id': '2cd949ab-53a8-4331-8e56-7c38cf483254', 'pbdt': 20120328, 'pn_official': 'CN102393211A', 'prsd': 20140903, 'title': '一种悬臂式掘进机断面监视系统性能检验方法', 'update_ts': 1537152022795, 'tags': ['导航、测绘、气象及海洋专用仪器制造',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abst': '本发明涉及建筑机械,名称是定截断刀可微动的钢筋截断机,包括机壳,在机壳上具有刀口,刀口的左边安装定截断刀,在刀口的右侧安装动截断刀;其特征是:所述的定截断刀可左右滑动地安装在刀口的左侧,在定截断刀后面还有弹性部件,弹性部件自由状态下定截断刀在滑动部位的右面,所述的定截断刀可左右滑动的行程是所要截断钢筋的直径,所述的弹性部件初始移动强度是钢筋截断力量的80—90%。这样的钢筋截断机具有截断刀不易损坏、经久耐用、使用寿命长的优点;所述的定截断刀可左右滑动的行程是所要截断钢筋的直径,具有减少截断钢筋行程的优点;所述的弹性部件初始移动强度是钢筋截断力量的80—90%,具有保护截断刀效果好的优点。', 'apdt': 20160316, 'apno_official': 'CN201610147056.9',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461500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和尚桥楼张村全鑫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lang': 'CN', 'name': '长葛市全鑫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461500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和尚桥楼张村全鑫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lang': 'CN', 'name': '长葛市全鑫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定截断刀可微动的钢筋截断机,包括机壳,在机壳上具有刀口,刀口的左边安装定截 断刀,在刀口的右侧安装动截断刀;其特征是:所述的定截断刀可左右滑动地安装在刀口 的左侧,在定截断刀后面还有弹性部件,弹性部件自由状态下定截断刀在滑动部位的右面。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截断机,其特征是:所述的定截断刀可左右滑动的行程是 所要截断钢筋的直径。 \n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截断机,其特征是:所述的弹性部件初始移动强度是 钢筋截断力量的80—90%。 \n', 'claim_count': 3,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建筑机械,具体地说是涉及钢筋截断机。 \n背景技术 \n钢筋截断机具有机壳,在机壳上具有刀口,刀口的左边安装定截断刀,在刀口的 右侧安装动截断刀;现有技术中,静截断刀是完全不动地固定在截断机上的,这样的截断机 具有截断刀容易损坏、截断刀使用寿命短的缺点。 \n发明内容 \n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截断刀不易损坏、经久耐用、使用寿命 长的钢筋截断机——定截断刀可微动的钢筋截断机。 \n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定截断刀可微动的钢筋截断机,包括机壳,在机 壳上具有刀口,刀口的左边安装定截断刀,在刀口的右侧安装动截断刀;其特征是:所述的 定截断刀可左右滑动地安装在刀口的左侧,在定截断刀后面还有弹性部件,弹性部件自由 状态下定截断刀在滑动部位的右面。 \n进一步地讲,所述的定截断刀可左右滑动的行程是所要截断钢筋的直径。 \n进一步地讲,所述的弹性部件初始移动强度是钢筋截断力量的80—90%。 \n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这样的钢筋截断机具有截断刀不易损坏、经久耐用、使用寿 命长的优点;所述的定截断刀可左右滑动的行程是所要截断钢筋的直径,具有减少截断钢 筋行程的优点;所述的弹性部件初始移动强度是钢筋截断力量的80—90%,具有保护截断刀 效果好的优点。 \n附图说明 \n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n其中:1、机壳2、刀口3、定截断刀4、动截断刀5、弹性部件。 \n具体实施方式 \n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n如图1所示,定截断刀可微动的钢筋截断机,包括机壳1,在机壳上具有刀口2,刀口 的左边安装定截断刀3,在刀口的右侧安装动截断刀4;其特征是:所述的定截断刀可左右 滑动地安装在刀口的左侧,在定截断刀后面还有弹性部件5,弹性部件自由状态下定截断刀 在滑动部位的右面。 \n所述的弹性部件可以是弹簧或橡胶块等。 \n这样在截断钢筋时,定截断刀有一个向后的微动,延缓定截断刀和动截断刀对钢 筋截断时间,具有本发明的优点。 \n进一步地讲,所述的定截断刀可左右滑动的行程是所要截断钢筋的直径。 \n进一步地讲,所述的弹性部件初始移动强度是钢筋截断力量的80—90%。 \n随着弹性部件是压缩,弹性部件的压缩强度更大,弹性部件和截断的力量平衡时 静止。 \n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并不限于此,任何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n', 'inventor': [{'lang': 'CN', 'name': '张德安',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张振',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B21', 'full': 'B21F11/00', 'main_group': 'B21F11', 'section': 'B', 'sub_class': 'B21F', 'sub_group': 'B21F11/00'}, 'version': '2006.01'}], 'kd': 'A', 'patent_id': 'f1f67cc5-5482-4610-a3e0-acefc69324d8', 'pbdt': 20160518, 'pn_official': 'CN105583333A', 'title': '定截断刀可微动的钢筋截断机', 'update_ts': 1539096892618, 'tags': ['金属成形机床制造', '金属制品修理']} {'abst':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加工设备,它安装在钢筋截断机上,名称是钢筋截断装置,它包括固定截断刀和截断臂,固定截断刀固定在刀座上,截断臂经铰轴连接在刀座上,截断臂上有第二截断刀,在截断臂的后面有对截断臂加力的部件,所述加力的部件是曲轴联动的连杆机构,所述加的力部件连接中心控制装置,这样的钢筋截断装置具有截断时间短、生产效率更高的优点。', 'apdt': 20130630, 'apno_official': 'CN201320381128.8',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461500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增福庙乡河涯刘工业区宇创机械有限公司', 'city': '许昌', 'country': 'CN', 'district': '长葛市', 'formatted_address':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G107', 'lat': 34.276936477122, 'lon': 113.76836767895, 'postcode': '461500', 'state': '河南'}, 'lang': 'CN', 'name': '河南宇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钢筋截断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固定截断刀和截断臂,固定截断刀固定在刀座上,截断臂经铰轴连接在刀座上,截断臂上有第二截断刀,在截断臂的后面有对截断臂加力的部件。\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截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加力的部件是曲轴联动的连杆机构。\n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截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加力的部件连接中心控制装置。\n', 'claim_count': 3, 'desc': '技术领域\n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加工设备,具体地说是钢筋截断装置,它安装在钢筋截断机上。\n背景技术\n钢筋截断装置具有截断刀,截断刀连接着截断臂,现有技术中,截断臂是一个伸缩臂,要截断钢筋,截断臂伸出,可以截断钢筋,截断后伸缩臂收回,完成整个工作过程,这样结构的截断装置具有截断时间长、结构复杂的缺点。\n发明内容\n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截断时间短、生产效率更高的钢筋截断装置。\n本实用新型钢筋截断装置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钢筋截断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固定截断刀和截断臂,固定截断刀固定在刀座上,截断臂经铰轴连接在刀座上,截断臂上有第二截断刀,在截断臂的后面有对截断臂加力的部件,这样截断钢筋就可以像剪刀一样截断了,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优点。\n进一步的讲,所述加力的部件是曲轴联动的连杆机构。\n进一步的讲,所述加力的部件连接中心控制装置,这样可以实现程控。\n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这样的钢筋截断装置具有截断时间短、生产效率更高的优点。\n附图说明\n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n其中:1、截断刀\xa0\xa0\xa0\xa02、截断臂\xa0\xa0\xa03、刀座\xa0\xa0\xa04、铰轴\xa0\xa05、第二截断刀\xa0\xa0\xa06、加力的部件。\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n如图1所示,钢筋截断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固定截断刀1和截断臂2,固定截断刀固定在刀座3上,截断臂2经铰轴4连接在刀座上,截断臂上有第二截断刀5,在截断臂2的后面有对截断臂加力的部件6,这样截断钢筋就可以像剪刀一样截断了,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优点。\n进一步的讲,所述加力的部件是曲轴联动的连杆机构。\n进一步的讲,所述加力的部件连接中心控制装置,这样可以实现程控。\n', 'exdt': 20230630, 'family_inpadoc': 'CN201320381128U', 'family_original': '49743272', 'inventor': [{'lang': 'CN', 'name': '赵景贤',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B21', 'full': 'B21F11/00', 'main_group': 'B21F11', 'section': 'B', 'sub_class': 'B21F', 'sub_group': 'B21F11/00'}}], 'isdt': 20131218, 'kd': 'U', 'patent_id': 'e72238e1-19f3-479d-9d84-3babdf2a506a', 'pbdt': 20131218, 'pn_official': 'CN203343338U', 'prsd': 20131218, 'title': '钢筋截断装置', 'update_ts': 1537150101837, 'tags': ['金属成形机床制造', '金属制品修理']} {'abs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由于终端设备要扫描的WIFI接入点是根据最近的连接时间以及连接次数筛选出的WIFI接入点,要扫描的WIFI接入点数量少,扫描时间减少,提高了开启WIFI时的连接速度。', 'apdt': 20151125, 'apno_official': 'CN201510829273.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68号华润五彩城购物中心二期13层', 'city': '北京', 'country': 'CN', 'district': '海淀区', 'formatted_address':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68号', 'lat': 40.036473310638, 'lon': 116.33983744875, 'postcode': '100085', 'state': '北京'}, 'ans_id': '4d2f48bd-f292-464a-ada4-eb54d865322f', 'lang': 'CN', 'name':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name_id': 1, 'nname': 'XIAOMI', 'nname_cn': '小米科技'}], 'claim': '1.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n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 时间; \n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 时间,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连接过的WIFI 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计算所述WIFI接 入点的连接权重包括: \n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量,以及,距当前 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其中,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量,随着连接次 数增多而增大,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 重分量,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 \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nX=(Ti-Tmin)*K1/(Tmax-Tmin); \nY=(Ci-Cmin)*K2/(Cmax-Cmin); \n其中,Y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量;X为 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Ti表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Tmax表示所获 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中,最晚的连接时间;Tmin表示所获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中,最早的连接 时间;Ci表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Cmax表示所获取的所 有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中的最大值;Cmin表示所获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 的连接次数中的最小值;K1表示连接时间的权重系数,K2表示连接次数的权 重系数,K1和K2为正数。 \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nZ=X+Y; \n其中,Z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连接过的 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包括: \n从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 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n所述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包 括: \n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删除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超 出预设数量阈值部分的WIFI接入点,获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其 中,删除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均小于保留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 的连接权重,删除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超出预设数量阈值部分的 WIFI接入点,获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包括: \n当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的所述WIFI接入点的数量超过所述数量 阈值时,确定并删除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入 点; \n当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记录的WIFI接入点的数量小于或者等于所 述数量阈值时,获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n7.一种网络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n连接记录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 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n连接权重计算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连接记录获取模块获取的连接过 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计算所述 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接入点筛选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连接权重计算模块计算的所述WIFI 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 \n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权重计算模块被 配置为根据所述连接记录获取模块获取的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 对应的权重分量,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计算 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其中,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量,随着连接次 数增多而增大,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 重分量,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 \n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nX=(Ti-Tmin)*K1/(Tmax-Tmin); \nY=(Ci-Cmin)*K2/(Cmax-Cmin); \n其中,Y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量;X为 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Ti表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Tmax表示所获 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中,最晚的连接时间;Tmin 表示所获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中,最早的连接 时间;Ci表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Cmax表示所获取的所 有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中的最大值;Cmin表示所获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 的连接次数中的最小值;K1表示连接时间的权重系数,K2表示连接次数的权 重系数,K1和K2为正数。 \n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Z=X+Y;其中,Z为所 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记录获取 模块被配置为从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 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n所述接入点筛选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删除 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超出预设数量阈值部分的WIFI接入点,获得更 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其中,删除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均小于保 留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点筛选模块被 配置为当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的所述WIFI接入点的数量超过所述数 量阈值时,确定并删除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 接入点,当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记录的WIFI接入点的数量小于或者等 于所述数量阈值时,获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n13.一种网络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n处理器; \n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n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n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 时间; \n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 时间,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 \n', 'claim_count': 42, 'desc': '技术领域 \n本公开涉及互联网领域,尤其涉及网络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n背景技术 \n一些相关技术中,终端设备会将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记录下来,这样, 用户打开WIFI后,终端设备会扫描所有曾经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 \n终端设备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随着时间不断的增加,如在各种咖啡厅, 餐厅,公司,家里连接过的WIF接入点,等等。因此,终端设备所记录的 曾经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终端设备扫描时间越来越 长,WIFI的连接速度越来越慢。 \n发明内容 \n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n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WIF连接的方法,包括: 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 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 \n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本公开的 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 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根据所述WIFI 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因此,终端设备要扫描 的WIFI接入点是根据最近的连接时间以及连接次数筛选出的WIFI接入点, 要扫描的WIFI接入点数量少,扫描时间减少,提高了开启WIFI时的连接 速度。 \n在本公开实施例第一个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连接 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计算所 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包括: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 应的权重分量,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计算所 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其中,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 的权重分量,随着连接次数增多而增大,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 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 \n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该实施方式 中,由于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量,随着连接次数 增多而增大,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 分量,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因此,最近常用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越 大,最近不常用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越小。从而该实施方式可以根据 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的大小,更加准确地筛选出最近常用的WIFI接入点 作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使得终端设备快速扫描到可用的WIFI接入点 的可能性提高,减少扫描时间,提高了连接速度。 \n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第一个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可能 的实施方式中,X=(Ti-Tmin)*K1/(Tmax-Tmin);Y=(Ci-Cmin)*K2/(Cmax-Cmin)。其中, Y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量;X为所述连接 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Ti表示所述 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Tmax表示所获取的所有 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中,最晚的连接时间;Tmin表示所获 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中,最早的连接时间;Ci表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Cmax表示所获取的所有WIFI 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中的最大值;Cmin表示所获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的连接 次数中的最小值;K1表示连接时间的权重系数,K2表示连接次数的权重系数, K1和K2为正数。 \n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该实施方式 中,由于X=(Ti-Tmin)*K1/(Tmax-Tmin),Y=(Ci-Cmin)*K2/(Cmax-Cmin),使得连接权 重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出随着连接次数增多而增大,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的 特点,使得根据连接权重筛选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时能够筛选出更准确的 最近常用WIFI接入点。 \n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第一个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三种可能 的实施方式中,Z=X+Y。其中,Z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该实施方式 中,由于Z=X+Y,使得连接权重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出随着连接次数增多而 增大,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的特点,使得根据连接权重筛选待扫描的WIFI 接入点时能够筛选出更准确的最近常用WIFI接入点。 \n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第一个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四种可能 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 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包括:从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获取连接过的WIFI 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所述根据所述WIFI 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包括:根据所述WIFI接 入点的连接权重,删除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超出预设数量阈值部分 的WIFI接入点,获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其中,删除的WIFI接 入点的连接权重均小于保留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该实施方式 中,由于根据预设数量阈值对保留在连接记录中的WIFI接入点的数量进行 限制,而删除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均小于保留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 权重,因此,可以保证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保留的是最近常用的 WIFI接入点,终端设备直接对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保留的WIFI 接入点进行扫描,要扫描的WIFI接入点数量少,扫描时间减少,提高了开 启WIFI时的连接速度。 \n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第一个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五种可能 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以及所述数量阈值, 从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删除超出所述数量阈值部分的WIFI接入 点,获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包括:当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中的所述WIFI接入点的数量超过所述数量阈值时,确定并删除所述WIFI 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入点;当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中所记录的WIFI接入点的数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数量阈值时,获得更新的 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n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该实施方式 中,通过确定并删除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入点,可以准确地使删除的 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均小于保留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因此,可以 保证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保留的是最近常用的WIFI接入点,终 端设备直接对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保留的WIFI接入点进行扫描, 要扫描的WIFI接入点数量少,扫描时间减少,提高了开启WIFI时的连接 速度。 \n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连接的装置,包括:连接 记录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 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连接权重计算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连接记录 获取模块获取的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 的连接时间,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接入点筛选模块,被配置 为根据所述连接权重计算模块计算的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选出 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 \n在本公开实施例第二个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权重 计算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连接记录获取模块获取的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 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量,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 分量,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其中,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 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量,随着连接次数增多而增大,连接过的WIFI接入 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 \n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第二个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可能 的实施方式中,X=(Ti-Tmin)*K1/(Tmax-Tmin);Y=(Ci-Cmin)*K2/(Cmax-Cmin)。其中, Y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量;X为所述连接 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Ti表示所述 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Tmax表示所获取的所有 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中,最晚的连接时间;Tmin表示所获 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中,最早的连接时间;Ci表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Cmax表示所获取的所有WIFI 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中的最大值;Cmin表示所获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的连接 次数中的最小值;K1表示连接时间的权重系数,K2表示连接次数的权重系数, K1和K2为正数。 \n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第二个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三种可能 的实施方式中,Z=X+Y;其中,Z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第二个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四种可能 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记录获取模块被配置为从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 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所述接入点筛选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删除所述 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超出预设数量阈值部分的WIFI接入点,获得更新的 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其中,删除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均小于保留的 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第二个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五种可能 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入点筛选模块被配置为当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中的所述WIFI接入点的数量超过所述数量阈值时,确定并删除所述WIFI 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入点,当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中所记录的WIFI接入点的数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数量阈值时,获得更新的 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n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连接的装置,包括:处理 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获 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 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 \n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 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n附图说明 \n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 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n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实施环境的结构示意图。 \n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 \n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 \n图4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 \n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网络连接的装置框图。 \n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网络连接的装置框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 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 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 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 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n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实施环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 所示,该实施环境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10、WIFI接入点120。终端设备110 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机、笔记本电脑等等。在图1中,终端设 备110以智能手机为例来示意。WIFI接入点120,是指WirelessFidelity,无 线保真接入点。 \n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 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终端设备110。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n在步骤210中,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 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n例如,可以在每次扫描并连接到新WIFI接入点时,新增一条对该WIFI 接入点的记录项。其中,对应该WIFI接入点的记录项中,可以记录连接次 数以及连接时间。在每次扫描并连接到已记录的WIFI接入点时,可以将该 WIFI接入点对应的记录项的当前连接时间进行更新,并对连接次数累加一 次。这样,可以读取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来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 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n在步骤220中,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 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 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的实 现方式不限。 \n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可以从预设最早时间到当前时刻划分多 个时间区间,一个时间区间对应一个权重取值,时间区间越近权重取值可以 越大。可以将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与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 连接时间所在时间区间对应的权重取值直接相加,得到WIFI接入点的连接 权重。在该实施方式中,越是最近常用的WIFI接入点,所计算出的连接权 重可以越大。 \n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更加准确地筛选出最近常用的WIFI接 入点作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可以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 数对应的权重分量,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计 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其中,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 对应的权重分量,随着连接次数增多而增大,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 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 \n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 量,随着连接次数增多而增大,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 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因此,最近常用的WIFI接 入点的连接权重越大,最近不常用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越小。相对于 上述一个时间区间对应一个权重取值的实施方式,所计算出的连接权重能更 加准确地表现出是否最近常用。从而该实施方式可以根据WIFI接入点的连 接权重的大小,更加准确地筛选出最近常用的WIFI接入点作为待扫描的 WIFI接入点,使得终端设备快速扫描到可用的WIFI接入点的可能性提高, 减少扫描时间,提高了连接速度。 \n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方式对于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 对应的权重分量,以及,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对应的权重分量的取值方式并不进行限制,只要分别随着连接次数增多而增 大,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即可。 \n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连接权重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出随着 连接次数增多而增大,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的特点,使得根据连接权重筛选 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时能够筛选出更准确的最近常用WIFI接入点,可以 令X=(Ti-Tmin)*K1/(Tmax-Tmin),Y=(Ci-Cmin)*K2/(Cmax-Cmin)。其中,Y为所述连 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量;X为所述连接过的WIFI 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Ti表示所述连接过的 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Tmax表示所获取的所有WIFI接入 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中,最晚的连接时间;Tmin表示所获取的所有 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中,最早的连接时间;Ci表示所述 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Cmax表示所获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的连 接次数中的最大值;Cmin表示所获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中的最 小值;K1表示连接时间的权重系数,K2表示连接次数的权重系数,K1和K2为正数。例如,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K1可以大于K2。又一种可能的实施 方式中,K1+K2可以等于1。 \n例如,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Wi的连接 权重Z=X+Y,计算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Wi的连接权重。 \n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令Z=X+Y。其中,Z为所述连接过的WIFI 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例如,假设所获取的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之一Wi,其距当前时刻最近 的连接时间为2015年11月1日,连接次数为5次;假设所获取的连接过的 WIFI接入点之二Wj,其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为2015年10月20日, 连接次数为3次;在所有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中,最晚的连接时间为2015年11月2日,最早的连接时间为2015年10月 1日;所有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中的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 K1=0.6,K2=0.4。根据上面提到的实施方式,所述WIFI接入点之一Wi的连 接权重=((5-1)/(5-1))*0.6+((20151101-20151001)/(20151102-20151001)) *0.4=0.6+100*0.4/101=0.996;所述WIFI接入点之二Wj的连接权重=((3-1) /(5-1))*0.6+((20151020-20151001)/(20151102-20151001)) *0.4=0.3+19*0.4/101=0.375。 \n在步骤230中,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选出待扫描的 WIFI接入点。 \n例如,可以根据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的大小,筛选出连接权重大于 一定预设权重阈值的WIFI接入点作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再例如,可 以根据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的大小,找出连接权重按从到小排序,排在 预设前几位的WIFI接入点作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等等。 \n综上所述,终端设备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 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根据所述 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因此,终端设备要 扫描的WIFI接入点是根据最近的连接时间以及连接次数筛选出的WIFI接 入点,要扫描的WIFI接入点数量少,扫描时间减少,提高了开启WIFI时 的连接速度。 \n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 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的实现方式不限。下面对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能 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n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该 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终端设备110。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n在步骤310中,从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 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n在步骤320中,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 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在步骤330中,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删除所述WIFI接 入点连接记录中超出预设数量阈值部分的WIFI接入点,获得更新的WIFI 接入点连接记录,其中,删除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均小于保留的WIFI 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其中,预设数量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并不进 行限制。例如,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所有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保存在一个记录表中,并为该记录表设置一个预设数量阈值,用于限制WIFI 接入点连接记录的数量。 \n例如,可以当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的所述WIFI接入点的数量 超过所述数量阈值时,确定并删除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连接权重最 小的WIFI接入点,当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记录的WIFI接入点的数量 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数量阈值时,获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n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确定并删除对应的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入点, 直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记录的WIFI接入点的数量小于或者等于所 述数量阈值,准确地使删除的WIFI接入点对应的连接权重均小于保留的 WIFI接入点对应的连接权重,因此,可以保证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中保留的是最近常用的WIFI接入点,终端设备直接对更新的WIFI接入点 连接记录中保留的WIFI接入点进行扫描,要扫描的WIFI接入点数量少, 扫描时间减少,提高了开启WIFI时的连接速度。 \n结合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记录的 WIFI接入点的数量超过所述数量阈值时,可以查找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 入点。根据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入点为无效的WIFI接入点,将连接权 重最小的WIFI接入点从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删除。在WIFI接入点连接 记录中所记录的WIFI接入点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数量阈值时,获得更新 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在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记录的WIFI接 入点的数量超过所述数量阈值时,返回到所述查找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 入点的步骤。 \n为了能够更快地查找出对应的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入点,一种可能 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记录的所有WIFI接入 点按照对应的连接权重从大到小排序。在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记 录的WIFI接入点的数量超过所述数量阈值时,在排序后的WIFI接入点连 接记录中查找排在最后一位的WIFI接入点。 \n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删除超出所述 数量阈值部分的WIFI接入点,获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其中, 删除的WIFI接入点对应的连接权重均小于保留的WIFI接入点对应的连接 权重,因此,可以保证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保留的是最近常用的 WIFI接入点,终端设备直接对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保留的WIFI 接入点进行扫描,要扫描的WIFI接入点数量少,扫描时间减少,提高了开 启WIFI时的连接速度。 \n下面,对结合以上各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n图4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该 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终端设备110。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n在步骤410中,当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记录的WIFI接入点 的数量超过所述数量阈值时,从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获取连接过的 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n在步骤420中,根据Z=X+Y,计算出Z;其中,Z为所述连接过的WIFI 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在步骤421中,将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记录的所有WIFI接入 点按照连接权重从大到小排序。 \n在步骤430中,在排序后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查找排在最后一位 的WIFI接入点。 \n在步骤431中,将排在最后一位的WIFI接入点从WIFI接入点连接记 录中删除。 \n在步骤432中,判断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记录的WIFI接入 点的数量是否超过所述数量阈值。如果是,返回到步骤430中所述在排序后 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查找排在最后一位的WIFI接入点的步骤。 \n在步骤433中,如果否,获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n可以理解的是,在步骤432中,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指的是,在 步骤431将排在最后一位的WIFI接入点从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删除之 后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n在本实施例中,由于WIFI接入点Wi的连接权重等于 (Ti-Tmin)*K1/(Tmax-Tmin)+(Ci-Cmin)*K2/(Cmax-Cmin),因此,连接权重能够更加准 确地表现出随着连接次数增多而增大,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的特点,并且, 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从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逐次 删除超出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入点直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记录 的WIFI接入点的数量小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阈值,获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 连接记录,因此,可以保证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保留的是最近常 用的WIFI接入点,终端设备直接对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保留的 WIFI接入点进行扫描,要扫描的WIFI接入点数量少,扫描时间减少,提高 了开启WIFI时的连接速度。 \n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网络连接的装置框图。该装置可 以配置于图1所示终端设备110。参照图5,该装置可以包括:连接记录获 取模块510、连接权重计算模块520、接入点筛选模块530。 \n该连接记录获取模块510,可以被配置为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 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n该连接权重计算模块520,可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连接记录获取模块510 获取的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 间,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该接入点筛选模块530,可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连接权重计算模块530 计算的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 \n例如,可以根据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的大小,筛选出连接权重大于 一定预设权重阈值的WIFI接入点作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再例如,可 以根据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的大小,找出连接权重按从到小排序,排在 预设前几位的WIFI接入点作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等等。 \n综上所述,终端设备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 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根据所述 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因此,终端设备要 扫描的WIFI接入点是根据最近的连接时间以及连接次数筛选出的WIFI接 入点,要扫描的WIFI接入点数量少,扫描时间减少,提高了开启WIFI时 的连接速度。 \n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每次扫描并连接到新WIFI接入点时, 新增一条对该WIFI接入点的记录项。其中,对应该WIFI接入点的记录项 中,可以记录连接次数以及连接时间。在每次扫描并连接到已记录的WIFI 接入点时,可以将该WIFI接入点对应的记录项的当前连接时间进行更新, 并对连接次数累加一次。这样,可以读取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来获取连接 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n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根据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 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计算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的实 现方式不限。 \n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可以从预设最早时间到当前时刻划分多 个时间区间,一个时间区间对应一个权重取值,时间区间越近权重取值可以 越大。该连接权重计算模块520可以将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与WIFI 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所在时间区间对应的权重取值直接相加, 得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在该实施方式中,越是最近常用的WIFI接 入点,所计算出的连接权重可以越大。 \n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更加准确地筛选出最近常用的WIFI接 入点作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该连接权重计算模块520可以被配置为根 据所述连接记录获取模块510获取的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 的权重分量,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计算所述 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其中,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 重分量,随着连接次数增多而增大,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 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 \n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 量,随着连接次数增多而增大,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 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因此,最近常用的WIFI接 入点对应的连接权重越大,最近不常用的WIFI接入点对应的连接权重越小。 相对于上述一个时间区间对应一个权重取值的实施方式,所计算出的连接权 重能更加准确地表现出是否最近常用。从而该实施方式可以根据WIFI接入 点的连接权重的大小,更加准确地筛选出最近常用的WIFI接入点作为待扫 描的WIFI接入点,使得终端设备快速扫描到可用的WIFI接入点的可能性 提高,减少扫描时间,提高了连接速度。 \n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方式对于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 对应的权重分量,以及,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对应的权重分量的取值方式并不进行限制,只要分别随着连接次数增多而增 大,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即可。 \n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连接权重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出随着 连接次数增多而增大,随着时间增近而增大的特点,使得根据连接权重筛选 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时能够筛选出更准确的最近常用WIFI接入点, X=(Ti-Tmin)*K1/(Tmax-Tmin);Y=(Ci-Cmin)*K2/(Cmax-Cmin)。 \n其中,Y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对应的权重分量;X 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对应的权重分量; Ti表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Tmax表示所 获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中,最晚的连接时间; Tmin表示所获取的所有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中,最早的 连接时间;Ci表示所述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Cmax表示所获取 的所有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中的最大值;Cmin表示所获取的所有WIFI 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中的最小值;K1表示连接时间的权重系数,K2表示连接次 数的权重系数,K1和K2为正数。 \n例如,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K1可以大于K2。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 中,K1+K2可以等于1。 \n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令Z=X+Y。其中,Z为所述连接过的WIFI 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例如,假设所获取的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之一Wi,其距当前时刻最近 的连接时间为2015年11月1日,连接次数为5次;假设所获取的连接过的 WIFI接入点之二Wj,其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为2015年10月20日, 连接次数为3次;在所有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时间 中,最晚的连接时间为2015年11月2日,最早的连接时间为2015年10月 1日;所有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中的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 K1=0.6,K2=0.4。根据上面提到的实施方式,所述WIFI接入点之一Wi的连 接权重=((5-1)/(5-1))*0.6+((20151101-20151001)/(20151102-20151001)) *0.4=0.6+100*0.4/101=0.996;所述WIFI接入点之二Wj的连接权重=((3-1) /(5-1))*0.6+((20151020-20151001)/(20151102-20151001)) *0.4=0.3+19*0.4/101=0.375。 \n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筛 选出待扫描的WIFI接入点的实现方式不限。下面对本公开实施例一种可能 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n例如,该连接记录获取模块510可以被配置为从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中,获取连接过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次数,以及,距当前时刻最近的连接 时间。该接入点筛选模块530可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 重,删除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超出预设数量阈值部分的WIFI接入 点,获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其中,删除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 权重均小于保留的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 \n其中,预设数量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并不进 行限制。例如,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所有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保存在一个记录表中,并为该记录表设置一个预设数量阈值,用于限制WIFI 接入点连接记录的数量。 \n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入点筛选模块530可以被配置为当所述 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的所述WIFI接入点的数量超过所述数量阈值时,确 定并删除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入点,当WIFI 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记录的WIFI接入点的数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数量阈值 时,获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 \n结合上述实施方式,可以确定并删除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连接权重 最小的WIFI接入点,直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记录的WIFI接入点的 数量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数量阈值。例如,在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 记录的WIFI接入点的数量超过所述数量阈值时,可以查找连接权重最小的 WIFI接入点。根据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入点为无效的WIFI接入点,将 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入点从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删除。在WIFI接入 点连接记录中所记录的WIFI接入点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数量阈值时,获 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在所述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所记录的 WIFI接入点的数量超过所述数量阈值时,返回到所述查找连接权重最小的 WIFI接入点的步骤。 \n为了能够更快地查找出对应的连接权重最小的WIFI接入点,一种可能 的实施方式中,该装置的所述接入点筛选模块530还可以被配置为将所述连 接记录获取模块获取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记录的所有WIFI接入点按 照对应的连接权重从大到小排序,从而可以在排序后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 录中查找排在最后一位的WIFI接入点。 \n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根据所述WIFI接入点的连接权重,删除超出所述 数量阈值部分的WIFI接入点,获得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其中, 删除的WIFI接入点对应的连接权重均小于保留的WIFI接入点对应的连接 权重,因此,可以保证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保留的是最近常用的 WIFI接入点,终端设备直接对更新的WIFI接入点连接记录中保留的WIFI 接入点进行扫描,要扫描的WIFI接入点数量少,扫描时间减少,提高了开 启WIFI时的连接速度。 \n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 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n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网络连接的装置600的框图。例 如,装置6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 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n参照图6,装置6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602,存 储器604,电力组件606,多媒体组件608,音频组件610,输入/输出(I/O) 的接口612,传感器组件614,以及通信组件616。 \n处理组件602通常控制装置6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 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602可以包括一个 或多个处理器6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网络连接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 骤。此外,处理组件6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602和其 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6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 体组件608和处理组件602之间的交互。 \n存储器6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装置600的操作。这 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6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 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604可以由任何类型 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 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 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n电力组件606为装置6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力组件606可以包括 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6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 力相关联的组件。 \n多媒体组件608包括在所述装置6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 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 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 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 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 件6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装置600处于操作模式,如 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 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 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n音频组件6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610 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6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 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 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604或经由通信组件6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 中,音频组件6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nI/O接口612为处理组件6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 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 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n传感器组件6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600提供各个方面 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614可以检测到装置600的打开/关闭状态, 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6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 614还可以检测装置600或装置6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600 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6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600的温度变化。传 感器组件6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 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6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 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614 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 感器。 \n通信组件616被配置为便于装置6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 通信。装置6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 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6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 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 述通信组件6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 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 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n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6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 (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 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 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网络连接的方法。 \n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 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604,上述指令可由装置600的处理器620执 行以完成上述网络连接的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 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 储设备等。 \n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本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 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 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 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 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n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 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 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n', 'erdt': 20160511, 'inventor': [{'lang': 'CN', 'name': '赵建凯', 'name_id': 1}, {'lang': 'CN', 'name': '鲍协浩', 'name_id': 2}, {'lang': 'CN', 'name': '牛坤',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48/16', 'main_group': 'H04W48',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48/16'}},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84/12', 'main_group': 'H04W84',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84/12'}}],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138', 'lang': 'CN', 'name':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滕一斌', 'name_id': 1}], 'patent_id': '3e244e03-1a5e-41ce-bc52-d7b86ee2e793', 'pbdt': 20160413, 'pn_official': 'CN105491642A', 'prsd': 20160511, 'title': '网络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update_ts': 1538112710113, 'tags': ['通讯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调度方法、交换机和网络系统。涉及数据调度领域;解决了数据调度效率低的问题。所述数据调度方法包括: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根据比较结果,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适用于多连接数据调度。', 'apdt': 20090409, 'apno_official': 'CN200910131211.8',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129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总部办公楼', 'city': '深圳', 'country': 'CN', 'district': '龙岗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冲之大道8号', 'lat': 22.662137211191, 'lon': 114.06755253631, 'postcode': '518129', 'state': '广东'}, 'ans_id': 'f039e90a-679c-4c50-ab06-72d03d496c4f', 'lang': 'CN', 'nam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nname': 'HUAWEI', 'nname_cn': '华为'}], 'claim': '1.一种数据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n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 \n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 \n根据比较结果,在不为空的连接中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 有效连接; \n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 \n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在完成一轮对全部有效连接的调度之后,修改所述公共权重,将所述公共 权重的值增加或减少一个步长值; \n重新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与修改后的公共权重进行 比较。 \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如果所有待调度的连接的都不符合预设条件或所有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 的连接都为空,将公共权重修改为预先设置的初始值。 \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有效连 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的步骤包括: \n根据上一次数据调度的结果确定各有效连接的优先级; \n选择优先级最高的一条有效连接作为目标连接。 \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上一次数 据调度的结果确定各有效连接的优先级的步骤包括: \n在上一次数据调度输出调度结果后,重新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进行数据 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确定从上一次数据调度的连接开始沿轮循方向有效 连接的优先级依次降低。 \n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符 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为: \n当公共权重随着迭代增加时,选取连接权重大于和/或等于公共权重的待调 度的连接为符合预设条件的连接;或者 \n当公共权重随着迭代减少时,选取连接权重小于和/或等于公共权重的待调 度的连接为符合预设条件的连接。 \n7.一种交换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n权重并行获取模块,用于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 \n权重并行比较模块,用于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 置的公共权重; \n有效连接选取模块,用于根据比较结果,在不为空的连接中选取符合预设 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 \n目标连接选取模块,用于从所述有效连接选取模块选取的有效连接中选取 一个目标连接; \n调度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 \n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公共权重设置模块,用于设置公共权重的初始值;或, \n在完成一轮对全部有效连接的调度之后,修改所述公共权重,将所述公共 权重的值增加或减少一个步长值;或, \n如果所有待调度的连接的都不符合预设条件或所有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 的连接都为空,将公共权重修改为预先设置的初始值。 \n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再比较模块,用于在所述公共权重设置模块修改完公共权重后,重新并行 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与修改后的公共权重进行比较。 \n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连接选取模块 包括: \n优先级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上一次数据调度的结果确定各有效连接的优先 级; \n目标连接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优先级确定单元的确定结果,选择优先 级最高的一条有效连接作为目标连接。 \n11.一种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0任一项所 述的交换机,所述交换机接收多条连接的数据,对连接进行数据调度后,按照 数据调度的结果转发多条连接的数据。 \n', 'claim_count': 35,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调度方法、交换机和网络系 统。 \n背景技术\n在以太网中,由于资源有限,必须解决多个连接同时竞争使用资源发送报 文的问题,通常采用数据调度加以解决,即某一时刻在接入到交换机中的多个 连接中选择一个进行调度,发送该连接上的数据。 \n轮循类算法是目前在交换机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数据调度算法,如WRR (Weighted\xa0Round\xa0Robin,加权轮循)算法,RR(Round\xa0Robin,轮循算法)等。 WRR是一种广泛应用在数据调度中的轮循类算法,采用循环的方式来发送各个连 接上的数据。WRR算法为各连接设置了对应的权重,在每次数据调度启动时,从 上一次调度的位置开始按顺序逐个查找连接,直到找到第一个权重非0且有数 据等待发送的连接,将该连接作为本次数据调度的结果,发送该连接上的数据, 并将该连接对应的权重减1;当所有连接的权重均为0或所有连接上的数据都发 送完毕时,将各连接的权重恢复为初始值。 \n交换机使用WRR算法完成数据调度的过程如下:在交换机启动时,采用WRR 算法为各连接设置对应的权重,这时的权重为初始值;一般情况下在每次数据 调度启动时,从上一次调度的位置开始按顺序逐个查找连接,直到找到第一个 权重非0且有数据等待发送的连接,将该连接作为本次数据调度的结果,发送 该连接上的数据,并将该连接对应的权重减1;当所有连接的权重均为0或所有 连接上的数据都发送完毕时,将各连接的权重恢复为初始值。 \n由于每次查找时,都有可能遇到权重为0或没有等待发送的数据的连接, 虽然对这些连接不作进一步处理,但仍消耗了一部分时间,当有多个连续的这 种连接时,对时间的浪费是很明显的,直接导致了数据调度效率的降低。 \n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n使用轮循的方式进行数据调度,如使用WRR进行数据调度,需要查找多条 连接才能获得一条权重非0且有数据等待发送的连接,查找所需时间较长,尤 其当连接数量较多时,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导致数据调度效率低。 \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调度方法、交换机和网络系统,提高了数据 调度效率。 \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调度方法,包括: \n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 \n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 \n据比较结果,在不为空的连接中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 效连接; \n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 \n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 \n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换机,包括: \n权重并行获取模块,用于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 \n权重并行比较模块,用于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 置的公共权重; \n有效连接选取模块,用于在不为空的连接中选取所述连接权重大于和/或等 于所述公共权重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 \n目标连接选取模块,用于根据比较结果,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 接作为有效连接; \n调度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 \n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包括上述交换机,所述交换机接 收多条连接的数据,对连接进行数据调度后,按照数据调度的结果转发多条连 接的数据。 \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调度方法、交换机和网络系统,通过并行处理 的方式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 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进而确定有效连接,再从有效连接中选取目标连接, 对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无论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数量有多少,都可以快 速确定目标连接,完成数据调度,调度所需时间与连接数量无关,减少了查找 有效连接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数据调度的效率。 \n附图说明\n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 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 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n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数据调度方法的流程图; \n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数据调度方法的流程图; \n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使用的硬件逻辑电路图; \n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数据调度方法的流程图; \n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二级结构的示意图; \n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机的结构示意图; \n图7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机的结构示意图; \n图8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机的结构示意图; \n图9为图6中目标连接选取模块60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 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 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n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数据调度方法,使用该方 法完成数据调度的过程如图1所示,包括: \n步骤101、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 \n步骤102、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 \n步骤103、根据比较结果,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 \n步骤104、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 \n步骤105、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 \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调度方法,通过并行处理的方式获取每条待调 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 重,进而确定有效连接,再从有效连接中选取目标连接,对目标连接进行数据 调度,无论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数量有多少,都可以快速确定目标连接,完 成数据调度,调度所需时间与连接数量无关,减少了查找有效连接所需的时间, 提高了数据调度的效率。 \n除了上述影响数据调度效率的原因之外,使用WRR算法进行数据调度时, 为每个连接分配权重,在调度连接时对连接的权重进行修改,需要配置硬件存 储装置存储各个连接的权重,并对该装置进行频繁读写,也会影响数据调度效 率。 \n为了解决数据调度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数据调度方 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二进行详细介绍。 \n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所述数据调度方法进行数据调度的过程如图2所示, 包括: \n步骤201、设置公共权重的初始值; \n为了简化连接权重的更新,本发明实施例设立了一个公共权重,所述公共 权重用于判断连接是否有效。一般情况下,所述公共权重的初始值可以设置为 一个足够小的数,例如设置公共权重的初始值为0或者设置公共权重的初始值 为比所有的连接权重都小的一个整数,这时,认为所有连接都有资格发送数据; 每一轮数据调度结束后公共权重加1,小于和/或等于公共权重的连接权重认为 已经用尽,当所有的连接权重都用尽时将公共权重恢复为初始值。当然,公共 权重的初始值也可以设置为一个足够大的整数,例如比所有的连接权重都大的 一个整数,每一轮数据调度结束后公共权重减1,此时,认为连接权重小于和/ 或等于公共权重的连接是有效连接,可以设置需要调度次数较多的连接具有较 小的连接权重,例如1或0。本实施例中,为了论述方便,示例性的假设需要调 度次数较多的连接具有较大的连接权重,需要调度次数较少的连接具有较小的 连接权重,公共权重的初始值为0;可以理解的是,采用其他的方式设置连接权 重、公共权重的初始值来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发明公开和保护的范围 之内。 \n步骤202、获取当前的公共权重; \n步骤203、并行获取全部连接以及每条连接的连接权重; \n本发明实施例为各个连接设置连接权重,连接权重的值可以具体由网络维 护者根据实际网络情况决定。 \n本步骤中,为了方便描述,用标号标识每条连接,本实施例以共有n条连 接为例,这n条连接的标号分别为0至n-1。 \n步骤204、通过并行处理的方式比较当前的公共权重与每条连接的连接权 重,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有效连接; \n通过硬件逻辑电路,在同一时钟周期对多条连接进行并行处理,具体为判 断连接是否为空以及比较连接的权重与公共权重的大小,这样,就可以一次性 的获取全部有效连接。该硬件逻辑电路如图3所示,包括比较器301,与门302, 公共权重更新控制电路303,权重比较结果输出电路304,固定优先级调度输入 电路305,固定优先级调度输出电路306,调度结果输出电路307。比较器301 通过公共权重更新控制电路303获取公共权重值,由于每条连接都对应着一个 比较器301和一个与门302,故能够在一个时钟周期对多条连接并行处理。 \n本步骤中,使用上述硬件逻辑电路,通过并行处理的方式,获取有效连接, 该有效连接指有资格发送数据的连接。所述有效连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 连接不能为空,即在连接上有等待发送的数据;其次,连接的连接权重要大于 和/或等于公共权重。 \n如图3所示,当连接不为空时,就向该连接对应的与门302发出一个请求 信号,该请求信号具体为“1”,否则,发出一个内容为“0”的请求信号。当连 接的连接权重大于所述公共权重时,则该连接对应的比较器301会向该连接对 应的与门302发出一个比较结果,该比较结果的值为“1”;如果所述连接的连 接权重小于所述公共权重,则比较结果的值为“0”。之后,与门302将比较器 301输出的比较结果和请求信号相与,从而确定出最终的有效连接。例如,如图 3所示,连接n-1的连接权重与公共权重通过比较器301进行比较,输出比较结 果至与门302,连接n-1的请求信号为0,该请求信号0也输入比较器301,因 此无论比较器301的比较结果如何,由于请求信号为0(即连接n-1为空),与 门302输出的结果都是0,所以连接n-1不是有效连接;同理,当一连接对应的 与门302输出的结果是1时,则该连接是有效连接;其中,每个连接将自己的 连接权重与公共权重的比较结果与自己的请求信号相与,若输出结果是1则该 连接是有效连接,若输出为0否则不是有效连接。当然,这里的0、1只是一种 表达,也可以用其他的数来表示,这里不做赘述。 \n本实施例中,为各个连接添加1bit的调度位,用于记录判断结果,调度位 的设置原则为:如果连接有效,将该连接的调度位置为1;如果连接无效,将该 连接的调度位置为0。经过对各连接调度位值的设置,可以将判断结果进一步简 化成二进制数的形式,每一条连接都对应该二进制数的一位,提高了后续处理 效率。本实施例中,假设系统启动后的第一次数据调度时,初始化二进制数的 最低位对应连接的标号为0,二进制数的最高位对应连接的标号为n-1。 \n步骤205、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择一个连接进行调度; \n由于每次数据调度只能调度一条连接,故在获取完全部有效连接后,还需 要制定一个选择策略,用来选择一条有效连接进行调度。 \n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择一个连接进行调度可以是:为各个连接设置优先级, 选择优先级最高的一条有效连接作为目标连接,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 \n本步骤中,从轮循指针指向的数位开始,沿轮循方向得到的第一个“1”所 对应的连接即为目标连接,对该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将该目标连接上的等 待发送的数据发送出去。 \n本步骤中,为各个连接设置优先级,具体为,设置轮循指针和轮循方向, 将轮循指针指向的连接的优先级设置为最高,按照轮循方向,各连接的优先级 依次降低。例如,如果本次数据调度为系统启动后的第一次数据调度,则将步 骤204获得的二进制数的最低位对应的连接的优先级设置为最高,将所述轮循 指针指向该连接,以二进制数由低位向高位的方向作为轮循方向,越高位对应 的连接的优先级越低;如果本次数据调度之前已经进行过数据调度,则以上一 次数据调度的连接沿轮循方向上相邻的连接作为最高优先级连接,将轮循指针 指向该连接,将二进制数向右(轮询方向的反方向)循环移位,直到轮循指针 指向的连接对应最低位为止,以二进制数由低位向高位的方向作为轮循方向。 例如,如果上一次调度的连接标号为2,则本次以连接标号为3的连接作为最高 优先级的连接,并向右移位,至标号为3的连接对应的bit位到最低位为止。 \n步骤206、输出调度结果; \n本步骤中,需要输出调度结果,具体为输出被调度连接的标号。在步骤204 中,连接对应的二进制数的数位与连接的初始标号是对应的,由于在步骤205 中有移位操作,致使被调度的连接在被调度时的位置并不是初始的位置,故在 完成数据调度后,需要根据步骤205移位的结果进行同样位数的反向移位,即 将各连接的顺序恢复到调度前的状态,这样,被调度的连接就能回到初始的位 置上,输出该连接的初始位置作为调度结果。这里的调度结果可以作为下一次 调度时步骤205中确定轮循指针位置的依据。 \n本发明实施例中,每启动一次数据调度,就要循环执行步骤204至步骤206。 在调度启动时,是按照从连接0到连接n-1的顺序完成调度的,故认为当轮循 指针再次指向连接0时(如果连接0为无效连接,则为经过连接0时)就完成 了一轮调度。 \n步骤207、在完成一轮对全部有效连接的调度之后,修改公共权重; \n本步骤中,如果,修改公共权重的值,将所述公共权重的值增加或减少一 个步长值。 \n由于本实施例以需要调度次数较多的连接具有较大的连接权重,需要调度 次数较少的连接具有较小的连接权重,公共权重的初始值为0的情况为例进行 说明,故在完成一轮调度后,将所述公共权重增加一个步长值。所述步长值可 是一任意整数,只要符合公共权重与各连接的连接权重的设置即可,如果公共 权重与连接权重的值较大,则可以设置较大的步长值;如果公共权重与连接权 重的值较小,则可以设置较小的步长值。 \n本发明实施例将步长值设为1,在完成一轮对全部有效连接的调度之后将公 共权重的值加1。显而易见的,所述步长值也可以为2或3等其他整数,本发明 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n步骤208、判断是否存在有效连接; \n本步骤中,根据步骤207修改得到的新的公共权重,判断是否存在有效连 接,具体为判断是否存在连接权重大于所述新的公共权重的连接。 \n如果存在有效连接,认为可继续执行数据调度,此时,进入步骤202。如果 不能,则需要恢复初始状态,具体步骤如下。 \n步骤209、如果不存在有效连接,将公共权重恢复为初始值;之后可以返回 步骤202进行下一轮的数据调度。 \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调度方法,通过并行处理的方式获取每条待调 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 重,进而确定有效连接,再从有效连接中选取目标连接,对目标连接进行数据 调度,无论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数量有多少,都可以快速确定目标连接,完 成数据调度,调度所需时间与连接数量无关,减少了查找有效连接所需的时间, 提高了数据调度的效率。用二进制数表示各条连接当前的调度情况,使后续的 处理更简单,进一步提高了数据调度的效率。使用公共权重,只需要对公共权 重进行读写操作,简化了现有技术中分别对各个连接权重进行分别操作的繁琐 操作,不需要大量硬件支持,降低了硬件成本。 \n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三进行说明。 \n在连接个数较多时,为了提高整个调度系统的性能,常常采用分级式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调度方法,能够在分级式结构下完成数据调度, 具体步骤如图4所示,包括: \n步骤401、确定分级结构; \n本发明实施例以二级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参照图5,在这个结构中有多个数 据端口501,每个数据端口下包含至少一个连接50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 调度方法也适用于多级结构,其实现原理与二级结构相同。 \n步骤402、选择一个端口,对该端口进行数据调度; \n本步骤中,为各个端口设置端口权重,并设置端口公共权重,获取包含待 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且权重大于端口公共权重的端口作为有效端口,从所述有 效端口中选取一个端口作为目标端口,对目标端口下的连接进行数据调度。选 取目标端口的原理与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步骤205至步骤207的描述无异,只是 操作对象为端口,故在此不再进行详细介绍。 \n步骤403、选择该端口下的一条连接,对该连接进行数据调度。 \n在步骤402确认目标端口后,本步骤需要对该端口下的一条连接进行调度。 本步骤中选择一条连接完成数据调度过程与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步骤202至步 骤207的描述无异,不再赘述。 \n可选的,也可以对目标端口的全部连接进行一轮调度,之后再重新选择目 标端口进行数据调度。 \n步骤404、输出对该端口进行数据调度的调度结果; \n本步骤具体为输出调度的连接对应的端口的端口标号和该连接的标号; \n其中,步骤404后,输出了对该端口的一条连接进行数据调度的调度结果 后,可以返回步骤402重新选择端口,也可以返回步骤403继续选择该端口的 下一条连接直到对该端口的连接完成一轮数据调度。 \n步骤405、在完成一轮对全部有效端口的调度之后,修改端口公共权重; \n本步骤中,如果在完成一轮对全部有效端口的调度之后,修改端口公共权 重的值,具体为将公共权重值加1。 \n步骤406、判断是否存在有效端口; \n本步骤中,根据步骤405修改得到的新的端口公共权重,判断是否存在有 效端口,具体为判断是否存在端口权重大于所述新的端口公共权重的端口。 \n如果存在有效端口,认为可继续执行数据调度,此时,进入步骤402。如果 不存在有效端口,则需要恢复初始状态,执行步骤407。 \n步骤407、如果不存在有效端口,将端口公共权重恢复为初始值。 \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调度方法,在连接数量较多时,将连接进行分 级,逐级完成数据调度。具体为通过并行处理的方式获取有效端口,从所述有 效端口中选择目标端口,对该目标端口下的有效连接进行调度。无论待进行数 据调度的连接数量有多少,都可以快速确定目标连接,完成数据调度,调度所 需时间与连接数量无关,减少了查找有效连接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数据调度的 效率。 \n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换机,该交换机的结构如图6所示,包括: \n权重并行获取模块601,用于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 \n权重并行比较模块602,用于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 设置的公共权重; \n有效连接选取模块603,用于根据比较结果,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 连接作为有效连接; \n目标连接选取模块604,用于从所述有效连接选取模块603选取的有效连接 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 \n调度模块605,用于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 \n进一步地,上述交换机如图7所示,还包括: \n公共权重设置模块606,用于设置公共权重的初始值;或, \n在所述有效连接选取模块603选取完有效连接后,修改所述公共权重,将 所述公共权重的值增加或减少一个步长值;或, \n如果所有待调度的连接的都不符合预设条件或所有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 的连接都为空,将公共权重修改为预先设置的初始值。 \n进一步地,上述交换机如图8所示,还包括: \n再比较模块607,用于在所述公共权重设置模块606修改完公共权重后,重 新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与修改后的公共权重进行比较。 \n进一步地,所述目标连接选取模块604的内部结构如图9所示,包括: \n优先级确定单元6041,用于根据上一次数据调度的结果确定各有效连接的 优先级; \n目标连接确定单元6042,用于根据所述优先级确定单元6041的确定结果, 选择优先级最高的一条有效连接作为目标连接。 \n使用上述交换机完成数据调度时,首先,权重并行获取模块601获取各个 待调度连接的连接权重,通过权重并行比较模块602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 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由有效连接选取模块603根据比较结果,选 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具体为选取所述连接权重大于 和/或等于所述公共权重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参见图2中的步 骤204;目标连接选取模块604选取一个目标连接,参见图2中的步骤205;调 试模块605对该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 \n在完成数据调度后,根据是否还存在有效连接,调用公共权重设置模块 606,在完成数据调度之后修改公共权重,将所述公共权重的值增加或减少一个 步长值;或如果所有待调度的连接的都不符合预设条件或所有符合预设条件的 待调度的连接都为空,将公共权重修改为预先设置的初始值。 \n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包括上述交换机,所 述交换机接收多条连接的数据,对连接进行数据调度后,按照数据调度的结果 转发多条连接的数据。所述交换机从连接到该交换机的多个待调度的连接中选 取有效连接,通过并行处理方式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调度该 目标连接上的待发送数据。具体流程参见图2。 \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交换机和网络系统,可以与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 一种数据调度方法相结合,设置公共权重,通过并行处理的方式获取每条待调 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 重,进而确定有效连接,再从有效连接中选取目标连接,对目标连接进行数据 调度,无论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数量有多少,都可以快速确定目标连接,完 成数据调度,调度所需时间与连接数量无关,减少了查找有效连接所需的时间, 提高了数据调度的效率。 \n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 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n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 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 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 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 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n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n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 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 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 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n', 'erdt': 20101124, 'exdt': 20290409, 'family_inpadoc': 'CN200910131211A', 'family_original': '42946141', 'inventor': [{'lang': 'CN', 'name': '马少飞',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12/56', 'main_group': 'H04L12',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12/56'}},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12/28', 'main_group': 'H04L12',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12/28'}}], 'isdt': 20120822,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11274', 'lang': 'CN', 'name':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申健', 'name_id': 1}], 'patent_id': '19fc1c7c-8fc4-4280-8710-c68b204015f1', 'pbdt': 20120822, 'pn_official': 'CN101860472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张江波', 'name_id': 1}], 'prsd': 20120822, 'title': '数据调度方法、交换机和网络系统', 'update_ts': 1538117785231, 'tags':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通讯设备修理']} {'abst': '一种网络连接系统,包括客户机设备、鉴权服务器以及连接服务器。鉴权服务器对客户机设备的用户进行验证并且将客户机设备的网络地址发送到连接服务器。当从连接服务器接收到指示转变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时,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被发送到客户机。客户机设备将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发送到该网络地址。连接服务器11使用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来实施鉴权。', 'apdt': 20040305, 'apno_official': 'CN200410007907.7',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日本东京', 'city': 'Tokyo', 'country': 'JP', 'formatted_address': 'Tokyo, Japan', 'lat': 35.6894875, 'lon': 139.6917064, 'state': '日本'}, 'ans_id': 'ed86717e-5cf0-4562-b9ae-bbcae32212cb', 'lang': 'CN', 'name':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name_id': 1, 'nname': 'FUJI XEROX', 'nname_cn': '富士施樂'}], 'claim': '1.一种网络连接系统,包括: \n客户机设备(3); \n鉴权服务器(4);以及 \n连接服务器(11),其中: \n鉴权服务器包括: \n保持单元(42),用于保存基于连接服务器(11)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 权信息而准备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同时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与一连接服务 器地址相关联;以及 \n控制部分(41,43),用于: \n从客户机设备(3)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时候,获取来自客户机设备(3) 的用户标识信息,并且获取客户机地址,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具有 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的连接服务器(11),并且将 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已经发送了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3); \n客户机设备(3)包括: \n控制部分(31,33),用于: \n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作为用户标识信息并连同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 权服务器(4); \n从鉴权服务器(4)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以及 \n将基于第一连接鉴权信息而准备的第三连接鉴权信息发送到具有所接 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的连接服务器(11); \n以及连接服务器(11)包括: \n控制部分(15,17),用于: \n接收来自从鉴权服务器(4)接收的客户机地址的连接, \n用于使用从客户机地址发送的第三连接鉴权信息来执行鉴权处理, \n以及在鉴权处理成功才开始进行与客户机设备(3)之间的通信。 \n2.根据权利要求1的网络连接系统,其中第二连接鉴权信息是第一连 接鉴权信息的信息摘要。 \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连接系统,其中: \n第一连接鉴权信息包括客户机设备的用户名以及口令, \n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包括通过第一加密方法获得的第一加密用户名以及 第一加密口令, \n用户标识信息包括第一加密用户名以及第一加密口令, \n鉴权服务器(4)的控制部分(41,43),用于: \n在鉴权服务器(4)的保持单元(42)保存了用户标识信息的时候,将 所获取的客户地址发送到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相关联的具有连接服务器地 址的连接服务器, \n从该连接服务器(11)接收指示该连接服务器(11)转变成连接等待 状态的信息,以及 \n第三连接鉴权信息包括的第二加密用户名和第二加密口令是通过使用 第二加密方法来对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及口令进行加密而产生的。 \n4.一种用于与客户机设备(3)以及连接服务器(11)相连的鉴权服务器, 该鉴权服务器包括: \n保持单元(42),用于保存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 而准备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同时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与一连接服务器地址 相关联; \n以及控制部分(41,43),用于: \n在从客户机设备(3)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时候,获取来自客户机设备(3) 的用户标识信息,并且获取客户机地址,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具有 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的连接服务器(11),并且将 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已经发送了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3)。 \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鉴权服务器,其中: \n第一连接鉴权信息包括客户机设备的用户名以及口令, \n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包括通过第一加密方法获得的第一加密用户名以及 第一加密口令, \n用户标识信息包括第一加密用户名以及第一加密口令, \n鉴权服务器(4)的控制部分(41,43),用于: \n在鉴权服务器(4)的保持单元(42)保存了用户标识信息的时候,将 所获取的服务器地址发送到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相关联的具有连接服务器 地址的连接服务器, \n以及从该连接服务器(11)接收指示该连接服务器(11)转变成连接 等待状态的信息。 \n6.一种用于与鉴权服务器(4)以及连接服务器(11)相连的客户机 设备,该客户机设备包括: \n控制部分(31,33),用于把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连 同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4);以及 \n保持单元(32),用于保存本地鉴权信息,所述信息是先前从连接服务 器(11)提供的信息,该信息把客户机设备的特有信息与用户名和口令中的至 少一个相关联,其中: \n控制部分,用于: \n从鉴权服务器(4)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使用第二加密方法来对用户 输入的用户名和口令进行加密,把经过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和口令发 送到所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 \n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口令的时候产生特有信息, \n参考本地鉴权信息以及通过判定所接收用户名和所接收口令中的至少 一个是否与所产生的特有信息相关联来对用户进行验证, \n并且只有当控制部分(31,33)验证了用户的时候,才将用户名及口 令与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4),所述用户名和口令是使用第一方 法来加密的。 \n7.一种网络连接系统,包括: \n客户机设备; \n鉴权服务器,用于将指导连接目的地的信息提供给客户机设备;以及 \n连接服务器,其中: \n客户机设备计算客户机设备所特有的第一鉴权信息,以便预先在连接 服务器中登记第一鉴权信息,并且从连接服务器获取将第一鉴权信息与预定 的第二鉴权信息相关联的本地鉴权信息,以便保存本地鉴权信息; \n当用户指示一个针对连接服务器的连接请求时,客户机设备接收第二 鉴权信息的输入,再次计算客户机设备特有的第一鉴权信息,通过使用所存 储的本地鉴权信息来对所输入的第二鉴权信息以及再次计算的第一鉴权信 息之间的关联进行观察,并且使用第一加密方法来加密第二鉴权信息,以便 在断定关联成立的时候把使用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二鉴权信息发送到鉴 权服务器; \n客户机设备从鉴权服务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以此作为指导连接目 的地的信息,并且将使用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二鉴权信息发送到连接服务 器地址,以及所述的连接服务器用于使用从客户机地址发送的第二鉴权信息 来执行鉴权处理,仅在鉴权处理成功才进行客户机与连接服务器之间的通 信。 \n8.一种使用包含了客户机设备、鉴权服务器以及连接服务器的网络连 接系统的连接方法,该方法包括: \n鉴权服务器保存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而准备的 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同时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与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相关 联; \n客户机设备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作为用户标识信息,连同一个连接请 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n当鉴权服务器从客户机设备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时候,从客户机设备获 取用户标识信息并获取客户机地址; \n当用户标识信息符合第二连接鉴权信息时,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 送到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所标识的连接服务器; \n把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发出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 \n客户机设备从鉴权服务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 \n客户机设备将基于第一连接鉴权信息而准备的第三连接鉴权信息发送 到所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 \n连接服务器接收来自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的客户机地址的连接;使用 从客户机地址发送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来执行一个鉴权处理; \n以及在鉴权处理成功才开始进行与客户机设备(3)之间的通信。 \n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户标识信息是 指:用户名和口令; \n鉴权服务器对使用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和口令加以保存,同时 把加密用户名及加密口令与连接服务器地址相关联; \n客户机设备把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连同一个连接请 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n鉴权服务器从客户机设备接收连接请求; \n获取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以此作为标识客户机设 备的用户的信息,并且还获取一个客户机地址; \n当鉴权服务器保存了用于标识用户的信息时,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 发送到与标识用户的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 \n连接服务器从鉴权服务器接收将要连接的客户机设备的客户机地址; \n允许来自客户机设备的通信; \n将指示连接服务器转变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n使用第二加密方法来对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及口令进行加密; \n将使用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发送到由客户机服务器从鉴 权服务器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以及 \n使用经过第二加密方法加密并由连接服务器从客户机设备接收的用户 名及口令来执行一个鉴权处理。 \n', 'claim_count': 75, 'cpc':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63/083', 'main_group': 'H04L63',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63/083'},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63/0428', 'main_group': 'H04L63',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63/0428'},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63/08', 'main_group': 'H04L63',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63/08'},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从一个远端位置连接到本地网络等的网络连接 系统。 \n背景技术 \n近年来,在与互联网连接环境的广泛应用相互协作的情况下,工作 者的工作形式的种类正在不断增加。举例来说,由于远程接入服务(RAS) 技术的发展,对于在家工作并同时属于一个企业的工作者而言,所谓的 远程办公的工作形式是非常容易接受的,其中所述远程接入服务技术是 用于从用户住宅等远端位置经由不同用户共享的网络来访问企业局域 网,其中所述共享网络可以是互联网以及公共电话网。 \n在这种远程接入服务中,一般惯例是根据先前在本地网络中登记的 用户名及口令而在本地网络侧执行鉴权,并且在鉴权之后,在远端位置 与所接入的本地网络之间的网络(中间网络)上加密业务,以免企业使 用的信息受到随意查阅。 \n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8-235114公开了一种技术,用于使每个终端从 中间服务器获取连接到一个服务器所需要的信息,以便提供一种系统, 所述系统能使一个甚至不保持多个服务器的用户鉴权信息的终端访问这 些服务器,并且所述系统集总地管理这些服务器的收费。 \n然而,在如上所述的相关技术的远程接入服务中,业务是在鉴权之 后才进行加密的,而用户名等鉴权信息则是按其原样分发的。因此,如 果在中途网络中非法得到用户名,那么有可能进行未经授权的访问,其 中非法获取的用户名被发送到本地网络侧,以便作为口令来进行任意攻 击。 \n发明内容 \n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网络连接系统,该系统可以提高 远程接入的安全性。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网络 连接系统包括一个客户机设备、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服务器。 鉴权服务器包括:一个保持单元,用于保存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 一连接鉴权信息而准备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同时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 与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相关联;一个第一单元,在第一单元从客户机设 备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时候,用于获取来自客户机设备的用户标识信息并 且获取客户机地址;以及一个第二单元,用于向具有与第二连接鉴权信 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的连接服务器发送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并 将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已经发送了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客户机设 备包括:一个第三单元,用于把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作为用户标识信息, 连同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一个第四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 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以及一个第五单元,用于将第一连接鉴权信息 发送到具有所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的连接服务器。连接服务器包括: 第六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从鉴权服务器接收的客户机地址的连接;以及 一个第七单元,用于使用从客户机地址发送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来执行 鉴权处理。 \n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可以是一个第一连接验证信息的消息摘要 (message\xa0digest)。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鉴权 服务器与客户机设备以及连接服务器相连。鉴权服务器包括:一个保持 单元,用于保存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而准备的第 二连接鉴权信息,同时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与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相关 联;一个第一单元,用于在第一单元从客户机设备接收到一个连接请求 的时候,获取来自客户机识别的用户标识信息,并且获取客户机地址; 以及一个第二单元,用于向具有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 器地址的连接服务器发送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并将连接服务器地址发 送到已经发送了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一个 客户机设备与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服务器相连。客户机设备包 括:一个连接请求单元,用于把一个连接请求以及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 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而准备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和一个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以便将第一 连接鉴权信息发送到该连接服务器地址。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一个 连接服务器与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客户机设备相连。连接服务器包 括:一个控制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客户机地址并且准许来自客 户机地址的连接;以及一个鉴权单元,用于从具有被允许连接的客户机 地址的客户机设备接收鉴权信息,以便使用鉴权信息来执行鉴权处理。 \n在包含客户机的网络连接系统中,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网络 连接系统包括一个客户机设备、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服务器。 鉴权服务器包括:一个保持单元,用于保存使用第一加密方法进行加密 的第一加密用户名和第一加密口令,同时将连接服务器地址与第一加密 用户名及第一加密口令相关联;一个第一单元,用于在第一单元从客户 机设备接收一个连接请求的时候,获取第一加密用户名以及第一加密口 令,作为用于标识客户机设备的用户的标识信息,并且获取一个客户机 地址;以及一个第二单元,用于在保持单元保存了用户标识信息的时候, 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与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 址,并且从该连接服务器接收指示该连接服务器转变到连接等待状态的 信息,以及将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发出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客户 机设备包括:一个第三单元,用于把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一加密 用户名以及第一加密口令连同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以及一 个第四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并把使用第二加 密方法对由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及口令进行加密而产生的第二加密用户名 以及第二加密口令发送到所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 \n因此,在鉴权服务器中对用户进行验证之前,客户机的用户是无法 了解到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的。此外,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以及连接服 务器的用户名等信息是使用第一和第二加密方法来加密的,所述加密方 法例如可以是基于散列函数的加密以及以用户名及其他信息作为密钥给 出随机信息的加密,由此可以防止用户名及其他信息泄漏并提高安全性。 第一和第二加密方法可以互不相同,也可以是相同的。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鉴权 服务器与客户机设备以及连接服务器相连。鉴权服务器包括:一个保持 单元,用于保存通过预定方法来进行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同时将用户 名及口令与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相关联;一个第一单元,用于在第一单 元从客户机设备接收到一个连接请求的时候,获取加密用户名及加密口 令,作为用于标识客户机设备的用户的标识信息,并且获取一个客户机 地址;以及一个第二单元,用于在保持单元保存用户标识信息的时候, 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与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 址,并且从该连接服务器接收指示该连接服务器转变到连接等待状态的 信息,以及将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发布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一个 客户机设备与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服务器相连。客户机设备包 括:一个连接请求单元,用于把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以及口 令连同一个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单元,用于从鉴 权服务器接收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并且使用第二加密方法来对用户输 入的用户名和口令进行加密,以及把经过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和 口令发送到所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 \n在这里,客户机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保持单元,用于保存本 地鉴权信息,所述信息是先前从连接服务器提供的信息,该信息把客户 机设备的特有信息与用户名和口令中的至少一个相关联;以及一个本地 鉴权单元,用于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口令的时候产生所述特有 信息,并且参考本地鉴权信息以及通过判定所接收用户名和所接收口令 中的至少一个是否与所产生的特有信息相关联来对用户进行鉴权。只有 当本地鉴权单元鉴权为用户有效的时候,连接请求单元才将用户名及口 令与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其中所述用户名和口令是使用第 一方法来加密的。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连接 服务器与一个客户机设备以及一个鉴权服务器相连。连接服务器包括一 个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将要连接的客户机设备的地址,并且在 一个预定时期允许来自所述地址的通信,此外还将指示连接服务器转变 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n此外,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九个方面, 网络连接系统包括:一个客户机设备,一个用于把指导连接目的地的信 息提供到客户机设备的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服务器。客户机设备 对客户机设备特有的第一鉴权信息进行计算,以便将第一鉴权信息预先 登记到连接服务器,并从连接服务器获取将第一鉴权信息与预定的第二 鉴权信息相关联的本地鉴权信息,以便保存本地鉴权信息。当用户指示 一个针对连接服务器的连接请求时,客户机设备接收第二鉴权信息的输 入,再次计算客户机设备特有的第一鉴权信息,通过使用所存储的本地 鉴权信息来对所输入的第二鉴权信息与再次计算的第一鉴权信息之间的 关联进行观察,并且使用第一加密方法来对第二鉴权信息进行加密,以 便在断定关联成立的时候把使用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二鉴权信息发送 到鉴权服务器。客户机设备从鉴权服务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以此作 为指导连接目的地的信息,并且将使用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二鉴权信 息发送到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以及开始与连接服务器进行通信。 \n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个方面,网络连接方法使用一个网络连接系统, 所述系统包括一个客户机设备、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服务器。 该方法包括:鉴权服务器保存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 息而准备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同时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与一个连接服 务器地址相关联,客户机设备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作为用户标识信息, 连同一个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当鉴权服务器从客户机设备 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时候,从客户机设备获取用户标识信息并获取客户机 地址,当用户标识信息符合第二连接鉴权信息时,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 址发送到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所标识的连接服 务器,把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发出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客户机设 备从鉴权服务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并且将第一连接鉴权信息发送到 所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连接服务器接收来自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的 客户机地址的连接,以及使用从客户机地址发送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来 执行一个鉴权处理。 \n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个方面,网络连接方法使用一个网络连 接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一个客户机设备、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 服务器。该方法包括:鉴权服务器对使用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和 口令加以保存,同时把加密用户名及加密口令与连接服务器地址相关联, 客户机设备把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连同一个连接请求 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鉴权服务器从客户机设备接收连接请求,获取 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以此作为标识客户机设备的用 户的信息,并且还获取一个客户机地址,当鉴权服务器保存了用于标识 用户的信息时,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与标识用户的信息相关联 的连接服务器地址,连接服务器从鉴权服务器接收将要连接的客户机设 备的客户机地址,允许来自客户机设备的通信,将指示连接服务器转变 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使用第二加密方法来对用户 输入的用户名及口令进行加密,将使用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 令发送到由客户机服务器从鉴权服务器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以及使 用经过第二加密方法加密并由连接服务器从客户机设备接收的用户名及 口令来执行一个鉴权处理。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连接 到客户机及连接服务器的鉴权服务器执行的程序,用于使鉴权服务器执 行以下步骤:保持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而产生的 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其中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与用于标识连接服务器的信 息相关联;一旦从客户机接收到连接请求,则从客户机获取标识用户的 信息,并且获取客户机使用的当前网络地址,以此作为客户机地址;如 果用户标识信息匹配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则把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 送到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相关联的信息所标识的连接服务器,并把连接 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发送到所述发送连接请求的客户机。 \n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连接到鉴 权服务器以及连接服务器的客户机执行的程序,用于使客户机执行以下 步骤:将一个连接请求连同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 而产生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以及从鉴权服务器 接收连接服务器的地址,并且将第一连接鉴权信息发送到所接收的连接 服务器地址。 \n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连接到鉴 权服务器以及客户机的连接服务器所执行的程序,用于使连接服务器执 行以下步骤:从鉴权服务器接收客户机的客户机地址并且进行控制,以 使来自客户机地址的连接可以接受;以及使用可接受的客户机地址来从 客户机接收鉴权信息并且使用鉴权信息来进行鉴权。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使与客户机以及连 接服务器相连的鉴权服务器执行以下步骤:将通过预定方法加密的用户 名及口令与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相关联地保持;一旦从客户机接收到 连接请求,则获取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以此作为标识客户机的用户的 信息,并且获取客户机使用的当前网络地址,以此作为客户机地址;如 果在保持装置中保持了用户标识信息,则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 与所述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从连接服务器接 收指示转换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并且把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发送 到产生连接请求的客户机。 \n此外,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使一个与鉴 权服务器以及连接服务器相连的客户机执行以下步骤:将一个连接请求 连同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从 鉴权服务器接收该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使用第二加密方法来对用户 输入的用户名及口令进行加密,并把经过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 口令发送到所接收的网络地址。 \n此外,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使连接到客 户机以及鉴权服务器的连接服务器执行以下步骤,其中所述连接服务器 与客户机进行加密通信,所述步骤包括:接收一个表示要连接的客户机 的地址的客户机地址通知,进行设置,以使来自客户机地址的通信仅仅 在一个预定时间内可以接受,并且将一个指示转换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 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n附图说明 \n图1是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系统实例的框图。 \n图2是对保存在鉴权服务器中的数据的一个实例进行描述的示意 图。 \n图3是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前半部分流程的一个实例 进行描述的流程图。 \n图4是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后半部分流程的一个实例 进行描述的流程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现在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 的网络连接系统包括本地网络1、公共网络2、连接到公共网络2的客户 机3以及鉴权服务器4。本地网络1经由连接服务器11而与公共网络2 相连。公共网络2是一个由互联网和公用交换电话网等所构成的网络系 统。尽管图1仅仅显示了一个鉴权服务器4,但是也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鉴权服务器4。 \n客户机3是一个通用计算机,它包括控制部分31、存储部分32、通 信控制部分33、显示部分34以及操作部分35。控制部分31根据存储部 分32中保存的程序(客户机程序)而运行。控制部分31对本地网络1 执行RAS连接处理。稍后将会特别详细地描述RAS连接处理。存储部分 32是一种用于保存程序及其他信息的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存储部分 32还作为控制部分31的工作存储器来运行。 \n通信控制部分33根据由控制部分31输入的命令而把信息发送到一 个目的地,所述目的地由命令中所包含的网络地址来指定。通信控制部 分33接收经由网络到来的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输入到控制部分31。显示 部分34是一个根据控制部分31输入的命令来显示信息的显示器等。操 作部分35包括键盘、鼠标及其他装置,并把用户的命令操作的详细资料 输出到控制部分31。 \n鉴权服务器4是一个通用服务器计算机,它包括控制部分41、存储 部分42以及通信控制部分43。控制部分41根据存储部分42中保存的程 序(鉴权服务器程序)来运行及执行鉴权处理。而稍后将对鉴权处理进 行特别详细地描述。 \n存储部分42是一种用于保存程序及其他信息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 质。存储部分42还作为控制部分41的工作存储器运行。通信控制部分 43根据从控制部分41输入的命令而把信息发送到一个目的地,其中所述 目的地是由命令所包含的网络地址指定的。通信控制部分43接收经由该 网络到来的信息并把该信息输出到控制部分41。 \n本地网络1的连接服务器11也可以是通用的服务器计算机,它包括 控制部分15、存储部分16、第一通信控制部分17以及第二通信控制部 分18。控制部分15根据存储部分16中保存的程序(连接服务器程序) 来进行操作并且执行验证处理、连接处理及其他处理。稍后将对鉴权处 理和连接处理进行特别详细地描述。 \n存储部分16是一种用于保存程序及其他信息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 质。存储部分16还充当控制部分15的工作存储器。第一通信控制部分 17根据由控制部分15输入的命令而把信息经由公共网络2发送到一个目 的地,其中所述目的地是由命令所包含的网络地址来指定的。第一通信 控制部分17接收经由公共网络2到来的信息并把该信息输出到控制部分 15。第二通信控制部分18根据由控制部分15输入的命令而把信息经由 本地网络1发送到一个目的地,其中所述目的地是由命令中包含的网络 地址来指定的。第二通信控制部分18接收经由本地网络1到来的信息并 把该信息输出到控制部分15。 \n连接服务器11的控制部分15把一个数据请求等经由第二通信控制 部分18发送到本地网络1,所述请求等是经由第一通信控制部分17而从 客户机3接收的,其中客户机3使用稍后描述的方法被鉴权。控制部分 15经由第二通信控制部分18接收那些将要从本地网络1发送到客户机3 的数据等,并且经由第一通信控制部分17来发送这些数据等。 \n【设置】 \n在这里将对客户机3、鉴权服务器4以及连接服务器11之间执行的 鉴权处理加以讨论。首先对在使客户机3有可能经由连接服务器11来进 行RAS连接之前的设置过程进行讨论。在以下描述中,可以使用公知的 SSL(安全套接字层)方法等来对客户机3与鉴权服务器4之间的通信进 行加密。 \n本实施例的一个特征在于:专用于RAS连接的应用软件安装在客户 机3上。专用应用软件保持鉴权服务器4的加密网络地址,并使客户机3 执行一个对已加密鉴权服务器4的网络地址进行解密的过程。实际上, 客户机3仅仅使用专用的应用软件就可以访问鉴权服务器4。 \n接下来讨论专用应用软件的设置过程。当专用的应用软件被安装在 客户机3上时,客户机3会基于那些通常随客户机3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的信息来计算客户机3特有的信息,以此作为客户机3特有的第一鉴权 信息,所述变化的信息可以是例如构造客户机3的硬盘的序列号的硬件 相关信息,也可以是涉及诸如操作系统版本这类软件环境的信息。 \n用户将特有信息以及用户名、口令等信息传递到连接服务器11的管 理员。举例来说,信息传递方法可以是加密的电子邮件,也可以使用那 些应用了磁盘等的传递手段。连接服务器11的管理员在连接服务器11 中登记特有信息、用户名及口令。当在连接服务器11中登记了这些信息 时,连接服务器11选择鉴权服务器4来验证用户,并且加密所选鉴权服 务器4的网络地址来产生一个加密地址,还使用特有信息作为密钥来加 密预定信息(所述信息可以是任何希望的字符串,也可以是RAS连接的 终止日期等等的有意义信息),由此产生第一信息,并且使用用户名作为 密钥来加密预定信息,以便产生第二信息。连接服务器11输出一个包含 加密地址、第一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的信息作为定义信息。第一信息与第 二信息相当于本地鉴权信息,用于将第一鉴权信息以及第二鉴权信息相 互关联。定义信息可以包含至少一部分加密口令,所述加密口令是根据 稍后描述的第一加密方法对口令进行加密来提供的。 \n定义信息通过任何希望的方法递送到客户机3,所述方法可以是发 送到客户机3的用户的电子邮件,并且定义信息被保存在客户机3的存 储部分32。客户机3根据专用应用软件使用该定义信息来检查是否已经 正确登记了特有信息。具体地说,客户机3计算并产生特有信息,它要 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并且使用所产生的特有信息来解密第一信息,此外还 使用所输入的用户名来解密第二信息。客户机3察看解密结果是否匹配 (如果恰当解密了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那么解密结果将是如上所述的 预定信息)。如果它们匹配,那么客户机3判定已经正确登记了特有信息。 \n另一方面,连接服务器11将分配给第一通信控制部分17的网络地 址(公共网络地址)及使用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客户机3的用户名和口 令发送到鉴权服务器4。用于加密用户名及口令的方法(第一加密方法) 可以是一种无法解密的方法;在使用用户名及口令的MD5散列值等的方 式下,可以使用消息摘要。鉴权服务器4将从连接服务器1接收的网络 地址与通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相互关联,并且将它们保 存在存储部分42中,如图2所示,所述存储部分是一个保持单元。现在 结束了设置序列。 \n【鉴权处理】 \n接下来参考图3和图4来描述产生实际连接请求时执行的鉴权处理。 在尝试进行到本地网络1的RAS连接时,用户启动安装在客户机3上的 专用应用软件。首先如图3所示,客户机3的控制部分31根据专用应用 软件在显示部分34上显示一个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及口令的消息(S1)。 当用户操作操作部分35以输入作为第二鉴权信息(并且还相当于本发明 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的用户名及口令时(S2),控制部分31计算并产 生特有信息,以此作为第一鉴权信息(S3),并且使用所产生的特有信息 来解密第一信息,以及使用所输入的用户名来解密第二信息。控制部分 31察看解密结果是否匹配(S4)。当它们匹配时,控制部分31使用第一 加密方法来对步骤S2输入的用户名及口令进行加密(S5)。借助第一加 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这时, 如果定义信息包含至少一部分加密口令,那么将会判定在步骤S5加密的 口令的至少相应部分是否与定义信息中包含的至少该部分加密口令相匹 配。当它们不匹配时,该处理将会中断。由于并未在一个加密口令及另 一个口令之间进行整体比较,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n控制部分31对鉴权服务器4的网络地址进行解密(S6)并将一个连 接请求与在步骤S5中通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一加密用户名与第一加 密口令一起发送到所述加密步骤提供的网络地址(S7)。如果在步骤S4, 解密结果不匹配,那么此时将会中断鉴权处理。 \n本实施例的一个特征在于:每当尝试进行RAS连接,那么将会如步 骤S3所示来对作为第一鉴权信息的特有信息进行计算,以此作为专用应 用软件所进行的处理。因此,一般来说,如果使用不同的计算机,那么, 即使泄漏了任何其他鉴权信息,不同的第一鉴权信息也被计算并且RAS 连接处理将会中断。 \n鉴权服务器4从客户机3接收加密的用户名、口令以及连接请求, 并且参考存储部分42来搜索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S11)。如果加密的用 户名及口令被保存在存储部分42,那么鉴权服务器4获取与加密的用户 名及口令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11的网络地址(S12)。顺便提及,当存储 部分42没有存储在S11中所加密的用户名和口令时(当利用这些加密的 用户名和口令所进行的鉴权失败时),鉴权服务器4跳过在S12之后的处 理并终止该处理。 \n鉴权服务器4还获取发送该连接请求的客户机3的网络地址(客户 机地址)(S13)。鉴权服务器4把在步骤S13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在 步骤S12获取的连接服务器11的网络地址(S14),并且会在从连接服务 器11接收到一个指示转换为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之前一直等待(S15)。 这个流程将会延续到图4。 \n如图4所示,一旦从鉴权服务器4接收到客户机地址,那么连接服 务器11只在一个预定时间内允许接受来自所述网络地址的访问(S21)。 鉴权服务器4与连接服务器11之间的通信可以使用租用线或加密通信线 这样的安全线路来进行。具体地说,为了使用pptp(点到点隧穿协议 (point-to-point\xa0tunneling\xa0protocol)来与客户机3建立RAS连接, 将会在连接服务器11中设定一个防火墙,并且当从鉴权服务器4接收到 客户机3的网络地址时,仅仅在一个给定时间(例如60秒)内打开一个 pptp端口(TCP端口)。连接服务器11将一个指示转换到连接等待状态 的消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4(S22)。 \n一旦从连接服务器11接收到所述指示转换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 那么鉴权服务器4会向客户机3发送一个连接命令(S31)。一旦接收到 连接命令,客户机3将会使用第二加密方法来对用户名与口令进行加密, 以此作为第二鉴权信息(S41),并旦把借助于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二 加密用户名及第二加密口令发送到连接服务器11,以此作为pptp中的用 户名及口令(S42)。 \n其中,处理S31中的连接命令可以包括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在 此情况下,不必预先在客户机3中设置连接服务器11的网络地址。而且, 在这种情况下,客户机3将第二加密方法所加密的第二加密用户名和第 二加密口令发送到由所接收的连接命令中包含的网络地址所指定的连接 服务器11。这样,直到鉴权服务器鉴权时,客户机的用户才知晓连接服 务器的网络地址。因此,可以提高安全性。 \n在这个实施例中,连接服务器11将一个指示转换到连接等待状态的 消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4。然而,所述消息的传输并不是必定需要的。如 果没有发送这个消息,那么鉴权服务器4会将客户机地址发送到连接服 务器11,并将连接命令发送到客户机3(S31)。 \n连接服务器11检查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是否匹配于所登记的用户 名及口令(S51)。如果它们匹配,那么开始进行pptp通信(S52)。如果 在步骤S51中它们并不匹配,那么鉴权处理将会中断。通过第二加密方 法进行的加密不需要一定能够经受解密;举例来说,可以使用用户名的 散列值以及口令的散列值(也就是说,第二加密方法可以与第一加密方 法相同),或者使用用户名及口令作为密钥来对预定信息(每次产生连接 请求的时候产生的信息,例如特有信息,或者从连接服务器11获取的询 问信息(包含每次产生连接请求时产生的随机值的信息))进行加密。 \n如果把用户名加密为MD5散列值,那么连接服务器11会对这个散列 值以及所登记的用户名散列值进行比较,以便检查它们是否匹配,从而 对用户名进行验证。如果特有信息是使用用户名作为密钥来进行加密的, 那么连接服务器11会使用所登记的用户名以及特有信息来进行加密,以 便产生第二加密用户名,并且检查所产生的信息是否匹配于所接收的信 息,由此对用户名进行验证。 \n此外,为了使用询问信息,连接服务器11会发布包含随机信息的询 问信息,并将所发布的询问信息递送到客户机3,连接服务器11还接收 那些以用户名作为密钥来进行加密的询问信息,使用所登记的用户名以 及所发布的询问信息来进行加密,从而产生第二加密用户名,并且还检 查所产生的信息是否匹配于所接收的信息,由此对用户名进行验证。 \n【连接处理】 \n由于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鉴权的,因此,即使在一个中间点泄漏了 加密的用户名和口令,要想知道原始用户名也是非常困难的,由此也就 无法操作专用的应用软件。为了打开连接服务器11的端口,对鉴权服务 器4进行攻击是必不可少,因此降低了攻击连接服务器11的频率。由于 最初是在鉴权服务器4中进行基本鉴权的,因此将会减少连接服务器11 上的处理负载。此外,即使打开了端口,并且有可能通过发送大量口令 来实施黑客行为(hacking),但是,由于要在打开端口的这60秒之内发 现用户名及口令,因此实际上是不可能进行非法访问的。此外,当结束 连接处理时,可以关闭用于连接的端口。如果在打开连接服务器11的端 口的情况下,基于口令的鉴权以失败而结束的次数达到了预定数目(举 例来说,所述次数可以设定为一次),那么该端口可以关闭。 \n此外,本实施例的一个特征在于:尽管用户名及口令是使用每次产 生连接请求时产生的信息来进行加密的,但是用户可以由加密的用户名 来进行标识。因此在本地网络中,有可能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完成对应于 每个用户的处理,即,为每个用户都设定了一个访问权限。 \n连接服务器11可以为每个用户产生关于上次访问日期与时间的用 户记录,并将该记录存入存储部分16。在这种情况下,每次当用户访问 连接服务器11的时候,连接服务器11都会搜索存储部分16来寻找所述 指示用户先前访问日期与时间的信息并且为用户提供这个信息。因此, 如果进行非法访问,那么用户就可以发现这个事实,而安全性也得到了 进一步的提高。 \n由于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标识用户,因此最好为每个用户都设定一个 终止日期。具体地说,连接服务器11保持与每个用户相关联的终止日期 信息,并且对在步骤S51鉴权的用户终止日期信息以及日历信息(未示 出)进行参考,以便在开始pptp通信之前检查是否达到了终止日期。如 果达到终止日期,那么连接服务器11将会中断鉴权处理并且拒绝连接; 如果并未到达终止日期,那么连接服务器11将会转到步骤S52,以便开 始进行pptp通信。可以允许连接服务器11的管理员来更新及登记终止 日期信息。 \n在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描述中,在步骤S5到S7,客户机3发送一个 连接请求以及第一加密用户名和第一加密口令。然而,就口令而论,使 用询问响应的鉴权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其中客户机3首先发送 一个连接请求和第一加密用户名,并对接收该连接请求的鉴权服务器4 所发布的询问信息(包含随机信息)进行接收,以及使用第一加密口令 作为密钥来加密询问信息,并且发送经过加密的询问信息。 \n所述操作还应用在客户机3与连接服务器11之间。在迄今为止所进 行的描述中,客户机3产生了使用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二加密用户名 以及第二加密口令,并把它们发送到连接服务器11。然而,就口令而言, 在不使用第二加密方法加密口令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施鉴权,所述鉴权 使用了安装在某些pptp中的询问响应。 \n连接服务器11的第一通信控制部分17的网络地址可以固定设置, 也可以随时间而变化。也就是说,如果这里提到的网络地址是一个IP地 址,那么它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当分配给连接服务器11的 第一通信控制部分17的网络地址发生变化时,连接服务器11会将一个 新的网络地址发送到鉴权服务器4,由此将所登记的网络地址更新成一个 新的网络地址。 \n此外,在本文所述的情况中,将pptp作为与客户机3进行RAS连接 时的通信协议使用。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使用其他 的安全通信协议,诸如IPSEC或者VPN-HTTPS。 \n', 'erdt': 20041110, 'family_inpadoc': 'US79008204A', 'family_original': '32929697', 'inventor': [{'lang': 'CN', 'name': '吉田武央',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9/00', 'main_group': 'H04L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9/00'}},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9/32', 'main_group': 'H04L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9/32'}}], 'isdt': 20070228, 'kd': 'C', 'patent_agency': [{'code': '11127', 'lang': 'CN', 'name':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李辉', 'name_id': 1}], 'patent_id': '3115ff04-97a3-47e7-8907-918fd6716c5f', 'pbdt': 20070228, 'pn_official': 'CN1302634C', 'priority': [{'country': 'JP', 'date': 20030305, 'number': '059162/2003'}, {'country': 'JP', 'date': 20040212, 'number': '035481/2004'}], 'prsd': 20070228, 'title': '网络连接系统', 'update_ts': 1539155295078, 'tags':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其他办公设备维修']} {'abst':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调度方法、交换机和网络系统。涉及数据调度领域;解决了数据调度效率低的问题。所述数据调度方法包括: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根据比较结果,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适用于多连接数据调度。', 'apdt': 20090409, 'apno_official': 'CN200910131211.8',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129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总部办公楼', 'city': '深圳', 'country': 'CN', 'district': '龙岗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冲之大道8号', 'lat': 22.662137211191, 'lon': 114.06755253631, 'postcode': '518129', 'state': '广东'}, 'ans_id': 'f039e90a-679c-4c50-ab06-72d03d496c4f', 'lang': 'CN', 'nam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nname': 'HUAWEI', 'nname_cn': '华为'}], 'claim': '0001.1.一种数据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根据比较结果,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比较结果,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修改所述公共权重,将所述公共权重的值增加或减少一个步长值;重新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与修改后的公共权重进行比较。\n00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果所有待调度的连接的都不符合预设条件或所有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都为空,将公共权重修改为预先设置的初始值。\n000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的步骤包括:根据上一次数据调度的结果确定各有效连接的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一条有效连接作为目标连接。\n000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上一次数据调度的结果确定各有效连接的优先级的步骤包括:在上一次数据调度输出调度结果后,重新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确定从上一次数据调度的连接开始沿轮循方向有效连接的优先级依次降低。\n0006.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为:当公共权重随着迭代增加时,选取连接权重大于和/或等于公共权重的待调度的连接为符合预设条件的连接;或者当公共权重随着迭代减少时,选取连接权重小于和/或等于公共权重的待调度的连接为符合预设条件的连接。\n0007.7.一种交换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重并行获取模块,用于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权重并行比较模块,用于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有效连接选取模块,用于根据比较结果,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目标连接选取模块,用于从所述有效连接选取模块选取的有效连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调度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n0008.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公共权重设置模块,用于设置公共权重的初始值;或,在所述有效连接选取模块选取完有效连接后,修改所述公共权重,将所述公共权重的值增加或减少一个步长值;或,如果所有待调度的连接的都不符合预设条件或所有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都为空,将公共权重修改为预先设置的初始值。\n0009.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再比较模块,用于在所述公共权重设置模块修改完公共权重后,重新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与修改后的公共权重进行比较。\n0010.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连接选取模块包括:优先级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上一次数据调度的结果确定各有效连接的优先级;目标连接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优先级确定单元的确定结果,选择优先级最高的一条有效连接作为目标连接。\n0011.11.一种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0任一项所述的交换机,所述交换机接收多条连接的数据,对连接进行数据调度后,按照数据调度的结果转发多条连接的数据。', 'desc': '数据调度方法、交换机和网络系统\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调度方法、交换机和网络系统。\n背景技术\n在以太网中,由于资源有限,必须解决多个连接同时竞争使用资源发送报文的问题,通常采用数据调度加以解决,即某一时刻在接入到交换机中的多个连接中选择一个进行调度,发送该连接上的数据。\n轮循类算法是目前在交换机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数据调度算法,如WRR(WeightedRoundRobin,加权轮循)算法,RR(RoundRobin,轮循算法)等。WRR是一种广泛应用在数据调度中的轮循类算法,采用循环的方式来发送各个连接上的数据。WRR算法为各连接设置了对应的权重,在每次数据调度启动时,从上一次调度的位置开始按顺序逐个查找连接,直到找到第一个权重非0且有数据等待发送的连接,将该连接作为本次数据调度的结果,发送该连接上的数据,并将该连接对应的权重减1;当所有连接的权重均为0或所有连接上的数据都发送完毕时,将各连接的权重恢复为初始值。\n交换机使用WRR算法完成数据调度的过程如下:在交换机启动时,采用WRR算法为各连接设置对应的权重,这时的权重为初始值;一般情况下在每次数据调度启动时,从上一次调度的位置开始按顺序逐个查找连接,直到找到第一个权重非0且有数据等待发送的连接,将该连接作为本次数据调度的结果,发送该连接上的数据,并将该连接对应的权重减1;当所有连接的权重均为0或所有连接上的数据都发送完毕时,将各连接的权重恢复为初始值。\n由于每次查找时,都有可能遇到权重为0或没有等待发送的数据的连接,虽然对这些连接不作进一步处理,但仍消耗了一部分时间,当有多个连续的这种连接时,对时间的浪费是很明显的,直接导致了数据调度效率的降低。\n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n使用轮循的方式进行数据调度,如使用WRR进行数据调度,需要查找多条连接才能获得一条权重非0且有数据等待发送的连接,查找所需时间较长,尤其当连接数量较多时,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导致数据调度效率低。\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调度方法、交换机和网络系统,提高了数据调度效率。\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调度方法,包括:\n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n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n据比较结果,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n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n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n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换机,包括:\n权重并行获取模块,用于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n权重并行比较模块,用于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n有效连接选取模块,用于选取所述连接权重大于和/或等于所述公共权重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n目标连接选取模块,用于根据比较结果,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n调度模块,用于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n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包括上述交换机,所述交换机接收多条连接的数据,对连接进行数据调度后,按照数据调度的结果转发多条连接的数据。\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调度方法、交换机和网络系统,通过并行处理的方式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进而确定有效连接,再从有效连接中选取目标连接,对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无论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数量有多少,都可以快速确定目标连接,完成数据调度,调度所需时间与连接数量无关,减少了查找有效连接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数据调度的效率。\n附图说明\n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数据调度方法的流程图;\n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数据调度方法的流程图;\n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使用的硬件逻辑电路图;\n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数据调度方法的流程图;\n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二级结构的示意图;\n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机的结构示意图;\n图7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机的结构示意图;\n图8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换机的结构示意图;\n图9为图6中目标连接选取模块60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n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数据调度方法,使用该方法完成数据调度的过程如图1所示,包括:\n步骤101、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n步骤102、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n步骤103、根据比较结果,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n步骤104、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n步骤105、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调度方法,通过并行处理的方式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进而确定有效连接,再从有效连接中选取目标连接,对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无论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数量有多少,都可以快速确定目标连接,完成数据调度,调度所需时间与连接数量无关,减少了查找有效连接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数据调度的效率。\n除了上述影响数据调度效率的原因之外,使用WRR算法进行数据调度时,为每个连接分配权重,在调度连接时对连接的权重进行修改,需要配置硬件存储装置存储各个连接的权重,并对该装置进行频繁读写,也会影响数据调度效率。\n为了解决数据调度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数据调度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二进行详细介绍。\n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所述数据调度方法进行数据调度的过程如图2所示,包括:\n步骤201、设置公共权重的初始值;\n为了简化连接权重的更新,本发明实施例设立了一个公共权重,所述公共权重用于判断连接是否有效。一般情况下,所述公共权重的初始值可以设置为一个足够小的数,例如设置公共权重的初始值为0或者设置公共权重的初始值为比所有的连接权重都小的一个整数,这时,认为所有连接都有资格发送数据;每一轮数据调度结束后公共权重加1,小于和/或等于公共权重的连接权重认为已经用尽,当所有的连接权重都用尽时将公共权重恢复为初始值。当然,公共权重的初始值也可以设置为一个足够大的整数,例如比所有的连接权重都大的一个整数,每一轮数据调度结束后公共权重减1,此时,认为连接权重小于和/或等于公共权重的连接是有效连接,可以设置需要调度次数较多的连接具有较小的连接权重,例如1或0。本实施例中,为了论述方便,示例性的假设需要调度次数较多的连接具有较大的连接权重,需要调度次数较少的连接具有较小的连接权重,公共权重的初始值为0;可以理解的是,采用其他的方式设置连接权重、公共权重的初始值来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发明公开和保护的范围之内。\n步骤202、获取当前的公共权重;\n步骤203、并行获取全部连接以及每条连接的连接权重;\n本发明实施例为各个连接设置连接权重,连接权重的值可以具体由网络维护者根据实际网络情况决定。\n本步骤中,为了方便描述,用标号标识每条连接,本实施例以共有n条连接为例,这n条连接的标号分别为0至n-1。\n步骤204、通过并行处理的方式比较当前的公共权重与每条连接的连接权重,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有效连接;\n通过硬件逻辑电路,在同一时钟周期对多条连接进行并行处理,具体为判断连接是否为空以及比较连接的权重与公共权重的大小,这样,就可以一次性的获取全部有效连接。该硬件逻辑电路如图3所示,包括比较器301,与门302,公共权重更新控制电路303,权重比较结果输出电路304,固定优先级调度输入电路305,固定优先级调度输出电路306,调度结果输出电路307。比较器301通过公共权重更新控制电路303获取公共权重值,由于每条连接都对应着一个比较器301和一个与门302,故能够在一个时钟周期对多条连接并行处理。\n本步骤中,使用上述硬件逻辑电路,通过并行处理的方式,获取有效连接,该有效连接指有资格发送数据的连接。所述有效连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连接不能为空,即在连接上有等待发送的数据;其次,连接的连接权重要大于和/或等于公共权重。\n如图3所示,当连接不为空时,就向该连接对应的与门302发出一个请求信号,该请求信号具体为“1”,否则,发出一个内容为“0”的请求信号。当连接的连接权重大于所述公共权重时,则该连接对应的比较器301会向该连接对应的与门302发出一个比较结果,该比较结果的值为“1”;如果所述连接的连接权重小于所述公共权重,则比较结果的值为“0”。之后,与门302将比较器301输出的比较结果和请求信号相与,从而确定出最终的有效连接。例如,如图3所示,连接n-1的连接权重与公共权重通过比较器301进行比较,输出比较结果至与门302,连接n-1的请求信号为0,该请求信号0也输入比较器301,因此无论比较器301的比较结果如何,由于请求信号为0(即连接n-1未空),与门302输出的结果都是0,所以连接n-1不是有效连接;同理,当一连接对应的与门302输出的结果是1时,则该连接是有效连接;其中,每个连接将自己的连接权重与公共权重的比较结果与自己的请求信号相与,若输出结果是1则该连接是有效连接,若输出为0否则不是有效连接。当然,这里的0、1只是一种表达,也可以用其他的数来表示,这里不做赘述。\n本实施例中,为各个连接添加1bit的调度位,用于记录判断结果,调度位的设置原则为:如果连接有效,将该连接的调度位置为1;如果连接无效,将该连接的调度位置为0。经过对各连接调度位值的设置,可以将判断结果进一步简化成二进制数的形式,每一条连接都对应该二进制数的一位,提高了后续处理效率。本实施例中,假设系统启动后的第一次数据调度时,初始化二进制数的最低位对应连接的标号为0,二进制数的最高位对应连接的标号为n-1。\n步骤205、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择一个连接进行调度;\n由于每次数据调度只能调度一条连接,故在获取完全部有效连接后,还需要制定一个选择策略,用来选择一条有效连接进行调度。\n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择一个连接进行调度可以是:为各个连接设置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一条有效连接作为目标连接,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n本步骤中,从轮循指针指向的数位开始,沿轮循方向得到的第一个“1”所对应的连接即为目标连接,对该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将该目标连接上的等待发送的数据发送出去。\n本步骤中,为各个连接设置优先级,具体为,设置轮循指针和轮循方向,将轮循指针指向的连接的优先级设置为最高,按照轮循方向,各连接的优先级依次降低。例如,如果本次数据调度为系统启动后的第一次数据调度,则将步骤204获得的二进制数的最低位对应的连接的优先级设置为最高,将所述轮循指针指向该连接,以二进制数由低位向高位的方向作为轮循方向,越高位对应的连接的优先级越低;如果本次数据调度之前已经进行过数据调度,则以上一次数据调度的连接沿轮循方向上相邻的连接作为最高优先级连接,将轮循指针指向该连接,将二进制数向右(轮询方向的反方向)循环移位,直到轮循指针指向的连接对应最低位为止,以二进制数由低位向高位的方向作为轮循方向。例如,如果上一次调度的连接标号为2,则本次以连接标号为3的连接作为最高优先级的连接,并向右移位,至标号为3的连接对应的bit位到最低位为止。\n步骤206、输出调度结果;\n本步骤中,需要输出调度结果,具体为输出被调度连接的标号。在步骤204中,连接对应的二进制数的数位与连接的初始标号是对应的,由于在步骤205中有移位操作,致使被调度的连接在被调度时的位置并不是初始的位置,故在完成数据调度后,需要根据步骤205移位的结果进行同样位数的反向移位,即将各连接的顺序恢复到调度前的状态,这样,被调度的连接就能回到初始的位置上,输出该连接的初始位置作为调度结果。这里的调度结果可以作为下一次调度时步骤205中确定轮循指针位置的依据。\n本发明实施例中,每启动一次数据调度,就要循环执行步骤204至步骤206。在调度启动时,是按照从连接0到连接n-1的顺序完成调度的,故认为当轮循指针再次指向连接0时(如果连接0为无效连接,则为经过连接0时)就完成了一轮调度。\n步骤207、在完成一轮对全部有效连接的调度之后,修改公共权重;\n本步骤中,如果,修改公共权重的值,将所述公共权重的值增加或减少一个步长值。\n由于本实施例以需要调度次数较多的连接具有较大的连接权重,需要调度次数较少的连接具有较小的连接权重,公共权重的初始值为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故在完成一轮调度后,将所述公共权重增加一个步长值。所述步长值可是一任意整数,只要符合公共权重与各连接的连接权重的设置即可,如果公共权重与连接权重的值较大,则可以设置较大的步长值;如果公共权重与连接权重的值较小,则可以设置较小的步长值。\n本发明实施例将步长值设为1,在完成一轮对全部有效连接的调度之后将公共权重的值加1。显而易见的,所述步长值也可以为2或3等其他整数,本发明不再一一举例说明。\n步骤208、判断是否存在有效连接;\n本步骤中,根据步骤207修改得到的新的公共权重,判断是否存在有效连接,具体为判断是否存在连接权重大于所述新的公共权重的连接。\n如果存在有效连接,认为可继续执行数据调度,此时,进入步骤202。如果不能,则需要恢复初始状态,具体步骤如下。\n步骤209、如果不存在有效连接,将公共权重恢复为初始值;之后可以返回步骤202进行下一轮的数据调度。\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调度方法,通过并行处理的方式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进而确定有效连接,再从有效连接中选取目标连接,对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无论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数量有多少,都可以快速确定目标连接,完成数据调度,调度所需时间与连接数量无关,减少了查找有效连接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数据调度的效率。用二进制数表示各条连接当前的调度情况,使后续的处理更简单,进一步提高了数据调度的效率。使用公共权重,只需要对公共权重进行读写操作,简化了现有技术中分别对各个连接权重进行分别操作的繁琐操作,不需要大量硬件支持,降低了硬件成本。\n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三进行说明。\n在连接个数较多时,为了提高整个调度系统的性能,常常采用分级式结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调度方法,能够在分级式结构下完成数据调度,具体步骤如图4所示,包括:\n步骤401、确定分级结构;\n本发明实施例以二级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参照图5,在这个结构中有多个数据端口501,每个数据端口下包含至少一个连接50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调度方法也适用于多级结构,其实现原理与二级结构相同。\n步骤402、选择一个端口,对该端口进行数据调度;\n本步骤中,为各个端口设置端口权重,并设置端口公共权重,获取包含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且权重大于端口公共权重的端口作为有效端口,从所述有效端口中选取一个端口作为目标端口,对目标端口下的连接进行数据调度。选取目标端口的原理与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步骤205至步骤207的描述无异,只是操作对象为端口,故在此不再进行详细介绍。\n步骤403、选择该端口下的一条连接,对该连接进行数据调度。\n在步骤402确认目标端口后,本步骤需要对该端口下的一条连接进行调度。本步骤中选择一条连接完成数据调度过程与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步骤202至步骤207的描述无异,不再赘述。\n可选的,也可以对目标端口的全部连接进行一轮调度,之后再重新选择目标端口进行数据调度。\n步骤404、输出对该端口进行数据调度的调度结果;\n本步骤具体为输出调度的连接对应的端口的端口标号和该连接的标号;\n其中,步骤404后,输出了对该端口的一条连接进行数据调度的调度结果后,可以返回步骤402重新选择端口,也可以返回步骤403继续选择该端口的下一条连接直到对该端口的连接完成一轮数据调度。\n步骤405、在完成一轮对全部有效端口的调度之后,修改端口公共权重;\n本步骤中,如果在完成一轮对全部有效端口的调度之后,修改端口公共权重的值,具体为将公共权重值加1。\n步骤406、判断是否存在有效端口;\n本步骤中,根据步骤405修改得到的新的端口公共权重,判断是否存在有效端口,具体为判断是否存在端口权重大于所述新的端口公共权重的端口。\n如果存在有效端口,认为可继续执行数据调度,此时,进入步骤402。如果不存在有效端口,则需要恢复初始状态,执行步骤407。\n步骤407、如果不存在有效端口,将端口公共权重恢复为初始值。\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调度方法,在连接数量较多时,将连接进行分级,逐级完成数据调度。具体为通过并行处理的方式获取有效端口,从所述有效端口中选择目标端口,对该目标端口下的有效连接进行调度。无论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数量有多少,都可以快速确定目标连接,完成数据调度,调度所需时间与连接数量无关,减少了查找有效连接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数据调度的效率。\n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换机,该交换机的结构如图6所示,包括:\n权重并行获取模块601,用于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n权重并行比较模块602,用于并行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n有效连接选取模块603,用于根据比较结果,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n目标连接选取模块604,用于从所述有效连接选取模块603选取的有效连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n调度模块605,用于对所述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n进一步地,上述交换机如图7所示,还包括:\n公共权重设置模块606,用于设置公共权重的初始值;或,\n在所述有效连接选取模块603选取完有效连接后,修改所述公共权重,将所述公共权重的值增加或减少一个步长值;或,\n如果所有待调度的连接的都不符合预设条件或所有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都为空,将公共权重修改为预先设置的初始值。\n进一步地,上述交换机如图8所示,还包括:\n再比较模块607,用于在所述公共权重设置模块606修改完公共权重后,重新并行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与修改后的公共权重进行比较。\n进一步地,所述目标连接选取模块604的内部结构如图9所示,包括:\n优先级确定单元6041,用于根据上一次数据调度的结果确定各有效连接的优先级;\n目标连接确定单元6042,用于根据所述优先级确定单元6041的确定结果,选择优先级最高的一条有效连接作为目标连接。\n使用上述交换机完成数据调度时,首先,权重并行获取模块601获取各个待调度连接的连接权重,通过权重并行比较模块602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由有效连接选取模块603根据比较结果,选取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具体为选取所述连接权重大于和/或等于所述公共权重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作为有效连接,参见图2中的步骤204;目标连接选取模块604选取一个目标连接,参见图2中的步骤205;调试模块605对该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n在完成数据调度后,根据是否还存在有效连接,调用公共权重设置模块606,在完成数据调度之后修改公共权重,将所述公共权重的值增加或减少一个步长值;或如果所有待调度的连接的都不符合预设条件或所有符合预设条件的待调度的连接都为空,将公共权重修改为预先设置的初始值。\n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包括上述交换机,所述交换机接收多条连接的数据,对连接进行数据调度后,按照数据调度的结果转发多条连接的数据。所述交换机从连接到该交换机的多个待调度的连接中选取有效连接,通过并行处理方式从所述有效连接中选取一个目标连接,调度该目标连接上的待发送数据。具体流程参见图2。\n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交换机和网络系统,可以与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调度方法相结合,设置公共权重,通过并行处理的方式获取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并比较每条待调度的连接的连接权重与预先设置的公共权重,进而确定有效连接,再从有效连接中选取目标连接,对目标连接进行数据调度,无论待进行数据调度的连接数量有多少,都可以快速确定目标连接,完成数据调度,调度所需时间与连接数量无关,减少了查找有效连接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数据调度的效率。\n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n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n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n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n###0001###\n###0002###\n###0003###\n###0004###\n###0005###\n###0006###\n###0007###\n###0008###\n###0009###', 'erdt': 20101124, 'family_inpadoc': 'CN200910131211A', 'family_original': '42946141', 'inventor': [{'lang': 'CN', 'name': '马少飞',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12/56', 'main_group': 'H04L12',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12/56'}},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12/28', 'main_group': 'H04L12',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12/28'}}],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274', 'lang': 'CN', 'name':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申健', 'name_id': 1}], 'patent_id': '672b8e35-8fdc-4e76-bd56-80268824192c', 'pbdt': 20101013, 'pn_official': '-', 'prsd': 20120822, 'title': '数据调度方法、交换机和网络系统', 'update_ts': 1530873785038, 'tags':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通讯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包括:移动终端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该移动终端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到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时,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本发明还同时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采用本发明能防止手机的连接功能被恶意应用软件使用,进而保证手机用户的信息安全性。', 'apdt': 20111124, 'apno_official': 'CN201110378686.4',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南路中兴通讯大厦法务部', 'city': '深圳', 'country': 'CN', 'district': '南山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四道28号', 'lat': 22.542014140446, 'lon': 113.95454740997, 'postcode': '518057', 'state': '广东'}, 'ans_id': '301909a7-94d8-4138-ae9b-46a030fd8389', 'lang': 'CN', 'name':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nname': 'ZTE', 'nname_cn': '中兴通讯'}], 'assignee_current': [{'address': {'address': ' 北京市海淀区小营西路33号3层3F05室'}, 'lang': 'CN', 'name': '北京睿创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claim': '1.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n移动终端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成连接功能控制策 略; \n所述移动终端确定进行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的安装时,解压新的应用软件 的安装包,提取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 \n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进行认证,根据认证结果确定 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再将所述信任级别保存在与应用软件对应的属性配置文 件中; \n所述移动终端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 时,根据所述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 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确定所述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与连接功能权限 控制列表中任意一个需要控制的连接功能相同,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该 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 制。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连 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移动终端实时判断 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连接功能,若是,则检测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 功能对应的权限是否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否则,重复判断当 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连接功能。 \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应用软件使用的连 接功能对应的权限是否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包括:判断所述 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任意一个需要控制的 连接功能相同,若有相同项,则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到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 限定的连接功能;若没有相同项,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 行控制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移动终端判断对于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是 否有对应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若有,则根据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 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管理;若没有,则对该连接功能的权限 使用控制策略进行设定并保存。 \n5.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该移动终端包括:权限使用策略模块、 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应用信用等级认证模块、应用处理模块;其中, \n权限使用策略模块,用于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 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为权限使用控制模块提供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n权限使用控制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有应用软件使用了权限使用策略模块 中的系统连接权限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时,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 行控制; \n应用信用等级认证模块,用于接收应用处理模块发来的新的应用软件的 安装包,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提取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利用 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进行认证,根据认证结果确定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再 将信任级别保存在与应用软件对应的属性配置文件中;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权限 使用策略模块中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 列表;用于接收应用处理模块发来的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检测该 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 \n所述应用处理模块,用于实时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使用到任意一项 连接功能时,向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发送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 \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进一 步包括: \n应用处理模块,用于实时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没有使用到任意一项连 接功能时,重复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 \n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判断所述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 与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任意一个需要控制的连接功能相同,若有相同项, 则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到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若没有相同 项,则通知应用处理模块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n相应的,所述应用处理模块,还用于接收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发来的允许 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n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具体用于为权限使用控制模块提供连接功能控 制策略。 \n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处理模块,还 用于确定进行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的安装时,将该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发送 给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 \n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判断对于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是 否有对应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若有,则根据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 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管理;若没有,则对该连接功能的权限 使用控制策略进行设定,再将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权限使用 策略模块中; \n相应的,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发来的 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并将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 对应的连接功能项目中。 \n', 'claim_count': 24, 'cpc': [{'code': {'clazz': 'H04', 'full': 'H04M1/72577', 'main_group': 'H04M1', 'section': 'H', 'sub_class': 'H04M', 'sub_group': 'H04M1/72577'},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12/12', 'main_group': 'H04W12',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12/12'},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code': {'clazz': 'H04', 'full': 'H04M1/66', 'main_group': 'H04M1', 'section': 'H', 'sub_class': 'H04M', 'sub_group': 'H04M1/66'},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中的权限控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 用权限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n背景技术\n移动终端如手机已进入智能时代,可以在手机上安装运行多种应用软件, 以提升手机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n目前,手机上安装运行的应用软件中,容易泄露用户隐私信息、私有数据 信息及数据存储文件的恶意应用软件数量越来愈多,这些恶意应用软件在手机 后台运行,能够隐蔽的使用连接功能,使用户不易觉察,比如,通过使用手机 中的无线宽带(Wi-Fi,Wireless\xa0Fidelity)和蓝牙等连接功能将用户的私有信息 对外传输,导致用户的私有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n可见,由于目前没有对手机中的恶意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 制,导致手机的连接功能被恶意应用软件使用,进而威胁到手机用户的信息安 全性。 \n发明内容\n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及 移动终端,能防止手机的连接功能被恶意应用软件使用,进而保证手机用户的 信息安全性。 \n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n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n移动终端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成连接功能控制策 略; \n所述移动终端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 时,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 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 \n上述方案中,所述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 功能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移动终端实时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 连接功能,若是,则检测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对应的权限是否与连接功能 控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否则,重复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连 接功能。 \n上述方案中,所述检测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对应的权限是否与连接功 能控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包括:移动终端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 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判断该应用软 件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任意一个需要控制的连接功 能相同,若有相同项,则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到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 连接功能;若没有相同项,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n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 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移动终端确定进 行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的安装时,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提取新的应用 软件的签名信息;移动终端利用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进行认证,根据认证结果 确定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再将信任级别保存在与应用软件对应的属性配置文 件中。 \n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 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移 动终端判断对于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有对应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 若有,则根据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 行控制管理;若没有,则对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进行设定并保存。 \n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权限使用策略模块和 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其中, \n权限使用策略模块,用于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 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为权限使用控制模块提供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n权限使用控制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有应用软件使用了权限使用策略模块 中的系统连接权限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时,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 行控制。 \n上述方案中,所述移动终端,进一步包括: \n应用处理模块,用于实时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 接功能,若是,则向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发送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 否则,重复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 \n相应的,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应用处理模块发来的应用 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检测该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任意 一项相符。 \n上述方案中,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权限使 用策略模块中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 判断该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任意一个需要 控制的连接功能相同,若有相同项,则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到连接功能控制策 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若没有相同项,则通知应用处理模块允许应用软件使 用该连接功能; \n相应的,所述应用处理模块,还用于接收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发来的允许 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n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具体用于为权限使用控制模块提供连接功能控 制策略。 \n上述方案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用于接收 应用处理模块发来的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提 取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利用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进行认证,根据认证结 果确定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再将信任级别保存在与应用软件对应的属性配置 文件中; \n相应的,所述应用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进行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的安装 时,将该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发送给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 \n上述方案中,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判断对于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是 否有对应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若有,则根据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 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管理;若没有,则对该连接功能的权限 使用控制策略进行设定,再将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权限使用 策略模块中; \n相应的,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发来的 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并将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 对应的连接功能项目中。 \n本发明所提供的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及移动终端,通过设置连 接功能控制策略,对用户关心的一些连接功能的使用进行重点检测;在有应用 软件使用到移动终端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任意一项连接功能时,则根据该 项连接功能的具体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进行处理;如此,就可以防止移动终端 的连接功能被恶意应用软件使用,进而保证手机用户的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另 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连接功能控制策略进行修改或删除,从而可以灵活 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 \n附图说明\n图1为本发明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n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n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移动终端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 生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该移动终端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 所限定的连接功能时,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 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 \n其中,所述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为,移动终端记录的在不同的信任级别下、 连接功能中对应的所需控制的具体连接功能、以及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 策略;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为,对使用任意一项连接功能的权限的控制,可以 包括:总是允许、总是拒绝、或每次询问。 \n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n以下以移动终端是手机为例,本发明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如图 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n步骤101:在手机中预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 \n这里,所述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根据实际情况对所需控制的连 接功能的使用权限进行编写,可以包括权限的类型、信任等级、权限组名称、 权限组下需要控制的连接功能,编写的格式可以为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Extensible\xa0Markup\xa0Language)格式; \n比如,可以按照如下所示格式编写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 \n \n其中,表示权限的类型属于系统默认控制的权限, 表示信任等级为不可信任(unApproved), 表示权限组名称为连接类(connect), 表示连接 类权限组下所需控制的是Wi-fi及蓝牙(BLUETOOTH)连接功能。 \n步骤102:手机启动后,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成连接功能 控制策略。 \n具体的:手机启动后,从指定的目录查看是否有新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 配置文件,如果没有,则直接执行步骤103;如果有,则读取连接功能控制策 略的配置文件,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中,提取信任等级、权限组名 称和权限组下具体控制的连接功能;以信任级别为标识、以权限组名称和权限 组下具体控制的连接功能添加到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最后将连接功能权 限控制列表保存在手机内存中,形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然后执行步骤103; \n这里,所述指定的目录为:保存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的文件目录, 比如,指定的目录可以为手机存储卡的根目录。 \n步骤103:实时判断当前使用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手机中任意一项连接 功能,若是,则执行步骤104;否则,重复执行步骤103。 \n具体的:手机实时监测应用软件的运行过程中,判断在应用软件的运行过 程中是否发出对任意一项连接功能的调用信息,如此,即可判断当前使用的应 用软件是否使用到手机中任意一项连接功能,如果发出,则执行步骤104,并 提取出该连接功能的调用信息中所要用到的连接功能;如果没有发出,则重复 执行步骤103; \n这里,所述对任意一项连接功能的调用信息包括:所要调用的连接功能; 产生调用信息的方法为已有技术,这里不做赘述。 \n步骤104:检测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对应的权限是否与连接功能控制 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05;否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 连接功能,结束处理流程。 \n具体为:手机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 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判断该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与连 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任意一个需要控制的连接功能相同,若有相同项,则执 行步骤105;若没有,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按照已有技术对访问 应用软件进行后续处理,结束处理流程; \n比如,手机判断出当前使用的应用软件使用到Wi-fi连接功能,则手机根 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 权限控制列表;当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为不可信任时,若不可信任级别对应的 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有Wi-fi连接功能项,则执行步骤105;当应用软件的 信任级别为可信任时,若对应的可信任级别中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有 Wi-fi连接功能项,则执行步骤105。 \n步骤105:手机判断对于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有对应的权限使 用控制策略,若有,则执行步骤106;若没有,则执行步骤107。 \n步骤106:手机根据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 能的权限进行控制,结束处理流程。 \n这里,所述控制,指:查看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中的具体设置,当具体设置 为总是允许时,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该应用软 件做后续操作;当具体设置为总是拒绝时,则拒绝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然 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当具体设置为每次询问,则为用户 弹出选择框,由用户选择是否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再根据用户的选 择允许或拒绝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该应用软件做后 续操作。 \n步骤107:手机设定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 \n本步骤具体为:手机为用户弹出提示对话框,提醒用户对该连接功能的权 限为总是允许、总是拒绝或每次询问进行设定,同时将当前应用的处理流程暂 停;将用户对于该权限的设定保存为权限使用控制策略,添加在连接功能控制 策略中对应的连接功能项中,并且根据设定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当前应用进 行后续处理。 \n另外,上述步骤103之前,还需要对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进行认证,具体 认证的过程包括下述步骤: \n步骤a:手机实时判断用户选择的操作为安装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还是 使用任意一个应用软件,如果为安装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则执行步骤b;如 果为访问任意一个应用软件,则执行步骤103。 \n步骤b:手机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提取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 \n这里,所述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为已有技术,这里不做赘述; \n所述提取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为: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后,提 取其中的签名信息; \n其中,所述签名信息为:使用专用工具将签名信息写入应用软件的特定字 段,表示该应用已经通过签署者的审核,所述特定字段分三种:塞班(Symbian) 收费证书签名、作者使用公共免费证书签名和用户签名。 \n步骤c:手机先利用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进行认证,根据认证结果确定应 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再将信任级别保存在与应用软件对应的属性配置文件中, 按照已有技术继续安装应用软件,返回步骤a。 \n这里,所述利用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进行认证,包括:将应用软件的签名信 息、与预置在手机中的多个证书的签名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应用的签名信息与 任意一个证书的签名信息相同,则认证结果为通过;否则认证结果为不通过; \n所述根据认证结果确定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包括:当认证结果为通过时, 则根据具体的签名信息设置应用软件的可信任级别;当认证结果为不通过时, 则设置该应用软件为不可信任级别; \n其中,所述信任级别包括两大类,分别为不可信任级别和可信任级别; \n所述根据具体的签名信息设置应用的可信任级别为:手机生产厂商按照实 际需要自定义预置的证书中的签名信息,不同的签名信息对应的可信任级别可 以包括:“厂商信任级别”、“运营商信任级别”、“第三方合作厂商信任级别”等。 \n另外,上述步骤102之前,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或删除连接功能控 制策略,具体为:当需要修改或删除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任意一项时,查找 到原始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在该配置文件中作具体修改,然后执 行步骤102。 \n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如图2所示,该移动终端包括:权限使 用策略模块21和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其中, \n权限使用策略模块21,用于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 生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为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提供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n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用于在检测到有应用软件使用了权限使用策略 模块21中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时,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 略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 进行控制。 \n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21,具体用于保存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 置文件;当手机开机后,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成系统连接权限 控制策略。 \n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21,具体用于从指定的目录查看是否有新的连接 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如果没有,则结束处理流程;如果有,则读取连接 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中,提取信任等级、 权限组名称和权限组下具体控制的连接功能;以信任级别为标识、以权限组名 称和权限组下具体控制的连接功能添加到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最后保存 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形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n所述移动终端,进一步包括:应用处理模块23,用于实时判断当前访问的 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若是,则向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发 送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否则,继续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 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 \n相应的,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具体用于接收应用处理模块23发来 的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检测该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中任意一项相符。 \n所述应用处理模块23,具体用于实时监测应用软件的运行过程中,判断在 应用软件的运行过程中是否发出对任意一项连接功能的调用信息,以判断当前 使用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手机中任意一项连接功能,若是,则向权限使用控 制模块22发送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否则,继续判断当前访问的 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具体用于检测该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控 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时,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权限使用策略模块 21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判断该应 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任意一个需要控制的连 接功能相同,若有相同项,则确定对于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有对应 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若没有相同项,则通知应用处理模块23允许应用软件使 用该连接功能; \n相应的,所述应用处理模块23,还用于接收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发来 的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访问应用软件进行后续 处理。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具体用于当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对应 的权限有权限使用控制策略时,根据查看权限使用策略模块21的连接功能控 制策略中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 结束操作流程;若没有,则设定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再将该连接 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21中; \n相应的,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21,具体用于接收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 发来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并将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连接功能权限控制 列表中对应的连接功能项目中。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具体用于查看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中的具体设 置,当具体设置为总是允许时,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然后按照已有 技术对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当具体设置为总是拒绝时,则拒绝应用软件使 用连接功能,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当具体设置为每次 询问,则为用户弹出选择框,由用户选择是否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再根据用户的选择允许或拒绝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 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还用于提醒用户对该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使 用控制设定,并将当前应用的处理流程暂停;接收用户对于该功能的权限使用 控制策略进行设定,并根据用户设定的权限使用策略的对应用软件要使用的功 能的权限进行控制。 \n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24,用于接收应用处理模块 23发来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相应的,所述应用处理模块23,还用于实时判断 用户选择的操作为安装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还是访问任意一个应用软件,如 果为安装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则将该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发送给应用信任等级 认证模块24,如果为访问任意一个应用软件,则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 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 \n所述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24,还用于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提取 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利用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对应用进行认证,根据认 证结果确定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再将信任级别保存在与应用软件对应的属性 配置文件中,将解压后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及应用软件的属性配置文件发回给 应用处理模块23;相应的,所述应用处理模块23,还用于接收应用信任等级认 证模块24发来的解压后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及应用软件的属性配置文件,然后 对解压后的应用软件按照已有技术继续安装应用软件。 \n所述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24,具体用于将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与预置 在本模块中的多个证书的签名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应用的签名信息与任意一个 证书的签名信息相同,则认证结果为通过;否则认证结果为不通过。 \n所述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24,具体用于当认证结果为通过时,则根据具 体的签名信息设置应用软件的可信任级别;当认证结果为不通过时,则设置该 应用软件为不可信任级别。 \n可见,使用上述方案,就可以根据应用的信任等级,分类控制及管理移动 终端的应用对连接功能的使用,能够有效防止对移动终端连接功能被恶意软件 使用,从而保证手机用户的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n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 \n', 'erdt': 20120523, 'exdt': 20311124, 'family_inpadoc': 'CN2012071535W', 'family_original': '45915059', 'inventor': [{'lang': 'CN', 'name': '雷明剑',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王巍',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徐立锋', 'name_id': 3}, {'lang': 'CN', 'name': '古幼鹏', 'name_id': 4}, {'lang': 'CN', 'name': '钟声', 'name_id': 5}, {'lang': 'CN', 'name': '胡炜', 'name_id': 6}],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M1/667', 'main_group': 'H04M1', 'section': 'H', 'sub_class': 'H04M', 'sub_group': 'H04M1/667'}}, {'code': {'clazz': 'H04', 'full': 'H04M1/725', 'main_group': 'H04M1', 'section': 'H', 'sub_class': 'H04M', 'sub_group': 'H04M1/725'}}], 'isdt': 20140820,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11270', 'lang': 'CN', 'name':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张颖玲',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王黎延', 'name_id': 2}], 'patent_id': '448d5752-5cf4-42c7-8389-3932510a5cdb', 'pbdt': 20140820, 'pn_official': 'CN102413220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王萌', 'name_id': 1}], 'prsd': 20140820, 'title': '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update_ts': 1537356216041, 'tags': ['通讯设备修理', '电视机制造']}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包括:移动终端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该移动终端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到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时,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本发明还同时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采用本发明能防止手机的连接功能被恶意应用软件使用,进而保证手机用户的信息安全性。', 'apdt': 20111124, 'apno_official': 'CN201110378686.4',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南路中兴通讯大厦法务部', 'city': '深圳', 'country': 'CN', 'district': '南山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四道28号', 'lat': 22.542014140446, 'lon': 113.95454740997, 'postcode': '518057', 'state': '广东'}, 'ans_id': '301909a7-94d8-4138-ae9b-46a030fd8389', 'lang': 'CN', 'name':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nname': 'ZTE', 'nname_cn': '中兴通讯'}], 'assignee_current': [{'address': {'address': ' 北京市海淀区小营西路33号3层3F05室'}, 'lang': 'CN', 'name': '北京睿创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claim': '1.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n移动终端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成连接功能控制策 略; \n所述移动终端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 时,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 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连 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移动终端实时判断 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连接功能,若是,则检测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 功能对应的权限是否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否则,重复判断当 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连接功能。 \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应用软件使用的连 接功能对应的权限是否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包括:移动终端 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 能权限控制列表;判断该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 表中任意一个需要控制的连接功能相同,若有相同项,则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 到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若没有相同项,则允许应用软件使 用该连接功能。 \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 别,查看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之前, 该方法还包括:移动终端确定进行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的安装时,解压新的应 用软件的安装包,提取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移动终端利用应用软件的签 名信息进行认证,根据认证结果确定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再将信任级别保存 在与应用软件对应的属性配置文件中。 \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 行控制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移动终端判断对于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是 否有对应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若有,则根据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 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管理;若没有,则对该连接功能的权限 使用控制策略进行设定并保存。 \n6.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该移动终端包括:权限使用策略模块和 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其中, \n权限使用策略模块,用于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 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为权限使用控制模块提供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n权限使用控制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有应用软件使用了权限使用策略模块 中的系统连接权限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时,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 行控制。 \n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进一 步包括: \n应用处理模块,用于实时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 接功能,若是,则向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发送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 否则,重复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 \n相应的,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应用处理模块发来的应用 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检测该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任意 一项相符。 \n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权限使 用策略模块中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 判断该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任意一个需要 控制的连接功能相同,若有相同项,则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到连接功能控制策 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若没有相同项,则通知应用处理模块允许应用软件使 用该连接功能; \n相应的,所述应用处理模块,还用于接收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发来的允许 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n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具体用于为权限使用控制模块提供连接功能控 制策略。 \n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用于接收应用处理模块发来的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 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提取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利用应用软件的 签名信息进行认证,根据认证结果确定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再将信任级别保 存在与应用软件对应的属性配置文件中; \n相应的,所述应用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进行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的安装 时,将该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发送给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 \n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判断对于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是 否有对应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若有,则根据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 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管理;若没有,则对该连接功能的权限 使用控制策略进行设定,再将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权限使用 策略模块中; \n相应的,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发来的 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并将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 对应的连接功能项目中。 \n', 'claim_count': 22, 'cpc': [{'code': {'clazz': 'H04', 'full': 'H04M1/66', 'main_group': 'H04M1', 'section': 'H', 'sub_class': 'H04M', 'sub_group': 'H04M1/66'},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12/12', 'main_group': 'H04W12',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12/12'},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4', 'full': 'H04M1/72577', 'main_group': 'H04M1', 'section': 'H', 'sub_class': 'H04M', 'sub_group': 'H04M1/72577'},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code': {'clazz': 'H04', 'full': 'H04M1/02', 'main_group': 'H04M1', 'section': 'H', 'sub_class': 'H04M', 'sub_group': 'H04M1/02'},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29/04', 'main_group': 'H04L2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29/04'},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63/00', 'main_group': 'H04L63',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63/00'},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中的权限控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 用权限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n背景技术\n移动终端如手机已进入智能时代,可以在手机上安装运行多种应用软件, 以提升手机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n目前,手机上安装运行的应用软件中,容易泄露用户隐私信息、私有数据 信息及数据存储文件的恶意应用软件数量越来愈多,这些恶意应用软件在手机 后台运行,能够隐蔽的使用连接功能,使用户不易觉察,比如,通过使用手机 中的无线宽带(Wi-Fi,Wireless\xa0Fidelity)和蓝牙等连接功能将用户的私有信息 对外传输,导致用户的私有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n可见,由于目前没有对手机中的恶意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 制,导致手机的连接功能被恶意应用软件使用,进而威胁到手机用户的信息安 全性。 \n发明内容\n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及 移动终端,能防止手机的连接功能被恶意应用软件使用,进而保证手机用户的 信息安全性。 \n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n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n移动终端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成连接功能控制策 略; \n所述移动终端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 时,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 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 \n上述方案中,所述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 功能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移动终端实时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 连接功能,若是,则检测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对应的权限是否与连接功能 控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否则,重复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连 接功能。 \n上述方案中,所述检测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对应的权限是否与连接功 能控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包括:移动终端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 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判断该应用软 件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任意一个需要控制的连接功 能相同,若有相同项,则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到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 连接功能;若没有相同项,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n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 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移动终端确定进 行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的安装时,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提取新的应用 软件的签名信息;移动终端利用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进行认证,根据认证结果 确定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再将信任级别保存在与应用软件对应的属性配置文 件中。 \n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 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移 动终端判断对于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有对应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 若有,则根据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 行控制管理;若没有,则对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进行设定并保存。 \n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权限使用策略模块和 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其中, \n权限使用策略模块,用于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 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为权限使用控制模块提供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n权限使用控制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有应用软件使用了权限使用策略模块 中的系统连接权限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时,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 行控制。 \n上述方案中,所述移动终端,进一步包括: \n应用处理模块,用于实时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 接功能,若是,则向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发送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 否则,重复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 \n相应的,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应用处理模块发来的应用 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检测该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任意 一项相符。 \n上述方案中,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权限使 用策略模块中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 判断该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任意一个需要 控制的连接功能相同,若有相同项,则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到连接功能控制策 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若没有相同项,则通知应用处理模块允许应用软件使 用该连接功能; \n相应的,所述应用处理模块,还用于接收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发来的允许 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n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具体用于为权限使用控制模块提供连接功能控 制策略。 \n上述方案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用于接收 应用处理模块发来的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提 取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利用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进行认证,根据认证结 果确定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再将信任级别保存在与应用软件对应的属性配置 文件中; \n相应的,所述应用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进行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的安装 时,将该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发送给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 \n上述方案中,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判断对于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是 否有对应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若有,则根据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 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管理;若没有,则对该连接功能的权限 使用控制策略进行设定,再将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权限使用 策略模块中; \n相应的,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权限使用控制模块发来的 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并将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 对应的连接功能项目中。 \n本发明所提供的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及移动终端,通过设置连 接功能控制策略,对用户关心的一些连接功能的使用进行重点检测;在有应用 软件使用到移动终端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任意一项连接功能时,则根据该 项连接功能的具体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进行处理;如此,就可以防止移动终端 的连接功能被恶意应用软件使用,进而保证手机用户的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另 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连接功能控制策略进行修改或删除,从而可以灵活 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 \n附图说明\n图1为本发明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n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n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移动终端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 生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该移动终端检测到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 所限定的连接功能时,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 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 \n其中,所述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为,移动终端记录的在不同的信任级别下、 连接功能中对应的所需控制的具体连接功能、以及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 策略;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为,对使用任意一项连接功能的权限的控制,可以 包括:总是允许、总是拒绝、或每次询问。 \n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n以下以移动终端是手机为例,本发明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如图 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n步骤101:在手机中预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 \n这里,所述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根据实际情况对所需控制的连 接功能的使用权限进行编写,可以包括权限的类型、信任等级、权限组名称、 权限组下需要控制的连接功能,编写的格式可以为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Extensible\xa0Markup\xa0Language)格式; \n比如,可以按照如下所示格式编写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 \n \n其中,表示权限的类型属于系统默认控制的权限, 表示信任等级为不可信任(unApproved), 表示权限组名称为连接类(connect), 表示连接 类权限组下所需控制的是Wi-fi及蓝牙(BLUETOOTH)连接功能。 \n步骤102:手机启动后,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成连接功能 控制策略。 \n具体的:手机启动后,从指定的目录查看是否有新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 配置文件,如果没有,则直接执行步骤103;如果有,则读取连接功能控制策 略的配置文件,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中,提取信任等级、权限组名 称和权限组下具体控制的连接功能;以信任级别为标识、以权限组名称和权限 组下具体控制的连接功能添加到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最后将连接功能权 限控制列表保存在手机内存中,形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然后执行步骤103; \n这里,所述指定的目录为:保存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的文件目录, 比如,指定的目录可以为手机存储卡的根目录。 \n步骤103:实时判断当前使用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手机中任意一项连接 功能,若是,则执行步骤104;否则,重复执行步骤103。 \n具体的:手机实时监测应用软件的运行过程中,判断在应用软件的运行过 程中是否发出对任意一项连接功能的调用信息,如此,即可判断当前使用的应 用软件是否使用到手机中任意一项连接功能,如果发出,则执行步骤104,并 提取出该连接功能的调用信息中所要用到的连接功能;如果没有发出,则重复 执行步骤103; \n这里,所述对任意一项连接功能的调用信息包括:所要调用的连接功能; 产生调用信息的方法为已有技术,这里不做赘述。 \n步骤104:检测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对应的权限是否与连接功能控制 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05;否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 连接功能,结束处理流程。 \n具体为:手机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 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判断该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与连 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任意一个需要控制的连接功能相同,若有相同项,则执 行步骤105;若没有,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按照已有技术对访问 应用软件进行后续处理,结束处理流程; \n比如,手机判断出当前使用的应用软件使用到Wi-fi连接功能,则手机根 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 权限控制列表;当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为不可信任时,若不可信任级别对应的 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有Wi-fi连接功能项,则执行步骤105;当应用软件的 信任级别为可信任时,若对应的可信任级别中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有 Wi-fi连接功能项,则执行步骤105。 \n步骤105:手机判断对于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有对应的权限使 用控制策略,若有,则执行步骤106;若没有,则执行步骤107。 \n步骤106:手机根据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 能的权限进行控制,结束处理流程。 \n这里,所述控制,指:查看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中的具体设置,当具体设置 为总是允许时,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该应用软 件做后续操作;当具体设置为总是拒绝时,则拒绝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然 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当具体设置为每次询问,则为用户 弹出选择框,由用户选择是否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再根据用户的选 择允许或拒绝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该应用软件做后 续操作。 \n步骤107:手机设定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 \n本步骤具体为:手机为用户弹出提示对话框,提醒用户对该连接功能的权 限为总是允许、总是拒绝或每次询问进行设定,同时将当前应用的处理流程暂 停;将用户对于该权限的设定保存为权限使用控制策略,添加在连接功能控制 策略中对应的连接功能项中,并且根据设定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当前应用进 行后续处理。 \n另外,上述步骤103之前,还需要对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进行认证,具体 认证的过程包括下述步骤: \n步骤a:手机实时判断用户选择的操作为安装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还是 使用任意一个应用软件,如果为安装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则执行步骤b;如 果为访问任意一个应用软件,则执行步骤103。 \n步骤b:手机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提取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 \n这里,所述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为已有技术,这里不做赘述; \n所述提取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为: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后,提 取其中的签名信息; \n其中,所述签名信息为:使用专用工具将签名信息写入应用软件的特定字 段,表示该应用已经通过签署者的审核,所述特定字段分三种:塞班(Symbian) 收费证书签名、作者使用公共免费证书签名和用户签名。 \n步骤c:手机先利用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进行认证,根据认证结果确定应 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再将信任级别保存在与应用软件对应的属性配置文件中, 按照已有技术继续安装应用软件,返回步骤a。 \n这里,所述利用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进行认证,包括:将应用软件的签名信 息、与预置在手机中的多个证书的签名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应用的签名信息与 任意一个证书的签名信息相同,则认证结果为通过;否则认证结果为不通过; \n所述根据认证结果确定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包括:当认证结果为通过时, 则根据具体的签名信息设置应用软件的可信任级别;当认证结果为不通过时, 则设置该应用软件为不可信任级别; \n其中,所述信任级别包括两大类,分别为不可信任级别和可信任级别; \n所述根据具体的签名信息设置应用的可信任级别为:手机生产厂商按照实 际需要自定义预置的证书中的签名信息,不同的签名信息对应的可信任级别可 以包括:“厂商信任级别”、“运营商信任级别”、“第三方合作厂商信任级别”等。 \n另外,上述步骤102之前,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或删除连接功能控 制策略,具体为:当需要修改或删除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任意一项时,查找 到原始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在该配置文件中作具体修改,然后执 行步骤102。 \n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如图2所示,该移动终端包括:权限使 用策略模块21和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其中, \n权限使用策略模块21,用于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 生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为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提供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n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用于在检测到有应用软件使用了权限使用策略 模块21中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时,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 略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功能的权限 进行控制。 \n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21,具体用于保存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 置文件;当手机开机后,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成系统连接权限 控制策略。 \n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21,具体用于从指定的目录查看是否有新的连接 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如果没有,则结束处理流程;如果有,则读取连接 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中,提取信任等级、 权限组名称和权限组下具体控制的连接功能;以信任级别为标识、以权限组名 称和权限组下具体控制的连接功能添加到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最后保存 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形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n所述移动终端,进一步包括:应用处理模块23,用于实时判断当前访问的 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若是,则向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发 送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否则,继续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 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 \n相应的,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具体用于接收应用处理模块23发来 的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检测该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中任意一项相符。 \n所述应用处理模块23,具体用于实时监测应用软件的运行过程中,判断在 应用软件的运行过程中是否发出对任意一项连接功能的调用信息,以判断当前 使用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手机中任意一项连接功能,若是,则向权限使用控 制模块22发送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否则,继续判断当前访问的 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具体用于检测该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控 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时,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查看权限使用策略模块 21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判断该应 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任意一个需要控制的连 接功能相同,若有相同项,则确定对于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有对应 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若没有相同项,则通知应用处理模块23允许应用软件使 用该连接功能; \n相应的,所述应用处理模块23,还用于接收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发来 的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访问应用软件进行后续 处理。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具体用于当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对应 的权限有权限使用控制策略时,根据查看权限使用策略模块21的连接功能控 制策略中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的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 结束操作流程;若没有,则设定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再将该连接 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21中; \n相应的,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21,具体用于接收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 发来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并将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连接功能权限控制 列表中对应的连接功能项目中。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具体用于查看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中的具体设 置,当具体设置为总是允许时,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然后按照已有 技术对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当具体设置为总是拒绝时,则拒绝应用软件使 用连接功能,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当具体设置为每次 询问,则为用户弹出选择框,由用户选择是否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再根据用户的选择允许或拒绝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 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 \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22,还用于提醒用户对该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使 用控制设定,并将当前应用的处理流程暂停;接收用户对于该功能的权限使用 控制策略进行设定,并根据用户设定的权限使用策略的对应用软件要使用的功 能的权限进行控制。 \n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24,用于接收应用处理模块 23发来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相应的,所述应用处理模块23,还用于实时判断 用户选择的操作为安装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还是访问任意一个应用软件,如 果为安装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则将该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发送给应用信任等级 认证模块24,如果为访问任意一个应用软件,则判断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 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 \n所述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24,还用于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提取 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利用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对应用进行认证,根据认 证结果确定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再将信任级别保存在与应用软件对应的属性 配置文件中,将解压后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及应用软件的属性配置文件发回给 应用处理模块23;相应的,所述应用处理模块23,还用于接收应用信任等级认 证模块24发来的解压后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及应用软件的属性配置文件,然后 对解压后的应用软件按照已有技术继续安装应用软件。 \n所述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24,具体用于将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与预置 在本模块中的多个证书的签名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应用的签名信息与任意一个 证书的签名信息相同,则认证结果为通过;否则认证结果为不通过。 \n所述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24,具体用于当认证结果为通过时,则根据具 体的签名信息设置应用软件的可信任级别;当认证结果为不通过时,则设置该 应用软件为不可信任级别。 \n可见,使用上述方案,就可以根据应用的信任等级,分类控制及管理移动 终端的应用对连接功能的使用,能够有效防止对移动终端连接功能被恶意软件 使用,从而保证手机用户的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n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 \n', 'erdt': 20120523, 'family_inpadoc': 'CN2012071535W', 'family_original': '45915059', 'inventor': [{'lang': 'CN', 'name': '雷明剑',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王巍',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徐立锋', 'name_id': 3}, {'lang': 'CN', 'name': '古幼鹏', 'name_id': 4}, {'lang': 'CN', 'name': '钟声', 'name_id': 5}, {'lang': 'CN', 'name': '胡炜', 'name_id': 6}],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M1/667', 'main_group': 'H04M1', 'section': 'H', 'sub_class': 'H04M', 'sub_group': 'H04M1/667'}}, {'code': {'clazz': 'H04', 'full': 'H04M1/725', 'main_group': 'H04M1', 'section': 'H', 'sub_class': 'H04M', 'sub_group': 'H04M1/725'}}],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270', 'lang': 'CN', 'name':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张颖玲',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王黎延', 'name_id': 2}], 'patent_id': '3ced629a-dca3-48e0-a0ff-222030e3c932', 'pbdt': 20120411, 'pn_official': 'CN102413220A', 'prsd': 20140820, 'title': '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update_ts': 1537339297053, 'tags': ['通讯设备修理', '电视机制造']}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接收连接请求获取连接设备MAC地址,并将连接设备MAC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向匹配不成功的已连接的蓝牙设备转发连接请求及授权请求,或与匹配成功的连接设备连接;根据授权请求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本发明通过将已连接的蓝牙设备向发送连接请求的连接设备发送授权指令达到与连接设备的蓝牙连接,从而简化与蓝牙设备连接的操作步骤、提高用户体验性。', 'apdt': 20160106, 'apno_official': 'CN201610007064.3',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00000 北京市海淀区厢黄旗2号楼2层X06-157室', 'city': '北京', 'country': 'CN', 'lat': 40.03076590587191, 'lon': 116.30064833189292, 'state': '北京'}, 'lang': 'CN', 'name': '北京清川科技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接收连接请求获取连接设备MAC地址,并将连接设备MAC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n向匹配不成功的已连接的蓝牙设备转发连接请求及授权请求,或与匹配成功的连接设备连接;\n根据授权请求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授权请求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之前还包括\n判断授权结果是否为授权指令,是则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否则不做处理。\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连接设备MAC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之前还包括\n判断是否存在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是则将连接设备MAC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否则与连接设备连接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还包括\n判断已连接的蓝牙设备在预设时间T内是否进行了数据传输,是则不做处理,否则断开连接并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MAC地址。\n5.一种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模块、授权模块、处理模块,其中,\n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连接请求获取连接设备MAC地址,并将连接设备MAC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n授权模块,用于向匹配不成功的已连接的蓝牙设备转发连接请求及授权请求,或与匹配成功的连接设备连接;\n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处理模块还包括\n指令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授权结果是否为授权指令,是则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否则不做处理。\n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接收模块还包括\n存储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存储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是则将连接设备MAC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否则与连接设备连接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n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系统还包括\n格式模块,用于判断已连接的蓝牙设备在预设时间T内是否进行了数据传输,是则不做处理,否则断开连接并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MAC地址。\n', 'claim_count': 20,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属于智能控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 备的方法及系统。 \n背景技术 \n现有蓝牙设备和手机配对时需要用户点击或者触摸蓝牙设备来确定配 对,这样就导致使用者需要进行手工操作,同时操作过程繁琐,最重要的是 蓝牙设备需要有触摸模块的电路或者确认的按键,导致成本增加。这种方式 操作繁琐,耗时久,体验差。因此亟待发明一种直接发送指令连接目的蓝牙 设备的方法。 \n发明内容 \n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蓝牙设备和手机配对过程操作繁琐,耗时久,体 验差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绑定手机MAC地址,通过与已 绑定的手机蓝牙MAC地址匹配,由已连接蓝牙设备的其他设备向请求连 接的手机授权来实现简化操作、提高用户体验性的目的。。 \n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授权的手机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包括如下 步骤:接收连接请求获取连接设备MAC地址,并将连接设备MAC地址 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向匹配不成功的已连接的蓝 牙设备转发连接请求及授权请求,或与匹配成功的连接设备连接;根据 授权请求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的MAC 地址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 \n进一步,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之前还包括 \n判断授权结果是否为授权指令,是则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 接,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否 则不做处理。 \n进一步,将连接设备MAC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 行匹配之前还包括 \n判断是否存在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是则将连接设备MAC 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否则与连接设备连接并 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 \n进一步,所述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还包括 \n判断已连接的蓝牙设备在预设时间T内是否进行了数据传输,是则 不做处理,否则断开连接并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MAC地址。 \n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系统,包括接收模 块、授权模块、处理模块,其中, \n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连接请求获取连接设备MAC地址,并将连接设 备MAC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 \n授权模块,用于向匹配不成功的已连接的蓝牙设备转发连接请求及 授权请求,或与匹配成功的连接设备连接; \n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删除已连接蓝牙 设备的MAC地址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 \n进一步,处理模块还包括 \n指令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授权结果是否为授权指令,是则获取授权 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存储连接设 备的MAC地址;否则不做处理。 \n进一步,接收模块还包括 \n存储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存储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 是则将连接设备MAC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 否则与连接设备连接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 \n进一步,所述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系统还包括 \n格式模块,用于判断存储MAC地址的蓝牙设备在预设时间T内是否 进行了数据传输,是则不做处理,否则断开连接并删除该MAC地址。 \n综上,本发明通过将连接设备的MAC地址与已连接蓝牙设备的MAC 地址进行匹配,通过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授权完成与MAC地址匹配不成 功的连接设备的的连接,从而简化操作、提高用户体验性。 \n附图说明 \n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 程示意图; \n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 流程示意图; \n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的又一个实施例的 流程示意图; \n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n为了提高蓝牙设备和手机配对操作的简便性,提高用户体验性,本 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授权的手机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通过绑定的手机 蓝牙MAC地址直接接收请求连接的手机数据或通过被授权接收。 \n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的一 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nS1、接收连接请求获取连接设备MAC地址,并将连接设备MAC地 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 \n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手机连接蓝牙设备后不进行数据传输的 情况。这种情况占用了其他手机与蓝牙设备通信的信道,极大造成了资 源浪费。 \nS2、向匹配不成功的已连接的蓝牙设备转发连接请求及授权请求, 或与匹配成功的连接设备连接。 \nS3、根据授权请求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删除已连接蓝 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 \n如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 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nS11、接收连接请求获取连接设备MAC地址,并将连接设备MAC 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 \nS21、向匹配不成功的已连接的蓝牙设备转发连接请求及授权请求, 或与匹配成功的连接设备连接。 \nS31、根据授权请求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删除已连接蓝 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 \nS41、判断已连接的蓝牙设备在预设时间T内是否进行了数据传输, 是则不做处理,否则断开连接并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MAC地址。 \n下面手机与蓝牙手环(蓝牙设备)连接为例说明本发明。如图3所 示为本发明所述的流程流程图。 \n所述方法包括: \nS101、接收连接请求获取连接设备MAC地址。用户利用手机向蓝牙 手环发送连接请求。蓝牙手环接收连接请求后获取手机的MAC地址。 \nS102、判断是否存在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是则执行步骤 S103,否则执行步骤S104。由于蓝牙连接的限制,一个蓝牙设备只能与 一个蓝牙设备连接。因此蓝牙手环获取手机的MAC地址后,判断蓝牙手 环是否与其他设备连接。 \nS103、将连接设备MAC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 匹配,匹配成功则执行步骤S105,否则执行步骤S106。若蓝牙手环已与 其他蓝牙设备连接,那么将其他设备的MAC地址与其他手机的MAC地 址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上次连接的蓝牙设备即为该手机,该手 机可直接与连接。 \nS104、与连接设备连接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若蓝牙手环未 连接过蓝牙设备,则蓝牙手环未存储其他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蓝牙手 环与手机直接连接,并存储手机MAC地址。 \nS105、向匹配不成功的已连接的蓝牙设备转发连接请求及授权请求 后执行步骤S107。匹配不成功则说明蓝牙手环上一次连接的设备并非该 手机。 \nS106、与匹配成功的连接设备连接。 \nS107、判断授权结果是否为授权指令,是则执行S108,否则不做处 理。 \nS108、根据授权请求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删除已连接 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在其他设备与蓝牙 手环连接的状态下,手机要与蓝牙手环连接,则需要断开与其他蓝牙设 备的连接,该断开连接可由其他设备的用户自主决定,同意授权或拒绝 授权,同意授权蓝牙将自动断开连接,否则不做处理。 \n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系统。如图4所示, 所述系统包括接收模块10、授权模块20、处理模块30。 \n其中, \n接收模块10,接收连接请求获取连接设备MAC地址,并将连接设 备MAC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 \n授权模块20,用于向匹配不成功的已连接的蓝牙设备转发连接请求 及授权请求,或与匹配不成功的连接设备连接; \n处理模块30,用于获取授权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删除已连接蓝 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 \n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防止长时间不进行数据传输的已绑定的手机 占用通信通道,处理模块还包括 \n指令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授权结果是否为授权指令,是则获取授权 指令后与连接设备连接,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存储连接设 备的MAC地址;否则不做处理。 \n接收模块还包括 \n存储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存储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 是则将连接设备MAC地址与已连接的蓝牙设备的MAC地址进行匹配, 否则与连接设备连接并存储连接设备的MAC地址。 \n所述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系统还包括 \n格式模块,用于判断已连接的蓝牙设备在预设时间T内是否进行了 数据传输,是则不做处理,否则断开连接并删除已连接蓝牙设备MAC地 址。 \n如图具体实施过程中以手机A、手机B为例进行说明。假设手机A 的蓝牙MAC已被绑定,而手机B的蓝牙MAC未被绑定。首相手机B向 蓝牙设备发送连接请求,经判断手机B的蓝牙MAC未被绑定,蓝牙设备 向手机B发送拒绝指令后。手机B向蓝牙设备发送授权请求。蓝牙设备 将该授权请求转发到手机A,由手机A决定是否授权手机B。若手机A 授权,蓝牙设备则与手机B通信,进行数据传输。 \n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 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 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n', 'erdt': 20160518, 'inventor': [{'lang': 'CN', 'name': '曲贺',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4/00', 'main_group': 'H04W4',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4/00'}},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76/02', 'main_group': 'H04W76',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76/02'}},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76/04', 'main_group': 'H04W76',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76/04'}}],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350', 'lang': 'CN', 'name':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汤东凤', 'name_id': 1}], 'patent_id': 'b19fe0f6-73e9-4e02-be2f-7efb0373254c', 'pbdt': 20160420, 'pn_official': 'CN105516909A', 'priority': [{'country': 'CN', 'date': 20150930, 'number': '2015106420171'}], 'prsd': 20160518, 'title': '一种基于授权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及系统', 'update_ts': 1536996952452, 'tags': ['通讯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支付的方法及用于移动支付的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的订单信息;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接收鉴权终端的鉴权反馈信息;判断鉴权反馈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若鉴权反馈信息符合预设条件,则进行移动支付。当用户在网上选中商品进行下单获得用户的订单信息后,自动触发鉴权流程,必须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并接收鉴权终端反馈的鉴权反馈信息,并在判定鉴权反馈信息符合预设条件时,即鉴权成功时,才能进行移动支付,这样,用户在进行网购或其他支付时,就增加了和鉴权终端的使用者商量的机会,可以有效避免冲动消费,且鉴权流程在支付之前,不会显示和泄露用户的支付账户的信息,减小了支付风险。', 'apdt': 20151102, 'apno_official': 'CN201510740603.X',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5235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西一路3号一期工程1号厂房3楼'}, 'lang': 'CN', 'name': '东莞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235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西一路3号一期工程1号厂房3楼'}, 'lang': 'CN', 'name': '东莞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移动支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n获取用户的订单信息; \n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 \n接收所述鉴权终端的鉴权反馈信息; \n判断所述鉴权反馈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n若所述鉴权反馈信息符合预设条件,则进行移动支付。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预设的鉴 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包括: \n通过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近场鉴权连 接请求,其中,所述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近场鉴权连接请求包括:向 所述鉴权终端发出蓝牙连接请求,和/或NFC连接请求,和/或OTG 连接请求。 \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鉴 权反馈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条件包括: \n判断与所述鉴权终端的近场鉴权连接是否成功,具体为判断所述 鉴权反馈信息中的鉴权终端的ID是否和预存的鉴权终端ID一致。 \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用户 的订单信息之前,还包括: \n预设和鉴权终端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 \n根据所述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连接所述鉴权终端; \n记录所述鉴权终端的ID。 \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取消和所述鉴权终端的绑定,具体为:根据所述预设的近场鉴权 连接方式连接所述鉴权终端,取消所述鉴权终端的身份设定。 \n6.一种用于移动支付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n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订单信息; \n鉴权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 \n鉴权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鉴权终端的鉴权反馈信息; \n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鉴权反馈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n支付执行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判定所述鉴权反馈信息符合 预设条件时,响应所述用户的操作,进行移动支付。 \n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鉴权请求发 送模块包括: \n近场鉴权连接请求发送单元,用于通过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 式,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近场鉴权连接请求。 \n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场鉴权连 接请求发送单元包括:蓝牙连接请求发送部,和/或NFC连接请求发 送部,和/或OTG连接请求发送部, \n其中,所述蓝牙连接请求发送部用于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蓝牙连 接请求; \n所述NFC连接请求发送部用于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NFC连接请 求; \n所述OTG连接请求发送部用于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OTG连接请 求。 \n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鉴权终端身份设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连接 所述鉴权终端,并记录所述鉴权终端的ID。 \n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鉴权终端身份取消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 连接所述鉴权终端,取消所述鉴权终端的身份设定。 \n', 'claim_count': 32,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支付的方法及用 于移动支付的装置。 \n背景技术 \n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 智能移动终端的出现,使得人们在购物或其他场合的支付变得更加便 捷,但同时也增加了资金风险。 \n现有的移动支付方案,一般采用密码或者九宫格手势等方式实现 用户身份的识别,当用户输入的密码或手势等与预设的密码或手势一 致时,即判定用户身份正确,进而完成移动支付。现有的移动支付方 案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是账号和密码可能被盗,进而产生资金风险, 二是由于网购和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容易引起用户冲动消费。 \n因而,如何减小移动支付所存在的风险,同时减小用户的冲动消 费,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n发明内容 \n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支付的方法及用于移动支付的装 置,可以有效减小移动支付所存在的风险,同时减小用户的冲动消费。 \n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n一种移动支付的方法,包括: \n获取用户的订单信息; \n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 \n接收所述鉴权终端的鉴权反馈信息; \n判断所述鉴权反馈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n若所述鉴权反馈信息符合预设条件,则进行移动支付。 \n优选地,所述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包括: \n通过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近场鉴权连 接请求,其中,所述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近场鉴权连接请求包括:向 所述鉴权终端发出蓝牙连接请求,和/或NFC连接请求,和/或OTG 连接请求。 \n优选地,所述判断所述鉴权反馈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条件包括: \n判断与所述鉴权终端的近场鉴权连接是否成功,具体为判断所述 鉴权反馈信息中的鉴权终端的ID是否和预存的鉴权终端ID一致。 \n优选地,在所述获取用户的订单信息之前,还包括: \n预设和鉴权终端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 \n根据所述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连接所述鉴权终端; \n记录所述鉴权终端的ID,用于完成所述鉴权终端的身份设定。 \n优选地,还包括: \n取消和所述鉴权终端的绑定,具体为:根据所述预设的近场鉴权 连接方式连接所述鉴权终端,取消所述鉴权终端的身份设定。 \n一种用于移动支付的装置,包括: \n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订单信息; \n鉴权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 \n鉴权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鉴权终端的鉴权反馈信息; \n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鉴权反馈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n支付执行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判定所述鉴权反馈信息符合 预设条件时,响应所述用户的操作,进行移动支付。 \n优选地,所述鉴权请求发送模块包括: \n近场鉴权连接请求发送单元,用于通过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 式,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近场鉴权连接请求。 \n优选地,所述近场鉴权连接请求发送单元包括:蓝牙连接请求发 送部,和/或NFC连接请求发送部,和/或OTG连接请求发送部, \n其中,所述蓝牙连接请求发送部用于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蓝牙连 接请求; \n所述NFC连接请求发送部用于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NFC连接请 求; \n所述OTG连接请求发送部用于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OTG连接请 求。 \n优选地,还包括: \n鉴权终端身份设定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连接 所述鉴权终端,并记录所述鉴权终端的ID。 \n优选地,还包括: \n鉴权终端身份取消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 连接所述鉴权终端,取消所述鉴权终端的身份设定。 \n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n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移动支付的方法,获取用户的订单信 息;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接收所述鉴权终端的鉴权反馈 信息;判断所述鉴权反馈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若所述鉴权反馈信 息符合预设条件,则进行移动支付。当用户在网上选中商品进行下单 后或者进行其他的需要进行支付并获得用户的订单信息后,自动触发 鉴权流程,必须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并接收鉴权终端反 馈的鉴权反馈信息,并在判定鉴权反馈信息符合预设条件时,即鉴权 成功时,才能进行移动支付,这样,用户在进行网购或其他支付时, 就增加了和鉴权终端的使用者(如家人或者朋友)商量的机会,可以 有效避免冲动消费,且由于鉴权流程在支付之前,不会显示也更不会 泄露用户的支付账户的信息,在没有鉴权终端鉴权的情况下,无法支 付,这样即便用户支付信息泄露,在未鉴权的情况下也不能支付,减 小了支付风险。 \n附图说明 \n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 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 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n图1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移动支付的方法的流程 图; \n图2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用于移动支付的装置的结 构示意图; \n图3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鉴权手机的身份设定流程图; \n图4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终端通过鉴权手机实 现移动支付的流程图; \n图5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取消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 终端的鉴权绑定的流程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移动支付的方法和用于移动支付的装 置,能够减小移动支付所存在的风险,同时有效减小用户的冲动消费。 \n为了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n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 明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 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 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n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移动支付 的方法的流程图。 \n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移动支付方法的流程包括以下 步骤: \nS11:获取用户的订单信息。 \n用户通过网购网站等途径选中商品,并确认下单,在下单后会自 动触发鉴权流程。 \nS12: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 \n在触发鉴权流程后,自动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信息, 请求鉴权,由于鉴权终端通常指的是用户的亲人或者朋友的手机等智 能终端,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的过程也就是用户在购物等 需要进行网络支付时,和家人或朋友进行商量的过程。 \n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包括:通 过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近场鉴权连接请求。 进一步地,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近场鉴权连接请求包括:向所述鉴权 终端发出蓝牙连接请求和/或,NFC连接请求和/或,OTG连接请求。 在本实施方式中,向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包括近场鉴权连接请求和 远场鉴权请求,在这里,所谓的近场指的是在较近的一定距离内,如 用户和鉴权终端的使用者在同一个区域,可以接收到鉴权终端的蓝牙 信号等;而远场指的是用户和鉴权终端距离较远,需要通过网络等进 行通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鉴权方便以及进一步避免用户冲动消 费,优选采用近场鉴权。即在用户发出近场鉴权连接请求时,向鉴权 终端发出蓝牙连接请求、NFC配对连接请求或OTG连接请求等。 \n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只是优选采用蓝牙连接、NFC连接和 OTG连接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鉴权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 式,或者其他方式进行鉴权,本实施方式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 况而定。 \n还需要说明的是,OTG指的是On-The-Go,OTG连接即通过OTG 数据线连接。 \nS13:接收所述鉴权终端的鉴权反馈信息。 \n鉴权终端在接收到鉴权请求后会反馈两种鉴权反馈信息,一是代 表不同意进行支付的信息,表现形式可以是拒绝鉴权,或者鉴权失败 等;而是代表同意进行支付的信息,表现形式可以为同意鉴权,且鉴 权成功。 \nS14:判断所述鉴权反馈信息是否符合预设条件。 \n由于鉴权终端会反馈两种不同的鉴权反馈信息,因此需要进鉴权 终端反馈的鉴权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判断该鉴权反馈信息是否符 合鉴权成功的预设条件。 \n当采用近场鉴权连接时,优选,所述判断所述鉴权反馈信息是否 符合预设条件包括:判断与所述鉴权终端近场鉴权连接是否成功,与 所述鉴权终端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成功则进行移动支付,否则禁止进 行移动支付。进一步地,所述判断与所述鉴权终端近场鉴权连接是否 成功具体为:判断所述鉴权反馈信息中的鉴权终端的ID是否和预存 的鉴权终端ID一致。 \n无论是采用蓝牙连接鉴权、NFC连接鉴权或者OTG连接鉴权, 每一个鉴权终端对应的鉴权连接方式都会对应一个独特的ID,也就是 说鉴权终端的蓝牙具有该鉴权终端独特的蓝牙ID等。这样只需当选 择一种近场鉴权连接时,只需判断该近场鉴权连接所对应的鉴权终端 的ID是否和预存的ID一致即可,可以避免误将其他终端作为鉴权终 端而鉴权成功。 \nS15:若所述鉴权反馈信息符合预设条件,则进行移动支付。 \n若判定鉴权终端反馈的鉴权反馈信息符合预设条件,则表示鉴权 终端的使用者同意进行支付,此时用户可以进行支付。 \n而若鉴权反馈信息不符合预设条件,则禁止进行支付,也就是说 若鉴权终端的使用者不同意用户进行支付,则用户处是无法完成支付 的,从而避免了用户的冲动消费。 \n当采用近场鉴权连接时,若鉴权反馈信息符合预设条件,如若鉴 权连接方式采用的是蓝牙连接鉴权,则当和鉴权终端的蓝牙连接成功 则代表鉴权反馈信息符合预设条件,其中鉴权反馈信息包括:一是蓝 牙连接成功;二是连接成功的终端的ID是预设的鉴权终端的ID,即 保证是和鉴权终端蓝牙连接成功,而不是其他的无关终端。 \n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统的网购移动支付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鉴 权过程,即在网购下单后,强制用户进行鉴权流程,在鉴权通过后, 才能进行移动支付,否则用户不能进行移动支付。用户在进行网购或 其他支付时,就增加了和第二移动终端(鉴权终端)的使用者(如家 人或者朋友)商量的机会,可以有效避免冲动消费,且由于鉴权流程 在支付之前,不会显示也更不会泄露用户的支付账户的信息,在没有 第二移动终端鉴权的情况下,用户无法支付,这样即便用户的支付信 息泄露,也不能支付,减小了支付风险。 \n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提供 的移动支付的方法做了更为具体的说明。 \n本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流程,其一为鉴权手机的身份设定流 程,也即为预先和鉴权终端进行鉴权绑定的流程;其二为实现移动支 付的流程。 \n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获取用户的订单信息之前,还包括:预 设和鉴权终端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根据预设的所述近场鉴权连接方 式,连接所述鉴权终端;记录所述鉴权终端对应近场鉴权连接方式的 对应ID,用于完成所述鉴权终端的身份设定。 \n由于即便同一个鉴权终端的不同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所对应的 ID也可能不同,如同一个鉴权终端的蓝牙ID和NFC的ID或OTG数 据连接线连接时鉴权终端的ID可能都不相同,每一种连接方式对应 鉴权终端该种连接方式的一个独一无二的ID,因此,在进行鉴权终端 的身份设定时,就必须记录对应近场鉴权连接方式所对应的ID。其中, 所谓的身份设定指的即是将一个终端设定为鉴权终端。 \n根据用户的需要,可能用户不想再通过鉴权终端进行鉴权再进行 购物等支付操作。此时,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方法还包括: 取消和所述鉴权终端的绑定。优选,所述取消和所述鉴权终端的绑定 包括:根据所述预设的所述近场鉴权连接方式连接所述鉴权终端;取 消所述鉴权终端的身份设定。其中,取消所述鉴权终端的身份设定可 以包括删除所记录的鉴权终端各鉴权连接方式所对应的ID。 \n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用于移动支 付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n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移动支付的装置1,包括: 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用户的订单信息;鉴权请求发送模块12,用于 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求;鉴权信息接收模块13,用于接收所 述鉴权终端的鉴权反馈信息;判断模块14,用于判断所述鉴权反馈信 息是否符合预设条件;支付执行模块15,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14判 定所述鉴权反馈信息符合预设条件时,响应所述用户的操作,进行移 动支付。 \n在本实施方式中,获取模块获取用户的订单信息,并在获取了用 户的订单信息后触发鉴权请求发送模块向预设的鉴权终端发出鉴权请 求,而后,鉴权信息接收模块接收所述鉴权终端反馈的鉴权反馈信息, 判断模块对鉴权反馈信息进行判断,判断其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若鉴 权反馈信息符合预设条件且用户发出了支付指令,则支付执行模块进 行移动支付,若鉴权反馈信息不符合预设条件,或者用户不发出支付 指令,则支付执行模块不进行移动支付。 \n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鉴权请求发送模块包括:近场鉴权连接请 求发送单元,用于通过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向所述鉴权终端发 出近场鉴权连接请求。所述近场鉴权连接请求发送单元包括:蓝牙连 接请求发送部和/或,NFC连接请求发送部和/或,OTG连接请求发送 部,其中,所述蓝牙连接请求发送部用于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蓝牙连 接请求;所述NFC连接请求发送部用于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NFC连 接请求;所述OTG连接请求发送部用于向所述鉴权终端发出OTG连 接请求。 \n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蓝牙、NFC或OTG来作为鉴权连接的方 式,用于移动支付的装置根据预设的鉴权连接方式选择发出蓝牙连接 请求、NFC连接请求或OTG连接请求。鉴权信息接收模块对应接收 鉴权终端反馈的是否接受鉴权连接的信息。而若判断模块判断出所选 用的鉴权连接方式的连接成功,则判定符合了预设条件,此时若用户 发出了支付指令,则支付执行模块进行移动支付。 \n进一步地,用于移动支付的装置还包括:鉴权终端身份设定模块, 用于根据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连接所述鉴权终端,并记录所述鉴 权终端的ID。 \n鉴权终端具有自己独特的ID,其所具有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也皆 对应一个独一无二的ID,当选用一种近场鉴权连接方式绑定鉴权终端 时,用于移动支付的装置会相应记录下该鉴权终端的该鉴权连接方式 的ID,完成该鉴权终端的身份设定。 \n进一步地的,用于移动支付的装置还包括: \n鉴权终端身份取消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 连接所述鉴权终端,取消所述鉴权终端的身份设定。 \n鉴权终端身份取消模块可以删除鉴权终端的ID,取消鉴权终端作 为该用于移动支付的装置的鉴权终端的身份。 \n对应地,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移动支付系统,包括: 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和所述第二移动终 端预先进行了鉴权绑定;其中,所述第一移动终端用于获取用户订单 信息,在获取用户订单信息后向所述第二移动终端发出鉴权请求,并 在鉴权成功后进行移动支付;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移 动终端发出的鉴权请求,并发出鉴权反馈信息至所述第一移动终端, 对所述第一移动终端进行相应鉴权,即第一移动终端即为上述用于移 动支付的装置,第二移动终端为鉴权终端。 \n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以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皆 为智能手机为例,对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的鉴权绑定进行说 明,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移动终端为鉴权手机。 \n请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鉴权手机的身份 设定流程图。 \n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选择蓝牙连接或NFC连接,作为第一移动终 端和第二移动终端的近场鉴权连接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n首先进入第一移动终端的鉴权手机身份设定界面,来将第一移动 终端和鉴权手机进行鉴权绑定。 \n其中,具体的鉴权手机的身份设定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nS21:设置鉴权连接方式。 \n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设置第一移动终端和鉴权手机的鉴权连 接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或者多种鉴权连接方式。 \nS22:判断设置的鉴权连接方式是否包括蓝牙连接。 \nS23:若设置的鉴权连接方式包括蓝牙连接,则提示用户将第一 移动终端和鉴权手机进行蓝牙配对。 \n其中,可以提示用户打开本机的蓝牙,也可以直接自动开启本机 蓝牙。在本机蓝牙开启后,搜索鉴权手机的蓝牙。在该过程中,本机 页面可以跳出提醒信息,提醒用户打开鉴权手机的蓝牙。 \n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本机皆指的是第一移动终端。 \nS24:判断本机和鉴权手机蓝牙配对是否成功。 \nS25:若本机和鉴权手机蓝牙配对成功,则本机记录鉴权手机的 蓝牙ID,并提示用户鉴权手机身份设定成功。否则,本机继续搜索鉴 权手机的蓝牙。 \n其中,在步骤S22:判断设置的鉴权连接方式是否包括蓝牙连接。 之后或者同时,还包括以下步骤: \nS26:判断设置的鉴权连接方式是否包括NFC连接。 \n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NFC指的即为近距离无线通讯。 \nS27:若设置的鉴权连接方式包括NFC连接,则提示用户将第一 移动终端和鉴权手机进行NFC识别。 \n其中,可以提示用户打开本机的NFC和鉴权手机的NFC,也可 以直接自动开启本机NFC。提醒用户使本机和鉴权手机靠近以实现识 别。 \nS24:判断本机和鉴权手机NFC通信是否成功。 \nS25:若本机和鉴权手机NFC通信成功,则本机记录鉴权手机的 NFC的ID,并提示用户鉴权手机身份设定成功。否则,本机继续搜索 鉴权手机的蓝牙。 \n用户在鉴权手机身份设定成功后,即可在网购等支付过程中使用 鉴权功能。 \n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只是优选蓝牙连接或NFC连接作为第 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的鉴权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近距 离通信方式,如采用OTG数据线连接,采用相应方式的鉴权连接后, 只需获得相应鉴权手机的ID即可,本实施方式对此并不做限定,具 体视情况而定,其中鉴权手机的ID指的是每台手机出厂时写死且位 移确定的ID,可以是蓝牙ID或者NFCID,。 \n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只是优选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 终端为手机,也可以是平板电脑等终端,只要第一移动终端具有网上 购物和移动支付的功能,且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之间可以实 现鉴权绑定即可,本实施方式对此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n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鉴权连接方式的判断顺 序并不做限定,具体视情况而定。 \n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移动终端的移动支付流 程进行了说明。 \n请参考图4,图4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终端通 过鉴权手机实现移动支付的流程图。 \n其中,通过鉴权手机实现移动支付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nS31:选中商品并确认下单。 \n用户通过第一移动终端在网站选中商品并确认下单。 \nS32:本机向鉴权手机发出鉴权连接请求。 \n在用户确认下单后,会自动触发鉴权流程,要求用户将第一移动 终端与鉴权手机进行鉴权连接。 \n若用户只设置了一种鉴权连接方式,则用户通过第一移动终端按 照设置的鉴权连接方式向鉴权手机发送鉴权连接请求;若用户设置了 多种鉴权连接方式,则用户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种鉴权连接方式来向鉴 权手机发送鉴权连接请求即可,这可以有效避免某一种鉴权连接出现 故障而导致无法鉴权成功的情况。 \nS33:判断本机和鉴权手机鉴权连接是否成功。 \n如当选择蓝牙连接作为鉴权连接方式时,只需判断本机蓝牙和鉴 权手机蓝牙是否配对成功即可;若选择NFC连接作为鉴权连接方式 时,需要判断本机和鉴权手机是否实现识别,并且NFC通信成功;若 选择OTG数据线作为鉴权连接方式,需要判断本机和鉴权手机是否 连接成功。 \nS34:若本机和鉴权手机鉴权连接成功,则下单成功,进入移动 支付界面。 \n当鉴权手机的持有者同意第一移动终端的用户购买并进行鉴权 成功后,第一移动终端的用户才能下单成功,进而去进行移动支付。 \nS35:若本机和鉴权手机鉴权连接失败,则下单失败。 \n当鉴权手机的持有者不同意第一移动终端的用户购买,无法进行 鉴权时,第一移动终端的用户无法进入移动支付界面进行支付。 \n需要说明的是,确认下单和移动支付之间可以预设一个阈值时 间,只要超过该阈值时间即判定鉴权失败,禁止该用户进行移动支付。 \n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终端和鉴权手机的鉴权连接过程在移 动支付之前,因此并不会显示用户的支付账户名,更不会泄露用户的 支付密码,不会因此而产生资金风险;由于用户在进行移动支付前需 要进行与鉴权手机的鉴权连接,也使得用户增加了和家人朋友商量的 机会,可以有效避免冲动消费。 \n在很多情况下,用户可能需要取消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 的鉴权绑定。 \n请参考图5,图5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取消第一移动终 端和第二移动终端的鉴权绑定的流程图。 \n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取消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 的鉴权绑定包括以下步骤: \n首先进入到第一移动终端的鉴权终端身份取消界面,以进行鉴权 终端身份取消的操作。 \nS41:第一移动终端向第二移动终端发出相应连接请求。 \n根据设置的鉴权连接方式,用户操作第一移动终端向第二移动终 端发出与该鉴权连接方式相对应的连接请求。 \nS42:判断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连接是否成功。 \nS43:若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连接成功,则判断是否取 消第二移动终端作为第一移动终端的鉴权终端的身份。 \n第一移动终端相应用户操作,提示用户选择是否取消鉴权终端的 身份。 \nS44:若选择取消第二移动终端作为第一移动终端的鉴权终端的 身份,则完成鉴权终端身份的取消。 \nS45:若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连接不成功;或者第一移 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连接成功,且选择不取消第二移动终端作为第 一移动终端的鉴权终端的身份,则不取消鉴权终端的身份,直接退出 第一移动终端的鉴权终端身份取消界面。 \n在实际应用中,鉴权终端可能会因丢失或损坏而影响用户进行支 付,因而,取消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和所述第二移动终端的鉴权绑定还 包括:对所述第一移动终端进行系统恢复或对所述第一移动终端绑定 的支付模块进行删除后重装。 \n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取消第一移动终端和第二移动终端的鉴权 绑定的方案是建立在连接的预设的支付软件(支付模块)上的,因此, 在第二移动终端丢失或者损坏的情况下,对第一移动终端进行系统恢 复或对第一移动终端绑定的支付模块进行删除后重装即可取消鉴权终 端的身份。同时,重装支付模块也不存在账号和密码被盗的风险。 \n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移动支付的方法及用于移动支付的装 置、系统,第一移动终端即为用户用于购物或进行其他支付的移动终 端,当用户在网上选中商品进行下单后或者进行其他的需要进行支付 并获得订单信息后,自动触发鉴权流程,必须由预先与第一移动终端 进行过鉴权绑定的第二移动终端对第一移动终端进行鉴权,并在鉴权 成功后,用户才能通过第一移动终端进行支付,如果鉴权失败,则第 一移动终端被禁止支付,这样,用户在进行网购或其他支付时,就增 加了和第二移动终端的使用者商量的机会,可以有效避免冲动消费, 且由于鉴权流程在支付之前,不会显示也更不会泄露用户的支付账户 的信息,在没有第二移动终端鉴权的情况下,第一移动终端无法支付, 这样即便第一移动终端支付信息泄露,也不能支付,减小了支付风险。 \n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一种移动支付的方法及用于移动支付的装 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 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及其核 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 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 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n', 'inventor': [{'lang': 'CN', 'name': '王志梁',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Q20/40', 'main_group': 'G06Q20', 'section': 'G', 'sub_class': 'G06Q', 'sub_group': 'G06Q20/40'}, 'version': '2012.01'},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21/44', 'main_group': 'G06F21',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21/44'}, 'version': '2013.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227', 'lang': 'CN', 'name':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罗满', 'name_id': 1}], 'patent_id': '50562193-83c4-47cb-84d1-b270f4aadef4', 'pbdt': 20160601, 'pn_official': 'CN105631674A', 'title': '一种移动支付的方法及用于移动支付的装置', 'update_ts': 1539078173055, 'tags':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和一种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其中,所述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所述网络连接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和网络连接密钥;判断所述网络连接密钥是否与预设密钥匹配;在判定所述网络连接密钥与所述预设密钥匹配时,将所述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鉴权终端进行验证。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无线路由设备上,更加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网络资源,提升了用户体验。', 'apdt': 20160229, 'apno_official': 'CN201610112486.7',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040 广东省深圳市车公庙天安数码城创新科技广场B座8楼', 'city': '深圳', 'country': 'CN', 'district': '福田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泰然四路19', 'lat': 22.540306081562, 'lon': 114.03833838351, 'postcode': '518040', 'state': '广东'}, 'ans_id': '8d4a6ac5-5929-4834-8554-5580e27cad6f', 'lang': 'CN', 'name':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name_id': 1, 'nname':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HENZHEN) CO., LTD.', 'nname_cn':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claim': '1.一种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n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所述网络连接请求中携带有所述 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和网络连接密钥; \n判断所述网络连接密钥是否与预设密钥匹配; \n在判定所述网络连接密钥与所述预设密钥匹配时,将所述鉴权参数信 息发送至鉴权终端进行验证。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 \n检测在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所述鉴权终端对所述鉴权参数信息的验 证结果; \n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具体包括: \n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验证结果时,接受所述用户设备的 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验证结果,且当所述验证结果为允许 连接时,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否则,拒绝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鉴权终端有多个,所述将所述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鉴权终端进行验证,具 体包括: \n按照预设优先级将所述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多个所述鉴权终端进行验 证;以及 \n所述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具体包括: \n当多个所述鉴权终端中的每个所述鉴权终端在对应的所述预设时间内 均未反馈所述验证结果时,接受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当多个所述鉴权终端中存在一个所述鉴权终端在对应的所述预设时间 内反馈所述验证结果,且当所述验证结果为允许连接时,接受所述网络连 接请求,否则,拒绝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5.一种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n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所述网络连接请 求中携带有所述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和网络连接密钥; \n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网络连接密钥是否与预设 密钥匹配; \n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判定所述网络连接密钥与所述预设密 钥匹配时,将所述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鉴权终端进行验证。 \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 括: \n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在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所述鉴权终端对所述鉴 权参数信息的验证结果; \n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接受所述网络 连接请求。 \n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n当所述检测模块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验证结果时,接受所 述用户设备的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当所述检测模块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验证结果,且当所述验 证结果为允许连接时,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否则,拒绝所述网络连接 请求。 \n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鉴权终端有多个,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按照预设优先级将所述鉴权参 数信息发送至多个所述鉴权终端进行验证;以及 \n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n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多个所述鉴权终端中的每个所述鉴权终端在对 应的所述预设时间内均未反馈所述验证结果时,接受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 网络连接请求; \n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多个所述鉴权终端中存在一个所述鉴权终端在 对应的所述预设时间内反馈所述验证结果,且当所述验证结果为允许连接 时,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否则,拒绝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9.一种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n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 \n验证所述鉴权参数信息,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连接至所述无 线路由设备,并将验证结果反馈至所述无线路由设备。 \n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验证所述鉴权参数信息之前,还包括: \n检测当前用户输入的身份验证信息是否与预设身份信息匹配。 \n11.一种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n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 \n验证模块,用于验证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鉴权参数信息,以确 定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连接至所述无线路由设备,并将验证结果反馈至 所述无线路由设备。 \n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 包括: \n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验证模块验证所述鉴权参数信息之前,检测当 前用户输入的身份验证信息是否与预设身份信息匹配。 \n', 'claim_count': 39,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网络连接鉴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网络连接的 鉴权方法和一种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 \n背景技术 \n目前,目前的无线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网)路由设备都是 采用传统的设置密码方式进行身份鉴权,如图1所示,这种传统的设置密 码的方式很容易被破解,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破解无线路由设备密码的 设备和软件,他人只要用这些设备或软件就可轻松破解附近无线路由设备 的密码并连接到被破解的路由设备上进行网络操作,俗称蹭网。这样就会 使得合法用户的网络带宽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别人分享,对用户来说 是一种网络资源的损失。 \n因此,如何提高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的安全性,以有效地防止 因蹭网行为给用户带来的网络资源损失,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成为亟待解 决的技术问题。 \n发明内容 \n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地提 高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 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无线路由设备上,更加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网 络资源,提升了用户体验。 \n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网络连接的鉴权方 法,包括: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所述网络连接请求中携带 有所述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和网络连接密钥;判断所述网络连接密钥 是否与预设密钥匹配;在判定所述网络连接密钥与所述预设密钥匹配时, 将所述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鉴权终端进行验证。 \n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无线路由设备接收到来自未经授权连接的用户设 备的网络连接请求时,验证当前输入的网络连接密钥是否正确,即是否与 预设密钥匹配,在输入正确时将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鉴权终端 进行验证,则即使网络连接密钥正确也无法直接连接该无线路由设备,需 要进一步由鉴权终端验证是否允许该用户设备连接至该无线路由设备以分 享网络资源,如此,通过增加鉴权终端对想要连接到无线路由设备的用户 设备的合法性进行验证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 式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 无线路由设备上,更加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网络资源,提升了用户体验。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检测在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 所述鉴权终端对所述鉴权参数信息的验证结果;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接 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接收来自鉴权终端对鉴权参数信息的验证 结果反馈的时间限制,可以确保网络连接的鉴权效率,避免因鉴权终端无 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使用体验。 \n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接受所 述网络连接请求,具体包括: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验证结果 时,接受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接收到 所述验证结果,且当所述验证结果为允许连接时,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 求,否则,拒绝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在鉴权终端接收到鉴权参数信息的预设时间 内,无线路由设备未接收到鉴权终端的验证结果,即是否允许用户设备连 接至该无线路由设备,则可以直接接受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避免因 鉴权终端无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 使用体验;而若在预设时间内接收到了允许连接的验证结果,则说明该用 户设备得到了连接至该无线路由设备的授权,可以分享网络资源,进一步 地,无线路由设备可以记录已经授权连接的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下 一次可以无需鉴权终端的验证在网络连接密钥验证通过后即可直接允许其 进行连接,节省网络连接的鉴权时间;反之,则拒绝该用户设备的网络连 接请求,从而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 无线路由设备上,有效地保护用户的网络资源,以提升用户体验。 \n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鉴权终端有多个,所述将所述 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鉴权终端进行验证,具体包括:按照预设优先级将所 述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多个所述鉴权终端进行验证;以及所述根据检测结 果确定是否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具体包括:当多个所述鉴权终端中的 每个所述鉴权终端在对应的所述预设时间内均未反馈所述验证结果时,接 受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当多个所述鉴权终端中存在一个所 述鉴权终端在对应的所述预设时间内反馈所述验证结果,且当所述验证结 果为允许连接时,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否则,拒绝所述网络连接请 求。 \n在该技术方案中,为了进一步避免因鉴权终端无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 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使用体验,可以配置多个鉴权终 端并相应地设置优先级,当优先级最高的鉴权终端在预设时间内未向无线 路由设备反馈对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的验证结果,则按照预设优先级 将该鉴权参数信息依次发送到其他鉴权终端进行验证,直至有鉴权终端进 行了反馈,且若在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允许连接的验证结果时,允许连接以 分享网络资源,否则拒绝该网络连接请求;而若所有的鉴权终端都没有在 对应的预设时间内进行验证结果的反馈,则可以直接接受用户设备的网络 连接请求,在进一步确保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的安全性的同时,避 免因鉴权终端无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带来较差的网络 资源使用体验。 \n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包括:接 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所述网络连接请求中携 带有所述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和网络连接密钥;判断模块,用于判断 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网络连接密钥是否与预设密钥匹配;发送模块,用 于在所述判断模块判定所述网络连接密钥与所述预设密钥匹配时,将所述 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鉴权终端进行验证。 \n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无线路由设备接收到来自未经授权连接的用户设 备的网络连接请求时,验证当前输入的网络连接密钥是否正确,即是否与 预设密钥匹配,在输入正确时将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鉴权终端 进行验证,则即使网络连接密钥正确也无法直接连接该无线路由设备,需 要进一步由鉴权终端验证是否允许该用户设备连接至该无线路由设备以分 享网络资源,如此,通过增加鉴权终端对想要连接到无线路由设备的用户 设备的合法性进行验证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 式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 无线路由设备上,更加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网络资源,提升了用户体验。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在预设时 间内是否接收到所述鉴权终端对所述鉴权参数信息的验证结果;确定模 块,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接收来自鉴权终端对鉴权参数信息的验证 结果反馈的时间限制,可以确保网络连接的鉴权效率,避免因鉴权终端无 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使用体验。 \n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检 测模块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验证结果时,接受所述用户设备的 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当所述检测模块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验证结 果,且当所述验证结果为允许连接时,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否则,拒 绝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在鉴权终端接收到鉴权参数信息的预设时间 内,无线路由设备未接收到鉴权终端的验证结果,即是否允许用户设备连 接至该无线路由设备,则可以直接接受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避免因 鉴权终端无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 使用体验;而若在预设时间内接收到了允许连接的验证结果,则说明该用 户设备得到了连接至该无线路由设备的授权,可以分享网络资源,进一步 地,无线路由设备可以记录已经授权连接的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下 一次可以无需鉴权终端的验证在网络连接密钥验证通过后即可直接允许其 进行连接,节省网络连接的鉴权时间;反之,则拒绝该用户设备的网络连 接请求,从而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 无线路由设备上,有效地保护用户的网络资源,以提升用户体验。 \n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鉴权终端有多个,所述发送模 块具体用于:按照预设优先级将所述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多个所述鉴权终 端进行验证;以及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多个所 述鉴权终端中的每个所述鉴权终端在对应的所述预设时间内均未反馈所述 验证结果时,接受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当所述检测模块检 测到多个所述鉴权终端中存在一个所述鉴权终端在对应的所述预设时间内 反馈所述验证结果,且当所述验证结果为允许连接时,接受所述网络连接 请求,否则,拒绝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在该技术方案中,为了进一步避免因鉴权终端无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 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使用体验,可以配置多个鉴权终 端并相应地设置优先级,当优先级最高的鉴权终端在预设时间内未向无线 路由设备反馈对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的验证结果,则按照预设优先级 将该鉴权参数信息依次发送到其他鉴权终端进行验证,直至有鉴权终端进 行了反馈,且若在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允许连接的验证结果时,允许连接以 分享网络资源,否则拒绝该网络连接请求;而若所有的鉴权终端都没有在 对应的预设时间内进行验证结果的反馈,则可以直接接受用户设备的网络 连接请求,在进一步确保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的安全性的同时,避 免因鉴权终端无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带来较差的网络 资源使用体验。 \n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无线路由设备,包括:如上述技 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因此,该无线路由设备具有 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的所有有益效果,在 此不再赘述。 \n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包括:接 收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验证所述鉴权参数信 息,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连接至所述无线路由设备,并将验证结 果反馈至所述无线路由设备。 \n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鉴权终端验证验证想要连接到无线路由设备的 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的合法性,并将是否允许连接的验证结果反馈至 路由设备,如此,通过增加鉴权终端对想要连接到无线路由设备的用户设 备的合法性进行验证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 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无 线路由设备上,更加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网络资源,提升了用户体验。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所述验证所述鉴权参数信息之前,还 包括:检测当前用户输入的身份验证信息是否与预设身份信息匹配。 \n在该技术方案中,当鉴权终端接收到来自无线路由设备的鉴权参数信 息时,首先需要验证该鉴权终端的身份,则当确定当前用户输入的身份验 证信息与预设身份信息匹配时,允许其对鉴权参数信息进行验证,否则, 不允许其进行进一步地操作,以避免因鉴权终端丢失等情况导致他人误操 作,有效防止因恶意授权网络连接的行为给用户带来网络资源损失,提升 用户体验。 \n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包括:接 收模块,用于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验证模 块,用于验证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鉴权参数信息,以确定是否允许 所述用户设备连接至所述无线路由设备,并将验证结果反馈至所述无线路 由设备。 \n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鉴权终端验证验证想要连接到无线路由设备的 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的合法性,并将是否允许连接的验证结果反馈至 路由设备,如此,通过增加鉴权终端对想要连接到无线路由设备的用户设 备的合法性进行验证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 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无 线路由设备上,更加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网络资源,提升了用户体验。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验证模 块验证所述鉴权参数信息之前,检测当前用户输入的身份验证信息是否与 预设身份信息匹配。 \n在该技术方案中,当鉴权终端接收到来自无线路由设备的鉴权参数信 息时,首先需要验证该鉴权终端的身份,则当确定当前用户输入的身份验 证信息与预设身份信息匹配时,允许其对鉴权参数信息进行验证,否则, 不允许其进行进一步地操作,以避免因鉴权终端丢失等情况导致他人误操 作,有效防止因恶意授权网络连接的行为给用户带来网络资源损失,提升 用户体验。 \n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出了一种鉴权终端,包括:如上述技术方 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因此,该鉴权终端具有如上述技 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 述。 \n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 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无 线路由设备上,更加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网络资源,提升了用户体验。 \n附图说明 \n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无线路由设备密码设置界面示意图; \n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的流程示 意图; \n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的框图; \n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路由设备的框图; \n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的流程 示意图; \n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的框 图; \n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鉴权终端的框图; \n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系统的框图; \n图9示出了用于如图8所示的无线路由设备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的 流程示意图; \n图10用于如图8所示的鉴权终端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的流程示意 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 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 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n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n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的流程示 意图。 \n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包 括:步骤202,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所述网络连接请求中 携带有所述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和网络连接密钥;步骤204,判断所 述网络连接密钥是否与预设密钥匹配;步骤206,在判定所述网络连接密 钥与所述预设密钥匹配时,将所述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鉴权终端进行验 证。 \n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无线路由设备接收到来自未经授权连接的用户设 备的网络连接请求时,验证当前输入的网络连接密钥是否正确,即是否与 预设密钥匹配,在输入正确时将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鉴权终端 进行验证,则即使网络连接密钥正确也无法直接连接该无线路由设备,需 要进一步由鉴权终端验证是否允许该用户设备连接至该无线路由设备以分 享网络资源,如此,通过增加鉴权终端对想要连接到无线路由设备的用户 设备的合法性进行验证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 式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 无线路由设备上,更加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网络资源,提升了用户体验。 \n另外,鉴权参数信息可以是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比如:名称、型号 等,也可以是用户设备的拥有者的身份信息,比如人脸图像、姓名、联系 方式等。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检测在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 所述鉴权终端对所述鉴权参数信息的验证结果;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接 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进一步,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验证结 果时,接受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当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接收 到所述验证结果,且当所述验证结果为允许连接时,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 求,否则,拒绝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接收来自鉴权终端对鉴权参数信息的验证 结果反馈的时间限制,即设置预设时间,比如30秒,可以确保网络连接 的鉴权效率,避免因鉴权终端无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 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使用体验,其中,具体的预设时间的长度可以是系统 默认值,也可以由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n具体地,如果在鉴权终端接收到鉴权参数信息的预设时间内,无线路 由设备未接收到鉴权终端的验证结果,即是否允许用户设备连接至该无线 路由设备,则可以直接接受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避免因鉴权终端无 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使用体验; 而若在预设时间内接收到了允许连接的验证结果,则说明该用户设备得到 了连接至该无线路由设备的授权,可以分享网络资源,进一步地,无线路 由设备可以记录已经授权连接的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下一次可以无 需鉴权终端的验证在网络连接密钥验证通过后即可直接允许其进行连接, 节省网络连接的鉴权时间;反之,则拒绝该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从 而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无线路由设 备上,有效地保护用户的网络资源,以提升用户体验。 \n而为了进一步避免因鉴权终端无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的合法性给其他 用户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使用体验,优选地,所述鉴权终端有多个,所述 将所述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鉴权终端进行验证,具体包括:按照预设优先 级将所述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多个所述鉴权终端进行验证;以及所述根据 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具体包括:当多个所述鉴权终 端中的每个所述鉴权终端在对应的所述预设时间内均未反馈所述验证结果 时,接受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当多个所述鉴权终端中存在 一个所述鉴权终端在对应的所述预设时间内反馈所述验证结果,且当所述 验证结果为允许连接时,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否则,拒绝所述网络连 接请求。 \n也就是说,配置多个鉴权终端(比如,3个)并相应地设置优先级, 当优先级最高的鉴权终端在预设时间内未向无线路由设备反馈对用户设备 的鉴权参数信息的验证结果,则按照预设优先级将该鉴权参数信息依次发 送到其他鉴权终端进行验证,直至有鉴权终端进行了反馈,且若在预设时 间内接收到允许连接的验证结果时,允许连接以分享网络资源,否则拒绝 该网络连接请求;而若所有的鉴权终端都没有在对应的预设时间内进行验 证结果的反馈,则可以直接接受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在进一步确保 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的安全性的同时,避免因鉴权终端无法及时验 证用户设备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使用体验。其中,鉴 权终端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而预设优先级可以根据不同的 鉴权终端用户的空闲时间的多少设置,当然,也可以根据其他规则进行设 置。 \n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的框图。 \n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300, 包括:接收模块302、判断模块304和发送模块306。 \n其中,接收模块302,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所述 网络连接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和网络连接密钥;判 断模块304,用于判断所述接收模块302接收到的网络连接密钥是否与预 设密钥匹配;发送模块306,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304判定所述网络连接 密钥与所述预设密钥匹配时,将所述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鉴权终端进行验 证。 \n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无线路由设备接收到来自未经授权连接的用户设 备的网络连接请求时,验证当前输入的网络连接密钥是否正确,即是否与 预设密钥匹配,在输入正确时将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鉴权终端 进行验证,则即使网络连接密钥正确也无法直接连接该无线路由设备,需 要进一步由鉴权终端验证是否允许该用户设备连接至该无线路由设备以分 享网络资源,如此,通过增加鉴权终端对想要连接到无线路由设备的用户 设备的合法性进行验证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 式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 无线路由设备上,更加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网络资源,提升了用户体验。 \n另外,鉴权参数信息可以是用户设备的标识信息,比如:名称、型号 等,也可以是用户设备的拥有者的身份信息,比如人脸图像、姓名、联系 方式等。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检测模块308,用于检测在预 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所述鉴权终端对所述鉴权参数信息的验证结果;确定 模块310,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308的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接受所述网络 连接请求。 \n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接收来自鉴权终端对鉴权参数信息的验证 结果反馈的时间限制,即设置预设时间,比如30秒,可以确保网络连接 的鉴权效率,避免因鉴权终端无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 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使用体验,其中,具体的预设时间的长度可以是系统 默认值,也可以由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n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当所 述检测模块308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所述验证结果时,接受所述用 户设备的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当所述检测模块308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接收 到所述验证结果,且当所述验证结果为允许连接时,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 求,否则,拒绝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在鉴权终端接收到鉴权参数信息的预设时间 内,无线路由设备未接收到鉴权终端的验证结果,即是否允许用户设备连 接至该无线路由设备,则可以直接接受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避免因 鉴权终端无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 使用体验;而若在预设时间内接收到了允许连接的验证结果,则说明该用 户设备得到了连接至该无线路由设备的授权,可以分享网络资源,进一步 地,无线路由设备可以记录已经授权连接的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下 一次可以无需鉴权终端的验证在网络连接密钥验证通过后即可直接允许其 进行连接,节省网络连接的鉴权时间;反之,则拒绝该用户设备的网络连 接请求,从而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 无线路由设备上,有效地保护用户的网络资源,以提升用户体验。 \n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鉴权终端有多个,所述发送模 块306具体用于:按照预设优先级将所述鉴权参数信息发送至多个所述鉴 权终端进行验证;以及所述确定模块310具体用于:当所述检测模块308 检测到多个所述鉴权终端中的每个所述鉴权终端在对应的所述预设时间内 均未反馈所述验证结果时,接受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当所 述检测模块308检测到多个所述鉴权终端中存在一个所述鉴权终端在对应 的所述预设时间内反馈所述验证结果,且当所述验证结果为允许连接时, 接受所述网络连接请求,否则,拒绝所述网络连接请求。 \n在该技术方案中,为了进一步避免因鉴权终端无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 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使用体验,可以配置多个鉴权终 端(比如,3个)并相应地设置优先级,当优先级最高的鉴权终端在预设 时间内未向无线路由设备反馈对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的验证结果,则 按照预设优先级将该鉴权参数信息依次发送到其他鉴权终端进行验证,直 至有鉴权终端进行了反馈,且若在预设时间内接收到允许连接的验证结果 时,允许连接以分享网络资源,否则拒绝该网络连接请求;而若所有的鉴 权终端都没有在对应的预设时间内进行验证结果的反馈,则可以直接接受 用户设备的网络连接请求,在进一步确保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的安 全性的同时,避免因鉴权终端无法及时验证用户设备的合法性给其他用户 带来较差的网络资源使用体验。其中,鉴权终端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进行设置,而预设优先级可以根据不同的鉴权终端用户的空闲时间的多少 设置,当然,也可以根据其他规则进行设置。 \n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路由设备的框图。 \n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路由设备400,包括: 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300,因此,该无线 路由设备400具有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 300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n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的流程 示意图。 \n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包 括:步骤502,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步骤 504,验证所述鉴权参数信息,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连接至所述 无线路由设备,并将验证结果反馈至所述无线路由设备。 \n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鉴权终端验证验证想要连接到无线路由设备的 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的合法性,并将是否允许连接的验证结果反馈至 路由设备,如此,通过增加鉴权终端对想要连接到无线路由设备的用户设 备的合法性进行验证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 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无 线路由设备上,更加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网络资源,提升了用户体验。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所述验证所述鉴权参数信息之前,还 包括:检测当前用户输入的身份验证信息是否与预设身份信息匹配。 \n在该技术方案中,当鉴权终端接收到来自无线路由设备的鉴权参数信 息时,首先需要验证该鉴权终端的身份,比如,验证指纹信息、人脸信 息、声纹信息、数字密钥等,则当确定当前用户输入的身份验证信息与预 设身份信息匹配时,允许其对鉴权参数信息进行验证,否则,不允许其进 行进一步地操作,以避免因鉴权终端丢失等情况导致他人误操作,有效防 止因恶意授权网络连接的行为给用户带来网络资源损失,提升用户体验。 \n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的框 图。 \n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 600,包括:接收模块602和验证模块604。 \n其中,接收模块602,用于接收无线路由设备发来的用户设备的鉴权 参数信息;验证模块604,用于验证所述接收模块602接收到的所述鉴权 参数信息,以确定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连接至所述无线路由设备,并将 验证结果反馈至所述无线路由设备。 \n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鉴权终端验证验证想要连接到无线路由设备的 用户设备的鉴权参数信息的合法性,并将是否允许连接的验证结果反馈至 路由设备,如此,通过增加鉴权终端对想要连接到无线路由设备的用户设 备的合法性进行验证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 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无 线路由设备上,更加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网络资源,提升了用户体验。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检测模块606,用于在所述验 证模块604验证所述鉴权参数信息之前,检测当前用户输入的身份验证信 息是否与预设身份信息匹配。 \n在该技术方案中,当鉴权终端接收到来自无线路由设备的鉴权参数信 息时,首先需要验证该鉴权终端的身份,比如,验证指纹信息、人脸信 息、声纹信息、数字密钥等,则当确定当前用户输入的身份验证信息与预 设身份信息匹配时,允许其对鉴权参数信息进行验证,否则,不允许其进 行进一步地操作,以避免因鉴权终端丢失等情况导致他人误操作,有效防 止因恶意授权网络连接的行为给用户带来网络资源损失,提升用户体验。 \n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鉴权终端的框图。 \n如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鉴权终端700,包括:如上 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600,因此,该鉴权终端 700具有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连接的鉴权装置600的所有 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n下面结合图8至图10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 明。 \n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系统的框图。 \n图9示出了用于如图8所示的无线路由设备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的 流程示意图。 \n图10用于如图8所示的鉴权终端的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的流程示意 图。 \n如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鉴权系统800, 包括:无线路由设备802、鉴权终端804以及终端1…终端n(即用户设 备)。 \n具体地,在无线路由设备802中添加一个模块或者实现一种新的无线 路由设备802,在该无线路由设备802上可以设置一个连接终端作为鉴权 终端804,在鉴权终端804上需要安装鉴权客户端。则当有其他终端在无 线路由设备802上发起连接请求时,无线路由设备802通过鉴权客户端向 绑定的鉴权终端804发送鉴权信息,只有通过鉴权终端804验证后无线路 由设备802才会同意该次连接请求。 \n软件实现分无线路由设备802软件部分和鉴权终端804软件部分。 \n无线路由设备802部分是在已有无线路由功能基础上添加固件程序, 可以设置鉴权终端804,当终端有连接请求时,会主动向鉴权终端804发 去鉴权信息,收到鉴权终端的验证通过信息后才会同意终端的连接请求。 \n鉴权终端804部分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或PC机,鉴权终端804的 软件就是一个客户端软件,当鉴权终端804与无线路由设备802连接上 后,客户端软件就与无线路由设备802建立连接。当接收到无线路由设备 802发来的鉴权信息时,客户端弹出鉴权界面,有用户输入验证信息,验 证信息可以是设定好的密码、随机产生的验证码或者是指纹等方式。验证 通过后将对鉴权信息的验证信息反馈给无线路由设备802,无线路由设备 802收到验证信息后通过终端的连接请求,该终端即可连接到无线路由设 备802上开始网络操作。 \n无线路由设备802软件部分的具体流程步骤如图9所示: \n步骤902,监听接入端口,判断是否有连接请求(如图步骤904所 示),若有则进入步骤906,否则继续监听端口; \n步骤906,接收输入的密码,进而判断输入的密码是否正确,若正确 则进入步骤910,否则进入步骤920; \n步骤910,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信息并等待接收验证信息,即判断接 收验证信息是否超时(如图步骤912所示),若等待时间超时则直接转到 步骤918,否则转到步骤914; \n步骤914,接收到来自鉴权终端的验证信息,判断验证信息为验证通 过还是不通过(如图步骤916所示),若是则转到步骤918,否则转到步 骤920; \n步骤918,同意连接请求并与终端建立连接; \n步骤920,拒绝连接请求并返回。 \n通过增加超时机制是为了解决当鉴权终端没有连接在无线路由设备 802上而无法鉴权时的连接问题,此时直接允许连接请求即可。 \n鉴权终端804客户端软件部分的具体流程步骤如图10所示: \n步骤1002,连接到无线路由设备并开启客户端程序,判断是否接收 到来自无线路由设备的鉴权信息(如图步骤1004所示),若接收到鉴权 信息则进入步骤1006,否则返回; \n步骤1006,验证鉴权信息,即对申请连接的终端进行鉴权,并向无 线路由设备返回验证结果信息并结束鉴权流程(如图步骤1008所示)。 \n综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无线路由设备的鉴权方式, 当有终端想要连接到有鉴权功能的无线路由设备上时,无线路由设备会主 动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信息,只有通过鉴权终端验证通过的才能连接到本 无线路由设备上。这样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安全 性差的问题,可以防止未通过授权的终端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 本路由设备上,即有效的防止了因蹭网的行为给用户带来的网络资源损 失,更好的保护了用户的网络资源。 \n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 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路由设备密码鉴权方式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 的用户设备通过破解密码的方式随意连接到该无线路由设备上,更加有效 地保护了用户的网络资源,提升了用户体验。 \n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之内。 \n', 'erdt': 20160817, 'inventor': [{'lang': 'CN', 'name': '孙晓钢',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12/06', 'main_group': 'H04W12',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12/06'}}],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343', 'lang': 'CN', 'name':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尚志峰',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汪海屏', 'name_id': 2}], 'patent_id': '53925b61-abbe-4a79-a9c2-bd8141642426', 'pbdt': 20160720, 'pn_official': 'CN105792204A', 'prsd': 20160817, 'title': '网络连接的鉴权方法及装置', 'update_ts': 1538130391941, 'tags': ['通讯设备修理']} {'abst': '一种网络连接系统,包括客户机设备、鉴权服务器以及连接服务器。鉴权服务器对客户机设备的用户进行验证并且将客户机设备的网络地址发送到连接服务器。当从连接服务器接收到指示转变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时,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被发送到客户机。客户机设备将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发送到该网络地址。连接服务器11使用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来实施鉴权。', 'apdt': 20040305, 'apno_official': 'CN200410007907.7',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日本东京', 'city': 'Tokyo', 'country': 'JP', 'formatted_address': 'Tokyo, Japan', 'lat': 35.6894875, 'lon': 139.6917064, 'state': '日本'}, 'ans_id': 'ed86717e-5cf0-4562-b9ae-bbcae32212cb', 'lang': 'CN', 'name':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name_id': 1, 'nname': 'FUJI XEROX', 'nname_cn': '富士施樂'}], 'claim': '1.一种网络连接系统,包括: \n客户机设备; \n鉴权服务器;以及 \n连接服务器,其中: \n鉴权服务器包括: \n保持单元,用于保存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而 准备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同时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与一连接服务器地 址相关联; \n第一单元,在从客户机设备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时候,用于获取来自 客户机设备的用户标识信息,并且获取客户机地址;以及 \n第二单元,用于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具有与第二连接鉴权 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的连接服务器,并且将连接服务器地址发 送到已经发送了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 \n客户机设备包括: \n第三单元,用于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作为用户标识信息并连同连接 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n第四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以及 \n第五单元,用于将第一连接鉴权信息发送到具有所接收的连接服务 器地址的连接服务器;以及 \n连接服务器包括: \n第六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从鉴权服务器接收的客户机地址的连接; 以及 \n第七单元,用于使用从客户机地址发送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来执行 鉴权处理。 \n2.根据权利要求1的网络连接系统,其中第二连接鉴权信息是第一 连接鉴权信息的信息摘要。 \n3.一种用于与客户机设备以及连接服务器相连的鉴权服务器,该鉴 权服务器包括: \n保持单元,用于保存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而 准备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同时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与一连接服务器地 址相关联; \n第一单元,用于在从客户机设备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时候,获取来自 客户机设备的用户标识信息,并且获取客户机地址;以及 \n第二单元,用于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具有与第二连接鉴权 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的连接服务器,并且将连接服务器地址发 送到已经发送了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 \n4.一种用于与鉴权服务器以及连接服务器相连的客户机设备,该客 户机设备包括: \n连接请求单元,用于将连接请求以及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发送到鉴权 服务器,其中第二连接鉴权信息是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 权信息而准备的;以及 \n一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一连接服务器地址,以便将第一连 接鉴权信息发送到该连接服务器地址。 \n5.一种用于与鉴权服务器以及客户机设备相连的连接服务器,该连 接服务器包括: \n控制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客户机地址,并且允许来自客户 机地址的连接;以及 \n鉴权单元,用于从具有被允许连接的客户机地址的客户机设备接收 鉴权信息,以便使用鉴权信息来执行鉴权处理。 \n6.一种网络连接系统,包括: \n客户机设备; \n鉴权服务器;以及 \n连接服务器,其中: \n鉴权服务器包括: \n保持单元,用于保存使用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一加密用户名以及 第一加密口令,同时将一连接服务器地址与第一加密用户名及第一加密 口令相关联; \n第一单元,在第一单元从客户机设备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时候,用于 获取第一加密用户名以及第一加密口令,以此作为标识信息来识别客户 机设备的用户,并且还获取客户机地址;以及 \n第二单元,用于在保持单元保存了用户标识信息的时候,将所获取 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与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并且从 该连接服务器接收指示该连接服务器转变成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以及 将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发出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以及 \n客户机设备包括: \n第三单元,用于把使用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一加密用户名及第一 加密口令连同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以及 \n第四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并且将第二加 密用户名及第二加密口令发送到所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其中第二加 密用户名和第二加密口令是通过使用第二加密方法来对用户输入的用户 名及口令进行加密而产生的。 \n7.一种用于与客户机设备以及连接服务器相连的鉴权服务器,该鉴 权服务器包括: \n保持单元,用于保存使用预定方法加密的用户名以及口令,同时将 用户名及口令与连接服务器地址相关联; \n第一单元,在第一单元从客户机设备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时候,用于 获取加密用户名以及加密口令,以此作为标识信息来识别客户机设备的 用户,并且还获取客户机地址;以及 \n第二单元,用于在保持单元保存了用户标识信息的时候,将所获取 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与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并且从 该连接服务器接收指示该连接服务器转变成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以及 将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发出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 \n8.一种用于与鉴权服务器以及连接服务器相连的客户机设备,该客 户机设备包括: \n连接请求单元,用于把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连同 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以及 \n一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使用第二加密方 法来对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口令进行加密,并且把经过第二加密方法加 密的用户名和口令发送到所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 \n9.根据权利要求8的客户机设备,还包括: \n保持单元,用于保存本地鉴权信息,所述信息是先前从连接服务器 提供的信息,该信息把客户机设备的特有信息与用户名和口令中的至少 一个相关联;以及 \n本地鉴权单元,用于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口令的时候产生 该特有信息,并且参考本地鉴权信息以及通过判定所接收用户名和所接 收口令中的至少一个是否与所产生的特有信息相关联来对用户进行验 证,其中: \n只有当本地鉴权单元验证了用户的时候,连接请求单元才将用户名 及口令与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所述用户名和口令是使用第 一方法来加密的。 \n10.一种用于与客户机设备以及鉴权服务器相连的连接服务器,该 连接服务器包括: \n一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将要连接的客户机设备的地址,并 且在预定时期允许来自所述地址的通信,此外还将指示该连接服务器转 变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n11.一种网络连接系统,包括: \n客户机设备; \n鉴权服务器,用于将指导连接目的地的信息提供给客户机设备;以 及 \n连接服务器,其中: \n客户机设备计算客户机设备所特有的第一鉴权信息,以便预先在连 接服务器中登记第一鉴权信息,并且从连接服务器获取将第一鉴权信息 与预定的第二鉴权信息相关联的本地鉴权信息,以便保存本地鉴权信息; \n当用户指示一个针对连接服务器的连接请求时,客户机设备接收第 二鉴权信息的输入,再次计算客户机设备特有的第一鉴权信息,通过使 用所存储的本地鉴权信息来对所输入的第二鉴权信息以及再次计算的第 一鉴权信息之间的关联进行观察,并且使用第一加密方法来加密第二鉴 权信息,以便在断定关联成立的时候把使用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二鉴 权信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以及 \n客户机设备从鉴权服务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以此作为指导连接 目的地的信息,并且将使用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二鉴权信息发送到连 接服务器地址,以及开始与连接服务器进行通信。 \n12.一种使用包含了客户机设备、鉴权服务器以及连接服务器的网 络连接系统的连接方法,该方法包括: \n鉴权服务器保存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而准备 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同时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与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 相关联; \n客户机设备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作为用户标识信息,连同一个连接 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n当鉴权服务器从客户机设备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时候,从客户机设备 获取用户标识信息并获取客户机地址; \n当用户标识信息符合第二连接鉴权信息时,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 发送到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所标识的连接服务 器; \n把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发出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 \n客户机设备从鉴权服务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 \n客户机设备将第一连接鉴权信息发送到所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 \n连接服务器接收来自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的客户机地址的连接;以 及 \n使用从客户机地址发送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来执行一个鉴权处理。 \n13.一种使用包含了客户机设备、鉴权服务器以及连接服务器的网 络连接系统的连接方法,该方法包括: \n鉴权服务器对使用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和口令加以保存,同 时把加密用户名及加密口令与连接服务器地址相关联; \n客户机设备把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连同一个连接 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n鉴权服务器从客户机设备接收连接请求; \n获取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以此作为标识客户机 设备的用户的信息,并且还获取一个客户机地址; \n当鉴权服务器保存了用于标识用户的信息时,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 址发送到与标识用户的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 \n连接服务器从鉴权服务器接收将要连接的客户机设备的客户机地 址; \n允许来自客户机设备的通信; \n将指示连接服务器转变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n使用第二加密方法来对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及口令进行加密; \n将使用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发送到由客户机服务器从 鉴权服务器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以及 \n使用经过第二加密方法加密并由连接服务器从客户机设备接收的用 户名及口令来执行一个鉴权处理。 \n', 'claim_count': 79, 'cpc':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63/083', 'main_group': 'H04L63',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63/083'},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63/0428', 'main_group': 'H04L63',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63/0428'},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63/08', 'main_group': 'H04L63',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63/08'},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从一个远端位置连接到本地网络等的网络连接 系统。 \n背景技术 \n近年来,在与互联网连接环境的广泛应用相互协作的情况下,工作 者的工作形式的种类正在不断增加。举例来说,由于远程接入服务(RAS) 技术的发展,对于在家工作并同时属于一个企业的工作者而言,所谓的 远程办公的工作形式是非常容易接受的,其中所述远程接入服务技术是 用于从用户住宅等远端位置经由不同用户共享的网络来访问企业局域 网,其中所述共享网络可以是互联网以及公共电话网。 \n在这种远程接入服务中,一般惯例是根据先前在本地网络中登记的 用户名及口令而在本地网络侧执行鉴权,并且在鉴权之后,在远端位置 与所接入的本地网络之间的网络(中间网络)上加密业务,以免企业使 用的信息受到随意查阅。 \n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8-235114公开了一种技术,用于使每个终端从 中间服务器获取连接到一个服务器所需要的信息,以便提供一种系统, 所述系统能使一个甚至不保持多个服务器的用户鉴权信息的终端访问这 些服务器,并且所述系统集总地管理这些服务器的收费。 \n然而,在如上所述的相关技术的远程接入服务中,业务是在鉴权之 后才进行加密的,而用户名等鉴权信息则是按其原样分发的。因此,如 果在中途网络中非法得到用户名,那么有可能进行未经授权的访问,其 中非法获取的用户名被发送到本地网络侧,以便作为口令来进行任意攻 击。 \n发明内容 \n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网络连接系统,该系统可以提高 远程接入的安全性。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网络 连接系统包括一个客户机设备、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服务器。 鉴权服务器包括:一个保持单元,用于保存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 一连接鉴权信息而准备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同时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 与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相关联;一个第一单元,在第一单元从客户机设 备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时候,用于获取来自客户机设备的用户标识信息并 且获取客户机地址;以及一个第二单元,用于向具有与第二连接鉴权信 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的连接服务器发送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并 将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已经发送了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客户机设 备包括:一个第三单元,用于把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作为用户标识信息, 连同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一个第四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 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以及一个第五单元,用于将第一连接鉴权信息 发送到具有所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的连接服务器。连接服务器包括: 第六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从鉴权服务器接收的客户机地址的连接;以及 一个第七单元,用于使用从客户机地址发送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来执行 鉴权处理。 \n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可以是一个第一连接验证信息的消息摘要 (message\xa0digest)。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鉴权 服务器与客户机设备以及连接服务器相连。鉴权服务器包括:一个保持 单元,用于保存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而准备的第 二连接鉴权信息,同时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与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相关 联;一个第一单元,用于在第一单元从客户机设备接收到一个连接请求 的时候,获取来自客户机识别的用户标识信息,并且获取客户机地址; 以及一个第二单元,用于向具有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 器地址的连接服务器发送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并将连接服务器地址发 送到已经发送了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一个 客户机设备与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服务器相连。客户机设备包 括:一个连接请求单元,用于把一个连接请求以及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 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而准备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和一个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以便将第一 连接鉴权信息发送到该连接服务器地址。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一个 连接服务器与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客户机设备相连。连接服务器包 括:一个控制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客户机地址并且准许来自客 户机地址的连接;以及一个鉴权单元,用于从具有被允许连接的客户机 地址的客户机设备接收鉴权信息,以便使用鉴权信息来执行鉴权处理。 \n在包含客户机的网络连接系统中,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网络 连接系统包括一个客户机设备、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服务器。 鉴权服务器包括:一个保持单元,用于保存使用第一加密方法进行加密 的第一加密用户名和第一加密口令,同时将连接服务器地址与第一加密 用户名及第一加密口令相关联;一个第一单元,用于在第一单元从客户 机设备接收一个连接请求的时候,获取第一加密用户名以及第一加密口 令,作为用于标识客户机设备的用户的标识信息,并且获取一个客户机 地址;以及一个第二单元,用于在保持单元保存了用户标识信息的时候, 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与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 址,并且从该连接服务器接收指示该连接服务器转变到连接等待状态的 信息,以及将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发出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客户 机设备包括:一个第三单元,用于把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一加密 用户名以及第一加密口令连同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以及一 个第四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并把使用第二加 密方法对由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及口令进行加密而产生的第二加密用户名 以及第二加密口令发送到所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 \n因此,在鉴权服务器中对用户进行验证之前,客户机的用户是无法 了解到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的。此外,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以及连接服 务器的用户名等信息是使用第一和第二加密方法来加密的,所述加密方 法例如可以是基于散列函数的加密以及以用户名及其他信息作为密钥给 出随机信息的加密,由此可以防止用户名及其他信息泄漏并提高安全性。 第一和第二加密方法可以互不相同,也可以是相同的。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鉴权 服务器与客户机设备以及连接服务器相连。鉴权服务器包括:一个保持 单元,用于保存通过预定方法来进行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同时将用户 名及口令与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相关联;一个第一单元,用于在第一单 元从客户机设备接收到一个连接请求的时候,获取加密用户名及加密口 令,作为用于标识客户机设备的用户的标识信息,并且获取一个客户机 地址;以及一个第二单元,用于在保持单元保存用户标识信息的时候, 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与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 址,并且从该连接服务器接收指示该连接服务器转变到连接等待状态的 信息,以及将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发布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一个 客户机设备与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服务器相连。客户机设备包 括:一个连接请求单元,用于把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以及口 令连同一个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单元,用于从鉴 权服务器接收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并且使用第二加密方法来对用户输 入的用户名和口令进行加密,以及把经过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和 口令发送到所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 \n在这里,客户机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保持单元,用于保存本 地鉴权信息,所述信息是先前从连接服务器提供的信息,该信息把客户 机设备的特有信息与用户名和口令中的至少一个相关联;以及一个本地 鉴权单元,用于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口令的时候产生所述特有 信息,并且参考本地鉴权信息以及通过判定所接收用户名和所接收口令 中的至少一个是否与所产生的特有信息相关联来对用户进行鉴权。只有 当本地鉴权单元鉴权为用户有效的时候,连接请求单元才将用户名及口 令与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其中所述用户名和口令是使用第 一方法来加密的。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连接 服务器与一个客户机设备以及一个鉴权服务器相连。连接服务器包括一 个单元,用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将要连接的客户机设备的地址,并且在 一个预定时期允许来自所述地址的通信,此外还将指示连接服务器转变 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n此外,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九个方面, 网络连接系统包括:一个客户机设备,一个用于把指导连接目的地的信 息提供到客户机设备的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服务器。客户机设备 对客户机设备特有的第一鉴权信息进行计算,以便将第一鉴权信息预先 登记到连接服务器,并从连接服务器获取将第一鉴权信息与预定的第二 鉴权信息相关联的本地鉴权信息,以便保存本地鉴权信息。当用户指示 一个针对连接服务器的连接请求时,客户机设备接收第二鉴权信息的输 入,再次计算客户机设备特有的第一鉴权信息,通过使用所存储的本地 鉴权信息来对所输入的第二鉴权信息与再次计算的第一鉴权信息之间的 关联进行观察,并且使用第一加密方法来对第二鉴权信息进行加密,以 便在断定关联成立的时候把使用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二鉴权信息发送 到鉴权服务器。客户机设备从鉴权服务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以此作 为指导连接目的地的信息,并且将使用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二鉴权信 息发送到一个连接服务器地址,以及开始与连接服务器进行通信。 \n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个方面,网络连接方法使用一个网络连接系统, 所述系统包括一个客户机设备、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服务器。 该方法包括:鉴权服务器保存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 息而准备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同时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与一个连接服 务器地址相关联,客户机设备将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作为用户标识信息, 连同一个连接请求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当鉴权服务器从客户机设备 接收到连接请求的时候,从客户机设备获取用户标识信息并获取客户机 地址,当用户标识信息符合第二连接鉴权信息时,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 址发送到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地址所标识的连接服 务器,把连接服务器地址发送到发出连接请求的客户机设备,客户机设 备从鉴权服务器接收连接服务器地址,并且将第一连接鉴权信息发送到 所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连接服务器接收来自于从鉴权服务器接收的 客户机地址的连接,以及使用从客户机地址发送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来 执行一个鉴权处理。 \n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个方面,网络连接方法使用一个网络连 接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一个客户机设备、一个鉴权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 服务器。该方法包括:鉴权服务器对使用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和 口令加以保存,同时把加密用户名及加密口令与连接服务器地址相关联, 客户机设备把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连同一个连接请求 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鉴权服务器从客户机设备接收连接请求,获取 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以此作为标识客户机设备的用 户的信息,并且还获取一个客户机地址,当鉴权服务器保存了用于标识 用户的信息时,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与标识用户的信息相关联 的连接服务器地址,连接服务器从鉴权服务器接收将要连接的客户机设 备的客户机地址,允许来自客户机设备的通信,将指示连接服务器转变 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使用第二加密方法来对用户 输入的用户名及口令进行加密,将使用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 令发送到由客户机服务器从鉴权服务器接收的连接服务器地址,以及使 用经过第二加密方法加密并由连接服务器从客户机设备接收的用户名及 口令来执行一个鉴权处理。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连接 到客户机及连接服务器的鉴权服务器执行的程序,用于使鉴权服务器执 行以下步骤:保持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而产生的 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其中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与用于标识连接服务器的信 息相关联;一旦从客户机接收到连接请求,则从客户机获取标识用户的 信息,并且获取客户机使用的当前网络地址,以此作为客户机地址;如 果用户标识信息匹配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则把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 送到与第二连接鉴权信息相关联的信息所标识的连接服务器,并把连接 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发送到所述发送连接请求的客户机。 \n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连接到鉴 权服务器以及连接服务器的客户机执行的程序,用于使客户机执行以下 步骤:将一个连接请求连同基于连接服务器中使用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 而产生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以及从鉴权服务器 接收连接服务器的地址,并且将第一连接鉴权信息发送到所接收的连接 服务器地址。 \n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连接到鉴 权服务器以及客户机的连接服务器所执行的程序,用于使连接服务器执 行以下步骤:从鉴权服务器接收客户机的客户机地址并且进行控制,以 使来自客户机地址的连接可以接受;以及使用可接受的客户机地址来从 客户机接收鉴权信息并且使用鉴权信息来进行鉴权。 \n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使与客户机以及连 接服务器相连的鉴权服务器执行以下步骤:将通过预定方法加密的用户 名及口令与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相关联地保持;一旦从客户机接收到 连接请求,则获取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以此作为标识客户机的用户的 信息,并且获取客户机使用的当前网络地址,以此作为客户机地址;如 果在保持装置中保持了用户标识信息,则将所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 与所述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从连接服务器接 收指示转换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并且把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发送 到产生连接请求的客户机。 \n此外,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使一个与鉴 权服务器以及连接服务器相连的客户机执行以下步骤:将一个连接请求 连同经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一起发送到鉴权服务器;从 鉴权服务器接收该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使用第二加密方法来对用户 输入的用户名及口令进行加密,并把经过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 口令发送到所接收的网络地址。 \n此外,为了解决相关技术实例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使连接到客 户机以及鉴权服务器的连接服务器执行以下步骤,其中所述连接服务器 与客户机进行加密通信,所述步骤包括:接收一个表示要连接的客户机 的地址的客户机地址通知,进行设置,以使来自客户机地址的通信仅仅 在一个预定时间内可以接受,并且将一个指示转换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 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 \n附图说明 \n图1是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系统实例的框图。 \n图2是对保存在鉴权服务器中的数据的一个实例进行描述的示意 图。 \n图3是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前半部分流程的一个实例 进行描述的流程图。 \n图4是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连接的后半部分流程的一个实例 进行描述的流程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现在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 的网络连接系统包括本地网络1、公共网络2、连接到公共网络2的客户 机3以及鉴权服务器4。本地网络1经由连接服务器11而与公共网络2 相连。公共网络2是一个由互联网和公用交换电话网等所构成的网络系 统。尽管图1仅仅显示了一个鉴权服务器4,但是也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鉴权服务器4。 \n客户机3是一个通用计算机,它包括控制部分31、存储部分32、通 信控制部分33、显示部分34以及操作部分35。控制部分31根据存储部 分32中保存的程序(客户机程序)而运行。控制部分31对本地网络1 执行RAS连接处理。稍后将会特别详细地描述RAS连接处理。存储部分 32是一种用于保存程序及其他信息的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存储部分 32还作为控制部分31的工作存储器来运行。 \n通信控制部分33根据由控制部分31输入的命令而把信息发送到一 个目的地,所述目的地由命令中所包含的网络地址来指定。通信控制部 分33接收经由网络到来的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输入到控制部分31。显示 部分34是一个根据控制部分31输入的命令来显示信息的显示器等。操 作部分35包括键盘、鼠标及其他装置,并把用户的命令操作的详细资料 输出到控制部分31。 \n鉴权服务器4是一个通用服务器计算机,它包括控制部分41、存储 部分42以及通信控制部分43。控制部分41根据存储部分42中保存的程 序(鉴权服务器程序)来运行及执行鉴权处理。而稍后将对鉴权处理进 行特别详细地描述。 \n存储部分42是一种用于保存程序及其他信息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 质。存储部分42还作为控制部分41的工作存储器运行。通信控制部分 43根据从控制部分41输入的命令而把信息发送到一个目的地,其中所述 目的地是由命令所包含的网络地址指定的。通信控制部分43接收经由该 网络到来的信息并把该信息输出到控制部分41。 \n本地网络1的连接服务器11也可以是通用的服务器计算机,它包括 控制部分15、存储部分16、第一通信控制部分17以及第二通信控制部 分18。控制部分15根据存储部分16中保存的程序(连接服务器程序) 来进行操作并且执行验证处理、连接处理及其他处理。稍后将对鉴权处 理和连接处理进行特别详细地描述。 \n存储部分16是一种用于保存程序及其他信息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 质。存储部分16还充当控制部分15的工作存储器。第一通信控制部分 17根据由控制部分15输入的命令而把信息经由公共网络2发送到一个目 的地,其中所述目的地是由命令所包含的网络地址来指定的。第一通信 控制部分17接收经由公共网络2到来的信息并把该信息输出到控制部分 15。第二通信控制部分18根据由控制部分15输入的命令而把信息经由 本地网络1发送到一个目的地,其中所述目的地是由命令中包含的网络 地址来指定的。第二通信控制部分18接收经由本地网络1到来的信息并 把该信息输出到控制部分15。 \n连接服务器11的控制部分15把一个数据请求等经由第二通信控制 部分18发送到本地网络1,所述请求等是经由第一通信控制部分17而从 客户机3接收的,其中客户机3使用稍后描述的方法被鉴权。控制部分 15经由第二通信控制部分18接收那些将要从本地网络1发送到客户机3 的数据等,并且经由第一通信控制部分17来发送这些数据等。 \n【设置】 \n在这里将对客户机3、鉴权服务器4以及连接服务器11之间执行的 鉴权处理加以讨论。首先对在使客户机3有可能经由连接服务器11来进 行RAS连接之前的设置过程进行讨论。在以下描述中,可以使用公知的 SSL(安全套接字层)方法等来对客户机3与鉴权服务器4之间的通信进 行加密。 \n本实施例的一个特征在于:专用于RAS连接的应用软件安装在客户 机3上。专用应用软件保持鉴权服务器4的加密网络地址,并使客户机3 执行一个对已加密鉴权服务器4的网络地址进行解密的过程。实际上, 客户机3仅仅使用专用的应用软件就可以访问鉴权服务器4。 \n接下来讨论专用应用软件的设置过程。当专用的应用软件被安装在 客户机3上时,客户机3会基于那些通常随客户机3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的信息来计算客户机3特有的信息,以此作为客户机3特有的第一鉴权 信息,所述变化的信息可以是例如构造客户机3的硬盘的序列号的硬件 相关信息,也可以是涉及诸如操作系统版本这类软件环境的信息。 \n用户将特有信息以及用户名、口令等信息传递到连接服务器11的管 理员。举例来说,信息传递方法可以是加密的电子邮件,也可以使用那 些应用了磁盘等的传递手段。连接服务器11的管理员在连接服务器11 中登记特有信息、用户名及口令。当在连接服务器11中登记了这些信息 时,连接服务器11选择鉴权服务器4来验证用户,并且加密所选鉴权服 务器4的网络地址来产生一个加密地址,还使用特有信息作为密钥来加 密预定信息(所述信息可以是任何希望的字符串,也可以是RAS连接的 终止日期等等的有意义信息),由此产生第一信息,并且使用用户名作为 密钥来加密预定信息,以便产生第二信息。连接服务器11输出一个包含 加密地址、第一信息以及第二信息的信息作为定义信息。第一信息与第 二信息相当于本地鉴权信息,用于将第一鉴权信息以及第二鉴权信息相 互关联。定义信息可以包含至少一部分加密口令,所述加密口令是根据 稍后描述的第一加密方法对口令进行加密来提供的。 \n定义信息通过任何希望的方法递送到客户机3,所述方法可以是发 送到客户机3的用户的电子邮件,并且定义信息被保存在客户机3的存 储部分32。客户机3根据专用应用软件使用该定义信息来检查是否已经 正确登记了特有信息。具体地说,客户机3计算并产生特有信息,它要 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并且使用所产生的特有信息来解密第一信息,此外还 使用所输入的用户名来解密第二信息。客户机3察看解密结果是否匹配 (如果恰当解密了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那么解密结果将是如上所述的 预定信息)。如果它们匹配,那么客户机3判定已经正确登记了特有信息。 \n另一方面,连接服务器11将分配给第一通信控制部分17的网络地 址(公共网络地址)及使用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客户机3的用户名和口 令发送到鉴权服务器4。用于加密用户名及口令的方法(第一加密方法) 可以是一种无法解密的方法;在使用用户名及口令的MD5散列值等的方 式下,可以使用消息摘要。鉴权服务器4将从连接服务器1接收的网络 地址与通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相互关联,并且将它们保 存在存储部分42中,如图2所示,所述存储部分是一个保持单元。现在 结束了设置序列。 \n【鉴权处理】 \n接下来参考图3和图4来描述产生实际连接请求时执行的鉴权处理。 在尝试进行到本地网络1的RAS连接时,用户启动安装在客户机3上的 专用应用软件。首先如图3所示,客户机3的控制部分31根据专用应用 软件在显示部分34上显示一个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及口令的消息(S1)。 当用户操作操作部分35以输入作为第二鉴权信息(并且还相当于本发明 的第一连接鉴权信息)的用户名及口令时(S2),控制部分31计算并产 生特有信息,以此作为第一鉴权信息(S3),并且使用所产生的特有信息 来解密第一信息,以及使用所输入的用户名来解密第二信息。控制部分 31察看解密结果是否匹配(S4)。当它们匹配时,控制部分31使用第一 加密方法来对步骤S2输入的用户名及口令进行加密(S5)。借助第一加 密方法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连接鉴权信息。这时, 如果定义信息包含至少一部分加密口令,那么将会判定在步骤S5加密的 口令的至少相应部分是否与定义信息中包含的至少该部分加密口令相匹 配。当它们不匹配时,该处理将会中断。由于并未在一个加密口令及另 一个口令之间进行整体比较,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n控制部分31对鉴权服务器4的网络地址进行解密(S6)并将一个连 接请求与在步骤S5中通过第一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一加密用户名与第一加 密口令一起发送到所述加密步骤提供的网络地址(S7)。如果在步骤S4, 解密结果不匹配,那么此时将会中断鉴权处理。 \n本实施例的一个特征在于:每当尝试进行RAS连接,那么将会如步 骤S3所示来对作为第一鉴权信息的特有信息进行计算,以此作为专用应 用软件所进行的处理。因此,一般来说,如果使用不同的计算机,那么, 即使泄漏了任何其他鉴权信息,不同的第一鉴权信息也被计算并且RAS 连接处理将会中断。 \n鉴权服务器4从客户机3接收加密的用户名、口令以及连接请求, 并且参考存储部分42来搜索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S11)。如果加密的用 户名及口令被保存在存储部分42,那么鉴权服务器4获取与加密的用户 名及口令相关联的连接服务器11的网络地址(S12)。顺便提及,当存储 部分42没有存储在S11中所加密的用户名和口令时(当利用这些加密的 用户名和口令所进行的鉴权失败时),鉴权服务器4跳过在S12之后的处 理并终止该处理。 \n鉴权服务器4还获取发送该连接请求的客户机3的网络地址(客户 机地址)(S13)。鉴权服务器4把在步骤S13获取的客户机地址发送到在 步骤S12获取的连接服务器11的网络地址(S14),并且会在从连接服务 器11接收到一个指示转换为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之前一直等待(S15)。 这个流程将会延续到图4。 \n如图4所示,一旦从鉴权服务器4接收到客户机地址,那么连接服 务器11只在一个预定时间内允许接受来自所述网络地址的访问(S21)。 鉴权服务器4与连接服务器11之间的通信可以使用租用线或加密通信线 这样的安全线路来进行。具体地说,为了使用pptp(点到点隧穿协议 (point-to-point\xa0tunneling\xa0protocol)来与客户机3建立RAS连接, 将会在连接服务器11中设定一个防火墙,并且当从鉴权服务器4接收到 客户机3的网络地址时,仅仅在一个给定时间(例如60秒)内打开一个 pptp端口(TCP端口)。连接服务器11将一个指示转换到连接等待状态 的消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4(S22)。 \n一旦从连接服务器11接收到所述指示转换到连接等待状态的信息, 那么鉴权服务器4会向客户机3发送一个连接命令(S31)。一旦接收到 连接命令,客户机3将会使用第二加密方法来对用户名与口令进行加密, 以此作为第二鉴权信息(S41),并且把借助于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二 加密用户名及第二加密口令发送到连接服务器11,以此作为pptp中的用 户名及口令(S42)。 \n其中,处理S31中的连接命令可以包括连接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在 此情况下,不必预先在客户机3中设置连接服务器11的网络地址。而且, 在这种情况下,客户机3将第二加密方法所加密的第二加密用户名和第 二加密口令发送到由所接收的连接命令中包含的网络地址所指定的连接 服务器11。这样,直到鉴权服务器鉴权时,客户机的用户才知晓连接服 务器的网络地址。因此,可以提高安全性。 \n在这个实施例中,连接服务器11将一个指示转换到连接等待状态的 消息发送到鉴权服务器4。然而,所述消息的传输并不是必定需要的。如 果没有发送这个消息,那么鉴权服务器4会将客户机地址发送到连接服 务器11,并将连接命令发送到客户机3(S31)。 \n连接服务器11检查加密的用户名及口令是否匹配于所登记的用户 名及口令(S51)。如果它们匹配,那么开始进行pptp通信(S52)。如果 在步骤S51中它们并不匹配,那么鉴权处理将会中断。通过第二加密方 法进行的加密不需要一定能够经受解密;举例来说,可以使用用户名的 散列值以及口令的散列值(也就是说,第二加密方法可以与第一加密方 法相同),或者使用用户名及口令作为密钥来对预定信息(每次产生连接 请求的时候产生的信息,例如特有信息,或者从连接服务器11获取的询 问信息(包含每次产生连接请求时产生的随机值的信息))进行加密。 \n如果把用户名加密为MD5散列值,那么连接服务器11会对这个散列 值以及所登记的用户名散列值进行比较,以便检查它们是否匹配,从而 对用户名进行验证。如果特有信息是使用用户名作为密钥来进行加密的, 那么连接服务器11会使用所登记的用户名以及特有信息来进行加密,以 便产生第二加密用户名,并且检查所产生的信息是否匹配于所接收的信 息,由此对用户名进行验证。 \n此外,为了使用询问信息,连接服务器11会发布包含随机信息的询 问信息,并将所发布的询问信息递送到客户机3,连接服务器11还接收 那些以用户名作为密钥来进行加密的询问信息,使用所登记的用户名以 及所发布的询问信息来进行加密,从而产生第二加密用户名,并且还检 查所产生的信息是否匹配于所接收的信息,由此对用户名进行验证。 \n【连接处理】 \n由于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鉴权的,因此,即使在一个中间点泄漏了 加密的用户名和口令,要想知道原始用户名也是非常困难的,由此也就 无法操作专用的应用软件。为了打开连接服务器11的端口,对鉴权服务 器4进行攻击是必不可少,因此降低了攻击连接服务器11的频率。由于 最初是在鉴权服务器4中进行基本鉴权的,因此将会减少连接服务器11 上的处理负载。此外,即使打开了端口,并且有可能通过发送大量口令 来实施黑客行为(hacking),但是,由于要在打开端口的这60秒之内发 现用户名及口令,因此实际上是不可能进行非法访问的。此外,当结束 连接处理时,可以关闭用于连接的端口。如果在打开连接服务器11的端 口的情况下,基于口令的鉴权以失败而结束的次数达到了预定数目(举 例来说,所述次数可以设定为一次),那么该端口可以关闭。 \n此外,本实施例的一个特征在于:尽管用户名及口令是使用每次产 生连接请求时产生的信息来进行加密的,但是用户可以由加密的用户名 来进行标识。因此在本地网络中,有可能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完成对应于 每个用户的处理,即,为每个用户都设定了一个访问权限。 \n连接服务器11可以为每个用户产生关于上次访问日期与时间的用 户记录,并将该记录存入存储部分16。在这种情况下,每次当用户访问 连接服务器11的时候,连接服务器11都会搜索存储部分16来寻找所述 指示用户先前访问日期与时间的信息并且为用户提供这个信息。因此, 如果进行非法访问,那么用户就可以发现这个事实,而安全性也得到了 进一步的提高。 \n由于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标识用户,因此最好为每个用户都设定一个 终止日期。具体地说,连接服务器11保持与每个用户相关联的终止日期 信息,并且对在步骤S51鉴权的用户终止日期信息以及日历信息(未示 出)进行参考,以便在开始pptp通信之前检查是否达到了终止日期。如 果达到终止日期,那么连接服务器11将会中断鉴权处理并且拒绝连接; 如果并未到达终止日期,那么连接服务器11将会转到步骤S52,以便开 始进行pptp通信。可以允许连接服务器11的管理员来更新及登记终止 日期信息。 \n在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描述中,在步骤S5到S7,客户机3发送一个 连接请求以及第一加密用户名和第一加密口令。然而,就口令而论,使 用询问响应的鉴权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其中客户机3首先发送 一个连接请求和第一加密用户名,并对接收该连接请求的鉴权服务器4 所发布的询问信息(包含随机信息)进行接收,以及使用第一加密口令 作为密钥来加密询问信息,并且发送经过加密的询问信息。 \n所述操作还应用在客户机3与连接服务器11之间。在迄今为止所进 行的描述中,客户机3产生了使用第二加密方法加密的第二加密用户名 以及第二加密口令,并把它们发送到连接服务器11。然而,就口令而言, 在不使用第二加密方法加密口令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施鉴权,所述鉴权 使用了安装在某些pptp中的询问响应。 \n连接服务器11的第一通信控制部分17的网络地址可以固定设置, 也可以随时间而变化。也就是说,如果这里提到的网络地址是一个IP地 址,那么它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当分配给连接服务器11的 第一通信控制部分17的网络地址发生变化时,连接服务器11会将一个 新的网络地址发送到鉴权服务器4,由此将所登记的网络地址更新成一个 新的网络地址。 \n此外,在本文所述的情况中,将pptp作为与客户机3进行RAS连接 时的通信协议使用。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使用其他 的安全通信协议,诸如IPSEC或者VPN-HTTPS。 \n', 'erdt': 20041110, 'family_inpadoc': 'US79008204A', 'family_original': '32929697', 'inventor': [{'lang': 'CN', 'name': '吉田武央', 'name_id': 1}], 'ipc':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9/00', 'main_group': 'H04L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9/00'}},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9/32', 'main_group': 'H04L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9/32'}}],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127', 'lang': 'CN', 'name':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李辉', 'name_id': 1}], 'patent_id': 'abf7d7c4-ce0b-4b40-8a73-84ceb3597164', 'pbdt': 20040908, 'pn_official': 'CN1527530A', 'priority': [{'country': 'JP', 'date': 20030305, 'number': '059162/2003'}, {'country': 'JP', 'date': 20040212, 'number': '035481/2004'}], 'prsd': 20070228, 'title': '网络连接系统', 'update_ts': 1538105721279, 'tags': []}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旨在提供一种能量消耗较为均衡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网络中的节点在每次传输之前先建立连接并确认连接,所述节点各自保存连接信息,根据连接信息找到路由路径的下一跳节点地址,然后将数据包发给该地址对应的节点,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根据收到数据包中的目的节点地址查找为所述目的节点地址保存的路径信息,再将数据发送到路径信息中的下一跳节点去,所有节点依次进行,直到数据成功到达目的节点为止。整个网络的能量资源消耗和计算资源消耗均衡分布在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并具有更大的适应性、稳健性和灵活性。本发明适用于所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apdt': 20100621, 'apno_official': 'CN201010204302.2',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310011 浙江省杭州市登云路425号', 'city': '杭州', 'country': 'CN', 'district': '拱墅区', 'formatted_address':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登云路425', 'lat': 30.313978962694, 'lon': 120.13271642216, 'postcode': '310011', 'state': '浙江'}, 'lang': 'CN', 'name': '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_current': [{'address': {'address': '310011浙江省杭州市登云路425号'}, 'lang': 'CN', 'name': '利尔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laim': '0001.1.一种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网络中的节点在每次传输之前先建立连接并确认连接,所述节点各自保存连接信息,根据连接信息找到路由路径的下一跳节点地址,然后将数据包发给该地址对应的节点,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根据收到的数据包中的目的节点地址查找为所述目的节点地址保存的路径信息,再将数据发送到路径信息中的下一跳节点去,所有节点依次进行,直到数据成功到达目的节点为止,每个节点将保存一个映射项,该映射项中包含有目的节点、源节点、上一跳节点以及下一跳节点的地址,并在映射项中添加一个权重值,该权重值用于在建立连接时建立路由以及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用于更新路径。\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连接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源节点广播发送连接请求数据包,连接请求数据包中包含有目的节点地址信息、源节点的地址信息、源节点的权重值信息;步骤b: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之后查看是否已经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如果存在则判断连接请求数据包中的权重值是否比映射项中的权重值大,如果是则更新映射项中的权重值,否则不更新;步骤c:在步骤b中,如果不存在该映射项,则添加一个新的映射项,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步骤d: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以后判断目的节点是否就是自己,如果是那么根据映射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此连接确认数据包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如果目的节点不是自己,则查看映射项中是否存在下一跳节点地址,已经存在则从映射项中单播请求包给下一跳节点,然后根据映射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此连接确认数据包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下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如果映射项中没有下一跳节点地址就广播连接请求数据包,结束请求数据包的处理过程;步骤e:在步骤b中,如果没有更新映射项记录,那么连接请求数据包的处理就此结束。\n000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连接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f: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节点先查看是否已经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如果已经存在且连接确认数据包中的权重值小于映射项中的权重值,那么更新映射项;否则如果不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则添加一个映射项,此映射项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下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步骤g: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节点根据步骤f来判断是否已经更新过映射项,如果是则再判断自己是否就是目的节点,如果自己是目的节点则结束该确认包的处理,如果自己不是目的节点那么就对上一跳节点发送连接确认数据包然后结束此次处理过程;步骤h:在步骤f中,如果没有更新映射项,那么就结束这次连接请求确认处理过程。\n000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连接请求数据包设定有一个生存周期,该生存周期用跳数来衡量,在请求发起方需要发出请求时,连接请求数据包中将添加一个跳数限制,这个最大跳数限制的值设定为网络路由最大级数,每个路由中间节点在收到这个连接请求数据包时都将跳数减1直到最后到达目的节点,如果节点接收到跳数就为0的连接请求数据包则忽略。\n0005.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节点在路径信息确认之后设定定时器,如果超时没有接收到确认连接包,则会将记录的信息删除;节点在连接建立后设定定时器,每次使用该连接时将重置定时器,如果超时未使用该连接,则将该连接信息删除。\n0006.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删除连接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i:源节点或目的节点发送删除连接数据包,并删除连接映射项中与该连接相关的连接路由信息;步骤j:节点收到删除连接数据包之后判断该删除连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ID是否与自己地址ID相同,如果相同则进行步骤k,如果不同那么就转发一次该删除连接数据包然后进行步骤k;步骤k:节点查找连接映射项中是否含有与该连接相关的连接路由信息,如果有则就将该信息删除,否则结束处理过程。\n0007.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权重值的计算方法如下:节点自身权重值=a×电池电量+b×节点热度+c×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路径权重值=节点权重值+节点热度+路径跳数;所述a是电池电量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b是节点热度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c是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n0008.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a+b+c=1。', 'desc': '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讯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能量消耗较为均衡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n背景技术\n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中,通常将路由算法集中到某一个节点(如专门负责路由计算的路由节点)中进行计算路径信息,这时,路由节点一般也充当着数据收集点Sink节点的角色,每次数据通信时,普通节点都需要从Sink节点处获得由Sink节点计算得出的路由路径,这样做的优点是对普通节点的要求大大降低的同时保留了Mesh网状结构的优点—网络拓扑结构广、网络更可靠,但是缺点就是数据包冗余信息太多,节点不能主动发起通信,网络自主性、灵活性就较差。另一方面,因为采用了路由节点集中计算路径信息的方法,受网络中节点数目的影响,需要为节点存储的路由信息表将会非常庞大,这让网络拓扑结构的大小与路由节点存储资源的大小成为一对矛盾。同时,在网络中没有Sink节点或者Sink节点损坏的情况下,将会让通信双方的节点因无法找到合适的路径而以失败告终。\n定向扩散(DirectedDiffusion,DD)是专门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路由协议,该协议的路由建立由Sink节点发起,通过广播一个请求“兴趣”来寻找数据源,并以泛洪的方式扩散到整个网络中。网络中每个节点只需要关心每个发给它请求的邻居节点,节点通过收到邻居节点的“兴趣”请求来建立一个梯度来寻找数据源节点,梯度越大,找到源节点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兴趣”到达数据源节点时,路由信息就建立了。源节点沿着梯度最大的方向传输数据到sink节点。梯度最大路径也就是功耗最低路径,也就是说定向扩散每次都寻找功耗最低的路径传输数据。这样节省了能耗,但是同时也会导致整个网络的节点能耗不均衡,使得这条功耗最低路径上的节点过早死亡。同时过多的广播泛洪数据将影响网络中其他节点之间正常的数据通信。\n发明内容\n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功耗最低路径上的节点过早死亡,过多的广播泛洪数据将影响网络中其他节点之间正常的数据通信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n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网络中的节点在每次传输之前先建立连接并确认连接,所述节点各自保存连接信息,根据连接信息找到路由路径的下一跳节点地址,然后将数据包发给该地址对应的节点,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根据收到数据包中的目的节点地址查找为所述目的节点地址保存的路径信息,再将数据发送到路径信息中的下一跳节点去,所有节点依次进行,直到数据成功到达目的节点为止,每个节点将保存一个映射项,该映射项中包含有目的节点、源节点、上一跳节点以及下一跳节点的地址,并在映射项中添加一个权重值,该权重值用于在建立连接时建立路由以及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用于更新路径。该方法能将整个网络的能量资源消耗和计算资源消耗均衡分布在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并具有更大的适应性、稳健性和灵活性。\n作为优选,建立连接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a:源节点广播发送连接请求数据包,连接请求数据包中包含有目的节点地址信息、源节点的地址信息、源节点的权重值信息;\n步骤b: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之后查看是否已经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如果存在则判断连接请求数据包中的权重值是否比映射项中的权重值小,如果是则更新映射项中的权重值,否则不更新;\n步骤c:在步骤b中,如果不存在该映射项,则添加一个新的映射项,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n步骤d: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以后判断目的节点是否就是自己,如果是那么根据映射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此连接确认数据包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如果目的节点不是自己,则查看映射项中是否存在下一跳节点地址,已经存在则从映射项中单播请求包给下一跳节点,然后根据映射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此连接确认数据包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下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如果映射项中没有下一跳节点地址就广播连接请求数据包,结束请求数据包的处理过程;\n步骤e:在步骤b中,如果没有更新映射项记录,那么连接请求数据包的处理就此结束。\n作为优选,确认连接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f: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节点先查看是否已经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如果已经存在且连接确认数据包中的权重值小于映射项中的权重值,那么更新映射项;否则如果不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则添加一个映射项,此映射项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下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n步骤g: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节点根据步骤f来判断是否已经更新过映射项,如果是则再判断自己是否就是目的节点,如果自己是目的节点则结束该确认包的处理,如果自己不是目的节点那么就对上一跳节点发送连接确认数据包然后结束此次处理过程;\n步骤h:在步骤f中,如果没有更新映射项,那么就结束这次连接请求确认处理过程。\n作为优选,连接请求数据包设定有一个生存周期,该生存周期用跳数来衡量,在请求发起方需要发出请求时,连接请求数据包中将添加一个跳数限制,这个最大跳数限制的值设定为网络路由最大级数,每个路由中间节点在收到这个连接请求数据包时都将跳数减1直到最后到达目的节点,如果节点接收到跳数就为0的连接请求数据包则忽略。生存周期的设置可以防止连接请求数据包无限制地在整个网络中广播,减轻整个网络的负担。\n作为优选,节点在路径信息确认之后设定定时器,如果超时没有接收到确认连接包,则会将记录的信息删除;节点在连接建立后设定定时器,每次使用该连接时将重置定时器,如果超时未使用该连接,则将该连接信息删除。定时器可以防止连接一直存在占用资源,浪费开销。\n作为优选,删除连接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i:源节点或目的节点发送删除连接数据包,并删除连接映射项中与该连接相关的连接路由信息;\n步骤j:节点收到删除连接数据包之后判断该删除连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ID是否与自己地址ID相同,如果相同则进行步骤k,如果不同那么就转发一次该删除连接数据包然后进行步骤k;\n步骤k:节点查找连接映射项中是否含有与该连接相关的连接路由信息,如果有则就将该信息删除,否则结束处理过程。\n作为优选,权重值的计算方法如下:\n节点自身权重值=a×电池电量+b×节点热度+c×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n路径权重值=节点权重值+节点热度+路径跳数。\n其中,a是电池电量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b是节点热度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c是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n作为优选,a+b+c=1。\n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路由算法所需要的能量消耗均衡散发到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去,让网络的每一个节点都承担路由路径计算的一部分工作。因此区别于传统的定向扩散路由算法,避免了它的不足之处。在路由运算过程中考虑到了节点的剩余能量、路径使用次数、可取消的路由路径等机制,从而平衡了整个网络的能量消耗,提高网络整体工作寿命。\n附图说明\n图1和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建立连接的过程;\n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源节点广播连接请求数据包的过程;\n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中间节点广播连接请求数据包的过程;\n图5和图6是本发明的一种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过程;\n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从目的节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到源节点的过程;\n图8是本发明的一种传送数据包的过程;\n图9是本发明的一种节点处理连接请求数据包的流程图;\n图10是本发明的一种节点处理连接确认数据包的流程图;\n图11是本发明的一种节点处理删除连接数据包的流程图;\n图12是本发明的一种处理一般数据包的流程图;\n图中:A、源节点,B、目的节点。\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n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类似于DD扩散算法,但每次通信之前,通信节点双方之间必须要先建立起连接,成功之后双方将保存一个连接信息,连接的过程也完成了路由寻径过程。也就是说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之间如果需要进行数据传输,那么每次传输之前需要先建立起连接,节点各自保存连接信息,根据连接信息找到路由路径的下一跳节点地址,然后将数据发给该地址的节点即可,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将根据收到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查找为所述目的地址保存的路径信息。再将数据发送到路径信息中的下一跳节点去,所有节点依次进行,直到数据成功到达目的节点为止。该方法能将整个网络的能量资源消耗和计算资源消耗均衡分布在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并具有更大的适应性、稳健性和灵活性。\n每个节点将保存一个映射项,该映射项中包含有目的节点、源节点、上一跳节点以及下一跳节点的地址,并在映射项中添加一个权重值,该权重值用于在建立连接时建立路由以及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用于更新路径使用。\n至此可以看出本路由算法主要思想有二,其一,将放在路由中的寻找最优路径算法让整个网络来完成,而不是由单个路由节点来完成。其二,将计算路径等效为一次连接,网络中节点间通信等效为面向连接的通信,通信完后根据需要释放整条路径上的节点资源,即撤除连接,路径失效。\n如图1和图2所示就是扩散路由的算法过程,图1中源节点A向邻居节点广播一个向目的节点B发起通信的连接路由请求,该请求包含了源节点A、目的节点B以及本节点权重值的信息,整个网络节点按寻找最优路径算法向四周扩散,直至找到目的节点B。图2中通过一次扩散后,得到源节点A到目的节点B的最优路径,路径中各个节点分别记录该路径的上一跳节点、下一跳节点,源节点A和目的节点B就以该路径正常通信,路由成功。这样一来建立连接的过程也就是路由寻径的过程。\n为了不让连接请求数据包无限制地在整个网络中广播,那么需要给该连接请求数据包设定一个生存周期,该生存周期就用跳数来衡量。在请求发起方需要发出请求时,在数据包中将添加一个跳数限制,这个最大跳数限制的值设定为网络路由最大级数。每个路由中间节点在收到这个数据包时都将跳数减1直到最后到达目的节点。如果节点接收到跳数为0的连接请求数据包则忽略。而目的节点接收到这个请求之后计算源节点到该节点的最小跳数并添加到连接路由请求的确认数据包中,接着就再回发一个连接路由请求确认。\n必须看到,每个节点的资源仍然是有限的,而且出于节点成本的考虑,节点的存储资源将不会很大,那么每个节点存储的路径信息也将是有限的。当保存路径信息,也就是保存的连接数信息项个数达到限制时,就再也无法为其他节点提供路由服务。因此当长时间不使用该连接传递数据时,将可以采取取消连接的操作,同时该连接的路由路径也将失效。而通信完成之后也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取消连接收回路由资源的操作,这些机制将同样为路由路径中间节点失效、路径计算的中间节点、通信连接双方之一失效等情况提供处理方法。\n如果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是请求连接类型,则判断需要连接的目的节点是否自己,是则判断是否已经存在到相同连接的映射项了,如果已经存在则比较数据包的权重值与映射项的权重值,映射项的权重值大则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否则不理。如果是没有接收到相同的连接请求数据包,且同时建立的连接数未超过限定,则直接建立映射项并记录权重值,然后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n如果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是请求连接类型,且需要连接的目的节点不是自己,则判断是否已经存在到相同连接的映射项了,如果已经存在则比较新数据包的权重值与映射项的权重值,要是映射项的权重值大则删除映射项的权重值、记录刚接收到的权重值并将根据该权重值计算下一跳权重值最后加上计算好转发该连接请求数据包,否则不理。如果接收到了相同的连接请求数据包,且新数据包的权重值等于映射项的权重值,则查看映射项中上跳节点项数是否达到限定值,没达到限定值则重新记录该权重值和上跳节点地址。\n如果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是连接确认数据包,则判断确认连接的目的节点是否自己,是则判断是否已经有相同连接的映射项了,如果有,则保留权重值较小的(如果权重值相等,在没有超出记录项限制的情况下,增加一项,以形成一个次优路径),如果没有相同连接的映射项,则直接记录,如果接收到目的节点不是自己的连接确认数据包,同样需要记录,方式与前面所说一样,只是在最后要转发该确认包到前一跳(转发需要更新的权值小于原权值才行)。\n如果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删除连接数据包,则判断撤销的连接双方中,任何一个节点地址是否与自身地址相同,不相同则转发到下一跳,同时删除该连接的所有信息,否则直接删除该连接的所有信息。\n在Mesh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要求各节点不但要有发起数据传数和接收数据的能力,还要有转发数据的能力。对于整个连接过程中,分三种过程:请求连接、确认连接和删除连接。\n图3中,源节点A广播连接请求数据包,该连接请求数据包的初始权重值为1跳,图4中位于源节点A1跳范围内的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将自身电量与1跳距离按比例算出权重值与接收到的连接请求数据包中的权重值相加并替换原来的权重值,广播该连接请求数据包。同时,记录好接收到的权重值和对应的上一跳节点地址。图5中接收到中间节点广播的节点包括源节点A和更远的中间节点,源节点A比较连接请求数据包中的权重值,发现大于自己的记录,所以不理,而更远的节点因为没有过记录,所以像刚才发送广播的节点一样处理。图6中各节点重复上一步过程,最终将连接请求数据包传到目标节点,目标节点记录了最小的权重值,且指向该值的前一跳节点。图7为沿着目的节点的反向箭头,找到源节点形成最优路径。图8为目的节点沿反向发送确认数据包,最终形成最优路径。\n以上过程即是路径建立的过程,在通信完成后,节点即应根据需要主动撤销该连接,或在路径信息确认之后设定定时器,将整个路径上的相关节点所存储的连接信息删除,以方便其它节点建立连接。这过程与确认较类似。整个过程除请求建立连接是广播外,另两种方式为单播。另外,前面提到,给连接路由路径信息设定一个定时器还有处理两个重要情形的目的:\n1、加入建立连接之后连接双方的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损坏或者失效,那么这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定时器给他们的连接设定一个生存时间,那么如果正常的一方不去撤销连接的话,这个连接就一直存在而占用连接所需的资源,浪费了开销。2、不被选为路由路径中间节点的节点在路由寻径初期也保存了寻径信息,但是再没有收到确认需要进行处理。如果这两种情形都不去处理的话,都将造成资源的浪费。\n这时候要是加入一个定时器给路由路径信息一个保存的生存期机制,那么在节点建立连接,确定路由路径时,若节点将记录请求信息,那么会同时记录请求的时间,如果超时没有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则会将记录的信息删除。这一点解决连接建立过程的不稳定问题,同时,在一些协同建立连接的节点记录的信息有大部分不会被用到,必须自动删除。若在连接建立后,通信过程中丢失一个节点,这时采用类似的解决方法即可,只要在节点连接建立后,同时设定定时器,每次使用该连接将重置定时器,如果超时未使用该连接,则将该连接信息删除。\n基于连接的扩散路由算法同样为路由中间节点的失效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这种情况下只要还有其他路径节点能到达目的节点,数据最终还是会到达目的节点。因为,若路由中间某一节点在转发时失败,则认为其下一跳故障,会视该数据包为自己需要发送的数据包一样,向目的节点发起连接请求,而不用连接双方节点再一次泛洪广播连接请求。而这个连接请求并不会将整条路径更新,因为这时候在前一段路径显然并未中断,连接双方的连接关系仍然存在,还可以利用。这样对于数据传送来说,同样可以找到修复好的新路径而感觉不到路径的变化,只是重新寻径时有可能引起一定的数据延时,但以后的数据传输就将不再有这个问题。\n在连接路由的处理过程中,节点将为每次连接处理设定一个映射项,该映射项中包含了节点的相关信息。其中每个节点都拥有整个网络全局唯一的ID地址。\n路由的算法是基于建立连接的过程:\n步骤a:源节点广播发送连接请求数据包,连接请求数据包中包含有目的节点地址信息、源节点的地址信息、源节点的权重值信息;\n步骤b: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之后查看是否已经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如果存在则判断连接请求数据包中的权重值是否比映射项中的权重值小,如果是则更新映射项中的权重值,否则不更新;\n步骤c:在步骤b中,如果不存在该映射项,则添加一个新的映射项,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n步骤d: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以后判断目的节点是否就是自己,如果是那么根据映射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此连接确认数据包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如果目的节点不是自己,则查看映射项中是否存在下一跳节点地址,已经存在则从映射项中单播请求包给下一跳节点,然后根据映射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此连接确认数据包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下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如果映射项中没有下一跳节点地址就广播连接请求数据包,并结束请求数据包的处理过程;\n步骤e:在步骤b中,如果没有更新映射项记录,那么连接请求数据包的处理就此结束。\n具体连接请求处理过程如图9所示。\n确认连接的过程如下:\n步骤f: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节点先查看是否已经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如果已经存在且连接确认数据包中的权重值小于映射项中的权重值,那么更新映射项;否则如果不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则添加一个映射项,此映射项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下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n步骤g: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节点根据步骤f来判断是否已经更新过映射项,如果是则再判断自己是否就是目的节点,如果自己是目的节点则结束该确认包的处理,如果自己不是目的节点那么就对上一跳节点发送连接确认数据包然后结束此次处理过程;\n步骤h:在步骤f中,如果没有更新映射项,那么就结束这次连接请求确认处理过程。\n具体确认连接处理过程如图10所示。\n删除连接的过程如下:\n步骤i:源节点或目的节点发送删除连接数据包,并删除连接映射项中与该连接相关的连接路由信息;\n步骤j:节点收到删除连接数据包之后判断该删除连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ID是否与自己地址ID相同,如果相同则进行步骤k,如果不同那么就转发一次该删除连接数据包然后进行步骤k;\n步骤k:节点查找连接映射项中是否含有与该连接相关的连接路由信息,如果有则就将该信息删除,否则结束处理过程。\n具体删除连接处理过程如图11所示。\n发送数据的流程可以按照图12所示进行。\n发送连接数据请求的过程就是图1和图2中扩散连接寻径的过程。\n权重值的计算方法如下:\n节点自身权重值=a×电池电量+b×节点热度+c×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n路径权重值=节点权重值+节点热度+路径跳数。\n式中,a是电池电量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b是节点热度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c是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且a+b+c=1。\n节点权重值是本节点自己维护的一个权重值,根据节点的电池电量、节点热度(指本节点本使用的次数)和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确定,这三个按一定的比例累加。\n路由路径的权重值是在链接请求过程中形成的,节点的连接请求在被节点每转发一次时就做一个累加。其中多节点热度与节点权重值的定义相同,路径跳数是在到达目的节点之前,连接请求数据包每转发一次就加一个值。\n###0001###\n###0002###\n###0003###\n###0004###\n###0005###\n###0006###\n###0007###\n###0008###\n###0009###\n###0010###\n###0011###\n###0012###', 'erdt': 20110112, 'family_inpadoc': 'CN201010204302A', 'family_original': '43227905', 'inventor': [{'lang': 'CN', 'name': '王薪宇', 'name_id': 1}, {'lang': 'CN', 'name': '蔡盛贵', 'name_id': 2}, {'lang': 'CN', 'name': '贾灵', 'name_id': 3}, {'lang': 'CN', 'name': '孙昭德', 'name_id': 4}, {'lang': 'CN', 'name': '郑淑军', 'name_id': 5}],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40/04', 'main_group': 'H04W40',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40/04'}},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84/18', 'main_group': 'H04W84',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84/18'}}],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33109', 'lang': 'CN', 'name':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王江成', 'name_id': 1}], 'patent_id': 'abd4bbc7-7c01-4b04-b3c7-7f8ed25083cd', 'pbdt': 20101201, 'pn_official': '-', 'prsd': 20121003, 'title': '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 'update_ts': 1530883969570, 'tags': ['通讯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路由器连接方法、一种终端和一种路由器,其中,路由器连接方法包括:接收请求方终端对与终端相连的路由器的连接请求;根据所述连接请求,确定是否允许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当确定允许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以供所述路由器根据所述授权消息包确定是否与所述请求方终端相连。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性,并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免了请求方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琐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 'apdt': 20151124, 'apno_official': 'CN201510829574.4',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西一路3号一期工程1号厂房3楼', 'city': '东莞', 'country': 'CN', 'district': '东莞市市辖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市辖区工业西六路', 'lat': 22.972914371962, 'lon': 113.89299776222, 'postcode': '523000', 'state': '广东'}, 'lang': 'CN', 'name': '东莞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路由器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n接收请求方终端对与终端相连的路由器的连接请求; \n根据所述连接请求,确定是否允许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 器; \n当确定允许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 授权消息包,以供所述路由器根据所述授权消息包确定是否与所述请求方 终端相连。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由器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 所述连接请求,确定是否允许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具体包 括: \n根据所述连接请求,获取授权连接密码; \n确定所述授权连接密码是否与预定密码一致,其中,当确定所述授权 连接密码与所述预定密码一致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所述授权消息包; \n其中,所述授权消息包包括所述终端的物理地址、所述请求方终端的 物理地址和所述路由器的物理地址。 \n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n连接请求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请求方终端对与所述终端相连的路由器 的连接请求; \n连接验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连接请求,确定是否允许所述请求方终 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 \n发送单元,用于当确定允许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时,向 所述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以供所述路由器根据所述授权消息包确定是 否与所述请求方终端相连。 \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验证单元包 括: \n密码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连接请求,获取授权连接密码; \n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授权连接密码是否与预定密码一致,其中, 当确定所述授权连接密码与所述预定密码一致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所述 授权消息包; \n其中,所述授权消息包包括所述终端的物理地址、所述请求方终端的 物理地址和所述路由器的物理地址。 \n5.一种路由器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n根据接收到的路由器连接命令,向与所述路由器相连的授权方终端发 送连接请求,以供所述授权方终端确定是否允许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 \n在所述授权方终端允许所述终端与所述路由器相连后,接收来自所述 路由器的消息包,其中,所述消息包包括网络接入点地址和接入密码; \n根据所述消息包,与所述路由器建立连接。 \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路由器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 收来自所述路由器的消息包之前,还包括: \n接收来自所述路由器的广播包,所述广播包包括请求方物理地址; \n验证所述请求方物理地址是否与所述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 \n当确定所述请求方物理地址与所述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时,向所述路 由器发送确认响应,以供所述路由器根据所述确认响应向所述终端发送所 述消息包。 \n7.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n连接请求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路由器连接命令,向与所述路 由器相连的授权方终端发送连接请求,以供所述授权方终端确定是否允许 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 \n消息包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授权方终端允许所述终端与所述路由器 相连后,接收来自所述路由器的消息包,其中,所述消息包包括网络接入 点地址和接入密码; \n路由器连接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消息包,与所述路由器建立连接。 \n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广播包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接收来自所述路由器的消息包之前,接 收来自所述路由器的广播包,所述广播包包括请求方物理地址; \n物理地址验证单元,用于验证所述请求方物理地址是否与所述终端的 物理地址一致; \n确认响应发送单元,用于当确定所述请求方物理地址与所述终端的物 理地址一致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确认响应,以供所述路由器根据所述确 认响应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消息包。 \n9.一种路由器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n接收来自授权方终端的授权消息包; \n根据所述授权消息包,确定是否与请求方终端进行连接。 \n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路由器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授权 消息包包括所述授权方终端的物理地址、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和所 述路由器的物理地址;以及 \n所述根据所述授权消息包,确定是否与请求方终端进行连接,包括: \n根据所述授权方终端的物理地址,验证所述授权方终端是否具有为所 述请求方终端连接所述路由器的权限; \n当确定所述授权方终端具有所述权限时,根据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 地址,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消息包,以供所述请求方终端根据所述消息 包与所述路由器建立连接,其中,所述消息包包括网络接入点地址和接入 密码。 \n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路由器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确定 所述授权方终端具有所述权限时,在所述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消息包之 前,还包括: \n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广播包,以供所述请求方终端在验证所述广播 包中的请求方物理地址与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时向所述路由器 发送确认响应;以及 \n接收来自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确认响应,以根据所述确认响应,向所述 请求方终端发送所述消息包。 \n12.一种路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n授权消息包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授权方终端的授权消息包; \n连接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授权消息包,确定是否与请求方终端进 行连接。 \n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授权消息包 包括所述授权方终端的物理地址、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和所述路由 器的物理地址;以及 \n所述连接确定单元包括: \n权限验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授权方终端的物理地址,验证所述授权 方终端是否具有为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所述路由器的权限; \n消息包发送单元,用于当确定所述授权方终端具有所述权限时,根据 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消息包,以供所述请 求方终端根据所述消息包与所述路由器建立连接,其中,所述消息包包括 网络接入点地址和接入密码。 \n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路由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广播包发送单元,用于当确定所述授权方终端具有所述权限时,在所 述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消息包之前,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广播包,以 供所述请求方终端在验证所述广播包中的请求方物理地址与所述请求方终 端的物理地址一致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确认响应;以及 \n确认响应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确认响应,以根 据所述确认响应,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所述消息包。 \n', 'claim_count': 52,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路由器连接方法、一 种终端和一种路由器。 \n背景技术 \n目前,现有的Wi-Fi连接方案是终端在用户输入正确密码后才能与路 由器建立连接,并且该过程必须用户手动操作完成。也就是说,用户连接 一个无线网络接入点时,必须首先获取到密码。 \n具体来说,在相关技术中,用户在接入无线网络接入点时,输入密码 的过程是手动的,需要输入至少8位的数字或者字母,该操作十分繁琐。 另外,请求方用户不得不向密钥拥有者进行询问,在实际应用中,密钥拥 有者往往会允许请求方用户连接路由器,却不想泄露密钥。 \n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可以在避免请求方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 的繁琐操作的同时,保证路由器的安全性。 \n发明内容 \n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可以在避免请 求方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琐操作的同时,保证路由器的安全性。 \n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路由器连接方法,包括:接收 请求方终端对与终端相连的路由器的连接请求;根据所述连接请求,确定 是否允许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当确定允许所述请求方终端 连接至所述路由器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以供所述路由器根 据所述授权消息包确定是否与所述请求方终端相连。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与路由器连接的终端为想要接入路由器的 请求方终端向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以便路由器根据该授权消息包验证 是否允许请求方终端接入网络,这样,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 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性,并 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免了请求方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琐操 作,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对于家庭路由器,在有访客来访时,可以直 接通过主人手机连接路由器为访客手机进行授权,即在不告知访客密码的 情况下就能使访客的手机连上家庭路由器。 \n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连接请求,确定是否 允许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具体包括:根据所述连接请求, 获取授权连接密码;确定所述授权连接密码是否与预定密码一致,其中, 当确定所述授权连接密码与所述预定密码一致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所述 授权消息包;其中,所述授权消息包包括所述终端的物理地址、所述请求 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和所述路由器的物理地址。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终端设置授权连接密码的验证,当终端接收 到请求方终端的连接请求时,需要验证终端是否具有为请求方终端连接路 由器的权限,这里的预定密码可以是普通的数字密码,也可以是生物验证 信息,如虹膜、指纹、声音等。另外,授权消息包中包括终端、请求方终 端以及路由器的物理地址,便于三者之间通过物理地址进行通信和连接。 通过该技术方案,在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 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之前,通过身份验证确保了终端及路由器的连接 安全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n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终端,包括:连接请求接收单元,用于 接收请求方终端对与所述终端相连的路由器的连接请求;连接验证单元, 用于根据所述连接请求,确定是否允许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 器;发送单元,用于当确定允许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时,向 所述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以供所述路由器根据所述授权消息包确定是 否与所述请求方终端相连。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与路由器连接的终端为想要接入路由器的 请求方终端向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以便路由器根据该授权消息包验证 是否允许请求方终端接入网络,这样,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 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性,并 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免了请求方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琐操 作,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对于家庭路由器,在有访客来访时,可以直 接通过主人手机连接路由器为访客手机进行授权,即在不告知访客密码的 情况下就能使访客的手机连上家庭路由器。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连接验证单元包括:密码获取单 元,用于根据所述连接请求,获取授权连接密码;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 述授权连接密码是否与预定密码一致,其中,当确定所述授权连接密码与 所述预定密码一致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所述授权消息包;其中,所述授 权消息包包括所述终端的物理地址、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和所述路 由器的物理地址。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终端设置授权连接密码的验证,当终端接收 到请求方终端的连接请求时,需要验证终端是否具有为请求方终端连接路 由器的权限,这里的预定密码可以是普通的数字密码,也可以是生物验证 信息,如虹膜、指纹、声音等。另外,授权消息包中包括终端、请求方终 端以及路由器的物理地址,便于三者之间通过物理地址进行通信和连接。 通过该技术方案,在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 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之前,通过身份验证确保了终端及路由器的连接 安全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n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路由器连接方法,包括:根据接收到的 路由器连接命令,向与路由器相连的授权方终端发送连接请求,以供所述 授权方终端确定是否允许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在所述授权方终端允许 所述终端与所述路由器相连后,接收来自所述路由器的消息包,其中,所 述消息包包括网络接入点地址和接入密码;根据所述消息包,与所述路由 器建立连接。 \n在该技术方案中,终端在请求接入路由器时,可以向与路由器相连的 授权方终端发送连接请求,在通过授权方终端的验证后,即可与路由器进 行连接。这样,使得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 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性,并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 免了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琐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对于家庭 路由器,在有访客来访时,可以直接通过主人手机连接路由器为访客手机 进行授权,即在不告知访客密码的情况下就能使访客的手机连上家庭路由 器。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所述接收来自所述路由器的消息包之 前,还包括:接收来自所述路由器的广播包,所述广播包包括请求方物理 地址;验证所述请求方物理地址是否与所述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当确定 所述请求方物理地址与所述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确 认响应,以供所述路由器根据所述确认响应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消息包。 \n在该技术方案中,终端在通过授权方终端向路由器请求连接后,如果 接收到来自路由器的广播包,仍需要进一步验证该广播包中的请求方物理 地址是否为自身的物理地址,只有在确定该请求方物理地址为自身的物理 地址时,才允许向路由器反馈确认响应。通过该技术方案,避免了请求方 终端误连接至未请求连接的路由器,提升了请求方终端的安全性。 \n本发明的还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终端,包括:连接请求发送单元,用于 根据接收到的路由器连接命令,向与所述路由器相连的授权方终端发送连 接请求,以供所述授权方终端确定是否允许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消息 包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授权方终端允许所述终端与所述路由器相连后, 接收来自所述路由器的消息包,其中,所述消息包包括网络接入点地址和 接入密码;路由器连接单元,根据所述消息包,与所述路由器建立连接。 \n在该技术方案中,终端在请求接入路由器时,可以向与路由器相连的 授权方终端发送连接请求,在通过授权方终端的验证后,即可与路由器进 行连接。这样,使得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 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性,并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 免了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琐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对于家庭 路由器,在有访客来访时,可以直接通过主人手机连接路由器为访客手机 进行授权,即在不告知访客密码的情况下就能使访客的手机连上家庭路由 器。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广播包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 接收来自所述路由器的消息包之前,接收来自所述路由器的广播包,所述 广播包包括请求方物理地址;物理地址验证单元,用于验证所述请求方物 理地址是否与所述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确认响应发送单元,用于当确定 所述请求方物理地址与所述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确 认响应,以供所述路由器根据所述确认响应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消息包。 \n在该技术方案中,终端在通过授权方终端向路由器请求连接后,如果 接收到来自路由器的广播包,仍需要进一步验证该广播包中的请求方物理 地址是否为自身的物理地址,只有在确定该请求方物理地址为自身的物理 地址时,才允许向路由器反馈确认响应。通过该技术方案,避免了请求方 终端误连接至未请求连接的路由器,提升了请求方终端的安全性。 \n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路由器连接方法,包括:接收来自授权 方终端的授权消息包;根据所述授权消息包,确定是否与请求方终端进行 连接。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与路由器连接的授权方终端为想要接入路 由器的请求方终端向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以便路由器根据该授权消息 包验证是否允许请求方终端接入网络,这样,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 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 性,并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免了请求方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 琐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对于家庭路由器,在有访客来访时,可 以直接通过主人手机连接路由器为访客手机进行授权,即在不告知访客密 码的情况下就能使访客的手机连上家庭路由器。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授权消息包包括所述授权方终端的 物理地址、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和所述路由器的物理地址;以及所 述根据所述授权消息包,确定是否与请求方终端进行连接,包括:根据所 述授权方终端的物理地址,验证所述授权方终端是否具有为所述请求方终 端连接路由器的权限;当确定所述授权方终端具有所述权限时,根据所述 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消息包,以供所述请求方 终端根据所述消息包与所述路由器建立连接,其中,所述消息包包括网络 接入点地址和接入密码。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授权方终端设置授权连接密码的验证,当授 权方终端接收到请求方终端的连接请求时,需要验证授权方终端是否具有 为请求方终端连接路由器的权限,这里的预定密码可以是普通的数字密 码,也可以是生物验证信息,如虹膜、指纹、声音等。另外,授权消息包 中包括终端、请求方终端以及路由器的物理地址,便于三者之间通过物理 地址进行通信和连接。通过该技术方案,在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 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之前,通过身份验证确保 了授权方终端及路由器的连接安全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n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当确定所述授权方终端具有所述权 限时,在所述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消息包之前,还包括:向所述请求方 终端发送广播包,以供所述请求方终端在验证所述广播包中的请求方物理 地址与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确认响应;以 及接收来自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确认响应,以根据所述确认响应,向所述请 求方终端发送所述消息包。 \n在该技术方案中,请求方终端在通过授权方终端向路由器请求连接 后,如果接收到来自路由器的广播包,仍需要进一步验证该广播包中的请 求方物理地址是否为自身的物理地址,只有在确定该请求方物理地址为自 身的物理地址时,才允许向路由器反馈确认响应。通过该技术方案,避免 了请求方终端误连接至未请求连接的路由器,提升了请求方终端的安全 性。 \n本发明的还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路由器,包括:授权消息包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来自授权方终端的授权消息包;连接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授 权消息包,确定是否与请求方终端进行连接。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与路由器连接的授权方终端为想要接入路 由器的请求方终端向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以便路由器根据该授权消息 包验证是否允许请求方终端接入网络,这样,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 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 性,并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免了请求方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 琐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对于家庭路由器,在有访客来访时,可 以直接通过主人手机连接路由器为访客手机进行授权,即在不告知访客密 码的情况下就能使访客的手机连上家庭路由器。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授权消息包包括所述授权方终端的 物理地址、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和所述路由器的物理地址;以及所 述连接确定单元包括:权限验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授权方终端的物理地 址,验证所述授权方终端是否具有为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所述路由器的权 限;消息包发送单元,用于当确定所述授权方终端具有所述权限时,根据 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消息包,以供所述请 求方终端根据所述消息包与所述路由器建立连接,其中,所述消息包包括 网络接入点地址和接入密码。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授权方终端设置授权连接密码的验证,当授 权方终端接收到请求方终端的连接请求时,需要验证授权方终端是否具有 为请求方终端连接路由器的权限,这里的预定密码可以是普通的数字密 码,也可以是生物验证信息,如虹膜、指纹、声音等。另外,授权消息包 中包括终端、请求方终端以及路由器的物理地址,便于三者之间通过物理 地址进行通信和连接。通过该技术方案,在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 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之前,通过身份验证确保 了授权方终端及路由器的连接安全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n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广播包发送单元,用于当 确定所述授权方终端具有所述权限时,在所述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消息 包之前,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广播包,以供所述请求方终端在验证所述 广播包中的请求方物理地址与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时向所述路 由器发送确认响应;以及确认响应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请求方终 端的确认响应,以根据所述确认响应,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所述消息 包。 \n在该技术方案中,请求方终端在通过授权方终端向路由器请求连接 后,如果接收到来自路由器的广播包,仍需要进一步验证该广播包中的请 求方物理地址是否为自身的物理地址,只有在确定该请求方物理地址为自 身的物理地址时,才允许向路由器反馈确认响应。通过该技术方案,避免 了请求方终端误连接至未请求连接的路由器,提升了请求方终端的安全 性。 \n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 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性,并避免了接入密 码泄露,同时避免了请求方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琐操作,提升了用户 体验。 \n附图说明 \n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路由器连接方法的流程图; \n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框图; \n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路由器连接方法的流程图; \n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框图; \n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路由器连接方法的流程图; \n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路由器的框图; \n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请求方终端通过授权方终端进 行路由器连接的示意图; \n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请求方终端通过授权方终端进 行路由器连接的流程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 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 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n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n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路由器连接方法的流程图。 \n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路由器连接方法,包括: \n步骤102,接收请求方终端对与终端相连的路由器的连接请求; \n步骤104,根据所述连接请求,确定是否允许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至 所述路由器; \n步骤106,当确定允许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至所述路由器时,向所述 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以供所述路由器根据所述授权消息包确定是否与 所述请求方终端相连。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与路由器连接的终端为想要接入路由器的 请求方终端向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以便路由器根据该授权消息包验证 是否允许请求方终端接入网络,这样,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 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性,并 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免了请求方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琐操 作,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对于家庭路由器,在有访客来访时,可以直 接通过主人手机连接路由器为访客手机进行授权,即在不告知访客密码的 情况下就能使访客的手机连上家庭路由器。 \n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步骤104具体包括:根据所述连接 请求,获取授权连接密码;确定所述授权连接密码是否与预定密码一致, 其中,当确定所述授权连接密码与所述预定密码一致时,向所述路由器发 送所述授权消息包;其中,所述授权消息包包括所述终端的物理地址、所 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和所述路由器的物理地址。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终端设置授权连接密码的验证,当终端接收 到请求方终端的连接请求时,需要验证终端是否具有为请求方终端连接路 由器的权限,这里的预定密码可以是普通的数字密码,也可以是生物验证 信息,如虹膜、指纹、声音等。另外,授权消息包中包括终端、请求方终 端以及路由器的物理地址,便于三者之间通过物理地址进行通信和连接。 通过该技术方案,在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 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之前,通过身份验证确保了终端及路由器的连接 安全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n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框图。 \n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200,包括连接请求接 收单元202、连接验证单元204和发送单元206,其中,连接请求接收单 元202用于接收请求方终端对与终端相连的路由器的连接请求;连接验证 单元204用于根据连接请求,确定是否允许请求方终端连接至路由器;发 送单元206用于当确定允许请求方终端连接至路由器时,向路由器发送授 权消息包,以供路由器根据授权消息包确定是否与请求方终端相连。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与路由器连接的终端为想要接入路由器的 请求方终端向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以便路由器根据该授权消息包验证 是否允许请求方终端接入网络,这样,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 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性,并 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免了请求方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琐操 作,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对于家庭路由器,在有访客来访时,可以直 接通过主人手机连接路由器为访客手机进行授权,即在不告知访客密码的 情况下就能使访客的手机连上家庭路由器。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连接验证单元204包括:密码获取单元 2042,用于根据连接请求,获取授权连接密码;确定单元2044,用于确 定授权连接密码是否与预定密码一致,其中,当确定授权连接密码与预定 密码一致时,向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其中,授权消息包包括终端的物 理地址、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和路由器的物理地址。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终端设置授权连接密码的验证,当终端接收 到请求方终端的连接请求时,需要验证终端是否具有为请求方终端连接路 由器的权限,这里的预定密码可以是普通的数字密码,也可以是生物验证 信息,如虹膜、指纹、声音等。另外,授权消息包中包括终端、请求方终 端以及路由器的物理地址,便于三者之间通过物理地址进行通信和连接。 通过该技术方案,在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 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之前,通过身份验证确保了终端及路由器的连接 安全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n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路由器连接方法的流程图。 \n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路由器连接方法,包括: \n步骤302,根据接收到的路由器连接命令,向与路由器相连的授权方 终端发送连接请求,以供所述授权方终端确定是否允许终端连接至所述路 由器; \n步骤304,在所述授权方终端允许所述终端与所述路由器相连后,接 收来自所述路由器的消息包,其中,所述消息包包括网络接入点地址和接 入密码; \n步骤306,根据所述消息包,与所述路由器建立连接。 \n在该技术方案中,终端在请求接入路由器时,可以向与路由器相连的 授权方终端发送连接请求,在通过授权方终端的验证后,即可与路由器进 行连接。这样,使得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 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性,并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 免了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琐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对于家庭 路由器,在有访客来访时,可以直接通过主人手机连接路由器为访客手机 进行授权,即在不告知访客密码的情况下就能使访客的手机连上家庭路由 器。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步骤304之前,还包括:接收来自所 述路由器的广播包,所述广播包包括请求方物理地址;验证所述请求方物 理地址是否与所述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当确定所述请求方物理地址与所 述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确认响应,以供所述路由器 根据所述确认响应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消息包。 \n在该技术方案中,终端在通过授权方终端向路由器请求连接后,如果 接收到来自路由器的广播包,仍需要进一步验证该广播包中的请求方物理 地址是否为自身的物理地址,只有在确定该请求方物理地址为自身的物理 地址时,才允许向路由器反馈确认响应。通过该技术方案,避免了请求方 终端误连接至未请求连接的路由器,提升了请求方终端的安全性。 \n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框图。 \n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400,包括连接请求 发送单元402、消息包接收单元404和路由器连接单元406,其中,连接 请求发送单元402用于根据接收到的路由器连接命令,向与路由器相连的 授权方终端发送连接请求,以供授权方终端确定是否允许终端连接至路由 器;消息包接收单元404用于在授权方终端允许终端与路由器相连后,接 收来自路由器的消息包,其中,消息包包括网络接入点地址和接入密码; 路由器连接单元406用于根据消息包,与路由器建立连接。 \n在该技术方案中,终端在请求接入路由器时,可以向与路由器相连的 授权方终端发送连接请求,在通过授权方终端的验证后,即可与路由器进 行连接。这样,使得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 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性,并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 免了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琐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对于家庭 路由器,在有访客来访时,可以直接通过主人手机连接路由器为访客手机 进行授权,即在不告知访客密码的情况下就能使访客的手机连上家庭路由 器。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广播包接收单元408,用于在 接收来自路由器的消息包之前,接收来自路由器的广播包,广播包包括请 求方物理地址;物理地址验证单元410,用于验证请求方物理地址是否与 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确认响应发送单元412,用于当确定请求方物理地 址与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时,向路由器发送确认响应,以供路由器根据确 认响应向终端发送消息包。 \n在该技术方案中,终端在通过授权方终端向路由器请求连接后,如果 接收到来自路由器的广播包,仍需要进一步验证该广播包中的请求方物理 地址是否为自身的物理地址,只有在确定该请求方物理地址为自身的物理 地址时,才允许向路由器反馈确认响应。通过该技术方案,避免了请求方 终端误连接至未请求连接的路由器,提升了请求方终端的安全性。 \n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路由器连接方法的流程图。 \n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路由器连接方法,包括: \n步骤502,接收来自授权方终端的授权消息包; \n步骤504,根据所述授权消息包,确定是否与请求方终端进行连接。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与路由器连接的授权方终端为想要接入路 由器的请求方终端向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以便路由器根据该授权消息 包验证是否允许请求方终端接入网络,这样,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 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 性,并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免了请求方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 琐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对于家庭路由器,在有访客来访时,可 以直接通过主人手机连接路由器为访客手机进行授权,即在不告知访客密 码的情况下就能使访客的手机连上家庭路由器。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授权消息包包括所述授权方终端的 物理地址、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和所述路由器的物理地址;以及步 骤504包括:根据所述授权方终端的物理地址,验证所述授权方终端是否 具有为所述请求方终端连接路由器的权限;当确定所述授权方终端具有所 述权限时,根据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消息 包,以供所述请求方终端根据所述消息包与所述路由器建立连接,其中, 所述消息包包括网络接入点地址和接入密码。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授权方终端设置授权连接密码的验证,当授 权方终端接收到请求方终端的连接请求时,需要验证授权方终端是否具有 为请求方终端连接路由器的权限,这里的预定密码可以是普通的数字密 码,也可以是生物验证信息,如虹膜、指纹、声音等。另外,授权消息包 中包括终端、请求方终端以及路由器的物理地址,便于三者之间通过物理 地址进行通信和连接。通过该技术方案,在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 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之前,通过身份验证确保 了授权方终端及路由器的连接安全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n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当确定所述授权方终端具有所述权 限时,在所述向所述请求方终端发送消息包之前,还包括:向所述请求方 终端发送广播包,以供所述请求方终端在验证所述广播包中的请求方物理 地址与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时向所述路由器发送确认响应;以 及接收来自所述请求方终端的确认响应,以根据所述确认响应,向所述请 求方终端发送所述消息包。 \n在该技术方案中,请求方终端在通过授权方终端向路由器请求连接 后,如果接收到来自路由器的广播包,仍需要进一步验证该广播包中的请 求方物理地址是否为自身的物理地址,只有在确定该请求方物理地址为自 身的物理地址时,才允许向路由器反馈确认响应。通过该技术方案,避免 了请求方终端误连接至未请求连接的路由器,提升了请求方终端的安全 性。 \n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路由器的框图。 \n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路由器600,包括授权消息 包接收单元602和连接确定单元604,其中,授权消息包接收单元602用 于接收来自授权方终端的授权消息包;连接确定单元604用于根据授权消 息包,确定是否与请求方终端进行连接。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与路由器连接的授权方终端为想要接入路 由器的请求方终端向路由器发送授权消息包,以便路由器根据该授权消息 包验证是否允许请求方终端接入网络,这样,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 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 性,并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免了请求方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 琐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对于家庭路由器,在有访客来访时,可 以直接通过主人手机连接路由器为访客手机进行授权,即在不告知访客密 码的情况下就能使访客的手机连上家庭路由器。 \n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授权消息包包括授权方终端的物理地 址、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和路由器的物理地址;以及连接确定单元604 包括:权限验证单元6042,用于根据授权方终端的物理地址,验证授权 方终端是否具有为请求方终端连接路由器的权限;消息包发送单元 6044,用于当确定授权方终端具有权限时,根据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 向请求方终端发送消息包,以供请求方终端根据消息包与路由器建立连 接,其中,消息包包括网络接入点地址和接入密码。 \n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授权方终端设置授权连接密码的验证,当授 权方终端接收到请求方终端的连接请求时,需要验证授权方终端是否具有 为请求方终端连接路由器的权限,这里的预定密码可以是普通的数字密 码,也可以是生物验证信息,如虹膜、指纹、声音等。另外,授权消息包 中包括终端、请求方终端以及路由器的物理地址,便于三者之间通过物理 地址进行通信和连接。通过该技术方案,在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 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之前,通过身份验证确保 了授权方终端及路由器的连接安全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n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广播包发送单元606,用 于当确定授权方终端具有权限时,在向请求方终端发送消息包之前,向请 求方终端发送广播包,以供请求方终端在验证广播包中的请求方物理地址 与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一致时向路由器发送确认响应;以及确认响应接 收单元608,用于接收来自请求方终端的确认响应,以根据确认响应,向 请求方终端发送消息包。 \n在该技术方案中,请求方终端在通过授权方终端向路由器请求连接 后,如果接收到来自路由器的广播包,仍需要进一步验证该广播包中的请 求方物理地址是否为自身的物理地址,只有在确定该请求方物理地址为自 身的物理地址时,才允许向路由器反馈确认响应。通过该技术方案,避免 了请求方终端误连接至未请求连接的路由器,提升了请求方终端的安全 性。 \n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请求方终端通过授权方终端进 行路由器连接的示意图。 \n如图7所示,请求方终端B向授权方终端A发送路由器连接请求, 在通过授权方终端A的验证后,两者建立通信。授权方终端A向路由器 R发送授权消息包,授权消息包中包括授权方终端A的物理地址、请求方 终端B的物理地址和路由器R的物理地址,这样,路由器R就可以根据 授权消息包与请求方终端B建立通信了。通过该技术方案,不需要用户之 间进行密钥的传递,也避免了手动输入密钥的繁琐,最终让路由器R和请 求方终端B自动建立连接关系,使得请求方终端B在不知道路由器R的 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入路由器R,保证了路由器R的安全 性,并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免了请求方终端B的用户输入密码的 繁琐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 \n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请求方终端通过授权方终端进 行路由器连接的流程图。 \n如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请求方终端通过授权方终端 进行路由器连接的流程具体包括: \n步骤802,打开授权方终端A和请求方终端B的Wi-Fi连接功能。 \n步骤804,将授权方终端A连上Wi-Fi接入点。 \n步骤806,通过请求方终端B发出配对邀请,授权方终端A接收邀 请,配对成功。配对成功后,授权方终端A的Wi-Fi直连的界面上会出现 请求方终端B的信息,如设备名称等。 \n步骤808,长按授权方终端A上的显示请求方终端B信息的控件,弹 出一个上下文菜单。具体地,可长按显示请求方终端B的信息的控件,会 触发该控件的onCreateContextMenu事件,其中,onCreate为表示窗口正 在生成的函数,ContextMenu指的是上下文菜单,继而可弹出一个上下文 菜单,该上下文菜单至少包含菜单项“授权Wi-Fi连接” \n步骤810,单击上下文菜单中的“授权Wi-Fi连接”菜单项,弹出一个 密码输入对话框。 \n步骤812,在授权方终端A上输入密码。该密码由授权方终端A的机 主自己设定,该步骤主要是为了验证操作者是否为机主本人,避免他人的 入侵式操作。另外,密码可以为数字、图案或字母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可 以为虹膜、指纹、声音的生物特征信息,从而便于进一步提升路由器连接 的安全性。 \n步骤814,授权方终端A判断密码是否正确,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进 入步骤816,否则,返回步骤810。 \n步骤816,授权方终端A向路由器R发送授权消息包,其中,授权消 息包包括授权方终端的物理地址、请求方终端的物理地址和路由器的物理 地址。 \n步骤818,路由器R接收到授权消息包。 \n步骤820,路由器R判断授权方终端A是否有授权权限,当判断结果 为是时,进入步骤822,否则,结束进程。路由器可在用户注册表中查找 授权方终端A的物理地址,若找到,可进一步获得授权方终端A的权限 等级,若授权方终端A具有为其他终端连接路由器的权限,则路由器会发 送一个广播包给请求方终端B。 \n步骤822,路由器R向请求方终端B发送广播包。 \n步骤824,请求方终端B接收广播包。 \n步骤826,请求方终端B判断广播包中的物理地址是否与自身物理地 址一致,当判断结果为是时,进入步骤828,否则,结束进程。也就是 说,请求方终端B需要判断该广播包是否是发给自己的,如果是,则向路 由器R发送一个确认响应。 \n步骤828,请求方终端B向路由器R发送一个确认响应。 \n步骤830,路由器R接收到请求方终端B的确认响应后,向请求方终 端B发送消息包,其中,消息包包括网络接入点地址和接入密码。 \n步骤832,请求方终端B接收到消息包后,根据广播包自动进行配 置,然后与路由器R自动建立连接。 \n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 案,使得请求方终端在不知道路由器的接入密码的情况下就能通过验证接 入路由器,保证了路由器的安全性,并避免了接入密码泄露,同时避免了 请求方终端的用户输入密码的繁琐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 \n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之内。 \n', 'erdt': 20160518, 'inventor': [{'lang': 'CN', 'name': '周渝东',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12/06', 'main_group': 'H04W12',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12/06'}},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76/02', 'main_group': 'H04W76',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76/02'}}],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343', 'lang': 'CN', 'name':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尚志峰',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汪海屏', 'name_id': 2}], 'patent_id': '24e54a81-9c41-49b1-9499-15be1d3ca5ee', 'pbdt': 20160420, 'pn_official': 'CN105516974A', 'prsd': 20160518, 'title': '路由器连接方法、终端和路由器', 'update_ts': 1536996953334, 'tags': ['通讯设备修理']} {'abst': '一种动态网络连接分配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客户端;以及通过连接分配而与这些客户端进行连接的服务器,各服务器包括:设置模块,用于设置和调整服务器性能和状态的各项指标;计算模块,其与设置模块电连接,用于计算服务器的加权值;沟通模块,其与计算模块电连接,用于将从计算模块获得的加权值数据与该系统中其他的服务器进行沟通,以便获取其他服务器上计算出的加权值;连接判断模块,其与计算模块和沟通模块进行电连接,用于对该系统中所有服务器上获得的加权值进行比较,并判断本服务器是否连接客户端;连接控制模块,其与连接判断模块电连接,用于根据连接判断模块的指令进行动作以连接客户端。', 'apdt': 20050715, 'apno_official': 'CN200510027810.7',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00436上海市闸北区江场三路213号', 'city': '上海', 'country': 'CN', 'district': '闸北区', 'formatted_address': '上海市闸北区江场三路217号2层', 'lat': 31.300448212537, 'lon': 121.44397387338, 'postcode': '200436', 'state': '上海'}, 'ans_id': '829e7644-09ee-4b02-800e-7ebee81bbf61', 'lang': 'CN', 'name': '环达电脑(上海)有限公司', 'name_id': 1, 'nname':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nname_cn': '环达电脑(上海)有限公司'}], 'claim': '1.一种动态网络连接分配系统,包括: \n客户端;以及 \n通过连接分配而与这些客户端进行连接的服务器,各服务器包括: \n加权值设置模块,用于设置和调整服务器性能和状态的各项指标; \n加权值计算模块,其与加权值设置模块电连接,用于计算服务器的加 权值; \n加权值沟通模块,其与加权值计算模块电连接,用于将从加权值计算 模块获得的加权值数据与该系统中其他的服务器进行沟通,以便获取其他 服务器上计算出的加权值; \n连接判断模块,其与加权值计算模块和加权值沟通模块进行电连接, 用于对该系统中所有服务器上获得的加权值进行比较,并判断本服务器是 否连接客户端; \n连接控制模块,其与连接判断模块电连接,用于根据连接判断模块的 指令进行动作以连接客户端。 \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客户端为数字媒体 适配器。 \n3.一种动态网络连接分配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n1)对系统进行初始化,即初始化硬体资料、连线状况和用户设定值; \n2)根据系统出现的新情况,由加权值设置模块更新硬体资料值、更 新连线状况值、以及使用者设定值; \n3)在接收到更新后的数据后,加权值计算模块计算出新的加权值; \n4)由加权值沟通模块与该系统的其他服务器进行更新后的加权值的 数据交换; \n5)连接判断模块对该系统中所有服务器更新后的加权值进行比较, 判断在下一个客户端出现时本服务器是否连接,并通知连接控制模块; \n6)针对来自连接判断模块关于连接与否的指令,连接控制模块控制 与下一个客户端的连接; \n7)如果出现连接,则由加权值设置模块进行数据更新设置。 \n', 'claim_count': 17,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数字多媒体服务器和数字多媒体适配器(也称为客户端) 组成的动态网络连接分配系统及方法,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在建立与适配 器的连接时各个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分配方案。 \n背景技术 \n动态网络连接分配系统中有多个服务器及客户端,在现有技术的所有 动态网络连接分配系统及方法中,客户端随机选择任意一个可用的服务 器,致使各服务器的负载出现不均,有的服务器过于忙碌从而负载过重, 有的则过于空闲从而未充分被利用;而且每个服务器的硬体配置也不尽相 同,不宜使用齐头式平等分配,否则硬体配置较好的服务器会产生资源浪 费,而硬体配置较差的会产生过负载的状况。 \n发明内容 \n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动态网络连接分配系统及方法, 使得动态网络连接分配最优化,使各服务器的负载最佳化,从而使系统的 效能达到最佳化。 \n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动态网络连接分配系统,其能根据 各服务器状况自动地进行客户端的连接分配; \n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动态网络连接分配方法,其能根据 各服务器状况自动地进行客户端的连接分配; \n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态网络连接分配系 统,该系统包括:客户端;以及通过连接分配而与这些客户端进行连接的 服务器,各服务器包括:加权值设置模块,用于设置和调整服务器性能和 状态的各项指标;加权值计算模块,其与加权值设置模块电连接,用于计 算服务器的加权值;加权值沟通模块,其与加权值计算模块电连接,用于 将从加权值计算模块获得的加权值数据与该系统中其他的服务器进行沟 通,以便获取其他服务器上计算出的加权值;连接判断模块,其与加权值 计算模块和加权值沟通模块进行电连接,用于对该系统中所有服务器上获 得的加权值进行比较,并判断本服务器是否连接客户端;连接控制模块, 其与连接判断模块电连接,用于根据连接判断模块的指令进行动作以连接 或不连接客户端。 \n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态网络连接分配方 法,它包括如下步骤:1)对系统进行初始化,即初始化硬体资料、连线 状况和用户设定值;2)根据系统出现的新情况,由加权值设置模块更新 硬体资料值、更新连线状况值、以及使用者设定值;3)在接收到更新后 的数据后,加权值计算模块计算出新的加权值;4)由加权值沟通模块与 该系统的其他服务器进行更新后的加权值的数据交换;5)连接判断模块 对该系统中所有服务器更新后的加权值进行比较,判断在下一个客户端出 现时本服务器是否连接,并通知连接控制模块;6)针对来自连接判断模 块关于连接与否的指令,连接控制模块控制与下一个客户端的连接;7) 如果出现连接,则由加权值设置模块进行数据更新设置。 \n与现有的动态网络连接分配系统及方法相比,本发明的优势在于:在 新的客户端进入前,能够及时比较该系统中各服务器的负载状况,自动决 定由最为空闲的服务器连接新的客户端,从而避免了各服务器之间的负载 不均现象,能够有效的利用各自的资源,使系统的效能达到最佳化。 \n附图说明 \n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动态网络连接分配系统的方框图; \n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动态网络连接分配系统中动态网络连接分 配方法的流程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为帮助理解本发明,下面将结合相关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阐 述。 \n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动态网络连接分配系统包括: 包括:4个客户端11,12,13,14;3个服务器21,22,23,其中,服务 器21与客户端11和12连接,服务器22未与任何客户端连接,服务器23 与客户端13连接,各服务器包括:加权值设置模块211,221,231,用于 设置和调整服务器性能和状态的各项指标,如硬体资料值、连线状况值、 使用者设定值;加权值计算模块212,222,232,其与加权值设置模块电 连接,用于计算服务器的加权值;加权值沟通模块213,223,233,其与 加权值计算模块电连接,用于将从加权值计算模块获得的加权值信息与该 系统中其他的服务器进行沟通,以便获取其他服务器上计算出的加权值; 连接判断模块214,224,234,其与加权值计算模块和加权值沟通模块进 行电连接,用于对该系统中所有服务器上获得的加权值进行比较,并判断 本服务器是否连接下一个客户端14;连接控制模块215,225,235,其与 连接判断模块电连接,用于根据连接判断模块的指令进行动作以连接客户 端14。 \n下面,再参照图2进一步描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所述的动态网络连 接分配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1)对系统进行初始化,即初始化硬体资 料、连线状况和用户设定值;2)根据系统出现的新情况,由加权值设置 模块更新硬体资料值、更新连线状况值、以及使用者设定值;3)在接收 到更新后的数据后,加权值计算模块计算出新的加权值;4)由加权值沟 通模块与该系统的其他服务器进行更新后的加权值的数据交换;5)连接 判断模块对该系统中所有服务器更新后的加权值进行比较,判断在下一个 客户端出现时本服务器是否连接,并通知连接控制模块;6)针对来自连 接判断模块关于连接与否的指令,连接控制模块控制与下一个客户端的连 接;7)如果出现连接,则由加权值设置模块进行数据更新设置。 \n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的硬体资料(即硬体配置)值、连线状况(即 负载状况)值、以及使用者设定值的加权值比例设定为:1/3∶1/3∶1/3。 其中,服务器21的硬体配置为CPU:P4\xa02.1G,RAM:512MB,Encoder: hardware\xa0encoder;其负载状况为服务两台客户端11、12,使用者设定为全 额负载。服务器22的硬体配置为CPU:P3\xa01G,RAM:256MB,Encoder: software\xa0encoder;其负载状况为服务零台客户端,使用者设定为全额负载。 服务器23的硬体配置为CPU:P4\xa02.8G,RAM:1024MB,Encoder:software encoder;其负载状况为服务壹台客户端13,使用者设定为半负载。以每台 服务器的硬体配置、负载状况和使用者设定各占30分来计算,硬体配置 越高,其分数越高,同时,服务器所负载的客户端每多加一台,分数减少 10分,从而服务器21、22、23的性能和状态指标以及计算得出的加权值 分数如下表: \xa0\xa0服务器 \xa0\xa0硬体配置 \xa0\xa0负载状况 \xa0\xa0使用者设定 \xa0\xa0加权值(分数) \xa0\xa021 \xa0\xa025 \xa0\xa010 \xa0\xa030 \xa0\xa065 \xa0\xa022 \xa0\xa013 \xa0\xa030 \xa0\xa030 \xa0\xa073 \xa0\xa023 \xa0\xa024 \xa0\xa020 \xa0\xa015 \xa0\xa059 \n因此,加权值设置模块更新服务器的硬体资料值、连线状况以及使用 者设定值后,由加权值计算模块计算出加权值,由沟通模块与其他服务器 进行沟通后,服务器21、23的连接判断模块判断自己在下一台客户端14 出现时不予连线,服务器22的连接判断模块判断自己在下一台客户端14 出现时给予连线,因此,客户端14出现时,服务器22的连接判断模块将 通知其连接控制模块连线客户端14,从而服务器22的加权值设置模块将 重新设置调整其数据,即将要对其负载状况(连线状况)值由30下调为 20。 \n很显然,依据本发明的主旨,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 离本发明的基本范围下加以想出。应注意的是,附图只例示本发明的典型 实施方式,因此,并不应被认为是本发明的范围限制。 \n', 'erdt': 20070627, 'family_inpadoc': 'CN200510027810A', 'family_original': '37609932', 'inventor': [{'lang': 'CN', 'name': '卓维强',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12/28', 'main_group': 'H04L12',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12/28'}},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12/24', 'main_group': 'H04L12',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12/24'}}], 'kd': 'A', 'patent_agency': [{'lang': 'CN', 'name': '上海新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楼仙英', 'name_id': 1}], 'patent_id': '4f38108b-55ab-4f28-affd-c37f29267922', 'pbdt': 20070117, 'pn_official': 'CN1897549A', 'prsd': 20140910, 'title': '动态网络连接分配系统及方法', 'update_ts': 1537257730140, 'tags':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通讯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该方法包括:无线路由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并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所述鉴权终端在接收到所述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并判断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是否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在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时,所述鉴权终端向所述无线路由器发送鉴权成功消息;所述无线路由器在接收到所述鉴权成功消息后,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无线路由器的连接系统、鉴权终端、无线路由器。采用本发明,可解决由于无线路由器的连接密码被分享而导致过多移动终端接入无线路由器的问题,方便的控制接入该无线路由器的移动终端数量。', 'apdt': 20150626, 'apno_official': 'CN201510366749.2',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区北环大道9018号大族创新大厦A区6-8层、10-11层、B区6层、C区6-10层', 'state': '广东'}, 'lang': 'CN', 'name':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n无线路由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并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鉴权 终端发送鉴权请求; \n所述鉴权终端在接收到所述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并 判断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是否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 \n在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时,所述鉴权终端向 所述无线路由器发送鉴权成功消息; \n所述无线路由器在接收到所述鉴权成功消息后,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连 接。 \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鉴权 请求包括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所述鉴权终端在接收到所述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的步 骤包括: \n所述鉴权终端在接收到所述鉴权请求后,判断所述身份信息是否在信任 列表中; \n若所述身份信息在信任列表中,则输出提示信息,以提醒用户输入指纹 信息; \n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 \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 请求包括连接密码; \n所述无线路由器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的步骤包 括: \n所述无线路由器判断所述连接密码是否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 \n若所述连接密码与所述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则无线路由器向鉴权终端 发送鉴权请求。 \n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无线路由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的步骤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n所述鉴权终端与无线路由器建立绑定关系。 \n5.一种无线路由器的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无线路由器和 鉴权终端,其中: \n所述无线路由器,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并根据所述连接 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 \n所述鉴权终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 息,并判断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是否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及在所述 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时,向所述无线路由器发送鉴权 成功消息; \n所述无线路由器,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鉴权成功消息后,与所述移动终 端建立连接。 \n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路由器的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鉴权 请求包括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所述鉴权终端,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无线路由器发送的鉴权请求后,判 断所述身份信息是否在信任列表中,若所述身份信息在信任列表中,则输出 提示信息,以提醒用户输入指纹信息;及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 \n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路由器的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 请求包括连接密码; \n无线路由器,还用于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后,判断所述连 接密码是否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若所述连接密码与所述预设的服务密码 相同,则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 \n8.如权利要求5至7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路由器的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鉴权终端,还用于与所述无线路由器建立绑定关系。 \n9.一种鉴权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鉴权终端包括: \n指纹接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无线路由器发送的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 输入的指纹信息;所述鉴权请求由所述无线路由器根据移动终端的连接请求 生成; \n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是否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 息匹配; \n第一收发模块,用于在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 时,向所述无线路由器发送鉴权成功消息。 \n10.一种无线路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路由器包括: \n第二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 \n第三收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及用 于接收所述鉴权终端返回的鉴权成功消息; \n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在接收到鉴权成功消息后,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连 接。 \n', 'claim_count': 33,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鉴权终端、无线路由器、 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及系统。 \n背景技术 \n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路由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移动终端可通过 无线路由器接入无线网络,以访问互联网。移动终端接入无线路由器后,由 无线路由器对移动终端进行认证,在认证通过后,允许移动终端接入到其无 线网络中,即需要用户先获知该无线路由器的连接密码。 \n目前,无线路由器对移动终端的认证方式主要是采用密码认证方式,即 只要移动终端向无线路由器发送的连接密码正确,该移动终端就可以通过该 无线路由器接入无线网络中,采用这种方式,具有以下缺陷:当该无线路由 器的管理者将该无线路由器的连接密码告诉给某些熟悉的人时(即允许这些 人连接无线路由器),但是这些熟悉的人将连接密码泄露出去,导致很多陌生 人或无线路由器的管理者不希望接入该无线路由器的人都可以连接到该无线 路由器,使得无线路由器的管理者无法控制接入该无线路由器的移动终端的 数量,且当过多移动终端通过该无线路由器接入无线网络时,影响上网速度。 \n发明内容 \n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鉴权终端、无线路由器、无线路由器的 连接方法及系统,旨在解决的现有技术中,由于无线路由器的连接密码被分 享,而导致过多移动终端接入无线路由器的技术问题。 \n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该方法包括: \n无线路由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并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鉴权 终端发送鉴权请求; \n所述鉴权终端在接收到所述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并 判断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是否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 \n在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时,所述鉴权终端向 所述无线路由器发送鉴权成功消息; \n所述无线路由器在接收到所述鉴权成功消息后,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连 接。 \n优选地,所述鉴权请求包括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所述鉴权终端在接收到所述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的步 骤包括: \n所述鉴权终端在接收到所述鉴权请求后,判断所述身份信息是否在信任 列表中; \n若所述身份信息在信任列表中,则输出提示信息,以提醒用户输入指纹 信息; \n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 \n优选地,所述连接请求包括连接密码; \n所述无线路由器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的步骤包 括: \n所述无线路由器判断所述连接密码是否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 \n若所述连接密码与所述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则无线路由器向鉴权终端 发送鉴权请求。 \n优选地,无线路由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的步骤之前,该方法 还包括: \n所述鉴权终端与无线路由器建立绑定关系。 \n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无线路由器的连接系统,该 系统包括无线路由器和鉴权终端,其中: \n所述无线路由器,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并根据所述连接 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 \n所述鉴权终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 息,并判断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是否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及在所述 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时,向所述无线路由器发送鉴权 成功消息; \n所述无线路由器,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鉴权成功消息后,与所述移动终 端建立连接。 \n优选地,所述鉴权请求包括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所述鉴权终端,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无线路由器发送的鉴权请求后,判 断所述身份信息是否在信任列表中,若所述身份信息在信任列表中,则输出 提示信息,以提醒用户输入指纹信息;及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 \n优选地,所述连接请求包括连接密码; \n所述无线路由器,还用于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后,判断所 述连接密码是否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若所述连接密码与所述预设的服务 密码相同,则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 \n优选地,所述鉴权终端,还用于与所述无线路由器建立绑定关系。 \n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鉴权终端,所述鉴权终端包 括: \n指纹接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无线路由器发送的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 输入的指纹信息;所述鉴权请求由所述无线路由器根据移动终端的连接请求 生成; \n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是否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 息匹配; \n第一收发模块,用于在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 时,向所述无线路由器发送鉴权成功消息。 \n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无线路由器,所述无线路由 器包括: \n第二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 \n第三收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及用 于接收所述鉴权终端返回的鉴权成功消息; \n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在接收到鉴权成功消息后,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连 接。 \n本发明提出的鉴权终端、无线路由器、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及系统, 通过无线路由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并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鉴权 终端发送鉴权请求;所述鉴权终端在接收到所述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输入 的指纹信息,并判断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是否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 在所述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时,所述鉴权终端向所述 无线路由器发送鉴权成功消息;所述无线路由器在接收到所述鉴权成功消息 后,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连接;通过在鉴权终端输入的指纹信息进行鉴权, 以确定是否让移动终端接入无线路由器,可解决由于无线路由器的连接密码 被分享而导致过多移动终端接入无线路由器的问题,可方便的控制接入该无 线路由器的移动终端数量。 \n附图说明 \n图1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n图2为如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无线通信装置示意图; \n图3为本发明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n图4为本发明所述鉴权终端在接收到所述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输入的指 纹信息的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n图5为本发明所述无线路由器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 求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n图6为本发明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n图7为本发明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n图8为本发明无线路由器的连接系统的优选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n图9为本发明鉴权终端的优选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n图10为本发明无线路由器的优选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n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 说明。 \n具体实施方式 \n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 定本发明。 \n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在后续的描述 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 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 以混合地使用。 \n移动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中描述的终端可以包括 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 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等等的移动终 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下面,假设终端是移动终 端。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 \n图1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 \n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无线通信单元110、A/V(音频/视频)输入单元120、 用户输入单元130、感测单元140、输出单元150、存储器160、接口单元170、 控制器180和电源单元190等等。图1示出了具有各种组件的移动终端,但是应 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所有示出的组件。可以替代地实施更多或更少的组 件。将在下面详细描述移动终端的元件。 \n无线通信单元110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组件,其允许移动终端100与无线 通信装置或网络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例如,无线通信单元可以包括广播接收 模块111、移动通信模块112、无线互联网模块113、短程通信模块114和位置信 息模块115中的至少一个。 \n广播接收模块111经由广播信道从外部广播管理服务器接收广播信号和/ 或广播相关信息。广播信道可以包括卫星信道和/或地面信道。广播管理服务 器可以是生成并发送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的服务器或者接收之前生成 的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并且将其发送给终端的服务器。广播信号可以 包括TV广播信号、无线电广播信号、数据广播信号等等。而且,广播信号可 以进一步包括与TV或无线电广播信号组合的广播信号。广播相关信息也可以 经由移动通信网络提供,并且在该情况下,广播相关信息可以由移动通信模 块112来接收。广播信号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例如,其可以以数字多媒体广 播(DMB)的电子节目指南(EPG)、数字视频广播手持(DVB-H)的电子服务指南 (ESG)等等的形式而存在。广播接收模块111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广播装 置接收信号广播。特别地,广播接收模块111可以通过使用诸如多媒体广播- 地面(DMB-T)、数字多媒体广播-卫星(DMB-S)、数字视频广播-手持(DVB-H), 前向链路媒体(MediaFLO)的数据广播装置、地面数字广播综合服务(ISDB-T) 等等的数字广播装置接收数字广播。广播接收模块111可以被构造为适合提供 广播信号的各种广播装置以及上述数字广播装置。经由广播接收模块111接收 的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60(或者其它类型的存储介 质)中。 \n移动通信模块112将无线电信号发送到基站(例如,接入点、节点B等等)、 外部终端以及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和/或从其接收无线电信号。这样的无线电 信号可以包括语音通话信号、视频通话信号、或者根据文本和/或多媒体消息 发送和/或接收的各种类型的数据。 \n无线互联网模块113支持移动终端的无线互联网接入。该模块可以内部或 外部地耦接到终端。该模块所涉及的无线互联网接入技术可以包括WLAN(无 线LAN)(Wi-Fi)、Wibro(无线宽带)、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HSDPA(高速 下行链路分组接入)等等。 \n短程通信模块114是用于支持短程通信的模块。短程通信技术的一些示例 包括蓝牙TM、射频识别(RFID)、红外数据协会(IrDA)、超宽带(UWB)、紫蜂TM等等。 \n位置信息模块115是用于检查或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的模块。位置信 息模块的典型示例是GPS(全球定位装置)。根据当前的技术,GPS模块115计算 来自三个或更多卫星的距离信息和准确的时间信息并且对于计算的信息应用 三角测量法,从而根据经度、纬度和高度准确地计算三维当前位置信息。当 前,用于计算位置和时间信息的方法使用三颗卫星并且通过使用另外的一颗 卫星校正计算出的位置和时间信息的误差。此外,GPS模块115能够通过实时 地连续计算当前位置信息来计算速度信息。 \nA/V输入单元120用于接收音频或视频信号。A/V输入单元120可以包括相 机121和麦克风122,相机12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 装置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 在显示单元151上。经相机121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60(或其它存 储介质)中或者经由无线通信单元110进行发送,可以根据移动终端的构造提供 两个或更多相机121。麦克风122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记录模式、语音识别 模式等等运行模式中经由麦克风接收声音(音频数据),并且能够将这样的声音 处理为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语音)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 为可经由移动通信模块112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输出。麦克风122可以 实施各种类型的噪声消除(或抑制)算法以消除(或抑制)在接收和发送音频信号 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或者干扰。 \n用户输入单元130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命令生成键输入数据以控制移动 终端的各种操作。用户输入单元130允许用户输入各种类型的信息,并且可以 包括键盘、锅仔片、触摸板(例如,检测由于被接触而导致的电阻、压力、电 容等等的变化的触敏组件)、滚轮、摇杆等等。特别地,当触摸板以层的形式 叠加在显示单元151上时,可以形成触摸屏。 \n感测单元140检测移动终端100的当前状态,(例如,移动终端100的打开或 关闭状态)、移动终端100的位置、用户对于移动终端100的接触(即,触摸输入) 的有无、移动终端100的取向、移动终端100的加速或将速移动和方向等等, 并且生成用于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的命令或信号。例如,当移动终端100 实施为滑动型移动电话时,感测单元140可以感测该滑动型电话是打开还是关 闭。另外,感测单元140能够检测电源单元190是否提供电力或者接口单元170 是否与外部装置耦接。感测单元140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1410将在下面结合触 摸屏来对此进行描述。 \n接口单元170用作至少一个外部装置与移动终端100连接可以通过的接 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 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 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识别模 块可以是存储用于验证用户使用移动终端100的各种信息并且可以包括用户 识别模块(UIM)、客户识别模块(SIM)、通用客户识别模块(USIM)等等。另外, 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下面称为“识别装置”)可以采取智能卡的形式,因此, 识别装置可以经由端口或其它连接装置与移动终端100连接。接口单元170可 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 输入传输到移动终端10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移动终端和外 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n另外,当移动终端100与外部底座连接时,接口单元170可以用作允许通 过其将电力从底座提供到移动终端100的路径或者可以用作允许从底座输入 的各种命令信号通过其传输到移动终端的路径。从底座输入的各种命令信号 或电力可以用作用于识别移动终端是否准确地安装在底座上的信号。输出单 元150被构造为以视觉、音频和/或触觉方式提供输出信号(例如,音频信号、 视频信号、警报信号、振动信号等等)。输出单元150可以包括显示单元151、 音频输出模块152、警报单元153等等。 \n显示单元151可以显示在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信息。例如,当移动终端 100处于电话通话模式时,显示单元151可以显示与通话或其它通信(例如,文 本消息收发、多媒体文件下载等等)相关的用户界面(UI)或图形用户界面 (GUI)。当移动终端100处于视频通话模式或者图像捕获模式时,显示单元151 可以显示捕获的图像和/或接收的图像、示出视频或图像以及相关功能的UI或 GUI等等。 \n同时,当显示单元151和触摸板以层的形式彼此叠加以形成触摸屏时,显 示单元151可以用作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显示单元151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 (LCD)、薄膜晶体管LCD(TFT-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柔性显 示器、三维(3D)显示器等等中的至少一种。这些显示器中的一些可以被构造为 透明状以允许用户从外部观看,这可以称为透明显示器,典型的透明显示器 可以例如为TOLED(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等等。根据特定想要的实施 方式,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显示单元(或其它显示装置),例如, 移动终端可以包括外部显示单元(未示出)和内部显示单元(未示出)。触摸屏可 用于检测触摸输入压力以及触摸输入位置和触摸输入面积。 \n音频输出模块152可以在移动终端处于呼叫信号接收模式、通话模式、记 录模式、语音识别模式、广播接收模式等等模式下时,将无线通信单元110接 收的或者在存储器160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 且,音频输出模块152可以提供与移动终端10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 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音频输出模块152可以包 括拾音器、蜂鸣器等等。 \n警报单元153可以提供输出以将事件的发生通知给移动终端100。典型的 事件可以包括呼叫接收、消息接收、键信号输入、触摸输入等等。除了音频 或视频输出之外,警报单元153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提供输出以通知事件的发 生。例如,警报单元153可以以振动的形式提供输出,当接收到呼叫、消息或 一些其它进入通信(incoming\xa0communication)时,警报单元153可以提供触觉输 出(即,振动)以将其通知给用户。通过提供这样的触觉输出,即使在用户的移 动电话处于用户的口袋中时,用户也能够识别出各种事件的发生。警报单元 153也可以经由显示单元151或音频输出模块152提供通知事件的发生的输出。 \n存储器160可以存储由控制器180执行的处理和控制操作的软件程序等 等,或者可以暂时地存储己经输出或将要输出的数据(例如,电话簿、消息、 静态图像、视频等等)。而且,存储器160可以存储关于当触摸施加到触摸屏时 输出的各种方式的振动和音频信号的数据。 \n存储器160可以包括至少一种类型的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闪存、 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X存储器等等)、随机访问存储器 (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 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光 盘等等。而且,移动终端100可以与通过网络连接执行存储器160的存储功能 的网络存储装置协作。 \n控制器180通常控制移动终端的总体操作。例如,控制器180执行与语音 通话、数据通信、视频通话等等相关的控制和处理。另外,控制器180可以包 括用于再现(或回放)多媒体数据的多媒体模块181,多媒体模块181可以构造在 控制器180内,或者可以构造为与控制器180分离。控制器180可以执行模式识 别处理,以将在触摸屏上执行的手写输入或者图片绘制输入识别为字符或图 像。 \n电源单元190在控制器180的控制下接收外部电力或内部电力并且提供操 作各元件和组件所需的适当的电力。 \n这里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以使用例如计算机软件、硬件或其任何组 合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来实施。对于硬件实施,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 使用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装置 (DSPD)、可编程逻辑装置(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 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被设计为执行这里描述的功能的电子单元中的至 少一种来实施,在一些情况下,这样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控制器180中实施。对 于软件实施,诸如过程或功能的实施方式可以与允许执行至少一种功能或操 作的单独的软件模块来实施。软件代码可以由以任何适当的编程语言编写的 软件应用程序(或程序)来实施,软件代码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60中并且由控制 器180执行。 \n至此,己经按照其功能描述了移动终端。下面,为了简要起见,将描述 诸如折叠型、直板型、摆动型、滑动型移动终端等等的各种类型的移动终端 中的滑动型移动终端作为示例。因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任何类型的移动终 端,并且不限于滑动型移动终端。 \n如图1中所示的移动终端100可以被构造为利用经由帧或分组发送数据的 诸如有线和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基于卫星的通信装置来操作。 \n现在将参考图2描述其中根据本发明的移动终端能够操作的通信装置。 \n这样的通信装置可以使用不同的空中接口和/或物理层。例如,由通信装 置使用的空中接口包括例如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 (CDMA)和通用移动通信装置(UMTS)(特别地,长期演进(LTE))、全球移动通 信装置(GSM)等等。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下面的描述涉及CDMA通信装置,但 是这样的教导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的装置。 \n参考图2,CDMA无线通信装置可以包括多个移动终端100、多个基站 (BS)270、基站控制器(BSC)275和移动交换中心(MSC)280。MSC280被构造为 与公共电话交换网络(PSTN)290形成接口。MSC280还被构造为与可以经由回 程线路耦接到基站270的BSC275形成接口。回程线路可以根据若干己知的接口 中的任一种来构造,所述接口包括例如E1/T1、ATM,IP、PPP、帧中继、HDSL、 ADSL或xDSL。将理解的是,如图2中所示的装置可以包括多个BSC2750。 \n每个BS270可以服务一个或多个分区(或区域),由多向天线或指向特定方 向的天线覆盖的每个分区放射状地远离BS270。或者,每个分区可以由用于分 集接收的两个或更多天线覆盖。每个BS270可以被构造为支持多个频率分配, 并且每个频率分配具有特定频谱(例如,1.25MHz,5MHz等等)。 \n分区与频率分配的交叉可以被称为CDMA信道。BS270也可以被称为基站 收发器子装置(BTS)或者其它等效术语。在这样的情况下,术语"基站"可以用 于笼统地表示单个BSC275和至少一个BS270。基站也可以被称为"蜂窝站"。 或者,特定BS270的各分区可以被称为多个蜂窝站。 \n如图2中所示,广播发射器(BT)295将广播信号发送给在装置内操作的移 动终端100。如图1中所示的广播接收模块111被设置在移动终端100处以接收 由BT295发送的广播信号。在图2中,示出了几个全球定位装置(GPS)卫星300。 卫星300帮助定位多个移动终端100中的至少一个。 \n在图2中,描绘了多个卫星300,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利用任何数目 的卫星获得有用的定位信息。如图1中所示的GPS模块115通常被构造为与卫星 300配合以获得想要的定位信息。替代GPS跟踪技术或者在GPS跟踪技术之外, 可以使用可以跟踪移动终端的位置的其它技术。另外,至少一个GPS卫星300 可以选择性地或者额外地处理卫星DMB传输。 \n作为无线通信装置的一个典型操作,BS270接收来自各种移动终端100的 反向链路信号。移动终端100通常参与通话、消息收发和其它类型的通信。特 定基站270接收的每个反向链路信号被在特定BS270内进行处理。获得的数据 被转发给相关的BSC275。BSC提供通话资源分配和包括BS270之间的软切换 过程的协调的移动管理功能。BSC275还将接收到的数据路由到MSC280,其 提供用于与PSTN290形成接口的额外的路由服务。类似地,PSTN290与 MSC280形成接口,MSC与BSC275形成接口,并且BSC275相应地控制BS270 以将正向链路信号发送到移动终端100。 \n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硬件结构、通信装置的结构,提出本发明方法各个实 施例。 \n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 图,该方法包括: \nS10、无线路由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 \n无线路由器启动热点功能,移动终端扫描当前网络环境中的无线热点, 在搜索到该无线路由器时,向该无线路由器发送连接请求。 \n该连接请求可包括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连接密码等,该身份信息可以 是移动终端的名称、型号等。 \nS20、无线路由器根据该连接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 \n无线路由器在接收到连接请求后,并不直接确定是否同意移动终端接入, 而是根据该连接请求生成鉴权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由鉴权终端 进行鉴权,确定是否同意该移动终端接入该无线路由器。 \n在一实施例中,该无线路由器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后,可 初步对待接入的移动终端进行鉴权,如判断该连接请求中的身份信息是否在 该无线路由器预设的终端连接列表中,或判断该连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是否 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或同时判断该连接请求中的身份信息是否在该无线 路由器预设的终端连接列表中及判断该连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是否与预设的 服务密码相同;当连接请求中的身份信息在无线路由器预设的终端连接列表 中,或连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时,或该连接请求中身 份信息在该无线路由器预设的终端连接列表中及该连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与 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时,认为对移动终端的初步鉴权成功,无线路由器向鉴 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 \n该鉴权请求可包括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S30、该鉴权终端在接收到该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 \n该鉴权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该鉴权终端在接收到该鉴权 请求后,可在该鉴权终端的显示界面显示该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用户在查 看到身份信息时,可确定是否需要对该身份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进行授权; 当用户认为可将该移动终端接入无线路由器时,点击在显示界面上显示的该 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则在鉴权终端的相应位置显示指纹输入区域,并提示 用户输入指纹;接入用户在该指纹输入区域输入的指令信息。 \n在该鉴权终端的显示界面上可显示曾经授权连接过的移动终端的身份信 息列表,则当用户查看到当前接收的鉴权请求中的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存在 该身份信息列表中时,可快速决定是否输入指纹信息以同意该移动终端接入 无线路由器,通常的,若该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为曾经授 权连接过的移动终端,则认为本次也同意该移动终端接入无线路由器,即用 户可快速决定输入指纹信息。 \nS40、该鉴权终端判断该输入的指纹信息是否与预设的指纹信息匹配,若 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指纹信息匹配,则执行步骤S50。 \n用户可根据需要设置授权指纹信息,该授权指纹信息可以有多个,如当 该鉴权终端只有一个管理者,则可以只录入该管理者的一个指纹作为授权指 纹信息,也可以录入将该管理者的多个指纹作为授权指纹信息;当该鉴权终 端有多个管理者时,可同时录入各个管理者的一个或多个指纹作为授权指纹 信息。 \n当步骤S30中接收的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中的 任一个指纹相同,则认为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 即将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中的指纹逐一进行比对,若 该授权指纹信息中存在一个指纹与该输入的指纹信息相同,则认为输入的指 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 \n当步骤S30中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中的所有指纹都不 相同时,则认为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指纹信息不匹配。 \nS50、该鉴权终端向该无线路由器发送鉴权成功消息。 \n在该步骤中,该鉴权终端将鉴权成功消息发送给无线路由器,该鉴权成 功消息可包括鉴权成功的该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S60、该无线路由器在接收到该鉴权成功消息后,与该移动终端建立连接。 \n该无线路由器在接收到鉴权成功消息后,向该移动终端发送连接应答, 与该移动终端建立连接,该移动终端可接入该无线路由器,访问该无线路由 器所属的无线网络。 \n采用上述实施例,通过无线路由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并根 据该连接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该鉴权终端在接收到该鉴权请求后, 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并判断该输入的指纹信息是否与预设的授权指纹 信息匹配;在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时,该鉴权终端 向该无线路由器发送鉴权成功消息;该无线路由器在接收到该鉴权成功消息 后,与该移动终端建立连接;通过在鉴权终端输入的指纹信息进行鉴权,以 确定是否让移动终端接入无线路由器,可避免由于无线路由器的连接密码被 分享而导致过多移动终端接入无线路由器的问题,可方便的控制接入该无线 路由器的移动终端数量;且在鉴权终端采用指纹信息进行鉴权,可提高鉴权 的安全性。 \n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该鉴权终端在接收到该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输 入的指纹信息的的细化流程示意图,详述如下: \nS31、该鉴权终端在接收到该鉴权请求后,判断该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 是否在信任列表中,若该身份信息在信任列表中,则执行步骤S32。 \n该判断该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是否在信任列表中的步骤具体为:判断 身份信息是否与信任列表中存储的身份信息一致。该信任列表中预先存储经 过验证的至少一个身份信息。将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逐一与该信任列表中 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若该信任列表中存在一个身份信息与该鉴权请求中的 身份信息相同,则认为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与信息列表中存储的身份信息 一致,即认为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在信任列表中。 \nS32、输出提示信息,以提醒用户输入指纹信息。 \n该提示信息包括文本信息或语音信息,如该文本信息为“请输入指纹信 息”。 \n该提示信息还包括显示指纹输入区域,用户可在该指纹输入区域输入指 纹信息。 \nS33、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 \n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该无线路由器根据该连接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 权请求的细化流程示意图,详述如下: \n该连接请求包括连接密码; \nS21、该无线路由器判断该连接密码是否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若该连 接密码与该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则执行步骤S22。 \n在该步骤中,初步对待接入的移动终端进行鉴权,判断从移动终端接收 到的连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是否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如果不相同,则可 以直接拒绝该移动终端的连接请求,并向移动终端发送连接失败消息;如果 相同,则由鉴权终端继续对该移动终端进行鉴权。 \nS22、该无线路由器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 \n该鉴权请求可包括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的第二实施例。 \n基于上述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的第一实施例,在步骤S10之前,该方 法还包括: \nS70、该鉴权终端与无线路由器建立绑定关系。 \n鉴权终端向无线路由器发送绑定请求,该绑定请求可包括该鉴权终端的 身份标识,该身份标识可以为鉴权终端的名称;该无线路由器在接收到鉴权 终端发送的绑定请求后,根据该身份标识判断该鉴权终端是否合法,若该鉴 权终端合法,则继续判断该无线路由器是否与其它鉴权终端绑定,若该无线 路由器未与其它鉴权终端绑定,则向该鉴权终端发送绑定应答;该鉴权终端 在接收到无线路由器发送的绑定应答后,与该无线路由器建立绑定关系。 \n该无线路由器与唯一一个鉴权终端建立绑定关系,即该鉴权终端为该无 线路由器的唯一审批端,确定向无线路由器发送连接请求的移动终端能否接 入该无线路由器。 \n进一步的,该方法还包括: \nS80、该鉴权终端与无线路由器取消绑定关系。 \n当在该鉴权终端与无线路由器建立绑定关系后,若用户想通过其它鉴权 终端绑定该无线路由器,则需要先取消该无线路由器与当前鉴权终端的绑定 关系,具体的,该鉴权终端向无线路由器发送取消绑定请求,该取消绑定请 求可包括该鉴权终端的身份标识,该身份标识可以为鉴权终端的名称;该无 线路由器接收到鉴权终端发送的取消绑定请求后,根据该身份标识判断该鉴 权终端是否合法,若该鉴权终端合法,则继续判断该取消绑定请求中的身份 标识是否与该无线路由器当前绑定的鉴权终端的身份标识相同,若相同,则 向鉴权终端发送取消绑定应答;该鉴权终端在接收到无线路由器发送的取消 绑定应答后,与该无线路由器取消绑定关系。 \n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的第三实施例。 \n基于上述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的第一实施例,若该步骤S40的判断结 果为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指纹信息不匹配,则在步骤S40之后,该方 法还包括: \nS90、该鉴权终端向该无线路由器发送鉴权失败消息。 \n在该步骤中,该鉴权终端将鉴权失败消息发送给无线路由器,该鉴权失 败消息可包括鉴权失败的该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S100、该无线路由器在接收到该鉴权失败消息后,拒绝与该移动终端建 立连接,并向该移动终端发送连接失败消息。 \n参照图8,图8为本发明无线路由器10的连接系统的优选实施例的功能 模块示意图,该系统包括无线路由器10和鉴权终端20,其中: \n该无线路由器10,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并根据该连接请 求向鉴权终端20发送鉴权请求; \n该鉴权终端20,用于在接收到该鉴权请求后,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 并判断该输入的指纹信息是否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及在该输入的指 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时,向该无线路由器10发送鉴权成功消息; \n该无线路由器10,还用于在接收到该鉴权成功消息后,与该移动终端建 立连接。 \n无线路由器10启动热点功能,移动终端扫描当前网络环境中的无线热点, 在搜索到该无线路由器10时,向该无线路由器10发送连接请求。 \n该连接请求可包括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连接密码等,该身份信息可以 是移动终端的名称、型号等。 \n无线路由器10在接收到连接请求后,并不直接确定是否同意移动终端接 入,而是根据该连接请求生成鉴权请求,向鉴权终端20发送鉴权请求,由鉴 权终端20进行鉴权,确定是否同意该移动终端接入该无线路由器10。 \n在一实施例中,该无线路由器10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后, 可初步对待接入的移动终端进行鉴权,如判断该连接请求中的身份信息是否 在该无线路由器10预设的终端连接列表中,或判断该连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 是否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或同时判断该连接请求中的身份信息是否在该 无线路由器10预设的终端连接列表中及判断该连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是否与 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当连接请求中的身份信息在无线路由器10预设的终端 连接列表中,或连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时,或该连接 请求中身份信息在该无线路由器10预设的终端连接列表中及该连接请求中的 连接密码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时,认为对移动终端的初步鉴权成功,无线 路由器10向鉴权终端20发送鉴权请求。 \n该鉴权请求可包括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该鉴权终端2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该鉴权终端20在接收到 该鉴权请求后,可在该鉴权终端20的显示界面显示该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用户在查看到身份信息时,可确定是否需要对该身份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进 行授权;当用户认为可将该移动终端接入无线路由器10时,点击在显示界面 上显示的该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则在鉴权终端20的相应位置显示指纹输入 区域,并提示用户输入指纹;接收用户在该指纹输入区域输入的指令信息。 \n在该鉴权终端20的显示界面上可显示曾经授权连接过的移动终端的身份 信息列表,则当用户查看到当前接收的鉴权请求中的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存 在该身份信息列表中时,可快速决定是否输入指纹信息以同意该移动终端接 入无线路由器10,通常的,若该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为曾 经授权连接过的移动终端,则认为本次也同意该移动终端接入无线路由器10, 即用户可快速决定输入指纹信息。 \n用户可根据需要设置授权指纹信息,该授权指纹信息可以有多个,如当 该鉴权终端20只有一个管理者,则可以只录入该管理者的一个指纹作为授权 指纹信息,也可以录入将该管理者的多个指纹作为授权指纹信息;当该鉴权 终端20有多个管理者时,可同时录入各个管理者的一个或多个指纹作为授权 指纹信息。 \n当该鉴权终端20接收的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中 的任一个指纹相同,则认为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 即将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中的指纹逐一进行比对,若 该授权指纹信息中存在一个指纹与该输入的指纹信息相同,则认为输入的指 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 \n当该鉴权终端20接收的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中的 所有指纹都不相同时,则认为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指纹信息不匹配。 \n该鉴权终端20将鉴权成功消息发送给无线路由器10,该鉴权成功消息可 包括鉴权成功的该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该无线路由器10在接收到鉴权成功消息后,向该移动终端发送连接应答, 与该移动终端建立连接,该移动终端可接入该无线路由器10,访问该无线路 由器10所属的无线网络。 \n进一步的,该鉴权终端20,还用于在接收到该无线路由器10发送的鉴权 请求后,判断该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是否在信任列表中,若该身份信息在 信任列表中,则输出提示信息,以提醒用户输入指纹信息;及用于接收用户 输入的指纹信息。 \n该判断该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是否在信任列表中具体为:判断身份信 息是否与信任列表中存储的身份信息一致。该信任列表中预先存储经过验证 的至少一个身份信息。将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逐一与该信任列表中的身份 信息进行比对,若该信任列表中存在一个身份信息与该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 息相同,则认为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与信息列表中存储的身份信息一致, 即认为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在信任列表中。 \n该提示信息包括文本信息或语音信息,如该文本信息为“请输入指纹信 息”。 \n该提示信息还包括显示指纹输入区域,用户可在该指纹输入区域输入指 纹信息。 \n进一步的,该无线路由器10,还用于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 后,判断该连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是否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若该连接密 码与该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则向鉴权终端20发送鉴权请求;若该连接密码 与该预设的服务密码不相同,则向该移动终端发送连接失败消息; \n该无线路由器10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后,初步对待接入的 移动终端进行鉴权,判断从移动终端接收到的连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是否与 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如果不相同,则可以直接拒绝该移动终端的连接请求, 并向移动终端发送连接失败消息;如果相同,则向鉴权终端20发送鉴权请求, 由鉴权终端20继续对该移动终端进行鉴权。 \n进一步的,该鉴权终端20,还用于在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 信息不匹配时,向该无线路由器10发送鉴权失败消息; \n该无线路由器10,还用于在接收到该鉴权失败消息后,拒绝与该移动终 端建立连接,并向该移动终端发送连接失败消息。 \n该鉴权终端20将连接失败消息发送给无线路由器10,该连接失败消息可 包括连接失败的该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进一步,该鉴权终端20,还用于与该无线路由器10建立绑定关系。 \n鉴权终端20向无线路由器10发送绑定请求,该绑定请求可包括该鉴权 终端20的身份标识,该身份标识可以为鉴权终端20的名称;该无线路由器 10在接收到鉴权终端20发送的绑定请求后,根据该身份标识判断该鉴权终端 20是否合法,若该鉴权终端20合法,则继续判断该无线路由器10是否与其 它鉴权终端20绑定,若该无线路由器10未与其它鉴权终端20绑定,则向该 鉴权终端20发送绑定应答;该鉴权终端20在接收到无线路由器10发送的绑 定应答后,与该无线路由器10建立绑定关系。 \n该无线路由器10与唯一一个鉴权终端20建立绑定关系,即该鉴权终端 20为该无线路由器10的唯一审批端,确定向无线路由器10发送连接请求的 移动终端能否接入该无线路由器10。 \n进一步的,该鉴权终端20,还用于与该无线路由器10取消绑定关系。 \n当在该鉴权终端20与无线路由器10建立绑定关系后,若用户想通过其 它鉴权终端20绑定该无线路由器10,则需要先取消该无线路由器10与当前 鉴权终端20的绑定关系,具体的,该鉴权终端20向无线路由器10发送取消 绑定请求,该取消绑定请求可包括该鉴权终端20的身份标识,该身份标识可 以为鉴权终端20的名称;该无线路由器10接收到鉴权终端20发送的取消绑 定请求后,根据该身份标识判断该鉴权终端20是否合法,若该鉴权终端20 合法,则继续判断该取消绑定请求中的身份标识是否与该无线路由器10当前 绑定的鉴权终端20的身份标识相同,若相同,则向鉴权终端20发送取消绑 定应答;该鉴权终端20在接收到无线路由器10发送的取消绑定应答后,与 该无线路由器10取消绑定关系。 \n参照图9,图9为本发明鉴权终端的优选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该鉴 权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该鉴权终端包括: \n指纹接收模块21,用于在接收到无线路由器发送的鉴权请求后,接收用 户输入的指纹信息;该鉴权请求由该无线路由器根据移动终端的连接请求生 成; \n第一判断模块22,用于判断该输入的指纹信息是否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 息匹配; \n第一收发模块23,用于在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 时,向该无线路由器发送鉴权成功消息;及用于在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 的授权指纹信息不匹配时,向该无线路由器发送鉴权失败消息。 \n无线路由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并根据该连接请求向鉴权终 端发送鉴权请求。该连接请求可包括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连接密码等,该 身份信息可以是移动终端的名称、型号等。 \n该指纹接收模块21,还用于在接收接收到该鉴权请求后,在该鉴权终端 的显示界面显示该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用户在查看到身份信息时,可确定 是否需要对该身份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进行授权;当用户认为可将该移动终 端接入无线路由器时,点击在显示界面上显示的该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则 在鉴权终端的相应位置显示指纹输入区域,并提示用户输入指纹;接收用户 在该指纹输入区域输入的指令信息。 \n在该鉴权终端的显示界面上可显示曾经授权连接过的移动终端的身份信 息列表,则当用户查看到当前接收的鉴权请求中的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存在 该身份信息列表中时,可快速决定是否输入指纹信息以同意该移动终端接入 无线路由器,通常的,若该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对应的移动终端为曾经授 权连接过的移动终端,则认为本次也同意该移动终端接入无线路由器,即用 户可快速决定输入指纹信息。 \n用户可根据需要设置授权指纹信息,该授权指纹信息可以有多个,如当 该鉴权终端只有一个管理者,则可以只录入该管理者的一个指纹作为授权指 纹信息,也可以录入将该管理者的多个指纹作为授权指纹信息;当该鉴权终 端有多个管理者时,可同时录入各个管理者的一个或多个指纹作为授权指纹 信息。 \n当该鉴权终端接收的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中的 任一个指纹相同,则该第一判断模块22认为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授 权指纹信息匹配,即将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中的指纹 逐一进行比对,若该授权指纹信息中存在一个指纹与该输入的指纹信息相同, 则该第一判断模块22认为输入的指纹信息与该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匹配。 \n当该鉴权终端接收的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中的所 有指纹都不相同时,则该第一判断模块22认为该输入的指纹信息与该预设的 指纹信息不匹配。 \n该第一收发模块23在接收的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 相同时,将鉴权成功消息发送给无线路由器,该鉴权成功消息可包括鉴权成 功的该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该无线路由器在接收到鉴权成功消息后,向该移动终端发送连接应答, 与该移动终端建立连接,该移动终端可接入该无线路由器,访问该无线路由 器所属的无线网络。 \n该鉴权请求可包括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该第一收发模块23在接收的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与预设的授权指纹信息 不相同时,将鉴权失败消息发送给无线路由器,该鉴权失败消息可包括鉴权 失败的该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进一步的,该指纹接收模块21,还用于在接收到该无线路由器发送的鉴 权请求后,判断该鉴权请求中身份信息是否在信任列表中,若该身份信息在 信任列表中,则输出提示信息,以提醒用户输入指纹信息;及用于接收用户 输入的指纹信息。 \n该判断连接请求中的身份信息是否在信任列表中具体为:判断身份信息 是否与信任列表中存储的身份信息一致。该信任列表中预先存储经过验证的 至少一个身份信息。将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逐一与该信任列表中的身份信 息进行比对,若该信任列表中存在一个身份信息与该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 相同,则认为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与信息列表中存储的身份信息一致,即 认为鉴权请求中的身份信息在信任列表中。 \n该提示信息包括文本信息或语音信息,如该文本信息为“请输入指纹信 息”。 \n该提示信息还包括显示指纹输入区域,用户可在该指纹输入区域输入指 纹信息。 \n进一步,该鉴权终端还包括建立绑定模块,用于与该无线路由器建立绑 定关系。 \n该鉴权终端痛通过绑定模块向无线路由器发送绑定请求,该绑定请求可 包括该鉴权终端的身份标识,该身份标识可以为鉴权终端的名称;该无线路 由器在接收到鉴权终端发送的绑定请求后,根据该身份标识判断该鉴权终端 是否合法,若该鉴权终端合法,则继续判断该无线路由器是否与其它鉴权终 端绑定,若该无线路由器未与其它鉴权终端绑定,则向该鉴权终端发送绑定 应答;该鉴权终端的绑定模块在接收到无线路由器发送的绑定应答后,与该 无线路由器建立绑定关系。 \n该无线路由器与唯一一个鉴权终端建立绑定关系,即该鉴权终端为该无 线路由器的唯一审批端,确定向无线路由器发送连接请求的移动终端能否接 入该无线路由器。 \n进一步的,该鉴权终端还包括取消绑定模块,用于与该无线路由器取消 绑定关系。 \n当在该鉴权终端与无线路由器建立绑定关系后,若用户想通过其它鉴权 终端绑定该无线路由器,则需要先取消该无线路由器与当前鉴权终端的绑定 关系,具体的,该鉴权终端的取消绑定模块向无线路由器发送取消绑定请求, 该取消绑定请求可包括该鉴权终端的身份标识,该身份标识可以为鉴权终端 的名称;该无线路由器接收到鉴权终端发送的取消绑定请求后,根据该身份 标识判断该鉴权终端是否合法,若该鉴权终端合法,则继续判断该取消绑定 请求中的身份标识是否与该无线路由器当前绑定的鉴权终端的身份标识相 同,若相同,则向鉴权终端发送取消绑定应答;该鉴权终端的取消绑定模块 在接收到无线路由器发送的绑定应答后,与该无线路由器取消绑定关系。 \n参照图10,图10为本发明无线路由器的优选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该无线路由器包括: \n第二收发模块11,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 \n第三收发模块12,用于根据该连接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及用 于接收该鉴权终端返回的鉴权成功消息; \n连接建立模块13,用于在接收到鉴权成功消息后,与该移动终端建立连 接。 \n无线路由器启动热点功能,移动终端扫描当前网络环境中的无线热点, 在搜索到该无线路由器时,向该无线路由器发送连接请求。 \n该连接请求可包括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连接密码等,该身份信息可以 是移动终端的名称、型号等。 \n该无线路由器在第二收发模块11接收到连接请求后,并不直接确定是否 同意移动终端接入,而是由第三收发模块12根据该连接请求生成鉴权请求, 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由鉴权终端进行鉴权,确定是否同意该移动终端 接入该无线路由器。 \n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三收发模块12在第二收发模块11接收到移动终端 发送的连接请求后,可初步对待接入的移动终端进行鉴权,如判断该连接请 求中的身份信息是否在该无线路由器预设的终端连接列表中,或判断该连接 请求中的连接密码是否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或同时判断该连接请求中的 身份信息是否在该无线路由器预设的终端连接列表中及判断该连接请求中的 连接密码是否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当连接请求中的身份信息在无线路由 器预设的终端连接列表中,或连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 时,或该连接请求中身份信息在该无线路由器预设的终端连接列表中及该连 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时,认为对移动终端的初步鉴权 成功,然后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 \n该鉴权请求可包括移动终端的身份信息。 \n该连接建立模块13在接收到鉴权成功消息后,向该移动终端发送连接应 答,与该移动终端建立连接,该移动终端可接入该无线路由器,访问该无线 路由器所属的无线网络。 \n进一步的,该无线路由还包括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在在接收到移动终端 发送的连接请求后,判断该连接密码是否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 \n该第三收发模块12,还用于在该连接密码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时,根 据该连接请求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及用于在连接密码与该预设的服务 密码不相同,则向该移动终端发送连接失败消息;及用于接收该鉴权终端返 回的鉴权失败消息; \n该连接建立模块13,还用于在接收到该鉴权失败消息后,拒绝与该移动 终端建立连接,并向该移动终端发送连接失败消息。 \n该第二判断模块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请求后,初步对待接入的 移动终端进行鉴权,判断从移动终端接收到的连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是否与 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 \n该第三收发模块12在第二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从移动终端接收到的连 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与预设的服务密码相同时,向鉴权终端发送鉴权请求, 由鉴权终端继续对该移动终端进行鉴权;在第二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从移 动终端接收到的连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与预设的服务密码不相同时,向移动 终端发送连接失败消息。 \n该连接建立模块13在第二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从移动终端接收到的连 接请求中的连接密码与预设的服务密码不相同时,拒绝与该移动终端建立连 接。 \n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 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 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 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 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 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 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该的方法。 \n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 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 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n', 'erdt': 20151202, 'family_inpadoc': 'CN201510366749A', 'family_original': '54034817', 'inventor': [{'lang': 'CN', 'name': '张翘',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12/06', 'main_group': 'H04W12',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12/06'}}],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44287', 'lang': 'CN', 'name':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胡海国', 'name_id': 1}], 'patent_id': '55b7b05b-cd38-4621-8119-a6e5e384abb6', 'pbdt': 20150909, 'pn_official': 'CN104902477A', 'prsd': 20151202, 'title': '鉴权终端、无线路由器、无线路由器的连接方法及系统', 'update_ts': 1538106785815, 'tags': ['通讯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旨在提供一种能量消耗较为均衡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网络中的节点在每次传输之前先建立连接并确认连接,所述节点各自保存连接信息,根据连接信息找到路由路径的下一跳节点地址,然后将数据包发给该地址对应的节点,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根据收到数据包中的目的节点地址查找为所述目的节点地址保存的路径信息,再将数据发送到路径信息中的下一跳节点去,所有节点依次进行,直到数据成功到达目的节点为止。整个网络的能量资源消耗和计算资源消耗均衡分布在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并具有更大的适应性、稳健性和灵活性。本发明适用于所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apdt': 20100621, 'apno_official': 'CN201010204302.2',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310011 浙江省杭州市登云路425号', 'city': '杭州', 'country': 'CN', 'district': '拱墅区', 'formatted_address':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登云路425', 'lat': 30.313978962694, 'lon': 120.13271642216, 'postcode': '310011', 'state': '浙江'}, 'lang': 'CN', 'name': '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_current': [{'address': {'address': '310011浙江省杭州市登云路425号'}, 'lang': 'CN', 'name': '利尔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laim': '1.一种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网络中的节点在每次传输之前先建立连接并确认连接,所述节点各自保存连接信息,根据连接信息找到路由路径的下一跳节点地址,然后将数据包发给该地址对应的节点,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根据收到的数据包中的目的节点地址查找为所述目的节点地址保存的路径信息,再将数据发送到路径信息中的下一跳节点去,所有节点依次进行,直到数据成功到达目的节点为止,每个节点将保存一个映射项,该映射项中包含有目的节点、源节点、上一跳节点以及下一跳节点的地址,并在映射项中添加一个权重值,该权重值用于在建立连接时建立路由以及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用于更新路径。\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连接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a:源节点广播发送连接请求数据包,连接请求数据包中包含有目的节点地址信息、源节点的地址信息、源节点的权重值信息;\n步骤b: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之后查看是否已经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如果存在则判断连接请求数据包中的权重值是否比映射项中的权重值小,如果是则更新映射项中的权重值,否则不更新;\n步骤c:在步骤b中,如果不存在该映射项,则添加一个新的映射项,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n步骤d: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以后判断目的节点是否就是自己,如果是那么根据映射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此连接确认数据包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如果目的节点不是自己,则查看映射项中是否存在下一跳节点地址,已经存在则从映射项中单播请求包给下一跳节点,然后根据映射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此连接确认数据包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下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如果映射项中没有下一跳节点地址就广播连接请求数据包,结束请求数据包的处理过程;\n步骤e:在步骤b中,如果没有更新映射项记录,那么连接请求数据包的处理就此结束。\n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连接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xa0\n步骤f: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节点先查看是否已经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如果已经存在且连接确认数据包中的权重值小于映射项中的权重值,那么更新映射项;否则如果不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则添加一个映射项,此映射项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下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n步骤g: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节点根据步骤f来判断是否已经更新过映射项,如果是则再判断自己是否就是目的节点,如果自己是目的节点则结束该确认包的处理,如果自己不是目的节点那么就对上一跳节点发送连接确认数据包然后结束此次处理过程;\n步骤h:在步骤f中,如果没有更新映射项,那么就结束这次连接请求确认处理过程。\n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连接请求数据包设定有一个生存周期,该生存周期用跳数来衡量,在请求发起方需要发出请求时,连接请求数据包中将添加一个跳数限制,这个最大跳数限制的值设定为网络路由最大级数,每个路由中间节点在收到这个连接请求数据包时都将跳数减1直到最后到达目的节点,如果节点接收到跳数就为0的连接请求数据包则忽略。\n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节点在路径信息确认之后设定定时器,如果超时没有接收到确认连接包,则会将记录的信息删除;节点在连接建立后设定定时器,每次使用该连接时将重置定时器,如果超时未使用该连接,则将该连接信息删除。\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删除连接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i:源节点或目的节点发送删除连接数据包,并删除连接映射项中与该连接相关的连接路由信息;\n步骤j:节点收到删除连接数据包之后判断该删除连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ID是否与自己地址ID相同,如果相同则进行步骤k,如果不同那么就转发一次该删除连接数据包然后进行步骤k;\n步骤k:节点查找连接映射项中是否含有与该连接相关的连接路由信息,如果有则就将该信息删除,否则结束处理过程。\n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权重值的计算方法如下:\n节点自身权重值=a×电池电量+b×节点热度+c×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n路径权重值=节点权重值+节点热度+路径跳数;\n所述a是电池电量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b是节点热度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c是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n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其特征在于,a+b+c=1。\n', 'claim_count': 22,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讯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能量消耗较为均衡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xa0\n背景技术\n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中,通常将路由算法集中到某一个节点(如专门负责路由计算的路由节点)中进行计算路径信息,这时,路由节点一般也充当着数据收集点Sink节点的角色,每次数据通信时,普通节点都需要从Sink节点处获得由Sink节点计算得出的路由路径,这样做的优点是对普通节点的要求大大降低的同时保留了Mesh网状结构的优点—网络拓扑结构广、网络更可靠,但是缺点就是数据包冗余信息太多,节点不能主动发起通信,网络自主性、灵活性就较差。另一方面,因为采用了路由节点集中计算路径信息的方法,受网络中节点数目的影响,需要为节点存储的路由信息表将会非常庞大,这让网络拓扑结构的大小与路由节点存储资源的大小成为一对矛盾。同时,在网络中没有Sink节点或者Sink节点损坏的情况下,将会让通信双方的节点因无法找到合适的路径而以失败告终。\xa0\n定向扩散(Directed\xa0Diffusion,DD)是专门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路由协议,该协议的路由建立由Sink节点发起,通过广播一个请求“兴趣”来寻找数据源,并以泛洪的方式扩散到整个网络中。网络中每个节点只需要关心每个发给它请求的邻居节点,节点通过收到邻居节点的“兴趣”请求来建立一个梯度来寻找数据源节点,梯度越大,找到源节点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兴趣”到达数据源节点时,路由信息就建立了。源节点沿着梯度最大的方向传输数据到\xa0sink节点。梯度最大路径也就是功耗最低路径,也就是说定向扩散每次都寻找功耗最低的路径传输数据。这样节省了能耗,但是同时也会导致整个网络的节点能耗不均衡,使得这条功耗最低路径上的节点过早死亡。同时过多的广播泛洪数据将影响网络中其他节点之间正常的数据通信。\xa0\n发明内容\n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功耗最低路径上的节点过早死亡,过多的广播泛洪数据将影响网络中其他节点之间正常的数据通信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xa0\n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网络中的节点在每次传输之前先建立连接并确认连接,所述节点各自保存连接信息,根据连接信息找到路由路径的下一跳节点地址,然后将数据包发给该地址对应的节点,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根据收到数据包中的目的节点地址查找为所述目的节点地址保存的路径信息,再将数据发送到路径信息中的下一跳节点去,所有节点依次进行,直到数据成功到达目的节点为止,每个节点将保存一个映射项,该映射项中包含有目的节点、源节点、上一跳节点以及下一跳节点的地址,并在映射项中添加一个权重值,该权重值用于在建立连接时建立路由以及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用于更新路径。该方法能将整个网络的能量资源消耗和计算资源消耗均衡分布在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并具有更大的适应性、稳健性和灵活性。\xa0\n作为优选,建立连接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xa0\n步骤a:源节点广播发送连接请求数据包,连接请求数据包中包含有目的节点地址信息、源节点的地址信息、源节点的权重值信息;\n步骤b: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之后查看是否已经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如果存在则判断连接请求数据包中的权重值是否比映射项中的权重值小,如果是则更新映射项中的权重值,否则不更新;\n步骤c:在步骤b中,如果不存在该映射项,则添加一个新的映射项,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n步骤d: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以后判断目的节点是否就是自己,如果是那么根据映射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此连接确认数据包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如果目的节点不是自己,则查看映射项中是否存在下一跳节点地址,已经存在则从映射项中单播请求包给下一跳节点,然后根据映射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此连接确认数据包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下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如果映射项中没有下一跳节点地址就广播连接请求数据包,结束请求数据包的处理过程;\n步骤e:在步骤b中,如果没有更新映射项记录,那么连接请求数据包的处理就此结束。\n作为优选,确认连接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xa0\n步骤f: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节点先查看是否已经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如果已经存在且连接确认数据包中的权重值小于映射项中的权重值,那么更新映射项;否则如果不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则添加一个映射项,此映射项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下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n步骤g: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节点根据步骤f来判断是否已经更新过映射项,如果是则再判断自己是否就是目的节点,如果自己是目的节点则结束该确认包的处理,如果自己不是目的节点那么就对上一跳节点发送连接确认数据包然后结束此次处理过程;\n步骤h:在步骤f中,如果没有更新映射项,那么就结束这次连接请求确认处理过程。\n作为优选,连接请求数据包设定有一个生存周期,该生存周期用跳数来衡量,在请求发起方需要发出请求时,连接请求数据包中将添加一个跳数限制,这个最大跳数限制的值设定为网络路由最大级数,每个路由中间节点在收到这个连接请求数据包时都将跳数减1直到最后到达目的节点,如果节点接收到跳数就为0的连接请求数据包则忽略。生存周期的设置可以防止连接请求数据包无限制地在整个网络中广播,减轻整个网络的负担。\xa0\n作为优选,节点在路径信息确认之后设定定时器,如果超时没有接收到确认连接包,则会将记录的信息删除;节点在连接建立后设定定时器,每次使用该连接时将重置定时器,如果超时未使用该连接,则将该连接信息删除。定时器可以防止连接一直存在占用资源,浪费开销。\xa0\n作为优选,删除连接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xa0\n步骤i:源节点或目的节点发送删除连接数据包,并删除连接映射项中与该连接相关的连接路由信息;\n步骤j:节点收到删除连接数据包之后判断该删除连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ID是否与自己地址ID相同,如果相同则进行步骤k,如果不同那么就转发一次该删除连接数据包然后进行步骤k;\n步骤k:节点查找连接映射项中是否含有与该连接相关的连接路由信息,如果有则就将该信息删除,否则结束处理过程。\n作为优选,权重值的计算方法如下:\xa0\n节点自身权重值=a×电池电量+b×节点热度+c×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n路径权重值=节点权重值+节点热度+路径跳数。\n其中,a是电池电量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b是节点热度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c是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xa0\n作为优选,a+b+c=1。\xa0\n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路由算法所需要的能量消耗均衡散发到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去,让网络的每一个节点都承担路由路径计算的一部分工作。因此区别于传统的定向扩散路由算法,避免了它的不足之处。在路由运算过程中考虑到了节点的剩余能量、路径使用次数、可取消的路由路径等机制,从而平衡了整个网络的能量消耗,提高网络整体工作寿命。\xa0\n附图说明\n图1和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建立连接的过程;\xa0\n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源节点广播连接请求数据包的过程;\n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中间节点广播连接请求数据包的过程;\n图5和图6是本发明的一种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过程;\n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从目的节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到源节点的过程;\n图8是本发明的一种传送数据包的过程;\n图9是本发明的一种节点处理连接请求数据包的流程图;\n图10是本发明的一种节点处理连接确认数据包的流程图;\n图11是本发明的一种节点处理删除连接数据包的流程图;\n图12是本发明的一种处理一般数据包的流程图;\n图中:A、源节点,B、目的节点。\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xa0\n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类似于DD扩散算法,但每次通信之前,通信节点双方之间必须要先建立起连接,成功之后双方将保存一个连接信息,连接的过程也完成了路由寻径过程。也就是说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之间如果需要进行数据传输,那么每次传输之前需要先建立起连接,节点各自保存连接信息,根据连接信息找到路由路径的下一跳节点地址,然后将数据发给该地址的节点即可,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将根据收到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查找为所述目的地址保存的路径信息。再将数据发送到路径信息中的下一跳节点去,所有节点依次进行,直到数据成功到达目的节点为止。该方法能将整个网络的能量资源消耗和计算资源消耗均衡分布在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并具有更大的适应性、稳健性和灵活性。\xa0\n每个节点将保存一个映射项,该映射项中包含有目的节点、源节点、上一跳节点以及下一跳节点的地址,并在映射项中添加一个权重值,该权重值用于在建立连接时建立路由以及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用于更新路径使用。\xa0\n至此可以看出本路由算法主要思想有二,其一,将放在路由中的寻找最优路径算法让整个网络来完成,而不是由单个路由节点来完成。其二,将计算路径等效为一次连接,网络中节点间通信等效为面向连接的通信,通信完后根据需要释放整条路径上的节点资源,即撤除连接,路径失效。\xa0\n如图1和图2所示就是扩散路由的算法过程,图1中源节点A向邻居节点广播一个向目的节点B发起通信的连接路由请求,该请求包含了源节点A、目的节点B以及本节点权重值的信息,整个网络节点按寻找最优路径算法向四周扩散,直至找到目的节点B。图2中通过一次扩散后,得到源节点A到目的节点B的最优路径,路径中各个节点分别记录该路径的上一跳节点、下一跳节点,源节点A和目的节点B就以该路径正常通信,路由成功。这样一来建立连接的过程也就是路由寻径的过程。\xa0\n为了不让连接请求数据包无限制地在整个网络中广播,那么需要给该连接请求数据包设定一个生存周期,该生存周期就用跳数来衡量。在请求发起方需要发出请求时,在数据包中将添加一个跳数限制,这个最大跳数限制的值设定为网络路由最大级数。每个路由中间节点在收到这个数据包时都将跳数减1直到最后到达目的节点。如果节点接收到跳数为0的连接请求数据包则忽略。而目的节点接收到这个请求之后计算源节点到该节点的最小跳数并添加到连接路由请求的确认数据包中,接着就再回发一个连接路由请求确认。\xa0\n必须看到,每个节点的资源仍然是有限的,而且出于节点成本的考虑,节点的存储资源将不会很大,那么每个节点存储的路径信息也将是有限的。当保存路径信息,也就是保存的连接数信息项个数达到限制时,就再也无法为其他节点提供路由服务。因此当长时间不使用该连接传递数据时,将可以采取取消连接的操作,同时该连接的路由路径也将失效。而通信完成之后也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取消连接收回路由资源的操作,这些机制将同样为路由路径中间节点失效、路径计算的中间节点、通信连接双方之一失效等情况提供处理方法。\xa0\n如果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是请求连接类型,则判断需要连接的目的节点是否自己,是则判断是否已经存在到相同连接的映射项了,如果已经存在则比较数据包的权重值与映射项的权重值,映射项的权重值大则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否则不理。如果是没有接收到相同的连接请求数据包,且同时建立的连接数未超过限定,则直接建立映射项并记录权重值,然后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xa0\n如果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是请求连接类型,且需要连接的目的节点不是自己,则判断是否已经存在到相同连接的映射项了,如果已经存在则比较新数据包的权重值与映射项的权重值,要是映射项的权重值大则删除映射项的权重值、记录刚接收到的权重值并将根据该权重值计算下一跳权重值最后加上计算好转发该连接请求数据包,否则不理。如果接收到了相同的连接请求数据包,且新数据包的权重值等于映射项的权重值,则查看映射项中上跳节点项数是否达到限定值,没达到限定值则重新记录该权重值和上跳节点地址。\xa0\n如果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是连接确认数据包,则判断确认连接的目的节点是否自己,是则判断是否已经有相同连接的映射项了,如果有,则保留权重值较小的(如果权重值相等,在没有超出记录项限制的情况下,增加一项,以形成一个次优路径),如果没有相同连接的映射项,则直接记录,如果接收到目的节点不是自己的连接确认数据包,同样需要记录,方式与前面所说一样,只是在最后要转发该确认包到前一跳(转发需要更新的权值小于原权值才行)。\xa0\n\xa0如果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删除连接数据包,则判断撤销的连接双方中,任何一个节点地址是否与自身地址相同,不相同则转发到下一跳,同时删除该连接的所有信息,否则直接删除该连接的所有信息。\xa0\n在Mesh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要求各节点不但要有发起数据传数和接收数据的能力,还要有转发数据的能力。对于整个连接过程中,分三种过程:请求连接、确认连接和删除连接。\xa0\n图3中,源节点A广播连接请求数据包,该连接请求数据包的初始权重值为1跳,图4中位于源节点A1跳范围内的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将自身电量与1跳距离按比例算出权重值与接收到的连接请求数据包中的权重值相加并替换原来的权重值,广播该连接请求数据包。同时,记录好接收到的权重值和对应的上一跳节点地址。图5中接收到中间节点广播的节点包括源节点A和更远的中间节点,源节点A比较连接请求数据包中的权重值,发现大于自己的记录,所以不理,而更远的节点因为没有过记录,所以像刚才发送广播的节点一样处理。图6中各节点重复上一步过程,最终将连接请求数据包传到目标节点,目标节点记录了最小的权重值,且指向该值的前一跳节点。图7为沿着目的节点的反向箭头,找到源节点形成最优路径。图8为目的节点沿反向发送确认数据包,最终形成最优路径。\xa0\n以上过程即是路径建立的过程,在通信完成后,节点即应根据需要主动撤销该连接,或在路径信息确认之后设定定时器,将整个路径上的相关节点所存储的连接信息删除,以方便其它节点建立连接。这过程与确认较类似。整个过程除请求建立连接是广播外,另两种方式为单播。另外,前面提到,给连接路由路径信息设定一个定时器还有处理两个重要情形的目的:\xa0\n1、加入建立连接之后连接双方的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损坏或者失效,那么这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定时器给他们的连接设定一个生存时间,那么如果正常的一方不去撤销连接的话,这个连接就一直存在而占用连接所需的资源,浪费了开销。2、不被选为路由路径中间节点的节点在路由寻径初期也保存了寻径信息,但是再没有收到确认需要进行处理。如果这两种情形都不去处理的话,都将造成资源的浪费。\n这时候要是加入一个定时器给路由路径信息一个保存的生存期机制,那么在节点建立连接,确定路由路径时,若节点将记录请求信息,那么会同时记录请求的时间,如果超时没有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则会将记录的信息删除。这一点解决连接建立过程的不稳定问题,同时,在一些协同建立连接的节点记录的信息有大部分不会被用到,必须自动删除。若在连接建立后,通信过程中丢失一个节点,这时采用类似的解决方法即可,只要在节点连接建立后,同时设定定时器,每次使用该连接将重置定时器,如果超时未使用该连接,则将该连接信息删除。\xa0\n基于连接的扩散路由算法同样为路由中间节点的失效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这种情况下只要还有其他路径节点能到达目的节点,数据最终还是会到达目的节点。因为,若路由中间某一节点在转发时失败,则认为其下一跳故障,会视该数据包为自己需要发送的数据包一样,向目的节点发起连接请求,而不用连接双方节点再一次泛洪广播连接请求。而这个连接请求并不会将整条路径更新,因为这时候在前一段路径显然并未中断,连接双方的连接关系仍然存在,还可以利用。这样对于数据传送来说,同样可以找到修复好的新路径而感觉不到路径的变化,只是重新寻径时有可能引起一定的数据延时,但以后的数据传输就将不再有这个问题。\xa0\n在连接路由的处理过程中,节点将为每次连接处理设定一个映射项,该映射项中包含了节点的相关信息。其中每个节点都拥有整个网络全局唯一的ID地址。\xa0\n路由的算法是基于建立连接的过程:\xa0\n步骤a:源节点广播发送连接请求数据包,连接请求数据包中包含有目的节点地址信息、源节点的地址信息、源节点的权重值信息;\n步骤b: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之后查看是否已经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如果存在则判断连接请求数据包中的权重值是否比映射项中的权重值小,如果是则更新映射项中的权重值,否则不更新;\n步骤c:在步骤b中,如果不存在该映射项,则添加一个新的映射项,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n步骤d:中间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数据包以后判断目的节点是否就是自己,如果是那么根据映射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此连接确认数据包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如果目的节点不是自己,则查看映射项中是否存在下一跳节点地址,已经存在则从映射项中单播请求包给下一跳节点,然后根据映射项回发连接确认数据包,此连接确认数据包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下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如果映射项中没有下一跳节点地址就广播连接请求数据包,并结束请求数据包的处理过程;\n步骤e:在步骤b中,如果没有更新映射项记录,那么连接请求数据包的处理就此结束。\n具体连接请求处理过程如图9所示。\xa0\n确认连接的过程如下:\xa0\n步骤f: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节点先查看是否已经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如果已经存在且连接确认数据包中的权重值小于映射项中的权重值,那么更新映射项;否则如果不存在该连接的映射项,则添加一个映射项,此映射项包含源节点地址、目的节点地址、上一跳节点地址、下一跳节点地址以及权重值;\n步骤g:接收到连接确认数据包的节点根据步骤f来判断是否已经更新过映射项,如果是则再判断自己是否就是目的节点,如果自己是目的节点则结束该确认包的处理,如果自己不是目的节点那么就对上一跳节点发送连接确认数据包然后结束此次处理过程;\n步骤h:在步骤f中,如果没有更新映射项,那么就结束这次连接请求确认处理过程。\n具体确认连接处理过程如图10所示。\xa0\n删除连接的过程如下:\xa0\n步骤i:源节点或目的节点发送删除连接数据包,并删除连接映射项中与该连接相关的连接路由信息;\n步骤j:节点收到删除连接数据包之后判断该删除连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ID是否与自己地址ID相同,如果相同则进行步骤k,如果不同那么就转发一次该删除连接数据包然后进行步骤k;\n步骤k:节点查找连接映射项中是否含有与该连接相关的连接路由信息,如果有则就将该信息删除,否则结束处理过程。\n具体删除连接处理过程如图11所示。\xa0\n发送数据的流程可以按照图12所示进行。\xa0\n发送连接数据请求的过程就是图1和图2中扩散连接寻径的过程。\xa0\n权重值的计算方法如下:\xa0\n节点自身权重值=a×电池电量+b×节点热度+c×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n路径权重值=节点权重值+节点热度+路径跳数。\n式中,a是电池电量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b是节点热度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c是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占节点自身权重值的比重,且a+b+c=1。\xa0\n节点权重值是本节点自己维护的一个权重值,根据节点的电池电量、节点热度(指本节点本使用的次数)和节点目前维护的连接数确定,这三个按一定的比例累加。\xa0\n路由路径的权重值是在链接请求过程中形成的,节点的连接请求在被节点每转发一次时就做一个累加。其中多节点热度与节点权重值的定义相同,路径跳数是在到达目的节点之前,连接请求数据包每转发一次就加一个值。\xa0\n', 'erdt': 20110112, 'exdt': 20300621, 'family_inpadoc': 'CN201010204302A', 'family_original': '43227905', 'inventor': [{'lang': 'CN', 'name': '王薪宇', 'name_id': 1}, {'lang': 'CN', 'name': '蔡盛贵', 'name_id': 2}, {'lang': 'CN', 'name': '贾灵', 'name_id': 3}, {'lang': 'CN', 'name': '孙昭德', 'name_id': 4}, {'lang': 'CN', 'name': '郑淑军', 'name_id': 5}],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40/04', 'main_group': 'H04W40',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40/04'}},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84/18', 'main_group': 'H04W84',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84/18'}}], 'isdt': 20121003, 'kd': 'B', 'patent_agency': [{'address': {'address':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大道馆驿后2号万新大厦5楼'}, 'code': '33109', 'lang': 'CN', 'name':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name_id': 1, 'nname_cn':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王江成', 'name_id': 1}], 'patent_id': 'a050c026-8b5a-4eaa-950d-6de6e6450b49', 'pbdt': 20121003, 'pn_official': 'CN101902795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郭明华', 'name_id': 1}], 'prsd': 20121003, 'title': '基于连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散路由算法', 'update_ts': 1538125773069, 'tags': ['通讯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提供一种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能够对试验数据中存储格式和数值偏差的不一致问题进行检测。所述方法包括:构建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获取待检测的试验数据;对获取的所述待检测的试验数据在存储格式和数值一致度方面进行量化,其中,所述一致度为度量两个数据对象之间一致性程度的量,所述两个数据对象为两个数据单元、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或两个数据集合;按照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单元之间、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和/或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本发明适用于试验数据评估分析领域。', 'apdt': 20171019, 'apno_official': 'CN201710975998.0',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city': '市辖区', 'country': 'CN', 'district': '海淀区', 'postcode': '100083', 'state': '北京市'}, 'lang': 'CN', 'name': '北京科技大学',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city': '市辖区', 'country': 'CN', 'district': '海淀区', 'postcode': '100083', 'state': '北京市'}, 'lang': 'CN', 'name': '北京科技大学', 'name_id': 1}], 'claim': '1.一种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根据试验数据不一致的原因,构建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其中,所述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包括:存储格式不一致和数值不一致,所述试验数据为数据集合,所述数据集合由一个或多个数据单元组成,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包括: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n获取待检测的试验数据;\n对获取的所述待检测的试验数据在存储格式和数值一致度方面进行量化,其中,所述一致度为度量两个数据对象之间一致性程度的量,所述两个数据对象为两个数据单元、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或两个数据集合;\n按照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单元之间、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和/或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单元是用一个或多个原子数据来描述定义或反映试验客观事实的;\n每个数据单元由一个或多个数据项组成。\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量化存储格式的一致性程度包括:\n按照预先确定的存储格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对应关系,确定两个数据对象在存储格式上的一致性程度量化值。\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格式包括:结构化存储、半结构化存储、非结构化存储;其中,\n所述结构化存储包括:SQLServer、Sybase、MySQL、Oracle;\n所述半结构化存储包括:XML、HTML;\n所述非结构化存储包括:文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n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量化数值的一致性程度包括:\n计算两个数据单元中相对应的数据项之间的相对偏差δ,所述δ表示为:\n其中,xik表示第一个数据单元中的某数据项,xjk表示第二个数据单元中与第一个数据单元中xik相对应的数据项;\n对第一个数据单元中所有数据项计算出相对偏差后求平均值,得到两个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所述表示为:\n其中,n表示第一个数据单元中数据项的数目,δn表示第一个数据单元中第n个数据项对应的相对偏差;\n按照预先确定的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与数值一致性程度量化值之间的映射关系,得到所述两个数据单元在数值上的一致性程度量化值。\n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包括: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n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包括:数据单元之间的完全一致性、数据单元之间的强一致性、数据单元之间的弱一致性;其中,\n所述数据单元之间的完全一致性,用于表示两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和数值都相同;\n所述数据单元之间的强一致性,用于表示两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不同,在经过存储格式转化后,两个数据单元的数值相同;\n所述数据单元之间的弱一致性,用于表示两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不同,在经过存储格式转化后,两个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在预设的第一阈值范围内。\n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包括: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完全一致性、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强一致性、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弱一致性;其中,\n设数据单元为数据单元a,数据集合为数据集合B,且\n所述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完全一致性,用于表示数据单元a与数据集合B中的某一个数据单元在存储格式和数值上都相同;\n所述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强一致性,用于表示数据单元a与数据集合B的存储格式不同,在经过存储格式转化后,数据单元a与数据集合B中的某一个数据单元在数值上相同;\n所述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弱一致性,用于表示数据单元a与数据集合B的存储格式不同,在经过存储格式转化后,数据单元a与数据集合B中的某一个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在预设的第二阈值范围内。\n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包括:数据集合之间的完全一致性、数据集合之间的强一致性、数据集合之间的弱一致性;其中,\n设数据集合包括:数据集合A和数据集合B,数据集合A={ai},i=1,2,...,m;和数据集合B={bj},j=1,2,...,n,mi在数据集合B中都有与其对应完全一致的数据单元;\n所述数据集合之间的强一致性为:数据集合A中的任一数据单元ai在数据集合B中在数值上都有与其相同的数据单元bj;\n所述数据集合之间的弱一致性为,数据集合A和数据集合B存储格式相同,数据集合A中任一数据单元ai都能在允许数值偏差内找到与其偏差最小的数据单元bj;或,数据集合A和数据集合B存储格式不相同,在经过存储格式转换后,数据集合A中任一数据单元ai都能在允许数值偏差内找到与其偏差最小的数据单元bj。\n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单元之间、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和/或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包括:\n按照所述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其中,所述量化结果为:存储格式一致性程度量化值和数值一致性程度量化值组成的一致性程度向量;和/或,\n按照所述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和/或,\n按照所述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n',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试验数据评估分析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n背景技术\n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累积的试验数据也日趋庞杂。试验数据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非雷同性,由于数据来源非常广泛,导致数据的类型和存储格式呈现多样化的形式,而且由于科学试验本身的特点,如试样的不均匀性、外部因素干扰、检测设备误差等,同样会造成试验结果数值的不相同。试验数据的这种不一致性,可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一方面,不精确的数据混淆在精确的数据中,会造成计算失误,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的评估;另一方面,一些属于正常偏差范围内的数据被舍弃,会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试验工程应用的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试验数据的作用,避免试验资源浪费,试验数据的一致性检测问题便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n目前的数据不一致性研究大都是针对分布式系统而言的,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一致性与本发明描述的数据一致性有所不同,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一致性是指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有关联的数据之间有正确和完整的逻辑关系。例如,当用户在同一时间访问同一个数据库,并且使用的是相同数据,此时会发生以下三种情况:丢失更新、未确定的相关性和不一致的分析。由于不一致的数据会导致矛盾,因此必须确保数据的一致,现在的研究领域还停留在对共享数据的一致性研究;清华大学邓栋曾对大数据处理中的容错技术进行过研究,他总结了一些大数据中出现数值不一致的客观现象,利用广泛应用的序列相似函数和集合相似函数来容忍数据的错误。上述课题只是在宏观方面对数据不一致情况进行研究,但并未对数据不一致现象进行归类分析,同时也未建立完整的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n发明内容\n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未对数据不一致现象进行归类分析,且未建立完整的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的问题。\n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包括:\n根据试验数据不一致的原因,构建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其中,所述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包括:存储格式不一致和数值不一致,所述试验数据为数据集合,所述数据集合由一个或多个数据单元组成,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包括: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n获取待检测的试验数据;\n对获取的所述待检测的试验数据在存储格式和数值一致度方面进行量化,其中,所述一致度为度量两个数据对象之间一致性程度的量,所述两个数据对象为两个数据单元、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或两个数据集合;\n按照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单元之间、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和/或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n进一步地,所述数据单元是用一个或多个原子数据来描述定义或反映试验客观事实的;\n每个数据单元由一个或多个数据项组成。\n进一步地,量化存储格式的一致性程度包括:\n按照预先确定的存储格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对应关系,确定两个数据对象在存储格式上的一致性程度量化值。\n进一步地,所述存储格式包括:结构化存储、半结构化存储、非结构化存储;其中,\n所述结构化存储包括:SQLServer、Sybase、MySQL、Oracle;\n所述半结构化存储包括:XML、HTML;\n所述非结构化存储包括:文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n进一步地,量化数值的一致性程度包括:\n计算两个数据单元中相对应的数据项之间的相对偏差δ,所述δ表示为:\n其中,xik表示第一个数据单元中的某数据项,xjk表示第二个数据单元中与第一个数据单元中xik相对应的数据项;\n对第一个数据单元中所有数据项计算出相对偏差后求平均值,得到两个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所述表示为:\n其中,n表示第一个数据单元中数据项的数目,δn表示第一个数据单元中第n个数据项对应的相对偏差;\n按照预先确定的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与数值一致性程度量化值之间的映射关系,得到所述两个数据单元在数值上的一致性程度量化值。\n进一步地,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包括: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n进一步地,所述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包括:数据单元之间的完全一致性、数据单元之间的强一致性、数据单元之间的弱一致性;其中,\n所述数据单元之间的完全一致性,用于表示两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和数值都相同;\n所述数据单元之间的强一致性,用于表示两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不同,在经过存储格式转化后,两个数据单元的数值相同;\n所述数据单元之间的弱一致性,用于表示两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不同,在经过存储格式转化后,两个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在预设的第一阈值范围内。\n进一步地,所述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包括: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完全一致性、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强一致性、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弱一致性;其中,\n设数据单元为数据单元a,数据集合为数据集合B,且\n所述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完全一致性,用于表示数据单元a与数据集合B中的某一个数据单元在存储格式和数值上都相同;\n所述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强一致性,用于表示数据单元a与数据集合B的存储格式不同,在经过存储格式转化后,数据单元a与数据集合B中的某一个数据单元在数值上相同;\n所述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弱一致性,用于表示数据单元a与数据集合B的存储格式不同,在经过存储格式转化后,数据单元a与数据集合B中的某一个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在预设的第二阈值范围内。\n进一步地,所述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包括:数据集合之间的完全一致性、数据集合之间的强一致性、数据集合之间的弱一致性;其中,\n设数据集合包括:数据集合A和数据集合B,数据集合A={ai},i=1,2,...,m;和数据集合B={bj},j=1,2,...,n,mi在数据集合B中都有与其对应完全一致的数据单元;\n所述数据集合之间的强一致性为:数据集合A中的任一数据单元ai在数据集合B中在数值上都有与其相同的数据单元bj;\n所述数据集合之间的弱一致性为,数据集合A和数据集合B存储格式相同,数据集合A中任一数据单元ai都能在允许数值偏差内找到与其偏差最小的数据单元bj;或,数据集合A和数据集合B存储格式不相同,在经过存储格式转换后,数据集合A中任一数据单元ai都能在允许数值偏差内找到与其偏差最小的数据单元bj。\n进一步地,所述按照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单元之间、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和/ 或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包括:\n按照所述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其中,所述量化结果为:存储格式一致性程度量化值和数值一致性程度量化值组成的一致性程度向量;和/或,\n按照所述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和/或,\n按照所述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n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n上述方案中,根据试验数据不一致的原因,构建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其中,所述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包括:存储格式不一致和数值不一致,所述试验数据为数据集合,所述数据集合由一个或多个数据单元组成,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包括: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获取待检测的试验数据;对获取的所述待检测的试验数据在存储格式和数值一致度方面进行量化,其中,所述一致度为度量两个数据对象之间一致性程度的量,所述两个数据对象为两个数据单元、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或两个数据集合;按照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单元之间、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和/或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从而为试验数据中存储格式和数值偏差的不一致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方案,实用性强。\n附图说明\n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n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n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先确定的存储格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对应关系示意图;\n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不同数据集合中数据单元间的一致性程度关系。\n具体实施方式\n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n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未对数据不一致现象进行归类分析,且未建立完整的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的问题,提供一种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n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包括:\nS101,根据试验数据不一致的原因,构建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其中,所述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包括:存储格式不一致和数值不一致,所述试验数据为数据集合,所述数据集合由一个或多个数据单元组成,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包括: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nS102,获取待检测的试验数据;\nS103,对获取的所述待检测的试验数据在存储格式和数值一致度方面进行量化,其中,所述一致度为度量两个数据对象之间一致性程度的量,所述两个数据对象为两个数据单元、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或两个数据集合;\nS104,按照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单元之间、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和/或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n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根据试验数据不一致的原因,构建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其中,所述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包括:存储格式不一致和数值不一致,所述试验数据为数据集合,所述数据集合由一个或多个数据单元组成,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包括: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获取待检测的试验数据;对获取的所述待检测的试验数据在存储格式和数值一致度方面进行量化,其中,所述一致度为度量两个数据对象之间一致性程度的量,所述两个数据对象为两个数据单元、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或两个数据集合;按照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单元之间、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和/或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从而为试验数据中存储格式和数值偏差的不一致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方案,实用性强。\n本实施例中,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到试验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并根据试验数据不一致的原因,构建了一套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其中,所述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包括:存储格式不一致和数值不一致。如图2所示,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包括:一致性相关概念、用于对试验数据进行一致性程度评判的一致性向量量化算法和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其中,所述一致性相关概念包括:原子数据、数据单元、数据集合、一致性以及一致性程度(简称:一致度);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如下:\n原子数据:用于独立描述一种事物或现象,原子数据是数据记录中最基本的有效数据单位,是最小的标识单位(不可再分);\n数据单元:是用一个或多个原子数据来描述定义或反映试验客观事实的,每个数据单元由一个或多个数据项组成,其在物理意义上是不可再分的;\n数据集合:数据集合由一个或者多个数据单元组成,每个不同的数据源就是一个数据集合,也可以是从一个数据源中抽取的不同数据组合。\n一致性:是指关联数据之间具有正确且完整的逻辑关系;其不一致表现形式为存储格式不一致、数据值不一致。\n一致性程度:用于度量两个数据对象在存储格式和数值方面的相似度,一致度越高说明数据的共性越多,一致程度越低则数据差异越大。一致性程度具体包括三个级别:\na)完全一致性:两数据(存储格式、数值)之间可以达到完全相同的程度;\nb)强一致性:只要两数据在物理意义上表达一致,即在经过存储格式转化和语义冲突处理后两数据能够达到数值无偏差的状态;\nc)弱一致性:与强一致性类似,两数据在存储格式可不相同,但经过存储格式转化后允许两数据之间在数值上可以存在一定的偏差。\n本实施例中,根据定义的一致性相关概念,构建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为试验数据的不一致检测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构建的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对试验数据在存储格式和数值一致度方面进行量化,通过量化结果确定试验数据的一致性程度。\n本实施例中,根据试验数据不一致的表现形式,可以从存储格式和数值两个方面来评判试验数据的一致性程度,其中,所述存储格式的一致性程度用于表示两数据对象存储格式之间的关联程度。\n本实施例中,所述一致度是度量两个数据对象的一致性程度的量,取值范围在[0,1]之间;一致度数值越大说明数据之间的共性越多,一致度数值越小则表明数据之间差异越大。为了从存储格式和数值两个方面的一致性程度来评估数据对象,用一个二维行向量C=(cv,cf)来表示试验数据的一致性程度,其中,C(Consistency)表示一致度向量,cv表示数值的一致性程度(的量化值), cf表示存储格式的一致性程度(的量化值)。为明确度量标准,可以规定一致度向量中cv和cf的取值范围为1-9,数值越大表示一致性程度越高,不同程度的一致性定义也是根据一致度向量的取值范围划分的。\n试验数据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关系是由一致度向量(一致性程度向量)取值确定的,一致度向量的取值可以通过一致度向量量化算法确定,所述一致度向量量化算法包括两个方面:\na)存储格式一致性程度的量化:通过匹配各种不同的存储格式,针对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定义一些取值规范,根据取值确定两个数据对象在存储格式上的一致性程度量化值;\nb)数值一致性程度的量化:通过计算属于不同的数据集合中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确定两个数据对象(两个数据单元之间、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两个数据集合之间)在数值上的一致性程度量化值。\n本实施例中,一致度向量中的cv和cf的具体取值方法如下:\n(1)cv值的计算步骤:\nA11,计算两个数据单元中相对应的数据项之间的相对偏差δ,所述δ表示为:\n其中,xik表示第一个数据单元中的某数据项,xjk表示第二个数据单元中与第一个数据单元中xik相对应的数据项;\nA12,对第一个数据单元中所有数据项计算出相对偏差后求平均值,得到两个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所述表示为:\n其中,n表示第一个数据单元中数据项的数目,δn表示第一个数据单元中第n个数据项对应的相对偏差;\nA13,按照预先确定的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与数值一致性程度量化值之间的映射关系,如表1所示,得到所述两个数据单元在数值上的一致性程度量化值;或,根据设定阈值来确定两个数据单元在数值上的一致性程度量化值。\n表1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与数值一致性程度之间的映射关系\n(2)cf值的计算方法:\n本实施例中,cf值是基于存储格式计算的,当存储格式完全相同时cf的值为9,为了匹配各种不同的存储格式,其中,所述存储格式包括但不限于:结构化存储、半结构化存储、非结构化存储;结构化存储对应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存储对应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存储对应非结构化数据;针对结构化数据(structured data)、半结构化数据(Semi-structured data)和非结构化数据 (unstructured data)定义一些取值规范。\n本实施例中,结构化存储指关系型数据库中的存储,包括SQLServer、 Sybase、MySQL、Oracle等其他主流数据库存储;半结构化存储包括XML、 HTML等其他标签化格式存储;非结构化存储包括文本(text)数据、文档 (document)数据、图片(image)、音频(audio)和视频(video),由于非结构化数据结构比较复杂,为了能更好的展示各存储格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关系,将结构化存储分为5类(SQLServer、Sybase、MySQL、Oracle、others),半结构化存储分为3类(XML、HTML、others),非结构化存储分为5类(text、 document、image、audio、video),将5类非结构化数据进一步分为3大组,text 构成组A,document和imag组成组B,audio和video组成组C。\n本实施例中,可以按照预先确定的存储格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确定两个数据对象在存储格式上的一致性程度量化值,例如:\n当2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属于同一个组的同一个元素时cf=9;\n当2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属于同一个组的不同元素时cf=8;\n当2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一个属于半结构化数据另一个属于组A或者结构化数据时cf=7;\n当2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一个属于半结构化数据另一个属于组B时cf= 6;\n当2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一个属于半结构化数据另一个属于组C时cf= 5;\n当2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属于非结构化数据中的三个不同组时cf=4;\n当2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一个属于结构化数据另一个属于组A时cf=3;\n当2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一个属于结构化数据另一个属于组B时cf=2;\n当2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一个属于结构化数据另一个属于组C时cf=1。\n本实施例中,通过分析产生试验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可知,试验数据不一致是由数据存储格式不同和数值存在偏差两个方面造成的。由于原子数据的情况比较单一且容易区分,所以本实施例主要针对数据单元和数据集合的一致性问题进行研究。\n试验数据(数据单元和数据集合)一致性是指两组试验数据的存储格式和数值完全相同。由于在实际试验中,两方面完全一致的数据非常罕见(可能是来源于同一个数据源),因此必须对数据单元一致性的程度进行定义,以便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恰当程度的一致性数据。\n本实施例中,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包括: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n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中的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分别对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数据单元和数据集合的一致性、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进行评判,确定两个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n本实施例中,按照试验数据一致性程度的强弱将试验数据一致性程度划分为完全一致性、强一致性和弱一致性。\n本实施例中,对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进行详细说明:\n(1)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n数据单元之间的完全一致性:两个数据单元之间可以达到完全相同的程度,即:存储格式和数据值都相同的数据单元。根据一致度的定义可知,只有当cv=9且cf=9时数据单元才是完全一致,此时一致度向量值C=99。\n数据单元之间的强一致性:无论两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是否相同,只要在物理意义上表达一致,即在经过存储格式转化后两个数据单元能够达到数值相同。根据一致度的定义可知,当cv=9,cf∈[1,9]时数据单元属于强一致性,此时一致度向量的值C∈[91,99)。\n数据单元之间的弱一致性:与强一致性类似,两个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可以不相同,经过存储格式转化后,两个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在预设的第一阈值范围内,即:允许两个数据单元之间在数值上可以存在一定的偏差,当cv∈[1,9],cf∈[1,9]时数据单元属于弱一致性,此时一致度向量的值C∈[11,91)。\n(2)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n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关系是基于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而定义的,一致性程度关系也分为完全一致性、强一致性和弱一致性。为方便描述形式化定义,下文以数据单元a和数据集合B={bi}(i=1,2,...,n,)为例进行描述,具体一致性定义如下。\n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完全一致性:数据单元a与数据集合B中的某一个数据单元在存储格式和数据值方面能达到完全相同,即cv=9,cf=9。\n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强一致性:数据单元a与数据集合B的存储格式允许不相同,但经过存储格式转换后,a和B中的某一个数据单元的数值完全相同,即cv=9,1≤cf<9。\n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弱一致性:与强一致性类似,允许数据单元a 与数据集合B的存储格式不相同,但经过存储格式转换后,数据单元a与数据集合B中的某一个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在预设的第二阈值范围(例如,大于0且小于等于10%)内,则:1≤cv9,1≤cf≤9;例如,数据单元a和B中的某一个数据单元之间的平均偏差大于0且小于等于10%,则数据单元 a和数据集合B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关系为弱一致性。\n(3)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n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关系是基于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一致性程度关系而定义的,同样分为完全一致性、强一致性和弱一致性。为方便描述形式化定义,以下具体定义以数据集合A={ai}(i=1,2,...,m)和数据集合B={bj} (j=1,2,...,n)(m n)为例说明。\n数据集合之间的完全一致性:数据集合A和数据集合B存储格式相同且 A∈B。概括的说,数据集合A中的任一数据单元ai在数据集合B中都有与其对应完全一致的数据单元,此时一致度向量值C=99;数据集合之间完全一致性要求比较严格,只要A中有一个数据单元与B中数据单元在存储格式或数值方面不完全相同就判定这两个数据集合不属于完全一致。\n数据集合之间的强一致性:数据集合A中的数据单元ai与数据集合B中的数据单元bj属于强一致性关系。概括地说,数据集合A和数据集合B存储格式不相同,但经过格式转换后,数据集合A中的任一数据单元ai在数据集合B中在数值上都有与其相同的数据单元bj,此时一致度向量的值C∈[91,99)。\n数据集合之间的弱一致性:数据集合A中的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B中的数据单元有且仅有两种关系:数据集合A和数据集合B存储格式相同,数据集合A中任一数据单元ai都能在允许数值偏差内(两数据单元的相对偏差均值0)找到与其偏差最小的数据单元bj(bj∈B);数据集合A和数据集合B存储格式不相同,但数据集合A和数据集合B经过格式转换后,数据集合A中任一数据单元ai都能在允许数值偏差内(两数据单元的相对偏差均值0)找到与其偏差最小的数据单元bj(bj∈B),此时一致度向量的值C∈[11,91)。\n在前述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所述按照所述试验数据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单元之间、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和/或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包括:\n按照所述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其中,所述量化结果为:存储格式一致性程度量化值和数值一致性程度量化值组成的一致性程度向量;和/或,\n按照所述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和/或,\n按照所述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量化结果,确定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程度。\n本实施例中,对于不符合上述几种数据一致性范畴的试验数据,隶属于不一致性试验数据。\n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本发明:\n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试验数据集可以是某金属材料的蠕变数据,蠕变是指固体材料在温度和应力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变不断增加的现象,蠕变数据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大,多种原因造成了数值的不一致。表2 中的数据是从不同数据源收集的有关T91类型钢在650℃下的蠕变数据,包括 A和B两个数据集合(简称:数据集),其中,数据集A存储在SQL Server 数据库中,数据集B存储在Mysql数据库中,数据集A由{a1,a2,a3,a4}四个数据单元组成,数据集B由{b1,b2,b3,b4,b5,b6,b7,b8}八个数据单元组成。\n表2 T91类型钢的蠕变数据\nA集\t应力(MPa)\t断裂时间(h)\t温度(℃)\tA集\t应力(MPa)\t断裂时间(h)\t温度(℃)\t\na1\t160\t16.2\t650\ta2\t160\t65\t650\t\na3\t140\t115\t650\ta4\t120\t200\t650\t\nB集\t应力(MPa)\t断裂时间(h)\t温度(℃)\tB集\t应力(MPa)\t断裂时间(h)\t温度(℃)\t\nb1\t160\t21\t650\tb2\t160\t29.9\t650\t\nb3\t160\t35.4\t650\tb4\t160\t80\t650\t\nb5\t150\t60.3\t650\tb6\t150\t60.3\t650\t\nb7\t100\t686\t650\tb8\t90\t3570\t650\t\n\n由于数据集A的存储格式为SQL Server数据库格式,数据集B的存储格式为MySQL数据库格式,根据一致度向量中cf量化规则,数据集A和数据集 B之间的cf=9,存储格式属于完全一致性范畴。\n为了更清晰的展示数据单元之间、数据单元与数据集合之间、数据集合之间的数值(cv)一致性程度关系,将两个数据集合中的蠕变数据进行拟合。\n根据图4可知,以数据集合B为例,其各个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情况如下所示:\n在图4中,数据单元b5和b6完全重合,表明这两个数据单元在数值大小上完全相同,由于b5和b6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一致,根据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可知,数据单元b5和b6符合完全一致性要求;\n在图4中,数据单元b2和b3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其距离的大小便是两个数据单元之间所存在的偏差,即cv=3;由于b2和b3数据单元的存储格式一致,即cf=9;根据数据单元之间的一致性评判原则可知,数据单元b2和b3之间符合弱一致性要求;\n在图4中,数据单元b7以及b8都分布在拟合曲线的两侧,且数据单元之间的数值差距较大(10%),不符合数据一致性的任何要求,因此数据单元b7和b8是不一致性数据单元。\n根据图4可知,数据集合A中的数据单元和数据集合B之间的一致性情况如下所示:\n在图4中,数据集合A中数据单元a1和数据集合B中的b1距离最近且相对偏差均值即cv=1,由于数据集合A和数据集合B之间的cf=9,因此数据单元a1和数据集合B符合弱一致性要求;\n在图4中,数据集合A中数据单元a2和数据集合B中的b4距离最近且相对偏差均值即cv=2,由于数据集合A和数据集合B之间的cf=9,因此数据单元a2和数据集合B符合弱一致性要求;\n在图4中,数据集合A中数据单元a3和数据集合B中的b5距离最近且相对偏差均值即cv=0,因此数据单元a3和数据集合B不符合任一一致性要求;\n在图4中,数据集合A中数据单元a4和数据集合B中的b7距离最近且相对偏差均值即cv=0,因此数据单元a4和数据集合B不符合任一一致性要求。\n由两数据集合之间的一致性定义可知,数据集合A与数据集合B不符合任一一致性要求,因此它们是不一致性数据集合。\n综上,通过对真实试验案例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测,验证了本实施例将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运用到试验数据中,不仅可以检测出异常数据而且可以准确的分析出两个数据单元之间、一个数据集合中的数据单元和另一个数据集合之间、两个数据集合之间具体的一致性程度,从而证明了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能够为试验数据的质量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并保证了试验数据处理的严谨性和准确性。\n本发明提供一种试验数据一致性的检测体系及方法,通过分析试验数据产生不一致现象的原因,构建了一套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包括数据形式和一致性的定义、一致度的量化算法和一致性评判原则。根据试验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基于试验数据一致性理论体系提出具体的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通过对真实试验案例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测,验证了本发明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为试验数据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保证了试验数据处理的严谨性和准确性。\n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n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n', 'erdt': 20180410, 'inventor': [{'lang': 'CN', 'name': '时鹏', 'name_id': 1}, {'lang': 'CN', 'name': '仲华强',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张明媚',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17/30', 'main_group': 'G06F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17/3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237', 'lang': 'CN', 'name':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张仲波', 'name_id': 1}], 'patent_id': '21b2f9d7-f67a-4c83-b78f-9505dc7e58c2', 'pbdt': 20180316, 'pn_official': 'CN107807972A', 'title': '一种试验数据一致性检测方法', 'update_ts': 1530872764173, 'tags': ['物联网技术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 {'abs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特别是医疗器械的多个阀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其中在机器的工作过程中以不同组合对致动器施加压力;其中,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测量相应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在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总压力下降;以及对于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分别确定密封性值,其中该密封性值考虑了针对在其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致动器组施加压力的那些组合测量的压力下降。本发明还包括一种机器,具体为医疗器械,其具有相应的阀门致动器监控。', 'apdt': 20090227, 'apno_official': 'CN200980106763.1',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德国贝德霍姆堡'}, 'lang': 'CN', 'name': '弗雷森纽斯医疗护理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德国贝德霍姆堡'}, 'lang': 'CN', 'name': '弗雷森纽斯医疗护理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用于在机器的稳定工作过程中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多个气动 或液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 \n其中在该机器的工作过程中以不同致动器组合对致动器施加压力; \n其中,针对对其施加压力的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测量相应致动器组 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在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总压力下降;以及 \n其中,对于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分别确定密封性值,其中该 密封性值考虑了针对在其中对相应致动器和/或相应致动器组施加压力的 那些致动器组合所测量的压力下降。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除了该压力下降之外,所述密 封性值还考虑了在其间出现压力下降的相应测量时间。 \n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密封性值考虑了根 据测量的压力下降值和测量时间得到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 \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为了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 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形成所述密封性值的平均值,所述密封性值的平均 值考虑了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的所有那些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在 所述致动器组合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了压力。 \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为了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 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计算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的所有那些致动器组 合的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加权平均值,在所述致动器组合中 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了压力。 \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加权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 用于确定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稳定工作阶段的持续时间。 \n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为了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 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确定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的所有那些致动器组 合的总压力下降的总和以及测量时间总和,在所述致动器组合中对该相应 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了压力。 \n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加权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 特定致动器组合中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的数量。 \n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加权平均值形成时考 虑对其施加压力的该特定致动器组合的测量的总压力下降,而与该致动器 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数量无关。 \n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对于对其施加压力的特定致 动器组合,所述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等量考虑针对对其施加压力的特定致动 器组合所测量的总压力下降。 \n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机器的工作过程中连续更 新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 \n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确定的密封性值的范围用于 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 \n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有确定的密封性值的总和用 于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 \n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的密封性值随时间的变化 用于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 \n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识别到泄漏时停止正在进行的 工作并进行测试。 \n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执行对所有致动器进行检查 的初始测试。 \n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执行对识别到泄漏的单个和/ 或单组致动器进行检查的测试。 \n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识别和/或确认泄漏时,不再 使用泄漏的致动器或者机器切换到安全状态。 \n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机器用于控制用于传送医 疗液体的盒子的阀门。 \n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机器的多个气动或液动致 动器是医疗器械的多个阀门致动器。 \n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为了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 器的密封性值,形成所述密封性值的平均值,所述密封性值的平均值考虑 了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的所有那些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以及测量 时间,在所述致动器组合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了压 力。 \n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医疗液体是透析中使用 的医疗液体。 \n23.一种机器,其具有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该机器具有压力计和 电子控制部件,压力计用于测量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上施加的总压力, 电子控制部件控制致动器和压力计,从而,在机器稳定工作过程中以不同 致动器组合在致动器上施加压力,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多个致动器,测量 相应致动器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在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总压力 下降, \n其中,提供评估单元,该评估单元针对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 确定相应的密封性值,其中考虑了针对在其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 致动器组施加压力的那些致动器组合测量的压力下降; \n其中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确定的密封性值来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 致动器的密封性。 \n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机器,除了压力下降以外,评估单元形 成的密封性值中还考虑了在其间出现压力下降的测量时间。 \n25.根据权利要求23-24中任意一项的机器,其中,密封性值考虑了 根据测量的压力下降值和测量时间得到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 \n26.根据权利要求23的机器,用于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 的密封性值的评估单元形成所述密封性值的平均值,所述密封性值的平均 值考虑了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的所有那些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在 所述致动器组合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了压力。 \n27.根据权利要求23的机器,用于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 的密封性值的评估单元形成所述密封性值的平均值,所述密封性值的平均 值考虑了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的所有那些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以 及测量时间,在所述致动器组合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 加了压力。 \n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机器,其中所述评估单元将单个致动器 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计算为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的所有那些 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内的压力下降的加权平均值,在所述 致动器组合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了压力。 \n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机器,其中所述加权平均值形成时考虑 了用于确定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稳定工作阶段的持续时间。 \n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机器,其中所述加权平均值形成时考虑 了特定致动器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数量。 \n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机器,其中在所述加权平均值形成时考 虑对其施加压力的该特定致动器组合的测量的总压力下降,而与对其施加 压力的致动器数量无关。 \n32.根据权利要求23的机器,其中对于特定致动器组合中对其施加 了压力的所有致动器,所述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等量考虑针对其上施加压力 的特定致动器组合所测量的总压力下降。 \n33.根据权利要求23的机器,其中,用于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 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的评估单元确定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的所有那些 致动器组合的总压力下降的总和以及测量时间总和,在所述致动器组合中 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了压力。 \n34.根据权利要求23的机器,其中评估单元在机器的工作过程中连 续更新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 \n35.根据权利要求23的机器,其中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所确定的 密封性值的范围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的密封性。 \n36.根据权利要求23的机器,其中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所有确定 的密封性值的总和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的密封性。 \n37.根据权利要求23的机器,其中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确定的密 封性值随时间的变化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的密封性。 \n38.根据权利要求23的机器,其中识别到泄漏时检查和/或监控单元 停止正在进行的工作并进行测试。 \n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机器,其中执行对所有致动器进行检查 的初始测试。 \n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机器,其中执行对识别到泄漏的单个和/ 或单组致动器进行检查的测试。 \n41.根据权利要求23的机器,其中,识别和/或确认泄漏时,控制部 件不再使用泄漏的致动器或者把机器切换安全状态。 \n42.根据权利要求23的机器,其用于控制用于传送医疗液体的盒子 的阀门。 \n43.根据权利要求23的机器,具有耦合表面,用于传送医疗液体的 盒子能够耦合到该耦合表面,致动器设置在耦合表面上。 \n4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机器,所述机器是医疗器械。 \n4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机器,所述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为多 个阀门致动器。 \n46.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机器,其中所述医疗液体为在透析中使 用的医疗液体。 \n47.一种用于在机器的稳定工作过程中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多个气动 或液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装置,包括: \n用于在该机器的工作过程中以不同致动器组合对致动器施加压力的 装置; \n用于针对对其施加压力的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来测量相应致动器组 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在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总压力下降的装置;以 及 \n用于对于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来分别确定密封性值的装置,其 中该密封性值考虑了针对在其中对相应致动器和/或相应致动器组施加压 力的那些致动器组合所测量的压力下降。 \n', 'claim_count': 55, 'cpc': [{'code': {'clazz': 'A61', 'full': 'A61M1/16', 'main_group': 'A61M1', 'section': 'A', 'sub_class': 'A61M', 'sub_group': 'A61M1/16'},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code': {'clazz': 'A61', 'full': 'A61M1/28', 'main_group': 'A61M1', 'section': 'A', 'sub_class': 'A61M', 'sub_group': 'A61M1/28'},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code': {'clazz': 'A61', 'full': 'A61M2205/128', 'main_group': 'A61M2205', 'section': 'A', 'sub_class': 'A61M', 'sub_group': 'A61M2205/128'},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code': {'clazz': 'A61', 'full': 'A61M2205/52', 'main_group': 'A61M2205', 'section': 'A', 'sub_class': 'A61M', 'sub_group': 'A61M2205/52'},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用于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特别 是医疗器械的多个阀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还涉及具有用于执行相 应方法的控制部件的一种机器,特别是医疗器械。 \n本发明具体涉及用于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的 密封性的方法,机器中的盒子(cassette)系统用于传送液体,具体为医用 液体。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特别有益地用于透析领域,特别是腹膜透析, 特别是用在具有用于传送医疗液体或用于进行治疗的盒子系统的治疗器 械中。本发明也可用于血液透析或输注系统中。 \n本发明具体涉及腹膜透析机,例如US\xa02007/0112297\xa0A1和US 2006/0195064\xa0A中公开的腹膜透析机,还涉及用于操作这种腹膜透析机的 方法。因而,US\xa02007/0112297\xa0A1和US\xa02006/0195064\xa0A的全部内容在此 为本发明公开的一个组成部分。 \n背景技术\n有益地,机器的气动或液动致动器是阀门致动器,这些盒子系统中使 用的阀门用这些阀门致动器切换。盒子制成一次性物品,而且盒子具有机 器的阀门致动器对其起作用的阀门点,从而切换阀门。具体而言,盒子具 有液体传导通路,其在阀门点区域中具有至少一个柔性壁,该柔性壁可被 阀门致动器压到液体传导通路中从而阻塞所述通路。就此,致动器有益地 具有柔性区域,在对致动器施加压力时该柔性区域扩张,因而作为阀门挺 杆。也可用液动或气动的活塞作为致动器,其同样有益地作为阀门挺杆。 在这种盒子系统中,有益地,位于盒子侧用于传送如透析液的处理液体的 区域通过至少一个膜和有益地位于机器侧用于对其施加压力以致动致动 器的区域隔开。 \n机器正在工作时,运行不同的阀门切换模式,以提供盒子中所需的液 体路径,例如在清洗过程或治疗时所需的液体路径。机器正在工作时,以 不同组合对机器的致动器施加压力,以相应地切换盒子中的相应阀门,并 为盒子的操作提供所需的流体路径。 \n致动器通常具有起作用切换状态和不起作用切换状态,在起作用切换 状态中对致动器施加压力,在不起作用切换状态中致动器上没有施加压 力。可以通过在致动器上施加压力或者消除压力来在这些状态之间来回切 换。在这种切换过程中,向系统施加的压力发生改变,但是,在转换过程 之间得到稳定状态,在该状态中在向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上所施加的压力 基本是恒定的。然而,对于液动或气动致动器,施加压力的一侧可能会发 生泄漏。 \n因而,在用于检查和/或监控这种致动器的密封性的公知方法中,通常 在治疗开始时进行初始测试,其中,对致动器施加测试压力,在随后的稳 定状态中测量单位时间的压力下降,以确定是否存在任何泄漏。就此而言, 如果单位时间的压力下降超过某个极限值,就不允许机器工作。 \n当然,用这种方法可查出设备初始化时存在的泄漏。然而,没有什么 方法可以确定在设备工作时系统中出现的泄漏。具体而言,由于需要机器 完全停止才能进行初始测试,所以在机器工作时不能进行这种初始测试。 此外,没有指示治疗中何时是进行这种测试的适当时机。然而,由于致动 器磨损,在治疗时致动器特别会产生泄漏。 \n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在机器正在工作的过程中用于检查 和/或监控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 供一种具有相应的阀门致动器监控功能的机器,特别是医疗器械。 \n发明内容\n用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和根据权利要求20的机器实现了本发明的 目的。本发明的各有益方面形成了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n因此,本发明包括用于在工作过程中利用以不同的组合来对致动器施 加压力来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特别是医疗器械 的多个阀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根据本发明,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 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一起测量各个组合中在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处在 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压力下降。对于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分别确 定密封性值,其中该密封性值考虑了针对在其中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 组致动器上施加了压力的那些组合的测量的压力下降。 \n根据本发明的机器在其工作过程中以不同的组合对致动器施加压力, 以切换盒子侧的阀门,因而形成期望的液体路径。从而切换工作阶段导致 在对其施加压力的不同致动器组合之间发生切换,这样,系统压力波动, 切换工作阶段之间为稳定工作阶段,其中,对致动器的固定组合施加基本 恒定的系统压力,其不会被切换过程改变并且只会由于系统泄漏而随时间 降低。因而,这些稳定工作阶段的压力下降是其上正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 密封性的测量值。 \n在这些稳定工作阶段,测量同时对其施加压力的所有致动器上分别施 加的压力,并且测量这些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压力下降。有益地,在有相 应组合的时间段内测量压力下降。可具体在稳定工作阶段中的两个不同时 间点测量对其施加压力的所有致动器上的压力,特别是在稳定工作阶段的 开始和结束时,并且可以根据这两个值之差确定压力下降。在切换过程中, 随后有益地把测量的压力下降提供给评估单元并有益地存储在表格中。 \n根据对其施加压力的仅仅一个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的单独测量通 常不能给出有关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的密封性的可靠结论,这是由 于,在这种组合中通常有同时对其施加压力的多个致动器并且测量的压力 下降从而形成了参与的致动器的所有泄漏总和的综合值(collective\xa0value)。 \n然而,现在,可以根据对其施加压力的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的数据来 确定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的泄漏值。就此而言,如果致动器在特定 组合中被施加了压力,那么针对该特定组合测量的压力下降值就被考虑以 纳入该特定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相反,如果在特定致动器组合中未对一个 致动器施加压力,那么该致动器的泄漏值就不考虑该组合过程中测量的压 力下降。 \n因而,可以根据至少在特定测量时间或频率之后收集的值确定一个致 动器或一组致动器的趋势。虽然通常在机器正常工作过程中同时对多个致 动器施加压力,但是,可以根据对多个不同组合的值的汇总来评估每个单 独的致动器的密封性。根据本发明,利用了在机器工作过程中总是对多个 不同致动器组合施加压力这一事实。因而,可以通过估算这些不同组合的 压力下降而获得各个致动器的密封性的估计值。 \n有益地,除了压力下降之外,密封性值还考虑在其间出现压力下降的 相应测量时间。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除了相应组合中出现的压力下降, 还可以相应地考虑在其间出现这些压力下降的测量时间。为此,对各个稳 定工作阶段,有益地把压力下降和测量时间传输给评估单元。由于稳定工 作阶段出现的压力下降除了对其施加压力的相应致动器的泄漏之外还取 决于测量时间,通过考虑这些测量时间可以获得更精确的检测。 \n为此,具体地,密封性值可考虑根据总的压力下降值和测量时间得到 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因而,单位时间压力下降形成各个致动器的密封性 的相对准确的测量值。 \n有益地,为了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形成平均 值,所述平均值考虑了在其中对该相应的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 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以及有益地还 考虑了测量时间。因而,为了确定具体致动器的密封性值而得到均值,该 均值是根据对该特定致动器施加压力的工作阶段中测量的压力下降的所 有这些测量值而得到的。虽然实际情况是每个致动器在这些工作阶段中只 引起了特定一部分的压力下降,而另一部分的压力下降是由同样对其施加 压力的另一些致动器引起的,但是,通过对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求平均从 而相对好的近似得到了每个致动器的密封性值。就此而言,均值形成中也 分别考虑了各个压力下降的测量时间,具体可以形成所测量的单位时间压 力下降的均值。 \n就此而言,为了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有益地, 计算在其中对该相应致动器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 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内的压力下降的可选 的加权平均值。 \n可以不同方式来形成可选的加权平均值。就此而言,具体地,在其中 对一个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组合可以同等权重进行加权,这样,针对参 与的致动器的泄漏值形成的平均值考虑了针对具体组合所测量出的压力 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压力下降,而与持续时间和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数 量无关。 \n然而,有益地,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测量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压力 下降的稳定工作阶段的持续时间。就此具体而言,可以形成在对该致动器 施加压力的所有稳定工作阶段期间测量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时间均值, 用于特定致动器的密封性值。因而,长时间存在的组合的权重比仅短时间 出现的组合的权重大。然而,对于具有较长稳定工作阶段的组合,单位时 间压力下降的测量值也更精确,因而提高精确度。 \n就此而言,为了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有益地 确定在其中对该相应的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 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总和以及测量时间总和。然后,可 以根据这两个和之商得到单位时间的平均压力下降,在该致动器和/或该组 致动器的密封性值中考虑了该商。 \n此外,有益地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特定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 的数量。就此而言,具体地,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越多,参与的致动器 的密封性值所考虑的针对该特定组合所确定的压力下降越少。从而,防止 具有对其施加压力的大量致动器的组合(其中相应地出现大的总压力损 失)超比例地包括在均值形成之中。 \n然而,作为替代,还可以规定平均值形成时考虑对其施加压力的特定 致动器组合的测量的总压力下降,而与对其施加压力的特定致动器组合中 的致动器数量无关。因而,和具有高泄漏率的致动器相关的密封性值不下 降,这是由于,该致动器和泄漏率低得多的其他致动器一同合作工作。因 而,通过这样的组合可以容易地识别出有故障的致动器,而且实际正常工 作的致动器的值也可以识别出来。 \n此外,有益地,根据本发明,所述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等量考虑针对其 上施加压力的特定致动器组合进行测量的并且在相应组合中对其施加压 力的所有致动器的总压力下降。所有致动器具有相同结构时,这种值的均 匀分布特别有用。 \n此外有益地,根据本发明,在机器的工作过程中连续更新各个致动器 和/或各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有益地,在当机器从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 的一个组合切换到另一组合时,更新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的密封性 值。然后,在前一组合在稳定工作阶段测量的压力下降或单位时间压力下 降用于更新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同时,达到新组合的 稳定工作阶段时开始新的压力测量。 \n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特定密封性值的范围有益地用于检查和/或监 控致动器。就此而言,比较最低密封性值和最高密封性值,从而确定所有 致动器的密封性值范围。小的范围指示致动器的高密封性,大的范围指示 存在泄漏,这是由于显然存在至少一个致动器,其密封性值和其他致动器 显著不同。 \n此外,有益地,所有确定的密封性值的总和用于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 该总和还允许对系统的密封性进行总体描述。 \n此外,有益地,确定的密封性值随时间的变化用于检查和/或监控致动 器。从而,可以确定各个致动器或各组致动器的密封性是否出现了显著变 化。 \n因而,可以在机器工作过程中通过评估相应的密封性值识别到泄漏。 有益地,识别到泄漏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工作并进行测试。现在,这样的测 试还可以保证工作过程中确定的值并不代表错误测量,而是实际存在泄 漏。 \n就此,执行初始测试对所有致动器进行检查。公知的设备已具备这种 初始测试例行程序,在开始工作之前最初执行这种初始测试例行程序。 \n或者,可以执行仅对识别到泄漏的单个和/或单组致动器进行检查的测 试。从而,在工作过程中可对确定的泄漏进行快速检查。如果不能确认单 个致动器或单组致动器存在泄漏,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初始测试,以检查 其他致动器是否存在泄漏。 \n此外,有益地,识别和/或确认泄漏时,不再使用该泄漏的致动器或者 机器被置于安全状态。由于可通过切换不同致动器在盒子中提供多个流体 路径,所以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不启动单个致动器而让机器继续工作。根据 本发明,因而,可以关闭确定为存在泄漏的致动器,而不损害盒子的安全 性。如果不能这样,相反,就可以把机器切换到安全模式,直到进行了维 修。 \n整体而言,识别到泄漏时,随后可以启动安全措施。具体地,这种情 况下还可以触发警报。 \n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机器用于控制传送医疗液体(具体为透析液) 的盒子的阀门。这种盒子通常具有液体传导通路,其在阀门点区域具有至 少一个柔性壁,把该柔性壁压入通路中以阻塞通路。具体地,液体传导通 路用柔性膜覆盖。通过把柔性膜压入液体传导通路,可以阻塞通路,这样 形成阀门。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作为阀门挺杆,以把柔性壁或膜 压入液体传导通路中。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可以具有柔性区域, 该区域在施加压力时扩张,因而压入盒子的流体传导区域。 \n本发明还包括一种机器,具体是医疗器械,其具有多个气动或液动致 动器,具体为多个阀门致动器,具有压力测量设备和电子控制部件,压力 测量设备用于测量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上一起施加的压力,电子控制部 件用于诸如上述方法的执行特别是自动执行。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电子 控制部件具有相应设计的计算单元以及用于存储密封性值的存储器。利用 上述方法的这种机器显然也可以带来相同益处。具体地,本机器可以执行 根据本发明用于在机器的工作过程中自动检查或者监控机器的致动器的 密封性的方法,这样增加了工作的安全性。 \n有益地,该机器用于控制传送医疗液体的盒子的阀门的机器,实际上, 具体为透析特别是腹膜透析中使用的机器。盒子作为一次性部件插入这种 机器中,并用于传送医疗液体,例如透析液。然后,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 和盒子耦合,并且用作控制盒子阀门的阀门致动器。 \n本发明包括一种机器,具体是医疗器械,其具有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 器,具体为多个阀门致动器,具有压力测量设备和电子控制部件,压力测 量设备用于测量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上一起施加的压力,电子控制部件 控制致动器和压力测量设备,从而,在机器工作过程中以不同组合在致动 器上施加压力,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多个致动器组合,测量各个组合中对 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在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总压力下降。机器还包括评估 单元,该评估单元针对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确定密封性值,其中 该密封性值考虑了在其中对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致动器组施加压力的 那些组合所测量的压力下降。此外,提供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其基于确定 的密封性值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致动器的密封性。因而,根据本发明的机 器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连续监控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的密封性,而无需为此 而中断机器工作。 \n有益地,除了压力下降以外,评估单元形成的密封性值中还考虑了在 其间出现压力下降的测量时间。由于除了分别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泄 漏之外,稳定工作阶段中各个组合中一起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上出现的 压力下降也取决于确定在其间压力下降的测量时间,所以,更精确地确定 了密封性值。具体地,可在稳定工作阶段的两个不同时间期间测量压力, 由此而确定的压力下降连同两个时间之间的时间段被传输给评估单元。类 似的,可提供存储器,其中可存储这些值或者由这些值计算的值。 \n有益地,气密性值考虑了根据测量的压力下降值和测量时间得到的单 位时间压力下降。单位时间压力下降是对一个致动器和/或一组致动器的密 封性的相对准确的测量值。就此而言,评估可以考虑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 不同致动器组合测量的相应单位时间压力下降而且/或者可以根据多个组 合的测量的压力下降值和测量时间确定单位时间的平均压力下降。 \n有益地,评估单元产生用于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 值的平均值,所述平均值考虑了在其中对该相应的致动器和/或相应组致动 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以及有 益地还考虑了测量时间。因而根据在其中对特定致动器或特定致动器组施 加压力的所有组合的测量值形成的均值可得到对相应致动器或相应组致 动器的实际密封性值的良好近似。 \n有益地,评估单元将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计算为在 其中对该相应的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 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内的压力下降的可选的 加权平均值。其上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相应组合的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 压力下降的测量值的加权可以以不同方式进行。 \n具体地,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用于确定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稳定工作 阶段的持续时间。具体而言,当形成测量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均值时, 就是说当密封性值总是要考虑测量时间时,平均值形成时除了其他值以外 还可考虑稳定工作阶段的持续时间或者测量时间。具体可以得到时间平均 值。 \n此外,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特定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数 量。或者,均值形成时可以考虑对其施加压力的特定致动器组合的所测量 的总压力下降,而与在该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数目无关。因而, 更易于识别泄漏的致动器,但是,这也更影响实际密封的致动器的密封性 值。 \n有益地,所述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等量考虑了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特定 致动器组合测量的对其施加压力的所有致动器的总压力下降。这一过程的 原因是,系统没有关于对其施加压力的多个致动器的总压力下降如何由单 个致动器引起的更多详细信息。然而,由于使用了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的 测量值,所以,对于每个单个致动器或每个具体组的致动器,还是得到了 该单个致动器或该组致动器随时间变化的实际密封性的相对好的近似。 \n有益地,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具体实现,用于确定单个致动器和 /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的评估单元可以确定在其中对相应致动器和/或 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 降总和以及测量时间总和。然后,可以根据该压力下降总和以及该测量时 间总和确定每个致动器或每组致动器的单位时间平均压力下降,进而,根 据所述单位时间平均压力下降得到相应致动器或相应组致动器的密封性 值。该过程对应于时间平均值的形成,该时间平均值是对在其中对该相应 致动器和/或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组 合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时间平均。 \n此外,有益地,根据本发明,评估单元在机器的工作过程中连续更新 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从而可以对致动器的密封性进行 可靠的检查和/或监控。 \n有益地,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确定的密封性值的范围检查和/或监 控致动器的密封性。大范围的密封性值指示泄漏的致动器,而小范围的密 封性值指示所有致动器密封性良好。 \n此外,有益地,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所有确定的密封性值的总和检 查和/或监控致动器的密封性。所有确定的密封性值的总和是对应于系统的 总密封性的值。 \n此外,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机器的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确定的密 封性值随时间的变化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的密封性。密封性值的这种变化 可指示这种泄漏的发生。 \n明显地,就此而言,多个值的组合可用于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的密封 性。 \n此外,有益地,识别到泄漏时,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停止正在工作的机 器并进行测试。利用该测试,可以例如由检查和/或监控单元通过该测试再 次检查或确认工作过程中确定的特定致动器或特定致动器组的密封性。 \n根据本发明,可以执行对所有致动器进行检查的初始测试。然而,作 为替代,可以执行对识别到泄漏的单个和/或单组致动器进行检查的测试。 由于最初为了确认泄漏,对致动器或致动器组进行的检查是足够的,且其 中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已经识别到泄漏,所以不需要对所有致动器进行检 查。 \n有益地,在识别和/或确认泄漏时,根据本发明的机器的控制部件不再 使用泄漏的致动器。具体地,如果可以绕过泄漏的致动器,控制部件可以 继续机器的工作。否则,把机器切换到安全状态。 \n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机器用于控制传送医疗液体(特别是用于透析) 的盒子的阀门。就此而言,盒子通常形成插入机器的一次性部件,机器控 制盒子中的液体流动。 \n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机器具有耦合表面,盒子可以耦合到该耦合表 面以传送医疗液体,致动器设置在耦合表面上。因而,机器侧的致动器可 以和耦合的盒子的阀门啮合,从而在盒子中提供不同的流体路径。 \n本发明还有益地包括一种尤其用于传输到机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尤 其是具有用于执行根据上述方法的命令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介质,。这种 计算机程序产品也可得到和上述方法相同的益处。这种存储在存储介质上 的计算机程序尤其可以被传输到现有的机器上,以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方 法,从而用于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致动器的密封性。因而,可用根据本发 明的方法对现有的机器进行更新。由于执行该方法不需要额外的部件,所 以这是非常可行的。 \n附图说明\n现在将参考实施例和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其中: \n图1-4是根据本发明在机器工作时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不同组 合。 \n具体实施方式\n现在参考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根据本发明用于检查 和/或监控医疗器械的多个气动阀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 \n这种医疗器械中通常使用一次性盒子来传送医用液体。这些一次性盒 子具有由柔性箔(foil)覆盖的液体通路。一次性盒子就此插入在医疗器 械中并耦合到设备侧的耦合表面,这样,设置在医疗器械的耦合表面上的 致动器可以把盒子的柔性箔压到液体传导通路中,由此确定盒子中的液体 路径。有益地,气动致动器具有柔性区域,在对致动器施加压力时柔性区 域扩展,因而将柔性箔压到液体传导通路中。除了阀门之外还可以实现为 泵和类似部件。 \n因此,在医疗器械工作时,在不同组合的致动器上交替施加压力,以 在盒子中形成相应不同的流体路径。就此而言,通常同时对每个组合中的 多个阀门施加压力,这样,在特定组合中对之施加压力的所有阀门上共同 出现的压力损失不会和单个阀门联系起来。根据本发明,为了检查医疗器 械的各个阀门的密封性,现在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该方法在医疗器械 的正常工作期间执行。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利用来自对之施加压 力的多种不同的致动器组合的数据,把相应的密封性值和每个单个致动器 关联起来。 \n对此,对于对其施加压力的多个不同组合,测量在静止工作阶段在各 组合中在对其施加压力的各致动器处最初出现的压力下降,并将该压力下 降连同测量时间一起存储。现在,根据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的数据 确定相应的密封性值,并且所述密封性值考虑了对于在其中对各个致动器 和/或各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这些组合所测量的压力下降或单位时间的压 力下降。 \n系统中操作压力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由于从对其施 加压力的阀门的一个组合切换到另一组合而需要相应地逐渐确立压力因 而出现了压力范围变化。在这些切换阶段之间出现稳定阶段,在稳定阶段 不进行动作。在这些稳定工作阶段出现当前根据本发明测量的稳定压力。 因此,在和特定组合相关的稳定工作阶段测量不同组合的相应压力下降, 并将该相应压力下降和测量时间一起传输给评估单元。然后,把该稳定工 作阶段测量的压力下降以及测量时间和在该具体组合过程中对其施加压 力的所有这些致动器关联起来。因而,在工作过程中,根据每个致动器所 参与的组合的平均压力下降获得和每个致动器相关的密封性值。 \n在图1到图4中,示出对其施加压力的不同组合的致动器用于进行说 明。就此而言,所示的致动器1、2、3用于表示医疗器械中通常数量相当 大的致动器(例如,16个致动器),每种情况下,通过设备11、12和13 对致动器1、2、3施加压力,或者,可以把致动器1、2、3和压力源断开。 这里,对相关的致动器1、2或3施加压力时,设备11、12和13示为用 黑色填充,或者,相应的致动器上没有施加压力时,设备11、12和13为 白色。就此而言,为所有致动器提供中央压力源,可以用压力计5确定施 加在致动器上的压力。 \n图1中示出第一种组合,其中,对所有致动器施加压力。图2中,相 反,仅对致动器1施加压力而致动器2和3不起作用。图3中,对致动器 1和2施加压力而致动器3不起作用。图4中,致动器1不起作用而对致 动器2和3施加压力。 \n现在,以表格的形式示出如何在医疗器械的工作过程中根据测量的压 力下降和相应施加压力的致动器与值的关联来确定各个致动器的泄漏率。 就此,通过作用于不同的致动器组合得到盒子中的阀门模式。 \n然后,根据所用的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相应组合确定每个组合的 起作用致动器的具体共同泄漏率。实施例从和阀门相关的致动器1到3的 如下泄漏率V1到V3开始: \nV1:5mbar/分钟 \nV2:15mbar/分钟 \nV3:0mbar/分钟 \n就此,在切换致动器后,首先等待,直到已经达到了稳定工作状态。 之后,在实施例中相应组合出现的时间内测量压力。以对其施加压力的致 动器的相应新组合改变阀门模式时,把测量的前一组合的压力下降和测量 时间一同提供给评估单元,而且例如存储在表格中,测量的值仅和在相应 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那些致动器相关联。之后,针对所有致动器得到和 致动器相关联的测量值的均值。 \n因而,和每个致动器相关联的密封性值对应于在其中对相应致动器施 加压力的所有之前的组合的单位时间内的总压力下降的时域平均值。 \n表1所示的对应于图1的结构的模式1中,对所有致动器施加压力, 并且所有阀门V1到V3相应地关闭。因而,得到所有致动器的总泄漏率 为20mbar/分钟。对于所有参与的致动器,测量出现模式1时的压力下降 并存储在表格中,随后还存储当前测量时间。之后,切换到对应于图2的 模式2,其中,仅对致动器1施加压力。因而,得到5mbar/分钟的泄漏率。 因而,相应地,对应的压力下降和测量时间仅和致动器1相关联。在对应 于图3的模式3,对前两个致动器施加压力,得到20mbar/分钟的总泄漏率。 因此,对于参与的致动器1和2,将上升的压力下降连同测量时间一起存 储在表格中。 \n如果现在将和致动器相关的相应总压力下降除以和该致动器相关的 总测量时间,就得到每个致动器的单位时间平均压力下降。该密封性值考 虑的组合越多,近似得到的值越接近实际泄漏率。就此,然而,由于密封 阀门的结果受到漏气阀门的影响,所以可以比密封阀门更清楚地识别到漏 气阀门。 \n可从例如根据模式7的评估看到这一点,模式7中,和致动器1相关 的泄漏率为10mbar/分钟,和致动器2相关的泄漏率为16.7mbar/分钟,和 致动器3相关的泄漏率为5mbar/分钟。 \n由于在静止工作阶段的过程中各个测量的压力下降和在该工作阶段 中对其施加压力的所有致动器以相同方式相关联,而不用考虑对其施加压 力的阀门的数量,所以可以容易地实现用于确定各个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的 表中所示的方法。因而,对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工作阶段的时间平均作 为每个致动器的平均值。因而,确保确定的作为其密封性值的每个致动器 的平均泄漏率至少和该致动器的实际泄漏率一样高。 \n然而,作为替代,也可采用其他平均值构成,例如,其中不是进行时 间平均,而是,每种情况下以相同的方式在最终结果中考虑对于不同致动 器组合确定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同样可以考虑平均值计算也包括对其施 加压力的致动器的数量。 \n利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以保证在医疗器械工作过程中可靠地识 别多个致动器的泄漏。致动器的数量通常为例如16个。根据本发明,可 以在工作过程中通过一个压力计监控所有16个阀门,这是由于,在切换 致动器的不同组合过程中确定的压力下降值分别和起作用的致动器相关。 \n由此得到一个矢量,其中存着每个单个致动器的密封性值,而且,每 一情况中从一种组合变化到另一种组合时密封性值被更新。因而,针对不 同模式通过频繁重复根据本发明的测量方法得到系统的实际总状况的近 似。 \n然后,对于泄漏识别,可对所得矢量进行进一步处理。因而,例如可 使用所得矢量的最小/最大估值确定泄漏率的范围。在其中所有致动器具有 类似密封性率的窄范围指示工作正常的系统。相反,大的范围指示可能存 在泄漏。此外,可以使用所得矢量的总和估值及其梯度随时间的变化识别 泄漏行为的变化。同样,可以使用最小值构成确定系统的基础泄漏率。 \n可以通过评估识别出有故障的致动器,这是由于该致动器会造成在其 中对其施加压力的每个组合的泄漏率增加。这然后通过该致动器的增加的 平均值表现出来。必须注意的是,只有通过频繁地获得每个部件的各个测 量才能识别出某个趋势。该过程滤除了快速阀门路径变化和致动器组合的 快速改变而引发的测量不准现象。 \n如果系统发现视为泄漏指示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可以进行额外的测 试来检查该结果。为此,中断医疗设备的工作,进行例行测试程序。这可 以是对所有致动器进行检查的公知初始测试。或者,最初可以仅对识别为 存在泄漏的一个致动器或一组致动器进行检查,其中基于超出允许范围的 相应密封性值来确定存在泄漏。 \n如果确定一个致动器漏气,医疗器械可以切换到安全状态。然而,如 果存在对故障致动器的足够的替代品,也可以绕过该致动器继续工作。 \n因而,利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在医疗器械工作过程中持续监控所 有的致动器的密封性,并在需要时做出反应。 \n表 \n \n', 'erdt': 20110323, 'exdt': 20290227, 'family_inpadoc': 'EP2009001434W', 'family_original': '40829623', 'inventor': [{'lang': 'CN', 'name': 'F·L·赫德曼', 'name_id': 1}, {'lang': 'CN', 'name': 'S·克劳特',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A61', 'full': 'A61M1/28', 'main_group': 'A61M1', 'section': 'A', 'sub_class': 'A61M', 'sub_group': 'A61M1/28'}}], 'isdt': 20140611, 'kd': 'B', 'patent_agency': [{'lang': 'CN', 'name':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王勇', 'name_id': 1}], 'patent_id': '310000eb-d4a5-4e84-98fe-f3e1f0a2e6bf', 'pbdt': 20140611, 'pct': {'apdt': 20090227, 'apno': 'PCT/EP2009/001434', 'etdt': 20100827, 'pbdt': 20090903, 'pn': 'WO2009106353'}, 'pn_official': 'CN101970029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王雪莉', 'name_id': 1}], 'priority': [{'country': 'DE', 'date': 20080229, 'number': '102008011822.2'}], 'prsd': 20140611, 'title': '用于检查和/或监控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和具体为医疗器械的机器', 'update_ts': 1537181125522, 'tags':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 {'abs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特别是医疗器械的多个阀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其中在机器的工作过程中以不同组合对致动器施加压力;其中,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测量相应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在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总压力下降;以及对于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分别确定密封性值,其中该密封性值考虑了针对在其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致动器组施加压力的那些组合测量的压力下降。本发明还包括一种机器,具体为医疗器械,其具有相应的阀门致动器监控。', 'apdt': 20090227, 'apno_official': '-',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德国贝德霍姆堡'}, 'lang': 'CN', 'name': '弗雷森纽斯医疗护理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德国贝德霍姆堡'}, 'lang': 'CN', 'name': '弗雷森纽斯医疗护理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用于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特别是医疗器械的多个阀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n其中在该机器的工作过程中以不同组合对致动器施加压力;\n其中,针对对其施加压力的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测量相应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在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总压力下降;以及\n其中,对于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分别确定密封性值,其中该密封性值考虑了针对在其中对相应致动器和/或相应致动器组施加压力的那些组合所测量的压力下降。\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除了该压力下降之外,所述密封性值还考虑了在其间出现压力下降的相应测量时间。\n3.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密封性值考虑了根据测量的压力下降值和测量时间得到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n4.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为了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形成平均值,所述平均值考虑了在其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了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以及有益地还考虑了测量时间。\n5.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为了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计算在其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可选加权平均值。\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用于确定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稳定工作阶段的持续时间。\n7.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为了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有益地确定在其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总和以及测量时间总和。\n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特定组合中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的数量。\n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平均值形成时考虑对其施加压力的该特定致动器组合的测量的总压力下降,而与该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数量无关。\n10.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对于对其施加压力的特定致动器组合,所述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等量考虑针对对其施加压力的特定致动器组合所测量的总压力下降。\n11.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机器的工作过程中连续更新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n12.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确定的密封性值的范围用于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n13.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有确定的密封性值的总和用于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n14.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的密封性值随时间的变化用于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n15.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识别到泄漏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工作并进行测试。\n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执行对所有致动器进行检查的初始测试。\n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执行对识别到泄漏的单个和/或单组致动器进行检查的测试。\n18.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识别和/或确认泄漏时,不再使用泄漏的致动器或者机器切换到安全状态。\n19.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机器用于控制用于传送特别是透析中使用的医疗液体的盒子的阀门。\n20.一种机器,具体是医疗器械,其具有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气动或液动致动器具体为多个阀门致动器,该机器具有压力计和电子控制部件,压力计用于测量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上施加的总压力,电子控制部件控制致动器和压力计,从而,在机器工作过程中以在不同组合在致动器上施加压力,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多个致动器,测量相应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在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总压力下降,\n其中,提供评估单元,该评估单元针对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确定相应的密封性值,其中考虑了针对在其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致动器组施加压力的那些组合测量的压力下降;\n其中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确定的密封性值来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致动器的气密性。\n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机器,其中每种情况下,除了压力下降以外,评估单元形成的气密性值中还考虑了在其间出现压力下降的测量时间。\n22.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的机器,其中,气密性值考虑了根据测量的压力下降值和测量时间得到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n23.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的机器,用于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的评估单元形成平均值,所述平均值考虑了在其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以及有益地还考虑了测量时间。\n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机器,其中所述评估单元将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计算为在其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内的压力下降的可选的加权平均值。\n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机器,其中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用于确定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稳定工作阶段的持续时间。\n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机器,其中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特定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数量。\n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机器,其中在平均值形成时考虑对其施加压力的该特定致动器组合的测量的总压力下降,而与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数量无关。\n28.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的机器,其中对于特定致动器组合中对其施加了压力的所有致动器,所述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等量考虑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特定致动器组合所测量的总压力下降。\n29.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的机器,其中,用于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的评估单元确定在其中对该相应的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总和以及测量时间总和。\n30.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的机器,其中评估单元在机器的工作过程中连续更新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n31.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的机器,其中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所确定的密封性值的范围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的密封性。\n32.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的机器,其中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所有确定的密封性值的总和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的密封性。\n33.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的机器,其中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确定的密封性值随时间的变化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的密封性。\n34.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的机器,其中识别到泄漏时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停止正在进行的工作并进行测试。\n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机器,其中执行对所有致动器进行检查的初始测试。\n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机器,其中执行对识别到泄漏的单个和/或单组致动器进行检查的测试。\n37.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的机器,其中,识别和/或确认泄漏时,控制部件不再使用泄漏的致动器或者把机器切换安全状态。\n38.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的机器,用于控制用于传送特别在透析中使用的医疗液体的盒子的阀门。\n39.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的机器,具有耦合表面,盒子能够耦合到该耦合表面以传送医疗液体,致动器设置在耦合表面上。\n40.一种尤其是传输到机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尤其是具有用于执行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的方法的命令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介质。\n', 'claim_count': 45, 'cpc': [{'code': {'clazz': 'A61', 'full': 'A61M2205/128', 'main_group': 'A61M2205', 'section': 'A', 'sub_class': 'A61M', 'sub_group': 'A61M2205/128'},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code': {'clazz': 'A61', 'full': 'A61M2205/52', 'main_group': 'A61M2205', 'section': 'A', 'sub_class': 'A61M', 'sub_group': 'A61M2205/52'},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code': {'clazz': 'A61', 'full': 'A61M1/28', 'main_group': 'A61M1', 'section': 'A', 'sub_class': 'A61M', 'sub_group': 'A61M1/28'},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A61', 'full': 'A61M1/16', 'main_group': 'A61M1', 'section': 'A', 'sub_class': 'A61M', 'sub_group': 'A61M1/16'},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用于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特别是医疗器械的多个阀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还涉及具有用于执行相应方法的控制部件的一种机器,特别是医疗器械。\n本发明具体涉及用于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机器中的盒子(cassette)系统用于传送液体,具体为医用液体。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特别有益地用于透析领域,特别是腹膜透析,特别是用在具有用于传送医疗液体或用于进行治疗的盒子系统的治疗器械中。本发明也可用于血液透析或输注系统中。\n本发明具体涉及腹膜透析机,例如US\xa02007/0112297\xa0A1和US2006/0195064\xa0A中公开的腹膜透析机,还涉及用于操作这种腹膜透析机的方法。因而,US\xa02007/0112297\xa0A1和US\xa02006/0195064\xa0A的全部内容在此为本发明公开的一个组成部分。\n背景技术\n有益地,机器的气动或液动致动器是阀门致动器,这些盒子系统中使用的阀门用这些阀门致动器切换。盒子制成一次性物品,而且盒子具有机器的阀门致动器对其起作用的阀门点,从而切换阀门。具体而言,盒子具有液体传导通路,其在阀门点区域中具有至少一个柔性壁,该柔性壁可被阀门致动器压到液体传导通路中从而阻塞所述通路。就此,致动器有益地具有柔性区域,在对致动器施加压力时该柔性区域扩张,因而作为阀门挺杆。也可用液动或气动的活塞作为致动器,其同样有益地作为阀门挺杆。在这种盒子系统中,有益地,位于盒子侧用于传送如透析液的处理液体的区域通过至少一个膜和有益地位于机器侧用于对其施加压力以致动致动器的区域隔开。\n机器正在工作时,运行不同的阀门切换模式,以提供盒子中所需的液体路径,例如在清洗过程或治疗时所需的液体路径。机器正在工作时,以不同组合对机器的致动器施加压力,以相应地切换盒子中的相应阀门,并为盒子的操作提供所需的流体路径。\n致动器通常具有起作用切换状态和不起作用切换状态,在起作用切换状态中对致动器施加压力,在不起作用切换状态中致动器上没有施加压力。可以通过在致动器上施加压力或者消除压力来在这些状态之间来回切换。在这种切换过程中,向系统施加的压力发生改变,但是,在转换过程之间得到稳定状态,在该状态中在向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上所施加的压力基本是恒定的。然而,对于液动或气动致动器,施加压力的一侧可能会发生泄漏。\n因而,在用于检查和/或监控这种致动器的密封性的公知方法中,通常在治疗开始时进行初始测试,其中,对致动器施加测试压力,在随后的稳定状态中测量单位时间的压力下降,以确定是否存在任何泄漏。就此而言,如果单位时间的压力下降超过某个极限值,就不允许机器工作。\n当然,用这种方法可查出设备初始化时存在的泄漏。然而,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确定在设备工作时系统中出现的泄漏。具体而言,由于需要机器完全停止才能进行初始测试,所以在机器工作时不能进行这种初始测试。此外,没有指示治疗中何时是进行这种测试的适当时机。然而,由于致动器磨损,在治疗时致动器特别会产生泄漏。\n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在机器正在工作的过程中用于检查和/或监控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相应的阀门致动器监控功能的机器,特别是医疗器械。\n发明内容\n用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和根据权利要求20的机器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各有益方面形成了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n因此,本发明包括用于在工作过程中利用以不同的组合来对致动器施加压力来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特别是医疗器械的多个阀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根据本发明,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一起测量各个组合中在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处在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压力下降。对于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分别确定密封性值,其中该密封性值考虑了针对在其中该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上施加了压力的那些组合的测量的压力下降。\n根据本发明的机器在其工作过程中以不同的组合对致动器施加压力,以切换盒子侧的阀门,因而形成期望的液体路径。从而切换工作阶段导致在对其施加压力的不同致动器组合之间发生切换,这样,系统压力波动,切换工作阶段之间为稳定工作阶段,其中,对致动器的固定组合施加基本恒定的系统压力,其不会被切换过程改变并且只会由于系统泄漏而随时间降低。因而,这些稳定工作阶段的压力下降是其上正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测量值。\n在这些稳定工作阶段,测量同时对其施加压力的所有致动器上分别施加的压力,并且测量这些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压力下降。有益地,在有相应组合的时间段内测量压力下降。可具体在稳定工作阶段中的两个不同时间点测量对其施加压力的所有致动器上的压力,特别是在稳定工作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时,并且可以根据这两个值之差确定压力下降。在切换过程中,随后有益地把测量的压力下降提供给评估单元并有益地存储在表格中。\n根据对其施加压力的仅仅一个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的单独测量通常不能给出有关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的密封性的可靠结论,这是由于,在这种组合中通常有同时对其施加压力的多个致动器并且测量的压力下降从而形成了参与的致动器的所有泄漏总和的综合值(collective\xa0value)。\n然而,现在,可以根据对其施加压力的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的数据来确定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的泄漏值。就此而言,如果致动器在特定组合中被施加了压力,那么针对该特定组合测量的压力下降值就被考虑以纳入该特定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相反,如果在特定致动器组合中未对一个致动器施加压力,那么该致动器的泄漏值就不考虑该组合过程中测量的压力下降。\n因而,可以根据至少在特定测量时间或频率之后收集的值确定一个致动器或一组致动器的趋势。虽然通常在机器正常工作过程中同时对多个致动器施加压力,但是,可以根据对多个不同组合的值的汇总来评估每个单独的致动器的密封性。根据本发明,利用了在机器工作过程中总是对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施加压力这一事实。因而,可以通过估算这些不同组合的压力下降而获得各个致动器的密封性的估计值。\n有益地,除了压力下降之外,密封性值还考虑在其间出现压力下降的相应测量时间。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除了相应组合中出现的压力下降,还可以相应地考虑在其间出现这些压力下降的测量时间。为此,对各个稳定工作阶段,有益地把压力下降和测量时间传输给评估单元。由于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压力下降除了对其施加压力的相应致动器的泄漏之外还取决于测量时间,通过考虑这些测量时间可以获得更精确的检测。\n为此,具体地,密封性值可考虑根据总的压力下降值和测量时间得到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因而,单位时间压力下降形成各个致动器的密封性的相对准确的测量值。\n有益地,为了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形成平均值,所述平均值考虑了在其中对该相应的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以及有益地还考虑了测量时间。因而,为了确定具体致动器的密封性值而得到均值,该均值是根据对该特定致动器施加压力的工作阶段中测量的压力下降的所有这些测量值而得到的。虽然实际情况是每个致动器在这些工作阶段中只引起了特定一部分的压力下降,而另一部分的压力下降是由同样对其施加压力的另一些致动器引起的,但是,通过对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求平均从而相对好的近似得到了每个致动器的密封性值。就此而言,均值形成中也分别考虑了各个压力下降的测量时间,具体可以形成所测量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均值。\n就此而言,为了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有益地,计算在其中对该相应致动器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内的压力下降的可选的加权平均值。\n可以不同方式来形成可选的加权平均值。就此而言,具体地,在其中对一个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组合可以同等权重进行加权,这样,针对参与的致动器的泄漏值形成的平均值考虑了针对具体组合所测量出的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压力下降,而与持续时间和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数量无关。\n然而,有益地,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测量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稳定工作阶段的持续时间。就此具体而言,可以形成在对该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稳定工作阶段期间测量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时间均值,用于特定致动器的密封性值。因而,长时间存在的组合的权重比仅短时间出现的组合的权重大。然而,对于具有较长稳定工作阶段的组合,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测量值也更精确,因而提高精确度。\n就此而言,为了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有益地确定在其中对该相应的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总和以及测量时间总和。然后,可以根据这两个和之商得到单位时间的平均压力下降,在该致动器和/或该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中考虑了该商。\n此外,有益地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特定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数量。就此而言,具体地,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越多,参与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所考虑的针对该特定组合所确定的压力下降越少。从而,防止具有对其施加压力的大量致动器的组合(其中相应地出现大的总压力损失)超比例地包括在均值形成之中。\n然而,作为替代,还可以规定平均值形成时考虑对其施加压力的特定致动器组合的测量的总压力下降,而与对其施加压力的特定致动器组合中的致动器数量无关。因而,和具有高泄漏率的致动器相关的密封性值不下降,这是由于,该致动器和泄漏率低得多的其他致动器一同合作工作。因而,通过这样的组合可以容易地识别出有故障的致动器,而且实际正常工作的致动器的值也可以识别出来。\n此外,有益地,根据本发明,所述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等量考虑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特定致动器组合进行测量的并且在相应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所有致动器的总压力下降。所有致动器具有相同结构时,这种值的均匀分布特别有用。\n此外有益地,根据本发明,在机器的工作过程中连续更新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有益地,在当机器从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一个组合切换到另一组合时,更新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然后,在前一组合在稳定工作阶段测量的压力下降或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用于更新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同时,达到新组合的稳定工作阶段时开始新的压力测量。\n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特定密封性值的范围有益地用于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就此而言,比较最低密封性值和最高密封性值,从而确定所有致动器的密封性值范围。小的范围指示致动器的高密封性,大的范围指示存在泄漏,这是由于显然存在至少一个致动器,其密封性值和其他致动器显著不同。\n此外,有益地,所有确定的密封性值的总和用于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该总和还允许对系统的密封性进行总体描述。\n此外,有益地,确定的密封性值随时间的变化用于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从而,可以确定各个致动器或各组致动器的密封性是否出现了显著变化。\n因而,可以在机器工作过程中通过评估相应的密封性值识别到泄漏。有益地,识别到泄漏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工作并进行测试。现在,这样的测试还可以保证工作过程中确定的值并不代表错误测量,而是实际存在泄漏。\n就此,执行初始测试对所有致动器进行检查。公知的设备已具备这种初始测试例行程序,在开始工作之前最初执行这种初始测试例行程序。\n或者,可以执行仅对识别到泄漏的单个和/或单组致动器进行检查的测试。从而,在工作过程中可对确定的泄漏进行快速检查。如果不能确认单个致动器或单组致动器存在泄漏,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初始测试,以检查其他致动器是否存在泄漏。\n此外,有益地,识别和/或确认泄漏时,不再使用该泄漏的致动器或者机器被置于安全状态。由于可通过切换不同致动器在盒子中提供多个流体路径,所以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不启动单个致动器而让机器继续工作。根据本发明,因而,可以关闭确定为存在泄漏的致动器,而不损害盒子的安全性。如果不能这样,相反,就可以把机器切换到安全模式,直到进行了维修。\n整体而言,识别到泄漏时,随后可以启动安全措施。具体地,这种情况下还可以触发警报。\n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机器用于控制传送医疗液体(具体为透析液)的盒子的阀门。这种盒子通常具有液体传导通路,其在阀门点区域具有至少一个柔性壁,把该柔性壁压入通路中以阻塞通路。具体地,液体传导通路用柔性膜覆盖。通过把柔性膜压入液体传导通路,可以阻塞通路,这样形成阀门。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作为阀门挺杆,以把柔性壁或膜压入液体传导通路中。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可以具有柔性区域,该区域在施加压力时扩张,因而压入盒子的流体传导区域。\n本发明还包括一种机器,具体是医疗器械,其具有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具体为多个阀门致动器,具有压力测量设备和电子控制部件,压力测量设备用于测量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上一起施加的压力,电子控制部件用于诸如上述方法的执行特别是自动执行。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电子控制部件具有相应设计的计算单元以及用于存储密封性值的存储器。利用上述方法的这种机器显然也可以带来相同益处。具体地,本机器可以执行根据本发明用于在机器的工作过程中自动检查或者监控机器的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这样增加了工作的安全性。\n有益地,该机器用于控制传送医疗液体的盒子的阀门的机器,实际上,具体为透析特别是腹膜透析中使用的机器。盒子作为一次性部件插入这种机器中,并用于传送医疗液体,例如透析液。然后,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和盒子耦合,并且用作控制盒子阀门的阀门致动器。\n本发明包括一种机器,具体是医疗器械,其具有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具体为多个阀门致动器,具有压力测量设备和电子控制部件,压力测量设备用于测量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上一起施加的压力,电子控制部件控制致动器和压力测量设备,从而,在机器工作过程中以不同组合在致动器上施加压力,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多个致动器组合,测量各个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在稳定工作阶段出现的总压力下降。机器还包括评估单元,该评估单元针对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确定密封性值,其中该密封性值考虑了在其中对相应致动器和/或该相应致动器组施加压力的那些组合所测量的压力下降。此外,提供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其基于确定的密封性值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致动器的密封性。因而,根据本发明的机器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连续监控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的密封性,而无需为此而中断机器工作。\n有益地,除了压力下降以外,评估单元形成的密封性值中还考虑了在其间出现压力下降的测量时间。由于除了分别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泄漏之外,稳定工作阶段中各个组合中一起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上出现的压力下降也取决于确定在其间压力下降的测量时间,所以,更精确地确定了密封性值。具体地,可在稳定工作阶段的两个不同时间期间测量压力,由此而确定的压力下降连同两个时间之间的时间段被传输给评估单元。类似的,可提供存储器,其中可存储这些值或者由这些值计算的值。\n有益地,气密性值考虑了根据测量的压力下降值和测量时间得到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单位时间压力下降是对一个致动器和/或一组致动器的密封性的相对准确的测量值。就此而言,评估可以考虑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不同致动器组合测量的相应单位时间压力下降而且/或者可以根据多个组合的测量的压力下降值和测量时间确定单位时间的平均压力下降。\n有益地,评估单元产生用于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的平均值,所述平均值考虑了在其中对该相应的致动器和/或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以及有益地还考虑了测量时间。因而根据在其中对特定致动器或特定致动器组施加压力的所有组合的测量值形成的均值可得到对相应致动器或相应组致动器的实际密封性值的良好近似。\n有益地,评估单元将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计算为在其中对该相应的致动器和/或该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了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内的压力下降的可选的加权平均值。其上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相应组合的压力下降和/或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测量值的加权可以以不同方式进行。\n具体地,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用于确定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稳定工作阶段的持续时间。具体而言,当形成测量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均值时,就是说当密封性值总是要考虑测量时间时,平均值形成时除了其他值以外还可考虑稳定工作阶段的持续时间或者测量时间。具体可以得到时间平均值。\n此外,平均值形成时考虑了特定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数量。或者,均值形成时可以考虑对其施加压力的特定致动器组合的所测量的总压力下降,而与在该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数目无关。因而,更易于识别泄漏的致动器,但是,这也更影响实际密封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n有益地,所述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等量考虑了针对其上施加压力的特定致动器组合测量的对其施加压力的所有致动器的总压力下降。这一过程的原因是,系统没有关于对其施加压力的多个致动器的总压力下降如何由单个致动器引起的更多详细信息。然而,由于使用了多个不同致动器组合的测量值,所以,对于每个单个致动器或每个具体组的致动器,还是得到了该单个致动器或该组致动器随时间变化的实际密封性的相对好的近似。\n有益地,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具体实现,用于确定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的评估单元可以确定在其中对相应致动器和/或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压力下降总和以及测量时间总和。然后,可以根据该压力下降总和以及该测量时间总和确定每个致动器或每组致动器的单位时间平均压力下降,进而,根据所述单位时间平均压力下降得到相应致动器或相应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该过程对应于时间平均值的形成,该时间平均值是对在其中对该相应致动器和/或相应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那些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组合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的时间平均。\n此外,有益地,根据本发明,评估单元在机器的工作过程中连续更新单个致动器和/或单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从而可以对致动器的密封性进行可靠的检查和/或监控。\n有益地,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确定的密封性值的范围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的密封性。大范围的密封性值指示泄漏的致动器,而小范围的密封性值指示所有致动器密封性良好。\n此外,有益地,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所有确定的密封性值的总和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的密封性。所有确定的密封性值的总和是对应于系统的总密封性的值。\n此外,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机器的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基于确定的密封性值随时间的变化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的密封性。密封性值的这种变化可指示这种泄漏的发生。\n明显地,就此而言,多个值的组合可用于检查和/或监控致动器的密封性。\n此外,有益地,识别到泄漏时,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停止正在工作的机器并进行测试。利用该测试,可以例如由检查和/或监控单元通过该测试再次检查或确认工作过程中确定的特定致动器或特定致动器组的密封性。\n根据本发明,可以执行对所有致动器进行检查的初始测试。然而,作为替代,可以执行对识别到泄漏的单个和/或单组致动器进行检查的测试。由于最初为了确认泄漏,对致动器或致动器组进行的检查是足够的,且其中检查和/或监控单元已经识别到泄漏,所以不需要对所有致动器进行检查。\n有益地,在识别和/或确认泄漏时,根据本发明的机器的控制部件不再使用泄漏的致动器。具体地,如果可以绕过泄漏的致动器,控制部件可以继续机器的工作。否则,把机器切换到安全状态。\n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机器用于控制传送医疗液体(特别是用于透析)的盒子的阀门。就此而言,盒子通常形成插入机器的一次性部件,机器控制盒子中的液体流动。\n有益地,根据本发明的机器具有耦合表面,盒子可以耦合到该耦合表面以传送医疗液体,致动器设置在耦合表面上。因而,机器侧的致动器可以和耦合的盒子的阀门啮合,从而在盒子中提供不同的流体路径。\n本发明还有益地包括一种尤其用于传输到机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尤其是具有用于执行根据上述方法的命令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介质,。这种计算机程序产品也可得到和上述方法相同的益处。这种存储在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尤其可以被传输到现有的机器上,以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从而用于检查和/或监控机器的致动器的密封性。因而,可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对现有的机器进行更新。由于执行该方法不需要额外的部件,所以这是非常可行的。\n附图说明\n现在将参考实施例和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其中:\n图1-4是根据本发明在机器工作时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不同组合。\n具体实施方式\n现在参考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根据本发明用于检查和/或监控医疗器械的多个气动阀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n这种医疗器械中通常使用一次性盒子来传送医用液体。这些一次性盒子具有由柔性箔(foil)覆盖的液体通路。一次性盒子就此插入在医疗器械中并耦合到设备侧的耦合表面,这样,设置在医疗器械的耦合表面上的致动器可以把盒子的柔性箔压到液体传导通路中,由此确定盒子中的液体路径。有益地,气动致动器具有柔性区域,在对致动器施加压力时柔性区域扩展,因而将柔性箔压到液体传导通路中。除了阀门之外还可以实现为泵和类似部件。\n因此,在医疗器械工作时,在不同组合的致动器上交替施加压力,以在盒子中形成相应不同的流体路径。就此而言,通常同时对每个组合中的多个阀门施加压力,这样,在特定组合中对之施加压力的所有阀门上共同出现的压力损失不会和单个阀门联系起来。根据本发明,为了检查医疗器械的各个阀门的密封性,现在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该方法在医疗器械的正常工作期间执行。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利用来自对之施加压力的多种不同的致动器组合的数据,把相应的密封性值和每个单个致动器关联起来。\n对此,对于对其施加压力的多个不同组合,测量在静止工作阶段在各组合中在对其施加压力的各致动器处最初出现的压力下降,并将该压力下降连同测量时间一起存储。现在,根据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的数据确定相应的密封性值,并且所述密封性值考虑了对于在其中对各个致动器和/或各组致动器施加压力的这些组合所测量的压力下降或单位时间的压力下降。\n系统中操作压力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由于从对其施加压力的阀门的一个组合切换到另一组合而需要相应地逐渐确立压力因而出现了压力范围变化。在这些切换阶段之间出现稳定阶段,在稳定阶段不进行动作。在这些稳定工作阶段出现当前根据本发明测量的稳定压力。因此,在和特定组合相关的稳定工作阶段测量不同组合的相应压力下降,并将该相应压力下降和测量时间一起传输给评估单元。然后,把该稳定工作阶段测量的压力下降以及测量时间和在该具体组合过程中对其施加压力的所有这些致动器关联起来。因而,在工作过程中,根据每个致动器所参与的组合的平均压力下降获得和每个致动器相关的密封性值。\n在图1到图4中,示出对其施加压力的不同组合的致动器用于进行说明。就此而言,所示的致动器1、2、3用于表示医疗器械中通常数量相当大的致动器(例如,16个致动器),每种情况下,通过设备11、12和13对致动器1、2、3施加压力,或者,可以把致动器1、2、3和压力源断开。这里,对相关的致动器1、2或3施加压力时,设备11、12和13示为用黑色填充,或者,相应的致动器上没有施加压力时,设备11、12和13为白色。就此而言,为所有致动器提供中央压力源,可以用压力计5确定施加在致动器上的压力。\n图1中示出第一种组合,其中,对所有致动器施加压力。图2中,相反,仅对致动器1施加压力而致动器2和3不起作用。图3中,对致动器1和2施加压力而致动器3不起作用。图4中,致动器1不起作用而对致动器2和3施加压力。\n现在,以表格的形式示出如何在医疗器械的工作过程中根据测量的压力下降和相应施加压力的致动器与值的关联来确定各个致动器的泄漏率。就此,通过作用于不同的致动器组合得到盒子中的阀门模式。\n然后,根据所用的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相应组合确定每个组合的起作用致动器的具体共同泄漏率。实施例从和阀门相关的致动器1到3的如下泄漏率V1到V3开始:\nV1:5mbar/分钟\nV2:15mbar/分钟\nV3:0mbar/分钟\n就此,在切换致动器后,首先等待,直到已经达到了稳定工作状态。之后,在实施例中相应组合出现的时间内测量压力。以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相应新组合改变阀门模式时,把测量的前一组合的压力下降和测量时间一同提供给评估单元,而且例如存储在表格中,测量的值仅和在相应组合中对其施加压力的那些致动器相关联。之后,针对所有致动器得到和致动器相关联的测量值的均值。\n因而,和每个致动器相关联的密封性值对应于在其中对相应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之前的组合的单位时间内的总压力下降的时域平均值。\n表1所示的对应于图1的结构的模式1中,对所有致动器施加压力,并且所有阀门V1到V3相应地关闭。因而,得到所有致动器的总泄漏率为20mbar/分钟。对于所有参与的致动器,测量出现模式1时的压力下降并存储在表格中,随后还存储当前测量时间。之后,切换到对应于图2的模式2,其中,仅对致动器1施加压力。因而,得到5mbar/分钟的泄漏率。因而,相应地,对应的压力下降和测量时间仅和致动器1相关联。在对应于图3的模式3,对前两个致动器施加压力,得到20mbar/分钟的总泄漏率。因此,对于参与的致动器1和2,将上升的压力下降连同测量时间一起存储在表格中。\n如果现在将和致动器相关的相应总压力下降除以和该致动器相关的总测量时间,就得到每个致动器的单位时间平均压力下降。该密封性值考虑的组合越多,近似得到的值越接近实际泄漏率。就此,然而,由于密封阀门的结果受到漏气阀门的影响,所以可以比密封阀门更清楚地识别到漏气阀门。\n可从例如根据模式7的评估看到这一点,模式7中,和致动器1相关的泄漏率为10mbar/分钟,和致动器2相关的泄漏率为16.7mbar/分钟,和致动器3相关的泄漏率为5mbar/分钟。\n由于在静止工作阶段的过程中各个测量的压力下降和在该工作阶段中对其施加压力的所有致动器以相同方式相关联,而不用考虑对其施加压力的阀门的数量,所以可以容易地实现用于确定各个致动器的密封性值的表中所示的方法。因而,对致动器施加压力的所有工作阶段的时间平均作为每个致动器的平均值。因而,确保确定的作为其密封性值的每个致动器的平均泄漏率至少和该致动器的实际泄漏率一样高。\n然而,作为替代,也可采用其他平均值构成,例如,其中不是进行时间平均,而是,每种情况下以相同的方式在最终结果中考虑对于不同致动器组合确定的单位时间压力下降。同样可以考虑平均值计算也包括对其施加压力的致动器的数量。\n利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以保证在医疗器械工作过程中可靠地识别多个致动器的泄漏。致动器的数量通常为例如16个。根据本发明,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通过一个压力计监控所有16个阀门,这是由于,在切换致动器的不同组合过程中确定的压力下降值分别和起作用的致动器相关。\n由此得到一个矢量,其中存着每个单个致动器的密封性值,而且,每一情况中从一种组合变化到另一种组合时密封性值被更新。因而,针对不同模式通过频繁重复根据本发明的测量方法得到系统的实际总状况的近似。\n然后,对于泄漏识别,可对所得矢量进行进一步处理。因而,例如可使用所得矢量的最小/最大估值确定泄漏率的范围。在其中所有致动器具有类似密封性率的窄范围指示工作正常的系统。相反,大的范围指示可能存在泄漏。此外,可以使用所得矢量的总和估值及其梯度随时间的变化识别泄漏行为的变化。同样,可以使用最小值构成确定系统的基础泄漏率。\n可以通过评估识别出有故障的致动器,这是由于该致动器会造成在其中对其施加压力的每个组合的泄漏率增加。这然后通过该致动器的增加的平均值表现出来。必须注意的是,只有通过频繁地获得每个部件的各个测量才能识别出某个趋势。该过程滤除了快速阀门路径变化和致动器组合的快速改变而引发的测量不准现象。\n如果系统发现视为泄漏指示的致动器的密封性值,可以进行额外的测试来检查该结果。为此,中断医疗设备的工作,进行例行测试程序。这可以是对所有致动器进行检查的公知初始测试。或者,最初可以仅对识别为存在泄漏的一个致动器或一组致动器进行检查,其中基于超出允许范围的相应密封性值来确定存在泄漏。\n如果确定一个致动器漏气,医疗器械可以切换到安全状态。然而,如果存在对故障致动器的足够的替代品,也可以绕过该致动器继续工作。\n因而,利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在医疗器械工作过程中持续监控所有的致动器的密封性,并在需要时做出反应。\n表\n\n', 'erdt': 20110323, 'family_inpadoc': 'EP2009001434W', 'family_original': '40829623', 'inventor': [{'lang': 'CN', 'name': 'F·L·赫德曼', 'name_id': 1}, {'lang': 'CN', 'name': 'S·克劳特', 'name_id': 2}], 'ipc': [{'code': {'clazz': 'A61', 'full': 'A61M1/28', 'main_group': 'A61M1', 'section': 'A', 'sub_class': 'A61M', 'sub_group': 'A61M1/28'}}], 'ipcr': [{'code': {'clazz': 'A61', 'full': 'A61M1/28', 'main_group': 'A61M1', 'section': 'A', 'sub_class': 'A61M', 'sub_group': 'A61M1/28'}, 'office': 'CN',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kd': 'A', 'patent_agency': [{'lang': 'CN', 'name':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王勇', 'name_id': 1}], 'patent_id': '7759da35-a501-4c9c-adf6-b3acfbc12fc1', 'pbdt': 20110209, 'pn_official': 'CN101970029A', 'priority': [{'country': 'DE', 'date': 20080229, 'number': '20081011822'}, {'country': 'EP', 'date': 20090227, 'number': '2009001434'}, {'country': 'DE', 'date': 20080229, 'number': '102008011822'}, {'country': 'DE', 'date': 20080229, 'number': '102008011822.2'}], 'prsd': 20140611, 'title': '用于检查和/或监控多个气动或液动致动器的密封性的方法和具体为医疗器械的机器', 'update_ts': 1537842632962, 'tags':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 {'abst': '提供了一种相机模块,所述相机模块包括:透镜镜筒,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透镜;壳体,将透镜镜筒容纳在壳体的内部空间中;压电致动器,设置在壳体的内表面上并且通过磁力结合到壳体的内表面,压电致动器被构造为在内部空间中沿光轴方向驱动透镜镜筒。', 'apdt': 20151208, 'apno_official': 'CN201510896511.0',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韩国京畿道水原市', 'city': 'Suwon-si', 'country': 'KR', 'formatted_address': 'Suwon-si, Gyeonggi-do, South Korea', 'lat': 37.2635727, 'lon': 127.0286009, 'state': '韩国'}, 'ans_id': '9f5dcdb4-43fd-45f1-8da1-af78230d8eab', 'lang': 'CN', 'name':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name_id': 1, 'nname':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nname_cn':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claim': '1.一种相机模块,包括: \n透镜镜筒,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透镜; \n壳体,将透镜镜筒容纳在壳体的内部空间中; \n压电致动器,设置在壳体的内表面上并且通过磁力结合到壳体的内表面, 压电致动器被构造为在内部空间中沿光轴方向驱动透镜镜筒。 \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压电致动器包括通过磁力将压 电致动器结合到壳体的内表面的磁性构件。 \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所述相机模块包括磁性构件,磁性构 件设置在壳体的内表面上并且通过磁力将壳体的内表面结合到压电致动器。 \n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压电致动器包括: \n杆,由磁性构件形成并被构造为沿光轴方向将驱动力传递至透镜镜筒; \n压电元件,结合到杆的一端以产生杆的驱动力。 \n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 \n压电致动器包括; \n杆,被构造为沿光轴方向将驱动力传递至透镜镜筒; \n压电元件,结合到杆的一端以产生杆的驱动力; \n磁性构件,结合到杆的与壳体的内表面相对应的侧表面。 \n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杆与磁性构件彼此一体地形成。 \n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压电致动器还包括设置在压电 元件的与压电元件的设置有杆的一端相对的端部上的加重体。 \n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磁性构件通过嵌件注入成型与 壳体一体地形成。 \n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所述相机模块还包括: \n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分别设置在压电致动器和壳体的内表面 上,以通过磁力使压电致动器与壳体彼此结合, \n其中,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具有相反的极,使得吸引力作用在 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之间。 \n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压电致动器通过磁力结合到透 镜镜筒的外表面。 \n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压电致动器包括: \n杆,沿光轴方向将驱动力传递到透镜镜筒; \n压电元件,结合到杆的一端以产生杆的驱动力; \n磁性构件,结合到杆的与透镜镜筒的外表面相对应的侧表面。 \n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压电致动器包括被构造为将 压电致动器结合到透镜镜筒的外表面的磁性构件。 \n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机模块,所述相机构件还包括: \n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分别设置在透镜镜筒的外表面和压电致 动器上,以通过磁力将压电致动器与透镜镜筒彼此结合, \n其中,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具有相反的极,使得吸引力作用在 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之间。 \n14.一种相机模块,包括: \n透镜镜筒,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透镜; \n壳体,将透镜镜筒容纳在壳体的内部空间中; \n压电致动器,设置在透镜镜筒的外表面上并且通过磁力结合到透镜镜 筒的外表面上,压电致动器被构造为在内部空间中沿光轴方向驱动透镜镜 筒。 \n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相机模块,其中,压电致动器包括被构造 为将压电致动器结合到透镜镜筒的外表面的磁性构件。 \n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相机模块,所述相机模块还包括: \n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分别设置在压电致动器和透镜镜筒的 外表面上,以通过磁力将压电致动器与透镜镜筒彼此结合, \n其中,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具有相反的极使得吸引力作用在 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之间。 \n', 'claim_count': 37, 'desc':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12月8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 10-2014-0175275号韩国专利申请的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出 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n技术领域 \n以下描述涉及一种相机模块。 \n背景技术 \n通常,作为通过图像传感器(电荷耦合装置(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 半导体(CMOS))将通过透镜入射的光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存储和输出图像 的装置的数码相机已经用在多个领域中,例如,移动装置领域。 \n如上描述的数码相机已采用例如,自动聚焦(AF)、光学变焦、快门、 手抖动校正等功能,因此,提高了用户的方便性。具体地,针对安装在移动 装置中的数码相机,已经对根据图像传感器的像素数的增加的自动聚焦和光 学变焦进行了实质研究。 \n相机的传统的透镜驱动模块包括:壳体;透镜镜筒,透镜结合到透镜镜 筒;驱动单元,使透镜镜筒沿光轴方向运动;弹簧,固定驱动单元和透镜镜 筒。透镜的驱动单元的示例包括步进电机、音圈电机(VCM)、压电超声波 电机等。在它们当中,压电超声波电机通过定子和动子(转子)之间的摩擦 将当电施加到压电致动器时产生的简单的振动(例如收缩和扩张等)转换成 圆周运动或线性运动,并且具有在其操作时不存在噪声的优势,并且不存在 电磁波的影响。此外,与电磁驱动电机相比,压电超声波电机提供更高的能 量密度、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高的定位精度以及掉电保持功能。 \n作为驱动单元的压电超声波电机沿与透镜镜筒的光轴方向相一致的方向 设置。因此,当超声波信号施加到驱动单元时,可实现当压电致动器沿光轴 方向收缩或扩张时使透镜镜筒运动的自动聚焦(AF)功能。 \n第2010-0150545号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公开了相机模块的结构。 \n发明内容 \n提供本发明内容,以按照简化形式介绍构思的选择,将在下面的具体实 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所述构思。本发明内容无意确定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 特征或必要特征,也无意用于确定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n根据一个总的方面,一种相机模块包括:透镜镜筒,包括一个或更多个 透镜;壳体,将透镜镜筒容纳在壳体的内部空间中;压电致动器,设置在壳 体的内表面上并且通过磁力结合到壳体的内表面,压电致动器被构造为在内 部空间沿光轴方向驱动透镜镜筒。 \n压电致动器可包括通过磁力将压电致动器结合到壳体的内表面的磁性构 件。 \n相机模块还可包括磁性构件,磁性构件设置在壳体的内表面上并且通过 磁力将壳体的内表面结合到压电致动器。 \n压电致动器可包括:杆,由磁性构件形成并被构造为沿光轴方向将驱动 力传递至透镜镜筒;压电元件,结合到杆的一端以产生杆的驱动力。 \n压电致动器可包括;杆,被构造为沿光轴方向将驱动力传递至透镜镜筒; 压电元件,结合到杆的一端以产生杆的驱动力。磁性构件可结合到杆的与壳 体的内表面相对应的侧表面。 \n杆和磁性构件可彼此一体地形成。 \n压电致动器还可包括设置在压电元件的与压电元件的设置有杆的一端相 对的端部上的加重体。 \n磁性构件可通过嵌件注入成型与壳体一体地形成。 \n相机模块还可包括: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分别设置在压电致 动器和壳体的内表面上,以通过磁力将压电致动器与壳体彼此结合,其中, 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具有相反的极,使得吸引力作用在第一磁性构 件和第二磁性构件之间。 \n压电致动器可通过磁力结合到透镜镜筒的外表面。 \n压电致动器可包括:杆,被构造为沿光轴方向将驱动力传递到透镜镜筒; 压电元件,结合到杆的一端以产生杆的驱动力;磁性构件,结合到杆的与透 镜镜筒的外表面相对应的侧表面。 \n压电致动器可包括被构造为将压电致动器结合到透镜镜筒的外表面的磁 性构件。 \n相机构件还可包括: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分别设置在压电致 动器和透镜镜筒的外表面上,以通过磁力将压电致动器与透镜镜筒彼此结合, 其中,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具有相反的极,使得吸引力作用在第一 磁性构件与第二磁性构件之间。 \n根据另一总的方面,一种相机模块包括:透镜镜筒,包括一个或更多 个透镜;壳体,将透镜镜筒容纳在壳体的内部空间中;压电致动器,设置 在透镜镜筒的外表面上并且通过磁力结合到透镜镜筒的外表面上,压电致 动器被构造为在内部空间里沿光轴方向驱动透镜镜筒。 \n压电致动器可包括被构造为将压电致动器结合到透镜镜筒的外表面 的磁性构件。 \n相机模块还包括: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分别设置在透镜镜 筒的外表面上和压电致动器上,以使压电致动器与透镜镜筒通过磁力彼此 结合,其中,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具有相反的极使得吸引力作用 在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之间。 \n从下面的详细描述、附图以及权利要求,其他的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n附图说明 \n图1是根据示例的相机模块的透视图; \n图2是图1的相机模块的分解透视图; \n图3是根据示例的彼此结合的透镜镜筒组件与壳体的分解透视图; \n图4至图7是示出在透镜镜筒与压电致动器之间的结合结构的不同的示 例的示图; \n图8至图13是示出在壳体与压电致动器之间的结合结构的不同的示例的 示图。 \n在整个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标号是指相同的元件。附图不一 定按照比例绘制,为了清楚、说明和便利起见,可能会夸大附图中元件的相 对尺寸、比例和描绘。 \n具体实施方式 \n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协助读者获得对描述于此的方法、设备和/或 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描述于此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变型 以及等同物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是明显的。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明显的是,在此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是示例,并且不限制于阐述 于此的示例,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出现的操作之外,可对描述于此的操作的 顺序进行改变。此外,为了更加清楚和简洁,可省略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公知的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n描述于此的特征可按照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于描 述于此的示例。更确切地说,提供描述于此的示例,以使本公开将是彻底的 和完整的,并将本公开的全部范围传达给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n图1是根据示例的相机模块100的透视图。图2是相机模块100的分 解透视图。图3是根据示例的彼此结合的透镜镜筒组件(包括透镜镜筒20 和压电致动器30)与壳体10的分解透视图。 \n相机模块100包括:透镜镜筒20,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透镜(未示出); 壳体10,将透镜镜筒20容纳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压电致动器30, 形成在壳体10的内表面11上并且被构造为产生驱动力以在壳体10的内 部空间中沿光轴方向X驱动透镜镜筒20。压电致动器30通过磁性材料的 吸引力结合到壳体10的内表面11。 \n透镜镜筒20可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以使一个或更多个透镜可容纳在 其中用于拍摄物体,并且透镜可沿着光轴设置在透镜镜筒20中。具有不 同形式的透镜可插入到透镜镜筒20中,因此,通过透镜入射的光可收集 到图像传感器中(未示出),所以可拍摄图像。图1至图3中示出的透镜 镜筒20的形状和种类仅是示例。也就是说,根据示例实施例的透镜镜筒 20的形状和种类不受具体限制,并且可被本领域技术人员修改。 \n壳体10将透镜镜筒20围住以保护其他透镜组件免受透镜镜筒20的 外部冲击,并且防止异物进入,所以稳固地保持并改善相机模块100的驱 动性能。在相机模块100中,压电致动器30形成用于沿光轴方向X驱动 透镜镜筒20的驱动部,从而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有效地驱动透镜镜筒 20。 \n在电压施加到压电致动器30的情况下,压电致动器30可将通过包括 在压电致动器30中的压电元件32的重复的收缩和扩张产生的驱动力施加 到透镜镜筒20。压电元件32可利用当施加外力以发生机械变形时出现的 电极化现象,并且当外力施加到压电元件32时,压电元件32可运动或产 生力。当电压施加到压电元件32时,振动可在压电元件32中产生,并且 可传递到透镜镜筒20,因此,透镜镜筒20可沿光轴方向X上下运动。 \n如图3所示,压电致动器30可结合到透镜镜筒20以及壳体10中的 与壳体10中的透镜镜筒20相对应的内表面11。当压电致动器30结合到 壳体10的内表面11时,可通过磁力的吸引力而不是结合方法或附着方法 将压电致动器30结合到壳体10的内表面11。在通过结合方法或其它附着 方法将压电致动器30固定地结合到壳体10的内表面11的情况下,在压 电致动器30中产生的振动可能不会有效地传递到透镜镜筒20。在通过磁 力的吸引力将压电致动器30结合到壳体10的内表面11的情况下,压电 致动器30中产生的振动的位移宽度可增大,因此,传递到透镜镜筒20的 驱动力的效率可显著提高,所以相机模块100的驱动可靠性可提高,相机 模块100的功耗可有效地减小,并且可确保压电致动器30的耐用性。 \n此外,压电致动器30也可紧密地附着并结合到透镜镜筒20,所以压 电致动器30的向上的驱动力可有效地传递到透镜镜筒20。根据现有技术, 在通过另外的构件(例如片簧)将压电致动器30紧密地附着到透镜镜筒 20的预载结构的情况下,可插入另外的组件,因此,相机模块的制造工艺 会复杂并且生产率下降。此外,针对通过另外的构件的预载结构,当重复 地执行多个振动时,压电致动器30与透镜镜筒20之间的预载结构会变得 松散或分开,因此,透镜镜筒20的驱动可靠性会迅速地下降。因此,在 示例中,可通过经由磁力而不是固定方法(例如结合方法)的结合结构进 行压电致动器30与透镜镜筒20之间的结合且确保压电致动器30与壳体 10的内表面11之间的结合力,因此,压电元件32的驱动力可有效地传递 到杆31和透镜镜筒20。此外,可形成有效地实现压电致动器30与透镜镜 筒20的结合表面之间的摩擦的预载结构以确保透镜镜筒20的驱动性能的 可靠性。 \n如图2所示,压电致动器30包括:杆31,被构造为沿光轴方向X将 驱动力传递至透镜镜筒20;所述压电元件32,结合到杆31的一端以产生 杆31的驱动力。杆31可紧密地附着并结合到透镜镜筒20的一侧以在杆 31与透镜镜筒20之间形成摩擦表面,以将压电致动器30的驱动力传递至 透镜镜筒20。在这种情况下,杆31通过由磁力的吸引力也结合到壳体10 的内表面11。当电压施加到相机模块以驱动压电元件32时,驱动力传递 至结合到压电元件32的一端的杆31以沿光轴方向X上下驱动透镜镜筒 20,在透镜镜筒20上形成相对于杆31的摩擦表面。加重体33还结合到 压电元件32的另一端,加重体33结合到压电元件32的另一端,以合适 地使被驱动并位移的压电致动器32的重心运动,从而更有效地驱动杆31 和结合到杆31的透镜镜筒20。 \n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压电致动器30与透镜镜筒20之间的结合结 构以及压电致动器30与壳体10的内表面11之间的结合结构的不同的示 例。 \n首先,图4至图7是示出用于通过磁性材料的吸引力将透镜镜筒20 与压电致动器30彼此结合的结合结构的不同的示例的示图。 \n如图4所示,磁性构件40结合到透镜镜筒20,并且压电致动器30 的杆31通过磁性材料的吸引力结合到磁性构件40。在这种情况下,杆31 可由将通过吸引力而结合到设置在透镜镜筒20上的磁性构件40的金属例 如磁铁形成。这里,磁性构件40可设置为独立的构件并且结合到透镜镜 筒20的外表面,或可与透镜镜筒20的外表面一体地形成,如图5所示。 当制造透镜镜筒20时,磁性构件40可与结合到压电致动器30的透镜镜 筒20的外表面一体地形成。 \n此外,如图6所示,与透镜镜筒20的外表面的材料相对应的磁性构 件40可设置为单独的构件并且结合到压电致动器30。根据图6的示例, 磁性构件40结合到压电致动器30的杆31的外表面。透镜镜筒20可由注 入成型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磁性构件40形成在与包括例如金属等 的材料的透镜镜筒20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以产生吸引力。这里,磁性构 件40可设置为单独的构件并且结合到杆31,或者如图7所示,当制造压 电致动器30时,磁性构件40可通过注入成型等与杆31一体地形成。 \n如图8所示,磁性体40'可包括具有相反的极并且分别结合到透镜镜 筒20和压电致动器30的外表面的第一磁性构件41和第二磁性构件42, 因此,磁性构件41和42可通过磁性材料的吸引力彼此结合。例如,在第 一磁性构件41具有N极,第二磁性构件42具有S极的情况下,在第一磁 性构件41和第二磁性构件42之间产生吸引力。 \n接下来,图9至图13是示出通过磁性材料的吸引力将壳体10与压电 致动器30彼此结合的结合结构的不同的示例的示图。 \n如上描述,在通过结合方法将压电致动器30结合到壳体10的内表面 11的情况下,会难以有效地将由压电元件32产生的压电致动器30的位移 传递到透镜镜筒20。在通过结合方法将压电致动器30结合到壳体10的内 表面11的情况下,即使通过柔性弹性黏合剂等将压电致动器30结合到壳 体10的内表面11,压电元件32的振动的位移宽度也会受到限制,因此, 可将等于或高于用于沿光轴方向X驱动透镜镜筒20所需要的电压的电压 施加到压电致动器30,或者沿光轴方向X控制透镜镜筒20的位移的可靠 性会降低。因此,通过磁性构件50或磁性构件50'的吸引力将压电致动器 30结合到壳体10的内表面11的结合结构可形成为实现压电致动器30的 位移宽度基本上与压电元件32的位移宽度相同,从而可确保从压电元件 32接收驱动力的透镜镜筒20的驱动位移的可靠性。 \n首先,如图9所示,磁性构件50可设置为独立的构件并且结合到壳 体10的内表面11,因此,可将磁性构件50和与磁性构件50相对应的压 电致动器30通过其间的吸引力彼此结合。可选地,如图10所示,磁性体 50可与壳体10的内表面11一体地形成。壳体10的内表面11可通过嵌件 注入成型制造,因此,壳体10可与磁性构件50一体地制造。 \n如图11所示,磁性构件50可设置为独立的构件并且结合到压电致动 器30的与壳体10的内表面11对应的外表面。壳体10可由注入成型材料 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磁性构件50形成在与利用例如金属等材料的壳体 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以产生吸引力。可选地,如图12所示,磁性构件 50可与压电致动器30的杆31一体地形成,从而当制造磁性构件50时更 有效地实现本示例。 \n如图13所示,磁性体50'可包括具有相反的极的第一磁性构件51和 第二磁性体52,并且第一磁性构件51和第二磁性体52分别结合到壳体 10的内表面11和压电致动器30的与壳体10的内表面11相对应的外表面, 因此,第一磁性构件51和第二磁性体52可通过磁性材料的吸引力彼此结 合。例如,在第一磁性构件51具有N极,第二磁性构件具有S极的情况 下,因此,在第一磁性构件51和第二磁性体52之间产生吸引力。 \n如上所述,根据在此公开的示例,压电致动器和壳体的内表面可通过 磁性构件的吸引力彼此结合,从而有效地改善压电致动器的位移宽度的自 由度并且有效地将压电致动器的驱动位移传递到透镜镜筒。因此,可确保 相机模块的驱动性能和操作可靠性。 \n虽然本公开包括特定示例,但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明显的 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以及其等同物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这些示 例在形式和细节方面做出各种改变。描述于此的示例仅被视为描述意义, 而非出于限制的目的。在每个示例中的特征或方面的描述被视为适用于其 它示例中的类似的特征或方面。如果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描述的技术、和 /或如果按照不同的方式来组合所描述的系统、结构、装置或电路中的组件、 和/或由其它组件或其等同物来替换或增补所描述的系统、结构、装置或电 路中的组件,则可能会实现合理的结果。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由具体实 施方式限定,而是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并且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 的范围内的各种改变也将被理解为包括在本公开中。 \n", 'erdt': 20171215, 'inventor': [{'lang': 'CN', 'name': '李东均',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G03', 'full': 'G03B17/12', 'main_group': 'G03B17', 'section': 'G', 'sub_class': 'G03B', 'sub_group': 'G03B17/12'}}, {'code': {'clazz': 'G03', 'full': 'G03B13/36', 'main_group': 'G03B13', 'section': 'G', 'sub_class': 'G03B', 'sub_group': 'G03B13/36'}}, {'code': {'clazz': 'G02', 'full': 'G02B7/09', 'main_group': 'G02B7', 'section': 'G', 'sub_class': 'G02B', 'sub_group': 'G02B7/09'}}, {'code': {'clazz': 'H04', 'full': 'H04N5/225', 'main_group': 'H04N5', 'section': 'H', 'sub_class': 'H04N', 'sub_group': 'H04N5/225'}}],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286', 'lang': 'CN', 'name':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刘奕晴', 'name_id': 1}], 'patent_id': 'c22152ef-33f1-4ec9-95b7-45df528470ba', 'pbdt': 20160615, 'pn_official': 'CN105676568A', 'priority': [{'country': 'KR', 'date': 20141208, 'number': '10-2014-0175275'}], 'prsd': 20160615, 'title': '相机模块', 'update_ts': 1537262845300, 'tags': ['光学仪器制造', '其他软件开发', '照相机及器材制造', '其他未列明日用产品修理业',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ow-k介电材料层结构,该介电材料层结构包括:一基底;多个多孔性介电材料,由下往上依序设置于上述基底上;以及多个致密介电材料,交错地设置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间,其中所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的表面积由下往上递减。本发明的介电材料层结构可防止多孔性介电材料剥落(peeling)的问题发生。', 'apdt': 20020621, 'apno_official': 'CN02124398.0',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台湾省新竹', 'country': 'TW', 'formatted_address': 'Hsinchu County, Taiwan', 'lat': 24.7032806, 'lon': 121.1252135, 'state': '台湾'}, 'ans_id': 'a6d31579-4a15-4c42-8235-61049ef79ca1', 'lang': 'CN', 'name':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nname': 'TSMC', 'nname_cn': '台積電'}], 'claim': '1、一种介电材料层结构,包括: \n一基底; \n多个多孔性介电材料,由下往上依序设置于该基底上;以及 \n多个致密介电材料,交错地设置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间,其中所述多 孔性介电材料的表面积由下往上递减。 \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材料层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顶层致 密介电材料,设置于所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的最顶层表面。 \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材料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性介 电材料是以露出该基底以及较下方的该致密介电材料的方式加以设置,并 且该基底以及较下方的该致密介电材料的露出部分直接与所述致密介电材 料之一接触。 \n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介电材料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致密介电材料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或旋转涂布法形成。 \n5、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介电材料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致密介电材料包括半有机硅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硅、 氟硅玻璃或黑钻石之一或其组合。 \n6、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介电材料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致密介电材料与所述多孔性介电层材料为相同材质,且所述致密介电材料 施以一致密化处理。 \n', 'claim_count': 9,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半导体的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介电材料层的结 构。 \n背景技术 \n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元件运算速度有逐渐提高的需求。在电路 运算中,RC乘积值是造成电路延迟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降低电路的RC 值是集成电路制程技术的主要课题。在集成电路的后段制程(back-end process\xa0flow),降低沉积介电质的介电常数,可以达到降低寄生电容, 提高电路速度的目的。 \n目前已广泛地被用来当作内金属介电层(inter-metal\xa0dielectrics; IMD)的材料,常见的有二氧化硅(SiO2)、FSG(fluorinated\xa0SiO2)以 及台湾应用材料公司所生产的黑钻石(black\xa0diamond)。二氧化硅的介 电常数约为4。FSG是指氟掺杂的二氧化硅,其介电常数约为3.5。而黑钻 石的介电常数则为3。 \n但是,半导体元件运算速度不断地提高,介电常数高于2.5的介电材 料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熟悉此技术的人员提出一种以旋转涂布法 (spin-on)形成介电常数低于2.5的低介电常数材料,这类的低介电常 数材料多为有机硅烷聚合物,例如:HSQ(hydrogen\xa0sikequoxime)、 MSQ(methyl\xa0silsequoxime),或有机碳烃聚合物:Silk、Flare、PAE-2、 Velox、BCB等。不过,由于此类多孔性介电材料的耐热性较差,因此往往 在后续的热制程中产生形变,造成产品的优良率降低,因此多孔性介电材 料通常会再搭配无机介电材料,以弥补多孔性介电材料不耐热的缺点。 \n然而,由于多孔性介电材料与无机介电材料界面间仅是物理性吸附, 其吸附力并不够强,故容易剥落。此吸附力不佳的缺点将可能使下一步制 程无法进行,甚至造成元件失效,降低制程的优良率,因此并不符合复杂 的半导体制程所需。因此,要如何改善低阻值多孔性介电材料层和无机介 电材料层之间的吸附力,是目前所面临的一大瓶颈。 \n另一方面,低温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xa0vapor\xa0deposition,CVD) 正处于积极的研制阶段,该法是利用空气与反应性气体混合做为前驱体,用 以沉积多孔性介电材料。 \n然而,以低温化学气相沉积所形成的多孔性介电材料,由于其结构松 散,往往仍有附着性不佳的问题存在。 \n发明内容 \n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电材料层的结构 及其制造方法,可以改善low-k的多孔性介电材料附着性不佳的问题,避 免介电材料层的剥落(peeling)。 \n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剥落的介电材料层结构。 \n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介电材料层的结构,此结构主要 是包括:一基底;多个多孔性介电材料,由下往上依序设置于该基底上;以 及多个致密介电材料,交错地设置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间,其中所述多孔 性介电材料的表面积由下往上递减。 \n所述介电材料层结构还包括一顶层致密介电材料,设置于所述多孔性介 电材料的最顶层表面。 \n所述多孔性介电材料是以露出该基底以及较下方的该致密介电材料 的方式加以设置,并且该基底以及较下方的该致密介电材料的露出部分直 接与所述致密介电材料之一接触。 \n如前所述,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和上述致密介电材料均可以利用化学 气相沉积法(chemical\xa0vapor\xa0deposition;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 on)形成。并且,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可由半有机硅烷聚合物或有机芳香 碳烃氢聚合物所构成,而上述致密介电材料可由半有机硅烷聚合物、有机 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硅、氟硅玻璃或黑钻石之一或其组合所构成。 上述致密介电材料与上述多孔性介电层材料是为相同材质,且上述致密介 电层材料施以一致密化处理。 \n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介电材料层 结构的制造方法。 \n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介电材料层的制造方法,此方法的 步骤主要是包括: \n提供一基底;形成一多孔性介电材料于上述基底表面;以及形成一致 密介电材料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 \n还包括去除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的边缘,直到露出部分上述基底表面 的步骤,并且将基底表面露出部分直接与致密介电材料接触。 \n还包括在第一致密介电材料表面设置一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并将第 二致密介电材料覆盖于上述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与上述露出部分的第一 致密介电材料表面之上的步骤。 \n如前所述,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和上述致密介电材料皆可以利用化学 气相沉积法(chemical\xa0vapor\xa0deposition;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 on)形成。并且,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可由半有机硅烷聚合物或有机芳香 碳烃氢聚合物所构成,而上述致密介电材料可由半有机硅烷聚合物、有机 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硅、氟硅玻璃或黑钻石之一或其组合所构成。 上述致密介电材料与上述多孔性介电层材料是为相同材质,且上述致密介 电层材料施以一致密化处理。 \n本发明具有下列效果: \n1.本发明介电材料层结构利用致密介电材料覆盖于多孔性介电材料 表面,可提高介电层的机械强度,增加介电层对其他材料的附着力,如: 抗反射层(anti-reflection\xa0layer;ARC),并且可防止水气(moisture) 入侵与增加其抗蚀性。 \n2.本发明的介电材料层结构,可以避免公知的多孔性介电材料堆叠 时容易发生的剥落问题。 \n3.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步骤,不会使制程复杂化。 \n附图说明 \n图1A至图1B是实施例1制备介电材料层的制程剖面图; \n图2A至图2D是实施例2制备介电材料层的制程剖面图; \n图3是实施例3制得的介电材料层的结构剖面图; \n图4是实施例4制得的介电材料层的结构剖面图; \n图5是实施例5制得的介电材料层的结构剖面图。 \n具体实施方式 \n实施例1 \n请参照图1A至图1B,是显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制备介电材料层的一制 程剖面图。 \n首先,请参照图1A,提供一半导体基底10。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 (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一low-k多孔性介电材料12于上 述半导体基底10表面。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的材质大多是为半有机物或 有机物,例如:半有机硅烷聚合物(如:bydrogen\xa0silsesquioxane;HSQ、 metbylsilsequioxane;MSQ)、Allied\xa0Signal公司所生产的FLARE、气凝 胶(aerogels)、干凝胶(xerogels)、Dow\xa0Chemical公司所生产的SiLK 或是Nanopore公司所生产的nanoglass。 \n接着,请参照图1B,形成一致密介电材料14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 表面。其中,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4可以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 转涂布法(spin-on)形成,并且其材质可由半有机硅,烷聚合物、有机 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硅、氟硅玻璃或黑钻石所构成。上述致密介电材 料14可能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为同一种材质,再经过致密化处理 (densified),使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4具有比上述多孔性介电常数12致 密的性质。请注意,此处所称的“致密”,乃是一种相对性的概念,而非 绝对性的概念,亦即标号14的材料相对于标号12的材料显得致密。致密介 电材料14的结构较致密,因此介电常数通常较高于多孔性介电常数12。如 此,便可以利用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4保护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使上述 多孔性介电材料12不容易发生剥落的现象,同时由两者共同组成的介电材 料层的介电常数仍可维特不至于太高。 \n本实施例是一种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结构剖面图见图1B。 上述基底10,其表面设置一多孔性介电材料12,因其结构松散,具有多孔 洞,所以介电常数值相当低。再者,一致密介电材料14,设置于上述多孔 性介电材料12表面,因为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4具有致密的结构,所以覆盖 在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之上,可以防止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剥落。并 且,根据本发明是由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与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4共同组 成介电层,与单独使用致密介电材料作为介电层相比较,其介电常数值较 低。 \n实施例2 \n请参照图2A至第2D图。 \n首先,请参照图2A,提供一半导体基底100。并且,可以视需求而定, 利用适当沉积程序,例如:化学气相沉积,形成一蚀刻终止层102于上述 半导体基底100表面,其中上述蚀刻终止层102的材质例如为氮氧化硅 (SiON)。 \n第二,请参照图2B,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 -on)形成一多孔性介电材料104于上述蚀刻终止层12表面。上述多孔性 介电材料104的材质大多是为半有机物或有机物,例如:半有机硅烷聚合 物(如:hydrogen\xa0silsesquioxane;HSQ、methylsilsequioxane;MSQ)、 Allied\xa0Sisnal公司所生产的FLARE、气凝胶(aerogels)、干凝胶 (xerogels)、Dow\xa0Chemical公司所生产的SiLK或是Nanopore公司所生产 的nanoglass,由于其结构为多孔性,因此通常具有相当低的介电常数值。 \n第三,请参照图2C,利用适当程序,例如:洗边(edge\xa0bead\xa0remove; EBR),去除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的边缘,直到露出部分上述蚀刻终止 层102表面,用以清除形成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的边缘污染部分。 \n第四,请参照图2D,利用适当程序,例如:化学气相沉积法或旋转涂 布法,顺应性形成一致密介电材料106于上述蚀刻终止层102与上述多孔性 介电材料104表面,用以全面性将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包覆起来,由于 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06的结构致密,附着性良好,可以避免多孔性介电材 料104脱落。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06例如为半有机硅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 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硅、氟硅玻璃或黑钻石所构成。 \n本实施例是一种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结构剖面图见图2D。 上述基底100表面可设置一蚀刻终止层102。接着,一多孔性介电材料104 设置于上述蚀刻终止层102。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的面积小于上述基底 100的面积,使得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的外围部分露出部分上述蚀刻终 止层102表面。 \n再者,一致密介电材料106,设置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以及上述 蚀刻终止层102表面,顺应性覆盖住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亦即不仅上 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的顶部表面被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06所覆盖,上述多 孔性介电材料104的侧壁(side\xa0wall)部分亦被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06覆 盖。如此一来,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不容易发生剥落的问题。 \n因为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06具有致密的结构,所以全面性覆盖在上述 多孔性介电材料104与上述蚀刻终止层102之上,可以防止上述多孔性介电 材料104剥落。并且,根据本发明是由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与上述致密 介电材料106共同组成介电层,与单独使用致密介电材料做为介电层相比 较,其介电常数值较低。 \n如前所述,根据本发明,在此实施例中虽然以各单一层多孔性介电材 料与致密介电材料而组成介电层但可以视实际需求而定,多孔性介电材料 与致密介电材料可以重复设置以共同组合成介电层,并不在此设限。 \n根据本发明中实施例1与实施例2的差别在于实施例1中多孔性介电材 料与致密介电材料的面积大小一致,致密介电材料直接覆盖在孔性介电材 料表面,用以保护孔性介电材料,防止其剥落。至于实施例2则为多孔性 介电材料的面积小于致密介电材料,致密介电材料顺应性覆盖在多孔性介 电材料的表面,使得多孔性介电材料不仅顶部表面被覆盖,多孔性介电材 料的侧壁同样也被覆盖保护,使得多孔性介电材料受到全面性保护,更不 容易剥落。 \n实施例3 \n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与实施例2可以视需求而合并使用,重复设置多 孔性介电材料与致密介电材料。 \n图3是本发明多层介电层的一实施例剖面图。其通用于高强度、高韧 性的多孔性介电材料。编号500是一基底,其表面设置一第一多孔性介电 材料501。接着,一第一致密介电材料502顺应性形成于上述第一多孔性介 电材料501的表面,用以全面性覆盖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501。后续再 设置一多孔性介电材料503,其面积大小相等于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 501,再顺应性形成一第二致密介电材料504。编号504a是为上述第二致密 介电材料504顺应性形成时的最边缘部分,落于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502 的边缘部分502a。如此,依序重复设置一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505、第三 致密介电材料506、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507、第四致密介电材料508,第 五多孔性介电材料509、第五致密介,电材料510、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511、 第六致密介电材料512、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513、第七致密介电材料514、 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515、第八致密介电材料516。其中,上述第一多孔性 介电材料501、上述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503、上述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 505、上述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507、上述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509、上述 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511、上述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513、上述第八多孔性 介电材料515的面积大小皆相等,各自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 转涂布法(spin-on)形成,其材料独立由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如: hydrogen\xa0silsesquioxane;HSQ、methylsilsequioxane,MSQ)、Allied Signal公司所生产的FLARB、气凝胶(aerogels)、干凝胶(xerogels)、 Dow\xa0Chemical公司所生产的SiLK或是Nanopore公司所生产的nanoglass所 构成。并且,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502、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504、上 述第三致密介电材料506、上述第四致密介电材料508、上述第五致密介电 材料510、上述第六致密介电材料512、上述第七致密介电材料514、上述 第八致密介电材料516皆可各自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法 (spin-on)形成,且其材料独立由半有机硅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 聚合物、二氧化硅、氟硅玻璃或黑钻石所构成。 \n上述第三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506a则落于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 料的边缘部分504a的表面,再依序堆叠上述第四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 508a、上述第五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510a、上述第六致密介电材料的 边缘部分512a、上述第七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514a、上述第八致密介 电材料的边缘部分516a。 \n实施例4 \n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多层介电层的剖面图。其适用于强度、韧性等 材料特性中等的多孔性介电材料。编号600是一基底,其表面设置一第一 多孔性介电材料601。接着,一第一致密介电材料602顺应性形成于上述第 一多孔性介电材料601的表面,用以全面性覆盖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 601。后续再设置一多孔性介电材料603,其面积大小相等于上述第一多孔 性介电材料601,再顺应性形成一第二致密介电材料604。编号604a是为上 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604顺应性形成时的最边缘部分,落于上述第一致密 介电材料602的边缘部分602a。如此,依序重复设置一第三多孔性介电材 料605、第三致密介电材料606、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607、第四致密介电 材料608。其中,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601、上述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 603、上述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605、上述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607的面积 大小皆相等。 \n接着,形成一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609,其中上述第五多孔性介电材 料609的面积小于上述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607,接着,顺应性形成一第五 致密介电材料610,使得上述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609被全面性覆盖,完整 地保护上述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609,以防止其剥落。 \n接着,再重复形成一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611、第六致密介电材料612、 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613第八致密介电材料616。其中,上述第六多孔性介 电材料611、上述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613、上述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615 的面积大小依序递减。如此一来,皆可使得上述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611、 上述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613、上述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615受到全面性覆 盖与保护,较不容易剥落。 \n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601、上述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603、上述第 三多孔性介电材料605、上述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607、上述第五多孔性介 电材料609、上述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611、上述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613、 上述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615皆可各自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 涂布法(spin-on)形成,其材料独立由有机硅烷聚合物(如:hydrogen silsesquioxane;HSQ、methylsilsequioxane;MSQ)、Allied\xa0Signal公 司所生产的FLARE、气凝胶(aerogels)、干凝胶(xerogels)、Dow\xa0Chemical 公司所生产的SiLK或是Nanopore公司所生产的nanoglass所构成。并且, 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602、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604、上述第三致密介 电材料506、上述第四致密介电材料608、上述第五致密介电材料610、上 述第六致密介电材料612、上述第七致密介电材料614、上述第八致密介电 材料616皆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 且其材料例如为半有机硅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硅、 氟硅玻璃或黑钻石所构成。 \n上述第三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606a则落于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 料的边缘部分604a的表面,再依序堆叠上述第四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 608a、上述第五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610a、上述第六致密介电材料的 边缘部分612a、上述第七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614a、上述第八致密介 电材料616的边缘部分616a。 \n实施例5 \n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多层介电层的剖面图。其适用于低强度、低韧 性的多孔性介电材料。编号700是一基底,其表面设置一第一多孔性介电 材料701。接着,一第一致密介电材料702顺应性形成于上述第一多孔性介 电材料701的表面,用以全面性覆盖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701。后续再 设置一多孔性介电材料703,其面积小于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701的面 积,再顺应性形成一第二致密介电材料704。编号704a是为上述第二致密 介电材料704顺应性形成时的最边缘部分,落于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702 的边缘部分702a。如此依序重复设置一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705、第三致 密介电材料706、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707、第四致密介电材料708、第五 多孔性介电材料709、第五致密介电材料710、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711、 第六致密介电材料712、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713、第七致密介电材料714、 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715、第八致密介电材料716。 \n如前所述,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701、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703、 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705、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707、第五多孔性介电、材 料709、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711、上述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718、上述第 八多孔性介电材料715的面积大小依序递减。如此一来,皆可使得各层多 孔性介电材料7受到全面性覆盖与保护,较不容易剥落。根据本发明的本 实施例的多孔性材料受到最完整保护,整个介电材料层最不容易剥落。 \n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701、上述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703、上述第 三多孔性介电材料705、上述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707、上述第五多孔性介 电材料709、上述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711、上述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713、 上述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715皆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 法(spin-on)形成,其材料独立由半有机硅烷聚合物(如:hydrogen silsesquioxane;HSQ、metbylsilsequioxane;MSQ)、Allied\xa0Signal公 司所生产的FLARE、气凝胶(aerogels)、干凝胶(xerogels)、Dow\xa0Chehcal 公司所生产的SiLK或是Nanopore公司所生产的nanoglass所构成。并且, 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702、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704、上述第三致密介 电材料706、上述第四致密介电材料708、上述第五致密介电材料710、上 述第六致密介电材料712、上述第七致密介电材料714、上述第八致密介电 材料717皆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 成,且其材料例如为半有机硅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 硅、氟硅玻璃或黑钻石所构成。 \n上述第三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706a则落于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 料的边缘部分704a的表面,再依序堆叠上述第四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 708a、上述第五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710a、上述第六致密介电材料的 边缘部分712a、上述第七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714a、上述第八致密介 电材料716的边缘部分716a。 \n', 'erdt': 20040310, 'exdt': 20220621, 'family_inpadoc': 'CN02124398A', 'family_original': '29743817', 'inventor': [{'lang': 'CN', 'name': '周子仁',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章勋明', 'name_id': 2}, {'lang': 'CN', 'name': '陈盈和', 'name_id': 3}, {'lang': 'CN', 'name': '李胜男', 'name_id': 4}], 'ipc': [{'code': {'clazz': 'H01', 'full': 'H01L21/31', 'main_group': 'H01L21', 'section': 'H', 'sub_class': 'H01L', 'sub_group': 'H01L21/31'}}, {'code': {'clazz': 'H01', 'full': 'H01L21/283', 'main_group': 'H01L21', 'section': 'H', 'sub_class': 'H01L', 'sub_group': 'H01L21/283'}}], 'isdt': 20050831, 'kd': 'C', 'patent_agency': [{'lang': 'CN', 'name':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高龙鑫',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楼仙英', 'name_id': 2}], 'patent_id': 'a8175aa2-4f7e-4af8-9d94-be33df946346', 'pbdt': 20050831, 'pn_official': 'CN1217389C', 'prsd': 20050831, 'title': '介电材料层结构', 'update_ts': 1537442630500, 'tags': []} {'abst': '本发明涉及一种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从密集场景视频序列中获取初始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根据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并根据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选择群体运动方向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计算候选运动群体的运动一致性方向,并确定群体运动一致的个体集合,剔除个体集合中与当前个体集合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外的运动个体,并标记为离散个体;判断剔除离散个体后的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是否收敛于常数,若是,则获取过滤后的运动轨迹片段。因此,能够将群体运动中不一致的去除,从而提高密集场景中群体检测性能。', 'apdt': 20160825, 'apno_official': 'CN201610728267.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学苑大道1068号', 'city': '深圳', 'country': 'CN', 'district': '南山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68', 'lat': 22.60021246293, 'lon': 113.99795802373, 'postcode': '518055', 'state': '广东'}, 'ans_id': '63494c01-d499-429c-9518-34335f59ef74', 'lang': 'CN', 'name':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name_id': 1, 'nname': 'SHENZHEN INST OF ADVANCED TECH', 'nname_cn':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claim': '0001.1.一种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A、从密集场景视频序列中获取初始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n步骤B、根据所述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并根据所述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选择群体运动方向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n步骤C、计算所述候选运动群体的运动一致性方向,并确定群体运动一致的个体集合;\n步骤D、剔除所述个体集合中与当前个体集合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外的运动个体,并标记为离散个体;\n步骤E、判断剔除所述离散个体后的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是否收敛于常数,若是,则获取过滤后的运动轨迹片段。\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并根据所述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选择群体运动方向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的步骤包括:\n根据所述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量化表示,并形成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n根据所述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选择群体运动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n00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量化表示,并形成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的步骤包括:\n提取不同运动方向区间覆盖运动个体集合的群体运动一致性量化表示,形成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n00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提取不同运动方向区间覆盖运动个体集合的群体运动一致性量化表示的群体运动一致性直方图,所述群体运动一致性直方图的区间为群体中个体运动角度所在的区间范围,区间范围是覆盖[-π,0]∪[0,π]的任意角度区间集合。\n0005.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选择群体运动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的步骤包括:\n根据群体运动一致性直方图的各个方向区间内个体运动一致性C与各个方向区间覆盖运动个体的个数N的线性和非线性函数h选择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区间。\n000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候选运动群体的运动一致性方向,并确定群体运动一致的个体集合的步骤包括:\n采用公式c(vi)=i,vdir>/||vi||·||vdir||计算群体运动一致相关性,其中,vi是当前群体中所有个体运动速度,vdir是所述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n0007.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剔除所述个体集合中与当前个体集合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外的运动个体,并标记为离散个体的步骤包括:\n所述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上界为运动群体中个体i运动速度与当前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速度的速度相关系数最小值min=minimum(c(vi))和方差σ的线性函数low(v,l)=min+ε·σ;\n所述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下界为运动群体中个体i运动速度与当前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速度的速度相关系数最大值max=maximize(c(vi))和方差σ的线性函数up(v,l)=max+ε·σ,ε为常数项;\n超出所述运动一致性相关性有效区间上界和下界范围的运动个体为离散个体。\n0008.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剔除所述个体集合中与当前个体集合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外的运动个体的步骤之后还包括:\n将运动群体中一致个体集合的最大覆盖半径大于最小运动一致相关性的离散个体加入当前群体的个体集合;\n计算当前运动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n0009.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剔除所述离散个体后的个体集合的运动常数是否收敛于常数的步骤包括:\n判断当前运动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是否收敛于常数φ。\n0010.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剔除所述离散个体后的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不收敛于常数,则再次执行步骤B-D,直至当前运动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收敛于常数。', 'claim_count': 10, 'desc': '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群体运动图像处理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密集场景中的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n背景技术\n智能视频监控对提高监控效率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它减小了要人工处理的大量的数据,而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特定的部分上,从而排除了大量无关的数据,大大减轻操作员的工作负担,避免了由于长时间盯住显示器带来的疲劳以及由此引起的疏忽,提高了监控的有效性。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公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公共场所各种人群聚集现象频繁出现,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问题日益突出。在城市上下班高峰期,地铁站、汽车站等人群稠密地区,极易发生拥堵踩踏事故。为了对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相关部门在城市各个区域安装了大量的监控摄像头。监控任务主要依靠值守人员对视频直接观测来完成。随着监控区域范围的扩大,安保人员的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大。在密集视频场景中,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视频一致运动群体检测为监控视频中群体性行为的主动发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n人群分析粒度可划分为个体、群体和整个人群。一些方法通过提出两个一致邻居不变量分割出人群中的一致运动群体。在初始的一致运动群体检测基础上,一些方法首先利用马尔科夫链学习出群体转换先验,然后调整群体检测结果。基于群体成员间交互社会学特性,一些方法通过层次化聚类进行群体检测。现有方法考虑了群体个体间的协同性和运动一致特性,但是,没有考虑一致运动群体间的属性差异,特别是群体运动一致性描述。\n群体的瞬时一致运动方向,作为一种群体运动属性有助于分析和理解群体间的行为。一些方法验证了群体运动属性在区分群体间一致运动差异和识别密集场景方面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密集场景中人群分布广泛,视频捕获的一致运动个体间的运动特征不一定表现为具有一致性。群体的瞬时一致运动方向对于由于运动个体跟踪和视频拍摄角度带来的运动特征误差具有鲁棒性,有助于提高群体运动一致性,从而提高密集场景中群体检测性能。目前,尚未存在面向密集场景中群体检测性能优化的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n发明内容\n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密集场景中的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n一种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A、从密集场景视频序列中获取初始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n步骤B、根据所述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并根据所述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选择群体运动方向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n步骤C、计算所述候选运动群体的运动一致性方向,并确定群体运动一致的个体集合;\n步骤D、剔除所述个体集合中与当前个体集合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外的运动个体,并标记为离散个体;\n步骤E、判断剔除所述离散个体后的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是否收敛于常数,若是,则获取过滤后的运动轨迹片段。\n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并根据所述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选择群体运动方向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的步骤包括:\n根据所述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量化表示,并形成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n根据所述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选择群体运动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n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量化表示,并形成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的步骤包括:\n提取不同运动方向区间覆盖运动个体集合的群体运动一致性量化表示,形成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n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n提取不同运动方向区间覆盖运动个体集合的群体运动一致性量化表示的群体运动一致性直方图,所述群体运动一致性直方图的区间为群体中个体运动角度所在的区间范围,区间范围是覆盖[-π,0]∪[0,π]的任意角度区间集合。\n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选择群体运动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的步骤包括:\n根据群体运动一致性直方图的各个方向区间内个体运动一致性C与各个方向区间覆盖运动个体的个数N的线性和非线性函数h选择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区间。\n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所述候选运动群体的运动一致性方向,并确定群体运动一致的个体集合的步骤包括:\n采用公式c(vi)=i,vdir>/||vi||·||vdir||计算群体运动一致相关性,其中,vi是当前群体中所有个体运动速度,vdir是所述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n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剔除所述个体集合中与当前个体集合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外的运动个体,并标记为离散个体的步骤包括:\n所述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上界为运动群体中个体i运动速度与当前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速度的速度相关系数最小值min=minimum(c(vi))和方差σ的线性函数low(v,l)=min+ε·σ;\n所述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下界为运动群体中个体i运动速度与当前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速度的速度相关系数最大值max=maximize(c(vi))和方差σ的线性函数up(v,l)=max+ε·σ,ε为常数项;\n超出所述运动一致性相关性有效区间上界和下界范围的运动个体为离散个体。\n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剔除所述个体集合中与当前个体集合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外的运动个体的步骤之后还包括:\n将运动群体中一致个体集合的最大覆盖半径大于最小运动一致相关性的离散个体加入当前群体的个体集合;\n计算当前运动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n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判断剔除所述离散个体后的个体集合的运动常数是否收敛于常数的步骤包括:\n判断当前运动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是否收敛于常数φ。\n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剔除所述离散个体后的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不收敛于常数,则再次执行步骤B-D,直至当前运动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收敛于常数。\n上述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从密集场景视频序列中获取初始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根据所述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并根据所述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选择群体运动方向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计算所述候选运动群体的运动一致性方向,并确定群体运动一致的个体集合,剔除所述个体集合中与当前个体集合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外的运动个体,并标记为离散个体;判断剔除所述离散个体后的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是否收敛于常数,若是,则获取过滤后的运动轨迹片段。因此,能够将群体运动中不一致的去除,从而提高密集场景中群体检测性能。\n附图说明\n图1为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的流程图;\n图2为又一个实施例的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的流程图;\n图3为过滤前的群体运动状态图;\n图4为过滤后的群体运动状态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n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n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n如图1所示,为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的流程图。\n一种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A、从密集场景视频序列中获取初始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n在对人群密集的场合进行检测时,可以根据人群运动方向判断人群的运动趋势,因此,可以根据人群的运动判断当前人群中是否出现异常,如,人群的晕倒方向为朝向安全通道,则可判断出,当前场合可能出现危险。如人群的运动方向包括多个,且沿各个方向运动的个体数目不会出现太大差异,则可认为当前场合处于正常状态。因而,需要对人群进行检测时,可从密集场景视频序列中获取群体运动的轨迹片段集合,这样能够对一段时间内的群体运动进行检测。\n步骤B、根据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并根据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选择群体运动方向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n步骤B包括:\n根据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量化表示,并形成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n根据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选择群体运动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n根据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量化表示,并形成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的步骤包括:\n提取不同运动方向区间覆盖运动个体集合的群体运动一致性量化表示,形成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n建立提取群体运动一致性量化表示模型F(f1,f2)=α·f1/β·f2来获取群体一致性量化表示;f1表示群体运动一致性,f2表示群体运动方向一致性,α、β均为权重系数,α+β=1,0≤α≤1,0≤β≤1;其中函数f1,f2是关于变量集合x和y的概率熵模型和三角余弦函数,或概率熵模型和三角余弦函数的线性或非线性变换;变量集合x和y是个体运动速度向量或个体运动速度的极坐标表示v=(θ,r)或个体运动角度θ。概率熵越大群体运动一致性越低,三角余弦函数越大群体运动一致性越高。\n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还包括:\n提取不同运动方向区间覆盖运动个体集合的群体运动一致性量化表示的群体运动一致性直方图,群体运动一致性直方图的区间为群体中个体运动角度所在的区间范围,区间范围是覆盖[-π,0]∪[0,π]的任意角度区间集合。例如,包括不同运动方向区间覆盖运动个体集合的群体运动一致性量化表示群体运动一致性直方图;群体运动一致性直方图的区间定义为群体中个体运动角度所在的区间范围,区间范围是覆盖[-π,0]∪[0,π]的任意角度区间集合,角度区间集合可以是[-π,π]、[0,π]、[-π,0]、[-π,-0.5π]∪[0.5π,π],[-0.5π,0.5π]、[0,0.5π]、[0.5π,π]、[-0.5π,-π]或[0,-0.5π]。\n步骤B根据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选择群体运动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的步骤包括:\n根据群体运动一致性直方图的各个方向区间内个体运动一致性C与各个方向区间覆盖运动个体的个数N的线性和非线性函数h选择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区间。线性函数可以是h=α·C+β·N+λ·C·N,其中,α、β、λ均为权重系数,α+β+λ=1,0≤α≤1,0≤β≤1,0≤λ≤1。\n请结合图3。\n例如,当前场合的群体运动包括100个个体,获取这100个个体运动的一致性量化表示,并形成群体运动特性量化表示。建立二维坐标系,个体运动方向以原点为中心向各个象限延伸形成向量。因此,同一象限中各个向量所对应的个体为运动一致性的个体。假设,100个个体,处于第一象限的有67个,处于第二象限的有30个,处于第三象限的1个,处于第四象限的2个,那么,可以选取第一象限的67个体和第二象限的30个个体,分别作为两个候选运动群体。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的个体太少,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不处理。\n同理,群体运动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该设定阈值根据群体运动中的个体数目来设定,需遵循处理的对象具有普遍性,即需要处理群体运动中的大部分个体。\n在步骤B之后还需对候选群体做进一步的处理,候选群体中并不一定所有的个体的运动方向均是一致的,因此,需要对候选群体进行过滤。\n步骤C、计算候选运动群体的运动一致性方向的运动一致相关性,并确定群体运动一致的个体集合。\n步骤C包括:\n采用公式c(vi)=i,vdir>/||vi||·||vdir||或c(li)=f(li)计算群体运动一致相关性,其中,vi是当前群体中所有个体运动速度,vdir是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li是当前群体中个体空间位置;采用当前群体中个体运动速度或运动空间位置l=(x,y)的函数c。\n利用关于所选择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区间内个体运动速度极坐标v=(θ,r)和速度方向θ的函数o=(v,θ),计算所选择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函数o=(v,θ)可以是运动速度v和方向θ的平均等。\n步骤D、剔除个体集合中与当前个体集合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外的运动个体,并标记为离散个体。\n步骤D包括:\n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上界为运动群体中个体i运动速度与当前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速度的速度相关系数最小值min=minimum(c(vi))和方差σ的线性函数low(v,l)=min+ε·σ;\n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下界为运动群体中个体i运动速度与当前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速度的速度相关系数最大值max=maximize(c(vi))和方差σ的线性函数up(v,l)=max+ε·σ,ε为常数项;\n超出运动一致性相关性有效区间上界和下界范围的运动个体为离散个体。\n步骤E、判断剔除离散个体后的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是否收敛于常数,若是,则获取过滤后的运动轨迹片段。\n在剔除个体集合中与当前个体集合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外的运动个体的步骤之后还包括:\n将运动群体中一致个体集合的最大覆盖半径大于最小运动一致相关性的离散个体加入当前群体的个体集合;\n计算当前运动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n判断剔除离散个体后的个体集合的运动常数是否收敛于常数的步骤包括:\n判断当前运动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是否收敛于常数φ。\n若剔除离散个体后的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不收敛于常数,则再次执行步骤B-D,直至断当前运动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收敛于常数。\n基于上述所有实施例,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的具体过程为:\n步骤210、获取初始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n步骤212、根据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n步骤214、根据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选择群体运动方向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n步骤216、根据所选择出的候选运动个体集合,计算当前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n步骤218、计算出当前群体所有个体与当前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的运动一致相关性,并确定群体运动一致个体集合。\n步骤220、从群体运动一致个体集合中剔除与群体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外的运动个体,将离散个体中与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的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内的运动个体添加到当前群体的个体集合。\n步骤222、计算出当前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n步骤224、若当前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收敛于常数,则认为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完成。\n请结合图3及图4。\n具体的,获取视频序列中的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均用空心圆或圆点表示。根据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即获取群体中各个体的运动方向,以方向箭头表示。选取方向箭头表征方向大致相同的各个个体作为候选运动群体。如起点为空心圆,终点仅为箭头的各个个体为第一候选运动群体;起点为空心圆,终点为圆点的箭头的各个个体为第二候选运动群体。以原点为起点,终点为箭头的各个个体为离散个体。将各个方向箭头的起始点均置于二维坐标系的原点。将处于同一象限的个体均认为是同一个候选运动群体,因此,该离散个体可以添加到第一候选运动群体中的。\n由于会有多个候选运动个体集合,需要对多个候选运动个体集合作进一步处理,即将该个体集合中不属于同一运动方向的离散个体进行剔除。那么,需要计算当前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计算出当前群体所有个体与当前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的运动一致相关性,并确定群体运动一致个体集合。从群体运动一致个体集合中剔除与群体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外的运动个体,将离散个体中与群体运动一致性方向的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内的运动个体添加到当前群体的个体集合。这样就能够将个体集合M中的离散个体,如b1、c3、…n2等从个体集合M中剔除。同理,其他个体集合中的离散个体均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剔除。再判断各个离散个体与个体集合之间的运动一致性相关性有效区间进行比较,若符合该个体集合,将就该离散个体添加到对应的个体集合中。\n在个体集合中的离散个体的剔除与添加均完成后,需要再次判断过滤是否完成,此时计算当前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并判断当前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收敛于常数是否收敛于常数,若是,则认为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完成。若否,则再次执行步骤B-D,直至当前运动群体中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收敛于常数。\n上述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从密集场景视频序列中获取初始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根据群体运动轨迹片段集合获取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并根据群体一致性运动特征选择群体运动方向一致性超出设定阈值的作为候选运动群体,计算候选运动群体的运动一致性方向,并确定群体运动一致的个体集合,剔除个体集合中与当前个体集合运动一致相关性有效区间范围之外的运动个体,并标记为离散个体;判断剔除离散个体后的个体集合的运动速度是否收敛于常数,若是,则获取过滤后的运动轨迹片段。因此,能够将群体运动中不一致的去除,从而提高密集场景中群体检测性能。\n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n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erdt': 20170301, 'inventor': [{'lang': 'CN', 'name': '李娜',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张云', 'name_id': 2}, {'lang': 'CN', 'name': '冯圣中',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T7/246', 'main_group': 'G06T7', 'section': 'G', 'sub_class': 'G06T', 'sub_group': 'G06T7/246'}}, {'code': {'clazz': 'G06', 'full': 'G06K9/00', 'main_group': 'G06K9', 'section': 'G', 'sub_class': 'G06K', 'sub_group': 'G06K9/00'}}],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44224', 'lang': 'CN', 'name':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吴平', 'name_id': 1}], 'patent_id': '197b4e5e-9357-4aee-990e-a217b672e0d6', 'pbdt': 20170125, 'prsd': 20170301, 'title': '群体运动一致性过滤方法', 'update_ts': 1538986357982, 'tags': ['其他数字内容服务', '其他互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服务', '其他办公设备维修']} {'abst':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线性微型马达,其具有前进与后退的往返线性动作,该线性微型马达包含至少二个致动器,且该致动器可为抓举式致动器(Scratch Drive Actuator;SDA)、弹跳式致动器(Bounce Drive Actuator;BDA)或为二者之排列组合,为达上述之往返线性动作,该线性微型马达系将至少二个抓举式致动器互为相反方向设置或将至少二个弹跳式致动器互为相反方向设置或为至少一个抓举式致动器与至少一个弹跳式致动器彼此同方式设置,依上述致动器排列设置方式,本发明线性微型马达,即可借由致动器动作方式而进行前进与后退之往返线性动作,并可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以达到焦距可调式液晶镜头。', 'apdt': 20080407, 'apno_official': 'TW097112448', 'applicant': [{'lang': 'EN', 'name':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一路120號12樓 TW'}, 'lang': 'CNT', 'name':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lang': 'EN', 'name':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一路120號12樓 TW'}, 'lang': 'CNT', 'name':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线性微型马达,系包含:至少二个致动器排列组合,该致动器排列方式系依微型马达前进与后退之动作方向排列组合,使其具有往返之线性动作。\n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致动器可为抓举式致动器。\n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致动器可为弹跳式致动器。\n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致动器可为抓举式致动器与弹跳式致动器之组合。\n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抓举式致动器系可互为相反方向设置。\n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弹跳式致动器系可互为相反方向设置。\n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抓举式致动器与弹跳式致动器之组合系可依彼此相同方向设置。\n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线性微型马达还包含有一电路板,该电路板由一电感以及一驱动IC组成,电感与驱动IC系与线性微型马达之上下电极串联。\n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致动器系在轨道上步进位移。\n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线性微型马达可运用于数位相机。\n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线性微型马达可运用于照相手机。\n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照相手机之线性微型马达系设于透镜两侧,该每一微型马达系以至少二个致动器排列组合,每一动作方式相同之微型马达之上电极互相串联且每一动作方式相同之微型马达之下电极互相串联,再与电路板之电感与驱动IC串联,于施加电压后,该微型马达之致动器于轨道上连续线性动作。\n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透镜依线性微型马达动作方式,其可有线性前进动作。\n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透镜依微型马达动作方式,其可有线性后退动作。\n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透镜依微型马达动作方式,其可有向左侧方向动作。\n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透镜依微型马达动作方式,其可有向右侧方向动作。\n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微型马达之动作方式系透过影像感测器侦测物体,再给予讯号。', 'cpc': [{'code': {'clazz': 'H02', 'full': 'H02N1/004', 'main_group': 'H02N1', 'section': 'H', 'sub_class': 'H02N', 'sub_group': 'H02N1/004'},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2', 'full': 'H02N11/006', 'main_group': 'H02N11', 'section': 'H', 'sub_class': 'H02N', 'sub_group': 'H02N11/006'},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G02', 'full': 'G02B7/08', 'main_group': 'G02B7', 'section': 'G', 'sub_class': 'G02B', 'sub_group': 'G02B7/08'},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desc':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线性微型马达,其系利用致动器之排列方式与动作方式,使微型马达具有可前进与后退的往返线性动作,并可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以达到焦距可调式液晶镜头。\n微小化技术是当今科学的主要潮流。最为人知的,便是积体电路(IC)技术以及微机电(MEMS)系统,也是带领我们在最近几年来,一起探究微小世界的初步技术。\n其中,以MEMSCAP公司所开发之多使用者MEMS制程(Multi-User MEMS Processes; MUMPs)所详细制作的微型马达最受瞩目,并以抓举式致动器(Scratch Drive Actuator; SDA)或以弹跳式致动器(Bounce Drive Actuator; BDA)作为微型马达致动的关键。\n抓举式致动器与弹跳式致动器都具有可精准定位以及歩进的机械性质,国际期刊上已有许多人发表过关于致动器的研究,不同的致动器排列方式可以组成线性式致动器或步进式旋转马达,所以微抓举式致动器与弹跳式致动器可为微小化技术的主要潮流。\n然,到目前为止,微型马达之研究与制作并无法实际运用于电子产业,由于微型马达需整合多项微型化的关键技术,开发完整的制程整合步骤来进行微型马达实际运作,是目前最为积极突破的挑战。\n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线性微型马达,其系利用致动器之排列方式与动作方式,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之照相功能,使其所发展之线性微型马达具有微型化优势。\n本发明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线性微型马达,其系利用致动器之排列方式与动作方式,达成前进与后退的往返线性动作,使其可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n本发明次一目的系提供一种线性微型马达,其系利用致动器之排列方式与动作方式,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使照相镜头可以依物体之距离与大小作线性位移之对焦动作,其微型马达之线性动作准确性可使照相物体呈现最佳状态。\n本发明系关于一种线性微型马达,系包含有至少二个致动器,该线性微型马达具有前进与后退的往返线性动作,且该致动器可为抓举式致动器(Scratch Drive Actuator; SDA)、弹跳式致动器(Bounce Drive Actuator; BDA)或为二者之排列组合,为达上述之动作方式,系将至少二个抓举式致动器互为相反方向设置或将至少二个弹跳式致动器互为相反方向设置或为至少一个抓举式致动器与至少一个弹跳式致动器彼此同方式设置,依上述致动器设置方式,本发明线性微型马达,即可借由致动器之动作方式而进行前进与后退之往返线性动作。\n为了让本发明之目的、特征与功效更明显易懂,以下特别列举本发明之较佳实施型态,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请参阅第1A图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线性微型马达,其包含有至少二个致动器(11)以及一电路板(6),该电路板(6)包含有一电感(61)与一驱动IC(62);该线性微型马达(1)为至少二个抓举式致动器(Scratch Drive Actuator; SDA)(11)排列组合,且该抓举式致动器(11)系互为相反方向设置;其中,该线性微型马达(1)之上电极(图中未示)互相串联,且线性微型马达(1)之下电极(图中未示)互相串联,再与电路板(6)之电感(61)与驱动IC(62)串联,于施加电压后,可控制线性微型马达(1)之致动器(11)轮流动作,使线性微型马达(1)可于二直线平行型态设置之轨道(13)上达成前进与后退之往返步进位移。\n请参阅第1B图所示,该线性微型马达(1)为至少二个弹跳式致动器(Bounce Drive Actuator; BDA)(12)排列组合,且该弹跳式致动器(12)系互为相反方向设置。\n请参阅第1C图所示,该线性微型马达(1)为抓举式致动器(11)与弹跳式致动器(12)之组合,且为彼此同方向排列设置。\n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系利用致动器不同的排列方式与动作方式,组成线性微型马达,且该线性微型马达遵循致动器不同之排列方式所形成之动作轨迹,借由施加电压后,致动器轮流动作步进位移。\n请参阅第2图所示,为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之线性微型马达,其可达到焦距可调式液晶镜头,该线性微型马达,包含有:至少二个致动器(21、31、41、51)以及一电路板(6),该电路板(6)包含有一电感(61)与一驱动IC(62);其中,该线性微型马达系设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之透镜(7)两侧,该线性微型马达系可以是抓举式致动器也可以是弹跳式致动器或可以是抓举式致动器与弹跳式致动器之组合,如第2图所示,该线性微型马达以抓举式致动器排列组合,该第一微型马达(2)之上电极(22)系与第三微型马达(4)之上电极(42)互相串联,该第二微型马达(3)之上电极(32)系与第四微型马达(5)之上电极(52)互相串联,且该第一微型马达(2)之下电极(23)系与第三微型马达(4)之下电极(43)互相串联,该第二微型马达(3)之下电极(33)系与第四微型马达(5)之下电极(53)互相串联,再与电路板(6)之电感(61)及驱动IC(62)串联,其中,该透镜(7)两侧之线性微型马达(2、3、4、5)动作方式系借由位于透镜(7)后方之影像感测器(8)感测前方物体之距离与大小、成像,透过讯号传输给线性微型马达(2、3、4、5),使微型马达(2、3、4、5)依影像感测器(8)之讯号作前进或后退之线性动作,使可调式液晶镜头向前或向后锁定物体,即可使镜头对物体之距离与大小作线性移动之对焦动作。\n以下即列举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之线性微型马达实施型态,请参阅第3A与3B图所示,当影像感测器(8)感测到物体距离较远、成像模糊时,透过讯号传输给第一微型马达(2),于施加电压后,该第一微型马达(2)之致动器(21)立即在轨道(9)上向前进线性动作,即向透镜(7)靠近,接着透过讯号传输给第三微型马达(4),于施加电压后,该第三微型马达(4)之致动器(41)立即在轨道(9)上向前进线性动作,即向透镜(7)靠近,此连续动作且也可同时步进位移方式,使透镜(7)向前方推进,借由线性微型马达移动透镜所处的位置,即可以实现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远距离拍摄。\n请参阅第4图所示,当影像感测器(8)感测到物体距离较近、成像较为清晰时,透过讯号传输给第二微型马达(3)与第四微型马达(5),于施加电压后,该第二微型马达(3)之致动器(31)与第四微型马达(5)之致动器(51)立即在轨道(9)上向后退线性动作,即向透镜(7)两侧远离,此连续动作也可同时步进位移方式,可将已前进之透镜(7)向后方退回,借由线性微型马达移动透镜所处的位置,即可以实现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近距离拍摄。\n请参阅第5图,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之阵列式微型马达模组另一种实施型态,为透镜(7)向左侧方向动作,当影像感测器(8)感测到物体偏向左侧、成像模糊时,透过讯号传输给第三微型马达(4),于施加电压后,该第三微型马达(4)之致动器(41)立即在轨道(9)上向前进线性动作,即向透镜(7)一侧靠近,此连续动作也可同时步进位移方式,使透镜(7)向左侧推进,然,本发明亦可将透镜(7)向右侧方向动作,如第6图所示。这样,借由微型马达移动透镜所处的位置,即可以实现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左侧方向或右侧方向拍摄。\n综合上述,本发明之线性微型马达,其利用致动器之排列方式与动作方式,使线性微型马达达到前进与后退的往返线性动作,且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使其达到焦距可调式液晶镜头的目标,另外,本发明可完全自动化作业且微型化尺寸不受限制,然,本发明并非限定使用于数位相机与照相手机,举凡应用致动器之相关产业均适用于本发明。\n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型态,并非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举凡应用本发明说明书、申请专利范围或图示作等效之结构变化,皆为涵盖在本发明专利范围内。\n(1)‧‧‧微型马达\n(11)‧‧‧抓举式致动器\n(12)‧‧‧弹跳式致动器\n(13)‧‧‧轨道\n(2)‧‧‧第一微型马达\n(3)‧‧‧第二微型马达\n(4)‧‧‧第三微型马达\n(5)‧‧‧第四微型马达\n(21、31、41、51)‧‧‧致动器\n(22、32、42、52)‧‧‧上电极\n(23、33、43、53)‧‧‧下电极\n(6)‧‧‧电路板\n(61)‧‧‧电感\n(62)‧‧‧驱动IC\n(7)‧‧‧透镜\n(8)‧‧‧影像感测器\n(9)‧‧‧轨道\n第1A图为本发明之SDA示意图。\n第1B图为本发明之BDA示意图。\n第1C图为本发明之SDA与BDA组合示意图。\n第2图为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之外观示意图。\n第3A图为本发明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之动作外观示意图。\n第3B图为本发明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之动作外观示意图。\n第4图为本发明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之动作外观示意图。\n第5图为本发明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之动作外观示意图。\n第6图为本发明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之动作外观示意图。', 'erdt': 20080407, 'exdt': 20280406, 'family_inpadoc': 'US15587108A', 'family_original': '41133027', 'inventor': [{'lang': 'EN', 'name': 'HORNG, ALEX',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洪銀樹', 'name_id': 1}, {'lang': 'EN', 'name': 'HUANG, YU', 'name_id': 2}, {'lang': 'CNT', 'name': '黃義佑 I', 'name_id': 2}, {'lang': 'EN', 'name': 'HUANG, CHUNG JEN', 'name_id': 3}, {'lang': 'CNT', 'name': '黃崇仁',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H02', 'full': 'H02K41/02', 'main_group': 'H02K41', 'section': 'H', 'sub_class': 'H02K', 'sub_group': 'H02K41/02'}, 'version': '200601'}], 'kd': 'A', 'patent_id': 'ed933605-75bf-4727-b0db-16dfb553fe8f', 'pbdt': 20091016, 'pn_official': 'TW200943676', 'title': '线性微型马达', 'update_ts': 1532160727859, 'tags': ['电气设备修理', '电动机制造']} {'abst':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线性微型马达,其具有前进与后退的往返线性动作,该线性微型马达包含至少二个致动器,且该致动器可为抓举式致动器(Scratch Drive Actuator;SDA)、弹跳式致动器(Bounce Drive Actuator;BDA)或为二者之排列组合,为达上述之往返线性动作,该线性微型马达系将至少二个抓举式致动器互为相反方向设置或将至少二个弹跳式致动器互为相反方向设置或为至少一个抓举式致动器与至少一个弹跳式致动器彼此同方式设置,依上述致动器排列设置方式,本发明线性微型马达,即可借由致动器动作方式而进行前进与后退之往返线性动作,并可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以达到焦距可调式液晶镜头。', 'apdt': 20080407, 'apno_official': 'TW097112448', 'assignee': [{'lang': 'EN', 'name':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一路120號12樓 TW'}, 'lang': 'CNT', 'name': '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线性微型马达,系包含:至少二个致动器排列组合,该致动器排列方式系依微型马达前进与后退之动作方向排列组合,使其具有往返之线性动作,且该致动器系为抓举式致动器与弹跳式致动器之组合。\n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抓举式致动器与弹跳式致动器之组合系可依彼此相同方向设置。\n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线性微型马达还包含有一电路板,该电路板由一电感以及一驱动IC组成,电感与驱动IC系与线性微型马达之上下电极串联。\n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致动器系在轨道上步进位移。\n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线性微型马达可运用于数位相机。\n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线性微型马达可运用于照相手机。\n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照相手机之线性微型马达系设于透镜两侧,该每一微型马达系以至少二个致动器排列组合,每一动作方式相同之微型马达之上电极互相串联且每一动作方式相同之微型马达之下电极互相串联,再与电路板之电感与驱动IC串联,于施加电压后,该微型马达之致动器于轨道上连续线性动作。\n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透镜依线性微型马达动作方式,其可有线性前进动作。\n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透镜依微型马达动作方式,其可有线性后退动作。\n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透镜依微型马达动作方式,其可有向左侧方向动作。\n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透镜依微型马达动作方式,其可有向右侧方向动作。\n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线性微型马达,其中该微型马达之动作方式系透过影像感测器侦测物体,再给予讯号。', 'cpc': [{'code': {'clazz': 'H02', 'full': 'H02N1/004', 'main_group': 'H02N1', 'section': 'H', 'sub_class': 'H02N', 'sub_group': 'H02N1/004'},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2', 'full': 'H02N11/006', 'main_group': 'H02N11', 'section': 'H', 'sub_class': 'H02N', 'sub_group': 'H02N11/006'},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G02', 'full': 'G02B7/08', 'main_group': 'G02B7', 'section': 'G', 'sub_class': 'G02B', 'sub_group': 'G02B7/08'},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desc':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线性微型马达,其系利用致动器之排列方式与动作方式,使微型马达具有可前进与后退的往返线性动作,并可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以达到焦距可调式液晶镜头。\n微小化技术是当今科学的主要潮流。最为人知的,便是积体电路(IC)技术以及微机电(MEMS)系统,也是带领我们在最近几年来,一起探究微小世界的初步技术。\n其中,以MEMSCAP公司所开发之多使用者MEMS制程(Multi-User MEMS Processes;MUMPs)所详细制作的微型马达最受瞩目,并以抓举式致动器(Scratch Drive Actuator;SDA)或以弹跳式致动器(Bounce Drive Actuator;BDA)作为微型马达致动的关键。\n抓举式致动器与弹跳式致动器都具有可精准定位以及先进的机械性质,国际期刊上已有许多人发表过关于致动器的研究,不同的致动器排列方式可以组成线性式致动器或步进式旋转马达,所以微抓举式致动器与弹跳式致动器可为微小化技术的主要潮流。\n然,到目前为止,微型马达之研究与制作并无法实际运用于电子产业,由于微型马达需整合多项微型化的关键技术,开发完整的制程整合步骤来进行微型马达实际运作,是目前最为积极突破的挑战。\n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线性微型马达,其系利用致动器之排列方式与动作方式,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之照相功能,使其所发展之线性微型马达具有微型化优势。\n本发明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线性微型马达,其系利用致动器之排列方式与动作方式,达成前进与后退的往返线性动作,使其可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n本发明次一目的系提供一种线性微型马达,其系利用致动器之排列方式与动作方式,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使照相镜头可以依物体之距离与大小作线性位移之对焦动作,其微型马达之线性动作准确性可使照相物体呈现最佳状态。\n本发明系关于一种线性微型马达,系包含有至少二个致动器,该线性微型马达具有前进与后退的往返线性动作,且该致动器可为抓举式致动器(Scratch Drive Actuator;SDA)、弹跳式致动器(Bounce Drive Actuator;BDA)或为二者之排列组合,为达上述之动作方式,系将至少二个抓举式致动器互为相反方向设置或将至少二个弹跳式致动器互为相反方向设置或为至少一个抓举式致动器与至少一个弹跳式致动器彼此同方向设置,依上述致动器设置方式,本发明线性微型马达,即可借由致动器之动作方式而进行前进与后退之往返线性动作。\n为了让本发明之目的、特征与功效更明显易懂,以下特别列举本发明之较佳实施型态,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请参阅第1A图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线性微型马达,其包含有至少二个致动器(11)以及一电路板(6),该电路板(6)包含有一电感(61)与一驱动IC(62);该线性微型马达(1)为至少二个抓举式致动器(Scratch Drive Actuator;SDA)(11)排列组合,且该抓举式致动器(11)系互为相反方向设置;其中,该线性微型马达(1)之上电极(图中未示)互相串联,且线性微型马达(1)之下电极(图中未示)互相串联,再与电路板(6)之电感(61)与驱动IC(62)串联,于施加电压后,可控制线性微型马达(1)之致动器(11)轮流动作,使线性微型马达(1)可于二直线平行型态设置之轨道(13)上达成前进与后退之往返步进位移。\n请参阅第1B图所示,该线性微型马达(1)为至少二个弹跳式致动器(Bounce Drive Actuator;BDA)(12)排列组合,且该弹跳式致动器(12)系互为相反方向设置。\n请参阅第1C图所示,该线性微型马达(1)为抓举式致动器(11)与弹跳式致动器(12)之组合,且为彼此同方向排列设置。\n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系利用致动器不同的排列方式与动作方式,组成线性微型马达,且该线性微型马达遵循致动器不同之排列方式所形成之动作轨迹,借由施加电压后,致动器轮流动作步进位移。\n请参阅第2图所示,为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之线性微型马达,其可达到焦距可调式液晶镜头,该线性微型马达,包含有:至少二个致动器(21、31、41、51)以及一电路板(6),该电路板(6)包含有一电感(61)与一驱动IC(62);其中,该线性微型马达系设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之透镜(7)两侧,该线性微型马达系可以是抓举式致动器也可以是弹跳式致动器或可以是抓举式致动器与弹跳式致动器之组合,如第2图所示,该线性微型马达以抓举式致动器排列组合,该第一微型马达(2)之上电极(22)系与第三微型马达(4)之上电极(42)互相串联,该第二微型马达(3)之上电极(32)系与第四微型马达(5)之上电极(52)互相串联,且该第一微型马达(2)之下电极(23)系与第三微型马达(4)之下电极(43)互相串联,该第二微型马达(3)之下电极(33)系与第四微型马达(5)之下电极(53)互相串联,再与电路板(6)之电感(61)及驱动IC(62)串联,其中,该透镜(7)两侧之线性微型马达(2、3、4、5)动作方式系借由位于透镜(7)后方之影像感测器(8)感测前方物体之距离与大小、成像,透过讯号传输给线性微型马达(2、3、4、5),使微型马达(2、3、4、5)依影像感测器(8)之讯号作前进或后退之线性动作,使可调式液晶镜头向前或向后锁定物体,即可使镜头对物体之距离与大小作线性移动之对焦动作。\n以下即列举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之线性微型马达实施型态,请参阅第3A与3B图所示,当影像感测器(8)感测到物体距离较远、成像模糊时,透过讯号传输给第一微型马达(2),于施加电压后,该第一微型马达(2)之致动器(21)立即在轨道(9)上向前进线性动作,即向透镜(7)靠近,接着透过讯号传输给第三微型马达(4),于施加电压后,该第三微型马达(4)之致动器(41)立即在轨道(9)上向前进线性动作,即向透镜(7)靠近,此连续动作且也可同时步进位移方式,使透镜(7)向前方推进,借由线性微型马达移动透镜所处的位置,即可以实现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远距离拍摄。\n请参阅第4图所示,当影像感测器(8)感测到物体距离较近、成像较为清晰时,透过讯号传输给第二微型马达(3)与第四微型马达(5),于施加电压后,该第二微型马达(3)之致动器(31)与第四微型马达(5)之致动器(51)立即在轨道(9)上向后退线性动作,即向透镜(7)两侧远离,此连续动作也可同时步进位移方式,可将已前进之透镜(7)向后方退回,借由线性微型马达移动透镜所处的位置,即可以实现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近距离拍摄。\n请参阅第5图,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之阵列式微型马达模组另一种实施型态,为透镜(7)向左侧方向动作,当影像感测器(8)感测到物体偏向左侧、成像模糊时,透过讯号传输给第三微型马达(4),于施加电压后,该第三微型马达(4)之致动器(41)立即在轨道(9)上向前进线性动作,即向透镜(7)一侧靠近,此连续动作也可同时步进位移方式,使透镜(7)向左侧推进,然,本发明亦可将透镜(7)向右侧方向动作,如第6图所示。这样,借由微型马达移动透镜所处的位置,即可以实现数位相机或照相手机左侧方向或右侧方向拍摄。\n综合上述,本发明之线性微型马达,其利用致动器之排列方式与动作方式,使线性微型马达达到前进与后退的往返线性动作,且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使其达到焦距可调式液晶镜头的目标,另外,本发明可完全自动化作业且微型化尺寸不受限制,然,本发明并非限定使用于数位相机与照相手机,举凡应用致动器之相关产业均适用于本发明。\n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型态,并非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举凡应用本发明说明书、申请专利范围或图示作等效之结构变化,皆为涵盖在本发明专利范围内。\n(1)‧‧‧微型马达\n(11)‧‧‧抓举式致动器\n(12)‧‧‧弹跳式致动器\n(13)‧‧‧轨道\n(2)‧‧‧第一微型马达\n(3)‧‧‧第二微型马达\n(4)‧‧‧第三微型马达\n(5)‧‧‧第四微型马达\n(21、31、41、51)‧‧‧致动器\n(22、32、42、52)‧‧‧上电极\n(23、33、43、53)‧‧‧下电极\n(6)‧‧‧电路板\n(61)‧‧‧电感\n(62)‧‧‧驱动IC\n(7)‧‧‧透镜\n(8)‧‧‧影像感测器\n(9)‧‧‧轨道\n第1A图为本发明之SDA示意图。\n第1B图为本发明之BDA示意图。\n第1C图为本发明之SDA与BDA组合示意图。\n第2图为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之外观示意图。\n第3A图为本发明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之动作外观示意图。\n第3B图为本发明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之动作外观示意图。\n第4图为本发明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之动作外观示意图。\n第5图为本发明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之动作外观示意图。\n第6图为本发明本发明实际运用于数位相机与照像手机之动作外观示意图。', 'erdt': 20080407, 'exdt': 20280406, 'family_inpadoc': 'US15587108A', 'family_original': '41133027', 'inventor': [{'lang': 'EN', 'name': 'HORNG, ALEX',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洪銀樹', 'name_id': 1}, {'lang': 'EN', 'name': 'HUANG, YU', 'name_id': 2}, {'lang': 'CNT', 'name': '黃義佑 I', 'name_id': 2}, {'lang': 'EN', 'name': 'HUANG, CHUNG JEN', 'name_id': 3}, {'lang': 'CNT', 'name': '黃崇仁', 'name_id': 3}], 'ipcr': [{'code': {'clazz': 'H02', 'full': 'H02K41/02', 'main_group': 'H02K41', 'section': 'H', 'sub_class': 'H02K', 'sub_group': 'H02K41/02'}, 'version': '200601'}], 'isdt': 20120501, 'kd': 'B', 'patent_agent': [{'lang': 'CNT', 'name': '陳啟舜', 'name_id': 1}], 'patent_id': '117940c8-27ac-4748-89b9-b9bd0ba460a1', 'pbdt': 20120501, 'pn_official': 'TWI363469',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T', 'name': '黃釗田', 'name_id': 1}], 'title': '线性微型马达', 'update_ts': 1532185785982, 'tags': ['电气设备修理', '电动机制造']} {'abst': '提供了固定设备锁来锁定固定设备的两个可移动部分,使得一个部分可以不相对于另一个部分移动来获得对所述固定设备中形成的容纳空间的触及。所述固定设备锁可以用于将柜子抽屉在柜子基座中锁定成关闭位置,以阻挡对于所述柜子抽屉中形成的储存区域的触及。', 'apdt': 20160210, 'apno_official': 'CN201680014076.7',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美国马萨诸塞州', 'country': 'US'}, 'lang': 'CN', 'name': '道尔青少年集团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美国马萨诸塞州', 'country': 'US'}, 'lang': 'CN', 'name': '道尔青少年集团公司', 'name_id': 1}], 'claim': '0001.1.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包括\n固定设备锁单元,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可操作来阻挡对于固定设备中的容纳空间的触及,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包括锁以及联接至所述锁上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以及\n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所述触及控制单元包括\n罩盖装置,所述罩盖装置用于覆盖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以隐藏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不被正在观察所述固定设备的、并不知晓的儿童看见而不阻挡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相对于所述固定设备与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相关联的移动来致动并解锁所述锁,并且所述罩盖装置用于将由知晓的看护者施加至所述罩盖装置的外表面上的外力传输至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以致使被隐藏的可移动锁致动器相对于所述固定设备移动从而致动所述锁以及\n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安装在所述罩盖装置上的可见位置以用于相对于所述罩盖装置从正常伸出位置移动至临时压下位置,而不致使被所述罩盖装置隐藏的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相对于所述固定设备充分移动来致动所述锁并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使得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不会响应于所述诱饵锁致动器按钮从所述正常伸出位置到所述临时压下位置的移动而移动来致动所述锁以及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n000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是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制成,所述弹性可变形材料被配置成正常地呈现所述正常伸出位置并且在暴露于外力下时弹性变形从而呈现所述临时压下位置。\n000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罩盖装置被形成为包括中央孔口,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包括与所述罩盖装置的、环绕所述中央孔口的下方区段相匹配的被支撑部分、以及与所述被支撑部分相匹配并且悬在与所述罩盖装置中形成的所述中央孔口对齐的未被支撑位置中的未被支撑部分,并且所述未被支撑部分被安排成在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从所述正常伸出位置移动至所述临时压下位置的过程中、响应于所述未被支撑部分的面朝上的外表面暴露于指向下的外力而向下移动到在所述罩盖装置中形成的所述中央孔口中。\n0004.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罩盖装置包括被形成为包括内部区域的外壳,所述内部区域的大小被确定成用于将所述锁以及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接收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内部区域中,并且所述外壳包括被形成为包括所述中央孔口的顶壁。\n0005.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的所述被支撑部分与所述外壳的所述顶壁相匹配。\n0006.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罩盖装置包括被形成为包括内部区域的外壳,所述内部区域的大小被确定成用于将所述锁以及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接收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内部区域中,所述外壳被形成为包括开放进入所述外壳的所述内部区域中的按钮接收孔口,并且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被安装成用于相对于所述外壳在所述外壳中形成的所述按钮接收孔口中移动。\n0007.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所述罩盖装置包括弹簧,所述弹簧抵靠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起作用来正常地且可屈从地推动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以呈现所述正常伸出位置。\n0008.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包括:衬垫,所述衬垫具有可见外指尖末端,所述可见外指尖末端被安排成有待被试图致动所述锁并且由此解锁被所述外壳覆盖的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的儿童的手指触碰;以及弹簧装置,所述弹簧装置用于可屈从地推动所述衬垫来相对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临时压下位置移动至所述正常伸出位置,以使得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在被试图使用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来致动锁并解锁被所述外壳覆盖的固定设备锁单元的儿童推动之后将自动返回到所述正常伸出位置。\n0009.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罩盖装置的力传输区段被安排成与储存和隐藏在所述罩盖装置的内部区域中的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的自由外端成正对关系、并且是由可变形弹性材料制成的以响应于知晓的看护者向所述力传输区段的外表面施加外力而致使所述力传输区段弹性变形,从而使所述力传输区段相对于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移动来接合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的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并使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相对于所述罩盖装置从允许所述锁保持锁定的未致动位置移动至致动所述锁并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的致动位置。\n0010.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被安装成用于相对于所述力传输区段在所述正常伸出位置与所述临时压下位置之间移动,而不致使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相对于所述固定设备移动来致动所述锁并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n0011.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罩盖装置包括被形成为包括内部区域的外壳,所述内部区域的大小被确定成用于将所述锁以及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接收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内部区域中,所述外壳包括被形成为包括按钮接收孔口的顶壁、以及被安排成从所述顶壁的周界边缘悬垂且被形成为包括所述传输区段的侧壁,并且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被安装成用于相对于所述外壳在所述正常伸出位置与所述临时压下位置之间移动。\n0012.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是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制成,所述弹性可变形材料被配置成正常地呈现所述正常伸出位置并且在暴露于外力下时弹性变形从而呈现所述临时压下位置。\n0013.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罩盖装置包括弹簧,所述弹簧抵靠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正常地且可屈从地起作用而使之呈现所述正常伸出位置。\n0014.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罩盖装置进一步包括符号装置以用于在所述力传输区段的外表面上提供符号,所述符号是所述知晓的看护者可辨别的以识别储存和隐藏在所述罩盖装置的所述内部区域内的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的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的位置,从而使得所述知晓的看护者能向与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成正对关系的所述罩盖装置的力传输区段施加外力,以使所述罩盖装置变形并且使部分的所述罩盖装置相对于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移动来接合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的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并使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相对于所述罩盖装置从允许所述锁保持锁定的未致动位置移动至致动所述锁并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的致动位置。\n0015.15.用于被形成为包括物品储存容纳空间的固定设备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所述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包括\n锁单元锚固件,所述锁单元锚固件被适配成有待联接至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一部分上,\n固定设备锁单元,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包括:固定设备链接件,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被适配成有待永久或临时地联接至所述固定设备的、可相对于所述固定设备的所述第一部分移动以允许触及在所述固定设备中形成的所述物品储存容纳空间的第二部分上;锁支撑件;锁,所述锁被安装成用于相对于所述锁支撑件在接合位置与解除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接合位置中接合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以阻挡所述锁支撑件相对于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移动并且由此锁定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并且在所述解除接合位置中与将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解除接合从而释放所述锁支撑件来与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分离且移动离开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并且由此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以及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被安装成用于相对于所述锁支撑件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致动所述锁,从而致使所述锁从所述接合位置移动至所述解除接合位置,以便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并允许所述固定设备的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相对移动从而允许触及在所述固定设备中形成的物品储存容纳空间,以及\n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所述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包括锁致动器罩盖和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相对于所述锁支撑件被安排成用于隐藏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不被正在观察所述固定设备的并不知晓的儿童看见、而不阻挡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移动来致动所述锁,并且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安装在所述锁致动器罩盖上的可见位置以用于相对于所述锁致动器罩盖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而不致使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相对于所述锁支撑件移动来致动所述锁并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n0016.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锁致动器罩盖包括被形成为包括内部区域的外壳,所述内部区域的大小被确定成用于在其中接收所述锁以及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并且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可相对于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n0017.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包括可见外指尖末端,所述可见外指尖末端被安排成有待被试图致动所述锁并且由此解锁被所述外壳覆盖的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的儿童的手指触碰。\n0018.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是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制成,所述弹性可变形材料被配置成正常地呈现所述第一位置并且在暴露于外力下时弹性变形从而呈现所述第二位置。\n0019.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锁致动器罩盖和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合作形成整体部件。\n0020.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外壳被形成为包括按钮接收孔口,并且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包括衬垫,所述衬垫被安装成用于相对于所述外壳在所述外壳中形成的所述按钮接收孔口中移动。\n0021.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进一步包括弹簧,所述弹簧抵靠所述衬垫起作用来推动所述衬垫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而建立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的所述第一位置。\n0022.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外壳的力传输区段被安排成与隐藏在所述外壳中的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的自由外端成正对关系,并且所述力传输区段是由可变形弹性材料制成的以响应于知晓的看护者向所述力传输区段的外表面施加外力而致使所述力传输区段弹性变形,从而使所述力传输区段相对于所述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移动来接合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并使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相对于所述外壳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来致动所述锁并由此致动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n0023.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其中,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的力传输区段被安排成与隐藏在所述锁致动器罩盖中的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的自由外端成正对关系,并且所述力传输区段是由可变形弹性材料制成的以响应于知晓的看护者向所述力传输区段的外表面施加外力而致使所述力传输区段弹性变形,从而使所述力传输区段相对于所述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移动来接合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并使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相对于所述锁致动器罩盖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来致动所述锁并由此致动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 'claim_count': 23, 'desc': "触及控制型固定设备锁\n优先权要求\n本申请根据35 U.S.C.§119(e)要求2015年2月1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号62/114,122的优先权,所述美国临时申请明确通过援引并入本文。\n背景技术\n本披露涉及锁系统、并且具体地涉及触及控制锁系统。更具体地,本披露涉及固定设备安全系统,看护者、而不是幼童可以容易地使用所述固定设备安全系统来控制对柜子和其他固定设备中形成的容纳空间(receptacle)的触及。\n发明内容\n固定设备安全系统被适配成有待联接至具有容纳空间的固定设备上,以阻挡儿童触及在所述固定设备中形成的容纳空间。所述固定设备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移动以触及所述容纳空间。在展示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设备是柜子,所述第一部分是柜子基座,并且所述第二部分是柜子门或抽屉。在本披露的范围之内的是对多种多样的固定设备和固定设备的相对可移动部分采用本文所披露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n在展示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包括固定设备锁单元和锁单元锚固件,它们合作在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被锁定时阻挡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相对移动。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被解锁时允许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相对移动从而触及在所述固定设备中形成的容纳空间。\n在展示性实施例中,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被包含在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中并且是与同样包含在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中的锁相关联的。这个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可以被人移动来致动所述锁并且由此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n在展示性实施例中,固定设备安全系统根据本披露包括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所述触及控制单元安装在固定设备锁单元上,以隐藏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并且提供儿童将看到的非操作性可见且可移动的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并不知晓的儿童可以看到并且反复推动所述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中所包含的非操作性可移动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而不移动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中所包含的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所述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必须被移动才能致动所述锁并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来触及在所述固定设备中形成的容纳空间。知晓的看护者可以向内推动所述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的外表面,以致使被定位在这个外表面下方的所述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移动从而致动所述锁并且因此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因为已经教导他们要推哪里。\n在展示性实施例中,所述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包括锁致动器罩盖和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所述锁致动器罩盖被安排成覆盖部分的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以隐藏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使得它不能被并不知晓的幼童看到。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被安装在所述锁致动器罩盖上的未被隐藏的可见位置,以相对于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移动。试图把玩或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的幼童将仅看到在覆盖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的所述锁致动器罩盖上携带的可见且可移动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并不知晓的儿童或其他人导致所述可见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相对于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的移动,不使所述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移动来致动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中的锁,这样使得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保持被锁定并且在所述固定设备中形成的容纳空间是不可触及的。\n在展示性实施例中,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的、与所述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闩锁件致动器相邻的力传输区段是由可变形弹性材料制成的。可以在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的外表面上提供符号,以告知看护者所述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闩锁件致动器在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的力传输区段下方的位置。由知晓的看护者向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的力传输区段施加的外部推力致使这个区段弹性变形并且向所述下方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施加足以使所述锁致动器移动来致动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中所包含的锁以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的引发运动的力。在展示性实施例中,所述整个锁致动器罩盖是由可变形弹性材料制成的。\n在展示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包括被适配成与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一部分(例如,柜子基座)相匹配的锁单元锚固件、并且包括固定设备锁单元,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联接至所述锁单元锚固件上并且被适配成与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二部分(例如,柜子门或抽屉)相匹配。当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被锁定时,在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不存在相对移动,使得阻挡了对于所述固定设备中形成的容纳空间的触及。\n在展示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包括固定设备链接件和锁,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被适配成有待永久或临时联接至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二部分上,并且所述锁通过所述锁单元锚固件栓锁到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一部分上并且被配置成用于在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被锁定和被解锁时与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接合和解除接合。所述锁通常接合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来锁定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并且由此由于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和所述锁单元锚固件的合作阻挡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的相对移动而阻挡对于所述固定设备中形成的物品储存容纳空间的触及。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还包括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联接至所述锁上并且被安装成用于被看护者移动来致动所述锁,以致使所述锁与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解除接合,从而使得所述锁可以与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分离开来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并且允许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相对移动,以触及在所述固定设备中形成的物品储存容纳空间。\n在一些展示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设备是具有可移动门的柜子,所述可移动门覆盖通向在所述柜子的基座中形成的物品储存容纳空间的开口,并且所述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将所述可移动门锁定至所述柜子基座上,使得所述门不能通过推动所提供的所述可见且可移动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来打开、而是仅能通过推动隐藏在安装了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的这个锁致动器罩盖下方的所述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来打开。在其他展示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设备是具有可滑动抽屉的柜子,所述可滑动抽屉相对于所述柜子的基座可移动来暴露在所述滑动抽屉中形成的物品储存容纳空间。在另外的展示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设备是具有多个可移动的、并排的门的柜子,这些门在关闭时合作覆盖通向在所述柜子的基座中形成的物品储存容纳空间的开口。\n在考虑了对如目前所理解的、执行本披露的最佳模式进行举例说明的多个说明性实施例之后,本披露的多个额外特征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变得清楚。\n附图说明\n此详细说明具体地参引了附图,在附图中:\n图1是根据本披露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的图解视图,所述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包括联接至与具有容纳空间的固定设备(例如,柜子)相关联的固定设备锁单元上的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并且示出了,所述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包括:(1)锁致动器罩盖,所述锁致动器罩盖安装在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上以隐藏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必须被人移动来致动所述锁并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以及(2)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安装在所述锁致动器罩盖上的未被隐藏的可见位置,以在被并不知晓的儿童或其他人推动时相对于所述致动器罩盖移动,而不致使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的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移动来致动所述锁并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从而阻止了反复推动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的儿童触及到所述固定设备中形成的容纳空间;并且还示出了,所述固定设备安全系统还包括锁单元锚固件,所述锁单元锚固件联接至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上、并且被适配成有待联接至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一部分上,并且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包括固定设备链接件、与所述固定设备相关联的锁、以及与所述锁相关联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被适配成有待永久或临时联接至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二部分上;\n图1A和1B示出了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的第一展示性实施例,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根据本披露联接至锁致动器罩盖上并且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制成、并且通常被配置成呈现图1A所示的正常伸出位置、并且当暴露于外力时可弹性变形而呈现如图1B所示临时压下位置;\n图1C和1D示出了根据本披露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的第二展示性实施例,所述锁致动器按钮根据本披露与锁致动器罩盖相协作而形成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制成的整体部件;并且示出了,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通常被配置成呈现图1C所示的正常伸出位置、并且当暴露于外力时可弹性地变形而呈现如图1D所示临时压下位置;\n图1E-1G示出了根据本披露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的第三展示性实施例,其中所述锁致动器罩盖被形成为包括中央孔口,所述中央孔口被安排在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之下,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是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制成的,如图1E所示,并且被安排成与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的面朝上的顶壁的一部分相匹配而位于所述中央孔口之上,如图1F所示,并且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的未被支撑部分被安排成用于在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从图1F所示的所述正常伸出位置移动至所述临时压下位置的过程中、响应于所述未被支撑部分的面朝上的外表面暴露于指向下的外力(如图1G所示)而向下移动到在所述罩盖装置中形成的所述中央孔口中,如图1G所示;\n图1H和1I示出了根据本披露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的第四展示性实施例,其中所述锁致动器罩盖被形成为包含按钮接收孔口,并且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通常被回复弹簧支撑在正常伸出位置,如图1H所示,并且所述回复弹簧被配置成用于提供手段来可屈从地推动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以相对于所述锁致动器罩盖从图1I所示临时压下位置移动至图1H所示正常伸出位置,从而使得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在被试图使用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来致动锁并解锁被所述锁致动器罩盖覆盖的固定设备锁单元的儿童或其他人推动之后,将自动返回到所述正常伸出位置;\n图2是具有容纳空间和根据本披露的固定设备安全系统的固定设备的图解视图,并且示出了,所述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包括:被适配成与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一部分相匹配的锁单元锚固件;固定设备锁单元,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包括被形成为包括致动器孔口以及内链接件接收入口的锁支撑件;固定设备链接件,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被适配成与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二部分永久或临时地相匹配并且被安排成延伸穿过所述内链接件接收入口进入在所述锁支撑件中形成的内部区域中,以通常接合被定位在所述锁支撑件的内部区域中的锁;以及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被安排成在知晓的看护者的控制下在所述锁支撑件中形成的致动器孔口中移动(如图4所示)而通过使锁与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解除接合来致动所述锁以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使得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的锁支撑件可以相对于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二部分移动,同时所述锁单元锚固件保持与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一部分相匹配从而不再阻挡对于所述固定设备中形成的容纳空间的触及;并且示出了,所述固定设备安全系统进一步包括:触及控制单元,所述触及控制单元包括锁致动器罩盖,所述锁致动器罩盖被安排成环绕所述锁支撑件,以隐藏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不被看见;以及安装在未被隐藏的可见位置中的可见的诱饵锁致动器按钮以用于相对于所述锁致动器罩盖(例如,在所述锁致动器罩盖中形成的按钮接收孔口中)移动,而不致使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有任何移动来致动所述锁以及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n图3是类似于图2的视图,示出了并不知晓的儿童将所述可见的非操作性诱饵闩锁件致动器按钮相对于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移动,而并未致使所述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移动来导致所述锁与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解除接合,这样使得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保持被锁定;\n图4是类似于图2和3的视图,示出了知晓的看护者已经通过向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的侧壁中的柔韧且可变形的力传输区段施加有效致动器外力来致使所述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移动来解锁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以致使所述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相对于所述锁支撑件移动来对锁加以致动,以便使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相对于所述锁支撑件和周围的锁致动器罩盖自由地移动;\n图5-8示出了由具有固定设备锁单元的通用束带锁实施的第一固定设备安全系统,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由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覆盖,所述触及控制单元根据本披露被制作成包括锁致动器罩盖、以及可见的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所述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被安装成用于在所述锁致动器罩盖中形成的中央孔口中移动;\n图5是根据本披露的第一展示性通用束带锁的透视图,所述通用束带锁包括可见且可移动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安装在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锁致动器罩盖上并且被形成为包括符号(例如,三个凸起的隆起部),以用于标识位于所述不透明锁致动器罩盖下方的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的位置;\n图6是第二展示性通用束带锁的透视图,所述通用束带锁根据本披露包括可见且可再移动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被安装在由半透明材料制成的锁致动器罩盖上并且被安排成覆盖下方被隐藏的可移动锁致动器;\n图7是第三展示性通用束带锁的透视图,所述通用束带锁根据本披露包括可见且可移动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被安装在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锁致动器罩盖上;\n图7A是图7的通用束带锁的分解组装透视图,示出了所述束带锁包括:固定设备锁单元;位于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下方的固定设备链接件;位于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上方的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以及锁单元锚固件,所述锁单元锚固件包括联接至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的右侧上的束带、以及联接至所述束带上并且被适配成有待与所述固定设备的第一部分相匹配的束带锚固件,并且示出了:(1)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包括固位件支撑件板以及直立锁固位件,所述固位件支撑件板被适配成有待永久地安装在所述固定设备(例如,柜子)的第二部分上,并且所述直立锁固位件被配置成接合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中所包含的锁;(2)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包括锁支撑件、容纳在所述锁支撑件中的锁、以及联接至所述锁上的第一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以及(3)所述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包括锁致动器罩盖以及被安装成用于相对于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移动的可见且可移动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n图7B是固定设备锁单元的分解透视图,示出了所述锁包括:第一和第二链接件锚固件;锚固件偏置弹簧,所述锚固件偏置弹簧用于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链接件锚固件偏置以在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与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相匹配时通常与所述直立锁固位件相接合;与所述第一链接件锚固件相关联的第一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以及与所述第二链接件锚固件相关联的第二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n图7C是类似于图7B的、从不同的视点看到的并且包括图7A的固定设备链接件的视图;\n图7D是图7A所示的固定设备锁单元的放大视图,未示出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n图8是图7的通用束带锁的另一个透视图;\n图9A-9D示出了图7和8的通用束带锁中所包含类型的固定设备锁单元的多步操作;\n图10示出了实施成具有固定设备锁单元的双手柄滑块锁的第二固定设备安全系统,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由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覆盖,所述触及控制单元根据本披露被制作成包括锁致动器罩盖和安装成用于相对于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移动的可见的非操作性的诱饵锁致动器按钮;\n图10A是合作形成图10的双手柄滑块锁的部件的分解透视组装视图;\n图10B是沿着图10的线10B-10B截取的部分放大截面视图,示出了在正常伸出位置中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n图10C类似于图10B的视图,示出了处于临时压下位置中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n图11A-11C示出了图10的双手柄滑块锁中所包含类型的固定设备锁单元在柜子上的多步操作;\n图12示出了由具有固定设备锁单元的双手柄锁实施的第三固定设备安全系统,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由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覆盖,所述触及控制单元根据本披露被制作成包括锁致动器罩盖和安装成用于相对于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移动的可见的非操作性的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并且\n图13A-13D示出了图12的双手柄锁中所包含类型的固定设备锁单元在柜子上的多步操作。\n具体实施方式\n固定设备安全系统10包括触及控制单元12,所述触及控制单元包括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如图1中图解所示。本披露的范围提供了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制成的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所述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被配置成通常呈现未压下(即,伸出或凸起)位置并且当暴露于向下的外部推力时可弹性变形来相对于锁致动器罩盖30移动而呈现压下位置。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包括可见外指尖末端32E,所述可见外指尖末端被安排成有待被试图致动锁20并且由此解锁被外壳30覆盖的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儿童的手指触碰,如图2所示。例如,图1A-1I示出了根据本披露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n触及控制单元12安装在固定设备锁单元14上,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被适配成用于锁定所述固定设备16,使得儿童不能触及固定设备16中形成的容纳空间18,如图1至4图解提及的。固定设备锁单元14包括锁20,所述锁可操作来阻挡固定设备16的两个部分161、162的相对移动从而阻挡对于在固定设备16中形成的容纳空间18的触及、并且仅可以藉由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的移动来致动而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如图4所示。图5至8、10、和12示出了其他展示性固定设备安全系统。\n触及控制单元12包括锁致动器罩盖30和可见且可移动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如图1至4图解所示。锁致动器罩盖30被安排成覆盖固定设备锁单元14,以隐藏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不被看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安装在锁致动器罩盖30上的可见位置以用于相对于锁致动器罩盖30从正常伸出位置移动至临时压下位置,使得并不知晓的儿童和其他人被其吸引并且以一连串对致动并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中的锁20的不成功的努力来将其反复向内推动(如图2和3所示),而不发现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在锁致动器罩盖30下方的位置。\n通过适当的教导人们就可以移动被隐藏的可移动锁致动器22来致动并解锁所述锁20。根据本披露来教导看护者向锁致动器罩盖30的力传输区段301施加外力(如图4所示),来使这个区段301变形并且将引发运动的力传递至下方的、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从而致使锁致动器22移动并致动锁20并且由此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n根据本披露,触及控制单元12的锁致动器罩盖30的大小和形状被确定成用于覆盖多种多样的固定设备锁,从而隐藏此类固定设备锁中所包含的锁致动器不被看到,如图5-14所示。锁致动器罩盖30被形成为容纳可见且相对可移动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如图2和3所示。\n锁致动器罩盖30包括被形成为用于支撑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的外壳300并且包括力传输区段301,所述力传输区段联接至外壳300上并且被安排成与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呈正对关系,如图2图解所示的。在一些展示性实施例中,外壳300和力传输区段301合作形成由弹性可变形塑料材料制成的整体构件。在其他展示性实施例中,力传输区段301是由弹性可变形塑料材料制成的,而外壳300是由相对刚性的材料制成的。在一些实施例中,锁致动器罩盖30是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如图5所示),以提供手段来阻挡对被隐藏在锁致动器罩盖30下方的锁致动器22的可见性,而在其他实施例中,锁致动器罩盖30是由半透明材料制成的(如图6所示),以提供手段来遮挡对被隐藏在锁致动器罩盖30下方的锁致动器22的可见性。\n在图1A和1B中展示出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的第一实施例并且被配置成有待联结至根据本披露的锁致动器罩盖30上,以形成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12。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是由可变形弹性材料制成并且通常被配置成呈现图1A所示的正常伸出位置并且当暴露于外力时可弹性变形来呈现图1B所示临时压下位置。\n图1C和1D展示了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232的第二实施例。根据本披露,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232与锁致动器罩盖230合作形成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制成的整体部件。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232还与锁致动器罩盖230合作形成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212。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通常被配置成呈现图1C所示的正常伸出位置并且当暴露于外力时可弹性变形来呈现图1D所示临时压下位置。\n图1E-1G示出了根据本披露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32的第三实施例。锁致动器罩盖330被形成为包括中央孔口330A,所述中央孔口被安排在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32之下,如图1E所示。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32是由弹性可变形材料制成的(如图1E所示)并且被安排成与锁致动器罩盖330的面朝上的部分顶壁相匹配从而在中央孔口之上,如图1F所示。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32的未被支撑部分332U被安排成在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32从图1F所示的正常伸出位置移动至临时压下位置的过程中、响应于未被支撑部分332U的面朝上的外表面32E暴露于指向下的外力(如图1G所示)而向下移动到锁致动器罩盖330中形成的中央孔口330A中,如图1G所示。\n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432的第四实施例包括衬垫432P和衬垫回复弹簧432S,如图1H和1I所示。弹簧302被安排成位于外壳300的内部区域300I中、并且被配置成用于提供手段来可屈从地推动衬垫432P向上穿过外壳300中形成的孔口34,使得衬垫432P上的按钮432的可见外指尖末端32E可以被正在观察触及控制单元12的儿童或任何人看到并且触碰,如图2-4所示。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432与锁致动器罩盖300合作形成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412。衬垫-回复弹簧432S被配置成用于推动衬垫432来相对于锁致动器罩盖300背离图1I所示的临时压下位置移动至图1H所示的正常伸出位置,使得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432在被试图使用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432来致动锁12并解锁被锁致动器罩盖300覆盖的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儿童推动之后将自动返回到所述正常伸出位置。\n固定设备锁单元14包括:被形成为包括内部区域24I的锁支撑件24;锁20,所述锁可在锁支撑件20的内部区域24I内移动并且被适配成经由固定设备链接件28与固定设备16连通;以及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被安装成用于相对于锁支撑件24移动来致动锁20并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如图1和4所示。在展示性实施例中,锁致动器罩盖30的大小和形状被确定成覆盖锁支撑件24,使得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的任何被暴露或可见部分被隐藏不被看到,如图1-4所示。锁支撑件24被形成为包括致动器接收孔口26,并且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被安排成在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相对于锁支撑件24的移动过程中延伸穿过孔口26并且在其中移动,如图2-4所示。\n固定设备锁单元14与具有容纳空间18的固定设备16相关联,以阻挡儿童对于固定设备16中形成的容纳空间18的触及,如图1-4图解指示的。在展示性实施例中,固定设备锁单元14包括锁20和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所述锁被适配成经由固定设备链接件28与固定设备16的第一部分161相关联(如图2-4图解所示的),并且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联接至锁20上并且安装成被看护者移动来致动所述锁20并且由此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在一些展示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设备是柜子,所述柜子具有(1)抽屉,所述抽屉(如图9A-9D所示)可相对于基座移动以覆盖在所述抽屉中形成的容纳空间;或(2)多个可移动的并排的门的,这些可移动的并排的门覆盖通向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如图11-13所示。\n在展示性实施例中,根据本披露的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12安装在固定设备锁单元14上,以隐藏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并且提供可见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所述可见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是可在正常伸出位置与临时压下位置之间移动的并且是如图标32I所示弹性偏置或弹簧偏置的,如图1-4图解所示的。并不知晓的儿童可以看到并且反复地推动所述弹性偏置(或弹簧偏置)的可见且可移动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而不移动下方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来致动锁20并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如图2和3图解所示的。知晓的看护者因为已经传授他们要推哪里而可以向内推动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12的外表面301,来致使下方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移动,从而致动所述锁20并且因此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如图4所示。\n在展示性实施例中,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12包括覆盖部分的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锁致动器罩盖30并且包括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安装在锁致动器罩盖30上的未被隐藏的可见位置以用于相对于锁致动器罩盖30中的顶壁移动,如图1图解所示的。由并不知晓的儿童或其他人导致的可见的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相对于锁致动器罩盖30移动并不会致使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移动来致动锁20并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如图2和3所示。\n在展示性实施例中,锁致动器罩盖30的力传输区段301被定位成与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闩锁件致动器22相邻并且是由可变形弹性材料制成的,如图2-4图解所示的。根据本披露,可以在锁致动器罩盖30的外表面上提供符号301S,以告知看护者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闩锁件致动器22在锁致动器罩盖30的力传输区段301下方的位置,如图2-4图解所示的并且如图5展示性地指示的。由知晓的看护者向力传输区段301施加的外部推力F1致使这个区段301弹性变形并且向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施加足以使锁致动器22移动来致动锁20并且由此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引发运动的力,如图4图解所示的。在展示性实施例中,锁致动器罩盖30的整个外壳300是由可变形弹性材料制成的。\n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12被适配成有待安装在现有的固定设备锁单元14上,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可操作来阻挡对于固定设备16中的容纳空间18的触及,如图1-4所示。触及控制单元12包括锁致动器罩盖30,所述锁致动器罩盖被配置成用于提供手段来覆盖与具有容纳空间18的固定设备16相关联并且被形成为包括锁20和联接至锁20上的可移动锁致动器22的部分的固定设备锁单元14,以隐藏可移动锁致动器22不被正在观察固定设备16的并不知晓的儿童看到,而不阻挡可移动锁致动器22相对于固定设备16的与固定设备锁单元14相关联的移动来锁定20和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并且提供手段来将由知晓的看护者向锁致动器罩盖30的外表面施加的有效致动外力F1传递至被隐藏的可移动锁致动器22,从而致使被隐藏的可移动锁致动器22相对于固定设备16移动来致动锁20并且由此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如图1-4所示。触及控制单元12还包括弹性偏置或弹簧偏置的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所述诱饵锁致动器按钮安装在锁致动器罩盖30上的可见位置以相对于锁致动器罩盖30从图2所示正常伸出(即,未压下)位置移动至图3所示临时压下位置,从而当向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施加假激活力F2时,不会致使被隐藏的可移动锁致动器32相对于固定设备16移动来致动锁20并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因此,被隐藏的可移动锁致动器22响应于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从正常伸出位置移动至临时压下位置将不移动来致动并解锁所述锁20。\n锁致动器罩盖30包括被形成为包括内部区域300I的外壳300,所述内部区域的大小被确定成用于在其中接收锁20和被隐藏的可移动锁致动器22,如图1H所示。外壳300被形成为包括开放进入外壳300的内部区域300I的按钮接收孔口34,如图1H所示。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安装在可见位置中,以相对于外壳300、相对于外壳300中形成的按钮接收孔口34移动,如图1H和1I所示。\n外壳300的力传输区段301被安排成与储存在外壳300的内部区域300I中并且被安装成在锁支撑件24中形成的孔口26中移动的、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的自由外端22E成正对关系,如图2-4所示。力传输区段301是由可变形弹性材料制成的,以响应于知晓的看护者向力传输区段301的外表面施加外力而致使力传输区段301弹性变形,从而致使力传输区段301相对于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移动来接合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并使之相对于外壳300和锁支撑件24从图2和3所示的、允许锁20保持被锁定的未致动位置移动至图4所示的、致动锁20并且由此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致动位置。\n锁致动器罩盖30进一步包括被提供在外壳300的外表面上的、知晓的看护者可识别的符号301S,以标识储存在外壳300的内部区域300I内的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32的位置。在展示性实施例中,符号301S被提供在锁致动器罩盖30的力传输区段301上,使得知晓的看护者可以向外壳300的、与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成正对关系的部分施加有效致动外力F1,从而使外壳300变形并且使部分的外壳300相对于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移动来接合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并使之相对于外壳300从图2和3所示的、允许锁20保持被锁定的未致动位置移动至图4所示的、致动锁20并且由此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致动位置。\n锁致动器罩盖30是由柔韧弹性塑料材料制成的并且可以被形成为包括按钮接收孔口或空间34。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被安装成在图2和4所示正常伸出位置与图3所示临时压下位置之间、在按钮接收孔口或空间34中或者相对于其移动,而不接触被隐藏的可移动锁致动器22或以其他方式致使其移动。在如图6所示一些展示性实施例中,所述柔韧弹性塑料材料是半透明的。\n固定设备安全系统10根据本披露包括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12,所述触及控制单元联接至与具有容纳空间18的固定设备16相关联的固定设备锁单元14上,如图1所示。固定设备锁单元14包括经由固定设备链接件28与固定设备16相关联的锁20并且还包括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12包括安装在固定设备锁单元14上以隐藏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的锁致动器罩盖30、以及安装在锁致动器罩盖30上的未被隐藏的可见位置中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以当被并不知晓的儿童或其他人推动时相对于锁致动器罩盖30移动,而不致使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移动来致动锁20并且由此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n固定设备16被形成为包括容纳空间18,如图2中图解示出。固定设备安全系统10与固定设备16相关联并且用于阻挡未经授权的人对于与固定设备16相关联的容纳空间18的触及,同样如图2所示的。\n固定设备安全系统10的固定设备锁单元14包括被形成为包括致动器孔口26的锁支撑件24并且在展示性实施例中包括内链接件接收入口27,例如如图2所示。固定设备锁单元14还包括固定设备链接件28和链接件锚固件29,如图2所示。\n固定设备链接件28被适配成与固定设备16的第二部分162永久或临时地相匹配,以阻挡对于固定设备16中形成的容纳空间18的触及、并且被安排成延伸穿过内链接件接收入口27进入锁支撑件24中形成的内部区域24I中。固定设备链接件28可以具有任何适合的结构并且被安排成通过锁致动器罩盖30外壳300中形成的外链接件接收入口31而穿出锁致动器罩盖30外壳300中形成的内部区域300I,如图2所示。固定设备链接件28用于以任何适合的方式将锁20与固定设备16的第二部分162或安装在固定设备16上或联接至其上的结构互连。\n链接件锚固件29包括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和锁20,所述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被安装成在知晓的看护者的控制下在锁支撑件24中形成的致动器孔口26中移动,如图4所示,并且所述锁联接至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以与之一起移动,如图3和4所示。当固定设备锁单元14被锁定时锁20与固定设备链接件28相匹配,以提供手段来阻挡对于固定设备16中形成的容纳空间18的触及,如图2和3图解所示的。\n固定设备安全系统10的触及控制单元12包括锁致动器罩盖30和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2,所述锁致动器罩盖被安排成环绕锁支撑件24以隐藏固定设备锁单元14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不被看见,并且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被安装在未被隐藏的可见位置中以在锁致动器罩盖30中形成的按钮接收孔口34中移动,而不导致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的任何移动来致动锁20并且由此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锁支撑件14还被形成为包括内链接件接收入口27,固定设备链接件28延伸穿过所述内链接件接收入口并且相对于锁致动器罩盖30和固定设备16移动,如图2-4所示。\n并不知晓的儿童已经将非操作性诱饵闩锁件致动器按钮32相对于锁致动器罩盖30移动,如图3所示,而不会导致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的任何移动来致动与固定设备链接件28相关联的锁20并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相比之下,知晓的看护者已经通过在锁致动器罩盖30的侧壁中向柔韧且可变形的力传输区段301施加有效致动器外力F1以致使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移动来致动锁20并且由此解锁固定设备锁单元14来致使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0相对于锁支撑件24移动来致动锁20,从而使固定设备链接件28相对于锁支撑件24和周围的锁致动器罩盖30自由地移动,如图4所示。\n如图5、6、以及图7-8所示,以三个版本110、110'、和110”展现了第一展示性固定设备安全系统。第一固定设备安全系统110是由第一展示性通用束带锁101实施的、在图5中被示出为具有由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112覆盖的固定设备锁单元114,所述触及控制单元根据本披露被制作成包括锁致动器罩盖130、以及被安装成例如在锁致动器罩盖30形成的中央孔口134中移动的可见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132。第一通用束带锁101在图5中被示出为包括锁致动器罩盖130,所述锁致动器罩盖由不透明材料制成并且被形成为包括符号301S(例如,三个凸起的隆起部),以用于标识被定位在不透明的锁致动器罩盖30下方的被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的位置。第二固定设备安全系统110'是由第二通用束带锁102实施的、在图6中被示出为包括可见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132',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被安装成在由半透明材料制成的锁致动器罩盖130'中形成的中央孔口134'中移动或者相对于其移动、并且被安排成覆盖相关联的锁120的被隐藏在下方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122。第三固定设备安全系统110”是由第三通用束带锁103实施的、在图7(并且在图7A-7C中更详细地展示)中被示出为包括可见的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132”,所述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被安装成在由不透明材料制成的锁致动器罩盖130”中形成的中央孔口134”中移动或者相对于其移动。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132、132'、132”可以采取本文所披露的并且根据本披露的任何形式。实施第一固定设备安全系统的束带锁101、102、103可以用于防止对于娱乐中心、冰箱、橱柜、微波炉、冰柜、干衣机、和洗碗机、或其他固定设备中形成的容纳空间的触及。\n图7A中提供了第三展示性通用束带锁103的分解透视组装视图。束带锁103提供固定设备安全系统110”,所述固定设备安全系统包括固定设备锁单元114”、位于固定设备锁单元114”下方的固定设备链接件128”、位于固定设备锁单元114”上方的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112”、以及锁单元锚固件100”,如图7A所示。锁单元锚固件100”包括联接至固定设备锁单元114”的右侧上的束带119”以及联接至束带120”的右端上并且被适配成有待与固定设备16的第一部分161相匹配的束带锚固件121”。束带119”包括被适配成与束带锚固件121”相匹配的束带支撑件122”以及被安排成将束带支撑件122”和固定设备锁单元114”互连的挠性束带123”。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112”包括锁致动器罩盖130”和非操作性诱饵锁致动器按钮132”。\n固定设备链接件128”包括被适配成有待永久或临时地安装在固定设备16的第二部分162上的固位件支撑件板140”,如图1所示。固定设备链接件128”还包括直立锚固件固位件142”,所述直立锚固件固位件联接至固位件支撑件板140”的面朝上的表面上并且被安排成与锁120”中所包含的第一闩锁件143”、第二闩锁件144”相匹配。锁120”还包括闩锁件偏置弹簧133”。\n一个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122A”联接至第一闩锁件143”以与之一起移动,并且第一闩锁件143”被配置成与直立锚固件固位件142”相匹配从而产生锁120”的第一部分,如图7D所示。另一个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122B”联接至第二闩锁件144”以与之一起移动,并且第二闩锁件144”被配置成与直立锚固件固位件142”相匹配从而产生锁120”的第二部分,如图7D所示。\n图9A-9D示出了图7和8的通用束带锁103中所包含类型的固定设备锁单元114”在柜子116上的多步安装,而没有示出根据本披露制成的、安装在这个固定设备锁单元114”上的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112”。看护者将锁单元锚固件粘附至柜子的静态面上,如图9A所示。在束带被拉紧的情况下,看护者将固定设备链接件28”粘附至柜子的门上,如图9B所示。为了锁定,看护者将固定设备锁单元114”按到固定设备链接件28”上,以致使锁120”接合固定设备链接件128”。为了解锁,看护者将隐藏在锁致动器罩盖30”下方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122”向内推动(如图9C所示)并且接着将固定设备锁单元114”抬离固定设备链接件28”,如图9D所示。\n图10示出了第二展示性固定设备安全系统200。固定设备安全系统200防止对具有门旋钮或手柄的柜子的触及,当携带有旋钮或把手的门关闭时,这些门旋钮或手柄相当靠近。第二固定设备安全系统200是由具有由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212覆盖的固定设备锁单元214的双手柄滑块锁来实施的,所述触及控制单元根据本披露被制作为包括锁致动器罩盖230。固定设备锁单元214包括被锁致动器罩盖230隐藏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2。\n图11示出了图10的通用束带锁103中所包含类型的固定设备锁单元在柜子216上的多步安装,而没有示出根据本披露制成的、安装在这个固定设备锁单元214上的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212。固定设备锁单元214包括如图11所示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2,并且当触及控制单元212的锁致动器罩盖230安装在固定设备锁单元214的锁支撑件上时,这些致动器222被隐藏,如图10所示。固定设备锁单元214还包括固定设备链接件228,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具有短的轨道228S、相对较长的轨道228L、以及将短的轨道228S和锁轨道228L互连的弯曲部228B。\n如图11所示,为了上锁,看护者将所述锁支撑件与固定设备链接件228的较短轨道228S分离开(如图11A所示)并且然后将固定设备链接件228的短轨道和长轨道228S和228L上紧,如图11B所示。为了解锁,看护者向内推动锁致动器罩盖230的力传输区段301A、301B,以移动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222A、222B,从而使所述锁支撑件相对于固定设备链接件228的短轨道228S和长轨道228L自由地移动。\n图12示出了第三展示性固定设备安全系统300。第三固定设备安全系统300是由具有由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312覆盖的固定设备锁单元314的双手柄锁实施的,所述触及控制单元根据本披露被制作为包括锁致动器罩盖330、以及被安装成在锁致动器罩盖330形成的中央孔口334中移动的可见的诱饵锁致动器按钮332。图13示出了图12的双手柄锁中所包含的类型的固定设备锁单元314在被形成为包括容纳空间的柜子316上的多步安装,而没有示出根据本披露制成的、安装在这个固定设备锁单元314上的儿童无法打开的触及控制单元312,在图14A-14D中示出了多个展示性特征。\n双手柄锁310还包括固定设备锁单元314,所述固定设备锁单元包括相反的操作性可移动锁致动器322A、322B,如图12所指示并且如图14A-D所示。当触及控制单元312的锁致动器罩盖330安装在固定设备锁单元314的锁支撑件上时,这些致动器322A、322B被隐藏,如图12所示。固定设备锁单元314还包括固定设备链接件328,所述固定设备链接件包括单一的环形束带328A、328B,这些环形束带的大小被确定为与固定设备316中的门旋钮相匹配,如图12和13A所示。", 'inventor': [{'lang': 'CN', 'name': '布赖恩·C·桑德伯格',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劳拉·凯·拉菲', 'name_id': 2}, {'lang': 'CN', 'name': '爱丽丝·梅菲尔德', 'name_id': 3}, {'lang': 'CN', 'name': '斯科特·E·斯托普凯', 'name_id': 4}, {'lang': 'CN', 'name': '马克·马修斯', 'name_id': 5}, {'lang': 'CN', 'name': '埃文·修克尔', 'name_id': 6}], 'ipcr': [{'code': {'clazz': 'E05', 'full': 'E05B65/00', 'main_group': 'E05B65', 'section': 'E', 'sub_class': 'E05B', 'sub_group': 'E05B65/00'},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204', 'lang': 'CN', 'name':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王达佐', 'name_id': 1}, {'lang': 'CN', 'name': '王艳春', 'name_id': 2}], 'patent_id': '16dcc31c-eba2-4e03-b91f-6c0e8933e530', 'pbdt': 20171201, 'pct': {'apdt': 20160210, 'apno': 'PCT/US2016/017355', 'etdt': 20170906, 'pbdt': 20160818, 'pn': 'WO2016130680'}, 'pn_official': 'CN107429524A', 'priority': [{'country': 'US', 'date': 20150210, 'number': '62/114,122'}], 'title': '触及控制型固定设备锁', 'update_ts': 1538985284252, 'tags': ['建筑、家具用金属配件制造']} {'abs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相机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该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之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光轴上。该快门装置包括框架,收容于该框架内之电致伸缩单元。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该电致伸缩单元中心开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通孔。当施加于电致伸缩单元之两个柔性电极层之电压改变时,该电致伸缩单元沿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该通孔之大小以调节透过该通孔之通光量。', 'apdt': 20090727, 'apno_official': 'TW098125129', 'applicant': [{'lang': 'EN', 'name':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臺北縣土城市自由街2號 TW'}, 'lang': 'CNT', 'name':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lang': 'EN', 'name':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臺北縣土城市自由街2號 TW'}, 'lang': 'CNT', 'name':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 一种相机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该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之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光轴,其中,该快门装置包括框架,收容于该框架内之电致伸缩单元,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分别设在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两表面上之两个柔性电极层、以及分别设在该两个柔性电极层远离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相背离之两个表面上之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该电致伸缩单元之中心开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通孔,该通孔之中心轴与镜头模组之光轴同轴,当施加于该电致伸缩单元之两个柔性电极层之间之电压改变时,该电致伸缩单元沿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该通孔之大小以调节透过该通孔之通光量。\n2.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厚度介于0.2-0.8mm之间,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厚度介于0.02-0.15mm之间。\n3.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柔性电极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介于10-200μm之间。\n4.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材料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材质不同。\n5.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框架之中心开设有与镜头模组之光轴相对应之通光孔。\n6.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框架采用透光材料制作形成。\n7.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框架为一体形成,该框架将电致伸缩单元密封于其内部。\n8. 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材质选自矽树脂、聚氨酯弹性体或丙烯酸弹性体。', 'desc': "本发明涉及相机模组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电致伸缩聚合物快门装置之相机模组。\n快门装置系相机模组上控制感光元件(如感光片、影像感测器等)有效曝光时间之一种装置,比如,快门速度为1/2秒时,表示感光元件曝光之时间为1/2。拍摄前,该快门装置关闭,其可防止相机模组内之感光元件曝光;拍摄时,调整好快门速度,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即拍照按钮),在快门开启与闭合之间隙间,让光线借由快门装置到达感光元件,使感光元件获得正确之曝光。具体请参阅Myung-Jin Chung等人2007年10月在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2007. ICCAS '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Page(s):2319 – 2322)上发表之论文Development of Compact Camera Module Having Auto Focus Actuator and Mechanical Shutter System for Mobile Phone。\n常见之相机模组之快门装置主要包括电子快门与机械快门。其中,电子快门系用电路控制快门线圈磁铁之原理来控制快门时间;机械快门系利用齿轮传动控制快门时间。然而,电子快门与机械快门均需要借由设计复杂、精密之机械连接传动结构控制开门之开启与关闭,其价格昂贵,在工作过程中会因零件间之摩擦而发出杂讯,且其响应速度较慢,影响相机模组之成像品质。\n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结构简单、无杂讯、且响应速度较快之快门装置之相机模组。\n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说明一种相机模组。\n一种相机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该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之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光轴,该快门装置包括框架,收容于该框架内之电致伸缩单元,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分别设在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两表面上之两个柔性电极层、以及分别设在该两个柔性电极层远离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相背离之两个表面上之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该电致伸缩单元之中心开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通孔,该通孔之中心轴与镜头模组之光轴同轴,当施加于该电致伸缩单元之两个柔性电极层之间之电压改变时,该电致伸缩单元沿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该通孔之大小以调节透过该通孔之通光量。\n相较于先前技术,本技术方案之相机模组之快门装置包括框架与收容于框架内之电致伸缩单元,且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电致伸缩单元中心开设一通孔,借由施加于该两个柔性电极层之电压之改变以控制该通孔之大小,其结构简单、无杂讯、且响应速度较快;并且,两个柔性电极层设于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之两表面,且两个柔性电极层两侧均设有一个比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厚度薄之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可有效隔离两个柔性电极层与外界之接触,避免该两个柔性电极层被外界潮湿之空气氧化而影响其导电性能,且较薄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对快门装置之响应速度影响不大,从而提高该快门装置之使用寿命与响应之稳定性与精确度。\n下面将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之相机模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n请参阅图1,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相机模组100。相机模组100包括镜头模组10、影像感测器20及快门装置30。影像感测器20及快门装置30之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10之光轴上。\n镜头模组10包括镜座11、镜筒12、镜片组13。镜筒12借由螺纹配合旋合于镜座11。镜片组13收容于镜筒12内。本实施例中,镜座11内开设有第一收容孔111与第二收容孔112。镜筒12借由设置于其外壁之外螺纹及第一收容孔111内壁之内螺纹与镜座11间相旋合固定。镜筒12开设有收容孔121。镜片组13包括两个镜片,两个镜片依次设置在收容孔121内。\n影像感测器20收容于第二收容孔112内。影像感测器20靠近镜片组13之一侧设有一透明板21。透明板21主要用于保护影像感测器20,防止灰尘进入到影像感测器20内,以使影像感测器20具有良好之成像品质。\n请进一步参阅图2-5,快门装置30包括框架32与电致伸缩单元34。电致伸缩单元34收容于框架32内。本实施例中,电致伸缩单元34在垂直于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之截面为正方形。\n具体地,框架32包括上框321与下框322。上框321具有一个与镜头模组10光轴平行之顶板323,下框322具有一个与镜头模组10光轴平行之底板324,顶板323与底板324相对。框架32之中心开设有贯穿顶板323与底板324且与镜头模组10之光轴相对应之通光孔302。通光孔302之大小对应于拍照时快门装置30开启之最大通光口径。上框321与下框322组合后形成一个收容腔304。收容腔304用于收容电致伸缩单元34,以可保护支撑电致伸缩单元34。当然,框架32亦可以在电致伸缩单元34制作完成后一体形成于电致伸缩单元34周边。\n电致伸缩单元34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具有相对之第一表面3411与第二表面3412。两个柔性电极层342分别设在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相对之第一表面3411与第二表面3412上。两个柔性电极层342分别具有远离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之相背离之表面3421。两个第二电致动聚合物层343分别设在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远离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之相背离之两个表面3421上。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之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2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之厚度。优选地,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之厚度为0.2-0.8mm之间之任一数值,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之厚度为0.02-0.15mm之间之任一数值。柔性电极层342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之厚度优选为10-200μm之间之任一数值。\n电致伸缩单元34之中心开设有一贯穿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之通孔305。通孔305之中心轴与镜头模组10之光轴同轴。当施加于电致伸缩单元34之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之间之电压改变时,电致伸缩单元34沿垂直于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通孔305之大小以调节透过通孔305之通光量。\n优选地,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与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可选自矽树脂(Silicone)、聚氨酯弹性体(Polyurethane Elastomer)或丙烯酸弹性体(Acrylic Elastomer)等具有电致伸缩效应之材料。此外,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与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既可选择同一种材料,亦可选择不同之材料。柔性电极层342可选用碳胶、金胶、银胶、铜胶等导电胶以旋涂或印刷之方法,或者选用石墨微粒以喷涂之方法,或者选用铂以溅镀之方法,或者选用具有高弹性之奈米碳管薄膜以黏贴之方法形成于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相对之第一表面3411与第二表面3412上。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可借由涂布或黏贴之方法形成于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远离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之相背离之两个表面3421上。\n一般地,当给两个柔性电极层342通以4-7V之电压时,电致伸缩单元34可产生大约5-20%之应变量,电致伸缩单元之响应时间一般在几毫秒到几微秒之间,其响应速度较快。例如,当快门装置30之通光孔302之直径为2mm时,电致伸缩单元34之外径大约为10-40mm即可,当给电致伸缩单元34施加某一特定电压时,电致伸缩单元34之通孔305可接近消失之程度,从而达到快门关闭之目地。当然,为保证电致伸缩单元34之通孔305完全关闭,电致伸缩单元34之设计外径可适当增大。此外,电致伸缩单元34之外径可根据具体之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柔性电极层342、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2所选用之材料、厚度,以及通光孔302之大小进行设计,使得电致伸缩单元34可有效控制通孔305之开启与关闭,从而控制透过通光孔302之通光量。\n请参阅图6-7,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之相机模组与第一实施例提供之相机模组10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快门装置230之框架232采用透光材料制作形成。透光框架232一体形成,框架232可将电致伸缩单元234密封于其内部。由于透光框架232具有较好之透光性能,因此透光框架232可不必开设通光孔。从而,该框架232可更好地保护收容于其内部之电致伸缩单元234,使电致伸缩单元234免受外界污染,更好地保证电致伸缩单元234之伸展与收缩性能。并且,透光框架232可直接用作影像感测器之透明板以保护影像感测器。本实施例中,电致伸缩单元234在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截面为圆形。\n此外,该相机模组100之电致伸缩单元34在垂直于镜头模组100光轴方向之截面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可以为矩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形状,只要电致伸缩单元100之通孔305为圆形即可。\n相较于先前技术,本技术方案之相机模组100之快门装置30包括框架32与收容于框架32内之电致伸缩单元34,且该电致伸缩单元34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电致伸缩单元34中心开设一通孔305,借由施加于该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之电压之改变以控制该通孔305之大小,其结构简单、无杂讯、且响应速度较快;并且,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设于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相对之两表面3411、3412,且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两侧均设有一个比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之厚度薄之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该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可有效隔离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与外界之接触,避免该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被外界潮湿之空气氧化而影响其导电性能,且较薄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对快门装置30之响应速度影响不大,从而提高该快门装置30之使用寿命与响应之稳定性与精确度。\n综上所述,本发明确已符合发明专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专利申请。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请专利范围。举凡熟悉本案技艺之人士援依本发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涵盖于以下申请专利范围内。\n>\n相机模组\n100\n镜头模组\n10\n影像感测器\n20\n快门装置\n30、230\n镜座\n11\n镜筒\n12\n镜片组\n13\n第一收容孔\n111\n第二收容孔\n112\n收容孔\n121\n透明板\n21\n框架\n32、232\n电致伸缩单元\n34、234\n上框\n321\n下框\n322\n顶板\n323\n底板\n324\n通光孔\n302\n收容腔\n304\n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n341\n柔性电极层\n342\n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n343\n第一表面\n3411\n第二表面\n3412\n表面\n3421\n通孔\n305\n]]>\n图1系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之相机模组之示意图。\n图2系图1之相机模组之快门装置之快门开启时之示意图。\n图3系图2之快门装置之电致伸缩单元之示意图。\n图4系图1之相机模组之快门装置之快门关闭时之示意图。\n图5系图4之快门装置之电致伸缩单元之示意图。\n图6系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之相机模组之快门装置之示意图。\n图7系图6之快门装置之电致伸缩单元之示意图。", 'erdt': 20111205, 'exdt': 20290726, 'family_inpadoc': 'TW98125129A', 'family_original': '44813596', 'inventor': [{'lang': 'EN', 'name': 'CHOU, TAI HSU',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周代栩', 'name_id': 1}, {'lang': 'EN', 'name': 'CHOU, YUAN HSU', 'name_id': 2}, {'lang': 'CNT', 'name': '周源栩',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G03', 'full': 'G03B9/08', 'main_group': 'G03B9', 'section': 'G', 'sub_class': 'G03B', 'sub_group': 'G03B9/08'}, 'version': '200601'}], 'kd': 'A', 'patent_id': '4c89efcd-fd41-4f91-b2e3-d5857396c91a', 'pbdt': 20110201, 'pn_official': 'TW201104350', 'title': '相机模组', 'update_ts': 1532118835116, 'tags': ['照相机及器材制造', '其他未列明日用产品修理业']} {'abst': '本发明系揭露一装备,其包括一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之可移式表面。第一及第二端系配置于可移式表面的相对端上。至少一第一致动器耦合至可移式表面的第一端。至少一第二致动器耦合至可移式表面的第二端。至少第一及第二致动器系相对于彼此可操作地异相位且沿由可移式表面所界定的一惯性矩处于一转动惯性组态。亦揭露一磁性轴承,其组构以悬设可移式表面。此外,揭露一磁性轴承扣持系统。', 'apdt': 20130326, 'apno_official': 'TW102110700', 'applicant': [{'lang': 'EN', 'name': 'BAYER MATERIALSCIENCE',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AG 德國 DE'}, 'lang': 'CNT', 'name': '拜耳材料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lang': 'EN', 'name':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name_id': 2}, {'address': {'address': '德國 DE'}, 'lang': 'CNT', 'name': '拜耳智慧財產有限公司', 'name_id': 2}], 'assignee': [{'lang': 'EN', 'name': 'BAYER MATERIALSCIENCE',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AG 德國 DE'}, 'lang': 'CNT', 'name': '拜耳材料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lang': 'EN', 'name':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name_id': 2}, {'address': {'address': '德國 DE'}, 'lang': 'CNT', 'name': '拜耳智慧財產有限公司', 'name_id': 2}], 'claim': '1.一种装备,系包含:一可移式组件,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及第二端彼此相对地配置于该可移式组件上;至少一第一致动器,其耦合至该可移式组件的第一端;及至少一第二致动器,其耦合至该可移式组件的第二端;其中该至少第一及第二致动器系相对于彼此可操作地异相位(out of phase)且沿由该可移式组件所界定的一惯性矩(moment of inertia)处于一转动惯性组态(rotational inertial configuration)。\n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装备,其中该至少第一及第二致动器系相对于彼此被物理地定向(physically oriented)于相反方向且可操作地回应于一单一驱动电压。\n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装备,其中该至少第一及第二致动器系相对于彼此被物理定向于相同方向且其中该至少第一致动器可操作地回应于一第一驱动电压且该至少第二致动器可操作地回应于一与该第一驱动电压呈异相位的第二驱动电压。\n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之装备,进一步包含一反相器以接收该第一驱动电压并提供该第二驱动电压。\n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装备,进一步包含一磁性轴承,该磁性轴承系组构以悬设该可移式组件。\n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装备,进一步包含一耦合至该可移式组件之轴承扣持系统,其中该轴承扣持系统包含至少一磁铁。\n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装备,其中该至少第一及第二致动器包含电流驱动聚合物匣(electroactive polymer cartridges)。\n8.一种装备,系包含:一壳体;一可移式组件,其可移地耦合至该壳体;及一磁性轴承,其组构以相对于该壳体悬设该可移式组件。\n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装备,其中该壳体包含一槽,且该可移式组件包含一从该可移式组件的周边边缘往外突起之脊,其中该脊系组构以被接收于该槽内。\n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装备,进一步包含一位居该壳体的槽部分中之第一磁铁及一位居该可移式组件的脊部分中之第二磁铁,其中该第一及第二磁铁系配置成以相对极(opposing poles)面对彼此以产生一磁性轴承并将该可移式组件的脊部分悬设于该壳体的槽部分内。\n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或10项所述之装备,其中该可移式组件的运动系借由该槽的至少一内侧壁被限制于该槽内。\n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装备,进一步包含一致动器,该致动器在一侧上耦合至该可移式组件且在另一侧上耦合至该壳体,其中当该致动器被启动时,该可移式组件相对于该壳体移动。\n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装备,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第一致动器,其耦合至该可移式组件的一第一端;及至少一第二致动器,其耦合至该可移式组件的一第二端;其中该至少第一及第二致动器系相对于彼此可操作地异相位且沿由该可移式组件所界定的一惯性矩处于一转动惯性组态。\n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或13项所述之装备,其中该致动器包含一电流驱动聚合物匣。\n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装备,其中该磁铁选自下列各物组成的群组:一永久性磁铁,烧结永久性磁铁,树脂结合永久性磁铁,一电磁铁及其组合。\n16.一种装备,系包含:一壳体;一可移式表面,其可移地耦合至该壳体;及一轴承扣持系统。\n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装备,其中该轴承扣持系统系包含一含铁的轴承及一磁铁,该含铁的轴承(ferrous bearing)系配置于该壳体与该可移式表面之间,该磁铁位居该壳体中以磁性地扣持该含铁的轴承。\n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装备,其中该磁铁选自下列各物组成的群组:一永久性磁铁,烧结永久性磁铁,树脂结合永久性磁铁,一电磁铁及其组合。\n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装备,进一步包含一致动器,该致动器在一端上耦合至该可移式表面且在另一侧上耦合至该壳体,其中当该致动器被启动时,该可移式表面相对于该壳体移动。\n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至17项中任一项所述之装备,其中该可移式组件或表面选自下列各物组成的群组:一触控荧幕,一感测器面板,及一显示器面板。', 'cpc': [{'code': {'clazz': 'H01', 'full': 'H01L41/193', 'main_group': 'H01L41', 'section': 'H', 'sub_class': 'H01L', 'sub_group': 'H01L41/193'},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2', 'full': 'H02N2/10', 'main_group': 'H02N2', 'section': 'H', 'sub_class': 'H02N', 'sub_group': 'H02N2/10'},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2', 'full': 'H02N2/02', 'main_group': 'H02N2', 'section': 'H', 'sub_class': 'H02N', 'sub_group': 'H02N2/02'},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2', 'full': 'H02N2/12', 'main_group': 'H02N2', 'section': 'H', 'sub_class': 'H02N', 'sub_group': 'H02N2/12'},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2', 'full': 'H02N2/04', 'main_group': 'H02N2', 'section': 'H', 'sub_class': 'H02N', 'sub_group': 'H02N2/04'},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desc': '相关申请案\n本申请案系依据35 USC § 119(e)对于2012年6月29日提申名为“磁性表面轴承”的美国临时申请案No.61/666,127;2012年3月27日提申名为“使平板及类似手持式装置用的致动器功率要求达到最小之转动惯性驱动系统”的美国临时申请案No.61/615,915;及2012年12月21日提申名为“磁性表面轴承机构”的美国临时申请案No.61/740,609作权利主张,其整体内容合并于本文中以供参考。\n发明领域\n本发明概括有关用于包含致动器的装置之转动惯性驱动系统。本发明更特别有关一使包含电流驱动聚合物匣及致动器的装置用之致动器功率要求达到最小之转动惯性驱动系统。本发明亦有关包含致动器的装置用之磁性轴承。在特定实施例中,致动器可包含一电流驱动聚合物匣。\n发明背景\n现今所采用的装置有非常多系仰赖某种致动器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反之,许多发电应用借由将机械作用转换成电能来运作。利用此方式收取机械能的同类型装置可称为发电器。同理,当利用结构将诸如振动或压力等物理刺激转换成电信号以供测量用途时,其特征可归类为感测器。然而,可使用「换能器(transducer)」用语概括地指称装置的任一者。\n数种设计考量系喜好选择及使用先进介电弹性体材料、亦称为「电流驱动聚合物」以供制造换能器。这些考量系包括力势(potential force)、功率密度、功率转换/消耗、尺寸、重量、成本、响应时间、任务循环、服务需求、环境冲击、等等。因此,在许多应用中,电流驱动聚合物技术对于压电、形状记忆合金及诸如马达及螺线管等电磁装置提供了理想取代方案。\n一电流驱动聚合物换能器系包含具有可变形特征且由一薄弹性体介电材料所分离之两电极。当一电压差施加至电极时,带相反电荷的电极彼此吸引借此压缩其间的聚合物介电层。随着电极被拉近在一起,介电聚合物膜随着其在平面性方向(沿着X及Y轴)扩张、亦即膜的位移位于平面内而变得更薄(Z轴分量收缩)。电流驱动聚合物膜亦可组构以产生垂直于膜结构的一方向(沿着Z轴)之运动,亦即膜的位移位于平面外。美国专利案No.7,567,681系揭露提供如是平面外位移-亦称为表面变形或厚度模式偏向之电流驱动聚合物膜构造。\n电流驱动聚合物膜的材料及物理性质可被改变及控制,以客制化换能器所经历的变形。更确切来说,诸如聚合物膜与电极材料之间的相对弹性、聚合物膜与电极材料之间的相对厚度及/或聚合物膜及/或电极材料的变化厚度、聚合物膜及/或电极材料的物理图案(以提供局部化主动及非主动区域)、整体置于电流驱动聚合物膜上之张力或预应变、及施加至膜的电压量或在膜上所诱发的电容等因素系可被控制及改变,以在一主动模式时客制化膜的特征构造。\n不论是单独使用膜还是在一电流驱动聚合物致动器中使用膜,存在有众多种应用可从如是电流驱动聚合物膜所提供的优点获得益处。许多应用之一系涉及使用电流驱动聚合物换能器作为致动器,以产生使用者介面装置中的触觉回馈(经由施加至使用者身体的力将资讯导通予一使用者)。具有许多种采用触觉回馈的已知使用者介面装置,其典型地回应于一由使用者所引发的力。可采用触觉回馈之使用者介面装置的范例系包括键盘、小键盘、游戏控制器、遥控器、触控荧幕、电脑滑鼠、轨迹球、触控笔、摇杆等。使用者介面表面可包含供一使用者操纵、接合、及/或观察关于来自装置的回馈或资讯之任何表面。如是介面表面的范例系包括但不限于一键(譬如一键盘上的键)、一游戏垫或钮、一显示器荧幕等。\n这些类型介面装置所提供的触觉回馈系为物理感受诸如振动、脉冲、簧力等的形式,其被一使用者直接地(譬如经由碰触荧幕)、间接地(譬如经由诸如当一行动电话在口袋里振动时等之一振动效应)所感受、或以其他方式(譬如经由一移动中体部的一作用,其生成使用者感受的一压力扰动)被感受。诸如智慧型电话、个人媒体播放器、可携式运算装置、可携式游戏系统、电子阅读器等消费电子媒体装置激增系会生成一种其中有一客户次群组欲取得电子媒体装置的经改良触觉效应或自其获益之情形。然而,由于装置的成本增高或轮廓增大,可能未能使每种型号电子媒体装置之触觉能力增加皆被合理解释。并且,特定电子媒体装置的客户可能意欲对于特定活动暂时地改良电子媒体装置的触觉能力。\n在消费电子媒体装置暨许多其他商业及消费应用中采用电流驱动聚合物材料系突显出对于增加产量同时使膜维持精密度及一致性之需求。\n平板电脑及类似的手持式装置(譬如IPads及如是装置)具有显著的质量(500克到1500克)。当试图使用惯性驱动致动器对于一握持装置的使用者产生介面触觉回馈时,需要一显著量的致动器功率来产生易被注意到的加速度位准。这系增大致动器尺寸、增高电功率驱动要求、且提高成本。已经试图采用很高的触觉频率以帮助降低致动器功率、尺寸及成本要求来解决此问题。一范例系使用采用175至225Hz范围频率的触觉频率之压电致动器。然而,较高的触觉频率未能在触觉装置中提供合乎现实的回馈且对于游戏来说不太容易被注意到且有时候相当令人困扰。\n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机械性异相位操作之致动器,借此将触觉信号改变成转动惯性组态而非平移惯性组态。此组态显著地降低致动器所必须驱动的有效质量,同时仍对于使用者手部产生相同触觉感受。这亦容许使用较低频率及较大惯性质量,其有益于系统层级设计。\n尚且,习见的手持式装置不具有低摩擦轴承表面,其容许一移动中的表面得以支撑负荷且相对于一参考表面以很低的摩擦容易地移动、同时亦拘限住移动中的表面不移动超过预设的动作极限(线性或转动地)而不在静止或操作期间造成显著摩擦。\n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系提供用于支撑一表面使其相对于一参考表面具有很小摩擦之手段,同时拘限住移动中的表面不移动超过预设的线性或转动动作极限而不在静止或操作期间造成显著摩擦。\n在壳体与一可移式表面之间包括有轴承以减小摩擦之装置中系存在额外的缺点。因为如是轴承为极小,其常会掉出且因此未被扣持在原厂装设位置。\n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系提供一轴承扣持系统以将轴承扣持在其原厂装设位置。\n一装备系包含包括一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端之可移式表面。第一及第二端系配置于可移式表面的相对端上。至少一第一致动器耦合至可移式表面的第一端。至少一第二致动器耦合至可移式表面的第二端。至少第一及第二致动器系相对于彼此可操作地异相位且沿由可移式表面所界定的一惯性矩处于一转动惯性组态。\n熟习该技术者经由阅读更完整描述于下文的本发明细节,将得知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特征构造与优点。此外,本文所描述的方法及装置之变异例系包括本揭示的范围内所可能具有之实施例的形态或实施例之组合,纵使这些组合未作明确图示或讨论亦然。\n8‧‧‧刚性框架\n10‧‧‧电流驱动聚合物膜或薄膜/换能器膜\n12‧‧‧薄弹性体介电膜或层/匣\n14‧‧‧顺应性或可拉伸性电极板或层/电流驱动致动器\n16‧‧‧顺应性或可拉伸性电极板或层\n18,20‧‧‧传导导孔\n22,24‧‧‧引线\n26‧‧‧电流驱动聚合物换能器膜\n30‧‧‧挠曲连接器\n32‧‧‧薄弹性电极\n34‧‧‧机械输出条杆\n50,604a,604b,704a,704b,804a 1 -804a n ,804b 1 -804b n ,904a 1 -904a n ,904b 1 -904b n ,904c 1 -904c n ,904d 1 -904d n ‧‧‧惯性质量\n52‧‧‧腔穴\n56‧‧‧外壳\n300,400,800,900,1100,1300,1400‧‧‧装置\n302‧‧‧惯性质量惯性驱动致动器\n303,403‧‧‧体部\n304‧‧‧惯性驱动致动器\n306‧‧‧荧幕\n308a,308b,404a,404b‧‧‧握柄\n310‧‧‧质心\n402a,402b,602a,602b,702a,702b,802a 1 -802a n ,802b 1 -802b n ,902a 1 -902a n ,902b 1 -902b n ,902c 1 -902c n ,902d 1 -902d n ,1114‧‧‧致动器\n406‧‧‧荧幕\n408a‧‧‧转动驱动力\n410,810,910‧‧‧惯性矩\n500‧‧‧实心碟盘\n600,700‧‧‧电路\n706‧‧‧反相器\n808a‧‧‧装置800的侧\n808b‧‧‧装置800的相对侧\n908a‧‧‧装置900的端\n908b‧‧‧装置900的第二端\n908c‧‧‧装置900的第三侧\n908d‧‧‧装置900的第四侧\n1000,1102,1302‧‧‧可移式组件\n1002‧‧‧平面\n1004‧‧‧正交方向\n1104,1304‧‧‧磁性轴承\n1106‧‧‧壳体或框架\n1108‧‧‧槽\n1110‧‧‧脊\n1112‧‧‧磁铁\n1304‧‧‧磁性轴承\n1306‧‧‧参考框架\n1308a,1308b‧‧‧机械性异相位操作的对应致动器\n1314‧‧‧致动器\n1402‧‧‧可移式组件\n1404‧‧‧轴承扣持系统\n1406‧‧‧壳体或框架\n1408‧‧‧槽\n1410‧‧‧脊\n1412,1416‧‧‧磁铁\n1414‧‧‧杯状附件\n1418‧‧‧含铁的轴承\nA,B‧‧‧箭头\ng ‧‧‧空气间隙\nl‧‧‧长度\nr ‧‧‧半径\nt‧‧‧厚度\nV‧‧‧驱动电压\n-V‧‧‧第二驱动电压\nw‧‧‧宽度\n连同附图阅读下列详细描述将最能够了解本发明。为利于了解,已使用相同编号(若合乎实际)代表图中共用的类似元件。图中包括下列:图1A及1B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之一换能器在施加一电压之前与之后的俯视立体图;图2A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之一示范性电流驱动聚合物匣;图2B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之一电流驱动聚合物致动器、惯性质量及致动器壳体的分解图;图3显示一具有一习见单一惯性质量惯性驱动系统之装置;图4显示一具有至少二惯性质量之装置,至少二惯性质量耦合至机械性异相位操作的对应致动器;图5显示一实心碟盘的动能之原理\n图6是一用于异相位驱动致动器及因此异相位驱动惯性质量之电路的示意图;图7是一用于异相位驱动致动器及因此异相位驱动惯性质量之电路的示意图;图8显示一具有多重致动器之装置,多重致动器沿着一装置的相对端设置,其中多重致动器耦合至机械性异相位操作的对应惯性质量;图9显示一具有多重致动器之装置,多重致动器沿着一装置的所有侧设置,其中多重致动器耦合至机械性异相位操作的对应惯性质量;图10显示一能够在三维度移动的装置之一可移式表面;图11显示一包含一可移式表面及磁性轴承之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可移式表面能够在三维度的预设极限内移动;图12显示包含图11所示的一可移式表面之装置的细部图;图13显示一包含一磁性轴承上的一可移式表面及二惯性质量之装置的剖视图,可移式表面能够在三维度的预设极限内移动,二惯性质量耦合至机械性异相位操作的对应致动器\n图14显示一包含一轴承扣持系统上的一可移式表面之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可移式表面能够在预设极限内移动;及图15显示图14所示之一装置的轴承部分及可移式表面之细部图。\n可想见具有相较于图示而言之本发明的变异。\n发明详细描述\n电流驱动聚合物装置及其应用的范例系譬如描述于下列各案:美国专利案No.7,394,282;7,378,783;7,368,862;7,362,032;7,320,457;7,259,503;7,233,097;7,224,106;7,211,937;7,199,501;7,166,953;7,064,472;7,062,055;7,052,594;7,049,732;7,034,432;6,940,221;6,911,764;6,891,317;6,882,086;6,876,135;6,812,624;6,809,462;6,806,621;6,781,284;6,768,246;6,707,236;6,664,718;6,628,040;6,586,859;6,583,533;6,545,384;6,543,110;6,376,971;6,343,129:7,952,261;7,911,761;7,492,076;7,761,981;7,521,847;7,608,989;7,626,319;7,915,789;7,750,532;7,436,099;7,199,501;7,521,840;7,595,580;及7,567,681,及美国专利申请案公告No.2009/0154053;2008/0116764;2007/0230222;2007/0200457;2010/0109486;及2011/128239,及PCT公告No.WO2010/054014,其完整内容合并于本文以供参考。\n在不同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装备,其包括一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之可移式组件,其中第一及第二端系彼此相对配置于可移式组件上,至少一第一致动器耦合至可移式组件的第一端,且至少一第二致动器耦合至可移式组件的第二端,其中至少第一及第二致动器系相对于彼此可操作地异相位且沿由可移式表面所界定的一惯性矩处于一转动惯性组态。\n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实施例系详细描述于下文。然而,在描述如是制程之前,图1及2提供一般电流驱动聚合物结构的简单描述。\n为此,现在描述图1A及图1B,图中显示一电流驱动聚合物膜或薄膜10结构的一范例。一薄弹性体介电膜或层12嵌夹于顺应性或可拉伸性电极板或层14及16之间,借此形成一电容性结构或膜。介电层的长度「l」及宽度「w」、暨复合结构的长度及宽度系远大于其厚度「t」。较佳地,介电层具有从约10μm至约100μm范围之一厚度,其中结构的总厚度位于从约15μm至约10cm的范围。此外,意欲选择电极14、16的弹性模数、厚度及/或几何结构使其贡献予致动器的额外劲度(stiffness)概括小于具有相对低弹性模数、亦即小于约100MPa且更佳小于约10MPa的介电层12之劲度,但可能厚于电极各者。适合配合这些顺应性电容性结构使用之电极系为承受大于约1%的周期性应变但不由于机械疲劳而失效者。\n如图1B所见,当一电压施加横越电极时,两电极14、16中的不同电荷彼此吸引,且这些静电引力系压缩介电膜12(沿着Z轴)。介电膜12因此随着一电场变化而被迫偏向。由于电极14、16为顺应性,其随着介电层12而改变形状。在本揭示的脉络中,「偏向」系指介电膜12的一部分之任何位移、扩张、收缩、扭曲、线性或面积应变、或任何其他变形。依据其中采用电容性结构之架构、譬如一框架(合称为一「换能器」)而定,可利用此偏向产生机械功。各种不同的换能器架构系揭露及描述于上述专利参考文件中。\n若施加一电压,换能器膜10继续偏向直到机械力与驱动偏向的静电力呈平衡为止。机械力系包括介电层12的弹性恢复力、电极14、16的顺应性(compliance)或拉伸及一耦合至换能器10的装置及/或负荷所提供之任何外部阻力。由于所施加电压导致之换能器10所产生的偏向亦可能依据诸如弹性体材料的介电常数及其尺寸与劲度等数项其他因素而定。电压差及诱发电荷之移除系造成逆反效应。\n在部分实例中,电极14及16可相对于膜的总面积而言覆盖住介电膜12的一有限部分。可具有此作用以防止介电质边缘周围的电性崩溃或在其特定部分中达成客制化偏向。位于一主动区域(系为具有足够静电力使该部分能够偏向之介电材料的一部分)外之介电材料系可能被迫在偏向期间作为主动区域上的一外部簧力。更确切来说,位于主动区域外之材料系可能借由其收缩或扩张来抵抗或增强主动区域偏向。\n介电膜12可能预受应变。预应变系改良电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亦即,预应变系容许介电膜12偏向更大且提供较大的机械功。一膜的预应变可被描述成:相对于预应变前在一方向的维度而言,预应变之后在该方向的维度变化。预应变系可包括介电膜的弹性变形并可譬如借由利用张力拉伸膜且在受拉伸时将边缘的一或多者固定而形成。预应变系可施加于膜的边界或者仅针对膜的一部分、并可利用一刚性框架或借由将膜的一部分劲化来实行。\n图1A及1B的换能器结构以及其他顺应性结构及其建构细节系更完整描述于本文揭露的许多参照专利案及公告中。\n图2A显示一示范性电流驱动聚合物匣12,其具有一置于刚性框架8之间的电流驱动聚合物换能器膜26,其中电流驱动聚合物膜26在框架8的开口中露出。膜26的经曝露部分系包括位于匣12任一侧上之两工作对的薄弹性电极32,其中电极32嵌夹或围绕膜26的经曝露部分。电流驱动聚合物膜26可具有任何数量的组态。然而,在一实施例中,电流驱动聚合物膜26包含一薄层的弹性体介电聚合物(譬如由丙烯酸酯(acrylate)、矽氧(silicone)、胺基甲酸酯(urethane)、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 elastomer)、碳氢橡胶(hydrocarbon rubber)、氟弹性体(fluoroelastomer)、共聚物弹性体(copolymer elastomer)、或类似物)制成。当一电压差被施加横越各工作对之带电相反的电极32(亦即横越位于膜26任一侧之成对电极)时,相反的电极系彼此吸引,借此压缩其间的介电聚合物层26。相反电极之间的区域被视为主动区域。随着电极被拉近在一起,介电聚合物26在平面性方向扩张(亦即X及Y轴分量扩张)而变薄(亦即Z轴分量收缩)(请见图1B的轴参考)。尚且,在电极含有传导粒子之变异例中,横越各电极所分布的类似电荷系可能造成嵌入该电极内的传导粒子彼此驱斥,因此助长弹性电极及介电膜的扩张。在替代性变异中,电极不含有传导粒子(譬如,纹路状溅镀的金属膜(textured sputtered metal films))。介电层26因此被迫随着一电场变化而偏向。由于电极材料也是顺应性,电极层连同介电层26一起改变形状。如上文所述,偏向系指介电层26的一部分之任何位移、扩张、收缩、扭曲、线性或面积应变、或任何其他变形。可利用此偏向产生机械功。如图所示,介电层26亦可包括一或多个机械输出条杆34。条杆34可选用性地提供附接点以供一惯性质量(如上述)所用、抑或以供直接耦合至电子媒体装置中的一基材。\n在制造一换能器时,通常可借由一刚性框架8将一弹性膜26拉伸及固持于一预应变状况。在采用一件四侧式框架之变异例中,膜可被双轴拉伸。若该框架的开口系圆形,该膜可被径向地拉伸。已观察到预应变改良聚合物膜26的介电强度,因此能够使用较高的电场并改良电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亦即预应变容许膜偏向更大且提供较大机械功。较佳地,电极材料系在将聚合物层预施应变之后被施加,但亦可先行施加。设置于层26同侧上之两电极、本文称为同侧电极对(same-side electrode pairs),亦即介电层26的顶侧上之电极及介电层26的一底侧上之电极系可彼此电性隔离。位于聚合物层的相反侧之相反的电极系形成两组的工作电极对,亦即被电流驱动聚合物膜26分隔之电极系形成一工作电极对,且围绕相邻曝露的电流驱动聚合物膜26之电极形成另一工作电极对。各同侧电极对可具有相同极性,而各工作电极对的电极极性则彼此相反。各电极具有一电接触部分,电接触部分系组构以电性连接至一电压源。在部分变异中,同侧电极可以一汇流排条杆被电性连接在一起。\n在如图2A所示的一变异例中,电极32经由一具有引线22、24的挠曲连接器30连接至一电压源,引线22、24可连接至电压源的相反极。匣12亦包括传导导孔18、20。传导导孔18、20可提供一依据电极极性而定以一各别引线22或24将电极8电性耦合之手段。\n图2A所示的匣12显示一种三条杆致动器组态。然而,除非具体地主张,本文所描述的装置及方法不限于任何特定组态。较佳地,条杆34的数目系依据意图应用所欲有之主动区域而定。主动区域的总量,譬如电极之间区域的总量系可依据致动器所试图移动的质量及运动的所欲频率而变。在一范例中,借由首先评估待移动物体的尺寸、然后决定该物体的质量,来决定条杆数的选择。然后借由组构一将在所欲频率范围移动该物体之设计,以获得致动器设计。显然,任何数量的致动器设计皆位于本揭示的范围内。\n可以数种不同方式形成一供本文所描述方法及装置中使用的电流驱动聚合物致动器。譬如,可借由将一数量的匣12堆积在一起、具有单一之拥有多层的匣、或具有多重之拥有多层的匣,来形成电流驱动聚合物。基于制造及产率考虑,可能喜好将单一的匣堆积在一起以形成电流驱动聚合物致动器。如此一来,可借由将导孔18、20电性耦合在一起来维持匣之间的电性连接,故使相邻的匣耦合至相同电压源或电源供应器。\n图2A所示的匣12系包括被单一介电层26分隔之三对的电极32。在一变异例中,如图2B所示,二或更多个匣12堆积在一起以形成一耦合至一惯性质量50之电流驱动致动器14。替代性地,电流驱动致动器14可经由一附接板或框架(此板或框架可为永久性或暂时性)直接地耦合至电子媒体装置。如下文讨论,电流驱动致动器14可被放置在一依意愿容许致动器运动之腔穴52内。囊袋52可直接形成于一触觉外壳的一壳体中。替代性地,囊袋52可形成在一位于装置壳体内之分离的外壳56中。若是后者,可以致动器14需求为基础来选择分离的外壳56之材料性质。譬如,若触觉壳体总成的主体部为挠性,分离的外壳56可制成刚性以对于电流驱动致动器及/或质量50提供保护。不论如何,本文所描述装置及方法之变异例系包括具有足够空隙以容许致动器14及/或质量50运动但具有够紧密公差以使腔穴52障壁(譬如触觉壳体或分离的外壳56)作为限制以防止电流驱动致动器14过度运动之腔穴52的尺寸。如是一特征构造系防止致动器14的主动区域过度位移,其会缩短致动器的寿命或以其他方式损害致动器。\n图3显示一具有一习见单一惯性质量惯性驱动致动器302系统之装置300。装置300包括一体部303、一荧幕306,及选用性地包括握柄308a、308b。惯性驱动致动器302概括被安装在荧幕306下方且与质心310呈偏移。因此,当惯性驱动致动器302被启动时,其如箭头A及B所示侧向地移动,以对于握持住握柄308a、308b的使用者提供一触觉回馈(譬如加速度、振动、及类似物)。惯性驱动致动器302在箭头A及B方向之侧向运动系称为平移性(或线性)惯性。\n如是装置300、譬如平板电脑及类似手持式装置(譬如IPADS等)系相对于惯性致动器具有一显著量的质量(500或1500g)。当试图使用惯性驱动致动器304对于握持住装置300的使用者产生触觉回馈时,需要一显著量的致动器功率来产生易被注意到的加速度位准。这增大了致动器304尺寸、增加电功率驱动要求、且提高成本。已试图借由采用很高的触觉频率来帮助降低致动器功率、尺寸、及成本要求以解决此问题。一范例系使用采用175至225Hz范围的触觉频率之压电致动器。然而,较高触觉频率系未能提供触觉装置中的实用回馈且对于游戏来说不太容易被注意到且有时会相当令人困扰。\n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系提供可以转动惯性组态而非平移惯性组态提供触觉信号的惯性致动器。此组态显著地降低致动器所须驱动之有效质量,同时仍对于使用者的手产生相同的触觉感受。这亦容许使用较低频率及较大惯性质量,其有益于系统层级设计。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转动惯性致动器。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包含有安装至惯性质量的电流驱动聚合物匣之转动惯性致动器。这些及其他实施例描述于下文。\n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单一惯性质量惯性驱动致动器可座落于握柄308a或308b的一者上,其被致动时具有平行于握柄长度的动作以生成一转动力矩。\n图4显示另一实施例,其中一装置400包含至少两致动器402a、402b,其耦合至装置的对应握柄404a、404b。两致动器402a、402b机械性异相位操作以在同方向提供一转动驱动力408a。装置400系包括一体部403、一荧幕406、及选用性包括握柄404a、404b。转动惯性驱动系统系使供比致动器质量具有显著更大质量的装置所用之致动器达成最小的功率要求。虽然图4的配置显示顺时针方向的一转动驱动力,将了解两致动器402a、402b的定向可被逆反,以在图4所示的相反方向、譬如逆时针方向诱发转动驱动力。进一步将了解:两致动器402a、402b中只有一者生成往前或逆反方向的动量。\n图4所描绘的转动惯性驱动系统组态系采用转动动力学来尽量降低致动器要求并能够使用较低的触觉频率。两致动器402a、402b机械性异相位操作以借此将触觉信号改变成沿一惯性矩410之一转动惯性组态,而非图3所示的平移惯性组态。这显著地降低致动器402a、402b所须驱动之有效质量,但仍产生对于使用者手部的相同触觉感受。\n因此,图4所描绘的转动惯性驱动系统系能够使用较低触觉频率及较大惯性质量,其有益于系统层级设计。一般而言,以习见平移惯性驱动系统产生较低触觉频率系需要较大的致动器功率(这是不欲见的)但对于使用者经验而言则大为有利。较大的惯性质量一般系降低致动器功率要求,这是一项优点。因为惯性矩410决定有效质量而非整体体部质量,故利用较小之致动器、譬如电流驱动致动器的质量。为此,转动惯性驱动系统可组构于一较低的有效质量周围,这是一项优点。\n将连同显示一实心碟盘500的动能原理之图5,来描述关于移动一实心碟盘的边缘而言之转动vs.线性(平移)惯性的比较。\n参照图5所示的实心碟盘500,碟盘500具有半径 r 、质量 m 、位于 x-y 平面中、且绕轴线 z 旋转。\n碟盘500的转动惯量由下式提供:\n线性惯量由下式简单地提供: I 线性 = m (2)\n实心盘碟500的转动动能由下式提供:\n实心盘碟500的线性动能由下式提供:\n考量在一时间 t 之线性距离 x 或弧长 s 的盘碟500周边之一增量位移。位移具有某速度: v 线性\nrω ,对于小的角度旋转 θ (5)\n转动动能对于线性动能的比值由下式提供:\n能量比值系与功率比值相同:\n因此,转动模式总是耗费线性模式的瞬间功率之一半。取积分以达到平均功率并不会改变该比值。为此,此0.5的因子对于任何的任意波形皆成立,不论是正弦曲线或其他。\n图6是一电路600的示意图,电路600系用于驱动异相位耦合至惯性质量604a、604b的致动器602a、602b且因此异相位驱动惯性质量604a、604b。一能量源系产生一驱动电压V以驱动耦合至惯性质量604a、604b之致动器602a、602b。用来驱动致动器602a、602b之驱动电压V系为同相位,因此,致动器602a、602b相对于彼此被物理性定向于相反方向,使其可相对于彼此被机械性异相位驱动。电路600对于异相位驱动惯性质量604a、604b并因此将触觉信号改变成一转动惯性组态而非平移惯性组态提供了一种合乎经济的解决方案。此组态亦显著地降低对应致动器602a、602b所须驱动的惯性质量604a、604b之有效质量,同时仍对于使用者手部产生相同的触觉感受。这亦容许使用较低频率及较大惯性质量,其有益于系统层级设计。将了解:在一实施例中,致动器602a、602b可为如本文就图1及2所揭露的电流驱动聚合物致动器。在其他实施例中,致动器602a、602b可选自多种不同的其他致动器,包括但不限于压电性、螺线管、音圈、及其他机械性马达。\n图7是一电路700的示意图,电路700系用于驱动异相位耦合至惯性质量704a、704b的致动器702a、702b且因此异相位驱动惯性质量704a、704b。驱动电压V被反相器706所反相以产生相对于驱动电压V呈异相位的一第二驱动电压-V。致动器702a、702b耦合至惯性质量704a、704b。因为两驱动电压V、-V相对于彼此为异相位,致动器702a、702b相对于彼此被物理性定向于同方向,使其可相对于彼此被机械性异相位驱动。电路700对于异相位驱动惯性质量704a、704b并因此将触觉信号改变成一转动惯性组态而非平移惯性组态提供了一种较具弹性的解决方案。此组态亦显著地降低对应致动器702a、702b所须驱动的惯性质量704a、704b之有效质量,同时仍对于使用者手部产生相同的触觉感受。这亦容许使用较低频率及较大惯性质量,其有益于系统层级设计。将了解:在一实施例中,致动器702a、702b可为如本文就图1及2所揭露的电流驱动聚合物致动器。在其他实施例中,致动器702a、702b可选自其他致动器,包括但不限于压电性、螺线管、音圈、及其他机械性马达。\n图8显示一装置800,装置800具有沿着一装置800的相对端设置之多重致动器802a 1 至802a n 及802b 1 至802b n ,其中多重致动器802a 1 -802a n 机械性异相位操作地耦合至对应的惯性质量804a 1 至804a n ,以形成沿惯性矩810的一转动驱动力。一第一组多达 n 个致动器802a 1 -802a n 沿着装置800的一侧808a相对于彼此以相同(同相位)物理定向作配置。一第二组 n 个致动器802b 1 -802b n 沿着装置800的相对侧808b相对于彼此以相同(同相位)物理定向、但相对于第一组 n 个致动器802b 1 -802b n 以相反物理定向且因此呈异相位作配置。\n因为第一及第二组致动器被物理性异相位定向,可使用单一电压源来驱动第一及第二组的致动器802a 1 -802a n 及802b 1 -802b n ,如同就图6的电路600所描述。若第一或第二组致动器802a 1 -802a n 及802b 1 -802b n 的物理定向被逆反使得第一及第二组致动器802a 1 -802a n 及802b 1 -802b n 被物理定向于相同方向,则惯性质量804a 1 -804a n 及804b 1 -804b n 可以就图7所描述的电路700被机械性异相位驱动。为此,第一组致动器802a 1 -802a n 被电压源V驱动且第二组致动器802b 1 -802b n 被-V驱动。\n图9显示一装置900,装置900具有沿着一装置900的所有侧设置之多重致动器902a 1 至902a n 、902b 1 至902b n 、902c 1 至902c n 、902d 1 至902d n ,其中多重致动器902a 1 -902a n 、902b 1 -902b n 、902c 1 -902c n 、及902d 1 -902d n 机械性异相位操作地耦合至对应的惯性质量904a 1 -904a n 、904b 1 -904b n 、904c 1 -904c n 、及904d 1 -904d n ,以形成沿惯性矩910的一转动驱动力。一第一组多达 n 个致动器902a 1 -902a n 沿着装置900的一端908a相对于彼此以相同(同相位)物理定向作配置。一第二组 n 个致动器902b 1 -902b n 沿着装置900的一第二端908b相对于彼此且相对于第一组致动器902a 1 -902a n 以相同(同相位)物理定向作配置。一第三组 n 个致动器902c 1 -902c n 沿着装置900的一第三侧908c相对于彼此以相同(同相位)物理定向、但对于第一组致动器902a 1 -902a n 以相反物理定向作配置。一第四组 n 个致动器902d 1 -902d n 沿着装置900的一第四侧908d相对于彼此以相同(同相位)物理定向、但对于第二组致动器902b 1 -902b n 以相反物理定向作配置。\n因为致动器被物理性异相位定向,可使用单一电压源来驱动全部的致动器902a 1 -902a n 、902b 1 -902b n 、902c 1 -902c n 、及902d 1 -902d n 如同就图6的电路600所描述。若第三组致动器902c 1 -902c n 及第四组致动器902d 1 -902d n 的物理定向被逆反使得第一及第三组致动器902a 1 -902a n 及902c 1 -902c n 被物理定向于相同方向且第二及四组致动器902b 1 -902b n 及902d 1 -902d n 被物理定向于相同方向,则惯性质量904a 1 至904a n 、904b 1 至904b n 、904c 1 至904c n 、及904d 1 至904d n 可利用图7所描述的电路700以相同电压源V被机械性异相位驱动。为此,第一及第二组致动器902a 1 -902a n 及902b 1 -902b n 被电压源V驱动且第三及第四组致动器902c 1 -902c n 及902d 1 -902d n 被-V驱动。\n如本文所使用,称为相对于彼此被物理或机械性异相位定向之致动器概括系指致动器相对于彼此被定向于反方向或简单地约呈180度异相位。同样地,称为相对于彼此异相位之电压源、或其他能量源概括系指相对于彼此约呈180度异相位之能量源。\n图10显示一能够在三维度移动的装置之一可移式组件1000。可移式组件1000可在平面1002中或正交1004于平面1002的方向中移动。\n图11显示一装置1100的剖视图,装置1100包含一磁性轴承1104上的一可移式组件1102,其中可移式组件1102能够在三维度于预设极限内移动。装置1100包括一包含一槽1108之壳体或框架1106,槽1108设定尺寸以接收从可移式组件1102的周边边缘往外突起之一脊1110部分。可移式组件1102的运动被槽之内侧壁的至少一者限制于槽1108内。复数个磁铁1112被定位为沿着槽1108及脊1110以产生一磁性轴承1104,磁性轴承1104在组件1102处于动作中的同时支撑住组件1102。一致动器1114在一侧上耦合至可移式表面1104且在另一侧上耦合至参考框架1106。因此,当致动器1114被启动时,可移式表面1102相对于框架1106移动。\n磁性轴承1104提供一手段以支撑组件1102使其相对于框架1106参考表面具有极小摩擦。在一实施例中,组件1102系为一触控面板或荧幕,其经由面板/荧幕回应于使用者输入借由致动器1114提供触觉动作。为了移动荧幕俾让使用者感觉到触觉动作,欲经由一很低摩擦轴承表面使荧幕悬设以使荧幕自由移动于一给定平面中的一动作范围内(采用笛卡尔座标系让吾人选择XY平面作为一范例)。荧幕应自由移动于XY平面内、被拘限于Z轴、且被拘限于XY轴的预设极限内。\n图12显示装置1100的磁性轴承1104及图1所示的可移式组件1102之细部图。磁铁1112系配置使得相对的北极(N)面对彼此以产生一磁性轴承1104,磁性轴承1104支撑可移式组件1102的重量。将了解:可利用面对彼此之相对的南极(S)来实行磁性轴承1104。磁性轴承1104使用磁力将表面悬设及/或拘限于指定的动作范围内,而支承Z轴中的负荷。借由将磁铁1112阵列式设置于荧幕周围的不同区位,可生成一使用极小功率或不使用功率的很低摩擦轴承。类似地,磁铁1112可阵列式设置以提供非接触动作引导件或停止件以将表面拘限至所欲动作平面内,位于该平面的所欲动作范围之内。\n利用磁性拒斥来生成低摩擦轴承表面1104系能够使移动的组件1102支撑负荷且容易地移动并亦拘限移动的组件1102不移动超过预设的动作极限(线性或转动)而在静止或操作期间不造成显著摩擦。当受到对于轴承组件1102呈法向的力暨一非线性恢复力时,可提供小幅机械顺应性。借由磁性轴承表面1104的磁性悬设系具有很低的静与动摩擦,由于所使用的力及动作范围为小值,其在制造一可移式触觉触控组件1102时系为重要。\n尚且,在一实施例中,可利用永久性磁铁1112实行磁性轴承1104。在利用永久性磁铁1112的实施例中,磁性轴承1104不需要额外电功率。此外,随着对于磁性轴承表面1112呈法向施力,相对的磁铁1112之间的空气间隙 g 系减小(机械顺应性),然而,随着空气间隙 g 减小,磁性拒斥系以一非线性关系增大。实际上,难以将磁性轴承1112装载至使空气间隙 g 消除且移动的板碰触到参考表面之程度,其将导致额外的摩擦。\n在不同实施例中,磁铁1112可为离散的永久性磁铁、复数个烧结的永久性磁铁、或复数个树脂结合的永久性磁铁。存电功率没有问题的其他实施例中,可利用电磁铁实行磁性轴承1104。\n尚且,在部分实施例中,耦合至可移式组件1102的致动器1114可借由一组合的磁力及磁力以外的一力被预偏压。如是致动器1114系组构以被选择性偏压以获得确切所欲的效能特征。偏压的选择系遵照一负偏压弹簧模型,其中簧力随着致动器1114从一预负载位置移动至其最高启动位置而增大。该模型系可排他性采用一负偏压弹簧、或可进一步并入有恒定力弹簧偏压及/或一正或「标准」弹簧偏压与平率或负率偏压作组合。偏压装置可额外地包括偏压组件,譬如一线圈弹簧、板片弹簧、伸缩节弹簧、弹性体弹簧、泡绵支撑件、空气或流体压力偏压等,或亦可想见这些部件或类似物的任一者之一组合。\n图13显示一装置1300的剖视图,装置1300系包含一磁性轴承1304上的一可移式组件1302,其能够在三维度于预设极限内移动,及两或更多个惯性质量,其耦合至两或更多个机械性异相位操作的对应致动器1308a、1308b。因此,装置1300合并了利用转动动力学尽量降低致动器要求且能够以就图10至12所描述的磁性轴承1304使用较低触觉频率之就图4至9所描述的转动惯性驱动系统组态之利益。将了解:图13所示的装置1300可采用就图4至9所描述的转动惯性驱动系统之不同实施例的任一者。选用性地,可提供一致动器1314。致动器1314系在一侧被耦合至可移式组件1304且在另一侧被耦合至参考框架1306。\n图14显示一装置1400的剖视图,装置1400系包含一轴承扣持系统1404上的一可移式组件1402,其中可移式组件1402能够在预设极限内移动。图15系显示图14所示之可移式组件1402及装置1400的轴承扣持系统1404之细部图。装置1400系包括一含有一槽1408之壳体或框架1406,槽1408系设定尺寸以接收一从可移式组件1402的周边边缘往外突起之脊1410部分。可移式组件1402的运动被限制于槽1408内。由含铁的材料制成之轴承1418系介于可移式组件1402的脊1410部分与槽1408的内部壁之间,以使移动的组件1402能够自由地移动于槽1408内。因为轴承1418可为相当小并倾向于被位移或遗失,复数个磁铁1412被定位为沿着槽1408将轴承1418扣持就位,其限制条件在于轴承由一含铁的材料制成。轴承1418系位居预定的杯状附件1414中。磁铁1416系位居装置1400的框架体部1406内所形成之槽1408内。因此,磁铁1416将扣持住含铁的轴承1418。在不同实施例中,磁铁1416系选自从下列各物组成的群组:一永久性磁铁,烧结永久性磁铁,树脂结合永久性磁铁,一电磁铁及其组合。\n在其他实施例中,装置1400可与两或更多个惯性质量作组合,该两或更多个惯性质量系耦合至两或更多个机械性异相位操作的对应致动器。因此,装置1400合并了利用转动动力学尽量降低致动器要求且能够以就图13至15所描述的轴承1404使用较低触觉频率之就图4至9所描述的转动惯性驱动系统组态之利益。将了解:图14所示的装置1400可采用就图4至9所描述的转动惯性驱动系统之不同实施例的任一者。\n装置400、800、900、1100、1300、及1400的任一者皆可与包括转动惯性驱动系统、磁性轴承系统、磁性轴承扣持系统、及/或预偏压致动器系统之本发明所讨论的特征构造之任一者作组合,而无限制。\n在部分实施例中,磁性轴承系统可用来悬设及定位一惯性质量而非一显示器或触控荧幕表面。此质量可借由一平面性致动器诸如三条杆致动器、或借由其他致动器架构诸如辊、堆积体、表面形变化(surface morphing)、压电双晶片(bimorphs)等被驱动。这些实施例简化了悬设及支撑一惯性质量的任务,原因是其具有很低摩擦、具有优雅的移行停止、并可以多重形状因数以一种很坚固方式制成。相较于可能需要精密的轴承系统或是复杂且常脆弱的挠屈件之譬如以挠屈件为基础的系统、以轴承为基础的系统等其他较传统的支撑方法而言,此系统具有数项优点。\n至于本发明的其他细节,可采用位居熟习相干技术者所了解程度内之材料及替代性相关组态。就通常或逻辑上采用的额外作用而言,对于以制程为基础之本发明的形态,同理亦可成立。此外,虽然已参照数项范例、选用性并入不同特征构造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对于本发明各变异例想见之所描述或指示者。可对于所描述的发明作出不同改变且可取代均等物(不论本文是否引用还是为求简明而未被包括)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真实精神与范围。任何数量的所显示个别元件或次总成可被整合在其设计中。可借由设计原理采行或引导如是改变或其他,以供组装。\n并且,可想见:所描述的创新变异例之任何选用性特征构造系可独立地被提出及请求、或连同本文所描述特征构造的任一或多者被提出及请求。若提及单数项目系包括了存在复数个该等项目之可能性。更确切来说,如本文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使用,除非另外明述,单数形式“一”、“该”系包括复数个参照物。易言之,借由使用冠词系容许上文描述及下文申请专利范围中具有“至少一个”该主体项目。进一步请注意:申请专利范围可草拟成排除任何选用性元件。因此,此陈述系意图作为连同引述请求元件使用如“唯一”、“仅有”及类似物等排他性用语或使用一“负面”限制之先行基础。若不使用如是排他性用语,申请专利范围中的“包含”用语系容许包括任何额外的元件-而无关乎一给定数量的元件是否列举于申请专利范围、还是添加一特征构造会被视为使申请专利范围中提出的一元件本质产生转变皆然。另方式来说,除非确切界定,本文所有技术及科学性用语系以尽量广泛常见了解的意义提供、同时使申请专利范围保持成立。', 'family_inpadoc': 'US2013033822W', 'family_original': '49261155', 'inventor': [{'lang': 'EN', 'name': 'MUIR, ARTHUR',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穆爾\u3000亞瑟 H.', 'name_id': 1}, {'lang': 'EN', 'name': 'SCHAPELER, DIRK', 'name_id': 2}, {'lang': 'CNT', 'name': '舒沛勒\u3000德克', 'name_id': 2}, {'lang': 'EN', 'name': 'KRIDL, THOMAS', 'name_id': 3}, {'lang': 'CNT', 'name': '科里多\u3000湯瑪士 A.', 'name_id': 3}, {'lang': 'EN', 'name': 'HITCHCOCK, ROGER', 'name_id': 4}, {'lang': 'CNT', 'name': '希區卡克\u3000羅傑', 'name_id': 4}], 'ipcr': [{'code': {'clazz': 'F16', 'full': 'F16C32/04', 'main_group': 'F16C32', 'section': 'F', 'sub_class': 'F16C', 'sub_group': 'F16C32/04'}, 'version': '200601'}, {'code': {'clazz': 'F16', 'full': 'F16M11/06', 'main_group': 'F16M11', 'section': 'F', 'sub_class': 'F16M', 'sub_group': 'F16M11/06'}, 'version': '200601'}], 'kd': 'A', 'patent_agent': [{'lang': 'CNT', 'name': '林秋琴',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陳彥希', 'name_id': 2}, {'lang': 'CNT', 'name': '何愛文', 'name_id': 3}], 'patent_id': 'c356ea74-fe64-406a-a00f-ea6ee44fb988', 'pbdt': 20140201, 'pn_official': 'TW201405024', 'priority': [{'country': 'US', 'date': 20120327, 'number': '61/615,915'}, {'country': 'US', 'date': 20120629, 'number': '61/666,127'}, {'country': 'US', 'date': 20121221, 'number': '61/740,609'}], 'title': '用于电流驱动聚合物装置的转动惯性驱动系统及轴承系统', 'update_ts': 1532181335298, 'tags': ['其他通用零部件制造', '通用设备修理', '金属结构制造']} {'abs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模制系统(900)的致动器(100)。所述致动器(100)包括线性致动器(102)。所述线性致动器(102)配置成使有效载荷(160)相对于支撑结构(170)移动。所述线性致动器(102)可连接到所述支撑结构(170)和所述有效载荷(160)。所述致动器(100)还包括第一补偿器(104)。所述第一补偿器(104)配置成补偿所述线性致动器(102)和有效载荷(160)的相对错位。所述致动器(100)还包括第二补偿器(106)。所述第二补偿器(106)配置成补偿所述线性致动器(102)和支撑结构(170)的相对错位。', 'apdt': 20140121, 'apno_official': 'CN201480016618.5',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加拿大安大略省', 'city': 'ON', 'country': 'CA', 'formatted_address': 'Ontario, Canada', 'lat': 51.253775, 'lon': -85.3232139, 'state': '加拿大'}, 'lang': 'CN', 'name': '赫斯基注塑系统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用于模制系统(900,950)的致动器(100,200,300, 400A,400B),所述致动器(100,200,300,400A,400B)包括: \n线性致动器(102,202,302,402A,402B),配置成使有效载 荷(160,360,460)相对于支撑结构(170,370,470)移动,所述线 性致动器(102,202,302,402)可连接到所述支撑结构(170,370, 470)和所述有效载荷(160,360,460); \n第一补偿器(104,204,304,404A,404B),配置成补偿所述 线性致动器(102,202,302,402A,402B)和所述有效载荷(160, 360,460)的相对错位;和 \n第二补偿器(106,206,306,406A,406B),配置成补偿线性 致动器(102,202,302,402A,402B)和所述支撑结构(170,370, 470)的相对错位。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100,200,300,400A,400B), 其中: \n所述线性致动器(102,202,302,402A,402B)连接到所述支 撑结构(170,370,470)。 \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100,200,300,400A,400B), 其中: \n所述有效载荷(160,360,460)连接到所述线性致动器(102, 202,302,402A,402B),使得在使用中所述线性致动器(102,202, 302,402A,402B)使所述有效载荷(160,360,460)相对于所述 支撑结构(170,370,470)移动。 \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致动器(100,200,300,400A,400B), 其中: \n所述第一补偿器(104,204,304,404A,404B)将所述线性致 动器(102,202,302,402A,402B)连接到所述有效载荷(160, 360,460)。 \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致动器(100,200,300,400A,400B), 其中,所述第一补偿器(104,204,304,404A,404B)包括: \n第一接头,由此可使所述有效载荷(160,360,460)枢转地连接 到所述线性致动器(102,202,302,402A,402B)。 \n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致动器(200),其中所述第一补偿器 (204)包括: \n第一万向接头,配置成将所述线性致动器(202)连接到所述有 效载荷(160)。 \n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补偿器包括: \n第一可弯曲连接器,配置成将所述线性致动器连接到所述有效载 荷。 \n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致动器(100,200,300,400A,400B), 其中: \n所述第二补偿器(106,206,306,406A,406B)将所述线性致动器 (102,202,302,402A,402B)连接到所述支撑结构(170,370,470)。 \n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致动器(100,200,300,400A,400B), 其中所述第二补偿器(106,206,306,406A,406B)包括: \n第二接头,由此将所述支撑结构(170,370,470)枢转地连接到 所述线性致动器(102,202,302,402A,402B)。 \n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致动器(200),其中所述第二补偿器 (206)包括: \n第二万向接头,配置成将所述线性致动器(202)连接到所述支 撑结构(170)。 \n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二补偿器包括: \n第二可弯曲连接器,配置成将所述线性致动器连接到所述支撑结 构。 \n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100,200,300,400A,400B), 其中所述线性致动器(102,202,302,402A,402B)包括: \n螺纹构件(108,308,408A,408B),配置成围绕操作轴线(A1,A2, A3,A4)转动,和 \n螺纹轴环(110,310,410A,410B),配置成与所述螺纹构件(108, 308,408A,408B)接合,使得在所述螺纹构件(108,308,408A,408B) 围绕所述操作轴线(A1,A2,A3,A4)转动时,所述螺纹构件(108,308, 408A,408B)使得所述螺纹轴环(110,310,410A,410B)沿所述操作 轴线(A1,A2,A3,A4)移动。 \n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100,200),其中所述支撑结 构(170)包括: \n第一模板(132); \n第三模板(136);在所述第一模板(132)和所述第三模板(136) 之间延伸的系杆(138);和 \n合模压缸(144),其与所述第三模板(136)相关联。 \n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致动器(100,200),其中所述有效 载荷(160)包括: \n第二模板(134),其可在所述第一模板(132)和所述第三模板 (136)之间移动; \n合模柱(142),其连接到所述第二模板(134)和所述线性致动 器(102,202);和 \n可移动模具部分(124),其与所述第二模板(134)相关联。 \n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300),其中所述支撑结构(370) 包括: \n静模板(332);和 \n系杆(338),在所述静模板(332)和所述动模板(334)之间 延伸。 \n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致动器(300),其中所述有效载荷 (360)包括: \n动模板(334),其可相对于所述系杆(338)可滑动地移动;和 \n可移动模具部分(124),其与所述动模板(334)相关联。 \n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400A,400B),其中所述支撑 结构(470)包括: \n注射后壳体(812)。 \n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致动器(400A,400B),其中所述有 效载荷(460)包括: \n注射前壳体(810); \n螺杆驱动器(808),其连接到所述注射前壳体(810);和 \n进料螺杆(806),其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螺杆驱动器(808)。 \n19.一种模制系统(900),包括: \n合模组件(130),所述合模组件(130)包括: \n第一模板(132); \n第二模板(134);和 \n第三模板(136);和 \n致动器(100,200),所述致动器(100,200)包括: \n线性致动器(102,202),配置成使所述第二模板(134)在所述 第一模板(132)和所述第三模板(136)之间移动; \n第一补偿器(104,204),配置成补偿所述线性致动器(102,202) 和所述第二模板(134)的相对错位;和 \n第二补偿器(106),配置成补偿所述线性致动器(102,202)和 所述第三模板(136)的相对错位。 \n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模制系统(900),其中所述合模组 件(130)还包括: \n系杆(138),其在所述第一模板(132)和所述第三模板(136) 之间延伸;和 \n合模装置(140),其与所述第三模板(136)相关联,所述合模 装置(140)包括: \n合模压缸(144),其限定缸孔,所述合模压缸(144)与所述第 三模板(136)相关联; \n合模活塞(146),其被容纳在所述缸孔内,所述合模活塞(146) 限定出活塞孔;和 \n合模柱(142),其被容纳在所述活塞孔内,所述合模柱(142) 连接到所述第二模板(134)和所述线性致动器(102,202),其中, 所述合模活塞(146)配置成与所述合模柱(142)和所述系杆(138) 配合以将合模力施加到整个所述第一模板(132)和第二模板(134) 上。 \n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模制系统(900),其中所述线性致 动器(102,202)包括: \n螺纹构件(108),配置成围绕操作轴线(A1)转动;和 \n螺纹轴环(110),配置成与所述螺纹构件(108)接合,使得当 所述螺纹构件(108)围绕所述操作轴线(A1)转动时,所述螺纹构 件(108)使所述螺纹轴环(110)沿所述操作轴线(A1)移动。 \n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模制系统(900),其中所述线性致 动器(102,202)还包括: \n中空构件(112),其沿所述操作轴线(A1)从螺纹轴环(110) 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补偿器(104)将所述中空构件(112)和所述 合模柱(142)连接在一起。 \n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模制系统(900),其中所述线性致 动器(102,202)还包括: \n驱动单元(114),其被配置成使所述螺纹构件(108)围绕所述 操作轴线(A1)转动。 \n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模制系统(900),其中所述致动器 还包括:壳体(116),其在所述合模压缸(144)和所述驱动单元(114) 之间延伸;所述线性致动器(102,202)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壳体(116) 内。 \n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模制系统(900),其中: \n所述第二补偿器(106)将所述壳体(116)和所述驱动单元(114) 连接在一起。 \n26.一种模制系统(950),包括: \n合模组件(330),包括: \n静模板(332); \n动模板(334);和 \n致动器(300),包括: \n线性致动器(302),配置成使所述动模板(334)相对于所述静 模板(332)移动; \n第一补偿器(304);及 \n第二补偿器(306),其中所述第一补偿器(304)和第二补偿器 (306)配置成相互配合以至少部分地防止弯曲应力和应变传递至所 述线性致动器(302)。 \n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模制系统(950),其中所述合模组 件(330)进一步包括: \n系杆(338),其在所述静模板(332)和所述动模板(334)之 间延伸;和 \n合模装置(340),配置成与所述系杆(338)配合以便将合模力 施加到整个所述静模板(332)和动模板(334)上。 \n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模制系统(950),其中所述线性致 动器(302)包括: \n螺纹构件(308),配置成围绕所述操作轴线(A2)转动;和 \n螺纹轴环(310),配置成与所述螺纹构件(308)接合,使得所 述螺纹构件(308)围绕所述操作轴线(A2)转动时,所述螺纹构件 (308)使所述螺纹轴环(310)沿所述操作轴线(A2)移动。 \n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模制系统(950),其中所述线性致 动器(302)进一步包括: \n中空构件(312),其沿着所述操作轴线(A2)从所述螺纹轴环 (310)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补偿器(304)将所述中空构件(312) 和动模板(334)连接在一起。 \n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模制系统(950),其中所述线性致 动器(302)进一步包括: \n驱动单元(314),配置成使所述螺纹构件(308)围绕所述操作 轴线(A2)转动。 \n31.注射单元(800)包括: \n注射后壳体(812); \n注射前壳体(810);和 \n致动器(400A,400B),所述致动器(400A,400B)包括: \n线性致动器(402A,402B),配置成使所述注射前壳体(810) 相对于所述注射后壳体(812)移动; \n第一补偿器(404A,404B);和 \n第二补偿器(406A,406B),其中所述第一补偿器(404A,404B) 和第二补偿器(406A,406B)配置成相互配合以便至少部分地防止弯 曲应力和应变传递至所述线性致动器(402A,402B)。 \n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注射单元(800),进一步包括: \n机筒(802); \n进料口(804); \n可移动地容纳于所述机筒(802)中的进料螺杆(806);和 \n连接到所述注射前壳体(810)的螺杆驱动器(808),所述螺杆 驱动器(808)配置成使所述进料螺杆(806)围绕所述注射轴线转动。 \n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注射单元(800),其中所述线性致 动器(402A,402B)包括: \n螺纹构件(408A,408B),配置成围绕所述操作轴线(A3,A4) 转动;和 \n螺纹轴环(410A,410B),配置用于与所述螺纹构件(408A,408B) 接合,使得所述螺纹构件(408A,408B)围绕所述操作轴线(A3,A4) 转动时,所述螺纹构件(408A,408B)使得所述螺纹轴环(410A,410B) 沿所述操作轴线(A3,A4)移动。 \n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注射单元(800),其中所述线性致 动器(402A,402B)进一步包括: \n中空构件(412A,412B),其从所述螺纹轴环(410A,410B) 沿着所述操作轴线(A3,A4)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补偿器(404A,404B) 将所述中空构件(412A,412B)和注射前壳体(810)连接在一起。 \n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注射单元(800),其中所述线性致 动器(402A,402B)进一步包括: \n驱动单元(414A,414B),配置成使所述螺纹构件(408A,408B) 围绕所述操作轴线(A3,A4)转动。 \n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注射单元(800),进一步包括: \n多个致动器(400A,400B)。 \n', 'claim_count': 111, 'cpc': [{'code': {'clazz': 'B29', 'full': 'B29C45/1761', 'main_group': 'B29C45', 'section': 'B', 'sub_class': 'B29C', 'sub_group': 'B29C45/1761'},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B29', 'full': 'B29C45/66', 'main_group': 'B29C45', 'section': 'B', 'sub_class': 'B29C', 'sub_group': 'B29C45/66'},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code': {'clazz': 'B29', 'full': 'B29C2045/1752', 'main_group': 'B29C2045', 'section': 'B', 'sub_class': 'B29C', 'sub_group': 'B29C2045/1752'},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code': {'clazz': 'B29', 'full': 'B29C2045/1763', 'main_group': 'B29C2045', 'section': 'B', 'sub_class': 'B29C', 'sub_group': 'B29C2045/1763'},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code': {'clazz': 'B29', 'full': 'B29C2045/1764', 'main_group': 'B29C2045', 'section': 'B', 'sub_class': 'B29C', 'sub_group': 'B29C2045/1764'},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code': {'clazz': 'B29', 'full': 'B29C2045/1792', 'main_group': 'B29C2045', 'section': 'B', 'sub_class': 'B29C', 'sub_group': 'B29C2045/1792'},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desc': '技术领域 \n本文所公开的非限制性实施例总体涉及用于模制系统的致动器 和包括致动器的模制系统。 \n背景技术 \n模制是模制系统由模制材料形成模制品所借助的工艺。诸如注射 成型工艺的模制工艺可以形成各种模制品。例如,注射成型工艺可以 形成预制件,所述预制件适于随后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 料)吹塑成最终形状容器。 \n典型的模制系统可以包括(除其他以外)注射单元、合模组件、 模具组件以及模制材料分配器,例如热流道。 \n有时,一些供应商会分别出售注射单元、合模组件、模具组件以 及模制材料分配器。在其他时候,个别供应商会出售组合的注射单元、 合模组件、模具组件以及模制材料分配器。 \n发明内容 \n根据本文所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模制系统的致动 器。所述致动器包括线性致动器。所述线性致动器配置成使有效载荷 相对于支撑结构移动。所述线性致动器可连接到支撑结构和有效载 荷。所述致动器进一步包括第一补偿器。所述第一补偿器配置成补偿 线性致动器和有效载荷的相对错位。所述致动器进一步包括第二补偿 器。所述第二补偿器配置成补偿线性致动器和支撑结构的相对错位。 \n根据本文所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制系统。所述模制系 统包括合模组件。所述合模组件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以及第三模 板。所述模制系统进一步包括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包括线性致动器、 第一补偿器以及第二补偿器。所述线性致动器配置成使第二模板在第 一模板和第三模板之间移动。所述第一补偿器配置成补偿线性致动器 和第二模板的相对错位。所述第二补偿器配置成补偿线性致动器和第 三模板的相对错位。 \n根据本文所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模制系统。所述模制系 统包括合模组件。所述合模组件包括静模板和动模板。所述模制系统 进一步包括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包括线性致动器、第一补偿器以及第 二补偿器。所述线性致动器配置成使动模板相对于静模板移动。所述 第一补偿器和第二补偿器配置成配合以便至少部分地防止弯曲应力 和应变传递到所述线性致动器。 \n根据本文所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注射单元。所述注射单 元包括注射后壳体。所述注射单元进一步包括注射前壳体。所述注射 单元进一步包括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包括线性致动器、第一补偿器以 及第二补偿器。所述线性致动器配置成使注射前壳体相对于注射后壳 体移动。所述第一补偿器和第二补偿器配置成配合以至少部分地防止 弯曲应力和应变传递到所述线性致动器。 \n在结合附图回顾特定非限制性实施例的以下说明后,非限制性实 施例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及特征现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 而易见的。 \n附图说明 \n参考附图会更充分地理解非限制性实施例,其中: \n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非限制性实施例的模制系统的示意图。 \n图2示出了图1所示模制系统的致动器的俯视剖面图,其中致动 器处于缩回状态。 \n图3A示出了图2所示致动器的侧视剖面图。 \n图3B示出了图1所示模制系统的致动器的侧视剖面图,其中致 动器处于伸出状态。 \n图4示出了根据第二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致动器的局部立体图。 \n图5示出了根据第一非限制性实施例的使用中的致动器的示意 图。 \n图6示出了根据第二非限制性实施例的模制系统的示意图。 \n图7示出了根据第二非限制性实施例的使用中的致动器的示意 图。 \n图8示出了根据第一非限制性实施例的注射单元的示意图。 \n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并且可以由虚线、图解表示和局部视图 来说明。在某些实例中,可能已省略对于理解实施例非必需或致使其 他细节难以理解的细节。 \n具体实施方式 \n现在将详细地参考用于在注射成型系统中使用的致动器的各种 非限制性实施例。应该认识到,鉴于本文所公开的非限制性实施例, 其他非限制性实施例、修改和等价物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 而易见的,并且这些变体应当被认为在附属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 内。 \n此外,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此后讨论的非限制性 实施例的某些结构性和操作性细节可以修改或完全地省去(即,非必 需)。在其他示例中,还没有详细描述公知方法、过程,以及部件。 \n图1示出了根据非限制性实施例的模制系统900的示意图。模制 系统900是注塑成型系统。然而,还会想到其他模制系统,例如,压 缩模制系统等。模制系统900包括(但不限于):(i)合模组件130、 (ii)注射单元800、(iii)模制材料分配器126、(iv)模具组件120, 以及(v)致动器300。 \n合模组件130包括(但不限于):第一模板132、(ii)第二模 板134、(iii)第三模板136、(iv)系杆138,以及(v)合模装置 140。第一模板132是相对于第二模板134和第三模板136是固定的 静模板。第二模板134是位于第一模板132和第三模板136之间的动 模板。第二模板134配置成在第一模板132和第三模板136之间移动。 就独立移动而言,第一模板132如第二模板134一样是固定的。第三 模板136是相对于第一模板132和第二模板134固定的端模板。系杆 138在第一模板132和第三模板136之间延伸。第二模板134和系杆 138滑动地连接,使得第二模板134能相对于系杆138滑动。 \n第三模板136与合模装置140相关联。合模装置140的致动会施 加合模力以将第二模板134推向第一模板132,并朝向第三模板136 拉动系杆138,使得合模力施加在整个第一模板132和第二模板134。 就合模力错位使第三模板136相对于第一模板132移动一段距离而 言,第三模板136可相对于第一模板132和第二模板134基本固定。 \n合模装置140包括(但不限于):(i)合模柱142、(ii)合模 压缸144以及(iii)合模活塞146。合模柱142通常是中空筒状。第 二模板134和合模柱142连接在一起。合模压缸144限定了压缸孔(未 单独编号)。第三模板136与合模压缸144相关联。第三模板136和 合模压缸144可以连接在一起。第三模板136和合模压缸144也可以 一体成形。合模活塞146可移动地定位于压缸孔之内。合模活塞146 限定了活塞孔(未单独编号)。活塞孔滑动地容纳合模柱142,即当 有效载荷160移动时,合模柱142通过活塞孔。合模活塞146和合模 柱142配置成配合以阻挡合模柱142的移动,并将合模力施加到整个 第一模板132和第二模板134。 \n注射单元800配置为在压力下注射模制材料。模制材料分配器 126配置电脑容纳来自注射单元800的模制材料,并将其分配到由模 具组件120限定的模具腔123。模制材料分配器126与第一模板132 相关联。模具组件120包括固定模具部分122以及可移动模具部分 124。固定模具部分122与第一模板132相关联。可移动模具部分124 与第二模板134相关联。第二模板134的移动关闭模具组件120。固 定模具部分122以及可移动模具部分124配合以限定出模具腔123。 \n致动器100使有效载荷160相对于支撑结构170移动。有效载荷 160包括(但不限于):(i)第二模板134、(ii)合模柱142,以及 (iii)可移动模具部分124。支撑结构170包括(但不限于):(i) 第三模板136、(ii)系杆138、(iii)第三模板136,以及(iv)合 模压缸144。 \n在运行中,致动器100从致动器100的缩回状态到其伸出状态会 将第二模板134推向第一模板132,使得模具组件120处于闭合位置。 在致动器100处于伸出状态下,合模装置140经合模活塞146的致动, 可以将合模力施加到合模柱142上。合模力朝向第一模板132推动合 模柱142和第二模板134。此外,将第三模板136拉离第一模板132 使系杆138伸展,以便合模力将模具组件120挤压在一起。当注射单 元800将模制材料注射模腔123时,合模力将模具组件120挤压在一 起。 \n图2示出了表示处于缩回状态的致动器100的俯视剖面图。缩回 状态对应于模具打开状态。图3A示出了图2所示致动器100和合模 装置140侧视剖面图。图3B示出了图2所示致动器100和合模装置 140的侧视剖面图,其中致动器100处于伸出状态。 \n致动器100包括配置成使有效载荷160相对于支撑结构170移动 的线性致动器102。线性致动器102包括具有电动机的驱动单元114。 然而,还可设想用于驱动致动器的其他装置,例如液压回路等。致动 器100进一步包括第一补偿器104和第二补偿器106。第一补偿器104 配置为补偿线性致动器102和有效载荷160的相对错位。第一补偿器 104将线性致动器102连接至有效载荷160。第二补偿器106配置为 补偿线性致动器102和支撑结构170的相对错位。第二补偿器106将 线性致动器102连接至支撑结构170。 \n线性致动器102进一步包括螺纹构件108和与螺纹构件108接合 的螺纹轴环110。螺纹构件108配置成围绕操作轴线A1转动。驱动 单元114配置成围绕操作轴线A1转动螺纹构件108。螺纹轴环110 配置成与螺纹构件108接合,以便螺纹构件108会使螺纹轴环110沿 操作轴线A1随着螺纹构件108转动而移动。根据非限制性实施例, 线性致动器102是滚珠丝杠式线性致动器。 \n线性致动器102进一步包括从螺纹轴环110沿操作轴线A1延伸 的中空构件112。中空构件112至少部分地位于合模柱142内。第一 补偿器104将中空构件112和合模柱142连接在一起。当致动器100 处于缩回状态时,螺纹构件108至少部分地位于中空构件112内。 \n如图所示的支撑结构170进一步包括壳体116。壳体116在合模 压缸144和驱动单元114之间延伸。线性致动器102至少部分地位于 壳体116内。第二补偿器106将壳体116和驱动单元114连接在一起。 \n如图所示的第一补偿器104包括第一接头(未单独编号)。第一 接头枢转地将有效载荷160和线性致动器102连接在一起。第二补偿 器106包括第二接头(未单独编号)。第二接头枢转地将支撑结构 170和线性致动器102连接在一起。 \n图4示出了根据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致动器200的局部立体图。致 动器200包括配置为补偿线性致动器202和有效载荷160的相对错位 的第一补偿器204。致动器200进一步包括配置成补偿线性致动器202 和支撑结构170的相对错位的第二补偿器206。致动器200与图3B 示出的非限制性实施例基本上相同,但是第一补偿器204包括第一万 向接头(未单独编号),并且第二补偿器206包括第二万向接头(未 单独编号)。 \n依照非限制性实施例(未示出),第一补偿器和第二补偿器的至 少一个可以包括可弯曲的连接器。 \n图5示出了使用中的致动器100的示意图。参照图5,线性致动 器102包括驱动单元114、螺纹构件108、螺纹轴环110,以及中空 构件112。在运行中,驱动单元114配置成为围绕操作轴线A1转动 螺纹构件108提供动力。因此,螺纹轴环110可以朝向和远离第一模 板132移动。继而,螺纹轴环110可以朝向和远离第一模板132移动 有效载荷160。如图所示,第二模板134处于模具闭合位置,而且合 模装置140将合模力传递到整个第一模板132和第二模板134。有效 载荷160包括合模柱142、第二模板134,以及可移动模具部分124。 支撑结构170包括第一模板132、系杆138、第三模板136、合模装 置140,以及壳体116。如图所示,合模力的错位已使得线性致动器 102和有效载荷160围绕第一补偿器104的相对枢轴移动。合模力的 错位还使得线性致动器102和支撑结构170的基本固定部件(未单独 编号)围绕第二补偿器106的相对枢轴移动。基本固定部件包括第三 模板136、合模装置140,以及壳体116。因此,在使用中,第一补 偿器104和第二补偿器106可以至少部分地防止将弯曲应力和应变传 递到线性致动器102。 \n在模制系统950的第二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现参考图6,图中示 出了示意图。模制系统950包括(但不限于):(i)合模组件330、 (ii)注射单元800、(iii)模制材料分配器126、(iv)模具组件120, 以及(v)致动器300。 \n合模组件130包括(但不限于):(i)静模板332、(ii)动模 板334、(iii)系杆338、(iv)合模装置340,以及(v)锁定结构 344。静模板332相对于动模板334固定。系杆338在静模板332和 动模板334之间延伸。动模板334和系杆338可滑动地连接,使得动 模板334相对于系杆338可以滑动。锁定结构344配置为在使用中锁 定动模板334相对于静模板332的位置。合模装置340配置为在使用 中将合模力施加到系杆338,使得合模力施加到整个静模板332和动 模板334上。 \n致动器300相对于支撑结构370移动有效载荷360。有效载荷360 包括(但是不限于)动模板334和可移动模具部分124。支撑结构370 包括(但是不限于)静模板336和系杆338。 \n在运行中,致动器300从致动器300的伸出状态到其缩回状态将 动模板334推向静模板332,使得模具组件120处于闭合位置。在模 具组件120的闭合位置,接合锁定结构344以便锁定动模板334的位 置,使得动模板334不再相对于静模板332移动。然后接合合模装置 340以将合模压力施加到整个静模板332和动模板334上。当注射单 元800将模制材料注射模具腔123时,合模力将模具组件120挤压在 一起。 \n图7示出了使用中的致动器300的示意图。致动器300包括(不 限于):(i)线性致动器302、(ii)第一补偿器304,以及(iii)第 二补偿器306。第一补偿器304将线性致动器302连接至有效载荷 360。第二补偿器306将线性致动器302连接至支撑结构370。所述 第一补偿器304和第二补偿器306配置成配合以至少部分地防止弯曲 应力和应变传递到线性致动器302。第一补偿器304可补偿线性致动 器302和有效载荷360的相对移动。第二补偿器306可补偿线性致动 器302和支撑结构370的相对移动。 \n线性致动器302包括具在电动机的驱动单元314。线性致动器302 进一步包括螺纹构件308和与螺纹构件308接合的螺纹轴环310。螺 纹构件308配置为围绕操作轴线A2转动。驱动单元314配置成使螺 纹构件308围绕操作轴线A2转动。螺纹轴环310配置成与螺纹构件 308接合,从而螺纹构件308使螺纹轴环310随着螺纹构件308的转 动而沿操作轴线A2移动。线性致动器302进一步包括从螺纹轴环310 沿操作轴线A2延伸的中空构件312。第一补偿器304将中空构件312 和动模板334连接在一起。中空构件312配置成容纳螺纹构件308, 使得当致动器300处于缩回状态时,螺纹构件308至少部分地位于中 空构件312内。 \n参考图7,在运行中,驱动单元314提供使螺纹构件308围绕操 作轴线A2转动的动力。因此,螺纹轴环310可以朝向和远离静模板 332移动。接着,螺纹轴环310可以使有效载荷360移向和远离静模 板332。如图所示,动模板334处于模具闭合位置,并且将合模力施 加到整个静模板332和动模板334上。在使用中,第一补偿器304和 第二补偿器306可以至少部分地防止弯曲应力和应变传递到线性致 动器302。 \n现在参考图8,图中示出了注射单元800的第一非限制性实施例 的示意图。注射单元800是往复螺杆型注射单元。然而,也可以设想 其他注射单元,例如两级型注射单元等等。注射单元800包括(但不 限于):(i)机筒802、(ii)进料口804、(iii)进料螺杆806、(iv) 螺杆驱动器808、(v)注射前壳体810、(vi)注射后壳体812以及 (vii)致动器400A、400B。机筒802配置成经进料口804接收模制 材料(例如PET或类似物)。螺杆驱动器808配置成使进料螺杆806 围绕进料螺杆806的注射轴线(未单独编号)转动。螺杆驱动器808 连接至注射前壳体810。进料螺杆806可移动地容纳在机筒802中。 此外,进料螺杆806可操作地连接至螺杆驱动器808。通常地,进料 螺杆806的齿根圆直径沿注射轴线在远离进料口804的方向逐渐变 大。注射后壳体812是相对于注射前壳体810固定的固定壳体。注射 前壳体810是沿注射轴线相对于注射后壳体812可以移动的可移动壳 体。 \n图8示出了能够配合以便使有效载荷460相对于支撑结构470移 动的多个致动器400A、400B。有效载荷460包括(但是不限于)进 料螺杆806、螺杆驱动器808以及注射前壳体810。支撑结构470包 括(但是不限于)注射后壳体812。致动器400A、400B包括(但不 限于):(i)线性致动器402A、402B,(ii)第一补偿器404A、404B 以及(iii)第二补偿器406A、406B。第一补偿器404A、404B将线 性致动器402A、402B连接至有效载荷460。第二补偿器406A、406B 将线性致动器402A、402B连接至支撑结构470。第一补偿器404A、 404B和第二补偿器406A、406B配置成能够配合以便至少部分地防 止弯曲应力和应变传递到线性致动器402A、402B。第一补偿器404A、 404B还可以补偿线性致动器402A、402B与有效载荷460的相对移 动。第二补偿器406A、406B还可以补偿线性致动器402A、402B与 支撑结构470的相对移动。 \n线性致动器402A、402B包括具有电动机的驱动单元414A、414B。 线性致动器402A、402B还包括螺纹构件408A、408B和与螺纹构件 408A、408B接合的螺纹轴环410A、410B。螺纹构件408A、408B 配置成围绕操作轴线A3、A4转动。驱动单元414A、414B配置成使 螺纹构件408A、408B围绕操作轴线A3、A4转动。线性致动器402A、 402B还包括从螺纹轴环410A、410B沿操作轴线A3、A4延伸的中 空构件412A、412B。第一补偿器404A、404B将中空构件412A、412B 和注射前壳体810连接在一起。中空构件412A、412B配置成容纳螺 纹构件408A、408B,使得当致动器400A、400B处于缩回状态时, 螺纹构件408A、408B至少部分地位于中空构件412A、412B中。 \n在运行中,螺杆驱动器808使得进料螺杆806沿着注射轴线从进 料口804传送模制材料。模制材料在进料螺杆806的刮板、螺杆根部 和机筒802的内表面之间被剪切。机筒加热器(未示出)还可以加热 模制材料。随着剪切水平与变大齿根圆直径一同增加,模制材料会逐 渐地转变成基本均匀的熔融物。当机筒802的排料端处的空间中积聚 有所需量的模制材料时,螺杆驱动器808使进料螺杆806停止转动。 然后驱动单元414A、414B可以提供使螺纹构件408A、408B围绕操 作轴线A3、A4转动的动力。因此,螺纹轴环410A、410B可以使有 效载荷460移动远离注射后壳体812。有效载荷460的移动会迫使进 料螺杆806沿注射轴线前进,从而注射所需量的熔融物。在使用中, 第一补偿器404A、404B和第二补偿器406A、406B可以至少部分地 防止注射单元800部件的相对移动将弯曲应力和应变传到线性致动 器402A、402B。此外,在使用中,第一补偿器404A、404B和第二 补偿器406A、406B可以防止注射单元800部件的变形至少部分地将 弯曲应力和应变传到线性致动器402A、402B,所述变形的实例有例 如注射前壳体810与注射后壳体812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弯曲。 \n要注意的是,前面已经概述了一些较相关的非限制性实施例。本 领域技术人员将明白,可实现对所公开的非限制性实施例的修改,而 不脱离其本质和范围。因此,所述的非限制性实施例应该被认为仅仅 是描述一些更突出的特征和应用。通过以不同方式应用非限制性实施 例或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修改该非限制性实施例,可实现其 他的有益结果。在此申明混合和配合各种非限制性实施例之间的特 征、元素和/或作用是被许可的。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本公开中了 解,除非上面明白禁止,一个实施例中的特征、元素和/或作用是可 被适当地合并到另一实施例里。虽然对于特定的装置和方法进行了说 明,但是其目的和概念适合于并且可用于其他的装置和应用。 \n', 'erdt': 20151209, 'family_inpadoc': 'CA2014050039W', 'family_original': '51390440', 'inventor': [{'lang': 'CN', 'name': '乔奎姆·马丁斯·诺盖拉',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B29', 'full': 'B29C45/64', 'main_group': 'B29C45', 'section': 'B', 'sub_class': 'B29C', 'sub_group': 'B29C45/64'}}],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252', 'lang': 'CN', 'name':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刘路尧', 'name_id': 1}, {'lang': 'CN', 'name': '逢京喜', 'name_id': 2}], 'patent_id': '02493b9a-92ca-4556-b6a5-5b3cef7fe86e', 'pbdt': 20151111, 'pct': {'apdt': 20140121, 'apno': 'PCT/CA2014/050039', 'etdt': 20150918, 'pbdt': 20140828, 'pn': 'WO2014127469'}, 'pn_official': 'CN105050793A', 'priority': [{'country': 'US', 'date': 20130219, 'number': '61/766,204'}], 'prsd': 20151209, 'title': '用于模制系统的致动器', 'update_ts': 1537988005153, 'tags': ['塑料加工专用设备制造', '专用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涉及用于从单个主致动器驱动多个输出载荷的紧凑的活性材料致动的传动装置。具体地,利用该传动装置将功率选择性地从主致动器传递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联接到输入部件的多个输出部件,所述输入部件被联接到所述主致动器。当激活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时,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联接到所述多个输出部件中的一个的机械联接特征。', 'apdt': 20110121, 'apno_official': 'CN201110024065.6',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美国密执安州', 'country': 'US', 'formatted_address': 'Michigan, USA', 'lat': 44.3148443, 'lon': -85.60236429999999, 'state': '美国'}, 'lang': 'CN', 'name':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合金力学公司', 'name_id': 2}], 'claim': '1.一种用于将功率选择性地从主致动器传递到多个输出轴中的至少一个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n监测所需的输出构造;\n提供包括机械联接装置的活性材料致动器以便实现所需的输出构造,所述机械联接装置滑动地接合于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并且构造为:当活性材料致动器未被激活时沿第一方向在所述输出轴上滑动,并且当活性材料致动器被激活时沿相反的第二方向在所述输出轴上滑动,以及\n选择性地致动包括机械联接装置的活性材料致动器,以便通过经由机械联接装置机械地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联接到相应的输出齿轮构件以便提供与所述主致动器接合从而实现所需的输出构造,当沿第二方向在输出轴上滑动的机械联接装置被相应的输出齿轮构件中的槽容纳时,所述输出轴机械地联接到相应的输出齿轮构件;\n其中,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n\xa0\xa0\xa0\xa0\xa0活性材料部件,所述活性材料部件电联接到电源并在所述活性材料部件被激活时由所述电源通电;\n\xa0\xa0\xa0\xa0\xa0柱塞臂,所述柱塞臂包括:轴部分;第一端,所述第一端具有垂直于所述轴部分延伸并机械地联接到所述活性材料部件的端杆;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用于在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激活时联接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n\xa0\xa0\xa0\xa0\xa0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固定到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的壳体,并包括通过其中心轴线的孔,所述孔用于使所述柱塞臂自由地滑动;\n\xa0\xa0\xa0\xa0\xa0偏置部件,所述偏置部件位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柱塞臂的端杆之间,其中所述偏置部件包括与所述端杆的底面接触的第一端和与所述支撑件的顶面接触的第二端;以及\n所述偏置部件抵靠所述柱塞臂的所述端杆施加偏置力,由此朝向所述活性材料部件偏置所述柱塞臂。\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n选择性地致动所述多个活性材料致动器,以控制所述多个输出中相应的输出轴,其中所述多个活性材料致动器中的每一个均控制着到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相应一个输出轴的功率传递。\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n基于可获得的输入功率和至所述多个输出轴的所需功率来确定所需的输出构造。\n4.一种用于将扭矩选择性地从扭矩产生装置传递到多个输出轴中的至少一个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n监测所述多个输出轴的所需构造;\n提供包括机械联接装置的活性材料致动器以便实现所述多个输出轴的所需构造,所述机械联接装置滑动地接合于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并且构造为:当活性材料致动器未被激活时沿第一方向在所述输出轴上滑动,并且当活性材料致动器被激活时沿相反的第二方向在所述输出轴上滑动;以及\n致动包括机械联接装置的活性材料致动器,以便通过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经由所述机械联接装置而机械地联接到减速齿轮组的相应的输出齿轮构件以便提供与所述扭矩产生装置的接合来实现所述多个输出轴的所需构造,当沿第二方向在输出轴上滑动的机械联接装置被相应的输出齿轮构件中的槽容纳时,所述输出轴机械地联接到相应的输出齿轮构件;\n其中,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n\xa0\xa0\xa0\xa0\xa0活性材料部件,所述活性材料部件电联接到电源并在所述活性材料部件被激活时由所述电源通电;\n\xa0\xa0\xa0\xa0\xa0柱塞臂,所述柱塞臂包括:轴部分;第一端,所述第一端具有垂直于所述轴部分延伸并机械地联接到所述活性材料部件的端杆;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用于在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激活时联接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n\xa0\xa0\xa0\xa0\xa0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固定到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的壳体,并包括通过其中心轴线的孔,所述孔用于使所述柱塞臂自由地滑动;\n\xa0\xa0\xa0\xa0\xa0偏置部件,所述偏置部件位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柱塞臂的端杆之间,其中所述偏置部件包括与所述端杆的底面接触的第一端和与所述支撑件的顶面接触的第二端;以及\n所述偏置部件抵靠所述柱塞臂的所述端杆施加偏置力,由此朝向所述活性材料部件偏置所述柱塞臂。\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n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n致动多个活性材料致动器,每个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均包括相应的机械联接装置来实现所述多个输出轴的所需构造,以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相应的输出轴通过相应的机械联接特征而机械地接合到所述扭矩产生装置。\n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通过所述机械联接装置而接合到所述扭矩产生装置,从而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所述一个建立为处于前向和反向中的一种。\n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通过所述机械联接装置而接合到所述扭矩产生装置,从而在所述扭矩产生装置和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所述一个之间建立多个齿轮比中的一个。\n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n不致动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并且通过具有锁定机构的机械联接特征来保持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到所述扭矩产生装置的机械接合。\n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n利用所述多个输出轴来控制车辆座位调节。\n11.一种用于选择性地将功率从主致动器传递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n第一传动装置,所述第一传动装置包括联接到第一输入部件的多个第一输出部件,所述第一输入部件联接到所述主致动器;以及\n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在其被激活时、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联接到所述多个第一输出部件中的一个的第一机械联接特征,所述第一机械联接特征滑动地接合于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并且构造为:当活性材料致动器未被激活时沿第一方向在所述输出轴上滑动,并且当活性材料致动器被激活时沿相反的第二方向在所述输出轴上滑动,其中当沿第二方向在所述输出轴上滑动的第一机械联接特征被多个第一输出部件中的一个输出部件中的槽容纳时,所述输出轴联接到所述输出部件;\n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n\xa0\xa0\xa0\xa0\xa0活性材料部件,所述活性材料部件电联接到电源并在所述活性材料部件被激活时由所述电源通电;\n\xa0\xa0\xa0\xa0\xa0柱塞臂,所述柱塞臂包括:轴部分;第一端,所述第一端具有垂直于所述轴部分延伸并机械地联接到所述活性材料部件的端杆;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用于在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激活时联接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n\xa0\xa0\xa0\xa0\xa0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固定到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的壳体,并包括通过其中心轴线的孔,所述孔用于使所述柱塞臂自由地滑动;\n\xa0\xa0\xa0\xa0\xa0偏置部件,所述偏置部件位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柱塞臂的端杆之间,其中所述偏置部件包括与所述端杆的底面接触的第一端和与所述支撑件的顶面接触的第二端;以及\n所述偏置部件抵靠所述柱塞臂的所述端杆施加偏置力,由此朝向所述活性材料部件偏置所述柱塞臂。\n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n多个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每个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均包括在相应的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被激活时,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相应的输出轴联接到所述多个第一输出部件中相应的第一输出部件的相应的第一机械联接特征。\n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n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确定用于所述多个输出轴的所需构造,并且选择性地激活所述多个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以实现所述多个输出轴的所需构造。\n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n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从电活性聚合物、压电电动机、磁致伸缩材料和电致伸缩材料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活性材料部件。\n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传动装置利用了从齿轮系、流体传动装置、连杆机构、带式驱动器和索驱动器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内部结构。\n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n第二传动装置,所述第二传动装置包括联接到第二输入部件的多个第二输出部件,所述第二输入部件联接到所述主致动器;\n第二活性材料致动器,所述第二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当其被激活时,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联接到所述多个第二输出部件中的一个的第二机械联接特征;以及\n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选择性地激活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致动器中的一个以排除另一个,由此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被联接到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传动装置中的相应的一个。\n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活性材料部件包括:\n去活位置,其中抵靠所述柱塞臂的端杆的偏置力使所述活性材料部件变形;以及\n激活位置,其中所述活性材料部件被通电以使所述活性材料部件上的所述变形恢复,从而克服了抵靠所述柱塞臂的端杆的偏置力,其中所述柱塞臂的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输出轴平移并提供与所述输出轴的接合。\n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柱塞臂的所述第二端被机械地联接到所述机械联接装置。\n', 'claim_count': 57, 'cpc': [{'code': {'clazz': 'B60', 'full': 'B60N2/0296', 'main_group': 'B60N2', 'section': 'B', 'sub_class': 'B60N', 'sub_group': 'B60N2/0296'},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B60', 'full': 'B60Y2400/41', 'main_group': 'B60Y2400', 'section': 'B', 'sub_class': 'B60Y', 'sub_group': 'B60Y2400/41'},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code': {'clazz': 'B60', 'full': 'B60Y2410/136', 'main_group': 'B60Y2410', 'section': 'B', 'sub_class': 'B60Y', 'sub_group': 'B60Y2410/136'},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code': {'clazz': 'F16', 'full': 'F16D28/00', 'main_group': 'F16D28', 'section': 'F', 'sub_class': 'F16D', 'sub_group': 'F16D28/00'},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2', 'full': 'H02N2/043', 'main_group': 'H02N2', 'section': 'H', 'sub_class': 'H02N', 'sub_group': 'H02N2/043'},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desc': '技术领域\n本公开涉及使用活性材料将输出功传递到被选择性致动的输出。\n背景技术\n该部分的陈述只是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且可能不构成现有技术。\n提供输出功的功产生装置在许多应用中是有用的。汽车提供了需要通过输出扭矩(即输出功)致动的许多应用,例如电机。但是,使用独立的电机来致动不同特征导致了汽车增加的质量和成本。当前,存在电动机操作若干输出的方法,但是仍然需要致动。\n例如,已知的是,螺线管、开关、继电器、电磁铁、换能器和驱动器都能够从单个电动机对多个轴提供致动。但是,这样的致动装置的使用经常导致系统成本和质量增加,利用这些致动装置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当前,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和质量提供致动的方法包括使用活性材料。活性材料可以包括形状记忆合金(SMA)、电活性聚合物(EAP)、压电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和电致伸缩材料。\n发明内容\n一种用于选择性地将功率从主致动器传递到多个输出中的至少一个的方法,其包括:监测所需的输出构造;以及选择性地致动活性材料致动器,以通过机械地将所述多个输出中的一个联接到所述主致动器而实现所需的输出构造。\n一种用于将功率选择性地从主致动器传递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的设备,其包括: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联接到输入部件的多个输出部件;联接到主致动器的第一输入部件。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活性材料致动器,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在活性材料致动器被启动时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联接到所述多个输出部件中的一个的机械联接特征。\n本发明还包括以下方案:\n方案1.\xa0一种用于将功率选择性地从主致动器传递到多个输出中的至少一个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n监测所需的输出构造;以及\n选择性地致动活性材料致动器,以便通过机械地将所述多个输出中的一个联接到所述主致动器从而实现所需的输出构造。\n方案2.\xa0根据方案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n选择性地致动所述多个活性材料致动器,以控制所述多个输出中相应的输出,其中所述多个活性材料致动器中的每一个均控制着到所述多个输出中相应一个输出的功率传递。\n方案3.\xa0根据方案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n基于可获得的输入功率和至所述多个输出的所需功率来确定所需的输出构造。\n方案4.\xa0一种用于将扭矩选择性地从扭矩产生装置传递到多个输出轴中的至少一个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n监测所述多个输出轴的所需构造;以及\n致动包括机械联接装置的活性材料致动器,以便通过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经由所述机械联接特征而机械地接合到所述扭矩产生装置来实现所述多个输出轴的所需构造。\n方案5.\xa0根据方案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n方案6.\xa0根据方案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n致动多个活性材料致动器,每个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均包括相应的机械联接装置来实现所述多个输出轴的所需构造,以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相应的输出轴通过相应的机械联接特征而机械地接合到所述扭矩产生装置。\n方案7.\xa0根据方案4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通过所述机械联接特征而接合到所述扭矩产生装置,从而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所述一个建立为处于前向和反向中的一种。\n方案8.\xa0根据方案4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通过所述机械联接特征而接合到所述扭矩产生装置,从而在所述扭矩产生装置和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所述一个之间建立多个齿轮比中的一个。\n方案9.\xa0根据方案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n不致动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并且通过具有锁定机构的机械联接特征来保持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到所述扭矩产生装置的机械接合。\n方案10.\xa0根据方案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n利用所述多个输出轴来控制车辆座位调节。\n方案11.\xa0一种用于选择性地将功率从主致动器传递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n第一传动装置,所述第一传动装置包括联接到第一输入部件的多个第一输出部件,所述第一输入部件联接到所述主致动器;以及\n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在其被激活时、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联接到所述多个第一输出部件中的一个的第一机械联接特征。\n方案12.\xa0根据方案11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n多个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每个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均包括在相应的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被激活时,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相应的输出轴联接到所述多个第一输出部件中相应的第一输出部件的相应的第一机械联接特征。\n方案13.\xa0根据方案12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n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确定用于所述多个输出轴的所需构造,并且选择性地激活所述多个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以实现所述多个输出轴的所需构造。\n方案14.\xa0根据方案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n方案15.\xa0根据方案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从电活性聚合物、压电电动机、磁致伸缩材料和电致伸缩材料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活性材料部件。\n方案16.\xa0根据方案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传动装置利用了从齿轮系、流体传动装置、连杆机构、带式驱动器和索驱动器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内部结构。\n方案17.\xa0根据方案11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n第二传动装置,所述第二传动装置包括联接到第二输入部件的多个第二输出部件,所述第二输入部件联接到所述主致动器;\n第二活性材料致动器,所述第二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当其被激活时,将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联接到所述多个第二输出部件中的一个的第二机械联接特征;以及\n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选择性地激活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致动器中的一个以排除另一个,由此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被联接到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传动装置中的相应的一个。\n方案18.\xa0根据方案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包括:\n活性材料部件,所述活性材料部件电联接到电源并在所述活性材料部件被激活时由所述电源通电;\n柱塞臂,所述柱塞臂包括:轴部分;第一端,所述第一端具有垂直于所述轴部分延伸并机械地联接到所述活性材料部件的端杆;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用于在所述第一活性材料致动器激活时联接所述多个输出轴中的一个;\n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固定到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的壳体,并包括通过其中心轴线的孔,所述孔用于使所述柱塞臂自由地滑动;\n偏置部件,所述偏置部件位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柱塞臂的端杆之间,其中所述偏置部件包括与所述端杆的底面接触的第一端和与所述支撑件的顶面接触的第二端;以及\n所述偏置部件抵靠所述柱塞臂的所述端杆施加偏置力,由此朝向所述活性材料部件偏置所述柱塞臂。\n方案19.\xa0根据方案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活性材料部件包括:\n去活位置,其中抵靠所述柱塞臂的端杆的偏置力使所述活性材料部件变形;以及\n激活位置,其中所述活性材料部件被通电以使所述活性材料部件上的所述变形恢复,从而克服了抵靠所述柱塞臂的端杆的偏置力,其中所述柱塞臂的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输出轴平移并提供与所述输出轴的接合。\n方案20.\xa0根据方案1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柱塞臂的所述第二端被机械地联接到所述机械联接装置。\n附图说明\n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将通过示例的方式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其中:\n图1是根据本公开、所发现的SMA的图形时间轴;\n图2A和2B是根据本公开的、作为温度的函数的奥氏体-马氏体晶体转变的临界应力的相图;\n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材料的应力和应变图;\n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以三维图的形式示出的材料相对于应力、应变和温度的图示;\n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将输出扭矩传递到多个输出轴的选择性扭矩传递器的示意图;\n图6A和6B是根据本公开的、选择性扭矩传递器的活性材料致动器的细节图;\n图7A-7C是根据本公开的、输出轴和输出齿轮的接合特征的细节图;\n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材料相对于应力、应变和温度的以三维图形式的图示;以及\n图9A和9B是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将平移载荷分布到多个输出销的平移力分配器的细节图。\n具体实施方式\n现在将参照附图,其中视图只是为了图示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且不是为了限制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图1显示了从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已经发现的形状记忆合金(SMA)的时间轴。这些合金中的许多种都包括贵金属,或者仅展现作为单晶的有用特性,这些合金不能作为低成本致动装置进行实际使用。一些合金已知为以低成本包括所需的功能。这些合金包括特定的铜合金(CuAlZn)和镍钛基合金,例如,已知为镍钛合金的近等原子比NiTi,以及一些三元合金,例如NiTiCu和NiTiNb。一个特别有用的实施例包括NiTi基SMA,其中NiTi基SMA具有所有已知的多晶SMA的最佳的记忆特性。NiTi族合金可以承受大的应力,并且可以对低周用途恢复接近8%的应变或者对高周用途恢复高达大约2.5%。该应变恢复能力可以使得在设备中能够设计SMA致动装置,该设备需要选择性地将扭矩从转矩产生装置传递到多个输出轴中每一个。\n现在参照图2A-2B,其显示了用于SMA的、作为温度的函数的奥氏体-马氏体晶体转变的转换的临界应力的相图。SMA由于在马氏体和奥氏体之间的结晶转换的缘故,从而具有非常大的可恢复应变的特性。结果,SMA是期望的,因为SMA提供了大的形状改变和大的力产生。\n参照图2A和图3,SMA行为是由于高对称母相奥氏体10和低对称产物相马氏体12之间的可逆热弹性晶相转换所致。奥氏体10和马氏体12之间的相变是作为应力和温度二者的结果而发生。在应力13下的马氏体相12的形成导致了优选的晶体变化取向的形成,其引起大的诱导应变。\n如图3中所示,依赖于温度的应变以加热时的滞后回线14恢复,或者在材料卸载时恢复。该关于可逆且可控的大应变的能力是选择SMA作为控制材料的优势的基础。使用这些材料,能够容易引起大的形状改变。因而,在受限的情况下,能够将大的应力施加到所连接的结构部件。\n参照图2B,在静载荷和充分低的温度下,该材料稳定为马氏体12。在充分高的温度下,该材料稳定为奥氏体10。马氏体开始(Ms)和结束(Mf)分别指示了相变至马氏体12的开始和结束的温度。奥氏体开始(As)和结束(Af)分别指示了相变至奥氏体10的开始和结束的温度。在低于Mf的温度时,SMA材料稳定为马氏体12的相。当处于马氏体12的相的SMA材料在恒定的应力下加热时,到奥氏体相10的转变只在温度超过As从而处于第三相20时开始。从该点,该材料逐渐地转变到奥氏体相10,直到该转变在Af时完成。如图2B中所示,在高于Af的温度时,在该静应力22上该材料稳定为奥氏体10的相。但是,如果将充分的载荷24施加到该材料,则可能引起从奥氏体10到拉伸马氏体的固态无扩散转变,由此导致对所述材料的诱导应变。在相同的温度下的随后卸载26期间,该材料回复到奥氏体10,其中所述应变被完全地或者部分地恢复。\n参照图4,其根据示例性实施例以三维图的形式显示了SMA线相对于应力(竖直轴线)、应变(水平轴线)和温度(倾斜轴线)的情况。在参考点a和b之间,载荷施加到处于马氏体相的SMA材料,产生应变。当保持于静态温度时,所述材料在参考点b和c之间卸载。参考点a-c之间的加载-卸载循环获得稳定在马氏体相且具有诱导应变的材料。增加所述材料的温度获得在参考点c和d之间的相对静应变。但是,在参考点d和e之间,在材料的特定温度下,应变迅速减小(即恢复),其中发生从马氏体到奥氏体的转变。在参考点f,转变的材料稳定为奥氏体相。在从奥氏体冷却到马氏体时,通常观察到很小的应变或形状改变(如果有的话),除非该材料已经进行很大处理以具有所谓的双向形状记忆效果。使用具有双向形状记忆效果的SMA材料的另一选择涉及使用偏置部件以便在冷却时在材料上引起应变。\n参照图8,其以三维图的形式显示了SMA线相对于应力(竖直轴线)、应变(水平轴线)和温度(倾斜轴线)的情况,其中图示了呈现下述两个方面的SMA:在载荷和温度的不同条件下的形状记忆效果和超弹性效果。在参考点f和g之间,将载荷施加到处于奥氏体相的SMA材料,产生参考点f和h之间的应变。在保持在恒定的温度时,所述材料在参考点h和f之间部分卸载,其中诱导应变的主要部分在参考点i和j之间恢复。在仍然保持在恒定的温度时,所述材料在参考点j和f之间完全卸载,其中所述应变在奥氏体相中完全恢复。在参考点f和a之间,SMA材料被冷却至材料特定温度,其中该材料从奥氏体相改变到马氏体相。\n现在参照图5,其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显示了用于将输出扭矩传递到多个输出轴A、B和C的选择性扭矩传递器28。选择性扭矩传递器28包括扭矩产生装置30和扭矩选择系统32,其中扭矩选择系统32和扭矩产生装置30是机械连通的。扭矩产生装置30(主致动器)进一步包括电动机34和传动轴36。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动机34是DC电动机,具有DC电动机的高起动载荷、低成本和低质量的优点。但是,将理解的是,替代性实施例包括任何能够产生功的主致动器,例如感应电动机、燃气涡轮机、液体涡轮机、气动马达或者液压电动机。传动轴36在电动机34和扭矩选择系统32之间提供机械连通。传动轴36分别包括第一端38和第二端40,其中第一端38可旋转地联接到电动机34,第二端40可旋转地联接到扭矩选择系统32。\n根据可替代的实施例且继续参照图5,将理解的是,许多类型的功可以相似地具体化为诸如线性、平移、弧形、剪切和压缩。在整个公开中,为了简洁起见,输出功或者功率将被描述为输出扭矩,但是要理解,可以提供任何类型的输出功或者功率。\n扭矩选择系统32进一步包括传动装置42和多个输出轴A、B和C。传动装置42进一步包括输出部件50和多个输出部件54、56和58,其中驱动输入部件50可旋转地联接到传动轴36的第二端40,并且可旋转地联接到输出部件54、56和58。每个输出轴A、B和C均与活性材料致动器44、46和48以及输出部件54、56和48相关联,其中活性材料致动器44与输出轴A和输出部件54相关联;活性材料致动器46与输出轴B和输出部件56相关联;活性材料致动器48与输出轴C和输出部件58相关联。为了简洁,将只描述输出轴A、输出部件54和活性材料致动器44的操作。活性材料致动器46的激活导致输出部件54和输出轴A被联接。尽管输出部件54总是联接到驱动输入部件50,但只当活性材料致动器44被激活时,输出部件54和输出轴A之间的联接提供了从电动机34通到载荷输出A的功率。活性材料致动器44的去活导致输出部件54和输出轴A之间的脱离,其中从电动机34输送到输出轴A的功率被切断。输出轴B和C、输出部件56和58以及活性材料致动器46和48的操作是相同的。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传动装置42是减速齿轮组。但是,要理解的是,可设想传动装置42的许多可选实施例,包括本领域公知的常见齿轮、齿轮系、行星齿轮组、流体传动装置、连杆机构、带式驱动器和索驱动器,并且本公开并不意图被限制为本文中所描述的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此外,每个输出轴A、B或者C上的齿轮都可以是不同的比或者类型。\n上述输出轴是结合了传动装置42和输出齿轮54、56和58来描述的。但是,要理解的是,上述构造是示例性的,且许多构造可以被设想与本文所描述的方法一起使用。为了简洁,可以将输出描述为被选择性地固定到主致动器,但是应理解,齿轮组、分离装置和其它扭矩管理装置都是已知的,并且可以在被驱动的输出和主致动器之间存在。\n通过来自控制装置的信号控制这些活性材料致动器。示例性控制模块5被描述为包括至活性材料致动器44、46和48的连接。示例性控制模块5包括通过一个或者多个传感器感测操作环境(包括环境温度、不同的活性材料致动器的状态、主致动器的状态等)的能力,还包括处理器和可存储代码,其包含基于所感测到的或者所推测的/预测的状况来使能、停止或提供任何其它指示给所述致动器的逻辑。\n图5描述了三个输出轴,其中所有这三个轴都包括活性材料致动器以单独地选择对各所述轴的接合。但是,要理解的是,使得能够使用活性材料致动器的传动装置或者齿轮箱的构造可以采用许多形式。如此处所描述的,不同齿轮构造的选择性接合可以使得相同输出轴能够进行前向或者反向的选择。要理解的是,相似的齿轮构造的选择能够在电动机和输出轴之间允许不同的齿轮减速系数。例如,这样的构造可以允许在输出轴被唯一启用时,单个轴以最小齿轮减速系数被驱动,但是在额外的输出轴被同时驱动时,具有更大齿轮减速系数的不同齿轮构造可以用于相同的输出轴。相似地,在构造中并非所有的输出轴都需要选择性地致动。例如,在具有输出轴D、E和F的示例性构造中,轴D和E可以选择性地致动,但是轴F可以被固定地连接到所述构造,使得能够进行F、D+F、E+F和D+E+F的致动状态。\n控制模块5运行程序以控制系统内的不同致动器。所需的输出轴构造可以由控制模块5监测或者确定。所需的输出轴构造可以基于从所述扭矩产生装置30输入到所述选择性扭矩传递器28的可用功率以及将被传递到所述多个输出轴A、B和C的所需功率而确定。在一个示例性使用中,汽车座位调节可以通过单个控制模块来控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用于三个输出轴的所需输出轴构造,以便控制三个种不同的座位调节,例如包括座位竖直升高、座位基部的前后位置和座位靠背的放倒,其中用于控制三个输出轴从而控制所述三种不同座位调节的所需功率从受益于高起动载荷的DC电动机进行分配。本申请中的控制模块可以监测座位控制输入和/或者可以接收来自车辆中其它地方的座位位置存储器程序的命令。\n该控制模块可以通过直接的电路连接与致动器和任何输入装置通信。在可替代的方案中,控制模块可以利用网络装置(例如控制局域网路(CAN))以与其它装置通信。\n如此处所使用,控制模块、模块、控制器和相似的术语都包括以下各项的各种组合,即:一个或多个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电子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中央处理单元(优选为微处理器)和相关联的存储器和存储装置(只读、可编程只读、随机存取、硬盘驱动器等)、组合逻辑电路、输入/输出电路和装置、适当的信号调节电路和缓冲电路、以及提供所述功能的其它适当的部件。控制模块可以具有一组控制算法,包括驻留软件程序指令和校准,所述驻留软件程序指令和校准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执行以提供所需的功能。该算法优选在预设循环周期期间执行。算法通过例如中央处理单元来执行,且可操作以监测来自传感装置和其它网络控制模块的输入,并且执行控制和诊断例程以控制致动器的操作。循环周期可以规则的间隔来执行,例如在运行的发动机和车辆操作期间每3.125毫秒、6.25毫秒、12.5毫秒、25毫秒和100毫秒。可替代地,可以响应于事件的发生来执行算法。\n根据当前描述的实施例,且继续参照图5,将进一步详细描述活性材料致动器44的操作。当致动时,活性材料致动器44在输出轴A和传动装置42的输出齿轮54之间提供可旋转接合。尽管图5显示了三个输出轴和三个对应安置的活性材料致动器,但本发明不限于任何特定数目的输出轴或者活性材料致动器。只要传动轴36上的输出扭矩可以被选择性地利用,则所接合的输出轴A、B和C能够以操作人员所选择的任何组合来同时地接收扭矩。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在多个输出轴A、B和C上所利用的所有功率的总和不可以超过电动机34能够产生的总输出功率。当活性材料致动器44处于“开(on)”位置中时,输出轴A可旋转地接合到传动装置42的输出齿轮54。相似地,当活性材料致动器44处于“关(off)”位置中时,输出轴A与传动装置42的输出齿轮54脱开接合。可替代地,如果应用需要的话,则活性材料致动器44A可以对输出轴A提供“反向”功能。对于将反向功能提供给输出轴A的活性材料致动器44A而言,在传动装置42内将需要额外的齿轮组。相似地,活性材料致动器46和48分别在输出轴B和C与输出齿轮56和58之间提供接合,其中采用了与上文中关于活性材料致动器44所描述的相同方式。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所述致动的活性材料优选是形状记忆合金(SMA)。但是,要理解的是,活性材料的许多替代性实施例包括电活性聚合物(EAP)、压电陶瓷和聚合物、磁致伸缩材料和电致伸缩材料。\n现在参照图6A和图6B,其中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显示和描述了活性材料致动器44的细节图。活性材料致动器44包括:管状壳体60,所述管状壳体60分别具有周向(或圆周的)内表面和外表面62、64;以及接合机构66,接合机构66被包围在壳体60的内表面62内。接合机构66进一步包括活性材料部件68、柱塞臂70、偏置部件72和偏置部件支撑件74。示例性活性材料部件68是恒定横截面的连续的线,并且分别包括凸起部分76和两个扁平终端端部78、80,其中每个端部78和80被弯折到壳体60的内表面64,用于机械锚定和电连接。要理解的是,活性材料部件可以根据所述装置的所需功能以及所述部件所需致动力而以各种形状和构造来使用。活性材料部件68被电联接到电源82,其中活性材料部件68在操作需要使活性材料致动器44处于“开”位置时由电源82初始通电。电源82可以从发电机、电动机或者其组合来提供功率以驱动活性材料部件68,包括来自车辆电气系统或者来自例如电容器组之类的局部存储能量源的功率。活性材料部件68的通电是通过闭合开关84而实现,开关84可以采用任何适当的形式,包括机械的、机电的或者固态的。柱塞臂70包括轴部分86、端杆88和驱动器部分90。端杆88和驱动器部分90位于轴部分86的相对端上。端杆88垂直于轴部分86延伸且机械地联接到活性材料部件68,其中端杆88的顶面92与活性材料部件68的凸起部分76接触。柱塞臂70的驱动器部分90被构造成当活性材料致动器44处于“开”位置时驱动滑键94,以便将输出轴A接合到齿轮箱42的输出齿轮54。相似地,当活性材料致动器44处于“关”位置时,偏置部件72缩回柱塞臂70,其中柱塞臂70的驱动器部分90被构造成拉动滑键94,以使输出轴A与传动装置42的输出齿轮54脱离接合。可替代地,活性材料致动器44可以被构造成在活性材料致动器44处于“关”位置时,将输出轴A接合到传动装置42的输出齿轮54。要理解的是,滑键94可以被用作能够在输出轴和输出齿轮之间提供接合的任何锁定特征。偏置部件72位于偏置部件支撑件74和柱塞臂70的端杆88之间,其中偏置部件72的第一端96与端杆88的底面96接触,偏置部件72的第二端98与偏置部件支撑件74的顶面100接触。如图6A、图6B中所示,偏置部件72构造成抵靠柱塞臂70的端杆88施加向上的偏置力102,并由此朝向活性材料部件68偏置所述柱塞臂70,其中端杆88和活性材料部件68机械地联接。应当理解的是,由于需要使活性材料部件68与活性材料致动器44的其余部分电绝缘,所以端杆88和活性材料部件68不需要处于直接的物理接触。偏置部件支撑件74是固定的且安装到壳体60的内表面64。偏置部件支撑件74进一步包括通过其轴向中心的孔,所述孔构造成允许柱塞臂70在致动位置和非致动位置期间自由地滑动。相似地,活性材料致动器46和48的特征和操作相对于如上所述的活性材料致动器44是相同的。要理解的是,图6A和图6B的致动器是SMA致动器可以采用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本公开不限于该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n参照图5和图6A,活性材料致动器44处于非致动位置中。如上所述,当活性材料致动器处于“关”位置时,输出轴A与输出齿轮54脱离接合。如图6A中所示,开关84打开,因此,活性材料部件68在马氏体相中以更冷的温度断电。应当理解的是,活性材料部件68是SMA材料,其中SMA材料被选择成使得活性材料致动器44的环境温度或者操作温度小于SMA的As温度。因此,当活性材料部件68未电加热时,其保持在马氏体相中,并且被保护从而免受由于操作温度的升高而引起的意外致动。接着,偏置部件72将偏置力102施加到柱塞臂70,其中柱塞臂70的端杆88的顶面92抵靠活性材料部件68的凸起部分76施加应力或者载荷。抵靠着活性材料68所施加的应力施加了应变并由此使活性材料部件68变形。当活性材料致动器44未被致动时,偏置部件72使柱塞臂70缩回,其中柱塞臂70的驱动器部分90被构造成拉动滑键94,以使输出轴A与传动装置42的输出齿轮54脱离接合。相似地,活性材料致动器46和48的特征和操作关于如上所述的活性材料致动器44是相同的。\n现在参照图7A,其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当活性材料致动器44未被致动时与输出齿轮54脱离接合的输出轴A的细节图。输出轴A包括键轨104,其中联接到柱塞臂70的驱动部分90的滑键94在通过柱塞臂70进行运动时自由滑动。输出齿轮54包括键槽106,所述键槽106被构造成容纳滑键94,其中滑键94和键槽106之间的接合提供了输出轴A和输出齿轮54之间的接合。当活性材料部件44未被致动时,偏置部件沿着箭头的方向施加偏置力102,并且由此使键94沿着键轨104从输出齿轮54的键槽106滑离。当活性材料致动器44未被致动时,从电动机34的传动轴36所提供的扭矩旋转输出齿轮54,但是不驱动输出轴A,因为输出轴A与输出齿轮54脱离接合。相似地,当活性材料致动器46和48未被致动时,输出轴B和C与输出齿轮56和58脱离接合,以与如上所述的输出轴A相同的方式操作。\n参照图5和图6B,活性材料致动器44的选择性操作处于致动位置。如图5中所示,致动位置指的是活性材料致动器44在“开”位置中选择性地接合至输出轴A。如图6B中所示,闭合开关84,因此对活性材料部件68通电。由电池82提供的能量增加了活性材料部件68的温度,其中温度增加使活性材料部件68从马氏体相转变成奥氏体相。如前所描述,马氏体到奥氏体的转变伴随着力的产生,该力进行作用以便使在马氏体相中施加到活性材料部件68上的应变恢复。该应变恢复和在活性材料部件68中产生的对应的力克服了偏置力102,并且使柱塞臂70沿致动箭头108的方向滑动,其中当所述活性材料致动器44被致动时,柱塞臂70的驱动器部分90驱动滑键94,以将输出轴A接合到输出齿轮54。端杆88的顶面92和活性材料部件68的凸起76保持机械连通。相似地,活性材料致动器46和48的特征和操作相对于如上所述的活性材料致动器44是相同的。\n现在参照图7B,其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在活性材料致动器44被致动时接合到传动装置42的输出齿轮54的输出轴A的细节图。滑键94和输出齿轮54的键槽106之间的接合在输出轴A和输出齿轮54之间提供了接合。当致动活性材料部件68时,由活性材料部件68从马氏体转变到奥氏体所提供的应变恢复克服了力102,其中偏置部件72作用在柱塞臂70上。滑键94被柱塞臂70在致动箭头108的方向上沿着键轨104驱动,其中滑键94被输出齿轮54的键槽106所接收。当滑键94被输出齿轮54的键槽106接收时,输出轴A接合到输出齿轮54。当致动活性材料并由此在输出轴A和输出齿轮54之间提供接合时,从电动机的传动轴所提供的扭矩被选择性致动的输出轴A所利用。相似地,当活性材料致动器46和48被致动时,接合到输出齿轮56和58的输出轴B和C以与如上所述的输出轴A相同的方式来操作。\n参照图7C,在本发明的替代性实施例中,可释放的锁定机构110被提供和构造为一旦建立接合时,就将滑键94联接到输出轴A。可释放锁定机构110锁定接合到输出齿轮54的输出轴A,其中偏置力102将不影响柱塞臂70上的运动。此外,由可释放锁定机构110所提供的锁定接合允许活性材料致动器44被切换到“关”位置并断电。当不再需要至输出轴A的被选择扭矩时,可释放锁定机构110将被释放,并使输出轴A与输出齿轮54脱离接合,其中由偏置部件72所提供的偏置力102使柱塞臂70运动到未被致动的位置。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可释放锁定机构110包括这样的益处,即:只通过使用活性材料作为致动接合的方法,而通过可释放锁定机构来保持接合,从而延长了活性材料机构的使用寿命。\n在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可释放锁定机构110可以结合到活性材料致动器44上。例如,当活性材料致动器44被致动或者处于“开”位置中时,可释放锁定机构110可以机械地联接到柱塞臂70的端杆88,而在活性材料致动器44未被致动时,则将柱塞臂70保持在该位置中。单独的致动器可以被结合以被致动,从而使所述锁定机构110脱离接合。所述锁定机构可以弹簧(或弹性件)加载的并且具有楔形部分,其中当活性材料致动器44被致动时,端杆88在楔形部分的渐缩部分上滑动。当端杆88落到楔形部分的渐缩端之上时,柱塞臂70锁定到位置上。由此,需要辅助的解锁致动器来克服锁定机构110的偏置部件72的力,以缩回楔形部分和允许偏置部件72将柱塞臂70缩回。\n现在参照图9A和图9B,其中根据提供平移力的主致动器的可选实施例,描述了用于将平移输入122分配到多个输出销Y和Z的平移力分配器120。平移主致动器120包括输入销X和输出销Y和Z,其中输入销X包括输入槽126、124,输出销Y和Z包括相应的活性材料致动器144、146。当活性材料致动器144被致动时,当输入槽126与活性材料致动器144对准且联接到活性材料致动器144的机械联接特征123被活性材料致动器144移动以部分与输入销X交搭时,在输入销X和输出销Y之间提供接合,由此分别机械地联接输入销和输出销X、Y。相似地,当活性材料致动器146被致动时,当输入槽124与活性材料致动器146对准且联接到活性材料致动器146的机械联接特征125被活性材料致动器146移动以部分与输入销X交搭时,在输入销X和输出销Z之间提供接合,由此分别联接输入销和输出销X、Z。\n参照图9A,输入销X如箭头128所示那样被卸载,且因此输入销Y和Z分别如箭头130、132所示那样被卸载。另外,若活性材料致动器144、146未被致动,则因此,在输入销X和输出销Y之间或者输入销X和输出销Z之间不提供接合。\n参照图9B,在非限定示例中,平移输入122被施加到输入销X。在使用该系统之前,输入销X的槽126与输出销Y的活性材料致动器144对准。参照箭头150,当活性材料致动器144被致动时,该活性材料致动器由此在输入销X和输出销Y之间相应地提供接合,如上所述。当输入销和输出销X、Y被分别接合时,此后至输入销X的平移输入122与输出销Y共享,由箭头230表示。但是,输入销X没有与输出销Z机械地联接。因为输入销X和输出销Z未相应地接合,所以施加到输入销X的平移输入122不与输出销Z共享,由箭头132表示。应当理解的是,输入销上的槽以及输出销上的致动器都能够以提供了从输入销到一个或多个输出销的平移载荷的任何构造来对准和布置。此外,在其它构造中,输入销可以包含额外的槽,且输出销均可以包含多于一个的活性材料致动器。\n本公开已经描述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及其修改。在阅读和理解了本说明书后,他人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变型。因此,本公开不限于作为设想用于实现本公开的最佳模式而公开的特定的实施例,而是本公开将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的所有实施例。\n', 'erdt': 20120711, 'exdt': 20310121, 'family_inpadoc': 'US69118910A', 'family_original': '44277106', 'inventor': [{'lang': 'CN', 'name': 'J·H·布朗', 'name_id': 1}, {'lang': 'CN', 'name': 'A·L·布朗', 'name_id': 2}, {'lang': 'CN', 'name': 'N·D·曼凯姆', 'name_id': 3}, {'lang': 'CN', 'name': 'N·L·约翰逊', 'name_id': 4}], 'ipcr': [{'code': {'clazz': 'F16', 'full': 'F16H49/00', 'main_group': 'F16H49', 'section': 'F', 'sub_class': 'F16H', 'sub_group': 'F16H49/00'}}, {'code': {'clazz': 'B60', 'full': 'B60N2/16', 'main_group': 'B60N2', 'section': 'B', 'sub_class': 'B60N', 'sub_group': 'B60N2/16'}}, {'code': {'clazz': 'B60', 'full': 'B60N2/06', 'main_group': 'B60N2', 'section': 'B', 'sub_class': 'B60N', 'sub_group': 'B60N2/06'}}, {'code': {'clazz': 'B60', 'full': 'B60N2/22', 'main_group': 'B60N2', 'section': 'B', 'sub_class': 'B60N', 'sub_group': 'B60N2/22'}}], 'isdt': 20151028,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72001', 'lang': 'CN', 'name':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原绍辉', 'name_id': 1}], 'patent_id': 'c331816f-7651-4dd6-8107-b73a54fc91d3', 'pbdt': 20151028, 'pn_official': 'CN102147000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苏余鹏', 'name_id': 1}], 'priority': [{'country': 'US', 'date': 20100121, 'number': '12/691189'}], 'prsd': 20151028, 'title': '用于从单个主致动器驱动多个输出载荷的紧凑的活性材料致动的传动装置', 'update_ts': 1537178944322, 'tags': ['其他传动部件制造',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通用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包括磁致驱动轴体以及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外部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其中: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具有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产生驱动位移的激励磁场;所述磁致驱动轴体的弹性端盖部件仅在位移输出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同时提供了一种设置有上述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加工机床。本发明结构简单、质量轻,利用永磁体和/或电磁体之间的磁力作用,产生转动和往复振动的加工作用力,控制精度好,响应频率高;取消导电滑环,提高装置的可靠性;本发明尤其适用于硬脆性材料以及例如钛类的难加工金属。', 'apdt': 20141231, 'apno_official': 'CN201410855279.1',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city': '市辖区', 'country': 'CN', 'district': '闵行区', 'postcode': '200240', 'state': '上海市'}, 'code': '100003614', 'lang': 'CN', 'name': '上海交通大学',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city': '市辖区', 'country': 'CN', 'district': '闵行区', 'postcode': '200240', 'state': '上海市'}, 'lang': 'CN', 'name': '上海交通大学',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致驱动轴体以及设置于磁致驱动轴体外部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其中:\n所述磁致驱动轴体包括:上刚性连接件(2)、预紧调节件(3)、磁致框架体(4)、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位移输出杆(9)、下刚性连接件(10)以及弹性端盖部件(11),所述上刚性连接件(2)和下刚性连接件(10)之间刚性连接磁致框架体(4),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设置于磁致框架体(4)内,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相连接,所述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穿过设置于下刚性连接件(10)中心处的通孔,并与弹性端盖部件(11)驱动连接;初始状态下,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和下端在预偏置磁场的作用下分别与上刚性连接件(2)和位移输出杆(9)相接触,并通过预紧调节件(3)压紧,进而使位移输出杆(9)与弹性端盖部件(11)之间压紧设置;\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之间具有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产生驱动位移的激励磁场;\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11)仅在位移输出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侧固定;\n所述磁激励体采用如下任一种或任多种形式:\n-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n-永磁体,所述永磁体套装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n当磁激励体为多个时,多个磁激励体环绕均布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n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n00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可移动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设置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内部,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部固定,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相对磁致驱动轴体靠近或远离;\n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n-一个独立的电磁线圈,所述独立的电磁线圈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n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n-对称施加激励磁场的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所述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n所述磁致框架体、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多组封闭磁路。\n000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永磁体激励结构体,所述永磁体激励结构体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n-一个复合永磁体,所述复合永磁体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所述复合永磁体相对磁致驱动轴体旋转,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N极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的距离,产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n-相互作用的两个复合永磁体形成的复合永磁体对,其中每一个复合永磁体均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产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n所述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下任一个结构实现:\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交叉设置,且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通过电机驱动相对旋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相互垂直,其中,第一个复合永磁体固定,第二个复合永磁体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上,第二个复合永磁体相对第一个复合永磁体旋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所述第二个复合永磁体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设有高导磁刚性材料体。\n000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磁轭以及缠绕于磁轭上的磁激励体,所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结构体,所述磁轭、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C型封闭磁路。\n000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紧调节件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n-包括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所述预紧调节螺母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上,所述碟形弹簧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上设有预紧螺纹结构。\n0007.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致框架体采用套筒形结构或支撑框形结构。\n0008.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n-至少一个磁致伸缩棒;\n-至少一个方向异形永磁体;\n-磁流变液体;\n-至少一个磁致形状记忆合金;\n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作用下沿位移输出方向伸长或缩短。\n0009.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n-外壳体(18),所述外壳体(18)封装于环套磁场发生装置的外部;所述外壳体(18)的外端固定;\n-偏置磁场永磁体(6),所述偏置磁场永磁体(6)嵌装在磁致框架体(4)的外表面上;\n-导流通道(16),所述导流通道(16)轴向贯穿于磁致驱动轴体;\n-导磁垫片(5),所述导磁垫片(5)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与上刚性连接件(2)之间和/或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之间。\n0010.10.一种加工机床,包括转轴,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磁致驱动轴体的上刚性连接件(2)与转轴刚性连接,磁致驱动轴体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所述磁致驱动轴体的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为加工刀具安装端;所述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转轴之间设有转动支撑轴承。', 'claim_count': 10, 'desc': '加工机床及其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的精密进给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加工机床及其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n背景技术\n通过刀具进行铣削、研磨、抛光、打孔等加工方式广泛应用在模具制造、机械加工行业,而刀具运动进给系统是精密模具加工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给装置的驱动控制是影响实现加工精度的关键。\n现有的精密进给系统,例如公开号为104015084A、公开日为2014年9月3日、发明名称为《用于平转动加工和拉伸测试的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采用电磁力对装置的平转动运动进行控制的技术方案,将滑动导电装置(导电滑环)套装在主旋转轴上;所述滑动导电装置内部设置有导线,所述导线与电磁线圈相连接,所述主旋转轴在滑动导电装置的中心通孔内旋转运动;主旋转轴在电磁力作用下,带动加工部在转动同时相对工件被加工表面微幅进给或振动,利用永磁体和电磁体相互之间的磁力作用,产生往复转动驱动力,实现加工过程。\n上述装置由于采用滑动导电装置(导电滑环)将电信号通入电磁线圈,因此具有如下缺陷:\n1、导电滑环易磨损,磨损后的导电滑环将导致电接触不上,影响加工进度及加工精度;\n2、由于导电滑环极易磨损,因此无法实现高速运转;\n3、由于导电滑环的安装要求较高,对电压等控制条件均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容易造成可靠性不高的问题;\n4、由于导电滑环为一个独立的部件,因此装置结构复杂,不易于维护保养。\n因此,现有的精密进给系统,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对精密加工的需求。\n发明内容\n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加工机床及其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该加工机床及其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取消导电滑环,不需要通电电缆,简化了装置结构,直接通过磁致伸缩体进行进给位移驱动,保证了进给精度,具有可靠性高、易于加工、加工精度高等特点。\n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包括磁致驱动轴体以及设置于磁致驱动轴体外部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其中:\n所述磁致驱动轴体包括:上刚性连接件2、预紧调节件3、磁致框架体4、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位移输出杆9、下刚性连接件10以及弹性端盖部件11,所述上刚性连接件2和下刚性连接件10之间刚性连接磁致框架体4,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设置于磁致框架体4内,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相连接,所述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穿过设置于下刚性连接件10中心处的通孔,并与弹性端盖部件11驱动连接;初始状态下,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和下端在预偏置磁场的作用下分别与上刚性连接件2和位移输出杆9相接触,并通过预紧调节件3压紧,进而使位移输出杆9与弹性端盖部件11之间压紧设置;\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之间具有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产生驱动位移的激励磁场;\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11仅在位移输出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n优选地,所述弹性端盖部件11采用弹性片体结构。\n优选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侧固定;\n所述磁激励体采用如下任一种或任多种形式:\n-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n-永磁体,所述永磁体套装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n当磁激励体为多个时,多个磁激励体环绕均布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n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n优选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可移动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设置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内部,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部固定,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相对磁致驱动轴体靠近或远离;\n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n-一个独立的电磁线圈,所述独立的电磁线圈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n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n-对称施加激励磁场的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所述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n所述磁致框架体、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多组封闭磁路。\n优选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永磁体激励结构体,所述永磁体激励结构体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n-一个复合永磁体,所述复合永磁体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所述复合永磁体相对磁致驱动轴体旋转,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N极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的距离,产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n-相互作用的两个复合永磁体形成的复合永磁体对,其中每一个复合永磁体均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产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n所述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下任一个结构实现:\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交叉设置,且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通过电机驱动相对旋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优选地,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上靠近两端位置设有限位轴承;\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相互垂直,其中,第一个复合永磁体固定,第二个复合永磁体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上,第二个复合永磁体相对第一个复合永磁体旋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所述第二个复合永磁体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设有高导磁刚性材料体。\n优选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磁轭以及缠绕于磁轭上的磁激励体,所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结构体,所述磁轭、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C型封闭磁路。\n优选地,所述预紧调节件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n-包括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所述预紧调节螺母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上,所述碟形弹簧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上设有预紧螺纹结构。\n优选地,所述磁致框架体采用套筒形结构或支撑框形结构。\n优选地,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n-至少一个磁致伸缩棒;优选地,当磁致伸缩棒为多个时,多个磁致伸缩棒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磁致伸缩棒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绕轴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果;\n-至少一个方向异形永磁体;优选地,当方向异形永磁体为多个时,多个方向异形永磁体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方向异形永磁体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果;\n-磁流变液体;\n-至少一个磁致形状记忆合金;优选地,当磁致形状记忆合金为多个时,多个磁致形状记忆合金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磁致形状记忆合金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果;\n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作用下沿位移输出方向伸长或缩短。\n优选地,还包括如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n-外壳体18,所述外壳体18封装于环套磁场发生装置的外部;所述外壳体18的外端固定;\n-偏置磁场永磁体6,所述偏置磁场永磁体6嵌装在磁致框架体4的外表面上;\n-导流通道16,所述导流通道16轴向贯穿于磁致驱动轴体;\n-导磁垫片5,所述导磁垫片5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与上刚性连接件2之间和/或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之间。\n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工机床,包括转轴,所述加工机床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磁致驱动轴体的上刚性连接件2与加工机床的转轴刚性连接,磁致驱动轴体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所述磁致驱动轴体的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为加工刀具安装端;所述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加工机床的转轴之间设有转动支撑轴承。\n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n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固定不动;磁致驱动轴体相对环套磁场发生装置转动;此时,通过磁激励体给磁致驱动轴体的磁致位移驱动机构施加激励磁场,例如,给电磁线圈通交变电流信号,可产生交变磁场(通路);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磁场的作用下伸缩进而产生振动。\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n1、本发明取消了由电缆通电的导电滑环,在提高装置可靠性的同时,简化了结构。\n2、本发明在磁致驱动轴体没有通电的情况下,磁致驱动轴体随加工机床转轴(主轴)转动,同时,能够叠加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激励磁场作用下的伸缩位移振动,产生复合运动效果,使得加工刀具相对工件具有更好的加工效果。\n3、弹性端盖部件采用弹性片体结构,径向上的刚性较强,不易产生变形,因此,弹性端盖部件仅在位移输出方向(轴向)上具有弹性变形,位移输出更为精确。\n4、磁激励体可采用电磁线圈,也可采用永磁体,当采用电磁线圈时,激励磁场的强度由线圈通电电流强度和匝数确定;当采用永磁体时,通过调整距离控制磁场强度,另外,采用永磁体激励的情况下局部没有电磁热量产生,可进一步提高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伸缩位移精度。\n5、预紧调节件可采用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共同作用的结构,也可直接在弹性端盖部件上设置预紧螺纹,取消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可进一步简化结构。\n6、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中的永磁体也可起到产生偏置磁场的作用。\n7、增加外壳体,将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封装在外壳体的内部,对精密进给驱动装置进行保护、延长使用寿命的同时,还能够起到磁屏蔽的作用,避免漏磁。\n8、将旋转的永磁体固定于上刚性连接件上,达到旋转目的的同时,进一步简化结构。\n9、采用C型磁场,在磁轭外部缠绕电磁线圈,能够减小漏磁,使磁场强度更强。\n10、本发明结构简单、质量轻,利用永磁体和/或电磁体之间的磁力作用,产生转动和往复振动的加工作用力,控制精度好,响应频率高;取消导电滑环,提高装置的可靠性;本发明尤其适用于硬脆性材料以及例如钛类的难加工金属。\n附图说明\n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n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n图2为本发明导流通道结构示意图;\n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n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n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n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5以及外壳体结构示意图;\n图7为本发明电磁线圈环绕均布结构示意图;\n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6环套磁场发生装置结构示意图;\n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7结构示意图;\n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8复核永磁体相互作用示意图;\n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8结构示意图;\n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9复核永磁体相互作用示意图;\n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9结构示意图;\n图中:1为转轴,2为上刚性连接件,3为预紧调节件,4为磁致框架体,5为导磁垫片,6为偏置磁场永磁体,7为磁致位移驱动机构,8为碟形弹簧,9为位移输出杆,10为下刚性连接件,11为弹性端盖部件,12为加工刀具,13为电磁线圈,14为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15为转动支撑轴承,16为导流通道,17为永磁体,18为外壳体,19为限位轴承,I为磁致驱动轴体,ω为转轴转速。\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n实施例1\n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包括磁致驱动轴体以及设置于磁致驱动轴体外部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其中:\n所述磁致驱动轴体包括:上刚性连接件2、预紧调节件3、磁致框架体4、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位移输出杆9、下刚性连接件10以及弹性端盖部件11,所述上刚性连接件2和下刚性连接件10之间刚性连接磁致框架体4,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设置于磁致框架体4的内,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相连接,所述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穿过设置于下刚性连接件10中心处的通孔,并与弹性端盖部件11驱动连接;初始状态下,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和下端在预偏置磁场的作用下分别与上刚性连接件2和位移输出杆9相接触,并通过预紧调节件3压紧,进而使位移输出杆9与弹性端盖部件11之间压紧设置;\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之间具有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产生驱动位移的激励磁场。\n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还可以包括如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n-外壳体18,所述外壳体18封装于环套磁场发生装置的外部;所述外壳体18的外端固定,如图6所示;\n-偏置磁场永磁体6,所述偏置磁场永磁体6嵌装在磁致框架体4的外表面上;\n-导流通道16,所述导流通道16轴向贯穿于磁致驱动轴体,如图2所示;\n-导磁垫片5,所述导磁垫片5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与上刚性连接件2之间和/或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之间。\n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18上设有用于给电磁线圈通电的通孔。\n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紧调节件具有预紧作用,使碟形弹簧压紧,给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事先增加一个力,可采用如下形式:\n包括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所述预紧调节螺母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上,所述碟形弹簧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n进一步地,所述磁致框架体采用套筒形结构或支撑框形结构。\n进一步地,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n-至少一个磁致伸缩棒;优选地,当磁致伸缩棒为多个时,多个磁致伸缩棒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磁致伸缩棒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果;\n-至少一个方向异形永磁体;优选地,当方向异形永磁体为多个时,多个方向异形永磁体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方向异形永磁体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果;\n-磁流变液体;\n-至少一个磁致形状记忆合金;优选地,当磁致形状记忆合金为多个时,多个磁致形状记忆合金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磁致形状记忆合金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果;\n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作用下沿位移输出方向伸长或缩短。\n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端盖部件11为弹性片体结构,所述弹性片体结构仅在位移输出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n进一步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磁激励体、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以及,所述设置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内侧,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侧固定。\n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激励体采用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n进一步地,当电磁线圈为多个时,多个电磁线圈环绕均布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即,一个以上永磁体以Z轴位轴心360度范围内均布。如图7所示。\n进一步地,所述上刚性连接件2和下刚性连接件10均为导磁材料。\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材料体,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n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n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固定不动;磁致驱动轴体相对环套磁场发生装置转动;此时,给电磁线圈通交变电流信号,产生交变磁场(通路),形成施加给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激励磁场;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磁场的作用下伸缩进而产生振动。\n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取消了需要电缆的导电滑环,结构简单、质量轻,利用永磁体和/或电磁体之间的磁力作用,产生转动和往复振动的加工作用力,控制精度好,响应频率快(可达到超声振动)、装置可靠性高,尤其适用于加工硬脆性材料以及例如钛类的难加工金属。\n实施例2\n实施例2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可移动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设置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内部,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部固定,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相对磁致驱动轴体靠近或远离,在调节磁场强度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对磁致驱动轴体锁紧的作用。\n进一步地,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采用如下形式:\n对称施加激励磁场的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所述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体为导磁材料体,所述磁致框架体、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多组封闭磁路。如图3所示。\n实施例3\n实施例3为实施例2的变化例。\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n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采用如下形式:\n一个独立的电磁线圈,所述独立的电磁线圈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材料体,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如图4所示。\n实施例4\n实施例4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激励体采用永磁体,所述永磁体套装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n进一步地,当永磁体为多个时,多个永磁体环绕均布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即,一个以上永磁体以Z轴位轴心360度范围内均布。如图5所示。\n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永磁体也可以起到磁偏置作用。\n实施例5\n实施例5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n所述预紧调节件采用如下形式:\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上设有预紧螺纹结构,初始状态下,所述预紧螺纹结构与位移输出杆之间螺接压紧,取消预紧调节螺栓和碟形弹簧,进一步简化结构。如图6所示。\n实施例6\n实施例6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磁轭以及缠绕于磁轭上的磁激励体。\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结构体,所述磁轭、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C型封闭磁路。如图8所示。\n实施例7\n实施例7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永磁体激励结构体。\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永磁体激励结构体采用如下形式:\n一个复合永磁体,所述复合永磁体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所述复合永磁体相对磁致驱动轴体旋转,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N极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的距离,产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如图9所示。\n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n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通过调整永磁体(磁极)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的激励磁场,形成施加给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激励磁场;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磁场的作用下伸缩进而产生振动。\n采用永磁体作为磁场发生装置,可以避免磁场激励过程中产生热量,进一步提高控制精度。\n实施例8\n实施例8为实施例7的变化例,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7相同。\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n所述永磁体激励结构体采用如下形式:\n相互作用的两个复合永磁体形成的复合永磁体对,其中每一个复合永磁体均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产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n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下结构实现:\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交叉设置,且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通过电机驱动相对转动,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如图10和图11所示。\n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上靠近两端位置设有限位轴承。\n实施例9\n实施例9为实施例8的变化例。\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n所述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下结构实现:\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相互垂直,其中,第一个复合永磁体固定,第二个复合永磁体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上,第二个复合永磁体相对第一个复合永磁体旋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如图12和图13所示。\n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个复合永磁体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设有高导磁刚性材料体。\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结构体。\n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复合永磁体转动与第一复合永磁体重合或远离使磁路中磁场产生交替变化,而使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交变伸缩驱动。\n实施例10\n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工机床,包括转轴,所述加工机床设有实施例1至9中任一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磁致驱动轴体的上刚性连接件2与加工机床的转轴刚性连接,磁致驱动轴体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所述磁致驱动轴体的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为加工刀具安装端。\n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inventor': [{'lang': 'CN', 'name': '杨斌堂',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B23', 'full': 'B23Q5/04', 'main_group': 'B23Q5', 'section': 'B', 'sub_class': 'B23Q', 'sub_group': 'B23Q5/04'},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code': {'clazz': 'B06', 'full': 'B06B1/08', 'main_group': 'B06B1', 'section': 'B', 'sub_class': 'B06B', 'sub_group': 'B06B1/08'},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isdt': 20170222,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31236', 'lang': 'CN', 'name':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郭国中', 'name_id': 1}], 'patent_id': '03ae14e1-57aa-4d5b-93f0-5022c9787a8f', 'pbdt': 20170222, 'pn_official': 'CN104493606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曹瀚心', 'name_id': 1}], 'title': '加工机床及其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 'update_ts': 1538979054058, 'tags': ['其他未列明通用设备制造业', '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制造', '其他未列明日用产品修理业']} {'abst': '本发明系揭露一种low-k介电材料的制造方法与其结构。首先,在一基底上形成一low-k之多孔性介电材料。接着,再覆盖上一层致密的介电材料于多孔性介电材料表面。如此,便可防止多孔性介电材料剥落(peeling)的问题发生。', 'apdt': 20020513, 'apno_official': 'TW091109934',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新竹市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園區三路一二一號'}, 'lang': 'CNT', 'nam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包括:\n提供一基底;\n形成一多孔性介电材料于上述基底表面;以及\n形成一致密介电材料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n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n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利用旋转涂布法形成。\n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致密介电材料系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n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利用旋转涂布法形成。\n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包括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或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之一或其组合。\n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致密介电材料包括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矽、氟矽玻璃或黑钻石之一或其组合。\n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致密介电层材料与上述多孔性介电层系为相同材质,且上述致密介电层材料施以一致密化处理。\n9.一种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包括:\n提供一基底;\n形成一多孔性介电材料于上述基底表面;\n去除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的边缘,直到露出部分上述基底表面;以及\n顺应性形成一致密介电材料于上述基底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表面。\n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n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利用旋转涂布法形成。\n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去除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的边缘系用以清除形成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的边缘污染部分。\n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致密介电材料系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n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利用旋转涂布法形成。\n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包括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之一或其组合。\n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包括HSQ、MSQ、FLARE、气凝胶(aerogels)、干凝胶(xerogels)、SiLK或Nanoglass之一或其组合。\n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致密介电材料包括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矽、氟矽玻璃或黑钻石之一或其组合。\n18.一种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包括:\n一基底;\n一多孔性介电材料,设置于上述基底表面;以及\n一致密介电材料,设置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之上。\n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n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利用旋转涂布法形成。\n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致密介电材料系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n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致密性介电材料系利用旋转涂布法形成。\n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包括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之一或其组合。\n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包括HSQ、MSQ、FLARE、气凝胶(aerogels)、干凝胶(xerogels)、SiLK或Nanoglass之一或其组合。\n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致密介电材料系包括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矽、氟矽玻璃或黑钻石之一或其组合。\n26.一种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包括:\n一基底;\n一多孔性介电材料,设置于上述基底的部分表面;以及\n一致密介电材料,顺应性覆盖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与上述部分露出的基底表面之上。\n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n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利用旋转涂布法形成。\n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致密介电材料系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n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致密介电材料系利用旋转涂布法形成。\n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包括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或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之一或其组合。\n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包括HSQ、MSQ、FLARE、气凝胶(aerogels)、干凝胶(xerogels)、SiLK或Nanoglass之一或其组合。\n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致密介电材料包括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矽、氟矽玻璃或黑钻石之一或其组合。\n34.一种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包括:\n一基底;\n一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设置于上述基底表面;\n一第一致密介电材料,设置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n一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设置于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的部分表面;以及\n一第二致密介电材料,顺应性覆盖于上述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与上述部分露出的第一致密介电材料表面之上。\n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n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n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利用旋转涂布法形成。\n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系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n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系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n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第一致密系利用旋转涂布法形成。\n4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第二致密系利用旋转涂布法形成。\n4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系包括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或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之一或其组合。\n4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包括HSQ、MSQ、FLARE、气凝胶(aerogels)、干凝胶(xerogels)、SiLK或Nanoglass之一或其组合。\n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包括、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之一或其组合。\n4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包括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矽、氟矽玻璃或黑钻石之一或其组合。\n4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所述之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其中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系以二氧化矽、氟矽玻璃或黑钻石所构成。\n图式简单说明:\n第1A图至第1B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一制程剖面图。\n第2A图至第2D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一制程剖面图。\n第3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结构剖面图。\n第4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结构剖面图。\n第5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结构剖面图。', 'desc': '10、100、500、600、700...半导体基底\n12、104...多孔性介电材料\n14、106...致密介电材料\n102...蚀刻终止层\n501、601、701...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n503、603、703...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n505、605、705...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n507、607、707...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n509、609、709...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n511、611、711...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n513、613、713...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n515、615、715...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n502、602、702...第一致密介电材料\n504、604、704...第二致密介电材料\n506、606、706...第三致密介电材料\n508、608、708...第四致密介电材料\n510、610、710...第五致密介电材料\n512、612、712...第六致密介电材料\n514、614、714...第七致密介电材料\n516、616、716...第八致密介电材料\n为使本发明之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n第1A图至第1B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一制程剖面图。\n第2A图至第2D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一制程剖面图。\n第3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结构剖面图。\n第4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结构剖面图。\n第5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结构剖面图。\n发明领域:\n本发明系有关于一种半导体的制造方法与其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与其结构。\n相关技术说明:\n随着积体电路技术的进步,元件运算速度有逐渐提升的需求。在电路运算中,RC乘积值是造成电路延迟的主要因素。是故,如何降低电路的RC值也是积体电路制程技术的主要课题。在积体电路的后段制程(back-end processflow),降低沉积介电质的介电常数,可以达到降低寄生电容,提升电路速度的目的。\n目前已广泛地被用来当作内金属介电层(inter-metaldielectrics; IMD)之材料,常见的有二氧化矽(SiO 2 )、FSG(fluorinated SiO 2 )以及台湾应用材料公司所生产的黑钻石(black diamond)。二氧化矽的介电常数约为4。FSG是指氟掺杂的二氧化矽,其介电常数约为3.5。而黑钻石的介电常数则为3。\n但是,半导体元件运算速度不断地提升,介电常数高于2.5的介电材料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熟悉此技艺人士提出一种以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介电常数低于2.5的低介电常数材料,这类的低介电常数材料多为有机矽烷聚合物,例如:HSQ(hydrogen silsequoxiane)、MSQ(methyl silsequoxiane),或有机碳烃聚合物:Silk、Flare、PAE-2、Velox、BCB等。不过,由于此类多孔性介电材料的耐热性较差,因此往往在后续的热制程中产生形变,造成产品之良率降低,故多孔性介电材料通常会再搭配无机介电材料,以弥补多孔性介电材料不耐热的缺点。\n然而,由于多孔性介电材料与无机介电材料界面间仅是物理性吸附,其吸附力并不够强,故容易剥落。此吸附力不佳的缺点将可能使下一步制程无法进行,甚至造成元件失效,降低制程之良率,故并不符合繁复的半导体制程中所需。因此,要如何改善低阻值多孔性介电材料层和无机介电材料层之间的吸附力,乃是目前所面临的一大瓶颈。\n另一方面,利用低温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vapor deposition; CVD)正处于积极的研发阶段,系利用空气与反应性气体混合做为前驱体,用以沉积多孔性介电材料。\n然而,以低温化学气相沉积所形成的多孔性介电材料,由于具结构松散,往往仍有附着力性不佳的问题尚须改善。\n有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电材料层之制造方法与其结构,可以改善low-k之多孔性介电材料附着性不佳的问题,避免介电材料层的剥落(peeling)。\n发明概述:\n本发明之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之制造方法。\n为获致上述之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介电材料层之制造方法,此方法的步骤主要系包括:提供一基底;形成一多孔性介电材料于上述基底表面;以及形成一致密介电材料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n如前所述,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和上述致密介电材料皆可以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并且,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可由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或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所构成,而上述致密介电材料可由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矽、氟矽玻璃或黑钻石所构成。\n根据本发明之观念,为获致上述之目的,本发明更提出另一种介电材料层之制造方法,此方法的步骤主要系包括:提供一基底;形成一多孔性介电材料于上述基底表面;去除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的边缘,直到露出部分上述基底表面;以及顺应性形成一致密介电材料于上述基底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表面。\n如前所述,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和上述致密介电材料皆可以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deposition; 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并且,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可由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或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所构成,而上述致密介电材料可由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矽、氟矽玻璃或黑钻石所构成。\n本发明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剥落的介电材料层结构。\n为获致上述之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介电材料层之结构,此结构主要系包括:一基底;一多孔性介电材料,设置于上述基底表面;以及一致密介电材料,设置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n根据本发明之观念,为获致上述之目的,本发明更提出另一种介电材料层之结构,此结构主要系包括:一基底;一多孔性介电材料,设置于上述基底表面,其中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的面积小于上述基底的面积,使得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的外围部分露出部分上述基底表面;以及一致密介电材料,顺应性覆盖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与上述部分露出的基底表面之上。\n实施例:实施例1\n请参照第1A图至第1B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一制程剖面图。\n首先,请参照第lA图,提供一半导体基底10。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一low-k多孔性介电材料12于上述半导体基底10表面。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的材质大多系为半有机物或有机物,例如:半有机矽烷聚合物(如:hydrogensilsesquioxane; HSQ、methylsilsequioxane; MSQ)、Allied Signal公司所生产之FLARE、气凝胶(aerogels)、干凝胶(xerogels)、Dow Chemical公司所生产之SiLK或是Nanopore公司所生产之nanoglass。\n接着,请参照第1B图,形成一致密介电材料14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表面。其中,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4可以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并且其材质可由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矽、氟矽玻璃或黑钻石所构成。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4可能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为同一种材质,再经过致密化处理(densified),使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4呈现较上述多孔性介电常数12为致密的性质。请注意,此处所称之「致密」,乃是一种相对性的概念,而绝非绝对性的概念,亦即标号14之材料相对于标号12之材料显得致密。致密介电材料14之结构较致密,因此介电常数通常较高于多孔性介电常数12。如此,便可以利用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4保护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使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不容易发生剥落的现象,同时由两者共同组成的介电材料层之介电常数仍可维持不至于太高。\n第1B图即为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结构剖面图。本实施例系一种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上述基底10,其表面设置一多孔性介电材料12,因其结构松散,具有多孔洞,所以介电常数值相当低。再者,一致密介电材料14,设置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表面,因为上述致密介电材料24具有致密的结构,所以覆盖在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之上,可以防止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剥落。并且,根据本发明系由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2与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4共同组成介电层,与单独使用致密介电材料做为介电层相比较,其介电常数值较低。\n实施例2\n请参照第2A图至第2D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一制程剖面图。\n首先,请参照第2A图,提供一半导体基底100。并且,可以视需求而定,利用适当沉积程序,例如:化学气相沉积,形成一蚀刻终止层102于上述半导体基底100表面,其中上述蚀刻终止层102的材质例如为氮氧化矽(SiON)。\n接着,请参照第2B图,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一多孔性介电材料104于上述蚀刻终止层12表面。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的材质大多系为半有机物或有机物,例如:半有机矽烷聚合物(如:hydrogen silsesquioxane; HSQ、methylsilsequioxane; MSQ)、Allied signal公司所生产之FLARE、气凝胶(aerogels)、干凝胶(xerogels)、Dow Chemical公司所生产之SiLK或是Nanopore公司所生产之nanoglass,由于具结构为多孔性,因此通常具有相当低的介电常数值。\n接着,请参照第2C图,利用适当程序,例如:洗边(edge bead remove; EBR),去除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的边缘,直到露出部分上述蚀刻终止层102表面,用以清除形成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的边缘污染部分。\n接着,请参照第2D图,利用适当程序,例如:化学气相沉积法或旋转涂布法,顺应性形成一致密介电材料106于上述蚀刻终止层102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表面,用以全面性将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包覆起来,由于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06之结构致密,附着性良好,可以避免多孔性介电材料104脱落。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06例如为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矽、氟矽玻璃或黑钻石所构成。\n第2D图即为为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结构剖面图。本实施例系一种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结构。上述基底100表面可设置一蚀刻终止层102。接着,一多孔性介电材料104设置于上述蚀刻终止层102。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的面积小于上述基底100的面积,使得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的外围部分露出部分上述蚀刻终止层102表面。\n再者,一致密介电材料106,设置于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204以及上述蚀刻终止层102表面,顺应性覆住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亦即不仅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的顶部表面被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06所覆盖,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的侧壁(side wall)部分亦被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06覆盖。如此一来,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不容易发生剥落的问题。\n因为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06具有致密的结构,所以全面性覆盖在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与上述蚀刻终止层102之上,可以防止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剥落。并且,根据本发明系由上述多孔性介电材料104与上述致密介电材料106共同组成介电层,与单独使用致密介电材料做为介电层相比较,其介电常数值较低。\n如前所述,根据本发明之观念,在此实施例中虽然以各单一层多孔性介电材料与致密介电材料而组成介电层,但可以视实际需求而定,多孔性介电材料与致密介电材料可以重复设置以共同组合成介电层,并不在此设限。\n根据本发明中实施例1与实施例2的差别在于实施例1中多孔性介电材料与致密介电材料的面积大小一致,致密介电材料直接覆盖在孔性介电材料表面,用以保护孔性介电材料,防止其剥落。至于实施例2则为多孔性介电材料的面积小于致密介电材料,致密介电材料顺应性覆盖在多孔性介电材料的表面,使得多孔性介电材料不仅顶部表面被覆盖,多孔性介电材料的侧壁同样也被覆盖保护,使得多孔性介电材料受到全面性保护,更不容易剥落。\n实施例3\n根据本发明之观念,实施例1与实施例2可以视需求而合并使用,重复设置多孔性介电材料与致密介电材料。\n第3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多层介电层之一实施例剖面图。其适用于高强度、高韧性的多孔性介电材料。编号500系显示一基底,其表面设置一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501。接着,一第一致密介电材料502顺应性形成于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501的表面,用以全面性覆盖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501。后续再设置一多孔性介电材料503,其面积大小相等于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501,再顺应性形成一第二致密介电材料504。编号504a系为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504顺应性形成时之最边缘部分,落于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502的边缘部分502a。如此,依序重复设置一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505、第三致密介电材料506、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507、第四致密介电材料508、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509、第五致密介电材料510、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511、第六致密介电材料512、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513、第七致密介电材料514、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515、第八致密介电材料516。其中,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501、上述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503、上述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505、上述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507、上述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509、上述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511、上述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513、上述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515之面积大小皆相等,各自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其材料独立由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如:hydrogen silsesquioxane; HSQ、methylsilsequioxane; MSQ)、Allied Signal公司所生产之FLARE、气凝胶(aerogels)、干凝胶(xerogelS)、DowChemical公司所生产之SiLK或是Nanopore公司所生产之nanoglass所构成。并且,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502、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504、上述第三致密介电材料506、上述第四致密介电材料508、上述第五致密介电材料510、上述第六致密介电材料512、上述第七致密介电材料514、上述第八致密介电材料516皆可各自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且其材料独立由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矽、氟矽玻璃或黑钻石所构成。\n上述第三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506a则落于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504a的表面,再依序堆叠上述第四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508a、上述第五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510a、上述第六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512a、上述第七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514a、上述第八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516a。\n实施例4\n第4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多层介电层之一实施例剖面图。其适用于强度、韧性等材料特性中等之多孔性介电材料。编号600系显示一基底,其表面设置一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601。接着,一第一致密介电材料602顺应性形成于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601的表面,用以全面性覆盖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601。后续再设置一多孔性介电材料603,其面积大小相等于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601,再顺应性形成一第二致密介电材料604。编号604a系为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604顺应性形成时之最边缘部分,落于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602的边缘部分602a。如此,依序重复设置一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605、第三致密介电材料606、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607、第四致密介电材料608。其中,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601、上述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603、上述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605、上述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607之面积大小皆相等。\n接着,形成一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609,其中上述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609之面积小于上述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607,接着,顺应性形成一第五致密介电材料610,使得上述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609被全面性覆盖,完整地保护上述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609,以防止其剥落。\n借着,再重复形成一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611、第六致密介电材料612、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613第八致密介电材料616。其中,上述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611、上述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613、上述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615的面积大小依序递减。如此一来,皆可使得上述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611、上述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613、上述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615受到全面性覆盖与保护,较不容易剥落。\n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601、上述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603、上述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605、上述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607、上述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609、上述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611、上述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613、上述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615皆可各自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其材料独立由有机矽烷聚合物(如:hydrogen silsesquioxane; HSQ、methylsilsequioxane; MSQ)、Allied Signal公司所生产之FLARE、气凝胶(aerogels)、干凝胶(xerogels)、DowChemical公司所生产之SiLK或是Nanopore公司所生产之nanoglass所构成。并且,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602、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604、上述第三致密介电材料506、上述第四致密介电材料608、上述第五致密介电材料610、上述第六致密介电材料612、上述第七致密介电材料614、上述第八致密介电材料616皆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且其材料例如为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矽、氟矽玻璃或黑钻石所构成。\n上述第三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606a则落于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604a的表面,再依序堆叠上述第四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608a、上述第五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610a、上述第六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612a、上述第七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614a、上述第八致密介电材料616的边缘部分616a。\n实施例5\n第5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多层介电层之一实施例之剖面图。其适用于低强度、低韧性之多孔性介电材料。编号700系显示一基底,其表面设置一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701。接着,一第一致密介电材料702顺应性形成于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701的表面,用以全面性覆盖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701。后续再设置一多孔性介电材料703,其面积小于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701之面积,再顺应性形成一第二致密介电材料704。编号704a系为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704顺应性形成时之最边缘部分,落于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702的边缘部分702a。如此依序重复设置一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705、第三致密介电材料706、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707、第四致密介电材料708、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709、第五致密介电材料710、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711、第六致密介电材料712、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713、第七致密介电材料714、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715、第八致密介电材料716。\n如前所述,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701、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703、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705、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707、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709、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711、上述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713、上述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715的面积大小依序递减。如此一来,皆可使得各层多孔性介电材料7受到全面性覆盖与保护,较不容易剥落。根据本发明之本实施例之多孔性材料受到最完整保护,整个介电材料层最不容易剥落。\n上述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701、上述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703、上述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705、上述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707、上述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709、上述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711、上述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713、上述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715皆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其材料独立由半有机矽烷聚合物(如:hydrogen silsesquioxane; HSQ、methylsilsequioxane; MSQ)、Allied Signal公司所生产之FLARE、气凝胶(aerogels)、干凝胶(xerogels)、DowChemical公司所生产之SiLK或是Nanopore公司所生产之nanoglass所构成。并且,上述第一致密介电材料702、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704、上述第三致密介电材料506、上述第四致密介电材料708、上述第五致密介电材料710、上述第六致密介电材料712、上述第七致密介电材料714、上述第八致密介电材料717皆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或旋转涂布法(spin-on)形成,且其材料例如为半有机矽烷聚合物、有机芳香碳烃氢聚合物、二氧化矽、氟矽玻璃或黑钻石所构成。\n上述第三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706a则落于上述第二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704a的表面,再依序堆叠上述第四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708a、上述第五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710a、上述第六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712a、上述第七致密介电材料的边缘部分714a、上述第八致密介电材料716的边缘部分716a。\n综合上述,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n1.根据本发明之利用致密介电材料覆盖于多孔性介电材料表面,可提升介电层的机械强度,增加介电层对其他材料的附着力,如:抗反射层(anti-reflection layer;ARC),并且可防止水气(moisture)入侵与增加其抗蚀性。\n2.根据本发明之结构,可以避免习知之多孔性介电材料堆叠时容易发生的剥落问题。\n3.根据本发明之制造方法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步骤,不会使制程复杂化。\n本发明虽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熟习此项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n图式简单说明\n为使本发明之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n第1A图至第1B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一制程剖面图。\n第2A图至第2D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一制程剖面图。\n第3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结构剖面图。\n第4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结构剖面图。\n第5图系显示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结构剖面图。\n主要元件符号说明\n10、100、500、600、700...半导体基底\n12、104...多孔性介电材料\n14、106...致密介电材料\n102...蚀刻终止层\n501、601、701...第一多孔性介电材料\n503、603、703...第二多孔性介电材料\n505、605、705...第三多孔性介电材料\n507、607、707...第四多孔性介电材料\n509、609、709...第五多孔性介电材料\n511、611、711...第六多孔性介电材料\n513、613、713...第七多孔性介电材料\n515、615、715...第八多孔性介电材料\n502、602、702...第一致密介电材料\n504、604、704...第二致密介电材料\n506、606、706...第三致密介电材料\n508、608、708...第四致密介电材料\n510、610、710...第五致密介电材料\n512、612、712...第六致密介电材料\n514、614、714...第七致密介电材料\n516、616、716...第八致密介电材料', 'exdt': 20220512, 'family_inpadoc': 'TW91109934A', 'family_original': '29547012', 'inventor': [{'lang': 'CNT', 'name': '周子仁',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章勳明', 'name_id': 2}, {'lang': 'CNT', 'name': '陳盈和', 'name_id': 3}, {'lang': 'CNT', 'name': '李勝男', 'name_id': 4}], 'ipc': [{'code': {'clazz': 'H01', 'full': 'H01L21/76', 'main_group': 'H01L21', 'section': 'H', 'sub_class': 'H01L', 'sub_group': 'H01L21/76'}}], 'ipcr': [{'code': {'clazz': 'H01', 'full': 'H01L21/76', 'main_group': 'H01L21', 'section': 'H', 'sub_class': 'H01L', 'sub_group': 'H01L21/76'}, 'version': '200601'}], 'isdt': 20030621, 'kd': 'B', 'patent_agent': [{'lang': 'CNT', 'name': '洪澄文',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顏錦順', 'name_id': 2}], 'patent_id': '52630bb7-52cd-4f5a-a183-0cd15aaf89be', 'pbdt': 20030621, 'pn_official': 'TW538496', 'title': '防止介电材料层剥落的方法与其结构', 'update_ts': 1532167225952, 'tags': ['电子测量仪器制造', '其他电子器件制造']} {'abs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的方法及装置,包括: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N个节点和每对节点之间的D2D连接,计算D2D连接所连接的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一权重,以及假设删除D2D连接后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二权重;若两个第一节点的第二权重都大于对应的第一权重,则删除该D2D连接;确定是否继续删除D2D连接或者增加D2D连接,直到网络拓扑结构为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该权重通过权重对应的节点通过蜂窝网络下载数据的成本、D2D连接进行数据分享的成本、从其他节点到该节点可实现的D2D连接的个数期望值、从该节点到其他节点可实现的D2D连接的个数期望值来确定,从而提高了网络拓扑结构的准确性。', 'apdt': 20151120, 'apno_official': 'CN2015/095210',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Huawei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Bantian,,Longgang District,Shenzhen, Guangdong 518129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129'}, 'lang': 'EN', 'nam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 Guangdong 518129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129'}, 'lang': 'CN', 'nam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Huawei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Bantian,,Longgang District,Shenzhen, Guangdong 518129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129'}, 'lang': 'EN', 'nam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 Guangdong 518129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129'}, 'lang': 'CN', 'nam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确定网络拓扑结构,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包括:N个节点和每对节点之间的设备到设备D2D连接,所述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所述节点表示用户终端;\n计算每个所述D2D连接所连接的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一权重,以及假设删除所述D2D连接后,计算所述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二权重;\n若所述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二权重都大于对应的第一权重,则从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中删除所述两个第一节点之间的D2D连接;\n根据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是否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直到经过删除或者增加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n其中,所述权重通过v \nc、n \nto、v \nd和n \nfrom确定,所述v \nc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通过蜂窝网络下载数据的成本,所述n \nto表示从其他节点到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可实现的D2D连接的个数的期望值,所述v \nd表示通过D2D连接进行数据分享的成本,所述n \nfrom表示从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到其他节点可实现的D2D连接的个数的期望值。\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是否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具体包括:\n若所述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所述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则结束;\n否则,则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n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具体包括:\n计算不存在D2D连接的任意两个第二节点各自的第三权重,以及假设增加所述两个第二节点之间的D2D连接后,计算所述两个第二节点各自的第四权重;\n若所述两个第二节点各自的第四权重都大于对应的第三权重,则增加所 述两个第二节点之间的D2D连接至所述网络拓扑结构。\n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权重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的收益g与成本c的差值;\n其中,所述节点的收益g=v \nc·n \nto,成本c=v \nd·n \nfrom,v \nd<v \nc。\n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权重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的收益g与成本c的差值;\n其中,所述节点的收益 \n成本 \nv \nd<v \nc,ω \ni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对节点i的偏好权重,ω \nj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对节点j的偏好权重。\n6.一种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确定网络拓扑结构,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包括:N个节点和每对节点之间的设备到设备D2D连接,所述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所述节点表示用户终端;\n确定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实现的D2D连接的第一累计次数和从第二节点到第一节点实现的D2D连接的第二累计次数;\n根据所述第一累计次数和所述第二累计次数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D2D连接的第一权重和第二权重;\n若所述第一权重或者所述第二权重小于零,则从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中删除所述D2D连接;\n根据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是否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直到经过删除或者增加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n其中,所述第一权重ω \n1=b \n1v \nc-b \n2v \nd,第二权重ω \n2=b \n2v \nc-b \n1v \nd,v \nd<v \nc,所述v \nc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通过蜂窝网络下载数据的成本,所述v \nd表示通过D2D连接进行数据分享的成本,所述b \n1表示所述第一累计次数,所述b \n2表示所述第二累计次数。\n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是否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具体包括:\n若所述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所述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则结 束;\n否则,则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n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具体包括:\n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内从第三节点到第四节点实现所述D2D连接的第三累计次数和从第二节点到第一节点实现所述D2D连接的第四累计次数;\n根据所述第三累计次数和所述第四累计次数确定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四节点之间的D2D连接的第三权重和第四权重;其中,所述第三权重用于表示从所述第三节点到所述第四节点,D2D连接的权重,所述第四权重用于表示从所述第四节点到所述第三节点,D2D连接的权重;\n若所述第三权重和所述第四权重都大于零,则增加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四节点之间的D2D连接至所述网络拓扑结构;\n其中,所述第三权重ω \n3=b \n3v \nc-b \n4v \nd,第四权重ω \n4=b \n4v \nc-b \n3v \nd,所述v \nc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通过蜂窝网络下载数据的成本,所述v \nd表示通过D2D连接进行数据分享的成本,所述b \n3表示所述第三累计次数,所述b \n4表示所述第四累计次数。\n9.一种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确定模块、计算模块和删除模块;\n所述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网络拓扑结构,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包括:N个节点和每对节点之间的设备到设备D2D连接,所述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所述节点表示用户终端;\n所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每个所述D2D连接所连接的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一权重,以及假设删除所述D2D连接后,计算所述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二权重;\n若所述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二权重都大于对应的第一权重,则所述删除模块从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中删除所述两个第一节点之间的D2D连接;\n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是否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直到经过删除或者增加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n其中,所述权重通过v \nc、n \nto、v \nd和n \nfrom确定,所述v \nc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通过蜂窝网络下载数据的成本,所述n \nto表示从其他节点到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可实现的D2D连接的个数的期望值,所述v \nd表示通过D2D连接进行数据分享的成本,所述n \nfrom表示从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到其他节点可实现的D2D连接的个数的期望值。\n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增加模块;\n若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所述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所述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则结束;\n否则,则所述删除模块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所述增加模块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n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n所述计算模块,还用于计算不存在D2D连接的任意两个第二节点各自的第三权重,以及假设增加所述两个第二节点之间的D2D连接后,计算所述两个第二节点各自的第四权重;\n若所述两个第二节点各自的第四权重都大于对应的第三权重,则增加模块增加所述两个第二节点之间的D2D连接至所述网络拓扑结构。\n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权重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的收益g与成本c的差值;\n其中,所述节点的收益g=v \nc·n \nto,成本c=v \nd·n \nfrom,v \nd<v \nc。\n13.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权重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的收益g与成本c的差值;\n其中,所述节点的收益 \n成本 \nv \nd<v \nc,ω \ni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对节点i的偏好权重,ω \nj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对节点j的偏好权重。\n14.一种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确定模块和删除模块;\n所述确定模块用于:\n确定网络拓扑结构,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包括:N个节点和每对节点之间的设备到设备D2D连接,所述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所述节点表示用户终端;\n确定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实现的D2D连接的第一累计次数和从第二节点到第一节点实现的D2D连接的第二累计次数;\n根据所述第一累计次数和所述第二累计次数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D2D连接的第一权重和第二权重;\n若所述第一权重或者所述第二权重小于零,则所述删除模块从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中删除所述D2D连接;\n所述确定模块根据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是否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直到经过删除或者增加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n其中,所述第一权重ω \n1=b \n1v \nc-b \n2v \nd,第二权重ω \n2=b \n2v \nc-b \n1v \nd,v \nd<v \nc,所述v \nc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通过蜂窝网络下载数据的成本,所述v \nd表示通过D2D连接进行数据分享的成本,所述b \n1表示所述第一累计次数,所述b \n2表示所述第二累计次数。\n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增加模块;\n若所述确定模块确定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所述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则结束;\n否则,则所述删除模块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所述增加模块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n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n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n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内从第三节点到第四节点实现所述D2D连接的第三累计次数和从第二节点到第一节点实现所述D2D连接的第四累计次数;\n根据所述第三累计次数和所述第四累计次数确定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四节点之间的D2D连接的第三权重和第四权重;其中,所述第三权重用于表示从所述第三节点到所述第四节点,D2D连接的权重,所述第四权重用于表示从所述第四节点到所述第三节点,D2D连接的权重;\n若所述第三权重和所述第四权重都大于零,则增加模块增加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四节点之间的D2D连接至所述网络拓扑结构;\n其中,所述第三权重ω \n3=b \n3v \nc-b \n4v \nd,第四权重ω \n4=b \n4v \nc-b \n3v \nd,所述v \nc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通过蜂窝网络下载数据的成本,所述v \nd表示通过D2D连接 进行数据分享的成本,所述b \n3表示所述第三累计次数,所述b \n4表示所述第四累计次数。\n17.一种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n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待执行的代码;\n所述处理器用于:\n确定网络拓扑结构,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包括:N个节点和每对节点之间的设备到设备D2D连接,所述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所述节点表示用户终端;\n用于计算每个所述D2D连接所连接的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一权重,以及假设删除所述D2D连接后,计算所述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二权重;\n若所述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二权重都大于对应的第一权重,则所从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中删除所述两个第一节点之间的D2D连接;\n根据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是否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直到经过删除或者增加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n其中,所述权重通过v \nc、n \nto、v \nd和n \nfrom确定,所述v \nc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通过蜂窝网络下载数据的成本,所述n \nto表示从其他节点到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可实现的D2D连接的个数的期望值,所述v \nd表示通过D2D连接进行数据分享的成本,所述n \nfrom表示从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到其他节点可实现的D2D连接的个数的期望值。\n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n若确定所述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所述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则结束;\n否则,则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n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n计算不存在D2D连接的任意两个第二节点各自的第三权重,以及假设增加所述两个第二节点之间的D2D连接后,计算所述两个第二节点各自的第四 权重;\n若所述两个第二节点各自的第四权重都大于对应的第三权重,则增加所述两个第二节点之间的D2D连接至所述网络拓扑结构。\n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权重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的收益g与成本c的差值;\n其中,所述节点的收益g=v \nc·n \nto,成本c=v \nd·n \nfrom,v \nd<v \nc。\n21.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权重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的收益g与成本c的差值;\n其中,所述节点的收益 \n成本 \nv \nd<v \nc,ω \ni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对节点i的偏好权重,ω \nj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对节点j的偏好权重。\n22.一种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n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待执行的代码;\n所述处理器用于:\n确定网络拓扑结构,所述网络拓扑结构包括:N个节点和每对节点之间的设备到设备D2D连接,所述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所述节点表示用户终端;\n确定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实现的D2D连接的第一累计次数和从第二节点到第一节点实现的D2D连接的第二累计次数;\n根据所述第一累计次数和所述第二累计次数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D2D连接的第一权重和第二权重;\n若所述第一权重或者所述第二权重小于零,则从所述网络拓扑结构中删除所述D2D连接;\n根据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是否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直到经过删除或者增加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n其中,所述第一权重ω \n1=b \n1v \nc-b \n2v \nd,第二权重ω \n2=b \n2v \nc-b \n1v \nd,v \nd<v \nc,所述v \nc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通过蜂窝网络下载数据的成本,所述v \nd表示通过D2D连接进行数据分享的成本,所述b \n1表示所述第一累计次数,所述b \n2表示 所述第二累计次数。\n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n若确定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所述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则结束;\n否则,则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n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n确定在第二预设时间内从第三节点到第四节点实现所述D2D连接的第三累计次数和从第二节点到第一节点实现所述D2D连接的第四累计次数;\n根据所述第三累计次数和所述第四累计次数确定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四节点之间的D2D连接的第三权重和第四权重;其中,所述第三权重用于表示从所述第三节点到所述第四节点,D2D连接的权重,所述第四权重用于表示从所述第四节点到所述第三节点,D2D连接的权重;\n若所述第三权重和所述第四权重都大于零,则增加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四节点之间的D2D连接至所述网络拓扑结构;\n其中,所述第三权重ω \n3=b \n3v \nc-b \n4v \nd,第四权重ω \n4=b \n4v \nc-b \n3v \nd,所述v \nc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通过蜂窝网络下载数据的成本,所述v \nd表示通过D2D连接进行数据分享的成本,所述b \n3表示所述第三累计次数,所述b \n4表示所述第四累计次数。', 'desc':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的方法及装置。\n随着智能设备的大规模增长和移动应用的日益普及,移动通信在未来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为了应对这种快速增长的移动数据需求,运营商已经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法,比如:升级现有网络,采用更多的互补网络技术等。其中,这里的互补网络技术可以是无线保真(Wireless\xa0Fidelity,简称WIFI)、设备到设备(Device\xa0To\xa0Device,简称D2D)等,这种互补网络技术也可以称为机遇式通信技术。\n通过蜂窝网络与上述互补网络技术的配合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等。一方面,这种解决方案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基站设备,同时减少了蜂窝网络的负担;另一方面,这种解决方案由于具备较低的价格以及较高的传输速率等优势,对于用户终端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蜂窝网络和互补网络技术的同时存在,现有技术的网络拓扑结构也随着发生着变化,比如:各个用户终端以及基站的设备作为网络节点,用户终端和基站之间存在蜂窝网络,各个用户终端之间还可以通过D2D方式来实现通信,通常用节点之间的连线来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物理或者逻辑上的连接。\n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网络的最优化,比如:网络带宽达到最大或者是时延达到最小,通常都假设网络拓扑结构中,只要满足上述机遇式通信技术的条件,比如:两个用户终端满足D2D覆盖条件,即认为在网络拓扑中这两个用户终端对应的节点之间一定存在连接。然而,现实中可能会存在“自私性”的用户终端,所谓“自私性”即为该用户终端由于费用、时间、偏好等原因并不会将自己的数据分享给所有的用户终端或者是任何一个用户终端等。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网络拓扑结构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n因此,现有技术中网络拓扑结构不够准确,从而降低网络优化的精确性。\n发明内容\n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的方法及装置,从而提高了网络拓扑结构的准确性,进而提高网络优化的精确性。\n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的方法,包括:\n确定网络拓扑结构,该网络拓扑结构包括:N个节点和每对节点之间的设备到设备D2D连接,所述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该节点表示用户终端;\n计算每个D2D连接所连接的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一权重,以及假设删除D2D连接后,计算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二权重;\n若两个第一节点各自的第二权重都大于对应的第一权重,则从网络拓扑结构中删除两个第一节点之间的D2D连接;\n根据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是否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直到经过删除或者增加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n其中,所述权重通过vc、nto、vd和nfrom确定,所述vc表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通过蜂窝网络下载数据的成本,所述nto表示从其他节点到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可实现的D2D连接的个数的期望值,所述vd表示通过D2D连接进行数据分享的成本,所述nfrom表示从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到其他节点可实现的D2D连接的个数的期望值。\n由于权重通过vc、nto、vd和nfrom确定,即将通过蜂窝网络下载数据的成本,从其他节点到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可实现的D2D连接的个数的期望值,通过D2D连接进行数据分享的成本,以及从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到其他节点可实现的D2D连接的个数的期望值考虑在内,可以理解为将用户终端的“自私性”考虑在内,比如:当用户终端不愿意将自己的数据分享给其他用户终端,即该用户终端比较自私,那么可以将表示通过D2D连接进行数据分享的成本升高,使得最终获得的网络拓扑结构更加贴近于实际,提高了网络拓扑结构的准确性,进而提高网络优化的精确性。\n进一步地,所述根据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是否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具体包括: 若所述经过删除后的网络拓扑结构为所述纳什均衡网络拓扑结构,则结束;否则,则继续删除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或者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n更进一步地,所述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具体包括:计算不存在D2D连接的任意两个第二节点各自的第三权重,以及假设增加所述两个第二节点之间的D2D连接后,计算所述两个第二节点各自的第四权重;若所述两个第二节点各自的第四权重都大于对应的第三权重,则增加所述两个第二节点之间的D2D连接至所述网络拓扑结构。通过计算第三权重、第四权重的方式从而可以准确判断是否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中的D2D连接。\n可选地,所述权重为所述权重对应的节点的收益g与成本c的差值;\n其中,所述节点的收益g=vc·nto,成本c=vd·nfrom,vd0决定了随机变量ai的PDF形状, 例如当ki较大时,ai集中在PDF比较高的位置。参数λi>0是一个粗略决定ai的期望值的参数,例如当λi越高,ai就越高。我们假设接入延迟{ai|i∈Ω}是随机独立的。\n然后,可以发现只有节点{al},1≤l≤h能够下载文件并通过D2D连接传输给节点i。通过比较复杂的运算,我们可以计算得到,没有任意节点可以在时刻ai之前分享文件给节点i的情况下,节点i在时刻ai直接通过蜂窝网络下载文件的概率为:\n其中表示对于任意节点i和j在时间段Δt内至少相遇一次的概率,具体地,在一些研究中,用户终端的不同运动模式都已经被探究,对于一对用户终端来讲,时间轴可以被分为接触时间和非接触时间。接触时间是指两个用户终端处在彼此D2D通信范围内,这样它们可以进行D2D来共享数据;非接触时间是指两个接触时间段之间的时间。\n其中,用bi,j表示这两个用户的非接触时间,其服从Pareto\xa0Distribution,\n其中常数αi,j>1决定了随机变量bi,j的PDF形状,例如当αi.j较大时,bi.j集中在PDF较低的数值。而τi.j>0决定了随机变量bi,j的最小值。并且假设每个非接触时间{bi,j|i,j∈Ω}是随机独立的。\n根据上式我们可以估算得到节点i的收益和成本,对于节点i∈Ω,收益、成本和权重如下:\ngi(Si)=vc·(1-pi,i)·Si\nφi(Si)=gi(Si)-ci(Si)\n在实现机D2D通信的过程中,数据的共享是通过一个在蜂窝网络系统中的树形结构进行的,从而保证了蜂窝通信和D2D通信的连接个数是有限的。这样多跳D2D通信虽然没有在上面的计算中考虑,但是一样反映在了最后的结果中,那就是当D2D通信的连接数量增加的同时,蜂窝网络通信数量会相 应减少。由于vd\n\n\n\npermission name="WIFr\' />\npermission name=" BLUETOOTH" />\n< /permissionGroup > \n\n其中, 表示权限的类型属于系统默认控制的权 限 , 表示信任等级为 不可信任 ( unApproved ), 表示权限组名称为 连接类 ( connect ) , permission name=" WIFI" />和 permission name=" BLUETOOTH " />表示连接类权限组下所需控制的是 Wi-fi 及蓝牙 ( BLUETOOTH )连接功能。\n步驟 102: 手机启动后,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成连接功 能控制策略。\n具体的: 手机启动后, 从指定的目录查看是否有新的连接功能控制策 略的配置文件, 如果没有, 则直接执行步驟 103; 如果有, 则读取连接功能 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 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中, 提取信任等级、 权限组名称和权限组下具体控制的连接功能; 以信任级别为标识、 以权限 组名称和权限组下具体控制的连接功能添加到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 最后将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保存在手机内存中, 形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然后执行步驟 103;\n这里, 所述指定的目录为: 保存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的文件 目录, 比如, 指定的目录可以为手机存储卡的根目录。\n步驟 103:实时判断当前使用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手机中任意一项连 接功能, 若是, 则执行步驟 104; 否则, 重复执行步驟 103。\n具体的: 手机实时监测应用软件的运行过程中, 判断在应用软件的运 行过程中是否发出对任意一项连接功能的调用信息, 如此, 即可判断当前 使用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手机中任意一项连接功能, 如果发出, 则执行 步驟 104, 并提取出该连接功能的调用信息中所要用到的连接功能; 如果没 有发出, 则重复执行步驟 103; 这里, 所述对任意一项连接功能的调用信息包括: 所要调用的连接功 能; 产生调用信息的方法为已有技术, 这里不做赞述。\n步驟 104:检测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对应的权限是否与连接功能控 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 如果是, 则执行步驟 105; 否则, 允许应用软件使 用该连接功能, 结束处理流程。\n具体为: 手机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 查看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 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 判断该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 是否与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任意一个需要控制的连接功能相同, 若有 相同项, 则执行步驟 105; 若没有, 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按照 已有技术对访问应用软件进行后续处理, 结束处理流程;\n比如, 手机判断出当前使用的应用软件使用到 Wi-fi连接功能, 则手机 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 查看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 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 当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为不可信任时, 若不可信任 级别对应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有 Wi-fi连接功能项,则执行步驟 105; 当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为可信任时, 若对应的可信任级别中的连接功能权 限控制列表中有 Wi-fi连接功能项, 则执行步驟 105。\n步驟 105:手机判断对于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有对应的权限 使用控制策略, 若有, 则执行步驟 106; 若没有, 则执行步驟 107。\n步驟 106: 手机根据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 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 结束处理流程。\n这里, 所述控制, 指: 查看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中的具体设置, 当具体 设置为总是允许时, 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 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 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 当具体设置为总是拒绝时, 则拒绝应用软件使用 连接功能, 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 当具体设置为每 次询问, 则为用户弹出选择框, 由用户选择是否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 功能, 再根据用户的选择允许或拒绝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然后按照 已有技术对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n步驟 107: 手机设定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n本步驟具体为: 手机为用户弹出提示对话框, 提醒用户对该连接功能 的权限为总是允许、 总是拒绝或每次询问进行设定, 同时将当前应用的处 理流程暂停; 将用户对于该权限的设定保存为权限使用控制策略, 添加在 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的连接功能项中, 并且根据设定的权限使用控制 策略对当前应用进行后续处理。\n另外, 上述步驟 103之前, 还需要对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进行认证, 具体认证的过程包括下述步驟:\n步驟 a: 手机实时判断用户选择的操作为安装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还 是使用任意一个应用软件,如果为安装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则执行步驟 b; 如果为访问任意一个应用软件, 则执行步驟 103。\n步驟 b: 手机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提取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 这里, 所述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为已有技术, 这里不做赞述; 所述提取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为: 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后, 提取其中的签名信息;\n其中, 所述签名信息为: 使用专用工具将签名信息写入应用软件的特 定字段, 表示该应用已经通过签署者的审核, 所述特定字段分三种: 塞班\n( Symbian ) 收费证书签名、 作者使用公共免费证书签名和用户签名。\n步驟 c: 手机先利用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进行认证, 根据认证结果确定 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 再将信任级别保存在与应用软件对应的属性配置文 件中, 按照已有技术继续安装应用软件, 返回步驟&。\n这里, 所述利用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进行认证, 包括: 将应用软件的签 名信息、 与预置在手机中的多个证书的签名信息进行匹配, 如果应用的签 名信息与任意一个证书的签名信息相同, 则认证结果为通过; 否则认证结 果为不通过;\n所述根据认证结果确定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 包括: 当认证结果为通 过时, 则根据具体的签名信息设置应用软件的可信任级别; 当认证结果为 不通过时, 则设置该应用软件为不可信任级别;\n其中, 所述信任级别包括两大类, 分别为不可信任级别和可信任级别; 所述根据具体的签名信息设置应用的可信任级别为: 手机生产厂商按 照实际需要自定义预置的证书中的签名信息, 不同的签名信息对应的可信 任级别可以包括: "厂商信任级别"、 "运营商信任级别"、 "第三方合作厂商 信任级别"等。\n另外, 上述步驟 102之前,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或删除连接功能 控制策略, 具体为: 当需要修改或删除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的任意一项时, 查找到原始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 在该配置文件中作具体修改, 然后执行步驟 102。\n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 如图 2所示, 该移动终端包括: 权 限使用策略模块 21和权限使用控制模块 22; 其中,\n权限使用策略模块 21 , 用于根据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 件, 生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 为权限使用控制模块 22提供连接功能控制 策略;\n权限使用控制模块 22 , 用于在检测到有应用软件使用了权限使用策 略模块 21 中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所限定的连接功能时, 根据连接功能 控制策略中的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对应用软件要使用到的连接 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n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 21 ,具体用于保存预置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 配置文件; 当所在移动终端开机后, 根据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生 成系统连接权限控制策略。\n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 21 ,具体用于从指定的目录查看是否有新的连 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 如果没有, 则结束处理流程; 如果有, 则读 取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 从连接功能控制策略的配置文件中, 提 取信任等级、 权限组名称和权限组下具体控制的连接功能; 以信任级别为 标识、 以权限组名称和权限组下具体控制的连接功能添加到连接功能权限 控制列表中; 最后保存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 形成连接功能控制策略。\n所述移动终端, 进一步包括: 应用处理模块 23 , 用于实时判断当前访 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 若是, 则向权限使用控制模 块 22发送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 否则, 继续判断当前访问的应 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n相应的, 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 22 , 具体用于接收应用处理模块 23 发来的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 检测该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 控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n所述应用处理模块 23 , 具体用于实时监测应用软件的运行过程中, 判 断在应用软件的运行过程中是否发出对任意一项连接功能的调用信息, 以 判断当前使用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 若是, 则向权限 使用控制模块 11 发送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的名称; 否则, 继续判断 当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 22 , 具体用于检测该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 能控制策略中任意一项相符时, 根据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 查看权限使用 策略模块 21 的连接功能控制策略中对应信任级别下的连接功能权限控制 列表; 判断该应用软件使用的连接功能是否与连接功能权限控制列表中任 意一个需要控制的连接功能相同, 若有相同项, 则确定对于应用软件所使 用的连接功能是否有对应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 若没有相同项, 则通知应 用处理模块 23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n相应的, 所述应用处理模块 23 ,还用于接收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 22发 来的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访问应用软件进 行后续处理。\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 22 , 具体用于当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连接功能 对应的权限有权限使用控制策略时, 根据查看权限使用策略模块 21 的连 接功能控制策略中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 对应用软件要使用的连接功能的 权限进行控制, 结束操作流程; 若没有, 则设定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 制策略,再将该连接功能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 21 中;\n相应的, 所述权限使用策略模块 21 , 具体用于接收权限使用控制模块 22发来的权限使用控制策略, 并将该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保存到连接功能权 限控制列表中对应的连接功能项目中。\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 22 ,具体用于查看权限使用控制策略中的具体 设置, 当具体设置为总是允许时, 则允许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 然后按 照已有技术对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 当具体设置为总是拒绝时, 则拒绝 应用软件使用连接功能, 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 当 具体设置为每次询问, 则为用户弹出选择框, 由用户选择是否允许应用软 件使用该连接功能, 再根据用户的选择允许或拒绝应用软件使用该连接功 能 , 然后按照已有技术对该应用软件做后续操作。\n所述权限使用控制模块 22 ,还用于提醒用户对该连接功能的权限进行 使用控制设定, 并将当前应用的处理流程暂停; 接收用户对于该功能的权 限使用控制策略进行设定, 并根据用户设定的权限使用策略的对应用软件 要使用的功能的权限进行控制。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 24, 用于接收应用处理 模块 23发来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 相应的, 所述应用处理模块 23 , 还用于 实时判断用户选择的操作为安装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 还是访问任意一个 应用软件, 如果为安装任意一个新应用软件, 则将该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发 送给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 24, 如果为访问任意一个应用软件, 则判断当 前访问的应用软件是否使用到任意一项连接功能。\n所述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 24, 还用于解压新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 提取新的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 利用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对应用进行认证, 根据认证结果确定应用软件的信任级别, 再将信任级别保存在与应用软件 对应的属性配置文件中, 将解压后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及应用软件的属性 配置文件发回给应用处理模块 23; 相应的, 所述应用处理模块 23 , 还用于 接收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 24发来的解压后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包及应用软 件的属性配置文件, 然后对解压后的应用软件按照已有技术继续安装应用 软件。\n所述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 24, 具体用于将应用软件的签名信息、 与 预置在本模块中的多个证书的签名信息进行匹配, 如果应用的签名信息与 任意一个证书的签名信息相同, 则认证结果为通过; 否则认证结果为不通 过。\n所述应用信任等级认证模块 24, 具体用于当认证结果为通过时, 则根 据具体的签名信息设置应用软件的可信任级别; 当认证结果为不通过时, 则设置该应用软件为不可信任级别。\n可见, 使用上述方案, 就可以根据应用的信任等级, 分类控制及管理 移动终端的应用对连接功能的使用, 能够有效防止对移动终端连接功能被 恶意软件使用, 从而保证移动终端用户的信息数据的安全性。\n以上所述, 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 'family_inpadoc': 'CN2012071535W', 'family_original': '45915059', 'inventor': [{'address': {'address': 'ZTE Plaza, Keji Road South, Hi-Tech Industrial Park, Nanshan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7 CN', 'country': 'CN'}, 'lang': 'CN', 'name': 'LEI, MINGJIAN',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ZTE Plaza, Keji Road South, Hi-Tech Industrial Park, Nanshan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7 CN', 'country': 'CN'}, 'lang': 'CN', 'name': 'WANG, WEI', 'name_id': 2}, {'address': {'address': 'ZTE Plaza, Keji Road South, Hi-Tech Industrial Park, Nanshan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7 CN', 'country': 'CN'}, 'lang': 'CN', 'name': 'XU, LIFENG', 'name_id': 3}, {'address': {'address': 'ZTE Plaza, Keji Road South, Hi-Tech Industrial Park, Nanshan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7 CN', 'country': 'CN'}, 'lang': 'CN', 'name': 'GU, YOUPENG', 'name_id': 4}, {'address': {'address': 'ZTE Plaza, Keji Road South, Hi-Tech Industrial Park, Nanshan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7 CN', 'country': 'CN'}, 'lang': 'CN', 'name': 'ZHONG, SHENG', 'name_id': 5}, {'address': {'address': 'ZTE Plaza, Keji Road South, Hi-Tech Industrial Park, Nanshan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7 CN', 'country': 'CN'}, 'lang': 'CN', 'name': 'HU, WEI', 'name_id': 6}],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M1/02', 'main_group': 'H04M1', 'section': 'H', 'sub_class': 'H04M', 'sub_group': 'H04M1/02'}, 'data_source': 'H', 'level': 'A', 'office': 'CN',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version': '20060101'},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29/04', 'main_group': 'H04L2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29/04'}, 'data_source': 'H', 'level': 'A', 'office': 'CN',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version': '20060101'}], 'kd': 'A1', 'patent_agent': [{'address': {'address': '2nd Floor, Zhongguancun Intellectual Property Building, Block B, No.21 Haidian South Road, Haidian Beijing 100080 CN', 'country': 'CN'}, 'lang': 'CN', 'name': 'CHINA P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name_id': 1}], 'patent_id': '40b43291-cb02-4593-b067-ed6c1c411c47', 'pbdt': 20130530, 'pn_official': '-', 'priority': [{'country': 'CN', 'date': 20111124, 'number': '201110378686.4'}], 'title': '一种控制连接功能的使用权限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update_ts': 1528411522291, 'tags':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其他办公设备维修', '通讯设备修理', '电视机制造']}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查找最大瓶颈速率的方法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构建网络拓扑图,该拓扑图中连接相邻节点的边的权值大小与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大小成正比;按照边的权值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相邻节点;当源节点与目的节点连接于同一连通分支时,确定连接该连通分支的最后一条边的权值为该连通分支中的最大瓶颈速率。通过采用本发明公开的方法,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查找时间复杂度。', 'apdt': 20121122, 'apno_official': 'CN201210479245.8',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30026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96号', 'city': '合肥', 'country': 'CN', 'district': '包河区', 'formatted_address':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96号', 'lat': 31.844196775568, 'lon': 117.27344735341, 'postcode': '230026', 'state': '安徽'}, 'ans_id': 'ff342d26-60bc-4aa1-8470-c8b32f9d77de', 'lang': 'CN', 'nam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name_id': 1, 'nnam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nname_cn': 'USTC'}], 'claim': '1.一种查找最大瓶颈速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n构建网络拓扑图,该拓扑图中连接相邻节点的边的权值大小与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大小成正比;\n按照边的权值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相邻节点;其中,在连接相邻节点之前还需判断欲连接的两个相邻节点是否处于同一连通分支中;若不是,则连接;否则,忽略本次连接,进入下一条边的连接判断;\n当源节点与目的节点连接于同一连通分支时,该连通分支为权值最大的连通分支,连接该连通分支的最后一条边的权值为该连通分支中的最小权值,该最小权值大于或等于其他连通分支的最大速率,从而确定连接该连通分支的最后一条边的权值为该连通分支中的最大瓶颈速率。\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权值包括:\n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速率,或者,基于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小确定的参数。\n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n当按照边的权值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各个相邻节点后,若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不在同一连通分支中,则源节点与目的节点无法连通,其最大传输速率为零。\n4.一种查找最大瓶颈速率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n网络拓扑图构建模块,用于构建网络拓扑图,该拓扑图中连接相邻节点的边的权值大小与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大小成正比;\n节点连接模块,用于按照边的权值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相邻节点;所述节点连接模块包括:判断连接模块(921),用于判断需连接的两个相邻节点是否处于同一连通分支中;若不是,则连接;否则,忽略本次连接,进入下一条边的连接判断;\n最大瓶颈速率确定模块,用于当源节点与目的节点连接于同一连通分支时,该连通分支为权值最大的连通分支,连接该连通分支的最后一条边的权值为该连通分支中的最小权值,该最小权值大于或等于其他连通分支的最大速率,从而确定连接该连通分支的最后一条边的权值为该连通分支中的最大瓶颈速率。\n', 'claim_count': 12,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查找最大瓶颈速率的方法及系统。 \n背景技术\n为了从理论上更好地描述网络,通常采用拓扑结构研究网络。例如,采用带权图G=(V, E),V={1,2,…,n}表示网络的拓扑结构,其中V为节点集合,E为边集合,从节点u到节点 v的边记为(u,v)。 \n网络中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速率取决于该链路(连通分支)上传输速率最小的 一跳的传输速率,该传输速率称为瓶颈速率。而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一般存在多条链路, 每条链路中又存在不同的瓶颈速率,其中,数值最大的瓶颈速率称之为源节点到目的节点 的最大瓶颈速率。 \n为了得到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所有路径上的单路径最大传输速率,现有的方法是找 出从源节点到达目的节点的所有链路,然后单独计算每条链路上的瓶颈速率,通过相互比 较得到最大瓶颈速率。但是,该方法效率低,时间复杂度大(时间复杂度为O(n!),其中 n为节点的数量)。 \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查找最大瓶颈速率的方法及系统,用于提高工作效率及降低 查找时间复杂度。 \n一种查找最大瓶颈速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n构建网络拓扑图,该拓扑图中连接相邻节点的边的权值大小与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 速率大小成正比; \n按照边的权值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相邻节点; \n当源节点与目的节点连接于同一连通分支时,确定连接该连通分支的最后一条边的权 值为该连通分支中的最大瓶颈速率。 \n一种查找最大瓶颈速率的系统,该系统包括: \n网络拓扑图构建模块,用于构建网络拓扑图,该拓扑图中连接相邻节点的边的权值大 小与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大小成正比; \n节点连接模块,用于按照边的权值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相邻节点; \n最大瓶颈速率确定模块,用于当源节点与目的节点连接于同一连通分支时,确定连接 该连通分支的最后一条边的权值为该连通分支中的最大瓶颈速率。 \n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网络拓扑图中通过以边的权值大小连接节 点,直接查找权值最大的连通分支,并以此确定最大瓶颈速率,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 查找时间复杂度。 \n附图说明\n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 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 图。 \n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查找最大瓶颈速率的方法的流程图; \n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种查找最大瓶颈速率的方法的流程图; \n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网络拓扑图的示意图; \n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网络拓扑图中连接相邻节点的示意图; \n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网络拓扑图中连接相邻节点的示意图; \n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网络拓扑图中连接相邻节点的示意图; \n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网络拓扑图中连接相邻节点的示意图; \n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网络拓扑图中连接相邻节点的示意图; \n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查找最大瓶颈速率的系统的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 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 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 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n实施例一 \n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查找最大瓶颈速率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主 要包括如下步骤: \n步骤101、按照边的权值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相邻节点。 \n构建网络拓扑图,网络拓扑图中包含若干个节点,相邻的两个节点通过“边”进行连 接,每一条边都具有对应的权值,该权值与相邻节点间数据传输速率大小成正比,具体的: 权值可以为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也可以为基于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小 确定的参数。 \n在网络拓扑图中预先标定源节点与目的节点,而源节点至目的节点可能存在若干条连 通分支,且每条连通分支中存在独立的瓶颈速率。为了快速的查找最大瓶颈速率,则在网 络拓扑图中直接查找权值最大的连通分支。因此,在网络拓扑图中按照边的权值从大到小 的顺序连接各个相邻节点,具体的:预先计算所有相邻节点间传输速率,按照传输速率的 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连接相邻节点。 \n步骤102、当源节点与目的节点连接于同一连通分支时,确定连接该连通分支的最后 一条边的权值为该连通分支中的最大瓶颈速率。 \n通过执行步骤101的操作,直至源节点与目的节点处于同一连通分支下,此时源节点 与目的节点所处的连通分支为权值最大的连通分支。该连通分支是按照边的权值从大到小 的顺序连接相邻节点所获得的,因此,该连通分支中边的最小权值应大于或等于其他连通 分支边的最大权值。换言之,该连通分支中边的最小权值(该连通分支的瓶颈速率)大于 或等于其他连通分支的最大速率,即可以确定该连通分支中边的最小权值则为源节点到目 的节点的最大瓶颈速率。 \n另外,此时已查找到源节点与目的节点间的最大瓶颈速率,可以终止步骤101的操作。 \n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边的权值大小连接节点,直接查找权值最大的连通分支,并以此确 定最大瓶颈速率,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查找时间复杂度。 \n实施例二 \n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结合附图2-8对本发明做进一步介绍,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以 下步骤: \n步骤201、计算相邻节点边的权值。 \n构建网络拓扑图,网络拓扑图中包含若干个节点,相邻的两个节点通过“边”进行连 接,每一条边都具有对应的权值,该权值与相邻节点间数据传输速率大小成正比,具体的: 权值可以为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也可以为基于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小 确定的参数。如图3所示,为一网络拓扑图的示意图,图中数字1-7表示网络节点,节点中 连线表示边,边上的数字为边的权值(传输速率或传输速率大小的参数)。 \n步骤202、按照边的权值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相邻节点。 \n在网络拓扑图中预先标定源节点与目的节点,而源节点至目的节点可能存在若干条连 通分支,且每条连通分支中存在独立的瓶颈速率。为了快速的查找最大瓶颈速率,则需要 先找到权值最大的连通分支。而根据步骤201可知边的权值,因此,根据边的权值从大到 小的顺序连接节点,以获得权值最大的连通分支。 \n进一步的,本实施例通过查找权值最大的连通分支来确定源节点与目的节点间的最大 瓶颈速率,而该连通分支一般为单路径,无需形成回路,因此,为提高最大瓶颈速率的查 找效率,在连接相邻节点之前还需判断欲连接的两个相邻节点是否处于同一连通分支中; 若不是,则连接;否则,忽略本次连接,进入下一条边的连接判断。 \n为了便于理解本步骤,现结合图3-图7做详细的介绍。 \n首先,将图3中的节点1作为源节点,节点7作为目的节点。将各个边的权值由大到小 的顺序排列:20、19、18、16、16、14、14、13、13、10、10和8。本示例中 基于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小确定的参数作为相邻节点的边的权值,显然,此处 仅为举例,并非对其进行限制。 \n其次,如图4所示,20为权值最大的边,而该边对应的节点为3与5,并且节点3与5为 孤立的节点,因此两者处于不同的连通分支中,即连接节点3与5。 \n再次,如图5-图6所示,权值为19的边对应的为节点6-7,同理,节点6-7处于不同的连 通分支中,因此,直接连接。权值为18的边对应的为节点3-4,节点4是孤立的节点,因此, 可将节点3与4连接。 \n然后,权值为16的边有两条,节点5与6及节点3与6均处于不同的连通分支下,但是, 连接其中一条边之后,则另外一条边无法连接。此时,可随机连接其中一条边。如图7所 示,本示例以先连接节点5与6为例,当节点5与6连接后,节点3与6则处于同一连通分支下, 因此,不进行连接。 \n最后,权值为14的边也有两条,节点1与3及节点2与5均处于不同的连通分支下,并且, 连接其中一条边后,不会影响另外一条边的连接。此时,可随机选择其中一条先连接。如 图8所示,本示例以先连接节点1与3为例,当节点1与3连接之后,源节点1与目的节点7处 于同一连通分支下。显然,也可先连接节点2与5,再连接节点1与3,本示例仅为举例并非 对其进行限制。 \n步骤203、当源节点与目的节点连接于同一连通分支时,确定连接该连通分支的最后 一条边的权值为该连通分支中的最大瓶颈速率。 \n通过执行步骤202的操作,直至源节点与目的节点处于同一连通分支下,此时源节点 与目的节点所处的连通分支为权值最大的连通分支。该连通分支是按照边的权值从大到小 的顺序连接相邻节点所获得的,因此,该连通分支中边的最小权值应大于或等于其他连通 分支边的最大权值。换言之,该连通分支中边的最小权值(该连通分支的瓶颈速率)大于 或等于其他连通分支的最大速率,即可以确定该连通分支中边的最小权值则为源节点到目 的节点的最大瓶颈速率。 \n如图8所示,当权值为14的边连接后,则源节点1与目的节点7处于同一连通分支下, 并且未连接的边的权值均小于等于14,因此,可以确定14为源节点与目的节点间的最大瓶 颈速率。此时,流程结束,对于权值小于14的边可以终止连接。 \n另外,当按照边的权值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各个相邻节点后,若还无法将源节点与目 的节点连通于同一连通分支中,则表明源节点与目的节点无法连通,此时,其最大传输速 率为零。 \n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以边的权值大小连接节点,直接查找权值最大的连通分支,并以此 确定最大瓶颈速率,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查找时间复杂度。 \n实施例三 \n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查找最大瓶颈速率的系统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系统主要 包括: \n网络拓扑图构建模块91,用于构建网络拓扑图,该拓扑图中连接相邻节点的边的权值 大小与相邻节点间的数据传输速率大小成正比; \n节点连接模块92,用于按照边的权值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相邻节点; \n最大瓶颈速率确定模块93,用于当源节点与目的节点连接于同一连通分支时,确定连 接该连通分支的最后一条边的权值为该连通分支中的最大瓶颈速率。 \n该系统还包括: \n判断连接模块921,用于判断需连接的两个相邻节点是否处于同一连通分支中;若不 是,则连接;否则,忽略本次连接,进入下一条边的连接判断。 \n其中,判断连接模块921可以集成在所述节点连接模块92中。 \n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 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 成,即将系统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上述描述的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n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 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 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为准。 \n', 'erdt': 20130320, 'exdt': 20321122, 'family_inpadoc': 'CN201210479245A', 'family_original': '47646896', 'inventor': [{'lang': 'CN', 'name': '卢汉成',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毛誉熹',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12/24', 'main_group': 'H04L12',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12/24'}}], 'isdt': 20150325,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11260', 'lang': 'CN', 'name':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郑立明', 'name_id': 1}, {'lang': 'CN', 'name': '赵镇勇', 'name_id': 2}], 'patent_id': 'f56388fa-66e8-418d-b7c3-89aaebc3f360', 'pbdt': 20150325, 'pn_official': 'CN102932189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刘珊珊', 'name_id': 1}], 'prsd': 20150325, 'title': '一种查找最大瓶颈速率的方法及系统', 'update_ts': 1537996992910, 'tags':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通讯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在主设备的蓝牙功能开启时,扫描并确定周围的可连接的蓝牙设备;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并根据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及,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本发明实现了快速自动连接蓝牙设备的目的。', 'apdt': 20160822, 'apno_official': 'CN2016/096246',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Room 201 (Registered in Shenzhen Qianhai Commercial Secretariat Company), Block A,Comprehensive Office Building Authority of Qianhai Shenzhen-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No.1 Liyumen Street Qianwan Road 1, Qianhai Shenzhen-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Shenzhen, Guangdong 518054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054'}, 'lang': 'EN', 'name': 'SHENZHEN TCL DIGITAL TECHNOLOGY LT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鲤鱼门街一号前海深港合作区管理局综合办公楼A栋201室(入驻深圳市前海商务秘书有限公司), Guangdong 518054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054'}, 'lang': 'CN', 'name': '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Room 201 (Registered in Shenzhen Qianhai Commercial Secretariat Company), Block A,Comprehensive Office Building Authority of Qianhai Shenzhen-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No.1 Liyumen Street Qianwan Road 1, Qianhai Shenzhen-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Shenzhen, Guangdong 518054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054'}, 'lang': 'EN', 'name': 'SHENZHEN TCL DIGITAL TECHNOLOGY LT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鲤鱼门街一号前海深港合作区管理局综合办公楼A栋201室(入驻深圳市前海商务秘书有限公司), Guangdong 518054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054'}, 'lang': 'CN', 'name': '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在主设备的蓝牙功能开启时,扫描并确定周围的可连接的蓝牙设备;\n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并根据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及\n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包括: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每一次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预设时间内的连接次数,所述方法还包括:\n根据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最近一次建立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赋予所述蓝牙设备第一权重值,其中,所述连接时间越近,则所述第一权重值越大;\n根据预设时间内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和连接次数,赋予所述蓝牙设备第二权重值,其中,所述连接时长越长,所述连接次数越多,则所述第二权重值越大;及\n根据所述第一权重值和所述第二权重值,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n根据所述排序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信息,并判断所述蓝牙设备是否均为可接受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之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及\n若是,则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n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蓝牙设备不是均为可接受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则从所述排序中删除无法接受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n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n在所述主设备按所述排序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后,实时记录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蓝牙连接信息,并保存至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其中,所述蓝牙连接信息包括: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以及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次数。\n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n在所述主设备按所述排序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后,实时记录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蓝牙连接信息,并保存至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其中,所述蓝牙连接信息包括: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以及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次数。\n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n在所述主设备按所述排序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后,实时记录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蓝牙连接信息,并保存至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其中,所述蓝牙连接信息包括: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以及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次数。\n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n在所述主设备按所述排序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后,实时记录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蓝牙连接信息,并保存至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其中,所述蓝牙连接信息包括: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以及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次数。\n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历史记录信息保存在预置的文件中。\n10.一种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n扫描模块,用于在主设备的蓝牙功能开启时,扫描并确定周围的可连接的蓝牙设备;\n排序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并根据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及\n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n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包括: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每一次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预设时间内的连接次数,所述排序模块包括:\n第一赋值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最近一次建立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赋予所述蓝牙设备第一权重值,其中,所述连接时间越近,则所述第一权重值越大;\n第二赋值单元,用于根据预设时间内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和连接次数,赋予所述蓝牙设备第二权重值,其中,所述连接时长越长,所述连接次数越多,则所述第二权重值越大;及\n排序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权重值和所述第二权重值,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n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n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排序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信息,并判断所述蓝牙设备是否均为可接受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之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及\n控制单元,用于若所述蓝牙设备均为可接收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之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则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n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n删除单元,用于若所述蓝牙设备不是均为可接受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则从所述排序中删除无法接受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n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n保存模块,用于在所述主设备按所述排序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后,实时记录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蓝牙连接信息,并保存至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其中,所述蓝牙连接信息包括: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以及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次数。\n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n保存模块,用于在所述主设备按所述排序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后,实时记录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蓝牙连接信息,并保存至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其中,所述蓝牙连接信息包括: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以及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次数。\n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n保存模块,用于在所述主设备按所述排序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后,实时记录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蓝牙连接信息,并保存至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其中,所述蓝牙连接信息包括: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以及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次数。\n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n保存模块,用于在所述主设备按所述排序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后,实时记录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蓝牙连接信息,并保存至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其中,所述蓝牙连接信息包括: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以及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次数。\n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历史记录信息保存在预置的文件中。',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及装置。\n背景技术\n目前智能手机、蓝牙音箱、智能电视等设备上都有蓝牙模块,可以连接其他蓝牙设备。有些蓝牙设备具有蓝牙自动连接功能,即在蓝牙功能开启后,主设备主动发送连接请求给从属蓝牙设备,从而建立蓝牙连接。然而,现有的蓝牙设备在自动连接时会根据历史连接记录依次对所有先前配对过的从属蓝牙设备发送连接请求,然而最近连接过的设备再次连接时不一定能连接成功,当无法连接成功时仍会逐次连接直到建立连接成功。可以见得,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蓝牙连接使得等待建立蓝牙连接时间较长,蓝牙自动连接效率较低,影响用户体验。\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及装置,旨在实现快速自动连接蓝牙设备的目的。\n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在主设备的蓝牙功能开启时,扫描并确定周围的可连接的蓝牙设备;\n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并根据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及\n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n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所述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包括:\n扫描模块,用于在主设备的蓝牙功能开启时,扫描并确定周围的可连接的蓝牙设备;\n排序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并根据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及\n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n本发明实施例在主设备的蓝牙功能开启时,扫描并确定周围的可连接的蓝牙设备;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并根据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及,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由于主设备在进行蓝牙连接时根据历史记录信息对可连接的蓝牙设备进行了排序,使得主设备在进行蓝牙连接时效率更高,实现了快速自动连接蓝牙设备的目的。\n附图说明\n图1为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n图2为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n图3为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n图4为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n图5为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n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n具体实施方式\n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n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参照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n步骤S10,在主设备的蓝牙功能开启时,扫描并确定周围的可连接的蓝牙设备;\n步骤S20,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并根据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及\n步骤S30,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n本发明提供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用于在主设备蓝牙开启时自动快速连接从属蓝牙设备。其中,主设备与蓝牙设备都是带有蓝牙模块,具备蓝牙功能的蓝牙设备,例如,智能电视、智能手机、蓝牙音箱等蓝牙设备。主设备是主动发送蓝牙连接请求的设备,从属设备是接收蓝牙连接请求的设备。\n本实施例中在主设备的蓝牙功能开启时,扫描并确定周围的可连接的蓝牙设备,具体是初始化蓝牙协议,启动蓝牙协议栈,扫描周围的蓝牙设备,当扫描到存在可连接的从属设备时,获取扫描到的可连接的从属设备的设备信息,具体是将扫描到的可连接的从属设备的设备信息更新到内存中,其设备信息可以包括蓝牙设备名称、地址、类型等。\n上述蓝牙设备与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是主设备与蓝牙设备连接的历史记录信息,历史记录信息可以保存在预置的文件中,例如保存在XML文件中,则历史记录信息是根据XML文件的格式保存的。\n当获取到蓝牙设备与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后,根据历史记录信息对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再根据排序控制主设备自动连接蓝牙设备。具体的历史记录信息中可以包括连接的时间、连接次数等蓝牙连接相关的参数,根据这些历史连接参数来对蓝牙设备进行排序,使得在连接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连接。\n本发明实施例在主设备的蓝牙功能开启时,扫描并确定周围的可连接的蓝牙设备;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并根据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及,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由于主设备在进行蓝牙连接时根据历史记录信息对可连接的蓝牙设备进行了排序,使得主设备在进行蓝牙连接时效率更高,实现了快速自动连接蓝牙设备的目的。\n参考图2,基于上述图1所示的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包括:\n步骤S210,根据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最近一次建立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赋予所述蓝牙设备第一权重值,其中,所述连接时间越近,则所述第一权重值越大;\n步骤S220,根据预设时间内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和连接次数,赋予所述蓝牙设备第二权重值,其中,所述连接时长越长,所述连接次数越多,则所述第二权重值越大;\n步骤S230,根据所述第一权重值和所述第二权重值,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n本实施例根据历史记录信息对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其中,历史记录信息包括:蓝牙设备与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每一次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预设时间内的连接次数。\n根据蓝牙设备与主设备最近一次建立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赋予蓝牙设备第一权重值,连接时间越近,第一权重值越大。例如,历史记录信息中蓝牙设备AAA与BBB的连接时间分别为18:34:01\n\t 31/08/2015与10:30:00\n\t 30/08/2015,则对AAA设备与BBB设备赋予其第一权重值,且AAA的第一权重值大于设备BBB的第一权重值,具体的第一权重值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n根据预设时间内蓝牙设备与主设备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和连接次数,赋予蓝牙设备第二权重值,其中,连接时间越长,连接次数越多,则第二权重值越大。其中预设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设定为30天内,则判断24*3600*30时间内设备的连接时长和连接次数,对于超过预设时间都没有进行过蓝牙连接的设备可以设置权重系数为预设值,也可以不对其进行排序,具体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预设时间的值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其中连接时间可以为平均连接时间,也可以为最后一次连接的连接时长,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历史记录信息中蓝牙设备AAA的次数和连接时间分别为6次,最后一次连接时间为3分钟,蓝牙设备BBB的次数和连接时间分别为5次,最后一次连接时间为3分钟,则蓝牙设备AAA的第二权重值大于蓝牙设备BBB的第二权重值,具体的第二权重值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n其中,若蓝牙设备AAA的连接次数大于蓝牙设备BBB,但蓝牙设备AAA的连接时间小于蓝牙设备BBB的连接时间,赋值时,蓝牙设备AAA的第二权重值可以大于、小于也可以等于蓝牙设备BBB的第二权重值,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设定。\n其中,上述步骤S210与步骤S220的顺序可以为S210在前执行,也可以步骤S220在后执行,也可以步骤S210与步骤S220并行执行。\n当为蓝牙设备赋予了第一权重值与第二权重值以后,根据第一权重值和第二权重值,对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其中,在对蓝牙设备进行赋值时,扫描到的所有可连接的蓝牙设备,可以仅对于存在历史记录信息的蓝牙设备进行权重值的计算和赋值,对于扫描到的蓝牙设备,但是该蓝牙设备不存在历史记录信息,即该蓝牙设备可能从未与主设备进行过连接,可以不计算权重,或者是将该类设备赋予定值或是排列在最后,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扫描到的且未有过历史连接记录的蓝牙设备。\n例如,当扫描到AAA、BBB、CCC、DDD四个设备时,若历史记录信息中存在设备AAA与设备BBB,将设备AAA与设备BBB根据历史记录信息进行排序,对设备CCC与设备DDD不进行排序,或将设备CCC与设备DDD的权重值设置为0。\n例如,历史记录信息保存在文件名为bt_device.xml的XML文件中。XML文件中的具体内容为:\n\n\n41:00:00:00:16:DF:\n\t //设备地址\nAAA\n\t //设备名称\n24\n\t //设备类型\n20 //设备连接次数\n18:34:01\n\t 31/08/2015 //设备最后一次连接时间\n180s<\n\t last_connect_time> //最后一次连接时长\n0 //最后一次连接设备 1:是\n\t 0:否\n\n\n00:00:00:00:17:DE:\nBBB\n24\n4\n15:34:01\n\t 31/07/2015\n300s<\n\t last_connect_time>\n1\n\n\n00:00:20:10:17:DE:\nCCC\n24\n5\n15:34:01\n\t 15/08/2015\n100s<\n\t last_connect_time>\n0\n\n\n7C:1E:52:AA:F1:37:\nDDD\n25\n15:34:01\n\t 28/07/2015\n180s<\n\t last_connect_time>\n1\n\n\n当主设备扫描到的设备有设备AAA、设备BBB、设备CCC和设备DDD时,根据历史记录信息,为扫描到的上述四个设备赋予权重值,根据历史记录信息,四个设备的第一权重值的从大到小为:设备AAA的第一权重值>设备CCC的第一权重值>设备BBB的第一权重值>设备DDD的第一权重值,因为设备AAA与主设备最近一次建立蓝牙的连接时间最近,设备DDD与主设备最近一次建立蓝牙的连接时间最远。例如将设备AAA、设备BBB、设备CCC和设备DDD的第一权重值可以分别设置为0.08、0.06、0.04、0.02。\n根据历史预设时间内蓝牙设备与主设备蓝牙连接时长和连接次数,赋予蓝牙设备第二权重值,其过程与上述赋予第一权重值过程类似,不再赘述。\n当赋予了权重值以后,可以对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具体的,在排序时,根据第一权重值和第二权重值再结合预置的公式进行计算,如公式P=Am%+Bn%,其中A为第一权重值,B为第二权重值,m和n分别为预置的比例系数,m%+n%=100%,P为计算得到的顺序系数,可以根据P的从大到小进行排序,以使最近一次连接的,连接次数最多的,连接时间最长的,设备优先被连接。也可以令P=A*\n\t last_connect_time+B*count,其中A和B分别为第一权重值和第二权重值。具体的得到第一权重值和第二权重值以后计算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设定。\n本实施例通过根据蓝牙设备与主设备最近一次建立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赋予蓝牙设备第一权重值,根据预设时间内蓝牙设备与主设备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和连接次数,赋予蓝牙设备第二权重值,再根据第一权重值和第二权重值对蓝牙设备进行排序,使得蓝牙设备在连接时,能够优先连接用户期望连接的设备,加快用户建立蓝牙连接的速度,提高用户体验。\n参考图3,基于上述图1所示的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包括:\n步骤S310,根据所述排序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信息,并判断所述蓝牙设备是否均为可接受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之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若是,执行步骤S320;\n步骤S320,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n本实施例中,当对蓝牙设备排序后,获取蓝牙设备信息,具体的,可以获取蓝牙设备的名称、地址、类型等,具体获取哪些信息根据需要设定。\n当获取到蓝牙设备信息后,判断蓝牙设备是否为可接受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之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具体的判断方法可以通过获取蓝牙设备的类型来进行判断。具体的,在建立连接时,根据排列顺序,控制主设备先向排列顺序在第一位的蓝牙设备发送连接请求,当接收到蓝牙连接成功的消息时,确认主设备与排列第一位的蓝牙设备建立蓝牙连接成功。若主设备与排列第一位的蓝牙设备没有建立蓝牙连接成功,则控制主设备与排列第二位的设备建立蓝牙连接。\n若均为可接受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之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则根据排序控制主设备自动连接蓝牙设备。例如设备AAA、设备BBB、设备CCC及设备DDD全部都为可以接受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能够与主设备进行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其排列顺序为:设备AAA>设备CCC>设备BBB\n\t >设备DDD,则在连接时,根据排列顺序先与设备AAA建立蓝牙连接,具体的,主设备向设备AAA发送蓝牙连接请求,若接收到蓝牙连接建立成功的消息,则确认主设备与设备AAA的蓝牙连接建立成功,若主设备与设备AAA连接失败,则向设备CCC发送蓝牙连接请求。\n本实施例通过排序后获取蓝牙设备信息,并判断蓝牙设备是否均为可接收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之建立蓝牙连接的设备,若是,则根据排序控制主设备自动连接蓝牙设备,使得主设备在自动连接周围的蓝牙设备时,能够根据排列顺序进行连接,提高自动连接的速度。\n基于上述图3所示的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第三实施例,提出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若所述蓝牙设备不是均为可接受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则从所述排序中删除无法接受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n本实施例中,若存在蓝牙设备不能接收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且不能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时,将该蓝牙设备从排列顺序中删除。由于有些蓝牙设备无法接收蓝牙请求建立连接,只能通过主动发送蓝牙连接请求的方式建立蓝牙连接,因此若主动连接该设备,则经过一段等待时间会接收到连接失败的反馈,在这种情况下,自动连接蓝牙设备的时间变长了,因此在这里,将不能够接收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且不能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进行删除,使得在蓝牙连接时提高蓝牙连接的效率。\n通过此种方法也可以通过筛选仅连接想要连接的蓝牙类型,例如仅连接音频类型的蓝牙设备,若检测到鼠标类型的蓝牙设备,不进行连接。则在连接时判断蓝牙设备是否为预置的蓝牙类型,若是,则进行连接,若否,则在排序中删除该设备。\n例如,当检测到的设备AAA、设备BBB、设备CCC的设备类型为24,设备DDD的设备类型为25,其中24类型表示该设备为音频,25类型表示该设备为鼠标,当希望仅连接音频设备时,将设备DDD从排序中删除,仅连接设备AAA、设备BBB和设备CCC,则连接时根据AAA>设备CCC>设备BBB的顺序进行自动连接。\n本实施例通过当排序后的蓝牙设备中存在无法接收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或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则从排序中将该设备删除,此时主设备根据排列顺序自动连接蓝牙设备时,由于删除了无法连接的蓝牙设备,使得连接的时候减少了连接等待时间,提高了蓝牙连接的连接速度和效率。\n参考图4,基于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上述实施例,提出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出的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还包括:\n步骤S40,在所述主设备按所述排序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后,实时记录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蓝牙连接信息,并保存至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其中,所述蓝牙连接信息包括: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以及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次数。\n本实施例中在主设备按排序自动连接蓝牙设备后,实时记录连接信息。具体的是在主设备与周围某一蓝牙设备建立蓝牙成功时,相关连接信息,将连接信息保存至历史记录信息,具体是按照历史记录信息的文件格式进行存储,例如历史记录信息保存在XML格式的文件中时,将连接信息以XML文件格式进行存储。\n蓝牙连接信息包括,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以及蓝牙连接的连接次数。具体的,例如当设备BBB与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成功时,将蓝牙连接信息更新至历史记录信息,当设备BBB与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5分钟又断开后,获取其连接时间为15:34:01\n\t 31/09/2015,连接时长为300s,连接次数为在历史连接次数上累加,若之前连接次数为5,则更新后为6。\n具体的,历史记录信息中设备BBB的连接信息在bt_device.xml文件中,更新为:\n\n00:00:00:00:17:DE:\nBBB\n24\n5\n15:34:01\n\t 31/09/2015\n300s<\n\t last_connect_time>\n1\n可以理解的是,蓝牙连接信息除了可以包括以上连接信息还可以在蓝牙设备更改了蓝牙设备名称时,再次保存该蓝牙设备的蓝牙名称等其他信息。\n当历史记录信息根据最新的蓝牙连接情况进行更新后,主设备再次进行蓝牙连接时,可以根据最新的历史记录信息进行排序,从而进行自动连接。\n本实施例通过在主设备按排列顺序自动连接蓝牙设备后,实时记录蓝牙设备与主设备之间蓝牙连接信息,并保存至历史记录信息中,使得历史记录信息根据最新的蓝牙连接情况进行更新,使得再次进行连接时,可以根据最新的历史记录信息进行排序,提高主设备蓝牙自动连接的速度。\n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参照图5,提供了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第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中,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包括:\n扫描模块10,用于在主设备的蓝牙功能开启时,扫描并确定周围的可连接的蓝牙设备;\n排序模块20,用于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并根据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及\n控制模块30,用于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n本发明提供的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用于在主设备蓝牙开启时自动快速连接从属蓝牙设备。其中,主设备与蓝牙设备都是带有蓝牙模块,具备蓝牙功能的蓝牙设备,例如,智能电视、智能手机、蓝牙音箱等蓝牙设备。主设备是主动发送蓝牙连接请求的设备,从属设备是接收蓝牙连接请求的设备。\n本实施例中在主设备的蓝牙功能开启时,扫描模块10扫描并确定周围的可连接的蓝牙设备,具体是初始化蓝牙协议,启动蓝牙协议栈,扫描周围的蓝牙设备,当扫描到存在可连接的从属设备时,排序模块20获取扫描到的可连接的从属设备的设备信息,具体是将扫描到的可连接的从属设备的设备信息更新到内存中,其设备信息可以包括蓝牙设备名称、地址、类型等。\n上述蓝牙设备与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是主设备与蓝牙设备连接的历史记录信息,历史记录信息可以保存在预置的文件中,例如保存在XML文件中,则历史记录信息是根据XML文件的格式保存的。\n当获取到蓝牙设备与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后,控制模块30根据历史记录信息对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再根据排序控制主设备自动连接蓝牙设备。具体的历史记录信息中可以包括连接的时间、连接次数等蓝牙连接相关的参数,根据这些历史连接参数来对蓝牙设备进行排序,使得在连接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连接。\n本发明实施例在主设备的蓝牙功能开启时,扫描并确定周围的可连接的蓝牙设备;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的连接历史记录信息,并根据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及,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由于主设备在进行蓝牙连接时根据历史记录信息对可连接的蓝牙设备进行了排序,使得主设备在进行蓝牙连接时效率更高,实现了快速自动连接蓝牙设备的目的。\n基于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包括: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每一次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预设时间内的连接次数,上述排序模块20包括:\n第一赋值单元210,用于根据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最近一次建立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赋予所述蓝牙设备第一权重值,其中,所述连接时间越近,则所述第一权重值越大;\n第二赋值单元220,用于根据预设时间内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和连接次数,赋予所述蓝牙设备第二权重值,其中,所述连接时长越长,所述连接次数越多,则所述第二权重值越大;及\n排序单元23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权重值和所述第二权重值,对所述蓝牙设备进行排序。\n本实施例根据历史记录信息对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其中,历史记录信息包括:蓝牙设备与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每一次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预设时间内的连接次数。\n第一赋值单元210根据蓝牙设备与主设备最近一次建立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赋予蓝牙设备第一权重值,连接时间越近,第一权重值越大。例如,历史记录信息中蓝牙设备AAA与BBB的连接时间分别为18:34:01\n\t 31/08/2015与10:30:00\n\t 30/08/2015,则对AAA设备与BBB设备赋予其第一权重值,且AAA的第一权重值大于设备BBB的第一权重值,具体的第一权重值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n第二赋值单元220根据预设时间内蓝牙设备与主设备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和连接次数,赋予蓝牙设备第二权重值,其中,连接时间越长,连接次数越多,则第二权重值越大。其中预设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以设定为30天内,则判断24*3600*30时间内设备的连接时长和连接次数,对于超过预设时间都没有进行过蓝牙连接的设备可以设置权重系数为预设值,也可以不对其进行排序,具体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预设时间的值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其中连接时间可以为平均连接时间,也可以为最后一次连接的连接时长,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历史记录信息中蓝牙设备AAA的次数和连接时间分别为6次,最后一次连接时间为3分钟,蓝牙设备BBB的次数和连接时间分别为5次,最后一次连接时间为3分钟,则蓝牙设备AAA的第二权重值大于蓝牙设备BBB的第二权重值,具体的第二权重值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n其中,若蓝牙设备AAA的连接次数大于蓝牙设备BBB,但蓝牙设备AAA的连接时间小于蓝牙设备BBB的连接时间,赋值时,蓝牙设备AAA的第二权重值可以大于、小于也可以等于蓝牙设备BBB的第二权重值,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设定。\n当为蓝牙设备赋予了第一权重值与第二权重值以后,排序单元230根据第一权重值和第二权重值,对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其中,在对蓝牙设备进行赋值时,扫描到的所有可连接的蓝牙设备,可以仅对于存在历史记录信息的蓝牙设备进行权重值的计算和赋值,对于扫描到的蓝牙设备,但是该蓝牙设备不存在历史记录信息,即该蓝牙设备可能从未与主设备进行过连接,可以不计算权重,或者是将该类设备赋予定值或是排列在最后,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扫描到的且未有过历史连接记录的蓝牙设备。\n例如,当扫描到AAA、BBB、CCC、DDD四个设备时,若历史记录信息中存在设备AAA与设备BBB,将设备AAA与设备BBB根据历史记录信息进行排序,对设备CCC与设备DDD不进行排序,或将设备CCC与设备DDD的权重值设置为0。\n例如,历史记录信息保存在文件名为bt_device.xml的XML文件中。\n当主设备扫描到的设备有设备AAA、设备BBB、设备CCC和设备DDD时,根据历史记录信息,为扫描到的上述四个设备赋予权重值,根据历史记录信息,四个设备的第一权重值的从大到小为:设备AAA的第一权重值>设备CCC的第一权重值>设备BBB的第一权重值>设备DDD的第一权重值,因为设备AAA与主设备最近一次建立蓝牙的连接时间最近,设备DDD与主设备最近一次建立蓝牙的连接时间最远。例如将设备AAA、设备BBB、设备CCC和设备DDD的第一权重值可以分别设置为0.08、0.06、0.04、0.02。\n根据历史预设时间内蓝牙设备与主设备蓝牙连接时长和连接次数,赋予蓝牙设备第二权重值,其过程与上述赋予第一权重值过程类似,不再赘述。\n当赋予了权重值以后,可以对蓝牙设备进行排序,具体的,在排序时,根据第一权重值和第二权重值再结合预置的公式进行计算,如公式P=Am%+Bn%,其中A为第一权重值,B为第二权重值,m和n分别为预置的比例系数,m%+n%=100%,P为计算得到的顺序系数,可以根据P的从大到小进行排序,以使最近一次连接的,连接次数最多的,连接时间最长的,设备优先被连接。也可以令P=A*\n\t last_connect_time+B*count,其中A和B分别为第一权重值和第二权重值。具体的得到第一权重值和第二权重值以后计算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设定。\n本实施例通过根据蓝牙设备与主设备最近一次建立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赋予蓝牙设备第一权重值,根据预设时间内蓝牙设备与主设备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和连接次数,赋予蓝牙设备第二权重值,再根据第一权重值和第二权重值对蓝牙设备进行排序,使得蓝牙设备在连接时,能够优先连接用户期望连接的设备,加快用户建立蓝牙连接的速度,提高用户体验。\n基于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模块30包括:\n判断单元310,用于根据所述排序获取所述蓝牙设备信息,并判断所述蓝牙设备是否均为可接受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之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及\n控制单元320,用于若所述蓝牙设备均为可接收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之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则根据所述排序控制所述主设备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n本实施例中,当对蓝牙设备排序后,获取蓝牙设备信息,具体的,可以获取蓝牙设备的名称、地址、类型等,具体获取哪些信息根据需要设定。\n当获取到蓝牙设备信息后,判断单元310判断蓝牙设备是否为可接受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之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具体的判断方法可以通过获取蓝牙设备的类型来进行判断。具体的,在建立连接时,根据排列顺序,控制主设备先向排列顺序在第一位的蓝牙设备发送连接请求,当接收到蓝牙连接成功的消息时,确认主设备与排列第一位的蓝牙设备建立蓝牙连接成功。若主设备与排列第一位的蓝牙设备没有建立蓝牙连接成功,则控制主设备与排列第二位的设备建立蓝牙连接。\n若均为可接受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之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控制单元320根据排序控制主设备自动连接蓝牙设备。例如设备AAA、设备BBB、设备CCC及设备DDD全部都为可以接受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能够与主设备进行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其排列顺序为:设备AAA>设备CCC>设备BBB\n\t >设备DDD,则在连接时,根据排列顺序先与设备AAA建立蓝牙连接,具体的,主设备向设备AAA发送蓝牙连接请求,若接收到蓝牙连接建立成功的消息,则确认主设备与设备AAA的蓝牙连接建立成功,若主设备与设备AAA连接失败,则向设备CCC发送蓝牙连接请求。\n本实施例通过排序后获取蓝牙设备信息,并判断蓝牙设备是否均为可接收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之建立蓝牙连接的设备,若是,则根据排序控制主设备自动连接蓝牙设备,使得主设备在自动连接周围的蓝牙设备时,能够根据排列顺序进行连接,提高自动连接的速度。\n基于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第三实施例,提出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模块30还包括:\n删除单元,用于若所述蓝牙设备不是均为可接受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则从所述排序中删除无法接受所述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并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n本实施例中,若存在蓝牙设备不能接收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且不能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时,删除单元将该蓝牙设备从排列顺序中删除。由于有些蓝牙设备无法接收蓝牙请求建立连接,只能通过主动发送蓝牙连接请求的方式建立蓝牙连接,因此若主动连接该设备,则经过一段等待时间会接收到连接失败的反馈,在这种情况下,自动连接蓝牙设备的时间变长了,因此在这里,将不能够接收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且不能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进行删除,使得在蓝牙连接时提高蓝牙连接的效率。\n通过此种方法也可以通过筛选仅连接想要连接的蓝牙类型,例如仅连接音频类型的蓝牙设备,若检测到鼠标类型的蓝牙设备,不进行连接。则在连接时判断蓝牙设备是否为预置的蓝牙类型,若是,则进行连接,若否,则在排序中删除该设备。\n例如,当检测到的设备AAA、设备BBB、设备CCC的设备类型为24,设备DDD的设备类型为25,其中24类型表示该设备为音频,25类型表示该设备为鼠标,当希望仅连接音频设备时,将设备DDD从排序中删除,仅连接设备AAA、设备BBB和设备CCC,则连接时根据AAA>设备CCC>设备BBB的顺序进行自动连接。\n本实施例通过当排序后的蓝牙设备中存在无法接收主设备的蓝牙连接请求或与该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的蓝牙设备,则从排序中将该设备删除,此时主设备根据排列顺序自动连接蓝牙设备时,由于删除了无法连接的蓝牙设备,使得连接的时候减少了连接等待时间,提高了蓝牙连接的连接速度和效率。\n基于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上述实施例,提出本发明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出的连接蓝牙设备的装置还包括:\n保存模块40,用于在所述主设备按所述排序自动连接所述蓝牙设备后,实时记录所述蓝牙设备与所述主设备之间蓝牙连接信息,并保存至所述历史记录信息,其中,所述蓝牙连接信息包括: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以及所述蓝牙连接的连接次数。\n本实施例中在主设备按排序自动连接蓝牙设备后,保存模块40实时记录连接信息并保存。具体的是在主设备与周围某一蓝牙设备建立蓝牙成功时,相关连接信息,将连接信息保存至历史记录信息,具体是按照历史记录信息的文件格式进行存储,例如历史记录信息保存在XML格式的文件中时,将连接信息以XML文件格式进行存储。\n蓝牙连接信息包括,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间、蓝牙连接的连接时长以及蓝牙连接的连接次数。具体的,例如当设备BBB与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成功时,将蓝牙连接信息更新至历史记录信息,当设备BBB与主设备建立蓝牙连接5分钟又断开后,获取其连接时间为15:34:01\n\t 31/09/2015,连接时长为300s,连接次数为在历史连接次数上累加,若之前连接次数为5,则更新后为6。\n具体的,历史记录信息中设备BBB的连接信息在bt_device.xml文件中,更新为:\n\n00:00:00:00:17:DE:\nBBB\n24\n5\n15:34:01\n\t 31/09/2015\n300s<\n\t last_connect_time>\n1\n可以理解的是,蓝牙连接信息除了可以包括以上连接信息还可以在蓝牙设备更改了蓝牙设备名称时,再次保存该蓝牙设备的蓝牙名称等其他信息。\n当历史记录信息根据最新的蓝牙连接情况进行更新后,主设备再次进行蓝牙连接时,可以根据最新的历史记录信息进行排序,从而进行自动连接。\n本实施例通过在主设备按排列顺序自动连接蓝牙设备后,实时记录蓝牙设备与主设备之间蓝牙连接信息,并保存至历史记录信息中,使得历史记录信息根据最新的蓝牙连接情况进行更新,使得再次进行连接时,可以根据最新的历史记录信息进行排序,提高主设备蓝牙自动连接的速度。\n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inventor': [{'address': {'address': 'Room 201 (Registered in Shenzhen Qianhai Commercial Secretariat Company), Block A,Comprehensive Office Building Authority of Qianhai Shenzhen-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No.1 Liyumen Street Qianwan Road 1, Qianhai Shenzhen-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Shenzhen, Guangdong 518054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054'}, 'lang': 'EN', 'name': 'ZENG, QINGZHONG',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鲤鱼门街一号前海深港合作区管理局综合办公楼A栋201室(入驻深圳市前海商务秘书有限公司), Guangdong 518054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054'}, 'lang': 'CN', 'name': '曾庆忠',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Room 201 (Registered in Shenzhen Qianhai Commercial Secretariat Company), Block A,Comprehensive Office Building Authority of Qianhai Shenzhen-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No.1 Liyumen Street Qianwan Road 1, Qianhai Shenzhen-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Shenzhen, Guangdong 518054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054'}, 'lang': 'EN', 'name': 'PAN, ZHIXING', 'name_id': 2}, {'address': {'address':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鲤鱼门街一号前海深港合作区管理局综合办公楼A栋201室(入驻深圳市前海商务秘书有限公司), Guangdong 518054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054'}, 'lang': 'CN', 'name': '潘志兴',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B5/00', 'main_group': 'H04B5', 'section': 'H', 'sub_class': 'H04B', 'sub_group': 'H04B5/00'}, 'data_source': 'H', 'level': 'A', 'office': 'CN',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version': '20060101'},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76/02', 'main_group': 'H04W76',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76/02'}, 'data_source': 'H', 'level': 'A', 'office': 'CN',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version': '20090101'}], 'kd': 'A1', 'patent_agent': [{'address': {'address': 'Room 210-212, 2/F, Building "Golden" (Block 11, Industrial Village of Former Nantou Cheng),Design Industrial Park, No 3838, Nanshan Road, Nanshan District,Shenzhen, Guangdong 518052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052'}, 'lang': 'EN', 'name': 'CENFO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ENCY',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大道3838号设计产业园金栋二层210-212(原南头城工业村11栋), Guangdong 518052 CN', 'country': 'CN', 'postcode': '518052'}, 'lang': 'CN', 'name':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id': '33d80313-6d39-4fe7-bbbe-c5e10d4d987f', 'pbdt': 20171130, 'priority': [{'country': 'CN', 'date': 20160523, 'number': '201610344329.9'}], 'title': '连接蓝牙设备的方法及装置', 'update_ts': 1512537237117, 'tags':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通讯设备修理', '通信终端设备制造']} {'abs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传输层连接建立方法和装置,其中方法的实现包括: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若是,则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若否,则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不需要终端进行注册协商就能够兼容不具备注册协商能力的终端;在建立TCP连接前进行终端鉴权处理防止不必要的TLS连接的建立减少系统资源消耗,同时可以防止服务器受到攻击。', 'apdt': 20110811, 'apno_official': 'CN201110229975.8',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129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 'city': '深圳', 'country': 'CN', 'district': '龙岗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路635', 'lat': 22.638999053669, 'lon': 114.06757930582, 'postcode': '518129', 'state': '广东'}, 'ans_id': 'f039e90a-679c-4c50-ab06-72d03d496c4f', 'lang': 'CN', 'nam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nname': 'HUAWEI', 'nname_cn': '华为'}], 'assignee_current': [{'address': {'address':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滨兴路301号1栋三层'}, 'lang': 'CN', 'name': '杭州华为企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claim': '1.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n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监听来 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 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若是,则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与所述终端 建立TLS连接;若否,则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2.根据权利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 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前还包括: \n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若完整,则执行:确定发起TCP连接 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 \n若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接收所述终端发起 的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 若是,则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 地址信息表中;若否,则拆除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 TLS连接。 \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 的终端的IP地址不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后,以 及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之前还包括: \n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若完整,则执行:拒绝与所述终端建 立TCP连接; \n若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接收所述终端发起 的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 若是,则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 地址信息表中;若否,则拆除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 TLS连接。 \n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 是否完整包括: \n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项是否等于预置的授权用户数。 \n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 否完整之前还包括: \n接收用户设置的授权用户数;或者,获取许可证中的授权用户数。 \n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置的与 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包括: \n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 \n7.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n监听单元,用于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 监听端口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 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 \n连接控制单元,用于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确定结果为是,则建立与所述 终端的TCP连接,并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确定结 果为否,则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第一完整性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 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前,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 表是否完整; \n所述连接控制单元,具体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确定发起 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 息表中;还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 接,接收来自终端的注册信息,根据终端发送的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 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授权终端,则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 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若不是授权终端,则拆除 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 \n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第二完整性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不 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后,在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 TCP连接之前,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 \n所述连接控制单元,具体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则执行: 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还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 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接收来自终端的注册信息,根据终端发送的注册 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授权终端,则与所述 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 若不是授权终端,则拆除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LS 连接。 \n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完整性确定 单元或第二完整性确定单元包括: \n完整性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项是否等于 预置的授权用户数。 \n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授权数确定单元,用于接收用户设置的授权用户数;或者,获取许可证 中的授权用户数。 \n12.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意一项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 \n所述监听单元,具体用于在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上进行 TCP连接监听;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 'claim_count': 31,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传输层连接建立方法和装置。 \n背景技术\n在当前的下一代网络(Next\xa0Generation\xa0Network,NGN)、互联网协议 (Internet\xa0Protocol,IP)多媒体子系统(IP\xa0Multimedia\xa0Subsystem,IMS)、基 于IP网络承载的专用交换机(IP\xa0Private\xa0Branch\xa0Exchange,IPPBX)、统一通 信等各类通信系统中,各系统间的通信都已经互联网协议(Internet\xa0Protocol, IP)化。由于呼叫信令、媒体承载在IP通道上,很容易通过抓包获取信令媒 体信息,因而导致泄密。这在安全性要求高的行业,如:金融、政府、军队 等是不允许的。因此,IP通信系统就采用了传输层安全(Transport\xa0Layer\xa0 Security,TLS)协议进行信令加密。TLS协议是一种在两台设备之间提供安 全通道的协议,它具有保护传输数据以及识别通信设备的功能。 \nTLS协议是安全套接层(Secure\xa0socket\xa0layer,SSL)协议的升级版本,主 要区别是所支持的加密算法不同。一般在不明确区分的情况下,业界普遍将 SSL和TLS协议统称为SSL协议。SSL协议建立在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xa0 Control\xa0Protocol,TCP)之上并且与上层协议无关,因此各种应用层协议能通 过SSL协议进行透明传输。TLS协议是1999年推出的对SSL的改进版本。 \n互联网草案3329(Request\xa0For\xa0Comments\xa03329,RFC3329)制定了终端注 册协商TLS流程如下: \n用户设备(User\xa0Equipment,UE)先通过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xa0 Control\xa0Protocol,TCP)与服务器建立连接,然后发注册(register)消息给服 务器。Register消息中携带了信令加密方式,如:TLS协议,服务器通过register 消息认证UE是否允许TLS协议加密,如果不允许,则拒绝;如果允许,则 通过401响应告知终端采用TLS协议的加密方式。终端向服务器发起TLS协 商,TLS建立后,再次发起register消息给服务器,包括该register消息,随 后的消息都进行了TLS加密。 \n由于该方案需要UE支持注册协商流程。而现有大部分IP\xa0UE都不具备注 册协商能力,因而该方案应用难度较大,基于此提出了如下方案: \nUE先向会话初始协议服务器(SIP\xa0Server)发起TCP连接请求,随后发 起TLS连接请求,SIP\xa0Server接受终端的TLS连接请求。UE发送携带UE信 息的注册消息给SIP\xa0Server,SIP\xa0Server根据注册消息判断用户是否为授权UE, 若否,则主动拆除TLS连接。 \n上述方案简化了UE与服务器间注册协商TLS的处理,终端在建立TCP 连接后,不协商,直接向SIP\xa0Server发起TLS连接请求,然后发送注册消息 进行用户注册。SIP\xa0Server需要通过用户注册消息来判断该用户是否有权限, 如果没有权限则断开TLS连接。从TLS的原理来看,TLS的建立涉及到密钥 生成、证书认证,数据加解密等过程,这会消耗大量系统资源;上述方案在 执行TLS拆除前,已经消耗了大量的系统资源。若大量终端不断发起TLS连 接,SIP\xa0Server将不断地执行先建立TLS连接,后判断用户权限,没有授权再 拆除TLS连接的流程;由此,SIP\xa0Server系统资源将被大量消耗,无法正常处 理业务,即相当于受到了拒绝服务攻击(Deny\xa0of\xa0Service)。 \n发明内容\n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层连接建立方法和装置,在兼容不具备注 册协商能力的终端的前提下减少系统资源消耗,同时可以防止服务器受到攻 击。 \n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方法,包括: \n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监听来 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 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若是,则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与所述终端 建立TLS连接;若否,则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可选地,所述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 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前还包括: \n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若完整,则执行:确定发起TCP连接 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 \n若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接收所述终端发起 的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 若是,则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 地址信息表中;若否,则拆除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 TLS连接。 \n可选地,所述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不在TLS功能授 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后,以及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之 前还包括: \n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若完整,则执行:拒绝与所述终端建 立TCP连接; \n若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接收所述终端发起 的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 若是,则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 地址信息表中;若否,则拆除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 TLS连接。 \n可选地,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包括: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 中的IP地址项是否等于预置的授权用户数。 \n进一步地,在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之前还包括: \n接收用户设置的授权用户数;或者,获取许可证中的授权用户数。 \n可选地,所述预置的与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包括: \n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 \n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装置,包括: \n监听单元,用于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 监听端口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 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 \n连接控制单元,用于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确定结果为是,则建立与所述 终端的TCP连接,并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确定结 果为否,则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n第一完整性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 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前,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 表是否完整; \n所述连接控制单元,具体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确定发起 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 息表中;还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 接,接收来自终端的注册信息,根据终端发送的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 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授权终端,则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 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若不是授权终端,则拆除 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 \n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n第二完整性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不 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后,在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 TCP连接之前,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 \n所述连接控制单元,具体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则执行: 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还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 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接收来自终端的注册信息,根据终端发送的注册 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授权终端,则与所述 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 若不是授权终端,则拆除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LS 连接。 \n可选地,所述第一完整性确定单元或第二完整性确定单元包括: \n完整性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项是否等于 预置的授权用户数。 \n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n授权数确定单元,用于接收用户设置的授权用户数;或者,获取许可证 中的授权用户数。 \n可选地,所述监听单元,具体用于在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 上进行TCP连接监听;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不需要终端进 行注册协商就能够兼容不具备注册协商能力的终端;在建立TCP连接前进行 终端鉴权处理防止不必要的TLS连接的建立减少系统资源消耗,同时可以防 止服务器受到攻击。 \n附图说明\n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法流程示意图; \n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法流程示意图; \n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法流程示意图; \n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法流程示意图; \n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法流程示意图; \n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结构示意图; \n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结构示意图; \n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结构示意图; \n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结构示意图; \n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结构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n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n101: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 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具体的,在执行本步骤之前,需要启动传输层连接TLS的功能,在预置 的与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上进行TCP连接监听。其中, 预置的与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包括:预置的专用于TLS 的TCP监听端口。更具体地,这个端口可以采用5061号端口;当然采用其它 端口也是可以的,具体的端口号本发明实施例不予限定。 \n102: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 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若是,则建立与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与上述 终端建立TLS连接;若否,则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需要说明的是,可能预置的IP地址信息表并不完整,即:IP地址信息表 中的IP地址少于TLS功能授权用户数,那么通过这个不完整的IP地址信息 表直接判断终端是否属于授权用户,会造成授权用户被误判的情况,因此本 发明实施例提供解决方案如下: \n方案一:在监听到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之后,确定发起TCP连接请 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前 图1对应的方案还包括: \n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若完整,则执行:确定发起TCP连接 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 \n若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 接收上述终端发起的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上述终 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则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上述终端的IP 信息存储到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若否,则拆除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 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具体的,拒绝与终端建立TLS连接可以是向终 端发送拒绝TLS连接的响应,也可以是通过折除终端的TCP连接以拒绝与终 端建立TLS连接。 \n方案二:在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不在TLS功能授权 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后,在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CP连接之前还 包括: \n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若上述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 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若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 接收上述终端发起的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上述终 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则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上述终端的IP 信息存储到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若否,则拆除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 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 \n在以上实施例中,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包括: \n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项是否等于预置的授权用户数。授权 用户数可以由手工输入;也可以通过许可证的形式定义,对此本发明实施例 不予限定。当然可以理解的是,IP地址项应该是不会大于授权用户数的,如 果IP地址项等于授权用户数那么IP地址信息表是完整的,如果IP地址项小 于授权用户数那么IP地址信息表是不完整的。另外IP地址信息表可以存储在 执行确定终端是否为授权用户的终端的服务器中,也可以由其他设备发送给 上述服务器。 \n图1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不需要终端进行注册协商能够兼容不具 备注册协商能力的终端;在建立TCP连接前进行终端鉴权处理防止不必要的 TLS连接的建立减少系统资源消耗,同时可以防止服务器受到攻击。后续实 施例中提出了IP地址信息表完整和不完整时候的处理方案,对图1所示的方 案进行了补充,可以不用手工输入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由服 务器学习得到IP地址,减少手工输入提高效率。 \n以下实施例分别就预置的IP信息表完整和不完整的场景进行说明,其中 网络一侧的服务器以SIP\xa0Sever为例进行说明。 \n一、预置的IP地址信息表完整的场景下 \n在本应用场景下,系统预先开启TLS对应的监听端口,该端口承载在TLS 上,比如5061。服务器若通过该端口收到终端发送的TCP连接请求,可认为 是终端随后将要发起TLS连接请求。此时服务器可以根据在服务器中预先保 存的IP地址信息表来鉴权,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存储了TLS功能授权用户 的终端的IP地址,通过这些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可以判断出 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是否为TLS功能的授权用户的终端,从而确定是否 建立与该终端间的TCP连接。如果在IP地址信息表中包含发起TCP连接请 求的终端的IP地址,就确定可以建立与该终端的TCP连接以及随后的TLS 连接;否则,就确定未授权,拒绝建立与该终端的TCP连接。系统中的IP地 址信息表,即:包含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的信息表,可以通过 业务发放平台在服务器配置得到,这个配置的过程可以是人工输入授权用户 终端的IP地址然后发送给SIP\xa0Sever;另外,IP地址信息表也可以是通过后续 的学习方案得到。 \n在本应用的场景下,为了能通过IP来判断终端的权限,终端的IP地址需 要固定。终端的IP地址固定分配时本方案可行性高,若终端的IP地址是通过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xa0Host\xa0Configuration\xa0Protocol,DHCP)由SIP\xa0Sever 自动获取的,则终端的IP地址有可能会变化。因此,在终端的IP通过DHCP 获取场景中,需要进行配置,使终端的MAC与IP地址绑定,防止老化后, IP地址的变化。这样就能够固定终端的IP地址。上述老化是指:DHCP分配 给设备的IP地址会有一段有效时间,过有效时间后该IP地址有可能会分配给 其他终端使用。 \n终端与SIP\xa0Sever的信息交互流程如图2所示,包括: \n在交互流程执行前,SIP\xa0Sever中保存了IP地址信息表,IP地址信息表中 存储了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其中保存的IP地址信息表通过配置得到的, 另外在还可以同时配置与TLS对应的TCP监听端口(port),该TCP监听端 口的端口号也可以不用配置,直接使用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 \n201:SIP\xa0Sever启动TLS功能,并在配置的TCP监听端口上进行TCP连 接监听。 \n202:终端发起了TCP连接请求。 \n203:SIP\xa0Sever通过TCP监听端口收到上述TCP连接请求后,根据发起 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查询IP地址信息表。 \n204:如果IP地址信息表中不包含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 则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属于未授权用户的终端,则拒绝与终端建立 TCP连接。至此本流程结束。 \n205:如果IP地址信息表中包含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则 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是授权用户的终端,SIP\xa0Server建立与终端间的 TCP连接,向终端发送响应TCP连接的消息,进入206。 \n206:SIP\xa0Sever接收到来自终端的TLS连接请求; \n207:建立与该终端间的TLS连接,并向终端发送TLS连接响应的消息。 \n208:终端后续的信令承载在TLS上。 \n基于以上流程,在SIP\xa0Sever一侧的处理逻辑如图3所示,包括: \n301:流程开始,启动TCP监听端口,该TCP监听端口由TLS承载,接 收终端发起的TCP连接请求; \n302:若接收到TCP连接请求,进入303; \n303:查询IP地址信息表; \n304:判断IP地址信息表中是否含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 若是,进入305,若否,进入306; \n305:建立与上述终端间的TCP连接以及TLS连接。 \n306:拒绝建立与终端间的TCP连接。 \n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不需要终端进行注册协商,因此能够兼容不具备注 册协商能力的终端发起TCP连接请求并建立TLS连接;在建立TCP连接前 进行终端鉴权处理防止不必要的TLS连接的建立减少系统资源消耗,同时可 以防止服务器受到攻击。 \n二、预置的IP地址信息表的IP信息不完整的场景下。 \n在本应用场景下,系统中的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 通过SIP\xa0Sever学习得到。本应用场景下,SIP\xa0Sever在进行初始化时配置了授 权TLS功能的用户数为N个,但IP地址信息表为空。SIP\xa0Sever无法根据该 表信息准确判断是否建立与终端间的TCP连接以及TLS连接,因此,SIP\xa0Sever 在初始化时,SIP\xa0Sever监听TCP连接请求,在接收到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 求后,可以先接建立与该终端间的TCP连接,然后接收该终端随后发送的TLS 连接请求和注册消息,SIP\xa0Sever根据注册消息中的用户信息进行权限判断, 如果终端为授权终端则建立与该终端间的TLS连接,并将该终端的IP地址记 入到IP地址信息表中;否则拆除TCP连接并拒绝建立TLS连接。当IP地址 信息表中记录的终端IP地址的数量达到授权TLS功能用户数N时,使用预置 IP地址信息表完整的场景下的方案进行处理。在SIP\xa0Sever一侧的处理逻辑如 图4所示: \n401:流程开始,启动TCP监听端口,该TCP监听端口由TLS承载,接 收终端发起的TCP连接请求; \n402:若接收到TCP连接请求,进入403; \n403:判断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即: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数量 是否等于TLS功能授权用户的数量;若是则进入404,若否,则进入408; \n本步骤也可以放在405和407之间。 \n404:查询IP地址信息表; \n405:判断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是否包含发起TCP 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若是,进入406,若否,进入407; \n406:建立与上述终端间的TCP连接以及TLS连接;然后结束本流程。 \n407:拒绝建立与上述终端间的TCP连接;然后结束本流程。 \n408:建立与上述终端间的TCP连接,接收上述终端随后发起的TLS连 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进入409; \n409:SIP\xa0Sever根据上述注册信息判断终端是否为授权用户的终端,若是, 进入410,若否,进入411; \n410:将上述终端的IP地址记录到IP地址信息表中。由于SIP\xa0Sever确定 了该终端为授权用户的终端,则可以建立与该终端间的TLS连接。可以理解 的是通过本流程,如果授权用户的终端都执行一次本流程以后,IP地址信息 表就完整了。 \n411:拆除与该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 \n若上述403放在405和407之间,403判断结果为是执行407,判断结果 为否执行408~411。 \n终端与SIP\xa0Sever的信息交互流程如图5所示,包括: \n501:终端向SIP\xa0Sever发送TCP连接请求; \n502:SIP\xa0Sever向终端发送TCP连接响应的消息,并建立与终端间的TCP 连接; \n503:终端向SIP\xa0Sever发送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消息;该注册消息可 以采用注册信令信息来发送,并且该注册信令信息携带了用户信息; \n504:SIP\xa0Sever根据注册消息中携带的用户信息判断终端是否是授权用户 的终端。 \n505:如果504中判断结果为是,则将该终端的IP地址记录到IP地址信 息表中,由于SIP\xa0Sever确定了该终端为授权用户的终端,则可以建立与该终 端间的TLS连接,否则拆除TCP连接,并拒绝与该终端建立TLS连接。需要 说明的是,上述501~505是一个学习过程,等授权用户都执行一次注册后, 在SIP\xa0Sever中将记录全所有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后续可以根据学到的 IP地址执行IP地址信息表完整场景下的方案。 \n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装置,如图6所示,包括: \n监听单元601,用于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 TCP监听端口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第一授权确定单元602,用于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 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 \n连接控制单元603,用于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602确定结果为是,则建立 与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 602确定结果为否,则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上述装置还包括: \n第一完整性确定单元701,用于监听到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之后, 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 IP地址信息表中之前,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 \n上述连接控制单元603,具体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确定 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 址信息表中;还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上述终端的TCP 连接,接收来自终端的注册信息,根据终端发送的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 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授权终端,则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 并将上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若不是授权终端,则拆 除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 \n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上述装置还包括: \n第二完整性确定单元801,用于在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 址不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后,在拒绝与上述终端 建立TCP连接之前,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 \n上述连接控制单元603,具体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则执 行: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CP连接;还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 建立与上述终端的TCP连接,接收来自终端的注册信息,根据终端发送的注 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授权终端,则与上 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上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 若不是授权终端,则拆除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LS 连接。 \n可选地,如图9所示,上述第一完整性确定单元701或第二完整性确定 单元801包括: \n完整性确定子单元901,用于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项是否 等于预置的授权用户数。 \n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上述装置还包括: \n授权数确定单元1001,用于接收用户设置的授权用户数;或者,获取许 可证中的授权用户数。 \n可选地,上述监听单元601,具体用于启动传输层连接TLS的功能后, 在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上进行TCP连接监听;监听来自终端 的TCP连接请求。 \n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不需要终端进行注册协商能够兼容不具备注册协商 能力的终端;在建立TCP连接前进行终端鉴权处理防止不必要的TLS连接的 建立减少系统资源消耗,同时可以防止服务器受到攻击。 \n以上实施例中,传输层建立连接的装置或SIP服务器或服务器可以为计 算机等硬件设备,而执行上述功能的方法可以为计算机的处理器,上述的功 能模块也可以为运行为计算机的处理器中的模块。 \n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上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 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n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传输层连接建立方法和装置进行了详细介 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 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 的限制。 \n', 'erdt': 20120111, 'family_inpadoc': 'CN201110229975A', 'family_original': '45010274', 'inventor': [{'lang': 'CN', 'name': '施洋',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刘冀',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29/08', 'main_group': 'H04L2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29/08'}},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29/06', 'main_group': 'H04L2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29/06'}},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29/12', 'main_group': 'H04L2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29/12'}}],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44285', 'lang': 'CN', 'name':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彭愿洁',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李文红', 'name_id': 2}], 'patent_id': 'b0a22387-4b44-43f7-967c-22353bee69d3', 'pbdt': 20111130, 'pn_official': 'CN102263826A', 'prsd': 20131204, 'title': '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update_ts': 1537348321739, 'tags': ['智能车载设备制造',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其他办公设备维修']} {'abst': '本发明适用于电视领域,提供了一种节目信息发送系统、方法以及接收终端,所述系统包括服务器以及多个接收终端,所述接收终端连接有智能卡,所述服务器将与其中一个接收终端连接的智能卡登记为主智能卡,其余的登记为副智能卡,所述服务器向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发送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并将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与相应的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本发明不需要用户频繁向其他接收终端插入主智能卡进行权限认证,而且,不需要因为不同的接收终端而配置不同的硬件或者软件降低了生产厂商的生产成本。', 'apdt': 20080327, 'apno_official': 'CN200810066429.5',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道创维大厦A14', 'city': '深圳', 'country': 'CN', 'district': '南山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道8-南门', 'lat': 22.54489137187, 'lon': 113.95769893519, 'postcode': '518057', 'state': '广东'}, 'lang': 'CN', 'name': '深圳创维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_current': [{'address': {'address':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道008号创维大厦A703、704室'}, 'lang': 'CN', 'name': '深圳市创维软件有限公司'}], 'claim': '1、一种节目信息发送系统,包括服务器以及多个接收终端,所述接收终端 连接有智能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将与其中一个接收终端连接的智能卡 登记为主智能卡,其余的登记为副智能卡,所述服务器向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 收终端发送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 \n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 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并将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 与相应的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目信息发送系统,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主智能卡 连接的接收终端通过USB、或者遥控器将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与 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目信息发送系统,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主智能卡 连接的接收终端通过RS232串口或者并口或者以太网口或者CABLE线或者电 力载波将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目信息发送系统,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主智能卡 连接的接收终端通过RF控制器、或者是蓝牙通讯、无线以太网连接、红外连 接将接收到的授权数据发送至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5、一种接收终端,该接收终端与服务器连接,其特征在于,该接收终端还 连接有主智能卡,所述接收终端还包括: \n授权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 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 \n授权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发送至 与相应的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终端,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主智能卡连接的接 收终端通过USB、或者遥控器将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与副智能卡 连接的接收终端。 \n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终端,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主智能卡连接的接 收终端通过RS232串口或者并口或者以太网口或者CABLE线或者电力载波将 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终端,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主智能卡连接的接 收终端通过RF控制器、或者是蓝牙通讯、无线以太网连接、红外连接将接收 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9、一种节目信息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n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 数据; \n将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与相应的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 端。 \n', 'claim_count': 14,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属于电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目信息发送系统、方法以及接收终 端。 \n背景技术\n数字电视已经或正在进入千家万户,目前大多数数字电视用户是通过运行 商提供的或购买的机顶盒等数字电视收视机收看数字电视节目,运行商通过机 顶盒中插入的IC卡控制用户收看的权限和据此收费,由于有些家庭可能具有多 台电视机,就要有多台接收机,为了为这种情况的用户提供方便,很多情况下 运营商对于用户的第二台或更多台接收机实行更优惠的收费方式,如免装初装 费,减少收视费或免费等。所以如何对这种情况进行控制,如何识别主机、副 机,如何确保副机就在主人家使用等,\xa0\xa0就成为运营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n现有技术中,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n1、为用户的每一台新增接收机办理相应的与主卡不一样的副卡,用户在使 用时,通过定期在副机中插入主卡对副机进行授权,保证副机正常收看; \n2、为用户配置与主机不一样的副机,主机把解扰过的数据发送给副机,副 机没有对授权加密节目进行解密和解授权功能; \n3、在接收机的软件上区分主副机,对主机没有任何限制,插入有条件接收 (Conditional\xa0Access,CA)智能卡就能够收视授权节目,副机必须得到主机的授 权命令,才能正常收视授权节目。 \n显然,第一种方式需要为用户不同的机器类型配置相应类型的卡,并且需 要用户频繁向副机插入主卡进行权限认证,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第二和第三种方式则需要为用户配置不同的机器,由于硬件不同或者软件不同, 增加了生产厂商的生产成本,给生产厂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n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由于接收终端的类型不同需要配置不同的硬件或 者软件,增加了生产成本,给生产厂商带来极大的不便。 \n发明内容\n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目信息发送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 中,由于接收终端的类型不同需要配置不同的硬件或者软件,增加了生产成本 的问题。 \n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节目信息发送系统,包括服务器以及多 个接收终端,所述接收终端连接有智能卡,所述服务器将与其中一个接收终端 连接的智能卡登记为主智能卡,其余的登记为副智能卡,所述服务器向与主智 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发送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 权数据; \n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 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并将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 与相应的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收终端,该接收终端与服务器连 接,该接收终端还连接有智能卡,所述接收终端还包括: \n授权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 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 \n授权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授权数据发送至与相应的与副智能卡 连接的接收终端。 \n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目信息发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一下步骤: \n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 数据; \n将接收到的授权数据发送至与相应的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目信息发送系统,包括服务器以及多个接收终端, 该接收终端连接有智能卡,所述服务器将与其中一个接收终端连接的智能卡登 记为主智能卡,其余的登记为副智能卡,所述服务器向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 终端发送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与所述 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接收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 的授权数据,并将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与相应的智能卡连接的接 收终端,不需要用户频繁向其他接收终端插入主智能卡进行权限认证,而且, 不需要因为不同的接收终端而配置不同的硬件或者软件降低了生产厂商的生产 成本。 \n附图说明\n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目信息发送系统的结构图; \n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终端的结构图; \n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目信息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n具体实施方式\n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 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 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n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目信息发送系统,包括服务器以及多个接收终端, 该接收终端连接有智能卡,所述服务器将与其中一个接收终端连接的智能卡登 记为主智能卡,其余的登记为副智能卡,所述服务器向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 终端发送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与所述 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接收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 的授权数据,并将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与相应的智能卡连接的接 收终端。 \n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目信息发送系统的结构。 \n该节目信息发送系统包括服务器以及多个接收终端,其中,该接收终端连 接有智能卡。服务器为前端运营系统的用户管理系统服务器以及CA系统服务 器。 \n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位于前端运营系统的用户管理系统服务器接收智能卡 的登记,将用户的其中一张智能卡登记为主智能卡,其余卡为副智能卡,其中, 主智能卡和副智能卡在功能上没有任何差别。与主智能卡连接的终端为主接收 终端,与副智能卡连接的终端为子接收终端。 \nCA系统服务器根据用户管理系统服务器中用户信息向与主智能卡连接的 接收终端发送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不 向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发送授权数据。由于服务器没有向与副智能卡连 接的接收终端发送授权数据,因此与副智能卡连接的的接收终端不能正常收看 带授权和加扰的节目。 \n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接收服务器发送的授权数据。其中,每张智能 卡的授权信息通过卡号相互区分,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接收到包含有副 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后,使用从服务器接收到的包含有时间信息的数据 作为加密密钥,对收到的副智能卡的授权信息进行动态加密。 \n加密后通过局域网向其它接收终端传送经过加密的对应副智能卡的授权信 息,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接收到相应的智能卡的授权信息,并解密处理 送给CA智能卡处理,这样就能够正常收看授权节目了。 \n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通过通用串行总线 (Universal\xa0Serial\xa0Bus,USB)、或者遥控器等中间载体将接收到的授权数据发 送至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通过RS232串口、并口、 以太网口、有线电视电缆(CABLE)线、电力载波等有线方式将接收到的授权 数据发送至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通过RF控制器、或者 是蓝牙通讯、无线以太网连接、红外连接等无线方式将接收到的授权数据发送 至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目信息发送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用户多台接 收机的控制,方便用户的使用,而且,也省去了生产厂家的制造麻烦。 \n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接收终端,该接收终端与服务器连接,该接收 终端还连接有智能卡,请参阅图2。 \n授权数据接收模块11接收所述服务器发送的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 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 \n授权信息发送模块12将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与相应的与副 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通过USB、或者遥控器 将接收到的授权数据发送至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通过RS232串口、并口、 以太网口、CABLE线、电力载波将接收到的授权数据发送至与副智能卡连接的 接收终端。 \n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通过射频(Radio Frequency,RF)控制器、或者是蓝牙通讯、无线以太网连接、红外连接将接 收到的授权数据发送至与副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 \n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节目信息发送方法,请参阅图3。 \n在步骤S101中,接收服务器发送的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 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 \n在步骤S102中,将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与相应的与副智能卡 连接的接收终端。具体的发送方式在前文已述,此处就不再赘述。 \n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目信息发送系统,包括服务器以及多个接收终端, 该接收终端连接有智能卡,所述服务器将与其中一个接收终端连接的智能卡登 记为主智能卡,其余的登记为副智能卡,所述服务器向与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 终端发送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的授权数据,与所述 主智能卡连接的接收终端接收包含有主智能卡授权信息以及副智能卡授权信息 的授权数据,并将接收到的副智能卡授权数据发送至与相应的智能卡连接的接 收终端,不需要用户频繁向其他接收终端插入主智能卡进行权限认证,而且, 不需要因为不同的接收终端而配置不同的硬件或者软件降低了生产厂商的生产 成本。 \n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 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之内。 \n', 'erdt': 20090610, 'family_inpadoc': 'CN200810066429A', 'family_original': '39989623', 'inventor': [{'lang': 'CN', 'name': '毛国红',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N7/16', 'main_group': 'H04N7', 'section': 'H', 'sub_class': 'H04N', 'sub_group': 'H04N7/16'}}, {'code': {'clazz': 'H04', 'full': 'H04N5/00', 'main_group': 'H04N5', 'section': 'H', 'sub_class': 'H04N', 'sub_group': 'H04N5/00'}}],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44237', 'lang': 'CN', 'name':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张全文', 'name_id': 1}], 'patent_id': 'ccf45e70-c9e4-458e-ba88-f5c5c3fe5bd9', 'pbdt': 20080917, 'pn_official': 'CN101267530A', 'prsd': 20110629, 'title': '一种节目信息发送系统、方法以及接收终端', 'update_ts': 1538045917737, 'tags': ['其他软件开发', '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abst': '本发明适用于物联网领域本发明适用于物联网领域,提供了一种建立网络系统的方法及一种网络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份认证信息;建立第二网络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连接进行身份认证识别;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将所述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本发明通过方便的组网方式实现将一端的通信设备与另一端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方便用户进行后续的控制操作。', 'apdt': 20160129, 'apno_official': 'CN2016/072676',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5th Floor, Yingtang Building,South 5th Road, Hi-Tech Park, Nanshan District,Shenzhen, Guangdong 518057 CN', 'city': 'Shenzhen', 'country': 'CN', 'formatted_address': 'Nanshan,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518057', 'lat': 22.5471035, 'lon': 113.9452185, 'postcode': '518057', 'state': 'Guangdong'}, 'lang': 'EN', 'name': 'FANTEM TECHNOLOGIES (SHEN ZHEN) CO., LT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南5道英唐大厦5楼, Guangdong 518057 CN', 'city': '深圳市', 'country': 'CN', 'district': '南山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南五路5', 'lat': 22.54045073974835, 'lon': 113.95299976971707, 'postcode': '518057', 'state': '广东'}, 'ans_id': '8f2d7079-9369-471f-b682-cb3873078e43', 'lang': 'CN', 'name': '丰唐物联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th Floor, Yingtang Building,South 5th Road, Hi-Tech Park, Nanshan District,Shenzhen, Guangdong 518057 CN', 'city': 'Shenzhen', 'country': 'CN', 'formatted_address': 'Nanshan,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518057', 'lat': 22.5471035, 'lon': 113.9452185, 'postcode': '518057', 'state': 'Guangdong'}, 'lang': 'EN', 'name': 'FANTEM TECHNOLOGIES (SHEN ZHEN) CO., LT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南5道英唐大厦5楼, Guangdong 518057 CN', 'city': '深圳市', 'country': 'CN', 'district': '南山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南五路5', 'lat': 22.54045073974835, 'lon': 113.95299976971707, 'postcode': '518057', 'state': '广东'}, 'ans_id': '8f2d7079-9369-471f-b682-cb3873078e43', 'lang': 'CN', 'name': '丰唐物联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权利要求书\n[权利要求 1] 一种建立网络系统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n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份认证信息; 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并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连接进行身份认证识别; 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将所述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通信设备加入 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n[权利要求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在建立第一无线连 接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份认证信息步骤之后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传输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连接信息。\n[权利要求 3]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在将所述建立第二 网络连接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步骤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权限配置, 具体包括管理 权限配置以及被管理权限配置。\n[权利要求 4] 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在对同一网络控制 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权限配置的步骤之后还包括:\n对所述网络控制系统进行云端备份。\n[权利要求 5] 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权限配置还包括:\n对管理权限进行分享权限的配置;\n对被管理权限进行修改权限的配置。\n[权利要求 6] —种网络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包括:\n第一连接建立单元, 用于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 传输身份认证信息;\n第二连接建立单元, 用于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并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连 接进行身份认证识别;\n系统组建单元, 用于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将所述建立第二网络 连接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n[权利要求 7] 如权利要求 6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还包括:\n信息传输单元, 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传输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 连接信息。\n[权利要求 8] 如权利要求 6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还包括:\n权限配置单元, 用于对所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权限 配置, 具体包括管理权限配置以及被管理权限配置。\n[权利要求 9]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还包括:\n备份单元, 用于对所述网络控制系统进行云端备份。\n[权利要求 10] 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权限配置单元包括: 分享单元, 用于对管理权限进行分享权限的配置; 修改单元, 用于对被管理权限进行修改权限的配置。', 'desc': '一种建立网络系统的方法及一种网络系统\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属于物联网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建立网络系统的方法及一种网络系统。\n背景技术\n[0002] 目前,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在硬件设备之间需要进行更多和更广泛的网络 连接, 传统的物联网设备之间进行网络连接吋, 通常需要通过设立中心服务器 作为管理控制中心进行处理数据, 例如家庭网络是以家庭中的路由器作为网络 的中间连接设备。\n技术问题\n[0003]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立网络系统的方法及一种网络系统, 旨在 通过方便的组网方式实现通信设备的网络组建, 并获取得到网络设备之间的控 制权限。\n问题的解决方案\n技术解决方案\n[0004]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建立网络系统的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0005] 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份认证信息;\n[0006] 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并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连接进行身份认证识别;\n[0007] 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将所述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 络控制系统中。\n[0008] 进一步的, 所述通过射频识别方法在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 接传输身份认证信息步骤之后还包括:\n[0009] 通过射频识别建立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连接;\n[0010] 通信设备任一端向另一端传输带有身份认证信息的识别信息通过所述第一无线 连接传输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连接信息。\n[0011] 进一步的, 所述方法在将所述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 制系统中步骤之后还包括: [0012] 对所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权限配置, 具体包括管理权限配置 以及被管理权限配置。\n[0013] 进一步的, 所述方法在对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权限配置的步骤 之后还包括:\n[0014] 对所述网络控制系统进行云端备份。\n[0015] 进一步的, 所述权限配置还包括:\n[0016] 对管理权限进行分享权限的配置;\n[0017] 对被管理权限进行修改权限的配置。\n[0018]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络系统, 所述系统包括:\n[0019] 第一连接建立单元, 用于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份 认证信息;\n[0020] 第二连接建立单元, 用于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并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连接进行身 份认证识别;\n[0021] 系统组建单元, 用于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将所述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通 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n[0022] 所述系统还包括:\n[0023] 信息传输单元, 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传输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连接信息 [0024] 进一步的, 所述系统还包括:\n[0025] 权限配置单元, 用于对所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权限配置, 具 体包括管理权限配置以及被管理权限配置。\n[0026] 进一步的, 所述系统还包括:\n[0027] 备份单元, 用于对所述网络控制系统进行云端备份。\n[0028] 进一步的, 所述权限配置单元包括:\n[0029] 分享单元, 用于对管理权限进行分享权限的配置;\n[0030] 修改单元, 用于对被管理权限进行修改权限的配置。\n发明的有益效果\n有益效果 [0031]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一种建立网络系统的方法及一种网络系统, 建立第一无线连 接并通过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份认证信息, 之后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并通过第 二网络连接进行身份认证识别, 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将建立第二网络连 接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 之后对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 设备进行权限配置, 通过同一网络控制系统完成系统内部的控制操作, 方便用 户通过方便的网络连接方式实现对通信设备的控制权限的取得, 并将通信设备 加入到同一个网络控制系统中进行网络的控制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了 网络中心的网络操作, 方便用户实现快速的网络控制权限的获取和操作, 使得 用户可以更方便的进行使用通信设备组网和控制。\n对附图的简要说明\n附图说明\n[0032] 图 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网络系统的方法的实现流程图;\n[0033] 图 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网络系统的方法的实现流程图;\n[0034] 图 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系统的结构图; 以及\n[0035] 图 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系统的结构图。\n本发明的实施方式\n[0036]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 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 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 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 例, 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n[0037]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 "第二"、 "第三 ""第 四"等 (如果存在) 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 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 次序。 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 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 术语"包括"和" 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 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例如, 包含了一系列 步骤或单元的过程、 方法、 系统、 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 或单元, 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 方法、 产品或设备固 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n[0038]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n[0039] 实施例一:\n[0040] 图 1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网络系统的方法的实现流程, 详 述如下:\n[0041] 在步骤 S101中, 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份认证信息\n[0042]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当用户需要将通信设备建立连接并进行设备之间的控制操 作吋, 用户首先可以将通信设备中的一端与另一端建立无线连接, 其中建立无 线连接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射频识别的方式建立, 也可以是通过其他可识别的信 息建立, 例如可以采用 RFID (Radio Frequency\nIdentification) 无线射频识别或者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距离无线 通信技术来建立第一无线连接, 也可以通过读取带有连接信息的其他可读取信 息来建立连接例如读取可识别的二维码信息, 其中优选的采用 NFC建立第一无线 连接, 当建立了第一无线连接以后, 通过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份认证识别信息\n[0043] 在步骤 S102中, 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并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连接进行身份认证识 别。\n[0044]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在传输完身份认证信息以后, 通信设备与通信设备之间建 立第二网络连接, 其中第二网络连接可以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建立的网络连接, 也可以是通过网关或者其他网络连接方式建立的网络连接, 例如通过物联网传 输协议建立的网络连接, 通过 wifi建立的网络连接, 当建立第二网络连接以后, 通信设备一端与另一端进行身份的识别认证, 通过第一无线连接传输的身份认 证信息, 完成通信设备之间的身份识别。\n[0045] 在步骤 S103中, 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将所述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通信设 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n[0046]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当通信设备的身份识别通过以后, 通过建立的第二网络连 接, 通信设备可以进行网络数据通信, 此吋可以做一些网络操作步骤, 将两端 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个网络控制系统中, 其中加入到同一个网络控制系统中 的方式可以是将两端的通信设备进行网络参数的参数配置设置, 其中配置设置 可以是通过自动配置的方式进行实施的, 例如当两端通信设备建立无线连接以 后两端通信设备自动进行根据设备类型进行参数配置设置, 通过相应的网络参 数配置设置来实现一端通信设备将另一端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n[0047]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上述方式, 一种建立网络系统的方法, 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 通过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份认证信息, 之后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并通过第二网 络连接进行身份认证识别, 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将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 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 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一端的通信设备与 另一端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 方便用户进行后续的控制操作。\n[0048] 实施例二:\n[0049] 图 2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系统的实现流程, 详述如下: [0050] 在步骤 S201中, 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份认证信息\n[0051]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当用户需要将通信设备建立连接并进行设备之间的控制操 作吋, 当用户需要将通信设备建立连接并进行设备之间的控制操作吋, 用户首 先可以将通信设备中的一端与另一端建立无线连接, 其中建立无线连接的方式 可以是通过射频识别的方式建立, 也可以是通过其他可识别的信息建立, 例如 可以采用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无线射频识别或者 NFC (Near\nField Communication)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来建立第一无线连接, 也可以通过读 取带有连接信息的其他可读取信息来建立连接例如读取可识别的二维码信息, 由于近距离无线连接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所以其中优选的采用 NFC建立第一无线 连接, 当建立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连接以后, 通信设备的任一端都可以进 行数据的传输, 此吋可以通过通信设备的任一端向另一端发送带有身份认证的 信息, 具体带有身份认证的信息可以是设备的唯一编号信息也可以是设备的秘 钥信息或者其他能确认设备属性和身份的识别信息。 [0052] 在步骤 S202中, 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传输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连接信息。\n[0053]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当通过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份认证信息以后, 通信设备之 间还可以通过第一无线连接传输建立第二无线连接的连接信息, 由于第二无线 连接是与第一无线连接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 当建立第二网络连接需要在建立 第二网络连接前进行认证的吋候, 可以通过第一无线连接来传输建立第二无线 连接的连接信息, 方便后续建立第二无线网络连接。\n[0054] 在步骤 S203中, 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并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连接进行身份认证识 别。\n[0055]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当完成通信设备任一端向另一端传输带有身份认证信息的 识别信息, 通信设备之间可以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第二网络连接的建立可以采 用 WiFi技术、 蓝牙技术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或者通过物联网传输协议建立的无 线连接, 例如 zigbee连接, z-wave连接等, 也可以是通过其他通信通道的方式建 立无线连接, 例如通过路由器中转的方式建立无线连接, 或者通过移动运营商 提供的 2G、 3G、 4G等移动通信网络通道来建立无线连接, 其中根据通信方式的 不同, 建立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 例如可以通过网络命令的方式建立连 接, 当需要进行连接前的认证吋, 可以使用通过第一无线连接传输建立第二网 络连接的连接信息进行认证, 建立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网络连接以后, 可以对 建立无线通信的设备进行身份的识别认证, 身份识别的认证可以采用网络传输 的电子证书的方式进行, 也可以采用秘钥等方式来实现, 具体实施吋可以采用 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过程中传输的身份认证信息来进行识别认证, 其中根据建立 连接的设备的不同可以通过账户密码的方式来进行身份识别认证, 也可以根据 通信设备后续建立的无线连接进行身份的识别认证, 例如当后续通信设备的一 端与另一端通过物联网网络建立无线连接, 此吋可以通过对账户信息或者识别 码信息来实现对任一端的设备的身份识别认证。\n[0056] 在步骤 S204中, 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将所述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通信设 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n[0057]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通信设备可以通过建立的第二 无线连接与通信设备的另一端进行数据通信, 此吋可以做一些网络操作步骤, 将两端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个网络控制系统中, 通过同一个网络控制系统,用 户可以对两端的通信设备进行网络参数的参数配置设置, 通过相应的网络参数 配置设置来实现一端通信设备将另一端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 当将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后, 锁定通信设备的组网权限, 其中被 锁定组网权限的设备无法再被其他设备进行组网和取得控制权限。\n[0058] 在步骤 S205中, 对所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权限配置, 具体包 括管理权限配置以及被管理权限配置。\n[0059]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当将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 统中后, 在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设备可以进行连接和通信, 此吋可以通过连 接所固有协议中的特殊命令来实现一端设备对另一端设备的控制。 其中对同一 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权限配置包括: 对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 设备进行管理权限配置以及被管理权限配置, 其中对管理权限进行配置具体可 以是对分享权限的分配配置; 其中对被管理权限进行配置具体可以是进行修改 权限的分配配置, 其中对于分享权限的分配具体可以是对通过身份识别认证以 后的通信设备对被控制设备的控制权限的分享控制权限的分配, 其中对于修改 权限的分配具体可以是对通过身份识别认证以后的通信设备的再次组网权限的 修改权限, 当锁定通信设备的组网权限以后, 被锁定组网权限的设备无法再被 其他设备进行组网并取得控制权限, 此吋被锁定权限的通信设备只接受被锁定 的控制设备的网络控制操作。\n[0060] 在步骤 S206中, 对所述网络控制系统进行云端备份。\n[0061]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在将建立第二网络连接通信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 制系统中以后, 为了保证网络控制系统中重要参数的设置信息的安全, 还可以 将网络控制系统中的参数进行云端的备份操作, 通过云端的备份操作, 可以实 现后续重要权限的再次鉴权, 以此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 或 者通过备份在云端的数据信息实现相关信息的回复操作。\n[006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一种建立网络系统的方法, 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通过第一 无线连接传输身份认证信息, 之后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并通过第二网络连接进 行身份认证识别, 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将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通信设备 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 之后对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权限 配置。 通过同一网络控制系统完成系统内部的控制操作, 方便用户通过方便的 网络连接方式实现对通信设备的控制权限的取得, 并将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个 网络控制系统中进行网络的控制操作。\n[0063] 实施例三:\n[0064] 图 3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系统的结构图, 为了便于说明, 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n[0065] 第一连接建立单元 31, 用于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 份认证信息。\n[0066]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第一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当用户需要将通信设备建立连接并 进行设备之间的控制操作吋, 用户首先可以将通信设备中的一端与另一端建立 无线连接, 其中建立无线连接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射频识别的方式建立, 也可以 是通过其他可识别的信息建立, 例如可以采用 RFID (Radio Frequency\nIdentification) 无线射频识别或者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距离无线 通信技术来建立第一无线连接, 也可以通过读取带有连接信息的其他可读取信 息来建立连接例如读取可识别的二维码信息, 其中优选的采用 NFC建立第一无线 连接, 当建立了第一无线连接以后, 通过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份认证识别信息\n[0067] 第二连接建立单元 32, 用于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并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连接进行 身份认证识别。\n[0068]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第二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在传输完身份认证信息以后, 通信 设备与通信设备之间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其中第二网络连接可以是通过移动互 联网建立的网络连接, 也可以是通过网关或者其他网络连接方式建立的网络连 接, 例如通过物联网传输协议建立的网络连接, 通过 wifi建立的网络连接, 当建 立第二网络连接以后, 通信设备一端与另一端进行身份的识别认证, 通过第一 无线连接传输的身份认证信息, 完成通信设备之间的身份识别。\n[0069] 系统组建单元 33, 用于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将所述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 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 并对所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 备进行权限配置。\n[0070]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系统组建单元用于当通信设备的身份识别通过以后, 通过 建立的第二网络连接, 通信设备可以进行网络数据通信, 此吋可以做一些网络 操作步骤, 将两端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个网络控制系统中, 其中加入到同一 个网络控制系统中的方式可以是将两端的通信设备进行网络参数的参数配置设 置, 其中配置设置可以是通过自动配置的方式进行实施的, 例如当两端通信设 备建立无线连接以后两端通信设备自动进行根据设备类型进行参数配置设置, 通过相应的网络参数配置设置来实现一端通信设备将另一端通信设备加入到同 一网络控制系统中。\n[0071]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一种网络系统, 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通过第一无线连接传输 身份认证信息, 之后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并通过第二网络连接进行身份认证识 另 |J, 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将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 络控制系统中。 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一端的通信设备与另一端通信设备加入到 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 方便用户进行后续的控制操作。\n[0072] 实施例四:\n[0073] 图 4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系统的结构图, 为了便于说明, 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n[0074] 第一连接单元 41, 用于建立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连接。\n[0075]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第一连接单元用于当用户需要将通信设备建立连接并进行 设备之间的控制操作吋, 当用户需要将通信设备建立连接并进行设备之间的控 制操作吋, 用户首先可以将通信设备中的一端与另一端建立无线连接, 其中建 立无线连接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射频识别的方式建立, 也可以是通过其他可识别 的信息建立, 例如可以采用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无线射频识别 或者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来建立第一无线连接 , 也可以通过读取带有连接信息的其他可读取信息来建立连接例如读取可识别 的二维码信息, 由于近距离无线连接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所以其中优选的采用 N FC建立第一无线连接, 当建立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一无线连接以后, 通信设备的 任一端都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 此吋可以通过通信设备的任一端向另一端发送 带有身份认证的信息, 具体带有身份认证的信息可以是设备的唯一编号信息也 可以是设备的秘钥信息或者其他能确认设备属性和身份的识别信息。\n[0076] 信息传输单元 42, 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传输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连接信 息。\n[0077]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信息传输单元用于当通过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身份认证信息 以后, 通信设备之间还可以通过第一无线连接传输建立第二无线连接的连接信 息, 由于第二无线连接是与第一无线连接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 当建立第二网 络连接需要在建立第二网络连接前进行认证的吋候, 可以通过第一无线连接来 传输建立第二无线连接的连接信息, 方便后续建立第二无线网络连接。\n[0078] 第二连接建立单元 43, 用于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并通过所述第二网络连接进行 身份认证识别。\n[0079]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第二连接建立单元用于当完成通信设备任一端向另一端传 输带有身份认证信息的识别信息, 通信设备之间可以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第二 网络连接的建立可以采用 WiFi技术、 蓝牙技术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或者通过物 联网传输协议建立的无线连接, 例如 zigbee连接, z-wave连接等, 也可以是通过 其他通信通道的方式建立无线连接, 例如通过路由器中转的方式建立无线连接 , 或者通过移动运营商提供的 2G、 3G、 4G等移动通信网络通道来建立无线连接 , 其中根据通信方式的不同, 建立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 例如可以通过 网络命令的方式建立连接, 当需要进行连接前的认证吋, 可以使用通过第一无 线连接传输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连接信息进行认证, 建立通信设备之间的第二 网络连接以后, 可以对建立无线通信的设备进行身份的识别认证, 身份识别的 认证可以采用网络传输的电子证书的方式进行, 也可以采用秘钥等方式来实现 , 具体实施吋可以采用第一无线连接传输过程中传输的身份认证信息来进行识 别认证, 其中根据建立连接的设备的不同可以通过账户密码的方式来进行身份 识别认证, 也可以根据通信设备后续建立的无线连接进行身份的识别认证, 例 如当后续通信设备的一端与另一端通过物联网网络建立无线连接, 此吋可以通 过对账户信息或者识别码信息来实现对任一端的设备的身份识别认证。\n[0080] 系统组建单元 44, 用于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将所述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 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n[0081]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系统组建单元用于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通信设备可 以通过建立的第二无线连接与通信设备的另一端进行数据通信, 此吋可以做一 些网络操作步骤, 将两端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个网络控制系统中, 通过同一 个网络控制系统,用户可以对两端的通信设备进行网络参数的参数配置设置, 通 过相应的网络参数配置设置来实现一端通信设备将另一端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 网络控制系统中, 当将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后, 锁定通信设备的 组网权限, 其中被锁定组网权限的设备无法再被其他设备进行组网和取得控制 权限。\n[0082] 权限配置单元 45, 用于对所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权限配置, 具体包括管理权限配置以及被管理权限配置。\n[0083]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权限配置单元用于当将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通信设备加入 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后, 在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设备可以进行连接和通信 , 此吋可以通过连接所固有协议中的特殊命令来实现一端设备对另一端设备的 控制。 其中对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权限配置包括: 对同一网络 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管理权限配置以及被管理权限配置, 其中对管理权 限进行配置具体可以是对分享权限的分配配置; 其中对被管理权限进行配置具 体可以是进行修改权限的分配配置, 其中对于分享权限的分配具体可以是对通 过身份识别认证以后的通信设备对被控制设备的控制权限的分享控制权限的分 配, 其中对于修改权限的分配具体可以是对通过身份识别认证以后的通信设备 的再次组网权限的修改权限, 当锁定通信设备的组网权限以后, 被锁定组网权 限的设备无法再被其他设备进行组网并取得控制权限, 此吋被锁定权限的通信 设备只接受被锁定的控制设备的网络控制操作。\n[0084] 备份单元 46, 用于对所述网络控制系统进行云端备份。\n[0085]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备份单元用于在将建立第二网络连接通信的通信设备加入 到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以后, 为了保证网络控制系统中重要参数的设置信息的 安全, 还可以将网络控制系统中的参数进行云端的备份操作, 通过云端的备份 操作, 可以实现后续重要权限的再次鉴权, 以此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 全可靠性, 或者通过备份在云端的数据信息实现相关信息的回复操作。 其中对 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权限配置包括: 通过权限配置单元对同一 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管理权限配置以及被管理权限配置, 其中对管 理权限进行配置具体可以是对分享权限的分配配置; 其中对被管理权限进行配 置具体可以是进行修改权限的分配配置, 其中对于分享权限的分配具体可以是 对通过身份识别认证以后的通信设备对被控制设备的控制权限的分享控制权限 的分配, 其中对于修改权限的分配具体可以是对通过身份识别认证以后的通信 设备的再次组网权限的修改权限, 当锁定通信设备的组网权限以后, 被锁定组 网权限的设备无法再被其他设备进行组网并取得控制权限, 此吋被锁定权限的 通信设备只接受被锁定的控制设备的网络控制操作。\n[0086]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一种网络系统, 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并通过第一无线连接传输 身份认证信息, 之后建立第二网络连接, 并通过第二网络连接进行身份认证识 另 |J, 当身份认证识别通过以后, 将建立第二网络连接的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网 络控制系统中, 之后对同一网络控制系统中的通信设备进行权限配置, 通过同 一网络控制系统完成系统内部的控制操作, 方便用户通过方便的网络连接方式 实现对通信设备的控制权限的取得, 并将通信设备加入到同一个网络控制系统 中进行网络的控制操作。\n[0087]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 吋, 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基于这样的理解, 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 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 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 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 (可以是个人计算机, 服务器, 或者网 络设备等) 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而前述的存储 介质包括: U盘、 移动硬盘、 只读存储器 (ROM, Read-Only Memory) 、 随机 存取存储器 (RAM, Random Access Memory) 、 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 程序代码的介质。\n[008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 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之内。',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9/32', 'main_group': 'H04L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9/32'}, 'data_source': 'H', 'level': 'A', 'office': 'CN',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version': '20060101'},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29/06', 'main_group': 'H04L2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29/06'}, 'data_source': 'H', 'level': 'A', 'office': 'CN',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version': '20060101'},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29/08', 'main_group': 'H04L2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29/08'}, 'data_source': 'H', 'level': 'A', 'office': 'CN',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version': '20060101'}], 'kd': 'A1', 'patent_agent': [{'address': {'address': '4th Fl. West (P.O. Box No.5), Old Shenzhen Special Zone Newspaper Building,No. 1014 Shen Nan Rd. C., Futian,Shenzhen, Guangdong 518028 CN', 'city': 'Shenzhen', 'country': 'CN', 'formatted_address': 'Futian,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518028', 'lat': 22.5535119, 'lon': 114.0951945, 'postcode': '518028', 'state': 'Guangdong'}, 'lang': 'EN', 'name': 'SHENZHEN ZHONGYI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1014号老特区报社四楼(5号信箱), Guangdong 518028 CN', 'city': '深圳市', 'country': 'CN', 'district': '福田区', 'formatted_address':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深南中路1014号', 'lat': 22.547331238172298, 'lon': 114.10731718581727, 'postcode': '518028', 'state': '广东'}, 'lang': 'CN', 'name':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id': '5abf9693-95c2-4fd2-82bf-8fd4b9548427', 'pbdt': 20160929, 'priority': [{'country': 'CN', 'date': 20150320, 'number': '201510126571.4'}], 'title': '一种建立网络系统的方法及一种网络系统', 'update_ts': 1528704621474, 'tags': ['智能车载设备制造',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其他办公设备维修']} {'abs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传输层连接建立方法和装置,其中方法的实现包括: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若是,则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若否,则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不需要终端进行注册协商就能够兼容不具备注册协商能力的终端;在建立TCP连接前进行终端鉴权处理防止不必要的TLS连接的建立减少系统资源消耗,同时可以防止服务器受到攻击。', 'apdt': 20110811, 'apno_official': 'CN201110229975.8',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310052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滨兴路301号1栋三层', 'city': '杭州', 'country': 'CN', 'district': '滨江区', 'formatted_address':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兴路301号', 'lat': 30.195342883471, 'lon': 120.21368707574, 'postcode': '310052', 'state': '浙江'}, 'lang': 'CN', 'name': '杭州华为企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_current': [{'address': {'address':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滨兴路301号1栋三层'}, 'lang': 'CN', 'name': '杭州华为企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claim': '1.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n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监听来 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确定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若完整,确定 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 址信息表中,若是,则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与所述终端建立TLS 连接;若否,则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若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接收所述终端发起 的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 若是,则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 地址信息表中;若否,则拆除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 TLS连接。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 完整包括: \n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项是否等于预置的授权用户数。 \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 否完整之前还包括: \n接收用户设置的授权用户数;或者,获取许可证中的授权用户数。 \n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置的与TLS对应 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包括: \n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 \n5.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n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监听来 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 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若是,则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与所述终端 建立TLS连接;若否,则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若完整,则执行: 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若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接收所述终端发起 的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 若是,则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 地址信息表中;若否,则拆除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 TLS连接。 \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 完整包括: \n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项是否等于预置的授权用户数。 \n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 否完整之前还包括: \n接收用户设置的授权用户数;或者,获取许可证中的授权用户数。 \n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置的与TLS对应 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包括: \n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 \n9.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n监听单元,用于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 监听端口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 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 \n连接控制单元,用于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确定结果为是,则建立与所述 终端的TCP连接,并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确定结 果为否,则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所述装置还包括: \n第一完整性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 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前,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 表是否完整; \n所述连接控制单元,具体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确定发起 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 息表中;还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 接,接收来自终端的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 若是授权终端,则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 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若不是授权终端,则拆除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 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 \n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完整性确定单元 包括: \n完整性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项是否等于 预置的授权用户数。 \n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授权数确定单元,用于接收用户设置的授权用户数;或者,获取许可证 中的授权用户数。 \n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 \n所述监听单元,具体用于在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上进行 TCP连接监听;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13.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n监听单元,用于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 监听端口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 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 \n连接控制单元,用于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确定结果为是,则建立与所述 终端的TCP连接,并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确定结 果为否,则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所述装置还包括: \n第二完整性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不 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后,在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 TCP连接之前,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 \n所述连接控制单元,具体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拒绝与所 述终端建立TCP连接;还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所述 终端的TCP连接,接收来自终端的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 否为授权终端;若是授权终端,则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所述终端 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若不是授权终端,则拆除所述终端的 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 \n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完整性确定单元 包括: \n完整性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项是否等于 预置的授权用户数。 \n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n授权数确定单元,用于接收用户设置的授权用户数;或者,获取许可证 中的授权用户数。 \n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 \n所述监听单元,具体用于在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上进行 TCP连接监听;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 'claim_count': 46,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传输层连接建立方法和装置。 \n背景技术\n在当前的下一代网络(Next\xa0Generation\xa0Network,NGN)、互联网协议 (Internet\xa0Protocol,IP)多媒体子系统(IP\xa0Multimedia\xa0Subsystem,IMS)、基 于IP网络承载的专用交换机(IP\xa0Private\xa0Branch\xa0Exchange,IPPBX)、统一通 信等各类通信系统中,各系统间的通信都已经互联网协议(Internet\xa0Protocol, IP)化。由于呼叫信令、媒体承载在IP通道上,很容易通过抓包获取信令媒 体信息,因而导致泄密。这在安全性要求高的行业,如:金融、政府、军队 等是不允许的。因此,IP通信系统就采用了传输层安全(Transport\xa0Layer\xa0 Security,TLS)协议进行信令加密。TLS协议是一种在两台设备之间提供安 全通道的协议,它具有保护传输数据以及识别通信设备的功能。 \nTLS协议是安全套接层(Secure\xa0socket\xa0layer,SSL)协议的升级版本,主 要区别是所支持的加密算法不同。一般在不明确区分的情况下,业界普遍将 SSL和TLS协议统称为SSL协议。SSL协议建立在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xa0 Control\xa0Protocol,TCP)之上并且与上层协议无关,因此各种应用层协议能通 过SSL协议进行透明传输。TLS协议是1999年推出的对SSL的改进版本。 \n互联网草案3329(Request\xa0For\xa0Comments\xa03329,RFC3329)制定了终端注 册协商TLS流程如下: \n用户设备(User\xa0Equipment,UE)先通过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xa0 Control\xa0Protocol,TCP)与服务器建立连接,然后发注册(register)消息给服 务器。Register消息中携带了信令加密方式,如:TLS协议,服务器通过register 消息认证UE是否允许TLS协议加密,如果不允许,则拒绝;如果允许,则 通过401响应告知终端采用TLS协议的加密方式。终端向服务器发起TLS协 商,TLS建立后,再次发起register消息给服务器,包括该register消息,随 后的消息都进行了TLS加密。 \n由于该方案需要UE支持注册协商流程。而现有大部分IP\xa0UE都不具备注 册协商能力,因而该方案应用难度较大,基于此提出了如下方案: \nUE先向会话初始协议服务器(SIP\xa0Server)发起TCP连接请求,随后发 起TLS连接请求,SIP\xa0Server接受终端的TLS连接请求。UE发送携带UE信 息的注册消息给SIP\xa0Server,SIP\xa0Server根据注册消息判断用户是否为授权UE, 若否,则主动拆除TLS连接。 \n上述方案简化了UE与服务器间注册协商TLS的处理,终端在建立TCP 连接后,不协商,直接向SIP\xa0Server发起TLS连接请求,然后发送注册消息 进行用户注册。SIP\xa0Server需要通过用户注册消息来判断该用户是否有权限, 如果没有权限则断开TLS连接。从TLS的原理来看,TLS的建立涉及到密钥 生成、证书认证,数据加解密等过程,这会消耗大量系统资源;上述方案在 执行TLS拆除前,已经消耗了大量的系统资源。若大量终端不断发起TLS连 接,SIP\xa0Server将不断地执行先建立TLS连接,后判断用户权限,没有授权再 拆除TLS连接的流程;由此,SIP\xa0Server系统资源将被大量消耗,无法正常处 理业务,即相当于受到了拒绝服务攻击(Deny\xa0of\xa0Service)。 \n发明内容\n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层连接建立方法和装置,在兼容不具备注 册协商能力的终端的前提下减少系统资源消耗,同时可以防止服务器受到攻 击。 \n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方法,包括: \n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监听来 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 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若是,则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与所述终端 建立TLS连接;若否,则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可选地,所述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 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前还包括: \n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若完整,则执行:确定发起TCP连接 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 \n若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接收所述终端发起 的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 若是,则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 地址信息表中;若否,则拆除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 TLS连接。 \n可选地,所述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不在TLS功能授 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后,以及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之 前还包括: \n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若完整,则执行:拒绝与所述终端建 立TCP连接; \n若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接收所述终端发起 的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 若是,则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 地址信息表中;若否,则拆除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 TLS连接。 \n可选地,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包括: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 中的IP地址项是否等于预置的授权用户数。 \n进一步地,在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之前还包括: \n接收用户设置的授权用户数;或者,获取许可证中的授权用户数。 \n可选地,所述预置的与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包括: \n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 \n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装置,包括: \n监听单元,用于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 监听端口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 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 \n连接控制单元,用于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确定结果为是,则建立与所述 终端的TCP连接,并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确定结 果为否,则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n第一完整性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 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前,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 表是否完整; \n所述连接控制单元,具体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确定发起 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 息表中;还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 接,接收来自终端的注册信息,根据终端发送的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 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授权终端,则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 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若不是授权终端,则拆除 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LS连接。 \n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n第二完整性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不 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后,在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 TCP连接之前,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 \n所述连接控制单元,具体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则执行: 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CP连接;还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 立与所述终端的TCP连接,接收来自终端的注册信息,根据终端发送的注册 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授权终端,则与所述 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所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 若不是授权终端,则拆除所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所述终端建立TLS 连接。 \n可选地,所述第一完整性确定单元或第二完整性确定单元包括: \n完整性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项是否等于 预置的授权用户数。 \n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n授权数确定单元,用于接收用户设置的授权用户数;或者,获取许可证 中的授权用户数。 \n可选地,所述监听单元,具体用于在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 上进行TCP连接监听;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不需要终端进 行注册协商就能够兼容不具备注册协商能力的终端;在建立TCP连接前进行 终端鉴权处理防止不必要的TLS连接的建立减少系统资源消耗,同时可以防 止服务器受到攻击。 \n附图说明\n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法流程示意图; \n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法流程示意图; \n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法流程示意图; \n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法流程示意图; \n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法流程示意图; \n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结构示意图; \n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结构示意图; \n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结构示意图; \n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结构示意图; \n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结构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n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n101: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 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具体的,在执行本步骤之前,需要启动传输层连接TLS的功能,在预置 的与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上进行TCP连接监听。其中, 预置的与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TCP监听端口包括:预置的专用于TLS 的TCP监听端口。更具体地,这个端口可以采用5061号端口;当然采用其它 端口也是可以的,具体的端口号本发明实施例不予限定。 \n102: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 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若是,则建立与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与上述 终端建立TLS连接;若否,则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需要说明的是,可能预置的IP地址信息表并不完整,即:IP地址信息表 中的IP地址少于TLS功能授权用户数,那么通过这个不完整的IP地址信息 表直接判断终端是否属于授权用户,会造成授权用户被误判的情况,因此本 发明实施例提供解决方案如下: \n方案一:在监听到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之后,确定发起TCP连接请 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前 图1对应的方案还包括: \n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若完整,则执行:确定发起TCP连接 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 \n若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 接收上述终端发起的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上述终 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则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上述终端的IP 信息存储到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若否,则拆除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 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具体的,拒绝与终端建立TLS连接可以是向终 端发送拒绝TLS连接的响应,也可以是通过折除终端的TCP连接以拒绝与终 端建立TLS连接。 \n方案二:在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不在TLS功能授权 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后,在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CP连接之前还 包括: \n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若上述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 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若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 接收上述终端发起的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上述终 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则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上述终端的IP 信息存储到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若否,则拆除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 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 \n在以上实施例中,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包括: \n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项是否等于预置的授权用户数。授权 用户数可以由手工输入;也可以通过许可证的形式定义,对此本发明实施例 不予限定。当然可以理解的是,IP地址项应该是不会大于授权用户数的,如 果IP地址项等于授权用户数那么IP地址信息表是完整的,如果IP地址项小 于授权用户数那么IP地址信息表是不完整的。另外IP地址信息表可以存储在 执行确定终端是否为授权用户的终端的服务器中,也可以由其他设备发送给 上述服务器。 \n图1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不需要终端进行注册协商能够兼容不具 备注册协商能力的终端;在建立TCP连接前进行终端鉴权处理防止不必要的 TLS连接的建立减少系统资源消耗,同时可以防止服务器受到攻击。后续实 施例中提出了IP地址信息表完整和不完整时候的处理方案,对图1所示的方 案进行了补充,可以不用手工输入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由服 务器学习得到IP地址,减少手工输入提高效率。 \n以下实施例分别就预置的IP信息表完整和不完整的场景进行说明,其中 网络一侧的服务器以SIP\xa0Sever为例进行说明。 \n一、预置的IP地址信息表完整的场景下 \n在本应用场景下,系统预先开启TLS对应的监听端口,该端口承载在TLS 上,比如5061。服务器若通过该端口收到终端发送的TCP连接请求,可认为 是终端随后将要发起TLS连接请求。此时服务器可以根据在服务器中预先保 存的IP地址信息表来鉴权,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存储了TLS功能授权用户 的终端的IP地址,通过这些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可以判断出 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是否为TLS功能的授权用户的终端,从而确定是否 建立与该终端间的TCP连接。如果在IP地址信息表中包含发起TCP连接请 求的终端的IP地址,就确定可以建立与该终端的TCP连接以及随后的TLS 连接;否则,就确定未授权,拒绝建立与该终端的TCP连接。系统中的IP地 址信息表,即:包含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的信息表,可以通过 业务发放平台在服务器配置得到,这个配置的过程可以是人工输入授权用户 终端的IP地址然后发送给SIP\xa0Sever;另外,IP地址信息表也可以是通过后续 的学习方案得到。 \n在本应用的场景下,为了能通过IP来判断终端的权限,终端的IP地址需 要固定。终端的IP地址固定分配时本方案可行性高,若终端的IP地址是通过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xa0Host\xa0Configuration\xa0Protocol,DHCP)由SIP\xa0Sever 自动获取的,则终端的IP地址有可能会变化。因此,在终端的IP通过DHCP 获取场景中,需要进行配置,使终端的MAC与IP地址绑定,防止老化后, IP地址的变化。这样就能够固定终端的IP地址。上述老化是指:DHCP分配 给设备的IP地址会有一段有效时间,过有效时间后该IP地址有可能会分配给 其他终端使用。 \n终端与SIP\xa0Sever的信息交互流程如图2所示,包括: \n在交互流程执行前,SIP\xa0Sever中保存了IP地址信息表,IP地址信息表中 存储了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其中保存的IP地址信息表通过配置得到的, 另外在还可以同时配置与TLS对应的TCP监听端口(port),该TCP监听端 口的端口号也可以不用配置,直接使用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 \n201:SIP\xa0Sever启动TLS功能,并在配置的TCP监听端口上进行TCP连 接监听。 \n202:终端发起了TCP连接请求。 \n203:SIP\xa0Sever通过TCP监听端口收到上述TCP连接请求后,根据发起 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查询IP地址信息表。 \n204:如果IP地址信息表中不包含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 则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属于未授权用户的终端,则拒绝与终端建立 TCP连接。至此本流程结束。 \n205:如果IP地址信息表中包含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则 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是授权用户的终端,SIP\xa0Server建立与终端间的 TCP连接,向终端发送响应TCP连接的消息,进入206。 \n206:SIP\xa0Sever接收到来自终端的TLS连接请求; \n207:建立与该终端间的TLS连接,并向终端发送TLS连接响应的消息。 \n208:终端后续的信令承载在TLS上。 \n基于以上流程,在SIP\xa0Sever一侧的处理逻辑如图3所示,包括: \n301:流程开始,启动TCP监听端口,该TCP监听端口由TLS承载,接 收终端发起的TCP连接请求; \n302:若接收到TCP连接请求,进入303; \n303:查询IP地址信息表; \n304:判断IP地址信息表中是否含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 若是,进入305,若否,进入306; \n305:建立与上述终端间的TCP连接以及TLS连接。 \n306:拒绝建立与终端间的TCP连接。 \n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不需要终端进行注册协商,因此能够兼容不具备注 册协商能力的终端发起TCP连接请求并建立TLS连接;在建立TCP连接前 进行终端鉴权处理防止不必要的TLS连接的建立减少系统资源消耗,同时可 以防止服务器受到攻击。 \n二、预置的IP地址信息表的IP信息不完整的场景下。 \n在本应用场景下,系统中的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 通过SIP\xa0Sever学习得到。本应用场景下,SIP\xa0Sever在进行初始化时配置了授 权TLS功能的用户数为N个,但IP地址信息表为空。SIP\xa0Sever无法根据该 表信息准确判断是否建立与终端间的TCP连接以及TLS连接,因此,SIP\xa0Sever 在初始化时,SIP\xa0Sever监听TCP连接请求,在接收到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 求后,可以先接建立与该终端间的TCP连接,然后接收该终端随后发送的TLS 连接请求和注册消息,SIP\xa0Sever根据注册消息中的用户信息进行权限判断, 如果终端为授权终端则建立与该终端间的TLS连接,并将该终端的IP地址记 入到IP地址信息表中;否则拆除TCP连接并拒绝建立TLS连接。当IP地址 信息表中记录的终端IP地址的数量达到授权TLS功能用户数N时,使用预置 IP地址信息表完整的场景下的方案进行处理。在SIP\xa0Sever一侧的处理逻辑如 图4所示: \n401:流程开始,启动TCP监听端口,该TCP监听端口由TLS承载,接 收终端发起的TCP连接请求; \n402:若接收到TCP连接请求,进入403; \n403:判断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即: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数量 是否等于TLS功能授权用户的数量;若是则进入404,若否,则进入408; \n本步骤也可以放在405和407之间。 \n404:查询IP地址信息表; \n405:判断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是否包含发起TCP 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若是,进入406,若否,进入407; \n406:建立与上述终端间的TCP连接以及TLS连接;然后结束本流程。 \n407:拒绝建立与上述终端间的TCP连接;然后结束本流程。 \n408:建立与上述终端间的TCP连接,接收上述终端随后发起的TLS连 接请求以及注册信息,进入409; \n409:SIP\xa0Sever根据上述注册信息判断终端是否为授权用户的终端,若是, 进入410,若否,进入411; \n410:将上述终端的IP地址记录到IP地址信息表中。由于SIP\xa0Sever确定 了该终端为授权用户的终端,则可以建立与该终端间的TLS连接。可以理解 的是通过本流程,如果授权用户的终端都执行一次本流程以后,IP地址信息 表就完整了。 \n411:拆除与该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 \n若上述403放在405和407之间,403判断结果为是执行407,判断结果 为否执行408~411。 \n终端与SIP\xa0Sever的信息交互流程如图5所示,包括: \n501:终端向SIP\xa0Sever发送TCP连接请求; \n502:SIP\xa0Sever向终端发送TCP连接响应的消息,并建立与终端间的TCP 连接; \n503:终端向SIP\xa0Sever发送TLS连接请求以及注册消息;该注册消息可 以采用注册信令信息来发送,并且该注册信令信息携带了用户信息; \n504:SIP\xa0Sever根据注册消息中携带的用户信息判断终端是否是授权用户 的终端。 \n505:如果504中判断结果为是,则将该终端的IP地址记录到IP地址信 息表中,由于SIP\xa0Sever确定了该终端为授权用户的终端,则可以建立与该终 端间的TLS连接,否则拆除TCP连接,并拒绝与该终端建立TLS连接。需要 说明的是,上述501~505是一个学习过程,等授权用户都执行一次注册后, 在SIP\xa0Sever中将记录全所有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后续可以根据学到的 IP地址执行IP地址信息表完整场景下的方案。 \n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装置,如图6所示,包括: \n监听单元601,用于通过预置的与传输层安全TLS对应的传输控制协议 TCP监听端口监听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 \n第一授权确定单元602,用于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 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 \n连接控制单元603,用于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602确定结果为是,则建立 与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若第一授权确定单元 602确定结果为否,则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CP连接。 \n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上述装置还包括: \n第一完整性确定单元701,用于监听到来自终端的TCP连接请求之后, 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 IP地址信息表中之前,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 \n上述连接控制单元603,具体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确定 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是否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 址信息表中;还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建立与上述终端的TCP 连接,接收来自终端的注册信息,根据终端发送的注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 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授权终端,则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 并将上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若不是授权终端,则拆 除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LS连接。 \n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上述装置还包括: \n第二完整性确定单元801,用于在确定发起TCP连接请求的终端的IP地 址不在TLS功能授权用户的终端的IP地址信息表中之后,在拒绝与上述终端 建立TCP连接之前,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是否完整; \n上述连接控制单元603,具体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完整,则执行:则执 行: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CP连接;还用于若IP地址信息表不完整,则执行: 建立与上述终端的TCP连接,接收来自终端的注册信息,根据终端发送的注 册信息根据注册信息判断所述终端是否为授权终端;若是授权终端,则与上 述终端建立TLS连接,并将上述终端的IP信息存储到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 若不是授权终端,则拆除上述终端的TCP连接,并拒绝与上述终端建立TLS 连接。 \n可选地,如图9所示,上述第一完整性确定单元701或第二完整性确定 单元801包括: \n完整性确定子单元901,用于确定上述IP地址信息表中的IP地址项是否 等于预置的授权用户数。 \n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上述装置还包括: \n授权数确定单元1001,用于接收用户设置的授权用户数;或者,获取许 可证中的授权用户数。 \n可选地,上述监听单元601,具体用于启动传输层连接TLS的功能后, 在预置的专用于TLS的TCP监听端口上进行TCP连接监听;监听来自终端 的TCP连接请求。 \n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不需要终端进行注册协商能够兼容不具备注册协商 能力的终端;在建立TCP连接前进行终端鉴权处理防止不必要的TLS连接的 建立减少系统资源消耗,同时可以防止服务器受到攻击。 \n以上实施例中,传输层建立连接的装置或SIP服务器或服务器可以为计 算机等硬件设备,而执行上述功能的方法可以为计算机的处理器,上述的功 能模块也可以为运行为计算机的处理器中的模块。 \n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上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 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n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传输层连接建立方法和装置进行了详细介 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 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 的限制。 \n', 'erdt': 20120111, 'exdt': 20310811, 'family_inpadoc': 'CN201110229975A', 'family_original': '45010274', 'inventor': [{'lang': 'CN', 'name': '施洋',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刘冀',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29/08', 'main_group': 'H04L2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29/08'}},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29/06', 'main_group': 'H04L2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29/06'}},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29/12', 'main_group': 'H04L2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29/12'}}], 'isdt': 20131204,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44285', 'lang': 'CN', 'name':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彭愿洁',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李文红', 'name_id': 2}], 'patent_id': 'e9dd9bd5-19ee-4a17-b572-f86d8a05aee2', 'pbdt': 20131204, 'pn_official': 'CN102263826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刘锐', 'name_id': 1}], 'prsd': 20131204, 'title': '一种传输层建立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update_ts': 1536993130189, 'tags': ['智能车载设备制造',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其他办公设备维修']}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释放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断开两个计算节点之间的对开连接时,需依赖于第三方仲裁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但是,仲裁过程复杂,易出错,且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当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时,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将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分别为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和所述第二计算节点随机生成的数值;若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不同,则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 'apdt': 20161101, 'apno_official': 'CN201610939111.8',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110179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新秀街2号', 'city': '沈阳市', 'country': 'CN', 'district': '浑南区', 'postcode': '110179', 'state': '辽宁省'}, 'code': '100012872', 'lang': 'CN', 'name':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10179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新秀街2号', 'city': '沈阳市', 'country': 'CN', 'district': '浑南区', 'postcode': '110179', 'state': '辽宁省'}, 'code': '100012872', 'lang': 'CN', 'name':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释放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当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时,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n将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分别为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和所述第二计算节点随机生成的数值;\n若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不同,则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包括:\n若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大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则保留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并断开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n若确定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小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则保留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并断开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n00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n若确定所述第二裁决权值等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则接收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四裁决权值,并将所述第四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三裁决值进行比对,直到确定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裁决权值与自身的裁决权值不相同为止。\n000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n获取主动连接列表,所述主动连接列表中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作为连接发起方,用于记录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第二计算节点发送建立连接请求中,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n获取被动连接列表,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作为被连接方,用于记录接收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所述建立连接请求中,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n分别从所述主动连接列表及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获取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n若确定从所述主动连接列表及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获取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一致,则确定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与所述第二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n0005.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包括:\n接收断开操作指令,所述断开操作指令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一计算节点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或者,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断开连接通知消息,所述断开连接通知消息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二计算节点执行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0006.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包括:\n分别对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及所述第二裁决权值进行解析;\n获取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对应的第一当前裁决ID,并获取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对应的第二当前裁决ID;其中,裁决ID用于标识当前裁决权值的比对次数;\n将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进行比对;\n若确定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相同,则将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比对;\n若确定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不相同,则分别获取当前最大裁决ID对应的裁决权值,并比对获取后的裁决权值。\n0007.7.一种释放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接收单元,用于当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时,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n比对单元,用于将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分别为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和所述第二计算节点随机生成的数值;\n断开单元,用于当所述比对单元比对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不同时,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0008.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断开单元包括:\n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大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时,保留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并断开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n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小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时,保留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并断开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n0009.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n第二接收单元,用于当所述比对单元确定所述第二裁决权值等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时,接收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四裁决权值;\n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四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三裁决值进行比对,直到确定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裁决权值与自身的裁决权值不相同为止。\n0010.10.一种释放连接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计算节点及第二计算节点;其中,\n所述第二计算节点,用于当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与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存在对来连接时,向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发送第二裁决权值;\n所述第一计算节点,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并将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当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不同时,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分别为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和所述第二计算节点随机生成的数值。', 'claim_count': 10, 'desc': '释放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n技术领域\n本发明互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释放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n背景技术\n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普及,在互联网中进行通信连接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例如,对等网络(Peer to Peer,P2P)连接。所谓P2P连接为互联网中的各个计算机拥有相同的功能,通过P2P连接方式连接的两个节点之间可以通过数据交互的方式实现计算机资源、存储及信息服务的共享。\n目前,在P2P网络环境中,计算机节点与计算机节点间通过自发建立通路的方式建立通信连接,建立的通信连接具有随机性。当P2P网络环境中未建立过通信关系的两个计算机节点之间,同时向对方发送连接请求时,可能会出现计算机节点之间同时为对方建立信道的问题,即两个相同的计算机节点间存在两条双向通路,称为“对开连接”,而在实际应用中,不同计算机节点之间的通信仅需一条信道即可。在计算机节点发起主动连接时,均会占用一个端口及对应的文件描述符,而两个相同计算机节点之间建立重复的连接,会占用不必要的端口资源,此外,在通过心跳监测等技术维护两个计算机节点间是通信通路时,造成大量系统资源的浪费。\n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包括:在建立对开连接的两个计算机节点间进行通信时,优先使用计算机节点其自身作为连接发起方所创建的通信通路,使用连接生存期自动断开对开连接,即计算机节点作为连接发起方如果在预定时间段内未发送任何通信数据(即连接发起方的计算机节点在预定时间段内处于空闲状态),则关闭该条通信通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对开连接造成的端口占用及系统资源的大量浪费的情况。虽然连接发起方的计算机节点能够监控其是否空闲状态,但是,只有当连接发起方的计算机节点在超过空闲状态下的预定时间段内未向对方发送通信数据时,才会关闭对开连接,若连接发起方的计算机节点向对方发送通信数据的时间间隔小于处于空闲状态的预定时间间隔,则上述计算机节点之间会持续保持对开连接。\n上述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技术方案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计算机节点间对开连接造成的端口占用及系统资源的大量浪费的问题,但是,该种方式取决于发起方的计算机节点的空闲状态。为了解决技术方案一存在的确定,现有技术中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二,包括:在两个计算机节点建立通信时,请求第三方仲裁,即在P2P网络环境中,确定一个计算机节点作为仲裁节点,当两个计算机节点间存在对开连接时,请求第三方仲裁,仲裁过程包括:计算机节点A与计算机节点B在确定存在对开连接后,分别向第三方仲裁发送请求仲裁信息,由第三方仲裁确定断开计算机节点A与计算机节点B间的其中一条通信通路,以解决对开连接时占用不必要的端口资源,及系统资源大量浪费的问题,但是,该种实现方式中,仲裁的过程依赖于第三方节点,仲裁过程中,计算机节点A与计算机节点B必须与第三方节点建立单独连接,若计算机节点A或者计算机节点B与第三方节点的通信存在问题,则仲裁过程中断,继而可能影响计算机节点A与计算机节点B之间的通信;因此,通过请求第三方仲裁的方式仲裁过程复杂,易出错,且效率低。\n发明内容\n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释放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断开两个计算节点之间的对开连接时,需依赖于第三方仲裁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但是,仲裁过程复杂,易出错,且效率低的问题。\n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释放连接的方法,包括:\n当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时,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n将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分别为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和所述第二计算节点随机生成的数值;\n若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不同,则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可选的,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包括:\n若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大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则保留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并断开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n若确定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小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则保留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并断开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n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n若确定所述第二裁决权值等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则接收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四裁决权值,并将所述第四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三裁决值进行比对,直到确定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裁决权值与自身的裁决权值不相同为止。\n可选的,在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n获取主动连接列表,所述主动连接列表中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作为连接发起方,用于记录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第二计算节点发送建立连接请求中,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n获取被动连接列表,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作为被连接方,用于记录接收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所述建立连接请求中,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n分别从所述主动连接列表及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获取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n若确定从所述主动连接列表及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获取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一致,则确定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与所述第二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n可选的,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包括:\n接收断开操作指令,所述断开操作指令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一计算节点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或者,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断开连接通知消息,所述断开连接通知消息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二计算节点执行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可选的,将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包括:\n分别对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及所述第二裁决权值进行解析;\n获取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对应的第一当前裁决ID,并获取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对应的第二当前裁决ID;其中,裁决ID用于标识当前裁决权值的比对次数;\n将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进行比对;\n若确定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相同,则将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比对;\n若确定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不相同,则分别获取当前最大裁决ID对应的裁决权值,并比对获取后的裁决权值。\n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释放连接的装置,该装置包括:\n第一接收单元,用于当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时,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n比对单元,用于将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分别为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和所述第二计算节点随机生成的数值;\n断开单元,用于当所述比对单元比对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不同时,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可选的,所述断开单元包括:\n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大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时,保留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并断开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n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小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时,保留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并断开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n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n第二接收单元,用于当所述比对单元确定所述第二裁决权值等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时,接收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四裁决权值;\n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四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三裁决值进行比对,直到确定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裁决权值与自身的裁决权值不相同为止。\n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n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接收单元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之前,获取主动连接列表,所述主动连接列表中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作为连接发起方,用于记录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第二计算节点发送建立连接请求中,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n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被动连接列表,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作为被连接方,用于记录接收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所述建立连接请求中,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n第三获取单元,用于分别从所述第一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主动连接列表及所述第二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获取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n确定单元,用于当确定从所述主动连接列表及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获取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一致时,确定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与所述第二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n可选的,所述断开单元还包括:\n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断开操作指令,所述断开操作指令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一计算节点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断开连接通知消息,所述断开连接通知消息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二计算节点执行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可选的,所述比对单元包括:\n解析模块,用于分别对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及所述第二裁决权值进行解析;\n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解析模块分别对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及所述第二裁决权值进行解析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对应的第一当前裁决ID,并获取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对应的第二当前裁决ID;其中,裁决ID用于标识当前裁决权值的比对次数;\n第一比对模块,用于将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进行比对;\n第二比对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比对模块确定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相同时,将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比对;\n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比对模块确定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不相同时,分别获取当前最大裁决ID对应的裁决权值,并比对获取后的裁决权值。\n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释放连接的系统,包括:第一计算节点及第二计算节点;其中,\n所述第二计算节点,用于当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与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存在对来连接时,向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发送第二裁决权值;\n所述第一计算节点,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并将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当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不同时,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分别为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和所述第二计算节点随机生成的数值。\n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n所述第一计算节点,还用于接收并执行断开操作指令,所述断开操作指令用于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所述第一计算节点,还用于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断开连接通知消息,所述断开连接通知消息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二计算节点执行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所述第二计算节点,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发送的所述断开连接通知消息,并执行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释放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当确定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时,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将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若确定第二裁决权值与第一裁决权值不同,则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确定两个计算节点存在对开连接的情况下,可以在该两个计算节点之间自行协商,断开对开连接中任一条连接,实现两个计算节点之间通过一条连接进行通信,该自行协商的过程简单、高效且易实现,从而能够减少对开连接对系统资源及网络资源的消耗。\n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n附图说明\n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n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释放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n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两个计算节点间的对开连接的示意图;\n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节点之间执行裁决过程的示意图;\n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的示意图;\n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释放连接的装置的组成框图;\n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释放连接的装置的组成框图;\n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释放连接的系统的组成框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n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释放连接的方法,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n101、当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时,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n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对等网络(Peer to Peer,P2P)环境中,存在多个计算节点,该些计算节点具体相同的功能,无主次之分,即P2P网络环境中的所有计算节点都处于对等地位,任意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可直接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n在P2P网络环境中,计算节点与计算节点自发的建立通信通路,及节点之间的通信具有随机性,以下以P2P网络环境中的任意两个计算节点:第一计算节点与第二计算节点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计算节点作为连接发起方,向第二计算节点发送建立连接请求,建立第一计算节点与第二计算节点之间的通路;此时,第二计算节点作为连接发起方,向第一计算节点发送建立连接的请求,建立第二计算节点与第一计算节点之间的通路。此时,第一计算节点与第二计算节点之后存在两条通信通路,即第一计算节点与第二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而在实际应用中,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只需一条通信通路即可,若两个相同的计算节点之间存在两条通信通路,则会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n由上述可以得出,两个计算节点存在对开连接的条件为:两个计算节点之间从未通信,并且两个计算节点同时向对方发送建立网络通信连接的请求,该种连接方式会出现两个计算节点同时向对方建立通信信道,即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n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计算节点与第二计算阶段仅是为了描述上的方便,其并不是指一个P2P网络环境中只有两个节点,而是可以包括者多个计算节点,且每个计算节点均具有相同的功能。\n在现有技术中,假设,一个对等网络(Peer to Peer,P2P)环境中,包含N=30个计算节点,理论上,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建立N(N-1)/2=435个连接即可实现P2P网络环境中所有节点之间的通信,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最坏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N(N-1)=870个连接,实际建立的连接个数比理论上建立的连接个数多出一倍,计算节点与计算节点之间建立了无用的连接,造成计算节点上端口的占用,此外,将无畏浪费大量的系统资源及网络资源。\n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确定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时,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第二计算节点接收第一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一裁决权值,其中,裁决权值为计算节点随机生成的数值,且该数值有一个数值范围,例如,数值范围为0-65535等等,具体的,在设定裁决权值的数值范围时,数值范围越大,一次性裁决成功的机率越大,数值范围设置的越小,一次性裁决成功的机率越小,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对裁决权值的数值范围不作限定。\n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计算节点与第二计算节点建立对开网络后,第一计算节点与第二计算节点首次发送裁决权值时,可以直接使用连接发起方占用的本地端口号,该本地端口号为建立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连接时,连接发起方会随机占用本地一个端口,将该本地端口号作为裁决权值,能够加快裁决速度。该种说明方式并非意在限定裁决权值仅能为连接发起方占用的本地端口号。\n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计算节点与第二计算节点建立对开连接后,两者均要向对方发送其自身的裁决权值,以便将两者的裁决权值进行比对,即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第二计算节点接收第一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一裁决权值。以下,将以第一计算节点为例对裁决的过程进行说明。\n102、第一计算节点将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n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分别为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和所述第二计算节点随机生成的数值。\n由于裁决权值实质为一个数值,其具有大小之分,在第一计算节点将第一裁决权值与第二裁决权值进行比对时,比对第一裁决权值与第二裁决权值的数值大小即可。示例性的,假设,第一裁决权值为36,第二裁决权值为50,则第一计算节点确定第一裁决权值与第二裁决权值不同,且第一裁决权值小于第二裁决权值,以上仅为示例性的举例,本发明实施例对裁决权值的具体大小不作限定。\n103、若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不同,则第一计算节点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当第二裁决权值与第一裁决权值不同时,包括:第二裁决权值大于第一裁决权值、第二裁决权值小于第一裁决权值两种情况,上述两种情况中的任一比对结果确定时,第一计算节点主动断开对开连接中的其中一条连接,或者,第一计算节点向第二计算节点发送指示信息,由第二计算节点断开对开连接中的其中一条连接。\n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释放连接的方法,当确定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时,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将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若确定第二裁决权值与第一裁决权值不同,则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在确定两个计算节点存在对开连接的情况下,可以在该两个计算节点之间自行协商,断开对开连接中任一条连接,实现两个计算节点之间通过一条连接进行通信,该自行协商的过程简单、高效且易实现,从而能够减少对开连接对系统资源及网络资源的消耗。\n进一步的,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细化和扩展,在步骤103执行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由于对开连接中包含两个计算节点之间的两条连接,以下,将详细说明如何确定断开对开连接中的哪一条连接。\n第一种情况:当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大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时,断开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n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两个计算节点间的对开连接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计算节点作为连接发起方,第二计算节点作为被连接方时,第一计算节点与第二计算节点的连接为连接I,当第二计算节点作为连接发起方,第一计算节点作为被连接方时,第一计算节点与第二计算节点的连接为连接II。\n将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当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大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时,保留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I,并断开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II;即第一计算节点对应的裁决权值与第二计算节点对应的裁决权值存在大小不同时,保留裁决权值相对较大一侧的计算节点所主动发起的连接。\n在实际应用中,若确定第一裁决权值大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时,保留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II,断开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I,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n第二种情况:当确定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小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时,断开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n请继续参阅图2,将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若确定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小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则保留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II,并断开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I。\n进一步的,以上已说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小于或者大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的情况,若确定所述第一裁决权值等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则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四裁决权值,并将第四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三裁决权值进行比对,直到确定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裁决权值与自身的裁决权值不相同为止。\n进一步的,在第一计算节点将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时,可以采用但不局限于以下方式实现,分别对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及所述第二裁决权值进行解析,获取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对应的第一当前裁决ID,并获取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对应的第二当前裁决ID;其中,裁决ID用于标识当前裁决权值的比对次数;将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进行比对;若确定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相同,则将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比对;若确定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不相同,则分别获取当前最大裁决ID对应的裁决权值,并比对获取后的裁决权值。\n示例性的,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节点之间执行裁决过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所示的实线流程均为第一计算节点执行的流程,虚线部分均为第二计算节点执行的流程,在P2P网络环境中,第一计算节点与第二计算节点在进行裁决过程中双方同时执行,其双方执行的步骤一致。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本发明实施例以第一计算节点为例进行说明。在第一计算节点与第二计算节点执行第一轮裁决时,第一计算节点生成第一当前裁决ID:1,并生成第一裁决权值:50,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该第二裁决权值中包含第二当前裁决ID,在第一计算节点执行第一裁决权值与第二裁决权值的比对时,首先,将第一当前裁决ID与第二当前裁决ID进行比对,其目的在于,确定两个节点之间比对的次数是否相同,当确定第一当前裁决ID(1)与第二当前裁决ID(1)相同时,则继续比对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确定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相同,则继续执行第二轮裁决;当且仅当确定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不同时,才能终止裁决过程。第二轮裁决过程与第一轮裁决过程相同,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进行一一赘述。\n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的示意图,承由图3所示,第一计算节点确定第三裁决权值大于第四裁决权值,即关闭第二计算节点到第一计算节点的通路。\n在实际应用中,两个节点在网络通信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网络延迟的情况,可能会导致第一计算节点生成的裁决ID与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裁决ID不一致的情况。假设,计算节点在生成裁决ID时,按照阿拉巴数字大小进行排序,第一计算节点在执行裁决过程中,若第一计算节点获取的裁决ID为2,而接收到的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裁决ID为3,即第一计算节点生成的裁决ID与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裁决ID不一致,此时,第一计算节点应获取裁决ID为3对应的裁决权值,以确保第一计算节点比对的裁决权值与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裁决权值为同一论的比较,确保裁决过程的准确性。\n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用于在两个计算节点存在对开连接时,通过两个计算节点之间的协商,确定断开对开连接中的其中一条,因此,在执行裁决前,首先,需确定两个计算节点之间是否存在对开连接,具体实施过程可以采用但不局限于以下方式实现,包括:获取主动连接列表,所述主动连接列表中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作为连接发起方,用于记录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第二计算节点发送建立连接请求中,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获取被动连接列表,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作为被连接方,用于记录接收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所述建立连接请求中,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分别从所述主动连接列表及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获取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若确定从所述主动连接列表及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获取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一致,则确定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与所述第二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包括但不局限于MAC地址(MediaAccess Control)、互联网协议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IP)、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编码等等,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对被动连接列表以及主动连接列表中记录的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不作具体限定。\n进一步的,第一计算节点与第二计算节点在进行通信时,通过TCP协议进行传输数据,该传输协议具有双向可传输性,因此,在两个计算节点建立通信时,依靠一条通信连接即可完成不同计算节点之间的数据通信。若两个计算节点间存在对开连接时,需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在具体实施时,可由第一计算节点主动断开连接,即第一计算节点接收断开操作指令,该断开操作指令用于指示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任意一条连接;或者,也可以由第二计算节点断开连接,即第一计算节点向第二计算节点发送断开连接通知消息,该断开连接通知消息用于指示第二计算节点执行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有关断开TCP连接的具体实现过程,请参考现有技术中相关的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再进行赘述。\n进一步的,作为对上述图1所示方法的实现,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释放连接的装置。该装置实施例与前述方法实施例对应,为便于阅读,本装置实施例不再对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细节内容进行逐一赘述,但应当明确,本实施例中的装置能够对应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全部内容。\n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释放连接的装置,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n第一接收单元51,用于当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时,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n比对单元52,用于将所述接收单元51接收到的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分别为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和所述第二计算节点随机生成的数值;\n断开单元53,用于当所述比对单元52比对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不同时,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断开单元53包括:\n第一处理模块531,用于当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大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时,保留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并断开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n第二处理模块532,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小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时,保留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并断开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起的连接。\n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n第二接收单元54,用于当所述比对单元52确定所述第二裁决权值等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时,接收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四裁决权值;\n处理单元55,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收单元54接收到的所述第四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三裁决值进行比对,直到确定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裁决权值与自身的裁决权值不相同为止。\n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n第一获取单元56,用于在所述第一接收单元51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之前,获取主动连接列表,所述主动连接列表中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作为连接发起方,用于记录所述第一计算节点向第二计算节点发送建立连接请求中,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n第二获取单元57,用于获取被动连接列表,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作为被连接方,用于记录接收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所述建立连接请求中,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n第三获取单元58,用于分别从所述第一获取单元56获取的所述主动连接列表及所述第二获取单元57获取的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获取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n确定单元59,用于当确定从所述主动连接列表及所述被动连接列表中获取第二计算节点的信息一致时,确定所述第一计算节点与所述第二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n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断开单元53还包括:\n接收模块533,用于接收断开操作指令,所述断开操作指令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一计算节点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发送模块534,用于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发送断开连接通知消息,所述断开连接通知消息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二计算节点执行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比对单元52包括:\n解析模块521,用于分别对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及所述第二裁决权值进行解析;\n获取模块522,用于在所述解析模块521分别对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及所述第二裁决权值进行解析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一裁决权值对应的第一当前裁决ID,并获取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对应的第二当前裁决ID;其中,裁决ID用于标识当前裁决权值的比对次数;\n第一比对模块523,用于将所述获取模块522获取的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进行比对;\n第二比对模块524,用于当所述第一比对模块523确定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相同时,将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比对;\n处理模块525,用于当所述第一比对模块523确定所述第一当前裁决ID与所述第二当前裁决ID不相同时,分别获取当前最大裁决ID对应的裁决权值,并比对获取后的裁决权值。\n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释放连接的系统,如图7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计算节点71及第二计算节点72;其中,\n所述第二计算节点72,用于当所述第一计算节点71与所述第二计算节点72存在对来连接时,向所述第一计算节点71发送第二裁决权值;\n所述第一计算节点71,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计算节点72发送的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并将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当所述第二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不同时,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裁决权值与所述第二裁决权值分别为所述第一计算节点71和所述第二计算节点72随机生成的数值。\n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n所述第一计算节点71,还用于接收并执行断开操作指令,所述断开操作指令用于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所述第一计算节点71,还用于向所述第二计算节点72发送断开连接通知消息,所述断开连接通知消息用于指示由所述第二计算节点72执行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所述第二计算节点72,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计算节点71发送的所述断开连接通知消息,并执行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n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释放连接的装置及系统,当确定两个计算节点之间存在对开连接时,第一计算节点接收第二计算节点发送的第二裁决权值,将第二裁决权值与自身的第一裁决权值进行比对,若确定第二裁决权值与第一裁决权值不同,则断开对开连接中的一条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在确定两个计算节点存在对开连接的情况下,可以在该两个计算节点之间自行协商,断开对开连接中任一条连接,实现两个计算节点之间通过一条连接进行通信,该自行协商的过程简单、高效且易实现,从而能够减少对开连接对系统资源及网络资源的消耗。\n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n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方法及装置中的相关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n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n在此提供的算法和显示不与任何特定计算机、虚拟系统或者其它设备固有相关。各种通用系统也可以与基于在此的示教一起使用。根据上面的描述,构造这类系统所要求的结构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本发明也不针对任何特定编程语言。应当明白,可以利用各种编程语言实现在此描述的本发明的内容,并且上面对特定语言所做的描述是为了披露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n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n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发明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发明的单独实施例。\n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设备中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组合成一个模块或单元或组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或子组件。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n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n本发明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在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软件模块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实践中使用微处理器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来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明名称(如确定网站内链接等级的装置)中的一些或者全部部件的一些或者全部功能。本发明还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这里所描述的方法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设备或者装置程序(例如,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程序产品)。这样的实现本发明的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者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信号的形式。这样的信号可以从因特网网站上下载得到,或者在载体信号上提供,或者以任何其他形式提供。\n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inventor': [{'lang': 'CN', 'name': '于洋', 'name_id': 1}, {'lang': 'CN', 'name': '郝健', 'name_id': 2}, {'lang': 'CN', 'name': '沈牧溪', 'name_id': 3}, {'lang': 'CN', 'name': '王冰倩', 'name_id': 4}, {'lang': 'CN', 'name': '孙柏东', 'name_id': 5}],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L29/08', 'main_group': 'H04L29', 'section': 'H', 'sub_class': 'H04L', 'sub_group': 'H04L29/08'},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06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348', 'lang': 'CN', 'name':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刘喆',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刘铁生', 'name_id': 2}], 'patent_id': '2bb018ee-340d-43a5-be0c-0224147359a3', 'pbdt': 20170222, 'pn_official': 'CN106453588A', 'title': '释放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pdate_ts': 1538980288668, 'tags': ['智能车载设备制造',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其他办公设备维修']} {'abs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通信方法、通信设备以及通信设备上的中间件,该网络通信方法包括:中间件接收到应用程序的长连接请求,当未有长连接时,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来请求获得网络连接权;获得网络连接权的中间件与网络侧建立长连接后,通知发出请求的应用程序,使得该应用程序绑定该长连接,与网络侧通信。使得多个需要进行网络连接的应用程序,能使用同一条长连接,来实现网络通信,降低通信设备的电量消耗,以及因长连接的心跳监测而需的网络流量的消耗。', 'apdt': 20110603, 'apno_official': 'CN201110149687.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100020 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东路20号百富大厦A座25层', 'city': '北京', 'country': 'CN', 'district': '朝阳区', 'formatted_address': '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东路20号', 'lat': 39.930383243702, 'lon': 116.45739087558, 'postcode': '100020', 'state': '北京'}, 'lang': 'CN', 'name': '莫雅静', 'name_id': 1}], 'assignee_current': [{'lang': 'CN', 'name': '同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laim': '1.一种网络通信方法,应用于一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 包含中间件,所述网络通信方法包括: \n所述中间件接收长连接请求,所述长连接请求由需要建立网络连接的第一 应用程序发送; \n如果未有长连接,所述中间件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请求获得网络连 接权; \n获得所述网络连接权的第一中间件,根据所述长连接请求,与网络侧建立 第一长连接; \n所述第一中间件在所述第一长连接建立后,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反馈一通 知消息,以使得所述第一应用程序绑定所述第一长连接,与网络侧通信; \n所述第一中间件与网络侧建立第一长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n所述中间件接收第二应用程序发送的长连接请求; \n所述第一中间件向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共享所述第一长连接,使得所述第二 应用程序绑定所述第一长连接,与网络侧通信。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n所述长连接请求由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以广播方式发送至所述中间件; \n所述中间件包括两个以上中间件; \n在所述中间件中,所述第一中间件以随机方式获得所述网络连接权。 \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n所述长连接请求由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以广播方式发送至所述中间件; \n所述中间件包括两个以上中间件; \n所述中间件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之后,所述第一中间件获得所述网络 连接权之前进一步包括: \n所述第一中间件获得其他中间件发送自身优先级信息,比较第一中间件的 优先级和所述其他中间件的优先级,得到优先级比较结果; \n所述第一中间件将所述优先级比较结果通知所述其他中间件; \n所述优先级比较结果为,所述第一中间件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其他中间件的 优先级。 \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n所述长连接请求由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以广播方式发送至所述中间件; \n所述中间件包括两个以上中间件; \n所述中间件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之后,所述第一中间件获得所述网络 连接权之前进一步包括: \n所述第一中间件将自身优先级信息发送给另一中间件; \n所述第一中间件接收所述另一中间件通知的优先级比较结果; \n所述优先级比较结果指示,所述第一中间件的优先级高于其他中间件的优 先级;所述优先级比较结果由所述另一中间件将所述第一中间件的优先级信息 和接收到的其他中间件的优先级信息进行比较得到。 \n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网络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 件与网络侧建立第一长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中间件将保 存的所述第一长连接的长连接信息通知其他中间件;所述长连接信息包含数据 链路信息。 \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n所述长连接信息进一步包含:接受消息列表、心跳监控数据和/或绑定应 用程序列表; \n所述第一中间件将保存的所述第一长连接的长连接信息通知其他中间件 具体为: \n当所述接受消息列表更新、所述心跳监控数据变化,或所述绑定应用程序 列表变化时,所述第一中间件将保存的所述第一长连接的所述数据链路信息通 知其他中间件。 \n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件 与网络侧建立第一长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n当所述第一长连接中断后,如果所述第一中间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所述 第一中间件根据保存的所述第一长连接的数据链路信息,与网络侧建立第二长 连接。 \n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件 与网络侧建立第一长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n当所述第一长连接中断后,如果所述第一中间件处于正常工作之外的状态, 其他中间件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请求获得网络连接权,其中,获得网络 连接权的中间件根据所述第一长连接的数据链路信息,与网络侧建立第三长连 接。 \n9.一种通信设备的中间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n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长连接请求,所述长连接请求由需要建立网络连接的 第一应用程序发送; \n获取连接权单元,用于未有长连接时,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请求获 得网络连接权; \n连接建立单元,用于获得所述网络连接权后,根据所述长连接请求,与网 络侧建立第一长连接;以及 \n通知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长连接建立后,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反馈一通 知消息,以使得所述第一应用程序绑定所述第一长连接,与网络侧通信。 \n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发送的长连接请求,所 述第二应用程序需要建立网络连接; \n所述获取连接权单元进一步用于,当存在所述第一长连接时,通知所述通 知单元; \n所述通知单元进一步用于,向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反馈以通知消息,以使得 所述第二应用程序绑定所述第一长连接,与网络侧通信。 \n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间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进一步包括: \n比较单元,用于获得其他中间件发送的优先级信息,比较自身优先级信息 和所述其他中间件的优先级信息,得到优先级比较结果,并发送给所述获取连 接权单元和广播单元; \n所述广播单元,用于将所述优先级比较结果广播至所述其他中间件的获取 连接权单元; \n所述获取连接权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优先级比较结果判断是否取得 连接权,当自身优先级最高时,通知所述连接建立单元取得连接权。 \n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间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连接权单元进 一步用于:接收通信设备操作系统底层的所述中间件取得连接权的通知,并通 知所述连接建立单元取得连接权; \n所述通知表明,所述中间件在所有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的中间件中, 被随机选择为获得所述网络连接权的中间件。 \n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的中间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进一步包 含:连接信息保存单元,用于保存所述第一长连接的长连接信息;所述长连接 信息包含:数据链路信息; \n连接信息广播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长连接的长连接信息向其他中间件广 播; \n所述连接建立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其他中间件的连接信息广播单元发送 的长连接信息。 \n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中间件,其特征在于, \n连接建立单元进一步用于,当获知所述第一长连接中断时,根据所述第一 长连接的长连接信息,与网络侧建立第二长连接; \n所述长连接信息进一步包含:应用程序绑定列表; \n所述通知单元进一步用于,在所述第二长连接建立后,向所述应用程序绑 定列表中的应用程序发送通知消息,使得所述应用程序绑定列表中的应用程序 绑定所述第二长连接,与网络侧通信。 \n14.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 中间件。 \n', 'claim_count': 57, 'cpc': [{'code': {'clazz': 'Y02', 'full': 'Y02B60/50', 'main_group': 'Y02B60', 'section': 'Y', 'sub_class': 'Y02B', 'sub_group': 'Y02B60/50'},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A'}],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通信方法、通信设备以及通信设 备上的中间件。 \n背景技术\n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与普通个人电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 windows\xa0phone、android等智能手机平台的出现,大大拓展了移动终端的可用 性。如图1所示,各种供移动终端使用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多的有与网络服务器 进行数据传输的需求,而各种应用程序都各自与网络端建立长连接,当大量的 程序运行时,对网络侧资源和移动终端资源的消耗都非常大,尤其是通过保持 长连接心跳的程序,对移动终端的电量及网络流量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n发明内容\n为了实现多应用程序网络连接的共享,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通信方 法,应用于一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含中间件,该网络通信方法包括: \n中间件接收由需要建立网络连接的第一应用程序发送的长连接请求; \n如果未有长连接,中间件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请求获得网络连接权; \n获得所述网络连接权的第一中间件,根据长连接请求,与网络侧建立第一 长连接; \n所述第一中间件在所述第一长连接建立后,向所述第一应用程序反馈一通 知消息,以使得所述第一应用程序绑定所述第一长连接,与网络侧通信。 \n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中间件与网络侧建立第一长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进一 步包括: \n所述中间件接收第二应用程序发送的长连接请求; \n所述第一中间件向所述第二应用程序共享所述第一长连接,使得所述第二 应用程序绑定所述第一长连接,与网络侧通信。 \n进一步的,所述长连接请求由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以广播方式发送至所述中 间件; \n所述中间件包括两个以上中间件; \n在所述中间件中,所述第一中间件以随机方式获得所述网络连接权。 \n进一步的,所述长连接请求由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以广播方式发送至所述中 间件; \n所述中间件包括两个以上中间件; \n所述中间件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之后,所述第一中间件获得所述网络 连接权之前进一步包括: \n所述第一中间件获得其他中间件发送自身优先级信息,比较第一中间件的 优先级和所述其他中间件的优先级,得到优先级比较结果; \n所述第一中间件将所述优先级比较结果通知所述其他中间件; \n所述优先级比较结果为,所述第一中间件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其他中间件的 优先级。 \n进一步的,所述长连接请求由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以广播方式发送至所述中 间件; \n所述中间件包括两个以上中间件; \n所述中间件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之后,所述第一中间件获得所述网络 连接权之前进一步包括: \n所述第一中间件将自身优先级信息发送给另一中间件; \n所述第一中间件接收所述另一中间件通知的优先级比较结果; \n所述优先级比较结果指示,所述第一中间件的优先级高于其他中间件的优 先级;所述优先级比较结果由所述另一中间件将所述第一中间件的优先级信息 和接收到的其他中间件的优先级信息进行比较得到。 \n较优的,所述第一中间件与网络侧建立第一长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进一步 包括:所述第一中间件将保存的所述第一长连接的长连接信息通知其他中间 件;所述长连接信息包含数据链路信息。 \n更优的,所述长连接信息进一步包含:接受消息列表、心跳监控数据和/ 或绑定应用程序列表; \n所述第一中间件将保存的所述第一长连接的长连接信息通知其他中间件 具体为: \n当所述接受消息列表更新、所述心跳监控数据变化,或所述绑定应用程序 列表变化时,所述第一中间件将保存的所述第一长连接的所述数据链路信息通 知其他中间件。 \n较优的,所述第一中间件与网络侧建立第一长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进一步 包括: \n当所述第一长连接中断后,如果所述第一中间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所述 第一中间件根据保存的所述第一长连接的数据链路信息,与网络侧建立第二长 连接。 \n较优的,所述第一中间件与网络侧建立第一长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进一步 包括: \n当所述第一长连接中断后,如果所述第一中间件处于正常工作之外的状 态,其他中间件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请求获得网络连接权,其中,获得 网络连接权的中间件根据所述第一长连接的数据链路信息,与网络侧建立第三 长连接。 \n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通信设备的中间件,包括: \n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长连接请求,长连接请求由需要建立网络连接的第一 应用程序向中间件发送; \n获取连接权单元,用于未有长连接时,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请求获 得网络连接权; \n连接建立单元,用于获得网络连接权后,根据长连接请求,与网络侧建立 第一长连接;以及 \n通知单元,用于在第一长连接建立后,向第一应用程序反馈一通知消息, 以使得第一应用程序绑定第一长连接,与网络侧通信。 \n较优的,接收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第二应用程序发送的长连接请求,第 二应用程序需要建立网络连接; \n获取连接权单元进一步用于,当存在第一长连接时,通知上述通知单元; \n通知单元进一步用于,向第二应用程序反馈以通知消息,以使得第二应用 程序绑定第二长连接,与网络侧通信。 \n进一步的,该中间件还包含: \n比较单元,用于获得其他中间件发送的优先级信息,比较自身优先级信息 和其他中间件的优先级信息,得到优先级比较结果,并发送给获取连接权单元 和广播单元; \n广播单元,用于将优先级比较结果广播至其他中间件的获取连接权单元; \n获取连接权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优先级比较结果判断是否取得连接权, 当自身优先级最高时,通知连接建立单元取得连接权。 \n进一步的,获取连接权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通信设备操作系统底层的中 间件取得连接权的通知,并通知连接建立单元取得连接权; \n通知表明中间件在所有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的中间件中,被随机选择 为获得网络连接权的中间件。 \n进一步的,中间件进一步包含:连接信息保存单元,用于保存第一长连接 的长连接信息;长连接信息包含:数据链路信息。 \n连接信息广播单元,用于将第一长连接的长连接信息向其他中间件广播; \n连接建立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其他中间件的连接信息广播单元发送的长 连接信息。 \n进一步的,连接建立单元进一步用于,当获知第一长连接中断时,根据第 一长连接的长连接信息,与网络侧建立第二长连接; \n长连接信息进一步包含:应用程序绑定列表; \n通知单元进一步用于,在第二长连接建立后,向应用程序绑定列表中的应 用程序发送通知消息,使得应用程序绑定列表中的应用程序绑定第二长连接, 与网络侧通信。 \n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含上述各技术方案中描述的中间件。 \n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在通信设备上的中间件,利用中间件的网络通信方 法,以及包含中间件的通信设备,使得多个需要进行网络连接的应用程序,能 使用一条长连接,来实现网络通信,降低通信设备的电量消耗,以及因长连接 的心跳监测而需的网络流量的消耗。 \n附图说明\n图1为现有技术移动终端和网络通信的示意图; \n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n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通信设备和网络侧通信的示意图; \n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和网络侧通信的示意图; \n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间件结构框图及其与网络侧和应用程序的连 接示意; \n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间件结构框图及其与网络侧和应用程序的连 接示意。 \n具体实施方式\n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 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 施例及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n参见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通信方法,可应用于一通信设备, 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终端,比如固定台式机,笔记本等个人计算机,小型局域网 服务器等都可适用。该通信设备包含有中间件,中间件包括第一中间件。该网 络通信方法包括: \n中间件接收长连接请求,长连接请求由需要建立网络连接的第一应用程序 发送; \n中间件响应长连接请求,在未有长连接时,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请 求获得网络连接权; \n第一中间件在获得网络连接权后,根据上述长连接请求,与网络侧建立第 一长连接; \n第一中间件在第一长连接建立后,向第一应用程序反馈一通知消息,以使 得第一应用程序绑定第一长连接,与网络侧通信。 \n如图3所示,以移动终端为例,移动终端中的中间件A与网络侧(网络 端服务器)之间建立长连接,移动终端中运行的多个应用程序,与中间件A 之间以短连接报文的方式建立连接,实现各个应用程序与网络侧之间的数据通 信。中间件A使得移动终端上的多应用程序共享网络连接,即一条长连接被N 个应用程序复用,使移动终端的耗电量节省为原来的1/N。同时,因长连接需 要心跳监控,而心跳监控通常使用发送简短数据来实现,在本发明由多个应用 程序共享一条长连接的情况下,心跳监控所使用的数据也减少了,进而节省了 移动终端的网络流量消耗。 \n通信设备中可以存在一个中间件,也可以存在多个中间件,通常情况下, 每个中间件对应一个需要与网络侧进行通信的应用程序,如图4所示。中间件 通过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API)与应用程序进行通信,中间件可作为应用程 序的附带程序安装于通信设备的任意位置,每个应用程序附带其对应的中间 件;中间件也可单独安装于通信设备特定的磁盘空间中,各应用程序通过API 与特定磁盘空间的中间件进行通信。 \n在通信设备中只存在一个中间件的场景中,需要建立网络连接的第一应用 程序通过操作系统向该中间件发送长连接请求,该中间件判断当前不存在长连 接,于是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作为对长连接请求的响应;通信设备的操 作系统底层接收到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由于只有一个中间件,该中间件发送 的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即生效,使得该中间件获得了网络连接权。于是该中间 件根据前述长连接请求,与网络侧建立起长连接,便通知第一应用程序,第一 应用程序通过于该中间件建立短连接来绑定该长连接,实现与网络侧的通信。 \n在该中间件与网络侧建立了长连接后,如果其他应用程序(如第二应用程 序)也需要与网络侧进行通信,则通过广播或单独通知的方式(其不一定了解 中间件的个数)发送长连接请求。此时只有一个中间件,所以只有该中间件接 收到这个长连接请求,该中间件向第二应用程序共享之前建立的长连接。第二 应用程序通过与该中间件建立短连接来绑定该共享的长连接,实现与网络侧的 通信。 \n当通信设备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中间件时,需要建立网络连接的第一应 用程序以广播或单独通知的方式向所有中间件发送长连接请求,假设此时通信 设备有三个中间件A、B、C。中间件A、B、C都收到第一应用程序发送的长连 接请求,此时并未存在任何长连接,所以都发送了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来进行 网络连接权的争抢,而如何确定由哪个中间件与网络侧最终建立长连接,有以 下几种方式。 \n一种方式为,中间件A、B、C向操作系统底层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 作为对长连接请求的响应。 \n操作系统底层可以随机的方式,选择中间件A的网络连接请求权限声明生 效、这样,中间件A获得了连接请求权,于是向网络侧发送网络连接请求,最 后与网络侧建立长连接。 \n上述随机方式的一个可替代的方案为,操作系统随机先选择其中的一个中 间件作为临时判断中间件,并通知所有中间件。比如此例采用Android操作系 统,中间件B被选为临时判断中间件(Local\xa0Socket\xa0Server,由其获取其他中间 件的优先级,并进行优先级仲裁),中间件A和C将自己的优先权信息发送给 中间件B。此处的优先权信息主要指中间件的版本号。由于每个中间件的升级 (或更新),是随着其对应的应用程序的更新而更新的,而应用程序启动升级 的时间各有不同,致使中间件的版本存在差异,最近升级的中间件的版本号最 高。由于操作系统底层不会去掌握(保存)这些信息,所以无法直接从三个中 间件中获知优先级最高的中间件而直接指定该中间件发送的网络连接权请求 声明生效。中间件B将这三个中间件的版本号进行判断排序,生成优先级列表, 版本号越高的优先级越高。当部分中间件的版本号相同时,中间件B可对版本 号相同的中间件进行随机排序,或按照收到版本号的时间先后,或者按照中间 件的序号等排序。 \n本例中,假设版本号由高到低分别是:中间件A、中间件B、中间件C, 中间件B将列表通知中间件A和中间件C,中间件A获知自己的优先级最高, 其获得网络连接权,向网络侧发送连接请求。 \n另一种方式为,中间件A、B、C向操作系统进行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来进 行网络连接权的争抢。 \n各中间件在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上附带一条随机延迟信息,比如中间件A 延迟10ms,中间件B延迟15ms,中间件C延迟20ms,这些时间是随机产生的。 操作系统对这些延迟时间进行比较,通知延迟时间最短的中间件其网络连接权 请求声明生效,此例中中间件A的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生效,中间件A获得 了网络连接权。 \n同样可替代的,多个中间件提出网络连接权限声明时,随机的,中间件A 成为临时判断中间件,其他中间件将自己的版本号发送至中间件A,中间件A 获知所有中间件的版本级别后,判断网络连接权限的优先级,版本高的中间件 其网络连接权限的优先级相应的高,最后得到优先级列表并周知所有中间件。 此例中,中间件A自己位于优先级列表第一位,其获得网络连接权,与网络侧 建立长连接后,通知广播长连接请求的应用程序。 \n在中间件A与网络侧建立了长连接后,如果其他应用程序(如第二应用程 序)也需要与网络侧进行通信,则通过操作系统,以广播或单独通知的方式(其 不一定了解中间件的个数)发送长连接请求。此时中间件A已经成功与网络侧 建立了长连接,所以它接收到这个长连接请求后,通知第二应用程序,共享之 前已经建立的长连接。第二应用程序通过与中间件A建立短连接来绑定该共 享的长连接,实现与网络侧的通信。 \n在共享长连接的网络通信中,由应用程序传输至网络侧的数据,以及由 网络侧传递至各应用程序的数据,标有各应用程序的标签(Tab),使得中间件 接受到该数据后,能进行正确的转发。 \n在中间件A建立长连接后,其它中间件处于等待状态,在下面几种情况 下,其他中间件再进行网络连接权的争抢: \n比如有新的应用程序(比如应用程序三)发出长连接请求的通知时(以 广播或单独通知的形式通知),每个中间件收到了长连接请求,于是都发送网 络连接请求权限声明,进行网络连接权的争抢。此时,因为中间件A与网络侧 的长连接正常,所以其他中间件的网络连接权限声明不会生效,中间件A的网 络连接权限声明才会生效,仍由中间件A向应用程序三共享已经建立的长连 接。 \n再一种是在网络切换的情况下,比如由通信设备由WIFI连接转为GPRS 连接,或者由2G网络转至3G网络,或者长连接因为信号原因中断,由于此时 中间件A还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中间件A仍具有网络连接权。在网络切换完成 后,中间件A向网络侧发送的网络连接请求即可使中间件A与网络侧建立新的 长连接。 \n再比如当通信设备由于各种原因重新启动时,因为操作系统的所有进程都 断开,所以当重新启动成功后,所有中间件可再次进行网络连接权的争抢。 \n还有一种情况,即中间件A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之外的状态时,比如其对应 的应用程序升级时,中间件无论是否有更新版本,也会从正常工作状态中退出, 或者该应用程序被卸载时,或者因其他原因致中间件A损坏时,中间件A的网 络连接权失效,其他中间件再次进行网络连接权的争抢。 \n各中间件一般以轮询或者轮询递进的方式获知是否有其它中间处于正常 工作状态,轮询递进可以为,开始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来发送网络连接请求权限 声明,其网络连接请求权限声明没有生效则表明目前已有其它中间件处于正常 工作状态,随后轮询间隔时间随着多次网络连接请求权限声明没有生效而逐渐 延长,到一定的时限便维持在该间隔时间来发送网络连接请求权限声明。当中 间件A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之外的状态时,其他中间件便可获知并开始进行网络 连接权的再次争抢了。 \n在中间件A建立长连接后,其将保存(缓存、保存并定期删除或保存且接 道删除指令时删除等方式)的长连接信息发送给其它中间件(比如以广播方 式),长连接信息包括数据链路信息(比如网络服务器端口信息)、接受消息列 表、心跳监控数据、应用程序绑定列表等。中间件A可以定时广播,或者当其 保存的长连接信息发生变化时,将其长连接的数据链路信息缓存,并广播至其 它中间件。其保存的长连接信息发生变化的情况包括: \n接受消息列表更新,如中间件A收到网络侧消息后发送了反馈回执,则造 成接受消息列表(或消息发送映射)的更新; \n心跳监控变化,如网络侧服务器端根据网络连接状态,改变心跳监测的频 率,随着连接状况趋于稳定使心跳检测的频率调低; \n绑定更新,即长连接共享给新的应用程序,或有绑定的应用程序退出绑定 (关闭、卸载)等。 \n更新的长连接信息被广播给其他中间件,待发生上述使其他中间件再次对 网络连接权进行争抢的情形时,其他中间件获得了最新的长连接信息,其中, 获得网络连接权的中间件便可实现中间件的“无缝切换”,比如周知原来向中 间件A绑定的应用程序,向这些应用程序共享其新建立的长连接。 \n本发明同时提供通信设备中的中间件,在图5所示一个实施例中,中间件 包含: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由需要建立网络连接的第一应用程序向该中间件发 送的长连接请求; \n获取连接权单元,用于在未有长连接时,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请求 获得网络连接权; \n连接建立单元,用于获得网络连接权后,根据长连接请求,与网络侧建立 第一长连接;以及 \n通知单元,用于在第一长连接建立后,向第一应用程序反馈一通知消息, 以使得第一应用程序绑定第一长连接,与网络侧通信。 \n在通信设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中间件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中间件 还包含: \n比较单元,用于获得中间件发送的优先级信息,比较自身优先级信息和其 他中间件的优先级信息,得到优先级比较结果,并发送给获取连接权单元和广 播单元;以及 \n广播单元,用于将优先级比较结果广播至其他中间件的获取连接权单元。 \n在这个实施例中,获取连接权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优先级比较结果判断 是否取得连接权,当自身优先级最高时,通知连接建立单元取得连接权。 \n同样以中间件A、B和C为例,三个中间件都收到第一应用程序通过操作 系统广播或单独发送的长连接请求,作为响应,三个中间件向通信设备(比如 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底层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请求获得网络连接权。 操作系统底层随机选择了中间件B作为临时判断中间件(Local\xa0Socket\xa0Server)。 中间件A和C于是将自己的版本号发送给中间件B,即此时只有中间件B的 比较单元会收到其他中间件的优先级信息。 \n中间件B形成的优先级比较结果可以为一优先级列表,按由高到低或由 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各中间件的优先级,版本号越高的优先级越高。或者,优先 级比较结果可以仅为最高优先级的中间件(在最高版本号为多个时随机选择一 个),只要让各中间件知晓是谁取得网络连接权即可。 \n在另一在通信设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中间件的实施例中,中间件A、B 和C都收到第一应用程序通过操作系统广播或单独发送的长连接请求,假设 此时不存在长连接,作为响应,三个中间件向通信设备(比如移动终端)的操 作系统底层发送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请求获得网络连接权。操作系统底层随 机选择了中间件B,即中间件B的获取连接权单元接收到通信设备操作系统底 层的一通知,通知中间件B取得了网络连接权,获取连接权单元通知连接建 立单元取得了连接权,连接建立单元于是向网络侧发送连接请求,建立长连接。 \n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接收单元接收到需要建立网络连接的第二应用程序发 送的长连接请求时,如图5所示,获取连接权单元进一步用于,当存在第一长 连接时,通知通知单元; \n通知单元进一步用于,向第二应用程序反馈以通知消息,以使得第二应用 程序绑定第二长连接,与网络侧通信。 \n本例中,多个中间件接到第二应用程序广播的长连接请求,可由连接建立 单元直接获取该请求后,判断是否已经由本中间件建立了长连接,即是否已经 建立了长连接并且由该连接建立单元所在的中间件建立该长连接。如果是,则 该连接建立单元通知与其连接的通知单元,由通知单元告知第二应用程序。也 可由获取连接权单元获取长连接请求后,转发给连接建立单元先行做出上述判 断。 \n可替代的方案中,多个中间件接到第二应用程序广播的长连接请求,各获 取连接权单元直接发出网络连接权请求声明,当长连接已经建立时,只有其中 的一个中间件是该长连接的发起者和起始端,所以只有该中间件发出的网络连 接权请求声明是有效的(即该中间件具有网络连接权),此时该获取连接权单 元通知连接建立单元,连接建立单元判断自己已经建立了长连接,于是通知通 知单元,由通知单元向第二应用程序发出共享长连接的通知。 \n更优的,中间件进一步包含: \n连接信息保存单元,用于保存第一长连接的长连接信息;该长连接信息包 含数据链路信息,同时可以进一步包含应用程序绑定列表、接受消息列表更新、 心跳监控数据变化等; \n连接信息广播单元,用于将第一长连接的连接信息向其他中间件广播; \n上述连接建立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其他中间件的连接信息广播单元发送 的长连接信息。这样,如果建立当前长连接的并非该中间件,该中间件也能实 时获知当前长连接的最新长连接信息,以便在当前长连接中断,且是由于当前 工作的中间件由于升级、被卸载以及被损坏,或者整个通信设备重启等原因时, 争抢到网络连接权,也能进行中间件的无缝切换。比如,利用上次长连接中, 与中间件绑定的应用程序列表,在本次长连接建立之后,通知该列表中的应用 程序,使得本次长连接能方便快捷的为这些应用程序共享。 \n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了包含上述实施例中中间件的通信设备,使用这样的通 信设备,使多应用程序共享一条长连接,由此能节省设备的功耗以及网络流量, 同时,即使在中间件从正常工作状态转化为非正常工作状态时,亦能实现中间 件的无缝切换,从而不影响其他应用程序的网络连接。中间件可以是通信设备 上随应用程序一起安装的附带程序,亦可以是通信设备中一硬件单元,只要能 实现对多应用程序的网络连接共享即可。 \n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n', 'erdt': 20120208, 'exdt': 20310603, 'family_inpadoc': 'CN201110149687A', 'family_original': '45337849', 'inventor': [{'lang': 'CN', 'name': '赵亮',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W52/02', 'main_group': 'H04W52', 'section': 'H', 'sub_class': 'H04W', 'sub_group': 'H04W52/02'}}], 'isdt': 20131204,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11243', 'lang': 'CN', 'name':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许静',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姜精斌', 'name_id': 2}], 'patent_id': '1c92b4ab-339c-4e09-83bf-efeb022d2782', 'pbdt': 20131204, 'pn_official': 'CN102291808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孙敏', 'name_id': 1}], 'prsd': 20131204, 'title': '一种网络通信方法、通信设备以及通信设备的中间件', 'update_ts': 1536999788963, 'tags': ['通讯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相机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该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的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的光轴上。该快门装置包括框架,收容于该框架内的电致伸缩单元。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厚度。该电致伸缩单元的中心开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通孔。当施加于电致伸缩单元的两个柔性电极层的电压改变时,该电致伸缩单元沿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该通孔的大小以调节透过该通孔的通光量。', 'apdt': 20090721, 'apno_official': 'CN200910304571.3',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 'lang': 'CN', 'name':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name_id': 1}, {'lang': 'CN', 'name':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2}],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 'lang': 'CN', 'name':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name_id': 1}, {'lang': 'CN', 'name':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2}], 'claim': '1.一种相机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该影像感测器及 快门装置的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的光轴上,其特征在于,该快门装置包括框 架,收容于该框架内的电致伸缩单元,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 合物层、分别设在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两表面上的两个柔性电极 层、以及分别设在该两个柔性电极层远离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相背离 的两个表面上的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该 相对两表面与该镜头模组的光轴垂直且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中心位 于该镜头模组的光轴上,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厚 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厚度,该电致伸缩单 元的中心开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 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通孔,该通孔的中心轴与镜头模组的光轴同轴,当施 加于该电致伸缩单元的两个柔性电极层之间的电压改变时,该电致伸缩单元 沿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该通孔的大小以调节透过 该通孔的通光量。 \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 厚度介于0.2-0.8mm之间,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厚度介于0.02-0.15mm 之间。 \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柔性电极层沿镜头模组光 轴方向的厚度介于10-200μm之间。 \n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 材料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材质不同。 \n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的中心开设有与镜头 模组的光轴相对应的通光孔。 \n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采用透光材料制作形 成。 \n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为一体形成,该框架 将电致伸缩单元密封于其内部。 \n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 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材质选自硅树脂、聚氨酯弹性体或丙烯酸弹性体。 \n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柔性电极层选用碳胶、金 胶、银胶、铜胶以旋涂或印刷的方法,或者选用石墨微粒以喷涂的方法,或 者选用铂以溅镀的方法,或者选用具有高弹性的碳纳米管薄膜以粘贴的方法 形成于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的两个表面上。 \n', 'claim_count': 9, 'cpc': [{'code': {'clazz': 'H04', 'full': 'H04N5/2254', 'main_group': 'H04N5', 'section': 'H', 'sub_class': 'H04N', 'sub_group': 'H04N5/2254'},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G03', 'full': 'G03B9/02', 'main_group': 'G03B9', 'section': 'G', 'sub_class': 'G03B', 'sub_group': 'G03B9/02'},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4', 'full': 'H04N5/2257', 'main_group': 'H04N5', 'section': 'H', 'sub_class': 'H04N', 'sub_group': 'H04N5/2257'},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相机模组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电致伸缩聚合物快门装置的相机模组。 \n背景技术\n快门装置是相机模组上控制感光元件(如感光片、影像感测器等)有效曝光时间的一种 装置,比如,快门速度为1/2秒时,表示感光元件曝光的时间为1/2。拍摄前,该快门装置是 关闭的,其可防止相机模组内的感光元件曝光;拍摄时,调整好快门速度,按下快门释放按 钮(即拍照按钮),在快门开启与闭合的间隙间,让光线通过快门装置到达感光元件,使感 光元件获得正确的曝光。具体请参阅Myung-Jin\xa0Chung等人2007年10月在Control, Automation\xa0and\xa0Systems.2007.ICCAS’07.International\xa0Conference\xa0on( Page(s):2319-2322)上发表的论文Development\xa0of\xa0Compact\xa0Camera\xa0Module\xa0Having Auto\xa0Focus\xa0Actuator\xa0and\xa0Mechanical\xa0Shutter\xa0System\xa0for\xa0Mobile\xa0Phone。 \n常见的相机模组的快门装置主要包括电子快门和机械快门。其中,电子快门是用电路控 制快门线圈磁铁的原理来控制快门时间;机械快门是利用齿轮传动控制快门时间。然而,电 子快门和机械快门均需要通过设计复杂、精密的机械连接传动结构控制开门的开启与关闭, 其价格昂贵,在工作过程中会因零件间的摩擦而发出噪声,且其响应速度较慢,影响相机模 组的成像质量。 \n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结构简单、无噪声、且响应速度较快的快门装置的相机模组 \n发明内容\n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说明一种相机模组。 \n一种相机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该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的中 心均位于镜头模组的光轴上,该快门装置包括框架,收容于该框架内的电致伸缩单元,该电 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分别设在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两表面上的 两个柔性电极层、以及分别设在该两个柔性电极层远离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相背离的 两个表面上的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 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厚度,该电致伸缩单元的中心开设 有一贯穿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通孔, 该通孔的中心轴与镜头模组的光轴同轴,当施加于该电致伸缩单元的两个柔性电极层之间的 电压改变时,该电致伸缩单元沿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该通孔的大 小以调节透过该通孔的通光量。 \n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的相机模组的快门装置包括框架与收容于框架内的电致伸 缩单元,且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 缩聚合物层,电致伸缩单元中心开设一通孔,通过施加于该两个柔性电极层的电压的改变以 控制该通孔的大小,其结构简单、无噪声、且响应速度较快;并且,两个柔性电极层设于第 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的两表面,且两个柔性电极层两侧均设有一个比第一电致伸缩聚合 物层的厚度薄的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可有效隔离两个柔性 电极层与外界的接触,避免该两个柔性电极层被外界潮湿的空气氧化而影响其导电性能,且 较薄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对快门装置的响应速度影响不大,从而提高该快门装置的使用寿 命与响应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n附图说明\n图1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相机模组的示意图。 \n图2是图1的相机模组的快门装置的快门开启时的示意图。 \n图3是图2的快门装置的电致伸缩单元的示意图。 \n图4是图1的相机模组的快门装置的快门关闭时的示意图。 \n图5是图4的快门装置的电致伸缩单元的示意图。 \n图6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相机模组的快门装置的示意图。 \n图7是图6的快门装置的电致伸缩单元的示意图。 \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的相机模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n请参阅图1,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相机模组100。相机模组100包括镜头模组 10、影像感测器20及快门装置30。影像感测器20及快门装置30的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10的光 轴上。 \n镜头模组10包括镜座11、镜筒12、镜片组13。镜筒12通过螺纹配合旋合于镜座11。镜片 组13收容于镜筒12内。本实施例中,镜座11内开设有第一收容孔111与第二收容孔112。镜筒 12通过设置于其外壁的外螺纹及第一收容孔111内壁的内螺纹与镜座11间相旋合固定。镜筒 12开设有收容孔121。镜片组13包括两个镜片,两个镜片依次设置在收容孔121内。 \n影像感测器20收容于第二收容孔112内。影像感测器20靠近镜片组13的一侧设有一透明 板21。透明板21主要用于保护影像感测器20,防止灰尘进入到影像感测器20内,以使影像感 测器20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 \n请进一步参阅图25,快门装置30包括框架32和电致伸缩单元34。电致伸缩单元34收容 于框架32内。本实施例中,电致伸缩单元34在垂直于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的截面为正方形。 \n具体地,框架32包括上框321与下框322。上框321具有一个与镜头模组10光轴平行的顶 板323,下框322具有一个与镜头模组10光轴平行的底板324,顶板323与底板324相对。框架 32的中心开设有贯穿顶板323与底板324且与镜头模组10的光轴相对应的通光孔302。通光孔 302的大小对应于拍照时快门装置30开启的最大通光口径。上框321与下框322组合后形成一 个收容腔304。收容腔304用于收容电致伸缩单元34,以可保护支撑电致伸缩单元34。当然, 框架32也可以在电致伸缩单元34制作完成后一体形成于电致伸缩单元34外围。 \n电致伸缩单元34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两个柔性电极层342和两个第二电致伸 缩聚合物层343。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3411和第二表面3412。两个 柔性电极层342分别设在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相对的第一表面3411与第二表面3412上。 两个柔性电极层342分别具有远离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的相背离的表面3421。两个第二 电致动聚合物层343分别设在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远离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的相背离的 两个表面3421上。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的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 伸缩聚合物层342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的厚度。优选地,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沿镜头 模组10光轴方向的厚度为0.2-0.8mm之间的任一数值,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沿镜头模组 10光轴方向的厚度为0.02-0.15mm之间的任一数值。柔性电极层342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的 厚度优选为10-200μm之间的任一数值。 \n电致伸缩单元34的中心开设有一贯穿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与 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的通孔305。通孔305的中心轴与镜头模组10的光轴同轴。当 施加于电致伸缩单元34的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之间的电压改变时,电致伸缩单元34沿垂直于 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通孔305的大小以调节透过通孔305的通光量。 \n优选地,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与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可选自硅树脂( Silicone)、聚氨酯弹性体(Polyurethane\xa0Elastomer)或丙烯酸弹性体(Acrylic Elastomer)等具有电致伸缩效应的材料。可以选择的是,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与第二 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既可选择同一种材料,也可选择不同的材料。柔性电极层342可选用碳 胶、金胶、银胶、铜胶等导电胶以旋涂或印刷的方法,或者选用石墨微粒以喷涂的方法,或 者选用铂以溅镀的方法,或者选用具有高弹性的碳纳米管薄膜以粘贴的方法形成于第一电致 伸缩聚合物层341相对的第一表面3411与第二表面3412上。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可通过 涂布或粘贴的方法形成于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远离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的相背离的两个 表面3421上。 \n一般地,当给两个柔性电极层342通以4-7V的电压时,电致伸缩单元34可产生大约 5-20%的应变量,电致伸缩单元的响应时间一般在几毫秒到几微秒之间,其响应速度较快。 例如,当快门装置30的通光孔302的直径为2mm时,电致伸缩单元34的外径大约为10-40mm即 可,当给电致伸缩单元34施加某一特定电压时,电致伸缩单元34的通孔305可接近消失的程 度,从而达到快门关闭的目的。当然,为了保证电致伸缩单元34的通孔305完全关闭,电致 伸缩单元34的设计外径可适当增大。可以理解的是,电致伸缩单元34的外径可根据具体的第 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柔性电极层342、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2所选用的材料、厚度 ,以及通光孔302的大小进行设计,使得电致伸缩单元34可有效控制通孔305的开启与关闭, 从而控制通过通光孔302的通光量。 \n请参阅图67,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相机模组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相机模组 10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快门装置230的框架232采用透光材料制作形成。透光框架 232一体形成,框架232可将电致伸缩单元234密封于其内部。由于透光框架232具有较好的透 光性能,因此透光框架232可不必开设通光孔。从而,该框架232可更好地保护收容于其内部 的电致伸缩单元234,使电致伸缩单元234免受外界污染,更好地保证电致伸缩单元234的伸 展与收缩性能。并且,透光框架232可直接用作影像感测器的透明板以保护影像感测器。本 实施例中,电致伸缩单元234在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截面为圆形。 \n可以理解的是,该相机模组100的电致伸缩单元34在垂直于镜头模组100光轴方向的截面 还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可以为矩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形状,只要电致伸缩单元100的通 孔305为圆形即可。 \n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的相机模组100的快门装置30包括框架32与收容于框架32 内的电致伸缩单元34,且该电致伸缩单元34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两个柔性电极 层342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电致伸缩单元34中心开设一通孔305,通过施加于 该两个柔性电极层342的电压的改变以控制该通孔305的大小,其结构简单、无噪声、且响应 速度较快;并且,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设于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相对的两表面3411、 3412,且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两侧均设有一个比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的厚度薄的第二电 致伸缩聚合物层343,该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可有效隔离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与外 界的接触,避免该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被外界潮湿的空气氧化而影响其导电性能,且较薄第 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对快门装置30的响应速度影响不大,从而提高该快门装置30的使用 寿命与响应的稳定性和精确度。 \n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构思做出 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方案权利要求的保护范 围。 \n', 'erdt': 20120314, 'exdt': 20290721, 'family_inpadoc': 'US71640610A', 'family_original': '43497405', 'inventor': [{'lang': 'CN', 'name': '周代栩',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周源栩',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H04', 'full': 'H04N5/225', 'main_group': 'H04N5', 'section': 'H', 'sub_class': 'H04N', 'sub_group': 'H04N5/225'}}, {'code': {'clazz': 'G02', 'full': 'G02F1/061', 'main_group': 'G02F1', 'section': 'G', 'sub_class': 'G02F', 'sub_group': 'G02F1/061'}}, {'code': {'clazz': 'G03', 'full': 'G03B9/08', 'main_group': 'G03B9', 'section': 'G', 'sub_class': 'G03B', 'sub_group': 'G03B9/08'}}], 'isdt': 20130410, 'kd': 'B', 'patent_id': 'c594ca82-1d3d-40e2-bc68-049352f13a37', 'pbdt': 20130410, 'pn_official': 'CN101964864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杨浩', 'name_id': 1}], 'prsd': 20130410, 'title': '相机模组', 'update_ts': 1538036325108, 'tags': ['光学仪器制造', '其他软件开发', '照相机及器材制造', '其他未列明日用产品修理业',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abs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直线运动的利用电致伸缩或磁致伸缩的电动机或发电机。本磁致伸缩体致动器,包括刚性非导磁支架和设置在刚性非导磁支架内的磁致伸缩体,刚性非导磁支架的一侧或相对的两侧设有贯通口,贯通口内设置相对于贯通口可自由运动的刚性导磁棒,刚性导磁棒与磁致伸缩体固接;刚性非导磁支架外侧设有刚性导磁支架,刚性导磁支架的一侧边开口,其余侧边封闭;刚性导磁支架的周边缠绕电磁线圈;磁致伸缩体与刚性导磁棒、刚性导磁支架构成一个电磁通回路;刚性导磁棒相对于刚性导磁支架的开口侧边可自由运动;刚性非导磁支架、刚性导磁支架皆固定设置。本发明的机构可用于研制要求产生大位移、大负载、高精度驱动功能的仪器和设备。', 'apdt': 20080711, 'apno_official': 'CN200810138284.5',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香港西路75号裕源大厦B座'}, 'lang': 'CN', 'name': '杨锦堂',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香港西路75号裕源大厦B座', 'city': '青岛', 'country': 'CN', 'district': '市南区', 'formatted_address':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新湛路9号', 'lat': 36.066497528386, 'lon': 120.3787163081, 'postcode': '266071', 'state': '山东'}, 'lang': 'CN', 'name': '杨锦堂', 'name_id': 1}], 'assignee_current': [{'address': {'address':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香港西路75号裕源大厦B座'}, 'lang': 'CN', 'name': '杨锦堂'}], 'claim': '1.一种磁致伸缩体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刚性非导磁支架和设置在刚性非导 磁支架内的磁致伸缩体,刚性非导磁支架的一侧或相对的两侧设有贯通口, 贯通口内设置相对于贯通口可自由运动的刚性导磁棒,刚性导磁棒与磁致伸 缩体固接;刚性非导磁支架外侧设有刚性导磁支架,刚性导磁支架的一侧边 开口,其余侧边封闭;刚性导磁支架的周边缠绕电磁线圈;磁致伸缩体与刚 性导磁棒、刚性导磁支架构成电磁通回路;刚性导磁棒相对于刚性导磁支架 的开口侧边可自由运动;刚性非导磁支架、刚性导磁支架皆固定设置。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致伸缩体致动器,其特征在于电磁通回路至少设置 一个。 \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致伸缩体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致动器还包括至少一 个永磁通回路,永磁通回路中包括永磁体,永磁体嵌入刚性导磁支架内,永 磁体两极分别通过刚性导磁支架与刚性导磁棒、磁致伸缩体连接组成永磁通 回路。 \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致伸缩体致动器,其特征在于由电磁通回路和永磁 通回路组成的所有磁通回路以贯通口为中心,沿贯通口径向呈辐射状结构。 \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致伸缩体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刚性导磁棒与刚性非 导磁支架接触的一侧或两侧设置弹性体。 \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致伸缩体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弹性体为弹簧。 \n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磁致伸缩体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与弹性体连接的 刚性非导磁支架的位置设有螺栓盖,螺栓盖调节弹性体的压缩量,实现磁致 伸缩体的压紧和位置固定。 \n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致伸缩体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刚性导磁棒的末端连 接隔磁端块。 \n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致伸缩体致动器,其特征在于磁致伸缩体采用磁致 形状记忆合金、磁致伸缩材料棒、磁流变液体。 \n', 'claim_count': 9,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直线运动的利用电致伸缩或磁致伸缩的电动机或发电机,尤其涉及一种致动器。\xa0\n背景技术\n近些年来,电、磁致伸缩材料领域发展迅速,产生了如巨磁致伸缩材料和磁致伸缩形状记忆合金等新型的可用于精密致动器研制的磁致伸缩智能材料,这类材料具有能量密度大,输出功率高,伸缩形变大、控制精确等优点。但是基于这类伸缩材料研制的致动器件为能达到大伸缩位移和大负载致动能力往往需要能产生强电磁场的大电流激励。但是由于通常制动器设计结构的限制使所需的电磁线圈的尺寸有限,而不能产生超强磁场,特别是为产生强励磁场而加载大电流时,线圈热损耗加剧,线圈发热将直接使磁致伸缩材料产生热膨胀,而直接影响磁致伸缩机构位移的精度。\xa0\n目前人们为解决此类问题,往往采用在致动器内部再附加一套液体或气体冷却循环系统来平衡电磁线圈的发热。这种解决方法虽然冷却效果不错,但整个致动器结构复杂,整体尺寸增大,并且还需要额外的泵给系统等缺陷。如2007年3月28日授权公告的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307780C,公开了一种相变温控型超磁致伸缩微位移致动器,其在超磁致伸缩棒与驱动线圈之间增加相变温控装置,虽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克服电磁线圈的发热问题,但仍然具有上述指出的缺陷。\xa0\n发明内容\n本发明的技术效果能够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外置多路电磁或多路电磁和永磁复合激励超强电磁场激励和无电磁线圈热胀影响的大负载、精密位移致动器。\xa0\n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其包括刚性非导磁支架和设置在刚性非导磁支架内的磁致伸缩体,刚性非导磁支架的一侧或相对的两侧设有贯通口,贯通口内设置相对于贯通口可自由运动的刚性导磁棒,刚性导磁棒与磁致伸缩体固接;刚性非导磁支架外侧设有刚性导磁支架,刚性导磁支架的一侧边开口,其余侧边封闭;刚性导磁支架的周边缠绕电磁线圈;磁致伸缩体与刚性导磁棒、刚性导磁支架构成电磁通回路;刚性导磁棒相对于刚性导磁支架的开口侧边可自由运动;刚性非导磁支架、刚性导磁支架皆固定设置。\xa0\n电磁通回路至少设置一个;致动器还包括至少一个永磁通回路,永磁通回路中包括永磁体,永磁体嵌入刚性导磁支架内,永磁体两极分别通过刚性导磁支架与刚性导磁棒、磁致伸缩体连接组成永磁通回路。由电磁通回路和永磁通回路组成的所有磁通回路以贯通口为中心,沿贯通口径向呈辐射状结构。刚性导磁棒的末端连接隔磁端块。致动器可根据激励磁场强度的需要,根据结构尺寸的需要采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磁磁路体,可根据需要添加;同时致动器可根据永磁偏置需要采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永磁磁路体,根据需要添加;但是,如果不需要永磁致偏置,则可不需要永磁磁路体。电磁通回路中,磁致伸缩体两端分别通过刚性导磁棒连接刚性导磁支架,可使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被导入磁致伸缩物体;永磁通回路中,磁致伸缩体两端分别通过刚性导磁棒连接刚性导磁支架,可使永磁体产生的磁场被导入磁致伸缩物体。\xa0\n致动器中磁致伸缩体为一种在磁场励磁作用下可产生伸缩行为的物体,磁致伸缩体可采用磁致形状记忆合金、磁致伸缩材料棒、磁流变液体等。\xa0\n刚性导磁棒与刚性非导磁支架接触的一侧或两侧设置弹性体,弹性体通常采用弹簧等具有弹性的物体;与弹性体连接的刚性非导磁支架的位置设有螺栓盖,螺栓盖调节弹性体的压缩量,实现磁致伸缩体的压紧和位置固定。\xa0\n根据磁致伸缩类智能材料的磁致激励应变机理,即对于磁致伸缩材料体,当外加电磁场、或永磁场或电磁和永磁复合激励磁场作用时,磁致伸缩材料体将产生在外磁场加载方向上的伸缩位移(如巨磁致伸缩材料),或产生在垂直外磁场加载方向上的伸缩位移(如磁致形状记忆合金)。据此,当外部电磁线圈或永磁体所产生励磁场可以被磁路导入磁致伸缩体中时,磁致伸缩体将产生磁致伸缩变形,即产生磁致伸缩位移。当磁致伸缩体在被当外部电磁线圈产生的永磁场或被外部永磁体磁场或被外部电磁线圈产生的永磁场和外部永磁体磁场同\xa0\n时激励前后产生了变形,该变形以伸长位移的方式由刚性导磁棒和隔磁端块传递出去,并最终推动负载。\xa0\n该致动器可以实现大电流强磁场,多路复合的大电流强磁场以及电磁场和永磁场复合磁场的激励,并且电磁激励线圈发热对磁致伸缩材料不产生直接负效应。本发明特别适用于有小尺寸、强磁场、大位移、大负载和避免温升影响要求的精密驱动、定位领域的器件研发。\xa0\n电磁磁路体导磁材料杆和永磁磁路体导磁材料杆的形状即磁路形状可以根据实际结构环境需要而改动,只要能将电磁和/或永磁励磁场导入磁致伸缩体中即可。\xa0\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致动器具有以下优点:\xa0\n1.可实现线圈置于致动器外部的无电磁热影响的磁致伸缩驱动;\xa0\n2.可实现多路电磁场叠加复合激励,可以实现多路磁场叠加的超强磁场激励,进而容易实现超强励磁场作用下的大伸缩位移和大负载致动能力;\xa0\n3.容易实现电磁场和永磁场复合激励,永磁场作用同时实现了预磁偏置,使致动器可以产生无倍频的伸长和收缩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永磁磁场强度的调节,使磁致伸缩体在其伸缩的线性工作区致动,使致动器具有良好的线性驱动性能;\xa0\n4.由于可采用多路电磁场激励,对于本来由单个线圈产生的磁场,可由多路电磁线圈叠加产生,这样对于每一路线圈的设计要求,如整体尺寸、线径以及缠绕方式都可降低要求,使致动器的电磁线圈的设计和加工相对容易;\xa0\n5.由于电磁线圈被置于致动器框架(壳体)外部,所以致动器框架(壳体)内部的体积可以设计和制作的结构更紧凑,尺寸更小;外部电磁环节还可以全部置于了冷却介质中,实现超大电流,减小热损;\xa0\n6.由于可以实现多个电磁线圈的交替励磁驱动,所以可以缓解致动器高频激励情况下的电磁线圈的电感负效应以及电磁线圈热损耗;\xa0\n7.由于可以采用多个电磁线圈驱动,所以致动器的驱动性能,如位移精度,驱动位移的大小,驱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多个线圈的复合控制信号共同完成;\xa0如一路磁激励信号用于激励致动器产生伸缩,而另一路电磁信号专门作用于控制致动器在产生伸缩过程中的磁滞回现象;这使得一些致动器精确控制容易实现。\xa0\n本发明的机构可用于研制要求产生大位移、大负载、高精度驱动功能的仪器和设备,以及对现有磁致伸缩驱动设备、仪器的改进,可广泛应用于致动器、制动器、电机、振动及控制设备、机器人、精密制造、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xa0\n附图说明\n图1为致动器俯视示意图;\xa0\n图2为致动器实施例1的示意图;\xa0\n图3为致动器实施例1的工作状态示意图;\xa0\n图4为致动器实施例2的示意图;\xa0\n图5为致动器实施例3的示意图。\xa0\n具体实施方式\n实施例1\xa0\n如图1、2、3所示,本发明机构包括刚性非导磁支架2和设置在刚性非导磁支架2内的磁致伸缩体1,刚性非导磁支架2的相对的两侧设有贯通口,贯通口内设置相对于贯通口可自由运动的刚性导磁棒3,刚性导磁棒3与磁致伸缩体1固接;刚性非导磁支架2外侧设有刚性导磁支架8,刚性导磁支架8的一侧边开口,其余侧边封闭;刚性导磁支架8的周边缠绕电磁线圈6;磁致伸缩体1与刚性导磁棒3、刚性导磁支架8构成一个电磁通回路10,电磁通回路10设置五个。刚性导磁棒3相对于刚性导磁支架的开口侧边可自由运动;刚性非导磁支架2、刚性导磁支架8皆固定设置。\xa0\n刚性导磁棒3与刚性非导磁支架2接触的两侧设置弹簧4,与弹簧4连接的1刚性非导磁支架的位置设有螺栓盖5,螺栓盖5调节弹簧4的压缩量,实现磁致伸缩体1的压紧和位置固定。致动器还包括两个永磁通回路11,永磁通回路11中包括永磁体7,永磁体7嵌入刚性导磁支架8内,永磁体7两极分别通过刚性\xa0导磁支架8与刚性导磁棒3、磁致伸缩体1连接组成一个永磁通回路11。由电磁通回路10和永磁通回路11组成的所有磁通回路以贯通口为中心,沿贯通口径向呈辐射状结构,如图1所示。刚性导磁棒3的末端连接隔磁端块9。\xa0\n磁致伸缩体1采用巨磁致伸缩材料棒。工作时,对一个电磁线圈6通入电流,产生磁场,该磁场经由刚性导磁支架8、刚性导磁棒3后导入磁致伸缩体1,此时,磁致伸缩体1励磁。由于磁致伸缩材料特性,磁致伸缩体1受磁场激励后将沿导入磁场方向产生伸长变形。当电磁线圈6产生的电磁场强度足够大时,其伸长变形力大于弹簧4在磁致伸缩体1两端施加的压力,产生变形将由位于磁致伸缩体1两端的刚性导磁棒3向外传递,弹簧4被压缩,同时带动与刚性导磁棒3连接的隔磁端块9,最终推动与隔磁端块9连接的负载产生向外伸长的动作。\xa0\n当电磁激励撤销,磁致伸缩体1不再励磁而收缩,同时在弹簧4的回复压力作用下,随磁致伸缩体1的收缩,带动刚性导磁棒3,进而带动最外端的负载产生向里拉即缩短的动作。至此,通过对电磁线圈6通断电流,使致动器产生伸缩致动功能;并且该伸缩致动的位移和输出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控制电磁线圈6中加载电流强度的大小进行精确控制。\xa0\n为了提高磁致伸缩体1的电磁驱动效率,使磁致伸缩体1在其伸缩线性区工作,同时解决磁致伸缩体1伸长倍频问题,磁致伸缩体1需要施加永磁场偏置。工作时,永磁通回路11的永磁体7产生永磁场经由与永磁体7串接的刚性导磁支架8、刚性导磁棒3后导入磁致伸缩体1,此时,磁致伸缩体1被永磁场励磁。由于磁致伸缩材料特性,磁致伸缩体1受永磁场激励后将沿导入永磁场方向产生伸长变形。此时,利用电磁线圈6产生电磁场,如前所述,该电磁场也对磁致伸缩体1进行激励,产生伸长;但是,如果此时施加的电磁场方向与永磁场方向相同,那么磁致伸缩体1复合励磁强度增加,则磁致伸缩体1在永磁磁场激励伸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伸长;如果此时施加的电磁场方向与永磁场方向相反,那么磁致伸缩体1的复合励磁强度减小,则磁致伸缩体1在永磁磁场激励伸长的基础上缩短,该伸长或缩短动作,如前述动作过程,将最终推动或拖\xa0动外部负载产生伸缩动作。至此,通过对电磁线圈6通断电流并复合永磁体7磁场共同作用,使致动器产生伸缩致动功能;并且该伸缩致动的位移和输出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控制电磁线圈6中加载电流强度的大小和永磁体的体积(永磁体的磁场强度与其体积成正比)进行精确控制。\xa0\n由于电磁线圈6位于刚性非导磁支架2外,不直接包裹磁致伸缩体1,所以电磁线圈6所产生的热并不直接影响磁致伸缩体1,使磁致伸缩体1不受电磁线圈6产生的热量导致的热胀影响,从而使整个致动器的伸缩致动位移更精确。并且,由于永磁体7位于刚性非导磁支架2外,致动体壳体内部体积小,机构简单,永磁体7也不影响电磁体磁路的导通效率,漏磁少,致动器整体驱动效率高。\xa0\n如图1所示,并结合上述致动器被驱动产生伸缩动作的过程,如果单个电磁线圈6或单个电磁线圈6和永磁体7复合的电磁效率低,如电磁发热、加载电流强度有限,单个线圈的尺寸受限,电磁场强度不够、永磁偏置强度不足等,则可以采用一个以上的电磁磁路体或采用一个以上的电磁磁路体和永磁磁路体同时工作。此种情况下,多路磁路体共同作用时,可产生超强或复合超强的磁致伸缩体1的励磁磁场,使致动器产生大变形和大输出力。相对于单路磁路体激励情形产生的同强度励磁场,多路磁路体的每一个电磁线圈6可以只通过小电流激励,线圈线径也可以较细,体积较小,热损少,同时,用于为多路激励。所以可以对不同的磁路上的的电磁线圈6通入不同的电流,以实现多路组合式电流驱动控制,有益于控制解决磁致伸缩体1的伸缩非线性问题。由于所有电磁线圈6均位于刚性非导磁支架2外,不直接接触磁致伸缩体1,所以电磁线圈6产生的热不直接影响磁致伸缩体1产生热胀,致动精度高。该种多路复合情形的致动器易于产生超强磁场激励的超大磁致伸缩应变及超大负载致动性能。\xa0\n实施例2\xa0\n如图4所示,本发明机构包括刚性非导磁支架2和设置在刚性非导磁支架2内的磁致伸缩体1,刚性非导磁支架2的一侧设有贯通口,贯通口内设置相对于贯通口可自由运动的刚性导磁棒3,刚性导磁棒3与磁致伸缩体1固接;刚性非\xa0导磁支架2外侧设有刚性导磁支架8,刚性导磁支架8的一侧边开口,其余侧边封闭;刚性非导磁支架2上与贯通口相对的一侧设有开口,刚性导磁支架8贯穿开口后与磁致伸缩体1直接连接。刚性导磁支架8的周边缠绕电磁线圈6;磁致伸缩体1与刚性导磁棒3、刚性导磁支架8构成一个电磁通回路10,电磁通回路10可两两相对设置,所有的电磁通回路10皆为以磁致伸缩体1为圆心成辐射状结构;也可以只设置两个相对的电磁通回路10。刚性导磁棒3相对于刚性导磁支架的开口侧边可自由运动;刚性非导磁支架2、刚性导磁支架8皆固定设置。\xa0\n刚性导磁棒3与刚性非导磁支架2接触的一侧设置弹簧4,与弹簧4连接的刚性非导磁支架的位置设有螺栓盖5,螺栓盖5调节弹簧4的压缩量,实现磁致伸缩体1的压紧和位置固定。所有的电磁通回路10为以磁致伸缩体1为圆心成辐射状结构。刚性导磁棒3的末端连接隔磁端块9。\xa0\n实施例3\xa0\n如图5所示,本发明机构包括刚性非导磁支架2和设置在刚性非导磁支架2内的磁致伸缩体1,刚性非导磁支架2的相对的两侧设有贯通口,贯通口内设置相对于贯通口可自由运动的刚性导磁棒3,刚性导磁棒3与磁致伸缩体1固接;刚性非导磁支架2外侧设有刚性导磁支架8,刚性导磁支架8的一侧边开口,其余侧边封闭;刚性导磁支架8的周边缠绕电磁线圈6;磁致伸缩体1与刚性导磁棒3、刚性导磁支架8构成一个电磁通回路10,单一的电磁通回路10对磁致伸缩体1励磁。刚性导磁棒3相对于刚性导磁支架的开口侧边可自由运动;刚性非导磁支架2、刚性导磁支架8皆固定设置。\xa0\n刚性导磁棒3与刚性非导磁支架2接触的两侧设置弹簧4,与弹簧4连接的刚性非导磁支架的位置设有螺栓盖5,螺栓盖5调节弹簧4的压缩量,实现磁致伸缩体1的压紧和位置固定。刚性导磁棒3的末端连接隔磁端块9。\xa0\n', 'erdt': 20100310, 'exdt': 20280711, 'family_inpadoc': 'CN200810138284A', 'family_original': '41521915', 'inventor': [{'lang': 'CN', 'name': '杨锦堂',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李健',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H02', 'full': 'H02N2/00', 'main_group': 'H02N2', 'section': 'H', 'sub_class': 'H02N', 'sub_group': 'H02N2/00'}, 'version': '2006.01'}, {'code': {'clazz': 'H02', 'full': 'H02N2/02', 'main_group': 'H02N2', 'section': 'H', 'sub_class': 'H02N', 'sub_group': 'H02N2/02'}, 'version': '2006.01'}], 'isdt': 20120125,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37212', 'lang': 'CN', 'name':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巩同海', 'name_id': 1}], 'patent_id': '6c2b3bdd-efb3-4263-a3f6-67164d64bf4f', 'pbdt': 20120125, 'pn_official': 'CN101626202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黄勇', 'name_id': 1}], 'prsd': 20120125, 'title': '磁致伸缩体致动器', 'update_ts': 1538299886479, 'tags': ['电动机制造']} {'abs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相机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该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的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的光轴上。该快门装置包括框架,收容于该框架内的电致伸缩单元。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厚度。该电致伸缩单元的中心开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通孔。当施加于电致伸缩单元的两个柔性电极层的电压改变时,该电致伸缩单元沿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该通孔的大小以调节透过该通孔的通光量。', 'apdt': 20090721, 'apno_official': '-',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 'lang': 'CN', 'name':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name_id': 1}, {'lang': 'CN', 'name':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2}],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 'lang': 'CN', 'name':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name_id': 1}, {'lang': 'CN', 'name':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2}], 'claim': '1.一种相机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该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的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的光轴上,其特征在于,该快门装置包括框架,收容于该框架内的电致伸缩单元,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分别设在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两表面上的两个柔性电极层、以及分别设在该两个柔性电极层远离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相背离的两个表面上的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厚度,该电致伸缩单元的中心开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通孔,该通孔的中心轴与镜头模组的光轴同轴,当施加于该电致伸缩单元的两个柔性电极层之间的电压改变时,该电致伸缩单元沿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该通孔的大小以调节透过该通孔的通光量。\n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厚度介于0.2-0.8mm之间,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厚度介于0.02-0.15mm之间。\n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柔性电极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厚度介于10-200μm之间。\n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材料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材质不同。\n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的中心开设有与镜头模组的光轴相对应的通光孔。\n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采用透光材料制作形成。\n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为一体形成,该框架将电致伸缩单元密封于其内部。\n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材质选自硅树脂、聚氨酯弹性体或丙烯酸弹性体。\n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柔性电极层选用碳胶、金胶、银胶、铜胶以旋涂或印刷的方法,或者选用石墨微粒以喷涂的方法,或者选用铂以溅镀的方法,或者选用具有高弹性的碳纳米管薄膜以粘贴的方法形成于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的两个表面上。\n', 'claim_count': 9, 'cpc': [{'code': {'clazz': 'H04', 'full': 'H04N5/2254', 'main_group': 'H04N5', 'section': 'H', 'sub_class': 'H04N', 'sub_group': 'H04N5/2254'},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G03', 'full': 'G03B9/02', 'main_group': 'G03B9', 'section': 'G', 'sub_class': 'G03B', 'sub_group': 'G03B9/02'},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4', 'full': 'H04N5/2257', 'main_group': 'H04N5', 'section': 'H', 'sub_class': 'H04N', 'sub_group': 'H04N5/2257'},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相机模组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电致伸缩聚合物快门装置的相机模组。\n背景技术\n快门装置是相机模组上控制感光元件(如感光片、影像感测器等)有效曝光时间的一种装置,比如,快门速度为1/2秒时,表示感光元件曝光的时间为1/2。拍摄前,该快门装置是关闭的,其可防止相机模组内的感光元件曝光;拍摄时,调整好快门速度,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即拍照按钮),在快门开启与闭合的间隙间,让光线通过快门装置到达感光元件,使感光元件获得正确的曝光。具体请参阅Myung-Jin\xa0Chung等人2007年10月在Control,Automation\xa0and\xa0Systems,2007.ICCAS’07.International\xa0Conference\xa0on(Page(s):2319-2322)上发表的论文Development\xa0of\xa0Compact\xa0Camera\xa0Module\xa0HavingAuto\xa0Focus\xa0Actuator\xa0and\xa0Mechanical\xa0Shutter\xa0System\xa0for\xa0Mobile\xa0Phone。\n常见的相机模组的快门装置主要包括电子快门和机械快门。其中,电子快门是用电路控制快门线圈磁铁的原理来控制快门时间;机械快门是利用齿轮传动控制快门时间。然而,电子快门和机械快门均需要通过设计复杂、精密的机械连接传动结构控制开门的开启与关闭,其价格昂贵,在工作过程中会因零件间的摩擦而发出噪声,且其响应速度较慢,影响相机模组的成像质量。\n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结构简单、无噪声、且响应速度较快的快门装置的相机模组。\n发明内容\n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说明一种相机模组。\n一种相机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该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的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的光轴上,该快门装置包括框架,收容于该框架内的电致伸缩单元,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分别设在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两表面上的两个柔性电极层、以及分别设在该两个柔性电极层远离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相背离的两个表面上的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厚度,该电致伸缩单元的中心开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通孔,该通孔的中心轴与镜头模组的光轴同轴,当施加于该电致伸缩单元的两个柔性电极层之间的电压改变时,该电致伸缩单元沿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该通孔的大小以调节透过该通孔的通光量。\n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的相机模组的快门装置包括框架与收容于框架内的电致伸缩单元,且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电致伸缩单元中心开设一通孔,通过施加于该两个柔性电极层的电压的改变以控制该通孔的大小,其结构简单、无噪声、且响应速度较快;并且,两个柔性电极层设于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的两表面,且两个柔性电极层两侧均设有一个比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的厚度薄的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可有效隔离两个柔性电极层与外界的接触,避免该两个柔性电极层被外界潮湿的空气氧化而影响其导电性能,且较薄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对快门装置的响应速度影响不大,从而提高该快门装置的使用寿命与响应的稳定性和精确度。\n附图说明\n图1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相机模组的示意图。\n图2是图1的相机模组的快门装置的快门开启时的示意图。\n图3是图2的快门装置的电致伸缩单元的示意图。\n图4是图1的相机模组的快门装置的快门关闭时的示意图。\n图5是图4的快门装置的电致伸缩单元的示意图。\n图6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相机模组的快门装置的示意图。\n图7是图6的快门装置的电致伸缩单元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的相机模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n请参阅图1,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相机模组100。相机模组100包括镜头模组10、影像感测器20及快门装置30。影像感测器20及快门装置30的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10的光轴上。\n镜头模组10包括镜座11、镜筒12、镜片组13。镜筒12通过螺纹配合旋合于镜座11。镜片组13收容于镜筒12内。本实施例中,镜座11内开设有第一收容孔111与第二收容孔112。镜筒12通过设置于其外壁的外螺纹及第一收容孔111内壁的内螺纹与镜座11间相旋合固定。镜筒12开设有收容孔121。镜片组13包括两个镜片,两个镜片依次设置在收容孔121内。\n影像感测器20收容于第二收容孔112内。影像感测器20靠近镜片组13的一侧设有一透明板21。透明板21主要用于保护影像感测器20,防止灰尘进入到影像感测器20内,以使影像感测器20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n请进一步参阅图2-5,快门装置30包括框架32和电致伸缩单元34。电致伸缩单元34收容于框架32内。本实施例中,电致伸缩单元34在垂直于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的截面为正方形。\n具体地,框架32包括上框321与下框322。上框321具有一个与镜头模组10光轴平行的顶板323,下框322具有一个与镜头模组10光轴平行的底板324,顶板323与底板324相对。框架32的中心开设有贯穿顶板323与底板324且与镜头模组10的光轴相对应的通光孔302。通光孔302的大小对应于拍照时快门装置30开启的最大通光口径。上框321与下框322组合后形成一个收容腔304。收容腔304用于收容电致伸缩单元34,以可保护支撑电致伸缩单元34。当然,框架32也可以在电致伸缩单元34制作完成后一体形成于电致伸缩单元34外围。\n电致伸缩单元34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两个柔性电极层342和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3411和第二表面3412。两个柔性电极层342分别设在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相对的第一表面3411与第二表面3412上。两个柔性电极层342分别具有远离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的相背离的表面3421。两个第二电致动聚合物层343分别设在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远离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的相背离的两个表面3421上。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的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2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的厚度。优选地,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的厚度为0.2-0.8mm之间的任一数值,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的厚度为0.02-0.15mm之间的任一数值。柔性电极层342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的厚度优选为10-200μm之间的任一数值。\n电致伸缩单元34的中心开设有一贯穿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的通孔305。通孔305的中心轴与镜头模组10的光轴同轴。当施加于电致伸缩单元34的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之间的电压改变时,电致伸缩单元34沿垂直于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通孔305的大小以调节透过通孔305的通光量。\n优选地,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与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可选自硅树脂(Silicone)、聚氨酯弹性体(Polyurethane\xa0Elastomer)或丙烯酸弹性体(AcrylicElastomer)等具有电致伸缩效应的材料。可以选择的是,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与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既可选择同一种材料,也可选择不同的材料。柔性电极层342可选用碳胶、金胶、银胶、铜胶等导电胶以旋涂或印刷的方法,或者选用石墨微粒以喷涂的方法,或者选用铂以溅镀的方法,或者选用具有高弹性的碳纳米管薄膜以粘贴的方法形成于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相对的第一表面3411与第二表面3412上。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可通过涂布或粘贴的方法形成于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远离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的相背离的两个表面3421上。\n一般地,当给两个柔性电极层342通以4-7V的电压时,电致伸缩单元34可产生大约5-20%的应变量,电致伸缩单元的响应时间一般在几毫秒到几微秒之间,其响应速度较快。例如,当快门装置30的通光孔302的直径为2mm时,电致伸缩单元34的外径大约为10-40mm即可,当给电致伸缩单元34施加某一特定电压时,电致伸缩单元34的通孔305可接近消失的程度,从而达到快门关闭的目的。当然,为了保证电致伸缩单元34的通孔305完全关闭,电致伸缩单元34的设计外径可适当增大。可以理解的是,电致伸缩单元34的外径可根据具体的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柔性电极层342、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2所选用的材料、厚度,以及通光孔302的大小进行设计,使得电致伸缩单元34可有效控制通孔305的开启与关闭,从而控制通过通光孔302的通光量。\n请参阅图67,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相机模组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相机模组10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快门装置230的框架232采用透光材料制作形成。透光框架232一体形成,框架232可将电致伸缩单元234密封于其内部。由于透光框架232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因此透光框架232可不必开设通光孔。从而,该框架232可更好地保护收容于其内部的电致伸缩单元234,使电致伸缩单元234免受外界污染,更好地保证电致伸缩单元234的伸展与收缩性能。并且,透光框架232可直接用作影像感测器的透明板以保护影像感测器。本实施例中,电致伸缩单元234在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的截面为圆形。\n可以理解的是,该相机模组100的电致伸缩单元34在垂直于镜头模组100光轴方向的截面还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可以为矩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形状,只要电致伸缩单元100的通孔305为圆形即可。\n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的相机模组100的快门装置30包括框架32与收容于框架32内的电致伸缩单元34,且该电致伸缩单元34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电致伸缩单元34中心开设一通孔305,通过施加于该两个柔性电极层342的电压的改变以控制该通孔305的大小,其结构简单、无噪声、且响应速度较快;并且,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设于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相对的两表面3411、3412,且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两侧均设有一个比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的厚度薄的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该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可有效隔离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与外界的接触,避免该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被外界潮湿的空气氧化而影响其导电性能,且较薄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对快门装置30的响应速度影响不大,从而提高该快门装置30的使用寿命与响应的稳定性和精确度。\n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方案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n', 'erdt': 20120314, 'family_inpadoc': 'US71640610A', 'family_original': '43497405', 'inventor': [{'lang': 'CN', 'name': '周代栩',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周源栩', 'name_id': 2}], 'ipc': [{'code': {'clazz': 'H04', 'full': 'H04N5/225', 'main_group': 'H04N5', 'section': 'H', 'sub_class': 'H04N', 'sub_group': 'H04N5/225'}}, {'code': {'clazz': 'G02', 'full': 'G02F1/061', 'main_group': 'G02F1', 'section': 'G', 'sub_class': 'G02F', 'sub_group': 'G02F1/061'}}, {'code': {'clazz': 'G03', 'full': 'G03B9/08', 'main_group': 'G03B9', 'section': 'G', 'sub_class': 'G03B', 'sub_group': 'G03B9/08'}}], 'ipcr': [{'code': {'clazz': 'G03', 'full': 'G03B9/08', 'main_group': 'G03B9', 'section': 'G', 'sub_class': 'G03B', 'sub_group': 'G03B9/08'}, 'office': 'CN',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G02', 'full': 'G02F1/061', 'main_group': 'G02F1', 'section': 'G', 'sub_class': 'G02F', 'sub_group': 'G02F1/061'}, 'office': 'CN',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4', 'full': 'H04N5/225', 'main_group': 'H04N5', 'section': 'H', 'sub_class': 'H04N', 'sub_group': 'H04N5/225'}, 'office': 'CN',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kd': 'A', 'patent_id': 'fa1d9fc1-47d0-4dbe-aefb-05febc6ef8be', 'pbdt': 20110202, 'pn_official': 'CN101964864A', 'priority': [{'country': 'CN', 'date': 20090721, 'number': '200910304571'}], 'prsd': 20130410, 'title': '相机模组', 'update_ts': 1537350003929, 'tags': ['光学仪器制造', '其他软件开发', '照相机及器材制造', '其他未列明日用产品修理业',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光致弯曲柔性衬底和导电层,所述光致弯曲柔性衬底为光致弯曲聚合物材料,导电层附着在光致弯曲柔性衬底表面。通过制备同时具备光致弯曲能力和导电能力的柔性基板,可以实现光致弯曲执行器与光源一体化和微型化,加快光致弯曲材料在人工肌肉领域的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更快速的发展。', 'apdt': 20121130, 'apno_official': 'CN201210502714.3',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61173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city': '成都', 'country': 'CN', 'district': '青羊区', 'formatted_address':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蜀清路', 'lat': 30.680650202157, 'lon': 103.99290336508, 'postcode': '611731', 'state': '四川'}, 'ans_id': '9a62244e-f70b-4f47-911b-43fa8df1022e', 'lang': 'CN', 'name': '电子科技大学', 'name_id': 1, 'nnam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nname_cn': '成电'}], 'claim': '1.一种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光致弯曲柔性衬底和导电层,所述光致弯曲柔性衬底为光致弯曲聚合物材料,导电层附着在光致弯曲柔性衬底表面,光致弯曲聚合物材料为交联液晶聚合物、液晶凝胶、液晶弹性体、单相液晶或多相液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所述导电层为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单质纳米线、金属合金纳米线、金属异质结纳米线、氧化锌或聚合物电极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导电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200\xa0nm。\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单质纳米线为铁纳米线、铜纳米线、银纳米线、金纳米线、铝纳米线、镍纳米线、钴纳米线、锰纳米线、镉纳米线、铟纳米线、锡纳米线、钨纳米线或铂纳米线中的一种。\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合金纳米线为铜铁合金纳米线、银铁合金纳米线、金铁合金纳米线、铝铁合金纳米线、镍铁合金纳米线、钴铁合金纳米线、锰铁合金纳米线、镉铁合金纳米线、铟铁合金纳米线、锡铁合金纳米线、钨铁合金纳米线、铂铁合金纳米线、银铜合金纳米线、金铜合金纳米线、铝铜合金纳米线、镍铜合金纳米线、钴铜合金纳米线、锰铜合金纳米线、镉铜合金纳米线、锡铜合金纳米线、钨铜合金纳米线、铂铜合金纳米线、金银合金纳米线、铝银合金纳米线、镍银合金纳米线、钴银合金纳米线、锰银合金纳米线、镉银合金纳米线、铟银合金纳米线、锡银合金纳米线、钨银合金纳米线、铂银合金纳米线、铝金合金纳米线、镍金合金纳米线、钴金合金纳米线、锰金合金纳米线、镉金合金纳米线、铟金合金纳米线、锡金合金纳米线、钨金合金纳米线、钴镍合金纳米线、锰镍合金纳米线、镉镍合金纳米线、铟镍合金纳米线、锡镍合金纳米线、钨镍合金纳米线、铂镍合金纳米线、镉锰合金纳米线、铟锰合金纳米线、锡锰合金纳米线、钨锰合金纳米线、铂锰合金纳米线、铟镉合金纳米线、锡镉合金纳米线、钨镉合金纳米线、铂镉合金纳米线、锡铟合金纳米线、钨铟合金纳米线、铂铟合金纳米线、钨锡合金纳米线、铂锡合金纳米线或铂钨合金纳米线中的一种。\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异质结纳米线为铜铁异质结纳米线、银铁异质结纳米线、金铁异质结纳米线、铝铁异质结纳米线、镍铁异质结纳米线、钴铁异质结纳米线、锰铁异质结纳米线、镉铁异质结纳米线、铟铁异质结纳米线、锡铁异质结纳米线、钨铁异质结纳米线、铂铁异质结纳米线、金铜异质结纳米线、铝铜异质结纳米线、镍铜异质结纳米线、钴铜异质结纳米线、锰铜异质结纳米线、镉铜异质结纳米线、银铜异质结纳米线、锡铜异质结纳米线、钨铜异质结纳米线、铂铜异质结纳米线、金银异质结纳米线、铝银异质结纳米线、镍银异质结纳米线、钴银异质结纳米线、锰银异质结纳米线、镉银异质结纳米线、铟银异质结纳米线、锡银异质结纳米线、钨银异质结纳米线、铂银异质结纳米线、铝金异质结纳米线、镍金异质结纳米线、钴金异质结纳米线、锰金异质结纳米线、镉金异质结纳米线、铟金异质结纳米线、锡金异质结纳米线、钨金异质结纳米线、钴镍异质结纳米线、锰镍异质结纳米线、镉镍异质结纳米线、铟镍异质结纳米线、锡镍异质结纳米线、钨镍异质结纳米线、铂镍异质结纳米线、镉锰异质结纳米线、铟锰异质结纳米线、锡锰异质结纳米线、钨锰异质结纳米线、铂锰异质结纳米线、铟镉异质结纳米线、锡镉异质结纳米线、钨镉异质结纳米线、铂镉异质结纳米线、锡铟异质结纳米线、钨铟异质结纳米线、铂铟异质结纳米线、钨锡异质结纳米线、铂锡异质结纳米线或铂钨异质结纳米线中的一种。\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电极材料为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或3,4-聚乙烯二氧噻吩。\n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①\xa0对表面粗糙度小于1\xa0nm的刚性基板进行清洗,清洗后用干燥氮气吹干;\n②\xa0采取滴涂或旋涂或喷涂或自组装或喷墨打印或丝网印刷或辊涂的方式在洁净的刚性基板上制备导电层;\n③\xa0在导电层上滴涂或旋涂或喷涂光致弯曲聚合物材料;\n④\xa0对制备好导电层和光致弯曲柔性衬底的基片进行烘烤,然后采用紫外灯照射聚合;\n⑤将固化粘结后的导电层和光致弯曲柔性衬底从刚性基板表面剥离,形成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n⑥用紫外线照射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根据弯曲特性确定材料液晶取向方向,然后沿取向方向切割材料至标准试件尺寸;\n⑦测试柔性导电基板的光致弯曲特性、方阻和表面形貌。\n', 'claim_count': 13, 'desc': '技术领域\n本发明属于仿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及其制备方法。\n背景技术\n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大自然的启发对于开发新材料和新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仿生学概念并建立仿生学这一学科。随着研究的发展,仿生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前沿和焦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机器人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智能机械系统的强烈需求,作为机器人和智能机械系统驱动关键的人工肌肉已成为仿生学的研究重点。肌肉是生物学上可收缩的组织,具有信息传递、能量传递、废物排除、能量供给、传动以及自我修复功能。而人工肌肉是指在光、电、热、磁等激励下会产生弯曲、伸缩等类似自然肌肉的力学形变的材料,可广泛用于仿生机器人、开关、传感器等。\n人类很早就致力于仿生物肌肉和人工肌肉的研发了。研发初期,形状记忆合金被尝试作为人工肌肉材料,虽然它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低比重等特点,但是同样存在许多不利因素,比如形变不可预知性,响应速度慢以及使用尺寸受限等,这些都制约了其在人工肌肉材料方面的发展。点火星陶瓷因响应速度较形状记忆合金快,成为了人工肌肉的另一个备选材料,但是由于脆性大,只能获得小于1%的应变,发展也受到限制。由于材料的问题,人工肌肉一度陷入缓慢发展期,直到一类新型材料电活性聚合物(Electroactive\xa0polymers,EAP)的出现。EAP可以产生应变比电活性陶瓷大两个数量级,并且较形状记忆金属响应快、密度小、回弹性大,另外具有类似生物肌肉的高抗撕裂强度及固有的振动阻尼性能等。从上个世界90年初开始,基于电活性聚合物材料的人工肌肉驱动器得到快速发展。电活性聚合物材料是指能够在电流、电压或电场作用下产生物理形变的聚合物材料,其显著特征是能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n2003年,Ikeda和俞燕蕾等人首先报道了光致弯曲液晶弹性体薄膜,研究了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后向列相液晶弹性体薄膜的弯曲和恢复行为。观察液晶弹性体薄膜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朝着入射光方向弯曲,可见光照射后薄膜恢复到最初的平展状态。他们发现薄膜的弯曲行为是各向异性的,只沿着摩擦方向弯曲,而且加热和采用量溶剂溶胀的方法以促进分子链段得运动对实现光致弯曲很重要。随后,他们进一步实现了液晶弹性体薄膜的方向可控光致弯曲,使得多畴向列相液晶弹性体薄膜可沿着任意方向重复的弯曲。与二维运动模式的光致收缩相比,光致弯曲模式在人工手臂,微型机器人的应用方面更具优势。光致弯曲薄膜的出现有效的将光能转换为机械能。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池田富树利用光致弯曲发明了光驱动马达。只要马达的一边持续照射紫外线,在另外一段持续照射可见光,马达即可持续运转。利用光能这一可再生能源,并直接将其转换为机械能将会进一步的促进人工智能材料领域的发展。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光致弯曲产生的薄膜形变,进而作为执行器的动力,通常照明装置也是另外搭建的平台,从而未能真正实现光致弯曲执行器或机器人的一体化和微型化。\n到目前为止,基于光致弯曲聚合物材料的导电基板还没有任何相关的报道。该基板可以有机的将光致弯曲柔性衬底和新型导电薄膜结合在一起,为实现光致弯曲执行器与内置光源一体化工作开展提供基础支持。\n因此,如果能够制备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就可以实现光致弯曲执行器的一体化和微型化,加快光致弯曲材料在人工肌肉领域的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更快速的发展。\n发明内容\n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该基板既可以作为光致弯曲执行器,又可以作为作为导电薄膜实现导通电路功能,进而可以应用于实现光致弯曲执行器与光源一体化技术上。\n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n一种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包括光致弯曲柔性衬底和导电层,所述光致弯曲柔性衬底为光致弯曲聚合物材料,导电层附着在光致弯曲柔性衬底表面。\n进一步地,所述导电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200\xa0nm。\n进一步地,所述光致弯曲聚合物材料为交联液晶聚合物、液晶凝胶、液晶弹性体、单相液晶或多相液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n进一步地,所述导电层为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单质纳米线、金属合金纳米线、金属异质结纳米线、氧化锌或聚合物电极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n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单质纳米线为铁纳米线、铜纳米线、银纳米线、金纳米线、铝纳米线、镍纳米线、钴纳米线、锰纳米线、镉纳米线、铟纳米线、锡纳米线、钨纳米线或铂纳米线中的一种。\n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合金纳米线为铜铁合金纳米线、银铁合金纳米线、金铁合金纳米线、铝铁合金纳米线、镍铁合金纳米线、钴铁合金纳米线、锰铁合金纳米线、镉铁合金纳米线、铟铁合金纳米线、锡铁合金纳米线、钨铁合金纳米线、铂铁合金纳米线、银铜合金纳米线、金铜合金纳米线、铝铜合金纳米线、镍铜合金纳米线、钴铜合金纳米线、锰铜合金纳米线、镉铜合金纳米线、银铜合金纳米线、锡铜合金纳米线、钨铜合金纳米线、铂铜合金纳米线、金银合金纳米线、铝银合金纳米线、镍银合金纳米线、钴银合金纳米线、锰银合金纳米线、镉银合金纳米线、铟银合金纳米线、锡银合金纳米线、钨银合金纳米线、铂银合金纳米线、铝金合金纳米线、镍金合金纳米线、钴金合金纳米线、锰金合金纳米线、镉金合金纳米线、铟金合金纳米线、锡金合金纳米线、钨金合金纳米线、钴镍合金纳米线、锰镍合金纳米线、镉镍合金纳米线、铟镍合金纳米线、锡镍合金纳米线、钨镍合金纳米线、铂镍合金纳米线、镉锰合金纳米线、铟锰合金纳米线、锡锰合金纳米线、钨锰合金纳米线、铂锰合金纳米线、铟镉合金纳米线、锡镉合金纳米线、钨镉合金纳米线、铂镉合金纳米线、锡铟合金纳米线、钨铟合金纳米线、铂铟合金纳米线、钨锡合金纳米线、铂锡合金纳米线或铂钨合金纳米线中的一种。\n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异质结纳米线为铜铁异质结纳米线、银铁异质结纳米线、金铁异质结纳米线、铝铁异质结纳米线、镍铁异质结纳米线、钴铁异质结纳米线、锰铁异质结纳米线、镉铁异质结纳米线、铟铁异质结纳米线、锡铁异质结纳米线、钨铁异质结纳米线、铂铁异质结纳米线、银铜异质结纳米线、金铜异质结纳米线、铝铜异质结纳米线、镍铜异质结纳米线、钴铜异质结纳米线、锰铜异质结纳米线、镉铜异质结纳米线、银铜异质结纳米线、锡铜异质结纳米线、钨铜异质结纳米线、铂铜异质结纳米线、金银异质结纳米线、铝银异质结纳米线、镍银异质结纳米线、钴银异质结纳米线、锰银异质结纳米线、镉银异质结纳米线、铟银异质结纳米线、锡银异质结纳米线、钨银异质结纳米线、铂银异质结纳米线、铝金异质结纳米线、镍金异质结纳米线、钴金异质结纳米线、锰金异质结纳米线、镉金异质结纳米线、铟金异质结纳米线、锡金异质结纳米线、钨金异质结纳米线、钴镍异质结纳米线、锰镍异质结纳米线、镉镍异质结纳米线、铟镍异质结纳米线、锡镍异质结纳米线、钨镍异质结纳米线、铂镍异质结纳米线、镉锰异质结纳米线、铟锰异质结纳米线、锡锰异质结纳米线、钨锰异质结纳米线、铂锰异质结纳米线、铟镉异质结纳米线、锡镉异质结纳米线、钨镉异质结纳米线、铂镉异质结纳米线、锡铟异质结纳米线、钨铟异质结纳米线、铂铟异质结纳米线、钨锡异质结纳米线、铂锡异质结纳米线或铂钨异质结纳米线中的一种。\n进一步地,所述聚合电极材料为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或3,4-聚乙烯二氧噻吩。\n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①\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对表面粗糙度小于1\xa0nm的刚性基板(如玻璃或硅片)进行清洗,清洗后用干燥氮气吹干;\n②\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采取滴涂或旋涂或喷涂或自组装或喷墨打印或丝网印刷或辊涂或的方式在洁净的刚性基板上制备导电层;\n③\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在导电层上滴涂或旋涂或喷涂光致弯曲聚合物材料;\n④\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对制备好导电层和光致弯曲柔性衬底的基片进行烘烤,然后采用紫外灯照射聚合;\n⑤\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将固化粘结后的导电层和光致弯曲柔性衬底从刚性基板表面剥离,形成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n⑥\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用紫外线照射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根据弯曲特性确定材料液晶取向方向,然后沿取向方向切割材料至标准试件尺寸;\n⑦\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测试柔性导电基板的光致弯曲特性、方阻和表面形貌。\n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n通过制备同时光致弯曲能力和导电能力的柔性基板,可以实现光致弯曲执行器与光源一体化和微型化,加快光致弯曲材料在人工肌肉领域的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更快速的发展。\n附图说明\n图1是本发明的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的结构示意图;\n其中,1、光致弯曲柔性衬底,2、导电层。\n具体实施方式\n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n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的结构包括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导电层2。导电层2通过热交联和紫外固化的方法很好的附着在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表面。\n本发明的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中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在紫外光照射下会弯曲,在可见光照射下会平展,并且可以进行反复多次弯曲和平展测试。光致弯曲聚合物材料采用交联液晶聚合物、液晶凝胶、液晶弹性体、单相液晶、多相液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n本发明的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中的导电层2要求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可见光透过率高,包括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单质纳米线、金属合金纳米线、金属异质结纳米线、氧化锌、聚合物电极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n采用本发明制备的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的结构如下:\n光致弯曲柔性衬底/导电层\n实施例1\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交联液晶聚合物,导电层2为碳纳米管,所述导电层厚度为20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交联液晶聚合物/碳纳米管\n制备方法如下:\n①\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利用丙酮、乙醇溶液和去离子水对表面粗糙度小于1\xa0nm的玻璃基片表面进行超声清洗,清洗后用干燥氮气吹干。\n②\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采用旋涂的方法制备碳纳米管导电层,旋涂时转速为1000转/秒,时长30s,膜厚200\xa0nm,然后对基片进行130℃热退火;\n③\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将交联液晶聚合物滴涂在基板上,先将基板加热至100℃,加热10分钟。然后降温至清亮点84℃,用波长为545\xa0nm,光强为2.4\xa0mW/cm2的紫外灯引发下聚合3小时固化。\n④\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将固化后的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从刚性玻璃上剥离下来,然后采用254\xa0nm紫外线照射,根据弯曲特性,确定液晶取向方向,然后沿取向方向剪裁基板,获得标准尺寸试件。\n⑤\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将做好的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放置在手套箱中进行测试,手套箱为99.9%的氮气氛围。主要测试柔性导电基板的光致弯曲特性、方阻。\n⑥\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采用SEM测试薄膜的表面形貌。\n实施例2\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液晶凝胶,导电层为银纳米线,所述导电层厚度为18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液晶凝胶/银纳米线\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3\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液晶弹性体,导电层2为银纳米线,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16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液晶弹性体/金纳米线\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4\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单相液晶,导电层2为铜纳米线,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14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单相液晶/铜纳米线\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5\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多相液晶,导电层2为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12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多相液晶/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6\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多相液晶,导电层2为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与银纳米线混合导电薄膜,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10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多相液晶/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银纳米线\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7\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单相液晶,导电层2为氧化锌,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8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单相液晶/氧化锌\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8\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液晶弹性体,导电层2为石墨烯与银纳米线混合导电薄膜,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6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液晶弹性体/石墨烯:银纳米线\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9\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液晶凝胶,导电层为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与石墨烯混合导电薄膜,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4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液晶凝胶/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石墨烯\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10\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液晶弹性体,导电层2为石墨烯,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1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液晶弹性体/石墨烯\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11\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单相液晶,导电层2为金银合金纳米线,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9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单相液晶/金银合金纳米线\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12\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单相液晶,导电层2为金银合金纳米线与石墨烯混合导电薄膜,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15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单相液晶/金银合金纳米线:石墨烯\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13\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多相液晶,导电层2为金铜合金纳米线,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13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多相液晶/金铜合金纳米线\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14\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多相液晶,导电层2为银铜合金纳米线。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多相液晶/银铜合金纳米线(135\xa0nm)\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15\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液晶弹性体,导电层2为镍银合金纳米线,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11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液晶弹性体/镍银合金纳米线\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16\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液晶弹性体,导电层为银镍合金纳米线,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17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液晶弹性体/银镍合金纳米线\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17\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液晶弹性体,导电层为银镍异质结纳米线,所述导电层厚度为12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液晶弹性体/银镍异质结纳米线\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18\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液晶凝胶,导电层为铜钴异质结纳米线,所述导电层的厚度为17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液晶弹性体/铜钴异质结纳米线(90\xa0nm)\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19\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多相液晶,导电层为钨镍异质结纳米线,所述导电层厚度为5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液晶弹性体/钨镍异质结纳米线\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实施例20\n如图1所示,基板的光致弯曲柔性衬底1为多相液晶,导电层为钨镍异质结纳米线与石墨烯混合导电薄膜,所述导电层厚度为110\xa0nm。整个器件结构描述为:\n液晶弹性体/钨镍异质结纳米线:石墨烯\n制备流程与实施例1相似。\n', 'erdt': 20130508, 'exdt': 20321130, 'family_inpadoc': 'CN201210502714A', 'family_original': '48016992', 'inventor': [{'lang': 'CN', 'name': '陈珉', 'name_id': 1}, {'lang': 'CN', 'name': '于军胜', 'name_id': 2}, {'lang': 'CN', 'name': '马柱', 'name_id': 3}, {'lang': 'CN', 'name': '郑毅帆', 'name_id': 4}], 'ipcr': [{'code': {'clazz': 'B32', 'full': 'B32B5/00', 'main_group': 'B32B5', 'section': 'B', 'sub_class': 'B32B', 'sub_group': 'B32B5/00'}}, {'code': {'clazz': 'B32', 'full': 'B32B33/00', 'main_group': 'B32B33', 'section': 'B', 'sub_class': 'B32B', 'sub_group': 'B32B33/00'}}, {'code': {'clazz': 'B32', 'full': 'B32B37/00', 'main_group': 'B32B37', 'section': 'B', 'sub_class': 'B32B', 'sub_group': 'B32B37/00'}}, {'code': {'clazz': 'H01', 'full': 'H01B5/14', 'main_group': 'H01B5', 'section': 'H', 'sub_class': 'H01B', 'sub_group': 'H01B5/14'}}, {'code': {'clazz': 'H01', 'full': 'H01B13/00', 'main_group': 'H01B13', 'section': 'H', 'sub_class': 'H01B', 'sub_group': 'H01B13/00'}}], 'isdt': 20150513, 'kd': 'B', 'patent_agency': [{'code': '51223', 'lang': 'CN', 'name': '成都华典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徐丰',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杨保刚', 'name_id': 2}], 'patent_id': 'e79fa1e2-883d-4a46-b7c1-adbd3029badf', 'pbdt': 20150513, 'pn_official': 'CN103029355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方偎', 'name_id': 1}], 'prsd': 20170118, 'title': '一种光致弯曲柔性导电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update_ts': 1537262859337, 'tags': ['通用设备修理', '其他未列明通用设备制造业', '光缆制造', '电线、电缆制造',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金属结构制造']} {'abs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相机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该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之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光轴上。该快门装置包括框架,收容于该框架内之电致伸缩单元。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该电致伸缩单元中心开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通孔。当施加于电致伸缩单元之两个柔性电极层之电压改变时,该电致伸缩单元沿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该通孔之大小以调节透过该通孔之通光量。', 'apdt': 20090727, 'apno_official': 'TW098125129', 'assignee': [{'lang': 'EN', 'name':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name_id': 1}, {'address': {'address': '新北市土城區自由街2號 TW'}, 'lang': 'CNT', 'name':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相机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该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之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光轴,其中,该快门装置包括框架,收容于该框架内之电致伸缩单元,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分别设在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两表面上之两个柔性电极层、以及分别设在该两个柔性电极层远离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相背离之两个表面上之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该电致伸缩单元之中心开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通孔,该通孔之中心轴与镜头模组之光轴同轴,当施加于该电致伸缩单元之两个柔性电极层之间之电压改变时,该电致伸缩单元沿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该通孔之大小以调节透过该通孔之通光量。\n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厚度介于0.2-0.8mm之间,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厚度介于0.02-0.15mm之间。\n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柔性电极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介于10-200μm之间。\n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材料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材质不同。\n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框架之中心开设有与镜头模组之光轴相对应之通光孔。\n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框架采用透光材料制作形成。\n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框架为一体形成,该框架将电致伸缩单元密封于其内部。\n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相机模组,其中,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材质选自矽树脂、聚氨酯弹性体或丙烯酸弹性体。', 'desc': "本发明涉及相机模组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电致伸缩聚合物快门装置之相机模组。\n快门装置系相机模组上控制感光元件(如感光片、影像感测器等)有效曝光时间之一种装置,比如,快门速度为1/2秒时,表示感光元件曝光之时间为1/2。拍摄前,该快门装置关闭,其可防止相机模组内之感光元件曝光;拍摄时,调整好快门速度,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即拍照按钮),在快门开启与闭合之间隙间,让光线借由快门装置到达感光元件,使感光元件获得正确之曝光。具体请参阅Myung-Jin Chung等人2007年10月在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2007. ICCAS '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Page(s):2319 – 2322)上发表之论文Development of Compact Camera Module Having Auto Focus Actuator and Mechanical Shutter System for Mobile Phone。\n常见之相机模组之快门装置主要包括电子快门与机械快门。其中,电子快门系用电路控制快门线圈磁铁之原理来控制快门时间;机械快门系利用齿轮传动控制快门时间。然而,电子快门与机械快门均需要借由设计复杂、精密之机械连接传动结构控制开门之开启与关闭,其价格昂贵,在工作过程中会因零件间之摩擦而发出杂讯,且其响应速度较慢,影响相机模组之成像品质。\n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结构简单、无杂讯、且响应速度较快之快门装置之相机模组。\n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说明一种相机模组。\n一种相机模组,包括镜头模组、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该影像感测器及快门装置之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光轴,该快门装置包括框架,收容于该框架内之电致伸缩单元,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分别设在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两表面上之两个柔性电极层、以及分别设在该两个柔性电极层远离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相背离之两个表面上之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沿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厚度,该电致伸缩单元之中心开设有一贯穿该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通孔,该通孔之中心轴与镜头模组之光轴同轴,当施加于该电致伸缩单元之两个柔性电极层之间之电压改变时,该电致伸缩单元沿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该通孔之大小以调节透过该通孔之通光量。\n相较于先前技术,本技术方案之相机模组之快门装置包括框架与收容于框架内之电致伸缩单元,且该电致伸缩单元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两个柔性电极层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电致伸缩单元中心开设一通孔,借由施加于该两个柔性电极层之电压之改变以控制该通孔之大小,其结构简单、无杂讯、且响应速度较快;并且,两个柔性电极层设于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相对之两表面,且两个柔性电极层两侧均设有一个比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之厚度薄之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该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可有效隔离两个柔性电极层与外界之接触,避免该两个柔性电极层被外界潮湿之空气氧化而影响其导电性能,且较薄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对快门装置之响应速度影响不大,从而提高该快门装置之使用寿命与响应之稳定性与精确度。\n下面将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之相机模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n请参阅图1,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相机模组100。相机模组100包括镜头模组10、影像感测器20及快门装置30。影像感测器20及快门装置30之中心均位于镜头模组10之光轴上。\n镜头模组10包括镜座11、镜筒12、镜片组13。镜筒12借由螺纹配合旋合于镜座11。镜片组13收容于镜筒12内。本实施例中,镜座11内开设有第一收容孔111与第二收容孔112。镜筒12借由设置于其外壁之外螺纹及第一收容孔111内壁之内螺纹与镜座11间相旋合固定。镜筒12开设有收容孔121。镜片组13包括两个镜片,两个镜片依次设置在收容孔121内。\n影像感测器20收容于第二收容孔112内。影像感测器20靠近镜片组13之一侧设有一透明板21。透明板21主要用于保护影像感测器20,防止灰尘进入到影像感测器20内,以使影像感测器20具有良好之成像品质。\n请进一步参阅图2-5,快门装置30包括框架32与电致伸缩单元34。电致伸缩单元34收容于框架32内。本实施例中,电致伸缩单元34在垂直于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之截面为正方形。\n具体地,框架32包括上框321与下框322。上框321具有一个与镜头模组10光轴平行之顶板323,下框322具有一个与镜头模组10光轴平行之底板324,顶板323与底板324相对。框架32之中心开设有贯穿顶板323与底板324且与镜头模组10之光轴相对应之通光孔302。通光孔302之大小对应于拍照时快门装置30开启之最大通光口径。上框321与下框322组合后形成一个收容腔304。收容腔304用于收容电致伸缩单元34,以可保护支撑电致伸缩单元34。当然,框架32亦可以在电致伸缩单元34制作完成后一体形成于电致伸缩单元34周边。\n电致伸缩单元34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具有相对之第一表面3411与第二表面3412。两个柔性电极层342分别设在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相对之第一表面3411与第二表面3412上。两个柔性电极层342分别具有远离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之相背离之表面3421。两个第二电致动聚合物层343分别设在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远离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之相背离之两个表面3421上。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之厚度大于该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2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之厚度。优选地,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之厚度为0.2-0.8mm之间之任一数值,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之厚度为0.02-0.15mm之间之任一数值。柔性电极层342沿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之厚度优选为10-200μm之间之任一数值。\n电致伸缩单元34之中心开设有一贯穿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之通孔305。通孔305之中心轴与镜头模组10之光轴同轴。当施加于电致伸缩单元34之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之间之电压改变时,电致伸缩单元34沿垂直于镜头模组10光轴方向伸展或收缩,从而改变通孔305之大小以调节透过通孔305之通光量。\n优选地,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与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可选自矽树脂(Silicone)、聚氨酯弹性体(Polyurethane Elastomer)或丙烯酸弹性体(Acrylic Elastomer)等具有电致伸缩效应之材料。此外,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与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既可选择同一种材料,亦可选择不同之材料。柔性电极层342可选用碳胶、金胶、银胶、铜胶等导电胶以旋涂或印刷之方法,或者选用石墨微粒以喷涂之方法,或者选用铂以溅镀之方法,或者选用具有高弹性之奈米碳管薄膜以黏贴之方法形成于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相对之第一表面3411与第二表面3412上。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可借由涂布或黏贴之方法形成于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远离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之相背离之两个表面3421上。\n一般地,当给两个柔性电极层342通以4-7V之电压时,电致伸缩单元34可产生大约5-20%之应变量,电致伸缩单元之响应时间一般在几毫秒到几微秒之间,其响应速度较快。例如,当快门装置30之通光孔302之直径为2mm时,电致伸缩单元34之外径大约为10-40mm即可,当给电致伸缩单元34施加某一特定电压时,电致伸缩单元34之通孔305可接近消失之程度,从而达到快门关闭之目地。当然,为保证电致伸缩单元34之通孔305完全关闭,电致伸缩单元34之设计外径可适当增大。此外,电致伸缩单元34之外径可根据具体之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柔性电极层342、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2所选用之材料、厚度,以及通光孔302之大小进行设计,使得电致伸缩单元34可有效控制通孔305之开启与关闭,从而控制透过通光孔302之通光量。\n请参阅图6-7,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之相机模组与第一实施例提供之相机模组10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快门装置230之框架232采用透光材料制作形成。透光框架232一体形成,框架232可将电致伸缩单元234密封于其内部。由于透光框架232具有较好之透光性能,因此透光框架232可不必开设通光孔。从而,该框架232可更好地保护收容于其内部之电致伸缩单元234,使电致伸缩单元234免受外界污染,更好地保证电致伸缩单元234之伸展与收缩性能。并且,透光框架232可直接用作影像感测器之透明板以保护影像感测器。本实施例中,电致伸缩单元234在垂直于镜头模组光轴方向之截面为圆形。\n此外,该相机模组100之电致伸缩单元34在垂直于镜头模组100光轴方向之截面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可以为矩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形状,只要电致伸缩单元100之通孔305为圆形即可。\n相较于先前技术,本技术方案之相机模组100之快门装置30包括框架32与收容于框架32内之电致伸缩单元34,且该电致伸缩单元34包括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与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电致伸缩单元34中心开设一通孔305,借由施加于该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之电压之改变以控制该通孔305之大小,其结构简单、无杂讯、且响应速度较快;并且,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设于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相对之两表面3411、3412,且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两侧均设有一个比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1之厚度薄之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该两个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可有效隔离两个柔性电极层342与外界之接触,避免该两个柔性电极层342被外界潮湿之空气氧化而影响其导电性能,且较薄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343对快门装置30之响应速度影响不大,从而提高该快门装置30之使用寿命与响应之稳定性与精确度。\n综上所述,本发明确已符合发明专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专利申请。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请专利范围。举凡熟悉本案技艺之人士援依本发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涵盖于以下申请专利范围内。\n100‧‧‧相机模组\n10‧‧‧镜头模组\n20‧‧‧影像感测器\n30、230‧‧‧快门装置\n11‧‧‧镜座\n12‧‧‧镜筒\n13‧‧‧镜片组\n111‧‧‧第一收容孔\n112‧‧‧第二收容孔\n121‧‧‧收容孔\n21‧‧‧透明板\n32、232‧‧‧框架\n34、234‧‧‧电致伸缩单元\n321‧‧‧上框\n322‧‧‧下框\n323‧‧‧顶板\n324‧‧‧底板\n302‧‧‧通光孔\n304‧‧‧收容腔\n341‧‧‧第一电致伸缩聚合物层\n342‧‧‧柔性电极层\n343‧‧‧第二电致伸缩聚合物层\n3411‧‧‧第一表面\n3412‧‧‧第二表面\n3421‧‧‧表面\n305‧‧‧通孔\n图1系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之相机模组之示意图。\n图2系图1之相机模组之快门装置之快门开启时之示意图。\n图3系图2之快门装置之电致伸缩单元之示意图。\n图4系图1之相机模组之快门装置之快门关闭时之示意图。\n图5系图4之快门装置之电致伸缩单元之示意图。\n图6系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之相机模组之快门装置之示意图。\n图7系图6之快门装置之电致伸缩单元之示意图。", 'erdt': 20111205, 'exdt': 20290726, 'family_inpadoc': 'TW98125129A', 'family_original': '44813596', 'inventor': [{'lang': 'EN', 'name': 'CHOU, TAI HSU', 'name_id': 1}, {'lang': 'CNT', 'name': '周代栩', 'name_id': 1}, {'lang': 'EN', 'name': 'CHOU, YUAN HSU', 'name_id': 2}, {'lang': 'CNT', 'name': '周源栩', 'name_id': 2}], 'ipcr': [{'code': {'clazz': 'G03', 'full': 'G03B9/08', 'main_group': 'G03B9', 'section': 'G', 'sub_class': 'G03B', 'sub_group': 'G03B9/08'}, 'version': '200601'}], 'isdt': 20131221, 'kd': 'B', 'patent_id': 'fe21fdce-2c47-46f5-88f6-f76cdbf0924d', 'pbdt': 20131221, 'pn_official': 'TWI420232',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T', 'name': '古文豪', 'name_id': 1}], 'title': '相机模组', 'update_ts': 1532185187616, 'tags': ['照相机及器材制造', '其他未列明日用产品修理业']} {'abst': '在此披露的本发明主题涉及诸如数码相机的自动聚焦和/或抖动补偿系统内的镜头致动装置及方法,该镜头致动装置包括:产生支架运动的装置,其中所述产生运动的装置包括多个能够独立操作的致动器;弹性元件,施加回复力到支架,并传导一个或多个电信号到多个致动器;和有选择性地施加一个或多个所述电信号到多个致动器的控制电路,使致动器推动支架相对于外壳进行线性运动、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运动或两者兼有。', 'apdt': 20081014, 'apno_official': 'CN200880000217.5',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中国香港新界沙田香港科学园科技大道西二号生物资讯中心三楼'}, 'lang': 'CN', 'name':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中国香港新界沙田香港科学园科技大道西二号生物资讯中心三楼'}, 'lang': 'CN', 'name':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包括:\n一个外壳;\n一个支架;\n多个致动器,被直接或间接安置到所述支架上或外壳上或同时在两者上,每个所述致动器在通电时能够产生线性运动,使支架相对于外壳进行线性运动、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运动或两者兼有;和\n至少一个弹性元件,直接或间接地把支架和外壳连接在一起,弹性元件提供一个回复力给支架,弹性元件包含多个导电元件,每个导电元件分别连接到至少一个致动器,对相应的弹性元件的至少一个导电元件各施加一个电信号,或对相应的弹性元件的至少一个导电元件各施加多个电信号,使致动器推动支架相对于外壳进行线性运动、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运动或两者兼有。\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致动装置,弹性元件包括片簧,多个导电元件各包含一个延伸部分以分别提供一个电连接到印刷电路板。\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致动装置,还包括一个额外的电连接器,位于支架和外壳之间,每个致动器被电连接到此额外的电连接器,并被电连接到弹性元件的一个导电元件。\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致动装置,额外的电连接器包含一个额外的弹性元件,其位于外壳和支架之间,额外的电连接器提供一个额外的回复力给支架。\n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致动装置,为响应施加一个或多个电信号到相应的弹性元件的至少一个导电元件,多个致动器中与施加了电信号的导电元件相连的致动器被独立地激励,为响应一个或多个电信号,多个致动器中与施加了电信号的导电元件相连的致动器产生支架的线性和/或倾斜运动。\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致动装置,多个致动器中每个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线圈和一个或多个磁体。\n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致动装置,多个致动器各包含一个或多个压电组件。\n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致动装置,多个致动器各包含一个或多个电聚合体组件。\n9.一种镜头致动方法,包括:\n通过弹性元件的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n每个导电元件分别连接到与支架连接的至少一个致动器,有选择性地对至少一个致动器各施加一个电信号,或有选择性地对至少一个致动器各施加多个电信号;和\n为响应有选择性地施加的电信号,至少一个致动器中施加了电信号的致动器推动支架相对于外壳进行线性运动、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运动或两者兼有。\n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镜头致动方法,其中致动器采用以下三项之一:a.线圈和磁体、b.压电组件、c.电聚合体组件。\n11.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包括:\n产生支架运动的装置,其中所述产生运动的装置包括多个能够独立操作的致动器;\n弹性元件,施加回复力到支架,并传导一个或多个电信号到多个致动器;和\n有选择性地施加一个或多个所述电信号到多个致动器,使致动器推动支架相对于外壳进行线性运动、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运动或两者兼有的控制电路。\n12.一种成像设备,包括:\n一个镜头致动装置,包含:\n一个外壳;\n一个安置在支架内的镜头;\n多个致动器,被直接或间接地安置到所述支架上或外壳上或同时在两者上,每个致动器在通电时能够产生线性运动,使支架相对于外壳进行线性运动、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运动或两者兼有;和\n一个安置在支架和外壳之间的弹性元件,弹性元件提供回复力给支架,弹性元件包括多个导电元件,每个导电元件分别连接到至少一个致动器,对相应的弹性元件的至少一个导电元件各施加一个电信号,或对相应的弹性元件的至少一个导电元件各施加多个电信号,多个致动器中与施加了电信号的导电元件相连的致动器产生支架的运动;\n一个图像捕获组件,接收一个通过镜头而传输的图像;和\n一个控制单元,分析接收的图像以确定一个合适的镜头校正移动,控制单元施加一个或多个电信号到相应的弹性元件的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能够使多个致动器产生镜头的校正移动。\n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外壳包含一个顶部部分和一个底部部分,弹性元件被安置在支架和外壳的底部部分之间,弹性元件包括一个片簧,其包含多个导电元件,多个导电元件各包含一个延伸部分以分别提供一个电连接到印刷电路板。\n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一个顶部电连接器,其被安置在支架和外壳的顶部部份之间,每个致动器被电连接到顶部电连接器,并被电连接到弹性元件的多个导电元件中的一个导电元件。\n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设备,顶部电连接器包括一个额外的弹性元件,其提供一个额外的回复力给支架。\n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设备,为响应施加的一个电信号或多个电信号,多个致动器中与施加了电信号的导电元件相连的每一个致动器独立地被激励,校正运动包含支架的线性和/或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运动。\n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设备,致动器采用以下三项之一:a.线圈和磁体、b.压电组件、c.电聚合体组件。\n', 'claim_count': 34, 'cpc': [{'code': {'clazz': 'H02', 'full': 'H02K41/03', 'main_group': 'H02K41', 'section': 'H', 'sub_class': 'H02K', 'sub_group': 'H02K41/03'}, 'office': 'EP',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G02', 'full': 'G02B7/08', 'main_group': 'G02B7', 'section': 'G', 'sub_class': 'G02B', 'sub_group': 'G02B7/08'}, 'office': 'EP',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desc': '技术领域\n在此披露的主题涉及用于诸如数码相机的自动聚焦和/或抖动补偿系统的镜头致动装置。\n背景技术\n镜头致动装置可以用于许多应用里,包括诸如数码相机和/或合并到蜂窝电话和/或其它手持电子设备内的相机。镜头致动装置可以用来努力调整一个或多个镜头的位置以改善图像质量。例如,相机可以具有自动聚焦功能,即可以分析图像并对一个或多个镜头的位置作出调整以校正焦距。另一个例子,可以检测抖动并对一个或多个镜头的位置作出调整以补偿由抖动产生的相机移动。\n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诸如数码相机的自动聚焦和/或抖动补偿系统的镜头致动装置、方法以及一种成像设备。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包括:一个外壳;一个支架;多个致动器,被直接或间接安置到所述支架上或外壳上或同时在两者上,每个所述致动器在通电时能够产生线性运动,使支架相对于外壳进行线性运动、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运动或两者兼有;和至少一个弹性元件,直接或间接地把支架和外壳连接在一起,弹性元件提供一个回复力给支架,弹性元件包含多个导电元件,每个导电元件分别连接到至少一个致动器,对相应的弹性元件的至少一个导电元件各施加一个电信号,或对相应的弹性元件的至少一个导电元件各施加多个电信号,使致动器推动支架相对于外壳进行线性运动、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运动或两者兼有。一种镜头致动方法,包括:通过弹性元件的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每个导电元件分别连接到与支架连接的至少一个致动器,有选择性地对至少一个致动器各施加一个电信号,或有选择性地对至少一个致动器各施加多个电信号;和为响应有选择性地施加的电信号,至少一个致动器中施加了电信号的致动器推动支架相对于外壳进行线性运动、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运动或两者兼有。一种镜头致动装置,包括:产生支架运动的装置,其中所述产生运动的装置包括多个能够独立操作的致动器;弹性元件,施加回复力到支架,并传导一个或多个电信号到多个致动器;和有选择性地施加一个或多个所述电信号到多个致动器,使致动器推动支架相对于外壳进行线性运动、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运动或两者兼有的控制电路。一种成像设备,包括:一个镜头致动装置,包含:一个外壳;一个安置在支架内的镜头;多个致动器,被直接或间接地安置到所述支架上或外壳上或同时在两者上,每个致动器在通电时能够产生线性运动,使支架相对于外壳进行线性运动、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运动或两者兼有;和一个安置在支架和外壳之间的弹性元件,弹性元件提供回复力给支架,弹性元件包括多个导电元件,每个导电元件分别连接到至少一个致动器,对相应的弹性元件的至少一个导电元件各施加一个电信号,或对相应的弹性元件的至少一个导电元件各施加多个电信号,多个致动器中与施加了电信号的导电元件相连的致动器产生支架的运动;一个图像捕获组件,接收一个通过镜头而传输的图像;和一个控制单元,分析接收的图像以确定一个合适的镜头校正移动,控制单元施加一个或多个电信号到相应的弹性元件的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能够使多个致动器产生镜头的校正移动。\n附图说明\n在说明书的总结部分特别指出了本发明要求的主题,并明确要求了权利要求。但是,对结构和运行方法、以及主题、特征和/或其优势;通过参照随后的详细描述并结合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其中:\n图1是一个数码相机的示范实施例的示意图;\n图2是一个镜头致动装置的示范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n图3是一个弹簧的示范实施例的示意图;\n图4是一个包含多个导电元件的弹性元件的示范实施例的示意图;和\n图5是一种用来调整镜头位置的示范实施例的流程图。\n参考附图而作出的详细描述,由此形成本发明的一部分,其中从头至尾相同号码是指相同部件以显示对应或类似的元件。为了便于说明,在附图内所述的元件不一定是根据实际尺寸而描绘的。例如,相对其它元件,一些元件的尺寸可能被扩大以便于清楚描述。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其它实施例,并对其作出结构和/或逻辑变化。也应该注意到,方向和坐标,例如上、下、顶、底等,是被用来便于讨论附图,而不是意在限制本发明的应用。所以,以下的详细描述不是被用作限制性的,而是属于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权利主题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n具体实施方式\n在以下的详细描述里,会阐述许多具体细节以便完全理解本发明的主题。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不需要一些具体的细节,也可以实施本发明的主题。换言之,在此没有详细描述已知的方法、过程、组件和/或电路。\n参考整个说明书,“一个实施例”是指该实施例描述的至少包含在权利要求内的的一个特别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位置出现的短语“在一个实施例里”不一定都是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特别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出现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内。\n在此谈及的术语“和/或”可能是指“和”、可能是指“或”、可能是指“排它性的或”、可能是指“其中一个”、可能是指“一些但不是全部”、可能是指“两者都不”、和/或是指“两者都是”,尽管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这些方面。\n如上所述,镜头致动装置可以用于许多应用里,包括诸如数码相机和/或合并到蜂窝电话和/或其它手持电子设备内的相机。例如,镜头致动装置可以用来执行自动聚焦功能和/或补偿抖动。为了执行自动聚焦功能,例如,可以分析一个图像,并对一个或多个镜头的位置作出调整以校正焦距。这样的对镜头位置进行的调整可以是沿着光轴的方向上调整。为了执行抖动补偿操作,可以检测抖动并对一个或多个镜头的位置作出调整以补偿由抖动产生的相机移动。这样的用于抖动补偿而对镜头位置作出的调整可以通过镜头相对光轴作出倾斜运动。\n镜头致动装置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致动器,其使镜头相对光轴,即相对一个将被捕获的图像的光路径,以线性方式进行移动。在激励致动器时可能会有困难。例如,导线被用来将电信号从印刷电路板(PCB)传送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这种导线可以穿过镜头致动装置外壳上的孔。但是,由于当支架来回移动时导线发生移动,这种构造可能会产生可靠性问题。导线的移动可能使导线与一个或多个组件发生磨擦,诸如支架外壳,而这种磨擦可能导致导线过早失效和/或导线绝缘性的破坏,从而可能导致短路和电路故障。\n除了关于自动聚焦和抖动补偿功能的可靠性问题,当相机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及当更多组件被添加到相机的设计和制造时,成本因素可能成为一个主要问题。\n对在此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依照本发明的主题,一种诸如数码相机和/或合并有相机的蜂窝电话和/或其它个人数字设备的装置包括多个致动器,能够在一度以上空间上调整镜头。电信号可以通过一个弹性元件被提供给致动器,弹性元件既可以被用来提供一个回复力给支架,又提供电连接到致动器。弹性元件包括多个导电元件以传送电信号到多个致动器。这多个致动器可以根据传输到单个致动器的电压电平,而个别地被激励。\n例如,如果近似相等的电压电平被传输到各个致动器,可以使支架沿着光轴以几乎线性的方式移动。但是,如果提供给各个致动器的电压不相等,可以使支架相对光轴发生“倾斜”。例如,如果一个示例的相机有一个包含两个致动器的镜头致动装置,一个致动器位于支架的一侧,而另一个致动器位于支架相对的另一侧。如果电压仅被施加到两个致动器中的一个致动器,那么仅有一个致动器使支架相应一侧产生移动,而另一侧可能基本保持静止。因此,以这种方式,可以使支架和镜头关于一个垂直于光轴的轴发生倾斜。\n对在此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使用一个弹性元件将电信号传送到多个致动器。弹性元件可以广泛用于镜头致动装置应用里,在没有供电给致动器的情况下,弹性元件提供一个回复力给支架以将支架恢复到一个自然状态。通过利用一个弹性元件传输多个电信号到多个致动器、并同时提供一个回复力到支架,所以通过弹性元件可以执行多个功能,如果与利用分离组件来提供回复力和传输电信号到致动器的实施相比,可以减少材料清单(bill\xa0of\xa0material)。而且,因为不需要有导线从致动器穿过支架外壳到PCB,导线磨擦可以减少甚至没有,从而提高系统可靠性。\n图1是一个数码相机100的示范实施例的示意图。相机100包括一个机身110和一个连接到机身110的镜头致动装置200。镜头致动装置200包括一个外壳101,其包括一个顶部部分和一个底部部分,其中方向“顶部”是指远离机身110的外壳末端,而其中方向“底部”是指最靠近机身110的外壳末端。\n支架105位于外壳101内,而镜头104位于支架105内。通过支架105和外壳101之间的致动器103a和致动器103b,可以使支架105发生移动。如果有电压施加到致动器103a,靠近致动器103a的支架105的部分倾向沿着光轴116移位。如果有近似相等的电压被施加到致动器103a和103b,支架105可以沿着光轴116以线性方式进行移动。移动量则依赖于,或至少部分依赖于施加到致动器的电压电平。较小的电压电平导致支架较小的移动,而较大的电压电平导致支架较大的移动。致动器之间不相等的电压电平分布则可能由于支架105两端的不均匀移动,而导致支架105相对光轴116发生“倾斜”。\n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底部弹性元件107包括多个分离部分,每个分离部分能够传导个别电信号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对图1所述的范例,描述了两个致动器,弹性元件107包括至少两个导电元件,标记为弹性元件107a和107b。当然,尽管本范例描述了弹性元件107包括两个导电元件,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此方面,其它实施例可能是底部弹性元件107有更多的导电元件。\n而且,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顶部弹性元件102可以位于外壳101和支架105之间。支架105沿着光轴116的远离相机机身110的移动会导致顶部弹性元件102产生一个回复力施加在支架105上。类似地,支架105沿着光轴朝向相机机身110的移动会导致底部弹性元件107产生一个回复力施加在支架105上。如上所述,弹性元件107包括多个分离元件,而每个元件能够施加各自作用力到支架105的不同部分。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使顶部弹性元件102有各自作用力施加到支架105的不同部分,从而弹性元件107和102能够阻止支架105的扭曲运动。结合图3和4以下详细描述弹性元件102和107。\n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底部弹性元件107a和107b可以从自动聚焦单元112a和/或从抖动补偿单元112b接收电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分别通过弹性元件107a和107b经由电连接106a和106b送到致动器103a和103b。对一个实施例,电连接106a和106b包括导线,尽管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此方面。注意到,电连接106a和106b不经过外壳101,从而降低导线磨擦的风险和可能的破损撕裂以及与这种磨擦有关的不可靠性。\n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相机100内还有一个图像捕获组件114。对一个实施例,图像经过镜头104传输,并由图象捕获组件114感知。然后,代表捕获图像的数字数据被提供给自动聚焦单元112a和/或抖动补偿单元112b。对自动聚焦操作,自动聚焦单元112a能够分析图像数据,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数据图象可以通过图像捕获组件114得以持续更新,自动聚焦单元112a可以确定焦距调整而改善图像质量。自动聚焦单元112a可以提供近似相等的电压电平到每个致动器103a和103b,所以,致动器103a和103b可以使支架105在一个平行于光轴116的方向上移动。对一个实施例,此过程可能是重复的,因为在作出一个调整之后,一个或多个其他图像又被捕获并分析以确定是否又要有焦距的额外调整。如果决定进行额外的调整,更新的电压电平被送到致动器103a和103b,从而重复所述过程。\n对抖动补偿操作,抖动补偿单元112b从图像捕获组件114接收一个图像数据流,并分析图像数据以确定是否存在抖动条件,如果这种条件的确存在,可以对致动器作出调整。对一个范例,假设一个合适的抖动补偿运动使施加到致动器103a的电压值大于施加到致动器103b的电压值,对此例子,导致支架105相对光轴116发生一些倾斜。施加到致动器103a和103b的不相等的电压电平导致支架105的两侧在不同数量和/或不同方向上移动,从而产生倾斜运动。当然,这仅是一个移动支架补偿抖动的例子,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此方面。\n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致动器103a和103b可能包含音圈和磁体对(pairs\xa0of\xa0voice\xa0coils\xa0and\xa0magnets)。例如,如在图2的示范实施例内,音圈可以被固定到或者接触到支架105。磁体可以被固定到支架盖,使得磁体和音圈之间存在一个空间。如果电流施加到音圈,由电流流经线圈形成的电磁场使线圈进而使支架相对磁体进行移动。\n在另一个实施例里,致动器103a和103b可以包括压电装置。若在压电装置上有电压施加,压电装置会改变其外形。对一个实施例,压电装置可以改变其沿着光轴的长度以对应施加的电压,从而使支架沿着一个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移动。在另一个实施例里,致动器可以包括电聚合体装置,其能够改变其长度以对应施加到电聚合体装置上的电压。另外一个实施例可以利用马达用于致动器。但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里,这些仅仅是可能的致动器类型的例子,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此方面。\n对至少一些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图2所述的实施例,提供了多个致动器。这种致动器可以被单独激励,以便更精确地确定支架的合适移动。例如,可能在一个特定电压电平上激励一个致动器(线圈/磁体对),以及在另一个电压电平上激励第二致动器或根本不激励第二致动器。当然,这仅仅是选择性地激励连接到支架的致动器的可能方法的例子,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此方面。\n图2是一个图1所述镜头致动装置200的示范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支架103位于外壳101内。此实施例中的外壳101包括一个顶部部份和一个底部部分,它们可以组合在一起而形成支架103的一个框架和/或外壳。虽然外壳101在图2被描述由多个组件形成,但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受此限制,其它实施例也是可行的,如外壳101包含一个单一组件和/或包含不同于图2所示组件的多个组件。\n在以下的描述里,最远离相机机身的外壳101末端被指定为方向“顶部”,落在图像捕获组件上的图像的一端被指定为方向“底部”。但是,这些仅仅是任意标记以使说明更加容易,而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字面上的“顶部”和“底部”标记和/或方向。\n图2描述的外壳101的顶面和底面包括孔径,经过孔径光可以传递到达图1所述的图像捕获组件114。此示范实施例中的镜头致动装置200可以被固定到和/或连接到相机机身,使得底面接触到机身。而且,尽管在此所述的实施例讨论了数码相机,无论是独立的还是被安装在蜂窝电话或其它便携数字设备内,其它示范实施例是可能的,如本发明主题的致动器可以用于标准模拟“胶卷”相机或任何广泛范围的成像设备。\n对图2所述的示范实施例,致动器103a和103b各自包括一对音圈与磁体。例如,线圈201a和磁体202a包括致动器103a,而线圈201b和磁体202b包括致动器103b。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音圈201a和201b可以被固定到支架105。如图2所述,支架105包括多个凸起,多个线圈可以装配在这些凸起上。磁体202a和202b可以装在外壳101内,使得磁体的平面与各个音圈的轴垂直。尽管图2所述示范实施例显示音圈和磁体之间一对一的相关性,但使用其它构造的其它实施例仍然是可能的。例如,磁体202a和202b可能包括对应两个或多个音圈的单个磁体,而不是多个独立磁体组件。但是,这些仅是音圈和磁体的示范构造,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此方面。\n磁体202a和202b可以靠近放置但不接触音圈201a和201b,从而电流流经每个线圈201产生的磁场与磁体202a和202b的磁场相互作用。磁体202a和202b的磁场和由电流流经音圈201a和201b产生的磁场之间的上述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一个作用力,其沿着光轴116施加以将音圈从磁体推开,结果音圈沿着光轴移动。音圈201a和201b的移动可以被转换为与音圈201a和201b连接的支架105的移动。\n此示范实施例中的支架105包括一个圆柱形在其内部,能容纳镜头放在圆柱内。镜头104(未在图2内显示)被安装在支架105内。支架105可以由任何材料制成。在一个实施例里,支架105包括一个非磁性材料,诸如塑料。\n一个示范实施例中的音圈201a和201b分别包括多匝导电线圈。在线圈线的一端,可以从相机内的一个或多个电路接收电信号,而在一个实施例里线圈线的另一端可以被连接到对地电压(ground\xa0voltage)。如之前所述以及如以下的详细描述,可以单独供电给各个音圈,允许支架105在多个方向的移动。\n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里,除了音圈201a和201b以及磁体202a和202b,诸如外壳101和支架105的元件包括非磁性材料,如塑料,从而不会干涉线圈105和磁性元件106的磁场。当然,这些仅是示范材料,而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这些方面。\n而且,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顶部弹性元件102位于支架103的一端,其位于支架103和外壳101顶部部分的内部之间。顶部弹性元件102可以提供一个回复力给支架105,以允许对支架进行增强控制和限制移动。底部弹性元件107也可以提供一个回复力给支架105,以限制和控制支架105的移动。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弹性元件”是指在消除压力后能够回复到其正常形状的任何组件。\n通电后,顶部弹性元件102和底部弹性元件107可以一起提供与线圈201a和201b位移相反方向的回复力给支架105。在一个实施例里,顶部和/或底部弹性元件102和107可能包括螺旋弹簧(coil\xa0spring)。在另一个实施例里,顶部和/或底部弹性元件102和107可能包括片簧(leaf\xa0spring),其范例将在以下结合图3和4进行讨论。弹性元件102和107可以包括任何形式的准确限制支架105移动和控制。弹性元件102和107的内径可以等于或大于支架105的内径,使得弹性元件102和107不会干涉镜头104的光学功能。\n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底部弹性元件107可能包含多个导电元件。在图2的范例里,底部弹性元件107包含弹性元件部件107a和107b。底部弹性元件107的多个导电元件可以提供独立电流到音圈201a和201b。例如,弹性元件部件107a可以传导一个来自自动聚焦单元114a和/或来自抖动补偿单元114b的电信号到音圈201a,而弹性元件部件107b可以传导一个来自一个或两个单元114a和114b的不同电信号到音圈201b。如之前所述,音圈可能包含多匝绕线。绕线的一端可以连接到底部弹性元件107的多个导电元件中的一个导电元件,而绕线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到顶部弹性元件102,对一个示范实施例,顶部弹性元件被连接到对地电压。以这种方式,一个控制电路如自动聚焦单元114a和/或抖动补偿单元114b可以单独控制每个致动器。此外,底部弹性元件107保留其提供回复力给支架的功能,从而可以避免以上有关电线磨擦产生的问题,因为没有电线需要穿过外壳。因此,可以大大地节省成本和增强可靠性。\n尽管图2描述包括音圈和磁体的致动器,但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此方面。例如,其它类型的致动器可以包括根据输入的能量如电压而改变其形状如长度的任何装置。如之前所述,根据施加的电压而改变形状的示范材料包括压电装置和电聚合体装置。\n再如之前所述,如果所有致动器103被提供几乎同样的能量(如在图2线圈-磁体范例内的电流),那么致动器会产生几乎同样的形状改变或位移,从而导致对应致动器的支架105的所有部件几乎移动同样的量。结果,支架105的运动几乎是一个沿着光轴116的线性运动。这种线性运动有益于自动聚焦操作。\n同样,如果提供不相等的能量给一个或多个致动器103(如在图2线圈-磁体范例情况里的不同电流),致动器会产生不同的形状改变或位移,从而使对应致动器的支架105的各个部件产生不相等的位移量。结果,支架105的运动是一个相对光轴116的倾斜运动。这种倾斜运动有益于抖动补偿操作。\n尽管在此讨论的至少一些示范实施例讨论了实施镜头致动装置到数码相机,但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此方面。例如,根据本发明主题,镜头致动装置实施例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光学成像设备里,包括但不限于相机、摄影机、电影摄影机、和/或其它数字和/或模拟成像设备。\n图3描述了一个顶部弹性元件102的示范实施例。此实施例中的顶部弹性元件102包含单个装置,尽管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此方面。例如,顶部弹性元件包含不止一个组件的其它实施例也是可能的。再者,尽管在此所述的示范实施例描述了顶部弹性元件的使用,其它实施例可以不使用顶部弹性元件。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顶部弹性元件102可能包含片簧,并可能包含一种导电且有弹性的材料。弹性可以有助于弹性元件执行其提供回复力给支架的功能。导电性允许顶部弹性元件102也可以作为一个或多个致动器的公共触点(common\xa0contact\xa0point)。例如,利用音圈和磁体的这些实施例的每个音圈绕组的一端可以被焊接到顶部弹性元件102。如图3所示,顶部弹性元件102包含一个延伸部分允许连接到PCB。\n图4描述一个底部弹性元件107的示范实施例,底部弹性元件107包含多个导电元件107a-107d。如图4所述,底部弹性元件107包含多个组件。但是,这多个组件一起运行以执行弹性元件功能。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提供回复力给支架。在一个示范实施例里,多个元件中每个都包含一部分片簧。此外,多个导电元件中每个都可以将电信号从控制电路传导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如以上所述的致动器103。通过提供多个导电元件,其中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能够提供回复力给支架,单独控制致动器是可能的。由于没有导线穿过外壳101以控制致动器,能够提高可靠性以及降低成本。\n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底部弹性元件107包含一种或多种导电且有弹性的材料。弹性能够有助于多个元件执行其提供回复力给支架的功能。导电性能够允许底部弹性元件107能够进一步作为多个单独电信号通路以允许电信号流向一个或多个致动器。各个致动器可以通过焊接被连接到如图4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其中显示了可能的焊点401。当然,这些仅是致动器如何被连接到底部弹性元件107的范例,而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这些方面。如图4所述,底部弹性元件107的每个导电元件包含一个延伸部分,以允许将导电元件连接到印刷电路板,尽管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此方面。\n尽管图4所述的示范实施例包含多个组件,底部弹性元件107包含单个组件的其它实施例也是可能的。在这种实施例里,多个导电元件可以通过一种非导电材料相互连接,从而保留单独控制各个致动器的能力。\n图5是一种调整镜头位置的方法的示范实施例的流程图。在模块510,通过弹性元件的一个或多个导电元件,一个或多个电信号被有选择性地施加到连接支架的一个或多个致动器。在模块520,为响应有选择性地施加一个或多个电信号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至少部分地产生支架运动。依照本发明主题的实施例可以包括所有、少于或多于模块510-520。此外,模块510-520的次序仅是一个示范次序,而本发明主题的范围并不限于此方面。\n在前面的描述里,已经描述了本发明主题的各个方面。为了说明的目的,提供了具体数目、系统和/或构造以完全理解本发明主题。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受益于本披露,不需要具体的细节就可以实施本发明主题。在其它情况下,已知的特征被忽略和/或简化以便不会混淆本发明主题。尽管已经在此描述和说明了某些特征,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作出许多修改、替换、改变和/或等同物。所以,将会理解所附权利要求意在覆盖所有这些修改和/或改变,其属于本发明主题的精神范围内。\n', 'erdt': 20091111, 'exdt': 20281014, 'family_inpadoc': 'CN2008072680W', 'family_original': '41124150', 'inventor': [{'lang': 'CN', 'name': '范健明', 'name_id': 1}, {'lang': 'CN', 'name': '林小军', 'name_id': 2}, {'lang': 'CN', 'name': '郑国星', 'name_id': 3}, {'lang': 'CN', 'name': '范永明', 'name_id': 4}, {'lang': 'CN', 'name': '刘铁刚', 'name_id': 5}, {'lang': 'CN', 'name': '杨华', 'name_id': 6}], 'ipc': [{'code': {'clazz': 'G02', 'full': 'G02B7/02', 'main_group': 'G02B7', 'section': 'G', 'sub_class': 'G02B', 'sub_group': 'G02B7/02'}}, {'code': {'clazz': 'G03', 'full': 'G03B5/00', 'main_group': 'G03B5', 'section': 'G', 'sub_class': 'G03B', 'sub_group': 'G03B5/00'}}, {'code': {'clazz': 'G03', 'full': 'G03B13/36', 'main_group': 'G03B13', 'section': 'G', 'sub_class': 'G03B', 'sub_group': 'G03B13/36'}}, {'code': {'clazz': 'H02', 'full': 'H02K33/18', 'main_group': 'H02K33', 'section': 'H', 'sub_class': 'H02K', 'sub_group': 'H02K33/18'}}, {'code': {'clazz': 'H04', 'full': 'H04N5/225', 'main_group': 'H04N5', 'section': 'H', 'sub_class': 'H04N', 'sub_group': 'H04N5/225'}}], 'ipcr': [{'code': {'clazz': 'H02', 'full': 'H02K33/18', 'main_group': 'H02K33', 'section': 'H', 'sub_class': 'H02K', 'sub_group': 'H02K33/18'}, 'office': 'CN',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G02', 'full': 'G02B7/02', 'main_group': 'G02B7', 'section': 'G', 'sub_class': 'G02B', 'sub_group': 'G02B7/02'}, 'office': 'CN', 'position': 'F',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G03', 'full': 'G03B5/00', 'main_group': 'G03B5', 'section': 'G', 'sub_class': 'G03B', 'sub_group': 'G03B5/00'}, 'office': 'CN',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G03', 'full': 'G03B13/36', 'main_group': 'G03B13', 'section': 'G', 'sub_class': 'G03B', 'sub_group': 'G03B13/36'}, 'office': 'CN',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code': {'clazz': 'H04', 'full': 'H04N5/225', 'main_group': 'H04N5', 'section': 'H', 'sub_class': 'H04N', 'sub_group': 'H04N5/225'}, 'office': 'CN', 'position': 'L', 'status': 'B', 'value': 'I'}], 'isdt': 20110420, 'kd': 'B', 'patent_agency': [{'lang': 'CN', 'name':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江耀纯', 'name_id': 1}], 'patent_id': '61ca8fcb-0875-4be7-9f4b-40a1ffe2d691', 'pbdt': 20110420, 'pct': {'apdt': 20081014, 'apno': 'PCT/CN2008/072680', 'etdt': 20081111, 'pbdt': 20100422, 'pn': 'WO2010043078'}, 'pn_official': 'CN101542348B', 'primary_examiner': [{'lang': 'CN', 'name': '王娜', 'nname': '王娜'}], 'prsd': 20110420, 'title': '多致动器镜头致动装置', 'update_ts': 1537955947933, 'tags': ['光学仪器制造', '其他软件开发', '照相机及器材制造', '电动机制造', '其他未列明日用产品修理业', '家用电子产品修理',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电气设备修理']} {'abs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包括磁致驱动轴体以及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外部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其中: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具有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产生驱动位移的激励磁场;所述磁致驱动轴体的弹性端盖部件仅在位移输出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同时提供了一种设置有上述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加工机床。本发明结构简单、质量轻,利用永磁体和/或电磁体之间的磁力作用,产生转动和往复振动的加工作用力,控制精度好,响应频率高;取消导电滑环,提高装置的可靠性;本发明尤其适用于硬脆性材料以及例如钛类的难加工金属。', 'apdt': 20141231, 'apno_official': 'CN201410855279.1',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lang': 'CN', 'name': '上海交通大学',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lang': 'CN', 'name': '上海交通大学', 'name_id': 1}], 'claim': '1.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致驱动轴体 以及设置于磁致驱动轴体外部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 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其中: \n所述磁致驱动轴体包括:上刚性连接件(2)、预紧调节件(3)、磁致框架体 (4)、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位移输出杆(9)、下刚性连接件(10)以及弹 性端盖部件(11),所述上刚性连接件(2)和下刚性连接件(10)之间刚性连接 磁致框架体(4),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设置于磁致框架体(4)内,所述 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相连接,所述位移输出杆(9) 的输出端穿过设置于下刚性连接件(10)中心处的通孔,并与弹性端盖部件(11) 驱动连接;初始状态下,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和下端在预偏置磁场 的作用下分别与上刚性连接体(2)和位移输出杆(9)相接触,并通过预紧调节件 (3)压紧,进而使位移输出杆(9)与弹性端盖部件(11)之间压紧设置; \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之间具有用于磁致位移驱动 机构(7)产生驱动位移的激励磁场; \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11)仅在位移输出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所述刚性 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侧固定; \n所述磁激励体采用如下任一种或任多种形式: \n-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 \n-永磁体,所述永磁体套装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 \n当磁激励体为多个时,多个磁激励体环绕均布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n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 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 \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可移动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所述可移动 磁激励体设置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内部,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部固 定,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相对磁致驱动轴体靠近或远离; \n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 \n-一个独立的电磁线圈,所述独立的电磁线圈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n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 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 \n-对称施加激励磁场的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所述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套装于 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n所述磁致框架体、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 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多组封闭磁路。 \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永磁体激励结构体,所述永磁体激励结构体采用如下 任一种形式: \n-一个复合永磁体,所述复合永磁体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所述复合永磁体 相对磁致驱动轴体旋转,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N极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的距离,产 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 \n-相互作用的两个复合永磁体形成的复合永磁体对,其中每一个复合永磁体均 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产 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 \n所述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下任一个结构实现: \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交叉设置,且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通过电机驱动 相对旋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 \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相互垂直,其中,第一个复合永磁体固定,第二 个复合永磁体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上,第二个复合永磁体相对第一个复合永磁体旋 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所述第二个复合永磁体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设有高导 磁刚性材料体。 \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磁轭以及缠绕于磁轭上的磁激励体,所述磁致框架体 为非导磁结构体,所述磁轭、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 之间形成C型封闭磁路。 \n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紧调节件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 \n-包括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弹簧,所述预紧调节螺母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 上,所述碟形弹簧弹簧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 \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上设有预紧螺纹结构。 \n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致框架体采用套筒形结构或支撑框形结构。 \n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 \n-至少一个磁致伸缩棒; \n-至少一个方向异形永磁体; \n-磁流变液体; \n-至少一个磁致形状记忆合金; \n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作用下沿位移输出方向伸长或缩短。 \n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 \n-外壳体(18),所述外壳体(18)封装于环套磁场发生装置的外部;所述外 壳体(18)的外端固定; \n-偏置磁场永磁体(6),所述偏置磁场永磁体(6)嵌装在磁致框架体(4) 的外表面上; \n-导流通道(16),所述导流通道(16)轴向贯穿于磁致驱动轴体; \n-导磁垫片(5),所述导磁垫片(5)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 与上刚性连接件(2)之间和/或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 之间。 \n10.一种加工机床,包括转轴,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至9 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基于磁致伸缩的精 密进给驱动装置的磁致驱动轴体的上刚性连接件(2)与转轴刚性连接,磁致驱动 轴体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所述磁致驱动轴体的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为加工 刀具安装端;所述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转轴之 间设有转动支撑轴承。 \n', 'claim_count': 39,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的精密进给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加工机床及 其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 \n背景技术 \n通过刀具进行铣削、研磨、抛光、打孔等加工方式广泛应用在模具制造、机械 加工行业,而刀具运动进给系统是精密模具加工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给装置 的驱动控制是影响实现加工精度的关键。 \n现有的精密进给系统,例如公开号为104015084A、公开日为2014年9月3日、 发明名称为《用于平转动加工和拉伸测试的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采用电磁力对 装置的平转动运动进行控制的技术方案,将滑动导电装置(导电滑环)套装在主旋 转轴上;所述滑动导电装置内部设置有导线,所述导线与电磁线圈相连接,所述主 旋转轴在滑动导电装置的中心通孔内旋转运动;主旋转轴在电磁力作用下,带动加 工部在转动同时相对工件被加工表面微幅进给或振动,利用永磁体和电磁体相互之 间的磁力作用,产生往复转动驱动力,实现加工过程。 \n上述装置由于采用滑动导电装置(导电滑环)将电信号通入电磁线圈,因此具 有如下缺陷: \n1、导电滑环易磨损,磨损后的导电滑环将导致电接触不上,影响加工进度及 加工精度; \n2、由于导电滑环极易磨损,因此无法实现高速运转; \n3、由于导电滑环的安装要求较高,对电压等控制条件均有较高要求,因此在 实际生产中容易造成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n4、由于导电滑环为一个独立的部件,因此装置结构复杂,不易于维护保养。 \n因此,现有的精密进给系统,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对精密加工的需求。 \n发明内容 \n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加工机床及其基于磁致伸 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该加工机床及其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取消导电滑环,不需要 通电电缆,简化了装置结构,直接通过磁致伸缩体进行进给位移驱动,保证了进给 精度,具有可靠性高、易于加工、加工精度高等特点。 \n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n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包括 磁致驱动轴体以及设置于磁致驱动轴体外部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所述环套磁场发 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其中: \n所述磁致驱动轴体包括:上刚性连接件2、预紧调节件3、磁致框架体4、磁致 位移驱动机构7、位移输出杆9、下刚性连接件10以及弹性端盖部件11,所述上刚 性连接件2和下刚性连接件10之间刚性连接磁致框架体4,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 7设置于磁致框架体4内,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相连接, 所述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穿过设置于下刚性连接件10中心处的通孔,并与弹性 端盖部件11驱动连接;初始状态下,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和下端在预 偏置磁场的作用下分别与上刚性连接体2和位移输出杆9相接触,并通过预紧调节 件3压紧,进而使位移输出杆9与弹性端盖部件11之间压紧设置; \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之间具有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 7产生驱动位移的激励磁场; \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11仅在位移输出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 \n优选地,所述弹性端盖部件11采用弹性片体结构。 \n优选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结构 体,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侧固定; \n所述磁激励体采用如下任一种或任多种形式: \n-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 \n-永磁体,所述永磁体套装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 \n当磁激励体为多个时,多个磁激励体环绕均布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n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 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 \n优选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可移动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 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设置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内部,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 的外部固定,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相对磁致驱动轴体靠近或远离; \n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 \n-一个独立的电磁线圈,所述独立的电磁线圈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n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 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 \n-对称施加激励磁场的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所述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套装于 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n所述磁致框架体、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 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多组封闭磁路。 \n优选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永磁体激励结构体,所述永磁体激励结 构体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 \n-一个复合永磁体,所述复合永磁体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所述复合永磁体 相对磁致驱动轴体旋转,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N极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的距离,产 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 \n-相互作用的两个复合永磁体形成的复合永磁体对,其中每一个复合永磁体均 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产 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 \n所述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下任一个结构实现: \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交叉设置,且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通过电机驱动 相对旋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优选地,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上靠近两端位置设 有限位轴承; \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相互垂直,其中,第一个复合永磁体固定,第二 个复合永磁体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上,第二个复合永磁体相对第一个复合永磁体旋 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所述第二个复合永磁体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设有高导 磁刚性材料体。 \n优选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磁轭以及缠绕于磁轭上的磁激励体,所 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结构体,所述磁轭、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 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C型封闭磁路。 \n优选地,所述预紧调节件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 \n-包括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弹簧,所述预紧调节螺母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 上,所述碟形弹簧弹簧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 \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上设有预紧螺纹结构。 \n优选地,所述磁致框架体采用套筒形结构或支撑框形结构。 \n优选地,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 \n-至少一个磁致伸缩棒;优选地,当磁致伸缩棒为多个时,多个磁致伸缩棒同轴设 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磁致伸缩棒的激 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绕轴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果; \n-至少一个方向异形永磁体;优选地,当方向异形永磁体为多个时,多个方向异形 永磁体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方 向异形永磁体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 果; \n-磁流变液体; \n-至少一个磁致形状记忆合金;优选地,当磁致形状记忆合金为多个时,多个磁致 形状记忆合金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 上的磁致形状记忆合金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 加工效果; \n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作用下沿位移输出方向伸长或缩短。 \n优选地,还包括如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 \n-外壳体18,所述外壳体18封装于环套磁场发生装置的外部;所述外壳体18 的外端固定; \n-偏置磁场永磁体6,所述偏置磁场永磁体6嵌装在磁致框架体4的外表面上; \n-导流通道16,所述导流通道16轴向贯穿于磁致驱动轴体; \n-导磁垫片5,所述导磁垫片5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与上刚性连 接件2之间和/或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之间。 \n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工机床,包括转轴,所述加工机床设 置有至少一个上述任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基于磁致 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磁致驱动轴体的上刚性连接件2与加工机床的转轴刚性 连接,磁致驱动轴体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所述磁致驱动轴体的位移输出杆9的输 出端为加工刀具安装端;所述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环套磁场发生装 置与加工机床的转轴之间设有转动支撑轴承。 \n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n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固定不动;磁致驱动轴体相对环套磁场发生装置转动;此时, 通过磁激励体给磁致驱动轴体的磁致位移驱动机构施加激励磁场,例如,给电磁线 圈通交变电流信号,可产生交变磁场(通路);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磁场的 作用下伸缩进而产生振动。 \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n1、本发明取消了由电缆通电的导电滑环,在提高装置可靠性的同时,简化了 结构。 \n2、本发明在磁致驱动轴体没有通电的情况下,磁致驱动轴体随加工机床转轴 (主轴)转动,同时,能够叠加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激励磁场作用下的伸缩位移振 动,产生复合运动效果,使得加工刀具相对工件具有更好的加工效果。 \n3、弹性端盖部件采用弹性片体结构,径向上的刚性较强,不易产生变形,因 此,弹性端盖部件仅在位移输出方向(轴向)上具有弹性变形,位移输出更为精确。 \n4、磁激励体可采用电磁线圈,也可采用永磁体,当采用电磁线圈时,激励磁 场的强度由线圈通电电流强度和匝数确定;当采用永磁体时,通过调整距离控制磁 场强度,另外,采用永磁体激励的情况下局部没有电磁热量产生,可进一步提高磁 致位移驱动机构的伸缩位移精度。 \n5、预紧调节件可采用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弹簧共同作用的结构,也可直 接在弹性端盖部件上设置预紧螺纹,取消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弹簧可进一步简 化结构。 \n6、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中的永磁体也可起到产生偏置磁场的作用。 \n7、增加外壳体,将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封装在外壳体的内部,对精密进给驱动 装置进行保护、延长使用寿命的同时,还能够起到磁屏蔽的作用,避免漏磁。 \n8、将旋转的永磁体固定于上刚性连接件上,达到旋转目的的同时,进一步简 化结构。 \n9、采用C型磁场,在磁轭外部缠绕电磁线圈,能够减小漏磁,使磁场强度更 强。 \n10、本发明结构简单、质量轻,利用永磁体和/或电磁体之间的磁力作用,产 生转动和往复振动的加工作用力,控制精度好,响应频率高;取消导电滑环,提高 装置的可靠性;本发明尤其适用于硬脆性材料以及例如钛类的难加工金属。 \n附图说明 \n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 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n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n图2为本发明导流通道结构示意图; \n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n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n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n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5以及外壳体结构示意图; \n图7为本发明电磁线圈环绕均布结构示意图; \n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6环套磁场发生装置结构示意图; \n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7结构示意图; \n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8复核永磁体相互作用示意图; \n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8结构示意图; \n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9复核永磁体相互作用示意图; \n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9结构示意图; \n图中:1为转轴,2为上刚性连接件,3为预紧调节件,4为磁致框架体,5为 导磁垫片,6为偏置磁场永磁体,7为磁致位移驱动机构,8为碟形弹簧,9为位移 输出杆,10为下刚性连接件,11为弹性端盖部件,12为加工刀具,13为电磁线圈, 14为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15为转动支撑轴承,16为导流通道,17为永磁体,18 为外壳体,19为限位轴承,I为磁致驱动轴体,ω为转轴转速。 \n具体实施方式 \n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 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 \n实施例1 \n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包括磁 致驱动轴体以及设置于磁致驱动轴体外部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所述环套磁场发生 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其中: \n所述磁致驱动轴体包括:上刚性连接件2、预紧调节件3、磁致框架体4、磁致 位移驱动机构7、位移输出杆9、下刚性连接件10以及弹性端盖部件11,所述上刚 性连接件2和下刚性连接件10之间刚性连接磁致框架体4,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 7设置于磁致框架体4的内,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相连 接,所述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穿过设置于下刚性连接件10中心处的通孔,并与 弹性端盖部件11驱动连接;初始状态下,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和下端 在预偏置磁场的作用下分别与上刚性连接体2和位移输出杆9相接触,并通过预紧 调节件3压紧,进而使位移输出杆9与弹性端盖部件11之间压紧设置; \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之间具有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 7产生驱动位移的激励磁场。 \n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还可以包括如 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 \n-外壳体18,所述外壳体18封装于环套磁场发生装置的外部;所述外壳体18 的外端固定,如图6所示; \n-偏置磁场永磁体6,所述偏置磁场永磁体6嵌装在磁致框架体4的外表面上; \n-导流通道16,所述导流通道16轴向贯穿于磁致驱动轴体,如图2所示; \n-导磁垫片5,所述导磁垫片5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与上刚性连 接件2之间和/或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之间。 \n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18上设有用于给电磁线圈通电的通孔。 \n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紧调节件具有预紧作用,使碟形弹簧压紧, 给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事先增加一个力,可采用如下形式: \n包括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弹簧,所述预紧调节螺母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 上,所述碟形弹簧弹簧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 \n进一步地,所述磁致框架体采用套筒形结构或支撑框形结构。 \n进一步地,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 \n-至少一个磁致伸缩棒;优选地,当磁致伸缩棒为多个时,多个磁致伸缩棒同轴设 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磁致伸缩棒的激 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果; \n-至少一个方向异形永磁体;优选地,当方向异形永磁体为多个时,多个方向异形 永磁体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方 向异形永磁体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 果; \n-磁流变液体; \n-至少一个磁致形状记忆合金;优选地,当磁致形状记忆合金为多个时,多个磁致 形状记忆合金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 上的磁致形状记忆合金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 加工效果; \n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作用下沿位移输出方向伸长或缩短。 \n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端盖部件11为弹性片体结构,所述弹性片体结构仅在位 移输出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 \n进一步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磁激励体、刚性框架磁路结 构体以及,所述设置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内侧,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 侧固定。 \n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激励体采用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 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 \n进一步地,当电磁线圈为多个时,多个电磁线圈环绕均布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 部。即,一个以上永磁体以Z轴位轴心360度范围内均布。如图7所示。 \n进一步地,所述上刚性连接件2和下刚性连接件10均为导磁材料。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提为非导磁材料体,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 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 \n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n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固定不动;磁致驱动轴体相对环套磁场发生装置转动;此时, 给电磁线圈通交变电流信号,产生交变磁场(通路),形成施加给磁致位移驱动机 构的激励磁场;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磁场的作用下伸缩进而产生振动。 \n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取消了需要电缆的导电滑 环,结构简单、质量轻,利用永磁体和/或电磁体之间的磁力作用,产生转动和往 复振动的加工作用力,控制精度好,响应频率快(可达到超声振动)、装置可靠性 高,尤其适用于加工硬脆性材料以及例如钛类的难加工金属。 \n实施例2 \n实施例2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可移动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 结构体,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设置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内部,所述刚性框架磁 路结构体的外部固定,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相对磁致驱动轴体靠近或远离,在调节 磁场强度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对磁致驱动轴体锁紧的作用。 \n进一步地,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采用如下形式: \n对称施加激励磁场的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所述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套装于磁 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体为导磁材料体,所述磁致框架体、刚性框架磁 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多组封闭 磁路。如图3所示。 \n实施例3 \n实施例3为实施例2的变化例。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n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采用如下形式: \n一个独立的电磁线圈,所述独立的电磁线圈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材料体,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 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如图4所 示。 \n实施例4 \n实施例4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激励体采用永磁体,所述永磁体套装于刚性框架磁路结 构体上; \n进一步地,当永磁体为多个时,多个永磁体环绕均布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即,一个以上永磁体以Z轴位轴心360度范围内均布。如图5所示。 \n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永磁体也可以起到磁偏置作用。 \n实施例5 \n实施例5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n所述预紧调节件采用如下形式: \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上设有预紧螺纹结构,初始状态下,所述预紧螺纹结构与位 移输出杆之间螺接压紧,取消预紧调节螺栓和碟形弹簧,进一步简化结构。如图6 所示。 \n实施例6 \n实施例6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磁轭以及缠绕于磁轭上的磁激励体。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结构体,所述磁轭、上刚性连接件、 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C型封闭磁路。如图8所示。 \n实施例7 \n实施例7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永磁体激励结构体。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永磁体激励结构体采用如下形式: \n一个复合永磁体,所述复合永磁体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所述复合永磁体相 对磁致驱动轴体旋转,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N极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的距离,产生 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如图9所示。 \n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n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通过调整永磁体(磁极)与 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的激励磁场,形成施加给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 激励磁场;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磁场的作用下伸缩进而产生振动。 \n采用永磁体作为磁场发生装置,可以避免磁场激励过程中产生热量,进一步提 高控制精度。 \n实施例8 \n实施例8为实施例7的变化例,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7相同。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 \n所述永磁体激励结构体采用如下形式: \n相互作用的两个复合永磁体形成的复合永磁体对,其中每一个复合永磁体均包 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产生 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 \n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下结构实 现: \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交叉设置,且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通过电机驱动相 对转动,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如图10和图11所示。 \n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上靠近两端位置设有限位轴承。 \n实施例9 \n实施例9为实施例8的变化例。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 \n所述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下结构实现: \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相互垂直,其中,第一个复合永磁体固定,第二个 复合永磁体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上,第二个复合永磁体相对第一个复合永磁体旋 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如图12和图13所示。 \n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个复合永磁体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设有高导磁刚性材料 体。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结构体。 \n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复合永磁体转动与第一复合永磁体重合或远离使磁路中磁 场产生交替变化,而使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交变伸缩驱动。 \n实施例10 \n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工机床,包括转轴,所述加工机床设有实施例1至9中 任一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磁致驱动 轴体的上刚性连接件2与加工机床的转轴刚性连接,磁致驱动轴体在转轴的带动下 旋转;所述磁致驱动轴体的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为加工刀具安装端。 \n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 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 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n', 'inventor': [{'lang': 'CN', 'name': '杨斌堂',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B23', 'full': 'B23Q5/04', 'main_group': 'B23Q5', 'section': 'B', 'sub_class': 'B23Q', 'sub_group': 'B23Q5/04'}, 'version': '2006.01'}, {'code': {'clazz': 'B06', 'full': 'B06B1/08', 'main_group': 'B06B1', 'section': 'B', 'sub_class': 'B06B', 'sub_group': 'B06B1/08'}, 'version': '2006.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31236', 'lang': 'CN', 'name':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郭国中', 'name_id': 1}], 'patent_id': 'cf9247bd-c854-4b2f-b510-4fd785c43346', 'pbdt': 20150408, 'pn_official': 'CN104493606A', 'title': '加工机床及其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 'update_ts': 1539078875401, 'tags': ['其他未列明通用设备制造业', '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制造', '其他未列明日用产品修理业']} {'abs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包括磁致驱动轴体以及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外部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其中: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具有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产生驱动位移的激励磁场;所述磁致驱动轴体的弹性端盖部件仅在位移输出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同时提供了一种设置有上述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加工机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质量轻,利用永磁体和/或电磁体之间的磁力作用,产生转动和往复振动的加工作用力,控制精度好,响应频率高;取消导电滑环,提高装置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硬脆性材料以及例如钛类的难加工金属。', 'apdt': 20141231, 'apno_official': 'CN201420871627.X',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city': '上海', 'country': 'CN', 'district': '闵行区', 'formatted_address':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b602096', 'lat': 31.023721888218, 'lon': 121.43741570417, 'postcode': '200240', 'state': '上海'}, 'ans_id': '29f0f1bd-0c1a-4646-b8cf-39df101c4081', 'lang': 'CN', 'name': '上海交通大学', 'name_id': 1, 'nnam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nname_cn': '上海交通大學'}], 'claim': '1.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致驱动轴体以及设置于磁致驱动轴体外部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其中:\n所述磁致驱动轴体包括:上刚性连接件(2)、预紧调节件(3)、磁致框架体(4)、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位移输出杆(9)、下刚性连接件(10)以及弹性端盖部件(11),所述上刚性连接件(2)和下刚性连接件(10)之间刚性连接磁致框架体(4),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设置于磁致框架体(4)内,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相连接,所述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穿过设置于下刚性连接件(10)中心处的通孔,并与弹性端盖部件(11)驱动连接;初始状态下,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和下端在预偏置磁场的作用下分别与上刚性连接体(2)和位移输出杆(9)相接触,并通过预紧调节件(3)压紧,进而使位移输出杆(9)与弹性端盖部件(11)之间压紧设置;\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之间具有使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产生驱动位移的激励磁场;\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11)仅在位移输出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侧固定;\n所述磁激励体采用如下任一种或任多种形式:\n-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n-永磁体,所述永磁体套装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n当磁激励体为多个时,多个磁激励体环绕均布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n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可移动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设置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内部,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部固定,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相对磁致驱动轴体靠近或远离;\n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n-一个独立的电磁线圈,所述独立的电磁线圈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n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n-对称施加激励磁场的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所述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n所述磁致框架体、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多组封闭磁路。\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永磁体激励结构体,所述永磁体激励结构体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n-一个复合永磁体,所述复合永磁体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所述复合永磁体相对磁致驱动轴体旋转,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N极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的距离,产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n-相互作用的两个复合永磁体形成的复合永磁体对,其中每一个复合永磁体均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产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n所述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下任一个结构实现:\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交叉设置,且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通过电机驱动相对旋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相互垂直,其中,第一个复合永磁体固定,第二个复合永磁体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上,第二个复合永磁体相对第一个复合永磁体旋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所述第二个复合永磁体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设有高导磁刚性材料体。\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磁轭以及缠绕于磁轭上的磁激励体,所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结构体,所述磁轭、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C型封闭磁路。\n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紧调节件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n-包括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弹簧,所述预紧调节螺母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上,所述碟形弹簧弹簧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上设有预紧螺纹结构。\n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致框架体采用套筒形结构或支撑框形结构。\n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n-至少一个磁致伸缩棒;\n-至少一个方向异形永磁体;\n-磁流变液体;\n-至少一个磁致形状记忆合金;\n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作用下沿位移输出方向伸长或缩短。\n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n-外壳体(18),所述外壳体(18)封装于环套磁场发生装置的外部;所述外壳体(18)的外端固定;\n-偏置磁场永磁体(6),所述偏置磁场永磁体(6)嵌装在磁致框架体(4)的外表面上;\n-导流通道(16),所述导流通道(16)轴向贯穿于磁致驱动轴体;\n-导磁垫片(5),所述导磁垫片(5)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与上刚性连接件(2)之间和/或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之间。\n10.一种加工机床,包括转轴,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磁致驱动轴体的上刚性连接件(2)与转轴刚性连接,磁致驱动轴体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所述磁致驱动轴体的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为加工刀具安装端;所述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转轴之间设有转动支撑轴承。\n', 'claim_count': 39, 'desc': '技术领域 \n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的精密进给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加工机 床及其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 \n背景技术 \n通过刀具进行铣削、研磨、抛光、打孔等加工方式广泛应用在模具制造、机械 加工行业,而刀具运动进给系统是精密模具加工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给装置 的驱动控制是影响实现加工精度的关键。 \n现有的精密进给系统,例如公开号为104015084A、公开日为2014年9月3日、 实用新型名称为《用于平转动加工和拉伸测试的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采用 电磁力对装置的平转动运动进行控制的技术方案,将滑动导电装置(导电滑环)套 装在主旋转轴上;所述滑动导电装置内部设置有导线,所述导线与电磁线圈相连接, 所述主旋转轴在滑动导电装置的中心通孔内旋转运动;主旋转轴在电磁力作用下, 带动加工部在转动同时相对工件被加工表面微幅进给或振动,利用永磁体和电磁体 相互之间的磁力作用,产生往复转动驱动力,实现加工过程。 \n上述装置由于采用滑动导电装置(导电滑环)将电信号通入电磁线圈,因此具 有如下缺陷: \n1、导电滑环易磨损,磨损后的导电滑环将导致电接触不上,影响加工进度及 加工精度; \n2、由于导电滑环极易磨损,因此无法实现高速运转; \n3、由于导电滑环的安装要求较高,对电压等控制条件均有较高要求,因此在 实际生产中容易造成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n4、由于导电滑环为一个独立的部件,因此装置结构复杂,不易于维护保养。 \n因此,现有的精密进给系统,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对精密加工的需求。 \n实用新型内容 \n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加工机床及其基于磁 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该加工机床及其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取消导电滑环,不 需要通电电缆,简化了装置结构,直接通过磁致伸缩体进行进给位移驱动,保证了 进给精度,具有可靠性高、易于加工、加工精度高等特点。 \n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n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 包括磁致驱动轴体以及设置于磁致驱动轴体外部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所述环套磁 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其中: \n所述磁致驱动轴体包括:上刚性连接件2、预紧调节件3、磁致框架体4、磁致 位移驱动机构7、位移输出杆9、下刚性连接件10以及弹性端盖部件11,所述上刚 性连接件2和下刚性连接件10之间刚性连接磁致框架体4,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 7设置于磁致框架体4内,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相连接, 所述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穿过设置于下刚性连接件10中心处的通孔,并与弹性 端盖部件11驱动连接;初始状态下,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和下端在预 偏置磁场的作用下分别与上刚性连接体2和位移输出杆9相接触,并通过预紧调节 件3压紧,进而使位移输出杆9与弹性端盖部件11之间压紧设置; \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之间具有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 7产生驱动位移的激励磁场; \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11仅在位移输出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 \n优选地,所述弹性端盖部件11采用弹性片体结构。 \n优选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结构 体,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侧固定; \n所述磁激励体采用如下任一种或任多种形式: \n-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 \n-永磁体,所述永磁体套装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 \n当磁激励体为多个时,多个磁激励体环绕均布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n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 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 \n优选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可移动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 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设置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内部,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 的外部固定,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相对磁致驱动轴体靠近或远离; \n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 \n-一个独立的电磁线圈,所述独立的电磁线圈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n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 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 \n-对称施加激励磁场的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所述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套装于 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n所述磁致框架体、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 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多组封闭磁路。 \n优选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永磁体激励结构体,所述永磁体激励结 构体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 \n-一个复合永磁体,所述复合永磁体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所述复合永磁体 相对磁致驱动轴体旋转,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N极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的距离,产 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 \n-相互作用的两个复合永磁体形成的复合永磁体对,其中每一个复合永磁体均 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产 生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 \n所述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下任一个结构实现: \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交叉设置,且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通过电机驱动 相对旋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优选地,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上靠近两端位置设 有限位轴承; \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相互垂直,其中,第一个复合永磁体固定,第二 个复合永磁体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上,第二个复合永磁体相对第一个复合永磁体旋 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所述第二个复合永磁体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设有高导 磁刚性材料体。 \n优选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磁轭以及缠绕于磁轭上的磁激励体,所 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结构体,所述磁轭、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 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C型封闭磁路。 \n优选地,所述预紧调节件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 \n-包括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弹簧,所述预紧调节螺母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 上,所述碟形弹簧弹簧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 \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上设有预紧螺纹结构。 \n优选地,所述磁致框架体采用套筒形结构或支撑框形结构。 \n优选地,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 \n-至少一个磁致伸缩棒;优选地,当磁致伸缩棒为多个时,多个磁致伸缩棒同轴设 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磁致伸缩棒的激 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绕轴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果; \n-至少一个方向异形永磁体;优选地,当方向异形永磁体为多个时,多个方向异形 永磁体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方 向异形永磁体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 果; \n-磁流变液体; \n-至少一个磁致形状记忆合金;优选地,当磁致形状记忆合金为多个时,多个磁致 形状记忆合金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 上的磁致形状记忆合金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 加工效果; \n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作用下沿位移输出方向伸长或缩短。 \n优选地,还包括如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 \n-外壳体18,所述外壳体18封装于环套磁场发生装置的外部;所述外壳体18 的外端固定; \n-偏置磁场永磁体6,所述偏置磁场永磁体6嵌装在磁致框架体4的外表面上; \n-导流通道16,所述导流通道16轴向贯穿于磁致驱动轴体; \n-导磁垫片5,所述导磁垫片5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与上刚性连 接件2之间和/或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之间。 \n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工机床,包括转轴,所述加工机 床设置有至少一个上述任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基于 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磁致驱动轴体的上刚性连接件2与加工机床的转轴 刚性连接,磁致驱动轴体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所述磁致驱动轴体的位移输出杆9 的输出端为加工刀具安装端;所述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的环套磁场发 生装置与加工机床的转轴之间设有转动支撑轴承。 \n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n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固定不动;磁致驱动轴体相对环套磁场发生装置转动;此时, 通过磁激励体给磁致驱动轴体的磁致位移驱动机构施加激励磁场,例如,给电磁线 圈通交变电流信号,可产生交变磁场(通路);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磁场的 作用下伸缩进而产生振动。 \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n1、本实用新型取消了由电缆通电的导电滑环,在提高装置可靠性的同时,简 化了结构。 \n2、本实用新型在磁致驱动轴体没有通电的情况下,磁致驱动轴体随加工机床 转轴(主轴)转动,同时,能够叠加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激励磁场作用下的伸缩位 移振动,产生复合运动效果,使得加工刀具相对工件具有更好的加工效果。 \n3、弹性端盖部件采用弹性片体结构,径向上的刚性较强,不易产生变形,因 此,弹性端盖部件仅在位移输出方向(轴向)上具有弹性变形,位移输出更为精确。 \n4、磁激励体可采用电磁线圈,也可采用永磁体,当采用电磁线圈时,激励磁 场的强度由线圈通电电流强度和匝数确定;当采用永磁体时,通过调整距离控制磁 场强度,另外,采用永磁体激励的情况下局部没有电磁热量产生,可进一步提高磁 致位移驱动机构的伸缩位移精度。 \n5、预紧调节件可采用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弹簧共同作用的结构,也可直 接在弹性端盖部件上设置预紧螺纹,取消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弹簧可进一步简 化结构。 \n6、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中的永磁体也可起到产生偏置磁场的作用。 \n7、增加外壳体,将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封装在外壳体的内部,对精密进给驱动 装置进行保护、延长使用寿命的同时,还能够起到磁屏蔽的作用,避免漏磁。 \n8、将旋转的永磁体固定于上刚性连接件上,达到旋转目的的同时,进一步简 化结构。 \n9、采用C型磁场,在磁轭外部缠绕电磁线圈,能够减小漏磁,使磁场强度更 强。 \n10、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质量轻,利用永磁体和/或电磁体之间的磁力作用, 产生转动和往复振动的加工作用力,控制精度好,响应频率高;取消导电滑环,提 高装置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硬脆性材料以及例如钛类的难加工金属。 \n附图说明 \n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 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n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n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流通道结构示意图; \n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n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n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n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以及外壳体结构示意图; \n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磁线圈环绕均布结构示意图; \n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环套磁场发生装置结构示意图; \n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结构示意图; \n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复核永磁体相互作用示意图; \n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结构示意图; \n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复核永磁体相互作用示意图; \n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结构示意图; \n图中:1为转轴,2为上刚性连接件,3为预紧调节件,4为磁致框架体,5为 导磁垫片,6为偏置磁场永磁体,7为磁致位移驱动机构,8为碟形弹簧,9为位移 输出杆,10为下刚性连接件,11为弹性端盖部件,12为加工刀具,13为电磁线圈, 14为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15为转动支撑轴承,16为导流通道,17为永磁体,18 为外壳体,19为限位轴承,I为磁致驱动轴体,ω为转轴的转速。 \n具体实施方式 \n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 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 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n实施例1 \n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包括磁 致驱动轴体以及设置于磁致驱动轴体外部的环套磁场发生装置,所述环套磁场发生 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其中: \n所述磁致驱动轴体包括:上刚性连接件2、预紧调节件3、磁致框架体4、磁致 位移驱动机构7、位移输出杆9、下刚性连接件10以及弹性端盖部件11,所述上刚 性连接件2和下刚性连接件10之间刚性连接磁致框架体4,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 7设置于磁致框架体4的内,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相连 接,所述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穿过设置于下刚性连接件10中心处的通孔,并与 弹性端盖部件11驱动连接;初始状态下,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和下端 在预偏置磁场的作用下分别与上刚性连接体2和位移输出杆9相接触,并通过预紧 调节件3压紧,进而使位移输出杆9与弹性端盖部件11之间压紧设置; \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之间具有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 7产生驱动位移的激励磁场。 \n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还可以包括如 下任一个或任多个部件: \n-外壳体18,所述外壳体18封装于环套磁场发生装置的外部;所述外壳体18 的外端固定,如图6所示; \n-偏置磁场永磁体6,所述偏置磁场永磁体6嵌装在磁致框架体4的外表面上; \n-导流通道16,所述导流通道16轴向贯穿于磁致驱动轴体,如图2所示; \n-导磁垫片5,所述导磁垫片5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上端与上刚性连 接件2之间和/或磁致位移驱动机构7的下端与位移输出杆9之间。 \n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18上设有用于给电磁线圈通电的通孔。 \n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预紧调节件具有预紧作用,使碟形弹簧压紧, 给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事先增加一个力,可采用如下形式: \n包括预紧调节螺母和碟形弹簧弹簧,所述预紧调节螺母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 上,所述碟形弹簧弹簧设置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 \n进一步地,所述磁致框架体采用套筒形结构或支撑框形结构。 \n进一步地,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采用如下任一种形式: \n-至少一个磁致伸缩棒;优选地,当磁致伸缩棒为多个时,多个磁致伸缩棒同轴设 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磁致伸缩棒的激 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绕轴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果; \n-至少一个方向异形永磁体;优选地,当方向异形永磁体为多个时,多个方向异形 永磁体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上的方 向异形永磁体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加工效 果; \n-磁流变液体; \n-至少一个磁致形状记忆合金;优选地,当磁致形状记忆合金为多个时,多个磁致 形状记忆合金同轴设置和/或沿圆周均布,当沿圆周均布时,通过激励磁场对不同位置 上的磁致形状记忆合金的激励强度不同,同时实现旋转、深度(轴向)以及倾斜(径向) 加工效果; \n所述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作用下沿位移输出方向伸长或缩短。 \n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端盖部件11为弹性片体结构,所述弹性片体结构仅在位 移输出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 \n进一步地,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磁激励体、刚性框架磁路结 构体以及,所述设置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内侧,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外 侧固定。 \n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激励体采用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 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上。 \n进一步地,当电磁线圈为多个时,多个电磁线圈环绕均布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 部。即,一个以上永磁体以Z轴位轴心360度范围内均布。如图7所示。 \n进一步地,所述上刚性连接件2和下刚性连接件10均为导磁材料。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提为非导磁材料体,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 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 \n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n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固定不动;磁致驱动轴体相对环套磁场发生装置转动;此时, 给电磁线圈通交变电流信号,产生交变磁场(通路),形成施加给磁致位移驱动机 构的激励磁场;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磁场的作用下伸缩进而产生振动。 \n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取消了需要电缆的导电滑 环,结构简单、质量轻,利用永磁体和/或电磁体之间的磁力作用,产生转动和往 复振动的加工作用力,控制精度好,响应频率快(可达到超声振动)、装置可靠性 高,尤其适用于加工硬脆性材料以及例如钛类的难加工金属。 \n实施例2 \n实施例2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可移动磁激励体和刚性框架磁路 结构体,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设置于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的内部,所述刚性框架磁 路结构体的外部固定,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相对磁致驱动轴体靠近或远离,在调节 磁场强度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对磁致驱动轴体锁紧的作用。 \n进一步地,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采用如下形式: \n对称施加激励磁场的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所述电磁线圈对或永磁体对套装于磁 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体为导磁材料体,所述磁致框架体、刚性框架磁 路结构体、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多组封闭 磁路。如图3所示。 \n实施例3 \n实施例3为实施例2的变化例。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n所述可移动磁激励体采用如下形式: \n一个独立的电磁线圈,所述独立的电磁线圈套装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材料体,所述刚性框架磁路结构体、 上刚性连接件、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封闭磁路。如图4所 示。 \n实施例4 \n实施例4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激励体采用永磁体,所述永磁体套装于刚性框架磁路结 构体上; \n进一步地,当永磁体为多个时,多个永磁体环绕均布于磁致驱动轴体的外部。 即,一个以上永磁体以Z轴位轴心360度范围内均布。如图5所示。 \n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永磁体也可以起到磁偏置作用。 \n实施例5 \n实施例5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n所述预紧调节件采用如下形式: \n所述弹性端盖部件上设有预紧螺纹结构,初始状态下,所述预紧螺纹结构与位 移输出杆之间螺接压紧,取消预紧调节螺栓和碟形弹簧,进一步简化结构。如图6 所示。 \n实施例6 \n实施例6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磁轭以及缠绕于磁轭上的磁激励体。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结构体,所述磁轭、上刚性连接件、 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以及下刚性连接件之间形成C型封闭磁路。如图8所示。 \n实施例7 \n实施例7为实施例1的变化例。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n所述环套磁场发生装置包括:永磁体激励结构体。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永磁体激励结构体采用如下形式: \n一个复合永磁体,所述复合永磁体包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所述复合永磁体相 对磁致驱动轴体旋转,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N极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的距离,产生 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如图9所示。 \n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n环套磁场发生装置与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相对转动,通过调整永磁体(磁极)与 磁致驱动轴体之间的距离,产生变化的激励磁场,形成施加给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 激励磁场;磁致位移驱动机构在磁激励磁场的作用下伸缩进而产生振动。 \n采用永磁体作为磁场发生装置,可以避免磁场激励过程中产生热量,进一步提 高控制精度。 \n实施例8 \n实施例8为实施例7的变化例,其工作原理与实施例7相同。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 \n所述永磁体激励结构体采用如下形式: \n相互作用的两个复合永磁体形成的复合永磁体对,其中每一个复合永磁体均包 括至少一个永磁单体,通过调整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产生 作用于磁致位移驱动机构的变化的永磁场激励。 \n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下结构实 现: \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交叉设置,且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通过电机驱动相 对转动,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如图10和图11所示。 \n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上靠近两端位置设有限位轴承。 \n实施例9 \n实施例9为实施例8的变化例。 \n本实施例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 \n所述复合永磁体对中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下结构实现: \n两个复合永磁体之间的磁极相互垂直,其中,第一个复合永磁体固定,第二个 复合永磁体安装于上刚性连接件上,第二个复合永磁体相对第一个复合永磁体旋 转,产生变化的永磁场激励。如图12和图13所示。 \n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个复合永磁体与下刚性连接件之间设有高导磁刚性材料 体。 \n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致框架体为非导磁结构体。 \n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复合永磁体转动与第一复合永磁体重合或远离使磁路中磁 场产生交替变化,而使磁致位移驱动机构交变伸缩驱动。 \n实施例10 \n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工机床,包括转轴,所述加工机床设有实施例1至9中 任一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磁致驱动 轴体的上刚性连接件2与加工机床的转轴刚性连接,磁致驱动轴体在转轴的带动下 旋转;所述磁致驱动轴体的位移输出杆9的输出端为加工刀具安装端。 \n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 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 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n', 'exdt': 20241231, 'family_inpadoc': 'CN201420871627U', 'family_original': '53821246', 'inventor': [{'lang': 'CN', 'name': '杨斌堂', 'name_id': 1}], 'ipcr': [{'code': {'clazz': 'B23', 'full': 'B23Q5/04', 'main_group': 'B23Q5', 'section': 'B', 'sub_class': 'B23Q', 'sub_group': 'B23Q5/04'}}, {'code': {'clazz': 'B06', 'full': 'B06B1/08', 'main_group': 'B06B1', 'section': 'B', 'sub_class': 'B06B', 'sub_group': 'B06B1/08'}}], 'isdt': 20150812, 'kd': 'U', 'patent_agency': [{'code': '31236', 'lang': 'CN', 'name':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郭国中', 'name_id': 1}], 'patent_id': '85cd5782-c5de-4114-a5c7-10b9d47bb1f2', 'pbdt': 20150812, 'pn_official': 'CN204546081U', 'prsd': 20150812, 'title': '加工机床及其基于磁致伸缩的精密进给驱动装置', 'update_ts': 1537864401772, 'tags': ['其他未列明通用设备制造业', '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制造', '其他未列明日用产品修理业']} {'abs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AHP的行为信任证据权重的一致性检验方法,根据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等级,选用合适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在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加快处理速度,更好地构建基于AHP的网络用户行为特征模型。', 'apdt': 20171116, 'apno_official': 'CN201711136108.3', 'applicant': [{'address': {'address':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区西芯大道3号', 'city': '成都市', 'country': 'CN', 'district': '武侯区', 'postcode': '610041', 'state': '四川省'}, 'lang': 'CN', 'name': '成都艾尔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name_id': 1}],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区西芯大道3号', 'city': '成都市', 'country': 'CN', 'district': '武侯区', 'postcode': '610041', 'state': '四川省'}, 'lang': 'CN', 'name': '成都艾尔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name_id': 1}], 'claim': '0001.1.一种基于AHP的行为信任证据权重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致性检验方法用于构建基于AHP的网络用户行为特征模型,构建基于AHP的网络用户行为特征模型包括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所述一致性检验方法利用数据库挖掘技术评定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等级,基于所述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等级,在所述层次单排序之后和所述层次总排序之后进行一致性检验方法的选择。\n00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数据库挖掘技术评定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等级具体包括对于大量用户的上网内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对于不良信息或不当访问进行检测,对于多种信息载体进行检测,结合用户操作产生的辅助信息,数据库挖掘技术可以分析出当前主要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基于分析得到的结论评定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等级。\n00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良信息或不当访问包括黄赌毒相关信息、虚假广告、垃圾骚扰信息、反动宣传和违规业务访问记录,所述多种信息载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流媒体,所述用户操作产生的辅助信息包括业务代码、企业代码、访问地址、访问时间和用户号码。\n000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安全环境的等级包括非常好、良好、正常、严重和非常严重。\n000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等级,在所述层次单排序之后和所述层次总排序之后进行一致性检验方法的选择具体包括:\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非常好,在层次单排序之后和层次总排序之后均放弃一致性检验;\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良好或正常,在层次单排序之后和层次总排序之后可以选择采用一致性指标率进行一致性检验或采用一致性指标率和显著性水平相结合进行一致性检验;\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严重,在层次单排序之后只能采用一致性指标率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层次总排序之后,选择采用一致性指标率进行一致性检验或采用一致性指标率和显著性水平相结合进行一致性检验;\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非常严重,在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之后均选择采用一致性指标率进行一致性检验。\n0006.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谓采用一致性指标率进行一致性检验的具体规则为:在进行一致性判定时,如果修正值<0.1,则认为不一致性可以被接受,如果,认为不一致不能接受,需要修改判断矩阵。\n0007.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谓采用一致性指标率和显著性水平相结合进行一致性检验的具体规则为:在进行一致性判定时,如果修正值<0.1,则认为不一致性可以被接受,如果,继续进行显著性水平检验,若<0.1,则认为不一致性可以被接受,若,此时和均大于等于0.1,则认为不一致不能接受,需要修改判断矩阵。', 'desc': '基于AHP的行为信任证据权重的一致性检验方法\n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IDC/ISP信息安全领域,尤其涉及基于AHP的行为信任证据权重的一致性检验方法。\n背景技术\n随着在中国互联网进入宽带发展快车道,网络给人民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低俗和不良信息日益泛滥,对社会和公众带来负面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网络违法犯罪事件的增多,违背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势在必行。IDC 作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中心,其主导着互联网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相关监管部门迫切希望建立互联网监测信息基础数据库,对违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提供高效的互联网信息监测与管理控制等技术手段,在这种需求下,IDC/ISP供应商开始积极构建IDC/ISP信息安全管理系统。\n在实际监测审计过程中,安全管理系统面对的客观对象为多用户(自然人)对多业务系统的各种操作行为,其存在组合繁多、流程复杂等特点。要对这样复杂多样的用户行为进行特征提取并建立一一对应的指纹库,存在难以提取、模型难以建立等难题。\n层次分析法(Analytia1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AHP是一种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AHP是分析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大系统的有力工具。它具有思路清晰、方法简便、适用面广、系统性强等特点,最适宜于解决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决策问题,便于普及推广,可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nAHP算法在实际监测审计的应用中可解决难以提取、模型难以建立等难题,但是如何结合实际需要更好地实现AHP算法,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n发明内容\n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AHP的行为信任证据权重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致性检验方法用于构建基于AHP的网络用户行为特征模型,构建基于AHP 的网络用户行为特征模型包括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所述一致性检验方法利用数据库挖掘技术评定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等级,基于所述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等级,在所述层次单排序之后和所述层次总排序之后进行一致性检验方法的选择。\n进一步地,所述利用数据库挖掘技术评定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等级具体包括对于大量用户的上网内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对于不良信息或不当访问进行检测,对于多种信息载体进行检测,结合用户操作产生的辅助信息,数据库挖掘技术可以分析出当前主要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基于分析得到的结论评定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等级。\n进一步地,所述不良信息或不当访问包括黄赌毒相关信息、虚假广告、垃圾骚扰信息、反动宣传和违规业务访问记录,所述多种信息载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流媒体,所述用户操作产生的辅助信息包括业务代码、企业代码、访问地址、访问时间和用户号码。\n进一步地,所述信息安全环境的等级包括非常好、良好、正常、严重和非常严重。\n进一步地,所述基于所述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等级,在所述层次单排序之后和所述层次总排序之后进行一致性检验方法的选择具体包括:\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非常好,在层次单排序之后和层次总排序之后均放弃一致性检验;\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良好或正常,在层次单排序之后和层次总排序之后可以选择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进行一致性检验或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和显著性水平α相结合进行一致性检验;\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严重,在层次单排序之后只能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层次总排序之后,选择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进行一致性检验或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和显著性水平α相结合进行一致性检验;\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非常严重,在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之后均选择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进行一致性检验。\n进一步地,所谓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进行一致性检验的具体规则为:在进行一致性判定时,如果修正值Cr<0.1,则认为不一致性可以被接受,如果Cr≥0.1,认为不一致不能接受,需要修改判断矩阵。\n进一步地,所谓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和显著性水平α相结合进行一致性检验的具体规则为:在进行一致性判定时,如果修正值Cr<0.1,则认为不一致性可以被接受,如果Cr≥0.1,继续进行显著性水平α检验,若α<0.1,则认为不一致性可以被接受,若α≥0.1,此时Cr和α均大于等于0.1,则认为不一致不能接受,需要修改判断矩阵。\n具体实施方式\n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n应用AHP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首先,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即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最低层(方案层) 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的依据。\n依据上述思路的指导,构建基于AHP的网络用户行为特征模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n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n在深入分析所研究的问题后,将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禁止行为、异常行为、未履职行为等),并画出层次结构图表示的递阶结构和相邻两层因素的从属关系。\n2)构造判断矩阵\n矩阵元素的值表示决策者对各因素关于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认识。在相邻的两个层次中,高层次为目标,低层次为因素。决策者用两两比较法对多个证据的重要程度做比较。\n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n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经过归一化后即为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值。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一致性检验。\n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n计算某一层次各因素相对上一层次所有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值称为层次总排序。由于层次总排序过程是从最高层到最低层进行的,而最高层是总目标,所以,层次总排序也是计算各因素相对你对嘴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排序权值。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一致性检验。\n从AHP解决问题的步骤可以看到,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根本问题是求判断矩阵对应的特征向量,即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值。\n本实施例中计算权重值的方法为:\n(1)采用数据库挖掘技术对于决策者构造的判断矩阵进行调整。对于大量用户的上网内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对于不良信息或不当访问进行检测,例如黄赌毒相关信息、虚假广告、垃圾骚扰信息、反动宣传、违规业务访问记录等,进行检测的信息载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流媒体等,结合业务代码、企业代码、访问地址、访问时间、用户号码等辅助信息,数据库挖掘技术可以分析出当前主要面临的主要信息安全问题。将分析得到的结论作为重要等级最高的行为信任证据提交给决策者,便于决策者优化调整判断矩阵,与此同时,基于分析得到的结论将当前的信息安全环境评定为非常好、良好、正常、严重或非常严重。\n(2)特征向量的计算可以选用几何平均法,该方法计算精确,但需要较多的空间资源,计算速度较慢,或规范列平均法,该方法进行近似计算,需要的空间资源更少,计算速度更快。依据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进行具体的算法选择,选择规则如下:\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非常好,考虑到此时安全系数很高,计算误差不会导致决策者忽略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可以简化计算,加快处理速度,在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中均采用规范列平均法计算特征向量;\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良好或正常,考虑到此时安全系数处于一般水平,计算误差可能导致决策者忽略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但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决策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考虑,在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中选择采用规范列平均法或几何平均法计算特征向量;\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严重,考虑到此时安全系数处于不太乐观的水平,计算误差可能导致决策者忽略严重的安全问题,并且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大,在层次单排序中只能选择几何平均法计算特征向量,在层次总排序中可以根据决策者的自身考虑,选择采用规范列平均法或几何平均法计算特征向量;\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非常严重,考虑到此时安全系数处于非常严峻的水平,计算误差很有可能导致决策者忽略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在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中均选择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特征向量。\n设判断矩阵为n阶的正互反矩阵A=(αij)n×n,则用规范列平均法求最大特征向量和特征根的方法如下:\n对A按列规范\n将规范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n对向量规范化\n则W=(w1,w2,...,wn)T即为最大特征向量的近似值。\n判断矩阵是决策者用两两比较法对多个证据的重要程度做比较得到的,当用户行为信任的证据较多时,可能会发生判断不一致的情况。由于判断矩阵是根据专家经验给出的主观判断,所以不一致性在所难免,一致性检验就是判断不一致程度的方法。\nAHP算法给出的相关一致性指标如下:\n一致性指标定义为其中λmax为最大特征向量的最大特征根。当完全一致时,CI=0。当不一致时,一般CI越大,一致性也就越差,所以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和随机一致性指标率\n平均一致性指标RI:对于特定的n,随机构造n阶正反矩阵A,其中αij是从1,2,…,9,1/2,1/3,…,1/9中随机抽取,这样得到的A可能是不一致的。取充分大的子样(如1000 个样本),得到A的最大特征根的平均值。定义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致性检验指标CI随矩阵阶数增大而明显增大的弊端。\n在进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时,Cr的计算方法有所区别,假设B层次若干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Aj的单排序一致性检验指标CI,相应的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则B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n考虑到通过随机一致性指标率Cr检验一致性相对苛刻,需要经过多次调整才能满足要求,而通过显著性水平α检验一致性相对宽松,可以满足特定情况下的要求,本方案中将随机一致性指标率Cr和显著性水平α相结合,实现一致性的灵活判断,具体判断规则如下:\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非常好,考虑到此时安全系数很高,不符合一致性带来的缺陷不会导致决策者忽略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可以处理过程,加快处理速度,在层次单排序之后和层次总排序之后均放弃一致性检验;\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良好或正常,考虑到此时安全系数处于一般水平,不符合一致性带来的缺陷可能导致决策者忽略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但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决策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考虑,在层次单排序之后和层次总排序之后可以选择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进行一致性检验或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和显著性水平α相结合进行一致性检验;\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严重,考虑到此时安全系数处于不太乐观的水平,不符合一致性带来的缺陷可能导致决策者忽略严重的安全问题,并且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大,在层次单排序之后只能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层次总排序之后可以根据决策者的自身考虑,选择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进行一致性检验或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和显著性水平α相结合进行一致性检验;\n若当前信息安全环境的评定等级为非常严重,考虑到此时安全系数处于非常严峻的水平,计算误差很有可能导致决策者忽略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在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之后均选择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进行一致性检验。\n所谓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进行一致性检验为在进行一致性判定时,如果修正值Cr<0.1,则认为不一致性可以被接受,如果Cr≥0.1,认为不一致不能接受,需要修改判断矩阵。\n所谓采用一致性指标率Cr和显著性水平α相结合进行一致性检验为在进行一致性判定时,如果修正值Cr<0.1,则认为不一致性可以被接受,如果Cr≥0.1,继续进行显著性水平α检验,若α<0.1,则认为不一致性可以被接受,若α≥0.1,此时Cr和α均大于等于0.1,则认为不一致不能接受,需要修改判断矩阵。\n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 ROM、RAM等。\n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erdt': 20180601, 'inventor': [{'lang': 'CN', 'name': '彭光辉', 'name_id': 1}, {'lang': 'CN', 'name': '屈立笳', 'name_id': 2}, {'lang': 'CN', 'name': '陶磊', 'name_id': 3}, {'lang': 'CN', 'name': '代琪怡', 'name_id': 4}], 'ipcr': [{'code': {'clazz': 'G06', 'full': 'G06F21/57', 'main_group': 'G06F21', 'section': 'G', 'sub_class': 'G06F', 'sub_group': 'G06F21/57'}, 'data_source': 'H', 'office': 'CN', 'version': '20130101'}],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51218', 'lang': 'CN', 'name':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袁英', 'name_id': 1}], 'patent_id': '768c6a7b-3a39-4a68-a6a3-263a9bb9922d', 'pbdt': 20180504, 'pn_official': 'CN107992754A', 'title': '基于AHP的行为信任证据权重的一致性检验方法', 'update_ts': 1530881158560, 'tags': ['物联网技术服务', '计算机和辅助设备修理']} {'abst': '提供了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包括基材,在该基材之上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在该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上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该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包括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其在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内横向定位,并且其限定了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偏振化轴。该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包括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其在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内横向定位,并且其限定了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二偏振化轴。该第一偏振化轴和第二偏振化轴相对于彼此在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的角度取向。所述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可以提供,例如,当暴露于给定量的光化学辐射时的提高的光学密度和提高的动力学的组合。', 'apdt': 20130909, 'apno_official': 'CN201380053332.X', 'assignee': [{'address': {'address': '美国佛罗里达州', 'city': 'FL', 'country': 'US', 'formatted_address': 'Florida, USA', 'lat': 27.6648274, 'lon': -81.5157535, 'state': '美国'}, 'lang': 'CN', 'name': '光学转变公司', 'name_id': 1}], 'claim': '1.一种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包含: \n(a)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基材; \n(b)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其位于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表面之 上,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包含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所 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在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内横向定 向并限定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偏振化轴;和 \n(c)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其位于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 之上,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包含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 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在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内横向 定位并限定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二偏振化轴, \n其中所述第一偏振化轴和所述第二偏振化轴相对于彼此在大于 0°且小于或等于90°的角度取向。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第一 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独立地进一步包 含各向异性材料。 \n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第一 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所述各向异性材料,和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 层的所述各向异性材料,各自独立地包括液晶材料。 \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具有以下 至少一种情况, \n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由第一聚合物片材限定,所述第一聚 合物片材包含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所述第一聚合物片材 沿第一横向方向横向定位,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沿所述第 一横向方向基本上横向定位,以及 \n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由第二聚合物片材限定,所述第二聚 合物片材包含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所述第二聚合物片材 沿第二横向方向横向定位,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沿所述第 二横向方向基本上横向定位。 \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第一 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独立地进一步包 含相分离聚合物,该聚合物包含, \n至少部分地有序的基体相,和 \n至少部分地有序的客体相, \n其中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所述客体相包含所述第一光致 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与所述第一光致 变色二色性层的所述客体相的至少一部分至少部分地定向,以及 \n其中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所述客体相包含所述第二光致 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与所述第二光致 变色二色性层的所述客体相的至少一部分至少部分地定向。 \n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第一 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独立地进一步包 含互穿聚合物网络,其包含, \n至少部分地有序的各向异性材料,和 \n聚合物材料, \n其中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所述各向异性材料包含所述第 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与所述第 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所述各向异性材料的至少一部分至少部分地定 向,以及 \n其中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所述各向异性材料包含所述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与所述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所述各向异性材料的至少一部分至少部分地定 向。 \n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第一光 致变色二色性层和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独立地进一步包含 至少一种添加剂,所述添加剂选自染料,定向促进剂,水平定向剂, 动力增强添加剂,光引发剂,热引发剂,阻聚剂,溶剂,光稳定剂, 热稳定剂,脱模剂,流变控制剂,流平剂,自由基清除剂,和粘结促 进剂。 \n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第一光 致变色二色性层和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独立地进一步包含 至少一种二色性材料,其选自偶氮甲碱,靛类,硫靛类,部花青,茚 满,喹诺酞酮染料,苝,酞吡呤,三吩二噁嗪,吲哚并喹喔啉,咪唑 并三嗪,四嗪,偶氮和(多)偶氮染料,苯醌,萘醌,蒽并醌和(多)蒽 并醌,蒽并嘧啶酮,碘和碘化物。 \n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第一 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光致变色部分,所述第二光 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包含至少一个第二光致变色部分,每个第一光致 变色部分和每个第二光致变色部分各自独立地选自茚并稠合萘并吡 喃,萘并[1,2-b]吡喃,萘并[2,1-b]吡喃,螺芴并[1,2-b]吡喃,菲并 吡喃,喹啉并吡喃,莹蒽并吡喃,螺吡喃,苯并噁嗪,萘并噁嗪,螺(二 氢吲哚)萘并噁嗪,螺(二氢吲哚)吡啶并苯并噁嗪,螺(二氢吲哚)莹蒽 并噁嗪,螺(二氢吲哚)喹啉并噁嗪,俘精酸酐,俘精酰亚胺,二芳烯, 二芳烷烯,二芳烯烯,热可逆光致变色化合物,和非热可逆光致变色 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n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进一步包 含, \n第一定向层,其插入在所述基材和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 间,其中所述第一定向层和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至少部分地彼 此抵靠,和 \n第二定向层,其插入在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所述第一光 致变色二色性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二定向层和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 性层至少部分地彼此抵靠。 \n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进一步包含 顶涂层,所述顶涂层包含紫外光吸收剂,其中所述顶涂层位于所述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上。 \n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进一步包 含硬涂层,其中所述硬涂层位于所述顶涂层之上。 \n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 \n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具有在340nm-380nm的所有波 长下大于0的第一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和大于380nm的第一未活化状 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以及 \n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具有在340nm-380nm的至少一 部分波长上的大于0的第二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和大于340nm的第二 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 \n其中所述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小于或等于所述第 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 \n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 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大于380nm。 \n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大于 0的所述第二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在340nm-380nm的所有波长下,以 及所述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大于380nm。 \n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 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大于380nm且小于或等于450 nm,以及所述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大于340nm且小于 或等于450nm。 \n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第二 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小于所述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 光度波长。 \n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光致 变色二色性制品具有在340nm-380nm的所有波长下的小于5%的未活 化状态百分比透光率。 \n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进一步包含 双折射层,所述双折射层包含聚合物,所述双折射层插入在所述第一 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所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间。 \n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 双折射层能操作进行圆形偏振化透射的辐射或椭圆形偏振化透射的辐 射。 \n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 双折射层包含具有第一总体方向的第一有序的区域,和至少一个与该 第一有序的区域相邻的第二有序的区域,该第二有序的区域具有与第 一总体方向相同或不同的第二总体方向从而在所述双折射层中形成期 望的图案。 \n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双折 射层包含聚合物涂层,所述聚合物涂层包含自组装材料或成膜材料。 \n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 双折射层包含聚合物片材,所述聚合物片材包含,自组装材料,聚碳 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环烯烃,聚氨酯, 聚(脲)氨酯,聚硫氨酯,聚硫(脲)氨酯,多元醇(碳酸烯丙酯),乙酸 纤维素,二乙酸纤维素,三乙酸纤维素,丙酸乙酸纤维素,丁酸乙酸 纤维素,聚烯烃,聚烯烃-乙酸乙烯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基 醇),聚(氯乙烯),聚(乙烯基缩甲醛),聚(乙烯基缩乙醛),聚(偏二 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酯,聚砜,聚烯烃,它们的共聚 物,和/或它们的混合物。 \n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 双折射层限定四分之一波片。 \n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光致 变色二色性制品选自眼科制品、显示制品、窗体、镜子、和有源液晶 盒制品和无源液晶盒制品。 \n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 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选自眼科制品,该眼科制品选自矫正透镜,非矫 正透镜,接触透镜,眼内透镜,放大透镜,保护透镜,和护目镜。 \n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 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选自显示制品,该显示制品选自屏幕,监视器, 和安全元件。 \n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中所述基 材选自未染色的基材,染色的基材,光致变色基材,染色的致变色基材, 和线性偏振基材。 \n', 'claim_count': 47, 'desc': "技术领域 \n本发明涉及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包括基材,在该基材之上的 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在该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上的第二光 致变色二色性层,其中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偏振化轴相 对于彼此在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的角度取向。 \n背景技术 \n常规线性偏振元件,例如用于太阳镜的线性偏振透镜和线性偏振 滤光片,典型地由单轴拉伸聚合物片材形成,该片材可以任选地含有 二色性材料,例如二色性染料。因此,常规线性偏振元件是具有单一、 线性偏振状态的静态元件。因而,当常规线性偏振元件暴露于随机偏 振化辐射或适当波长的反射辐射时,一些百分比的透射过该元件的辐 射会线性偏振化。 \n此外,常规线性偏振元件是典型地染色的的。典型地,常规线性 偏振元件含有静态或固定着色剂和具有在响应光化学辐射时不变化的 吸收光谱。常规的线性偏振元件的颜色将取决于用于形成该元件的静 态着色剂,并且最通常的是中性颜色(例如棕色、蓝色或灰色)。因此, 虽然常规的线性偏振元件可用于降低反射的眩光,但是因为它们的静 态色彩,它们典型的并不能很好的适于在低光条件下使用。此外,因 为常规的线性偏振元件仅仅具有单个的着色的线性偏振状态,因此它 们在它们存储或者显示信息方面的能力是受限制的。 \n常规的光致变色元件,例如使用常规的热可逆的光致变色材料形 成的光致变色透镜,通常能够响应光化学辐射从第一状态例如“透明状 态”转化成第二状态例如“着色状态”,并且在响应热能时回复到第一 状态。因此,常规的光致变色元件通常很好的适用于低光和亮光条件 二者。但是常规的光致变色元件(其不包括线性偏振滤光片)通常不能 使辐射线性偏振。常规的光致变色元件在任一状态时的吸收比通常小 于2。所以常规的光致变色元件不能将反射的眩光降低到与常规的线 性偏振元件相同的程度。另外,常规的光致变色元件具有有限的存储 或者显示信息的能力。 \n已经开发了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和材料,其如果适当并至少足 够取向的,则提供了光致变色性能和二色性性能二者。但是,当处于 着色的或者变暗的状态例如当暴露于光化学光时,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典型的具有比处于相等浓度和样品厚度的非偏振或者常规的光致 变色化合物更大的百分比透射率。不打算受限于任何理论,和基于目 前的证据,据信光致变色二色性材料在变暗或着色状态时增加的百分 比透射率归因于该百分比透射率是偏振光的两个正交平面偏振分量的 平均。光致变色二色性材料将更强的吸收入射的无规光的两个正交平 面偏振分量之一,导致透射的偏振的光(穿过和从样品出来)的平面之 一具有比另一正交平面偏振分量更大的百分比透射率。两个正交平面 偏振分量的平均典型的产生了更大量级的平均百分比透射率。通常, 随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线性偏振效率(其可以在吸收比方面来 量化)的增加,与之相关的百分比透射率也增加。 \n令人期望的是,开发新的偏振光致变色制品,其包括光致变色二 色性化合物,并且当处于着色的或者变暗的状态时,例如当暴露于光 化学光时,其提供了线性偏振性能和降低的百分比透射率的组合。还 令人期望的是,这种新开发的偏振光致变色制品当暴露于给定量的光 化学辐射时具有提高的光学密度和提高的动力学(例如提高的褪色速 率)的组合。 \n发明概述 \n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包含,(a)具有第 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基材。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还包含,(b)定位在 基材的第一表面之上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 层包含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其在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内横 向定位,并且其限定了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偏振化轴。该光 致变色二色性制品进一步包含(c)定位在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上 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包括第二光致变色 二色性化合物,其在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内横向定位,并且其限定 了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二偏振化轴。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 第一偏振化轴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二偏振化轴相对于彼此在 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的角度取向。 \n进一步根据本发明,提供上述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其进一步包 含双折射层,所述双折射层包含聚合物,其中该双折射层插入在第一 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间。 \n附图简述 \n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代表 性分解透视图; \n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代表 性分解透视图,该包含插入在其中的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 间的双折射层; \n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侧面 俯视截面图,其包括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吸光度对 波长的绘图的代表图示;和 \n图4是作为波长(在可见光波长区域用光化学辐射活化后)函数的 平均Δ吸光度的代表图示,并且描绘了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两个正交 平面中获得的两个平均差异吸收光谱,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包含可以 包含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第一或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中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 \n在图1至4中,相同标记指代相同结构特征和组分,除非另有说 明。 \n详细说明 \n本文使用的术语“光化学辐射”和类似术语,例如“光化学光”, 表示这样的电磁辐射,其能够引起材料中的响应,例如但不限于将光 致变色材料从一种形式或状态转换成另一种,如这里将要进一步详细 讨论的那样。 \n本文使用的术语“光致变色”和相关术语例如“光致变色化合物” 表示对于至少可见光具有吸收光谱,其是响应至少光化学辐射的吸收 而变化的。此外,本文使用的术语“光致变色材料”表示任何这样的 物质,其适于显示光致变色性能(即,适于具有对至少可见光的吸收光 谱,其是响应至少光化学辐射的吸收而变化的),并且其包括至少一种 光致变色化合物。 \n本文使用的术语“光致变色化合物”包括热可逆的光致变色化合 物和非热可逆的光致变色化合物。本文使用的术语“热可逆的光致变 色化合物/材料”表示这样的化合物/材料,其在响应光化学辐射时能 够从第一状态例如“透明状态”转化为第二状态例如“着色状态”, 并且在响应热能时恢复回第一状态。本文使用的术语“非热可逆的光 致变色化合物/材料”表示这样的化合物/材料,其在响应光化学辐射 时能够从第一状态例如“透明状态”转化成第二状态例如“着色状态”, 并且在响应与着色的状态的吸收基本相同的波长的光化学辐射时恢复 回第一状态(例如,停止暴露于这样的光化学辐射)。 \n本文使用的术语“二色性”表示能够比另一个更强的吸收至少透 射光的两个正交平面偏振分量之一。 \n本文使用的术语“光致变色二色性”和类似术语例如“光致变色 二色性材料”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表示这样的材料和化合物, 其具有和/或提供了光致变色性能(即,具有对于至少可见光的吸收光 谱,其响应至少光化学辐射而变化)和二色性性能(即,能够比另一个 更强的吸收至少透射光的两个正交平面偏振分量之一)二者。 \n本文使用的术语“吸收比”指的是在第一平面内线性偏振的辐射 的吸光率与在正交于该第一平面的平面内线性偏振的相同波长的辐射 的吸光率之比,其中第一平面取具有最高吸光率的平面。 \n作为此处用于修正术语“状态”所用的,术语“第一”和“第二” 并非打算表示任何具体的次序或者时间顺序,而代之以表示两种不同 的条件或性能。出于非限制性说明之目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光致 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可以具有至少一种不同的光 学性能,例如但不限于吸收或者线性偏振的可见光和/或UV光。因此 根据这里公开的不同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光 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在第一和第二状态每个中具有不同的吸收光 谱。例如虽然不限于此,但是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光致变色二色性 化合物可以在第一状态是透明的和在第二状态是着色的。可选择的, 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在第一状态具有第 一颜色和在第二状态具有第二颜色。此外,如下面更详细讨论的,该 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在第一状态是非线性 偏振的(或者“非偏振”),和在第二状态是线性偏振的。 \n本文使用的术语“光学”表示属于或者与光和/或视力有关。例 如根据这里公开的不同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该光学制品或元件或装 置可以选自眼科制品,元件和装置,显示制品,元件和装置,窗体, 镜子,和主动和无源液晶盒制品,元件和装置。 \n本文使用的术语“眼科”表示属于或者与眼睛和视力有关。眼科 制品或者元件非限制性的例子包括矫正和非矫正透镜,包括单视力或 多视力透镜,其可以是分段的或非分段的多视力透镜(例如但不限于双 焦透镜,三焦透镜和渐进式透镜),以及其它用于校正、保护或增强(化 妆的或者其它)视力元件,包括但不限于接触透镜,眼内透镜,放大透 镜和保护透镜或护目镜。 \n本文使用的术语“眼科基材”表示透镜、部分形成的透镜和透镜 坯体。 \n本文使用的术语“显示”表示可见的或者机器可读取的文字、数 字、符号、设计或者绘图的信息表达。显示制品、元件和装置非限制 性的例子包括屏幕、监视器和安全元件,例如安全标记。 \n本文使用的术语“窗体”表示用于允许光透射过其中的孔。窗体 非限制性的例子包括汽车和飞机透明玻璃,滤波器,百叶窗和光学转 换器。 \n本文使用的术语“镜子”表示镜面反射大部分或者基本部分的入 射光的表面。 \n本文使用的术语“液晶盒”指的是含有能够定向的液晶材料的结 构。有源液晶盒是这样的盒,其中通过施加外力如电场或磁场,液晶 材料能够在有序和无序状态之间或者在两个有序状态之间可逆的和受 控的切换或者转化。无源液晶盒是这样的盒,其中液晶材料保持有序 状态。有源液晶盒元件或者装置一个非限制性的例子是液晶显示器。 \n本文使用的术语“涂层”是指被支撑的膜,其得自液体或固体微 粒可流动的组合物,该膜可具有或不具有均匀的厚度,并且明确排除 了聚合物片材。为了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固体微粒可流动的组合物 的实例是粉末涂料组合物。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中的第一和 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任选的进一步层,例如任选的底漆层,和任 选的顶涂层,可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自独立地为涂层或由涂料组合 物形成。 \n本文使用的术语“片材”表示一种预成型的膜,其具有通常均匀 的厚度和能够自持。 \n本文使用的术语“连接到”表示通过一种或多种其它结构或者材 料与物体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所述其它结构或者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是与物体直接接触的。出于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 性层例如可以与至少一部分的基材直接接触(例如抵靠接触)或者它可 以与至少一部分的基材通过一种或多种其它插入的结构或者材料间接 接触,例如可以与至少一部分基材直接接触(例如抵靠接触)或它可以 与至少一部分基材通过一种或多种其它插入结构或材料,例如底漆层 和/或偶联剂或者粘接剂的单分子层间接接触。例如虽然这里并非限制 性的,但是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与一种或多种其它插入的涂层、 聚合物片材或其组合接触,所述他插入的涂层、聚合物片材或其组合 中至少之一是与至少一部分的基材直接接触的。 \n本文使用的术语“光敏材料”表示物理或者化学响应电磁辐射的 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磷光材料和荧光材料。 \n本文使用的术语“非光敏材料”表示不对电磁辐射物理或化学响 应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静态染料。 \n本文使用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值例如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 (Mn)和z均分子量(Mz)是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使用适当的标准物例 如聚苯乙烯标准物来测量的。 \n本文使用的多分散指数(PDI)值表示了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Mw) 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即,Mw/Mn)。 \n本文使用的术语“聚合物”表示均聚物(例如由单个单体物质制 备的)、共聚物(例如由至少两种单体物质制备的)和接枝聚合物,包括 但不限于梳型接枝聚合物、星型接枝聚合物和树枝状接枝聚合物。 \n本文使用的术语“(甲基)丙烯酸酯”和类似术语例如“(甲基)丙 烯酸酯”表示甲基丙烯酸酯和/或丙烯酸酯。本文使用的术语“(甲基) 丙烯酸”表示甲基丙烯酸和/或丙烯酸。 \n除非另有指示,否则这里公开的全部范围或比率被理解为包括了 任何和全部的其中所含的子范围或者子比率。例如,“1-10”所述范 围或比率应当被认为包括最小值1和最大值10之间的任何和全部子范 围(和包括1和10);即,从最小值1或更大开始,到最大10或更小 结束的全部子范围或子比率,例如但不限于1-6.1,3.5-7.8和5.5-10。 \n作为此处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除非另有指示,连接基团如二价 连接基团从左到右的表示包括其它适当的方向,例如但不限于从右到 左的方向。在非限制性说明中,二价连接基团或者等价 的-C(O)O-从左到右的表示包括了其从右到左的表示或者 等价的-O(O)C-或者-OC(O)-。 \n本文使用的冠词“一个”、“一种”和“该”包括复数指代,除 非明确的和不含糊的限制到一个指代物。 \n本文使用的术语“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是指至少一种第 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当两种或更多种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 物存在,并且根据一些实施方式,它们一起可以具有并提供(平均)第 一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大于0的(或平均) 第一未活化状态吸光度,(或平均)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 长,和(或平均)第一未活化状态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 \n本文使用的术语“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是指至少一种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当两种或更多种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 物存在,并且根据一些实施方式,它们一起可以具有并提供(或平均) 第二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大于0的(或平均)第 二未活化状态吸光度波长,(或平均)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 波长,和(或平均)第二未活化状态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 \n关于光致变色化合物,例如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和第二光 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本文使用的术语“未活化的状态”是指该光致 变色化合物已暴露于光化学辐射,该光化学辐射具有足够能量以使该 光致变色化合物具有或产生:(i)在大于或等于330nm且小于或等于 450nm的波长,例如小于或等于430nm、或小于或等于410nm下能 测量的吸光度;和(ii)在大于450nm的波长下最小的或基本上没有能 测量的吸光度。 \n关于光致变色化合物,例如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和第二光 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和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本文使用的术语“活 化状态”是指该光致变色化合物和/或光致变色制品已暴露于光化学辐 射,该光化学辐射具有足够能量以使该光致变色化合物和/或光致变色 制品具有或产生:(i)在大于或等于330nm且小于或等于450nm的波 长,例如小于或等于430nm、或小于等于410nm下能测量的吸光度; 和(ii)在大于450nm的波长下能测量的吸光度。 \n本文使用的术语在特定波长范围下,例如“在340nm-380nm的 所有波长下”的“大于0的第一未活化状态吸光度”中是指第一光致 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在特定波长范围内,例如在340nm-380nm的所有 波长下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大于0。 \n本文使用的术语“第一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是指处于未 活化状态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的 波长具有峰值(或最大)吸光度。第一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典型 地位于340nm至380nm。 \n本文使用的术语“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是指处 于未活化状态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 的)的波长具有末端(或上限)最小吸光度。该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 吸光度波长是比该第一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更长的波长。 \n本文使用的术语“第一未活化状态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是指这 样的波长,在该波长下处于未活化状态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 (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具有初始(或下限)最小吸光度。该第一未 活化状态最小吸光度波长是比第一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和第一 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低的波长。 \n本文使用的术语在特定波长范围内,例如“在340nm-380nm的 至少一部分波长内”“大于0的第二未活化状态吸光度”是指第二光 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在特定波长范围内,例如在340nm-380nm的至 少一部分波长内,例如340nm-370nm,或350nm-380nm,或340nm-380 nm内的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大于0。 \n关于大于0的未活化状态吸光度,本文使用的术语“在x\xa0nm-y\xa0nm 至少一部分波长内”是指在所述范围内至少一部分连续波长内,包括 所引述的上限和下限波长值。 \n本文使用的术语“第二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是指这样的 波长,在该波长下处于未活化状态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第二 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具有峰值(或最大)吸光度。第二未活化状态峰值 吸光度波长典型地位于340nm至380nm。 \n本文使用的术语“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是指这 样的波长,在该波长下处于未活化状态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 (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具有末端(或上限)最小吸光度。第二未活 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处于高于第二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 的波长。 \n本文使用的术语“第二未活化状态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是指这 样的波长,在该波长下处于未活化状态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 (of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具有初始(或下限)最小吸光度。第二未活 化状态最小吸光度波长处于低于第二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和第 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的波长。 \n未活化状态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值,例如第一和/或第二未活化 状态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值,可以各自所采用的受分析方法和设备, 以及特定的光致变色化合物位于其中的基材和/或基质(例如涂层基质) 的影响(这在本文中被称作“USIMAWV影响”)。USIMAWV影响在未活化 状态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值小于360nm时可能更加明显。该USIMAWV 影响可以是附加的或减少的,导致更高或更低的未活化状态初始最小 吸光度波长值。可选地或另外地,该USIMAWV影响可以导致未活化状 态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值具有负的吸光度值。再此外,该USIMAWV影 响可以导致正的和/或负的吸光度突变,尤其在波长值小于360nm时。 虽然不意图受任何理论束缚,据信,在有机聚合物基材和有机聚合物 涂层的情况下,USIMAWV影响至少部分是由于在基材和/或涂层基质中 存在芳环,并配合仪器信号衰减造成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基材 是石英时,USIMAWV影响可以最小化。当基材涂层由有机聚合物材料 组成时,并利用了仪器信号衰减,据信,为了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而 并且在此参考图3进一步详细描述的第一和第二未活化状态初始最小 吸光度波长值(例如图3的71和80)也可以各自受到USIMAWV影响。 \n如本文使用的,并且除非另有说明,“百分比透光率”可以采用 本领域熟知的仪器,例如从HunterLab商购的ULTRASCAN\xa0PRO分光光 度计,根据该分光光度计使用说明中提供的指引来测定。 \n本文使用的术语“线性偏振”表示了将电磁波例如光波电矢量的 振动限制到一个方向或平面上。 \n除了操作实施例外或者另有指示之处外,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 所用的表示成分、反应条件等的量的全部数字被理解为在全部的情况 中是用术语“大约”来修正的。 \n本文使用的空间或方向术语例如“左”、“右”、“内”、“外”、 “上”、“下”等当本发明在图中表示时与之相关。但是,应当理解 本发明可以假定不同的可选择的定向,和因此这样的术语不被认为是 限制性的。 \n本文使用的术语“在…上形成”、“在…上沉积”、“提供在… 上”、“施用到…上”、“居于…上”或“布置于…上”表示在下面 的元件或者下面的元件表面上形成、沉积、提供、施用、居留或者布 置,但非必需与之直接(或邻接)接触。例如“布置于基材上”的层不排 除一种或多种相同或不同组成的其它层、涂层或者膜的存在,其位于 定位的或所形成的层和基材之间。 \n这里提及的全部的文献,例如但不限于公布的专利和专利申请, 和除非另有指示,被认为是以它们的全部“引入作为参考”。 \n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包括基材。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 性制品的基材可以选择的基材包括,但不限于,由有机材料、无机材料 或者其组合(例如复合材料)所形成的基材。能够根据此处所公开的不 同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使用的基材的非限制性的例子在下面更详细的 描述。 \n能够用于形成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基材的有机材料 非限制性的例子包括聚合物材料例如均聚物和共聚物,其是由美国专 利5962617和美国专利5658501的第15栏第28行到第16栏第17行 所公开的单体和单体混合物制备的,该美国专利的公开内容在此明确 引入作为参考。例如这样的聚合物材料可以是热塑性或者热固性聚合 物材料,可以是透明的或者光学透明的,并且可以具有任何所需的折 射率。这样公开的单体和聚合物非限制性的例子包括:多元醇(烯丙基 碳酸酯)单体,例如烯丙基二甘醇碳酸酯例如二甘醇双(烯丙基碳酸 酯),该单体是在商标CR-39下由PPG\xa0Industries,Inc.销售的;聚 脲-聚氨酯(聚脲-氨基甲酸酯)聚合物,其是例如通过聚氨酯预聚物和 二胺固化剂的反应来制备的,用于一种这样的聚合物的组合物是在商 标TRIVEX下由PPG\xa0Industries,Inc.销售的;多元醇(甲基)丙烯酰 端接的碳酸酯单体;二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乙氧基化的酚甲基 丙烯酸酯单体;二异丙烯基苯单体;乙氧基化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 酸酯单体;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聚(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 单体;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单体;聚(乙氧基化的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 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 乙烯;聚丙烯;聚氨酯;聚硫氨基甲酸酯;热塑性聚碳酸酯,例如衍 生自双酚A和光气的碳酸酯连接的树脂,一种这样的材料是在商标 LEXAN下销售的;聚酯,例如在商标MYLAR下销售的材料;聚(对苯二 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基丁缩醛;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在商 标PLEXIGLAS下销售的材料,和如下来制备的聚合物:将多官能异氰 酸酯与聚硫醇或聚环硫化物单体反应,与聚硫醇、多异氰酸酯、聚异 硫氰酸酯和任选的烯属不饱和单体或者含卤代的芳基的乙烯基单体均 聚或者共聚和/或三元共聚。同样可以预期的是这样的单体共聚物和所 述聚合物和共聚物与其它聚合物的共混物,例如来形成嵌段共聚物或 者互穿网络产物。 \n该基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是眼科基材。适用于形成眼科基材 的有机材料非限制性例子包括但不限于本领域公知的可以用作眼科基 材的聚合物,例如有机光学树脂,其用于制备光学应用所用的光学透 明的铸件,例如眼科透镜。 \n适用于形成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基材的有机材料其 它非限制性的例子包括合成和天然有机材料二者,包括但不限于:不 透明的或者透明的聚合物材料,天然和合成纺织品,和纤维素材料例 如纸张和木材。 \n适用于形成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基材的无机材料非 限制性例子包括玻璃、矿物、陶瓷和金属。例如在一种非限制性实施 方式中,该基材可以包括玻璃。在其它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中,该基材 可以具有反射性表面,例如一种抛光的陶瓷基材、金属基材或者矿物 基材。在其它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中,反射性涂层或者层可以沉积或者 施用到无机或有机基材的表面上,来使得它是反射性的或者增强它的 反射性。 \n此外,根据这里公开的某些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中,该基材可以具 有保护涂层,例如但不限于耐磨涂层例如在它的外表面上的“硬涂层”。 例如市售的热塑性聚碳酸酯眼科透镜基材经常是带有已经施用到它的 外表面上的耐磨涂层来销售的,因为这些表面倾向于容易刮擦、摩擦 或磨损。这样的透镜基材的一个例子是GENTEXTM聚碳酸酯透镜(获自 Gentex\xa0Optics)。所以,本文使用的术语“基材”包括具有保护涂层 的基材,例如但不限于在它的表面上耐磨涂层。 \n仍然此外的,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基材可以选自未着 色的(或没有着色的)基材、线性偏振基材、圆形偏振基材、椭圆形偏 振基材、光致变色或者着色的光致变色基材。作为此处提及基材时所 使用的,术语“未着色的”表示这样的基材,其基本没有添加着色剂(例 如但不限于常规的染料)和具有对于可见光的吸收光谱,其在响应光化 学辐射时不会明显变化。此外,提及基材时,术语“着色的”表示这样 的基材,其具有添加的着色剂(例如但不限于常规的染料)和对于可见 光的吸收光谱,其在响应光化学辐射时不会明显变化。 \n本文使用的涉及基材的术语“线性偏振”表示适于线性偏振辐射 的基材。本文使用的涉及基材的术语“圆形偏振”表示适于圆形偏振辐 射的基材。本文使用的涉及基材的术语“椭圆形偏振”表示适于椭圆形 偏振辐射的基材。本文使用的涉及基材的术语“光致变色”表示这样的 基材,其具有对于可见光的吸收光谱,其响应至少光化学辐射而变化。 此外,作为此处涉及基材所使用的,术语“着色的-光致变色”表示这样 的基材,其含有添加的着色剂以及光致变色材料,和具有对于可见光 的吸收光谱,其响应至少光化学辐射而变化。因此,例如和不限于, 着色的-光致变色基材可以具有着色剂的第一颜色特性和当暴露于光 化学辐射时着色剂和光致变色材料组合的第二颜色特性。 \n参考图1,和为了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光 致变色二色性制品3。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3包括具有第一表面14和 第二表面17的基材11,其中第一14和第二17表面彼此相对。在一 些实施方式中,基材11的第一表面14面向入箭头20表示的射光化学 辐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3进一步包括定位在基材11的第一表面 14之上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致 变色二色性层23抵靠第一表面14。根据另外的实施方式,一个或多 个另外的层,例如底漆层(未示出)和/或第一定向层(未示出),插入在 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3和基材11的第一表面14之间。 \n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包括至少一种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 物。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在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内横向定位。 横向定位是指,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沿着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 层的至少一部分宽度或长度横向定向。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 以在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沿第一光致变色二色 性层上和/或下表面横向定位,或任何前述的组合。第一光致变色二色 性化合物在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内的横向定向起到了限定第一光致 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偏振化轴作用。非限制性参考图1,第一光致变色 二色性层23具有由双头箭头26表示的第一偏振化轴。 \n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3进一步包括定位在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 23之上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光致变色 二色性层29抵靠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3。根据另外的实施方式, 一个或多个另外的层,例如第二定向层(未示出),插入在第二光致变 色二色性层29和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3之间。 \n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包括至少一种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 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在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内横向定位。横 向定位是指,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沿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 至少一部分宽度或长度横向定向。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在 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至少一部分内部沿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 上和/或下表面横向定位,或前述的任意组合。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在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内的横向定向起到了限定第二光致变色 二色性层的第二偏振化轴的作用。非限制性参考图1,第二光致变色 二色性层29具有由双头箭头32表示的第二偏振化轴。 \n在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中,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 一偏振化轴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二偏振化轴相对于彼此在大 于0°且小于或等于90°的角度取向,例如0.1°-90°,或1°-90°, 或10°-90°,或25°-90°,或45°-90°,或60°-90°,包括所引述 的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该第一和第二偏振化轴相对于彼此以90° 的角度取向时,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具有最小水平的入射光 化学辐射的透光率,当暴露于入射光化学辐射,例如当暴露于直接阳 光时,使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都受到光致变色活化(例 如,转化成着色状态)和二色性活化。 \n取决于入射电磁能量的波长或波长范围和/或能量(或强度),本 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可以提供多种光致变色和/或二色性响应, 产生多种能观察到的颜色,颜色强度,偏振化效果,和/或至少部分交 联的偏振化效果。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 性化合物和底下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进行任 何光致变色活化(例如,转化成着色状态)和/或二色性活化(产生入射 电磁辐射的至少部分线性偏振化)的组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果底 下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发生光致变色或二色性活化,则上面 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发生光致变色和/或二色性活化。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发生光致变色活 化(例如,转化成着色状态)和二色性活化,而底下的第一光致变色二 色性化合物发生光致变色活化和二色性活化,例如当光致变色二色性 制品暴露于直接阳光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 暴露于光化学辐射具有有限范围的波长和/或减少的能量,例如当玻璃 板,例如汽车挡风玻璃或窗体,插入在光化学辐射源和光致变色二色 性制品之间时,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发生光致变色活化(例如, 转化成着色状态)和/或二色性活化,而底下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发生基本上没有光致变色活化和基本上没有二色性活化。在一些 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当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暴露于环境室内光, 例如荧光时,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发生基本上没有光致变色活 化并且基本上没有二色性活化,底下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发 生基本上没有光致变色活化并且基本上没有二色性活化。 \n根据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一些实施方式,第一光致变 色二色性层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各自独立地在第一状态中是 非偏振的(即所述层不会将光波的电矢量的振动限制到一个方向上), 和在涉及透射光的第二状态中是线性偏振的。本文使用的术语“透射 辐射”指的是穿过物体至少一部分的辐射。虽然在这里不进行限制, 但是该透射辐射可以是紫外辐射,可见辐射,红外辐射或者其组合。 因此,根据本文披露的各种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 层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各种独立地在第一状态是非偏振的而 在第二状态是线性偏振的,从而透射紫外光、透射线性偏振化的可见 辐射光或者其组合。 \n根据再其它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第二光 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各自独立地具有第一状态中的第一吸收光谱,第 二状态中的第二吸收光谱,并且可以在第一和第二状态二者中都是线 性偏振的。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 性层可以各自独立地可以在至少一种状态中具有至少1.5的平均吸收 比。在一些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第二光致变 色二色性层可以各自独立地在至少一种状态中具有至少1.5-50(或更 大)的平均吸收比。术语“吸收比”指的是在第一平面内线性偏振的辐 射的吸光率与在正交于该第一平面的平面内线性偏振的辐射的吸光率 之比,其中取第一平面作为最高吸光率的平面。因此,吸收比(和平均 吸收比,下文有述)是辐射的两个正交平面偏振分量之一被物体或者材 料的吸收有多强的指示。 \n包括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平均吸收比 可以如下所述来确定。例如为了确定包括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光 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平均吸收比,将具有层的基材布置在光学台上,并 且将该层以通过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活化的线性偏振状态来放置。 活化是通过将该层暴露于UV辐射足够的时间来达到饱和或近饱和状 态(即,这样的状态,其中涂层的吸收性能在进行测量期间的时间间隔 内不明显变化)来实现的。对于垂直于光学台的平面(称作0°偏振平面 或方向)内线性偏振的光和在平行于光学台的平面(称作90°偏振平面 或方向)内线性偏振的光来说,吸收测量是在一定时间上(典型的 10-300秒),在3秒间隔上以下面的次序来进行的:0°,90°,90°,0° 等。通过该层的线性偏振的光的吸光率是对于所测试的全部的波长, 在每个时间间隔上测量的,并且在0°和90°偏振平面每个内,用在相 同波长范围上的未活化的吸光率(即,处于未活化状态的层的吸光率) 减去所获得的活化状态的涂层的吸收光谱,来获得处于饱和或者近饱 和状态的涂层在每个偏振平面内的平均差分吸收光谱。 \n例如,参考图4,显示了在一个偏振平面的平均差分吸收光谱(通 常表示为38),其是根据这里公开的一种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光致变 色二色性层所获得的。平均吸收光谱(通常表示为35)是在正交偏振平 面内相同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层所获得的平均差分吸收光谱。 \n基于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层所获得的平均差分吸收光谱,该光致变 色二色性层的平均吸收比是如下来获得的。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在预 定波长范围内的每个波长的吸收比对应于λmax-vis+/-5纳米(通常在图 4中表示为41),其中λmax-vis是涂层在任何平面内具有最高的平均吸光 率的波长,其是根据下面的等式(Eq.1)来计算的: \nARλi=Ab1λi/Ab2λi\xa0\xa0\xa0Eq.1 \n关于等式Eq.1,ARλi是在波长λi时的吸收比,Ab1λi是在具有更 高的吸光率的偏振方向(即,0°或者90°)上在波长λi的平均吸收,和 Ab2λi是在其余偏振方向上在波长λi时的平均吸收。如前所述,“吸收 比”指的是在第一平面内线性偏振的辐射的吸光率与在正交于该第一 平面的平面内线性偏振的相同波长的辐射的吸光率之比,其中取第一 平面作为最高吸光率的平面。 \n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平均吸收比(AR)因此是通过在预定波长范 围上根据下面的等式(Eq.2)平均单个的吸收比来计算的(即λ最大可见光+/-5纳米): \nAR=(ΣARλi)/ni\xa0\xa0\xa0Eq.2 \n参考等式Eq.2,AR是涂层的平均吸收比,ARλi是在预定波长范 围内的每个波长的单个吸收比(如上面的Eq.1所确定),和ni是平均 的单个吸收比的数目。测定平均吸收比的这种方法更详细的说明提供 在美国专利No.7256921的第102栏第38行-第103栏第15行的实施 例中,其公开内容在此明确引入作为参考。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 性化合物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 各自独立地是至少部分取向的。如前所述,术语“光致变色二色性” 表示在某些条件下显示了光致变色和二色性(即,线性偏振)性能二者, 该性能是至少通过仪器可检测的。因此“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是 这样的化合物,其在某些条件下显示了光致变色和二色性(即,线性偏 振)性能二者,该性能是至少通过仪器可检测的。因此,光致变色二色 性化合物具有对于至少可见光的吸收光谱,其响应至少光化学辐射而 变化,并且能够比另一个更强的吸收至少透视光的两个正交平面偏振 分量之一。此外,如这里的常规的光致变色化合物那样,这里公开的 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是热可逆的。即, 该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响应光化学辐 射而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并且响应热能而恢复回第一状态。 作为此处使用的,术语“化合物”表示这样的物质,其通过两种或更 多种的元素、组分、成分或者部分的结合而形成,并且包括但不限于 通过两种或更多种的元素、组分、成分或者部分的结合而形成的分子 和高分子(例如聚合物和低聚物)。 \n例如,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各自独立地具有第一 状态(其具有第一吸收光谱),第二状态(其具有不同于第一吸收光谱的 第二吸收光谱),并且会适于响应至少光化学辐射而从第一状态切换到 第二状态和响应热能而恢复回第一状态。此外,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 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一或之二中 是二色性(即线性偏振)的。例如,但不是必须的,但是该第一和第二 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在活化状态是线性偏振的和在 漂白或褪色(即未活化)状态是非偏振的。作为此处使用的,术语“活 化状态”指的是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当暴露于足够的光化学辐射 时导致至少一部分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 态。此外,但不是必须的,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 各自独立地在第一和第二状态二者中是二色性的。虽然不限于此,但 是例如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在活化状 态和漂白状态二者中线性偏振可见光。此外,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 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线性偏振可见光,和可以在漂白状态线 性偏振UV辐射。 \n虽然不是必须的,但是根据这里公开的不同的非限制性实施方 式,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在活化状态具有根据CELL方法所测量的至少1.5 的平均吸收比。根据这里公开的其它非限制性实施方式,该第一和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在活化状态具有根据CELL 方法测量的大于2.3的平均吸收比。根据再其它非限制性实施方式, 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的至少部分定向的第一和第二光致 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在活化状态具有根据CELL方法所 测量的1.5-50的平均吸收比。根据其它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第一和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的至少部分定向的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 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具有在活化状态中的4-20的平均吸收比,或 3-30的平均吸收比,或2.5-50的平均吸收比,其是根据CELL方法测 量的。但是更典型的,至少部分定向的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的平均吸收比可以各种独立地是任何平均吸收比,其足以赋予本 发明的光致变色制品以期望的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 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选择的合适的光致变色二色性 化合物非限制性例子在以下详细描述。 \n用于测定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例如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化合 物)平均吸收比的CELL方法基本上与用于确定含有该光致变色二色性 化合物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平均吸收比的方法相同,除了代替测量 涂覆基材的吸光率,测试了含有取向的液晶材料和特定光致变色二色 性化合物的盒组件。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和为了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该盒组件可以包 括两个相对的玻璃基材,其间隔了20微米+/-1微米。该基材沿着两 个相对的边密封来形成盒。每个玻璃基材的内表面涂覆有聚酰亚胺涂 层,其的表面已经通过擦拭来至少部分有序化。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的取向是通过将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和液晶介质引入到盒组件 中,和使得该液晶介质用擦拭的聚酰亚胺表面来取向而实现的。一旦 液晶介质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取向,则将该盒组件置于光学台上 (其在实施例中详细描述),并且以前述用于涂覆的基材的方式来测定 平均吸收比,除了从活化吸光率减去盒组件的未活化的吸光率来获得 平均差分吸收光谱。 \n虽然二色性化合物能够优先吸收平面偏振光的两个正交分量之 一,通常必需合适的布置或者排列二色性化合物的分子,来实现净线 性偏振效应。类似的,通常必需合适的布置或者排列光致变色二色性 化合物的分子,来实现净线性偏振效应。即,通常必需取向该光致变 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分子,以使得该处于活化状态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分子的长轴通常彼此平行。所以,根据这里公开的各种非限制性 实施方式,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是各自独立地至少部 分取向的。此外,如果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活化状态对应于其所 在材料的二色性状态,则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至少部分取向, 以使得活化状态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分子的长轴取向。作为此处 使用的,术语“取向”表示通过与另一种材料、化合物或结构的相互 作用而处于合适的排列或位置。 \n此外,虽然本文没有限制,但是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包括 多种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包 括多种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虽然本文没有限制,但是当两种 或更多种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组合使用时,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可以选择来彼此补充,来产生期望的颜色或者色调。例如根据这 里公开的某些非限制性实施方式,可以使用混合物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来获得某些活化颜色,例如近中性的灰色或者近中性的棕色。参 见例如美国专利5645767第12栏第66行-第13栏第19行,其公开内 容在此明确引入作为参考,其描述了定义中性灰色和棕色的参数。另 外或者可选择的,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各光致变色二色性 层可以各自独立地包括具有补偿线性偏振化状态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的混合物。该至少部分的涂层可以包含具有互补的线性偏振状态 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混合物。例如特定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光 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选择来在期望的波长范围上具有互补的线性 偏振状态,来产生能够在期望的波长范围上偏振光的光学元件。仍然 此外的,在相同波长具有基本相同的偏振状态的互补的光致变色二色 性化合物的混合物可以选择来增强或者提高所实现的整体的线性偏 振。例如根据一些非限制性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 的各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独立地包括至少两种至少部分取向的光致 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其中每个至少部分取向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 具有:互补的颜色;和/或互补的线性偏振状态。 \n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各自独立地进一步包括至 少一种添加剂,其可以促进所述层的加工、性能或者特性中一种或多 种。这样的添加剂非限制性的例子包括染料,定向促进剂,水平定向 剂,动力增强添加剂,光引发剂,热引发剂,阻聚剂,溶剂,光稳定 剂(例如但不限于紫外光吸收剂和光稳定剂,例如受阻胺光稳定剂 (HALS)),热稳定剂,脱模剂,流变控制剂,流平剂(例如但不限于表 面活性剂),自由基清除剂和附结促进剂(例如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和偶 联剂)。 \n能够存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中的染料的例子包 括但不限于有机染料,其能够为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赋予 期望的颜色或其它光学性能。 \n作为此处使用的,术语“定向促进剂”表示这样的添加剂,其能 够促进它加入其中的材料的取向率和取向均匀性中的至少一种。能够 存在于该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中的定向促进剂非限制性 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在美国专利6338808和美国专利公开 No.2002/0039627中所述那些,其在此明确引入作为参考。 \n可以用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水平定向(或取向)剂辅助将 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纵轴定向为基本上平行于光致变色二色性层 的水平平面。可以用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水平定向剂的实例包 括,但不限于,披露于美国专利No.7,315,341B2第13栏,第58行 到第23栏,第2行,其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纳入。 \n能够存在于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各种层(例如第一和 /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中的动力增强添加剂的非限定性例子包括 含环氧的化合物,有机多元醇和/或增塑剂。这样的动力增强添加剂更 具体的例子公开在美国专利6433043和美国专利公开 No.2003/0045612中,其在此明确引入作为参考。 \n能够存在于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不同层(例如第一和 /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或顶涂层)中的光引发剂非限定性的例 子包括但不限于裂解类型的光引发剂和吸收型光引发剂。裂解类型光 引发剂非限定性的例子包括苯乙酮,α-氨基烷基苯某酮,苯偶姻醚, 苯甲酰肟,酰基氧化膦和双酰基氧化膦或者这样的引发剂的混合物。 这样的光引发剂一个市售的例子是4265,其获自Ciba\xa0 Chemicals,Inc.吸收型光引发剂非限定性的例子包括苯甲酮,Michler 酮,噻吨酮,蒽醌,樟脑醌,荧光酮,酮香豆素或者这样的引发剂的 混合物。 \n能够存在于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一个或多个层(例如 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中的光引发剂另一非限定性的例 子是可见光光引发剂。合适的可见光光引发剂非限定性的例子在美国 专利6602603第12栏第11行-第13栏第21行中阐明,其明确在此引 入作为参考。 \n热引发剂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有机过氧化物化合物和偶氮双(有 机腈)化合物。可以用作热引发剂的有机过氧化物化合物的例子包括但 不限于过氧化单碳酸酯酯,例如过氧化异丙基碳酸叔丁酯;过氧化二 碳酸酯酯,例如二(2-乙基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二(仲丁基)过氧化 二碳酸酯和二异丙基过氧化二碳酸酯;二酰基过氧化物,例如2,4-二 氯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异丁酰,过氧化癸酰,过氧化月桂酰,过氧 化丙酰,过氧化乙酰,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对氯苯甲酰;过氧化酯 例如叔丁基过氧化三甲基乙酸酯,叔丁基过氧化辛酸酯和叔丁基过氧 化异丁酸酯;过氧化甲乙酮和乙酰基环己烷过氧化磺酰。在一种非限 定性实施方案中,所用的热引发剂是不会使得所形成的聚合物变色的 那些。能够用作热引发剂的偶氮双(有机腈)化合物的例子包括但不限 于偶氮双(异丁腈),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或者其混合物。 \n阻聚剂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硝基苯,1,3,5-三硝基苯,对苯醌, 氯醌,DPPH,FeCl3,CuCl2,氧,硫,苯胺,酚,对二羟基苯,1,2,3- 三羟基苯和2,4,6-三甲基酚。 \n能够存在于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各种层(例如第一和 /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形成中的溶剂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将 溶解涂料的固体组分的那些,其是与涂料和元件和基材相容的,和/ 或可以确保涂料施涂到其上的外表面的均匀覆盖。溶剂的例子包括但 不限于下面的: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和它们的衍生物(作为工业溶剂而销售),丙酮,丙酸戊酯,苯甲醚,苯,醋酸丁酯,环己烷, 乙二醇的二烷基醚如二甘醇二甲基醚和它们的衍生物(作为 工业溶剂销售),二甘醇二苯甲酸酯,二甲基亚砜,二甲 基甲酰胺,二甲氧基苯,醋酸乙酯,异丙醇,甲基环己酮,环戊酮, 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丙酸甲酯,碳酸丙烯酯,四氢呋喃,甲苯, 二甲苯,2-甲氧基乙基醚,3-丙二醇甲基醚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n在另一种非限定性实施方案中,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 可以各自独立地包括至少一种常规的二色性化合物。合适的常规的二 色性化合物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偶氮甲碱,靛类,硫靛类,部花青, 茚满,喹诺酞酮染料,苝,酞吡呤,三吩二噁嗪,吲哚并喹喔啉,咪 唑并-三嗪,四嗪,偶氮和(多)偶氮染料,苯醌,萘醌,蒽并醌和(多) 蒽并醌,蒽并嘧啶酮,碘和碘化物。在另一种非限定性实施方案中, 该二色性材料可以包括至少一种反应性官能团,其能够与另一材料形 成至少一个共价键。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二色性材料可以是可聚合 的二色性化合物。相应的,该二色性材料可以包括至少一种能够聚合 的基团(即,“可聚合基团”)。例如虽然这里没有限定,但是在一种 非限定性实施方案中,该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具有至少一个烷氧基,聚 烷氧基,烷基或者多烷基取代基,其端接有至少一个可聚合基团。 \n如存在并根据一些实施方式,一个或多个常规二色性化合物可 以独立地存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中,其量为至少 0.001重量%且小于或等于10(或10.0)重量%,例如0.01重量%-4(或 4.0)重量%,或0.1重量%-1(或1.0)重量%,其中重量百分比在各种情 况中基于各第一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总重量。 \n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各自 独立地包括至少一种常规的光致变色化合物。作为此处使用的,术语 “常规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包括热可逆的和非热可逆的(例如光化学光 可逆的,例如光可逆的)光致变色化合物二者。通常,虽然这里没有限 定,但是当两种或更多种常规的光致变色材料彼此组合或者与光致变 色-二色性化合物组合使用时,不同的材料可以选择来彼此补充,来产 生期望的颜色或色调。例如根据这里公开的某些非限定性实施方案, 可以使用光致变色化合物的混合物来获得某些活化颜色,例如近中性 灰色或者近中性棕色。参见例如美国专利5645767的第12栏第66行- 第13栏第19行,其公开内容在此明确引入作为参考,其描述了定义 中性灰色和棕色颜色的参数。 \n如存在并且根据一些实施方式,一个或多个常规光致变色化合 物可以独立地存在于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其量为至少 0.001重量%且小于或等于5(或5.0)重量%,例如0.01重量%-4或4.0) 重量%,或0.1重量%-1(或1.0)重量%,其中重量百分比在各种情况中 基于各第一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总重量。 \n根据一些实施方式,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独立地 不含常规光致变色化合物。 \n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包含一种或多种合适的第一光致变 色二色性化合物,并且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包含一种或多种合 适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 物可以各种独立地选择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实例包括,但不限 于,以下: \n(PCDC-1)3-苯基-3-(4-(4-(3-哌啶-4-基-丙基)哌啶并)苯 基)-13,13-二甲基-3H,13-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2)3-苯基-3-(4-(4-(3-(1-(2-羟基乙基)哌啶-4-基)丙 基)哌啶并)苯基)-13,13-二甲基-3H,13H-茚并[2’,3’:3,4]萘并 [1,2-b]吡喃; \n(PCDC-3)3-苯基-3-(4-(4-(4-丁基-苯基氨甲酰基)-哌啶-1-基) 苯基)-13,13-二甲基-6-甲氧基-7-(4-苯基-哌嗪-1-基)-3H,13H-茚 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4)3-苯基-3-(4-([1,4']联哌啶基-1’-基)苯基)-13,13- 二甲基-6-甲氧基-7-([1,4']联哌啶基-1’-基)-3H,13H-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5)3-苯基-3-(4-(4-苯基-哌嗪-1-基)苯基)-13,13-二甲 基-6-甲氧基-7-(4-(4-己基苯甲酰基氧基)-哌啶-1-基)-3H,13H-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6)3-苯基-3-(4-(4-苯基-哌嗪-1-基)苯基)-13,13-二甲 基-6-甲氧基-7-(4-(4'-辛氧基-联苯-4-羰氧基)-哌啶-1- 基)-3H,13H-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7)3-苯基-3-(4-(4-苯基-哌嗪-1-基)苯基)-13,13-二甲 基-6-甲氧基-7-{4-[17-(1,5-二甲基-己基)-10,13-二甲基 -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1H-环五[a]菲-3- 基氧基羰氧基]-哌啶-1-基}-3H,13H-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 \n(PCDC-8)3-苯基-3-(4-{4-[17-(1,5-二甲基-己基)-10,13-二 甲基-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1H-环五[a] 菲-3-基氧基羰氧基]-哌啶-1-基}-苯基)-13,13-二甲基-6-甲氧基 -7-{4-[17-(1,5-二甲基-己基)-10,13-二甲基 -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1H-环五[a]菲-3- 基氧基羰氧基]-哌啶-1-基}-3H,13H-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 \n(PCDC-9)3-苯基-3-(4-(4-苯基哌嗪-1-基)苯基)-13,13-二甲 基-6-甲氧基-7-(4-(4-(4'-辛氧基-联苯-4-羰氧基)苯基)哌嗪-1- 基)-3H,13H-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10)3-苯基-3-(4-(4-苯基-哌嗪-1-基)苯基)-13,13-二甲 基-6-甲氧基-7-(4-(4-(4-己基氧基苯基羰氧基)苯基)哌嗪-1- 基)-3H,13H-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11)3-苯基-3-(4-(4-苯基-哌嗪-1-基)苯基)-13,13-二甲 基-6-甲氧基-7-(4-(4-(4-(2-氟苯甲酰基氧基)苯甲酰基氧基)苯基) 哌嗪-1-基)-3H,13H-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12)3-苯基-3-(4-(吡啶-1-基)苯基)-13-羟基-13-乙基 -6-甲氧基-7-(4-(4-(4-己基苯甲酰基氧基)苯基)哌嗪-1- 基)-3H,13H-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13)3-苯基-3-(4-(吡啶-1-基)苯基)-13,13-二甲基-6-甲 氧基-7-(4-(4-己基苯甲酰基氧基)苯甲酰基氧基)-3H,13H-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14)3-苯基-3-(4-(吡啶-1-基)苯基)-13,13-二甲基-6-甲 氧基-7-(4-(4-(4-己基苯甲酰基氧基)苯甲酰基氧基)苯甲酰基氧 基)-3H,13H-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15)3-苯基-3-(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 基)-13,13-二甲基-6-甲氧基-7-(4-(4-(3-苯基丙-2-酰氧基)苯基) 哌嗪-1-基)-3H,13H-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16)3-(4-甲氧基苯基)-3-(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 苯基)-13-乙基-13-羟基-6-甲氧基-7-(4-(4-(4-己基苯甲酰基氧基) 苯基)哌嗪-1-基)-3H,13H-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17)3-苯基-3-{4-(吡啶-1-基)苯基)-13-[17-(1,5-二甲 基-己基)-10,13-二甲基-2,3,4,7,8,9,10,11,12,13,14,15,16,17- 十四氢-1H-环五[a]菲-3-基氧基]-13-乙基-6-甲氧基 -7-(4-[17-(1,5-二甲基-己基)-10,13-二甲基 -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1H-环五[a]菲-3- 基氧基羰氧基]-哌啶-1-基)-3H,13H-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 \n(PCDC-18)3-苯基-3-(4-{4-[17-(1,5-二甲基-己基)-10,13-二 甲基-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1H-环五[a] 菲-3-基氧基羰氧基]-哌啶-1-基}-苯基)-13-乙基-13-羟基-6-甲氧基 -7-{4-[17-(1,5-二甲基-己基)-10,13-二甲基 -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1H-环五[a]菲-3- 基氧基羰氧基]-哌啶-1-基}-)-3H,13H-茚并[2’,3’:3,4]萘并[1,2-b] 吡喃; \n(PCDC-19)3-苯基-3-{4-(吡啶-1-基)苯基)-13,13-二甲基-6-甲 氧基-7-(4-(4-(4-(3-苯基-3-{4-(吡啶-1-基)苯基}-13,13-二甲基 -6-甲氧基-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7-基)-哌啶-1-基)氧 羰基)苯基)苯基)羰氧基)-3H,13H-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 \n(PCDC-20)3-{2-甲基苯基}-3-苯基-5-(4-(4'-(反式-4-戊基环 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基)-3H-萘并[2,1-b]吡喃; \n(PCDC-21)3-{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基}-3-苯 基-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 基)-3H-萘并[2,1-b]吡喃; \n(PCDC-22)3-{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基}-3-苯 基-7-(4-苯基-(苯-1-氧基)羰基)-3H-萘并[2,1-b]吡喃; \n(PCDC-23)3-{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基}-3-苯 基-7-(N-(4-((4-二甲基氨基)苯基)二基)苯基)氨甲酰基-3H-萘并 [2,1-b]吡喃; \n(PCDC-24)2-苯基-2-{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 基}-苯并呋喃并[3’,2’:7,8]苯并[b]吡喃; \n(PCDC-25)2-苯基-2-{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 基}-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 苯基)-苯并噻吩并[3’,2’:7,8]苯并[b]吡喃; \n(PCDC-26)7-{17-(1,5-二甲基-己基)-10,13-二甲基 -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1H-环五[a]菲-3- 基氧基羰氧基}-2-苯基-2-(4-吡啶-1-基-苯基)-6-甲氧基羰基-2H-苯 并[b]吡喃; \n(PCDC-27)2-苯基-2-{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 基}-9-羟基-8-甲氧基羰基-2H-萘并[1,2-b]吡喃; \n(PCDC-28)2-苯基-2-{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 基}-9-羟基-8-(N-(4-丁基-苯基))氨甲酰基-2H-萘并[1,2-b]吡喃; \n(PCDC-29)2-苯基-2-{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 基}-9-羟基-8-(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 酰胺基)苯基)-2H-萘并[1,2-b]吡喃; \n(PCDC-30)1,3,3-三甲基-6’-(4-乙氧羰基)-哌啶-1-基)-螺[二 氢吲哚-2,3’-3H-萘并[2,1-b][1,4]噁嗪]; \n(PCDC-31)1,3,3-三甲基-6’-(4-[N-(4-丁基苯基)氨甲酰基]-哌 啶-1-基)-螺[二氢吲哚-2,3’-3H-萘并[2,1-b][1,4]噁嗪]; \n(PCDC-32)1,3,3-三甲基-6’-(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螺 [二氢吲哚-2,3’-3H-萘并[2,1-b][1,4]噁嗪]; \n(PCDC-33)1,3,3-三甲基-6’-(4-(4'-(反式-4-戊基环己 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基)-螺[二氢吲哚-2,3’-3H-萘并 [2,1-b][1,4]噁嗪]; \n(PCDC-34)1,3,3,5,6-五甲基-7’-(4-(4'-(反式-4-戊基环己 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基))-螺[二氢吲哚-2,3’-3H-萘并 [2,1-b][1,4]噁嗪]; \n(PCDC-35)1,3-二乙基-3-甲基-5-甲氧基-6’-(4-(4'-己基氧基- 联苯-4-羰氧基)-哌啶-1-基)-螺[二氢吲哚-2,3’-3H-萘并 [2,1-b][1,4]噁嗪]; \n(PCDC-36)1,3-二乙基-3-甲基-5-[4-(4-十五氟庚氧基-苯基氨 甲酰基)-苄氧基]-6’-(4-(4'-己基氧基-联苯-4-羰氧基)-哌啶-1- 基)-螺[二氢吲哚-2,3’-3H-萘并[2,1-b][1,4]噁嗪]; \n(PCDC-37)2-苯基-2-{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 基}-5-甲酰甲氧基-8-(N-(4-苯基)苯基)氨甲酰基-2H-萘并[1,2-b]吡 喃; \n(PCDC-38)2-苯基-2-{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 基}-5-甲酰甲氧基-8-(N-(4-苯基)苯基)氨甲酰基-2H-荧蒽并[1,2-b] 吡喃; \n(PCDC-39)2-苯基-2-{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 基}-5-甲酰甲氧基-11-(4-{17-(1,5-二甲基-己基)-10,13-二甲基 -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1H-环五[a]菲-3- 基氧基羰氧基}苯基)-2H-荧蒽并[1,2-b]吡喃; \n(PCDC-40)1-(4-羧丁基)-6-(4-(4-丙基苯基)羰氧基)苯 基)-3,3-二甲基-6’-(4-乙氧羰基)-哌啶-1-基)-螺[(1,2-二氢-9H-二 噁戊并[4’,5’:6,7]二氢吲哚-2,3’-3H-萘并[2,1-b][1,4]噁嗪]; \n(PCDC-41)1-(4-羧丁基)-6-(4-(4-丙基苯基)羰氧基)苯 基)-3,3-二甲基-7’-(4-乙氧羰基)-哌啶-1-基)-螺[(1,2-二氢-9H-二 噁戊并[4’,5’:6,7]二氢吲哚-2,3’-3H-萘并[1,2-b][1,4]噁嗪]; \n(PCDC-42)1,3-二乙基-3-甲基-5-(4-{17-(1,5-二甲基-己 基)-10,13-二甲基-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 -1H-环五[a]菲-3-基氧基羰氧基}苯基)-6’-(4-(4'-己基氧基-联苯 -4-羰氧基)-哌啶-1-基)-螺[二氢吲哚-2,3’-3H-萘并[2,1-b][1,4]噁 嗪]; \n(PCDC-43)1-丁基-3-乙基-3-甲基-5-甲氧基-7’-(4-(4'-己基氧 基-联苯-4-羰氧基)-哌啶-1-基)-螺[二氢吲哚-2,3’-3H-萘并 [1,2-b][1,4]噁嗪]; \n(PCDC-44)2-苯基-2-{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 基}-5-甲氧基羰基-6-甲基-2H-9-(4-(4-丙基苯基)羰氧基)苯 基)-(1,2-二氢-9H-二噁戊并[4’,5’:6,7])萘并[1,2-b]吡喃; \n(PCDC-45)3-(4-甲氧基苯基)-3-(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 苯基)-13-乙基-13-羟基-6-甲氧基-7-(4-(4-丙基苯基)羰氧基)苯 基)-3H,13H-[1,2-二氢-9H-二噁戊并[4”,5”:6,7][茚并[2’,3’:3,4]] 萘并[1,2-b]吡喃; \n(PCDC-46)3-苯基-3-(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基)-13- 乙基-13-羟基-6-甲氧基-7-(4-(4-己基苯基)羰氧基)苯 基)-3H,13H-[1,2-二氢-9H-二噁戊并[4”,5”:5,6][茚并[2’,3’:3,4]] 萘并[1,2-b]吡喃; \n(PCDC-47)4-(4-((4-环己叉基-1-乙基-2,5-二氧代吡咯烷-3-亚 基)乙基)-2-噻吩基)苯基-(4-丙基)苯甲酸酯; \n(PCDC-48)4-(4-((4-金刚烷-2-亚基-1-(4-(4-己基苯基)羰氧基) 苯基)-2,5-二氧代吡咯烷-3-亚基)乙基)-2-噻吩基)苯基-(4-丙基)苯 甲酸酯; \n(PCDC-49)4-(4-((4-金刚烷-2-亚基-2,5-二氧代-1-(4-(4-(4- 丙基苯基)哌嗪基)苯基)吡咯烷-3-亚基)乙基)-2-噻吩基)苯基(4-丙 基)苯甲酸酯; \n(PCDC-50)4-(4-((4-金刚烷-2-亚基-2,5-二氧代-1-(4-(4-(4- 丙基苯基)哌嗪基)苯基)吡咯烷-3-亚基)乙基)-1-甲基吡咯-2-基)苯 基(4-丙基)苯甲酸酯; \n(PCDC-51)4-(4-((4-金刚烷-2-亚基-2,5-二氧代 -1-(4-{17-(1,5-二甲基-己基)-10,13-二甲基 -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1H-环五[a]菲-3- 基氧基羰氧基}苯基)吡咯烷-3-亚基)乙基)-1-甲基吡咯-2-基)苯基 (4-丙基)苯甲酸酯; \n(PCDC-52)4-(4-甲基-5,7-二氧代-6-(4-(4-(4-丙基苯基)哌嗪 基)苯基)螺[8,7a-二氢噻吩并[4,5-f]异吲哚-8,2’-金刚烷]-2-基)苯 基(4-丙基)苯基苯甲酸酯; \n(PCDC-53)N-(4-{17-(1,5-二甲基-己基)-10,13-二甲基 -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1H-环五[a]菲-3- 基氧基羰氧基}苯基-6,7-二氢-4-甲基-2-苯基螺(5,6-苯并[b]噻吩 二羧酰亚胺-7,2-三环[3.3.1.1]癸烷); \n(PCDC-54)N-氰基甲基-6,7-二氢-2-(4-(4-(4-丙基苯基)哌嗪基) 苯基)-4-甲基螺(5,6-苯并[b]噻吩二羧酰亚胺-7,2-三环[3.3.1.1]癸 烷); \n(PCDC-55)N-苯基乙基-6,7-二氢-2-(4-(4-(4-己基苯甲酰基氧 基)苯基)哌嗪-1-基)苯基-4-甲基螺(5,6-苯并[b]噻吩二羧酰亚胺 -7,2-三环[3.3.1.1]癸烷); \n(PCDC-56)N-苯基乙基-6,7-二氢-2-(4-(4-(4-己基苯甲酰基氧 基)苯基)哌嗪-1-基)苯基-4-环丙基螺(5,6-苯并[b]噻吩二羧酰亚胺 -7,2-三环[3.3.1.1]癸烷); \n(PCDC-57)N-苯基乙基-6,7-二氢-2-(4-(4-(4-己基苯甲酰基氧 基)苯基)哌嗪-1-基)苯基-4-环丙基螺(5,6-苯并[b]呋喃并二羧酰亚 胺-7,2-三环[3.3.1.1]癸烷); \n(PCDC-58)N-氰基甲基-6,7-二氢-4-(4-(4-(4-己基苯甲酰基氧 基)苯基)哌嗪-1-基)苯基-2-苯基螺(5,6-苯并[b]噻吩二羧酰亚胺 -7,2-三环[3.3.1.1]癸烷); \n(PCDC-59)N-[17-(1,5-二甲基-己基)-10,13-二甲基 -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1H-环五[a]菲-3- 基氧基羰基-6,7-二氢-2-(4-甲氧基苯基)苯基-4-甲基螺(5,6-苯并[b] 噻吩二羧酰亚胺-7,2-三环[3.3.1.1]癸烷); \n(PCDC-60)N-氰基甲基-2-(4-(6-(4-丁基苯基)羰氧基-(4,8-二 氧杂双环[3.3.0]辛-2-基))氧羰基)苯基-6,7-二氢-4-环丙基螺(5,6- 苯并[b]噻吩二羧酰亚胺-7,2-三环[3.3.1.1]癸烷); \n(PCDC-61)6,7-二氢-N-甲氧基羰基甲基-4-(4-(6-(4-丁基苯基) 羰氧基-(4,8-二氧杂双环[3.3.0]辛-2-基))氧羰基)苯基-2-苯基螺 (5,6-苯并[b]噻吩二羧酰亚胺-7,2-三环[3.3.1.1]癸烷);和 \n(PCDC-62)3-苯基-3-(4-吡啶基苯基)-13,13-二甲基-6-甲氧基 -7-(4-(4-(4-(4-(6-(4-(4-(4-羰基苯基羰氧基)苯基)氧羰基)苯氧 基)己基氧基)苯基)哌嗪-1-基)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第 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选自以下: \n(PCDC-a1)3,3-双(4-甲氧基苯基)-10-[4-(4-(反式-4-戊基环己 基)苯甲酰基)苯基]-13,13-二甲基-12-溴-3,13-二氢-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2)3,3-双(4-甲氧基苯基)-10-[4-((4-(反式-4-戊基环 己基)苯氧基)羰基)苯基]-6,13,13-三甲基-3,13-二氢-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3)3-(4-氟苯基)-3-(4-哌啶并苯基)-10-[4-(4-(4-(反 式-4-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6-三氟甲基-11,13,13-三甲 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4)3,3-双(4-甲氧基苯基)-10-[4-(4-(反式-4-戊基环己 基)苯甲酰基)苯基]-5,7-二氟-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5)3-(4-甲氧基苯基)-3-(4-哌啶并苯 基)-10-[4-(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5,7- 二氟-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6)3-(4-甲氧基苯基)-3-(4-吗啉代苯 基)-10-[4-(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5,7- 二氟-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7)3-(4-氟苯基)-3-(4-哌啶并苯基)-10-[4-((4-(反式 -4-戊基环己基)苯氧基)羰基)苯基]-12-溴-5,7-二氟-13,13-二甲基 -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8)3-苯基-3-(4-哌啶并苯基)-10-[4-(4-(4-(反式-4-戊 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12-溴-5,7-二氟-13,13-二甲基 -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9)3-苯基-3-(4-哌啶并苯基)-10-[4-((4-(反式-4-戊基 环己基)苯氧基)羰基)苯基]-12-溴-5,7-二氟-13,13-二甲基-3,13-二 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10)3-(4-氟苯基)-3-(4-哌啶并苯基)-10-[4-(4-(4-(反 式-4-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12-溴-13,13-二甲基-3,13- 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11)3,3-双(4-甲氧基二壬苯基)-10-[4-(4-(4-(反式-4- 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12-溴-6,7-二甲氧基-11,13,13- 三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12)3,3-双(4-甲氧基苯基)-10-[4-(4-(4-(反式-4-戊基 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6-三氟甲基-12-溴-13,13-二甲基 -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13)3,3-双(4-甲氧基苯基)-10,12-双[4-(4-(4-(反式 -4-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6-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 -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14)3,3-双(4-甲氧基苯基)-10-[4-(4-(4-(反式-4-戊基 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5,7-二氟-13,13-二甲基-3,13-二氢- 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15)3,3-双(4-甲氧基苯基)-10-[4-(4-(4-(反式-4-戊基 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6-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 -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16)3,3-双(4-甲氧基苯基)-10-[4-(4-(4-(反式-4-戊基 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5,7-二氟-12-溴-13,13-二甲基-3,13- 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17)3-(4-氟苯基)-3-(4-吗啉代苯基)-10-[4-(4-(4-(反 式-4-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6-三氟甲基-13-甲基-13-丁 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18)3-(4-氟苯基)-3-(4-吗啉代苯基)-10-[4-(4-(4-(反 式-4-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5,7-二氟-12-溴-13,13-二 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19)3-苯基-3-(4-甲氧基苯基)-10-[4-(4-(4-(反式-4- 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6-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 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20)3-苯基-3-(4-吗啉代苯基)-10-[4-(4-(4-(反式-4- 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6-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 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21)3,3-双(4-氟苯基)-10-[4-(4-(4-(反式-4-戊基环己 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6-三氟甲基-12-溴-13,13-二甲基-3,13-二 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22)3,3-双(4-氟苯基)-10-[4-(4-(4-(反式-4-戊基环己 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6-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 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23)3-(4-甲氧基苯基)-3-(4-丁氧基苯 基)-10-[4-(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6-三 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 \n(PCDC-a24)3-(4-氟苯基)-13,13-二甲基-3-(4-吗啉代苯 基)-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 苯基)-6-(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25)3-(4-丁氧基苯基)-3-(4-氟苯基)-13,13-二甲基 -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 基)-6-(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26)3-(4-(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苯基)-13,13- 二甲基-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 基)苯基)-3-苯基-6-(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 [1,2-b]吡喃; \n(PCDC-a27)3-(4-丁氧基苯基)-3-(4-氟苯基)-13,13-二甲基 -10-(4-(((反式,反式-4'-戊基-[1,1'-双(环己烷)]-4-基)氧基)羰 基)苯基)-6-(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 \n(PCDC-a28)3-(4-氟苯基)-13-羟基-13-甲基-10-(4-(4'-(反式 -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基)-3-(4-丁氧基苯 基)-6-(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29)3-(4-甲氧基苯基)-13,13-二甲基-10-(4-(4'-(反式 -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基)-3-(4-(三氟甲氧 基)苯基)-6-(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 \n(PCDC-a30)3,3-双(4-羟基苯基)-10-[4-(4-(4-(反式-4-戊基环 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6-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 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31)3-(4-吗啉代苯基)-3-苯基-13,13-二甲基 -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 基)-6-(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32)3-(4-吗啉代苯基)-3-(4-氟苯基)-13,13-二甲基 -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 基)-6-(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40)12-溴-3-(4-丁氧基苯基)-3-(4-氟苯基)-13,13-二 甲基-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羰基)氧基) 苯甲酰基)-6-(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 吡喃; \n(PCDC-a41)3-(4-丁氧基苯基)-5,7-二氯-11-甲氧基-3-(4-甲氧 基苯基)-13,13-二甲基-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 苯]-4-基甲酰胺基)苯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 吡喃; \n(PCDC-a42)3-(4-丁氧基苯基)-3-(4-氟苯基)-13,13-二甲基 -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羰基)氧基)苯 甲酰基)-6-(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 \n(PCDC-a43)5,7-二氯-3,3-双(4-羟基苯基)-11-甲氧基-13,13- 二甲基-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 基)苯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44)6,8-二氯-3,3-双(4-羟基苯基)-11-甲氧基-13,13- 二甲基-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 基)苯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45)3-(4-丁氧基苯基)-5,8-二氟-3-(4-氟苯基)-13,13- 二甲基-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 基)苯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46)3-(4-丁氧基苯基)-3-(4-氟苯基)-13,13-二甲基 -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羰基)哌嗪-1- 基)-6-(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47)3-(4-吗啉代苯基)-3-(4-甲氧基苯基)-10,7-双 [4-(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苯基]-5-氟-13,13- 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48)3-(4-吗啉代苯基)-3-(4-甲氧基苯 基)-10-[4-(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2-(三氟甲 基)苯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 \n(PCDC-a49)3,3-双(4-甲氧基苯基)-10-[4-(4-(4-(反式-4-戊基 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2-(三氟甲基)苯基]-13,13-二甲基-3,13-二 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50)3-(4-吗啉代苯基)-3-(4-甲氧基苯 基)-10-[4-(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基)苯甲酰基)-2-(三氟甲 基)苯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 \n(PCDC-a51)3,3-双(4-甲氧基苯基)-13,13-二甲基-10-(2-甲基 -4-(反式-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4-基氧基)羰基)环己 烷甲酰胺基)苯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52)3-(4-(4-(4-丁基苯基)哌嗪-1-基)苯基)-3-(4-甲氧 基苯基)-13,13-二甲基-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4-基 甲酰胺基)-2-(三氟甲基)苯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 [1,2-b]吡喃; \n(PCDC-a53)3-(4-(4-(4-丁基苯基)哌嗪-1-基)苯基)-3-(4-甲氧 基苯基)-13,13-二甲基-10-(2-甲基-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 苯-4-基甲酰胺基)苯基)-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甲酰基)苯 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54)3-(4-甲氧基苯基)-13,13-二甲基-7,10-双 (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基)-3-苯基 -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55)3-p-甲苯基-3-(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13,13-二 甲基-7-(4'-(反式,反式-4'-戊基双(环己烷-4-)羰氧基)联苯羰氧 基)-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 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56)10-(4-(((3S,8S,9S,10R,13R,14S,17R)-10,13-二甲 基-17-((R)-6-甲基庚-2- 基)-2,3,4,7,8,9,10,11,12,13,14,15,16,17-十四氢-1H-环五[a]菲 -3-基氧基)羰基)哌嗪-1-基)-3-(4-甲氧基苯基)-13,13-二甲基 -3-(4-吗啉代苯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a57)6-甲氧基-3-(4-甲氧基苯基)-13,13-二甲基 -3-(4-((S)-2-甲基丁氧基)苯基)-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 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 吡喃; \n(PCDC-a58)6-甲氧基-3-(4-甲氧基苯基)-13,13-二甲基 -3-(4-((S)-2-甲基丁氧基)苯基)-7-(4'-(反式,反式-4'-戊基双(环 己烷-4-)羰氧基)联苯羰氧基)-10-(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 -4-基甲酰胺基)苯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和 \n(PCDC-a59)6-甲氧基-3-(4-甲氧基苯基)-13,13-二甲基 -3-(4-((S)-2-甲基丁氧基)苯 基)-10-(4-(((3R,3aS,6S,6aS)-6-(4'-(反式-4-戊基环己基)联苯羰 氧基)六氢呋喃并[3,2-b]呋喃-3-基氧基)羰基)苯基)-3,13-二氢-茚 并[2′,3′:3,4]萘并[1,2-b]吡喃。 \n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光 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选自以下: \n(PCDC-b1)3-(4-氟苯基)-3-(4-(哌啶-1-基)苯基)-13-甲氧基 -13-乙基-6-甲氧基-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甲酰基)氧 基)-[1,1’-联苯]-4-羰氧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 [1,2-b]吡喃; \n(PCDC-b2)3-(4-氟苯基)-3-(4-(哌啶-1-基)苯基)-13-甲氧基 -13-乙基-6-甲氧基-7-(4-(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 苯]-4-羰氧基)苯甲酰基氧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 [1,2-b]吡喃; \n(PCDC-b3)3,3-双(4-甲氧基苯基)-13-甲氧基-13-乙基-6-甲氧 基-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甲酰基)氧基)-[1,1’-联 苯]-4-羰氧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4)3,3-双(4-甲氧基苯基)-13-甲氧基-13-乙基-6-甲氧 基-7-(4-(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羰氧基)苯甲 酰基氧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5)3-(4-氟苯基)-3-(4-(哌啶-1-基)苯基)-13-甲氧基 -13-乙基-6-甲氧基-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 苯]-4-羰氧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6)3,3-双(4-甲氧基苯基)-13-甲氧基-13-乙基-6-甲氧 基-7-((反式,反式)-4’-戊基-[1,1’-双(环己烷)]-4-羰氧基)-3,13- 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7)3,3-双(4-氟苯基)-13-甲氧基-13-乙基-6-甲氧基 -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羰氧基)-[1,1’-联 苯]-4-羰氧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8)3-(4-甲氧基苯基)-3-(4-(哌啶-1-基)苯基)-13-甲氧 基-13-乙基-6-甲氧基-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 苯]-4-羰氧基)-[1,1’-联苯]-4-羰氧基)-3,13-二氢-茚并[2’,3’:3,4] 萘并[1,2-b]吡喃; \n(PCDC-b9)3-(4-甲氧基苯基)-3-(4-吗啉代苯基)-13-甲氧基 -13-乙基-6-甲氧基-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 苯]-4-羰氧基)-[1,1’-联苯]-4-羰氧基)-3,13-二氢-茚并[2’,3’:3,4] 萘并[1,2-b]吡喃; \n(PCDC-b10)3-(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3-苯基-13-甲氧 基-13-乙基-6-甲氧基-7-(4’-(4-(2-羟基乙氧基)苯甲酰基氧 基)-[1,1’-联苯]-4-羰氧基)-[1,1’-联苯]-4-羰氧基)-3,13-二氢-茚 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11)3,3-双(4-甲氧基苯基)-13-甲氧基-13-乙基-6-甲氧 基-7-(3-苯基丙酰基氧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 吡喃; \n(PCDC-b12)3,3-双(4-甲氧基苯基)-13-甲氧基-13-乙基-6-甲氧 基-7-(2-甲基-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 胺基)苯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13)3,3-双(4-甲氧基苯基)-6,13-二甲氧基 -7-(4-(4-(反式,反式-4’-戊基-[1,1’-双(环己烷)]-4-羰氧基)苯基) 哌嗪-1-基)-13-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 吡喃; \n(PCDC-b14)3,3-双(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7-(4-(4-(反式, 反式-4’-戊基-[1,1’-双(环己烷)]-4-羰氧基)苯基)哌嗪-1-基)-13- 羟基-13-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15)3,3-双(4-甲氧基苯基)-6,7-二(4-(4-(反式,反式 -4’-戊基-[1,1’-双(环己烷)]-4-羰氧基)苯基)哌嗪-1-基)-13-甲氧 基-13-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16)3,3-双(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7-(4-(4-((反式, 反式)-4’-戊基-[1,1’-双(环己烷)]-4-羰氧基)苯基)哌嗪-1-基)-13- 氟-13-三氟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17)3-(4-氟苯基)-3-(4-(哌啶-1-基)苯基)-7-(2-甲基 -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 基)-11-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 [1,2-b]吡喃; \n(PCDC-b18)3-(4-丁氧基苯基)-3-(4-甲氧基苯基)-7-(2-甲基 -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 基)-11-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 [1,2-b]吡喃; \n(PCDC-b19)3-(4-(N-吗啉基)苯基)-3-苯基-7-(4-(4'-(反式-4- 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基)-10,12-二氟 -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20)3-(4-氟苯基)-3-(4-(哌啶-1-基)苯 基)-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 苯基)-10,12-二氟-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 [1,2-b]吡喃; \n(PCDC-b21)3,3-双(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7-(2-甲基 -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 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 萘并[1,2-b]吡喃; \n(PCDC-b22)3,3-双(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7-(4-(4'-(反式 -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基)-10,12-二(三氟 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23)3,3-双(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7-(2-甲基 -4-(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甲酰基)苯基)苯基)-10,12-二(三 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 \n(PCDC-b24)3,3-双(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7-(2-甲基 -4-(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甲酰基)苯甲酰基)苯基)-10,12-二 (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 吡喃; \n(PCDC-b25)3-(4-甲氧基苯基)-3-苯基-6-甲氧基-7-(2-甲基 -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 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 萘并[1,2-b]吡喃; \n(PCDC-b26)3-(4-甲氧基苯基)-3-苯基-6-甲氧基-7-(2-甲基 -4-(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甲酰基)苯基)苯基)-10,12-二(三 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 \n(PCDC-b27)3-(4-甲氧基苯基)-3-苯基-6-甲氧基-7-(2-甲基 -4-(4-((反式,反式)-4'-戊基-[1,1'-双(环己烷)]-4-甲酰胺基)苯 甲酰基)苯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28)3-(4-甲氧基苯基)-3-苯基-6-甲氧基-7-(2-甲基 -4-(反式-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氧基) 羰基)环己烷甲酰胺基)苯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 -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29)3-(4-N-吗啉基苯基)-3-苯基-6-甲氧基-7-(2-甲基 -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 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 萘并[1,2-b]吡喃; \n(PCDC-b30)3-(4-N-吗啉代苯基)-3-苯基-6-甲氧基-7-(2-甲基 -4-(反式-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氧基) 羰基)环己烷甲酰胺基)苯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 -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31)3-(4-N-吗啉代苯基)-3-苯基-6-甲氧基 -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 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 萘并[1,2-b]吡喃; \n(PCDC-b32)3-(4-N-吗啉代苯基)-3-(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 -7-(2-甲基-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 基)苯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33)3-(4-N-吗啉代苯基)-3-(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 -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 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 萘并[1,2-b]吡喃; \n(PCDC-b34)3-苯基-3-(4-(哌啶-1-基)苯基)-6-甲氧基 -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甲酰基)-2-(三氟甲基)苯 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 萘并[1,2-b]吡喃; \n(PCDC-b35)3,3-双(4-氟苯基)-6-甲氧基-7-(4-(4'-(反式-4-戊 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基)-10,12-二(三氟甲 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36)3,3-双(4-氟苯基)-6-甲氧基-7-(反式-4-(4'-(反式 -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氧基羰基)环己烷羰氧基)-10,12- 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 [1,2-b]吡喃; \n(PCDC-b37)3-(4-(哌啶-1-基)苯基)-3-苯基-6-甲氧基-7-(反式 -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氧基羰基)环己烷羰 氧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38)3-(4-(N-吗啉代)苯基)-3-苯基-6-甲氧基-7-(反式 -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氧基羰基)环己烷羰 氧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39)3-(4-(N-吗啉代)苯基)-3-苯基-6-甲氧基 -7-(4-(4-((反式,反式)-4'-戊基-[1,1'-双(环己烷)]-4-羰氧基)苯 基)苯甲酰基氧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 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40)3,3-双(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7-(4-(4-((反式, 反式)-4'-戊基-[1,1'-双(环己烷)]-4-羰氧基)苯基)苯甲酰基氧 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 萘并[1,2-b]吡喃; \n(PCDC-b41)3-(4-氟苯基)-3-(4-(哌啶-1-基)苯基)-6-甲氧基 -7-(4-(4-((反式,反式)-4'-戊基-[1,1'-双(环己烷)]-4-羰氧基)苯 基)苯甲酰基氧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 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42)3-(4-氟苯基)-3-(4-(哌啶-1-基)苯基)-6-甲氧基 -7-(反式-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氧基羰基) 环己烷羰氧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43)3,3-双(4-甲氧基苯基)-6,13-二甲氧基-7-(反式 -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氧基羰基)环己烷羰 氧基)-13-乙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44)3,3-双(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7-(4-(4-(反式, 反式-4’-戊基-[1,1’-双(环己烷)]-4-羰氧基)苯基)哌嗪-1- 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 萘并[1,2-b]吡喃; \n(PCDC-b45)3,3-双(4-羟基苯基)-6-甲氧基-7-(4-(4-(反式,反 式-4’-戊基-[1,1’-双(环己烷)]-4-羰氧基)苯基)哌嗪-1-基)-10,12- 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 [1,2-b]吡喃; \n(PCDC-b46)3,3-双(4-氟苯基)-6-甲氧基-7-(4-(4-(反式,反式 -4’-戊基-[1,1’-双(环己烷)]-4-羰氧基)苯基)哌嗪-1-基)-10,12-二 (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 吡喃; \n(PCDC-b47)3-(4-甲氧基苯基)-3-(4-N-吗啉代苯基)-6-甲氧基 -7-(4-(4-(反式,反式-4’-戊基-[1,1’-双(环己烷)]-4-羰氧基)苯基) 哌嗪-1-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48)3,3-双(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7-(4-(4-(反式 -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氧基羰基)环己烷羰 氧基)苯基)哌嗪-1-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 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49)3,3-双(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7-(4-(4-(反式 -4-(4-(反式-4-戊基环己基)-苯基氧基羰基)-环己烷羰氧基)苯基)哌 嗪-1-基)-10,12-二(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50)3,3-双(4-甲氧基苯基)-7-(4-(4-(反式-4-戊基环己 基)phen氧羰基)苯基)-11-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 [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51)3-(4-氟苯基)-3-(4-(哌啶-1-基)苯基)-6-甲基 -7-(4-(4'-(反式-4-戊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 基)-11-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 [1,2-b]吡喃; \n(PCDC-b52)3,3-双(4-羟基苯基)-6-甲基-7-(4-(4'-(反式-4-戊 基环己基)-[1,1'-联苯]-4-基甲酰胺基)苯基)-11-三氟甲基-13,13- 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PCDC-b53)3,3-双(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7-(4-(4-(反式, 反式-4’-戊基-[1,1’-双(环己烷)]-4-羰氧基)苯基)哌嗪-1-基)-11- 三氟甲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 喃; \n(PCDC-b54)3-(4-(4-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3-苯基-6-甲氧基 -7-(4-((4-(反式-4-丙基环己基)苯氧基)羰基)苯基氧基羰 基)-13,13-二甲基-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和 \n(PCDC-b55)3,3-双(4-甲氧基苯基)-7-(4-([1,1':4',1”-ter 苯基]-4-基氨甲酰基)哌嗪-1-基)-6,13-二甲氧基-13-三氟甲基 -3,13-二氢-茚并[2’,3’:3,4]萘并[1,2-b]吡喃。 \n更大体来说,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包括:(a)至少一个光致变色基团(PC),其可以选自,例如,吡 喃,噁嗪,和俘精酸酐;和(b)至少一个附接到该光致变色基团的延长 剂或基团。这样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详细描述于美国专利 No.7,342,112B1第5栏,第35行-第14栏,第54行;和表1,所引 用的部分在此通过引用纳入。其它合适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和用于它们 制备的反应方案可以参见美国专利No.7,342,112B1第23栏,第37 行-第78栏,第13行,所引用的部分在此通过引用纳入。 \n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光致变色(PC)基团可 以选自于其的热可逆的光致变色吡喃非限定性的例子包括苯并吡喃, 萘并吡喃,例如萘并[1,2-b]吡喃,萘并[2,1-b]吡喃,茚并稠合的萘 并吡喃,例如公开在美国专利5645767中的那些,和杂环-稠合的萘并 吡喃,例如公开在美国专利No.5723072,5698141,6153126和6022497 中的那些,其在此引入作为参考;螺芴并[1,2-b]吡喃,例如螺–9-芴 并[1,2-b]吡喃;菲并吡喃;喹啉并吡喃;荧蒽并吡喃;螺吡喃,例如, 螺(苯并二氢吲哚)萘并吡喃,螺(二氢吲哚)苯并吡喃,螺(二氢吲哚) 萘并吡喃,螺(二氢吲哚)喹啉并吡喃和螺(二氢吲哚)吡喃。萘并吡喃 和互补的有机光致变色物质更具体的例子描述在美国专利5658501 中,其在此明确引入作为参考。螺(二氢吲哚)吡喃也描述在教科书 Techniques\xa0in\xa0Chemistry,第III卷,“光chromism”,第3章,Glenn\xa0 H.Brown,编辑,John\xa0Wiley\xa0and\xa0Sons,Inc.,纽约,1971中,其在 此引入作为参考。 \nPC可以选自于其的光致变色噁嗪非限定性的例子包括苯并噁嗪, 吩噁嗪和螺-噁嗪,例如螺(二氢吲哚)吩噁嗪,螺(二氢吲哚)吡啶并苯 并噁嗪,螺(苯并二氢吲哚)吡啶并苯并噁嗪,螺(苯并二氢吲哚)吩噁 嗪,螺(二氢吲哚)苯并噁嗪,螺(二氢吲哚)荧蒽并噁嗪和螺(二氢吲哚) 喹啉并噁嗪。PC可以选自于其的光致变色俘精酸酐非限定性的例子包 括:俘精酰亚胺,和3-呋喃基和3-噻吩基俘精酸酐和俘精酰亚胺,其 公开在美国专利4931220中(其在此明确引入作为参考)和任何前述光 致变色材料/化合物的混合物。 \n根据一些实施方案,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包括至少两 种光致变色化合物(PC),在该情况中,PC可以经由在单个PC上的连 接基取代基来彼此相连。例如该PC可以是可聚合光致变色基团或适于 与主材相容的光致变色基团(“相容化的光致变色基团”)。PC可以选 自于其的,并且其可用于与这里公开的不同的非限定性实施方案相组 合的可聚合光致变色基团非限定性的例子公开在美国专利6113814 中,其在此明确引入作为参考。PC可以选自于其的,并且其可用于与 这里公开的不同的非限定性实施方案相组合的相容化光致变色基团非 限定性的例子公开在美国专利6555028中,其在此明确引入作为参考。 \n其他合适的光致变色基团和互补的光致变色基团描述在美国专 利6080338第2栏第21行-第14栏第43行;6136968第2栏第43行 -第20栏第67行;6296785第2栏第47行-第31栏第5行;6348604 第3栏第26行-第17栏第15行;6353102第1栏第62行-第11栏第 64行;和6630597第2栏第16行-第16栏第23行;前述专利的公开 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n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包括至 少一个第一光致变色部分(或第一PC部分/基团),第二光致变色二色 性化合物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光致变色部分(或第二PC部分/基团),每 个第一光致变色部分和每个第二光致变色部分在各种情况中独立地选 自茚并稠合萘并吡喃,萘并[1,2-b]吡喃,萘并[2,1-b]吡喃,螺芴并 [1,2-b]吡喃,菲并吡喃,喹啉并吡喃,莹蒽并吡喃,螺吡喃,苯并噁 嗪,萘并噁嗪,螺(二氢吲哚)萘并噁嗪,螺(二氢吲哚)吡啶并苯并噁 嗪,螺(二氢吲哚)莹蒽并噁嗪,螺(二氢吲哚)喹啉并噁嗪,俘精酸酐, 俘精酰亚胺,二芳烯,二芳烷烯,二芳烯烯,热可逆光致变色化合物, 和非热可逆光致变色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n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存在于各自第一或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其量(或比例)使得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表现出 期望的光学性质,例如期望的水平的光致变色活性和期望的水平的二 色性活性。存在于各自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中的第一和第二 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特定量不是关键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 各种情况中提供至少足够量从而产生期望的效果。为了非限制性说明 的目的,存在于各自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中的第一和第二光 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量可以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但不限于,特定 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吸收特性,特定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在 光致变色活化后的颜色和强度,特定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在二色 性活化后的二色性活性水平,以及用于掺入特定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至特定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中的方法。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第一光致变 色二色性层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其量为 0.01-40重量%,或0.05-15,或0.1-5重量%,基于第一光致变色二色 性层的重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第二 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 其量为0.01-40重量%,或0.05-15,或0.1-5重量%,基于第二光致 变色二色性层的重量。 \n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可以根据本领域熟知的方法制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和 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根据美国专利 No.7,256,921第35栏,第28行到第66栏,第60行提供的描述制备, 其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纳入。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包括单一层或多 个层,其中的每一个包括可以相同或不同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 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包括单一层或多 个层,其中的每一个包括可以相同或不同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 物。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各自独立地通过本领域熟知 的方法形成,包括,但不限于:层压例如一个或多个塑料片材或膜; 模内成型,例如模内涂覆;膜流延;和涂覆方法。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独立地由各第一或第二光致变色 二色性涂料组合物形成。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涂料组合物可 以各自独立地为可固化的光致变色二色性涂料组合物,即可通过暴露 于例如以下而固化:环境温度,例如在双组分涂料组合物的情况下; 升高的温度(例如,150℃-190℃,5-60分钟),例如在热固化的涂料 组合物的情况下;或光化学辐射,例如在紫外光可固化的涂料组合物的 情况下。 \n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典型地和独立地包括有机 基质,例如热塑性有机基质和/或交联的有机基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至少一部分有机基质可以独立地 包括各向异性材料,例如液晶材料,添加剂,低聚物,和/或聚合物, 下问将进一步详细讨论。对于有机基质另外地或可选地,该第一和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各自独立地包括无机基质,包括,例如,硅 烷连接基,硅氧烷连接基和/或钛酸盐连接基。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 二色性层的有机基质可以在各种情况下独立地包括,例如:丙烯酸酯 残基(或单体单元)和/或甲基丙烯酸酯残基;乙烯基残基;醚连接基; 硫醚连接基,包括单硫醚连接基和/或多硫醚连接基;羧酸酯连接基; 碳酸酯连接基(例如,-O-C(O)-O-);氨基甲酸酯连接基(例如, -N(H)-C(O)-O-);和/或硫代氨基甲酸酯连接基(例如, -N(H)-C(O)-S-)。 \n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各自独立地具有任何合适 的厚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独 立地具有0.5-50微米,例如1-45微米,或2-40微米,或5-30微米, 或10-25微米的。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 二色性层各自独立地进一步包括相分离聚合物,其包括:至少部分地 有序的基体相;和至少部分地有序的客体相。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 的客体相包括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该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至少一部分客体相定 向。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客体相包括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 该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至少部分地与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 至少一部分客体相定向。 \n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方式,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第二光 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独立地进一步包括互穿聚合物网络,其包括:至 少部分地有序的各向异性材料,和聚合物材料。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 层的各向异性材料包括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第一光致变色二 色性化合物至少部分地与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至少一部分各向异 性材料定向。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各向异性材料包括第二光致变 色二色性化合物,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至少部分地与第二光致 变色二色性层的至少一部分各向异性材料定向。 \n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第二光致 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独立地进一步包括各向异性材料。本文使用的术语 “各向异性”是指当在至少一个不同的方向测量时具有至少一种性质 的值不同。因而,“各向异性材料”是当在至少一个不同的方向测量 时具有至少一种性质的材料。可以包括在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 性层中的各向异性材料的非限制性实例包括,但不限于,本文进一步 描述关于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任选的第一和第二定向层的那 些液晶材料。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各向异性材料,和 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各向异性材料,各自独立地包括液晶材料。 液晶材料的类别包括,但不限于,液晶低聚物,液晶聚合物,介晶化 合物,和它们的组合。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独立地 包括:(i)至少部分由单体介晶化合物制备的液晶低聚物和/或聚合物; 和/或(ii)介晶化合物,在各种情况下描述于美国专利No.7,910,019 B2在其第43-90栏的表1中所述,其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纳入。 \n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各自第一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 的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至少部分地该特 定的层的各向异性材料的相互作用而定向,该各向异性材料本身是至 少部分地有序的。为了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光致变色 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定向,使得二色性状态中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的长轴基本上平行于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各向异性材料的总 体方向。此外,虽然不是必须的,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 物可以各自独立地连接到或与各自第一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至少 部分地有序的各向异性材料的至少一部分反应。 \n有序化或引入有序化至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各向 异性材料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将各向异性材料暴露于磁场,电场, 线性偏振化紫外辐射,线性偏振化红外辐射,线性偏振化可见光辐射, 和剪切力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或另外地,各向异性材料可以通过使 至少一部分各向异性材料与另一种材料或结构而至少部分地有序。例 如,各向异性材料可以通过使各向异性材料与定向层(或取向装置)(例 如,但不限于,以下进一步详细描述的第一和第二定向层)定向而至少 部分地有序。 \n通过使至少一部分各向异性材料有序化,可以至少部分地定向至 少一部分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所述第一和/或第二 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包含于或以其它方式连接于各自第一和/或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各向异性材料。虽然不是必须的,该第一和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自独立地至少部分地定向,同时处于 活化状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向异性材料的有序化和/或第一和/ 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定向可以各自独立地在施加或形成各 自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前、期间或之后进行。 \n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和相关的各向异性材料可 以各自独立地在各自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施加和形成 期间定向和有序化。为了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并参考第一光致变色二 色性层,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利用在施涂期间将剪切力引入各 向异性材料的涂覆技术施涂,使得各向异性材料至少部分地有序,大 体平行于所施加的剪切力的方向。为了进一步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 溶液或混合物(任选地在溶剂或载体中)包括,例如,第一光致变色二 色性化合物,各向异性材料可以涂覆到基材上,使得剪切力由于基材 表面被施涂的材料之间的相对移动而引入被施涂的材料。可以引入至 少足够剪切力的涂覆方法的实例是幕涂法。剪切力可以使至少一部分 各向异性材料在基本上平行于表面的移动的总体方向上有序化。如上 所述,通过使至少一部分各向异性材料以这样的方式有序化,至少一部 分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定向。此外,和任选地, 通过使至少一部分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在幕涂法期 间暴露于光化学辐射,从而将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转 化成活化状态,使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至少部分定 向,同时处于活化状态也可以实现。 \n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和各向异性材料可以在施 涂各自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后定向和有序化。为了非限制 性说明的目的并参考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和各向异性材料的溶液或混合物(任选地在溶剂或载体中)可以旋 涂至少一部分基材上。之后,至少一部分各向异性材料可以,例如,通 过使各向异性材料暴露于磁场,电场,线性偏振化紫外辐射,线性偏 振化红外辐射,线性偏振化可见光辐射,和/或剪切力而有序化。可选 地或另外地,各向异性材料可以通过使其与另一种材料或结构,例如 定向层定向而至少部分地有序。 \n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和相关的各向异性材料可 以各自独立地定向和有序化,然后施涂各自第一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 性层。为了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并参考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第一 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和各向异性材料的溶液或混合物(任选地在溶 剂或载体中)可以施涂到有序的聚合物片材上以在其上形成层。之后, 至少一部分各向异性材料可以与底下的有序的聚合物片材定向。聚合 物片材可以接下来通过,例如,本领域熟知的层压或粘接方法施涂到 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基材。可选地,有序的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 色性层可以各自独立地通过本领域熟知的方法,例如热压印从各自聚 合物片材转移到底下的结构(例如,基材或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或 其上。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 性层可以各自独立地包括相分离聚合物,其包括:基体相;和分布在 基体相中的客体相。各基体相可以独立地包括至少部分地有序的液晶 聚合物。各客体相可以独立地包括至少部分地有序的各向异性材料和 至少一部分第一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根据需要,它们可以 至少部分地定向。至少部分地定向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 可以各自独立地与各自至少部分地有序的各向异性材料相互作用来至 少部分地定向。 \n为了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并参考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在一些 实施方式中,相分离聚合物体系包括,包括液晶材料的基体相形成材 料,和包括各向异性材料和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客体相形成 材料,其施涂在基材之上。在施涂相分离聚合物体系之后,基体相的至 少部分液晶材料和客体相的至少一部分各向异性材料是至少部分地有 序的,使得至少一部分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与客体相的至少部 分地有序的各向异性材料的至少一部分定向。使相分离聚合物体系的 基体相形成材料和客体相形成材料有序化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使 施涂的层暴露于以下至少一种:磁场,电场,线性偏振化红外辐射, 线性偏振化紫外辐射,线性偏振化可见光辐射,和剪切力。可选地或 另外地,使基体相形成材料和客体相形成材料有序化可以包括通过与 底下的定向层的相互作用而定向,如本文进一步详细描述的那样。上 述非限制性说明也适用于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 \n在使基体相形成材料和客体相形成材料有序化后,客体相形成材 料可以通过聚合引发的相分离和/或溶剂引发的相分离与基体相形成 材料。虽然基质和客体相形成材料的分离是关于客体相形成材料与基 体相形成材料分离而描述的,应领会的是,这样的表述意图涵盖两种 相形成材料之间的任何分离。也就是说,这样的表述意图涵盖客体相 形成材料与基体相形成材料的分离,和基体相形成材料与客体相形成 材料的分离,以及两种相形成材料的同时分离,和它们的任何组合。 \n根据一些实施方式,各基体相形成材料可以独立地包括选自液晶 单体、液晶预聚物、和液晶聚合物的液晶材料。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各客体相形成材料可以独立地包括选自液晶介晶,液晶单体,和液晶 聚合物将预聚物的液晶材料。此类材料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描述 于以上的那些,和本文进一步关于任选的第一和第二定向层的那些。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相分离聚合物体系可以独立地包括包括液 晶单体的基体相形成材料,包括液晶介晶的客体相形成材料和视情况 而定的第一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混合物。在这样的非限制 性实施方式中,使客体相形成材料与基体相形成材料可以包括聚合引 发的相分离。典型地,基体相的液晶单体可以聚合,从而与客体相形 成材料的至少一部分液晶介晶分离。聚合方法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 光引发的聚合和热引发的聚合。 \n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各相分离聚合物体系可以独立地包 括,以下的混合物:包括液晶单体的基体相形成材料,包括具有与基 体相的液晶单体不同官能度的低粘度液晶单体的客体相形成材料,和 视情况而定的第一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本文使用的术语“低 粘度液晶单体”是指在室温下自由流动的液晶单体混合物或溶液。典 型地,使客体相形成材料与基体相形成材料分离包括聚合引发的相分 离。例如,基体相的至少一部分液晶单体可以在不引起客体相的液晶单 体聚合的条件下聚合。在基体相形成材料的聚合期间,客体相形成材 料典型地与基体相形成材料分离。之后,客体相形成材料的液晶单体 可以在单独的聚合过程中聚合。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相分离聚合物体系可以独立地包括,在至 少一种常用溶剂中的以下的溶液:包括液晶聚合物的基体相形成材料, 包括不同于基体相形成材料的客体相形成材料的液晶聚合物的液晶聚 合物,和视情况而定的第一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使客体相 形成材料与基体相形成材料分离典型地包括溶剂引发的相分离。典型 地,至少一部分常用溶剂从液晶聚合物的混合物蒸发,从而引起两相 彼此分离。 \n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各 自独立地包括互穿聚合物网络。至少部分地有序的各向异性材料和聚 合物材料可以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其中至少一部分聚合物材料与至 少部分地有序的各向异性材料的至少一部分互穿。本文使用的术语“互 穿聚合物网络”是指缠绕的组合聚合物,其中的至少一种是交联的,它 们彼此不粘接到一起。因而,本文使用的术语互穿聚合物网络包括半 互穿聚合物网络。例如,参见L.H.Sperling,Introduction\xa0to\xa0Physical\xa0Polymer\xa0Science,John\xa0Wiley&Sons,New\xa0York(1986) 第46页。此外,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定向第一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 化合物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至少部分地与各自至少部分地有序的各向异 性材料定向。再此外,该聚合物材料可以是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的, 条件是,总得来看,第一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根据情况,是各 向异性的。形成这样的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方法更详细地 描述如下。 \n根据一些实施方式,各各向异性材料可以独立地适于使各自第一 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以期望的速率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 态。通常,常规光致变色化合物可以进行响应于光化学辐射从一种同 分异构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其中各同分异构形式具有特性吸收光谱。 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 以各自独立地进行类似的同分异构转变。不意图受任何理论束缚,这 种同分异构转变(以及逆向转变)发生的速率或速度部分取决于特定的 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其可以被称为“主体(host)”)周围的局部环 境的性质。虽然在此没有限制,据信,基于目前的证据,第一和/或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转变速率部分取决于各自主体的链段的柔 性,和更具体地取决于各自主体的链段的移动性或粘度。相应地,据 信,不意图受任何理论束缚,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 转变速率在具有柔性链段的主体中通常快于在具有坚硬或刚性链段的 主体中。因此,并且根据一些实施方式,当各向异性材料是主体时, 各向异性材料可以适于使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以期 望的速率在各种同分异构状态之间转变。例如,各向异性材料可以通 过调节各向异性材料的分子量和/或交联密度来适应。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各自独立地 包括相分离聚合物,其包括:包括液晶聚合物的基体相,和分布在该 基体相内的客体相。客体相可以包括各向异性材料。典型地,主要的 第一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含于各自相分离聚合物的各自 客体相中。如前所述,由于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转变速率部分取 决于含有它或它所在的主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和/或第二光致 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转变速率基本上取决于各自客体相的性质。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和在此进一步详细讨论的,本发明的光致变 色二色性制品可以包括第一定向层和/或第二定向层(也称为定向或取 向装置)。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可以包括: 插入在基材和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间的第一定向层,其中第一定 向层和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至少部分地抵靠(或接触)彼此;和/或第 二定向层插入在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 间,其中第二定向层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至少部分地抵靠(或接触) 彼此。该第一和第二定向层可以在本文中也可被称为第一和第二取向 装置。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通过 与底下的第一定向层相同作用而至少部分地定向。第二光致变色二色 性层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通过与底下的第二定向层相互 作用而至少部分地定向。 \n参考图3,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5包括插入在基材11和第一光致 变色二色性层23之间的第一定向层47。第一定向层47和上面的第一 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3至少部分地彼此抵靠。进一步参考图3,光致变 色二色性制品5还包括插入在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9和第一光致变 色二色性层23之间的第二定向层50。第二定向层50和上面的第二光 致变色二色性层29至少部分地彼此抵靠。如图3中所示,第一光致变 色二色性层23和第二定向层50彼此抵靠。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 或多个另外的层(未示出)可以插入在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3和第 二定向层50之间。 \n图3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5还包括插入在基材11和第一定向 层47之间的底漆层44。图3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5还包括顶涂层 53,其位于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9之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 或多个进一步的层(未示出)可以插入在顶涂层53和第二光致变色二 色性层29之间。 \n作为此处使用的,术语“定向层”表示这样的层,其能够促进直 接和/或间接暴露于其的至少一部分的一种或多种其他结构的定位。作 为此处使用的,术语“定向”表示带到合适的排列或位置,例如用另 外一种结构或者材料取向,或者通过一些其他力或效果来取向。因此 作为此处使用的,术语“定向”包括定向材料的接触方法,例如用另 外一种结构或者材料取向,和定向材料的非接触方法,例如暴露于外 力或效应二者。术语定向还包括接触和非接触方法的组合。 \n例如,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其是通过与定向层相互作用来 至少部分取向的)可以是至少部分取向的,以使得处于活化状态的光致 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长轴基本平行于至少定向层的第一大体方向。在 一些实施方案中,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其是通过与定向层相互 作用来至少部分取向的)键合到或者与定向层反应。作为此处使用的, 涉及到材料或者结构的定向或取向,术语“大体方向”指的是材料、化 合物或结构占优的排列或者定向。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材料、 化合物或结构可以具有大体的方向,即使在材料、化合物或者结构的 排列中存在着一些偏差,限定该材料、化合物或者结构具有至少一种 占优的排列。 \n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每个定向层可以独立地具有至少第一大体方 向。例如该定向层可以包括具有第一大体方向的第一有序的区域和与 该第一有序的区域相邻的具有第二大体方向(其不同于第一大体方向) 的至少一种第二有序的区域。此外,该定向层可以具有多个区域,其 每个具有与其余区域相同或不同的大体方向,来形成期望的图案或设 计。该定向层可以包括例如包括至少部分有序取向介质的涂层,至少 部分有序的聚合物片,至少部分处理的表面,Langmuir-Blodgett膜 及其组合。 \n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定向层可以包括涂层,该涂层包括至少部 分有序的取向介质。合适的取向介质的例子(其可以与第一和第二定向 层组合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光定向材料,擦拭定向材料和液晶材料。定 向至少一部分的取向介质的方法在此下更详细的描述。 \n定向层的取向介质可以是液晶材料,并且该定向层可以称作液晶 定向层。液晶材料由于它们的结构而通常能够有序化或者取向,来采 用大体方向。更具体的,因为液晶分子具有棒状或圆盘状结构,刚性 长轴和强偶极,液晶分子能够通过与外力或者另外的结构的相互作用 而有序化或取向,以使得分子的长轴在通常平行于公共轴的方向上定 向。例如可以用磁场、电场、线性偏振的红外辐射、线性偏振的紫外 辐射、线性偏振的可见光或剪切力来取向液晶材料的分子。还可以用 定向表面来取向液晶分子。例如液晶分子可以施用到已经通过例如擦 拭、开槽或光取向方法而定向的表面上,随后取向,以使得每个液晶 分子的长轴采取通常平行于表面定向的大体方向的定向。适于用作取 向介质的液晶材料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液晶聚合物、液晶预聚物、液 晶单体和液晶介晶。作为此处使用的,术语“预聚物”表示部分聚合 的材料。 \n适于与第一和第二定向层相组合的液晶单体的种类独立地包括 但不限于单-以及多-官能化液晶单体。该液晶单体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可以选自可交联的液晶单体,例如可光交联的液晶单体。作为此处使 用的,术语“可光交联的”表示这样的材料例如单体、预聚物或聚合 物,其可以通过暴露于光化学辐射而交联。例如可光交联液晶单体包 括但不限于那些液晶单体,其通过暴露于紫外辐射和/或可见光而可以 交联,使用或者不使用聚合引发剂。 \n可以独立地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定向层中的可交联的液晶单体的 例子包括但不限于液晶单体,其具有选自下面的官能团: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烯丙基醚,炔,氨基,酸酐,环氧化物,氢 氧化物,异氰酸酯,封闭的异氰酸酯,硅氧烷,硫氰酸酯,硫醇,脲, 乙烯基,乙烯基醚及其共混物。可以独立地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定向层 中的可光交联的液晶单体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具有选自下面的官能团 的液晶单体: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炔,环氧化物,硫醇及其共 混物。 \n可以独立地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定向层中的液晶聚合物和预聚物 包括但不限于主链液晶聚合物和预聚物和侧链液晶聚合物和预聚物。 在主链液晶聚合物和预聚物中,棒状或者圆盘状液晶介晶主要位于聚 合物主链内。在侧链液晶聚合物和预聚物中,棒状或者圆盘状液晶介 晶主要位于聚合物测量内。此外,该液晶聚合物或者预聚物可以是可 交联的,和进一步可以是光可交联的。 \n可以独立地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定向层中的液晶聚合物和预聚物 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具有选自下面的官能团的主链和侧链聚合物和预 聚物: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烯丙基醚,炔,氨基,酸 酐,环氧化物,氢氧化物,异氰酸酯,封闭的异氰酸酯,硅氧烷,硫 氰酸酯,硫醇,脲,乙烯基,乙烯基醚及其共混物。可以独立地包括 在第一和第二定向层中光可交联的液晶聚合物和预聚物的例子包括但 不限于具有选自下面的官能团的那些聚合物和预聚物:丙烯酸酯,甲 基丙烯酸酯,炔,环氧化物,硫醇及其共混物。 \n可以独立地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定向层中的液晶介晶包括但不限 于热致液晶介晶和溶致液晶介晶。可以独立地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定向 层中的另外种类的液晶介晶包括但不限于columatic(或棒状)液晶介 晶和discotic(或圆盘状)液晶介晶。 \n可以独立地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定向层中的光定向材料的例子包 括但不限于可光定向的聚合物网络。可光定向的聚合物网络更具体的 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偶氮苯衍生物,肉桂酸衍生物,香豆素衍生物,阿 魏酸衍生物和聚酰亚胺。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定向层可以包括至少部 分有序的可光定向的聚合物网络,其选自偶氮苯衍生物,肉桂酸衍生 物,香豆素衍生物,阿魏酸衍生物和/或聚酰亚胺。可以独立地包括在 第一和第二定向层中的肉桂酸衍生物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基肉 桂酸酯和对甲氧基肉桂酸的聚乙烯基酯。 \n作为此处使用的,术语“擦拭定向材料”表示这样的材料,其可 以通过用另外一种适当的纹理化的材料擦拭该材料的至少一部分的表 面来进行至少部分有序化。例如该擦拭定向的材料可以用适当的纹理 化布或者天鹅绒刷子擦拭。可以独立地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定向层中的 擦拭定向材料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聚)酰亚胺,(聚)硅氧烷,(聚)丙 烯酸酯和(聚)香豆素。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定向层可以包括聚酰亚 胺,和该定向层可以用天鹅绒或者棉布擦拭,来至少部分的定向该定 向层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 \n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定向层可以包括至少部分有序的聚合物片。 例如聚乙烯醇的片可以通过拉伸(例如单轴拉伸)该片而至少部分有序 化,其后该拉伸的片可以键合到基材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或之上来形 成定向设施。可选择的,有序的聚合物片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制造, 其在制作过程中例如通过挤出而至少部分的定向了聚合物链。此外, 该至少部分有序的聚合物片可以如下来形成:通过流延或者形成液晶 材料的片,其后至少部分的定向该片,例如但不限于将该片暴露于磁 场、电场和/或剪切力。仍然此外的,该至少部分有序的聚合物片可以 使用光定向方法来制造。例如光定向材料的片可以例如通过流延和其 后通过暴露于线性偏振的紫外光来至少部分有序化。 \n本发明的光致变色制品二色性的第一和第二定向层可以各种独 立地包括至少部分处理的表面。作为此处使用的,术语“处理的表面” 指的是至少一部分的表面,其已经物理改变来在至少一部分表面上产 生至少一个有序的区域。处理的表面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擦拭表面、 蚀刻表面和浮雕表面。此外,该处理的表面可以是图案化的,例如使 用照相平板印刷或干涉图方法。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定向层的表面 可以是选自例如下面的处理的表面:化学蚀刻的表面,等离子体蚀刻 的表面,纳米蚀刻表面(例如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或者原子力显微镜的 表面蚀刻),激光蚀刻的表面和/或电子束蚀刻的表面。 \n根据一些实施方案,当第一和/或第二定向层包括处理的表面时, 该处理的表面可以如下来形成:将金属盐(例如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氟化 物)沉积到至少一部分的表面(例如定向层本身的表面,或者底漆层的 表面),和其后蚀刻该沉积物来形成处理的表面。沉积金属盐的公知的 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等离子体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和溅射。蚀刻可 以根据公知的方法,例如此前所述那些来进行。 \n作为此处使用的,术语“Langmuir-Blodgett膜”表示在表面上 一种或多种至少部分有序的分子膜。Langmuir-Blodgett膜可以例如 如下来形成:将基材浸入到液体中一次或多次,以使得它至少部分的 覆盖有分子膜,然后从液体中除去基材,以使得归因于液体和基材的 相对表面张力,分子膜的分子在基本上一个(或者单个)大体方向是至 少部分有序的。作为此处使用的,术语分子膜指的是单分子膜(在这里 也可被称为单层)以及包含大于一个单层的膜。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特定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相分离聚合物, 可以包括基体相,其至少一部分与底下的定向层至少部分地定向,和客 体相,其包括各向异性材料,其中客体相分散在基体相中。客体相的 至少一部分各向异性材料可以与至少部分底下的定向层至少部分地定 向,和特定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与至少一部分各向异性材料 至少部分地定向。此外,相分离聚合物的基体相可以包括液晶聚合物, 和客体相的各向异性材料可以选自液晶聚合物和液晶介晶。此类材料 的非限制性实例如上详细所述。当包括所述相分离聚合物时,第一和 /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是基本上没有雾度。雾度限定为与入射 光束相比偏差平均超过2.5度的透射的光百分比,根据透明塑料的雾 度和发光透光率的ASTM\xa0D\xa01003标准测试方法。可以根据ASTM\xa0D\xa01003 进行雾度测量的仪器的实例是Haze-Gard\xa0PlusTM,BYK-Gardener制造。 \n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以进一步包 括插入到第一定向层和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间的定向转移材料之 间,和/或插入到第二定向层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间。该定向 转移材料可以通过与定向层相互作用而取向,和相应地该第一或第二 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通过与各自定向转移材料相互作用而定 向。该定向转移材料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以促进合适的排列或位置从 定向层向底下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传播 或转移。 \n定向转移材料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与此上公开的取向介质有关 的上述那些液晶材料。可以用定向表面来取向液晶材料的分子。例如 液晶材料可以施用到已经定向的表面上,随后取向,以使得液晶分子 的长轴采用通常平行于与表面定向相同的大体方向的定向。定向转移 材料的液晶材料可以如下来至少部分有序化:用定向层进行取向,以 使得液晶材料分子的长轴通常平行于例如定向设施的第一大体方向。 以此方式,定向层的大体方向可以转移到液晶材料,其依次可以转移 大体方向到另一种结构或者材料。此外,如果定向层包括具有一起形 成设计或图案的大体方向的多个区域,则该设计或图案可以通过用定 向层不同的区域取向该液晶材料来转移到液晶材料。另外,虽然不需 要,但是根据这里公开的不同的非限定性实施方案,定向转移材料的 至少一部分的液晶材料可以暴露于至少一种的磁场、电场、线性偏振 的红外辐射、线性偏振的紫外辐射和线性偏振的可见光,同时用至少 一部分的定向层进行至少部分的取向。 \n根据一些实施方式,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各 自独立地用具有相对柔性链段,并之后分散或分布在另一种具有相对 刚性链段的材料中的各向异性材料(例如液晶材料)包囊或包封。包囊 各向异性材料可以是至少部分地有序的。例如,包囊的光致变色二色 性化合物可以分散或分布在具有相对刚性链段的液晶聚合物中,之后 可以将该混合物施涂从而形成特定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层。 \n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由第一聚合物片 材限定,第一聚合物片材包括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第一聚合 物片材沿第一横向方向横向定位,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沿第一横 向方向基本上横向定位;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由第二聚合物片 材限定,第二聚合物片材包括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第二聚合 物片材沿第二横向方向横向定位,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沿第 二横向方向基本上横向定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和第二聚合 物片材可以各自独立地为单轴拉伸的。聚合物片材的拉伸典型地带来 定向并使其中的光致变色二色性材料有序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 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包括两种或更多种聚合物片材,它们各自含有 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其中各聚合物片材可以在相同的方向上 拉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可以包括两种或更多 种聚合物片材,它们各自含有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其中各聚 合物片材可以在相同的方向上拉伸。 \n可以用作或用于形成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聚合物 片材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拉伸的(例如单轴拉伸的)聚合物片材; 有序的液晶聚合物片材;和光取向聚合物片材。除液晶材料和光取向 材料外可以用于形成第一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聚合物片材 的聚合物材料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基醇,聚氯乙烯,聚氨 酯,聚丙烯酸酯类,和聚己内酰胺。至少部分地有序化聚合物片材的 方法的非限制性实例更详细地描述如下。 \n根据一些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各光致变色 二色性层可以独立地通过以下方式形成:施涂至少一种各向异性材料, 将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吸入之前施涂的各向异性材料,使各向异 性材料有序化,和使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与至少一部分有序的各 向异性材料定向。各向异性材料可以在与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吸入 之前、期间或之后有序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 物可以在处于活化状态时定向。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将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吸入之前施涂的各 向异性材料可以包括,将载体中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溶液或混 合物施涂到之前施涂的各向异性材料,和使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 扩散到各向异性材料中,例如利用或没有利用加热。在一些实施方式 中,之前施涂的各向异性材料可以是相分离聚合物涂层的一部分,如 上所述。 \n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可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包括顶涂 层,其任选地包括紫外光吸收剂。参考图3,顶涂层53位于第二光致 变色二色性层29之上。顶涂层可以包括单一层或多个层,其中的至少 一层任选地包括紫外光吸收剂。顶涂层典型地包括有机基质,例如热 塑性有机基质和/或交联的有机基质。对于有机基质来说另外地或可选 地,顶涂层可以包括无机基质,包括,例如,硅烷连接基,硅氧烷连 接基和/或钛酸盐连接基。有机基质可以包括,例如:丙烯酸酯残基(或 单体单元)和/或甲基丙烯酸酯残基;乙烯基残基;醚连接基;硫醚连 接基,包括单硫醚连接基和/或多硫醚连接基;羧酸酯连接基;碳酸酯 连接基(例如,-O-C(O)-O-)氨基甲酸酯连接基(例如,-N(H)-C(O)-O-); 和/或硫氨基甲酸酯连接基(例如,-N(H)-C(O)-S-)。 \n顶涂层可以通过本领域熟知的方法形成,包括,但不限于:层压 例如一个或多个塑料片材或膜;模内成型,例如模内涂覆;膜流延; 和涂覆方法。典型地,顶涂层由顶涂层涂料组合物形成。顶涂层涂料 组合物可以是可固化的顶涂层涂料组合物,其可通过暴露于例如以下 来固化:环境温度,例如在双组分涂料组合物的情况下;升高的温度(例 如,150℃-190℃5-60分钟),例如在热固化的涂料组合物的情况下; 或光化学辐射,例如在紫外光可固化的涂料组合物的情况下。 \n顶涂层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厚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顶涂层的 厚度为0.5微米-10微米,例如1-8微米,或2-5微米,包括所引述 的值。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顶涂层包括由辐射固化的基于丙烯酸酯的组 合物形成的有机基质,相应地,该顶涂层可以被描述为基于丙烯酸酯 的顶涂层。 \n基于丙烯酸酯的顶涂层可以采用(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和/或(甲 基)丙烯酸单体制备。(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可以包含一个、两个、三个、 四个、或五个(甲基)丙烯酸酯基团。另外的可共聚合的单体,例如环 氧单体,例如,含有环氧(或二噁烷)官能度的单体,含有(甲基)丙烯 酸酯和环氧官能度的单体等,也可以存在于用于制备基于(甲基)丙烯 酸酯的顶涂层的制剂中。用于制备基于(甲基)丙烯酸酯的顶涂层的单 体包括多个,例如,大量,即大于5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 因此被称为“基于(甲基)丙烯酸酯的顶涂层”。用于制备基于(甲基) 丙烯酸酯的顶涂层的制剂还可以含有具有至少一个异氰酸酯(-NCO)基 团的组分,例如,有机单异氰酸酯,有机二异氰酸酯,和有机三异氰 酸酯,其中氨基甲酸酯连接基可以结合到顶涂层中。 \n基于(甲基)丙烯酸酯的顶涂层典型地具有物理性质包括,例如, 透明度,对底下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粘附性,对被碱金属氢氧 化物水溶液去除的耐性,与施涂到其表面的任选的耐磨涂层,例如硬 涂层的相容性,和耐刮擦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于(甲基)丙烯酸 酯的顶涂层的硬度大于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硬度。 \n基于(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体系的辐射固化可以利用,例如, 电子束固化(EB)和/或紫外光(UV)辐射来实现。紫外线固化典型地需要 存在至少一种光引发剂,而通过EB技术固化不需要光引发剂。除了存 在或不存在光引发剂,通过UV或EB辐射技术固化的基于(甲基)丙烯 酸酯的制剂就可以是相同的了。 \n可辐射固化的基于(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体系在聚合物领域 是熟知的,任何这样的体系可以用于制造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 品的基于(甲基)丙烯酸酯的顶涂层。根据一些实施方式,基于(甲基) 丙烯酸酯的顶涂层由组合物形成,该组合物包含一种或多种自由基引 发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和/或(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和一种或多种 阳离子引发的环氧单体的组合或混溶共混物。当这样的单体共混物固 化时,形成了聚合物形式的基于(甲基)丙烯酸酯的顶涂层,其包括聚 合物组分的互穿网络。 \n可以包含于可以形成基于(甲基)丙烯酸酯的顶涂层的组合物中 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实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例如1、2、 3、4、或5个(甲基)丙烯酸酯基团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和单官 能(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含有单一(甲基)丙烯酸酯基团,羟基取代 的(甲基)丙烯酸酯和烷氧基甲硅烷基烷基丙烯酸酯,例如三烷氧基甲 硅烷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单体。还可以存在其它反应性单体/稀释 剂,例如含有烯属官能团(除了(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之外)。 \n可以形成基于(甲基)丙烯酸酯的顶涂层的组合物,和施涂和固化 该组合物的方法披露于美国专利No.7,452,611B2第16栏第14行到 第25栏第3行,其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纳入。 \n形成顶涂层的组合物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添加剂,包括,但不限 于,粘结促进剂,偶联剂,紫外光吸收剂,热稳定剂,催化剂,自由 基清除剂,增塑剂,流动添加剂,和/或静态调色剂或静态染料(即, 不会光致变色的调色剂或染料)。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基于(甲基)丙烯酸酯的顶涂层的组 合物可以进一步包括粘结促进剂。粘结促进剂可以选自,例如,有机 硅烷,例如氨基有机硅烷,有机钛酸盐偶联剂,有机锆酸盐偶联剂, 和它们的组合。可以包含于可以形成基于丙烯酸酯的顶涂层的组合物 的粘结促进剂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披露于美国专利No.7,410,691 B2第5栏第52行至第8栏第19行中的那些,其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 用纳入。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顶涂层包含紫外光吸收剂。紫外光吸收剂可 以选自一种或多种本领域熟知类别的紫外光吸收剂,包括,但不限于: 位租胺类,其可以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2,2,6,6-四甲基N-取代 的哌啶基团;二苯甲酮类;和/或苯并三唑类。紫外光吸收剂典型地以至 少有效量存在,例如0.1-10重量%,或0.2-5重量%,或0.3-3重量%, 基于制备顶涂层的涂料组合物的总固体重量计。 \n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以包括位于 顶涂层上的硬涂层。参考图3,光致变色制品5包括位于顶涂层53上 的硬涂层56。该硬涂层可以包括单层或多层。 \n该硬涂层可以选自包括有机硅烷的耐磨涂层,包括辐射固化的丙 烯酸酯基薄膜的耐磨涂层,基于无机材料例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和/ 或氧化锆的耐磨涂层,紫外光可固化类型的有机耐磨涂层,氧屏蔽涂 层,UV遮蔽涂层及其组合。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硬涂层可以包括辐 射固化的丙烯酸酯基薄膜的第一涂层和包括有机硅烷的第二涂层。市 售硬涂层产品的非限定性例子包括124和涂层,分 别获自SDC\xa0Coatings,Inc.和PPG\xa0Industries,Inc.。 \n该硬涂层可以选自公知的硬涂层材料,例如有机硅烷耐磨涂层。 有机硅烷耐磨涂层,经常称作硬涂层或者有机硅基硬涂层,是本领域 公知的,并且市售自不同的制造商,例如SDC\xa0Coatings,Inc.和PPG\xa0 Industries,Inc.参见美国专利No.4756973第5栏第1-45行;和参 见美国专利No.5462806第1栏第58行-第2栏第8行和第3栏第52 行-第5栏第50行,其公开内容描述了有机硅烷硬涂层,并且其公开 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还可以参考美国专利No.4731264, 5134191,5231156和国际专利公开WO94/20581用于有机硅烷硬涂层的 内容,其公开内容也在此引入作为参考。该硬涂层可以通过本领域熟 知的方法来施涂,例如旋涂。 \n其他涂层(其可以用于形成硬涂层)包括但不限于多官能化丙烯 酸硬涂层,三聚氰胺基硬涂层,氨基甲酸酯基硬涂层,醇酸树脂基涂 层,硅溶胶基硬涂层或者其他有机或者无机/有机杂化硬涂层。 \n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硬涂层选自有机硅烷类型的硬涂层。本发明 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硬涂层可以选自于其的有机硅烷类型硬涂层 包括但不限于美国专利No.7465414B2第24栏第46行-第28栏第11 行中公开的那些,其公开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包括底漆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漆层插入在基材的第一表面和第一光致变色二 色性层之间。为了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并参考图3,底漆层44插入在 基材11的第一表面14和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3之间,和更特定的, 底漆层44抵靠第一表面14并抵靠第一定向层47。 \n底漆层可以包括单一层或可以相同或不同的多个层。底漆层典型 地包括有机基质,例如热塑性有机基质和/或交联的有机基质。对于有 机基质来说另外地或可选地,底漆层可以包括无机基质,包括,例如, 硅烷连接基,硅氧烷连接基和/或钛酸盐连接基。有机基质可以包括, 例如:丙烯酸酯残基(或单体单元)和/或甲基丙烯酸酯残基;乙烯基残 基;醚连接基;硫醚连接基,包括单硫醚连接基和/或多硫醚连接基; 羧酸酯连接基;碳酸酯连接基(例如,-O-C(O)-O-)氨基甲酸酯连接基 (例如,-N(H)-C(O)-O-);和/或硫氨基甲酸酯连接基(例如, -N(H)-C(O)-S-)。 \n底漆层可以通过本领域熟知的方法形成,包括,但不限于:层压 例如一个或多个塑料片材或膜;模内成型,例如模内涂覆;膜流延; 和涂覆方法。典型地,底漆层由底漆涂料组合物形成。底漆涂料组合 物可以是可固化的底漆涂料组合物,即可通过暴露于以下固化,例如: 环境温度,例如在双组分涂料组合物的情况下;升高的温度(例如, 150℃-190℃5-60分钟),例如在热固化的涂料组合物的情况下;或 光化学辐射,例如在紫外光可固化的涂料组合物的情况下。 \n底漆层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厚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漆的厚 度为0.5微米-20微米,例如1-10微米,或2-8微米,或3-5微米, 包括所引述的值。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漆层包括含有氨基甲酸酯连接基的有机基 质。根据一些实施方式,含有氨基甲酸酯连接基的底漆层由可固化的 涂料组合物形成,该组合物包括:(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其具有活 性氢官能度,选自羟基、巯基、伯胺、仲胺、和它们的组合;封闭的 异氰酸酯,例如被合适的封闭或离去基团,例如,3,5-二甲基吡唑封 闭的二异氰酸酯和/或三异氰酸酯;和一种或多种添加剂,包括,但不 限于,粘结促进剂,偶联剂,紫外光吸收剂,热稳定剂,催化剂,自 由基清除剂,增塑剂,流动添加剂,和/或静态调色剂或静态染料(即, 不会光致变色的调色剂或染料)。 \n可以制备活性氢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甲基)丙烯酸酯 单体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C1-C20(甲基)丙烯酸酯,具有至少一个活 性氢基团的C1-C20(甲基)丙烯酸酯,所述活性氢基团选自羟基、巯基、 伯胺、和仲胺。(甲基)丙烯酸酯的C1-C20基团可以选自,例如,C1-C20线性烷基,C3-C20支化烷基,C3-C20环烷基,C3-C20稠合环多环烷基,C5-C20芳基,和C10-C20稠合环芳基。 \n可以用于制备底漆层的底漆涂料组合物中的另外的多元醇包括, 但不限于,本领域熟知的材料,例如描述美国专利No.7,465,414第 15栏第22行至第16栏第62行,其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纳入。可 以用于制备底漆层的底漆涂料组合物中的异氰酸酯包括,但不限于, 本领域熟知的材料,例如描述于美国专利No.7,465,414第16栏第63 行至第17栏第38行,其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纳入。可以用于制备 底漆层的底漆涂料组合物中的催化剂包括,但不限于,本领域熟知的 材料,例如描述于美国专利No.7,465,414第17栏第39-62行,其公 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纳入。 \n底漆层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可以包括,但不 限于,紫外光吸收剂,稳定剂,例如位租胺类光稳定剂(HALS),抗氧 化剂,例如,多酚类抗氧化剂,不对称二芳基草酰胺(草酰苯胺)化合 物,单线态氧猝灭剂,例如,具有有机配体的镍络合物,和此类光致 变色性能改进添加剂材料的混合物和/或组合。 \n底漆层可以通过本领域熟知的方法施涂到基材上,包括,但不限 于,喷涂,旋涂,刮刀(或拉下)涂覆,和幕涂。 \n底漆层可以包括偶联剂的至少部分水解产物,以及它们的混合 物。本文使用的“偶联剂”是指这样的材料,其具有至少一个能够与 至少一个表面上的基团反应、结合和/或相关联的基团。在一些实施方 式中,偶联剂可以用作在至少两个表面的界面上的分子桥,所述表面 可以是类似的或不类似的表面。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偶联剂可以 单体,低聚物,预聚物和/或聚合物。此类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有机 类金属例如硅烷、钛酸盐、锆酸盐、铝酸盐、锆铝酸盐、它们的水解 产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本文使用的短语“偶联剂的至少部分水解产 物”是指偶联剂上的至少一些到所有的可水解的基团水解了。 \n对于偶联剂的偶联剂和/或水解产物来说此外或可选地,底漆层 可以包括其它粘结促进成分。例如,虽然在此没有限制,底漆层可以 进一步包括粘结促进量的含环氧基的材料。粘结促进量的含环氧基的 材料当包括于底漆层中可以改进接下来施涂的涂层或层的粘结。可以 包括在形成底漆层的组合物的一类环氧基(或二噁烷)官能粘结促进剂 包括,但不限于,二噁烷官能的烷基-三烷氧基硅烷,例如γ-缩水甘 油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β-(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 烷。 \n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可以包括另外的涂层例如抗反射 涂层。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抗反射涂层可以施用到硬涂层上。抗反射 涂层的例子描述在美国专利No.6175450和国际专利公布WO00/33111 中,其公开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n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 物各选择,使得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活化在各种情 况中基本上最大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这可以通过选择该第一和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使得其吸光度光谱,例如未活化状态吸光 度光谱,不完全覆盖,和更具体来说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吸 光度光谱不吸收所有入射光化学辐射,由此使一些入射光化学辐射到 并活化底下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 \n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具有在 340nm-380nm的所有波长下大于0的第一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和大 于380nm的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和第二光致变色二 色性化合物具有在340nm-380nm的至少一部分波长上的大于0的第 二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和大于340nm的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 度波长。此外并且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 度波长小于或等于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 \n为了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并参考图3,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 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23具有由图59表示的吸光度性质,这是 未活化状态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吸光度对波长的代表性作 图。图3的图59和62表示的吸光度性质为了说明的目的提供的,不 是通过对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实际分析获得的。 \n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吸光度性质,例如由图59表示, 可以通过对在没有其它底下或上面的层的情况下直接施涂到基材上的 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分析来获得。类似地,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 化合物的吸光度性质,例如由图62表示,可以通过对在没有其它底下 或上面的层的情况下直接施涂到基材上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分 析来获得。 \n参考图3的图59,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具有第一未活化状 态峰值吸光度波长65,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68,和第 一未活化状态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71。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 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68处于比第一未活化状态峰值 吸光度波长65高的波长。第一未活化状态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71处 于比第一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65低的波长。 \n为了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并进一步参考图3的图59,第一光致 变色二色性层23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第一未活化状态峰值 吸光度波长65为约360nm,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68 为约437nm,和第一未活化状态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71为约342nm。 \n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 合物的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值可以根据本领域熟知的方法 测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未活化状态吸光 度明确地下降到零,并记录在零点时的波长。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光 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未活化状态吸光度下降到最小平台值,其可不 达到测得吸光度零。在最小平台值的情况下,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 光度波长值是典型地估算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未活化状态末端最 小吸光度波长,例如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第一未活化状态末 端最小吸光度波长68,可以通过相对于波长迹线延长线性部分的吸光 度,该波长迹线位于该迹线反射点的左侧(即相对于该波长较低的波 长)。该延长线与x轴的较低记录为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 值。估算的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点和值可以通过计算(典型 地利用计算机作图程序)或手动(例如使用尺子)来确定。除非另有说 明,参考图3描述和讨论的估算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点和 值是手动确定的。 \n未活化状态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值可以根据类似于关于末端最 小吸光度波长值描述的方法的方法来估算。可以相对于波长迹线从吸 光度的线性部分划延长线,该波长迹线位于该迹线最低反射点右侧(即 相对于该波长较高的波长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未活化状态初始最 小吸光度明显地出现在沿x轴零吸光度的值,因此不需要估算。 \n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5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9包括具有由 图62表示的吸光度性质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其是第二光致 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吸光度对波长的作图。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 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吸光度性质,例如由图62表示,可以通过分 析在没有其它底下或上面的层的情况下施涂到基材11的第二光致变 色二色性层29的分析获得。参考图3的图62,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 化合物具有第二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74,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 最小吸光度波长77,和第二未活化状态初始最小吸光度80。第二光致 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未活化状态第二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77处于高 于第二峰值吸光度波长74的波长。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未活 化状态第二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80处于低于第二峰值吸光度波长74 的波长。 \n为了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并进一步参考图3的图62,第二光致 变色二色性层29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第二未活化状态峰 值吸光度波长74为约365nm,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 77为约423nm,和第二未活化状态初始最小吸光度波长80为约345 nm。 \n图3的图59和62各自为吸光度与波长340nm-460nm之间关系 的图示。如本文之前所述,图3,包括图59和62,是为了非限制性说 明的目的参考。因此,与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吸光度相 关的波长该在各种情况中不限于图3中所示的那样。 \n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具有在340 nm-380nm的所有波长下大于0的第一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和第一未 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大于380n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 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具有在340nm-400 nm的所有波长下大于0的第一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和第一未活化状态 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大于400nm。在一些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光 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具有在340nm-410nm 所有波长下大于0第一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和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 小吸光度波长大于410nm。为了非限制性说明的目的并参考图3的图 59,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23具有在 340nm-380nm的所有波长下大于0的第一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和第 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大于380nm。如本文之前讨论的, 图3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5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光致变 色二色性化合物23的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为约437 nm。 \n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具有在340 nm-380nm的至少一部分波长上的大于0的第二未活化状态吸光度, 和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大于340nm。为了非限制性说 明的目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可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具有: 在340nm-370nm所有波长上第二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大于0,和第二 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大于370nm;或在350nm-380nm的 所有波长上第二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大于0,和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 小吸光度波长大于380nm。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涂层的第二光致变色二 色性化合物具有在340nm-380nm的至少一部分波长上的大于0的第 二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和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大于 380nm。 \n在一些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涂层的第二光致 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第二未活化状态吸光度在340nm-380nm(或在所 有)波长下大于0,和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大于380nm。 \n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 长大于380nm且小于或等于450nm,例如小于或等于440nm,或小 于或等于430nm。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 光度波长大于340nm且小于或等于450nm,例如小于或等于440nm, 或小于或等于430nm。 \n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 长小于第一未活化状态末端最小吸光度波长。 \n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9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和底下 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3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各自选择 从而具有上述吸光度性质。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该第一和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各自选择使得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未活化 状态百分比透光率在340nm-380nm的所有波长下小于5%。在一些实 施方式中,在340nm-380nm的所有波长下的未活化状态百分比透光 率可以小于4%,或小于3%,或小于2%,或小于1%,或小于0.5%。在 一些实施方式中,未活化状态百分比透光率在340nm-380nm的所有 波长下基本上为0%。降低和最小化电磁辐射穿过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 色性制品在340nm-380nm的所有波长下的百分比透光率是期望的, 其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保护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后的物体,例如人 眼,使其不暴露于波长340nm-380nm的电磁辐射。所引述的一个或 多个波长范围上的百分比透光率根据本领域熟知的方法采用本领域熟 知的和市售分析设备测定。 \n在一些另外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未活 化状态百分比透光率在340nm-400nm的所有波长小于5%。在一些实 施方式中,未活化状态百分比透光率在340nm-400nm的所有波长下 可以小于4%,或小于3%,或小于2%,或小于1%,或小于0.5%。在一 些实施方式中,未活化状态百分比透光率在340nm-400nm的所有波 长下基本上为0%。如上所述关于340nm-380nm,降低和最小化电磁 辐射穿过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在340nm-400nm的所有波长 下的百分比透光率是期望的,其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保护光致变色 二色性制品后的物体,例如人眼,使其不暴露于波长340nm-400nm 的电磁辐射。 \n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活化状态光 学密度大于对照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对照活化状态光学密度,该对 照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包括基材和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或第二光致 变色二色性层之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和对照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 的基材在各种情况中基本上相同,并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性质和厚度。 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和对照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涂层在各种情况中 基本上相同,和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性质和厚度。 \n相应地,通过提高的光学密度,当暴露于与活化状态的具有例如 仅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一的上述比较光 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相同水平的入射光化学辐射时,根据本发明的光致 变色二色性制品典型地在活化状态时更暗。 \n活化状态光学密度对照活化状态光学密度各自典型地在至少一 部分可见光光谱上测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活化状态光学密度和对 照活化状态光学密度各自从410nm-800nm测定。光学密度根据本领 域熟知的方法采用本领域熟知的和市售设备测定。 \n在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和第 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值彼此不相 等。更具体来说,第一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第一光致变色二色 性层的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和第二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 波长(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彼此不 相等。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期望选择该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 物使得其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值彼此不相等,其原因包括,但 不限于,提高被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吸收的入射辐射(波长340nm-380 nm或340nm-400nm)的总量。当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值彼此不 相等时,被各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吸收的入射辐射(波长 340nm-380nm或340nm-400nm)的总量可以随着入射辐射向下穿过 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9)和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3)时提高或优 化。提高和/或优化被各第一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吸收的入射 辐射(波长340nm-380nm或340nm-400nm)的量可以提高和/或优化 所引述的化合物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响应,和相应地改进本发明的光致 变色二色性制品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响应和性质。可选地或此外,波长 340nm-380nm或340nm-400nm的入射辐射通过本发明的光致变色 二色性制品的百分比透光率可以在第一和第二未活化状态峰值波长不 想等且抵消时最小化,如以上和本文进一步描述的那样。 \n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第二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和第一未活 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之差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0.5nm且小于或等于 20nm,或大于或等于1nm且小于或等于15nm,或大于或等于2nm 且小于或等于10nm,或大于或等于2nm且小于或等于7nm,或这些 引述的上限和下限波长值的任何组合。 \n第二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可以大于或小于第一未活化状 态峰值吸光度波长。相应地,第一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可以大 于或小于第二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 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大于第一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和 相应地,第一未活化状态峰值吸光度波长小于第二未活化状态峰值吸 光度波长。 \n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进一步包括含 有聚合物的双折射层。双折射层插入在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和第二 光致变色二色性层之间。参考图2,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7包括双折射 层83,其插入在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23和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 29之间。双折射层在本文中也可以被称为补偿层或延迟层。双折射层 可以由单一层或多个层组成。当双折射层由多个层组成时,各层可以 相同,或多个层中的至少两个层可以不同。双折射层可以由一种或多 种聚合物片材,一种或多种涂料组合物,和它们的组合形成。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包含双折射层以为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 制品提供颜色促进性质和/或光谱过滤性质。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由此 提供的双折射层的性质,例如颜色增强的程度、光谱过滤、圆形偏振 化和/或椭圆形偏振化,可以通过改变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来选择:双 折射层的厚度,折射率,和各向异性顺序的水平。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双折射层的各向异性顺序的水平可以通过根据本领域熟知的方法单向 拉伸双折射层内的双折射层和/或各向异性有序化一种或多种液晶材 料来调节。 \n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双折射层能操作进行圆形偏振化 透射的辐射或椭圆形偏振化透射的辐射。本文使用的和在一些实施方 式中,关于双折射层的术语“透射的辐射”是指透射过双折射层的辐 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双折射层包括四分之一波片或层。根据一些 进一步实施方式,双折射层限定四分之一波片。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双折射层包括具有第一总体方向的第一有序 的区域,和至少一个与第一有序的区域相邻具有与第一总体方向相同 或不同的第二总体方向的第二有序的区域,从而在双折射层中形成期 望的图案。期望的图案包括,但不限于,记号,例如字母数字和设计。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制备双折射层的材料的材料包括本领域 已知的双折射材料。例如,聚合物膜,液晶膜,自组装材料,其中液 晶材料定向的膜可以用作或用于形成双折射层。双折射层的实例包括, 但不限于,描述于美国专利No.6,864,932第3栏第60行-第4栏第 64行;美国专利No.5,550,661第4栏第30行-第7栏第2行;美国 专利No.5,948,487第7栏第1行-第10栏第10行,所引用的公开内 容在各种情况下通过引用纳入本文。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双折射层包括聚合物涂层(或由聚合物涂料 组合物形成)。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聚合物涂层(或聚合物涂 料组合物)可以包括自组装材料和/或成膜材料。 \n可以形成双折射层的市售双折射膜或片材的实例包括:膜型号 No.NRF-140,一种正双折射、单轴膜,可购自Nitto\xa0Corporation, Japan,或Nitto\xa0Denko\xa0America,Inc.,New\xa0Brunswick,New\xa0Jersey; 和OPTIGRAFIX圆形偏振偏膜;可购自GRAFIX\xa0Plastics,GRAFIX的 分支,Inc.,Cleveland,Ohio。 \n双折射层包括一种或多种聚合物。可以包含于双折射层中的和/ 或可以制备双折射层的聚合物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聚丙烯酸酯, 聚甲基丙烯酸酯,聚(C1-C12)烷基甲基丙烯酸酯,聚氧基(亚烷基甲基 丙烯酸酯),聚(烷氧基化苯酚甲基丙烯酸酯),乙酸纤维素,三乙酸纤 维素,丙酸乙酸纤维素,丁酸乙酸纤维素,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 基醇),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甲 基)丙烯酰胺),聚(二甲基丙烯酰胺),聚(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 聚((甲基)丙烯酸),热塑性聚碳酸酯,聚酯,聚氨酯,聚硫氨酯,聚(对 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苯乙烯,聚(α甲基苯乙烯),共聚(苯乙烯-甲基 甲基丙烯酸酯),共聚(苯乙烯-丙烯腈),聚乙烯基缩丁醛,以及以下 组的成员的聚合物:多元醇(碳酸烯丙酯)单体,单官能丙烯酸酯单体, 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多官能甲基丙烯酸 酯单体,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二异丙烯基苯单体,烷氧基 化多元醇单体和二烯丙基次基季戊四醇单体;和尤其是自组装材料, 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环烯烃,聚氨 酯,聚(脲)氨酯,聚硫氨酯,聚硫(脲)氨酯,多元醇(碳酸烯丙酯), 乙酸纤维素,二乙酸纤维素,三乙酸纤维素,丙酸乙酸纤维素,丁酸 乙酸纤维素,聚烯烃,聚烯烃-乙酸乙烯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 烯基醇),聚(氯乙烯),聚(乙烯基缩甲醛),聚(乙烯基缩乙醛),聚(偏 二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酯,聚砜,聚烯烃,它们的共 聚物,和/或它们的混合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双折射层由一种或多 种聚合物片材形成,所述聚合物片材各自包括一种或多种聚合物,例 如,但不限于,关于可以包含于双折射层和/或可以制备双折射层的聚 合物所引述的那些。 \n根据一些实施方式,双折射层包括聚合物片材,其包含,自组装 材料,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环烯烃, 聚氨酯,聚(脲)氨酯,聚硫氨酯,聚硫(脲)氨酯,多元醇(碳酸烯丙酯), 乙酸纤维素,二乙酸纤维素,三乙酸纤维素,丙酸乙酸纤维素,丁酸 乙酸纤维素,聚烯烃,聚烯烃-乙酸乙烯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 烯基醇),聚(氯乙烯),聚(乙烯基缩甲醛),聚(乙烯基缩乙醛),聚(偏 二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酯,聚砜,聚烯烃,它们的共 聚物,和/或它们的混合物。 \n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双折射层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定位,使得双折 射层的慢轴方向(平面上的折射率最大的方向)相对于第一光致变色二 色性层和/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定向方向取向,从而产生期望的 所得偏振化,例如圆形偏振化或椭圆形偏振化。例如,在一些实施方 式中,四分之一波片相对于第一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一光致变色二 色性化合物或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第二光致变色二色性化合物的 定向方向45°+/-5°或45°+/-3°的角度取向。 \n根据进一步的实施方案,本发明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可以选自 眼科制品或者元件,显示器制品或者元件,窗体,镜子,包装材料例 如皱纹纸,和主动和无源液晶盒制品或元件。 \n眼科制品或元件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矫正和非矫正透镜,包括单 视力或多视力透镜,其可以是分段的或非分段的多视力透镜(例如但不 限于双焦透镜,三焦透镜和渐进式透镜),以及其他用于校正、保护或 增强(化妆的或者其他)视力的元件,包括但不限于接触透镜,眼内透 镜,放大透镜,保护透镜和护目镜,例如保护性护目镜。 \n显示器制品、元件和装置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屏幕,监视器和安 全元件,包括但不限于安全标记和鉴别标记。 \n窗体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汽车和飞机透明窗,滤光片,百叶窗和 光学转换器。 \n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该光致变色二色性制品可以是安全元件。安 全元件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安全标记和鉴别标记,其连接到至少一部 分的基材上,例如:赊购卡和券,例如门票,证件,身份卡或会员卡, 借记卡等;可流通票据和不可流通票据例如汇票,支票,密钥,票据, 储蓄证明,股票等;政府文件例如通货,许可证,身份证,收益卡, 签证,护照,公务证,契约等;生活消费品例如软件,光盘(“CD”), 数字视频光盘(“DVD”),器具,消费电子,体育用品,轿车等;信用 卡;和商品标签,标识和包装。 \n在另外的实施方案中,该安全元件可以连接到至少一部分的选自 透明基材和反射基材的基材上。可选择的,根据其中需要反射基材的 另外的实施方案,如果对于打算的应用来说该基材不是反射性的或者 足够反射性的,则在安全标记施用到其上之前,反射性材料可以首先 施用到至少一部分的基材上。例如在其上形成安全元件之前,反射性 铝涂层可以施用到至少一部分的基材上。另外或者可选择的,该安全 元件可以连接到选自下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基材上:未着色的基材,着 色的基材,光致变色基材,着色的光致变色基材,线性偏振,圆形偏 振基材和椭圆形偏振基材。 \n此外,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安全元件可以进一步包括一种或多种 其他涂层或膜或片,来形成具有视觉依赖性特性的多层反射安全元件, 如美国专利6641874中所述。 \n本发明更具体的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描述,其目的仅仅是说明性 的,因为众多的改变和变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除 非另有指示,否则全部份数和全部百分比是重量单位的。 \n实施例 \n用作第一和第二涂料的涂料溶液的制备描述于部分1中。基材的 清洁工序描述于部分2,两个光定向层以及两个涂层的涂覆工序描述 于部分3-6。制备过渡涂料溶液(顶涂层)和该涂料施涂工序描述于部 分7。制备保护涂层(硬涂层)和该涂层施涂工序描述于部分8。光致变 色二色性性能测试描述于部分9。实施例1、1A和1B-3、3A和3B以 及比较例1、1A和1B的结果包含于表1中。 \n部分1:制备各向异性材料和光致变色/二色性材料的涂料溶液 \n向含有苯甲醚(3.990g)和添加剂0.004g混合物的合适 的烧瓶中加入RM-257(1.500g),RM-105(1.500g),和RM-82(1.500g)。 RM-257报告为具有分子式C33H32O10;RM-105报告为具有分子式C23H26O6; 和RM-82报告为具有分子式C39H44O10,都可购自EMD\xa0Chemicals,Inc.。 接着,加入下述LCM-1(1.500g),灰色光致变色二色性染料组合(0.720 克以下重量%的染料混合物:20%光致变色二色性物质#1,一种茚并萘 并吡喃,其显现黄棕色活化颜色;15%光致变色二色性物质#2,一种茚 并萘并吡喃,其显现蓝绿色活化颜色;和65%光致变色二色性物质#3, 一种茚并萘并吡喃,其显现青色活化颜色;该组合被加热到80℃60 分钟然后冷却至约26℃),4-甲氧基苯酚(0.006g),和819 (0.090g)。将所得混合物在60℃搅拌2小时并冷却至约26℃。 \nLCM-1为1-(6-(6-(6-(6-(6-(6-(6-(6-(8-(4-(4-(4-(8-丙烯酰 基氧基己氧基)苯甲酰基氧基)苯基氧基羰基)苯氧基)辛氧基)-6-氧代 己基氧基)-6-氧代己基氧基)-6-氧代己基氧基)-6-氧代己基氧基)-6- 氧代己基氧基)-6-氧代己基氧基)-6-氧代己基氧基)-6-氧代己烷-1- 醇,其根据描述于美国专利公布2009/0323011实施例17中的工序制 备,其关于液晶单体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纳入本文。 \n部分2:基材清洁 \n由单体所制备的尺寸为5.08cm×5.08cm×0.318cm(2英 寸×2英寸×0.125英寸)的正方形基材获得自Homalite,Inc.。将每个 基材通过用丙酮浸湿的薄纱擦拭来清洁,用空气流干燥,和通过在具 有高压变压器的Tantec\xa0EST系统系列No.020270发电机HV2000系列 电晕处理装置的传送带上送过来电晕处理。将该基材暴露于由53。99 KV,500瓦所产生的电晕,同时在3ft/min带速的传送带上传输。 \n部分3:第一光定向层的涂覆工序 \n通过旋涂将光定向材料,StaralignTM\xa02200CP2,来自Vantico, Inc.,施涂到测试基材,在测试基材的一部分表面上分配大约1.0mL 的溶液并以800转每分钟(rpm)旋转基材3秒,然后以1,000rpm旋转 7秒,然后以2500rpm旋转4秒。旋涂加工器Laurell\xa0Technologies\xa0 Corp.(WS-400B-6NPP/LITE)用于旋涂。之后,将涂覆的基材置于保持 在120℃的烘箱中30分钟。将经涂覆的基材冷却至约26℃。 \n各基材上的干燥光定向层通过使用DYMAX\xa0Corp.的具有400瓦功 率输出的UVC-6UV/输送系统暴露于线性偏振化紫外辐射而至 少部分地有序化。使光源取向,使得辐射在垂直于基材表面的平面上 线性偏振化。各光定向层暴露于的紫外辐射的量采用UV\xa0Power\xa0PuckTM高能量辐射计(来自EIT\xa0Inc(序列号2066))测量丙烷为如下:UVA 0.126W/cm2和5.962J/cm2;UVB\xa00.017W/cm2和0.078J/cm2;UVC\xa00W/cm2和0J/cm2;和UVV\xa00.046W/cm2和2.150J/cm2。在有序化至少一部 分光可取向的聚合物网络后,将基材冷却到约26℃并保持覆盖。 \n部分4:第一涂层的涂覆工序 \n第一涂层通过以下方式施涂到各基材:将部分1(大约2.0mL)的 涂料在至少部分地有序的光定向材料上通过在2000转每分钟(rpm)的 速率旋涂10秒来施涂。将各涂覆的基材置于60℃烘箱中30分钟。之 后,将基材在Belcan\xa0Engineering设计制造的UV固化烘箱机中的两 盏紫外灯下在2ft/min速度的输送带上运行同时在但氮气氛中固化, 其中峰值强度为0.445瓦/cm2的UVA和0.179瓦/cm2的UVV和UV剂量 2.753焦耳/cm2的UVA和1.191焦耳/cm2的UVV。将各固化的层在带速 度3ft/min的输送带上行进的同时暴露于由53.00KV,500瓦产生的 电晕。 \n部分5:第二光定向层的涂覆工序 \n在部分3的工序后,进行光定向材料的第二次施涂。将第二光定 向层干燥并通过旋转基材至适当角度并将其暴露于如部分3所述的线 性偏振化紫外辐射来相对于第一定向层在0°、30°、60°或90°取向而 至少部分地有序化。 \n部分6:第二涂层的涂覆工序 \n通过以2000转每分钟(rpm)速率旋涂10秒将部分1的涂料(大约 2.0mL)分配到部分5中制备的至少部分地有序的光定向层上来施涂第 二涂层。各涂覆的基材置于60℃烘箱中30分钟。之后,将基材在Belcan\xa0 Engineering设计制造的UV固化烘箱机中的两盏紫外灯下在但氮气氛 中固化,如部分4中所述。如果要施涂后续涂层,将固化的层在带速 度3ft/min的输送带上行进的同时暴露于由53.00KV,500瓦产生的 电晕。否则,将样品在105℃后烘烤3小时。涂层#2相对于涂层1在 30°取向的基材为实施例1;涂层#2相对于涂层#1在60°取向的为实施 例2;涂层#2相对于涂层#1在90°取向的为实施例3;涂层#2相对于 涂层1在0°取向的为比较例(CE)1。 \n部分7:过渡涂层(TC)的涂覆工序 \n过渡涂料溶液按如下制备: \n将以下材料加入配有磁力搅拌棒的50mL琥珀色玻璃瓶中: \n丙烯酸羟基甲酯(1.242g),Sigma-Aldrich; \n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3.7175g)SR247,Sartomer; \n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2.5825g)SR350,Sartomer; \nPL\xa0340(5.02g),Bayer\xa0Materials\xa0Science; \n(0.0628g),Ciba\xa0Speciality\xa0Chemicals; \nTPO(0.0628g),Ciba\xa0Speciality\xa0Chemicals, \n聚丙烯酸丁酯(0.125g), \n3-氨基丙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1.4570g)A-1100,Momentive\xa0 Performance\xa0Materialss; \n200绝对无水乙醇(1.4570g),Pharmaco-Aaper; \n并在室温搅拌2小时。 \n将过渡涂料(大约4.0mL)以涂1,400转每分钟(rpm)的速率旋涂 7秒至固化的涂覆的基材上。之后将基材在Belcan\xa0Engineering设 计制造的UV固化烘箱机中的两盏紫外灯下在6ft/min速度的输送带 上运行同时在但氮气氛中固化,其中峰值强度为1.887瓦/cm2的UVA 和0.694瓦/cm2的UVV,UV剂量为4.699焦耳/cm2的UVA和1.787焦 耳/cm2的UVV。将固化的过渡层在带速度3ft/min的输送带上行进的 同时暴露于由53.00KV,500瓦产生的电晕。 \n部分8:保护涂层(PC)的涂覆工序 \n保护涂层按如下制备:将进料1加入干净的干燥烧杯中并在搅拌 下置于5℃的冰浴中。加入进料2,放热将反应混合物的温度升至50℃。 将所得反应混合物的温度冷却到20-25℃,并在搅拌下加入进料3。 加入进料4以将pH从约3调节至约5.5。加入进料5并将溶液混合半 小时。所得溶液通过标称0.45微米的囊式过滤器过滤,并在4℃储存 备用。 \n进料1 \n缩水甘油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xa0\xa032.4克 \n甲基三甲氧基硅烷\xa0\xa0345.5克 \n进料2 \n硝酸的去离子水(DI)溶液(硝酸1g/7000g)\xa0\xa0292克 \n进料3 \nPM溶剂\xa0\xa0228克 \n进料4 \nTMAOH(在甲醇中25%四甲基氢氧化物铵)\xa0\xa00.45克 \n进料5 \n表面活性剂\xa0\xa02.0克 \n将所得保护涂料溶液(大约4.0mL)以2,000转每分钟(rpm)速率 10秒旋涂固化的过渡层涂覆的基材上。在105℃进行涂覆的基材的后 固化3小时。 \n部分9:光致变色二色性性能测试 \n对各以上制备的涂覆的基材一式两份在Essilor,Ltd.France 制造的被称为光致变色测量座(“BMP”)的光具座测试光致变色二色性 响应。将该光具座在测试期间保持在73.4°F(23℃)的恒定温度。 \n在光具座上测试前,将各涂覆的基材在约14厘米的距离暴露于 365-纳米紫外光约10分钟以活化光致变色二色性材料。对基材的UVA (315-380nm)照射用型号Li-1800分光光度计并记录22.2瓦每 平方米。然后将该基材在约36厘米的距离置于500瓦高强度卤素灯下 约10分钟以漂白(失活)光致变色二色性材料。对基材的照度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并记录为21.4Klux。然后将基材在室温下(70-75°F, 或21-24℃)保持在黑暗环境中至少1小时,之后在光具座上测试。在 光具座测试前,测量基材的在390纳米的紫外吸光度。 \nBMP光具座配有两盏彼此成直角的150-瓦型号#66057氙 弧光灯。来自灯1的光路通过3mmKG-2带通滤光片和有助于 需要的UV和部分可见光光照射水平的适当中性密度滤光片来引导。来 自灯2的光路通过3mmKG-2带通滤光片、短带400nm 截至滤光片和适当中性密度滤光片引导以提供辅助可见光光照度。采 用与各灯呈45°的2英寸x\xa02英寸50%波尔卡点式分束器来混合两个 光束。采用中性密度滤光片与氙弧灯电压控制的组合来调节照射强度。 采用BMP上的专用软件来控制时间、照射、气室和样品温度、快门、 滤光片选择和响应测试。采用具有用于输送光通过基材的光纤线缆的 分光光度计,型号MCS\xa0501,进行响应和颜色测试。对各基材 收集光响应测量,以及在四种选择波长下的响应。 \n光具座的功率输出,即基材暴露于的光剂量,调节为6.7瓦每平 方米(W/m2)UVA,从315-380nm和50Klux照度积分,从380-780nm 积分。功率输出的测量采用BMP内含有的视力计和软件进行。 \n就光学密度(ΔOD)从未活化或漂白状态到活化或着色状态的变化 而言的响应测量通过以下方式确定:建立初始未活化透光率,打开氙 灯内的光栅和通过选定间隔时间内的活化来测量透光率。光学密度的 改变根据下式测定:ΔOD=log(10)(%Tb/%Ta),其中%Tb是漂白状态 下的百分比透光率,%Ta是活化状态下的百分比透光率。光学密度测 量基于光学密度。 \n该测试的结果在下表1中给出,其中饱和时的ΔOD是活化15分 钟后的,褪色半衰期(“T1/2”)值是以秒表示的在73.4°F(23℃)下, 在除去活化光源后涂层中活化形式的光致变色/二色性材料的ΔOD达 到该15分钟ΔOD的一半时的时间间隔。记录的结果是各实施例和比 较例的一式两份测试基材的算数平均。 \n在表1中,实施例1的第二涂层相对于第一涂层在30°取向;实 施例1A具有施涂到实施例1的过渡涂层(TC);和实施例1B具有施涂 到实施例1A的保护涂层(PC);实施例2的第二涂层相对于第一涂层在 60°取向;实施例2A具有施涂到实施例2的TC;和实施例2B具有施 涂到实施例2A的PC;实施例3的第二涂层在相对于第一涂层90°取向; 实施例3A具有施涂到实施例3的TC;和实施例3B具有施涂到实施例 3A的PC;比较例(CE)1的第二涂层相对于第一涂层在0°取向;CE\xa01A 具有施涂到CE\xa01的TC;和CE\xa01B具有施涂到CE\xa01A的PC。 \n表1–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光致变色二色性性能 \n 实施例# %Ta 饱和时的ΔOD T1/2秒 1 11.8 0.66 119 1A 13.6 0.60 130 1B 14.1 0.59 132 \xa0 \xa0 \xa0 \xa0 2 11.4 0.69 112 2A 13.2 0.60 121 2B 13.4 0.59 125 \xa0 \xa0 \xa0 \xa0 3 11.8 0.70 118 3A 13.6 0.65 127 3B 14.0 0.64 131 \xa0 \xa0 \xa0 \xa0 CE-1 13.3 0.64 118 CE-1A 15.2 0.59 130 CE-1B 15.6 0.58 133 \xa0 \xa0 \xa0 \xa0 \n本发明已参考其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详细说明。不意图将这些细 节视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中。 \n", 'erdt': 20150708, 'family_inpadoc': 'US201213617621A', 'family_original': '49263440', 'inventor': [{'lang': 'CN', 'name': 'R·L·德美欧', 'name_id': 1}, {'lang': 'CN', 'name': 'D·帕克', 'name_id': 2}, {'lang': 'CN', 'name': 'A·库马', 'name_id': 3}, {'lang': 'CN', 'name': 'T·威尔特', 'name_id': 4}, {'lang': 'CN', 'name': 'P·C·富勒', 'name_id': 5}, {'lang': 'CN', 'name': '邵际平', 'name_id': 6}], 'ipcr': [{'code': {'clazz': 'G02', 'full': 'G02B5/23', 'main_group': 'G02B5', 'section': 'G', 'sub_class': 'G02B', 'sub_group': 'G02B5/23'}}, {'code': {'clazz': 'C09', 'full': 'C09K19/00', 'main_group': 'C09K19', 'section': 'C', 'sub_class': 'C09K', 'sub_group': 'C09K19/00'}}, {'code': {'clazz': 'G02', 'full': 'G02B5/30', 'main_group': 'G02B5', 'section': 'G', 'sub_class': 'G02B', 'sub_group': 'G02B5/30'}}, {'code': {'clazz': 'G02', 'full': 'G02C7/10', 'main_group': 'G02C7', 'section': 'G', 'sub_class': 'G02C', 'sub_group': 'G02C7/10'}}, {'code': {'clazz': 'G03', 'full': 'G03C1/73', 'main_group': 'G03C1', 'section': 'G', 'sub_class': 'G03C', 'sub_group': 'G03C1/73'}}], 'kd': 'A', 'patent_agency': [{'code': '11038', 'lang': 'CN', 'name':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name_id': 1}], 'patent_agent': [{'lang': 'CN', 'name': '孙悦', 'name_id': 1}], 'patent_id': '05861afe-9d8b-4b51-a226-60643853c8f3', 'pbdt': 20150610, 'pct': {'apdt': 20130909, 'apno': 'PCT/US2013/058734', 'etdt': 20150413, 'pbdt': 20140320, 'pn': 'WO2014043023'}, 'pn_official': 'CN104704402A', 'priority': [{'country': 'US', 'date': 20120914, 'number': '13/617,621'}], 'prsd': 20150708, 'title': '具有两个至少部分交联的光致变色二色性层的光致变色制品', 'update_ts': 1537875654143, 'tags': ['光学仪器制造', '其他合成材料制造', '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眼镜制造']}